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說讀后感(專業(yè)2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7 21:15:55
老子他說讀后感(專業(yè)22篇)
時間:2023-11-07 21:15:55     小編:筆舞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一句名言后,對自己產(chǎn)生的思考和感悟進行總結(jié)和表述的一種文字形式。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觀點和思想,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價值觀。在讀完一本好書后,我想寫一篇讀后感來記錄我的心路歷程。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加獨立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讀后感可以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nèi)涵和意義。讀后感可以激發(fā)我們對文學的熱愛,讓我們更加積極地閱讀。讀完一本好書后,寫一篇讀后感能夠讓我更好地消化書中的知識和思想。寫讀后感時可以參考一些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和外部資料,以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和觀點表達。下面是一些精彩的讀后感分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一

單位里發(fā)了幾本書讓充實職工書屋,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這本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覺得應該不錯,就先睹為快吧。

知道南懷瑾先生是從讀者等雜志上經(jīng)??吹侥蠋煹碾h永文章,但對于南老先生了解甚少;知道《老子》也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么幾個字,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想是通過這本《老子他說》,通過南懷瑾對《道德經(jīng)》的解讀給自己補補課,但一讀才知,書選的高了,好比是小學生選了一本高數(shù)——對于自己這種文史知識欠缺的人來說,南老先生所列舉的好多的歷史典故和內(nèi)容都不知道,不了解,導致看起來有些的吃力,甚至于有幾次都不想繼續(xù)看下去了。但是為了給孩子做個榜樣,也對加入家長讀書群有個負責任的交代,每天躺在床上,還是要讀上幾頁的《老子他說》,就這樣堅持著,把書看完了。就是讀完了,也是淺嘗輒止,僅僅看了點點的皮毛,其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遠沒有參透。就連這本書的名字《老子他說》,我的理解是“老子——他——說”就是關(guān)于老子的其他的說法。但孩子一看到這本書名就脫口而出“老子他——說”,那就是老子說的了?到底該怎樣斷句和理解,自己也弄不明白。應該請教一下劉老師和群友了。

《老子》或者說《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多字,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相自在其中,而其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南懷瑾先生通過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fā)現(xiàn)并告訴了我們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鼎盛時期都是“內(nèi)用黃老,外示儒術(shù)”。也就是對內(nèi)的領導思想是黃帝、老子之學,就是道家思想,對外則標榜孔孟的思想、儒家的學說。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不變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出來“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而他們都有一貫的'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我的淺薄的歷史知識中,姜子牙和范蠡就是這樣完全做到了這個“天之道”,得以收獲不錯的下場和結(jié)局,而只是“功成、名遂”而沒有及時“身退”者,多數(shù)沒有美滿的結(jié)局。

南懷瑾先生說起這些帝王將相、朝代更替的歷史真是旁征博引,如數(shù)家珍,引經(jīng)據(jù)典,但是看的我眼花繚亂,如墜霧里,當真驗證了一句話:沒文化,真可怕!

看不懂大是大非,就在小事情上有所得吧。其實南懷瑾先生也在書中告訴了我們一些老子關(guān)于做人處事的態(tài)度,相對來說較為通俗易懂,讀后也對自己的一些經(jīng)歷有了些釋然。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當初孩子練習乒乓球,教練一開始就說過孩子協(xié)調(diào)能力不是特別好,自己也就是本著讓孩子強身健體的目的,所有根本沒有對孩子的比賽成績有什么指望。但是在一次隊內(nèi)比賽中,孩子竟然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孩子非常高興,我自己也高興的跳起來!我想這就是“洼則盈”吧。不要有過高的要求和目標,人生或許會過得更加恬靜舒適從容。而“曲則全”,南老先生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是漢武帝的奶媽犯了錯誤,漢武帝準備把他“法辦”,奶媽求救于東方朔,諳熟黃老之道的東方朔告訴奶媽“而必望濟者,將去時,但當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等到皇帝真的要把奶媽治罪時,奶媽按照東方朔的吩咐,走一步回頭看看皇帝,鼻涕眼淚直流,一句話也不說。東方朔在一旁推波助瀾:這個老太婆還不快滾,皇帝已經(jīng)長大了,還要靠你喂奶吃嗎?漢武帝聽了反倒覺得很難過,想起自己小時候和奶媽的感情,就把她放了。試想如果老太太哭天抹淚的叫喊:我是你的奶媽啊,你可是吃我的奶長大的啊,等等,反而會惹怒皇帝,招來更大的麻煩。這是“曲則全”的小故事,小應用,同樣適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磕磕絆絆的把書讀完,想想人家南懷瑾先生怎么就那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啊,說起這些道、這些歷史就和我們說起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信手拈來,跟老先生相比,真的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下月個選書,還是選一本入門級的啊。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二

不系輕舟順水流,也無歡喜也無愁。

隨心遁出云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戲評一首:

詩句恰如順水流,得了章法便無愁。

當知意趣十分妙,自有功夫在里頭。隨心遁出云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激賞!年輕人有這等悟性,了得!且放輕舟任水流,洳何?順字浪費了遁字似不如跳字明快起承稍弱。順水流和任水流意思差不多,感覺還是順好,順有一帶而下的淋漓,任有隨勢漂流的起伏。與雪版探討:老子的基本思想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作者讀老以不系之船喻之,不可能是逆流而上,自然是順水而下并暗合無為自然之學說,所以,我說順字浪費。

老子的哲學沒有淋漓只有平淡,而此絕句正是對老之悟,若說順勢淋漓,則與轉(zhuǎn)結(jié)意境不合。很不錯的一首,真有老莊的風韻。詩是偉峰對老子思想的認識,我的看法是對偉峰詩的認識,至于對老子的認識,我可沒有羽公深刻。起承感覺挺好的,轉(zhuǎn)結(jié)更得老子精髓。喜歡這樣的詩味。信游山水意微酣,袖卷煙霞釣翠巒。

鳥語梵音唯欲醉,一肩明月一壺禪。草葉風吟老師評得很到位!

拜讀學習好絕!問好李偉峰!絕句格調(diào)諧和,尤其轉(zhuǎn)結(jié)有新意,喜歡!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三

老子愛水,并把水比作“善”人,即圣賢的人。正如短信中所表達的,生活中要擁有如水般的品德,做最接近于水的人。

學習中時要像水一樣把握時機、抓緊時間,和同學相處要像水一樣團結(jié)坦誠,遇到困難要有滴水穿石、堅忍不拔的精神。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我最喜歡“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就是說:心胸要像海面一樣廣大,對朋友應該像清水一樣真誠,說話一定要像潮汐一樣有誠信,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樣發(fā)揮最大的作用,行動時一定要像瀑布一樣迅速。

水是柔弱的,它無形無色無味。但水是頑強的,滴穿石頭的水滴因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最終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水是團結(jié)的,翻滾的浪花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把有棱有角的石頭磨成圓的;水是博大的,海有寬闊而深邃的胸懷,養(yǎng)育了無數(shù)的“孩子”。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四

是誰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悠悠地述說著亙古的智慧?是誰在漫漫的歲月輪回里傳遞著不變的真理?是誰只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是他,哲學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顆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發(fā)出神圣的光芒,透過數(shù)千年的時光,照耀在宇宙深處的每一個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著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xiàn)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tài)度,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學,總與‘道’息息相關(guān).道是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通過一個‘道’字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論和宗教主義.在我看來,道的就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看不見,摸不著,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著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為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guān),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領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為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為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著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們的是修身之法,以來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著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quán)在自己手上.“有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無為.無為就是什么也不做,無所謂,無所為嗎?其實不然.無為的精華之處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把其歸為消極避世的人生觀.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不為所欲為,不胡作非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是順道辦事,按照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順自然發(fā)展的一種高姿態(tài)的智慧.“不做也完美”從某種角度看,確實有道理.漢武帝當年并沒有采取黃老之學的不為之道,而采用了有為,讓漢朝走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殊不知,正是當前的文景之治的無為政策,采取了休養(yǎng)生息,為有為創(chuàng)造了機會,打下了基礎.因此,漢武帝的有為也是某種程度上無為,無為是過程而非目的,我想,這樣的認識,只有真正意義上悟到無為思想的精華方可理解.

每每聯(lián)系起現(xiàn)實的生活和社會,就越覺得他的思想之偉大.人們太多的有為讓悲劇不停地上演.那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那黃河、長江的水體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極臭氧層空洞的不斷擴張;全球氣候的急劇變暖……這一切的一切擺在眼前時,想想我們的有為是否已經(jīng)過了度?現(xiàn)在,我們學著馬克思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我們喊著響亮的口號高舉科學發(fā)展觀的旗幟,我們呼吁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數(shù)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這真理,這也正說明了《老子》在當今社會乃至未來存在著巨大現(xiàn)實意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書通過對道與自然的結(jié)合,闡明了人與天地萬物的關(guān)系,處處充滿著辯證的思想,體現(xiàn)著最樸素的智慧.《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著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靜的心態(tài),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五

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叫“芻(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人們對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但用過以后即被丟棄。人們對芻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沒有什么愛憎。

《莊子·天運》寫道:“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當草扎的芻狗剛剛弄好,還沒有陳設在神位的時候,把它輕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紋的巾帛包裹著,主持祭祀的巫師,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陳列獻祭完畢,芻狗就被拋棄了,行路的人可以隨便地踐踏它的頭和脊梁,打柴的人見到它就撿去燒火做飯了。

這就是芻狗從產(chǎn)生到消亡的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是這樣的“人生”過程。

老子看到“芻狗”由生到滅的過程,發(fā)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oyue)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對萬物時,沒有偏愛,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像芻狗一樣自生自滅。(不會因新生的而喜悅,不會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賢明的統(tǒng)/治者————“圣人”,面對百姓大眾時,沒有偏私,一視同仁,心無成見,任憑百姓自己發(fā)展,像芻狗一樣有盛有衰。由此看來,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不就像個風箱(橐籥)嗎?里面雖然空空的,但是總有風吹出來,并且不會窮竭;持續(xù)的動就會生生不息。

如果統(tǒng)/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適中。這就是清靜無為,黃老哲學。

老子告訴我們,天地間的一切事物,要讓它們按著自身的規(guī)律去發(fā)展,要虛懷若谷才能使萬物循環(huán)不竭,萬萬不可橫加干預,政令煩苛,反而會適得其反。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閑,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老子》第四十一章。

水是天下之至陰至柔,南懷瑾先生在書中便已用淺顯的語言解析:“水沒有骨頭的,如果把它擋住,它只有轉(zhuǎn)彎過去;如果筑一道堤防,水則一聲不響慢慢等,等到水漲滿了,又從堤防上滿出去了?!彼质翘煜轮羶糁羷偅灾翝?,雖能藏污納垢,但其本質(zhì)卻是水凈沙明,不為外界所污染。

我喜歡水,上善若水。水有它本性中的純潔,只要它能做的,它都會以污染自己為代價,毫不吝嗇的幫助人類。人應該大度的像水一樣,如是書中所說:“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我喜歡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而與世無爭,處在眾人厭惡之處。貢獻雖大,但并不張揚,所處位置自然不引人注目,卻依舊保持著善的本性。這種品質(zhì)自然最接近于老子所說的“道”?!暗馈辈┐缶?,自然不能一下全都領悟,老子便給出了水這一個參照物。水可以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所以“故幾于道”。就像老子自己主張的一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喜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吧朴谧蕴幎示酉碌?,居善地;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同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人……”。水的一切優(yōu)點,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便永遠安然處順。同時具備固然不容易,但至少要學會其中的一個,才能會處事。

我喜歡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石穿,無論多堅強的人也對誰無可奈何,石頭都可以軟化。水平常默默無聞,但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便有了大作為,并且“馳騁天下之至堅”。

我喜歡水,無有入無閑。水可以穿越縫隙,前面擋住了路,便會自己找路,發(fā)揮更大的能量探求自己的方向。故而在生活中,遇到難處,越想走捷徑,找突破,可能離出口越遠,還不如冷靜下來,重新想想。所以老子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無為,或許是最大的作為。

我喜歡水,汪洋大海,幻化為雨為雪,抑或變?yōu)樯n茫之霧,又或凝望冰晶,都不失為水的本性,依然潔凈?;蛐∠?,或江河,或大海;或平靜,或波動,或驚駭,至陰至柔,抑或至陽至剛,無論怎樣變化,無論身處何地,它,不曾改變。若都能像水一樣保持本心,便可以不為世事變幻所動搖了。

我喜歡水,水不僅具有博大的胸懷,亦有可以毀滅世界的能量,這便要看人類如何利用水,稍有不慎,就會變成當年大禹所治的水,但只要給它通路,便有變回祥和的神態(tài)。

水,以至柔馳騁至剛,以無為治理有為。從某種程度上,水即為“道”。老子崇尚的清凈無為,水有;功成名遂身退,水亦有。當手指尖觸碰到水,清靜通徹心底。

回味,凈水……。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七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chǎn)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chǎn)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chǎn)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边@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后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八

今研讀南懷瑾先生《老子他說》頗多感觸,現(xiàn)抄錄如下,以加強記憶,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內(nèi)涵》這樣寫到: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說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凈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強來說,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兩句話:“圣人無死地,智者無困厄”。一個大圣人,再怎么樣惡劣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絕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huán)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脫出來。

南懷瑾是我敬仰的大師,在我內(nèi)心中早已將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雖無緣謀面,但老師的著作常常啟迪著我尋找內(nèi)心中的凈土。世界太紛繁,我追求空靈的自我,游蕩與翠雨青竹之間,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著自然的味道,呼吸著天地的精華,容許自己隨思緒飄遠,穿越時空,到達飄渺的世界,與松為伴,與鶴為友,臥看山色,醉看花。問一聲我如何能夠如此的逍遙。

再回到現(xiàn)實,回頭看走過的路,環(huán)境再怎么惡劣,我只當作是在歷練自己。雖然也曾報怨,但內(nèi)心中卻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后我將少一些報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變環(huán)境,我將尋找內(nèi)心的清靜。向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九

在老師的推薦下,這幾天又拜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與前一段時間讀的《論語別裁》的思想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說《論語別裁》教會了我怎樣“入世”,怎樣“做人”,那么《老子他說》就同時教會了我怎樣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平衡。

我認為貫穿書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順其自然。其實在我們所有的做法中的兩個極端是無為(就是什么都不做)和無所不為(做的太過火),而這兩個極端都不會導致好的結(jié)果。老子的“無為”與“無所不為”令人驚嘆。無為是一種禁欲,“無所不為”是一種縱欲,什么時候會禁欲,什么時候會縱欲,也算是人的本性與社會性的一種交替。所以最難拿捏得就是如何是自己處在中間的位臵,稱之為順其自然。讓眾生服從于自然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規(guī)矩,不要戒條,任其自然發(fā)展。我們做一切事,都應如行云流水一般,治大國若烹小鮮,義所當為,理所當為,做應該做的事。

那么怎樣做才是做到了順其自然呢?

首先就是無所求。人的修養(yǎng)就應該無所求,無所得,越空越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就應該無欲無求,清心寡欲,淡泊坦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于現(xiàn)實就是最好的解脫自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太過貪圖名和利只會招致災禍。凡人活在世上,就會有欲望,欲望使他的本性墮落,也就使得思想越來越腐敗,這就是為什么愈趨繁多的偽君子打著“口上仁義道德,心里男猖女盜”的幌子在亂世中求得生存。不過這種理念也很容易使人喪失進取心。畢竟老子身處的時代是亂世,所以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在“避世”,理解不深就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

其次是求靜。能夠靜到極點,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歸生命的根本。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庸庸碌碌,總是太過浮躁,太過匆忙。有太多外界的干擾影響我們的心緒,人很難沉下心來思考真正的問題,究竟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人活著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曲則全”,只有心平氣和,才能相安無事。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不要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打擾心的寧靜。我們的心就應如“長空”、“寒水”一般,不讓外界留下一絲痕跡,守住心這一片凈土。

再次是要有天地一樣無所不包的胸襟。上善若水,為什么水能給人靜謐的感覺呢?是因為萬物都受益于它,但水從不不與萬物爭,自處而甘居下地,善于容納百川。水本晶瑩剔透,雖能藏污納垢,卻從不為外界污染。(不過老子要是看到今日我們水污染之嚴重,不知是否還能講出這番言論)要擁有像水一樣至柔而又無所不包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該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最后是要確立一個目標。要樹立一個人生觀總是要先有一個確定的目標才對。人生于世,做人做事,要有一個準則。這個準則就是一桿標桿,它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態(tài)度和方法。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如何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感觸最深的其實是書本快結(jié)束時給當代年輕人提出四個“不”: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只有正確的估量出自己的能力,給自己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安蛔苑ス视泄Α本褪羌词棺约簩δ臣碌呢暙I極大,也不居功,好處都是別人的,以平穩(wěn)的心緒,謙虛地看待自己的功勞,這樣,才能以平靜的心態(tài)去干好下一件事,完成下一個功勞?!安蛔择婀书L”就是不傲慢,就是不要裝清高。有時候能做到卑微也不是一件易事。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羨慕起老子。他就如一個世外仙人,飄飄然在世間獨立。但他其實并不是寂寞的,他的思想流傳后世,已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讓我們這些子孫后人學會處變不驚,以淡然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

兩個“爭”字,字兒一樣,意境不同。第一個爭,是指自己意識當中方寸之間的“不平”、“與人爭斗”之意,第二個爭,是外在的爭斗之意。只有在自己的意識“心兵”當中做到息爭,能在每天的紛擾中,在定靜的心理狀態(tài)中,不斷加以力學與“學而實習之”的灌溉,才能真正做到超出平常人水平的境地。定靜下來,方可進學。不定與不靜,也不僅僅指自己意識上的紛亂,沒有休息好、飲食不適度、包括酗酒等等,一樣不能使自己的意識境地得到安逸、悠閑的狀態(tài),是無法靜下心來力學的。

好消息,懷師的《老子他說》下冊出來了,相信大陸很快就會出版,屆時大家再買吧。先給大家一個網(wǎng)址,應該是老古出版社的。記得自己當初去香港時,專門打聽到銅鑼灣的書店地址,跑過去問站在梯子上盤弄書架的老板有沒有《老子他說》下冊,老板想都沒想回答到“沒有”,然后才抬起頭瞪著我瞧,我也瞪著他瞧,心里說:“你答的到真快,我大老遠兒跑一趟容易嘛:)”。不過心里很愉快,在不同的口音、衣著之下,都是懷師書籍的閱讀者與愛好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庇梅饘W的觀點來闡釋,就是“凡有所相,皆為虛妄?!弊铀颊f:(道)“不可須臾而離也?!钡菓褞熣f,第二個道字,不是能說會道的道dd秦漢之前,道字沒有“說話”的意思,是什么懷師也沒明說,肯定是要求讀者自己去揣度。我揣測,應該是“道法”的意思,及物動詞,“如果道這種老百姓不可片刻離開的東西,是我們可以道法的,那么它就不是平常的道了?!焙现献诱f的“道”我們還不能學(道法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干嘛還要“學”呢?dd不必要再在牛頭上安個犄角。那我們還要讀這些書干什么呢?實在不想用自己淺薄的理解再去剝奪大家閱讀的興趣,況且每個人在閱讀時都會形成對自己有所助益的看法,但是可以說這確實是一個有趣也很有意義的問題。

xx年參加過一個“口販子”舉辦的培訓班,與會聽講的多為處以上領導,我們一幫白丁也跟著湊熱鬧,(據(jù)說還是)海歸教授在講單位處事方法時,告訴我們首先要在“自知”的基礎上然后如何如何,當下心里不禁啞然。《原本大學微言》中,“定、靜、安、”之后才能有的“慮”與“得”,更重要的涵義還是在認清自己、反省自己(懷師介紹佛學中稱為“內(nèi)觀”),《四書五經(jīng)》還有先賢多少經(jīng)、史典籍,越來越感覺到方方面面、字里行間,其中的文化精髓無一不在于注重對自我的認識與認知。

1.讀書筆記是什么及讀書筆記的種類。

2.讀書筆記大全:小學生讀書筆記例文。

3.《紅巖》讀書筆記。

4.讀書筆記400字。

5.關(guān)于簡愛讀書筆記。

6.環(huán)保與生態(tài)讀書筆記。

7.36計讀書筆記。

8.讀書筆記的方法。

9.《墻》的讀書筆記。

10.《白牙》讀書筆記。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一

兩個“爭”字,字兒一樣,意境不同。第一個爭,是指自己意識當中方寸之間的“不平”、“與人爭斗”之意,第二個爭,是外在的爭斗之意。只有在自己的意識“心兵”當中做到息爭,能在每天的紛擾中,在定靜的心理狀態(tài)中,不斷加以力學與“學而實習之”的灌溉,才能真正做到超出平常人水平的境地。定靜下來,方可進學。不定與不靜,也不僅僅指自己意識上的紛亂,沒有休息好、飲食不適度、包括酗酒等等,一樣不能使自己的意識境地得到安逸、悠閑的狀態(tài),是無法靜下心來力學的。

好消息,懷師的《老子他說》下冊出來了,相信大陸很快就會出版,屆時大家再買吧。先給大家一個網(wǎng)址,應該是老古出版社的。記得自己當初去香港時,專門打聽到銅鑼灣的書店地址,跑過去問站在梯子上盤弄書架的老板有沒有《老子他說》下冊,老板想都沒想回答到“沒有”,然后才抬起頭瞪著我瞧,我也瞪著他瞧,心里說:“你答的到真快,我大老遠兒跑一趟容易嘛:)”。不過心里很愉快,在不同的口音、衣著之下,都是懷師書籍的閱讀者與愛好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庇梅饘W的觀點來闡釋,就是“凡有所相,皆為虛妄?!弊铀颊f:(道)“不可須臾而離也?!钡菓褞熣f,第二個道字,不是能說會道的道――秦漢之前,道字沒有“說話”的意思,是什么懷師也沒明說,肯定是要求讀者自己去揣度。我揣測,應該是“道法”的意思,及物動詞,“如果道這種老百姓不可片刻離開的東西,是我們可以道法的,那么它就不是平常的道了。”合著老子說的“道”我們還不能學(道法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干嘛還要“學”呢?――不必要再在牛頭上安個犄角。那我們還要讀這些書干什么呢?實在不想用自己淺薄的理解再去剝奪大家閱讀的興趣,況且每個人在閱讀時都會形成對自己有所助益的看法,但是可以說這確實是一個有趣也很有意義的問題。

參加過一個“口販子”舉辦的培訓班,與會聽講的多為處以上領導,我們一幫白丁也跟著湊熱鬧,(據(jù)說還是)海歸教授在講單位處事方法時,告訴我們首先要在“自知”的基礎上然后如何如何,當下心里不禁啞然。《原本大學微言》中,“定、靜、安、”之后才能有的“慮”與“得”,更重要的涵義還是在認清自己、反省自己(懷師介紹佛學中稱為“內(nèi)觀”),《四書五經(jīng)》還有先賢多少經(jīng)、史典籍,越來越感覺到方方面面、字里行間,其中的文化精髓無一不在于注重對自我的認識與認知。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二

讀《老子》讀后感的讀后感《老子》一書,意遠思深,自可多方為釋,或視同陰陽權(quán)謀之言,或持為養(yǎng)生修煉之據(jù)。如以邏輯觀點組成哲學系統(tǒng),尤為條理貫通,深睿絕倫。然是皆后人附會文飾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識觀點言之,其書殆一智慧極高之哲人(姑假說為“一”人)靜觀世變,久歷滄桑,而后流露之心見耳。其言乃傳于無意之中,初非著書立說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見雖卓絕深遠,實皆來于直覺之體驗,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論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見,隨緣映照而已,絕未計及此事此物彼此之關(guān)系,更未有意構(gòu)畫外物組成體系,一如黑格爾之所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組織言,自不免彼此參差,間有難圓其說者。然就來于真實之體驗言,則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鑒,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焉。其所以傳被久遠,影響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學理論所能及者,以此也。茍不此之識,徒為空論,是殆買櫝還珠,有失讀《老》之真意矣。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氏真正影響后世之處,能有闡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訓多有受用,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尋中華文化之源,用經(jīng)典的智慧點亮人生。

老子具有異于常人的.智慧,憑借一雙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本書是林語堂向西方介紹道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闡釋了老子思想的獨特性、道家哲學與儒家哲學的不同、并強調(diào)要結(jié)合莊子研究老子。作者以“智慧”一詞彰顯《老子》一書之精妙絕倫?!独献印分?,不過五千,然其意遠思深、語多超塵。以致后世之人,或借為陰陽權(quán)謀之言,或持為養(yǎng)生修煉之據(jù),然附會文飾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澀不明。實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覺之體驗,論事論物,大抵隨緣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識見真切、明智照鑒,足以使人身體力行受益無盡。故本書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識常見立言,俾對《老子》一書真正影響后世之處,能有所闡釋,而讓讀者得見老子智慧之言。本書作者張起鈞,列老學之林而蜚聲海內(nèi)外,其行文深入淺出、筆法流暢,本書在臺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三

我個人而言是很喜歡和崇尚中國古代的智慧的。有的時候有種感覺就是現(xiàn)在的人沒有古代先輩們的一半聰明,這樣的話會覺得有點厚古薄今,但是我個人就是這樣覺得的。

所以我以前還買了一本是關(guān)于《大學》的一本書,里面教會了我很多為人處世方面的道理。但這些書都是翻譯過來的,所以看著容易理解,以前只用幾個字就可以概括出來的意思,現(xiàn)在需要大費篇章來詮釋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時候真的有點搞不懂我們是在前進還是在后退?把那么言簡意賅的文言文給丟棄掉老發(fā)展所謂的白話文。

確實這樣,起初看這本書的時候確實有的地方難以理解,對于我們而言習慣了白話文,再讓我們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書確實有些為難。開頭就提到了很多道家、佛家、莊子等等。有些時候會有點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似得。作為90后的我們。對于中國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書也看看小說等等類似的口水書。

從這本書里我又恍然大悟了許多,不經(jīng)感嘆古人的聰明,我們經(jīng)過好久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也好智慧也好其實古人早就已經(jīng)總結(jié)出來的了。我們現(xiàn)在看的好多書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翻譯出來,再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罷了,我就想為什么不直接讓我們直接學習他們的智慧呢。

我覺得就我們這個年紀而言,對于為人處世方面真的是差極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該懂的。對于這方面的書,暫且不說古文學方面的書,就連現(xiàn)當代的書或者散文都難得看,對這些書而言一點都不感冒,可以說完全沒有興趣而言。

我想如果我們從小就多多學習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學的話,吸取前人的智慧的話,那么我們現(xiàn)在還會這樣嗎?中國的教育還會這么失敗嗎?還至于為要背誦文言文而死記硬背,對它產(chǎn)生厭惡感,到了大學之后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書給燒掉,對于古人的智慧我們現(xiàn)在的人只是為了讀大學而學習,等到讀了大學之后摸都不會摸一下下這類的書。搞不懂。

所以讀《老子的智慧》這類的書,從林語堂先生眼中來了解老子的智慧。不經(jīng)會感嘆我們?yōu)槭裁催@么晚才接觸到的。為什么把這么好的東西丟棄掉呢,應該說懂得人接觸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東西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

讀這本書,我不能說我懂了許多許多,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四

今天值班,在做完各種瑣事后,坐下來看了一篇:列傳第三篇—老子韓非列傳。

這一篇寫了老子李耳、莊子莊周、申子申不害和韓非子。屬于老子學派。都是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除了申不害不大熟悉外。

老子不用說了,著名的虛無飄渺的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有著名的道德經(jīng),“道可道,非常道?!惫磐駚碛袩o數(shù)人想要理解他,或者自以為理解了他,但是他從不出來作出權(quán)威解釋,所以大概至今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他到底想要說的是什么。不過他的很多名言成為人們處世的指南。剛才把《道德經(jīng)》調(diào)出來快速瀏覽了一遍,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感覺很玄,充滿思辯的味道。

莊子最有名的故事是莊周夢蝶,因為小時候經(jīng)常寫作文寫某人睡著了就寫夢周公了,好象說的就是莊周。好吧,我又去看看莊周夢蝶的故事吧:大意就是,有一天莊周睡著了,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感到十分快樂,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仍是莊周,心生疑惑,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這個,也很玄,不過透出一種悲哀,說明他還未參透老子的玄妙的道家學說,未達到老子那樣超脫的境界啊。不過史記這一篇里倒沒寫這個小故事,主要寫了莊周著的書啊,拒絕做官啊等等。

申不害比較入世,曾在韓昭侯時期在韓國為相,令韓國當時“國治兵強,無侵韓者?!?/p>

韓非是韓國王子,有口吃,不善言談,但特別能寫。他寫的《說難》寫盡了游說的難處,全面實用具操作性,涉及很多心理分析。只是,可悲的是,正如作者所說:“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五

精微”的境界。這種境界勉強形容就是:小心謹慎,如冬天過河般戰(zhàn)戰(zhàn)兢兢,便是古人所說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意思;猶疑慎重,思慮周全,察曉四周的所有情況;待人處事恭恭敬敬,嚴肅慎獨,猶如上門做客一樣;相處時卻又如冰雪渙釋般,溫暖親切;如樸石般平實無奇,敦厚老實,卻又內(nèi)含寶玉;瀟灑大度,豁達空靈,像深山的幽谷一樣;渾渾沌沌,大智若愚。“沉靜恬淡,似湛深的大海;飄逸無拘,像沒有止境”。安靜下來將濁物慢慢澄清,活動起來在安定中徐徐前行。要這樣就要做到不滿不盈,添一毫則嫌重,徐徐而生。本段前面先描述了“士”所具有的慎重、周全、威嚴、親切、平實、豁靈、渾樸的境界;而后描述如何修得,要不暴不躁,不盈不滿,悠然“徐生”。可以說這段文字生動的描繪出了道家所推崇的那種悠然灑脫的人生境界。這兩段皆是《老子》中關(guān)于人生境界的描寫,而這種凝靜灑脫,悠然自得,徐徐而生的人生境界讓我不由心向往之。雖離之還差之千里,我當如水般徐徐前行,望有朝一日可以接近這樣“微妙玄通”的人生境界。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六

然而,他的基本精神仍然依賴于老子的哲學思想,所以后人把他和老子稱為老莊。莊子善于用寓言來解釋一些真相。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是道教經(jīng)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3000多字。在那個刀雕竹雕的時代,可以算是一件很長的事情。他以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的對話,引申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人生的高低、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旨在讓人們回歸自然,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利而傷害自然本性。

莊子將事理的無限性與人類理解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錯誤的局限性進行了對比分析,表明他對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辯證關(guān)系的理解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這無疑對人們突破理解的局限性,從而從武術(shù)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度非常有幫助。,在莊子流暢的文字下,顯然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不朽的思想。

他用寓言的生動方式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比如《秋水》,從秋水到百川灌河。不似爾向的自比水多就是用河神和海神的對話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偏袒,因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還是這樣,更別說我們這一代凡人了?然而,許多人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自古以來,驕傲永遠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恒的真理。成功的最佳途徑是謙虛謹慎,謙虛求教。千萬不要對現(xiàn)狀自滿。

接下來,他們開始談論事物之間的虛實關(guān)系。夏蟲不能說冰,因為冰雪對他們來說太虛偽了。井里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天地,對井蛙來說,天大也太虛妄了。的確,比如教育,有時候這些虛假的東西在我們身邊真的太多了。所以,要怪學生會說一套做一套。怪學生不遵守很多規(guī)則,包括交通規(guī)則。但另一方面,看一看,身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這樣。

接下來,他們討論了事物之間的大小關(guān)系。天地大,與宇宙相比,真是滄海一粟。河流很大,但在大海面前卻很小。

莊子用我們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用河神和海神之間的對話,延伸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證明一切的大小,對與錯的無限相對性,生活的極端無常,榮辱,用易懂的寫作風格,告訴我們,生活回歸自然,讓自然,不追求名聲、財富等,傷害自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生活應該是虛擬和安靜的,謙虛和謹慎,不要驕傲和自滿!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七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終身受用,當我們感嘆別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錢……但是我們只是停留在羨慕的階段,從來沒有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別人為什么這么優(yōu)秀、這么成功……難道他們一生下來就這么成功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走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是因為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從一無所有做起,他們所付出的是我們的很多倍,自然就會比常人收獲的更多。

工作是這樣,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yōu)榱巳〉靡粋€好成績,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吸取知識,不斷的像土一樣,一點一點的累,成就九層之臺,像毫末一樣,一點一點的生長,長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遠。我們每應對一個困難,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guān)重要。那一步,令我記憶猶新。

考試,看似痛苦,卻如同人生一樣,每解一道題都如同跨過了一道困難,我記得考試時,開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沒有絲毫的問題,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難行。我費盡腦力,最后一飄過關(guān)斬將,殺到最后一題,可最后一題如磐石堅硬,油鹽不進,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卻拿它沒有辦法。我看向窗外,看著那蔚藍的天空,純潔的白云,突然產(chǎn)生一絲明悟,考試如人生,要學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卻忽略了過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開始從基礎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費勁千辛萬苦,最終把這塊磐石打磨成一件藝術(shù)品。這次,讓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上,踩下了最困難的一步,但讓我對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們?nèi)祟惗茧y以理解的哲學。他的思想、智慧無時無刻侵潤我們的人生,他的語言傳承了我們中國璀璨的禮貌!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八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老子》雖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guān)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zhuǎn)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應順其自然,而但是過分強調(diào)主觀意愿。教師的權(quán)威就應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guān)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就應進行批判性繼承。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就應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zhuǎn)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tài),不要過分關(guān)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透過無為到達有為,透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九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币馑际?,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guān)于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袄献印笔侨藗儗λ姆Q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于掌故,熟于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并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fā)生爭奪王位的內(nèi)戰(zhàn),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nèi)戰(zhàn)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于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fā)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zhuǎn)變,由守禮轉(zhuǎn)向反禮。

老子由于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quán)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后來,他西行去秦國。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guān)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guān)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独献印饭?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后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jīng)》。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zhàn)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yún)s是屬于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老子認為,道產(chǎn)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chǎn)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p>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保ā兜谖迨徽隆罚┻@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后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二十

余式散文的風格,一如既往的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讀過余秋雨先生筆下的中華文化,可謂是如癡如醉,再次感受現(xiàn)代藝術(shù)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釋》又給我?guī)韯e番韻味。

被稱為生命之書的《道德經(jīng)》,余秋雨《老子通釋》用現(xiàn)代文還原其風采。

《老子》、《周易》這些書,堪稱是中華文化的思維起點,是古代文化的精華,但是對于當代人來說,面對距今已經(jīng)兩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經(jīng)》,那時的語言文字和社會背景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太大變化,當我們面對那些難懂的古文字時,難免會被嚇退。把深奧的古文,用淺顯易懂的話語講述給你聽,《老子通釋》就是這樣一本書。

《道德經(jīng)》的歷代注解者也有很多,如韓非子,蘇轍等等。在《老子通釋》一書中,余先生融合講解、翻譯、注釋于一體,以通達暢快的余式散文方式,對道德經(jīng)加于解讀。有讀者表示,余先生的這本新作,是為現(xiàn)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經(jīng)》讀本。

讀完這本書,其內(nèi)容的確令我震撼不已,但讀完最大的一個感受還是理解中華古代文化的過程,第一次以一種最舒適,最易懂的方式走進古代文化,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我看來,《老子通釋》或許是余秋雨為現(xiàn)代人認識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種捷徑。

“這就像天天喝長江水,總要渡一次長江;天天看昆侖山,總要上一次昆侖。”

保持學術(shù)上的高度嚴謹,盡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應《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詩的文學魅力,發(fā)揮現(xiàn)代散文在語言節(jié)奏上的美學功能;洗去迂腐纏繞的研究風習,使廣大讀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余秋雨先生作此書所遵循的三個原則。他畢生致力于闡述中華文化,為了作此書,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做準備,這是一種態(tài)度,更像是一種情結(jié)。

在余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讀《道德經(jīng)》,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它說盡了做人和成事的秘密;兩千五百年來,無數(shù)優(yōu)秀的人為它著迷;無論是面對人生困境,還是思考社會,它都會讓你找到豁然開朗的答案。

藝術(shù),同樣也是一種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識海洋里,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與奧秘,這是一種多么奇妙的經(jīng)歷??!我相信,翻開這本書,我們都可以開啟一次美好的閱讀與思考體驗。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二十一

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綸,飛者可以為d,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p>

這就是老子,一個仿佛能上天下海,呼風喚雨的龍一般的人物,古云龍有九子,吾言老子有二子,一曰《老子》,一曰道學。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其實,道家修養(yǎng)功夫的真諦常常被歸結(jié)為“虛靜“兩個字。道家認為,人和萬物同為道的產(chǎn)物,人生之初純潔無暇,無私無欲,空明寧靜。只是因為后來私欲的活動和外界的干擾,使得人心靈蔽塞,躁動不安。所以必須依靠“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功夫,使心靈重新修復到清澄明靜的狀態(tài)。

當人們被外界誘惑而肆意妄動時,由于他們違背了道的規(guī)律,結(jié)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徒傷精力。相反,當他們拋棄主觀私心雜念,心性寧靜,達于虛極的境界時,往往能洞見真理,忙而不亂,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

佛教的“空”,在這一點與道家“守靜篤”的道理正想通。禪宗黃龍南禪師曾這樣形容專一凝神、心無旁騖的修養(yǎng)功夫:“如靈貓捕鼠,目精不瞬,四足據(jù)地,諸根順向,首尾直立,擬無不中”。

這當然只是形容修養(yǎng)功夫的精神專一,旁若無人的境界,并不是說一個人要時時處于劍拔弩張的緊張狀態(tài)。相反,他常常倒是處于一種“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虛寂狀態(tài)。但這絕不是生命的死滅,而是在虛寂中聚集力量,在空靈中孕育萬物。它正如“雞之孵卵”:看似迷迷糊糊,一動不動,實際上,在它那死寂的表面之下,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這正如大自然中的萬物一樣: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在生生不息地發(fā)展變化,但我們乍一看去,山川大地林木卻是靜寂不動的。然而正是在這表面的靜寂下,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吸收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含著自然的生機,在時時生長繁衍。無論生長還是死亡,它都要歸于自己的根本?!胺缴剿馈辈拍堋叭f物并作”,“致虛守靜”才能“生生不息”。

人也應該向自然學習,而不是被私欲蒙蔽,不要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人之所以常常干蠢事,就是因為過于自以為是,過于私心嚴重,所以無論是得是失,都瞻前顧后,極盡心智,憂慮無窮,而這又是由于心靈不再空明澄靜,沒有努力修煉“致虛守靜”造成的。

《莊子?田子方》中這樣一個故事: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fā)之,適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猶象人也。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梭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進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沭然有恂目之志,而與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先前還自以為是,之后又兩股戰(zhàn)戰(zhàn)就是因為他心里害怕。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失足墜下懸崖,這就顯得思慮的過多。而伯昏無人勇于面對,心中毫不畏懼,是因為他“致虛守靜”,那些紙老虎根本無法與他抗衡。

一旦達到致虛守靜的狀態(tài),任何威脅都無法再恐嚇你的心靈,任何利益都不能再誘惑你的靈魂。你是如此的純凈,你代表的是圣潔,所有黑暗的骯臟的東西一遇見你,就像寒冰遇見烈火,就像邪惡遇見正義,立刻潰敗。

“致虛守靜”的思想雖然被人們作了各種各樣的發(fā)揮,但對于我們常人而言,它至少可以告訴我們一種認識社會人生,探索宇宙真理的真諦:人要想洞察事理,必須虛懷若谷,毫無成見,這樣才能認識復雜紛繁的事物,達到兼容并包的境地。我們要想解決糾紛,處理繁雜的事物,必須淡泊寧靜,用心專一,這樣才能以靜制動,以簡馭繁。萬物變化總有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唯有致虛寧靜的人,才能把握這些法則,從而不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不為急功近利的目標遮蔽而喪失人的根本。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二十二

感謝甘肅張掖的祁振宸老師來蘇州上開發(fā)光體時推薦的《德道經(jīng)》,讓我有機會透過熊春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導,簡單正確讀《德道經(jīng)》,讀老子心得體會。

3月底從北京德慧智郵購了部分書籍,前面幾天讀《慧性圖文思維教育》,意識到誦的重要性。4月1日開始每天清晨6點在小區(qū)河邊讀大本簡體帶拼音的《德道經(jīng)》,從頭讀到尾剛好一個小時。出門前將小丫讀誦的《德道經(jīng)》cd放入機器里,讓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來。

不到一個星期,九歲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學習做飯菜,說自己學會了以后媽媽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飯時他就可以為大家做。在與外人接觸時也越來越變得彬彬有禮,愿意主動招呼(不知是聽經(jīng)的原因還是從他爸爸身上潛移默化來的,過去他是和我一樣對人為外冷內(nèi)熱型不愿意主動招呼)。他向我們提的問題也充滿哲理。比如:錢物和人哪個重要?世上最難的事情是什么?大人為何喜歡追究過去、爭來爭去、自己都沒有做好卻喜歡指責批評小孩子?這些問題其實在德道經(jīng)中都有答案。大人學習讀誦,孩子在無為(僅聽cd沒有讀)中即獲得。這不得不讓我們驚嘆經(jīng)典的力量。讀到《國學道德經(jīng)典導讀》一書第三章第五節(jié)熊春錦先生講述漢字是道德文化的記錄時,萌發(fā)了學習繁體字的決心(過去曾不解先生王彥赟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現(xiàn)今社會為何還堅持寫繁體字,現(xiàn)在通過學習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終于豁然開朗對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換簡體版為熊春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經(jīng)》繁體豎版。

身邊喜歡讀書的年輕姑娘姬曉晨花了兩天時間抄寫完繁體豎版的《老子德道經(jīng)》后與我分享,說開始抄寫德篇時很費力,堅持抄完到道篇時就變得出奇的順利。不知她的這一體驗是否可證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錦先生校注時恢復《德篇》放前《道篇》置后還《老子德道經(jīng)》原貌的重要意義?事實上我在開始大聲讀誦時也有和曉晨類似的體驗。4月9日讀到附在《老子德道經(jīng)》一書后的《經(jīng)典誦讀心訣》,立即改變之前沒有目標的盲讀,而是在練習完開發(fā)光體課程所學的七個能量之后,借著全身在光的沐浴時觀想老子與自己融合再讀,發(fā)現(xiàn)誦讀變得更加輕松,明顯感應到聲音的共鳴。再將自己誦讀過程中得到的啟發(fā)與熊春錦先生的校注對照(前面僅讀繁體經(jīng)-文并沒有看注釋),發(fā)現(xiàn)不謀而合的地方越來越多了,或許這就是頻率接近后能與古人居,與古人謀吧。今天早上在平江客棧禪修和儒教兩房外的花園里讀時,右小腿前面開始有陣陣熱流。聲音的啟動結(jié)合觀想能產(chǎn)生更大的能量共振,這是與由楊子軍、鄭錦燕導師傳授的起源于美國歐林的開發(fā)光體課程原理殊途同歸??磥頍o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在很早就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宇宙能量的`秘密。這兩位華人心靈導師能將美國的開發(fā)光體課程教導傳授得比起源中心還要成功,這其中一定得益于導師從小對國學經(jīng)典的學與實踐四年前在上海錦燕導師曾說過她這輩子離開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

一、創(chuàng)辦掌上明珠學苑,

二、講道德經(jīng)還此經(jīng)之真貌,

三、傳講龍華經(jīng)。

不斷調(diào)整改變自己到自然(即自燃,甘愿燃燒自己為世界服務)的狀態(tài),依照經(jīng)典或上師(品德高尚,思想光明之師)引導去樂行,就能掌握簡單訣竅獲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時間中雖然僅憑自以為然的方式在讀《德道經(jīng)》,也很清楚繼續(xù)下去的收獲定會更多,終因無法等待忍不住內(nèi)心的沖動寫下上述初讀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誦讀經(jīng)典、為人格播下積極正面的種子為命運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實,為全國各地不斷在身體力行推廣德慧智的經(jīng)銷商們喝彩。相信有越來越多家庭的誦讀,中國的國學道德之光定會在全世界綻放。要提醒大家的是,萬法歸一,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修正自己行為讓其合道與自然融合之法),這需要在對自己充滿信心(信心不足者推薦利用簡單的心理學科技工具--內(nèi)在交談全腦開發(fā)大師之金頭腦組合對自己潛意識作有效改變、提升)的前提下開放、積極、腳踏實地去發(fā)現(xiàn),切忌死搬硬套、東施效顰讓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煩惱而誤解經(jīng)典歸罪上師。

感謝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遺余力傳播國(醫(yī))學文化的當代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將自己的智慧凝結(jié)成清明正義的文字、簡單生動的圖表,竭力還經(jīng)典之原貌,讓一直在迷茫甚至錯誤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認識老子,吸收《德道經(jīng)》中的精華,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薦有信心的朋友讀上的熊春錦先生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經(jīng)》導讀報告--淺論道德救世,定會受益匪淺。

祝福所有朋友。

道德之路精進。

皆得暇滿人生。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99809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