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書中的內(nèi)容。想要寫一篇個人風格獨特的讀后感?下面整理了一些寫作要點,希望對您有所啟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讀后感的內(nèi)容包括對作品的整體評價、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對作品中涉及的主題和問題的深入分析,通過讀后感可以更好地與作者進行一種心靈的對話,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到作品所傳遞的內(nèi)涵與情感。以上是關于讀后感的一些基本介紹和寫作要點,希望對大家在寫讀后感時有所幫助。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一
今研讀南懷瑾先生《老子他說》頗多感觸,現(xiàn)抄錄如下,以加強記憶,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內(nèi)涵》這樣寫到: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說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凈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強來說,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兩句話:“圣人無死地,智者無困厄”。一個大圣人,再怎么樣惡劣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絕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huán)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脫出來。
南懷瑾是我敬仰的大師,在我內(nèi)心中早已將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雖無緣謀面,但老師的著作常常啟迪著我尋找內(nèi)心中的凈土。世界太紛繁,我追求空靈的自我,游蕩與翠雨青竹之間,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著自然的味道,呼吸著天地的精華,容許自己隨思緒飄遠,穿越時空,到達飄渺的世界,與松為伴,與鶴為友,臥看山色,醉看花。問一聲我如何能夠如此的逍遙。
再回到現(xiàn)實,回頭看走過的路,環(huán)境再怎么惡劣,我只當作是在歷練自己。雖然也曾報怨,但內(nèi)心中卻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后我將少一些報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變環(huán)境,我將尋找內(nèi)心的清靜。向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二
老子愛水,并把水比作“善”人,即圣賢的人。正如短信中所表達的,生活中要擁有如水般的品德,做最接近于水的人。
學習中時要像水一樣把握時機、抓緊時間,和同學相處要像水一樣團結坦誠,遇到困難要有滴水穿石、堅忍不拔的精神。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p>
我最喜歡“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就是說:心胸要像海面一樣廣大,對朋友應該像清水一樣真誠,說話一定要像潮汐一樣有誠信,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樣發(fā)揮最大的作用,行動時一定要像瀑布一樣迅速。
水是柔弱的,它無形無色無味。但水是頑強的,滴穿石頭的水滴因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最終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水是團結的,翻滾的浪花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把有棱有角的石頭磨成圓的;水是博大的,海有寬闊而深邃的胸懷,養(yǎng)育了無數(shù)的“孩子”。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三
不系輕舟順水流,也無歡喜也無愁。
隨心遁出云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戲評一首:
詩句恰如順水流,得了章法便無愁。
當知意趣十分妙,自有功夫在里頭。隨心遁出云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激賞!年輕人有這等悟性,了得!且放輕舟任水流,洳何?順字浪費了遁字似不如跳字明快起承稍弱。順水流和任水流意思差不多,感覺還是順好,順有一帶而下的淋漓,任有隨勢漂流的起伏。與雪版探討:老子的基本思想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作者讀老以不系之船喻之,不可能是逆流而上,自然是順水而下并暗合無為自然之學說,所以,我說順字浪費。
老子的哲學沒有淋漓只有平淡,而此絕句正是對老之悟,若說順勢淋漓,則與轉結意境不合。很不錯的一首,真有老莊的風韻。詩是偉峰對老子思想的認識,我的看法是對偉峰詩的認識,至于對老子的認識,我可沒有羽公深刻。起承感覺挺好的,轉結更得老子精髓。喜歡這樣的詩味。信游山水意微酣,袖卷煙霞釣翠巒。
鳥語梵音唯欲醉,一肩明月一壺禪。草葉風吟老師評得很到位!
拜讀學習好絕!問好李偉峰!絕句格調諧和,尤其轉結有新意,喜歡!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四
兩個“爭”字,字兒一樣,意境不同。第一個爭,是指自己意識當中方寸之間的“不平”、“與人爭斗”之意,第二個爭,是外在的爭斗之意。只有在自己的意識“心兵”當中做到息爭,能在每天的紛擾中,在定靜的心理狀態(tài)中,不斷加以力學與“學而實習之”的灌溉,才能真正做到超出平常人水平的境地。定靜下來,方可進學。不定與不靜,也不僅僅指自己意識上的紛亂,沒有休息好、飲食不適度、包括酗酒等等,一樣不能使自己的意識境地得到安逸、悠閑的狀態(tài),是無法靜下心來力學的。
好消息,懷師的《老子他說》下冊出來了,相信大陸很快就會出版,屆時大家再買吧。先給大家一個網(wǎng)址,應該是老古出版社的。記得自己當初去香港時,專門打聽到銅鑼灣的書店地址,跑過去問站在梯子上盤弄書架的老板有沒有《老子他說》下冊,老板想都沒想回答到“沒有”,然后才抬起頭瞪著我瞧,我也瞪著他瞧,心里說:“你答的到真快,我大老遠兒跑一趟容易嘛:)”。不過心里很愉快,在不同的口音、衣著之下,都是懷師書籍的閱讀者與愛好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佛學的觀點來闡釋,就是“凡有所相,皆為虛妄?!弊铀颊f:(道)“不可須臾而離也?!钡菓褞熣f,第二個道字,不是能說會道的道――秦漢之前,道字沒有“說話”的意思,是什么懷師也沒明說,肯定是要求讀者自己去揣度。我揣測,應該是“道法”的意思,及物動詞,“如果道這種老百姓不可片刻離開的東西,是我們可以道法的,那么它就不是平常的道了?!焙现献诱f的“道”我們還不能學(道法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干嘛還要“學”呢?――不必要再在牛頭上安個犄角。那我們還要讀這些書干什么呢?實在不想用自己淺薄的理解再去剝奪大家閱讀的興趣,況且每個人在閱讀時都會形成對自己有所助益的看法,但是可以說這確實是一個有趣也很有意義的問題。
參加過一個“口販子”舉辦的培訓班,與會聽講的多為處以上領導,我們一幫白丁也跟著湊熱鬧,(據(jù)說還是)海歸教授在講單位處事方法時,告訴我們首先要在“自知”的基礎上然后如何如何,當下心里不禁啞然?!对敬髮W微言》中,“定、靜、安、”之后才能有的“慮”與“得”,更重要的涵義還是在認清自己、反省自己(懷師介紹佛學中稱為“內(nèi)觀”),《四書五經(jīng)》還有先賢多少經(jīng)、史典籍,越來越感覺到方方面面、字里行間,其中的文化精髓無一不在于注重對自我的認識與認知。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五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閑,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水是天下之至陰至柔,南懷瑾先生在書中便已用淺顯的語言解析:“水沒有骨頭的,如果把它擋住,它只有轉彎過去;如果筑一道堤防,水則一聲不響慢慢等,等到水漲滿了,又從堤防上滿出去了。”水又是天下之至凈至剛,水性至潔,雖能藏污納垢,但其本質卻是水凈沙明,不為外界所污染。
我喜歡水,上善若水。水有它本性中的純潔,只要它能做的,它都會以污染自己為代價,毫不吝嗇的幫助人類。人應該大度的像水一樣,如是書中所說:“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p>
我喜歡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而與世無爭,處在眾人厭惡之處。貢獻雖大,但并不張揚,所處位置自然不引人注目,卻依舊保持著善的本性。這種品質自然最接近于老子所說的“道”?!暗馈辈┐缶睿匀徊荒芤幌氯碱I悟,老子便給出了水這一個參照物。水可以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所以“故幾于道”。就像老子自己主張的一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喜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人……”。水的一切優(yōu)點,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便永遠安然處順。同時具備固然不容易,但至少要學會其中的一個,才能會處事。
我喜歡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石穿,無論多堅強的人也對誰無可奈何,石頭都可以軟化。水平常默默無聞,但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便有了大作為,并且“馳騁天下之至堅”。
我喜歡水,無有入無閑。水可以穿越縫隙,前面擋住了路,便會自己找路,發(fā)揮更大的能量探求自己的方向。故而在生活中,遇到難處,越想走捷徑,找突破,可能離出口越遠,還不如冷靜下來,重新想想。所以老子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無為,或許是最大的作為。
我喜歡水,汪洋大海,幻化為雨為雪,抑或變?yōu)樯n茫之霧,又或凝望冰晶,都不失為水的本性,依然潔凈。或小溪,或江河,或大海;或平靜,或波動,或驚駭,至陰至柔,抑或至陽至剛,無論怎樣變化,無論身處何地,它,不曾改變。若都能像水一樣保持本心,便可以不為世事變幻所動搖了。
我喜歡水,水不僅具有博大的胸懷,亦有可以毀滅世界的能量,這便要看人類如何利用水,稍有不慎,就會變成當年大禹所治的水,但只要給它通路,便有變回祥和的神態(tài)。
水,以至柔馳騁至剛,以無為治理有為。從某種程度上,水即為“道”。老子崇尚的清凈無為,水有;功成名遂身退,水亦有。當手指尖觸碰到水,清靜通徹心底。
回味,凈水……。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六
是誰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悠悠地述說著亙古的智慧?是誰在漫漫的歲月輪回里傳遞著不變的真理?是誰只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是他,哲學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顆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發(fā)出神圣的光芒,透過數(shù)千年的時光,照耀在宇宙深處的每一個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著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xiàn)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tài)度,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學,總與‘道’息息相關.道是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通過一個‘道’字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論和宗教主義.在我看來,道的就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看不見,摸不著,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著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為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領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為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為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著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們的是修身之法,以來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著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在自己手上.“有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無為.無為就是什么也不做,無所謂,無所為嗎?其實不然.無為的精華之處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把其歸為消極避世的人生觀.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不為所欲為,不胡作非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是順道辦事,按照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順自然發(fā)展的一種高姿態(tài)的智慧.“不做也完美”從某種角度看,確實有道理.漢武帝當年并沒有采取黃老之學的不為之道,而采用了有為,讓漢朝走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殊不知,正是當前的文景之治的無為政策,采取了休養(yǎng)生息,為有為創(chuàng)造了機會,打下了基礎.因此,漢武帝的有為也是某種程度上無為,無為是過程而非目的,我想,這樣的認識,只有真正意義上悟到無為思想的精華方可理解.
每每聯(lián)系起現(xiàn)實的生活和社會,就越覺得他的思想之偉大.人們太多的有為讓悲劇不停地上演.那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那黃河、長江的水體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極臭氧層空洞的不斷擴張;全球氣候的急劇變暖……這一切的一切擺在眼前時,想想我們的有為是否已經(jīng)過了度?現(xiàn)在,我們學著馬克思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我們喊著響亮的口號高舉科學發(fā)展觀的旗幟,我們呼吁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數(shù)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這真理,這也正說明了《老子》在當今社會乃至未來存在著巨大現(xiàn)實意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書通過對道與自然的結合,闡明了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處處充滿著辯證的思想,體現(xiàn)著最樸素的智慧.《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著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靜的心態(tài),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七
讀南懷瑾的《老子他說》,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那本書只講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時候很希望能讀到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全部。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直到6月,東方出版社才出版了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算是將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功德圓滿。
奇怪的是,這本書買來后,一直斷斷續(xù)續(xù)沒有讀完,全然不像以前讀南師作品時的廢寢忘食、一氣呵成。元旦前后,醒悟到追逐知識的虛妄,發(fā)見智慧的難得,于是準備系統(tǒng)學習南師的著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竟然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喜歡,用了三四個晚上就讀完了。
由于《老子》這部書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結晶,加之南懷瑾先生學問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講解的過程中旁征博引,從《老子他說》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和一些具體方法指南,也體會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種宗教和哲學,在最高處都有其相通之處。
雖如此,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個人的理解,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煉。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八
今天值班,在做完各種瑣事后,坐下來看了一篇:列傳第三篇—老子韓非列傳。
這一篇寫了老子李耳、莊子莊周、申子申不害和韓非子。屬于老子學派。都是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除了申不害不大熟悉外。
老子不用說了,著名的虛無飄渺的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有著名的道德經(jīng),“道可道,非常道?!惫磐駚碛袩o數(shù)人想要理解他,或者自以為理解了他,但是他從不出來作出權威解釋,所以大概至今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他到底想要說的是什么。不過他的很多名言成為人們處世的指南。剛才把《道德經(jīng)》調出來快速瀏覽了一遍,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感覺很玄,充滿思辯的味道。
莊子最有名的故事是莊周夢蝶,因為小時候經(jīng)常寫作文寫某人睡著了就寫夢周公了,好象說的就是莊周。好吧,我又去看看莊周夢蝶的故事吧:大意就是,有一天莊周睡著了,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感到十分快樂,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仍是莊周,心生疑惑,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這個,也很玄,不過透出一種悲哀,說明他還未參透老子的玄妙的道家學說,未達到老子那樣超脫的境界啊。不過史記這一篇里倒沒寫這個小故事,主要寫了莊周著的書啊,拒絕做官啊等等。
申不害比較入世,曾在韓昭侯時期在韓國為相,令韓國當時“國治兵強,無侵韓者?!?/p>
韓非是韓國王子,有口吃,不善言談,但特別能寫。他寫的《說難》寫盡了游說的難處,全面實用具操作性,涉及很多心理分析。只是,可悲的是,正如作者所說:“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九
以前讀書的時候有翻過《老子》,沒有深讀,感覺它是用來背誦,以便和朋友交流時冒出幾句里面的章節(jié),顯得挺有內(nèi)涵。挺有幸在我對人生家庭開始有些體驗和感悟的時候,可以再讀《老子》。感恩關老師和其他老師共同舉辦這樣的讀書會,利益大家。
下面我對自己感受最深的兩點做個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關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規(guī)范還有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聽關老師講解后明白,原來古人說的德是“道”賦予萬事萬物的本性和表現(xiàn)。道是啥呢,道是說不清道不明,恍惚朦朧似有似無的,簡單說就是一股運作世界的無形力量,就是老天爺那個角色。這股力量在我們每個人身體內(nèi)?,F(xiàn)代人太多外求,內(nèi)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達應該由內(nèi)及外,如果順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變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嗎,內(nèi)求吧,認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們體內(nèi)的道連接,跟自己相處好了,內(nèi)在圓滿外面也就順暢了。
另外,科學家研究人的大腦和情緒的關系,發(fā)現(xiàn)愛和恨是共用同一條神經(jīng)元,就是說當你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都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在運作,只是它們分處一條神經(jīng)元的兩頭。這點和《老子》22章的內(nèi)容吻合。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直,敝則新。切割去看這些狀態(tài)似乎是對立的。如果整體來看它們是變化統(tǒng)一的。短短幾句話我明白了整體觀。當你看到一個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愛的一面沒有被看到。你恨一個人,可能愛也一樣多。當思維打開后我感覺自己更能接納自己和身邊的人,允許多種形態(tài)出現(xiàn),好和壞只是一時的,用變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關老師接下來要好好研讀老子,畢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養(yǎng)育好小孩啊。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
老子著作的《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個字,很精煉?!兜赖陆?jīng)》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雪漠老師寫的《老子的心事》是對《道德經(jīng)》每一章節(jié)的解說。他說,《道德經(jīng)》是老子的境界呈現(xiàn),是正量的東西,是學問,是知識,是老子的本意。不要走馬觀花地了解老子的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里,讓它解決你人生難題,讓你的心變得豁達一些,廣闊一些,也在充滿欲望的世界里,發(fā)現(xiàn)一種不一樣的東西。在這個繁忙的社會里,擁有一個屬于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寧的心靈空間,永遠做自己的主人,永遠忠于自己的靈魂。
老子提出,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老師們知道對學生、對孩子,要鼓勵、欣賞、肯定學生,但我們就是做不到,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批評、抨擊、否定他們,雖然過后我們會后悔,會自責,事一臨頭,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人的話,會脫口而出。所以,道德經(jīng)說“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要“行不言之教”。我們要做的就是落實到行動上。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最后的一章句句都可以作為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圣人的偉大就在于她不斷地幫助別人而不自私占有,就是為而不爭,這種貢獻他人而不爭奪功名的精神,也是一種偉大的道德行為。我們的老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一章的每一句話!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最美的事,給予和奉獻。
讀了《老子的心事》,讓我覺得讀好書,讀圣賢之書,要學圣賢的活法,這種活法指導著自己的生命,讓自己對一種信念貫穿一生,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真正學會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改善自己的人生路,在生命絕望的那一刻,能夠交出一份相對完美的人生答卷。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币馑际?,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于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于掌故,熟于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并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fā)生爭奪王位的內(nèi)戰(zhàn),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nèi)戰(zhàn)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于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fā)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于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后來,他西行去秦國。經(jīng)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后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jīng)》。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zhàn)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yún)s是屬于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老子認為,道產(chǎn)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chǎn)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p>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保ā兜谖迨徽隆罚┻@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后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二
余式散文的風格,一如既往的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讀過余秋雨先生筆下的中華文化,可謂是如癡如醉,再次感受現(xiàn)代藝術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釋》又給我?guī)韯e番韻味。
被稱為生命之書的《道德經(jīng)》,余秋雨《老子通釋》用現(xiàn)代文還原其風采。
《老子》、《周易》這些書,堪稱是中華文化的思維起點,是古代文化的精華,但是對于當代人來說,面對距今已經(jīng)兩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經(jīng)》,那時的語言文字和社會背景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太大變化,當我們面對那些難懂的古文字時,難免會被嚇退。把深奧的古文,用淺顯易懂的話語講述給你聽,《老子通釋》就是這樣一本書。
《道德經(jīng)》的歷代注解者也有很多,如韓非子,蘇轍等等。在《老子通釋》一書中,余先生融合講解、翻譯、注釋于一體,以通達暢快的余式散文方式,對道德經(jīng)加于解讀。有讀者表示,余先生的這本新作,是為現(xiàn)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經(jīng)》讀本。
讀完這本書,其內(nèi)容的確令我震撼不已,但讀完最大的一個感受還是理解中華古代文化的過程,第一次以一種最舒適,最易懂的方式走進古代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我看來,《老子通釋》或許是余秋雨為現(xiàn)代人認識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種捷徑。
“這就像天天喝長江水,總要渡一次長江;天天看昆侖山,總要上一次昆侖。”
保持學術上的高度嚴謹,盡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應《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詩的文學魅力,發(fā)揮現(xiàn)代散文在語言節(jié)奏上的美學功能;洗去迂腐纏繞的研究風習,使廣大讀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余秋雨先生作此書所遵循的三個原則。他畢生致力于闡述中華文化,為了作此書,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做準備,這是一種態(tài)度,更像是一種情結。
在余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讀《道德經(jīng)》,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它說盡了做人和成事的秘密;兩千五百年來,無數(shù)優(yōu)秀的人為它著迷;無論是面對人生困境,還是思考社會,它都會讓你找到豁然開朗的答案。
藝術,同樣也是一種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識海洋里,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與奧秘,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經(jīng)歷?。∥蚁嘈?,翻開這本書,我們都可以開啟一次美好的閱讀與思考體驗。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三
精微”的境界。這種境界勉強形容就是:小心謹慎,如冬天過河般戰(zhàn)戰(zhàn)兢兢,便是古人所說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意思;猶疑慎重,思慮周全,察曉四周的所有情況;待人處事恭恭敬敬,嚴肅慎獨,猶如上門做客一樣;相處時卻又如冰雪渙釋般,溫暖親切;如樸石般平實無奇,敦厚老實,卻又內(nèi)含寶玉;瀟灑大度,豁達空靈,像深山的幽谷一樣;渾渾沌沌,大智若愚?!俺领o恬淡,似湛深的大海;飄逸無拘,像沒有止境”。安靜下來將濁物慢慢澄清,活動起來在安定中徐徐前行。要這樣就要做到不滿不盈,添一毫則嫌重,徐徐而生。本段前面先描述了“士”所具有的慎重、周全、威嚴、親切、平實、豁靈、渾樸的境界;而后描述如何修得,要不暴不躁,不盈不滿,悠然“徐生”??梢哉f這段文字生動的描繪出了道家所推崇的那種悠然灑脫的人生境界。這兩段皆是《老子》中關于人生境界的描寫,而這種凝靜灑脫,悠然自得,徐徐而生的人生境界讓我不由心向往之。雖離之還差之千里,我當如水般徐徐前行,望有朝一日可以接近這樣“微妙玄通”的人生境界。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四
老子,是我國道家創(chuàng)始人。公元前600年生,公元前470年去世。他推行道家思想,寫了《道德經(jīng)》。
其中,老子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把這句話譯成現(xiàn)代文就是:人什么都沒有最好,制度不要,金錢不要,道德不要,什么都不要。每個人都渾渾噩噩,這樣最好!易中天教授又說,自從有了照相機,美術系的`人都不會寫生了;自從有了復印機,各個系的學生差點不會寫字了。所以說機器并不是什么好東西。我想,對呀,機器和科學都不是萬能的,有了汽車,誰還會騎馬呢?科學是有兩面性的,一面標志著科學的進步,一面標志著某種東西被淘汰。
雖然道家思想沒有被世人推行,但是道家的中心理念——逍遙游,升上了天,成了神仙的思想。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五
然而,他的基本精神仍然依賴于老子的哲學思想,所以后人把他和老子稱為老莊。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解釋一些真相。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是道教經(jīng)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3000多字。在那個刀雕竹雕的時代,可以算是一件很長的事情。他以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的對話,引申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人生的高低、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旨在讓人們回歸自然,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利而傷害自然本性。
莊子將事理的無限性與人類理解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錯誤的局限性進行了對比分析,表明他對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辯證關系的理解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這無疑對人們突破理解的局限性,從而從武術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度非常有幫助。,在莊子流暢的文字下,顯然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不朽的思想。
他用寓言的生動方式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比如《秋水》,從秋水到百川灌河。不似爾向的自比水多就是用河神和海神的對話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偏袒,因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還是這樣,更別說我們這一代凡人了?然而,許多人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自古以來,驕傲永遠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恒的真理。成功的最佳途徑是謙虛謹慎,謙虛求教。千萬不要對現(xiàn)狀自滿。
接下來,他們開始談論事物之間的虛實關系。夏蟲不能說冰,因為冰雪對他們來說太虛偽了。井里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天地,對井蛙來說,天大也太虛妄了。的確,比如教育,有時候這些虛假的東西在我們身邊真的太多了。所以,要怪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怪學生不遵守很多規(guī)則,包括交通規(guī)則。但另一方面,看一看,身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這樣。
接下來,他們討論了事物之間的大小關系。天地大,與宇宙相比,真是滄海一粟。河流很大,但在大海面前卻很小。
莊子用我們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用河神和海神之間的對話,延伸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證明一切的大小,對與錯的無限相對性,生活的極端無常,榮辱,用易懂的寫作風格,告訴我們,生活回歸自然,讓自然,不追求名聲、財富等,傷害自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生活應該是虛擬和安靜的,謙虛和謹慎,不要驕傲和自滿!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六
讀《老子》讀后感的讀后感《老子》一書,意遠思深,自可多方為釋,或視同陰陽權謀之言,或持為養(yǎng)生修煉之據(jù)。如以邏輯觀點組成哲學系統(tǒng),尤為條理貫通,深睿絕倫。然是皆后人附會文飾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識觀點言之,其書殆一智慧極高之哲人(姑假說為“一”人)靜觀世變,久歷滄桑,而后流露之心見耳。其言乃傳于無意之中,初非著書立說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見雖卓絕深遠,實皆來于直覺之體驗,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論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見,隨緣映照而已,絕未計及此事此物彼此之關系,更未有意構畫外物組成體系,一如黑格爾之所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組織言,自不免彼此參差,間有難圓其說者。然就來于真實之體驗言,則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鑒,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焉。其所以傳被久遠,影響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學理論所能及者,以此也。茍不此之識,徒為空論,是殆買櫝還珠,有失讀《老》之真意矣。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氏真正影響后世之處,能有闡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訓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尋中華文化之源,用經(jīng)典的智慧點亮人生。
老子具有異于常人的.智慧,憑借一雙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本書是林語堂向西方介紹道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闡釋了老子思想的獨特性、道家哲學與儒家哲學的不同、并強調要結合莊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詞彰顯《老子》一書之精妙絕倫。《老子》之言,不過五千,然其意遠思深、語多超塵。以致后世之人,或借為陰陽權謀之言,或持為養(yǎng)生修煉之據(jù),然附會文飾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澀不明。實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覺之體驗,論事論物,大抵隨緣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鑒,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子》一書真正影響后世之處,能有所闡釋,而讓讀者得見老子智慧之言。本書作者張起鈞,列老學之林而蜚聲海內(nèi)外,其行文深入淺出、筆法流暢,本書在臺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七
我個人而言是很喜歡和崇尚中國古代的智慧的。有的時候有種感覺就是現(xiàn)在的人沒有古代先輩們的一半聰明,這樣的話會覺得有點厚古薄今,但是我個人就是這樣覺得的。
所以我以前還買了一本是關于《大學》的一本書,里面教會了我很多為人處世方面的道理。但這些書都是翻譯過來的,所以看著容易理解,以前只用幾個字就可以概括出來的意思,現(xiàn)在需要大費篇章來詮釋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時候真的有點搞不懂我們是在前進還是在后退?把那么言簡意賅的文言文給丟棄掉老發(fā)展所謂的白話文。
確實這樣,起初看這本書的時候確實有的地方難以理解,對于我們而言習慣了白話文,再讓我們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書確實有些為難。開頭就提到了很多道家、佛家、莊子等等。有些時候會有點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似得。作為90后的我們。對于中國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書也看看小說等等類似的口水書。
從這本書里我又恍然大悟了許多,不經(jīng)感嘆古人的聰明,我們經(jīng)過好久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也好智慧也好其實古人早就已經(jīng)總結出來的了。我們現(xiàn)在看的好多書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翻譯出來,再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罷了,我就想為什么不直接讓我們直接學習他們的智慧呢。
我覺得就我們這個年紀而言,對于為人處世方面真的是差極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該懂的。對于這方面的書,暫且不說古文學方面的書,就連現(xiàn)當代的書或者散文都難得看,對這些書而言一點都不感冒,可以說完全沒有興趣而言。
我想如果我們從小就多多學習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學的話,吸取前人的智慧的話,那么我們現(xiàn)在還會這樣嗎?中國的教育還會這么失敗嗎?還至于為要背誦文言文而死記硬背,對它產(chǎn)生厭惡感,到了大學之后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書給燒掉,對于古人的智慧我們現(xiàn)在的人只是為了讀大學而學習,等到讀了大學之后摸都不會摸一下下這類的書。搞不懂。
所以讀《老子的智慧》這類的書,從林語堂先生眼中來了解老子的智慧。不經(jīng)會感嘆我們?yōu)槭裁催@么晚才接觸到的。為什么把這么好的東西丟棄掉呢,應該說懂得人接觸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東西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
讀這本書,我不能說我懂了許多許多,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913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