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我們之前的努力和付出的一種回顧和總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成長和進步。寫總結時要具備客觀的態(tài)度,全面客觀地總結整個過程或事件??偨Y范文是對一段時間內的經歷和感悟的具體呈現(xiàn),可以給我們帶來思考和啟示。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一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
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作品譯文: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叫它仍舊回來與我同住。可是春天去得無影無蹤,什么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轉,但無人能夠理解,只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之作。
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將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處,喚其歸來同住,最終難見其蹤影,將自然季節(jié)描寫得生動活潑,寄托了詞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無法與春住”的無奈,妙趣橫生。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xiàn)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舉進士。歷著作佐郎、秘書丞。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徽宗立,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罷,復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早年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豫章集》《山谷集》。
相關閱讀:
《水調歌頭》,著名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以上這篇清平樂黃庭堅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詩句大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二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
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作品譯文: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叫它仍舊回來與我同住??墒谴禾烊サ脽o影無蹤,什么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轉,但無人能夠理解,只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之作。
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將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處,喚其歸來同住,最終難見其蹤影,將自然季節(jié)描寫得生動活潑,寄托了詞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無法與春住”的無奈,妙趣橫生。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xiàn)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舉進士。歷著作佐郎、秘書丞。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兆诹?,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罷,復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早年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豫章集》《山谷集》。
相關閱讀:
《水調歌頭》,著名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上下闋,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
以上這篇清平樂黃庭堅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詩句大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三
黃庭堅。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
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作品譯文: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叫它仍舊回來與我同住??墒谴禾烊サ脽o影無蹤,什么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轉,但無人能夠理解,只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之作。
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將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處,喚其歸來同住,最終難見其蹤影,將自然季節(jié)描寫得生動活潑,寄托了詞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無法與春住”的無奈,妙趣橫生。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xiàn)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舉進士。歷著作佐郎、秘書丞。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兆诹?,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罷,復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早年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豫章集》《山谷集》。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四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詞作鑒賞。
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xiàn)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xiàn)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五
第一首詩寫遇赦歸來的欣悅之情。宋崇寧元年,黃庭堅貶謫四川近六年后遇赦,在回故鄉(xiāng)江西分寧老家的途中,經過岳陽冒雨登樓,飽覽湖光山色,寫下此詩以表達自己遇赦后的喜悅心情。首句寫歷盡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謂不曾想還活著出了瞿塘峽和滟滪關,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悅。三四句進一步寫放逐歸來的欣幸心情:還沒有到江南的家鄉(xiāng)就已欣然一笑,在這岳陽樓上欣賞壯闊景觀,等回到了家鄉(xiāng),還不知該是如何的欣慰!此詩意興灑脫,詩人樂觀豪爽之情可以想見。映照出詩人不畏磨難、豁達灑脫的情懷。全詩用語精當,感情表述真切。
第二首詩寫憑欄遠眺洞庭湖時的感受?!皾M川風雨”,隱指作者所處的惡劣的政治形勢。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困苦的環(huán)境中,他還興致勃勃地憑欄觀賞湖山勝景,足見其胸次之高。次句寫憑欄時所得印象,說放眼遠望,君山眾峰的形狀好像湘水女神盤結起的十二個發(fā)髻,寫出了君山的`靈秀之氣。三四句推開一步,設想如能在湖風撲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細細觀賞君山,當是何等的愜意!“銀山堆里看青山”,以簡潔的筆墨,寫出了極為壯麗景觀。詩人憂患余生,卻能以如此開闊之胸襟,寫出如此意氣風發(fā)的詩句,千載之下,令人欽佩不已。
據(jù)任淵所作黃庭堅詩譜,此二詩手跡有跋云:“崇寧之元(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夜發(fā)荊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陽),數(shù)日陰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獨上岳陽樓。”詩人自紹圣初因修國史被政敵誣陷遭貶,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公元11(建中靖國元年),出了四川,次年(即崇寧元年),又從湖北沿江東下,經過岳陽,準備回到故鄉(xiāng)去。這時,他已被貶七年,流轉在四川湖北一帶,環(huán)境非常惡劣,又到了對于古人來說算是高齡的五十七歲。長途漂泊,旅況蕭條,在風雨中獨上高樓,所以一方面為自己能夠在投荒萬死之后平安地通過滟滪天險活著生還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傷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蘇軾的《六月二十日夜渡?!分小熬潘滥匣奈岵缓?,茲游奇絕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將一切憂患置之度外,真像關漢卿在套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說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黃庭堅與之相比,似乎還未能完全忘懷得失。這種氣質上的差異,很準確地表現(xiàn)在作品中,是讀者所應當注意的。
獨上高褸,可以望洞庭湖;樓在岳陽城西門上,和湖還有一段距離,則在風雨中又不能在“銀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將其認作湘峨鬟髻了。劉禹錫《望洞庭》云:“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庇禾铡锻健吩疲骸皯撬墒嵯戳T,一螺青黛鏡中心?!笨赡芙o黃庭堅以某種啟發(fā),給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據(jù)。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六
各位同學,學習古詩是我們需要的,看看下面的清平樂宋黃庭堅相關資料吧!
【年代】:宋。
【作者】:黃庭堅——《清平樂》。
【內容】。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賞析】:
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
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
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
這種奇想,表現(xiàn)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
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
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xiàn)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
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七
清平樂是黃庭堅的作品之一,下面請看清平樂黃庭堅設想的更多詳細內容!
清平樂。
黃庭堅。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
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
因風飛過薔薇。
【設想】。
這首詞寫的是惜春之情。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語道破,結語輕柔,余音裊裊,言雖盡而意未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全詞俏麗、新警、宛轉、含蓄,表現(xiàn)了山谷詞的風格。
作品譯文: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叫它仍舊回來與我同住。可是春天去得無影無蹤,什么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轉,但無人能夠理解,只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之作。
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像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將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處,喚其歸來同住,最終難見其蹤影,將自然季節(jié)描寫得生動活潑,寄托了詞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無法與春住”的無奈,妙趣橫生。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xiàn)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舉進士。歷著作佐郎、秘書丞。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兆诹?,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罷,復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早年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詩以杜甫為宗,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行書、草書,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豫章集》《山谷集》。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八
《清平樂·春歸何處》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詞作。這是一首感嘆時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詞,作者以凄婉的筆法,抒寫了對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體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時光的熱愛、眷戀、癡情和追求。上片寫春天的歸去。作者將春擬人化,起句發(fā)問,既點明尋春、惜春旨意,又透出愛春、傷春情緒。接著又以對春天的體貼關懷,寫春去無痕?!叭粲小眱删溆美寺墓P法表達自己的愿望,寫出了對春天的依戀深情。下片寫夏季的到來。作者先以嘆問點明春天已無蹤跡,進一步表現(xiàn)惜春的沉痛,接著,想到黃鸝定會知道。然而,人、鳥語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層煩惱和沉痛。結尾以黃鸝“飛過薔薇”寫出尋春最后的一線希望也破滅了,薔薇暗示了夏天已經到來。與一般惜春之詞不同,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寫為主,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專寫其尋春,表達對春天的愛戀,所以全詞空靈蘊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原文:
清平樂。
黃庭堅。
春歸何處?
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
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賞析:
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xiàn)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xiàn)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九
這是一首惜春的詞,表現(xiàn)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下片惜春之無蹤影可以追尋。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語道破,結語輕柔,余音裊裊,言雖盡而意未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
上片開首兩句“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币砸蓡柧?,對春的歸去提出責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為什么連個蹤影也沒有,一個“歸”字,一個“無行路”,就把春天擬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兩句,轉而詢問有誰知道春天的去處,要讓他把“春天”給叫喊回來。這是一種設想,是有意用曲筆來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詞情跌宕起伏,變化多端。
下片過頭兩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既然無人能知道春天的去處,看來只好去問黃鸝了,因為黃鸝是在春去夏來時出現(xiàn),它應該知道春天的消息。這種想象也極為奇特,極富情趣。后兩句“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這是對現(xiàn)實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蹤跡,也許黃鸝可以知道,然而嚶嚶鳥語,誰人能解?它不過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僅看一陣風起,它便隨風飛過薔薇花那邊去了。于是春之蹤跡,終于無法找尋,而心頭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詞中以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全詞構思新穎委婉,思路回環(huán)反復;筆情跳脫,風格清奇;語言輕巧,淡雅饒味;有峰回路轉之妙,有超軼絕塵之感。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十
[譯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腳印,四面一片沉寂。
注: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2、注釋。
(1)行路:指春天的行蹤。
(2)因風:順著風勢。
(3)喚?。簡緛?。取,語助辭。
3、翻譯。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請叫它仍舊回來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無影無蹤什么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轉,但無人能夠理解,只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春歸何處?
4、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授葉縣尉。熙寧五年(1072)為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為秘書郎。元佑元年(1086)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時張耒、秦觀、晁補之俱京師,與庭堅同游蘇軾之門,有“蘇門四學士”之稱?!渡褡趯嶄洝烦?,擢為起居舍人。哲宗親政,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紹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崇寧元年(1102),內遷知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到任九天,即被罷免,主管洪州玉隆觀。次年復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私謚文節(jié)先生。
黃庭堅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稱為“蘇門四學士”.在蘇門學士當中,秦觀和黃庭堅兩個人的成就最高,秦觀是詞苑圣手,黃庭堅是詩壇宗匠。黃庭堅不僅與蘇軾并稱“蘇黃”,而且他還是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他書法精妙,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著有《山谷內集》30卷、《外集》14卷、《別集》20卷等。
這首詞寫惜春之情,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珍愛,留戀及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全詞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及多屋轉折,將戀春之情表現(xiàn)和新穎而清婉,曲折而微妙,讀來饒有情味。
黃庭堅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奉守儒術,融通釋(佛家)、老(道家),多才多藝,文學藝術的修養(yǎng)很高,造詣很深,23歲進士及第,也曾經春風得意。但是他一生命運多舛,風雨飄搖,直到抱恨而終。他兩次喪偶,遭遇婚姻不幸;自從步入仕途以后,又經歷了一番番政治風雨的無情摧殘。
也許這首《清平樂》中飄逝難尋的春天就是作者畢生追尋的理想。他惜春、戀春、尋春、留春、傷春,雖則自傷,但別有一番情致,其詞語、情趣均不落俗套,顯現(xiàn)出一種崛強狷介的風姿。讀其詞,其人、其情躍然紙上。
5、這是一首構思新穎、格調清奇的春之短歌。
上片以發(fā)問起調。作者沒有描寫落花流水春殘景象,也沒有表現(xiàn)悼紅惜綠的傷春情懷,只由問春而至尋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態(tài),希冀駐日回景之衷腸已躍然紙上。
下片以反詰句承接,將上征下癡語奇想輕輕宕開,而將惜春尋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黃鸝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蹤跡。何不住問之?但人情鳥語難通,尋春愿望終成泡影。不僅春之芳蹤仍無處尋覓,且詞人心頭的憂傷之情愈發(fā)加重了。當看到黃鸝趁著風勢飛過夏季開花的薔薇時,詞人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去夏來的現(xiàn)實。詞中蘊含著一層深似一層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態(tài)寫得活靈活現(xiàn)了。
6、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xiàn)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xiàn)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7、這首詞寫的是惜春之情。用筆委婉曲折,層層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語道破,結語輕柔,余音裊裊,言雖盡而意未盡。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構思巧妙,設想新奇,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全詞俏麗、新警、宛轉、含蓄。
薛礪若《宋詞通論》:山谷詞尤以《清平樂》為最新,通體無一句不俏麗,而結句“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不獨妙語如環(huán),而意境尤覺清逸,不著色相。為山谷詞中最上上之作,即在兩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著此等雋美的作品。
虢壽麓《歷代名家詞百首賞析》:這是首惜春詞。耳目所觸,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實已去。飄然一結,淡雅饒味。通首思路回環(huán),筆情跳脫,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轉之妙。
8、春天去了哪里呢?寂寞空蕩,何處是它歸去的路徑?如果有誰知道春天去了哪里,麻煩把它叫回來與我們相依相伴。
“黃鸝”,鳥名,又名黃鶯、黃鳥,鳴于春夏之間?!耙蝻L”,隨風,順風?!帮w”,《汲古閣本》作“吹”.“薔薇”,花名,開于夏初。
春天消失得無影無蹤,誰也不知道它去了哪里,除非去問問那在春夏之間鳴叫的黃鸝,也許它能夠知道春的去處吧。可是這黃鸝鳴聲婉轉,沒有人能夠聽得懂它在說些什么。無可奈何之中,那黃鸝鳥已經隨著吹動的清風從薔薇花叢上飛過去了。
這首詞表達了惜春的深情以及尋春而不得的惆悵。春天在作者的筆下被擬人化,它的離去就好似鐘情的知己、愛戀的情人轉瞬之間的離去。離去了,無法追回,便想到去跟黃鸝打聽,偏偏又聽不懂黃鸝的言語,百轉千回,終歸無助。詞意雖然表達的是悵惘無奈的情調,但是語句明快流暢,韻味盎然,有婉曲之妙,無消沉之感。
這首小詞僅僅46個字,不堆用典故,也不發(fā)表議論,既無生僻字,也沒有采用詩歌的句法,構思新穎,寓情于景,引人漸入幻境,堪稱絕妙好詞。無處可歸的是春天,是情人,也是作者自己;寂寞絕塵的是春天,更是多情的詞客。王觀的《卜算子》詞有“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也是明白如話,也是一般癡情,王詞表達的是溫馨的叮嚀,黃詞透露出一種渴望春光常駐的期盼與執(zhí)著。黃鸝鳴囀,倏然飛去,薔薇的花影已經呈現(xiàn)出夏日的風姿,那屬于天下有情人的春天確乎是一去不返了!
歐陽修的《蝶戀花》詞末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屈原的《離騷》中有句“哀眾芳之蕪穢兮,恐美人之遲暮”.美好的詞句詩句所傳達的都是佳人空谷、自憐幽獨的人生悲慨?;蛟S這也正是黃庭堅對十年貶謫生活的感喟,也或許是他超軼絕塵的精神風貌的寫照。
9、婉約詞的一特點是“以美取勝”.它以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現(xiàn)自然美與生活美,歌頌人物的心靈美。作家們把美的語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作出大量具有詩情畫意的絕妙好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李煜《望江南》)、“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李煜《浪淘沙令》)、“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晏幾道《鷓鴣天》)、“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幾道《蝶戀花》)。凡此,皆美妙動人,絢麗多彩。往往片時佳景,一語留住;萬端情緒,一語吐出。一首詞,可因一妙句而千古流芳?!凹t杏枝頭春意鬧”(《玉樓春》),作者宋祁因而得到“紅杏尚書”的美譽;“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作者張先遂有“張三影”之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賀鑄因而被稱為“賀梅子”.還有李清照“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聲聲慢》)等等。
愛美是人之天性。美的藝術形式,是溝通人類感情的橋梁。創(chuàng)造美的意境,是婉約詞的基本特征。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把讀者帶入美的意境?!盁o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創(chuàng)造了凄涼而又幽美的意境。“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黃庭堅《清平樂》),作者通過奇妙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尋春之意,熔鑄在一起,意境極美。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全詞繪出暮春景色,在美的意境中,蘊含著傷春情緒。王漁洋在《花草蒙拾》中曾稱贊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蘇軾《江城子》“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這美的意境中再現(xiàn)出來,鮮明、真切,如在眼前?!傲系媚昴昴c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凄涼意境,令人銷魂、斷腸。作者以美的語言、美的形象以造成意境美,使讀者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納蘭性德懷念親人、歌詠自然的小令,清新婉麗,格高韻遠,極富情味與美感。他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在塞外風光的描繪中,透露出離愁別恨,一片鄉(xiāng)思,于情景交融之中,展現(xiàn)出美的意境。
婉約詞是按照美的法則來反映生活的。作家們用精練的語言、真摯的感情、美麗動人的藝術形象,反映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社會生活,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華彩紛呈,百卉競妍,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為我國人民所喜愛,世代傳誦,歷久不衰。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十一
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注釋。
(1)行路:指春天的行蹤。
(2)因風:順著風勢。
(3)喚?。簡緛?。取,語助辭。
1、這首作品寫春,運用的最明顯的修辭手法是什么?試分析這種手法使用的妙處。(4分)。
答案:(1).擬人(或比擬);(2)將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處,喚其歸來同住,最終難見其蹤影,將自然季節(jié)描寫得生動活潑,寄托了詞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無法與春住”的無奈,妙趣橫生。[評分標準:本題4分。第一問1分。第二問3分,修辭原理與作品實際相結合作答才能給滿分;意思對即可。
2、歐陽修曾有一首《蝶戀心》,表現(xiàn)一位深閨女子對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闋運用了與這首《清平樂》相似的表現(xiàn)手法:“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边@兩首作品所抒發(fā)的情感有何相同之處?試結合作品具體分析這兩種感情又有何不同。(4分)。
答案:(1)這兩首作品均抒發(fā)了對春光易逝的無奈、惆悵之情。(2)歐詞借傷花而自傷,表現(xiàn)出主人公“誰可相依”的孤獨感和青春難再的苦悶感;黃詞通過“無人能解”鳥鳴與春跡,表達了詞人對“與自然相融合”的向往。[評分標準:本題4分,每問2分;二詞的“相異”之處各1分。
3、本詞詞意表達曲折,跌宕起伏,構思巧妙。請結合整首詩簡要分析。
答案:春天歸去,無影無蹤,作者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此為一轉。當詩人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就將希望寄托于黃鸝。因為黃鸝常和春天一同出現(xiàn),它也許能得知春的訊息,此為二轉。黃鸝婉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詩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中的寂寞感加重。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詩人終于清醒了,春天蹤跡確已杳然,無從尋覓,此為三轉。一首短詞,幾經曲折,含蘊著一層深似一層的感情,呈現(xiàn)出構思的精妙。
譯文:
春天回到何處?留下一派清靜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歸去之處,叫它仍舊回來與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無影無蹤,什么人會知,除非你問一問黃鸝。它的叫聲十分婉轉,但無人能夠理解,只有任憑輕風飄過薔薇。
賞析:
《清平樂·春歸何處》,北宋詞,作者黃庭堅。此詞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上片以發(fā)問起調。作者沒有描寫落花流水春殘景象,也沒有表現(xiàn)悼紅惜綠的傷春情懷,只由問春而至尋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態(tài),希冀駐日回景之衷腸已躍然紙上。
下片以反詰句承接,將上征下癡語奇想輕輕宕開,而將惜春尋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黃鸝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蹤跡。何不住問之?但人情鳥語難通,尋春愿望終成泡影。不僅春之芳蹤仍無處尋覓,且詞人心頭的憂傷之情愈發(fā)加重了。當看到黃鸝趁著風勢飛過夏季開花的薔薇時,詞人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去夏來的現(xiàn)實。詞中蘊含著一層深似一層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態(tài)寫得活靈活現(xiàn)了。
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征。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此詞高妙處,于它用曲筆渲染,跌宕起伏,饒有變化。故先是一轉,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處,喚她回來,與她同住。這種奇想,表現(xiàn)出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和追求。
下片再轉。詞人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世界里來,察覺到無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喚回來。但詞人仍存一線希望,希望黃鸝能知道春天的蹤跡。這樣,詞人又跌入幻覺的藝術境界里去了。
末兩句寫黃鸝不住地啼叫著。它宛轉的啼聲,打破了周圍的寂靜。但詞人從中仍得不到解答,心頭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見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才終于清醒地意識到:春天確乎是回不來了。
此詞為表現(xiàn)惜春、戀春情懷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語的質樸語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詞的構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歸何處,一心要向別人請教;無人能知時,又向鳥兒請教。問人人無語,問鳥鳥百囀,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詞人自己又無法理解,這比有問無答更可嘆。最后,鳥兒連“話”都不“說”,翻身飛走。這番妙趣橫生的抒寫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十二
韋莊。
鶯啼殘月,繡閣香燈滅。門外馬嘶郎欲別,正是落花時節(jié)。
妝成不畫蛾眉,含愁獨倚金扉,去路香塵莫掃,掃即郎去歸遲。
【作者簡介】。
韋莊,(836─910)唐末五代詩人、詞人。字端己,長安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韋見素后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別離情懷的小令。上闋寫別離時的愁緒,下闋寫別離后的孤凄,詞人把敘述性情節(jié)貫穿于詞的首尾,把環(huán)境、氛圍和人物的情緒心態(tài)交融為一體,打破了寫景與抒情前后側重的程式。
上闋四句狀寫凌晨時分的別離,“鶯啼殘月”,表明天將破曉,一彎殘月還懸掛在西天,似解人意的黃鶯兒好像也知道屋檐下的主人離別在即,不住地對著天邊的殘月哀怨地啼囀。繡閣中的燈盞尚未點燃,那定然是難舍難分的一對年輕的夫妻還在喁喁話別,他們十分希望這黎明的夜色再多延長一時一刻,好讓他們再相聚一會兒。
然而門外已備好鞍轡的馬又嘶叫起來,馬嘶催人,人不能不走,此時此刻,年輕的女主人公的心非常紛亂、痛苦、無奈、難言?!罢锹浠〞r節(jié)”一句更增加了這種別離情境的凄絕。柳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西風殘月的清秋時節(jié),多情人兒的離別固然令人愁緒倍增,但落花成陣、柳絮飄飛的暮春天氣的別離更使人感傷:那片片落花就是青春凋零的象征。
良人一去,別恨離愁則更催人紅顏早謝。及至何年何月征人歸來,已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罢锹浠〞r節(jié)”這一落紅繽紛的畫面,不僅在無言的鏡頭中使讀者體察到女主人公紛亂的思緒,而且具有象征的意味,詞人在白描的抒寫中插入這一現(xiàn)實性的隱喻,使詞句具有了更豐饒的內涵,使讀者更深地體味到離愁別恨對青春的摧損和凋殘。
下闋所描寫的情景,已和上闋推開了一段時間的距離。此時良人已經離去,她懶懶地梳妝過后,連蛾眉也不去描畫了。平時,這彎彎的、細細的、蛾眉月一樣的眉毛也許是由她心愛的丈夫給她來描畫的,而此時,他已離她遠去,沒有誰替她描畫了。她滿含悲愁獨自倚著門扉,癡癡地向著離人遠去的道路凝望。
一個可憐的、天真的念頭忽然從她心中閃過:他騎馬遠去的.路上定然會揚起一溜黃塵,這塵土可千萬不要掃去呵;如果掃去了,我那心上人就要遲遲不歸了。這完全是人物一種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天才的詞人獨出心裁地捕捉到了這微妙的一閃念:遠去路上揚起的塵土因為是他騎馬揚起的,因而也是親切的,她聽不見、看不到他的音容笑貌,望望這路上的飛塵也感到一種安慰。
古語有“愛屋及烏”之說,此處可謂愛烏及塵了?!皰呒蠢扇w遲”,當然是女主人公一種一廂情愿的設想和翹盼。這里沒有什么民俗的依據(jù),更無實際道理可言,只是表露人物急盼郎歸的心態(tài)而已。張炎云:“詞之難于令曲,如詩之難于絕句,不過十數(shù)句,一句一字閑不得,末句最當留意,有有余不盡之意始佳?!睆拇嗽~的結尾,讀者就可以體會到“有余不盡之意”的佳味。
清平樂黃庭堅課堂筆記篇十三
1、這首作品寫春,運用的最明顯的修辭手法是什么?試分析這種手法使用的妙處。(4分)。
2、歐陽修曾有一首《蝶戀心》,表現(xiàn)一位深閨女子對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闋運用了與這首《清平樂》相似的表現(xiàn)手法:“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边@兩首作品所抒發(fā)的情感有何相同之處?試結合作品具體分析這兩種感情又有何不同。(4分)。
【參考答案】:
1.擬人(或比擬);(2)將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處,喚其歸來同住,最終難見其蹤影,將自然季節(jié)描寫得生動活潑,寄托了詞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無法與春住”的無奈,妙趣橫生。【評分標準:本題4分。第一問1分。第二問3分,修辭原理與作品實際相結合作答才能給滿分;意思對即可。
2.(1)這兩首作品均抒發(fā)了對春光易逝的無奈、惆悵之情。(2)歐詞借傷花而自傷,表現(xiàn)出主人公“誰可相依”的孤獨感和青春難再的苦悶感;黃詞通過“無人能解”鳥鳴與春跡,表達了詞人對“與自然相融合”的向往。【評分標準:本題4分,每問2分;二詞的“相異”之處各1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689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