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網給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鴉片戰(zhàn)爭,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資訊請持續(xù)關注學分網。(http://mlvmservice.com/)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
中國(落后):
經濟上:資本主義緩慢發(fā)展,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
政治上:官場腐敗,階級矛盾繳化。
軍事上:裝備陳舊,營務廢馳,紀律敗壞。
外交上: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鎖國。
2、世界(歐洲先進):
政治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經濟上:19世紀上半期,世界資本主義處于上升時期,經濟發(fā)展迅速,完成了工業(yè)革命的英國成了“世界工廠”,法美等西方國家也開始了工業(yè)革命。
外交上:加緊擴張,掠奪更多銷售市場原料產地,英國炮艦和走私船出沒中國東南海域,進行騷擾和侵略。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xié)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赌暇l約》簽訂后,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zhàn)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政治
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鴉片戰(zhàn)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國”的美夢,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tǒng)經學為依托,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許多有學之士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于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并著書介紹西方事物。然而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因鴉片戰(zhàn)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于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清廷的戰(zhàn)敗并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xù)行保守的閉關政策,引致后來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才出現(xiàn)洋務運動等的自強救國運動。
經濟
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卷入世界市場;原本占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沖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
清廷對于《南京條約》的不平等性反應并不激烈,反而對中英兩國文件采用平等體制感到不安。但是經濟上,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同時也對外國開放了中國市場。
五口通商后,清朝海關及稅率被英國控制,關稅主權受到破壞,進口貨只抽百分之五的低稅率,外國商品大量傾銷中國,無法保障中國國內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鴉片繼續(xù)銷售,白銀外流,銀價上漲,銀貴錢賤的情況更加嚴重。英國輸入中國的貨品大增,1837年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價值為90多萬英鎊,到1845年已到達239萬4千英鎊。隨著外商在華投資建廠,刺激了國內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開始投資近代工業(yè)的欲望。
新開的五個條約口岸中,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區(qū),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并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后來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為紀念《南京條約》開放上海而被命名為南京路。中國市場大門的打開,使得商品貿易首先在沿海地區(qū)展開,工商業(yè)日益充滿活力,大批新興城市興起,打下了沿海成為中國經濟最發(fā)達地區(qū)的基礎。
思想
鴉片戰(zhàn)爭后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fā)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yōu)榧确捶饨ㄓ址辞致?。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伴隨著經濟上的深入,國外的先進文化也同時傳入中國:自然科學沖洗著國人的封建迷信和愚昧無知;國外的生活方式開始融入上層社會的生活;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在中國國內悄然傳播,為后來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開始打下思想基礎。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鴉片戰(zhàn)爭的評價
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第1次戰(zhàn)爭。英軍以較少的兵力、較小的代價戰(zhàn)勝了中國。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觀上敵人兵器占有優(yōu)勢,戰(zhàn)略戰(zhàn)術運用得當,能集中大部兵力轉沿海城市,占領經濟命脈之地,戰(zhàn)斗中常以正面攻擊與側翼包抄相結合之外,在主觀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到了19世紀30年代,更加沒落腐朽,不僅經濟停滯,十分落后,削弱了戰(zhàn)爭賴以取勝的經濟基礎,而且整個統(tǒng)治集團內部,彌漫著享樂茍安,貪污腐化氣息。
隨著鴉片的輸入,統(tǒng)治集團中的大部分人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來消磨荒淫無度的寄生生活。他們既接受內外煙販的收買,又依賴這種毒品的走私,從中取得利益。有些走私船,公然插著兩廣總督或粵海關監(jiān)督的旗號,威風十足地從伶仃洋駛進廣州。清廷的貴族大臣,則從廣東和沿海官吏那里,獲得豐厚的賄賂。甚至皇帝也收取大量的西洋奇珍,成為這種“通商”關系里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禁煙與反禁煙、戰(zhàn)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zhàn)爭中,始終沒有堅定的方針。從皇帝到將軍、督、撫,戰(zhàn)守無策,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zhàn)方法。當戰(zhàn)爭受挫時,他們立刻求和;和議不成,又空喊作戰(zhàn)。當議和投降比打仗有利于維系搖搖欲墜的統(tǒng)治時,他們就屈辱投降。
政治上的反動和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長期疏于戰(zhàn)備,有邊無防。以八旗、綠營為主力的清軍,長時期養(yǎng)尊處優(yōu),懶于訓練,軍心渙散,紀律松弛;將帥素質低下,軍事思想保守落后,不會組織、指揮打仗。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許多將領不諳敵情,株守建筑落后的營壘要塞,一線防御,不顧縱深側后;許多地區(qū)的守軍,遠遠看見敵軍即開炮轟擊,未等敵軍靠近,便一哄而散,逃之夭夭,甚至舉起白旗投降。寧波、余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戰(zhàn)自棄。而以林則徐、鄧廷楨為首的抵抗派在反抗英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雖有決心,有成果,但他們最終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徒有救國之志,而無尺寸之權”(詩人陸嵩語)。任用投降主義分子耆英、伊里布等去抵抗侵略者,無疑是緣木求魚。
脫離人民、反對人民甚至鎮(zhèn)壓人民起來反抗侵略者 在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中,清朝反動政府不廣泛動員、組織民眾,單靠有限的軍力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到處分兵把口,本來是敵寡我眾的形勢,但在實際戰(zhàn)場上卻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甚至當中國人民自發(fā)地起來抗擊侵略者時,他們卻怕得要死,荒唐地指責他們“潛相煽惑”、“為害甚大”,橫加反對、破壞、鎮(zhèn)壓,直至墮落到去勾結外國侵略者,鎮(zhèn)壓愛國人民的抗侵斗爭。這樣的反動、腐朽的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戰(zhàn)爭勝利的。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中國資本主義工業(yè)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黃宗羲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鄭成功收復臺灣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鄭和下西洋
@xuefen.com.cn 2013-2022 蘇ICP備2022025589號-4-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