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撰寫可以加深我們對所讀書籍的理解和記憶。寫讀后感時要注意邏輯和條理清晰,避免碎片化和毫無重點。7.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激發(fā)你寫作的靈感和創(chuàng)意。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一
很久之前我就對朱先生的這本《談美》有所耳聞,因為種種緣故,一直無緣拜讀。直至近來,耐不住友人的強烈推薦,將早以束之高閣的此書翻找出來,拂去封皮上的塵埃,細細品讀。讀罷,帶給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長的思索。
談美,究竟何為美?美是一種主觀意向,是一種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來進行欣賞。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講的,談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作為在凡塵俗世中沉浮的我們,沒有多少人能夠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們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過程中,領略到些許"免俗"的樂趣。
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時能夠領略到一種樂趣,知曉什么樣的經(jīng)驗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態(tài)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讓人生美感化、藝術化。
藝術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經(jīng)過人情化的,個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個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于心,是經(jīng)過藝術化的自然,得益于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藝術作品中的情感和載體相互融合,產(chǎn)生一個完整的境界。美,就在這情感的綜合中迸發(fā)出來。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藝術家們透過他的所看,將他的所想轉(zhuǎn)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觀賞者則通過藝術家的作品,透過其物象,將其感受的意象翻譯出來,從而感受到藝術家通過他的作品想要傳達的感情,再結(jié)合觀賞者自身的情感與經(jīng)歷,進而引發(fā)出強烈的共鳴,達到一種與藝術創(chuàng)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藝術家所要傳達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韻風骨。這也是一個藝術作品的靈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風骨神韻??追蜃幼缘佬摒B(yǎng)經(jīng)驗有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道德家的極境,也是藝術家的極境。
"從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從心所欲"。藝術家都要能打破這個矛盾,遵循藝術的形式而能脫化藝術的形式,行云流水,自成一派,猶如戴著鐐銬跳舞,卻依然能使觀賞者感受到舞的靈動和灑脫。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講的,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之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見,迷于五光十色;耳之所聞,亂乎五音六律。我們的追求,我們的想法都被世間的繁雜,世間的奢華,世間的迷亂所誘惑。
有出世精神的人會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這些俗世的誘惑都超越過去,抱著這種"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遠的理想,才能夠"望盡天涯路"。這種出世的,"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使他們把所作的學問和事業(yè)當成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只求滿足于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計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yè)都出自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離開藝術便無所謂人生。
完美的生活,大到進退取與,小到聲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體現(xiàn),如水行山谷之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處,完整、自然而又和諧。
人生之路,猶如靈魂在一段段藝術作品中冒險的旅途。你讀過的每一本書,走過的每一里路,經(jīng)歷過的每一件事都會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記,在你的舉手投足之間不經(jīng)意的流露出來,默默地展現(xiàn)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險。
人生之路亦是尋美之路,慢慢走,欣賞啊!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二
這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chuàng)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quán)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guī)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nèi)松^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jīng)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什么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毫無意外地,我們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于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但至少比毫無頭緒要高明許多。
許多人都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所有的這些都比較淺顯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塵莫及的事了。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guī)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也有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是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我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
什么是美?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許多人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這些感受都比較淺顯,看過朱光潛的《談美書簡》后,我知道了朱光潛先生眼中的美。
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边@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xiàn)。這很值得我們廣大中學生學習。
也許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話,你不會有太深的感觸,但如果你專注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tài)度所折服!書中其中最能領略到的是光潛先生非常經(jīng)典的對美的分析論證:美是最不實用的經(jīng)驗,但是人類歷史生生不息的;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要靠人們細心發(fā)現(xiàn)的;美是客觀事物加主觀態(tài)度產(chǎn)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質(zhì)是可以用盡的,而無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傳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滿足基本的物質(zhì)需要后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靈、精神的健康成長。其實美感無時無刻都沖斥在我們生活當中,從最簡單的吃穿住行來說大多人們都會選擇環(huán)境優(yōu)美安靜的餐廳就餐,因為感官的滿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經(jīng)是現(xiàn)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這可以讓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個好的開始。房屋裝修也是一門美學功課,明亮寬敞、舒適已經(jīng)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覺和概念才讓它與眾不同,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東南亞感覺、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獨特的家居風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獨特性,更能讓他享受其中。車子基本性能就是帶步,而且現(xiàn)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觀流線性、顏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美感可以讓人們得到心里上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談美》這書中,通俗易懂,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談美》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語言,會讓你喜歡上《談美》,讀完后,一身輕爽,凈化了心靈,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三
最經(jīng),我閱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頗受啟發(fā),收獲良多,這本書為我打開了美學這一陌生學科的大門,讓我第一次真正領略到美學其獨特的知識魅力。最難能可貴的是,朱光潛先生能夠用樸實無華、淺顯易懂的語言,將原本深奧枯燥的理論分析地如此客觀、如此透徹、如此深入淺出,讓我們這些美學的門外漢也能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觀點。讀完這本書,頭腦里不是堆積如山的理論包袱,而是一種通透的、簡單的、貼近于生活的印象,這也就使我在閱讀后收獲了更多的知識。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于1932年以書信形式為青年所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本書共分為十五個章節(jié),章節(jié)間的思路連貫,層層深入,其間的論述有理有據(jù),語言深入淺出。本書主要探討了關于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美是什么,美從哪里來,美具有什么特點,美與自然的關系,美與實際人生的距離這些都是最基礎的美學問題,同時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朱光潛用客觀、精確、凝練的語言對其加以分析和論述,使讀者初步了解和認識美學,正如朱自清在《談美序》中所說:“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
書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點論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從哪里來的問題。在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顆古松為例,將人們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三種態(tài)度加以比較和區(qū)別。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所以,美感經(jīng)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xiàn)形象于直覺時的特質(zhì)。在第二章中,作者強調(diào)要以一種“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定的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shù)木嚯x之外去看。
長時間不曾讀書,更不曾這么認真的讀書?!段乃囆睦韺W》又名《談美》,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里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后,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征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國關于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
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么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zhì)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觀點是那么獨到。都說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著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并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到底什么是美?為什么美?朱光潛先生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于一個嚴謹?shù)目茖W研究者或者說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說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zhì)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為美的條件,我們說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為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圣·奧古斯?。骸笆裁词菚r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為什么要研究美?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游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fā)現(xiàn)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會說,這里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說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jīng)驗,至于為什么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么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zhì),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zhì)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得著更準確的力量。
對于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后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在《談美》中說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并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計算機程序語言,并成功開發(fā)出漢字排版軟件,打破了國外對漢字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為“當代畢昇”。
在這里不是想說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xiàn)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著我。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四
《談美》一書凡十三封信,既有關于美學理論的論述,比如馬列主義美學體系、美與美感、形象思維等;也有就具體的美學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性格問題、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問題、悲劇性與戲劇性等;同時還總結(jié)自己切身的體會,對某些錯誤思想和觀點進行批判,比如號召大家沖破人性論、人道主義和人情味等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中的禁區(qū),等等。
說是清理過去的美學言論,其實最首要的是表明一種新的認識,強調(diào)自己新的思維的突破。朱光潛在文中說:“解放后,特別是五十年代全國范圍的美學批判和討論中,我才開始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逐漸認識到自己過去的一些美學觀點的錯誤?!边@本《談美》的產(chǎn)生由來,也就是他在這些年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對美學上一些關鍵問題提出自己新的認識。朱光潛深刻地認識到,學習和研究美學,一定要把學習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放在首位,反復強調(diào)說“研究美學如果不弄懂馬克思主義,那就會走入死胡同”。在他看來,馬列主義不但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因為以往的美學大師,每一個人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美學體系的,只不過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形而上學的還是辯證的問題。就馬克思來說,其美學體系作為哲學這個大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樣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以及這里生發(fā)出來的認識來自于實踐的基本觀點。
朱光潛在認真研讀馬列主義經(jīng)典原著的基礎上,理解和吸收馬列主義美學思想和理論體系,提出自己的“物甲物乙”說,也即是“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的觀點。這個觀點體現(xiàn)在,在以后關于美學的論述中,朱光潛一直恪守馬列主義,并以此來規(guī)范自己的美學體系。
在《談美》中,還有的是關于美學具體問題的論述,以及提出沖破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研究中的禁區(qū),這對于我們初學美學、開始接近美學的青年更具有解決實際問題、排除疑惑的重要作用。比如朱光潛認為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區(qū)分,作為文藝流派和作為創(chuàng)作方法,是應該分別清楚的;但是同時,注意到我們在欣賞文藝作品的時候,是沒有必要機械地給某個作家或具體作品貼上現(xiàn)實主義或是浪漫主義的標簽,他非常贊同前蘇聯(lián)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高爾基這樣一句話:“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像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再比如,朱光潛結(jié)合自己的切身的經(jīng)歷,特別是我們的美學研究在“_”中收到極大的破壞和干擾,在文中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號召:“讓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一起來沖破禁區(qū)吧?!本唧w說來,要沖破的禁區(qū)包括哪些呢?就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以及“共同美感”等等這些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劃定為禁區(qū),被認為是作品中不能表現(xiàn)、研究中給予否定的。我們突破禁區(qū),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要表現(xiàn)它,研究中要有足夠的重視,充分討論。
朱光潛的《談美》就是這樣一本書,在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美的啟示,逐步的認識美,理解美的問題,掌握美的體系。正如他幾十年前創(chuàng)作《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樣,不是掉書袋的,而信手所致,拿來談談;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美學、理解美學,而不是空洞的來談論美學大理論。
《十二 “從心所欲,不逾矩”——創(chuàng)造與格律》借用寫詩詞必須受格律約束的道理,說明藝術的前規(guī)大半是先由自然律變而為規(guī)范律,再由規(guī)范律變而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藝術家大半都是從格律中做出來的,后來都做到脫化規(guī)律的境界。
《十三 “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chuàng)造與模仿》因襲格律的技巧可以分為兩項說,一項是關于傳達的方法,一項是關于媒介的知識。傳達的方法在于練習和模仿,繪畫和作文均是如此。關于媒介的知識的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的經(jīng)驗,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藝術家都必須有一半是詩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于模仿。
《十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遺傳和環(huán)境對于天才的影響非常重大,但是這只是一種本錢,個人還有努力的余地。靈感是突如其來,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涌現(xiàn)于意識,是潛意識中的工作在意識中的收獲。
《十五 “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為廣義的藝術。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丑。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的,真與美也并沒有隔閡。
縱觀全書,先生博學多才的本事已經(jīng)領教過了,無論是古典詩詞、傳說典故,還是藝術流派都信手拈來。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為先生系統(tǒng)地闡述創(chuàng)造與想象、情感、格律的關系時竟然把王昌齡的小詩《長信怨》:“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優(yōu)帶昭陽日影來。”分析得令人嘆為觀止:王昌齡使用接近聯(lián)想寫到“團扇”,“寒鴉”是擬人的手法隱喻趙飛燕,“昭陽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寵,長信宮四周的許多事物之中只有帶昭陽日影的寒鴉可以和棄婦的情懷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顯出一種“怨”的情境?!堕L信怨》前兩句拆開來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兩句,但是如果沒有前兩句所描寫的榮華冷落的情境,便顯不出后兩句的精彩。《長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齡的獨創(chuàng),但是“七絕”這種格律卻不是他的特創(chuàng),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許多詩人用它。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五
「談美」乃一有關文藝理論的著作,作者朱光潛先生以一舊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引領讀者,如何在擾攘紛的新時代e。突破迷障,向文學藝術之路放膽邁進。他堅信社會風氣之衰敗,來自人心之墮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淪,釜底抽薪之計,即須從「怡情養(yǎng)性」做起,亦即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之外,別有更高層次的企求。
美感的世界是超乎世俗之利害關s而獨立的,它與實際人生有距離,但與「整個人生」卻無隔閡,倘若我們於看待人生世相時,皆抽離了「美」的成分,實不知情何以堪,因為,在面對實際生活層面時,我們必須受制於環(huán)境,使心為形役,惟有在美的心靈活動中,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
吾人若能將自己的人生藝術化,則生命亦當是妙趣無窮的,在個人有限的時空領域當中,盡情揮灑、馳騁,直達創(chuàng)造力的極致,藝術化的人生當是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造及自我欣賞,驚心動魄是美,細@婉轉(zhuǎn)是美,圓滿是美,缺憾何嘗不是美?至此虔誠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謝上蒼賜與這難得的,生而為人的福分,讓自己有幸領受這天地無私的深情撫慰!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觀的,美是言論不一的。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不同所以對于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長久呆在鋼鐵叢林中,覺得壓抑郁悶,之所以田園風光的美麗誘-惑成為了新興的消遣和時尚追求;而農(nóng)村人常年和綠地青山為伴覺得平淡無聊,對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現(xiàn)了農(nóng)民進城的風潮。事實上這兩個環(huán)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變的,在變換的是我們的心態(tài)。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六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這是朱光潛先生為人的準則,也是《談美》一書最基本的觀點。書中這樣比喻,當你走在一條河流的兩岸,如果你在河岸的這邊,你就會發(fā)現(xiàn)對岸的景色比這邊的美,而當你走到了河的對岸時,你又會發(fā)現(xiàn)對岸的景色又要比這邊的美。對此,朱光潛這樣說道:你在河的這邊,對岸對于你來說是孤立的,你在欣賞它的時候是不受它的羈絆的,而這邊的景色卻因為你身處其中,為其所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生活中的萬事萬物,俗世中的我們總抱著利用它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心態(tài),將它當做自己的墊腳石。須知唯有獨立絕緣地看待事和物,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方能體察其美,若懷實用性目的,則心態(tài)已失。佛家經(jīng)典《心經(jīng)》的前三個字就是“觀自在”,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獲得。
全書也是以此為目的,把其中經(jīng)歷的各種過程、形態(tài)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作者第一封信中所舉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我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種實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學家的客觀角度,如植物學家;另一種則是以美學家的角度去觀察。在三種不同的角度中,實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這棵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而科學家所想的則是這棵古松的年齡、屬類等,這兩者都在無意間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業(yè)、學識等聯(lián)系起來,都把古松當做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聯(lián)系的各種事物上去;但是美學家則是把古松獨立于自我之外,從第三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覺去體味。
如果把這種美學經(jīng)驗和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我認為這就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而這也是作者通過本書向我們傳遞的思想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能風平浪靜,特別是我們這些涉世未深的“初學者”,總免不了遭受挫折、困頓,前方的路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霧。但如果此時你能以一種美學的態(tài)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這分生活、這種狀態(tài),恰如一劑清涼劑,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種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境界,把自己從生活中孤立出去,以第三人的角度體察生活,欣賞生活,因為只有如此,你才能不受實際的切身利害的牽絆,就能安閑自在地玩味另一種生活,并從中得到美感。
舉目凝神,我仿佛看見朱先生透過這茫茫的紅塵俗世蹙起雙眉、欄桿拍遍。
最后,以阿爾卑斯山上路牌寫給游人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尾,那就是:
“慢慢走,欣賞?。 ?/p>
談美讀后感。《談美》全書共有15個話題,也就是15封信。朱光潛先生首先提出了“美感修養(yǎng)”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免俗”。這就要求我們對“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與情趣。藝術活動就可以起到這種超越利害關系的作用,在“無所為而為”中凈化心靈,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養(yǎng)”的問題,我們都會問:如何培養(yǎng)美感呢?朱光潛通俗而又深入的進行了論述。他點明:審美的態(tài)度和審美的眼睛是要逐漸養(yǎng)成的。作者在談到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實用性;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學性;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他用審美的態(tài)度,嘗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所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的特點,說明人異于其他動物,除了生活需求外,還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光潛先生就明確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轉(zhuǎn)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感情。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應該也有這個道理。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shù)木嚯x去看,既不是太近,也不能太遠,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秘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向往,美就會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奮得來的,沒有不需要勤奮就獲得能力的。下功夫才會思如泉涌,才會有靈感。朱光潛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告誡我們要踏踏實實用足功夫,筆下才有神韻。心中才有靈感,靈感才可以映射出一個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卻是下苦功服磨練心境、意志、技巧。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
文末以“慢慢走,欣賞??!”結(jié)尾,告訴讀者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作者的語言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tài)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這本書,它會對你有所啟示的。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學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tài)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y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fā)。
求真務實的治學態(tài)度
從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潛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態(tài)度堅決,措辭嚴厲,即使是老朋友為了科學也毫不講情面。
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文藝作品的節(jié)奏和人的生理節(jié)奏原來是相統(tǒng)一的。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七
朱光潛,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nèi)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jīng)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chǎn)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jīng)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jié)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jīng)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nèi)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chǎn)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的道理,即:美感經(jīng)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jīng)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nèi)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jīng)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jīng)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jīng)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chǎn)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jié)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chǎn)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chǎn)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chǎn)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八
本書作者朱光潛,字孟實,《談美》讀后感。他90歲生涯的大部分都貢獻給了中國的美學事業(yè),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稱為“美學老人”。
朱光潛的《談美》寫于1932年,由著名的開明書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寫過一本《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用書信的形式,漫談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問題,發(fā)人思考,指點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成為重印了30多次的暢銷書。但這本書主要談的是人生修養(yǎng),還沒有充分展示朱光潛的美學思想。于是,作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潛以“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寫作了這本《談美》。
作者是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寫這本不厚的小冊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凈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讀了這本書后同樣受益匪淺。
美是聯(lián)想所產(chǎn)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jīng)驗其實并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tài)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lián)想到綠羅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聯(lián)想到金錢,并不是所有的聯(lián)想,都是美的。純粹的美,永遠是一種“專注”,離開了專注,就已經(jīng)離開了美了。
講解了基本的美學觀念之后,作者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游戲、藝術與想象、創(chuàng)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告訴我們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
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指出:“詩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diào)協(xié),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意象”是朱光潛美學理論的重要概念,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沒有情感的統(tǒng)帥,想象也許會雜亂紛紜,有了情感的主導,則綱舉目張,“意”與“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說:“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蔽艺J為確實如此,通過他的講解,我真正認識了美,欣賞了美,發(fā)現(xiàn)了美。他的見解也的確“人性化”。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jīng)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
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chuàng)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quán)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guī)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nèi)松^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jīng)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通篇讀來,其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觀點比比皆是,現(xiàn)在簡要歸納輯錄如下:一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二學習美學的方法應是:在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時,應多結(jié)合其他流派的觀點考察美學。三藝術也是一種生產(chǎn)勞動,在審美中,人有意識的依據(jù)美的規(guī)律來創(chuàng)造美和發(fā)現(xiàn)美,所以,美也是一種生產(chǎn)勞動。四美是有階級性的,但同時,美更本質(zhì)的性質(zhì)是人性,階級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這及時的更正了人們關于美的錯誤意識。五美與生理狀態(tài)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認為美的文藝作品中應有思想性的滲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從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六現(xiàn)實主義從客觀出發(fā),而浪漫主義從主觀出發(fā),并據(jù)此認為我們不能容忍一個人因一點小過錯而失敗,從而產(chǎn)生出悲劇感,驚恐和哀憐是悲劇的情感基礎,悲劇更為本質(zhì),好的喜劇作品中一定有悲劇性。七崇高是我們由壓抑而產(chǎn)生的,它是由恐懼轉(zhuǎn)為振奮的,并在其中體會到一種自尊或愉悅。崇高側(cè)重于對立和沖突,而秀美側(cè)重于平衡和和諧。13封信,行云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tài)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九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其中只讀過朱先生的《談美》和《文藝心理學》,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贊。以下羅列每一章節(jié)的精彩之處,略賦個人拙思主觀之感,引以對朱先生之《談美》的敬意。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nèi)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jīng)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jīng)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俗語講:距離產(chǎn)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chǎn)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jīng)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jié)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jīng)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nèi)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chǎn)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的道理,即:美感經(jīng)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jīng)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nèi)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jīng)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jīng)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jīng)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chǎn)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jié)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jīng)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chǎn)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chǎn)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chǎn)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我姑且如此解釋朱先生的這段文章。聯(lián)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jié)構(gòu)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tài)的東西。美感經(jīng)驗可以使人產(chǎn)生對事物的聯(lián)想,而單純的聯(lián)想不能算做美感經(jīng)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lián)想會帶著思考,這種思考會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無法直接單純的欣賞一件事物本身,而會產(chǎn)生浮想聯(lián)翩的心理活動,所以美感經(jīng)驗同聯(lián)想是有不同含義的兩種概念,不能混淆。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十
“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頭向前,也當時不時停下來,慢慢走,欣賞路兩邊的風景”,因橋梁而入美學,朱光潛老先生的《談美》,當為小玄子的美學第一課。
01、緣起
最先知道朱光潛作為美學家是在高中教室的圖書角,教語文的班主任是美學碩士,在教室的窗臺上開辟了圖書角,放置了中外文學(美學)書籍,其中就有朱的著作(具體是哪一本記不清了)。最先注意到《談美》這本書,也是因了朱光潛先生的名號,這本書是先生于1932年(時年35歲,算是人生早期階段)著作的一部談論美學的書籍,書不算厚,197頁,其中講述了中國的古典美,又引用西方美學家的觀點談鑒賞美,讀來不像一般哲學書那般苦澀難懂,也不像一般美學書張口閉口引經(jīng)據(jù)典,非要有厚實的文學基礎才能讀得順心遂意,《談美》這本書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說,以一種跟小輩人談話的方式進行,作者說在著書前不需動輒讀十幾本參考書,就以最平常的語言和聊天的方式來聽談論生活中的美,文學中的美,讓從未接觸過理論美學的工科生深深沉浸其中,驚喜于先生的文筆和當中所蘊含的思想。
02、轉(zhuǎn)合
拿到這本書,打開目錄便被序列一到十五的標題驚艷到了,其中有談論對審美三種不同態(tài)度篇樸實如“我們對于一顆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也有談論美感和聯(lián)想且自帶意境的詩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也有談論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關系篇目的“依樣畫葫蘆”。不同于理科課本中純屬解釋概念的標題,用樸實命題、古詩、經(jīng)典名句、俗語做標題,參差不齊的表述形式,視覺上本身就形成了一種美感,借他語以言己意,又是一美!首先要想用他人之語表己之思想,你得理解到他人之語的深刻含義,他人通過這段語言想表達出自己什么樣的思想,之后你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他人的思想,再將其融為一體并以一種大眾認可為美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不就是最簡單的一種美的形成過程嗎?(對標題美的初步看法)
對于書中的觀點我不是都認可,只針對其中感興趣的幾點,談論一下我的看法,簡單做一下筆記。第一篇談論對美三種態(tài)度的末尾的一句話,讓我很受觸動,寫的很有文采,朱自清作的序中也曾提到這句,下面我們簡單來看看這句話。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步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步幾點星光去照耀和那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p>
這里看起來很有意思,漆黑的天空代指世間一切未知的混沌狀態(tài),把思想家對于世界的看法和藝術家基于世界現(xiàn)實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看做幾點星光,比喻很是貼切,也說明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是那一點點,后面又說珍惜這些星光,自己也要去散布星光,這種發(fā)掘未知的貢獻精神是我們應當去學習的。但這結(jié)論未免又有些絕對,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概念是否有些縮小化,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或許一切可欣賞可表達者皆可稱為思想家和藝術家。
我們對美的追求古已有之。原始先民用于做飯的炊具,其上面的花紋令今人都嘆為觀止。炊具滿足了為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提供了輔助,但花紋卻不是必須的,沒有花紋也并不影響人的生存,是否從這一表現(xiàn)中看到原始人對美的追求?按照書中的觀點,這種美是最基礎的物質(zhì)美,是不需要系列復雜的情感和方法。如果從另一個角度想,先民們看到了美麗的花紋并將其內(nèi)化使心情愉悅,產(chǎn)生了對這些飾有花紋陶罐的喜歡,由物之美上升到內(nèi)心情感的愉悅喜愛,或許這已經(jīng)不是最基礎的物質(zhì)美了吧。
接著先生在第一章談論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其實是人對美的三種態(tài)度,古松是美的載體,單純的談美未免讓人覺得空泛,古松給了美以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美又是古松的表觀顯現(xiàn),就像我們的這門課,我們要學結(jié)構(gòu)美學,而橋梁就是載體,我們要在不同的橋梁中去欣賞結(jié)構(gòu)美學?;氐轿闹?,作者以木商、植物學家和畫家三種人來表述人在不同狀況下對這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用以表現(xiàn)美的實用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而不能單純理解為這三種人只能按照自己的職業(yè)思維去看這顆古松,如果非要這般解釋也未免太過于武斷。三種人劃分只是以他們的職業(yè)為依據(jù),但除去職業(yè)外,他們都是一個個體,可以欣賞美的個體,木商在思考這顆古松的價值時未必不會考慮到古松的蒼勁挺拔,未必不知道樹的根枝丫等結(jié)構(gòu),只是每個人由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在看到一個事物發(fā)表意見時最容易從自己生活中得到的先驗知識出發(fā)。如果給定美的話題,讓上述的三種人談論這顆古松,三人的看法未必可見高低。這里我想說,每個人都有欣賞美的眼睛,只是生活的經(jīng)驗讓人容易從接近當前生活狀態(tài)的角度出發(fā),而藝術家恰好是從事藝術審美的工作,他的出發(fā)點較之于他人距離美便近了很多。
第一章篇末,先生提到“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每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庇辛信e曹孟德和秦始皇的例子加以說明,其實我是不大認同他的觀點的。曹明德和秦始皇是歷史上真人真事,是人便會有生死,是事便會有始末,歷史的流轉(zhuǎn)和朝代的更迭使之然。而先生所說的藝術作品則是他們形象和精神的載體,他們?nèi)怏w早已化為碳水盡歸自然,而他們的事跡流傳千古給無數(shù)人以激勵和警醒,當朝子民的記載讓他們的事跡得以讓千百年后的我們知曉,感受曹孟德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豪邁氣勢,感受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始制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時的雄心與壯志。此般情景因被人記錄而成為“藝術”,我們今人看到再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想象那年那人那景,借彼之言抒自己的情感,我們便感到了美。所以我們能單純把此段要描述的藝術和歷史割裂開來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論述了“藝術是主觀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經(jīng)過幾分客觀化”,以此說明藝術和實際人生是有距離的。對于前面的觀點我從未涉足,但對后面藝術和人生的距離有幾點簡單的看法。拿生活中的例子來看,人們經(jīng)常會喜歡影視作品中扮演“好人”的演員,而討厭其中扮演壞人的演員,這個現(xiàn)象帶有一點移情作用,演員刻畫人物形象很到位,因此我們便將對角色的情感帶入到演員本身,像是藝術對生活的外延。但也有新聞報道觀眾因?qū)Π缪輭娜私巧類和醇捕仙綄ρ輪T的人身攻擊,這種行為本身已經(jīng)超出了藝術的范疇,藝術的美已經(jīng)被生活的帶入所破壞。演員刻畫壞人的形象深入骨髓,說明演員的表演功力深厚,我們欣賞“壞人”的表現(xiàn)來感受表演的魅力,這是一種美的體驗,但當我們把藝術現(xiàn)實生活化后,藝術與現(xiàn)實不再有距離,藝術便被現(xiàn)實生活的基本生存需求和不受控的情感趕出了美的世界。
03、終
讀朱先生的《談美》,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驚奇。在枯燥的理工科學習中偶爾體驗一下文人墨客的情懷,感受詩詞歌賦中的風花雪月,以第三視覺去看哲人的爭辯,豈不妙哉?記得有一章中寫藝術的移情于景,寫到王昌齡的《長信怨》,寫到“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寫班婕妤團扇之用意,寫王昌齡又用團扇之意,讀完這一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初中語文老師費九牛二虎之力給你講象征講抽象,撐著腦袋聽到頭暈暈也沒能明白什么是象征什么是抽象,讀完這段文字,便有“原來是這個樣子啊”的感嘆!不求一本書能讀懂美學,看透美的哲理,但希望能以這本書為起點,拓展自己的閱讀范圍和眼界,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驗書中所寫美學的魅力,讓生活變得不再僅僅是柴米油鹽那么簡單,即使是僅僅有柴米油鹽也可以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深度,應書中最后一章先生的提議,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頭向前,也當時不時停下來,慢慢走,欣賞路兩邊的風景!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十一
《談美書簡》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復。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jié)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友們普遍關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規(guī)律、美的范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征、文學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書籍。
《談美書簡》不是一般的高頭講章,它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然著書立說,對美學思想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友們回復,關心美學教育,這是何等的學者風范和社會責任感!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瓕W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tài)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y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J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fā)。
從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潛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態(tài)度堅決,措辭嚴厲,即使是老朋友為了科學也毫不講情面。
文藝作品的節(jié)奏和人的生理節(jié)奏原來是相統(tǒng)一的。
本人的感受還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說這些吧。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十二
《文藝心理學》(復旦大學出版學出版)又名《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里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后,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征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國關于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么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zhì)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觀點是那么獨到。都說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著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并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潛先生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于一個嚴謹?shù)目茖W研究者或者說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說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zhì)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為美的條件,我們說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為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圣·奧古斯丁:“什么是時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那么,為什么要研究美?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游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fā)現(xiàn)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會說,這里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說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jīng)驗,至于為什么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么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zhì),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zhì)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得著更準確的力量(朱自清語)。
對于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后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在《談美》中說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并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計算機程序語言,并成功開發(fā)出漢字排版軟件,打破了國外對漢字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為“當代畢昇”。在這里不是想說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xiàn)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著我。每當一看到《文藝心理學》擺在我面前時,自不覺汗流夾背。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十三
《談美書簡》一文中,作者比力詳細、完整地解說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中人物與情況的關系。他起首回顧了這一實際孕育發(fā)生與生長的汗青,進而指出,典范人物是可以或許表現(xiàn)社會汗青生長的某些紀律而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抽象,而典范情況則是典范人物所處的可以或許反應社會汗青生長現(xiàn)狀和趨向的詳細情景和配景。典范人物應生存在典范情況中,而不能與情況相脫節(jié)。在這里,共性是經(jīng)過個性來表現(xiàn)的,是在特別中顯示一樣平常。文學之以是能在偶然性中見出一定性,是與再現(xiàn)“典范情況中的典范人物”這一實際分不開的。
固然此書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資助。
類似如許的例子另有許多,在此也就紛歧一詳談了。
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美的歷程讀后感”“此地(我的職位地方、我的情況)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職位地方去做?!边@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力的表現(xiàn)。這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談美書函》不是一樣平常的高頭講章,它接納書信體的情勢,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普通化。
《談美書函》是作者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老年末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對本身漫長美門生活和美學頭腦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儕們”,尤其是青年朋儕們的一次復興。賣火柴小女孩讀后感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jié)集而成。書中,朱光潛先生就青年朋儕們普遍體貼的美和美感、美的紀律、美的領域等一系列美學問題進行了深化的探討,同時也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文學的創(chuàng)作紀律及特點作了詳盡的闡釋,既是頭腦上的,又是要領上的,是初涉美學者學習美學知識的重要參考冊本。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舊著書立說,對美學頭腦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儕們復興,體貼美學教誨,這是何等的學者風范和社會責任感!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十四
固然此書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資助。
類似如許的例子另有許多,在此也就紛歧一詳談了。
朱光潛先生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委給旁人?!薄按藭r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美的歷程讀后感”“此地(我的職位地方、我的情況)應該做而且可以或許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職位地方去做?!边@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力的表現(xiàn)。這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談美書函》不是一樣平常的高頭講章,它接納書信體的情勢,娓娓道來,親切自然,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普通化。
八十二歲的高齡仍舊著書立說,對美學頭腦回顧和整理,給青年朋友們復興,體貼美學教誨,這是何等的學者風范和社會責任感!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十五
大概快有十天的樣子沒有讀《美學書簡》,我認為讀這樣的書是要有一種心境的,至少要能感受到其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朱光潛先生用了好多篇文字來說明他所說的“美”到底是什么“美”,實用的、科學的不是美,快感不是美感,聯(lián)想也不是美感,考證、批評都不是美感的態(tài)度,自然也需和情趣結(jié)合起來才談的上美。
朱光潛先生在《依樣畫葫蘆》這篇文章里,又談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一般人大半以為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對象和成因雖不同,而其為美則一。自然丑和藝術丑也是如此。這個普遍的誤解釀成藝術史上兩種表面相反而實在都是錯誤的主張,一是寫實主義,一是理想主義。
朱光潛先生認為,兩種主義看起來相反,實則主張類似,“都承認自然中本來就有所謂美,它們都以為藝術的任務在模仿,藝術美就是從自然美模仿得來的?!?/p>
在他看來,自然主義和理想主義都是在“依樣畫葫蘆”,只不過寫實主義以為只要是葫蘆,都可以拿來模仿;而理想主義認為“美在類型”,應該選一個富有代表性的葫蘆來模仿。他把理想主義稱為“精煉的寫實主義”。
我們說“藝術美”時,“美”字只有一個意義,就是事物現(xiàn)形象于直覺的一個特點。事物如果要能現(xiàn)形象于直覺,它的外形和實質(zhì)必須融化成一氣,它的姿態(tài)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鳴。這種“美”都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
朱光潛先生再次強調(diào)了他認為的美是“無所為而為”的形象的觀賞。并引用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說的話:“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就像現(xiàn)在人人都可以有“度娘”,但是真正能寫出好文章來,還是要“憑各人的情趣和才學?!?/p>
談美和寫作還是有區(qū)別,寫作之初,“依樣畫葫蘆”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練習方法。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十六
《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在82歲的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是作者對自己漫長的美學生涯的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給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復。
讀了一遍《談美書簡》,由于我美學基礎實在太弱,有許多東西看了一遍根本沒留下多少印象,但好在作者寫得比較通俗易懂,對我這種初學者也不至于完全看不懂。學了一個學期的美學,對美學多多少少也有了一點了解,這本書是以書信的方式,對許多青年初學者對于美學的普遍存在的問題的一次回答,其中也有許多我在美學這門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梢哉f看《談美書簡》這本書是對美學的入門,也是對老師課程的一種補充吧。
朱光潛先生在書的前言先回答了一個最普遍的問題:怎樣學美學?對此,作者用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給我們講了幾個最重要的問題。朱先生風趣地說起自己學生時代的創(chuàng)作很大一部分動機是追求名利,他把自己的行為稱為“邊買邊賣”,但這種方法實際上對他的學習也有益處。如他多提到的,為了寫,學習就要認真些,要就所學習的問題多費些心思來把原書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表達的方式。就好像我現(xiàn)在在寫得這篇讀后感一樣,為了寫出一篇讀后感,我首先要讀,要把談美書簡這本書讀透,雖然我現(xiàn)在的水平肯定做不到那么深,但是總歸是認真地讀了,并且讀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來。
《談美書簡》的第一章《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還是從抽象概念出發(fā)》談到了“美的本質(zhì)”的問題,很多初學者都有這樣的疑惑,對此作者的回答是我們不必去追問什么美的本質(zhì)這個極端抽象的概念,而應該通過親身的體驗現(xiàn)實生活和加強文藝修養(yǎng)來逐漸認識“美”。在學習美學時,我也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生硬地去學習一個抽象的美學概念,我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聯(lián)系生活中的體驗,我們就會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美呢,作者在書中引用了一段他人的“美的定義”這段話洋洋灑灑一百多字還附了十三條“解說”,但是生硬枯燥的定義很難給人直接的印象,到底什么是美,還是沒有講明白。所以我很認同作者的觀點,在講美是什么時應該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近些年來在社會上閃現(xiàn)出的一批人群就讓我見識了美,最美司機,最美媽媽,最美大學生……那是一種美,社會美。大自然中的奇異美景,雪山,云海,沙漠……那也是一種美,自然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他沒有研究過“美”但是他都能知道善良的埃斯梅拉達是美。而在這個可憐的又聾又啞長相奇丑的人身上,我們也能看到一種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的美。所以我們不能抽象地去談美,而應該在許多有意義的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美,理解美。
第二章《談人》,美作為一種價值離不開人的主體。作者談到了藝術和美的起源最先見于食色,也就是說藝術和美最先來自生活最原始的本能。然后作者談到了近代以來,把人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體,我認為他這一大段講的是美是主客觀統(tǒng)一的問題,我們不能把人和物抽離開來也不可以把審美活動和整個人的其他許多功能都割裂開來。在這里,作者又介紹了西方美學界兩種不同研究方法,一種是機械觀一種是有機觀,有機觀認為有機體除單純的物質(zhì)之外還有生命,這就必須從整體來看,分割開來,生命就消滅了。
在后面的《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補充了《談人》中講的心理學知識,從節(jié)奏感、移情作用和內(nèi)摹仿三項談了一些生理學常識。首先談節(jié)奏感,作者提到人用他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去應付審美對象時,如果對象所表現(xiàn)的節(jié)奏符合生理的自然節(jié)奏,人就會感到和諧愉快,如我們的身體會隨著節(jié)奏的變化而變化如聽到一種節(jié)奏時我們常用手腳去“打板”。因此我們不能離開生理活動去談節(jié)奏的美感,更不能離開這種具體的美感而抽象地談美的本質(zhì)。接著作者提到了移情作用的觀念聯(lián)想和內(nèi)摹仿,移情作用是把人的情感投注到物上,有我及物,內(nèi)摹仿則是移情的由物及我。作者通過這幾項講明了審美活動中的主體和對象的問題,審美要有一個客觀對象,審美也需要一個主體。
據(jù)和針對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環(huán)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環(huán)境實際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系統(tǒng)。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這個系統(tǒng)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聯(lián)系的紐帶,環(huán)境便成了一盤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形成的可能。若沒有封建統(tǒng)治勢力的代表人物趙太爺、錢太爺,沒有竭力維護舊禮教、“革命”時又迅速戴起“銀桃子”的趙秀才,沒有不許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沒有幫地主敲詐勒索的地保,沒有趙、錢兩家在城里的支柱白舉人和把總,就無法形成書中典型的環(huán)境。
在最后一章《審美范疇中的悲劇性和戲劇性》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感悟。戲劇是綜合性最強的藝術,置身廣大群眾中,因此戲劇所產(chǎn)生的美感在內(nèi)容上是最復雜、最豐富的。而從戲劇的發(fā)展來看,把悲劇與喜劇截然分開在今天已經(jīng)不妥當,這點我覺得很對。電影巨匠卓別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世界公認的大戲劇家,但是他的影片卻又常常反映出時代的悲劇,作者說他引起的笑是“帶淚的笑。這點我在看電影《摩登時代》的時候深有感觸?!赌Φ菚r代》的背景是當時的美國工業(yè)因為轉(zhuǎn)用機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業(yè)浪潮,而主角夏爾洛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代表人物: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yè)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飯機器在他悲戚驚恐的臉上不住扇打……。這些影像無不反映了機器時代所帶來的恐懼與打擊。最后夏爾洛失業(yè)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無意中領導了威風運動的群眾,然而最后仍是改變不了他可憐的命運。唯一不用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jiān)獄,所以為了進監(jiān)獄,夏爾洛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愿違,監(jiān)獄進不去,不過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那個女孩的愛。電影的開頭就是卓別林滑稽地在作業(yè)線上扭螺絲釘?shù)膱鼍?,他被這種流水線式作業(yè)弄得發(fā)瘋以至于他看到人家的紐扣也以為是螺絲沖上去扭。一開始看確實只把它當做喜劇,但是看著看著,就會看出他所表現(xiàn)的時代充滿悲哀。喜劇大師卓別林用自己高超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的笑聲,但是在這些笑聲里我們看大了那個時代的悲劇。這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喜劇與悲劇的結(jié)合?,F(xiàn)在我們也有很多喜劇電影,我覺得要使這些電影更加深刻,那電影必須反映出時代的一些矛盾或現(xiàn)實的無奈。因此我十分贊同作者提到的現(xiàn)在大可不必從概念上來計較悲劇的定義和區(qū)別。看完這本書,對很多東西還是不怎么懂,但是在個別章節(jié)我有了一些對美學的認識,我會繼續(xù)去讀相關的書本了增加我對美學的認識。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十七
《談美》這又是一本被定義為欣賞藝術的必讀書目,作者朱光潛先生是真正德高望重、才學八斗的大師。
每當讀這類頂級大師的著作,都會有一種體會――和藹親切。當一個人真正到了一定境界,就會有種云淡風輕、舉重若輕的豁然隨性,字里行間中,不僅是博大的知識與眼界,更讓人感到一種高潔、從容。這種不驕不躁、氣定神閑的韻魄,本就是一種藝術、一種美,令人心向往之。
這幾年,常愿意學習欣賞藝術之美,從絕妙名畫到經(jīng)典名曲、從攝影名作到不朽影視、從灑逸唐詩到凄婉宋詞,精神上所得甚多,但也自知尚談不上入門。朱光潛先生說“藝術本質(zhì)上是一種情趣”,個人深以為意,人生在世,很難真正做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完全超然世外,也就免不了世俗紛擾,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欣賞藝術,輕輕的撫去心靈塵埃、暢享精神的食糧,從而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給自己留一片純美的凈土。
談美書簡朱光潛讀后感篇十八
“五一”期間逛新華書店,應女兒的要求,買了一本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必讀篇目《談美書簡》。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頁的小書。女兒學習忙無暇閱讀,我便拿來品讀,了有收獲。
很難想象,這本《談美書簡》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歲高齡的老人之筆。晚年匯聚了一生的心血寫成了這本經(jīng)典之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潛(1897—1986),中國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等。作者晚年時回顧了自己的美學生涯和自己獨特的思想,也是給所有來信沒有得到回復的朋友的一次集體回復。
對美,或許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卻是望塵莫及的。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guī)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老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都有了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成的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我覺得這本書不但對中學生有益,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也很有收獲。
這本《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tǒng)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tǒng)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fā)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他首先回顧了這一理論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歷史,進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夠體現(xiàn)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某些規(guī)律并且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環(huán)境則是典型人物所處的能夠反映社會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的具體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應生活在典型環(huán)境中,而不能與環(huán)境相脫節(jié)。在這里,共性是通過個性來表現(xiàn)的,是在特殊中顯示一般。文學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見出必然性,是與再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分不開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這一節(jié)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于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于有志于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chuàng)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jīng)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對于怎樣開展學術工作,他教導說:“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習,做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tài)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這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nèi)容不謀而合。所也說:無論做什么工作,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記得剛上高一的時候,老師就推薦我們?nèi)タ粗旃鉂摰摹墩劽罆啞?,那時的我還未擺脫初中生的稚氣,翻了幾頁,覺得不好看,就把書放下了。現(xiàn)在,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才發(fā)現(xiàn)書中有很多智慧的閃光點。
盡管現(xiàn)在的我還只算“后輩”,但朱先生在這本小書中所傳授的美學理論,卻是字字珠璣,堪稱“諍言”。一遍遍的反復閱讀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在理論認識方面有所長進,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啟發(fā)了我的思維和思想,讓他們向著更深、更廣的空間拓展。
在《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自己親身的經(jīng)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樣學美學》中,先生有言:“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的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作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tài)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現(xiàn)人品,以上這番話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學習美學的態(tài)度問題,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貫之的為人之道。
我想這是朱先生人格與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許處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話,你心里可能不會產(chǎn)生什么感觸,但如果你專注投入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tài)度折服!
小小冊子,總共不過七、八萬字,由十三封書信結(jié)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滲透著老人躬親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tài)度,不由你不為之動容。人曰:“一斑窺豹”、“一葉知秋”,相信只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讓你我了解進而欽佩起這位美學老人治學為人的態(tài)度吧。
從本質(zhì)上講,我喜歡讀書,喜歡與文字有關的一切,但是我卻是一個懶于思考的人,更多的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的角色,已經(jīng)開始讀研了,不論現(xiàn)在的研究生有多水,擴招有多么厲害,我想我都應該做一些該做的事情,認真踏實的盡自己所能做一個合格的學生。開學了,沒有以往的興奮和新奇,心里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只希望不辜負所有人的熱切期盼,不辜負自己心中的信仰。開始認真的讀書思考。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驚嘆于先生那融貫中西的學識和過人的思考能力,對自己頗有啟發(fā)。朱光潛先生在研究文藝美學之時,將西方的文藝美學思想和中國古典的美學思想融會貫通,并提出了自己獨具一格的美學思想,對我國現(xiàn)代當?shù)拿缹W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和思維方式,朱光潛先生的美學思想深受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的影響。但是不同于克羅齊的文藝心理學的研究,朱光潛先生更是把視野放在了文藝活動這個大框架來進行文藝美學的研究,其中朱光潛先生提到文藝活動不僅僅是心靈的瞬間感受,是形象的直覺,文藝活動過程從直覺到傳達才是一個階段的完成,而文藝的傳達活動更是藝術家區(qū)別于普通人,優(yōu)秀藝術家區(qū)別于一般藝術家的不同之處。文藝的傳達有賴于藝術家的匠心獨運,更和日常的學習密不可分。
藝術家除了要有不同于常人的形象的直覺之外,還需掌握以下知識:一是掌握有關媒介的知識,二是模仿傳達的技巧,三是作品的錘煉。藝術家所進行的模仿傳達,實際就是藝術家的勤學苦練的過程,藝術家勤于練習才會形成相關的模仿習慣,下筆時才會水到渠成。而這模仿習慣,在朱光潛先生看來主要是模仿筋肉技巧,每種藝術都有其特殊的筋肉技巧,如寫字、繪畫、雕刻、圖畫、彈琴都要有手腕上的技巧;唱歌、演戲、吹簫、說話都要有喉舌上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詩文的創(chuàng)作也需練習筋肉的技巧,古人所言的“文以氣為主”,這氣就是一種肌肉的技巧。
這是我頗為關注的地方,文藝活動中的傳達過程竟和人體的筋肉活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這些聯(lián)系是如何發(fā)生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有可解釋的地方,我還需要進一步的拜讀作品,才能了解朱先生的文藝思想,讀書之少,導致所思之淺,現(xiàn)在彌補也許為時不晚。加油吧!
《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一部談美學的論著。朱光潛先生在美學界的造詣這里無需過多贅述,他是我國研究美學的始祖,一代美學大師。通讀完后,首先的感覺是朱先生知識的淵博,旁征博引,學貫中西。在他的書中,古今中外的文獻引用得極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國關于美的論述都是他最早翻譯過來的。
其實粗讀一篇,我真沒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雖然他通篇都在介紹什么是美,從心理學角度、從哲學角度、從自然科學角度去研究、論證美的本質(zhì)意義。但是我讀的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觀點是那么獨到。都說讀書就是讀者和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我只覺得朱先生穿著一身長馬褂,在某個黃昏的清風中,向我娓娓道來,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樣,他持才并不傲物,從容淡泊,虛懷若谷。對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潛先生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對于一個嚴謹?shù)目茖W研究者或者說是理論研究者,簡單草率地定義某種事物,總不免會把讀者引入歧途甚至會怡笑大方。偉人如柏拉圖也曾犯下把人定義成沒有羽毛動物的錯誤,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屬性,不能科學定性地定義。譬如我們說水,這是可以嚴格定義的,凡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質(zhì)就是水,這個不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變。
然而我們很多人對美的定義其實都是成為美的條件,我們說腳長的女人比腳短的女人要美,對稱的比散亂的要美,但這都是成為美的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氣含有水分是雨的條件,但空氣中的水分卻不是雨。因此有人問圣·奧古斯?。骸笆裁词菚r間?”,他回答:“你不問我,我本來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問我,我倒覺得茫然了”。
那么,為什么要研究美?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攀登過山,游玩過水,欣賞過畫,背頌過詩文,當我們發(fā)現(xiàn)某處景色讓我們心情愉悅時,我們會說,這里真美;當我們讀到某處詩文讓我們身臨其近時,我們會說這首詩真美;當我們讀到某篇文章讓我們長期心靈的桎梏、精神的困頓豁然開朗的.時候,我們會說這篇文章真美。我們在說美的時候,其實都只是一個隨性的判斷,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經(jīng)驗,至于為什么會覺得美,我們都沒有意識進行仔細的考量。我們要欣賞、判斷美,其實是不能離開理論支撐的。如果我們沒有決定怎么才是美,就沒有理由說這幅畫比那幅畫更美;如果我們沒有明白藝術的本質(zhì),就沒有理由說這件是藝術品,那件作品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明白美的本質(zhì)的時候,才能使欣賞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得著更準確的力量。
對于讀這本講哲學,講心理學的理論書籍,讀起來非常費力。要來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一以貫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覺得不認真讀完都是對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論到一個觀點,都列舉了十幾個思想流派的主流觀點,然后自己不輕易的判斷某種觀點的對錯,也不輕易接受某種觀點。在以過自己認真思索、艱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見解。
因此,他在《談美》中說到寫此書時“要先看幾十部書才敢下筆寫一章”。這讓我想起,他在這本書附錄《作者自傳》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時候,還努力去學習俄文,并且可以達到讀寫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書上看到北大王選在60多歲的時候,再去學計算機程序語言,并成功開發(fā)出漢字排版軟件,打破了國外對漢字排版領域多年的壟斷,被譽為“當代畢昇”。在這里不是想說他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覺得我現(xiàn)在還很年輕,悲觀、懶惰的情緒時常在纏繞著我。每當一看到《談美書簡》擺在我面前時,自不覺汗流夾背。
大概快有十天的樣子沒有讀《美學書簡》,我認為讀這樣的書是要有一種心境的,至少要能感受到其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
朱光潛先生用了好多篇文字來說明他所說的“美”到底是什么“美”,實用的、科學的不是美,快感不是美感,聯(lián)想也不是美感,考證、批評都不是美感的態(tài)度,自然也需和情趣結(jié)合起來才談的上美。
朱光潛先生在《依樣畫葫蘆》這篇文章里,又談了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一般人大半以為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對象和成因雖不同,而其為美則一。自然丑和藝術丑也是如此。這個普遍的誤解釀成藝術史上兩種表面相反而實在都是錯誤的主張,一是寫實主義,一是理想主義。
朱光潛先生認為,兩種主義看起來相反,實則主張類似,“都承認自然中本來就有所謂美,它們都以為藝術的任務在模仿,藝術美就是從自然美模仿得來的?!?/p>
在他看來,自然主義和理想主義都是在“依樣畫葫蘆”,只不過寫實主義以為只要是葫蘆,都可以拿來模仿;而理想主義認為“美在類型”,應該選一個富有代表性的葫蘆來模仿。他把理想主義稱為“精煉的寫實主義”。
我們說“藝術美”時,“美”字只有一個意義,就是事物現(xiàn)形象于直覺的一個特點。事物如果要能現(xiàn)形象于直覺,它的外形和實質(zhì)必須融化成一氣,它的姿態(tài)必可以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鳴。這種“美”都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
朱光潛先生再次強調(diào)了他認為的美是“無所為而為”的形象的觀賞。并引用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說的話:“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就像現(xiàn)在人人都可以有“度娘”,但是真正能寫出好文章來,還是要“憑各人的情趣和才學?!?/p>
談美和寫作還是有區(qū)別,寫作之初,“依樣畫葫蘆”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練習方法。
記得剛上高一的時候,老師就推薦我們?nèi)タ粗旃鉂摰摹墩劽罆啞?,那時的我還未擺脫初中生的稚氣,翻了幾頁,覺得不好看,就把書放下了?,F(xiàn)在,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才發(fā)現(xiàn)書中有很多智慧的閃光點。
盡管現(xiàn)在的我還只算“后輩”,但朱先生在這本小書中所傳授的美學理論,卻是字字珠璣,堪稱“諍言”。一遍遍的反復閱讀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在理論認識方面有所長進,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啟發(fā)了我的思維和思想,讓他們向著更深、更廣的空間拓展。
在《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自己親身的經(jīng)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樣學美學》中,先生有言:“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的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作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tài)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現(xiàn)人品,以上這番話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學習美學的態(tài)度問題,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貫之的為人之道。
我想這是朱先生人格與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許處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話,你心里可能不會產(chǎn)生什么感觸,但如果你專注投入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tài)度折服!
小小冊子,總共不過七、八萬字,由十三封書信結(jié)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滲透著老人躬親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tài)度,不由你不為之動容。人曰:“一斑窺豹”、“一葉知秋”,相信只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讓你我了解進而欽佩起這位美學老人治學為人的態(tài)度吧。
這是朱光潛先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chuàng)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quán)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guī)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
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nèi)松^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jīng)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什么是美?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但毫無意外地,我們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它的確切答案。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于美都有不同的定義。在《談美書簡》中,朱光潛先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不一定正確,但至少比毫無頭緒要高明許多。
許多人都認為,看過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許更深一層,會說心靈美也是一種美。但所有的這些都比較淺顯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塵莫及的事了。通常我們對于美、美感、美的規(guī)律、美的范疇等等這些問題感到很深奧,也研究甚少,關于這些問題,朱光潛先生在此書中都一并回復了,而且回復的很詳盡,對于思想,文學,方法,理論等等也有詳細的陳述。對于美,我們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說是表面的,而看完這本書,我對于美則有了全新的看法,這也是讀此書的收獲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21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