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荀子教學課件(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22:12:04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模板18篇)
時間:2023-11-10 22:12:04     小編:文鋒

總結是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寶貴知識。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成為成功人士必須面對的難題。以下是相關方面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fā)和參考。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一

《詩經(jīng)》上說:“不要總想貪圖安逸,小心謹慎地做好你的工作,子好這種行為,神明知道了,就會賜給你莫大的幸福。最高的修養(yǎng),莫過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變化,最大的幸福膜過于用原無災無難。

我們天天都在認真、拼命的工作,為的是以后,也許是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獲,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說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卻不知學習片刻有收獲,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專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獲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盡管每個人的先天資質有所差異,但著差異是微乎的,只要聰明能干,多去憑借和利用客觀事物,你也會成為君子的。

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成長,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聰明日增,也就具備了圣人的思想品質,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這樣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說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日久天長的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富有者,但是具備了“財富”還應專心致志、刻苦鉆研、戒驕戒躁,你才會成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會學習,懂學習的人,你才可能為人師。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二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學”字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啊。世上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偉人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就是因為他們“學”。當然世界上的人幾乎99%都有學,但為什么有些人一生平平庸庸,而有的.卻出類拔萃呢?問題就出在這里。文中寫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U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边@幾句話里概括了許多。為什么許多人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學的東西不夠,下的工夫也不夠。這就是鍥而舍之??!有的人為什么能夠出類拔萃?那是因為他們鍥而不舍!

世界上有許多非常聰明但卻沒有成功的人,按道理說聰明的人應該成功才對呀!是因為他們找不著方法,因為他們“鍥而舍之”呀!但是許多智商平庸的人卻非常地成功,因為他們認準了目標,總結了方法,鍥而不舍啊!不斷努力。這就是“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一駕,功在不舍”的意思所在!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人類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知識,然后一代傳一代。人們不斷地創(chuàng)造知識,知識不斷地淘汰、不斷地創(chuàng)新。人們不斷地學習先人的知識,并總結出新的知識,才創(chuàng)造了今天高度文明的21世紀社會。這一切都是因為“學”?。W習等于繼承了先人們的智慧,繼承了先人們經(jīng)過不懈努力創(chuàng)造出的精華。上帝給了人們生存的頭腦,但人們創(chuàng)造的成就卻跌破了上帝的“眼鏡”。人類只有學才能進步。只有學才能拓展我們的視野,也只有學才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學,才能創(chuàng)造出自己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

聞名世界的愛因斯坦或居里夫人他們所創(chuàng)造輝煌成就,難道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呆在房間里什么書籍都不閱讀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可能!他們是經(jīng)過長年累月一點一滴地積累了淵博的知識,然后在這淵博的知識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啊!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我有比蚯蚓優(yōu)越得多的條件,再加上我的恒心,加上我的一心一意,加上我的鍥而不舍。我相信我能上縱天堂,下橫地獄!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三

荀子是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學生中最優(yōu)秀的是法學家韓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漢朝丞相張蒼??梢娷髯又畬W為實學也。下面是關于《勸學》的。

讀后感。

歡迎閱讀。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開篇。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于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干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tài)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生長。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為知識而活,為讀書而生,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獲,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榜w馬十駕,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鏤?!睂W習知識、增長才干,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shù)米≌T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lián)系實際學,鍥而不舍學,方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荀子以他縱橫捭闔的雄辯、嚴謹細密的邏輯,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應取態(tài)度,他勸勉世人為學,語重心長,發(fā)人深省。

荀子指出“學不可以己”,是很合乎道理的。知識是浩瀚的海洋,隨著社會進步,現(xiàn)在的知識遠比古代豐富。知識日新月異,經(jīng)驗年積月累,沒有一個人能夠說他已經(jīng)囊括了全人類的知識。學習如同在知識海洋上遨游,不可停止一日,不可荒廢一時,要長此以往,永遠進取,才有可能到達知識彼岸。知識的寶庫奧秘無窮,用陳舊知識顯然不能扣開成功的大門,只有吐故納新,不斷獲取最新信息充實頭腦,才能在五彩繽紛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被事物的雜亂無章現(xiàn)象所迷?!皩W不可以己”,一旦停止學習,就會落后于時代,被歷史前進浪潮淘汰掉,這是時代提出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斷汲取知識瓊漿玉液、甜汁蜜果,才可能提高自己。

孔子與他的弟子顏回有一段精彩對話,顏回說:“南山之竹,生來就直,不需要墨線校準?!笨鬃诱f:“箭頭裝了箭尾,其飛不更輕巧,其入不更深嗎?”形象說明學識可以增長才干的道理,顏回深受啟發(fā),于是欣然拜孔子為師。荀子也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同樣說明了學習潛移默化的作用?!胺菍W無以廣識”,常學則可以“智明而行無過”。通過后天的學習,完全可以改變人的自身缺陷,陶冶性情,行動變得高尚,思想變得豁達,識解變得通徹,頭腦變得靈活,道德日益趨于至善至美境界。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愚拙平庸變得聰明非凡。如果我們養(yǎng)成好學不輟的習慣,一生該學多少知識啊!像蠶一樣不斷吃進桑葉,又會吐出一縷縷光潔的絲,那么你的努力將獲益非淺,社會也將受益非淺。

學習不是為了裝潢,為了談吐吹噓,而在于假借外物,如上高臺,登高而博見,如順風而呼,使聞者彰,這實際上彌補人的能力之不足,發(fā)揮智謀的無窮威力,達到“致千里,絕江河”,物我所欲,改造自然的目的。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知道為學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一知半解、好高鶩遠的做法,反對淺嘗輒止、驕傲自滿、見異思遷的態(tài)度。而應該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今日悟一事,明日知一理”,積硅步,聚小流,鍥而不舍。有一付。

對聯(lián)。

說得好:“好大喜功終成怨府,貪多務得哪得閑時”。學習不要以為瑣細而委棄,認為高難而卻步,要有日積月累的功夫,“快船遲開晚進港,笨鳥先飛早入林”,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登上萬仞高峰,每一步都是同等重要,沒有咫尺跬步積累,休想到達絕頂。

孔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自得也,則得久,得久則居之安,居之安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最無益,無過于一日曝、十日寒”。精巧的工藝品,全憑人工摩玩鐫刻之不已。滴水穿石全憑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一以貫之,聚焦于一點,用心專一。蚯蚓雖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在土壤中自由穿入,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我們學習需要這種精神,才能由知識的必然王國到達自由王國,進入運用自如、左右逢源的境界。

學,是一個博大而深厚的字眼。在學習中,我們完成了自我成長,自我成熟,自我成功。荀子的勸學對于人一生的漫漫長路而言是一席聽而不厭的教導。理解了荀子,我們或許可以“任君行走無柱杖”,從而達到“學而瀟灑,活而逍遙。”

《勸學》的開篇第一句就是“學不可以已?!爆F(xiàn)代社會也提出了要終生學習的理念?;畹嚼蠈W到老,不單單是自身內在的要求,無奈的是它也是日新月異的社會要求我們達到的一種最基本的生存狀態(tài)。無論我們學習是為了什么,有一點我們必須要謹記的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兒行無過矣。”莊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鄙邢蓿R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會使自己陷入一種困境。莊子的學習觀與荀子的學習觀似乎有矛盾之處,但是,細想,它們兩者能達到一種奇異的和諧。如果我們既要“學不可以已”又要做到在“有涯隨無涯”時“無殆”,我們就需要找到一個可扛起兩者的支點,或者說聯(lián)系兩者的橋梁。支點會是什么?我認為是在終生學習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它可以是你謀生的手段,你興趣之源,也可以是一種讓人修身養(yǎng)性的學問,總之,它能讓人“逍遙天地間,行走人群中”。這或許是荀子提出的“學不可以已”最終的目的。

知道要學習,但是如何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吾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學習要行動,更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幫助,牛頓說:“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鄙朴诶米约核鶕碛械馁Y源,才能更好地學到我們想要的知識——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古人懂得要在古圣先賢中找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古圣先賢與古籍就是要多加利用的物?!白x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痹谛凶哂螝v中為什么能學到如此多的知識呢?一是能接觸到不同的風俗,不同的文化,拓展了視野的同時,也拓展了自己的文化積淀的廣度。二是能與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交流這種方式是極好的學習方法。正如蕭伯納所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或者更多的思想。”這是交流的魅力所在。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極其幸福,我們不僅可以利用書籍、報刊、雜志、電視,還可以利用把地球縮成一個村莊的網(wǎng)絡?!暗歉叨小保绊橈L而呼”是智者的治學之道。

學習要勤奮,專心?!膀U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學得好不好,要看態(tài)度好不好?!氨咳擞寐斆鞯姆椒ㄖ螌W,聰明人用笨方法治學?!北康娜?,要用各種方法不落人后,聰明的人要腳踏實地,發(fā)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的精神。古有牛角掛書,囊螢映雪,鑿壁借光的精神需要我們學習,今有華羅庚的滿房演算稿的勤奮需要我們借鑒。勤奮了,努力了可能沒有收獲,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到“用心一也”?!澳坎荒軆梢暥?,耳不能兩聽而聰。”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董仲舒能成為漢朝的儒學大家了,因為他能做到目不窺園。

《勸學》是一筆挖掘不盡的寶藏,我們在品《勸學》中收獲太多太多。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四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認為,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才干,修養(yǎng)品德氣質;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要學習儒家經(jīng)典,同時要善于向求賢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左應為“車”,原字已廢除)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溃DL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五

荀子的《勸學篇》中的很多觀點是正確的,可以與現(xiàn)在政府的政策和法規(guī),社會提倡的觀點相吻合。如果:“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蔽覀儸F(xiàn)在提倡學習型社會,提倡終身學習?!敖鹁偷Z則利,”接受磨練才能真正成材,日本提倡的挫折教育是很有道理的。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真所謂看人挑擔不吃力,不參加高一級別的比賽,就不知道山外有山高手林立,不知道獲獎的'艱難。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越是不看書的人,越是看不起讀書的人,《封神榜》中姜子牙(姜太公)不會做小生意,怕老婆,然而,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謂“抓大放小”。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眲倓偡峙涞揭凰鶎W校的新教師實際上是差不多的,為什么我們學校的新教師成長很快呢?校長為他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的平臺和成長環(huán)境。所以,新教師應該感謝我們的顧校長。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闭f明學習的時間應該比思考的時間多,并非只要學習不要思考。我還要加一句:“吾嘗終日而學矣,不如須臾之所做也?!睂W以致用,要善于動手實干,動手實驗,才能將創(chuàng)新思維轉化為創(chuàng)新成果。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币朴诶酶鞣N有利條件為我所用,如:學校與青少年活動中心比較近,動員有經(jīng)濟實力的家長帶著孩子到活動中心接受免費培訓,參加作為軍體項目的遙控飛機比賽,可以提高我們學校的科技軟實力,讓我們學校考核年年第一,為學校再創(chuàng)輝煌作出應有的貢獻。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防微杜漸,不要“忠言逆耳”真正的朋友是給你提出批評的人。

“君子慎其所立乎!”我們要“慎獨”。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睂P闹轮镜厝ャ@研一樣事情,才容易出成果。所以我認為:“樣樣事情都想完成,可能有一、二樣事情完不成,樣樣事情都想做得最好,肯定有一、二樣事情做得不是最好?!?/p>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币m子穿得一只兩樣也沒有關系,只要一心為公,只要能夠出成績就好。所謂人無完人,要允許一心鉆研業(yè)務的人犯一點小錯誤。有的人讀歷史小故事,認為古代的君王也很講道理,可能比某些國*領導人更加“民主”。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六

3.探究“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

探究詞義,理解文意。

學習設喻論證方法。

文章層面上通過理解課文的語言特色、設喻論證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層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探討“學不可以已”對于今人的意義并獲得生活啟迪。

一、導語設計:

由“青出于藍而青于藍”、“鍥而舍之”導入。

二、解題:

《勸學》,勸,勸勉;學,學習。

三、讀課文,作文言積累。

一讀,讀準字音:(方法指導:通假字、易錯字、生僻字、多音字)。

二讀,讀準節(jié)奏:(方法指導:以字為詞,理解詞義,準確譯句)。

教師范讀。

三讀,讀出語氣:循循善誘、諄諄勸勉。

四讀,讀出語勢:(排比、對偶句,使句式整齊,節(jié)奏和諧、變化流暢)。

感知句式整齊、讀來瑯瑯上口的特點。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們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平常事物或現(xiàn)象這些語句是想講什么道理?

體會比喻句的作用。

2.這篇文章運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明確: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論證。

3.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4.小結(見板書)。

五、近荀子,明文化內涵。

1.簡單介紹荀子。

《勸學》主張“學莫便乎近其人”

2.“學不可以已”在當時有什么先進意義?

通過比較,介紹諸子百家對待學習的觀點的異同。

3.“學不可以已”對今人有什么啟發(fā)?

六、布置課后作業(yè):

請你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

再請你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附板書設計:

是什么:學不可以已。

喻證。

對比。

為什么:學習的重要性。

學習的作用。

怎么辦: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tài)度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是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這里節(jié)選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獨立成篇。文章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些比喻取之于人們熟悉的事物,又包含豐富的含義,因此,道理能說得淺顯明白,發(fā)人深思。

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边@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為什么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靶詯赫摗笔擒髯由鐣嗡枷氲某霭l(fā)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

在措辭上,他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糾正人們學習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從學派傳統(tǒng)來說,儒家一向勸導人們好好學習。如《論語》的第一句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荀子自稱是孔子的繼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說:“學不可以已?!边@從表面上看,只是繼承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其實他強調的程度顯然不同。因為在孔子看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論語·季氏》)而荀子則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認識論基礎上,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就行文來說,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和鼓舞。不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

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這正如梁啟超所說,意思是“喻人之才質,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見《荀子柬釋》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學習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因此,他強調“輮”的作用。通過這個比喻,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jīng)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人。這顯然是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

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蹦静慕?jīng)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開篇至此為第一段。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學呢?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第二段首先說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

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jīng)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

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yōu)橛胁诺碌木?。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lián)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并利用這些規(guī)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引自嚴北溟關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lián)系著的。

至此,第二段結束。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边@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

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xiàn)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jīng)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第三段至此結束。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和充分的證明。

《勸學》的這三段,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雖然荀子論學的基礎是唯心主義的“性惡論”,但是對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論”起了積極作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階級性,他把禮義當成人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惡”。他勸學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培養(yǎng)合乎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道德規(guī)范的人才,這與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有本質的區(qū)別。但是,在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全國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至于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就是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也還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文中除少數(shù)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創(chuàng)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這些比喻精警動人。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脫化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都被人們當作指導學習的格言來稱引。同時,運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靈活多樣,闡述一層意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襯,有的以比喻進行對比。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xiàn)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持發(fā)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再說,由于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chǎn)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七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jīng)》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本裥摒B(yǎng)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shù)幕ㄋ肷?,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chǎn)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对姟飞险f:“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彼跃拥囊庵緢远▽R?。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jīng)典入手到《禮經(jīng)》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jīng)》是心聲之歸結;《禮經(jīng)》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jīng)》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抖Y經(jīng)》敬重禮儀,《樂經(jīng)》講述中和之聲,《詩經(jīng)》《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jīng)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xiàn)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現(xiàn)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羅嗦;浮躁羅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抖Y經(jīng)》、《樂經(jīng)》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jīng)》、《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xiàn)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jīng)》《尚書》之類,那么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jīng)》《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yǎng)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tài)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tài)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jīng)》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yǎng)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愿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于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在權利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钪侨绱?,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xiàn)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于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八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guī)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即使又曬干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jīng)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对娊?jīng)》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本裥摒B(yǎng)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jīng)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shù)幕ㄋ肷?,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chǎn)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于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对姟飞险f:“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彼跃拥囊庵緢远▽R?。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jīng)典入手到《禮記》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jīng)》是心聲之歸結;《禮記》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jīng)》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抖Y經(jīng)》敬重禮儀,《樂經(jīng)》講述中和之聲,《詩經(jīng)》《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jīng)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九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4.青于藍:比蓼藍(更)深。于:比。

5、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6.輮以為輪: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一種手工藝)。以:把。為:當作。

7.規(guī):圓規(guī),測圓的工具。

8.雖有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繩:用墨線量過。

11.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12.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動沒有過錯。

14.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

15.須臾:片刻,一會兒。

16.跂:踮起腳后跟站著。

17.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18.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折。

19.疾:快,速,這里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輿:車。

22.利足:腳步快。致:達到。

23.水:指游泳。名詞,用作動詞。

24.絕:橫渡。

25.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27.興:起。

28.焉:于之,在那里。

29.淵:深水。

30.蛟:一種似龍的生物。

3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而,表因果關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

33.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4.騏驥:駿馬,千里馬。

35.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鍥: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鏤:金:金屬。石:石頭。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

40.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說,“六”虛指。這兩說高中課本中沒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鉗子。

42.躁:浮躁,不專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腳。

45.滫:污水。

46.勸:鼓勵。

47.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48.彰:清楚,明顯。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

今天,一時興趣起,拿起《讀點經(jīng)典》便讀起來,當讀到勸學篇時,不禁思緒萬千。平常的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學習,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機智,不能妥善處理。當學完《荀子勸學篇》時,才有所悟,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蔽揖褪堑湫偷?,不學習,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碑斘覀冇鍪聲r,要善于借用別人的智慧,學習別人的長處,增長自己的見識,豐富大腦,結合實際加以運用,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要善于動腦,換一個角度思考,正所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學習積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棄,自身的能力會與時俱增。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點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開我多年的心結,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學習,完善自我將是我奮斗的一大目標?!叭藷o完人,金無足赤”,只有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的彌補自身的缺陷!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開篇。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于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干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tài)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圣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qū)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p>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庇械虏拍苊鞯?。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笆バ膫溲伞保バ募词钦嫘?,“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jīng)亦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一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股衲笥诨?,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诙g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按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翻譯: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对娊?jīng)》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yǎng)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稟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shù)幕ㄋ肷?,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chǎn)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对姟飞险f:“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彼跃拥囊庵緢远▽R弧?/p>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jīng)典入手到《禮經(jīng)》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jīng)》是心聲之歸結;《禮經(jīng)》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jīng)》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抖Y經(jīng)》敬重禮儀,《樂經(jīng)》講述中和之聲,《詩經(jīng)》《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jīng)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xiàn)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現(xiàn)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羅嗦;浮躁羅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抖Y經(jīng)》、《樂經(jīng)》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jīng)》、《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xiàn)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jīng)》《尚書》之類,那么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jīng)》《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yǎng)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tài)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tài)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对娊?jīng)》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yǎng)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愿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于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在權利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钪侨绱耍剿酪膊蛔?。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xiàn)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于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賞析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這里節(jié)選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獨立成篇。

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為什么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靶詯赫摗笔擒髯由鐣嗡枷氲某霭l(fā)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

在措辭上,他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糾正人們學習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從學派傳統(tǒng)來說,儒家一向勸導人們好好學習。如《論語》的第一句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荀子自稱是孔子的繼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說:“學不可以已。”這從表面上看,只是繼承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其實他強調的程度顯然不同。因為在孔子看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保ā墩撜Z·季氏》)而荀子則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認識論基礎上,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就行文來說,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和鼓舞。不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

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這正如梁啟超所說,意思是“喻人之才質,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見《荀子柬釋》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學習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因此,他強調“輮”的作用。通過這個比喻,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jīng)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人。這顯然是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

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蹦静慕?jīng)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開篇至此為第一段。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學呢?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第二段首先說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

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jīng)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边@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

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yōu)橛胁诺碌木?。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lián)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并利用這些規(guī)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保ㄒ試辣变殛P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lián)系著的。

至此,第二段結束。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边@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

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xiàn)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边@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jīng)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第三段至此結束。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和充分的證明。

《勸學》的這三段,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雖然荀子論學的基礎是唯心主義的“性惡論”,但是對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論”起了積極作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階級性,他把禮義當成人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惡”。他勸學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培養(yǎng)合乎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道德規(guī)范的人才,這與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有本質的區(qū)別。但是,在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全國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至于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就是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也還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文中除少數(shù)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創(chuàng)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這些比喻精警動人。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脫化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都被人們當作指導學習的格言來稱引。同時,運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靈活多樣,闡述一層意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襯,有的以比喻進行對比。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xiàn)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持發(fā)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再說,由于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chǎn)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二

“君子生非異也,善借于物也!”

好久沒有在這上面寫文章了,最近一直比較忙,荀子勸學心得體會。雖然有目標,但時而明確,時而模糊。發(fā)現(xiàn)時間真的是不夠用,剛才看了荀子的《勸學》,高中語文課,學過的,記得當初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的道理當時卻沒有真正理解多少。也學我就是勸學里所說的小人的學習吧,不知去總結,不去檢查反省,反思。當時只知一位的不斷學習新知識,記得當初每次的文言文的背誦在班上我都基本上都是第一個背過的,也不知當時記憶力為什么那么好,也許是興趣吧。

現(xiàn)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學習情景,很用功,但卻方法卻不是很對,沒有一個領路人,帶著我,父母在我的學習方面對我的幫助幾乎沒有。我只能靠著自己慢慢琢磨,也許我是成功的,畢竟在我們農(nóng)村能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的幾乎就沒幾個人,大多數(shù)的兒時玩伴早早就離開了學校去打工了,現(xiàn)在有的都已經(jīng)成家了。而我還在學校里學習,學校里的其他同學卻和兒時的玩伴不一樣,上研究生也學對他們某些人來說,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或許他們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走的彎路也不多。所以和他們的競爭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在學校這個圈子里,在這個氛圍里,感覺自己與有些人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現(xiàn)在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學習,而且要有方法有效率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總結?,F(xiàn)在周一,二,四晚上,周五,六上午都上課。周三周四白天去王老師公司實習,周二、五白天要花一兩個小時幫盛老師帶本科畢業(yè)設計學生,給他們開會什么的.。周六晚上去做家教,其他時間就在宿舍,實驗室或者圖書館度過,過的也算充實,但卻總感覺沒有真正學到什么東西,學的慢,比如學習vc++,學起來特費力,程序很難看懂,輩說編了,也許這就是一個過程,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希望自己能夠堅持下來,耐住孤獨寂寞,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階段的。我應該把自己的計劃分得更具體些,能夠高效率的學習,不把時間花在無謂的不知不覺就流走的上網(wǎng)聊天,看電影,瀏覽那些無聊的網(wǎng)頁上,現(xiàn)在是個有網(wǎng)就能知天下信息社會,各種信息鋪天蓋地的從網(wǎng)上侵襲而來,關鍵的就是要把握住自己,別讓自己背這波洪水沖的不知所向了。克服懶惰和恐懼的心理,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踏踏實實的學習!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說得即是這個道理。有目的有計劃的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每一件事情,加油!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三

《勸學》的開篇第一句話就告誡了我們:學習是不能半途而廢的(學不可以已)。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在學習的這一過程中很多人是不能堅持到底的,半途而廢者多之,而半途而廢正是學習的大忌,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半途而廢呢,荀子從三個方面回答了這一問題:有信心,有虛心,有恒心。

一,有信心?!秳駥W》第二段說到青,取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但可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荀子是用這三個事例來說明事物是可以超越自己的,這是一個客觀的真理,求學者要樹立這種信念,要相信自己能改變自己,能超越自己!而這種超越自己的辦法就是要學習,“故木中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只要能做到“君子博學而日叁省乎己”,就能“知明而行無過矣”,也就是說如果能做到這些就能達到超越自己的目的。所以本段主要講的是學習首先是要有信心。

二,有虛心。第三段借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跂足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來說明要善于借助外力,要善于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即學習要虛心求教不能閉門造車或高傲自大。最后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就是有學問和有修養(yǎng)的人,君子和一般人沒什么不同,他們的成功之處就在與善于借助各種客觀條件。所以說本段荀子是在告訴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虛心,只有虛心才能快速的成功自己。

三,有恒心。積土成山才能風雨興,積水成淵才能蛟龍生,積善成德才能圣心備,所以只有懂得積跬步才能達千里,積小流才能成江海。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棄。所有這些強調的是一個“堅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恒心”。有恒心才能做成事情,本段最后又用蚯蚓和螃蟹作對比進一步論證了這個觀點。蟹六跪而兩鰲,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為再好的條件如果沒有恒心都將一事無成。

有此三心,學習就不會半途而廢了,不半途而廢才能成為“君子”,荀子可謂是點到了學習的關鍵,交給了求學者一把金鑰匙,無論世事滄桑,得之者成,逆之者廢,切記切記。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四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這句常常出現(xiàn)在在我們的話語,便出自戰(zhàn)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荀子》。

在《荀子》一書中,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自然觀的,主要是《天論》、《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边@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區(qū)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他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shù)矣,君子有常體矣?!痹谔烊讼喾值幕A上,荀況大膽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他說:

如其把天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當作一種物來畜養(yǎng)它,控制它?如其順從天而頌揚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變化規(guī)律來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怎不因時制宜,使天時為生產(chǎn)服務?荀況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義思想發(fā)展到最高峰,成為中國唯物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況堅持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用大量的歷史事實,徹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義相術。他說:觀看人們的相貌,不如研究人們的思想;研究人們的思想,不如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決定人們的思想,而思想?yún)s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確,而且思想能遵循它,雖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對頭,也不妨礙成為君子。雖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對頭,也免不了成為小人。人們的禍福與人的相貌無關,而是由人們后天選擇什么道路決定的。這就揭穿了唯心主義相術的騙人把戲。

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認識論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解蔽》、《正名》、《勸學》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況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認識的這一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前提。他說:“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凝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偏也?!彼J為,人們認識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個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們糾正了片面認識,才能使認識符合正道,對正道三心兩意則必然迷惑。

這就強調了認識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在《正名》篇中,荀況強調了感性認識的作用,他說:人都有對感覺印象進行分析辨別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聽覺器官才能辨別聲音的不同,依靠視覺器官才能辨別形狀的不同,所以心的驗證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覺器官接觸所感覺的對象以后才能發(fā)揮作用。如果感覺器官接觸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認識它,心對它考察了而說不出道理來,那么人們沒有不把這種情況說成是沒有知識的,這就是根據(jù)感官接觸外物而確定名稱同和異的情況。在“名”、“實”關系問題上,荀況主張“實”決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實”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在《勸學》篇中,荀子談了知識的來源問題,他認為人的知識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學習教育的結果,從而駁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驗論。

他特別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形象比喻,說明學習沒有止境和后來居上的道理,勸導人們要進行廣博地學習,要發(fā)揚“鍥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對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和雜而不專,成為激勵后人學習的名篇佳句。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五

《勸學》是荀子流傳最廣的著作之一,現(xiàn)在更是選段被編入教材之中讓廣大中學生閱讀體會。其中飽含著荀子對于學習這件事的重視和希望后人不要忘記學習的諄諄教誨。這篇文章開門見山,直接就是提出了主題,勸告后人學習不可以停止,必須要“活到老學到老”,之后又用了大量的例子從學習的意義、用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大量的比喻、舉例是本文的主要特點,更好的突出了主旨,闡明了要義。文章的第一句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儒家文化中一種極高的思想境界,荀子借君子之口說出這個看法,表示了他對于這個問題的重視。

荀子為什么會提出這個問題呢?首先從思想上荀子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所以要依靠后天的學習來改變這個本性,來解決這一問題,再來接下去荀子又舉了不少的例子來說明學習對于改變人的素質、文化水平有著巨大的作用,還提出了學習的方法認為學習不能埋頭苦學需要借助外物、向現(xiàn)實學習,所以荀子會說“善假于物也”。這些都是荀子基于實際、基于自身的經(jīng)驗提出來的。

接下來荀子又講到學習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首先就是堅持,針對很多人學習都是三分鐘熱度的狀況提出了必須要鍥而不舍才能有所成就,也切合了學習不可以停止的主題。還提到了學習時的心態(tài),切忌心浮氣躁,必須腳踏實地,專心致志。

全文從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能帶來的幫助、學習的重要程度等多個角度論證了“學不可以已”這個論點,全篇少有直接說理,多用比喻等方式來闡述論點,使得全文更加形象生動。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六

《勸學》的開篇第一句話就告誡了我們:學習是不能半途而廢的(學不可以已)。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在學習的這一過程中很多人是不能堅持到底的,半途而廢者多之,而半途而廢正是學習的大忌,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半途而廢呢,荀子從三個方面回答了這一問題:有信心,有虛心,有恒心。

一,有信心?!秳駥W》第二段說到青,取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但可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荀子是用這三個事例來說明事物是可以超越自己的,這是一個客觀的真理,求學者要樹立這種信念,要相信自己能改變自己,能超越自己!而這種超越自己的辦法就是要學習,“故木中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只要能做到“君子博學而日叁省乎己”,就能“知明而行無過矣”,也就是說如果能做到這些就能達到超越自己的目的。所以本段主要講的是學習首先是要有信心。

二,有虛心。第三段借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跂足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來說明要善于借助外力,要善于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即學習要虛心求教不能閉門造車或高傲自大。最后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就是有學問和有修養(yǎng)的人,君子和一般人沒什么不同,他們的.成功之處就在與善于借助各種客觀條件。所以說本段荀子是在告訴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虛心,只有虛心才能快速的成功自己。

三,有恒心。積土成山才能風雨興,積水成淵才能蛟龍生,積善成德才能圣心備,所以只有懂得積跬步才能達千里,積小流才能成江海。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棄。所有這些強調的是一個“堅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恒心”。有恒心才能做成事情,本段最后又用蚯蚓和螃蟹作對比進一步論證了這個觀點。蟹六跪而兩鰲,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為再好的條件如果沒有恒心都將一事無成。

有此三心,學習就不會半途而廢了,不半途而廢才能成為“君子”,荀子可謂是點到了學習的關鍵,交給了求學者一把金鑰匙,無論世事滄桑,得之者成,逆之者廢,切記切記。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七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分享了荀子《勸學篇》的原文及鑒賞,歡迎欣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左應為“車”,原字已廢除)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戰(zhàn)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jīng)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fā),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fā)表不同的主張,并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為統(tǒng)治階級辯護的思想,而荀子卻認為:人力能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他的門人韓非、李斯成為戰(zhàn)國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保挥械膯为氃O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傊佸\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xù)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勸學荀子教學課件篇十八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這句常常出現(xiàn)在在我們的話語,便出自戰(zhàn)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荀子》。

在《荀子》一書中,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自然觀的,主要是《天論》、《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边@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區(qū)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他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shù)矣,君子有常體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礎上,荀況大膽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他說:

如其把天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當作一種物來畜養(yǎng)它,控制它?如其順從天而頌揚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變化規(guī)律來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怎不因時制宜,使天時為生產(chǎn)服務?荀況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義思想發(fā)展到最高峰,成為中國唯物主義思想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況堅持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用大量的歷史事實,徹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義相術。他說:觀看人們的相貌,不如研究人們的思想;研究人們的思想,不如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決定人們的思想,而思想?yún)s受一定方法的支配。

方法正確,而且思想能遵循它,雖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對頭,也不妨礙成為君子。雖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對頭,也免不了成為小人。人們的禍福與人的相貌無關,而是由人們后天選擇什么道路決定的。這就揭穿了唯心主義相術的騙人把戲。

反映荀況唯物主義認識論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解蔽》、《正名》、《勸學》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況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認識的這一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前提。他說:“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凝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偏也?!彼J為,人們認識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個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們糾正了片面認識,才能使認識符合正道,對正道三心兩意則必然迷惑。

這就強調了認識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在《正名》篇中,荀況強調了感性認識的作用,他說:人都有對感覺印象進行分析辨別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聽覺器官才能辨別聲音的不同,依靠視覺器官才能辨別形狀的不同,所以心的驗證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覺器官接觸所感覺的對象以后才能發(fā)揮作用。

如果感覺器官接觸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認識它,心對它考察了而說不出道理來,那么人們沒有不把這種情況說成是沒有知識的,這就是根據(jù)感官接觸外物而確定名稱同和異的情況。在“名”、“實”關系問題上,荀況主張“實”決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實”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在《勸學》篇中,荀子談了知識的來源問題,他認為人的知識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學習教育的結果,從而駁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驗論。

他特別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形象比喻,說明學習沒有止境和后來居上的道理,勸導人們要進行廣博地學習,要發(fā)揚“鍥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對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和雜而不專,成為激勵后人學習的名篇佳句。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42631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