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yōu)藏族文化論文(通用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1 16:45:08
最優(yōu)藏族文化論文(通用23篇)
時間:2023-10-31 16:45:08     小編:FS文字使者

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和特點,有助于選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首先需要明確總結的目的和對象。如果你正處于總結的困惑中,不妨看看以下范文,從中找到關于總結的靈感和思路。

藏族文化論文篇一

摘要:唐卡是一種飽含了藏族佛教精華的宗教藝術文化,完美地將西藏地區(qū)的民間藝術和藏傳佛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具備了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厚的宗教色彩,是雪域高原上的明珠,在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心中珍貴無比。文章以唐卡的歷史起源、藝術特色以及唐卡與藏傳佛教的聯(lián)系這三方面為主線,闡述了唐卡藝術在西藏地區(qū)的發(fā)展和在藏族宗教文化中的價值。

關鍵詞:唐卡藝術;藏傳佛教;宗教文化;藏族人民;民間藝術

踏上西藏這片凈土,進入藏族充滿佛教氣息的寺廟里,可以看到有許多色彩艷麗、刻畫精細的唐卡掛在經(jīng)堂四周的墻壁上,這一幅幅宗教色彩濃郁的畫卷把我們帶進了藏傳佛教的世界。這些唐卡展現(xiàn)出不同的繪畫形式和內(nèi)容,畫中的神像有的神態(tài)慈祥有的面露猙獰,有的含蓄有的夸張,造型豐富,多姿多態(tài),一動一靜皆在方寸之間,使欣賞者震撼。

一、唐卡藝術的起源與藝術特色

藏族是個全民信奉佛教的民族,而唐卡作為皈依佛法的標志和頂禮膜拜的神物,在斑斕的藏傳佛教藝術中是一塊奇麗的瑰寶。藏族唐卡產(chǎn)生于西藏高原,唐卡(thang-ga)又名“唐嘎”、“唐喀”,是松贊干布時期流行起來的一種特殊繪畫藝術。唐卡常被譯作“卷軸畫”,繪畫或刺繡在彩緞上,裝裱后懸掛供奉在寺廟、佛堂、僧舍乃至信徒家中。唐卡是一種獨具藏族文化特色的繪畫藝術,有其特殊的繪制手法,是藏族的宗教藝術趨于成熟的表現(xiàn)。在其傳承和發(fā)展的歷程中,唐卡將西藏周邊地區(qū)的藝術精華,像敦煌藝術,融入到了藏族的民間藝術當中,形成了兼容并蓄且又獨樹一幟的唐卡風格,具備了鮮明的藏族特色、濃烈的藏傳佛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雪域高原上一種特有的繪畫藝術,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堅信所供奉的唐卡會帶來吉祥、平安和幸福,在藏族人民心中珍貴無比,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唐卡作為藏傳佛教的繪畫藝術品,是宗教文化與藝術審美性的完美融合,唐卡將藏傳佛教思想和哲學理論形象化、具體化,繪制出了藏族人民所向往的情感與生活,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特殊的信仰意義。唐卡的藝術特征可歸納為三大特色:

(一)構圖對稱,飽滿厚重,形式十分豐富

唐卡在繪制上有多種構圖形式,其中中心構圖法在唐卡繪制中最為常見,中心構圖法中,唐卡的造像常以肖像畫的形式統(tǒng)領全局,以所供奉的佛像為中心,突出主要人物,周邊用小人物組合加以點綴,圖案講究對稱,上下左右展開情節(jié)內(nèi)容。中心構圖法的畫面分配飽滿且均勻,中心突出,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給人以穩(wěn)定厚重的畫面感。風俗畫構圖法在內(nèi)容為連環(huán)形式的傳記或故事的唐卡中較常見,常見于,這種構圖法把情節(jié)的故事繪制在一個畫面上,不會受到時間、空間和透視的約束。壇城構圖法是方圓相間,以幾何形為主要結構層層相套構成畫面。位于畫面中心是主尊,主尊之外用水、火圖案裝飾,第二層開始繪制象征著大海、風墻、火墻、金剛墻、蓮花墻、護城河的金鋼圖案、水圖案和蓮花圖案。內(nèi)套由象征著城墻、屋檐的正方形圖案裝飾,層層相疊,最終到達主尊殿。壇城構圖法結合抽象和具象的繪制方式,構圖結構復雜且精密。大部分的唐卡都是對稱構圖,構圖嚴謹、疏密有致,形式豐富,“之”字形構圖也是唐卡中獨具藏族特點的一種構圖形式。

(二)繪制手法以線描為主,刻畫精細、流暢細膩

線描勾勒是傳統(tǒng)唐卡的主要繪制手法,所以唐卡也是一種線條藝術,畫面中的線條十分流暢,粗細有致、剛柔并濟、頓挫有力。在人物繪畫方面,唐卡多以鐵線描的繪畫手法為主,繪制出來的線條蒼勁有力,能準確把握住唐卡中人物的形體結構;繪制唐卡中的裝飾紋樣一般采用高古游絲描法,高古游絲描法的線條以細、勻為主要特點,流暢細膩,多為帶弧度曲線,和線描勾勒法繪制的人物輪廓線對比鮮明;繪制景物唐卡多使用粗細線條勾勒。

(三)色彩明亮艷麗,色調(diào)和諧相配

繪制在唐卡時,在施色上必須十分講究,給人以色彩絢麗奪目、美輪美奐、富麗堂皇的震撼之美。多數(shù)唐卡在顏色繪制上都使用色差對比,大膽而又巧妙,一般采用冷色調(diào)為背景底色,之后又大膽地使用暖色調(diào)為唐卡的正畫面鋪色,在暖色調(diào)為主體顏色的畫面中又巧妙地運用了冷色調(diào)為中間色,形成具有強烈對比的冷暖色調(diào)反差,加強了畫面整體的色彩感,使唐卡達到色彩亮麗濃郁、富麗堂皇的強烈的視覺震撼。

二、唐卡藝術與藏傳佛教

在藏族文化的組成中,藏傳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藏族人民一出生就帶有的信仰。唐卡藝術的起源、傳承與發(fā)展與藏傳佛教息息相關,隨著藏族佛教的興盛,唐卡成為了藏族地區(qū)從寺院走向民間、宗教與社會文化相結合的獨特藝術。唐卡藝術伴隨著藏傳佛教走過了千年,在這片雪域高原上與藏傳佛教相生相依,共同經(jīng)歷著興衰。唐卡是藏族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在藏傳佛教中有弘法布道的作用,唐卡將藏傳佛教中深奧復雜的佛教義理形象化,通過繪畫的形式形成視覺上的語言,形象易懂,更方便地傳播給藏族人民,唐卡就是圖像版的書籍。在早些時期,唐卡只是依附于宗教的形式出現(xiàn),后來隨著佛教在藏族地區(qū)的興盛,又因為唐卡對于藏族人民的游牧生活來說,具有方便攜帶和懸掛參拜的特點,唐卡在宗教氣息濃郁的藏族社會中,成為了寄托藏族人民精神信仰的重要形式,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裝飾風格強烈并充斥著濃郁宗教氣息的唐卡藝術。

三、唐卡藝術的宗教價值

從公元七世紀到現(xiàn)在,唐卡已經(jīng)發(fā)展成了輝煌的成熟繪畫藝術。唐卡是隨著藏傳佛教的興起而產(chǎn)生的,并且它所繪制的題材幾乎都和藏傳佛教相關,而藏傳佛教是藏族宗教藝術的代表,所以唐卡也是一種宗教藝術。首先從唐卡藝術的表現(xiàn)內(nèi)容上來看,雖然唐卡的制作方法有很多,例如有繪制、刺繡、堆繡等,但唐卡主題內(nèi)容大多是為了表現(xiàn)藏族的宗教文化,在唐卡藝術中,具有純宗教主題的唐卡占了80%居多。其次從唐卡的`使用功能上來看,唐卡藝術最早是服務于藏族人民的宗教生活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在唐卡依然廣泛用于觀修、禮佛、積善祈愿等宗教活動,幫助修行者進行修行和觀想。唐卡是傳播藏族宗教文化的圖像教科書,畫師繪制出圖樣精美的唐卡,將抽象深奧的宗教義理轉化成形象易懂的圖像語言,藏族人民借由唐卡來認識宗教文化,因此唐卡在西藏地區(qū)有特殊的宗教價值,是寄托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重要形式,是藏族人民傳播佛教理念的宗教圣物。唐卡藝術之所以能在藏族地區(qū)廣泛流傳,經(jīng)久不衰,客觀上是因為宗教文化的興盛發(fā)展帶來了唐卡的繁榮,主觀上因為唐卡獨特的宗教價值成為了藏族人民精神信仰,與藏族人民結下了深刻的淵源,在青藏高原上唐卡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等方面,成為了藏族宗教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

四、結語

西藏人民的宗教熱情促進了唐卡的興盛,使唐卡的藝術性得到了更深的發(fā)展。唐卡藝術和藏族宗教文化攜手走過了千年,經(jīng)過千年的發(fā)展,唐卡成為了一門獨具特色的、具有悠久歷史的,以表現(xiàn)宗教文化為主題的重彩裝飾繪畫藝術,是藏族人民的精神依托和智慧的結晶。唐卡的主題內(nèi)容記錄了西藏地區(qū)的宗教、歷史、政治、文化演變、社會生活、科學技術等諸多領域,被稱為西藏地區(qū)的百科全書,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對宗教文化的濃厚感情和對雪域故鄉(xiāng)的熱愛。

藏族文化論文篇二

文言文是我國優(yōu)秀古典文化的載體,藏族中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很有必要學習文言文,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漢語。但是,文言文文字精煉雋永、文風樸質晦澀、內(nèi)涵博大精深,即便是普通類的學生都會感到畏懼,民族類初中學生更是如此。一方面對藏族學生來說漢語是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在學習本身上就有不小的困難,加之文言文的語法、語義與現(xiàn)代漢語有著不少的差異,在生活中又不常用,對古代漢語知識了解缺乏,這就更增加了民族類學生學習、理解、掌握的難度。另一方面,文言文的教法單調(diào),教師們基本遵循的是“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學習不得要領,很容易越學越糊涂,越學越害怕學。對于文言文的安排,民族類中學只在人教版(藏族地區(qū)使用)漢語第六冊的教材上安排了《論語五則》《兩小兒辯日》《陳太丘與友期》《為學》這四篇課文,其中《陳太丘與友期》被安排成課外閱讀課文。雖然所選的課文都很簡單,但是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相對于別的課文類型,文言文的教學難度較大,學生的掌握效果也較差。怎樣才能提高藏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率呢?對此,筆者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理清教材的核心目標,增強學生對古代漢語知識的了解

在給藏族中學生講授古文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明確教什么,再去想怎么教。我們大多數(shù)老師教文言文的方法是先字字落實,將學生不理解的字詞翻譯解釋,再將全文翻譯成一篇準確通暢的現(xiàn)代文進行講解,最終學生學習的不是文言文,而是現(xiàn)代文。這大概就是藏族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遇到的最大障礙,也是他們對文言文感到不好學的地方所在吧。從這一點來看,不少老師其實并沒有注意《漢語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而是用普通類的標準“學生能讀懂淺近的文言文,學會用詞典查文言詞匯”來教學的?!稘h語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學生了解文言文,感受祖國豐富的古代文化。因此,筆者認為,對于藏為主類文言文的教學,一是要注重朗讀的教學,培養(yǎng)藏族學生的古文語感;二是要對文中遇到的詞匯、事物、道理多做介紹,以此增強學生對古代人們生活方式、思想習慣的了解,并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對于逐字逐句的翻譯則不必過于重視。

二、文言文的朗讀教學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τ谟玫诙Z言學習文言文的藏族學生來說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最重要、最實用的方法。學生只要闖過了朗讀關和背誦關,就能夠基本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情感、思想,也就完成了大半的學習任務。這是因為一方面朗讀文言文有助于藏族學生體味文意,增強語感,有助于對文言文實詞虛詞、謀篇布局的特點有一定認識;另一方面朗讀文言文有利于藏族學生熟悉文言文的音律節(jié)奏,感受其中的內(nèi)涵美。畢竟像《論語》中句子的精妙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若一味翻譯,反而畫虎類犬,喪失了句子的魅力。在文言文的朗讀教學中,筆者認為,要做好教師范讀、自由朗讀和學生精讀。在學習文言文時,我發(fā)現(xiàn)教師的范讀水平直接影響著藏族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效果。如果范讀時教師朗讀得不好,或者朗讀時有什么錯誤,學生也會像老師那樣朗讀和犯錯,而且還不好糾正。如果教師在文言文朗讀時能較好地把握住重音、輕音,掌握好語速、語調(diào)、語氣,并能通過朗誦時的表情示范更好地表現(xiàn)朗讀材料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和韻律,那么藏族學生的模仿就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也許對普通類的學生教師不需要多范讀,但對于藏為主類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多范讀,多領讀,以供藏族學生模仿朗讀。在學生能夠較好地模仿教師朗讀之后,就要讓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當然自由朗讀并不是讓學生想讀什么就讀什么,想怎么讀就怎么讀,而是在教師讓學生明確朗讀目的的情況下,讓學生大聲朗讀。自由地大聲朗讀,有助于藏族學生加強記憶,熟悉語感,了解大意。精讀就是讀重點的'詞句或段落。主要是在老師的啟發(fā)誘導下深入課文,抓住重點詞句、文段進行精讀品味,從中感受文言文的精彩之處,使藏族學生獲得學習、感受文言文魅力的能力。朗讀的最終目的,要使藏族學生做到熟讀成誦。讓學生把那些優(yōu)美詞語、精彩語段、經(jīng)典篇章納入知識儲備,經(jīng)過溶解消化,使之沉淀為自己的漢語素養(yǎng),從而提升文化品位,完善語言結構,提高表達能力。

三、古代漢語常識的介紹

在對藏族學生教授文言文時,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給學生介紹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古代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比如在學習《論語五則》時,筆者從網(wǎng)上搜集了孔子的有關視頻、古代服飾以及現(xiàn)代人cosplay古人的圖片播放展示給學生看,這些視頻和圖片很受學生的歡迎,學生對《論語五則》的學習興趣也非常濃厚,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時,我給學生講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的一些故事以及這些學派之間的關系。通過這些小故事來聯(lián)系課文中孔子的形象,以及這則故事的目的,讓學生能懷著濃濃的興趣來學習了解這篇課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以上事例筆者發(fā)現(xiàn),雖然這些文言文是藏為主類學生首次接觸的課文,但他們的年齡畢竟不小了,對事物的理解力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只要幫助他們多了解古代漢語的常識和古人的生活知識,就會對他們學習文言文產(chǎn)生良性的促進作用。以上就是筆者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在此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藏族文化論文篇三

摘要: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來自三種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我國提出的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傳播力而形成的體系。其中,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石,它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的群眾文化修養(yǎng)及國民經(jīng)濟水平。本文就赤峰的藝術教育與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試論。

關鍵詞:藝術教育;文化軟實力;關系;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軟實力———國際政治的制勝之道》一書中,首先提出軟實力概念。他認為,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維護和實現(xiàn)國家利益的決策和行動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該國在國際社會的文化認同感而產(chǎn)生的親和力、影響力和凝聚力。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來自三種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其中文化是社會創(chuàng)造意義的一系列價值觀和實踐的總和。我國提出的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傳播力而形成的體系,主要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制度體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上,以人的精神、品格為核心的國民素質,培育、繼承和發(fā)展一種獨特的民眾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樂、電影影視、媒體、展會、表演藝術等可以產(chǎn)業(yè)化運營的文化產(chǎn)業(yè)。近些年國家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非常重視,并加大力度推進和扶持相關產(chǎn)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作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保障之一———藝術教育也隨之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因此,如何良好的發(fā)展藝術教育,從而促進和發(fā)揮其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一、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藝術教育”有兩種不同層面的含義和內(nèi)容。從廣義上講,美育是“藝術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它把藝術作為媒介,通過教育的形式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從狹義上來定義“藝術教育”可理解為以專門培養(yǎng)專業(yè)藝術人才為目的所進行專業(yè)的、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如各類專業(yè)的藝術類院校培養(yǎng)出相關的專業(yè)藝術人才。我國90年代提出了“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其核心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全方位提高,尊重個性,注重創(chuàng)新和潛能的開發(fā),在思想上、道德上、文化上、身心上等方面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發(fā)展。而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提高了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還豐富精神世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全面發(fā)展。藝術教育通過音樂、美術、舞蹈等手段,調(diào)動人的興趣,積極性,讓人愉快地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并學習。通過藝術教育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我們也通過觀看電影、歌劇舞劇,欣賞畫展等方式,增加對美育的認識。藝術教育增強了學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使得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地相結合結合,形成健全的思維方式。

在現(xiàn)今社會中,人的生活與藝術存在著聯(lián)系,也可以理解為,人的生活與藝術息息相關,例如看展覽、欣賞音樂會、閱讀報紙刊物等等,這些都反映出了藝術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融入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修養(yǎng),審美逐步提高,精神生活日趨豐富。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藝術教育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是衡量社會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項重要指標。

二、藝術教育與文化軟實力的關系

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本質是在于文化內(nèi)涵以及質量的提高。藝術教育在多元文化的當下,對不同類別的文化起到了良好的過濾作用。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的原動力在于人才,而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對于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藝術教育對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輸送了源源不斷的養(yǎng)分。在世界上較有影響力的設計師、藝術家?guī)缀醵际苓^專業(yè)的藝術教育的訓練。由此可見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對于文化的傳播、提升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藝術教育與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而要帶動這兩方面的發(fā)展,則需要廣大的藝術工作者和文化人才共同探索和研究。

三、赤峰市藝術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

1.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城區(qū)有藝術培訓中心近百所,藝術教育在我市如火如荼地開展,城區(qū)內(nèi)5-8歲的孩子90%都在接受不同類型的藝術教育培訓,其中音樂以鍵盤、西洋樂、民樂、合唱為主,有極少數(shù)培訓中心開設音樂素養(yǎng)課,開設音樂素養(yǎng)課的培訓中心負責人多數(shù)是在高校工作的音樂老師或有海外留學背景。從課程建設上、教學理念上能看出培訓中心之間的差距,從教學效果上也存在差距,如:上音樂素養(yǎng)課的課學生,能將樂曲與自身情感相結合,在樂曲的情感表達上更勝一籌。

2.從年齡結構上看,幼兒學習藝術教育的占大多數(shù),在幼兒園里,會有一些興趣班,家長會根據(jù)孩子自身情況選擇一些進行學習,從對幼兒園家長的談話中可以得知:大部分家長比較重視素質教育,從興趣出發(fā),引導孩子學習藝術教育,80%的家長都是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選擇不同類型的藝術教育,還有部分家長考慮的也很長遠,學習一項藝術特長,對孩子的將來會有幫助,有小部分家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強迫孩子去學習,像六一、元旦這些節(jié)日里,幼兒園都會搞一些文藝匯演,看到自己孩子是觀眾,心不甘,面子上過不去,就強迫孩子去參加一些短時間能看到效果的藝術班。到了小學一、二年級大部分學生還能繼續(xù)接受藝術教育,三年級以上家長會根據(jù)實際情況放棄部分藝術班的學習,到了初中能堅持學習的學生也就能達到20%左右。

3.師資和教育機構方面,我市開設的培訓機構有很多家,規(guī)模大小不一,資歷和師資配比更是參差不齊,其中不乏學過不長時間或者非自己主專業(yè)的“老師”出來代課,有的甚至生源還不錯。究其原因,很多家長在選擇培訓機構和老師的時候存在著盲目性,或者是為了方便接送,并不仔細了解機構的背景和老師的資歷,盲目信任宣傳,盲目注重短期效果,使得這種非專業(yè)的團體和人有足夠的生存空間,這非常不利于藝術培訓的良性發(fā)展。這種現(xiàn)象在一、二線發(fā)達城市是極少出現(xiàn)的,在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培訓機構會對老師嚴挑細選,不但要求學歷更注重能力,非專業(yè)團體和個人在大的環(huán)境中或勉強支撐或被淘汰,因為家長們是不會選擇沒有能力和不專業(yè)的人來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對于宣傳的可信度家長也會有自己的判斷,不會盲目聽風。反之,藝術培訓機構和老師也不會為了迎合家長的喜好和判斷,來安排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這也從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了藝術教育水平的高低與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程度成正比關系,是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印證指標!

4.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藝術教育能增強自信心,提高審美修養(yǎng),增加枯燥學習中的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在促進全面發(fā)展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學校里,藝術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還分布于各種社團的教學和活動中,學生們在不同的平臺上找到屬于自己的天空。老師們也認為,只要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社團不但不會耽誤學習,相反還能促進學生們學習熱情。但是,還有部分家長沒正確的認知藝術教育的真正含義,盲目的重視結果而不注重過程,甚至不顧孩子的自身條件盲目攀比。這些都偏離了藝術教育對孩子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培養(yǎng)的初衷。從整體上看,絕大多數(shù)家長也肯定了藝術教育對孩子全面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孩子有“一技之長”是必須的,藝術教育就是必修課。

四、赤峰市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

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我市的經(jīng)濟水平,促進我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提升就業(yè)率;能夠豐富我市的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文化修養(yǎng)。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歸根結底就是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是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之一。近年來,我市的文化事業(yè)已初有成效,有以紅山文化為主題的“紅山文化節(jié)”,草原文化為主的“那達慕大會”“克什克騰草原節(jié)”“巴林石節(jié)”系列活動,有微電影系列活動,有農(nóng)業(yè)博覽會以及各種展會等。以第五屆紅山文化節(jié)為例,紅山文化節(jié)是以紅山文化、遼文化、蒙元文化為主,在保留蒙元文化的同時,集中表現(xiàn)了蒙古族特有的風情文化、赤峰的風土人情以及赤峰企業(yè)的風采。共有4場文藝演出在文化節(jié)期間上演,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赤峰學院、烏蘭牧騎、機關單位和文藝團體的演員參加了演出。晚會還特別邀請了著名歌唱家韓磊為晚會助陣。內(nèi)蒙古藝術學院是內(nèi)蒙古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韓磊則是國人皆知的著名歌唱家。他們的加入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文化節(jié)的知名度和宣傳力度,另一方面,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的演出策劃方案,也給予了我們珍貴的學習機會,這有利于我們從理論到實踐全面提升自身修養(yǎng),也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去挖掘和展現(xiàn)本地特色文化打下基礎。對于觀眾來說,藝術學院的歌舞劇演出,讓他們像看電影聽故事一樣更加直觀的認識和了解紅山文化,在赤峰學院專場演出中,8000年前的骨笛重新奏響,讓觀眾們從理論和實踐中更加深刻的體驗了紅山文化。

20xx年9月11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欄目———《城市1對1》講述了我市(中國·赤峰)與新西蘭·奧塔哥。節(jié)目中講述到了赤峰美景、美食與音樂文化。在音樂文化方面講到了阿魯科爾沁旗的蒙古“汗廷音樂”。蒙古汗廷音樂盛行于蒙元時期,由樂聲、樂曲和舞蹈三部分組成,共有80多個曲目,有可汗頌、朝廷贊、宗教禮儀、民間諺語和哲理訓諭等內(nèi)容。舞蹈包括“武舞”和“文舞”,具有剛勁、強悍、威猛之勢和輕柔、幽美、典雅之風。蒙古汗廷樂隊始建于太祖元年,盛行于元代,是在蒙古金帳殿前表演的音樂隊伍,主要在可汗繼位、諸王或外國來朝、冊封皇后、皇太子、眾臣封尊號以及郊廟禮成、眾臣朝賀、大饗宗親時演出,屬于宮廷音樂的一種。目前,“蒙古汗廷音樂”已列入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中央電視臺的宣傳下,讓國內(nèi)外人士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了赤峰,促進了赤峰市的經(jīng)濟、文化、旅游等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增強了我市的知名度。這些足以說明,藝術教育下隨之而生的藝術文化產(chǎn)業(yè),對于提高民眾的文化意識和修養(yǎng),有著更直觀,更受教的效果,是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五、藝術教育與文化軟實力發(fā)展的對策研究

由于我市處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具有悠久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民族區(qū)域的優(yōu)勢,我們可以把這一特性作為突破點,把人才培養(yǎng)作為基礎,藝術教育作為重點。首先,以草原文化為基礎,紅山文化為特色文化,發(fā)展基礎藝術教育,特色教育,精品教育,打造具有代表赤峰文化特色的歌舞劇及其他活動形式,建立赤峰銘牌效應。歌舞劇的編排是一門綜合藝術涉及音樂、舞蹈、美術、文學、制作等多方面的專業(yè)知識需要大量人員和物力的投入,一部成功的歌舞劇的創(chuàng)作,能夠極大地推動社會相關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是社會教育和綜合資源利用整合的重要體現(xiàn)。而我市現(xiàn)有教育以及可利用資源有限,而且相對獨立,整合性較差,整體藝術修養(yǎng)和文化涵養(yǎng)也有待提高。針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可以把“內(nèi)”與“外”相結合,以內(nèi)為主,以外為輔,走出去,引進來的理念,加強文化交流,向國內(nèi)外專家學習,引進國內(nèi)外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文化節(jié)目,提高我市群眾的藝術文化修養(yǎng),增強軟實力建設。通過實踐反饋不斷完善成品質量,最終服務社會,反饋社會。例如我們可以借鑒云南大型音樂舞蹈劇《印象麗江》《麗江千古情》,廣西桂林的《印象漓江》,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的成功經(jīng)驗,這些都是結合本地區(qū)文化改編而成的大型現(xiàn)代音樂歌舞劇,配合現(xiàn)代的燈光、音效、3d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形成本地區(qū)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產(chǎn)業(yè)。同時,我市有像力王工藝制作公司及赤峰學院美術學院的資源,可以根據(jù)我市文化,加強學校與企業(yè)、社會之間的交流合作,發(fā)展相關專業(yè)建設,帶動藝術產(chǎn)業(yè)的成型和發(fā)展,這些都是帶動我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增強本地區(qū)文化軟實力的建設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與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提升,離不開藝術教育,發(fā)展藝術教育對提升我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郭必恒.試論新世紀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的發(fā)展路向[j].中國高等教育,2009,(19).

[2]楊瀟.淺談藝術教育對于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作用[j].群文天地,2012,(18).

[3]王淑芳.試論音樂教育與涪陵區(qū)地方文化軟實力的提升[j].大眾文藝,2013,(19).

[4]楊媛.論藝術生產(chǎn)力和文化軟實力的辯證關系[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01).

[5]楊宏凌.弘揚民族音樂構建高校特色文化軟實力[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5,(03).

[6]孫楠.文化軟實力視閾下陜西特色藝術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08).

[7]孫凱軍,譚國柱.藝術院校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j].教育探索,2011,(03).

[8]付蘭.藝術表演中的文化軟實力建構[j].戲劇之家,20xx,(06).

[9]齊秀華.赤峰市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j].理論研究,20xx,(05).

藏族文化論文篇四

藏傳因明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代表了藏傳佛教的特色,也代表了藏族特有的文化景觀。古印度佛教自傳入西藏,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演變,仍然具有鮮活的色彩和強大的生命力。這集中體現(xiàn)在藏傳因明生動活潑的辯經(jīng)活動中,而其最常用的論辯方式就是應成論式。直到現(xiàn)在,以應成論式為主的辯經(jīng)活動仍然盛行于藏區(qū)寺院之中,他代表著藏族獨一無二的邏輯文化。本文從藏傳因明的起源與發(fā)展談起,逐步引入藏傳因明的應成論式,探討其類型、結構和特點。

一、藏傳因明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藏傳佛教與藏傳因明

藏傳因明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人十分重視學習因明,把因明作為“五明”之一。其中,因是指推理的根據(jù)或原因;明是指知識或學問。因明通常被認為代表了古印度的邏輯學。因而,藏傳因明也代表了藏區(qū)特有的一種邏輯學。

古印度因明歷史悠久。相傳,因明出現(xiàn)于上古時代的《奧義書》。但直到公元2世紀左右,因明才形成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當時婆羅門教內(nèi)部六個學派之一的正理派重視研究因明,其創(chuàng)始人足目撰寫了古印度最早的邏輯學專著—《正理經(jīng)》。然而,印度本土佛教日漸式微,“當佛教邏輯在印度絕跡之后,西藏本土僧侶們的因明著述發(fā)展起來,從而逐步繼續(xù)了印度的傳統(tǒng)?!眜藏傳因明“忠實地保存了黃金時代的印度文明及印度哲學最杰出的成果”。

藏傳因明在佛教傳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佛教傳藏分為兩個時期,即前弘期與后弘期。劃分這兩個時期的分界線是朗達瑪滅佛事件。前弘期從松贊干布開始到赤祖德贊為止;后弘期自朗達瑪滅佛事件之后,佛教又開始在藏地復興。

據(jù)史料記載,唐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時,帶來了一些佛經(jīng)等物品,隨從中還有一些僧侶。但總的來說,當時的佛教對藏區(qū)社會影響微弱。到松贊干布的第四代孫赤德祖贊時,佛教得到統(tǒng)治者的認可,并立足于西藏。隨后,赤德祖贊之子赤松德贊在公元八世紀請印度中觀派佛學大師寂護到藏地弘法。不久,寂護與藏人法光譯出了陳那的《因輪》,這是藏傳因明的第一本譯著。在公元779年,寂護建成了桑耶寺,并請來了印度12名僧侶,開始在藏地剃度藏人出家。到了赤德松贊時期,統(tǒng)治者大興佛寺,并組織翻譯大量佛教經(jīng)典。其子赤祖德贊更是把佛教推上了發(fā)展的頂峰。

然而,佛教與藏地的原始宗教—苯教矛盾日益惡化。這是朗達瑪滅佛的重要原因。為了躲避迫害,大量佛教徒紛紛逃至藏地周圍的地區(qū)并在那里繼續(xù)傳播佛教。后來,藏地統(tǒng)治者恢復了對佛教支持的態(tài)度,藏地佛教又開始興旺發(fā)達,這就是所謂的“后弘期”。

(二)藏傳因明的兩個時期

由于藏人未把入藏不久的古印度佛教進行本土化,所以早期的藏傳因明帶有古印度因明的特征。這一時期被稱為“古量論”時期,也被稱為舊因明時期。翻譯印度佛教經(jīng)典是藏人此時最主要的學術目的。

到了公元11世紀,佛教后弘期初,法稱七論譯全。俄·洛丹喜饒在桑樸寺給僧眾講解因明,并革新了因明論式,以辯經(jīng)的方式規(guī)范學風,以辯難、討論的模式強化僧眾的邏輯思維訓練,形成了藏傳因明的獨特風格。這標志著新因明時期的到來。在這一時期,藏人的自著逐漸增多,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量學,又被稱為“新量論”時期。因明理論被廣泛應用到佛理辯論中,形成最具特色的寺院論辯模式,深刻地影響了以后的藏傳因明的發(fā)展。

二、藏傳因明應成論式的流變

在藏傳因明的推理論式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應成論式。應成論式,藏文作thrhgyuz,是梵文的意譯。它是佛家邏輯的一個術語,意思是,用論辯對方所承認的根據(jù)或理由,能夠肯定正確的推導、誘導出或者證明對方所不承認的宗。

應成論式是大乘佛教中觀應成派專用于反駁他人主張、維護自身義理的一種特殊推論格式。由于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都認為自己屬于大乘中觀應成派,并接受了用應成論式來排斥異己學派,因此,應成論式傳入藏區(qū)后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與發(fā)展。從發(fā)展時期上來說,應成論式可以劃分為早期和成熟期。

(一)早期的應成論式

應成論式起源較早,一般認為它肇始于龍樹。其后學,主要是佛護、月稱一派把應成論式發(fā)揚光大。他們使用這種只破不立的論證方式去駁斥他人的論點,即利用對方所肯定的理由來否定對方的主張。這是應成論式的特點之一。

由于應成論式在反駁過程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被諸多佛教邏輯大家廣泛介紹和采用,如陳那、法稱等。但他們最終沒有把應成論式定為正式論式,很可能是考慮到應成論式的破斥力量極易導致徹底懷疑主義的出現(xiàn),從而影響佛家理論的傳播。所以,古印度只產(chǎn)生了應成論式的萌芽。直至佛教入藏,應成論式才得到長足發(fā)展。

(二)成熟期的應成論式

應成論式正式成為佛教邏輯論式,應該在恰巴·曲桑之后、薩班之前這段時間內(nèi)。薩班所著《正理藏論·為他比量品》對應成論式下了定義。但有人從史料中推測,《量論攝義》是應成論式確立下來的“最早論著”。

薩班對應成論式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兩點:第一,他對前人關于應成論式的分類進行評述;第二,他提出了自己關于應成論式的分類,并給真似應成論下了定義。薩班在列舉了前人對應成論式的分類后,指出其中的混亂,并提出了自己對應成論式的劃分:“自續(xù)之中亦同故,存在因無、遍違故,不容誤難決定故;應成分四不應理。不成若分二真成,似應成式則成無,因此,遍成是錯亂,故應成非十四種?!碧锼褢烧撌椒譃閮纱箢悾活愂钦鎽烧撌?,一類是似應成論式。薩班給真應成論式下了定義:“通過說許立不許”田,就是以種所許因來成立敵所不許宗;他給似應成論式下的定義為:“說許卻不立不許。”田也就是利用敵因卻不能引生敵所不許宗者。在這兩大分類下,薩班又把真應成論式分為二十種,似應成論式分為四種,分類極其細致精準。

繼薩班之后的格魯派始祖宗喀巴·羅桑扎巴,對應成論式也有深入研究。宗喀巴在薩班基礎上,把真應成論式分為“射理由”和“不射理由”。其中,“射理由”是指“出過破”,即直接駁斥對方的理由;“不射理由”是指“立量破”,即正面立一個與敵論對立的命題以達到破斥的目的。

宗喀巴之后的藏傳因明中影響較大的是普覺·強巴的《因明學啟蒙》。此著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敘述小理路;第二部分是敘述中理路;第三部分是敘述大理路。第三部分專門研究了應成論式的內(nèi)容。在普覺·強巴看來,三支論式、五支論式雖然是藏傳因明的經(jīng)典論式,但在論辯的實踐過程中,應成論式的作用更大。

三、藏傳因明應成論式的特點

在藏傳因明中,應成論式占據(jù)著絕對重要的地位,是藏傳因明區(qū)別于漢傳因明的主要特點之一。應成論式的特點表現(xiàn)在其形式方面,比如口頭化與對凈化的特點。常見的應成論式主要是典型論式、口頭論式與對凈論式。這些形式與西方邏輯學三段論有所不同,下文會進一步分析。

(一)應成論式的典型論式

應成論式中的“應成”意為“傲必將變成過失(必”,“應成論式”亦即“委婉出過論式”或“順他顯過論式”或“順成反破論式”,屬于“能破”的一種論式。應成論式不同于佛教邏輯中的五支論式、十支論式、三支論式與二支論式,其典型論式為:

佛教邏輯中的五支論式包含有“宗”、“因”、“喻”、“合”、“結”,三支論式包含有“宗”、“因”、“喻”。從應成論式的典型論式可見,整個論式?jīng)]有使用喻支。這有利于論式間的不間斷連接,適合于口頭對辯。

(二)應成論式的口頭論辯形式

口頭論辯應成論式是古代印度各教派、學派、學者間進行辯論時的常用論式。藏傳佛教傳承了這種辯凈之風。在藏傳佛教里,評價一位高僧一生在教理方面的作為時,一般會從“講、辯、撰”三個方面進行總結。在最精美的藏傳佛教繪畫中,提婆大師的形象就是在口頭辯論中準備拍掌問難的姿勢,栩栩如生。而“在漢傳佛教中,因明只是論辯的工具,屬于小道”日。因此,漢傳佛教對論辯的重視程度遠不如藏傳佛教。于是,以口頭形式的論辯也就成了藏傳佛教的一個特點,并且這種口頭辯論必須嚴格按照規(guī)定程序進行。

使用應成論式進行口頭論辯,其形式多種多樣,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論辯均可。黃明信的《藏傳佛教的立宗與口頭辯》列舉了幾種口頭論辯形式,對這種口頭辯論場景進行了精彩的描述。比如,學僧坐在地上圍成一圈,自由組成一對一的若干對。問者站立,答者坐著。其余的人可以自由參加問者一方,形成多人問、一人答或一人問、多人答的`不同組合。在相鄰的兩個年級間舉行的年級對辯結束后,兩個年級聚在一起,諷刺對方失誤,然后揚起帽子高呼“保護神勝利了!”

(三)應成論式的對譯形式

在論辯的主體上,參與應成論式的人員一般為立者、敵者和證者三類,其中每一類又可以分為真、似兩種,于是一共有六種情況,分別是真立者、似立者、真敵者、似敵者、真證者與似證者。證者又分為三種—裁判證者、隨言證者與懲罰證者。設立證者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論辯雙方的公正與公平。

應成論式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分別是有法、所明與因。有法是因和法所依起處,故爭凈所依、凈依、依、所立有法、欲知有法、所別、前陳。法就是所要證明的“有法”的屬性,又叫所明、所立法、差別、能別、后陳?!耙颉本褪桥c“有法”結合成為論證的理由或根據(jù),又叫能立因、因之后陳。

應成論式的對凈,有問有答。一般來說,應成論式的回答只有三種情形:承許、因不成,不周遍?;卮鹫咧荒苓x擇其中之一來回答。承許,即論辯對方承認所立宗體是正確的。在這種情形下,破者必須論證原來所立宗體是不正確的。如果對方在論辯進行了一段之后,否定了他自己原來所作回答,返回頭來承認自己原本否定的是正確的,這在應成論式中叫“根本許”。論辯雙方必須默契使用“承許、因不成,不周遍”來進行答復。如果破方認為有必要明確問題,可以說“請述答案”。這要求立宗者要完整地把答案述說一遍。

(四)應成論式與三段論的比較

需要注意的是,應成論式中的否定命題被當作肯定命題的負式來處理。通過對比二者,發(fā)現(xiàn)西方邏輯學的三段論并不能很好地比附于應成論式。因為藏傳因明對特稱判斷小項作為“有法有過”來處理,并且也不承認“a是a”的思維基本規(guī)律。由此可見,藏傳因明中的應成論式是藏傳因明與西方邏輯學相區(qū)別的根據(jù)之一。

當然,應成論式符合邏輯學的推理與論證方法。以經(jīng)典案例“白法螺顏色之辯”來說,守方主張:“凡是顏色都是紅色”。應成論式以攻方提問、守方回答的方式來展開。攻方通過構造兩個互為矛盾的判斷,即“白法螺的顏色應是紅色,因為是顏色故”與“白法螺的顏色應不是紅色,因為是顏色故”,并迫使守方承認“白法螺的顏色應不是紅色”。守方不得不以“不遍”來回答“白法螺的顏色應是紅色”,從而反駁了自己的主張。

總之,應成論式具有口頭化、對凈化的特點,形式多種多樣,但使用者必須按照要求進行。在實際的辯經(jīng)活動中,參與者利用應成論式可以有效地訓練自己的論辯能力,為進一步研習佛教經(jīng)典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四、總結

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孕育出了多樣的民族文化,其中邏輯文化從更深層次上彰顯了他們的豐富內(nèi)涵。藏傳因明作為民族文化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堪稱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邏輯學”。本文通過分析其歷史淵源,對藏傳因明特有的應承論式所具備的口頭化、對凈化等特征進一步探討,發(fā)現(xiàn)應承論式體現(xiàn)了藏傳因明的特征,散發(fā)出藏族邏輯文化獨特的魅力。這一特征區(qū)別于漢傳佛教和其他國家的佛教因明理論,并影響到了蒙古族的邏輯文化。

到目前為止,以應成論式為主的辯經(jīng)仍然是藏傳因明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國社會科學報的記者曾江與張春海曾在桑普寺親身體驗了辯經(jīng)的樂趣,“……藏族同胞獨創(chuàng)的辯經(jīng)又賦予其一種藝術美感,成為藏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比者@些寶貴的民族文化就如同寶貴的民族“文化與語言的多樣性”一樣,需要我們好好珍惜、保護。

藏族文化論文篇五

藏族文化作為我國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之一,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風貌和特點。時至今日,盡管受到現(xiàn)代化的沖擊,但藏族文化仍然堅守傳統(tǒng),傳承發(fā)展,并以其豐富的內(nèi)涵和特色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近期我有幸深入了解了藏族文化,不禁感受良多。以下是我對藏族文化的概覽心得體會。

第一段:藏族歷史與傳統(tǒng)

藏族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7年,是中國歷史上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這漫長的歷史中,藏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chǎn),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舉例來說,藏族人民信奉藏傳佛教,這是藏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滲透進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方面面。此外,藏族人民也崇尚自然,特別是雪山、湖泊和草原等自然景觀,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通過了解藏族的歷史和傳統(tǒng),我深切認識到了其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第二段:藏族傳統(tǒng)藝術的百態(tài)

藏族傳統(tǒng)藝術是藏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其中,繪畫、雕刻和刺繡等形式豐富多樣,而且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和宗教內(nèi)涵。以唐卡畫為例,它是藏族繪畫的代表之一,被譽為“高原藝術之王”。唐卡畫不僅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還融入了藏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給人以一種神圣而又親近的感覺。此外,藏族的舞蹈、音樂和戲劇等形式也別具一格。例如,藏戲是藏族文化的瑰寶,它以精湛的表演和深入人心的劇情吸引著無數(shù)觀眾。通過欣賞和了解藏族傳統(tǒng)藝術,我對其獨特的審美觀念和創(chuàng)作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第三段:藏族節(jié)日與民俗

藏族節(jié)日是藏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藏歷新年(春節(jié))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在這一天,藏族人民會穿上盛裝,舉行盛大的慶?;顒樱缑耖g歌舞表演、祈福儀式和搭建獨特的馬帳等。此外,藏族人民還尊崇“山神節(jié)”、“水靈節(jié)”、“祭山”、“祭水”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與土地、自然和生活息息相關。如今,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現(xiàn)代社會中依然保留著其鮮活的魅力,且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和學者前來探尋。通過參與和觀察藏族節(jié)日,我領略了其獨特的宗教和文化內(nèi)涵,也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熱情和善良。

第四段:藏族醫(yī)藥與文化保護

藏族醫(yī)藥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于藏民族對自然的感悟、對生命的探索以及對健康的追求。藏族醫(yī)藥注重整體觀念,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倡“陰陽平衡”的理念。此外,藏族醫(yī)藥還重視草木礦物的應用,注重藥物的精細炮制和醫(yī)療方法的靈活性。盡管受到現(xiàn)代醫(yī)學的沖擊,但藏族醫(yī)藥仍然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和推崇。為了保護和傳承藏族文化,許多措施已經(jīng)采取。比如,設立了專門的機構來保護和開發(fā)藏族文化,舉辦了許多文化活動和展覽,并制定了相關政策和法規(guī)。通過了解藏族醫(yī)藥和文化保護的相關情況,我認識到了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我國政府對藏族文化的重視。

第五段:藏族文化的當代發(fā)展

當代的藏族文化不僅保留了傳統(tǒng)的特色,還逐漸融入了現(xiàn)代元素。比如,藏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藏族手工藝品與現(xiàn)代設計的結合等等。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藏族文化的內(nèi)涵和形式,還為藏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打開了新的空間。當代藏族文化的發(fā)展也得到了全社會的支持和關注,更多的人們開始關注藏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之處。通過對當代藏族文化的了解,我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為藏族文化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在了解藏族文化的過程中,我深深被其豐富多元、獨特魅力所吸引。藏族歷史與傳統(tǒng)、傳統(tǒng)藝術、節(jié)日與民俗、醫(yī)藥與文化保護以及當代發(fā)展等方面的了解,讓我更加認識到了藏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之處,也對其保護和傳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藏族文化一定能夠繼續(xù)繁榮發(fā)展,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世界文化的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藏族文化論文篇六

作文一:藏族的風俗習慣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藏族就是其中之一。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qū)及青海海北、海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東地區(qū)。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nèi)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qū)皮袍、色袖袍、農(nóng)區(qū)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態(tài)優(yōu)雅。

藏族有著各種各樣的禮儀。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guī)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這就是藏族,一個少數(shù)民族。

作文二:藏族的風俗習慣

藏族有一個很隆重的節(jié)日,叫沐浴節(jié)。你知道沐浴節(jié)是怎么來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個很出名的醫(yī)生,叫宇托·云旦貢布。他的醫(yī)術十分高明,什么疑難雜癥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請他去做御醫(yī),專門給妃子們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進宮后,心中仍然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經(jīng)常借外出采藥的功夫去給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來,許多牧民臥床不起,嚴重的還被奪去了生命。這時,宇托醫(yī)生奔跑在遼闊的草原上,為一家家患病的人們治病。他從雪山上和森林中采來各種藥材,煎藥給百姓們服下。許多瀕臨死亡的病人恢復了健康。人們都稱他為“藥王”。

不幸的事發(fā)生了,宇托醫(yī)生去世了。草原又發(fā)生了瘟疫,比上次更加嚴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說來也巧,一天,一個快要病死的婦女做了一個夢。夢見宇托醫(yī)生對她說:明晚,當東南天空出現(xiàn)一顆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馬亞河洗澡,病就會好的。果然,當這個婦女洗完澡,馬上就恢復健康了。

這件傳開后,家家戶戶都來到了吉馬亞河洗澡。凡是洗過澡的病人,每一個都變得紅光滿面,健健康康了。

人們說,這是宇托醫(yī)生化作了一顆星星,用星光把河水變成藥水。因為上天只給他7天的時間,所以這顆星星也只出現(xiàn)7天。

從此,藏族人民便把這個7天定為藏族的沐浴節(jié),每年的這個時間,人們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據(jù)說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其實,我覺得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來的,是宇托醫(yī)生那顆永遠牽掛著、愛著人們的心。

作文三:藏族的風俗習慣

在青藏高原上,居住著藏族人民,他們以從事畜牧業(yè)為主,兼農(nóng)業(yè)。

藏族人民最喜愛白色,這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天祝草原四周為白茫茫的雪山環(huán)繞,看上去一片銀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遠遠望去,像一張白毛毯;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襖、戴的氈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區(qū)人民喜愛白色,并視白色為吉祥、勝利的象征。

西藏的酥油茶的確好喝,因此你可別忘記它的原產(chǎn)地——牦牛??!牦牛是一種渾身是寶的牛類,它的“臉皮”可厚了!聽說連子彈都打不進去呢!話說這個頭較粗重,額寬平,面稍凹,眼圓有神,嘴方大,唇薄的大家伙,還是藏族人民的“寵物”呢!別看笨拙的樣子,它還有識路的本領,也難怪西藏人民總是牽著它去草原上散步。 這就是藏族,一個暗藏著寶貝的少數(shù)民族。

作文四:藏族的風俗習慣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如果將我們的大中華比作一個大花壇,那么每個民族就是為個大花壇中綻放異彩的一朵朵鮮花;如果再把中華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比成一塊夜幕,那么每個民族的風俗就是這塊夜幕上的一閃一閃的小星星……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介紹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特點,它就是——藏族。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和帳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wěn)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著,內(nèi)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shù)。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jīng)堂和曬臺之用。碉房具有堅實穩(wěn)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qū)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nèi)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nèi)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于表現(xiàn)美的民族,因而對于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nèi)墻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nèi)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云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于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tǒng)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nèi)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肮_”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瞧,藏族人的習俗特色你們都了解了嗎?不過,光了解藏族的風俗還不行,“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還要去了解其它民族,其它地方的風俗習慣,快快行動起來吧,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拓寬視野,中華這個大家庭,有五十六個孩子,這些孩子需要我們一個個地去了解、去認識他們!

藏族文化論文篇七

藏族文化作為中國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關注。最近,我有幸參加了一次藏族文化概覽活動,并深入了解了藏族的歷史、建筑、服飾、音樂和宗教等方面。通過這次活動,我對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對藏族人民的獨特文化傳統(tǒng)有了更深的敬佩。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藏族文化的心得體會。

首先,我被藏族的歷史深深吸引住了。藏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之一。從西藏古國的建立,到藏傳佛教的傳入,再到土改新藏區(qū)的建設,每一個歷史階段都留下了濃厚的歷史印記。例如,布達拉宮作為西藏最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不僅僅是西藏的地標之一,更是藏族人民驕傲的象征。了解了這些歷史背景之后,我對藏族文化的獨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尊重藏族人民的文化傳統(tǒng)。

其次,我對藏族建筑風格的獨特魅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藏族建筑以布達拉宮為代表的藏式建筑,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裝飾,給人一種神秘而莊嚴的感覺。在參觀布達拉宮時,我不能不被其雄偉的規(guī)模和精細的工藝所震撼。不僅如此,藏族寺廟和民居也有著濃厚的藏式風格,如雄崗白塔和布宮,它們以獨特的木結構和彩繪壁畫而聞名。這些建筑不僅僅是建筑藝術的杰作,更是藏族人民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讓人感嘆不已。

除了建筑,藏族的服飾文化也令我著迷。藏族人民的服飾多以藏袍為主,以其鮮艷多彩、富有民族特色而著名。無論男女老少,幾乎都身著盛裝,不僅僅是為了保暖,更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藏袍的獨特設計和精美的刺繡,以及配飾中常見的珠寶,都散發(fā)出一種莊重而華麗的氣息。我發(fā)現(xiàn),穿著傳統(tǒng)服裝的藏族人民在保留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也讓人們更容易辨認他們的身份,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傳承。

此外,我對藏族音樂的獨特美感也有了更深的感受。藏族音樂以其獨特的音調(diào)、旋律和節(jié)奏而獨樹一幟,令人陶醉。在活動中,我聽到了一些著名的藏族歌曲和民間音樂,這些音樂不僅富有民族特色,更能夠喚起人們對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聽著悠揚的音樂,我仿佛置身于西藏廣袤的大草原和雄偉的雪山之中,心曠神怡,感受到了藏族人民對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我對藏族的宗教文化產(chǎn)生了更深刻的理解。藏傳佛教作為西藏人民最重要的信仰,滲透在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方方面面。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傳承,藏傳佛教在藏族地區(qū)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宗教文化,成為西藏文化的靈魂。在參觀寺廟和舉行的宗教儀式中,我見證了藏族人民對佛教的虔誠和對信仰的執(zhí)著。這讓我深感佛教對藏族文化的重要性,也讓我對藏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宗教信仰產(chǎn)生了深深的敬佩。

通過這次活動,我對藏族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被藏族的歷史、建筑、服飾、音樂和宗教所吸引,對藏族文化的獨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更加尊重和敬佩藏族人民的傳統(tǒng)文化。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共同保護和傳承好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讓不同的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相互交流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藏族文化論文篇八

一.問題提出

自尊是個體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青少年時期則是個體人格發(fā)展的關鍵期。自尊作為重要的人格成分,與個體健康人格以及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密切相關。研究證實,在個體社會化發(fā)展的各個階段,自尊可能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青少年期自尊呈下降趨勢,到成年早期開始逐步上升。

當要求進行自我評價時,個體通常都會對自己作出積極偏好的評價,這就涉及到社會贊許性的問題。社會贊許性是指個體為了得到認可、維護自尊,使自己看起來更適合社會需要,傾向于使自己的態(tài)度、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種動機性傾向。低贊許情境下被試不知道測驗的真正目的,不受社會期望的影響,完全按照自己固有的贊許特征做出反應;而中或高贊許情境下,贊許動機偏高的被試在了解測驗目的的同時,受到情境壓力的影響,對情境反應更敏感。近年來,有研究者將社會贊許性視為一種人格特質,探討其與自尊的關系。嚴順琴和張寧發(fā)現(xiàn)社會贊許性能預測自尊。陳紅花也發(fā)現(xiàn)外顯自尊可以預測受社會贊許影響程度。

余安邦和楊國樞基于文化背景發(fā)現(xiàn),個體成就動機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成就動機取向上,他們依據(jù)文化特質把成就動機分為個我取向和社會取向兩種類型,在東方集體主義社會中,人們主要以社會取向為主。然而張興貴研究我國漢、藏、回、維族大學生的成就動機發(fā)現(xiàn),中國當代大學生以個我取向成就動機為主,并且顯著高于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研究者圍繞自尊水平與動機的關系展開了研究,發(fā)現(xiàn)成就動機能夠預測自尊水平。

社會贊許性可以是刻意造成的,也可以是不自覺的反應。趙志裕等人通過對中美文化的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贊許反應的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人們按相應的.文化要求以不同的自我呈現(xiàn)方式來加強追求個人目標的動機。楊國樞發(fā)現(xiàn),在中國人們通常以能徹底地遵守與實踐某些主要的社會規(guī)范作為人生的最大成就。由此可見,社會贊許性影響個體的成就動機??疾焐鐣澰S性、成就動機與自尊三者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贊許性能預測自尊,成就動機也能預測自尊,而社會贊許性影響個體的成就動機。因此,可建立社會贊許性通過成就動機影響自尊的路徑模型。

人們不僅是通過他們移植的、獲得的觀念來維持價值,形成自我尊重,同時也依靠文化生成的價值觀念標準來判斷其行為。因此,漢、藏民族的文化差異將會導致漢、藏族個體的自尊水平的差異性?;厮菁河醒芯课墨I,發(fā)現(xiàn)關于自尊的研究對象大多為漢族學生,極少專門涉及獨特文化背景下的藏族兒童青少年。因此,本研究以藏族中學生為對象,從文化發(fā)展心理學的視角探討藏族中學生社會贊許性、成就動機與自尊三者之間的關系。

自尊作為人格要素,其發(fā)展存在著顯著的年齡特征,初中逐漸上升,高三明顯下降,隨后又上升。也有研究表明成就動機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高中生成就動機低于初中生。從發(fā)展角度看,社會贊許性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也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因此,考察社會贊許性、成就動機與自尊三者關系時還需考慮年齡特征,而中學階段正是個體追求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時期,因此,本研究選取初、高中藏族學生,同時從發(fā)展的角度探討不同年齡段三者間的關系。

二.討論

(一)藏族中學生成就動機在社會贊許性與自尊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藏族中學生社會贊許性、個我取向成就動機與自尊間的相關均顯著,社會贊許性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均能顯著預測自尊,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在社會贊許性與自尊間起中介作用。這與本課題另一研究“漢族青少年成就動機、社會贊許性與自尊關系”結果不一致。在漢族青少年群體中的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贊許性、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自尊間的相關均顯著;社會贊許性、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能獨立預測自尊;社會贊許性在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自尊間起中介作用。

對于藏、漢族學生在路徑模型上的差異,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藏、漢族學生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中,受到不同文化、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的影響,因此,兩族學生在心理發(fā)展、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會有所不同。漢族學生受儒家文化影響,逐步把道德標準與社會規(guī)范內(nèi)化而完成自我發(fā)展,通過自我反省與自我批評等手段來避免社會批評、逃避懲罰。這使他們傾向于以社會規(guī)范與準則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因此,他們做出的反應更多地符合社會的要求和標準。在社會化過程中,藏族學生受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藏族文化強調(diào)行善修好、謙讓知足、與世無爭、安貧樂道、博愛;佛教主張人們在現(xiàn)世中忍耐、克己、順從、受難才能頓出“苦海”,他們逐步形成一種約束個人行為與價值的內(nèi)在標準。藏族學生從小生活在宗教朝圣文化的環(huán)境中,而宗教朝圣的基本功能則是消除自己的原罪感、應對現(xiàn)實的挫折感、獲得來生的希望感。換句話講,藏傳佛教的朝圣文化更多的是對信徒自我的規(guī)范,這樣會更多地影響他們個我的內(nèi)在價值判斷標準的發(fā)展,因此,藏族學生的個我取向成就動機與自尊的關系表現(xiàn)得更為緊密。

(二)不同年級藏族中學生成就動機、社會贊許性與自尊間的關系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藏族初、高中學生的社會贊許性、成就動機與自尊之間的關系存在差異。初中階段,藏族學生個我取向成就動機與自尊的相關顯著,個我取向成就動機能顯著正向預測自尊,這與“漢族青少年成就動機、社會贊許性與自尊關系”結果一致。此階段,初中生個體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自尊心強,自我評價有所發(fā)展卻還不能全面地評價自己,他們一方面渴望自主獨立,表現(xiàn)出強烈的“成人感”;另一方面敏感、主觀、偏激,表現(xiàn)出“自我中心”,又渴望受人尊重,希望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尊嚴。初中生對社會規(guī)范及價值體系還比較模糊,還不能根據(jù)社會標準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或反應,因而,其社會贊許性與自尊的關系不明顯。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是一種個人想要超越某種內(nèi)在決定的目標或優(yōu)秀標準的動機心理傾向。選擇什么樣的目標或標準以及對其行為結果作什么樣的評價,都是由個體自己決定的。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習俗的不同,藏族家庭一般不會對孩子從小就過度照顧,過度保護,藏族孩子的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要強于漢族孩子。且藏族學生從小受宗教文化的影響,把宗教倫理當成其價值核心,并以此對社會作出價值上的判斷和認同。由此可見,藏族學生的個人取向自我,即個人的自主、獨立及自足能力非常明顯,其自尊受到個我取向成就動機的影響也比較顯著。

藏族高中生的社會贊許性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對自尊的獨立預測作用均顯著,可以看出,社會贊許性對自尊的作用開始彰顯。通過層級回歸檢驗中介效應,個我取向成就動機進入方程后,社會贊許性對自尊的直接作用不顯著,說明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在社會贊許性與自尊間起完全中介作用。青少年自尊的發(fā)展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密不可分,家庭、學校、同伴團體等都會對其產(chǎn)生影響。家庭是主要和直接影響兒童社會化的機構及場所,在藏族社會,父母的宗教信仰、虔誠態(tài)度和宗教情感都會潛移默化滲透到兒童的思想行為之中。藏區(qū)極為普遍的隔代撫育的家庭教養(yǎng)模式,通過祖輩加強了兒童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道德觀念。家庭、社區(qū)和社會對藏族青少年一致的宗教期望,使他們不僅僅在社會期望中實踐相應的行為,而且還在自己不斷的行為和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中認識自我,并最終確定自我形象。在藏族學生社會化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社會化逐漸成熟,同時高中生的自我意識也高度發(fā)展,自治、獨立的愿望也進一步增強,更加關注自我的發(fā)展,對自己的評價更為客觀、深刻。因此,藏族高中生的社會贊許性通過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對自尊的間接作用更為明顯。

三.結論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一)藏族中學生的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在社會贊許性與自尊間起中介作用;

(三)藏族高中生的個我取向成就動機在社會贊許性與自尊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藏族文化論文篇九

引言

藏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藏族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是一種十分獨特的存在,作為藏族文化非常重要組成部分的藏族舞蹈文化同樣也是十分獨特的存在。藏族舞蹈多姿多彩,獨居魅力,藏族舞蹈就是以它獨特的藝術性和宗教性,通過舞蹈的藝術形式來表達藏族地區(qū)獨特的宗教文化和信仰。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是相依相存的,宗教文化不斷影響藏族舞蹈,藏族舞蹈充分反映、表達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在藏族舞蹈的表現(xiàn)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藏族舞蹈包含了很多豐富的研究內(nèi)容,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隨著近些年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學者都在研究藏族舞蹈和宗教文化。以下通過對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的分析,來促進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的共同發(fā)展。

一、藏族舞蹈的歷史發(fā)展概況

傳統(tǒng)的舞蹈藝術是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當中逐步產(chǎn)生的,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舞蹈這種文化已經(jīng)印刻在人們心中并且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豐富人類生活以及從古至今的精神文化。藏族舞蹈是形態(tài)鮮明的民族舞蹈,是在藏族五千年發(fā)展史上發(fā)展下來的,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藏族舞蹈是傳統(tǒng)的五大舞蹈之一,承載著藏族人民的文化以及信仰,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小型社會縮影。在中華民族的所有舞蹈分類中,本身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就是相對特殊的,在這種情況下,藏族文化的底蘊以及表現(xiàn)形式都是令人驚艷的,并且藏族相對來說對于宗教是信奉的,宗教文化對于藏族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影響較大的,因此藏族舞蹈發(fā)展至今,宗教文化對其的影響是功不可沒的。

二、宗教信仰影響舞蹈

在封建社會,人類對于大自然有許多的敬畏之情。自然界許多奇幻的景象對于人類來說意味著恩賜同時也有懲罰,因此人類認為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抵抗的,并且認為這種自然的力量是可以支配生活、支配人的意識想法,對于大自然,古時的人們是懷揣著敬畏之情,認為是神創(chuàng)造了這個世界并且可以預知操控著整個世界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在人的意識依賴下被創(chuàng)造。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承載著人對過去的懺悔以及對未來的希冀,在藏族的生活以及文化傳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藏族的信仰當中,佛教不僅僅是唯一的信仰,只是大多數(shù)人都信仰佛教,宗教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藏族舞蹈的傳承以及發(fā)展。

在舞蹈的表現(xiàn)上,藏族人民對于舞蹈的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都是有著嚴格要求的。在藏族的舞蹈中,一般情況下都是先向左方向進行旋轉然后再向右方向旋轉,方向的變動是以順時針的方向進行變化,這些順時針不僅僅體現(xiàn)在舞蹈方面,在生活當中,順時針無時無刻不在藏族人民當中體現(xiàn),例如寺廟的右旋以及生活中有關旋轉的東西都是依靠右旋,其實這些表現(xiàn)對于藏族人民來說具有特殊的含義。在佛教的有關文化當中,佛教是推崇方向的順時針變動,因此藏族人民出于對佛教的崇拜心理,在生活等方面也都是在右旋的基礎上,在藏族舞蹈方面表現(xiàn)得更是淋漓盡致。對于佛教的尊重以及推崇正是表現(xiàn)了藏族人民對于佛教的信仰,想要依靠佛教來表現(xiàn)對于生活的向往。在歷史的發(fā)展中,藏族舞蹈與宗教信仰結合,所要表現(xiàn)的是人民對于生活幸福的向往,宗教信仰正是給人以期待。

三、推崇宗教思想影響舞蹈

對于宗教的信奉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藏族人民,藏族舞蹈更是如此。人們對于宗教的信仰有一部分寄托在舞蹈的表現(xiàn)形式上,因此舞蹈的表現(xiàn)形式上很大一部分是受宗教思想的'影響。藏族舞蹈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進行表現(xiàn)的,一種被稱為“民間舞蹈”,另外一種被稱為“藏族舞蹈”。雖然分為兩類,但是宗教思想在這兩種舞蹈中都有所體現(xiàn)。

民間舞蹈顧名思義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舞蹈,這種舞蹈的起源是生活,隨著時代的變遷流傳至今,在這種舞蹈方面,表現(xiàn)的是歷史的源遠流長,是從古至今的人們思想境界的變化。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當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在舞蹈的表現(xiàn)形式上也是各有各的特點,藏族舞蹈是特點尤為鮮明的一種舞蹈?!白俊薄爸C”“熱巴”等舞蹈都是屬于藏族的民間舞蹈,卻因為地理位置等的差異,所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不盡相同的。在這幾種舞蹈當中有的舞蹈注重的是動態(tài)的效果,熱情奔放,有的舞蹈注重的是柔情的效果,在輕柔靜態(tài)的音樂中體現(xiàn)舞蹈的靜美。有的舞蹈是簡約大方,但是有的舞蹈注重的是跳舞的藝術節(jié)奏感,因此動作也都是相對來說比較繁瑣和復雜的。在“民間舞蹈”的“卓”舞蹈當中,宗教意識的表現(xiàn)是比較突出的。在“卓”當中,動作豪邁,大多數(shù)舞蹈者不拘小節(jié),是藏族人民用來自娛自樂的一種舞蹈,即興表演的形式是“卓”的表現(xiàn)特色。在藏族人民中,大家都是以自己表演的出眾引以為豪的,并不拘泥于畏畏縮縮的表演,這些出眾的思想是在宗教文化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對于藏族人民是一種激勵式的一種存在,它激勵著藏族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

眾所周知舞蹈產(chǎn)生于祭祀等活動中的儀式,在祭祀等活動中,舞蹈的加入讓原本的活動會顯得更加神靈化以及具有儀式感。但隨著社會的向前發(fā)展,舞蹈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娛樂的一部分。在古時的西藏,祭祀巫術等活動都是運用舞蹈,漸漸地發(fā)展出了一種新的藏族舞蹈—羌姆。羌姆是藏族舞蹈中的一種重要的舞蹈,隨著歷史時代的發(fā)展,羌姆是表現(xiàn)驅鬼降魔的一種宗教化的舞蹈。每次到了廟會或者法會的時候,羌姆這種表演形式的舞蹈都會表演一兩天,這種形式的舞蹈是受到教徒喜愛和推崇的。在羌姆當中的舞蹈表演形式以及服裝道具的模板都是按照佛教里面的形象所打造的,羌姆的表演氛圍相較于其他的舞蹈來說是比較嚴肅的,甚至會讓人覺得恐懼。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的是,宗教意識對于舞蹈的表現(xiàn)是有很大影響的。

四、宗教文化影響舞蹈

在古時社會,舞蹈是在對于神明請求時所表演的,用舞蹈的形式來祈福。請求神明對于未來生活的照顧,請求神明可以保佑五谷豐收,保證人民生活幸福,并且也是為了可以供奉神明,由此才產(chǎn)生了最古老的舞蹈。藏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公元八世紀時佛教就在藏族當中被傳承至今,因此傳統(tǒng)的宗教文化對于藏族舞蹈的影響是非常積極的。雖然近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藏族人民的宗教意識略微淡薄了一些,但是宗教文化意識對于藏族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舞蹈是藏族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種,在舞蹈當中加入宗教文化使得藏族舞蹈在舞蹈行列中變得獨特。在文化的發(fā)展當中,不僅僅是宗教文化影響著舞蹈,舞蹈也間接地影響著宗教文化,同時舞蹈也讓藏族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舞蹈的過程中適當?shù)丶尤胍恍┳诮涛幕沟米诮涛幕膫鞑ジ訌V泛,人民也樂于相信宗教可以帶給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五、現(xiàn)代藏族舞蹈的宗教文化發(fā)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藏族舞蹈并不僅僅局限于過去的發(fā)展行列,信息的全球化使得舞蹈的發(fā)展也面向全球化,在全球化的發(fā)展當中,藏族舞蹈不應該僅僅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結合其他文化元素的發(fā)展,在原有的宗教文化當中加入更加新穎的元素,但是不能丟棄原有的宗教文化。藏族文化是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生長的,舞蹈只是反映文化的一個小小的方面,隨著國家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藏族文化方面受到很大的關注,藏族舞蹈更是在關注的首要行列。古老藏族舞蹈融入了新的元素產(chǎn)生新的現(xiàn)代舞蹈。在現(xiàn)代舞蹈的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藏族舞蹈的造型方面并沒有摒棄原有的造型,還是傳承著最古老的藏族文化,將古老文化與新文化相結合所創(chuàng)建的藏族舞蹈將會是以后的發(fā)展方向。

六、結束語

宗教文化對藏族舞蹈的意義重大,藏族舞蹈所具有、所表達的文化信仰,都是藏族民族在漫長發(fā)展過程中所積累下來的。舞蹈也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生活安康幸福的向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藏族舞蹈在現(xiàn)如今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融入了現(xiàn)代元素,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相融合。這樣的藏族舞蹈,不僅貼近了人們的生活,同時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兩種文化的碰撞產(chǎn)生了現(xiàn)在獨特的藏族舞蹈。

參考文獻:

[1]石勝.論藏族宗教舞蹈藝術[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藏族文化論文篇十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藏族人十分重視禮儀和饋贈。我為大家整理的我知道的藏族風俗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我們剛學完了《藏戲》這課,讓我了解了藏族戲曲的由來,同時也萌生了我對藏族的好奇心。

課后通過查資料,我知道了藏族人十分重視禮儀和饋贈,凡是遇到喜慶,必須相互送禮祝賀,哈達是必備的高貴禮物,多為絲織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黃色和淺藍色,在相互交往中,必熱情款待,送別親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達掛在親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親切碰額、親臉,以示熱情致意、良好祝愿。說話要有禮節(jié),用語分普通話、敬語、最敬語。為尊重對方,一般用敬語、最敬語,如有疏忽,則會被認為不懂禮貌,這就是藏族人的禮儀。

藏族的食物也讓我產(chǎn)生了興趣,經(jīng)過了解,我知道久聞大名的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種主食,吃糌粑時,先在碗里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放上炒好磨細的青稞面,然后用手將面與茶水攪拌在一起。攪拌時,要注意先用中指將炒面向碗底輕搗,以免將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輕輕轉動著手中的碗,并用手指緊貼碗邊將炒面壓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眾吃飯——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青稞酒 是用青稞釀成的度數(shù)很低的酒,藏族群眾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過節(jié)必備之飲料,說到這里我真是“口水流下三千尺都不止呀!”

真想到藏族好好見識、見識啊!你呢?

我們家有一把精美的藏刀,它是爸爸的一個朋友送給爸爸的,它是藏族的工藝品。

這把藏刀體呈銀灰色,刀柄是有豹子的頭、龍的脖子,鳥的翅膀和鷹的爪子組成的。豹子頭上的眼睛、牙齒都刻得栩栩如生。龍的脖子上的鱗片雖然很小,但很精美,一個挨一個排列的很整齊。鳥的翅膀與眾不同,它的翅膀上的骨頭清晰可見,沒有骨頭的地方大約只有4毫米,表面非常平滑。鷹的爪子不是很大,它的腳趾是勾著的`,上面的斑紋也露了出來,它的指甲很鋒利,讓人覺得這個動物威風凜凜。刀鞘是這個動物的審理,上面有許多花紋。彎彎曲曲的好像是一些草,凸出來一大片好像是一大塊石頭,上面畫的就像一片草地和一大塊石頭。尾巴好像是獅子的尾巴,上面刻得更細,密密麻麻的花紋占滿了整個尾巴,不仔細看是看不到的。從刀鞘里拿出刀,刀鋒利無比,一面是刀刃,一面帶有鋸齒,刀片很干凈,像擦過一樣,把刀放進刀鞘里正合適。

這把藏刀,即代表了藏族人民的精心制造,也代表了爸爸和朋友之間的友誼。

在我家,有一把已經(jīng)十幾年的藏刀了,它是銀色的,上邊繡著許多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花紋,唯一能讓我看清楚的,就是一只鳳凰和一只龍,它們繡在刀鞘上,看上去很精致。

這把藏刀,聽爸爸說是十幾年前的一個朋友,去西藏時,送給爸爸的,在我六歲時,爸爸就把這把心愛的刀送給了我。

爸爸說藏刀是藏族人隨身攜帶的工具,在他們那里。藏刀的用處可大了,可以用它宰羊、防身,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在藏族人很小的時候孩子們就有了自己的藏刀,這也是一種成為男子漢的象征。

我的這把藏刀很鋒利,輕輕用手一碰,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手上面就會有一道口子,這把藏刀如果套著刀鞘放在太陽底下,就會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它的刀刃已經(jīng)生銹了,不再像當年那樣如同鏡子一般閃光耀眼了。

我認為藏刀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我把它放在了我的床墊地下,一來可以讓我有一種安全感,二來可以防止我晚上做噩夢,它給我?guī)砹藷o限的力量和勇氣,讓我感覺一下成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這樣,我就不再感覺到孤單、害怕了。

我經(jīng)常玩這把刀,動不動就看一下,越看越覺得越來越有趣,甚至還感覺藏刀上邊的花紋像幽靈,說得也是,它上邊的花紋的確很稀奇古怪,我真想知道他真正的含義呀!

我非常喜歡這把藏刀,因為它象征著勇氣和力量。

藏族文化論文篇十一

克珠群佩先生是西藏著名的翻譯家和作家,他從三十年前開始涉足文學和翻譯領域,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一批很有分量的文學作品,曾有小說選人五省區(qū)高中藏語文教材。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又一頭扎進宗教,對藏傳佛教進行系統(tǒng)研究,辛勤筆耕不綴。如今,在宗教學術領域和翻譯領域已結下累累碩果。日前,記者專門走訪了他,他就藏傳佛教、文學和翻譯問題談了自己的見解。

克珠群佩:我是1977年_結束后第一批大學生。當時在山南師范??茖W校當老師,后來考上了華東師范大學。大學畢業(yè)后,因身體不適應高原(別看我是個藏族,在內(nèi)地幾年反而不適應高原氣候了)就分配到設在陜西咸陽的西藏民院工作。我先是到預科班當老師,預科班里的學生基礎差一些,有好多是從西藏縣、鄉(xiāng)考上來的,由于那時候基層的教學質量跟不上,所以學生的成績普遍比較差,學生上大學的分數(shù)線也很低。到了大學,要先學一年的預科打基礎,然后再接受正式的大學教育。預科班里有藏族學生也有漢族學生,我是教他們漢語文。后來又到干訓部教書,也是教了2年漢語。

我從83年開始搞翻譯,對藏學一點沒研究,只是邊翻譯邊繼續(xù)著我的文學夢,先后用漢藏兩種語言創(chuàng)作了一批小說,處女作《星星,請別譏笑我》在《西藏文藝》漢文版發(fā)表,并獲得五省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二等獎,被錄入有關集子;藏文小說也接著陸續(xù)發(fā)表,寫作手法在剛剛起步的藏文文學界顯得特別新穎獨特,受到了同行的好評,也受廣大讀者歡迎,有人把我的作品作為意識流小說加以評介,其中《歸途》收入五省區(qū)藏語文高中教材,有數(shù)篇專門評論;《命運的抉擇》時隔二十年后被翻譯成漢文發(fā)表,并獲得2010年《民族文學》年度獎;當年創(chuàng)作的藏文小說結集成冊出版;在翻譯上主要是把學者寫的評論,還有外國名著翻譯成藏文。

克珠群佩:在民院做名好教師并非難事,但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遠離生養(yǎng)我的土地,遠離我所熟悉的生活,創(chuàng)作源泉很快就會枯竭。于是,我有意改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主攻方向,在教學和創(chuàng)作的同時開始接觸藏學。為了對宗教有綜合的了解,我閱讀了基督教、_教、道教等方面的典籍,還初步了解漢傳佛教的禪宗、天臺宗、凈土宗等宗派,對佛教的教義教法有特別的興趣。經(jīng)過潛心學習和準備,我開始涉足宗教研究領域,最早翻譯的宗教著作是《直貢法嗣》,之后寫了介紹噶舉派研究系列論文,有些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如《桑定多吉帕姆_歸屬管見》,糾正了女活佛多吉帕姆系統(tǒng)為香巴噶舉派的錯誤觀點,在研究學習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佛教在修行方面,不管是顯教還是密教,也不論怎樣的修法,都離不開止觀法,充分認識到這點,我便撰寫了《佛教止觀法略述》來系統(tǒng)闡釋。藏傳佛教從吐蕃開始非常重視道次第,在傳播中形成了豐富的道次第學說,道次第是藏傳佛教最實質的特點,有關的著述汗牛充棟。于是我撰寫了《西藏佛教道次第概述》。

道次第,是藏傳佛教里最有特點的,很多人說藏傳佛教的特點包括活佛轉世、政教合一制度、念咒,但我認為這些只是表相,最本質、最核心的特點實際就是道次第,像階梯一樣。它不像禪宗,求頓悟,無次第。藏傳佛教非常嚴格,從開始修行到顯宗_的修行,道次第很嚴密。藏傳佛教關于道次第的論證很多,特別是格魯派關于道次第更加嚴格,宗喀巴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_道次第廣論》,格魯派思想于是就定型了,這是我這么多年研究佛教的一個體會。

當時我定的目標是要研究噶舉派,噶舉派是宋代時期產(chǎn)生的一個比較有影響的_,國內(nèi)研究的還不多。我先是從翻譯開始人手,翻譯了《直貢傳》,一邊翻譯一邊學習有關宗教方面的知識,然后開始撰寫噶舉派系列論文。特別是《西藏佛教史》,一百多萬字的巨著,基本上對每個_的教義教法、歷史等都作了介紹。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西藏佛教的方方面面,被中央_部譽為“具有填補空白之意義”。這是我在西藏民院民族研究所擔任所長時主持完成的課題,此書耗費了我大量心血,于2009年由宗教出版社出版。

記者:您研究藏傳佛教,體會是什么?

克珠群佩:我接觸佛教就是從藏族傳統(tǒng)文學開始的。我最早寫的《佛教四圣諦與古代文學》,很多讀者說對他們很有啟發(fā),從這里尋找到了藏族文學規(guī)律性的東西。對古代的藏族文學,有些人覺得沒什么價值,認為全是講解_的一生,是多余的東西。但是我總結出來不是這樣的,因為過去整個藏族社會信佛非常普遍,佛教內(nèi)容也是藏區(qū)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所以不能說寫佛教的東西就不是反映藏族人生活的東西。到現(xiàn)在也是,西藏不像內(nèi)地,你寫佛教的東西,不要以為不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因為到現(xiàn)在,西藏宗教信仰還是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寫宗教的東西其實和文學沒有沖突,至今佛教仍影響著西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在寫的時候立場和方法很重要。藏族傳統(tǒng)文學里很少有悲劇的結尾,基本都是大圓滿式的結尾,很多人就覺得這很雷同,但其實不是,這反映了過去西藏的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研究佛教后,我發(fā)現(xiàn)里面說了很多人生觀,世界觀的東西,怎么看待人生的生老病死?佛教反對比如貪念、愚癡這些東西,而現(xiàn)在文學里充斥和張揚的就是這些貪嗔癡,所以我現(xiàn)在不大看文學作品,沒時間、也沒興趣。佛教里有很多對人生很有價值的東西,佛教的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對現(xiàn)在的人有教益?,F(xiàn)在的人物質和精神享受都比過去好了,很多人并不是貧富的問題,而是心理不平衡的問題,如果真正領悟到佛教思想的意義,能夠解決很多思想上的問題。

研究佛教需要毅力,從文學完全轉到佛教研究,是有難度,但是佛教文化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藏傳佛教和內(nèi)地不同,內(nèi)地佛教相對比較單純,但是藏傳佛教需要十明精通,里面包括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不懂佛教沒法看藏戲。包括內(nèi)地的名著《西游記》,其實都是用世俗的故事講佛教的道理。

記者:您長期從事翻譯工作,您認為翻譯的核心是什么?

克珠群佩:我的翻譯作品學術性都比較強,但我忠實原文,在形式上盡量保留原文風格,同時在語言上力求流暢優(yōu)美,通俗易懂。藏譯漢的漢文盡量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對于文中涉及到的專業(yè)術語或大眾難理解的字詞,均附以較詳實的注釋。注釋需查閱大量的資料,翻譯佛教教義的內(nèi)容盡量保持藏文的字數(shù)和節(jié)拍,同時意思要保持一致,其實注釋的學術價值更高一些。

翻譯有時比寫作還要難。首先要理解藏文,其次要了解漢文的佛教用語,我的優(yōu)勢是研究過內(nèi)地佛教的各個_,所以翻譯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宗教諺語、哲理諺語這些比較難的東西,當了解了漢語和藏語的特點后,翻譯起來就沒那么難了。

翻譯的過程實際上是對佛教再認識的過程。翻譯的好處是必須每個字都要準確,提高就很快,原來在內(nèi)地學的佛教知識,回到西藏以后請教高僧或者專家進行藏傳佛教方面的專門指導,把藏文佛教著作原文加以注釋,翻譯理解上就不會有很大的問題。

不久前熱振寺來人,說讓我校對他們翻譯的寺院志,校對后發(fā)現(xiàn)錯誤比較多,于是又重新翻譯了一下,翻譯后我覺得很有價值,可以提供給他人作為資料研究。有助于對西藏感興趣的人了解西藏,繼承和發(fā)揚本民族的文化,包括旅游我也很關注,發(fā)揮我自己的特長吧。

記者:目前您認為我國藏漢翻譯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克珠群佩:總的來說還不錯。臺灣的藏漢翻譯水平也比較高,很到位,條條框框少些,教義教法翻譯的多;我們大陸這邊翻譯歷史的比較多。

目前搞藏學研究有個弊端,就是資料豐富的去研究的人也比較多,資料少的就沒有人去碰。另外,藏文翻譯上流行一種不好的方法,就是能譯的譯,不好譯、不容易譯的就圖簡便用音譯,這樣就造成了閱讀上的障礙。比如在一些文學作品里面,說到藏傳佛教時說成喇嘛教,這是謬誤,當然這中間有歷史原因,但我們今天就不能再這樣錯下去。我以前還提議過,要開翻譯專欄,專門研究討論翻譯上的問題。但是難度比較大,需要培養(yǎng)人,文學翻譯也是。尤其藏譯漢的很少,文學方面就更少,別說佛教了。

記者:您現(xiàn)在擔任《西藏文學》的主編,您既編雜志又搞翻譯,二者是怎么兼顧的?

藏族文化論文篇十二

藏族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瑰寶。近日,我有幸參觀了一次藏族文化展覽,深入了解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藝術造詣。通過這次參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下面,我將從宗教信仰、傳統(tǒng)服飾、建筑風格、音樂舞蹈和美食飲食五個方面來闡述我的體會和感受。

首先,宗教信仰是藏族文化的核心。藏族人民虔誠地信仰佛教,視佛教為生命的指南。在展覽中,我看到了各種形態(tài)的佛像和供奉品,這些都反映了藏族人民對于佛教的崇敬和依戀。而佛教在藏族文化中的影響不僅僅是宗教層面,更是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舉例而言,著名的拉薩大昭寺是藏傳佛教的圣地,每年都吸引著無數(shù)的朝圣者。這種虔誠的信仰和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使得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其次,傳統(tǒng)服飾是體現(xiàn)藏族文化魅力的重要方面。在展覽中,我看到了藏族男女嶄新、華麗的盛裝,每一套服飾都別具一格,展現(xiàn)了藏族人民對于美的追求。男性的服飾以藏袍最為典型,色彩斑斕,圖案絢麗,寓意吉祥。而女性的服飾則以藏錦為材料,繡有細致入微的花紋,給人一種優(yōu)雅高貴的感覺。這些傳統(tǒng)服飾的設計和制作都需要耐心和精湛的技藝,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對于手工藝術的極高要求。

第三,建筑風格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展覽中,我看到了許許多多藏式建筑的模型,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布達拉宮。布達拉宮是藏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其獨特的建筑結構和精美的裝飾讓人贊嘆不已。除了布達拉宮,藏族人民還在其他地方建起了許多寺廟和宮殿,這些建筑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對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表達。

第四,音樂舞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展覽中,我欣賞到了精彩絕倫的藏族舞蹈表演,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藏戲。藏戲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多樣的曲調(diào)和獨特的舞蹈形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藏族人民還擅長吟唱和彈奏古箏、手鼓等傳統(tǒng)樂器。這些音樂舞蹈的形式展現(xiàn)了藏族人民豐富的情感和對于美的追求。

最后,美食飲食是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藏族人民的飲食以牦牛肉為主,將其制成風干肉或者燉煮,味道鮮美。此外,酥油茶也是藏族人民傳統(tǒng)的飲品,有濃厚的牛奶味道和奶油的香氣。這些美食飲食不僅僅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更是藏族人民對于純樸生活的追求。

通過這次參觀,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藏族文化,也對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勞給予了充分的贊美。同時,我深刻體會到了傳統(tǒng)文化承載的人類智慧和珍貴性。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珍惜和傳承。

藏族文化論文篇十三

藏族文化作為西藏的文化代表,充滿著獨特的魅力和美麗的傳說。作為一個文化的愛好者,筆者深入了解了藏族文化,從中體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分享自己的藏族文化心得體會。

第二段:藏族文化的歷史淵源

藏族文化源遠流長,涵蓋了多種文化和傳統(tǒng)。5000多年前,藏區(qū)就有了人類聚居和文化創(chuàng)造。在歷史的長河中,封建制度和宗教信仰與藏族文化相互交織,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文化風貌。豐富的詩歌、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流傳于藏族各族人民之間,成為滋養(yǎng)他們精神生活的源泉。

第三段:藏族文化的信仰和宗教

藏族人民對宗教有著深刻的信仰,信仰藏傳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塑造了藏族文化的許多特點,例如藏式佛教建筑、壁畫、唐卡等都是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藏族傳統(tǒng)信仰中還有一些神話、傳說和巫術等,這些宗教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不僅在藝術表現(xiàn)上豐富多彩,更在民間文化傳統(tǒng)中深植民心。

第四段:藏族文化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

藏族文化在藝術方面一直以來都有著燦爛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比如,藏族音樂、藏劇、唐卡、木雕、銅雕、青銅器、絲綢織物、陶瓷、藏式建筑等等,在國際上擁有廣泛的名聲和影響力。其中,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唐卡無論是造型、線條、顏色,都融合了佛教藝術和藏族文化,不僅表現(xiàn)了佛法教義和精神內(nèi)涵,也體現(xiàn)了藏族藝術文化特有的審美標準和價值觀念。

第五段:結論

藏族文化以多樣性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也讓我們對文化的多元性和豐富性有了更深的認識。通過對藏族文化的了解和探索,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互相影響。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各種文化的差異,守護好自己的文化,在與其他文化交流中,保持謙遜和開放的心態(tài)。

藏族文化論文篇十四

據(jù)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如今,在西藏自治區(qū)以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臨近省都分布有藏族.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為“兌巴”(阿里地區(qū)),“藏巴”(日喀則地區(qū)),“衛(wèi)巴”(拉薩地區(qū)),“康巴”(四川西部地區(qū)),“安多娃”(青海、甘南、川西北等地區(qū)).

作者:才多作者單位:刊名:西部大開發(fā)英文刊名:westchinadevelopment年,卷(期):2001“”(12)分類號:關鍵詞:

藏族文化論文篇十五

藏族文化作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久遠、深厚而神秘。近年來,我有幸到西藏旅游,親身感受了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并發(fā)現(xiàn)了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在這里,我想分享我對藏族文化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藏族文化的源起和傳承

藏族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起源于古代波斯地區(qū),后傳入西藏地區(qū)并融合了多種族的文化元素。在積淀和演變的過程中,藏族文化獲得了獨特的發(fā)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宗教和生活方式。如藏傳佛教藝術以唐卡畫、佛教寺廟建筑等形式表達虔誠和超凡境界;藏族的過年、婚禮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人們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這些傳統(tǒng)儀式和文化表現(xiàn),以其深入人心的影響力,使每個人不禁為之心馳神往。

第二段:我對藏族文化的重要認識

在深入了解藏族文化的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藏族文化所強調(diào)的是人與自然、人與宇宙和諧共生的哲學觀念。藏族人民對大自然的崇拜和依賴,以及對生命與死亡、善良及善行的思考和追求,使得人們更加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努力向善。這種信仰和理念的傳承,讓藏族文化扎根于土地之中,滋養(yǎng)了人們的心靈。

第三段:藏族文化給我?guī)淼膯⑹?/p>

與藏族人民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心靈的守護。他們并未丟失自己文化的土壤,反而用心呵護,吸取外來文化元素,并將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認同和對待他人文化的態(tài)度。每個文化都是一張海上捕撈的船網(wǎng),彼此糾結、相互呼應、統(tǒng)一于一體,而它們之間的互通有無,決定了人們的認同以及彼此合作的程度。

第四段:如何傳承和弘揚藏族文化

我意識到,傳承和弘揚藏族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在我看來,了解和學習藏族文化是第一步,我們應該努力去理解其深層次的哲學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去感受和體驗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其次,我們要尊重、保護和傳承藏族的傳統(tǒng)習俗和節(jié)日,盡自己的力量去宣傳和推廣藏族文化。最后,通過文化交流和合作,加深各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了解,推動中華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因為只有當世界每個角落都注重民族文化的多樣和共融時,人類社會才能體現(xiàn)出真正的豐富和美好。

第五段:我對藏族文化的美好愿景

相比于繁華的大城市,藏區(qū)的寧靜和純凈給人以寧靜和深思。而我對藏族文化的美好愿景是,希望每個人能擁有一顆寧靜的心,拋卻浮躁的塵世煩惱,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宇宙的奧秘,用自己的力量讓世界更加和諧。我相信,無論是在藏族的高原上,還是在城市的喧囂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靈家園,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幸福。

總結:

通過這次西藏之行,我對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體會到了其深刻的哲理和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我將努力傳承和弘揚藏族文化,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受益于這份瑰麗的文化遺產(chǎn)。最終,我希望我們能共同努力,使多種民族文化在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藏族文化論文篇十六

哈達是藏語“卡達”或“達呷”之音譯,“哈”字是“卡”的變音。準確的音譯還是“卡達”或“達呷”為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藏族禮儀中的哈達文化,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根據(jù)苯教史料記載,第九代贊普布德貢杰時,本教徒哇托尖 〔羊毛纏頭之意〕在進行宗教儀軌時,將羊毛纏在頭和脖子上,此俗由此而傳。后來人們將羊毛織成巾和絹的形式,替代此習俗,哈達的雛形由此形成。

卡達何時成為藏民的禮品,尚無資料記載。但從阿里托定寺壁畫上古格王國君臣百姓盛迎阿底峽尊者來藏傳教的場面中,就有獻卡達的畫面。阿底峽尊者來藏時間為公元1037年。這個時候藏族就有獻卡達的習俗,距今已有9百多年的歷史。

卡達的主色為白色,后佛教在藏區(qū)盛行,也為卡達的顏色注入了新生命。卡達的顏色有白、藍、紅、綠、黃5種,5種色相配的卡達稱“達崔朗昂”,意為五彩卡達。五彩卡達是獻給佛、菩薩,結婚時作彩帶用。按照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卡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只在特定時候敬獻。結婚時用五彩卡達意為五彩祥云降臨婚禮,以示吉祥喜慶。

五色卡達,白色象征白云;藍色為喻為藍天;紅色為空間護法神;綠色為江河;黃色象征大地。在日常生活中,白色最為常見。這是因為:藏民族是十分崇尚白色的民族。認為白色代表純潔、高尚、吉祥、誠摯、善良、正義、繁榮和向上的象征。

卡達種類很多,就以白色為例分為三種:內(nèi)庫卡達、阿喜卡達和素喜卡達。內(nèi)庫卡達長二丈、寬二尺左右為上等品,繪有吉祥八瑞,龍鳳戲珠等圖案,阿喜和素喜一般長6尺,寬一尺余,分上、中、下三個等級,這三種卡達都有是用絲綢制成。

獻卡達的部位也講究規(guī)矩:獻給佛、菩薩時,一般將卡達放在臺座前或腿部上,不能搭在頭上或肩上;給活佛、長輩、尊長敬獻卡達時,要躬身90度,雙手奉獻卡達必須舉過頭頂,獻到對方手里或獻放于座前桌上,也可以通過代理人轉獻;下級向上級敬獻卡達,要彎腰雙手奉獻到上級手里或獻放于座前桌上,也可以通過代理人、秘書、侍從、衛(wèi)士等人轉獻;同輩之間獻卡達,一般略躬身,把卡達呈送到對方的手臂上;若給晚輩或下屬贈卡達,可將卡達搭到對方肩上或遞送到對方的手臂上即可;迎送團體呈獻卡達,一般只獻給被迎送團隊的首領即可,不必獻給所有成員,更不得連侍從人員都獻,這意味亂了規(guī)矩,混淆主次等級。團隊中有特殊人員,但又不是團隊頭領,則可以單獨獻給他,以表迎送者對他的特殊相待或格外尊重;晚輩拜見長輩、學生(弟子)拜見師長,下級求見上級,一般僧尼拜見高僧大德獻卡達時,一般不獻到手上,獻放在座前或連同其他禮物一并放在面前即可;葬禮上獻卡達,如果死者是僧人,則將卡達獻在遺體上。如果是俗人,則獻給親友即可。

把卡達搭到對方的脖頸上是一種宗教加持的特殊賜賞。僅局限在活佛給俗人,宗教高層領袖人物對一般僧尼、俗官之間。將經(jīng)過活佛加持或打有加持結的卡達作為圣物搭在對方的勃子上。宗教信徒,一般僧尼或朝拜喇嘛活佛的百姓自帶卡達請求高僧大德為他加持時,高僧大德接過卡達經(jīng)過加持后,再返搭到對方的勃頸上。任何高官、俗人無資格將卡達搭到對方的脖頸上。

敬獻卡達的文化意味。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各有其不同的視福和意味:宗教活動中,向菩薩、活佛敬獻卡達,表示對佛的無限敬仰和信教的真誠之心,同時也祈求菩薩保佑,萬事吉祥如意、人畜興旺發(fā)達;節(jié)日之際,人們互贈卡達表示共同慶賀佳節(jié)、祝福來年吉祥如意;迎送賓客奉獻卡達,表示對來客熱烈歡迎和一路平安;晚輩向長輩、學生向老師、弟子向尊師、俗人向僧侶、下級向上級敬獻卡達,表示崇高敬意和祝福吉祥安康;舉行婚禮時呈獻卡達,表示恭賀新喜、祝愿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兒孫滿堂;在舉行葬禮時敬獻卡達,則表示對死者哀悼和對已故親屬的安慰等等。

當今很多地方把獻卡達這一藏族人民崇高傳統(tǒng)禮節(jié),不分場合、不講規(guī)矩、不看對象、不分規(guī)格、不講方式,出現(xiàn)獻卡達泛濫現(xiàn)象,把藏民族最嚴肅、最崇高的禮節(jié)變成庸俗化。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不甚了解或不懂得卡達和卡達文化內(nèi)涵意味所致。

雪域高原是個禮儀之幫,藏民族是個十分講究禮貌的民族。在國際國內(nèi)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聯(lián)系越來越多的今天,在覲見佛像、敬謁活佛、拜見尊長、迎送賓客、婚喪節(jié)慶等場合獻卡達這一藏民族傳統(tǒng)崇高禮節(jié),已經(jīng)成為加強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民族之間友誼的彩橋。但我們在繼承這一傳統(tǒng)禮節(jié)時,還得講場合,講對象、講規(guī)矩、講方式,不能把這崇高禮節(jié)庸俗化。還是繼承我們祖輩敬獻卡達的傳統(tǒng)習俗為好。

藏民族把哈達視為非常貴重的禮品,所以敬獻哈達也有其自身的規(guī)則。一般哈達順長疊成雙層,折疊扣朝對方,用雙手恭敬地呈獻,以示佛教四大皆空的教義和對對方尊敬之意。哈達潔白無瑕的顏色標志著自己純真無邪的心,而哈達的順長標志著師徒和諍友之間關系永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長久。

通常給活佛、長輩敬獻哈達時,要求躬身90度,雙手捧哈達必須過頭頂,獻到對方手里或放于座前,如對方騎著馬,亦可將哈達系到馬蹄子上;同輩之間獻哈達,一般略躬身平伸雙手將哈達捧送到對方手中或腕上即可;若對晚輩或下屬贈哈達,可將哈達搭到對方頸項上或遞送到對方手臂上即可。

藏族文化論文篇十七

第一段:引言(200字)

藏族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支,深深植根于西藏高原的土地上。通過一次深入了解和研究,我對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我發(fā)現(xiàn),藏族文化蘊含著深厚的宗教信仰、獨特的建筑藝術、精美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等,這一切都給我?guī)砹司薮蟮膯l(fā)和收獲。

第二段:宗教信仰(300字)

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藏傳佛教,而佛教在藏族文化中的影響無處不在。我參觀了拉薩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深深感受到了佛教對藏族人民的宗教情懷和精神追求。不僅如此,我還有幸觀摩了一場著名的佛事活動——祈愿解脫。在這個儀式中,我看到了藏族人民對于宗教的虔誠和對于生命解脫的追求。這一切讓我感受到了宗教對于人類精神層面的意義,也讓我對心靈的力量有了更深切的體悟。

第三段:建筑藝術(300字)

藏族的建筑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而聞名,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們不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藏族文化的瑰寶。建筑風格宏偉壯麗,色彩豐富多樣,融合了藏族傳統(tǒng)和宗教元素。我在參觀過程中,如同置身一個神圣而神秘的世界,感受到了藏族人民對于自然和宇宙的崇敬之情。同時,我也意識到了建筑藝術在傳承文化和表達情感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這給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帶來了靈感和啟示。

第四段:傳統(tǒng)手工藝品(200字)

藏族人民以其精湛的手工藝技藝而聞名于世,雕刻、織錦、制作銅器等都是藏族傳統(tǒng)的手工藝品。我在參觀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一位雕刻師傅在制作木雕作品,他的技藝嫻熟而精準,對于細節(jié)的把控幾乎完美。這種對工藝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讓我深深感動,也讓我認識到只有在平凡的工作中追求卓越,才能造就精彩的人生。同時,我也了解到了傳統(tǒng)手工藝品在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段:個人收獲與心得體會(200字)

通過這次對藏族文化的探索,我不僅拓寬了視野,還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都有其值得探究和珍藏的寶藏。我深深體會到了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當代青年的責任,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并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我還意識到,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們應該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總結:

通過這次對藏族文化的了解和體驗,我深深被其深厚的宗教信仰、獨特的建筑藝術、精湛的手工藝品所打動。這一切給我?guī)砹司薮蟮氖斋@與啟發(fā),讓我對文化的珍貴、多樣性和傳承有了新的理解。作為一個青年人,我將努力學習并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推動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社會進步和文明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藏族文化論文篇十八

藏族聲樂藝術的區(qū)域特色

相關研究表明,各地區(qū)民歌風格的形成,與該地區(qū)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語言特點有著很緊密的聯(lián)系。薩班《樂論》中提到:“前藏人聲音洪亮而婉轉,后藏人聲音嘶嗚而豁亮,阿里人聲音擠壓而短促,康巴人聲音威武而雄壯?!鼻安氐貐^(qū)地勢相對較平緩,人們之間的歌唱不存在太多音量的問題,因此相對來說,歌曲的演唱上偏婉轉悠揚。后藏地區(qū)地勢相對險峻,高山峽谷較多,造就了人們說話和歌唱喊得成分增加,聲音相對嘶啞;那曲牧區(qū)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促成了音域寬廣、聲音高亢、穿透力極強的牧歌演唱;阿里地區(qū)海拔很高,氣候極度惡劣,高寒缺氧,雖然不是絕對,但這也是阿里人聲音短促擠壓的重要原因;康區(qū)海拔較低,植被豐富,人們以畜牧為生,性格豪邁奔放,因此,康巴人歌唱、說話聲音威武而粗曠,盡顯其自由奔放的特點。

盡管各地區(qū)的聲樂演唱藝術無論是發(fā)聲方法還是演唱特點都風格各異,但他們同時都具備一個很典型的審美特點,那便是“永恒”的快樂。各地的民歌中,悲傷情緒的聲樂演唱作品很少,大部分的歌曲都是以歡樂愉快為基調(diào)。從狹義聲樂歌唱中的藏族民歌、牧歌、山歌再到廣義聲樂歌唱中的藏戲,我們都很難見到“悲劇”的影子。即便在藏戲劇目中,有不少主人公也受盡磨難、飽受折磨,但最后結局都是幸福圓滿的。

這種審美取向的形成并不是偶然,這與藏民族獨特的生活環(huán)境、堅強樂觀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關系。在青藏高原這個氣候惡劣,高寒缺氧的環(huán)境,藏民族要在此生存和繁衍,除了對大自然極為有限的改造之外,更多的是對大自然的“妥協(xié)”,對“神靈”安排的命運無條件的服從。讓我們感到驚喜的是,這樣的思維方式并沒有讓藏民族悲觀厭世,而是讓這個民族更加地樂觀堅強,永恒地追求快樂,就像我們常說的“知足者長樂”。因此我們聽到,藏族聲樂演唱作品中表現(xiàn)悲傷憂慮、爭強好勝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歌唱美好生活,贊美愛情,歌頌豐收,曲調(diào)樸實清晰、愉悅優(yōu)美。這種獨特的審美取向也成為了藏民族聲樂藝術的一種重要的審美標志,人們一提到藏族民歌便會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無憂無慮的快樂,這也是很多人對藏族聲樂藝術情有獨鐘的重要原因。

藏族宗教誦經(jīng)聲樂與民間藏族聲樂的審美特征

1.宗教誦經(jīng)聲樂

薩班《樂論》中在提到什么是要學的音時這樣講到:“雖雄壯而又要華麗溫情,既悅耳然而又不失骨氣,既正直但又不失曲折婉轉,既低沉但是字面清晰,既要協(xié)調(diào)但瞬間又有多種音調(diào)??傊苁褂廾琳咝膼傉\服,使智者們內(nèi)心喜悅?!盵1]軌范師陀羅在《音論聰慧之頸飾》中寫到:“雖為長樂然勻稱得當,雖為短樂但音調(diào)完備,雖雄壯卻又溫情,雖動聽但不失骨氣,雖正直但又不失婉轉,雖低沉但字清意明,雖嗓音多樣還在瞬間飾有多種音調(diào)……?!盵2]從這些理論描述中我們看出,早期的宗教聲樂演唱要求演唱者聲音盡量做到兼顧,避免聲音“顧此失彼”,對任何一種色彩的音都不能追求過度,而要讓聲音平衡和諧,圓潤動聽,即追求平衡,以和諧為美。筆者在日喀則采風期間,在薩迦寺中聆聽了眾僧早誦的吟唱,雖然現(xiàn)在科技先進,領誦人已有一小麥克風幫忙傳聲,但其嗓音渾厚通透、空靈悠長,氣息可以輕松的保持十拍以上,足以見得其演唱功底的深厚,領誦人富有磁性的低音,再加上眾僧整齊的吟唱,使人頓生敬畏,被帶入空靈境界。

2.民間藏族聲樂

在民間,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藏族聲樂演唱便和這種宗教聲樂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各個地區(qū)的藏族聲樂藝術在風格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別,但總的來說,它們也有很大的共性。大部分的藏族聲樂演唱都會給人以豪邁奔放的直觀感覺,即便是優(yōu)美婉轉的女聲,其聲音也是天馬行空、自由空靈。在對聲音共鳴腔體的要求上,演唱講究聲樂高亢明亮,追求聲音的尖亮直白(特別是女聲),并不刻意的在乎各個腔體的均衡應用;在對其音波的要求上,則以直音和大擺(振固)交替進行,這在山歌和牧歌演唱中最為明顯。從這些聲音特點我們看出,民間藏族聲樂演唱對于聲音有著很強的個性追求,非常重視演唱時聲音對情緒的表達作用,并且喜歡用一些看似并不符合“通常意義上的和諧、均衡”的音色來進行演唱,對于演唱“功能性”(表達情感、傳書送情、緩解疲勞)的追求遠遠高于對聲音本身審美的需求,這樣的演唱喜好決定了藏族聲樂演唱藝術獨特的.聲音審美取向。因此,我們在聆聽優(yōu)秀的藏族歌手演唱時,在豪邁不羈、大氣灑脫的聲音背后,更多感受到的是真摯的情、真誠的意,那濃濃的高原鄉(xiāng)土氣息、藏族人民的淳樸熱情都在這樣的歌聲里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綜上所述,藏族聲樂演唱藝術因其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因素等影響,形成了風格鮮明的藝術特點和愉悅、高雅、正直的審美取向。其美學價值講究傳情達意,美學理想追求風格韻味,演唱時充分運用歌唱的各個元素―字、聲、氣來增加歌唱的韻味,達到打動聽眾的目的,同時,強調(diào)歌唱的功能性,注重歌唱藝術對于“愉悅快樂”的傳達。

藏族文化論文篇十九

藏族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并積淀下來。我有幸能夠親身體驗和感受到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我獲得了深刻的收獲和心得體會。

首先,融入藏族文化讓我領略到了其豐厚的歷史底蘊。作為中國五大民族之一,藏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發(fā)展軌跡。在參觀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時,我目睹了這些被譽為藏族文化瑰寶的建筑,感受到了這些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底蘊對于藏族人民的精神支撐作用。同時,在文化交流中,我了解到藏族有著豐富多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傳說故事,這些都展示了藏族文化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民族精神的獨特體現(xiàn)。

其次,接觸藏族文化讓我真切感受到了其深厚的宗教信仰。藏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佛教在當?shù)氐奈幕ㄔO、社會生活以及個體信仰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在參觀藏傳佛教寺廟時,見證了藏族人民對于佛教的虔誠信仰和對于修行的無比熱情。他們把佛教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保持著一顆清凈的心靈,同時也通過佛教來關懷他人和寬容自己。這種宗教信仰和修行的精神對于我來說是一種啟發(fā)和寶貴的財富。

再次,體驗藏族文化讓我體會到了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藏區(qū)地勢高寒,氣候惡劣,這也決定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與內(nèi)地地區(qū)存在巨大差異。在與藏族人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們以畜牧業(yè)為主要生產(chǎn)方式,過著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活。他們勤勞而樸實,對于自然的敬畏和珍惜讓我深受感動。同時,藏區(qū)的獨特自然環(huán)境也塑造了藏族人民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如唐卡、雕塑以及藏戲等,這些都是藏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的結晶,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藏族文化的獨特之美。

最后,親身參與藏族文化與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和藏族人民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他們對于自己的文化保護的重視和努力。他們通過舉辦節(jié)慶活動、開設文化學校以及傳承工藝等方式,努力傳播、保護藏族文化。我也參與到這些活動中,與藏族人民一起分享了快樂,增進了友誼。這段心靈的連接讓我意識到,盡管我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但是通過交流和互動,我們可以彼此了解、尊重和欣賞對方的文化差異,從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和互信。

總而言之,藏族文化的收獲與心得體會讓我深刻認識到了各個層面的獨特之美。歷史底蘊、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及人際交往,這些都構成了藏族文化豐富多彩的一面。通過與藏族人民的交流與互動,我也深刻認識到了文化差異的重要性,以及交流與包容在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和平發(fā)展中的作用。我將繼續(xù)努力學習和弘揚藏族文化,與藏族人民一起傳承和發(fā)揚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藏族文化論文篇二十

藏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在歷史長河中,藏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宏偉壯麗的文化成果,積淀了深厚的文化精神。我有幸深入藏區(qū),近距離接觸藏族文化,對其獨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和感悟。在此分享我的藏族文化心得體會。

第二段:藏族文化的歷史溯源

藏族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吐蕃時期。在歷代封建時期,藏族文化逐漸形成,它是漢藏文化在長期交流中的產(chǎn)物。藏族文化融入了佛教、唐卡、格薩爾、神山等元素,豐富多彩。藏文、藏經(jīng)、唐卡、吉祥紋、蓮花塔、曲水流觴等藝術形式構成了藏族獨特的文化風貌。在宗教、文學、藝術、禮儀、建筑、民族服飾等方面,藏族文化有其獨特的表現(xiàn)和特點。

第三段:藏族文化的精髓

藏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藏傳佛教文化,它對藏族思想、道德、禮儀、文學、科學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藏傳佛教自13世紀由印度傳入西藏,從此與藏民族有了緊密的聯(lián)系。藏傳佛教鼓勵人們慈悲為懷,追求精神境界,實踐寬容和諧,同時也倡導崇拜自然,保護環(huán)境,這些都成為藏族精神生活的核心。除此之外,著名的文學作品《格薩爾王傳》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特色,成為溝通漢藏文化之間的重要作品。

第四段:藏族文化的傳承

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一直是文化保護和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在現(xiàn)代化快速發(fā)展的情況下,藏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受到威脅,但是藏族人們始終堅守不懈。傳承中,古老的書法、民族舞蹈、傳統(tǒng)民俗、傳統(tǒng)手工藝等逐漸走進年輕人的生活,成為藏族文化的代表。藏族大媽和藏族大叔們,通過教育和社區(qū)活動的方式,一代一代地傳承起來,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的美好。

第五段:藏族文化的未來

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時代的進步,所以我們需要在傳承藏族文化的同時,讓其與民族現(xiàn)代化有機結合。近年來,藏區(qū)逐漸發(fā)展出藏族特色的旅游業(yè),成為藏民族的經(jīng)濟支柱,同時也為文化的傳播拓寬了渠道。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我們需要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加以重視。只有使藏族文化真正融入現(xiàn)代生活和現(xiàn)代化建設,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結語:

藏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我們應該更好地對其進行傳承和推廣,發(fā)揚其精髓,讓其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與現(xiàn)代文化相互融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尊重傳統(tǒng)文化,珍惜歷史,弘揚精神,做到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相適應、相結合,為推進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與發(fā)展做出貢獻。

藏族文化論文篇二十一

眾所周知,牛羊肉是草原牧民擅長烹飪的食物,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選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開鍋后立即撈出?;鸷蛞蚤_鍋肉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餐具只用藏刀,將羊肉割下后手抓食用,所以稱為手抓羊肉。食用時十分有趣,羊尾和胸叉是獻給最珍貴的客人;未來女婿第一次登門,未來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頸椎骨節(jié)相連的羊脖子很難將肉吃盡,但藏族青年不會被難倒,能吃得好象骨頭上從來沒長肉似的,只有這樣才被認為是有本領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傳著“羊脖子考女婿”的習俗。

酸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將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舊酸奶以發(fā)酵,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樣。色澤光亮,表面覆蓋有一層金黃色的油脂奶皮,并有一種芳香的氣味。質地細膩,酸甜可口,營養(yǎng)豐富,具有開胃、抑菌、降低膽固醇等功效,還可以拌著米飯吃。

血腸是藏族食譜中的上等食物,貴客臨門,能以血腸待之,那是主人的榮耀。血腸是由切碎的肉丁、板油、調(diào)料和豬血拌勻后灌進腸衣。吃時放在開水鍋里一涮兩滾,不等腸衣內(nèi)的血完全凝固就撈出,捏住兩端邊吃邊吮,味道極其鮮美,但視覺上有點恐怖。

用青稞面調(diào)制烘烤而成的青稞餅,色澤金黃,香甜可口。把整塊的牛羊肉掛起來風干制成的'風干肉,可直接生吃。其它還有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臘肉、藏醋等。人參果和黃蘑菇則是吃得最多的野生植物。

歌詞豐富多彩,曲調(diào)優(yōu)美動人,男女老少都會唱,從頭至尾酒歌是不會重復的。

藏族文化論文篇二十二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還有奶茶。奶茶有兩種,一種是茶水燒開后直接加牛奶放鹽(或者不放);另有一種在拉薩等城鎮(zhèn)最為盛行,因為要加糖,所以人們稱之為甜茶。這種茶必須用紅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營養(yǎng)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據(jù)說甜茶傳入西藏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拉薩人最早品嘗甜茶應該是在穿梭于西藏、尼泊爾、印度的伊斯蘭商人那里。之后,這種飲品很快得到了拉薩貴族們的喜歡,有的上層家庭甚至專門從尼泊爾、印度請來廚師,這些廚師在制作西式菜肴的過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功夫。

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進入拉薩上層家庭,成了必需品和待客飲品。到上個世紀20年代,拉薩街上出現(xiàn)了甜茶館。有資格進入甜茶館的只是那些貴族、商人和有錢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練些,幾乎每個拉薩婦女都會做甜茶。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館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誰家的女人去了甜茶館不但會很快傳遍全城而且會在頃刻之間留下輕浮女人的污名,連累家人。雖然10年后各式茶園遍布拉薩各處,但甜茶館依舊生意興隆。如今轉經(jīng)的老人會進去喝上幾杯,遠來朝圣的男男女女會在那兒休息一下或就著甜茶吃上一些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干饃或別的食品,還有那些同樣要去茶園的人們,對他們來說甜茶館依舊是原來的甜茶館,甜茶館依舊是新聞發(fā)布中心。

在農(nóng)牧區(qū),一般藏族的早點喜歡吃“強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細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將糌粑用勺攪著吃。藏族一天到晚離不開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農(nóng)牧區(qū),你可見到幾乎每個藏族家庭都有火缽,上面經(jīng)常煨著一壺清茶。有條件的家庭早茶必須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間對喝茶也十分講究,喝茶時不能作響,而要輕啜慢飲,喝茶發(fā)出聲響被當成缺少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

在西藏民間,藏族把敬茶作為遠別的一種重要禮儀,祝愿親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車站、機場,常常可以見到送行的人們背著盛滿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為親友送行;小孩生下來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親朋好友也要帶上酥油茶為之祝賀;到醫(yī)院里去探望病人,帶上一瓶濃濃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會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不管是在農(nóng)區(qū)、牧區(qū),還是在城鎮(zhèn),無論是遠方來客,還是常住的友人,一踏進主人家門,首先端出的是香噴噴的酥油茶,主人雙手捧上,恭敬地請你喝一杯,接著再寒喧議事。請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為主體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內(nèi)涵發(fā)展到了極致,共同構成中華茶文化的大觀。

藏族文化論文篇二十三

藏區(qū)主要出產(chǎn)青稞、小麥、豌豆、大麥、玉米和酥油等產(chǎn)品,農(nóng)區(qū)以糌粑為主食。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詳細地介紹了藏族的飲食文化禮儀。

藏族牧區(qū)以牛羊肉為主食,常食用的乳制品有酸奶和奶渣。主飲品以酥油茶為主,輔之以清茶、奶茶。節(jié)日時飲青稞酒,幾乎不飲白酒,啤酒在城鎮(zhèn)較為流行。一般日飲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夏季或農(nóng)牧忙的時節(jié),也會吃4頓飯。喝早茶時抓點糌粑,加上些細奶渣;中午抓糌粑,外加酸奶、肉丁湯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種粥。

藏族人非常好客,客人的時候,或節(jié)日、宗教活動、結婚、賽馬,在牧區(qū)甚至春天聽到第一聲鳥嗚、第一次春雷等場合,人們都會盡可能豐盛的家宴一次。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xiāng)的飲食已是極為豐富。

糌粑曾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內(nèi)地的炒面,原料以青棵為主。做法是選好青稞或豌豆、燕麥后淘凈,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稱為糌粑面,磨得越細越好。吃糌粑時,根據(jù)各自愛好,還可以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加酥油茶或清茶,中指按逆時針方向反復揉拌均勻,再用手捏成團狀,直接用手往口里送。也有用青稞酒調(diào)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別有風味。

藏族同胞以肉食為主,農(nóng)牧區(qū)的蔬菜、水果很少,所缺的維生素多由茶葉來補充。酥油茶其味道濃厚,可以壓住酥油、牛奶的膻味。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和鹽。將這些原料放入酥油桶,再將茶水煮至呈紅色后倒入,攪動使其充分交融后,一桶噴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酥油茶必須倒入一把大壺,并放在微火上保溫。酥油茶營養(yǎng)豐富,喝習慣了就會覺得醇香美味。按藏家規(guī)矩,飲用酥油茶需用細瓷小碗,主人給你倒上的酥油茶走時最好喝盡,否則就是對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只須將茶碗用手掌蓋住就行了。

眾所周知,牛羊肉是草原牧民擅長烹飪的食物,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選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開鍋后立即撈出?;鸷蛞蚤_鍋肉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餐具只用藏刀,將羊肉割下后手抓食用,所以稱為手抓羊肉。食用時十分有趣,羊尾和胸叉是獻給最珍貴的客人;未來女婿第一次登門,未來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頸椎骨節(jié)相連的羊脖子很難將肉吃盡,但藏族青年不會被難倒,能吃得好象骨頭上從來沒長肉似的,只有這樣才被認為是有本領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傳著“羊脖子考女婿”的習俗。

酸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將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舊酸奶以發(fā)酵,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樣。色澤光亮,表面覆蓋有一層金黃色的油脂奶皮,并有一種芳香的氣味。質地細膩,酸甜可口,營養(yǎng)豐富,具有開胃、抑菌、降低膽固醇等功效,還可以拌著米飯吃。

血腸是藏族食譜中的上等食物,貴客臨門,能以血腸待之,那是主人的榮耀。血腸是由切碎的肉丁、板油、調(diào)料和豬血拌勻后灌進腸衣。吃時放在開水鍋里一涮兩滾,不等腸衣內(nèi)的血完全凝固就撈出,捏住兩端邊吃邊吮,味道極其鮮美,但視覺上有點恐怖。

用青稞面調(diào)制烘烤而成的青稞餅,色澤金黃,香甜可口。把整塊的牛羊肉掛起來風干制成的風干肉,可直接生吃。其它還有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臘肉、藏醋等。人參果和黃蘑菇則是吃得最多的野生植物。

歌詞豐富多彩,曲調(diào)優(yōu)美動人,男女老少都會唱,從頭至尾酒歌是不會重復的。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83989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