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團圓讀后感悟(精選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9 20:24:20
最新小團圓讀后感悟(精選16篇)
時間:2023-11-09 20:24:20     小編:琉璃

有時候,一瞬間的感悟可以改變我們整個的人生軌跡。感悟需要耐心和時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和反思。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不斷積累感悟,將是我們成長和進步的動力。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一

以前時代的事情,漸化作一卷電影膠片,橋段;一張老照片,黑白;一段別人看的故事,不明。漸漸落了微塵,泛了昏黃。皆那么無言,卻是僅有的痕跡,讓這世界記得。張愛玲便是這樣,她生前寫了太多經典,而我今天要說的,卻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團圓》。

那是張愛玲最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銷毀。《小團圓》是篇近似于自傳體的小說。張愛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筆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鉆進你心里去。她的言辭無比精致,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我是“張迷”,迷戀她的文字,迷戀閱讀她文字時的感覺。她的文字仿若附著魔力,有讓人愛上她寫的故事,她這個人的欲望。她寫文字像蜘蛛編織它的網,讓人漸漸墜進去,陷下去不上來也寧愿。十里洋場,她穿著另類時髦,古裝短襖旗袍,上海灘,她是最濃郁的一道沉香。胡蘭成,只能說他毀了張愛玲這個人,卻成就了“張愛玲”這個名字,這個作家。盡管張愛玲的一生過得悲涼而憂傷,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實的,畢竟,她來過了,有太多東西能夠證明她來過已足夠。她,空白地來到這世上,空白地離開這世上,卻填補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團圓》才漸漸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人有點兒神秘有點兒興奮,《小團圓》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張愛玲本身的寫照,九莉具備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張愛玲因文章吸引了胡蘭成一樣,正如他們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張愛玲自己和胡蘭成的故事,但讀起來,卻不像看張愛玲和胡蘭成的經歷那般強烈和憂怨,張愛玲的敘述給我感覺有些淡,是無奈后的釋然?還是徹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寫別人的故事給自己看一般,有了幾分灑脫。張愛玲這樣說《小團圓》:“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后也還有點什么東西”。那么,幻滅后,有的是什么東西呢?是很長的回憶和自己曾來過的證明,以及,擁有的停留。畢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圓滿和存在才是有價值的,縱算完全幻滅,亦是存在的結果和證明,因為,如果沒有存在過,連幻滅都沒有。存在的痕跡是要留給這個世界上自己愛過的人,和愛過自己的人。

《小團圓》中,九莉本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可是趕上太平洋戰(zhàn)爭的她被迫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yè)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于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被燒毀。什么都沒有了!其實,這便是張愛玲本身的經歷。對于這件事,她卻只輕輕地說:“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币苍S我們都無法體味這種苦楚的滋味,當我們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卻得了無果的結局。一定不會像張愛玲那么輕描淡寫和釋然,也許我們會絕望會瘋狂,可張愛玲不會。她選擇了并懂得接受。同為學生的我,倘若遇上這樣的事,會萬念俱灰的罷。我想,經過酸雨的洗禮之后,花木存活下來的盡管很少,但畢竟是有的,張愛玲便是這樣,她的傲慢撐起她自己,經過不復柔和的歷練。讓我一下懂得,曾努力過的東西覆滅,一味想復原是無用的,我們記得,曾經那么努力地努力過就好。我們就算沒有結果,但是有比別人多付出的過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來過、做過的證明,是我們最美的回憶。

那是95年的9月,8號那天,張愛玲永遠地離開了,她離開得安靜而不為人知,75個年歲,張愛玲就這樣走過。她也一如那一爐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開始的,她的處女作《沉香屑·第一爐香》讓人們知道了張愛玲,如今她燃滅后冷卻,依舊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無憾了。因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紀念她的愛情,證明她的存在,而且,還讓太多人讀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來過,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綿亙長存——她的經歷,她和胡蘭成之間,有太多故事和記憶,值得記得,卻又最好忘掉,因為他們之間的回憶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結束罷“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p>

沉香冷卻,余香猶在……。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二

一本張愛玲的自傳。從兒時到青年,主要講述了她成長中的親人與兩段感情。

中的主人公叫幾莉。那個被人唾棄漢奸叫邵之雍。

看完了心情有點怪異,說不出是沉重還是糾結。

沉重是因為作為旁觀者看到一代才女的半個人生過得太不如意的一幕幕。。。

糾結是因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她自己的選擇,有因自有果。可是世間沒有如果。。。。

看完了我有著太多的不理解:

不理解她對親人的冷漠,竟然賣掉了她母親臨走時留給她的一副翡翠耳環(huán),并不是因為缺錢,而是不想再想起她的母親和弟弟,因為難受。這完全和現(xiàn)在的睹物思人的情感有著很大區(qū)別。也許是我生活得太幸福了,無法去感受她那時的心里吧。

不理解她明知邵之雍和別的女人有染,卻還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等他。不理解邵之雍竟能夠坦然的把小康小姐的照片拿給她看。不理解她看后也絲毫沒有什么態(tài)度,不像別的太太一樣撕得粉碎,還可以微笑的還給他。。。卻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猜測他和別人的總總。

這本小說在發(fā)表之前,張愛玲的人生經歷一直是一個迷,但是看后卻希望這一世都不是真的。這樣的一生怎么會寫出那些讓人回味無窮的小說呢,甚至還有很多被改編成電影,話劇和電視劇。我沒看過她寫的小說,但是看過電視劇版的《半生緣》。是演員太美了嗎?還是什么,讓我總覺得是很好的,雖然結局有點悲。

自傳與小說的區(qū)別就是,小說可以憑借作者的構思可以悲,可以喜。如果不滿意還可以進行無數次的修改。而自傳太真實。沒有小說的浪漫,也沒有小說的連貫思路。

就像讀張愛玲的這本《小團圓》,因為由太多的真實故事組成。有些故事因為相差有段時間,或是講起某段故事又回想起曾經的事來,又要記上一筆,所以看得有點亂??赐昴硞€段落后要仔細算一下時間,是哪個時期的事。一句話里有兩個“他”或“她”我有時都無法去肯定指的究竟是誰。這里應該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差了的緣故。

總之我很難把張愛玲的成就和她這一生劃上等號。他的成就太完美,甚至完美到天堂里,但是他的一生卻太低沉,太無奈,甚至低到地獄里。這里的地獄不是罪惡,而是痛苦。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三

在看《小團圓》之前,并未看過什么她的小說。而我所知道的張愛玲,也只是那一個與胡蘭成有著曠世絕戀的人。

直至買回這本書,翻開前言,看到張愛玲的遺產執(zhí)行人宋以朗先生寫的話,才明白這本書的男女主角有著胡與張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意味。

與我想象的不同,張的筆觸細膩,且沒有什么繁重的描寫。只是我覺得文字有些隱晦——自然是要隱晦的,當時張愛玲并不想讓別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開始時,我認為一二章有些生澀,有些不明所以,讀起來有點吃力——或許是還沒有習慣張愛玲的筆風,也或許是因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開始感覺順暢——也需要讀書人的全神貫注。

好笑的是,《小團圓》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時才發(fā)現(xiàn),第一章就已出現(xiàn)的人物“蕊秋”——我本以為她與女主角九莉同齡——其實她是九莉的母親。我對我的后知后覺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聲“天哪?!睆垚哿岵]有明確說明蕊秋與九莉的關系,并且九莉一直稱她母親為二嬸,醒悟之后只覺自己該重新看一遍《小團圓》了。

自然,《小團圓》有她出色的地方。

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買的小說,才看了開頭便知結尾了,早已沒了讀下去的興致,這時莫名想起《小團圓》,《小團圓》吸引我,它讓我想接著讀——這是神奇的一點,盡管我不知道原因。

看到《小團圓》最后一頁時,我發(fā)現(xiàn)結尾和開頭是同一段話,讀起來感覺奇妙又特別。

我想,我需要多看幾遍《小團圓》才會明白其中的某些東西,而這本書值得我一讀再讀。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四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但是印象一直模模糊糊的、沒有買來一讀的欲望,也許是書名讓我主觀地以為內容必定高深晦澀,自己讀不下去也領會不了。最近看到幾個喜歡的人在熱烈討論這本書,才提醒我趕緊在當當網下單。書到手了,除去書的封衣,整本書的紙張都是微微泛黃的顏色,仿佛是久遠的書籍帶著歷史的塵煙輾轉到我手上,封面的硬封有凹凸的木漿紙的紋路,非常古樸,素凈的只有書名及作者的黑體字,心下立時起了喜歡。

白天工作,閱讀僅限于晚上及周末的有限時間,長篇巨著被我支離破碎地一路讀來,其間幾度欲罷不能讀到凌晨,而我是很少熬夜的。

平時我不喜歡看外國——尤其是俄國——的著作,因為書中漫長的人名我記不住,往往將書翻來覆去才能把人名和人物對應起來理解?!栋倌旯陋殹防锩娴娜嗣侨唛L繁復,幾代人的名字重復疊加,你幾乎不能分辨出誰是誰。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因為間斷的原因會不斷翻閱之前的內容來確定人物身份,看到后來,在劇情的吸引下更關注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的命運,名字符號顯得不那么重要。看完之后,掩卷回想,才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形象都那么生動鮮活地在腦海里,名字根本造不成困擾。

《百年孤獨》由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于1967年寫成,作者因此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全書以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一百多年的悲歡離合、離奇詭異的經歷濃縮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變遷,故事情節(jié)幾經荒誕神奇,死去的人可以白天黑夜現(xiàn)身同活著的人交流溝通,人可以食泥土和墻皮為生,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死后因孤獨難耐又重返人間、并寫下預言將來的羊皮卷……語言往往幽默而帶有魔幻色彩,中間一些情節(jié)會讓人忍俊不禁,比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為了驗證放大鏡對敵軍產生的效果,親自待到陽光的焦點下,結果身體被灼傷后潰爛,挨了很長時間才痊愈……”有些場面又讓人唏噓不已,比如上校17個兒子被一一獵殺,3000多名罷工工人被血腥鎮(zhèn)壓,阿瑪蘭妲對麗貝卡的仇恨,麗貝卡的與世隔絕,等等。我通篇看完,實在不能確定自己究竟看懂了幾分,也許只是看了熱鬧,而個中真意,自己還不曾領悟。

我看著書里的內容,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帶著眾人建立馬孔多開始,到這個家族其后百年時間里所有的經歷,從人們對萬事萬物的懵懂,到對各物種的一一歸類命名,到制冰、冶金、照相術、鐵路、電、飛機等等各項技術的逐次發(fā)明;從人性的無為而治,到軍隊強制建立社會秩序、到權利爭奪的戰(zhàn)爭;從農業(yè)社會的自給自足,到資本家剝削工人并殘酷鎮(zhèn)壓工人的罷工;從不倫戀情,到各種的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美人兒蕾梅黛絲的至純至性、飛天而去……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我仿佛沿著歷史的長河一路走來。而貫穿全書的,或者說,貫穿人類發(fā)展歷史的,是人性里面揮之不去的孤獨。

你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的生活還是有滋有味啊,他們是一個巨大的家族,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孤獨,只能說他們不了解彼此的而孤獨而已。就像我讀完這本書,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何失落一樣。家族里的第一人瘋瘋癲癲,被綁在樹上;家族里的最后一人,默默地被螞蟻吃掉,孤獨的開端自然伴隨著孤獨的結果。撇開每個人自身的孤獨不說,整個故事也是孤獨的??耧L襲來,卷走最后一片枯葉,他們的光榮與恥辱、他們的枕邊人與子孫、他們的記憶,很快就蒸發(fā)的無影無蹤。七代人,一個家族,幾行字的距離,就被時間遺棄在身后,一切一切都不會留在誰的腦中。這就是孤獨,最大的孤獨,我們始終都只是歷史中的無名小輩,就算被記入史冊,也無非是后人半真半假的記錄,自己的液體無人能觸碰,也就無人知曉。

寂寞,和孤獨不同。寂寞,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覺得冷清無趣,想要找人來說說話陪伴一下,哪怕打開電視不看節(jié)目只聽著聲音在房間里回蕩也好。而孤獨,是身處千人萬人之中,心里仍是一個人在世界盡頭的感覺,仿佛洪荒初開,欲將心事付瑤琴、弦斷無人聽的哀痛。寂寞可以安慰,孤獨無法消除。

心里的溝壑縱橫,只有自己一個人千山萬水地跋涉。身邊可以有伴,可以有懂得的人悲喜與共,也可以給予扶持和幫助,但是,真正的經歷和成長,只有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五

荒唐、瘋狂后我們并非只有我懷念的結局注定是小團圓。

——題記。

張愛玲筆下的小團圓,是個熱情,婉轉千回的愛情故事,對于她這樣一個身居在西式豪宅里的上海女子,用一種神秘的復古格調。詮釋這個古色古香的小句子,著實唯美。

而我所能領會的小團圓僅限于與你們夕昔之間的幸福與美好。

她還說、2012年。我們會失去現(xiàn)在簡單幸福的小日子、因為分離。其實我想告訴她、我也已經把每一個人都融入了我的生活。并且給了他們每一個人一個舒適的位子。不管那些人心里有沒有一個相應的你。

她說過、她在乎身邊的每一個朋友,不管有沒有相應的回應。有時候真的想嘛她是傻瓜,可是想想自己豈不是更傻、因為明明就和她一樣啊。徘徊在一份份單純的幸福之間,享受著。

我們就是這樣一群孩子。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唱歌,每一首歌都能淋漓盡致的表達我們的心情,幾個人擠在一張板凳上。肩靠著肩,一起唱,唱累了,就聽別人唱。然后一起笑。歡暢的笑。因為歲月的痕跡里,深深淺淺的刻著所有的記憶。

時間真的很快,輕輕的算算。只有五百多天,我們就要中考了。突然就好慌,想要奮斗了。想和你們一起奮斗、一起為了我們的夢想而加油。我珍惜每一個和你們擠在一起討論問題時間、我把握每一段和你們吵得不可開交的青匆歲月。

我們要荒唐幾年。因為最純的日子只有這幾年。

我們要瘋狂幾年。因為最簡單的日子只有這幾年。

我們要傻幾年。因為最真實的日子只有這幾年。

現(xiàn)在的舍不得,是我們一輩子的合約。蓋上了青春的紅手印,就不能反悔。無論歲月怎么變遷。都無法改變友誼的轟轟烈烈。

將來的分離,并非在記憶里只有我懷念的,因為結局注定是小團圓。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六

《小團圓》看完了第二遍。

現(xiàn)在看書,總是習慣于先初略翻過,再來細讀。

大學的時間很多,看書的時間卻遠遠少于以前。也許正因為如此,文學書籍看得越來越少了。

這本小團圓,初翻時,容易看得云里霧里,主要是時空變換太快,一會兒南京,一會兒香港,一會兒上海,一會兒小時候,一會兒讀書時,一會兒又是抗日時。再細看時,明白了套路,便清楚了好多??梢约毤毱肺稅哿峁P下,種.種細微的心理感觸。

其實挺喜歡,愛玲式的筆調,時時如露珠般閃現(xiàn)的句子。很喜歡愛玲,她是那么一個真實的人!

剛開始看了介紹,說里面寫了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一交往過程,便想看看。實際看來,注意力全不在此。直到全書過了一半,他才出現(xiàn)。其實,全書更象是張愛玲一部自傳,只是編年全被打散。把這些珠子按順序串起來,便可以看到一個小女孩子的成長,最后成為一個被針扎在胸口,仍復平靜的人。

愛玲的原話是:欣喜起來若狂,悲傷起來卻不覺得,木木的。

其實想想!

我便也是如此。當一些事情發(fā)生,心中抑郁,但仍平復。

又能怎么樣呢?如同多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被信箋上的水浸濕過,只留下一團暈黃。那已發(fā)生和將發(fā)生的故事,也終將成為一個暈黃的月亮,淡淡的,在記憶里溫暖著彼此。

所以,總須有個好的結束方式,以免回憶時,自己受不了。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七

男人大凡曾被一個女人愛過,他一輩子都會神經兮兮的認為這女子會或多或少的想著他,這是男人普遍的虛幻,也是男人普遍的自戀。這一點若看不透,上則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戀愛婚姻,弄的絲絲連連當斷不斷;下則很難心甘情愿心平氣和的讀完《小團圓》。

上周從淺淺那里借來《小團圓》,入夜挑燈夜讀,第一章竟致昏昏欲睡——人名太多。這是讀張愛玲從來沒有的經歷。前日半夜與人慪氣,打了一通電話給朋友訴苦,掛掉后余氣未消,睡意全無,又捧起《小團圓》,從第二章始入佳境,看到不敢不睡覺為止。今天早上又看了兩個多小時,一氣讀完。

說是小團圓,其實真夠團圓的,張愛玲從前小說散文以及她生命中的各色*人物一齊到場,好不熱鬧。說這是小說,不過是換了名字的回憶錄罷了。不必熟讀她作品和深諳她八卦的人,都能知道比比是炎櫻,邵之雍是胡蘭成,文姬是蘇青,燕山是?;。鳂迨强蚂`等等。因為這些事情,都已經被他們講過一遍了。這就是讀本書極為有趣的體驗,不同的人講同樣的故事,更不必說嚴浩那種兩重改編之后的電影《滾滾紅塵》了。

比如文姬問邵之雍有沒有性*病的話,蘇青的《續(xù)結婚十年》里早已寫過。想必張愛玲也是讀過的,所以也不憚拿來坐實這件事情吧。而?;∨c她的往事,我從前聽到的倒都是溫存有加,這次翻看,可知張愛玲并不喜歡他,而且,我覺得桑弧也是個自作多情的人。不過這些人與事,在她是記憶的邊角料,在我是雞毛蒜皮。我想看的,是《今生今世》的另一面證詞。

《小團圓》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發(fā)現(xiàn)她一輩子無非記得兩件事情:童年時光與一場有始有終的愛情。而且,前者能決定后者的模樣。

什么“要銷毀的遺稿”,什么“自爆私生活”,統(tǒng)統(tǒng)都是炒作。這不過是一個女人晚年平白素淡,且略帶意識流的回憶錄。本來,《小團圓》的大部分篇幅并非寫愛情,而是寫童年??峙麓蠖鄶底x者都不怎么注意到她對童年的種種記憶吧,然而這卻是我最感動的地方。

她真是個內向的人,想得又比旁人多,童年的時候,她不過是各色*成*人褲腳邊不被注意的小生靈。她的感受極少被長輩理解與尊重,這種隔膜又不是總因為年齡——她就是這樣一個怪姑娘,像我下午偷學的一句方言“癡囡囡”(某人看到不許笑)。即便是這般一想起來就疙疙瘩瘩的童年,在她的筆下其實卻極富溫存。人只要年齡一大,想起童年來都會酸酸的,倒不全是為了無憂無慮,而是曾經的一個世界消失了,空留下飄忽的記憶和感覺。張愛玲寫小說,取材絕大都是童年聽聞和親見的家事,現(xiàn)在看來,她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這些往事。

事實上,我們也是如此吧,《小團圓》的大部分內容都給了童年,這是張愛玲的《追憶似水年華》。

另一件事情,就是她與胡蘭成的情事,這是一件說不清的事,既然說不清,那就只揀一樣來說吧。胡蘭成寫好《今生今世》,是工工整整謄了寄給她的。我能想象,張愛玲讀完之后,一定是好氣又好笑,當然也很悵然有感的。自從當年張愛玲寄給他那張“我已經不再喜歡你了,你亦早已不再喜歡我了”的便條開始,張愛玲真的就不再喜歡他了??伤獙懗鰜恚冻鰜?,顯出來,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胡蘭成身為一介寒士兼漢奸,曾經和一代才女兼閨秀張愛玲戀愛過,不僅戀愛過,還把人家甩了。這樣的人,縱然是真的余溫尚存,半夜想一下也都會往事不勝寒吧。

《今生今世》我當然愛不釋手,愛的是那種虛偽的開出花來的文字,能把齷齪的事情也寫的溫文爾雅。是的,溫文爾雅的男人如胡蘭成,尤其喜歡跟其他的女人講述自己的又華麗又干凈的情史;粗獷一點的男人如我認識的不少人,則是喜歡跟其他人講自己睡過多少身材相貌不一得女子。這其實是一樣的,一樣的不自信和一樣的自戀。當然,這是男人通病,他今天不主動講,明天被動著也會說出來。

讀《小團圓》到最后,看到這段話:“她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賞了。是他從鄉(xiāng)下來的長信中開始覺察的一種怪腔,她一看見‘亦是好的’就要笑?!边@是書中最直接的宣布,張愛玲不懂撒謊,更不懂云山霧罩的去把抹布變成綾羅綢緞。當一個女人開始還錢給舊情人的時候,他竟然連金錢的這層另類含義還讀不懂嗎?所以這句的確是她的真心話。

《小團圓》寫出了什么新東西嗎?我覺得沒有,因為我一直就是這樣來看他倆的。我曾在一篇談論《羅丹的情人》的影評中順帶著說過這樣的話:“張愛玲聰明,自己仁至義盡,早早放手,一輩子也就過來了。至于是悲是喜,外人不足道也。”(這評論可能會發(fā)在近期《看電影》上嘿嘿)當時《小團圓》還沒出版,自然是“外人不足道也”,如今出版了,我當然可以說,“古之人不余欺也”了。

最后,我還想說,畢竟是張愛玲,行文之中,仍是常??梢娔切┘毮伒拿鑼懪c抒懷。雖然靈氣幾近全無,雖然與過去作品中的細膩之處常常重復(比如第273頁她又說漂亮的男人經不起慣),但我還是時時被打動的。

最后的最后,雖然我說了那么多男人的壞話,但是我得承認,這就是男人,賈寶玉和西門慶的區(qū)別不過是未成年和成年后。粗糙是男人的底色*,一如溫婉是女人的質地。如果一個男子不好色*不吃醋不是登徒子,那么他才一定是個真正無情的人。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八

寒假里,讀了簡愛一書,頗有感想!書里主要寫了女主人公簡。愛從小是個孤兒,寄養(yǎng)在舅母家里。由于她沒有財產、沒有地位,自幼就受到虐待和歧視。也因此,簡。愛從型養(yǎng)成了反抗不合理社會習俗的堅強個性。之后,她進入了羅沃德學校學習。畢業(yè)后,簡。愛來到桑菲爾德莊園任家庭教師,她的自尊、自愛和自信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在與主人羅切斯特先生相處的過程中,兩人都被對方的氣質所吸引,他們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最終走到了一起。

讀完此書,我被簡愛那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那豐富、明確、堅定的追求女性在社會上的獨立和尊嚴的個性所震撼,我也為海倫的智慧、愛心、真誠所感動。是的,雖然她在人世間的生命是短暫的,可她的一生卻綻放出流星般的光芒。我還為羅切斯特先生的熱情奔放、敢作敢為、敢愛敢恨、有同情心而感到敬佩。我憎恨里德太太,她對窮人的痛恨是簡·愛以及讀者都難以忘記的,她作為簡·愛的舅母,狠心地將年僅十歲的簡·愛送進孤兒所,并一心盼望她在瘟疫中死掉!

簡愛就像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灰姑娘”的奮斗史,簡·愛堅強地面對困難,挫折,她還追求男女間的平等,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平等。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同樣有一顆心!”

簡愛教會了我們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她也同樣教會了我們要平等對待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各式各樣的人,她還教會了我們要在生活中自強自立……是的,我有時侯還不能夠平等待人;還不能夠面對各種挫折;還不能夠在學習、生活上完全自立。

記得有一次,我數學題目做不出來,我也沒有認真地思考一下,就讓爸爸幫忙,但爸爸說他沒有空,叫我自己思考去解決問題??晌覅s偷懶,吵著讓父親教我。爸爸就讓我反復看書上的例題,讓我真正看懂了,再讓我做作業(yè)題,我一下子全懂了!我終于明白了,我們遇到困難時要有信心、要敢于面對困難、學會自力更生。

我反復讀了好幾遍簡愛,也流了好多的眼淚,是同情、感動的眼淚,也樹立了奮發(fā)進取、自強自立的信念。漫漫人生路上,簡愛是我的精神財富,將鼓勵我不斷前進。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小說,它告訴人們一個人生的真諦。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溫柔,清純,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盡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眾,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著極其強烈的自尊心。

簡愛生存在一個寄人籬下的環(huán)境,從型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性格,一種可戰(zhàn)勝的內在人格力量。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圣潔的,美好的生活。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并且深深愛上了她。

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雖然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fā)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著羅切斯特。但簡愛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自己的尊嚴和真愛。

在當今社會,人們都瘋狂地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愛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xiàn)給我們的正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愛情,還有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尊嚴。它猶如一杯冰水,凈化每一個人的心靈。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九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后也還有點什么東西在?!边@是張愛玲的《小團圓》,是她一個人的故事.她隔著光陰的屏障,穿過曾經的繁華,于淡然與淡忘間將過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蘭成。從童年到求學時代,再到與胡的相遇,雖然只是煩瑣小事的串聯(lián),但,都是她人生足跡的映射,都是她心靈深處的真實寫照。無須字字珠璣,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輪廓?!缎F圓》似一扇窗,走進了它,你方能窺清真實的張愛玲,真正走進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與不爭,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體會,她為何能同時享受極度的喧囂與死寂。

親情,于張愛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顆堅忍的心來接受孤獨的成長,以冷漠的雙眼感知人情冷暖?!吧埔灰u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她的文字,帶著犀利,帶著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會心生憐愛,替她悲傷。如果,她與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納蘭容若說的“人生若只如初見”,那么,愛玲的心里或許會少一層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見他,便歡喜得心里開出花來,便自覺自己低到塵埃里去。她愛他,是用心的,不然怎會在他處于政治的風尖浪口時依然站在他身邊?怎會在他避難時一路顛簸只為見他一眼?然而,在胡蘭成的世界里,愛玲卻不是唯一的?;蛟S,愛玲于他只不過是生命里的匆匆過客,是他避難療傷時的一個驛站罷了。“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痹谶@場際遇里,愛玲飛蛾撲火般義無返顧,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沒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曬著太陽,已經是古代的太陽了。我要一直跑進去,大喊:我在這兒,我在這兒呀!”。無論是什么,留給她的,總是支離破碎的結局。張小嫻說:“愛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個人不愛你的時候,愛就是含笑飲毒酒?!闭f的,是愛玲吧。

愛玲用一根冰冷的針,繡出了她曾經熾熱的青春。當歲月?lián)崞搅怂械睦饨牵斝睦锊辉儆械却c波瀾,當愛玲在美國過著似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或許,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諒。于菩提樹下覓一方青石,靜待,看滄海如何變成了桑田。將所有愛的昨天沉淀成歷史,明天寫個故事,名字叫做《小團圓》。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親身經歷方有體會,總有一些東西,有些故事,在不經意間,便能叩開心扉,似一縷陽光,溫暖地照進心間?;貞浫裟芟戮?,往事便可作一場宿醉。隔著山水,坐望于光陰的兩岸,若愛已成往事,終將無法以一葦杭之。

當愛,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十

“她覺得過了童年就沒有這么平安過。時間過得悠長,無窮無盡,是個金色的沙漠,浩浩蕩蕩一無所有。只有嘹亮的音樂,過去未來重門洞開,永生大概只能是這樣,這一段時間與生命里無論什么別的事都不一樣,因此與任何別的事都不相干。她不過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夢的河上劃船,隨時可以上岸”

說她紅顏薄命亦是對的。張愛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與蓮花,與月光,與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幾乎靠近于神的美。與世俗中令人溫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遠觀之中。然而這便是她的命運了,她若不屑改變,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終老。

張愛玲的美,是以生命作為代價,是以幸福作為祭品,來追求的美。難怪胡南成的書里,總嘆她驚為天人,字里行間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著在身邊的,卻還是小胡,小蘇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說他矛盾嗎?其實真還不是的。只是嘆這世間,神仙偶爾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侶,卻還真的是不易有。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十一

“國家主義是二十世紀的一個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國家主義不過是一個過程。我們從前在漢唐已經有過了的。

這話人家聽著總是遮羞的話。在國際間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沒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沒命還講什么?總要活著才這樣那樣。

她沒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夠永遠存為懸案。也許要到老才會觸機頓悟。她相信只有那樣的信念才靠得住,因為是自己體驗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擱在那里,亂就亂點,整理出來的體系未必可靠?!?/p>

看這本書滿目的惆悵與憂傷,只見別離不見團聚,為什么叫《小團圓》呢?難道是情感終有了個了結,哪怕是分離,也要呼之為團圓么?也許就是這樣的不圓滿,才呼之為小?張愛玲說,寫出來,總會有一個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約不是那個看得懂的人。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十二

愛,或許曾經熾熱,曾經刻骨銘心,亦或曾經痛苦糾結,但,當它似花開般不再有輪回,當它像霧像雨又像風,當它隨時間的流駛碾成往事塵埃,再回眸,或許,已變了模樣。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后也還有點什么東西在?!边@是張愛玲的《小團圓》,是她一個人的故事.她隔著光陰的屏障,穿過曾經的繁華,于淡然與淡忘間將過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蘭成。從童年到求學時代,再到與胡的相遇,雖然只是煩瑣小事的串聯(lián),但,都是她人生足跡的映射,都是她心靈深處的真實寫照。無須字字珠璣,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輪廓?!缎F圓》似一扇窗,走進了它,你方能窺清真實的張愛玲,真正走進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與不爭,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體會,她為何能同時享受極度的喧囂與死寂。

親情,于張愛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顆堅忍的心來接受孤獨的成長,以冷漠的雙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她的文字,帶著犀利,帶著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會心生憐愛,替她悲傷。如果,她與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納蘭容若說的“人生若只如初見”,那么,愛玲的心里或許會少一層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見他,便歡喜得心里開出花來,便自覺自己低到塵埃里去。她愛他,是用心的,不然怎會在他處于政治的風尖浪口時依然站在他身邊?怎會在他避難時一路顛簸只為見他一眼?然而,在胡蘭成的世界里,愛玲卻不是唯一的?;蛟S,愛玲于他只不過是生命里的匆匆過客,是他避難療傷時的一個驛站罷了?!坝曷曚?,像住在溪邊。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痹谶@場際遇里,愛玲飛蛾撲火般義無返顧,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沒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曬著太陽,已經是古代的太陽了。我要一直跑進去,大喊:我在這兒,我在這兒呀!”。無論是什么,留給她的,總是支離破碎的結局。張小嫻說:“愛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個人不愛你的時候,愛就是含笑飲毒酒?!闭f的,是愛玲吧。

愛玲用一根冰冷的針,繡出了她曾經熾熱的青春。當歲月?lián)崞搅怂械睦饨?,當心里不再有等待與波瀾,當愛玲在美國過著似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或許,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諒。于菩提樹下覓一方青石,靜待,看滄海如何變成了桑田。將所有愛的昨天沉淀成歷史,明天寫個故事,名字叫做《小團圓》。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親身經歷方有體會,總有一些東西,有些故事,在不經意間,便能叩開心扉,似一縷陽光,溫暖地照進心間?;貞浫裟芟戮?,往事便可作一場宿醉。隔著山水,坐望于光陰的兩岸,若愛已成往事,終將無法以一葦杭之。

當愛,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十三

在我的腦海中,張愛玲一直是站在那里,持一個瀟灑而蒼涼的手勢,淡淡的看著那個十里洋場般華美的上海。

《小團圓》一書是張愛玲的自畫像,書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經歷的種種,從創(chuàng)作主體心態(tài)的角度來看,張愛玲早年的身世影響了其人格心理的發(fā)展,進而影響到她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曾有女學者趙園評價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風格:“張愛玲的藝術才能,使她在諸種矛盾的藝術因素間,找到并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種和諧、統(tǒng)一。

這里最基本也最足構成“特色”的,是舊小說情調和現(xiàn)代趣味的統(tǒng)一?!痹谶@本書中,主人公的成長環(huán)境,其母親的對其創(chuàng)作風格影響深遠,從而形成了中國舊小說與西方現(xiàn)代小說的不同情調的融合。十里洋場的繁華與浮夸,在張愛玲的小說中,被完美的融合進東方舊世紀的生活習慣當中,或許有人認為張愛玲的小說未必寫的動人,但是卻是寫的最適宜的。

張愛玲的小說中金錢、婚姻、性愛是很重要的話題,在小團圓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揮霍致使家業(yè)破敗,生活日益變得苦難,而母親和父親之間結束的婚姻也使得張愛玲對婚姻產生了懷疑。

在社會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備受煎熬,而人性當中的虛偽和殘忍也在其小說中得到了反映。張愛玲以敏銳的目光審視著現(xiàn)實,選擇兩性關系作為切入點,講述著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戀愛與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訴人們:人間無愛,至多只有一層溫情的面紗。她筆下的女性是為了“謀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價值的強者和天真爛漫的情種。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團圓》中的張愛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難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陰郁甚至有些刻薄惡毒的眼光注視著社會與人生,揭示了人性陰暗的一角。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十四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團圓》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發(fā)現(xiàn),讀后感一定要趁熱寫,不能拖,震撼的印象總會隨時間變淡,想不出滋味。上個月讀完《小團圓》,當時寫下感受肯定和現(xiàn)在不一樣,如果等明年去寫,也僅記得大體故事梗概了。

作家的筆無論多尖刻,寫自己家人都是手軟的,贊美居多,尤其是寫自己母親。例如三毛、席慕容、劉墉,讀者只會覺得書中的母親就該是那樣,比凡人聰明可愛,如果是寫清苦的母親,就該如季羨林所寫那樣,艱辛之處都比別人偉大,贏得讀者的熱淚。難得張愛玲沒有贊美,平靜地記錄點滴,不夸張、不升華、不歌頌,她的筆太理性,沒有熱情,全是真實人性的影子。

而且張愛玲的記憶好得驚人,兒時一件小小事都不忘,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點心思,寫得就像正坐在歷史的回程車上一樣,透過門縫在窺探家人的對話,讓人倒吸一口冷氣。

幸虧先讀過張的很多小說,才把一些細節(jié)串了起來,《茉莉香片》原型出自她的弟弟和父親、繼母;《琉璃瓦》和《花凋》是寫她舅舅家的女兒;《郁金香》應該源于她繼母的弟弟;《創(chuàng)世紀》是寫她的姨奶奶;《傾城之戀》是她在香港讀大學時,遇到的一對情侶改編的故事;《沉香屑第二爐香》是在香港聽同學說的;《赤地之戀》和《秧歌》是解放后她的`見聞;《小艾》是她出國前迎合當時社會創(chuàng)作的一篇小說。這樣把小說和自傳對應著看,非常有意思,創(chuàng)作還是得源于生活啊,架空的文學是寫不好的。

小時候老師總讓寫讀后感,可是憋來憋去也擠不出字,無感可發(fā),最后只能湊字,先把書名和作者介紹一番,再把故事梗概敘述一番,再談一些自己的感性,比如要好好學習,學習書中某個人物,為國家做貢獻等等。然后長舒一口氣,算是終于完成作業(yè)。想想,是因為那會讀的東西實在是無感可寫,小孩子理解能力又淺,只在乎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陡窳滞挕?、《天方夜譚》,的確是寫給小孩子的,故事吸引人,讀完卻想不出什么,也只有覺得開心或者瞠目結舌罷了,合上書本滿足地玩去了。不像張愛玲的書,發(fā)人深省。

是什么樣的一種勇氣,讓張愛玲把家庭的記憶碎片都拼湊起來,說人老了就愛回憶,而且回憶十分清晰,她后來久居美國,是不是一直在思念著家鄉(xiāng),懷念著這些往事呢?!缎F圓》這樣的回憶錄并沒有像其它的回憶錄一樣打下美好、溫馨等烙印,然而讀起來卻覺得是美好而真實的,不是瓊瑤阿姨那樣,反復把"生活多美好"、"像公主一樣的女人"這樣的詞語硬刻在書上。也只有經歷過什么樣的生活,才能寫出什么樣的文章,《創(chuàng)世紀》描寫祖母出嫁前的場景,只有出身于那樣的家庭才能把繁華富貴寫得如家常便飯吧,她最擅長寫顯赫家族沒落衰敗。

張愛玲的一本"新書"《少帥》在臺灣出版了,不知她還有多少未寫完的稿,未刊登的小說。我是不折不扣的的張迷,自豪且幸福著。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十五

讀罷《圍城》,意猶未盡,時而回憶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時而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深有感觸,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讀到關于周經理的文字,仿佛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影子,覺得熟悉,但細細想來,又覺陌生,畢竟寫作的背景與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不同。讀人不易,古人對了解人的方法總結了不錯的方法:“五觀”.

所謂“五觀”是指:一觀對方平時接觸了什么樣的人;二觀對方有錢后都把錢花在哪里了;三觀對方有地位的時候,他一般都比較推崇什么樣的人;四觀對方在地位很低下的時候都做了些什么;五觀對方在有沒有錢時候他有沒有做過什么不好的事情。除了第一觀,其他四觀從書中都不便細究。所以就說“一觀”,以期窺一斑而見全貌。

就其接觸的人而言,書中代表性的人物有三人:一位是他的夫人周太太,一位是方鴻漸,另一位是文科室的王主任。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先說周太太,周經理跟周太太花燭以來,一向就讓她。當年死了女兒,他想娶個姨太太來安慰自己中年喪女的悲哀,給周太太知道了,生病求死,嚷什么“死了干凈,好讓人家來填缺”,嚇得他安慰也不需要了,對她更短了氣焰。他所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裳不認人。

方鴻漸,周經理的掛名姑爺。在留學期間,鴻漸收到丈人的信,說什么:“賢婿才高學富,名滿五洲,本不須以博士為夸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賢婿似宜舉洋進士,庶幾克紹箕裘,后來居上,亦與有榮焉?!背缪竺耐獾淖藨B(tài),對于文憑的盲目崇拜,將鴻漸的歸來登報昭告,讓愛面子的周經理掙足了面子,但殊不知,一旦買文憑的真相公布,他怕是顏面掃地。愛面子的人終究是累的,他們要在別人的眼里活著。周經理見了這位掛名姑爺,鄉(xiāng)紳兒子,留洋學生,有點畏閃,談話,是義不容辭,而心非所樂。與他的這位掛名姑爺談話時,眼睛躲避著他的臉。軟弱中還要擺出尊嚴。餐桌上的聊天看著女婿的臉色說話,生怕惹惱得罪了自己的女婿。好面子的周經理,面對鴻漸的不識好歹,只能把自己慘淡經營的最難措辭的一段話悶在心里。思想現(xiàn)在社會中的人又何嘗不是呢?對學歷文憑的盲目崇拜,對海歸的另眼相看,明明心里不愿意卻又迫于壓力面對人際矛盾,心中有了想法卻要勉強用所謂好聽的話作修飾??蓱z的周經理,在人際關系的圍城中,無奈的承受一切。

當假裝成為藝術。

王主任——出場次數寥寥,但是卻對鴻漸留學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也可作為蝴蝶效應的一個例子。文書科主任看見原信,向東家大大恭維這位未過門姑爺文理書法都好,并且對死者情詞深摯,想見天性極厚,定是個遠到之器。周經理聽得開心,叫主任回信說:女兒雖沒過門,翁婿名分不改,生平只有一個女兒,本想好好熱鬧一下,現(xiàn)在把陪嫁辦喜事的那筆款子加上方家聘金為女兒做生款所得利息,一共兩萬‘塊錢,折合外匯一千三百鎊,’給方鴻漸明年畢業(yè)了做留學費。‘短短幾句溢美之詞,促成鴻漸留學,可謂功不可沒。但也從中看到了人性中的軟弱,其實人有時喜歡聽好話,甚至會因此忘乎所以做出錯誤的決定。莎士比亞《裘力斯·凱撒》中有言:“當我贊揚他憎惡諂媚之徒時,他就會欣然首肯,卻不知他已經接受了我搔到癢處的諂媚?!?/p>

深陷婚姻、人際、工作圍城中的周經理終究只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他看到了一個立體的人,《圍城》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秶恰穼懥巳藗儾辉敢庹暤恼鎸嵉纳鐣腥苏f: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墻,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于一座圍城之中。是啊,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于一座圍城之中。也許我們需要想的不是如何逃離抑或如何進去,而是如何在現(xiàn)有的狀態(tài)中盡力而為,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chuàng)造這座圍城里的異彩。想起《阿甘正傳》中阿甘母親說的話:“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于你?!钡拇_,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不去品嘗,就永遠不會知道它的味道。生活的巨輪不會停止地向前滾動,如何去適應生活,去戰(zhàn)勝生活中的困難,完全在于你對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中什么都會發(fā)生,我們無法也不必去預知未來。只要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對身邊的人付出真愛,生活就會是幸福的。

小團圓讀后感悟篇十六

在書友的建議下,我們重讀了張愛玲的《小團圓》。

作為一名70后,對張愛玲的作品是相當熟悉的。我有許多朋友都是張迷,我也曾帶著《張愛玲作品集》去“有書”共讀會作交流,還是20多年前一位朋友送給我的,扉頁上貼滿了剪報,都是關于張愛玲的介紹。

但是,我不喜歡張愛玲,感覺她太孤傲、清高,那種冰冷的感覺甚至滲透到她的作品里。

她的文字總是充滿了嘲弄、譏諷,總是放大人的缺點、弱點,甚至連愛情都寫得慘慘淡淡。《傾城之戀》中白流蘇最終與范柳原走到了一起,但看似圓滿的結局卻透著悲涼。

所以,雖然《小團圓》一書列入“有書”共讀書單,但也沒有引起我讀這本書的興趣。

當然,既然要參加共讀會,我還是會把這本書讀完的,因為這是對同城共讀會最起碼的尊重。

沒想到,《小團圓》一書我看得比較輕松,可能是因為之前在“有書”平臺聽了拆書包,加之對張愛玲的故事多少是有些耳聞的,所以小說里的人物、事件比較容易對上號。

雖然很多人說要把《小團圓》當小說看,不要當成張愛玲的自傳,可它分明就是自傳嘛,我最想了解的部分,還是她與胡蘭成相愛的細節(jié)。

初讀的時候,感覺張愛玲還是那個冷若冰霜的張愛玲,還是那樣旁若無人的,想到哪寫到哪,任意切換時空,人物出場毫無鋪墊,完全不考慮讀者的感受,可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感覺張氏那種尖酸的鋒芒似乎有些收斂,在看似平淡的描寫中,給讀者以無限想象的空間。

后來查閱資料,果然是如此,張愛玲晚期作品風格確實有所改變。當然,我在其中還是沒有找到她與胡蘭成愛得死去活來的部分,感覺她的愛情還是那樣現(xiàn)實與理智。

讀罷《小團圓》,我對張愛玲的孤冷有了些理解。

從小就沒有父母關愛,她的心里感覺到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冷冷的事物。

聽到母親指責她“你簡直就是一個害人精”,這是多么大的傷害,于是這些冷就融入了她的文字之中。

所以在遇到一個關心她、欣賞她的胡蘭成時,瞬間就投入進去了,這應該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產生影響的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吧。

對她的理解,不僅是因為知道她經過了缺愛的童年,另一方面是因為自己也長大了。

其實張愛玲筆下所寫的是真實的人生,只是當時的我不相信,也不愿去面對而已。

細細想來,二十幾年前的我對生活充滿幻想、對未來抱著過份的希望,情愿沉浸在“王子與公主過上幸福生活”的童話故事里憧憬愛情,喜歡揣摩《傲慢與偏見》中達西與伊麗莎白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細節(jié),卻不能理解白流蘇的困境,更不能接受張愛玲“深愛只是為了謀生”這種冷酷的婚戀觀。

張愛玲晚期寫作風格的改變、我閱讀體會的變化,都證明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心境、心態(tài)將悄然發(fā)生變化,漸漸學會寬容、理性,這就是歲月在不知不覺中留下的印記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989685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