茶藝基礎心得體會(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31 15:00:25
茶藝基礎心得體會(6篇)
時間:2023-01-31 15:00:25     小編:zdfb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茶藝基礎心得體會篇一

茶藝茶道我已學習了2個學期,在學習了這門課程之后,我對茶具、茶的種類,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認識。這門課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更注重的是我們的實際操作能力。老師先是對一些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接著讓我們看視頻,然后親自給我們做示范。最后讓我們帶著問題和懸念進行學習和表演。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門課,所以我們對這些茶具都特別感興趣。老師激發(fā)了我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中國茶文化的興趣,感受求知帶來的快樂。另外,江老師教學方法在我看來也是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她讓我們4人一組,通過每個同學都擔任一次主泡、副泡、解說,來活躍課堂上的氣氛,提高我們的積極性和信心,讓我們都切身體會到在不同的場合下所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和感受。這樣,不僅僅加深了我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更提高了我們各方面的能力。

這學期,我們主要學習了三種茶的泡法——綠茶、烏龍茶、花茶。

記得第一次綠茶實訓表演的時候,大家都很緊張,有些主泡同學的手都在發(fā)抖,畢竟以前從來沒有做過。我第一次是擔任主泡,的卻有些緊張。第二次烏龍茶,我擔任的還是主泡。雖然泡茶的時候,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但我已經(jīng)沒有那么緊張了,更多表演出安然自若,全身心都投入在了泡茶的過程當中,非常享受這個過程。茶藝表演,令我的心靈更加純凈,令我的心態(tài)更加平和,令我浮躁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從第一次綠茶的生疏,到第二次烏龍茶的從容,再到第三次花茶的得心應手,我經(jīng)歷了一個成長的過程。第三次的花茶由我講解,沒上場的時候還很緊張,不知為什么,一上臺,反而鎮(zhèn)定自如了。泡茶,就是在我們熟悉的環(huán)境中展示優(yōu)雅!

通過一個學期的茶藝茶道學習和表演,我對如何將茶藝表演做得更好也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首先,準備工作必須到位,要準備好一切表演所需的茶具。其次,衣著應得體、端莊、大方,展現(xiàn)優(yōu)美的儀容儀表和姿態(tài)。然后,表演環(huán)境應無嘈雜之聲,干凈、清潔,所選音樂應該與泡茶主題相符合。最后就是適時精辟的解說詞。解說人員要聲音適中,語調柔和,口吃清晰。茶藝表演過程中,古典清幽的傳統(tǒng)音樂,悅耳動聽的茶藝解說,加上主泡的精彩表演,副泡的密切配合,使茶藝表演到達了一個完美的境界。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覺得自身獲益匪淺,學到的不僅是茶藝茶道知識,還提高了自身的耐心,使自己的心態(tài)更加平和,達到了修身養(yǎng)性的效果。當然,這和江老師的細心教導是分不開的。不知是何緣故,第一次看見江老師,她就給我一種親切,平易近人的感覺。在她身上,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當然,我也會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保持這種良好的心態(tài),平心靜氣的處理一切,就如品茗

一樣,真正放松自己,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體會一份純真,收獲一份屬于自己的勞動成果。最后,非常感謝江老師一學期來對我的教導,謝謝您!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篇2)

茶藝基礎心得體會篇二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萬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緣,豈能相遇?”在茶文化課上,終于看到大益八式的現(xiàn)場表演,課上短短的幾十分鐘讓我們以益之韻之大益八式感受中華茶道的博大,也品味人生海闊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說一下我自己的一點感受和心得。大益八式”給人的是一種靜心享受的過程,重在一個“慢”字,講究動作的輕柔、優(yōu)美、連貫。大益八式分為洗塵、坦呈、蘇醒、洗塵、養(yǎng)成、身受、分享、放下。洗塵實際上是指茶道演習開始時身與心進入一個干凈的境界過程。即包括入禮、禮拜宗師、禮拜客人等步驟;坦呈指向一個動作,即將茶席鋪開,在茶席上擺布茶具的動作。

這里的坦呈有兩層含義,一是待客之坦白誠懇,二是茶具的呈現(xiàn)、展示。蘇醒是指在泡制過程中“溫杯洗具”的過程。這一過程,茶具的溫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里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點;法度,是指取茶,所謂量不在多,適度就好,正是取舍有度,知足常樂,動作上要求輕柔;養(yǎng)成是茶湯沖泡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對水溫有著嚴格的要求,水溫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xiàn)極為重要,前面幾式均是為此做鋪墊;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過程,先己后人,益己利人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后是分享和放下。在這整個茶藝表演過程中,我更是深深體會到一杯好茶不是說出來也不是寫出來的,還是要動手泡出來的。所謂的鳳凰三點頭、懸壺高沖等等,來不得半點偷工減料。俗話說得好: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工。

中國茶道文化是一種包羅萬象、融會世間萬物、順乎自然的美學、哲學、綜合科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茶道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于如何發(fā)掘,如何尋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這也是中國茶道的博大精深之處及它國茶道無法比擬之處。這些都足以令華夏子孫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為之盡綿薄。

清代鄭板橋詩云: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正是心之靜。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jīng)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nèi)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喝茶能夠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對于很多喜歡喝茶的人來說,泡茶或許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閑暇時,泡一壺茶,靜心、養(yǎng)性。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钡臇|方哲學思想很合拍。

喝茶品茶是一個好東西,而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xiàn)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xiàn)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所以雖然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可能不會精心研究茶藝茶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閑暇時喝喝茶來達到修心養(yǎng)性的效果。

在現(xiàn)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于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xiàn)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征,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xiàn)。

最后,真的很榮幸在大學生涯中可以選修茶文化這門課程,讓我從之前的只會喝茶如飲料的人得以明白茶文化的真諦,了解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好處多多。雖然時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等這些在充塞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中大放異彩,但是我仍然相信,通過對新時代青少年的教育與熏陶,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定能在今后為世界人所崇尚。愿在茶文化的學習中,積淀更多安定優(yōu)雅的氣質,平靜謙和的面對今后生活。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篇3)

茶藝基礎心得體會篇三

這學期的茶藝茶道課程向我們具體介紹了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花茶的知識,重點學習了綠茶、烏龍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礦泉水和飲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烏龍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沖泡,也存在著很多認識上的錯誤,沒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過這一學期茶藝茶道課程學習,很好的幫助我彌補了這一點不足,使我對茶、對茶藝有了新的認知和體會?,F(xiàn)就我個人的茶藝心得總結如下:

一、綠茶

綠茶,是茶藝課程開始后所接觸學習的第一種茶。沒學習之前,還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個綠茶都是一種浪費,簡直就是茶葉兌開水。我最欣賞綠茶的純與淳,綠色的芽葉干凈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寧神,能讓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緩身心,有種回歸自然之感。

二、烏龍茶

烏龍茶是我從未接觸過的茶類,相較于綠茶和花茶來說,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類。而在烏龍茶的實訓中,我擔任的是主泡。因為烏龍茶的泡制比較繁瑣,使我經(jīng)常忘記一些步驟,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類茶。

最后我發(fā)現(xiàn),它是最能鍛煉人的心境的一類茶。因為無論時間多么的有限,它還是得按照步驟一步步來,既不能增也絕不可減。就像我們的生活,生活里無論你遇到多少困難,無論困難如何大、如何難以解決,無論所剩時間有多緊迫。事情還是得一件件來,問題還是得一個個解決。所以,浮躁的心難以泡出一杯好的烏龍茶。我覺得烏龍茶的茶盤就是一個縮小的人生,而我們練就的何嘗又不是一個張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溫馨”是我對花茶最直觀的印象。當桌前擺起花茶茶具,無論是清潔茶具、投茶沖泡還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終都有那么一種如春天般的溫暖圍繞在心頭,讓人能有種春日的盎然,無論心情、精神都頓覺美好。由于課程條件有限,在具體泡制時仍舊以綠茶茶葉代替,無法真正體會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兒、融暖的芳香,但我覺得在泡制時,只要我們心中懷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處處有甘甜,周身處處有花香?;ú璧呐葜谱屛覍W會了感知,感知生命勃發(fā)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溫暖的美好。

綜上所述,這學期茶藝茶道課的學習讓我有了不小的收獲——泡茶,最貴乎“心”。當然我也深知茶藝并非僅靠一學期的學習就能練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會繼續(xù)的練習。同時,希望每一個泡茶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屬于自己的好茶。

茶藝基礎心得體會篇四

這個核心就是唐代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以后宋代徽宗趙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靜”。到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遠清真”。中國茶道傳到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傳到韓國,韓國人提出了“和敬儉真”。傳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愛謙靜”。中國當代茶學專家莊曉芳提出了“廉美和敬”。

這些茶道四字令就是茶道、茶藝的核心。雖然都有時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養(yǎng)。不論是茶道還是茶藝。最根本的兩個基礎是“茶”和“藝”,故稱茶藝。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是茶藝的根本。茶就是科學泡茶,科學飲茶,使人們充分吸收茶葉的營養(yǎng)保健物質達到強身健體。藝就是把泡茶飲茶藝術化、人輕松愉快,達到精神上的養(yǎng)生。綜合茶道、茶藝的茶道具,不外乎陶、砂、瓷、透(玻璃)四種形態(tài)。

陶:是指陶器。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具。今天用起來,古樸典雅,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別有韻味。

砂:是指紫砂,有著名的宜興紫砂。它起源于明,興盛于清。有形美、神韻,氣質高雅形態(tài)各異的特點。

瓷:是指瓷器,有著名的景德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美稱。

透:是指玻璃等透明茶具。玲瓏剔透、泡茶可觀賞杯中的茶湯和茶芽,特別是看到茶芽直立、起舞的姿態(tài)。

無論是茶道還是茶藝表演必須具備六個條件,它們是茶、水、器、人、靜、雅。茶: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條件。茶,不一定是最好的茶,但一定是客人最滿意的茶。

水:它不一定是名泉水,但一定要符合飲用水的衛(wèi)生標準定無異味,無雜質。

器:是泡茶的工具,不一定是名壺金杯但一定要適合所表演的茶藝,要以茶定器。

人:是茶藝的主體,工農(nóng)商學兵,三教九流,都能與茶融合,搞茶藝一定要文明、雅靜。

靜:品茶的環(huán)境要靜,這是進入茶藝境界的前提,茶道修養(yǎng)的環(huán)境。

雅:是茶室的環(huán)境布置,是精神愉快的條件。

茶藝表演的好壞,通常有七條標準進行衡量和評判。

表演:表演要自然、規(guī)范、熟練、優(yōu)美。韻律舒展流暢與音樂相符。

解說:解說詞與表演配合恰到好處,詞語使用恰當。聲音流暢、語言簡煉優(yōu)美嫻熟,要用普通話。

茶湯:所泡茶湯符合所用茶的茶湯標準。如紅茶紅艷透明,綠茶清澈碧綠等。

搭配:服裝、服飾、發(fā)型搭配是否合理美觀。茶具組合是否合理,與所表演的茶藝是否配套。

交流:表演人員之間相互配合、協(xié)調,反映出整體的美感。

音樂:所配的音樂要同表演的茶藝相協(xié)調。音量大小適中,要優(yōu)美動聽。

程序編排:整個表演自始至終的程序編排要科學合理,時間25分左右。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篇5)

茶藝基礎心得體會篇五

這個核心就是唐代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以后宋代徽宗趙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靜”。到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遠清真”。中國茶道傳到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傳到韓國,韓國人提出了“和敬儉真”。傳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愛謙靜”。中國當代茶學專家莊曉芳提出了“廉美和敬”。

這些茶道四字令就是茶道、茶藝的核心。雖然都有時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養(yǎng)。不論是茶道還是茶藝。最根本的兩個基礎是“茶”和“藝”,故稱茶藝。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是茶藝的根本。茶就是科學泡茶,科學飲茶,使人們充分吸收茶葉的營養(yǎng)保健物質達到強身健體。藝就是把泡茶飲茶藝術化、人輕松愉快,達到精神上的養(yǎng)生。綜合茶道、茶藝的茶道具,不外乎陶、砂、瓷、透(玻璃)四種形態(tài)。

陶:是指陶器。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具。今天用起來,古樸典雅,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別有韻味。

砂:是指紫砂,有著名的宜興紫砂。它起源于明,興盛于清。有形美、神韻,氣質高雅形態(tài)各異的特點。

瓷:是指瓷器,有著名的景德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美稱。

透:是指玻璃等透明茶具。玲瓏剔透、泡茶可觀賞杯中的茶湯和茶芽,特別是看到茶芽直立、起舞的姿態(tài)。

無論是茶道還是茶藝表演必須具備六個條件,它們是茶、水、器、人、靜、雅。茶: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條件。茶,不一定是最好的茶,但一定是客人最滿意的茶。

水:它不一定是名泉水,但一定要符合飲用水的衛(wèi)生標準定無異味,無雜質。

器:是泡茶的工具,不一定是名壺金杯但一定要適合所表演的茶藝,要以茶定器。

人:是茶藝的主體,工農(nóng)商學兵,三教九流,都能與茶融合,搞茶藝一定要文明、雅靜。

靜:品茶的環(huán)境要靜,這是進入茶藝境界的前提,茶道修養(yǎng)的環(huán)境。

雅:是茶室的環(huán)境布置,是精神愉快的條件。

茶藝表演的好壞,通常有七條標準進行衡量和評判。

表演:表演要自然、規(guī)范、熟練、優(yōu)美。韻律舒展流暢與音樂相符。

解說:解說詞與表演配合恰到好處,詞語使用恰當。聲音流暢、語言簡煉優(yōu)美嫻熟,要用普通話。

茶湯:所泡茶湯符合所用茶的茶湯標準。如紅茶紅艷透明,綠茶清澈碧綠等。

搭配:服裝、服飾、發(fā)型搭配是否合理美觀。茶具組合是否合理,與所表演的茶藝是否配套。

交流:表演人員之間相互配合、協(xié)調,反映出整體的美感。

音樂:所配的音樂要同表演的茶藝相協(xié)調。音量大小適中,要優(yōu)美動聽。

程序編排:整個表演自始至終的程序編排要科學合理,時間25分左右。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篇5)

茶藝基礎心得體會篇六

茶藝與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jié)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果。

茶藝茶道我已學習了2個學期,在學習了這門課程之后,我對茶具、茶的種類,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認識。這門課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更注重的是我們的實際操作能力。老師先是對一些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接著讓我們看視頻,然后親自給我們做示范。最后讓我們帶著問題和懸念進行學習和表演。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門課,所以我們對這些茶具都特別感興趣。老師激發(fā)了我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中國茶文化的興趣,感受求知帶來的快樂。另外,江老師教學方法在我看來也是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她讓我們4人一組,通過每個同學都擔任一次主泡、副泡、解說,來活躍課堂上的氣氛,提高我們的積極性和信心,讓我們都切身體會到在不同的場合下所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和感受。這樣,不僅僅加深了我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更提高了我們各方面的能力。

這學期,我們主要學習了三種茶的泡法——綠茶、烏龍茶、花茶。

記得第一次綠茶實訓表演的時候,大家都很緊張,有些主泡同學的手都在發(fā)抖,畢竟以前從來沒有做過。我第一次是擔任主泡,的卻有些緊張。第二次烏龍茶,我擔任的還是主泡。雖然泡茶的時候,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但我已經(jīng)沒有那么緊張了,更多表演出安然自若,全身心都投入在了泡茶的過程當中,非常享受這個過程。茶藝表演,令我的心靈更加純凈,令我的心態(tài)更加平和,令我浮躁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從第一次綠茶的生疏,到第二次烏龍茶的從容,再到第三次花茶的得心應手,我經(jīng)歷了一個成長的過程。第三次的花茶由我講解,沒上場的時候還很緊張,不知為什么,一上臺,反而鎮(zhèn)定自如了。泡茶,就是在我們熟悉的環(huán)境中展示優(yōu)雅!

通過一個學期的茶藝茶道學習和表演,我對如何將茶藝表演做得更好也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首先,準備工作必須到位,要準備好一切表演所需的茶具。其次,衣著應得體、端莊、大方,展現(xiàn)優(yōu)美的儀容儀表和姿態(tài)。然后,表演環(huán)境應無嘈雜之聲,干凈、清潔,所選音樂應該與泡茶主題相符合。最后就是適時精辟的解說詞。解說人員要聲音適中,語調柔和,口吃清晰。茶藝表演過程中,古典清幽的傳統(tǒng)音樂,悅耳動聽的茶藝解說,加上主泡的精彩表演,副泡的密切配合,使茶藝表演到達了一個完美的境界。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覺得自身獲益匪淺,學到的不僅是茶藝茶道知識,還提高了自身的耐心,使自己的心態(tài)更加平和,達到了修身養(yǎng)性的效果。當然,這和江老師的細心教導是分不開的。不知是何緣故,第一次看見江老師,她就給我一種親切,平易近人的感覺。在她身上,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當然,我也會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保持這種良好的心態(tài),平心靜氣的處理一切,就如品茗

一樣,真正放松自己,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體會一份純真,收獲一份屬于自己的勞動成果。最后,非常感謝江老師一學期來對我的教導,謝謝您!

茶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篇2)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2146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