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1 16:56:01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四篇)
時間:2023-01-11 16:56:01     小編:zdfb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請一起努力,寫一份計劃吧。那關于計劃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計劃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計劃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篇一

三、唐君毅、徐復觀《失明給我的挑戰(zhàn)》 程文輝《生活簡單就是享受》(simplify your life)elaine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錯過的智慧》(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羅勃·傅剛(robert fulghum)《世界著名科學家演說精粹》 朱長超《打倒符碌──做個有料的大學生》 劉紹麟《西潮》 蔣夢麟《共悟人間:父女兩地書》 劉再復、劉劍梅《朱元璋傳》 吳

《成功,你敢嗎? 》 周融

《成長——發(fā)現(xiàn)最好的自己》 凌志軍

《老虎·伍茲傳奇》(a biography of tiger woods)史崔吉

《安琪拉的灰燼》(angela’s ashes)frank mccourt

《地圖集: 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 董啟章

《沈從文自傳》 沈從文

《我是謝坤山》 謝坤山

《我對總理說實話》 李昌平

《李光耀回憶錄》 李光耀

《見證香港五十年》 周永新

《余純順孤身徒步走西藏》 余純順

《波動》 趙振開

《林語堂傳》 林太乙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羅素(l)

《物理五千年》 朱恒足

《查理的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羅·達爾

《阿城小說: 棋王、樹王、孩子王》 阿城

48宗教人生《紅樓夢》 曹雪芹

《胡雪嚴》(上、中、下)《紅頂商人》《燈火樓臺》(上、下)高陽

《城市心靈》 郭少棠

《革命之子》 梁恒、夏竹麗

《美麗新世界》 赫胥黎

《娃娃看天下:瑪法達的世界》(共六冊)三毛

《科學史上的懸案》 江蘇科普創(chuàng)作協(xié)會基礎科學委員會

《思想方法五講新編》(修訂版)勞思光

《美德書: 偉大勵志故事的寶藏》(the book of virtues: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william t

《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stephen g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余光中

《站在時代的轉折點上》 沈清松

《站在美妙新世紀的門檻上:陳方正論文自選集1984-2000 》陳方正

《西南十樓》

《犁耙集》 農婦

《健康忠告》 洪昭光

《從一到無窮大》 g.蓋莫夫

《帶一本書去巴黎》 林達

《陳之藩文集》 陳之藩

《梵高傳》 歐文·斯通

《從活字版到萬維網》 張信剛

《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 方勵之、褚耀泉

《規(guī)范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 江才健

《圍城》 錢鐘書

《鄉(xiāng)土中國》 費孝通

《傅雷家書》 傅雷

《為什么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 包約翰

《富饒的貧困》 王小強、白南風

《干校六記》 楊絳

《傾城之戀》 張愛玲

《萬歷十五年》 黃仁宇

《與法有緣》(the seventh child and the law)余叔韶

《誰動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spencer johnson 81 《蔣廷黻回憶錄》 蔣廷黻

《激發(fā)心靈潛力》(unlimited power)安東尼·羅賓

《禪學的黃金時代》 吳經熊

《鴻》(wild swans)張戎

《戲曲故事》 張曉風

《艱難的日出: 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20世紀》 楊東平

《魔戒123及其前傳》

訴你我是誰》 包約翰

《富饒的貧困》 王小強、白南風

《干校六記》 楊絳

《傾城之戀》 張愛玲

《萬歷十五年》 黃仁宇

《與法有緣》(the seventh child and the law)余叔韶

《誰動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spencer johnson 81 《蔣廷黻回憶錄》 蔣廷黻

《激發(fā)心靈潛力》(unlimited power)安東尼·羅賓

《禪學的黃金時代》 吳經熊

《鴻》(wild swans)張戎

《戲曲故事》 張曉風

《艱難的日出: 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20世紀》 楊東平

《魔戒123及其前傳》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篇二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學校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一所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按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設立,傳承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的大學。以創(chuàng)建一所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學為己任,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中華傳統(tǒng)和社會擔當?shù)膭?chuàng)新型高層次人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期開設理科、工科、經濟管理類和人文社科類專業(yè)。長遠辦學規(guī)模為國內外學生11,000人,其中本科生7,500 人,碩士及博士研究生3,500 人。學校位于深圳市龍崗區(qū)龍翔大道2001號,大運公園南側,龍翔大道以北,占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學校采用與國際接軌的理事會管理機制,采用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學校面向全球招聘一流師資,引進的師資大多為世界一流大學知名教授和學者,包括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特色是國際化的氛圍、中英并重的教學環(huán)境、書院制傳統(tǒng)、通識教育、新型交叉學科設置和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

大學注重國際交流和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yǎng)。目前已與70多所國際知名院校簽訂協(xié)議,共同培養(yǎng)本科生和研究生。面向國家及珠三角地區(qū)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需要,大學正在組建世界級專家隊伍,在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大數(shù)據、新能源、金融和物流等領域打造國際化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截至目前,來自全球的4500多名優(yōu)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經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開始學業(yè)。使命和愿景

本大學的使命為,通過在寬廣學科領域的優(yōu)質教學和研究,以及對社會大眾的服務,致力于對人類知識的創(chuàng)造、傳承和應用,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促進珠三角地區(qū)、全中國以至世界的發(fā)展,貢獻社會,造福人類。

本大學將努力成為區(qū)域、全國及國際公認的一流研究型大學,在中英雙語及全球視野的教育教學、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諸方面,均達到卓越水準。

?;?amp;校訓

港中大以中國神話中之「鳳」為校徽,蓋自漢代以來,鳳即被視為「南方之鳥」,且素為高貴、美麗、忠耿及莊嚴之象征。以紫與金為港中大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征熱誠與忠耿,金色象征堅毅與果敢。

港中大校訓為「博文約禮」。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覆┪募s禮」為孔子之主要教育規(guī)訓,其言載于《論語》:「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港中大教育方針為德智并重,故采「博文約禮」為校訓。

?

?

-?;?/p>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篇三

大學宗旨

360教育集團說,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高瞻遠矚,充滿活力的國際高等學府。其成立的宗旨,在于

(一)協(xié)力于知識的保存、傳播、交流及增長;

(二)提供人文學科、科學學科及其它學科的正規(guī)課程,其水準當與地位最崇高的大學須有及應有的水準相同;

(三)促進中國的民智與文化的發(fā)展,藉以協(xié)力提高其經濟與社會福利。

融會雙語

香港中文大學獨具遠見,早已提倡以中英雙語、雙文化為教學基礎,貫徹中英語文并重的原則,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學術文化和知識的學生。這種匯合中西文化、融和雙語的精神,在大學的帶領下,得到海內外學府的廣泛認同和采用。校內大部分教師曾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學攻讀或任教,多兼通中、英兩種語文。

雙元教學

香港中文大學采用「學科為本」及「學生為本」之雙元教學法,學系負責「學科為本」教學,書院則負責「學生為本」教學,并提供學生宿舍。

多元課程-學科為本

中文大學是一所不斷發(fā)展的大學,開設多項全日制與在職制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大學設有八個學院: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醫(yī)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及法律學院,共分61個學系,提供54項及兼讀本科學位課程一項。研究院課程由研究院62個學部開設,共有愈240個研究院課程。截至2008年12月31日,校內學生人數(shù)共21,975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490名,研究生10,485名。

為配合社會的急速發(fā)展,中文大學亦開辦了不同類型的學系和新課程,如雙主修及雙學位課程。中文大學的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已連續(xù)六年獲選為全太區(qū)第一位。

書院制度-學生為本

中文大學是香港唯一采用書院制度的高等學府。大學原有三所成員書院,分別為新亞書院(1949年創(chuàng)立)、崇基學院(1951年創(chuàng)立)和聯(lián)合書院(1956年創(chuàng)立)。1976年12月,政府訂立大學新條例,修改中文大學及各成員書院的組織章程和權責范圍。1986年7月,政府復立法通過中文大學成立第四所成員書院逸夫書院。新書院于1988年開始錄取學生。教師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別隸屬四所成員書院。透過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學術及文化活動,書院有助同學的全人發(fā)展。

2006年成立了晨興書院和善衡書院,2007年又多添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部分書院采用全宿共膳,進一步發(fā)揮書院制的獨特優(yōu)勢,為同學提供更多選擇。

研究稱譽

香港中文大學鼓勵所有學院從事高素質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鼓勵多元化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另方面不斷爭取卓越科研成就,致力擴大人類的知識領域,為社會各界提供咨詢服務,提高國際聲譽。大學先后成 立了13個主要研究所,方便教師開展跨學科研究,就專門范圍進行深入探討。13個研究所分別為:中國文化研究所、人文學科研究所、亞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信興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癥研究所、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中醫(yī)中藥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數(shù)學科學研究所、香港亞太研究所、以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文大學并集中資源于19項重點研究領域,課題包括以計算機輔助診斷、治療和醫(yī)科訓練,海洋生物技術,蛋白質學,電子商貿,華人社會教育發(fā)展,自動化與機械人科學,納米結構物料,以及香港文化在中國、亞洲及世界的角色。中文大學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實力已達世界水準,并有極佳的發(fā)展?jié)摿Α?/p>

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更與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所及康乃爾大學合作,解開了一個長期懸而未解的謎團-人腦如何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關鍵在于一種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素的蛋白質。研究結果刊于國際權威雜志《科學》。本研究主要研究員為香港中文大學生理學博士畢業(yè)生彭文慧。

近年科技轉移活動日趨活躍,由本校研究人員開發(fā)的多項科技,已成功轉移到工商業(yè)的實際應用上。截至2006年6月,中文大學及其教員取得世界各地的專利權計有84項,范疇涵蓋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制藥技術、醫(yī)療技術及材料科學。

國際聯(lián)系

中文大學并以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為己任,多年來不斷開拓,發(fā)展及保持與海內外大學、學術機構及政府機構之關系。目前本校是英聯(lián)邦大學協(xié)會、東南亞高等學府協(xié)會、國際大學協(xié)會、國際教育歐洲協(xié)會,以及美國國際教育學會的活躍成員,同時亦為中國大學校長聯(lián)誼會的會員機構。中文大學自1965年起至今,已與世界各地逾200所著名學府開展學生交換計劃,包括美國的康乃爾大學及賓夕法尼亞大學,日本的早稻田大學及九州島島大學,韓國的高麗大學及延世大學,加拿大的卑詩省大學及多倫多大學。2007/08有逾800名外地交換學生,從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學修讀,而中文大學亦有600多名學生到日本、韓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及歐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學又與內地及臺灣、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墨西哥、新西蘭、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蘭和英國等地學府訂有交流協(xié)議。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講師蒞校授課,每年又有近千名來自中國各省市的學者來訪,而不少中文大學畢業(yè)生曾獲頒獎學金前往該等或其它國家深造。中文大學又獲多個國際基金會如雅禮協(xié)會、哈佛燕京學社、亞洲區(qū)基督教高等教育聯(lián)合董事會、富布賴特計劃、日本基金會、偉倫基金會、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會等資助,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進修機會。成員書院、學院及學系亦各自建立了廣泛的海外學術聯(lián)系,與多個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來。

中文大學亦經常舉辦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及研討會,2004年,第二度在中文大學舉行的「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歷史性地匯集4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學的校長到中文大學,深入討論全球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趨勢。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篇四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香港中文大學201x年申請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研究計劃書

申請人姓名:xx 申請專業(yè):藝術史 申請院系所:藝術系

研究課題:20世紀西方對中國書法的接受

近年來申請人的課程準備及專業(yè)研究情況:

(1)課程準備

本人本科及研究生所學專業(yè)均為英語,但其中涉及了諸多文史哲學科,例如:文學相關課程(圣經文學,英美文學史),文化相關課程(跨文化交際、西方文化概況),中文相關課程(中國語言文化、大學語文、現(xiàn)代漢語與寫作)等。相信這些課程對于藝術史這樣一門海納百川的交叉學科,也是頗有裨益的。本人還出于個人興趣選修了多門文化藝術相關課程,例如:中國書法史、古代漢語、行書技法與創(chuàng)作、美術理論(外國美術史)、北京傳統(tǒng)文化等。此外,本人的第二外語為法語。在英語和法語方面的語言優(yōu)勢,相信對于申請課題的研究會有極大幫助。

(2)專業(yè)研究情況:

本人在研究生階段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跨文化傳播和翻譯方面,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輸出。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為“中國書法術語的翻譯”。在此過程中,本人閱讀了一些書法相關書目,例如國內關于中國書法史,書法文化的書籍,以及用英文所著在國外推廣介紹中國書法的相關文獻。通過將理論與實證相結合,該文從書法術語本身的文化內涵和國外讀者的接受程度兩方面著手,總結出了翻譯書法術語的一般原則、常用翻譯手法以及自行總結歸納出的參考譯文。

研究背景、現(xiàn)狀及意義

【研究背景】

在《中國書法藝術》一書的第十章(歐陽中石,2007),學者白謙慎對中國書法走向世界發(fā)表了如下的看法:“以愚見,中國如不走向繁榮富強,中國書法走向世界在很長時間內將只會是人們嘴上的談論和良好的愿望?!倍?,隨著中國的飛速發(fā)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國際社會對中文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呈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自2004年始,中國政府便開始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孔子學院”。據第八屆孔子學院大會介紹,截至會議召開(2013年12月),我國已在120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440所孔子學院。而中國書法作為中國文化傳承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發(fā)揮著舉足輕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重的作用。書法課堂已經普及到世界許多國家的孔子學院。在過去幾年,諸多書法展覽也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例如2009奧克蘭孔子學院的國畫書法藝術展,2009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鬃訉W院的書法展(treasures through six generations)等。廈門大學也會在每年定期舉辦專門設立海外留學生分組的書法比賽。

北京大學王岳川教授看到了這種“文化輸出”的必要性,提出了“發(fā)現(xiàn)東方”的理論。(王岳川,2004)他提出,在“全球化”與后殖民的世界語境中,必須正視中國的文化身份問題, 否則中國文化就會被西方思想淹沒。“發(fā)現(xiàn)”是為了減少誤讀。中國學者應該從全球性視角出發(fā),發(fā)掘出中國文化新精神,從而使中國文化不會在新世紀再次被遮蔽。

而白謙慎也提出,在當今中國文化的弘揚時期,“當代中國書法史的研究和寫作應包括港澳臺和海外中國書法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馮遠,2005)

就我本人而言,自幼的書法學習讓我癡迷于這項傳統(tǒng)文化魅力與雅韻?;谡Z言學習的跨文化交際又讓我深刻意識到了文化傳播的必要性和難點所在。因此,我想通過該研究更深入地發(fā)掘書法傳播的歷史和國外友人對此的態(tài)度和看法,從而將這項中國傳統(tǒng)藝術發(fā)揚光大。

【研究現(xiàn)狀】

學術界對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本身起步較晚,在20 世紀前期, 以新的學術方法來研究中國藝術史, 還未真正開始(莫家良,2004)。目前,蘇利文、高居翰及國內的林梅村、薛永年等人對中國的繪畫及中西繪畫之間的交流已經有了較多研究。普林斯頓大學“天橋”國際研討會、美國亞洲藝術發(fā)展國際研討會中,繪畫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學術界對中國書法對外傳播史以及西方社會對中國書法的接受的研究仍處在啟蒙階段。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王岳川主編的《文化書法研究叢書》系列中的《中外書法名家講演錄》(上、下),收錄了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書家學者的書法前沿探討和論戰(zhàn),歐美頂尖級學者探討中國書法及其世界性意義,當代中國人文學者回答書法前沿問題等相關資料。這在中國書法史上應該是第一次。(王岳川,2008)本套叢書的第二輯7本分別是:《北美書法史》、《歐洲書法史》、《日本書法史》、《韓國書法史》、《東南亞書法史》、《臺灣書法史》、《港澳書法史》,這幾部書將有可能填補書法史西方書法研究的空白,使得海外書法得以進入真正的學術研究平臺之上。(王岳川,2010)在已出版的研究中,《西方中國書法研究之濫觴》介紹了20世紀初到1950年代這段濫觴時期國外漢學家對中國書法的初始研究,并回顧了書法在西方從獲得學術獨立到逐漸開啟學術研究的過程。此外還提及了國外對中國人眼中的書法的介紹。(鄭瑞,2010)

河北大學胡凌教授指導的碩士學位論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書法藝術》通過分析西方人對中國書法的理解,指出在對中國書法這一典型中國問題的研究上,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西方人同樣可以有所作為。并且他們以以異域眼光與不同思維對中國書法的觀照與思考,會為書法研究注入無限活力。此外,文章還提出了加強對西方人書法研究成果的譯介工作的必要性,并給出了建立西方學者書法研究成果資料庫的構想。(趙柏松, 2009)目前正在進行的關于此課題的研究包括香港大學由托馬斯教授()指導的博士論文《中國書畫在歐洲的接受:1625-1862》。由此可見,學術界雖然對于西方對中國書法的研究和接受有所涉及,但尚未形成體系。并且針對20世紀這個特定階段,研究成果乏善可陳。

【研究意義】

在與中田勇次郎合編的《歐美收藏中國法書名跡集》一書的序言中,傅申先生指出:在西方,中國書法是最后被認識的一種藝術。(中田勇次郎,1982)因此,推廣書法藝術,普及書法知識,在當代文化融匯的大環(huán)境下刻不容緩。

(1)理論意義

首先,基于中國書法對外傳播史研究的西方對書法的接受研究,將對書法對外傳播的歷程作系統(tǒng)整理。而書法對外傳播史是中國書法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此這項研究能夠彌補學術界對這方面的長期忽視。

其次,正如白謙慎所總結的:西方收藏中國書法的歷史如此之短,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語言的問題。但更為重要的是西方并沒有相對應的藝術形式。(白謙慎,2012)這種抽象的藝術形式使得中西方對書法的審美產生了差異。(yee chiang,1973)因此研究西方對中國書法的領會和接受,能夠有效填補國外該研究的空白,增進學術圈乃至普通民眾對這一中國特色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可。最后,研究20世紀西方對書法的接受,將研究對象的范圍拓展到現(xiàn)當代,具有特殊的意義。20世紀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大轉折點。它以東西方文明的碰撞為契機,深刻而廣泛地改變著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形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受了鳳凰涅槃式的洗禮。(古德柏,2000)中國書法在過去幾十年間的變化甚至大于歷史上幾千年的演變。(gordon s,2002)

特別是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了一支號稱“現(xiàn)代派書法”的年輕隊伍,他們直接從觀念變革入手,對正統(tǒng)乃至一切典范進行公開反叛。基于東西文化大交流的磅礴背景,這股以國際藝術共時化思潮為內核的激進旋風,從還原漢字的象形意蘊、拆解漢字進行重組、書法啟蒙下的工業(yè)化制作、觀念形態(tài)中的裝臵表現(xiàn),到科學理性的解析與解構、美學意味的形式構成等等,以變動不居、翻云覆雨之勢,發(fā)動了對書法歷史主義基線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全面沖擊,其鋒芒所向,直指漢字載體的生死存亡。(盧輔圣,1998)

這種特殊的發(fā)展趨勢對中國書法史有著巨大的顛覆,而從西方讀者的旁觀者角度出發(fā),能更客觀公正地呈現(xiàn)這種趨勢的走向和影響。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2)現(xiàn)實意義

首先,研究西方對書法的接受,能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對雙方藝術界產生巨大作用。

對于西方藝術圈而言,對中國書法的借鑒,能革新其固有的抽象藝術。眾所周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書法就對西方的繪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集中體現(xiàn)在線條、內在精神和創(chuàng)作觀念三方面。瑞士畫家保羅〃克利和西班牙畫家約安〃米羅等人都從書法中汲取了諸多靈感,對他們的畫風產生了深遠影響。(利華,2002)而對于中國書法自身而言,這門古老的藝術也應該在時間的漫漫長河中歷久彌新,擁有新的生機和活力。一些接受了西方觀念的華裔藝術家,例如徐冰和谷文達,摒除了書法的某些實質精神,極端偏離了文字的傳統(tǒng)形態(tài),其作品被稱為“后現(xiàn)代書法”或“書法主義”。他們藝術思想中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可見一斑;

其次,在西方,中國書法是最后被認識和收藏的一種藝術。西方收藏家收藏中國文物和藝術品,首先是從器物開始,以后才逐漸擴展到繪畫。(白謙慎,2012)因此,了解西方對書法的接受,增進西方社會對這種藝術形式的認可,有利于書法展覽、拍賣等相關活動在西方的展開,從而大大提升書法在西方收藏界的地位; 再次,而今在西方推介書法的書籍良莠不齊,部分表述也不是非常一致。因此通過研究西方對書法的接受,歸納出西方已被廣為接受的關于書法的表述和觀點,從而建立相關語料庫,編纂出雙語書法字典,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盡管如今的海外漢語教師普遍具有一定文化底蘊,但他們對所授學生的書法接受水平和學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及其對書法理解造成的影響不甚了解,因此會對書法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障礙。該研究能增進雙方對彼此文化的溝通理解,讓這種跨文化交流更加暢通無阻。

研究的主要內容、方法和創(chuàng)新之處

在研究之前,必須對擬研究題目中的西方作出定義:本文所涉及的“西方”,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地理概念,也和經濟、政治、意識形態(tài)沒有必然聯(lián)系,而是與深受漢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相對應的抽象概念。考慮到漢文化影響的活躍程度以及本人的語言知識結構構成,著力點將主要放在歐洲及北美諸國。

【主要研究內容】

(1)20世紀以前的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發(fā)展的大致框架及向西方傳播歷史的回顧。(2)20世紀的中國書法:

1.中國書法的特征,包括該時期西方思想對其產生的影響,以及國人自身對書法認識的變革;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2.中國書法發(fā)展的新動向和向西方傳播的新趨勢(3)20世紀西方對中國書法的接受

1.對書法的稱謂;

2.對書法術語的理解和翻譯; 3.看待書法的地位;

4.看待書畫之間的關系;看待書法與其他藝術之間的關系; 5.對書法藝術的欣賞; 6.針對書法的典型觀點;

7.分析20世紀西方哲學、美學思想的背景,闡釋造成中西對書法理解異同的原因。

(4)研究所帶來的啟示

2.【擬采取的研究方法】

1.搜集與考訂材料的方法(考據)

利用論文,書籍等文獻資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深入各地博物館、美術館,采集相關原始資料。

2.歷史比較法。

通過中西方歷史背景、社會環(huán)境、哲學思想、美學思想的異同對比,分析西方對中國書法觀感產生的根源。

3.統(tǒng)計方法。

(1)大量觀察法:對足夠多的西方人士觀點樣本進行分析,從而總結出總體的趨向;

(2)統(tǒng)計分組法:由于西方對書法的觀點根據族群不同,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可以將樣本按學術圈、藝術圈、收藏界等進行分組分析;

(3)統(tǒng)計推斷法:在統(tǒng)計分組法的前提下,對同組樣本進行歸納分析,總結出其中的異同。

4.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

(1)系統(tǒng)診斷方法。西方對中國書法的看法,是一個思想體系,因此必須采用系統(tǒng)理論進行研究。

(2)歷史分析與抽象邏輯相結合的方法。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在運動和發(fā)展中把握西方書法思想的實質。

【創(chuàng)新之處】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1)本研究對中國書法對外傳播史的總結,在學術史上尚未有之;(2)本研究是基于20世紀中國書法發(fā)生重大變革的特殊時期所做的有針對性的研究;

(3)基于本人的學術背景,作者從譯介學的角度看待中西對待書法態(tài)度上所折射出來的文化差異,和由此導致的對書法及相關術語的稱謂;

(4)收集的語料庫和最后建立在西方讀者接受能力基礎上得出的詞典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將理論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預期成果

本研究預期產生以下成果:

(1)20世紀西方用外文出版的書法書目清單;(2)20世紀中國書法對外傳播的歷程;(3)海外書跡清單;

(4)20世紀西方對中國書法的觀點態(tài)度的分類歸納概括總結;

(5)建立一個同質的(homogeneous)的語料庫,對相關的文本作動態(tài)的整理;

(6)編纂出關于書法的雙語詞典。

主要參考文獻

[1]白謙慎.中國書法在西方[j].中華讀書報,2012(334)

[2]馮遠.當代中國書法創(chuàng)作與文化建構——中國美術館書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48-157 [3]古德柏.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書法(“國際書法文獻展 文字與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 臺中: 臺灣美術館, 2000:63-66 [4]利華.中國書法藝術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繪畫的影響[j] 書法之友,2002(4):8-10 [5]盧輔圣.二十世紀書法史鳥瞰[j] 文藝研究,1998(5):102-110 [6]莫家良.真?zhèn)巍L格〃畫史——方聞與中國藝術史研究[j].文藝研究,2004(4):115-160 [7] 歐陽中石.中國書法藝術[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8]王岳川.新世紀中國身份與文化輸出[j].廣東社會科學,2004(3):5-13 [9]王岳川.中外書法名家講演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0]王岳川.“2010〃中國書法的國際教育與域外傳播”論壇[r].2010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11]鄭瑞,王仙錦.西方中國書法研究之濫觴[j].新美術,2013(3):88-91 [12]趙柏松.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書法藝術 [d].2009 [13]中田勇次郎.歐美收藏 中國法書名跡集[m] 東京:中央公論社,1982 [14]gordon, art of calligraphy in modern china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15]gao,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 from calligraphy to painting

[m].uppsala: academia upsaliensis, 1996 [16]murck, alfreda;fong, wen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17]sullivan, three perfections: chinese painting, poetry, and calligraphy [m].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99.[18]yee e calli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its aesthetic and technique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19]kwo, e brushwork i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ts history, aesthetics, and techniques [m].new york: dover, 1990.[20]yen, raphy and pow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m].london: routledge/curzon, 2005.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8662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