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對外界事物和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洞察和領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傳遞感悟需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不斷提升自己的表達和傳播能力。感悟是一種境界,通過閱讀以下范文,或許能夠幫助你達到更高的境界。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一
儒商之道是儒家思想與商業(yè)智慧的結(jié)合,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與商業(yè)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近年來,儒商之道在中國商界逐漸興起,成為企業(yè)家們的熱議話題。在我長期的實踐工作中,我深刻感悟到儒商之道的強大魅力和深遠影響,它不僅能夠讓人在商業(y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更能夠賦予商業(yè)活動以偉大的價值。以下是我對儒商之道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儒商之道強調(diào)誠信與道德。在商業(yè)活動中,誠信是最重要的品質(zhì)。只有通過真誠與他人建立信任,才能讓合作關系更加穩(wěn)固。儒商之道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不做虛假宣傳,不以次充好,讓產(chǎn)品和服務的質(zhì)量獲得客戶的認可和尊重。同時,儒商之道也要求商人遵守法律法規(guī),不以投機取巧的方式獲取利益,要有個人品德和道德底線。儒商之道的誠信觀念深深地影響了我,讓我時刻牢記只有誠信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其次,儒商之道注重人際關系的維護和和諧。儒家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運轉(zhuǎn)的基礎,商業(yè)活動離不開人的合作和交往。儒商之道告訴我們要注重和諧相處,處理好與合作伙伴、客戶、員工等各類關系。只有在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中,商業(yè)活動才能夠順利進行。同時,儒商之道也鼓勵商人多關注員工的工作生活,給予他們合理的報酬和福利,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在我參與企業(yè)管理中,我時刻以儒商之道為指導,與員工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共同為公司的發(fā)展努力。
第三,儒商之道注重個人修養(yǎng)與自我完善。儒商之道認為只有不斷提高個人素質(zhì)和修養(yǎng),才能在商業(yè)競爭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經(jīng)商必須有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才能,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儒家思想強調(diào)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商業(yè)界的成功也離不開這樣的素養(yǎng)。因此,作為一名商業(yè)人士,我時刻以儒商之道為指導,注重自我修養(yǎng)和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在商業(yè)領域的能力和素質(zhì)。
第四,儒商之道強調(diào)持久的經(jīng)營理念。儒家思想認為,一切成功的經(jīng)營都建立在持久的基礎上。儒商之道告訴我們要注重長遠利益,建立持續(xù)發(fā)展的企業(yè)理念。做企業(yè)不只是追求眼前的利潤,更要注重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和影響力。只有秉持持久的經(jīng)營理念,才能真正獲得長遠的成功。在我實踐中,我通過儒商之道的啟示,注重品牌價值和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推動公司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jīng)營模式。
最后,儒商之道強調(diào)樂善好施和回報社會。儒家思想中有“仁”、“義”的概念,儒商之道告訴我們要用超越自身利益的眼光看待商業(yè)活動。商業(yè)發(fā)展應該是為了回報社會,幫助社會和他人獲得更好的生活。通過樂善好施,企業(yè)能夠樹立良好的形象和聲譽,贏得更多人的支持和認可。在實際工作中,我秉持儒商之道,積極參與公益事業(yè),回饋社會,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綜上所述,儒商之道在商業(yè)活動中的應用為我?guī)砹司薮蟮膯l(fā)和成長。誠信與道德、人際關系的維護、個人修養(yǎng)與自我完善、持久的經(jīng)營理念以及樂善好施和回報社會,這些儒家思想與商業(yè)智慧的結(jié)合,不僅能讓我在商業(y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更讓我在商業(yè)活動中賦予了偉大的價值。只有堅持儒商之道,我們才能在商業(yè)道路上尋找到真正的成功與幸福。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二
這本書出版在1951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六十多年了。
這本書的作者瓦茲,對于我們來說并不熟悉,瓦茲是一位美國的神學博士,也是一位作家,而且是暢銷書作家,他的幾乎每一本手,都很暢銷。出生1920xx年,今年正好一百年了,他還是那個時代有名的演說家,在廣播流行的年月,他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克里希那穆提。
今天作者瓦茲也早已離開了這個世界,他還沒看到今天的網(wǎng)絡時代,但是在六十年前,他就清晰的看到,現(xiàn)代人的幸福感過分依賴于大腦的感官,今天我們的信息時代,通過各種媒體讓我們變得更加幸福,同時,也在制造出更多,更高的欲望。瓦茲希望的是我們的幸福應該放棄向外部尋找,返回內(nèi)心世界,去尋找自己的自我。感覺好像有點禪宗的味道。其實哲學本身就和宗教密切相連。
瓦茲年輕的時候就參加了倫敦的“佛教會”,而且還曾經(jīng)和鈴木大佐相遇,從中吸取了東方的智慧。還寫過一本《禪的精神》。后來瓦茲移居美國紐約,在紐約跟隨他岳母的后夫,日本的臨濟宗禪師佐佐木指月,學習禪宗。
當然瓦茲并沒有成為一位佛教徒,他還是圣公會的牧師,并且在美國耀州研究院任教。最后成為一位自由職業(yè)者,以寫作和演講為生。瓦茲喜歡讀書,一直在進行廣泛的閱讀,他一生一共完成了二十五種著作,涵蓋禪宗、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領域,對人類的命運關注并且深入思考。
瓦茲的心之道,就是讓我們向內(nèi)去尋找,去思考,這也是很多宗教的和心理學的法寶??墒沁@也是一條非常艱苦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們無法依靠物質(zhì)工具,無法依靠朋友家人,無法依靠集體的力量,無法依靠組織協(xié)調(diào)。我們只能夠靠我們自己。孤獨的面對無比復雜的心靈。的確很困難。
在向內(nèi)尋找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依靠信仰的力量,依靠心理學的分析,依靠我們內(nèi)省的能力,通過對內(nèi)心的關照,去尋找一份心靈的強大力量。
瓦茲1973年去世,我正是在那一年出生。他的《心之道》扉頁上寫著一句話“人生僅僅是,出生前和死亡后的黑暗之間,火花般一閃即逝的短暫瞬間……”不過人類的長河中這些火花此起彼伏,形成了一條明亮的河流,沿著歷史一直奔流向前。瓦茲就是長河中的一朵火花,我們也都是。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三
圣賢之道源遠流長,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深刻智慧與理念。借助充滿哲理和智慧的先賢經(jīng)典,通過內(nèi)省和實踐,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和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我的理解中,圣賢之道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追求卓越的生活方式。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圣賢之道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人文關懷及待人禮儀
在圣賢之道中,人文關懷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人們被鼓勵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關心他人,并給予他們溫暖和幫助。待人禮儀也是其中的關鍵要素,通過對待他人的禮貌、尊重和謙遜,我們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實踐中,我常常傾聽他人的需求,并盡力幫助他們。尊重別人的想法和觀點,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通常會帶來良好的回應,這樣不僅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還有助于建立互相尊重和諒解的社會氛圍。
第三段:修身養(yǎng)性及自我反省
圣賢之道提倡的修身養(yǎng)性在個人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個人來說,修身意味著不斷在思想和行為上不斷自我超越。通過精神上的修煉,我們能夠去除內(nèi)心的煩惱和雜念,提升自己的境界。與此同時,自我反省也是的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經(jīng)常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進。通過修身養(yǎng)性和自我反省,我培養(yǎng)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四段:積極做事及明辨是非
在圣賢之道中,積極做事是大家都應該追求的態(tài)度。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力,并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積極做事需要我們有堅強的意志和韌勁,并時刻保持對工作的熱情與動力。同時,明辨是非也是圣賢之道中很重要的一點。在紛繁的世界里,人們往往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只有通過明辨是非,我們才能夠抓住真正重要的事情并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第五段:和諧自然及修養(yǎng)生活
圣賢之道中鼓勵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應該保護和尊重我們的環(huán)境,盡力減少對自然界的破壞。與此同時,在工作和學習之余,我們也要注重修養(yǎng)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時間,保持身心平衡是圣賢之道的要求。耐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家人和朋友共度美好時光,能夠讓我們更加享受生活的美好。
結(jié)尾段:圣賢之道的力量
圣賢之道是一種亙古不變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然有重要的作用。通過關懷他人、修身養(yǎng)性、積極做事、和諧自然和修養(yǎng)生活,我們可以真正成為一位有價值、有影響力的人。通過理解和實踐圣賢之道,我得到了人生的啟示和指引,并在實踐中感受到了他帶給我的力量和快樂。讓我們一起努力,將圣賢之道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四
當現(xiàn)代人產(chǎn)生幸福感的心理機制過分依賴于大腦,過分依賴于對感官的剝削,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它必須要么生產(chǎn)出越來越多的歡樂,要么垮臺?!边@樣的惡性循環(huán)在瓦茲看來恰是現(xiàn)代人拿來對抗生命中難以消解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的辦法。這種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會導致不可逆的感官的鈍化及大腦的疲累。瓦茲堅信,減輕大腦疲累、消除不安全感和焦慮感的方法就是從外部刺激中撤退,并返回自己的內(nèi)心。
不安和焦慮,實則可以歸結(jié)于心。瓦茲的安心之道回到了“心”本身。外界不可能填充我們的心——內(nèi)與外的分裂一旦存在,我們就開始面臨不安感和焦慮感的深淵。心靈為何面對外部刺激會產(chǎn)生迷失、焦慮與不安?這在于當心靈起念時,它的意向是指向外在事物,一旦心靈為外在事物所規(guī)定,它就會失去其自身的本性,也意味著自心的不安與迷失。當心受制于物時,它就會被物所束縛,并被物所遮蔽。
除了為物迷失,瓦茲在書中深刻指出,我們心中非常固執(zhí)保有的那個我,是造成不安和焦慮的罪魁禍首,只有意識到這樣一個“我”的虛幻性,才領悟了解決之道的真諦。他想讓讀者認識到,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我,被稱作“我”的那個東西——事實上是由持續(xù)變動中的經(jīng)歷、感受、想法和感覺構(gòu)成的一股流。瓦茲所暗含的是禪宗的“無我”觀念。禪宗講明心見性,真正的“無我”,是我們在道理上認識到確實沒有自我,這時,真心就坦然地表露。在這個“無我”的觀念樹立起來之后,我們需要努力的是心甘情愿地把色、受、想、行、識等放下。
在瓦茲看來,除了以覺察歡樂的那種完滿方式去覺察痛苦、恐懼、厭倦或悲傷,不存在其它可能性。覺察歡樂的完滿方式,就是忘掉此刻或只擁有此刻,是對當下時刻的覺察。在經(jīng)驗某事的那一刻,我們忘掉了我們正在體驗它,這是對那一時刻的最完滿的擁有;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體驗,只要意識得到“我”的存在,那便已是另外的念頭或時刻。而明天以及有關明天的計劃可能一點也沒有意義,除非你充分地與當下的現(xiàn)實接觸,要堅信,你生活在當下且只生活在當下。人跟他的當下經(jīng)驗是一體的,我們不可能找得到一個獨立的“我”或一顆單獨的心。阻斷主觀分裂感的產(chǎn)生,就得放下我而全心地投入到每一個當下中去。
瓦茲更是推翻了有關來生的說法,而且敲碎了對一個將要到來的更好世界的一切希望。他認為,假使快樂總是依賴于一些我們期待將來會發(fā)生的事情,我們就是在追逐一縷永遠抓不住的鬼火,直到未來以及我們自身都消失在死亡的深淵里。一旦心看透了所有的恐懼和希望,它便在一種超越思維的、有覺察力的狀態(tài)下,于自身內(nèi)部找到了安寧。
在瓦茲的求學和職業(yè)生涯中,始終貫穿了他對東西方宗教與哲學的融合。終其一生,他努力成為一座溝通古代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文化與自然的橋梁。尤其是他融合了古老而珍貴的禪宗智慧,卻不動聲色,書中并未提及佛陀的名字,卻直接看進了生活在核彈陰影下的讀者的內(nèi)心,并提出了一個永恒問題:人生僅僅是,出生前和死亡后的黑暗之間火花般一閃即逝的短暫瞬間,充滿了混亂和痛苦,這是真的嗎?這樣的反思與追問在今天依舊警醒人心。
可以說,瓦茲寫作中的深層追求都在表達,持久的幸福只能通過放棄自我來獲得,這個自我不過是一種純粹的幻覺?!斑@個自我不斷地把現(xiàn)實推開,它以空洞的愿景構(gòu)筑未來,并且把過去構(gòu)建在令人悔恨的記憶之上?!?《導讀》)
“誰想要拯救自己的靈魂,誰就會失去它?!笨v覽全書,瓦茲的探討涉及人對心理安全感的追尋,以及人在宗教和哲學中尋找精神及知識上的確定性的努力。這種不安感是對安全感的追求導致的,反之,救贖和理智存在于最激進的認知和接受當中。他意在以一種逆向的方式來說明,宗教和形而上學的本質(zhì)性的真相,是經(jīng)由擺脫宗教和形而上學來被證實的,而且它們是通過被毀滅才得以顯露。故此,《心之道》這本書正如譯者所言,“它不僅是解決不安全感和焦慮問題的終點,更是讀者可以借其理路而繼續(xù)探索禪法奧秘的一個起始點?!?《代譯序:阿倫·瓦茲的安心之道》)(邱向峰)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五
儒商之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思想與商業(yè)精神的完美結(jié)合。儒家思想強調(diào)道德倫理、人際關系和個人修養(yǎng),而商業(yè)精神則注重市場競爭、創(chuàng)新和經(jīng)濟效益。儒商之道將這兩者融合在一起,強調(diào)經(jīng)商不僅需要經(jīng)濟智慧和商業(yè)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具備道德倫理和人文關懷的精神。
二、道德倫理在經(jīng)商中的應用
儒家思想提倡仁愛、忠誠和正直的道德準則,這些準則在經(jīng)商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商人,在商業(yè)活動中要堅守道義,秉持公平、誠實和誠信的原則,這樣才能贏得顧客的信任和尊重。與此同時,商人也應該尊重員工、合作伙伴和社會的利益,在經(jīng)營過程中關注員工的福利,維護合作伙伴的權(quán)益,承擔社會責任,營造良好的商業(yè)環(huán)境。
三、人際關系與商業(yè)成功的關系
儒家強調(diào)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儒商之道中也不例外。在商業(yè)活動中,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給企業(yè)帶來許多機會和資源,幫助企業(yè)獲得更大的成功。為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商人需要具備真誠、善良和禮貌的品質(zhì),在與人交往中注重尊重他人的尊嚴和權(quán)益。同時,商人還需要善于溝通和協(xié)調(diào),處理好與員工、合作伙伴和客戶之間的關系,以共同進步和共同發(fā)展為目標。
四、個人修養(yǎng)與商業(yè)智慧的結(jié)合
儒商之道認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不僅要有商業(yè)智慧,還需要有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個人修養(yǎng)可以使商人具備清晰的思維和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在商業(yè)活動中保持冷靜和理智。儒家的修身養(yǎng)性思想,可以幫助商人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和提升。同時,商人還需要具備市場洞察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商業(yè)智慧,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和發(fā)展。
五、儒商之道對個人與社會的價值意義
儒商之道對個人與社會都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對個人來說,儒商之道能夠幫助商人培養(yǎng)良好的品質(zhì)和修養(yǎng),提升自我素質(zhì)和商業(yè)智慧,實現(xiàn)個人的成功和幸福。對于社會來說,儒商之道強調(diào)誠信、責任和共享的精神,促進商人與員工、合作伙伴和客戶之間的合作與共贏,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儒商之道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智慧,是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經(jīng)商的重要借鑒和指導。
總結(jié):
儒商之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思想與商業(yè)精神的完美結(jié)合,凝結(jié)了古代智慧和現(xiàn)代經(jīng)商的智慧。在儒商之道中,道德倫理、人際關系和個人修養(yǎng)成為了商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通過秉持道德準則、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注重個人修養(yǎng)和商業(yè)智慧的結(jié)合,商人能夠?qū)崿F(xiàn)個人的成功和幸福,同時也能夠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作出貢獻。儒商之道是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經(jīng)商的重要借鑒和指導,也是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力手段。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六
圣賢感悟心得體會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課。通過學習圣賢在道德、智慧和品德上的經(jīng)驗和智慧,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個人素質(zhì)和生活態(tài)度。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會分享一些我自己對圣賢感悟的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道德感悟
道德是圣賢感悟的核心部分。圣賢們強調(diào)了誠實、正直和善良的重要性。例如,曾國藩在《曾國藩家書》中說:“信誠致異于俗世,而能附奇以顯拔?!彼嬖V我們,誠實和真誠可以讓我們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圣賢們還教導我們要寬容和寬宏大量。王陽明在《心學啟蒙》中說:“天下為公,忍一時之氣,息一時之私,是謂大仁大義?!边@樣的言辭告訴我們,圣賢們鼓勵我們放下個人私利,為整個社會謀求福祉。
第三段:智慧感悟
圣賢的智慧體現(xiàn)在他們對知識和學習的追求上。他們教導我們要永遠保持學習的態(tài)度,不斷增長見識和擴展知識面。孟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彼嵝盐覀儗W習要與思考相結(jié)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圣賢們還告訴我們,在人際關系中保持謙遜和尊重的態(tài)度。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边@句話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是能夠與他人保持和諧相處,雖然意見不同但不失尊重和善意。
第四段:品德感悟
品德是圣賢感悟的另一重要方面。圣賢們教導我們?nèi)绾巫鲆粋€有德性的人。他們強調(diào)謙虛、勤奮和堅忍的品質(zhì)??鬃釉凇墩撜Z》中說:“君子之恥道不行而不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边@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君子不會因為自身境遇的改變而改變他對道德的追求。圣賢們還教導我們要有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墨子在《墨子》中寫道:“仁愛,施舍有度?!彼虒覀円卸鹊亟o予別人善意和幫助,從而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
第五段:總結(jié)
通過學習圣賢感悟心得,我們可以獲得道德、智慧和品德上的指導。在道德方面,我們應該誠實正直、寬容大度。在智慧方面,我們應該不斷學習和思考,保持謙遜和尊重。在品德方面,我們應該謙虛、勤奮,有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總之,通過這些圣賢的指導,我們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并為建設美好的社會做出貢獻。
注:本文為AI生成內(nèi)容,不代表真實的觀點和體驗。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七
第一段:引言(150字)
儒商之道是儒家文化與商業(yè)精神的結(jié)合,是一種探索商業(yè)倫理的新思路。作為當代商業(yè)社會的一員,我深感儒商之道的重要性。通過經(jīng)驗和思考,我逐漸領悟到儒商之道的真諦,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力量。現(xiàn)在,我將分享我的心得體會,希望能為更多人認識和實踐儒商之道提供一些啟示與思考。
第二段:儒商之道對商業(yè)倫理的啟示(250字)
儒商之道強調(diào)誠信、仁愛、責任等傳統(tǒng)儒家價值觀在商業(yè)活動中的應用。在商業(yè)社會中,誠信是贏得客戶信任的基礎,仁愛是建立團隊和諧關系的基石,責任是企業(yè)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堅守誠信原則,給予他人尊重與愛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僅可以提升個人的商業(yè)價值,也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正能量,推動商業(yè)倫理的發(fā)展。
第三段:儒商之道對商業(yè)決策的指導作用(250字)
在商業(yè)決策中,儒商之道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價值與發(fā)展。儒商要充分發(fā)揮員工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提供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發(fā)展機會。與此同時,儒商也要關注利益平衡,處理好企業(yè)的利益與社會的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只有在尊重人的價值、注重個體發(fā)展的同時,兼顧企業(yè)利益與社會責任,才能做出正確、可持續(xù)的商業(yè)決策。
第四段:儒商之道對商業(yè)創(chuàng)新的推動(250字)
儒商之道崇尚“學、思、行”的理念,強調(diào)知行合一,追求真正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在商業(yè)創(chuàng)新中,儒商重視聆聽和學習,始終保持謙遜和開放的態(tài)度。通過積極的思考和不斷的實踐,儒商不斷尋求突破與創(chuàng)新,為企業(yè)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儒商之道啟示我們,商業(yè)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技術(shù)和市場的問題,更關乎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的刷新。
第五段:儒商之道的未來發(fā)展與展望(300字)
儒商之道是儒家文化與商業(yè)精神的融合,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商業(yè)環(huán)境的變化,儒商之道也在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未來,我希望儒商之道能夠更加廣泛地影響商業(yè)社會,成為商業(yè)倫理的重要理論基礎。同時,我也期待儒商之道能夠與其他文化相結(jié)合,形成更為全面和富有智慧的商業(yè)觀念。只有不斷汲取各種文化的精華,借鑒各種商業(yè)道德與經(jīng)驗,儒商之道才能進一步提升商業(yè)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為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結(jié)尾(100字)
儒商之道是對商業(yè)倫理的傳統(tǒng)智慧與當代商業(yè)實踐相結(jié)合的體現(xiàn)。在個人成長和商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上,我們應當始終堅守儒商之道的核心理念,踐行誠信、仁愛和責任,以人為本,推動商業(yè)創(chuàng)新,為社會的繁榮與進步做出貢獻。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儒商之道將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為和諧、健康、可持續(xù)的商業(yè)社會。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八
最近在讀美國作家盧克·萊因哈特的《骰子人生》。故事里的主角是一位心理醫(yī)生,每天都要與各式各樣的心理障礙者打交道。表面上,他是位工作受人尊敬、對待家人誠實可靠的好男人,可漸漸地,他開始厭倦這樣的生活。他決定打破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決定以“骰子”心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像飛行棋那樣,每每在生活中遇到“決定時刻”,都“聽骰子由命”。
開始覺得,人類常常引以為傲的自我演化,其實是一段過猶不及的進程。為了規(guī)避不愉快的體驗,人們發(fā)明了“痛苦”這樣的感覺,來警醒自己要避免重蹈覆轍,事實上卻根本無濟于事——因為所謂痛苦的概念,在痛苦發(fā)生之前人們根本無從知曉,只有當真正發(fā)生時才能成立;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人們拼命讓自己變得敏感,對于外界的一切變化都要盡可能地作出反應和判斷。以自己越發(fā)敏感的心思,人們收集了無數(shù)看似與自己有關的線索,就好像是一個在用一只水桶把河水裝起來,這樣就可以主宰河流——但人類真的主宰不了什么,無論是河流、還是生活。
更糟糕的是,當人們對痛苦的“預知”遭遇到自身的敏感,生活便會陷入一種更加令人困惑的狀態(tài)。人們不再著眼眼前的生活,即使他擁有充足的食物、溫暖的居所和美滿的家庭。敏感使他擔憂未來,而痛苦的直覺則主宰了這種擔憂,好像是未來總有深淵在等待著這個尚且幸福的人,倘若不做些什么,自己終將墮入黑暗??蔁o論自己做了什么,未來卻仍舊觸不可及。這種情緒往往被稱為焦慮——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擁有這樣的情緒,人們也開始用“焦慮”來稱呼我們這個時代。
事實上,未來是不存在的——我們要怎樣衡量存在這樣的概念呢?是可知可感的,還是可以改變的呢?當我們?yōu)槲磥響n心忡忡時,其實是默許了未來的可能會因為當下而發(fā)生改變。我們著實也改變了些什么,可改變的卻只有當下而非未來。這也便是為什么,在大費一番周章后,人們只能感慨“人算不如天算”——所謂“天算”,其實是在虛無的狀態(tài)下的“存在”——人自以為的存在。
阿倫·瓦茲的這本《心之道》出版于1951年。對于世界來說,所謂的“零年”——大戰(zhàn)落幕的1945年剛剛過去不久——一場浩劫之后,人類的所有似乎都在面臨著重新的清算,那些原本可靠的觀念變得不再可靠,使得個體的精神也隨時代一起陷入了動蕩。原本可以依附在某種觀念下存在的生命被解放,卻又陷入了自己的禁錮——自由并不適合所有人,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恰當?shù)穆贰?/p>
事實上,使用“選擇”這樣一個詞來描繪人與自己的道路的關系其實并不恰當,因為我同意阿倫·瓦茲的看法,“誰想要拯救自己的靈魂,誰就會失去它”。靈魂如同河流,任何刻意的束縛都會使它變得狂暴而難以控制。人要做的不過是去順從自己,因而對于所謂的道路,大抵上也只是可以“發(fā)現(xiàn)”而非“選擇”的。
作為阿倫·瓦茲的代表作,《心之道》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全面,同時也是最精致的一本。在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自己的禪宗思想的同時,阿倫·瓦茲對宗教與科學的考察同樣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它們并不應該成為岔路的兩端,而應該是殊途同歸的例證。出眾的文筆使得并不簡單的理論得到了駕輕就熟的展現(xiàn),也就不難理解這部作品為何享有如此多的盛譽了。
我們能擁有的不過是當下——過去是虛無,未來是虛無,一切外在也不過是虛無。當你放棄自己駕馭生活——從開始到未來的野心時,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其實已經(jīng)把握在你的手中,因為它只在當下。不必承受什么愿景的企盼,當下的每一分鐘,都是你制造幸福的首要條件。
所以所謂“心之道”,大概也是這樣的狀態(tài):不必抗拒,不必謀劃,不必尋找,因為一切都在路旁,你只要循著自己的心意上路,讓自己與自己講和,讓自己與這個世界和諧共存,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美好其實都在路旁,等你發(fā)現(xiàn)。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九
第一段:介紹圣賢之道的概念和重要性(大約200字)
圣賢之道,是人類智慧和道德的結(jié)晶,是積累了千百年智慧和經(jīng)驗的人類精神財富。圣賢之道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和睦以及人格修養(yǎng)的追求。它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它能指引人們行善悟道,增強人們的道德感和道義觀念,提升人的心智和情操,讓人們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
第二段:獲得圣賢之道的途徑和方法(大約250字)
獲得圣賢之道需要我們關注自身的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良好的品行和思想。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經(jīng)典文化和哲學思想,如儒家經(jīng)典《論語》、《大學》等,深入了解圣賢之道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同時,我們應該注重修行實踐,通過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言談舉止,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與優(yōu)秀的人為伍,與智者交往,培養(yǎng)自己的智慧和品德。
第三段:圣賢之道對個人心智的幫助(大約250字)
圣賢之道在個人心智的塑造和發(fā)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習和踐行圣賢之道,我們能夠培養(yǎng)并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思考能力,從而真正明確自身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圣賢之道也注重個人的情感修養(yǎng),通過培養(yǎng)仁愛之心和寬恕之德,使我們能夠和他人和睦相處,增進親情、友情和社會關系。此外,圣賢之道注重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有助于我們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范,做一個有責任感和良好信譽的人。
第四段:圣賢之道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大約250字)
圣賢之道不僅對個人有益,也對整個社會有著積極的影響。首先,圣賢之道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問題日益嚴重,我們需要通過理解和踐行圣賢之道,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地球家園。其次,圣賢之道倡導仁愛之心,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和諧。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我們需要通過踐行仁愛之道,加強社會和諧,凝聚社會共識,構(gòu)建和諧社會。
第五段:個人的體會與建議(大約250字)
通過學習和實踐圣賢之道,我深刻體會到其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意義。在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圣賢之道給予我很多的啟迪和指引,使我的思維更加開闊,人格更加完善。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關注和學習圣賢之道,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和素質(zhì)。我們可以通過朗讀和解讀經(jīng)典文獻,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方式來學習圣賢之道。同時,我們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圣賢之道的核心價值觀,如仁愛、寬恕、正直等,尊重他人,守規(guī)矩,注重品德,做一個對社會有益、對他人有益的人。
結(jié)尾段:承接全文內(nèi)容,總結(jié)論述(大約200字)
圣賢之道是人類智慧與道德的結(jié)晶,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和實踐圣賢之道,我們能夠提升個人的思維、品德和情操,使自身更加完善并對社會有益。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積極關注和學習圣賢之道,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一顆寬容、善良、有智慧的心靈,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和美好未來做出積極貢獻。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十
第一段:介紹圣賢之道的概念和重要性(200字)
圣賢之道,是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涵蓋了關于人生和倫理道德的理解與追求。圣賢之道主張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提倡道德修行和追求卓越。在當下充滿忙碌和煩憂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需要理解和實踐圣賢之道的原則和價值,以達到身心健康和對自身與他人的尊重。
第二段:體會圣賢之道對于個人成長的影響(300字)
圣賢之道對個人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圣賢之道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優(yōu)秀的品格。例如,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圣賢之道教導我們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關心他們的需求并尊重他們的感受。這種做法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互信與協(xié)作。同時,圣賢之道也倡導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美德與品德,使人在從內(nèi)心塑造自己的道德格局時趨于完善。通過積極地思考與實踐圣賢之道,我們能夠在個人成長中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和自我滿足。
第三段:探討圣賢之道對社會和大眾福祉的意義(300字)
圣賢之道不僅對個人有益,也對整個社會和大眾福祉有著積極的意義。首先,圣賢之道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倡綠色環(huán)保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在當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下,我們需要通過關愛地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來踐行圣賢之道,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家園。其次,圣賢之道倡導公正與仁義,呼吁消除社會不公,推動社會公平與正義。在一個公正的社會里,人們在平等和尊重的環(huán)境中生活,能夠獲得公平的機會和待遇。最后,圣賢之道鼓勵人們互助互利,奉獻他人,推動社會共同發(fā)展。通過慈善與社會公益活動,我們能夠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第四段:總結(jié)圣賢之道的好處和實踐問題(200字)
圣賢之道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哲學思想,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福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理解和運用圣賢之道,我們能夠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觀念,平衡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和諧共處的人際關系。此外,圣賢之道也鼓勵人們關心社會的狀況,促進社會公平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然而,要實踐圣賢之道并不容易,要求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覺知自己的想法和行動是否符合圣賢之道的價值觀。只有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實踐,我們才能夠真正從中受益并為自身和社會帶來積極的變化。
第五段:強調(diào)圣賢之道的重要性和鼓勵實踐(200字)
總的來說,圣賢之道是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哲學思想,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福祉都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理解和實踐圣賢之道,我們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圣賢之道也呼喚我們?yōu)樯鐣倪M步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貢獻。因此,讓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以謙遜的姿態(tài)去學習和實踐圣賢之道,為個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共存做出自己的努力。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十一
品讀圣賢之道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通過學習圣賢的智慧和教誨,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如同明鏡中的花朵,我們在品讀圣賢之道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看到他們的智慧,更能夠感受到他們的仁愛和博大之道。下面我將分享我在品讀圣賢之道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虛心謙卑
在品讀圣賢之道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圣賢們的謙卑與虛心。他們不僅擁有卓越的才智,更以虛心學習的心態(tài)對待世界。正如孔子所提倡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們應該保持虛心的態(tài)度,不斷學習進取,從圣賢那里汲取智慧的養(yǎng)分。過于自信和自負會限制我們的成長和發(fā)展,而虛心謙卑的態(tài)度能夠讓我們接受新知識、解決問題、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第三段:修身養(yǎng)性
品讀圣賢之道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修身養(yǎng)性。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自律、謙虛、善良和正直等美德,使自己具備良好的品性和健康的心態(tài)。圣賢們強調(diào)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要求我們從自己做起,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人和事物。通過品讀圣賢之道,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努力改正,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和修養(yǎng)。
第四段:仁愛博大
品讀圣賢之道讓我深刻感受到仁愛與博大的力量。圣賢們通過仁愛之心,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傳承著“以德服人”的智慧。正如孟子所言,“萬物皆備于我而后相”的背后是他對人類共同情感、倫理和道德的尊重。圣賢們的博大胸襟讓他們能夠包容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以博大的智慧和仁慈解決問題,建設和諧的社會。品讀圣賢之道讓我意識到只有擁有仁愛和包容的心態(tài),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崇尚和平與和諧。
第五段:成為圣賢之人
品讀圣賢之道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一個具有智慧、仁愛和包容的圣賢之人。通過學習和踐行圣賢的教誨,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思考能力,我們能夠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難題,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在成為圣賢之人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準則,努力修正和改進。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擁有較高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的圣賢之人。
總結(jié):
品讀圣賢之道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通過學習圣賢的智慧和教誨,我們能夠在生活中更好地實踐道德準則和品德要求。從虛心謙卑、修身養(yǎng)性、仁愛博大和成為圣賢之人四個方面來品味圣賢之道,我們能夠深刻體悟到圣賢們的智慧和品質(zhì),從而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加美好、正直和充實的人生。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十二
這是我讀《心之道》的心得感悟,歡迎大家閱讀。
最近在讀美國作家盧克·萊因哈特的《骰子人生》。故事里的主角是一位心理醫(yī)生,每天都要與各式各樣的心理障礙者打交道。表面上,他是位工作受人尊敬、對待家人誠實可靠的好男人,可漸漸地,他開始厭倦這樣的生活。他決定打破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決定以“骰子”心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像飛行棋那樣,每每在生活中遇到“決定時刻”,都“聽骰子由命”。
開始覺得,人類常常引以為傲的自我演化,其實是一段過猶不及的進程。為了規(guī)避不愉快的體驗,人們發(fā)明了“痛苦”這樣的感覺,來警醒自己要避免重蹈覆轍,事實上卻根本無濟于事——因為所謂痛苦的概念,在痛苦發(fā)生之前人們根本無從知曉,只有當真正發(fā)生時才能成立;為了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人們拼命讓自己變得敏感,對于外界的一切變化都要盡可能地作出反應和判斷。以自己越發(fā)敏感的心思,人們收集了無數(shù)看似與自己有關的線索,就好像是一個在用一只水桶把河水裝起來,這樣就可以主宰河流——但人類真的主宰不了什么,無論是河流、還是生活。
更糟糕的是,當人們對痛苦的“預知”遭遇到自身的敏感,生活便會陷入一種更加令人困惑的狀態(tài)。人們不再著眼眼前的生活,即使他擁有充足的食物、溫暖的居所和美滿的家庭。敏感使他擔憂未來,而痛苦的直覺則主宰了這種擔憂,好像是未來總有深淵在等待著這個尚且幸福的人,倘若不做些什么,自己終將墮入黑暗??蔁o論自己做了什么,未來卻仍舊觸不可及。這種情緒往往被稱為焦慮——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擁有這樣的情緒,人們也開始用“焦慮”來稱呼我們這個時代。
事實上,未來是不存在的——我們要怎樣衡量存在這樣的概念呢?是可知可感的,還是可以改變的呢?當我們?yōu)槲磥響n心忡忡時,其實是默許了未來的可能會因為當下而發(fā)生改變。我們著實也改變了些什么,可改變的卻只有當下而非未來。這也便是為什么,在大費一番周章后,人們只能感慨“人算不如天算”——所謂“天算”,其實是在虛無的狀態(tài)下的“存在”——人自以為的存在。
阿倫·瓦茲的這本《心之道》出版于1951年。對于世界來說,所謂的“零年”——大戰(zhàn)落幕的1945年剛剛過去不久——一場浩劫之后,人類的所有似乎都在面臨著重新的清算,那些原本可靠的觀念變得不再可靠,使得個體的精神也隨時代一起陷入了動蕩。原本可以依附在某種觀念下存在的生命被解放,卻又陷入了自己的禁錮——自由并不適合所有人,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恰當?shù)穆贰?/p>
事實上,使用“選擇”這樣一個詞來描繪人與自己的道路的關系其實并不恰當,因為我同意阿倫·瓦茲的看法,“誰想要拯救自己的靈魂,誰就會失去它”。靈魂如同河流,任何刻意的束縛都會使它變得狂暴而難以控制。人要做的不過是去順從自己,因而對于所謂的道路,大抵上也只是可以“發(fā)現(xiàn)”而非“選擇”的。
作為阿倫·瓦茲的代表作,《心之道》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全面,同時也是最精致的一本。在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自己的禪宗思想的同時,阿倫·瓦茲對宗教與科學的考察同樣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它們并不應該成為岔路的兩端,而應該是殊途同歸的例證。出眾的文筆使得并不簡單的理論得到了駕輕就熟的展現(xiàn),也就不難理解這部作品為何享有如此多的盛譽了。
我們能擁有的不過是當下——過去是虛無,未來是虛無,一切外在也不過是虛無。當你放棄自己駕馭生活——從開始到未來的野心時,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其實已經(jīng)把握在你的手中,因為它只在當下。不必承受什么愿景的企盼,當下的每一分鐘,都是你制造幸福的首要條件。
所以所謂“心之道”,大概也是這樣的狀態(tài):不必抗拒,不必謀劃,不必尋找,因為一切都在路旁,你只要循著自己的心意上路,讓自己與自己講和,讓自己與這個世界和諧共存,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美好其實都在路旁,等你發(fā)現(xiàn)。
當現(xiàn)代人產(chǎn)生幸福感的心理機制過分依賴于大腦,過分依賴于對感官的剝削,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它必須要么生產(chǎn)出越來越多的歡樂,要么垮臺?!边@樣的惡性循環(huán)在瓦茲看來恰是現(xiàn)代人拿來對抗生命中難以消解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的辦法。這種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會導致不可逆的感官的鈍化及大腦的疲累。瓦茲堅信,減輕大腦疲累、消除不安全感和焦慮感的方法就是從外部刺激中撤退,并返回自己的內(nèi)心。
不安和焦慮,實則可以歸結(jié)于心。瓦茲的安心之道回到了“心”本身。外界不可能填充我們的心——內(nèi)與外的分裂一旦存在,我們就開始面臨不安感和焦慮感的深淵。心靈為何面對外部刺激會產(chǎn)生迷失、焦慮與不安?這在于當心靈起念時,它的意向是指向外在事物,一旦心靈為外在事物所規(guī)定,它就會失去其自身的本性,也意味著自心的不安與迷失。當心受制于物時,它就會被物所束縛,并被物所遮蔽。
除了為物迷失,瓦茲在書中深刻指出,我們心中非常固執(zhí)保有的那個我,是造成不安和焦慮的罪魁禍首,只有意識到這樣一個“我”的虛幻性,才領悟了解決之道的真諦。他想讓讀者認識到,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我,被稱作“我”的那個東西——事實上是由持續(xù)變動中的經(jīng)歷、感受、想法和感覺構(gòu)成的一股流。瓦茲所暗含的是禪宗的“無我”觀念。禪宗講明心見性,真正的“無我”,是我們在道理上認識到確實沒有自我,這時,真心就坦然地表露。在這個“無我”的觀念樹立起來之后,我們需要努力的是心甘情愿地把色、受、想、行、識等放下。
在瓦茲看來,除了以覺察歡樂的那種完滿方式去覺察痛苦、恐懼、厭倦或悲傷,不存在其它可能性。覺察歡樂的完滿方式,就是忘掉此刻或只擁有此刻,是對當下時刻的覺察。在經(jīng)驗某事的那一刻,我們忘掉了我們正在體驗它,這是對那一時刻的最完滿的擁有;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體驗,只要意識得到“我”的存在,那便已是另外的念頭或時刻。而明天以及有關明天的計劃可能一點也沒有意義,除非你充分地與當下的現(xiàn)實接觸,要堅信,你生活在當下且只生活在當下。人跟他的當下經(jīng)驗是一體的,我們不可能找得到一個獨立的“我”或一顆單獨的心。阻斷主觀分裂感的產(chǎn)生,就得放下我而全心地投入到每一個當下中去。
瓦茲更是推翻了有關來生的說法,而且敲碎了對一個將要到來的更好世界的一切希望。他認為,假使快樂總是依賴于一些我們期待將來會發(fā)生的事情,我們就是在追逐一縷永遠抓不住的鬼火,直到未來以及我們自身都消失在死亡的深淵里。一旦心看透了所有的恐懼和希望,它便在一種超越思維的、有覺察力的狀態(tài)下,于自身內(nèi)部找到了安寧。
在瓦茲的求學和職業(yè)生涯中,始終貫穿了他對東西方宗教與哲學的融合。終其一生,他努力成為一座溝通古代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文化與自然的橋梁。尤其是他融合了古老而珍貴的禪宗智慧,卻不動聲色,書中并未提及佛陀的名字,卻直接看進了生活在核彈陰影下的讀者的內(nèi)心,并提出了一個永恒問題:人生僅僅是,出生前和死亡后的黑暗之間火花般一閃即逝的短暫瞬間,充滿了混亂和痛苦,這是真的嗎?這樣的反思與追問在今天依舊警醒人心。
可以說,瓦茲寫作中的深層追求都在表達,持久的幸福只能通過放棄自我來獲得,這個自我不過是一種純粹的幻覺?!斑@個自我不斷地把現(xiàn)實推開,它以空洞的愿景構(gòu)筑未來,并且把過去構(gòu)建在令人悔恨的記憶之上。”(《導讀》)
“誰想要拯救自己的靈魂,誰就會失去它?!笨v覽全書,瓦茲的探討涉及人對心理安全感的追尋,以及人在宗教和哲學中尋找精神及知識上的確定性的努力。這種不安感是對安全感的追求導致的,反之,救贖和理智存在于最激進的認知和接受當中。他意在以一種逆向的方式來說明,宗教和形而上學的本質(zhì)性的真相,是經(jīng)由擺脫宗教和形而上學來被證實的,而且它們是通過被毀滅才得以顯露。故此,《心之道》這本書正如譯者所言,“它不僅是解決不安全感和焦慮問題的終點,更是讀者可以借其理路而繼續(xù)探索禪法奧秘的一個起始點?!?《代譯序:阿倫·瓦茲的安心之道》)(邱向峰)
這本書出版在1951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六十多年了。
這本書的作者瓦茲,對于我們來說并不熟悉,瓦茲是一位美國的神學博士,也是一位作家,而且是暢銷書作家,他的幾乎每一本手,都很暢銷。出生1920xx年,今年正好一百年了,他還是那個時代有名的演說家,在廣播流行的年月,他的名氣甚至超過了克里希那穆提。
今天作者瓦茲也早已離開了這個世界,他還沒看到今天的網(wǎng)絡時代,但是在六十年前,他就清晰的看到,現(xiàn)代人的幸福感過分依賴于大腦的感官,今天我們的信息時代,通過各種媒體讓我們變得更加幸福,同時,也在制造出更多,更高的欲望。瓦茲希望的是我們的幸福應該放棄向外部尋找,返回內(nèi)心世界,去尋找自己的自我。感覺好像有點禪宗的味道。其實哲學本身就和宗教密切相連。
瓦茲年輕的時候就參加了倫敦的“佛教會”,而且還曾經(jīng)和鈴木大佐相遇,從中吸取了東方的智慧。還寫過一本《禪的精神》。后來瓦茲移居美國紐約,在紐約跟隨他岳母的后夫,日本的臨濟宗禪師佐佐木指月,學習禪宗。
當然瓦茲并沒有成為一位佛教徒,他還是圣公會的牧師,并且在美國耀州研究院任教。最后成為一位自由職業(yè)者,以寫作和演講為生。瓦茲喜歡讀書,一直在進行廣泛的閱讀,他一生一共完成了二十五種著作,涵蓋禪宗、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領域,對人類的命運關注并且深入思考。
瓦茲的心之道,就是讓我們向內(nèi)去尋找,去思考,這也是很多宗教的和心理學的法寶??墒沁@也是一條非常艱苦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們無法依靠物質(zhì)工具,無法依靠朋友家人,無法依靠集體的力量,無法依靠組織協(xié)調(diào)。我們只能夠靠我們自己。孤獨的面對無比復雜的心靈。的確很困難。
在向內(nèi)尋找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依靠信仰的力量,依靠心理學的分析,依靠我們內(nèi)省的能力,通過對內(nèi)心的關照,去尋找一份心靈的強大力量。
瓦茲1973年去世,我正是在那一年出生。他的《心之道》扉頁上寫著一句話“人生僅僅是,出生前和死亡后的黑暗之間,火花般一閃即逝的短暫瞬間……”不過人類的長河中這些火花此起彼伏,形成了一條明亮的河流,沿著歷史一直奔流向前。瓦茲就是長河中的一朵火花,我們也都是。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十三
光陰荏苒,我已經(jīng)步入高中了。偶爾也想到人生這一大題目。特別是夜深人靜時捧讀《論語》,細細品嚼孔子關于人生的思考未免不是一種享受。
――題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笨鬃雨P于人生的思考。首先是有價值訴求的。在他看來,人生是豐富的,多層次的。
一.正直
孔子認為,正直是人的天性,是人最基本的素質(zhì)。所以“人之生也直”。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雖然不乏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在矯飾和虛偽中度過一生,但“罔之生也辛而免”。這些不正直的人只是僥幸逃避了懲罰,并不值得羨慕和模仿。正直在外在主要表現(xiàn)在性格和情感,如率真,真誠;從內(nèi)在看則是道德境界和行為方式。
正直的人,要用正義規(guī)范自己,用正義來處理周圍的事??鬃訌娬{(diào)正直是與義密切相關的,“質(zhì)直而好義”。一個正直的人必然是重義輕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必然是見利思義。人生只要有了“只”和“義’,即使平平淡淡也是快樂的'。
二.君子
孔子認為,君子應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說:“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币粋€君子既要有“質(zhì)”也要有“文”。“質(zhì)”是通過自我修身獲得到的升華和人格完善?!拔摹笔峭ㄟ^好學來獲得真才實學和知識能力。在質(zhì)與文的關系中,孔子認為:“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边@就是說,在人生的追求中我們要更加重視道德的修養(yǎng)。
三.學習
孔子認為,學習是形成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的基礎?!皩W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但要學習新的知識,還應該反復練習鞏固。在學習過程中,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專心思考,而這種專注于思考的能力使人更具深度。能堅持學習新知識已經(jīng)不容易了,還要在此基礎上“時習之”,更加考驗一個人的毅力、耐心?!叭诵?,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改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都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不拘泥于課本,匯江河為大海??鬃拥膶W習是廣義上的,永遠都保持謙虛地學知識,學禮法,學習他人的處事態(tài)度,或者思考別人的行為而使自己有所收獲。更可貴的是這種學習不是盲從,而是有選擇性的,基于理性思考的學習。學習他人是為了完善自我,而不是一味模仿導致最后遺忘了真正的自我。
四.理想
孔子認為,志向并不是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nèi)心的定力與信念??鬃诱f:“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句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的很廣,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發(fā)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起來,最重要的不在于我們終極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擁有一個什么樣的起點。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xiàn)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nèi)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nèi)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成績更加重要。
孔子的人生思想是豐富睿智的。他所期望的人生是積極入市的人生,是達觀進取的人生,也是謹慎戒懼的人生。兩千多年來這些人生思想孕育了無數(shù)志士仁人。至今任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后記
雷紫光
元月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十四
圣賢之道博大精深,對人的心靈修養(yǎng)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當代人,我們生活在一個喧囂的社會中,經(jīng)常會迷失自己,追求功名利祿,殊不知這些物質(zhì)的追求并不能給我們真正的快樂。因此,我們有必要靜下心來,深入學習品讀圣賢之道,從而獲得真正的心靈寄托。
第二段:黃老之道
品讀圣賢之道,黃老之道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黃老學派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主張順應自然,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與寧靜。黃老之道強調(diào)內(nèi)功修煉,對于培養(yǎng)個人的德行品質(zhì)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我通過學習黃老之道,逐漸明白了“無欲則剛”的道理,心境得到了平和。在忙碌的現(xiàn)代生活中,學習黃老之道使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諦,悟出了生而不欲的深刻道理。
第三段:孔子之道
除了黃老之道,孔子之道也給我?guī)砹藛⒌?。孔子注重的是人際關系和道德修養(yǎng)。他認為一個人應該遵循人倫道德,與人相處時要尊重他人,道德原則應該成為我們行為的標準。通過學習孔子之道,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力求遵循孔子之道,尊重他人、關愛他人,與人和睦相處。同時,我也意識到道德修養(yǎng)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只有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第四段:老子之道
老子的道家思想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人應該順應自然,融入宇宙大同之中。通過學習老子之道,我明白了“無為而治”的重要性。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常常追求功利,步步緊跟潮流。而老子之道告訴我,只有追求無為而治,才能真正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與平和。通過追求無為之道,我在生活中逐漸放下了功利心,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去生活,從而獲得了更多的精神寄托。
第五段:綜合體會
在品讀圣賢之道的過程中,我逐漸學會了放下功利心,順應自然,關心他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品讀圣賢之道不僅讓我個人受益匪淺,還讓我理解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同時,我也深感當代人應該更加重視心靈的修養(yǎng),通過學習圣賢之道,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和人際關系,為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做出貢獻。因此,我將持續(xù)地品讀圣賢之道,不斷修煉自己,為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和諧發(fā)展作出努力。
結(jié)尾段:總結(jié)
總而言之,品讀圣賢之道是一項深度的學問,通過學習黃老之道、孔子之道、老子之道,我逐漸理解了人生的真諦,明白了道德修養(yǎng)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同時,我也認識到了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智慧。在當代社會,品讀圣賢之道是我們實現(xiàn)個人幸福和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因此,讓我們共同努力,不斷學習圣賢之道,獲得真正的心靈寄托。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十五
第一段:介紹父母經(jīng)營之道的重要性和意義(200字)
作為父母,經(jīng)營子女的成長和教育是一項既重要又沉重的任務。父母經(jīng)營之道就是通過言傳身教、關懷培養(yǎng)和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全面發(fā)展,成為獨立、自信、有擔當?shù)娜?。這項任務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良好的價值觀、行為習慣和人際關系,而這些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和經(jīng)營。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經(jīng)驗和心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些父母們的經(jīng)驗和體會。
第二段:關注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200字)
父母經(jīng)營之道的首要目標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需求和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這要求父母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多關心、多傾聽、多關愛。首先,父母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與孩子建立起互信和尊重的基礎。其次,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體驗,給予他們宣泄情感的空間和方式,幫助他們學會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最后,父母還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可能存在的問題,給予適當?shù)闹С趾鸵龑?。只有建立起健康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孩子們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和未來的挑戰(zhàn)。
第三段:培養(yǎng)良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200字)
培養(yǎng)良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父母經(jīng)營之道的核心內(nèi)容。父母們應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他們在道德層面上追求真善美并且具備責任和擔當?shù)钠焚|(zhì)。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他們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將勤勞、誠實、寬容、友善等美德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正確看待金錢、權(quán)力和名利。同時,父母還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獎懲和評價,幫助他們理解和分辨是非和善惡。通過培養(yǎng)良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孩子們才能在成長中保持正直和可貴的品性。
第四段:關注個體差異和多元發(fā)展(200字)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的特點和優(yōu)勢。因此,父母們在經(jīng)營子女之道中應該注重關注個體差異,并給予適度的個性發(fā)展空間。父母可以與孩子充分溝通,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潛在才能,并根據(jù)孩子的個人特點給予適當?shù)囊龑Ш团囵B(yǎng)。在培養(yǎng)多元發(fā)展方面,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們拓展知識和技能廣度,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只有注重個體差異和多元發(fā)展,才能使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展路徑,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第五段:關愛教育和為人師表(200字)
除了給予孩子良好的情感關懷和行為指導外,父母還應該起到良師益友的角色。首先,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情況,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以及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游戲和參與社交活動,促進他們綜合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最后,父母還應該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引導和影響孩子,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榜樣。通過關愛教育和為人師表,父母能夠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重要的正面引導作用。
總結(jié):(100字)
父母經(jīng)營之道的核心在于關注情感需求、培養(yǎng)價值觀、關注個體差異、關愛教育等方面。父母們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為他們的引導者和伙伴,以正確的方法和態(tài)度引導和培養(yǎng)他們。同時,父母們還要不斷學習和積累經(jīng)驗,與孩子一起成長。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才能培養(yǎng)出獨立、自信、有擔當?shù)男乱淮恕?/p>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十六
一直關注余秋雨新出版的這本書可一直未敢入手總怕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虛情假意在機場中信書店看了看內(nèi)容覺得是我想多了里面前大半部分都是引自古籍的內(nèi)容他說了他自己對這些節(jié)選的看法當然文獻的出處離不開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嵇康屈原…另外還提及到唐代著名的幾位詩人都是小學課本里常提到的。書的后半部分是余秋雨針對“為人君子”進一步詮釋的小短文當然最初我決定毫不猶豫的買下這本書的主因是他的目錄中提及到了佛經(jīng)他一句一句的淺釋了他理解的《心經(jīng)》,并同時說到了《金剛經(jīng)》。其實看完書的前半部分我已經(jīng)被古人的氣度和遭遇所感動原來古人已經(jīng)給了我們一個通向美好國度的道路只是人的欲望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迅速滋長的曾在哪里見過一句話“蠶的繭是它自己做的”。生活在這個高速發(fā)展的世界上的我們到底失去了什么?(就在我寫這些的時候仍然有人由于沒有擠上地鐵而狂躁的垂著門我不知道他如此會得到什么?)我們已經(jīng)很少關注我們的內(nèi)在本我到底是不是現(xiàn)在的我們?這讓我想到了電影/終結(jié)者/現(xiàn)在想想這電影拍的實在是好!以前看只是陶醉在各種殺戮中卻從未想過老美拍這部劇到底有什么意義!現(xiàn)在看來我們的生活終將走上終結(jié)沒有人性!沒有純善!沒有道德!自私自利!自贊毀他!
到底…我們會得到什么?為何不做一個真正有血有肉的人?都說“人心肉長”是啊也許我們只剩下心是肉長還在為了維持我們的生命而努力的跳動著也許有一天我們失去這顆心也可以“活”的很好而這具身體將是機器的最終宿主我們比老美預想的要簡單很多我們不用花錢秘密的制造機器因為我們自己就將成為機器!我不是君子但這本書足可讓我對君子小人偽君子有個判斷為什么如此排序?把偽君子放在最后是因為它是最沒救的小人不可怕這又讓我想起“笑傲江湖”里少林方丈對令狐沖說的“偽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想知道偽君子什么樣就看看岳不群吧他把偽君子演的淋漓極致!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十七
在人生的旅程中,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也是我們最為重要的導師。他們用他們的辛勤努力和無私奉獻,為我們提供愛、關懷和支持。作為孩子,我們對于父母的經(jīng)營之道有著深深的敬佩和感悟。下面,從父母關愛、教育方式、家庭氛圍、家庭價值觀和溝通方式等角度出發(fā),談談我對父母經(jīng)營之道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首先,父母的關愛是我們成長中最溫暖的陽光。父母辛勤的勞動和無私的奉獻是每一個父母給予我們的最寶貴的禮物。他們不僅提供我們所需的物質(zhì)生活,更重要的是給我們無盡的愛和關懷。每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他們總是第一時間在我們身邊給予支持和鼓勵。他們用真摯的愛包裹著我們,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溫暖。這種關愛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感到有力量和勇氣,給予了我們成功的動力和信心。
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我們的人生影響深遠。父母是我們最早的老師,他們教會我們?nèi)绾巫鋈恕⒆鍪拢魇诮o我們許多珍貴的道理和智慧。他們以身作則,給予我們良好的榜樣。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我們學會了誠實守信、勤勞務實,懂得尊重他人并關心社會公益。父母的教育方式通常是溫和但嚴厲的,他們會及時地指出我們的錯誤和不足,幫助我們改正并成長。父母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了我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正確的價值觀,對我們的人生道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再次,家庭氛圍對我們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是我們成長的港灣。在這個港灣中,父母經(jīng)營出了親情的花園,充滿了愛、和善、理解和寬容。我們的家庭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是我們學習、放松和成長的樂園。父母創(chuàng)造出了和諧的家庭氛圍,讓我們感受到了幸福和快樂。這種溫馨的環(huán)境讓我們在外界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擁有一份堅強的內(nèi)心和正能量。
此外,家庭的價值觀對于我們的人生選擇和發(fā)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父母經(jīng)營著家庭的價值觀,他們以自己的言行塑造我們的價值觀念。在他們的引領下,我們接受了博愛、責任、誠實、勇敢等優(yōu)秀的家庭價值觀。他們教導我們正直寬容,為人正義,做一個有擔當、有品德的人。這種價值觀影響了我們在社會中的行為和評判,使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何為善惡,何為榮辱。家庭價值觀讓我們明確了追求夢想和成功的道路,為我們的未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后,父母之間的溝通方式對我們家庭關系和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父母以互相理解和尊重為基礎,通過坦誠的溝通交流,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和關系和諧。父母經(jīng)營著尊重與平等的家庭溝通模式,他們用心傾聽我們的意見和想法,給予我們的發(fā)言權(quán)。他們也會對我們的錯誤和困惑進行耐心的解釋和引導。這種開放的溝通方式讓我們養(yǎng)成了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僅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能夠聆聽別人的聲音和理解。這樣的溝通方式增強了我們家庭成員間的默契和關系,也培養(yǎng)了我們在社會中與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總之,父母經(jīng)營之道涉及到關愛、教育方式、家庭氛圍、家庭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作為孩子,我們從父母的經(jīng)營之道中汲取了深深的感悟。父母的關愛給予了我們無盡的力量和信心,父母的教育方式塑造了我們的品質(zhì)和價值觀。家庭氛圍讓我們感受到了快樂和幸福,家庭價值觀為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父母之間的溝通方式培養(yǎng)了我們的溝通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素質(zhì)。父母經(jīng)營之道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深思和感恩。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十八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一直就對此自古以來的思鄉(xiāng)之愁所迷惑,為何為此?為何總是對小時候成長的環(huán)境如此思念?余秋雨此書給出了答案,這一切的一切是“集體人格”在作祟。那么我們中華文明的集體人格又是什么?余高度高屋建瓴的認為就是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太過虛無縹緲,余又從君子懷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不器、君子知恥等九個方面進行引述。傳統(tǒng)文化中,通常將小人與君子對立,實則每位個體都是君子和小人的結(jié)合體,一念之差就會走向反面。在實際生活中,只能處處以君子之道為指引,時時對標,時時自省,時時勸誡小人行徑。
余建議在心懷儒家“君子之道”,在至君子之道的修行過程中,以佛家的“無避”、“無迎”、“無應”為準繩,以“少分”、“少憶”、“少冀”為目標。徹底與當今大行其道的各類成功學、管理學的目標和方向南轅北轍!
書中一例較受啟發(fā):老美一教授,臨終前半年一記者身份的學生,點滴記錄其言行,頗有西方論語的意味!此教授最終認為,人這一輩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感懷他人、以人為善,就是咱儒家的仁者愛人,就是咱佛家的度人!怎么就突然感覺中西方各家的觀點是如此高度統(tǒng)一的呢,畢竟人,無論東方人、西方人,高度共識的思想,必然自然相通!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十九
視頻片頭語一:
我們都知道這么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墩撜Z》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那么我們?nèi)绾蝸矸直婧门笥押蛪呐笥涯?朋友對我們的生活和事業(yè)又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呢?請收看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為我們講《論語》心得。
視頻片頭語二: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拔镆灶惥?,人以群分”,你從朋友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么樣的呢?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么樣的影響呢?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請聽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為我們講《論語》心得之《交友之道》。
于丹:
今天我們說一個話題,關于《論語》中的交友之道。
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nèi)心價值取向的。
那么《論語》中鼓勵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交朋友有“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論語.述而)
先說三種好朋友。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也就是第一,這個朋友為人要正值,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決,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
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nèi)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nèi)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nèi)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個寬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種做人的情懷,他是一種悲憫,他是在這個世界上對于一花一葉、一草一木關懷中所折射出來的光芒。這是第二種好朋友。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
在先秦那個時代,不像我們有電腦,有這么發(fā)達的資訊,有鋪天蓋地的媒體,那個時候人要想廣視聽怎么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所讀的書,那些間接經(jīng)驗轉(zhuǎn)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系統(tǒng)。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jié)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jīng)驗里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鑒系統(tǒng)。
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三種好朋友,叫友直、友諒、友多聞。
畫外音:
于丹:
同時,他說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這三者損矣”。這是損者三友。
這是三種什么人呢,首先,什么是友便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當然,每一個人的生活不一樣,遇到的情況也不一樣,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情,你還迷茫的時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訴你這件事情不能這么做。
咱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能看到,社會上說青少年犯罪有好多都是打群架,打群架一不小心打出人命了,這個孩子就判勞教了。其實打出人命這件事情很少是一個單個孩子所為,往往是一群孩子裹挾在一起。我在評全國法制節(jié)目獎的時候,有很多次都看到,一個孩子當他打傷對方,甚至是誤殺了對方的時候,他還不知道對方是個什么人。他為什么要去呢,就是哥們兒意氣啊,就覺得我朋友說了大家要去打一架,所以一定要去。
其實這就說明你遇到這種暴躁的朋友,他一個人就像是一個炮仗捻,他可以把一群朋友心中的一種義憤點燃,而這個義憤往往是沒有理由的,往往是一種盲目的意氣。做為成年世界不見得說我們都要付出這種打群架的代價,但是一個人燃燒了一場憤怒,這對我們來講只有壞處,沒有什么益處。
壞朋友為什么把便辟這種情緒暴躁作為第一位呢?因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會出現(xiàn)永遠無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間應該以理性為先,告訴他怎么樣去過上一種沒有危險的生活。
我曾經(jīng)看到也是國外的一個故事。一位富孀,這個老太太家財萬貫,她自己想要招聘一個司機,她就在全國范圍內(nèi)發(fā)出招聘廣告,說我要看看哪個司機的駕駛技術(shù)最好。千挑萬選從眾多的應聘者里面最后選出了三個人站在她面前。
她給他們出了同一道題。她說如果我車子前方是個懸崖,我考考你們的技術(shù),你能把車停在離懸崖多遠的地方。
第一個司機說我技術(shù)好,我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一米的地方,穩(wěn)穩(wěn)的剎住;第二個司機很不服氣,說我技術(shù)比他好,我能把車子停在離懸崖十公分的地方,我還能停住;第三個司機說,我不像他們倆,我遠遠看見懸崖我就停住了。后來老太太就錄取了第三個人。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技術(shù)永遠不是最終的保障。人規(guī)避風險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也就是說,這第三個人之所以被錄取,不是靠他自己逞能,而是靠他的明智。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這個正好反著,這個不是脾氣特別暴躁的朋友,是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
我們發(fā)現(xiàn),過分優(yōu)柔寡斷,其實他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辭職了,你說有一個機會我要下?;蛘呶乙?,你去問朋友。朋友說想想吧,你現(xiàn)在的地方也不錯呀,你要是萬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丟掉了。我們有很多朋友都會在這關鍵的時候給你一種制約的力量,讓你覺得說我還是退一步吧,我還是慎重一點吧。
韓國人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描述,說在這個世界上有這么一種東西,它很怪,它前臉長頭發(fā),但是后邊是一個禿腦勺,這個東西迎著你走過來的時候由于它滿臉頭發(fā),所以它面目不清,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琢磨琢磨,等到它從身邊走過去,你突然看清它了,你伸手去一抓,發(fā)現(xiàn)它后腦勺上沒有頭發(fā),它已經(jīng)徹底走過去了。這個東西它叫什么呢,它的名字就是機遇。
這個世界上機遇就是這么一個怪物,它迎面走來的時候你永遠心存疑慮,但是等它要走的時候你是永遠也抓它不著。
善柔的朋友往往耽誤了你身邊的機遇。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在于你做與不做,而在于你什么時間做是有用的。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保值期的,你說一個罐頭,一塊糖,這個東西是不是好東西?沒有說擱上十年八年還是好東西的,過了保值期它就變成了毒藥。我們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過分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干擾了你的思維,這種朋友太多也是一種危害。
至于第三種,所謂友便妄,是最壞的一種朋友。
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說,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式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內(nèi)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你在這一輩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內(nèi)心應該是以朋友作為一個坐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么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他可能就覺得說這個人做我的朋友,以后有可能是我的危險。
畫外音:
《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就是脾氣暴躁的朋友,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還有那些心懷鬼胎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可千萬不能交,否則我們將付出慘重的代價。但是好人壞人都不會寫在臉上,我們怎么樣才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于丹:
孔子所有倫理的核心就是一個字,是“仁“。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他的學生樊遲曾經(jīng)問過老師,說“老師,什么是仁?”老師只回答了兩個字,叫“愛人”。真正愛他人就是仁。他學生又問,“什么叫智慧呢?”問“智”的時候,老師又回答了兩個字,叫做“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所以其實我們怎么樣能夠交到好朋友,需要有仁有智。我們心中對他人要有愛,你能去有交朋友的意愿,我們有辨別他人的能力,能夠交到有品質(zhì)的好朋友,這是一種交友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愿就是我們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們有智,這是我們一種保障交朋友質(zhì)量的最好底線。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交到一個好朋友其實就開創(chuàng)了一份好生活。其實我們的好朋友有的時候會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從他的生活里面能看見自己的影子。但是也有些人是無心之人,你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反而不自省,你不知道什么是好壞。
大家知道,在《史記》里面寫到《晏子列傳》,說晏子有一個車夫,這個車夫很有意思,他覺得自己給齊國的宰相駕車,這多么風光啊。
這個車夫人長得特別帥,個子高高的,相貌堂堂,而齊國的宰相晏嬰,大家知道是一個五短身材,其貌不揚,看起來還優(yōu)點猥瑣,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這個車夫每天就覺得,說我這個位置好,我坐在前面,晏子坐在我后面,我駕著高頭大馬,我在外面風風光光,晏子在車棚里面坐著,覺得我這個職業(yè)太好了,每天都無比風光。
后來終于有一天,回到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夫人在家哭哭啼啼的,自己收拾了東西要回娘家。他特別驚訝,他說“你要干什么?”他夫人說,“我實在忍受不了,我打算離開你,我覺得我跟你在一起我挺恥辱的?!?/p>
這個車夫大驚,說,“你看,你不覺得我風光嗎?”他夫人說,“你以為什么叫做風光?”說“象晏嬰那樣一個人,以他那樣一個治世之才,他自己如此謙恭,坐在后面毫不張揚,而你不過就是一個車夫而已,你那樣覺得風光無限,你的趾高氣揚全在臉上,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恥辱了。因為你跟晏子這樣的人每天在一起,還不能以這樣一個人作為你生命的坐標,這就是我對你的絕望?!?/p>
其實這個故事傳出來以后,后來晏嬰跟這個車夫說,你有這樣一個夫人,就沖你有這個夫人我就應該給你一個更好的職位,反而提拔了這個車夫。
這是一個什么故事呢,這就是說,我們周圍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每天的處事態(tài)度都成為我們的鏡子。所以《論語》中提倡交那種平和的、謙遜的、團結(jié)他人的朋友,這是一個原則。
畫外音:
于丹:
《論語》中從來不主張你去結(jié)交那些富豪、有權(quán)勢的人。
大家知道中國有一個詩派叫做田園山水詩派,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我們的田園詩派,陶淵明的生活是個什么樣的呢,他是那種極其簡陋,但極其歡樂的。
《南史隱逸傳》里面記載,說陶淵明他自己不解音律,根本他不懂音樂,但是他要蓄素琴一張。自己有一張琴叫素琴,也就是沒有琴弦的一段木頭。這么一段木頭連琴弦都沒有他怎么彈呢。他就是只要有朋友來的時候,自己每每有會意,就開始撫弄這個木頭,把這個琴彈的繪聲繪色,經(jīng)常彈得自己痛哭失聲,覺得自己所有內(nèi)心的悲愴全都寄予其中,而真正聽得懂的朋友是會為之動容的。
陶淵明自己守著這么一段無弦琴,彈奏他心靈的音樂,彈得高興了就開始跟朋友們說自己喝多了,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經(jīng)喝高了你們走吧,朋友們也都不計較他的得失就走了而已。這是一種快樂的日子。但是這只可為智者會不可為小人道。
我曾經(jīng)看到臺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寫的一篇散文,他說他的一個朋友跟他講,說你給我寫一幅字我掛在書房里,你要寫非常簡單的,讓我每天看了以后就有用的一句話。他想了半天就信手寫了一個叫“常想一二”。那個朋友不懂,說為什么是這么四個字,林清玄就給他解釋。
他說大家都說這個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那么我們就算認可這個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吧,但是起碼還有一二如意事。我?guī)筒涣四闾啵俏抑豢梢愿嬖V你,就常想一二吧。
想一想那些快樂的事情,去放大快樂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這就是一個朋友能夠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
我們知道有這樣一個寓言,一個來自西方的寓言,說有一個國王,他每天都不快樂,他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他仍然不快樂,天下所有至極的寶物美色聲色犬馬都滿足他了,他還不快樂,他說怎么辦呢。后來御醫(yī)給他看了半天,給他開了一個方子,說讓你的大臣去全國找,必須找到一個最最快樂的人,然后把他的襯衫拿回來,你穿上就快樂了。
然后呢大臣們就出去找了,到最后終于找到了一個不可救藥的快樂的人。但是最后跟國王說了,“沒辦法,我們拿不回來?!眹跽f“你怎么能不給拿回來,我就想快樂,你必須把他的襯衫給我拿回來?!弊詈竽谴蟪几f,“那特別快樂的人他是個窮光蛋,他一件襯衫都沒有,他從來就是光著膀子的?!?/p>
其實這個寓言也是一個詮釋,也就是說,生活中真正心靈的快樂跟外在的物質(zhì)生活不見得有緊密相關的聯(lián)系?!墩撜Z》是個什么時代?那是一個物質(zhì)生活極其貧匱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真正快樂的力量來自于什么地方?其實也就來自于一種心靈,來自于一種教養(yǎng),來自于一種憧憬。
畫外音:
于丹:
那么除了交這種快樂的朋友以外,孔夫子還交給大家一個道理,就是在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
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著打成一片?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說誰跟誰好得穿一條褲子,這是好朋友嗎?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所有沒有分寸、沒有尺度的事情都會做到過猶不及。這過猶不及是論語中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他不僅僅表現(xiàn)在交友之道上,他表現(xiàn)在一切原則上。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應該有分寸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
你真正跟一個君子交朋友的時候,你心里是要有三個原則,什么時候說話,什么時候不說話,自己要有尺度。
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說話了,這叫毛毛躁躁,這是反映一個人的急躁,這不好。
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話題,一定要聽到眾望所歸,大家期待一個話題的時候,你徐徐道來,這個時候才是合適的。
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內(nèi)心的東西想要給這個世界看,要不怎么現(xiàn)在會有博客呢,其實博客就是一種個人愿望急切地要展現(xiàn)給別人看,在過去沒有博客大家就靠說話。所以大家在一起總有一些搶話的人?,F(xiàn)在大家也會發(fā)現(xiàn),朋友聚起來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跳出來,比如說我最近去打獵了,我最近升職了;或者有一些女朋友聚會,上來就會說我男朋友怎么樣,或者說我的孩子怎么樣了,這都是她特別想說的話題。但是這些話題是不是大家一定關心的呢?也就意味著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就剝奪了其它人話題的權(quán)利,因為這種談話在一個時段里面總會有一個人占主導,所以言未及之跳出來說這是不好的。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極端,第二種情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本褪窃掝}已經(jīng)說到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說,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猶未盡,不跟大家說心里話,這種朋友讓大家心里也會存有隔膜。
話題已經(jīng)自然而然到這了,你干嗎不說?一個人會覺得我這個時候說出來會不會被他們當作談資?我要保護我自己,或者我故作矜持,或者我要吊大家的胃口??偠灾覀冊诰蹠弦步?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種人,該她說話,這個話題不說了,這種情況也不好。
然后第三種情況,就是今天我們老百姓所說的沒眼色。
孔子說: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個“瞽”說得很嚴厲。這個字什么意思?就是瞎子,就是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說話,這就叫瞎子。你看看別人希望說什么,你能不能夠說出來最合適的話,你還需要自己有心理準備,你要對對方了解。
其實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隱痛,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斷的放大他的光榮,而永遠不去觸及他的隱痛。這就需要你有眼色,你就要知道他喜歡聽什么,不喜歡什么,當然這跟投其所好不同,這在于你是不是給朋友一個寬和與友好的氣場,讓他跟你溝通下去。
在世界采訪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段子:說美國好萊塢拍了《亂世佳人》之后費雯麗一舉成名,這部電影獲得了十一項奧斯卡提名。當這個電影風光無限首次去歐洲巡演的時候,費雯麗的班機降落在倫敦停機坪上,成千上萬的記者在下面圍著。有這么一個沒有眼色的記者沖在了最前面,他沖上去,非常熱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問剛剛走出旋梯的費雯麗,說“請問你在這個電影里扮演什么角色?”這一句話費雯麗轉(zhuǎn)身就走進機艙再也不肯下來。
這屬于什么,這就屬于你對于對方毫無了解。在毫無了解的情況下說的這些話,這就像瞎子一樣。
flash
“老師,您說什么叫朋友啊?”
“你要好好地跟他說出你忠實的勸告,如果他不喜歡聽,那你就不要再說了,不要自取屈辱?!?/p>
于丹:
老師就告訴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也?!?/p>
說一個好朋友,就是對你要說出來那些個忠告,但是忠告良藥一定苦口嗎?一定要當頭棒喝嗎?你可以娓娓道來,這叫善道之,不見得要聲色俱厲。你好好跟他說,但是不可則止,一定要知道,說得不投機就停下來,不要自取屈辱。
所以這就是朋友之間的分寸把握。朋友之間也不能說你揪著對方,你必須要怎么怎么樣。其實在今天這個社會里,包括父母對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讓你報哪個志愿你非報不可。每一個個體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間的這種尊敬,好好的說出你的忠告,盡你的一份責任,這就是好朋友了。
所以好朋友從不做過分的事,不要對朋友的態(tài)度過分,也永遠不要鼓動朋友去做過分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孔子所說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就是在我們的身邊,永遠讓我們以清明理性遠離危險的人,同時又是用一種快樂之心鼓勵我們坦蕩而歡樂去面對生活的人。
畫外音:
于丹:
孔夫子說,人這一輩子,其實說起來七、八十年,好像很長,但是劃分一下階段,每一段上會有一個坎。人這一生也就是三個很大的坎。如果你越過去的話,你一生就無大礙。
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時候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氣方剛,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人在少年的時候,是他血氣未定之時,一個人容易沖動,什么樣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戒之在色。
那么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問題上會出現(xiàn)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見,也就是我們經(jīng)??吹降拇髮W里面學生出問題,很多都是在戀愛問題上。所以說血氣未定的時候,要在心里把情感問題作為大事處理好。
過了這個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們說的血氣方剛。一個人家庭穩(wěn)定了,職業(yè)穩(wěn)定了,社會圈層、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穩(wěn)定的時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與人爭斗而謀求更好的空間。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個字,叫做“戒之在斗”。
人在中年的時候,最大的警戒就是不要跟人爭斗。這個時候與其與人爭不如反觀要求自己。印度的大詩人泰戈爾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他說“我不能選擇最好的,我只能選擇最好的來選擇我?!彼x的是一種等待的態(tài)度。
其實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觀念,也就是說你與其與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如果你覺得說一個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職位、更好的學校,為什么你沒有進去呢?那你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好。如果通過你的修煉讓自己更好一點,那個機遇也許會選擇你。所以戒之在斗的時候交朋友最當慎重。
我們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一些朋友他老鼓動你,他會說你覺得誰誰誰就比你強啊?為什么他就有那個位子?你覺得誰誰誰是不是就是你最大的障礙啊?你現(xiàn)在就應該搬掉他。所以在中年的時候交朋友要交那種平常心的朋友。
為什么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中年能夠交到那種淡淡的而超乎功利的朋友,他永遠都會是你身邊的一個撫慰、一個棲息地,但是他不是鼓動你去爭斗的人,這就已經(jīng)是人之大幸了。
那么到晚年呢?晚年的時候按孔子的說法叫“血氣既衰”。人年老了,從你整個的生命體征,到你的心理狀態(tài),都已經(jīng)開始走向了平緩,象羅素所說的那種湍急的河流沖過山巒終于到了入海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一種平緩和遼闊。在這個時候人還有所戒嗎?孔子說還有一個子,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
這里面其實是大有深意的。人這一生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層次的時候要開始用減法生活。因為人在年青的時候你要收獲友誼、收獲金錢、收獲情感、收獲你的功勛,你收獲了很多很多之后,如果我們不學會拋棄,那么,就像是一個新家,被東西堆得滿滿當當一樣,你自己的心靈會被所得而堆滿,最后會累于得。也就是說你的所得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拖累。
所以我們也經(jīng)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的交流都是什么呢?往往都是抱怨,抱怨的其實都是他們的所得。比如說怨兒女,說小的時候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了,到現(xiàn)在你們都去忙了,不孝順,不回來看了,很傷心。再有就是抱怨說,你看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的多不合理啊,我們當年干革命的時候,我們一個月才拿幾十塊錢,你看看我孫女一去外企,她進去就是三、四千塊錢,你覺得這對我們老干部公平嗎。如果老在說著這些東西的話,那么你的所得就變成你生命的一種隱痛,因為人有得就會患所失。人有得以后就會在得上有所抱怨。
其實縱觀下來,《論語》里面真正說到交友之道的言論并不多,但是他教給我們一種智慧,選擇一個朋友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自己有什么樣的心智,自己有什么樣的風采,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究竟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一個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所以一個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種子,他可以激化整個朋友圈層,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yǎng)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打開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結(jié)束語:
看了論語心得之交友之道的讀者還看了: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二十
于丹《論語》心得出版已有之久,《論語》更是歷經(jīng)千年,其中真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如何,不能否認《論語》的經(jīng)典與偉大。之前為大家分享了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心得之二:心靈之道;心得之三:處世之道,今天接著分享心得之四:君子之道。
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做一個善良的人。胸懷天下,奮發(fā)有為。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始終走的是一條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qū)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現(xiàn)?!熬討训?,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家鄉(xiāng);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guī)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一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恒心。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
君子的第三個標準: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爸堋本褪悄軌驁F結(jié)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比”,字形像兩個人緊挨在一起。小人是喜歡結(jié)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與君子和小人相處的不同?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說,同“悅”。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shù)氖侄稳偹?,他反而不高興。得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就根據(jù)你的才干,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當他用你的時候,就會求全責備。
君子的言行,應該如何?
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在社會扮演的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他不是作為一個器具存在的,也就是說不是為了某個職業(yè)存在的??鬃诱f:“君子不器”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二十一
在暑假里,我一口氣讀了論語這本書,我覺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實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讀就懂,要你細細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閱讀才能明白這其中的含義。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币馑际牵嚎鬃诱f:“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師,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克制自己?!薄白尤眨骸?,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币馑际牵嚎鬃诱f:“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tài)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币馑际牵嚎鬃诱f:“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獻,迅速而靈敏的學習?!弊尤眨骸疁毓识?,可以為師矣?!耙馑际牵嚎鬃诱f:“溫習學過的知識才能更好的領會和理解新的知識,就可以當老師了?!?/p>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孔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我經(jīng)常在飯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從來沒有考慮過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經(jīng)常在父母叫我去買東西的時候,推推拉拉,不肯去買,從來沒想過父母會傷心;我經(jīng)常在花錢的時候大手大腳,從來沒考慮過父母掙錢很辛苦……。
自從讀了論語后,我開始理解父母為了我們,去打工掙錢供我們上學,我們是否應該去好好學習,以此來報答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呢?我們現(xiàn)在還小,爸爸媽媽不是要我們?nèi)ヰB(yǎng)他們,只要我們聽話,爸爸媽媽就會覺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母時候讓我干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獲!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論語》讀書筆記
《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的關于孔子的言行、語錄,同時它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近2000年?!墩撜Z》當然也就穩(wěn)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jīng)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tǒng)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么差別??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墩撜Z》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diào)和折衷的態(tài)度”。這種思想體現(xiàn)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jù)。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xiàn)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nèi)寮覍W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xiàn)了君子的優(yōu)良品質(zhì)。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zhì)沒有君子高罷了?!墩撜Z》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shù)年U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zhì)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笨梢娋拥奈镔|(zhì)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禮,表現(xiàn)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鬃拥亩Y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鬃又铝τ诰S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fā)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鬃诱J為,“克己復禮為仁”??酥谱约?,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惫粼凇妒袝分姓f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p>
縱然,《論語》經(jīng)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經(jīng)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傊?,《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jīng)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讀論語心得體會800字
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學過《論語》十則。雖然叫十則,但是《論語》可不光十則。他總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偉大的孔子??鬃用?,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這一篇主要是闡述讀書與做人的關系,強調(diào)嚴于利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論語》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鬃犹岢鲆詫W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而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diào)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tài)度和質(zhì)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環(huán)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內(nèi)容。
而《論語》的第二篇主要是講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這一篇里,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guī)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鬃舆€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篇里面提到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句論語讓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這些新知識能擴大我的知識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復習前面學過的知識,并且用心體會有自己的理解和領悟。那么,我就能不斷進步了。知識積累豐富了,那么學習就能進步了。
我對第六則論語的感言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則論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句話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智理名言,意義至大。
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yǎng)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為師。
這則論語還表現(xiàn)出了孔子的兩個精神:一,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二,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的精神。
這則論語真不愧是孔子所說出的智理名言呀!
《論語》讀書筆記
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后,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
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了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guī)状慰荚嚊]得滿分。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jīng)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么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里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后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jié)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經(jīng)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
《論語》經(jīng)典名句摘抄及讀后感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言內(nèi)之意: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歡觸犯上級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而喜歡謀亂的人,則從未有過。君子做到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原則樹立后萬事萬物也就能順利發(fā)展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就是‘仁’的基礎!
言外之意:
1.能做到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的人,基本不可能犯上作亂。當然,亦會有例外,比如‘間諜’。國內(nèi)最早的描述應該是:諜,軍中反間也。主要有足夠的動機,有可能是反規(guī)則的。畢竟古代是社會觀,與現(xiàn)代的世界觀,所包含的復雜性是不可并提,扯遠了。。。
2.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才能委以重任,所委托之事才能順利發(fā)展。
3.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仁”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4.綜合以上三句話,這貌似教導,實質(zhì)應該是獻策。用人之道,在于人品,其次才到能力。如想國家順利發(fā)展,應重用“仁”者。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言內(nèi)之意:花言巧語、善偽面貌的人,是很少會有“仁德”的!
言外之意:警惕不要成為巧言令色的人。萬一遇到了,也要慎防!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心談:“日三省吾身”處于人生的不同階段,應有所變通。年少時,是要時常提醒自己要做到“忠”、“信”、“習”。而立之后,“忠”、“信”、“習”則要成為做人習慣。與此同時,做人也不必過于執(zhí)著,由其對于他人。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p>
言內(nèi)之意: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做事要嚴謹認真而且要誠信無欺,懂得節(jié)約并受護官吏,役使百姓要適逢其時(古代特指避開農(nóng)忙的時間,不影響農(nóng)耕生產(chǎn))。
言外之意:在當時能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亦是具有一定綜合實力的,要引以為榮,但亦不能驕傲自滿?!扒С酥畤鴶z乎大國之間”,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亦是夾在大國之間,隨時有可能受外國軍隊的侵犯。要治理好,必須“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此乃國家生存之道。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備注:實際上,這是孔子指出的一個人人格成長的正確過程,“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七事具備,方以為人,讀后感.這七事做到了,我們才能稱得上是個“人”,要先立德學做人,然后再學習知識技能。而立德,首先要做的的是一個孝,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做不到這個孝,之后的一切都失去起點,無從談起。
向孔子學習
坐在桌前,寫《論語十則》讀后感。拿著《論語》搖晃了半天,也感不出個頭緒來?;秀敝兴坪蹩匆娨豢|魂兒頭過紙背,飄蕩在春秋戰(zhàn)國和兩三千年后的今天。
想當年,孔老人家為做官周游列國,歷盡顛簸,費勁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夠酷,還是不太會做秀,反正最后沒戲,只得回到老家教書。為了多掙幾個錢,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個溫飽,最后也沒發(fā)財。就得了幾束肉干,幾片干魚,很失敗的樣子。
說他是辦學的祖宗,有可能的。聽說以前的私塾都掛他的畫像。現(xiàn)在私立學校是不掛他老人家的像了,不過收費比起祖宗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說他書教的好,似乎有點兒勉強。據(jù)觀察,他就的教學宗旨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由,會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走在路上大伙兒互相討論學習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睉{興趣愛怎么學就怎么學吧。
學的怎么樣,全靠一個“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勞;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經(jīng)收到了肉干,魚片,“我是老師我怕誰?”
后來要不是幾個學生有出息,哭著喊著又是叩頭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會成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說他書教的好,讓他拿特級教師證出來看看!
教書不怎么樣吧,說話也沒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邊上憋了好半天,總算說了句有意思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弟子們歷盡記錄下來大呼高明。其實就在他不遠處有一位老農(nóng)也在說;“不抓緊點種上,秋后就得餓肚子了?!?/p>
從戰(zhàn)國回來,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寫到作文本上,那不是找死嗎?還是按照“四勿”原則,端端正正的寫上:要抓緊分分秒秒時間,刻苦努力,向孔子學習。
學什么?……忘了。
《論語》讀書筆記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作為理科生的我,對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還是理解得挺透徹得。只學而不思,不易發(fā)現(xiàn)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彼?,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本站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W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叭诵?,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校刻於家佑|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际侵缚鬃诱f:“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奔丛诩乙⒕锤改福谕庠趫F結(jié)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p>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讀后感
暑假里,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
《論語》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勤奮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奮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學而第一”里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句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惫鈶{自己單薄渺小的力量是遠遠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大事業(yè)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小時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小時候家里很窮,所以常常偷鮑叔牙的錢,但鮑叔牙不但不記恨他,反倒對管仲更加友好。幾十年過去了,管仲在為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差點殺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牙也成了宰相。鮑叔牙不計前嫌還推薦管仲,可見鮑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寬廣呀!
還有一個是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友誼故事,當琴師伯牙在荒山中彈琴時,樵夫鐘子期竟然能夠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鐘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發(fā)誓不再彈琴??梢娫谝簧杏颜x是多么可貴,多么重要呀!
這些事例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來我家玩,一開始我倆還相處挺好的,也合得來,但沒過了幾天,我們便經(jīng)常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最后,媽媽告訴我們倆要團結(jié)友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還告訴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過了幾天,我的朋友小楊來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訓,與小楊開心的度過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誼真是無處不在,只有在經(jīng)歷磨難后,才能真正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它教育了我怎樣與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論語》讀后感750字
不知道哪天開始,班級里同學們開始滿口的之乎者也,一會兒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會兒有一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得我一頭霧水。好不易知道了這都是同學們從《論語》中引用來的,我懷著滿腹的好奇找來了這本書,薄的一本,寥寥幾千字??删褪潜緯プ屛覐闹蝎@益良多,受益匪淺。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痹谒@樣一個學識淵博的大文學家、大教育家眼中,每個人也都有他們自身的長處??鬃由星胰绱?,那更何況我們呢?從這里讓我明白了,與人交往相處,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同時更應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些那些好的,摒棄那些不好的。
在學習方面,《論語》這本書里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鬃痈嬖V我們學習要多思考,要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要時?;仡欁约核鶎W過的,要溫故知新。
《論語》就像一位諄諄善誘的長者,耐心而仔細的教著我們,怎樣和朋友相處,怎樣做人,如何盡孝,如何學習。每每翻閱都有新的收獲,我想這本書會一直陪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勢必會為我的揚帆起航發(fā)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感悟圣賢之道心得篇二十二
前面部分,對前人之述備矣的君子之道,進行了分類和闡釋,可讀性較高。至于怎么樣的人才算君子,就文中只是框定君子應有的九條理論未免有些單薄,缺乏具體的人物形象。個人感覺如果有具體的人物輔證會更好,不過作者可能希望把筆墨更多放在就君子內(nèi)涵延伸出去的方面,比如君子對待名譽和牢獄之災。相對于衍生出的偽君子,作者則借舊時時評給出了一些現(xiàn)實中的形象,并予以抨擊。唯一大篇幅寫的李清照的人物形象則是在寫君子如何對待名譽的問題上,天真的李清照在這一點上只能算是個反面典型了。而從作者就此給出的“名譽受誣基本不要在意”的結(jié)論來看,玻璃心的作者面對自己的結(jié)論真是“臣妾做不到?。 ?。這里說到君子如何對待名譽這個問題,在后面的短文部分就一直圍繞著這個問題打轉(zhuǎn)??偨Y(jié)一下作者態(tài)度就是:別扭玻璃心地表示其實我真的很在意,只是作為當事人不好直面反擊,只能寄希望于局外人施以援手。于是,后面的文字就呈現(xiàn)出,一面對社會謠言的報以埋怨諷刺,一面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這在后面的短文部分尤為突出。再回過來看中間部分寫佛、寫如何對待年齡和人生,觀點雖不新鮮,也算是一流清泉了。但是我想我無法對作者這種“言言不一”的前后矛盾做出批評,何況作者對君子或自己受到的誹謗背后所體現(xiàn)出的社會風氣是立場鮮明和深惡痛絕的。作者認為:“名譽之正,直逼國本”。社會和歷史的名譽,取決于它們?nèi)绾翁幹萌伺c人之間的名譽取向。換言之,不給君子其應有之名譽的時代,絕不是什么好時代。我們無法否認,言語是多么傷人的武器,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多多少少真真假假有的沒的,有些被風吹雨打去,有些則假作真時真亦假。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將來或許是當局者的我們,能做些什么?我寧可喝上兩碗雞湯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也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急不可耐去口誅筆伐。用愛來關懷這個世界,用謙卑來看待這個世界,正是我讀完此書后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道不遠人。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638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