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網(wǎng)給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義和團運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資訊請持續(xù)關注學分網(wǎng)。(http://mlvmservice.com/)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義和團運動的導火索
①治外法權凌駕中國法律
19世紀末,西方傳教士被準許在中國傳教和成立教會。在治外法權之下,不單教會的西方神職人員不受清政府管轄,一般中國信徒也常獲教會庇護。地方上,基督教教會每每因為文化、風俗差異等等各種原因,與地方民眾發(fā)生沖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壓當?shù)孛癖?,而地方政府卻往往因為懼于教會的治外法權,不欲與洋人作對而未能持公處理,造成教案。
②仇外心態(tài)
清末華北地方經濟破產,傳統(tǒng)社會綱紀解體;在轉變的時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會社紛起??傊虝?、教眾和洋人、洋貨,成為了仇視的對象。
③謠言
當時社會有許多詆毀西方人的謠言,如說洋人醫(yī)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藥、神父用特制器具吸男童陽精等等,而一般中國百姓一向迷信這類傳言,從而人人自危,對西方人及中國教友恨之入骨。
④守舊勢力煽動
教會除了傳教之外也興醫(yī)辦學、提倡破除陋習(如纏足納妾)、傳播新思想(如憲政、民主),與維新運動一樣不可避免會引起守舊勢力的仇恨。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
義和團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基本群眾是農民和小手工業(yè)者,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最初,他們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屢遭清政府的鎮(zhèn)壓。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義和團把斗爭的矛頭直指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為了躲開義和團運動打擊鋒芒,被迫采取假宣戰(zhàn),真投降的欺騙手法,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使義和團處于內外夾攻的境地。 在國內外敵人的夾擊下遭到了失敗。
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即主要原因)。
主觀原因:“扶清滅洋”中的“扶清”使義和團喪失了應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
1.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
義和團運動是通過拳民的英勇戰(zhàn)斗,在瓜分危機三次緩解的基礎上才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這三次瓜分危機的緩解是:1900年6月20日聯(lián)軍《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機之第一次緩解;7月3日美國《海約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機之第二次緩解;10月16日《英德協(xié)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機之第三次緩解。三次緩解的過程從所謂有限的軍事行動到“領土與行政的完整”,從“利益均沾”到不利用中國形勢“獲得領土利益”等,都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具體明確,并使個別具有領土野心、企圖趁火打劫的帝國主義強盜也終于沒有達到目的。因此,通過義和團運動中三次瓜分危機的緩解,結果就起到了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作用[9] 。
義和團運動之所以能起到阻止列強瓜分中國的作用,乃是由于它是一次民族起義運動,是一場民族民主革命運動;這種運動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軍事力量所鎮(zhèn)壓不了的。數(shù)十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斗爭史證明,它雖屢經鎮(zhèn)壓,卻此伏彼起,更加茁壯成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性質的緣故。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義和團運動,它的這種性質就更明顯了,規(guī)模也大得多了。
2.保存了中國的文化和文明
義和團運動既然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它就相應地保存了中國數(shù)千年來的悠久的文化,使我們中華民族這個文明古國得以在這個世界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掠奪領土的時代中存在下來,中國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國在政治上沒有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直接后果。
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發(fā)展本來是互相影響,彼此滲透,互相補充的。毋庸諱言,中國近代由于西方產業(yè)革命沒有波及到中國,它是落在文化發(fā)展的后面了,但是,它是可以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急起直追。迎頭趕上的。正像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等代表中國文化的四大發(fā)明,曾經有助于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之結束一樣,中國文化和文明在將來也是很可能對世界文化和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
3.遏制了一場可能爆發(fā)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
1900年全面爆發(fā)的義和團運動,如果說它曾經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話,那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就曾經相應地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為爭奪瓜分中國領土而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可能爆發(fā)。如果說義和團運動不曾阻止列強瓜分中國的話,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后來為了爭奪我國東北的勢力范圍尚且不惜一戰(zhàn)。不過,這時發(fā)生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多半不會是日俄戰(zhàn)爭,卻很有可能是英俄戰(zhàn)爭;也有可能不只是兩個國家,而是兩個國家以上參加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當然,也有通過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協(xié)商來進行和平瓜分中國的可能性,雖說這種可能性很難實現(xiàn)。
4.民族意識覺醒
義和團運動標志著近代意義上的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濫觴。
清末的義和團運動以及民國的反廿一條五四運動、五卅運動,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三大群眾性民族主義運動,其中五四運動主要為反帝國主義政治主權侵略,而義和團運動和五卅運動則是反帝國主義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侵略的運動,持續(xù)時間更長,影響更深遠。
5.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
義和團運動不僅在當時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保存了中國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場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可能爆發(fā)和促進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并且還成為“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義和團運動是群眾自發(fā)的反帝愛國運動。沒有統(tǒng)一的組織、集中的領導和協(xié)同一致的行動,失敗是必然的。但義和團群眾從切身的感受中,認識到外國侵略者是中國人民最主要的敵人。從這一感性認識出發(fā),他們奮不顧身,對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前撲后繼的英勇斗爭,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資政新篇》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魏瑪共和國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德意志帝國憲法》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德意志國家的統(tǒng)一
@xuefen.com.cn 2013-2022 閩ICP備2023010389號-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