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傳達讀者對書籍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種方式,也是思考和梳理自己思想的良好途徑。怎樣寫一篇好的讀后感呢?首先,要對所讀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這包括對書中事件、人物、情節(jié)等的準確把握和分析。其次,要發(fā)現并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觀點和主題,這可以通過解讀關鍵細節(jié)、對比對照等方式來實現。同時,還要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是讀后感的核心,也是與作者對話的方式。最后,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和敘述的邏輯,使讀后感具有清晰、連貫和有力的表達效果。綜上所述,寫一篇好的讀后感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我們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和精準表達。下面是一些讀后感的范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撰寫讀后感的思路和借鑒。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一
田園園同學給家人每人買了一本書,這本書估計到現在為止,除了我,其他家人還沒開始看吧。我看到了121頁,一本很對應我目前需要的書。不知道正在看我的文字的你目前在想什么,而我想的最多的卻是,怎么樣找回我的健康。
這本書我看的很慢,像蝸牛在地上爬行一樣,蝸牛慢慢地爬,我慢慢地看,而且我一邊看一邊練習,經常還回頭看看,這個叫“炒剩飯”吧。這兩年閑了很多,有了一些時間閱讀,但大多閱讀,都是以考試為目的,這本書是目前唯一壹本不以考試為目的而看的書,所以才看的'這么從容吧。
書里有很多觀點,都能給到我啟發(fā)。到目前為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收回感受,讓感受回歸行動”。我大概回憶了一下,我是什么時候養(yǎng)成了習慣,做事情總喜歡超前呢,是小學還是初中?好像都是。我這里說的超前,就是做a事情的時候,已經進入了b的狀態(tài)。比如,假期的時候,我總是提前結束假期的狀態(tài),讓自己提前就進入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比如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吃飯總是很快的;在工作中,我也總是做這個事情,想著后面的事情;做家務的時候,想著工作的事情,那就更是經常了,等等?,F在這樣快節(jié)奏的生活,每個人都似乎很趕時間,總是忙不停,總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時間永遠不夠用,我的狀態(tài)是不是也是很多人的常態(tài)呢。
曾經總是聽到人說“身心合一”,身心合一原來它的道理很簡單,就是收回你的感受,讓你的感受回歸到你當下的行動上來,把注意力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來,去感受你當下正在做的事情,讓感受和身體的行動一致。說實話,這么看似簡單的道理和方法,執(zhí)行起來實則非常困難。我最近一直在練習,真的不容易。比如:跑步時,把感受收回來,悉心體會抬腿臂、呼吸吐納和迎面的微風;睡覺時,把感受收回來,悉心感受身體的緊張與松弛;吃飯時,把感受收回來,感受每一口飯菜的香甜,體會味覺從有到無的整個過程不要第一口還沒吃完就急著往嘴里塞第二口飯菜。不信,你也試試,看看是我覺得不容易,還是真的大家都覺得不容易做到呢。
今天的文字的最后,我要跟你分享一個書中的小故事:
一位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p>
行者問:“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p>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二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人,趕上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大的跨越發(fā)展期,科技進步,物資豐富,萬物互聯。我們的壽命變得更長,智商變得更高,財富變得更多,而且這些可以通過基因或基金傳遞給下一代。但無論科技多么發(fā)達,有一樣東西卻始終無法直接傳遞,那就是心智。
所謂心智,通俗地說,就是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tài)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斷與選擇。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全部都是從零開始的,所有習性、習慣、模式也要從人性的初始狀態(tài)開始發(fā)展,你、我、我們的父輩和孩子都是如此,沒有人能夠直接跨越這一階段。而不少人的初始狀態(tài)是混沌的,他們天然追求簡單、輕松、舒適、確定,這種天性支配著他們,成為他們喜怒哀樂的生理起點,然而身陷其中的大多數人對此知之甚少。
我們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看起來就像一個“醒著的睡著的人”。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醒著”和“睡著”,這二者顯然是矛盾的,但在指出這個邏輯錯誤之前,你不妨先隨我一起看看我們的人生軌跡,或許你會同意我這個說法。
如果不出意外,大多數人都會沿著“求學—工作—婚戀”的路線成長,隨著生活的慣性一直往前走。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能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不諳世事的我們認為:即使暫時說不清具體該怎么做,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夠了,畢竟年輕無敵嘛!
這些人迷迷糊糊地到了某個年紀,突然發(fā)現自己對這個世界已經無能為力了:夢想與現實落差巨大,生活和工作壓力纏身,而優(yōu)秀的同齡人已絕塵而去。一時間,他們焦慮急躁又如夢初醒:“為什么沒有早點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為什么沒有在最好的年紀及時覺醒?”但即使含淚拷問,也似乎錯過了最佳時機,畢竟人生是個單行道,無法從頭再來。最后他們不得不敲碎那顆高傲的心,在無奈和嘆息中默默接受平庸的人生。
一小部分人幸運些,在合適的年紀“睜開了眼睛”。他們跳出了成長的陷阱,開始刻意提升自己,為未來美好的生活做準備。他們慢慢甩開了大隊伍,走在了同齡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頸:想勤奮,卻總是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狀態(tài);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他們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這就是“醒著的睡著的人”的畫像,事實上也是我曾經的畫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就像一個沒有睡醒的人,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主張,對命運無選擇。那時的我,雖然對本職工作非常投入,但業(yè)余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占據:有空就找朋友們聚會,時常喝到爛醉;經常熬夜,從不主動看書、運動;打發(fā)時間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視頻、讀八卦新聞、玩手機游戲;實在沒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覺……下意識中,我覺得這種無憂的生活會繼續(xù)下去。
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我發(fā)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我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清楚了部分規(guī)律和真相,知道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路徑……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開了“愿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激發(fā)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如何變苦澀的毅力支撐為科學的認知驅動。當我把這些思考和方法論分享到網上后,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共鳴:他們驚訝于我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蛻變,并主動給我發(fā)來反饋,說我的文章深入淺出,令他們醍醐灌頂,從而產生力量、看到希望,同時,他們也不斷拋來成長的困惑,希望我能幫助解答。從這些提問中,我看到無數渴望成長的人,于是決定在自我成長的同時幫助他人。
2018年5月的最后一天,我在個人公眾號“清腦”上開通了問答專欄,從此多了一個成長咨詢師的身份。雖然是業(yè)余的,但我也因此有了大量接觸“困惑樣本”的機會(本書的很多案例正來自這些真實的提問)。在解決了林林總總的成長困惑之后,我發(fā)現自己探索出的方法論竟然可以解決絕大多數人的困惑與煩惱。無論在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刻意練習等基本概念的解讀上,還是在自控力、專注力、行動力、學習力、情緒力等具體能力的使用策略(包括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等必備習慣的養(yǎng)成)上,都有相對獨到的原理呈現和具體可行的方法提供。這些積累勾勒出了本書的基本樣貌。
但當你真正看清這本書的樣貌時,你會發(fā)現實踐和改變才是這本書的核心,所以,更多的時候你需要把它當成一本工具書,時?;仡?、思考和實踐,直到自己發(fā)生真正的變化,而不是一讀了之、過過“腦癮”。當然,你可能對書中的某個主題感興趣,拿到書后便直接跳到相關章節(jié),這樣做未嘗不可,但若是時間充裕,我建議你最好還是從頭開始閱讀,因為一些基礎概念會像插塑積木一樣慢慢呈現具體形態(tài),前文的一些背景信息可能會對理解后文產生影響。
我相信這本書適合所有希望成長的人閱讀,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yè)、處于什么年齡、扮演什么角色,它都能對你有所啟發(fā)。特別是對于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極度焦慮的人,暫時缺少人生目標、過得渾渾噩噩的人,想變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撐的人,想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的人,想了解底層成長規(guī)律、主動創(chuàng)造成就的人……如果你位列其中,這本書肯定能讓你豁然開朗,并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另外,我也特別希望年輕人,尤其是那些還未踏入社會的同學能看到這本書,因為你們正處在起步階段,若能借此書覺醒,便可避免走很多人生彎路,讓自己比同齡人領先一步甚至多步,這相當于直接減少了生命消耗?。?/p>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錯過所謂的最好年紀,其實也沒有關系,因為“現在”永遠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話,這是事實?!澳ξ髂棠獭?6歲開始學畫、80歲舉辦個人展,王德順79歲走上t臺,褚時健74歲開始創(chuàng)業(yè)種橙子……就算你今年60歲,他們仍可以對你說:“孩子,別著急,你至少還有20年可以隨時重來……”
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道理顯而易見,因為你若放棄了成長,五年、十年之后你肯定還是老樣子,但只要去改變,就有可能收獲全新的自己。人生沒有什么定數,不折騰,時間同樣會過去,所以,去做總比不做好,開始總比放棄強。只要你心中還有希望,什么時候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如果你讀到了這里,那么下一個翻書的動作就權當是我們的握手禮吧:“很高興認識你,我是周嶺,讓我們共同踏上覺醒之旅吧!”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三
終于把《認知覺醒》給看完了。一個最大的感悟就是道不遠人,大道至簡。
首先說到道不遠人,是說整本書都在講個人學習成長的底層規(guī)律,像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一樣,不會因為你有錢就給你開后門,也不會因為你貧窮就刁難。人人都可以學習來提高自己。
其次說到大道至簡。真理往往就在最樸素最充實的生活之中。讀《認知覺醒》,給人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其中的道理如拉伸區(qū)、理智腦、復利等,簡潔簡單,即使你只有小學基礎,也并不影響你的理解。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讀書是個人升值的有效低成本路徑,非常感謝周嶺老師的新書,希望與大家共同進步,也希望大家愿意對本書有更多的了解。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四
最近,關于“努力能不能被看作核心競爭力?”的討論在網絡中廣受關注,頻頻登上熱搜榜。
在工作面試的時候,面試官最喜歡問的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的優(yōu)點是什么?”或者“你認為自己同他人相比,過人之處在哪里?”聽到的回答中十有八九會提到說“我很努力?!?/p>
我認為,努力只是一個加分項,但不能作為主要的競爭力。在學習工作中,有些時候,很多事情并不是努努力這么簡單。就拿張珊來說。張珊是我的一位大學同學,當初我們都是考研大軍中的一員。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她的話,“勤奮努力”當之無愧。每天五點多起床,晚上十點半回宿舍,熄燈后還點燈夜讀。中午在教室休息,連吃飯都要拿著書背誦單詞。一副學霸的樣子,當初的我們都認為,這么努力刻苦,她如果考不上,其他人就更沒有可能了。
但當考研結果出來后,我們所有人都表示難以置信。是的,張珊落榜了。不甘心的她又開啟了二戰(zhàn)的模式,但是接連兩次都以失敗告終。整個人陷入深深的絕望和焦慮之中。
為什么如此勤奮刻苦,苦苦堅持,卻不見成效,頻頻以失敗告終?周嶺編著的《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這本書中,作者解釋了努力但卻不成功的原因,并針對如何提升學習力提出了關鍵性建議。
1.學習任務難度不當,學習痛苦
有人說:“距離我們太遠的事物,我們通常無法把握,無論它們是令人痛苦的還是令人享受的?!?/p>
放在學習中也就是說,當你在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時,要選擇切合自己實際情況的,不要太簡單也不要太難。
但是張珊作為考研人的代表,恰恰是犯了學習計劃難度不當的錯誤。五點起床,晚上點燈夜讀,吃飯的時候也要讀書,這樣高強度的學習,短時間內還是可以堅持下來,但是考研是一場長達300多天的持久戰(zhàn),每天如此訓練,即使表面上完成了,但是完成度以及完成的效率根本無法得到保障。
在和張珊的對話中也了解到,她每天其實大部分學習的時候都很痛苦,常常身在曹營心在漢,即使人還在凳子上坐著,眼睛也在盯著書本,但是思緒早已跑到了其他地方。
每天之所以能夠堅持“努力”,都是靠意志力麻痹自己,使自己在形式上完成了任務,陷入沉醉式的自嗨模式,以獲得短暫的心理安慰,但實際上學習效果并不如意,學習效率并不高。
學習任務難度不當,學習過程中痛苦難耐,急于求成,假裝“努力”,這是努力過后仍然失敗的關鍵原因之一。
2.孤立學習,分散知識
張珊在復習的過程中,經常會說,考研的知識點太多了,今天學完這些,明天又要開始學習新的知識。當我問到說,是否會停下腳步去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時,她說,這么多知識,時間這么緊張,能輸入到頭腦中就不錯了,沒有時間整理。
不可否認,考研備考時需要復習的知識是且多且雜的。但是如果只管一個勁兒的輸入孤立的知識,這些知識就像斷線的珍珠一樣,散落在頭腦中,難以管理。
比如,當你整理衣物的時候,如果只是一股腦地將其堆放在衣柜中,下次尋找的時候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但是如果將其折疊整齊,并且按照上衣、褲子、內衣、裙子等類別來進行整理時,下次就能迅速精準地找到它們。
類比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只管一味的輸入,不加整理分類,即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只會只會取得事倍功半,甚至出力不討好的效果。這是努力卻不見成效的又一原因。
1.匹配:游走在舒適圈邊緣
根據心理學家的觀點,人的行動學習區(qū)域主要分為舒適區(qū)、拉伸區(qū)和困難區(qū)。在舒適區(qū)的任務簡單,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實現,因此,在舒適區(qū)進行學習往往會因為無聊而走神。
困難區(qū)則是與舒適區(qū)相對的區(qū)域,在這一區(qū)域里面,學習的任務難度較大,人們一般也很難達到,因此,呆在困難區(qū)容易使人因為畏懼而逃避。
介于舒適區(qū)和困難區(qū)這兩者之間的是拉伸區(qū),也就是“舒適區(qū)邊緣”,在這個區(qū)域內,我們既能感受到成就感,也能體會到挑戰(zhàn)的快感,因而,學習效果最好,進步也最快。
也感受不到跑步的成就;如果將目標時長定為1個小時,則會有些困難,最后需要完全依靠自制力,而且也會使人感到痛苦難耐。所以在“困難區(qū)”內顯然也不利于目標的實現。但是如果將跑步時長定為20分鐘,對于一般人來說,既能體會到跑步的了樂趣,同時也不會因為身體疲憊而感覺痛苦。所以說,在“舒適區(qū)邊緣”更利于任務的高效完成。綜上可知,最佳的學習區(qū)域在于“舒適區(qū)邊緣”,這也就是說,我們在確定學習任務時既不要太簡單,也不要太難,難易適中的地帶才是學習的最佳通道。
比如,當我們在計劃時間階段時,可以以半小時為單位。它相對于幾分鐘來說不是太多,相對于一小時來說又不是太長,長短適中,既可以在這段時間內學習到相關的知識,也不至于使自己感覺到痛苦難受。半小時時間一到,就立馬停止,到旁邊休息,簡單放松五分鐘。
接著再開始第二階段的學習。如此反復,既不需要靠意志力苦苦堅持,也不用擔心學習效果,同時很容易堅持成為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2.關聯: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關聯”是學習的一項重要能力。如果說孤立的知識是沙粒,那么關聯的過程就是將這些沙粒聚沙成塔的過程,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知識晶體,最終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比如,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如果只單純地從前翻到后面,內容就像沒有看過一樣。但是如果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再去讀這本書時,將新舊知識加以整理關聯,那么這些被自己關聯過的觀點和知識很難被忘記,自己對這些知識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趙周提出了讀書的三個步驟: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觸動自己的信息點;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即關聯生活中的其他知識;
·我的應用,即轉化為行動,讓自己切實改變。
概括來說就是“知道信息點——關聯信息點——行動和改變”。對自己習得的知識進行深入的加工處理,將其與舊知識、實際生活加以關聯,如此便能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學得新知,提高學習效率,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學習時間,花最少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
關聯知識,避免孤立,這是提高學習力,避免“偽”努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想要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
在《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這本書中,介紹了有關成長的20個成長關鍵詞,能夠幫助你徹底走出焦慮和迷茫,擁有清醒的認知、清楚的目標、清晰的路徑和清爽的情緒。
正如書中序言中所寫的,“閱讀本書,你將通過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guī)律看清自己,了解認知世界里的基礎設施……從此豁然開朗,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從而開啟真正的自我改變原動力?!?/p>
可以說,這本書是我們在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助力法寶,有關成長的困惑可以在書中找到解答。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五
心理學上有一種論文的寫法叫做元分析,就是將同一內容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全部提取出來,分析其中觀點的類似點以及不同點,從而整理出一個通用的觀點,其實「元」的意思就是,分析分析的的分析。每一篇論文都是其他作者的分析結果,通過分析他們的分析結果來得出結論,這就是元分析。
而本書說的元思考其實也是類似的意思,我之前會總結這種思考方法為「靈魂出竅」,就是我偶爾會有一段時間會覺得自己很抽離,感覺是靈魂飄在空中看著自己做各種的事情,然后會分析為什么會這樣做,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每一次靈魂出竅之后,都會覺得自己在處理類似問題的方式方法上有了一定的進步。
對于迷茫的人,作者推薦的方法是消除模糊。之所以迷茫,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那就將所有你可能可以做的事情全部羅列出來,然后逐個逐個分析,將原來腦海中模糊的想法全部變成文字,將其清晰化。
對于反思的這點建議,我最近的感受頗深,最近跟某零售業(yè)的大佬聊了一下,發(fā)現自己對過去的工作經驗以及生活經驗等,都沒有一整套很好的反思過程,說白了就是書中之前所提及的模糊狀態(tài),而更可怕的是,我任由這種模糊狀態(tài)一直停留在腦海里,也沒有想過要將其清晰化啥的,所以到了跟大佬聊天的時候,就回答不上來。后來被這么刺激了一下,我就決定把自己從大學畢業(yè)之后的每一份工作經驗都盤點了出來,將想法寫下來的當下,頭腦立馬就清晰了許多。當然,時間隔了這么長,有疏漏是必然的,養(yǎng)成每天復盤的過程是關鍵。這大概也是名人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自己過去的想法中獲益的核心吧。
我高中時代,在得到一位英語老師的啟發(fā)下,每一門科目都設置了錯題本,每次練習或是測驗中的錯題,我都會將題目抄寫下來,自己錯的答案以及正確答案的分析都會寫下來。有時候因為做這個錯題本花費太多的時間,以至于后面就沒有時間去重新復習,所以后面就再一次錯同一類型的題目。自那以后,我就開始”偷懶“了,每道題目都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反復看復習,這樣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錯題本的原意不應該是抄很多的題目,而是越抄越少,從錯題本出發(fā),反推其他題目,這才是關鍵。
我的導師曾經說過:“只有當你真的去實踐一件事,才有資格說這件事是好是壞。如同你要批判中國的高考制度,那么你得首先成為高考狀元。然后你才有資格去批判高考這件事存在的合理性?!睂Π?,在學習一件事情之前就不應該根據自己沒有過的經歷去批判是錯是對,我爸爸不會畫畫也不認識會畫畫的人,所以小時候我說我喜歡畫畫的時候,我爸對我說,學畫畫沒有用,賺不到錢。實際上當然并不是他所理解的那樣,但是我們都很容易陷入這樣的勸說中,需要改正的其實我們對未知知識的看法,真正只有你去學了并學出成就的時候,你才有資格對其他人說,可不可以學,要不要去學,當然這也僅僅只能是你對別人的一點建議。
曾經有一位朋友對于我的建議說,「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啊?!姑鎸λ倪@一聲咆哮,當下的我顯得無能為力。對于以下知道怎么做才對,但就是不愿意改變現狀的人要如何破解呢?很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給了一點點小啟發(fā),知識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其實還是那一句,走出第一步,不管成果是不是如自己想象中的好,都走出去,就如同其他書所說的,你壓根兒沒那么多觀眾,大不了就失敗了,又如何呢,至少你累積了一個經驗啊。而且你所擔心的事情有95%都不會發(fā)生。學再多的知識,如果不能改變你的生活,那都是浮云。
其實沒有講明白,或者說我沒有理解到底冥想真正能夠運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的清晰力開始運作了!)作者說了其實我們腦海里有7個小球,每個小球負責不一樣的工作,而當在冥想的時候,所有的小球都要專注在呼吸上,有小球分神的時候就要被拉回來,冥想鍛煉的是專注力??!在不斷的冥想過程中,我們對專注力的控制就會一步步加強,這樣就有利于我們聚焦去做自己想要做的重要的事情,這才是冥想的核心。雖然剛開始的時候,一度有想要放棄閱讀的想法,但是后面意志力把我拉回來了。之所以想要放棄,是前半段都在說大腦的結構啥的,并沒有什么例子,文字就顯得晦澀難讀,跟我之前的閱讀風格是不一樣的。但是我想,既然作者作為一名非醫(yī)學類的人都愿意分析大腦的結構了,那我又有什么損失呢?堅持讀下來的時候,就能發(fā)現,哇,優(yōu)秀的人的習慣還真的都幾乎一樣。冥想、讀書、運動,一樣不缺,一樣不少。從后面的「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說法,一路元分析出其實不是因為運動使得我們頭腦簡單,而是因為在運動之后沒有及時運動大量的腦力,而是選擇了看電視、打游戲甚至睡覺這種比較低強度的活動,導致神經元不能及時長出來,才會有這樣的誤會。但是像是學校里的孩子,主業(yè)是學習,副業(yè)是運動,運動好的同學,通常綜合素質也不會差就是了,所以應該是「四肢發(fā)達,頭腦發(fā)達」。太有意思了。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六
沒有讀完《洞見》,但從中看到了讓我記憶猶新的對于佛教的“無我”與“無?!钡慕忉?。特別是“無我”,讓之前一知半解的認知更加清晰。可能就是本書中提到的,對于一本書的收獲。讓我感知到無比正確的是在生活中,情緒比如憤怒、悲傷并不是“我”,確常常在控制“我”。而與《認知覺醒》中的觀點,大腦分為:理智腦,本能腦,和情緒腦。這點與前者很相識,而接收到更有意思的新觀點:理智腦弱,本能、情緒腦強,不應該去限制本能腦,和情緒腦,反而應該用理智腦去管理它倆(想象理智腦擔任馴獸師的角色)。
新的觀點值得思考,我沒想過走路的時候胡思亂想,吃飯的時候看書這類“做a想b”有什么問題,現在希望嘗試做雜事也只思考當下,看看會有什么反應。
之前有接觸的觀點,學習的邊緣效應,讓自己處于拉伸區(qū),不難受又具有一定挑戰(zhàn),及時給自己反饋的獎勵。建立個人知識體系,讀書不再專注于作者的知識體系,而著重去讓自身知識體系優(yōu)化和成長。
接觸很多冥想,讀《洞見》中途放棄就是因為后面太專注于冥想方法的描述,而我只想看其知識理論。本書尾聲,更深入理解了冥想的意義,很重要一點在于鍛煉注意力,而這是大多數人都急切需要的。希望在之后對于冥想更進一步了解。
最后依照此書的方法,看完之后并沒有對書的全局結構特別清晰,但無傷大雅,我們需要碎片補充自己的知識體系,而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夠多,謝謝作者。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七
“每天圍著孩子轉,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社交,沒有時間成長,我都快與社會脫節(jié)了,精神也抑郁了,該怎么辦?”
“全家就我一個人照顧孩子,家人還對我有諸多要求,說什么帶孩子就是休息,哪比得上上班辛苦?!我真是有苦說不出!難道我不想上班賺錢嗎?現實不允許?。 ?/p>
“當我看到別人家孩子考試成績比我家孩子的好時,我就自責,自己明明是一個全職媽媽,全部心血都撲在孩子身上了,怎么教出來的孩子還不如人家沒有家長管學習的?”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夠成長,不至于在日后被社會所拋棄,我渴望改變,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突破口,這種求而不得的感覺真讓人難受”。
最近在媽媽社群里,認識了一些全職媽媽,從她們的言語中我能感受到她們強烈的焦慮感,擔心被時代拋棄、擔心失去自我價值、擔心自己養(yǎng)育孩子的方式不科學......其實曾經我也是她們中的一員,焦慮到整宿睡不著,生活中遇到一點小事就崩潰到大哭。
后來有一次,我厭煩了被焦慮“綁架”的感覺,決定勇敢地跟焦慮情緒對峙一次。那天,我拿出筆,羅列出我能想到的、所有能觸發(fā)我焦慮情緒的清單。看著這些黑色的字體,我突然意識到了一件事情——我一直勸告自己對孩子、對家人要有耐心,唯獨忘記了對自己保有耐心!自從認識到這一點,我的焦慮感減少了許多,幾乎降到零了。
前幾天看了周嶺寫的《認知覺醒》,我在書中找到了共鳴,原來我的感悟是對的。作者周嶺說焦慮的本質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的差距過大,要想擺脫焦慮的束縛,就要直面焦慮,學會培養(yǎng)耐心,重點培養(yǎng)對自己的耐心。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八
致知于行是我大學的校訓,這段時間以來不斷地想起這四個字,是源于閱讀了周嶺所著的新書《認知覺醒》。紅藍科技感的封面上,用黑色字體表述本書的名字《認知覺醒》,旁邊有這樣一行小字: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對于大部分自我成長學習類的書籍,還是那句話:讀過了不算結束,解決當下的問題或者實踐書中的論點才是它的價值。
早在17年的時候,上過超級演說家冠軍劉媛媛關于學習的一個課程,在那個課程里講到一個關于學習的底層方法論,為了實踐這個方法我干了一件什么事呢?是臨時地突兀地決定去考初中化學的教師資格證。通過運用她的這個方法論,讓當時的我在零基礎零經驗,完全靠自學的情況下,順利地通過了3門筆試,后續(xù)又通過了認定面試繼而拿到教師資格證書。
經過那一次的實踐后,讓我明白針對方法類的學習書籍,只有先把它讀通了,然后開始實踐其中某一些點,這本書你才算真正讀過了。《認知覺醒》這本書,也是我想要推薦給大家的一本可以用在學習以前去學習的書。
這本書的作者:周嶺。在書的背后有這樣一段介紹:他的文章有知識、有深度,讀起來接地氣、極易懂,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
當你翻開這本書,第一頁寫著這樣一句話:成長也是一種美好。隨后一頁是本書的名字,書的第三頁寫著:送給我的女兒周子琪。這是一個父親寫給女兒的禮物,這份禮物被饋贈到萬千讀者的書中,這是一種緣分。它是溫和而堅定地告知你一些關于成長,關于學習的經驗和方法。
在這里可以明白一些日常心理、行為產生的本質原因。下篇以外觀世界,借力前行為主題,分別講述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以及情緒力的練習和應用,在書的最后,送給大家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早冥讀寫跑,人生五件套。認知覺醒讀后感篇九
常聽到人說,“我報了那么多課,可怎么就是沒見提高呢。錢搭進去了,時間也花了,就是感覺沒學到什么,還很焦慮?!?/p>
這個時代的人們有了觸手可及的信息,無論是微博,,知乎,還是小紅書,抖音,各類平臺為普通人提供了海量優(yōu)質、繁雜的內容,人們也置身于這些信息里樂此不疲。
不過,體驗完速閱收藏的快感后,大家會發(fā)現自己完全想不起來看了什么,也大概率不會再次打開收藏的內容。
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之后,那種一事無成的焦慮感便如潮水般襲來,之后又會投入到大量信息里循環(huán)往復。
作者周嶺在《認知覺醒》里總結到,“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鄙钜詾槿?。
如大多數人一般,作者周嶺曾經也經歷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渾渾噩噩過日子的狀態(tài)。不過就在36歲時,一次意外令他突然覺醒,此后便不斷摸索嘗試認識、改變自己。
《認知覺醒》這本書即是他對自己多年經歷的學習反思總結。書中首先從人性內在的角度解析為什么會焦慮,而后又深剖四大力,解構如何改變精進。讀完之后,醍醐灌頂。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十
等,這個字,特別被動。
因此我是在半主動半被動的情況下,碰到了這本書,并且在前十幾本書的積累下,在這一本終于讓我行動了起來,而不只是腦嗨而已。其實這些書,講的東西都有些相似,但是組合的東西都有不同,比如里面出現的習慣養(yǎng)成、情緒腦、理性腦、冥想、專注,這些東西都是在——積極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這些學科之下的。
那么書本能驅動我這樣咸魚行動的神秘力量是什么?第一個你讀的書夠不夠多,你的問題能不能讓你痛苦到焦頭爛額,第二個是作者的說理夠不夠通俗易懂,例子舉得夠不夠接地氣,后面的號召,還有現身說法的成功例子夠不夠鼓舞,夠不夠刺激,夠不夠觸手可及,這些都是驅動讀者真正去改正的要素。
我認為這些《認知覺醒》都做到了,比如作者也是以個人成長類的書籍為切入口,把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從頭到尾打了一遍,每天2小時,堅持了一年打完,打字的目的是為了更深記憶和理解書中的見解,并且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甚至內化成潛意識的行為準則,不耗費意志力地用升級的方式做出選擇,周嶺做到了,他的覺醒之路這些書帶來的,他成功了,這個很有說服力。
這個是我做的思維導圖,還是我第一本自愿想做思維導圖的書,書中有一條很重要:妄想吃掉整本書真的太笨了,那是別人的東西,你沒辦法完全復制把別人的東西copy過來,我們能做的是用感性腦記下自己感興趣的方法,并且拿來用才有成效。一本書哪怕你只對一個理論、一個方法論感興趣,那么也是值得的,生搬硬套別人的東西,沒有經過吸收內化,也是白費力氣。
所以,根據我感興趣的東西,我整理了下面這個思維導圖。但其實,做了思維導圖還不頂用,只把知識消化了大約50%左右,那怎么行哦,我看書時間會花了出去,怎么不把知識榨干個夠本?作者說,知識點要用自己的話復述一遍,再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過往的學識鏈接,重構舊的知識體系,再拿出來用,使用的范圍,最后再教別人,這才完成了知識內化吸收的所有步驟。
(下面的心理過程,是對本書知識的應用)
我真的覺得太難了,看書只是短短的一個小時,但是做思維導圖,要另外花2個半小時,為什么我會這么久呢?因為我的專注力不夠,一邊做思維導圖的同時,在和閨蜜聊天,因此契合了書中所說的,避難驅易,做思維導圖是很耗能的,相比做思維導圖,聊天更開心,而且放松不耗能。
審視自己的狀態(tài)和目標。其實作者所解釋的寫筆記的好處是增加了自己對生活工作的細節(jié)感,我的理解是,其實我們每天起床、學習、工作、玩耍,都是很沉浸的,很迷糊的,都是潛意識幫我們做了決定,沒有用第三方的角度來看自己,很多時候都是事后諸葛亮說,哎要是我當時這樣做就好了。其實這樣的每日分析寫多了,在后面做事的時候會更加清醒,比如“我在干什么?我正在發(fā)生什么?什么的選擇/反應才是做優(yōu)的選擇?”這樣除了活著更清醒外,也能活得更有存在感(一天一個防止抑郁小技巧~)主動掌控自己的體現是:能夠主動控制注意力,不會被隨機、有趣的娛樂信息隨意支配
啊~所以我這條咸魚,清醒了,把手機關了,然后專心到筆記的編輯中,內心要重復咆哮“我要做一個主動掌控自己注意力的人,不做一個被娛樂信息支配的人!”我希望以后每一次打開抖音的時候都能想起這句話。
其實這個筆記我寫了斷,斷了寫,為啥要把自己折騰得這么痛苦?因為正是本書所說的:人天生,缺乏耐心,急于求成,除非你是個享受延遲滿足的天賦型人才,而我是個咸魚型選手,因此沒得法子,告訴自己,不可能急于求成的,慢慢來吧,就像文中取的例子,英語要熬過6個月的平臺期,才會覺得背單詞如魚得水,很多人在地五個月的時候就放棄了,可惜了,既然不可以急于求成,那我就慢慢來吧。
最后一個段落,我想說,我寫這個讀書筆記的目的是什么?因為我是個乖學生,周嶺老師說,學習不是苦哈哈的,要有反饋機制,如果你想著你的文章能讓別人看見,能讓別人點贊認同,那這個刺激的反饋足矣讓你笑著寫著這段讀書筆記,所以我是秉著求贊的求評論的心在寫的,即使沒有人點贊啥的有人看也成啊,哪怕是數目1。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在路上看見同學小莉,穿著皺巴巴的衣服,頭發(fā)也亂糟糟,神情疲憊,沒有一絲笑容。
原來小莉的老公最近被公司調往北歐三年,決定一家三口一起搬遷。小莉一晚上沒睡好,擔心自己去新環(huán)境無法融入,小孩子還要重新找幼稚園,聽說那里冬天還那么冷,自己那么怕冷的人去那里怎么過。最重要的是語言,根本就沒辦法和外國人溝通。
怪不得小莉會失眠,以前的人工作一輩子就呆在一個地方,而現在隨著企業(yè)越來越國際化,員工外派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離開自己生活幾十年的地方,去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幾年,拖兒帶女,人地生疏,的確容易焦慮恐懼。
周嶺老師寫的《認知覺醒》指出:“你的壞情緒,源于視角單一"。我們習慣于每天生活的平靜和安樂,如果某件事突然出現改變我們的生活軌跡,比如被辭退,被公派,換工作,找房子,我們都習慣以抗拒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境。
如果小莉可以換個角度想,去北歐體驗三年的異國生活,不僅對老公的事業(yè)有幫助,而且小孩擁有第二語言的學習環(huán)境。自己也可以體驗多姿多彩的世界,甚至可以學到一些新的技能,對未來的事業(yè)更有幫助,那么小莉就會開心很多。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十二
“健康的愛,一定是自我療愈。如果自己不能治愈自己,就不能給孩子健康的有益的愛!”躲在洗手間,在如此簡凈的結尾中,意猶未盡合上《愛的覺醒》時,已跨過冬至日,來到新一天的凌晨。
夜深。俱靜。清洌的寒意,在逼仄的陋室流轉。
把娃送上床后,怕一墻之隔,墻上如黑洞般的空調孔透出的光影響娃的睡眠,我抱著這本不忍釋卷的書,躲進邊遠的洗手間,關上門,獨自沉浸在,淺顯易懂,卻又引人入勝的家庭教育讀物,流暢地讀完最后一個句子,竟然有一絲失重與虛空。猶如朵頤一道美食,一口不趕一口,還沒來得及仔細品嘗,卻已風卷殘云下肚。
這本15萬字的書,在一日之內讀完,走路的時間都被一心二用。于我,已是最快的速度。以最近五年的讀書經歷,這少之又少的效率,通常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文字行云流水;觀點啟智照懵;方法為己急需。新晉人氣心理咨詢師鮑閱的這本融理論、案例與親身實踐的通俗心理讀物,無疑正是如此的書籍。
沒拿到這本書時,壓根兒不知鮑閱何許人。是在網絡手機攝影班李菁老師的微信看到她的推薦,被封面一句“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父母的自我療愈”一舉擊中,立即去淘寶下了單。
能第一眼便對一本完全不了解的書毅然下注,除卻第六感嗅著一絲似曾相似的味兒,當然還有對推薦者人設的高度認同。李菁老師,雖然不到30歲,無論其格局,技藝,勤奮度,都讓人心向往之。上她的線上手機攝影課時,亂事紛呈,現實逼人,諸多雜緒,分身乏術,遺憾半途而廢。但買全了她已出版的書,也一直默默關注她的資訊,人以類聚,聚在她周圍的物事,都很勵志而高品質。對李老師的感悟小文,8月開了頭,一直躺在文檔,遲遲沒寫下去。因為,隨著默默關注的深入,發(fā)現,她人生的這本書,太豐富,尚需細細回芻。
隔日,網購的書便拿到手。從拿到的那刻起,開始閱讀。第一時間,習慣性看印次與版次,第一版,已印刷第3次。同為寫作者,對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我知道這有多難能可貴!
再讀序言,知曉,鮑閱在中學時,便立志寫一本家庭教育的書,十幾年后,如愿圓夢。作為一個離異家庭長大的孩子,她對于傳統(tǒng)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與問題,有切膚的體悟。如此的成長經歷,讓她走上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的道路,志于幫助在親子關系中受過傷害的人,找回自身的健康,并學習以科學的方式,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讓傷害,代際傳承,無休無止。
毫無障礙地,從頭讀到尾,余味無窮之際,被一本好書“明目清神,開霧睹天,素屐以往”的功效籠罩,也被“這世上,真有人活成了你喜歡的模樣”而激活夢想!
在這本表達淺白曉暢的書里,家庭教育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都有涉及。身為家長的普適性困惑,都有剖析。讀起來,很是引發(fā)共鳴,直抵內心。解疑釋惑的啟示,也簡便易行,頗具操作性。曾有過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的學習背景,讓我知道,淺顯易懂的文字背后,融匯了大量的科學理論與實操心得。猶如白色,是融合了光譜中所有顏色的光,而絕非寡淡空洞的“無色”。
讓所有,沒有相關學科基礎的人,都能看懂,家庭教育的實質,并踐行之,這樣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啻于大道無形,潤物無聲。鮑閱剛到而立的年紀,能達到這般境界,實屬不易。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尚不在此。而是從序言貫穿到結尾的,作者對自己成長經歷、心路歷程的坦陳,直擊與剖析!將心比己,這需要多大的心理能量,與覺察能力,方可做到?!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每個人的心靈,都有一塊遮羞布,里面藏著的真相,可能是無底深淵的黑洞,是見不得人的過錯,是難以控制的惡魔,也或許,是無力開發(fā)的潛能。因此,人們對內在的自我,混雜著恐懼與渴望,如同對待潘多拉魔盒,唯恐一旦開啟,會受到傷害甚至遭遇毀滅。讀后感如此,有人害怕面對難以把握的局面,便不去揭幕,自欺欺人,得過且過。還有人,壓根兒不知有這層遮羞布,自說自話,無知無畏過活。
于是乎,很多人,到離世時,也不知道,心的面貌呈何狀,更遑論,為其治愈療傷。愛的傷害,裹著親情的外衣,在生生不息的口耳相傳中,恣意蔓延。
而年輕的鮑閱,卻以身試險,勇敢地揭開,這層神秘莫測的遮羞布,把心的原貌,纖毫畢現于陽光的照耀之下。讓我們看到,遠遠超乎于人類自我設限的“應然”狀態(tài)的各種內心本相,以及它們所蘊藏的,莫大生機與無限能量。
掀開這層遮羞布,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有智慧!鮑閱,便是如此智勇兼具的,了不起的女子!她以親身經歷,帶來啟迪:只有掀起內心的這層遮羞布,才能真正的覺察自己,更好地成長自己;也才能如實的接納孩子,客觀地成就孩子!
這一切,唯有愛,也只有愛,才能實現!
為讓每個個體都成為汩汩不竭的健康之愛的能源場,鮑閱以敏識的智性,平和的心態(tài),溫暖的語言,寫下這本《愛的覺醒》,探秘諱莫如深的內心世界,共情以人為本的治愈修行,從源頭,澄澈愛之清流。
讀完這本書,久久盤亙于心里的育兒迷霧,露出其本來面目。這些年,陪伴娃的成長,也試圖在雜草叢生、荊棘密布的家庭教育領域,探索些許路徑與模式,讓教育,回歸生長的本質,降低阻礙的風險。和娃攜手努力,嘗試著以文學喂養(yǎng)心靈,共同書寫,如愿出版了《你的九歲,我的九歲》這本親子文學成長手記,其過程,也收獲了超乎預期的成長。
但,這條育兒路,走得并不順暢,常常疲于奔命在應急的途中,心長力短,左支右絀。多少個不眠夜,在沉睡的世界中,切切反思:對娃的愛,不可謂不深,投入的心,不可謂不誠,懂的教育理論,不可謂不真,但為何,總是面臨一道說不清道不明的瓶頸,難以破冰?!
帶著困惑與焦灼,我開始走出自行其是、固步自封的小天地,重拾專業(yè)書籍,請教專業(yè)人士,學習專業(yè)理論。起步的當口,便遇見鮑閱和她的《愛的覺醒》,猶如一道閃電,照見心中的謎團:原來我一直在努力的,是向外尋找,育兒的方法與技巧,卻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捂得密不透光,任由原生家庭、傳統(tǒng)教育遺留的殘缺、傷害,肆虐橫行,兀自扎根,這無底洞的消耗,折損大量心靈的能源場,自然難有余力支撐,娃的健康成長!
從不曾知曉,心的面貌,又何以滋養(yǎng),心的碩壯?!
掀起你的遮羞布,讓明心見性的愛,穿越昧的黑暗,代代流轉!作者:楊華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十三
看完《認知覺醒》最后一頁,我閉上眼睛思考了很多??催@本書的過程,經常是每看一個觀點,掩卷陳思,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去盡快實踐。
毫無疑問,這是一本適合所有處于迷茫、焦慮的人、甚至是我們每一個人去閱讀以致讓人覺醒的“工具書”。
之所以用“工具書”來形容,是因為我們確實應該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放在包里,時常把自己的思考、行為方式與書中對比。
作者總能從不同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本來深奧、抽象的道理,解釋的非常容易理解。這使得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自然流暢,給人一種如沐春風、行云流水的`感覺。
從作者最開始提到的“大腦”“潛意識”“元認知”的相關概念,到“專注力”“學習力”“情緒力”“行動力”的關鍵概念,再到最后提及的幾大習慣——“早冥讀寫跑”,作者系統(tǒng)地闡述了非常獨到的觀點,啟發(fā)讀者各方面的“認知覺醒”。
以“作品思維”看《認知覺醒》,作者通過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使他自己成為了暢銷書作家,本書中引用了幾十本對他帶來影響的書籍,作者這也是屬于以實際的個人實踐成果,詮釋了“讀書、寫作”帶給一個人巨大改變的可能性。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十四
周嶺老師說有人讀書是在和作者交流,這句話提醒了我。非常榮幸的是我在春節(jié)假期間通過再次閱讀《認知覺醒》,和周老師又進行了一次交流。
書中給我觸動的點非常多,我以后需要時不時的將它拿出來翻一下,它會是我的老朋友。
抬頭仰望并沒有低頭踏實的做自己該做的事。直到我看到書中寫著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不要責備自己,而是要用理智的大腦去和情緒腦、原始腦和解。于是我從大腦的生理上開始了解自己,也因此接納了自己,不再責備自己。理智腦就是年輕的經理,它只有幾歲,而情緒腦、原始腦就是公司多年的元老他們年當力強,這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將我代入,要用智慧去引導著兩位長者。
接納自我的天性,并不是屈服于他們,而是有商量的領導著他們。當我在看書時剛開始非常著急,我內心的聲音在說趕緊刷完,我就會停下來跟自己對話,急什么嗎?我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認知并不是把它掃完就結束了,不要急,慢下來。
書看一半的時候,就不想再看了,轉向了別的方向,當我意識到之后,我就繼續(xù)跟自己對話,我們讀書就是和作者在聊天,不能聊一半就站起來走哈,繼續(xù)和作者聊天。
當我的工作發(fā)生變動的時候,要離開自己多年的專業(yè)轉向陌生的戰(zhàn)場,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難過更有些焦慮,前方是未知,我有些害怕。我按書中的方法將它寫下來,當我寫下來的時候,清晰了,也更明了。當我賦予它另外一個意義的時候,領導既然給我換崗位是出于對我的信任和愛護,交給我一個新的領域,那對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挑戰(zhàn)?我的內心頓時豁然開朗,我仿佛看到前方是個天大的機會。當我想到了這一點之后,我不再垂頭喪氣,而是精神煥發(fā)。
我時不時會想起十幾年前去逝的父親,感覺非常痛苦每當念起常常眼中泛淚。書中有寫道痛苦反而是我們的成長信號,說明我們改變的時機到了。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痛苦的麻木、無視,最后將痛苦變成了潛意識中,要把它挖出來,不然它會時不時的來折磨自己。
我要直面痛苦,不再逃避,于是我坐下來按書中的方法逐個來拆解它:
到底是什么讓自己這么痛苦?父親已經不在了,這是事實,為什么過去了這么多年,我還在糾結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讓自己痛苦?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逐個回答自己的提問,等我梳理完之后才發(fā)現我一直在逃避的`是當年自己太年輕,沒有在父親生病時去承擔一個子女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發(fā)覺得“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深深的遺憾和無比的痛苦。
當我用很多天去思考去面對的時候,我仿佛聽到一個聲音“爸爸他也希望我現在過的幸福而不是一直活在痛苦之中”!至此,我才真正的走了出來。
所以《認知覺醒》治愈了我,我的內心至今充滿感激,非常感謝作者為我們呈現的這本書。是什么拯救了我,我也希望來拯救別人,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被各種痛苦折磨,那你就用書中的方法去試著寫下來,我們真的可以做到自我拯救。
我也是通過本書認識到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是我們的終極能力。我們的大腦不但可以自己思考,而且還可以自我修正,也就是我們的大腦不但可以釘釘子還可以自己捶打自己。啟動元認知能力可以讓我們走的更遠,走的更好。
那么元認知能力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獲取元認知能力?
1.通過學習古人的智慧。
通過學習他人的經驗可以讓我們掌握更好的方法和技能,從而讓我們的頭腦保持更敏銳。
2.通過反思自己的生活經歷。
通過對自己生活的反思盤點從而提升自己的元認知,這件事我怎么就錯了,我為什么錯了,我可以總結出來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3.靈魂伴侶常伴左右。
在自己的身邊時刻飄著自己的靈魂伴侶,當自己做一件事的時候,有它在耳邊提醒自己,我這么做對嗎?我這么說對嗎?時刻和自己的靈魂伴侶在一起,隨時將它喚醒。
4.冥想。
通過冥想可以讓自己的心跟上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心靈保持著覺知。
那么覺察自己就可以了嗎?還不行,還要產生在行動上,如何行動呢?
有天晚上當自己想看書時,這時耳邊傳來其他人直播的聲音,我就跑過去聽了,聽了一晚上之后發(fā)現沒什么收獲,更懊惱的是浪費了時間。
正如書中所說“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痹肝覀兠恳淮味甲屪约郝粋€瞬間,不需要太長,只要幾秒鐘,我要的是什么?我是不是真的要做這件事?天啊,我到底在做什么啊?多想些此類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我真的比以前更有自控力。
遇到一本好書就是遇到一位恩師,這也是一場緣分。周老師是我未曾謀面但已經指點并引領我走出困境的導師。
因為他分享出來的成長心得,為我平凡的人生之路點亮了一盞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本書的好與不好就在“療效”。無法形容我對周老師的感激,因為這是一本治愈我的書,當然在此之前我也讀過很多成長類的書,但是只有它將我真正拯救。
我遇到了一本好書,誠心向你推薦,它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寫下此文,在此向老師表達發(fā)自內心的感謝和致敬!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十五
人生就是一條救贖與自我救贖的荊棘之路,就像前世種因今世結果一樣,一個人所犯下的錯只有自己才能改過,心靈上的罪惡感也只有自我救贖才能重歸平和。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當代著名作家。一直被當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過他的作品人們看到了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們的追求及幻滅,他們的執(zhí)著與無奈,他們的默默無聞所孕育的憤怒和反抗。
長篇巨制《覺醒》是梁曉聲的最新著作,它講述的是一段掩于歲月深處的童年往事,一個少女無心犯下的過錯。塵封多年的悔愧,使她走上了漫漫救贖之路,并以海外歸人的身份,見證了中國故事。在對人性的窺探和歷史的深思中,體味生命幽微處遼遠的情義與感動。
兒時的無心之舉造成了兩個人生畫卷的瑕疵,人性的丑陋與良心的譴責讓陶姮幾十年活得膽戰(zhàn)心驚,“天譴”是否如影隨行般的圍繞在她的身邊,她不知道,但她心里就是這樣認為的。她所犯下的錯連老天爺都不會原諒,“天譴”是她能想到的對她所犯下的過錯最嚴重的懲罰。
在那個視名譽如生命的年代,貪污是可以壓倒一個人的大山,陶姮的一個舉措讓陶老師成為當時最不恥的貪污犯,僅僅是因為50多元錢而已。如果結合陶姮當時的生長環(huán)境以及家庭影響,這個隱瞞性的舉動是對陶老師的懲罰,同樣也是她心理變化的一種展現,人性在各方面誘因下會爆發(fā)其丑陋的一面,就像陶姮鬼使神差的選擇為保護自己的品行而做的欺瞞行為。
那些看熱鬧的鄉(xiāng)民讓陶姮真正的體驗了一把過街老鼠的心情,她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女性,根深蒂固的思想讓她在別人的笑聲中無處躲藏,心情壞到了極點,自我救贖刻不容緩。傷害有多大,救贖之路就有多坎坷,回國后的一波三折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復雜,而最后與陶老師相見完成救贖與自我救贖也是讓人倍感心酸。陶老師的精神不正常是否由這個過錯引起?陶老師記憶中的錯亂是否來自對事件的逃避?還有那最后的擁抱,遲來的對不起將兩人多年的心結打開,曾經的一切都隨著懺悔與寬恕慢慢消去,人性的溫暖成為救贖之路的終點。
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過自我覺醒之光劃破時代的黑夜,讓短暫的生命迸發(fā)明亮的光輝。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十六
近年來一直聽很多人在說“你賺不到你認知以外的錢”,“用你的認知,在股票幫你賺錢”。
趁著假期看完這本書,慢慢理解“認知”代表什么。我自己的理解,認知即是自己大腦底層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程序中的“抽象”,越是抽象,就越能解釋很多事情,越是底層,他就能從本質上去解決更多的問題。
很久很久之前,就記得在某個地方看到一句話,你學到的東西,就是在那么多年之后,你還記在腦海里,潛移默化影響自己的行動的,這就是學到的東西。
這本書也有一段對閱讀的理解:就是看完一本書,有感觸,有觸動的那些知識片段,沒必要追求所有的文字都理解。因此,我只記錄總結一下自己有感觸的`地方,不會是一個詳細的讀后感。
拆解任務的力量
拆解任務的力量非常巨大,大至我們的整個人生,小至每一日的任務安排。之前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很焦慮,這個季度要做這么多任務,怎么做得來呢?然后秦粵大佬說,用甘特圖把幾個月要干的事情列出來,自己規(guī)劃一下。列完之后就發(fā)現,原來糅在腦海里的那么多活,經過幾個月的“排期”,一下子又變得目標可達了。一旦任務太多,人就會焦慮,就會慌,實際上我就是缺乏了拆解任務的能力。拆解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比如在寫一個復雜的程序,復雜的邏輯,如果只是一句簡單的“完成這個功能”,很可能每次看到這個任務,就會退步,不知從而而做,也不知怎么搞。
這個也跟演繹思維一樣,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步步拆解,而不是不拆解就想著開始搞。
消除模糊
如何提升行動力,其實這個知識很多地方都有講到,比如如何提升到達目標,就是把目標最大可能的細化,最大可能的衡量,這樣達到這個目標就更快了。
平時每日給自己定的目標,每天的工作計劃,都是越詳細,消除模糊,才有可能做到。
享受當下
我們本以為一心三用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殊不知,這樣會大大降低生活質量。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腦海里想的另外一件事,實際上要么是后悔過去,要么是憂慮未來。實際上都是無謂地擔憂。還不如最大可能的享受當下,如果正在跑步,就全身心地感受身體的變化。如果是在逛街,就全身心地體會身體。如果是在學習,就高度深度地學習。
腦海里不要同時想太多事情,不要同時想干太多活,因為那樣不僅干不完,還會讓自己更加焦慮,連當下的事情都干不了。
元意識的覺醒
每次我們可以試圖分出另外一個自己,告訴自己去做事情,分出第三個自己去監(jiān)督自己,告訴自己要享受當下,把自己的雜念消除掉。
心流區(qū)域
學習一個東西,或者準備開始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從心流階段開始啟動,而不要一畏地設置一些高難度的事情來達成。什么是心流階段,就是在枯燥重復的區(qū)域往上走一點,在困難的區(qū)域往下走一點,就是心流區(qū)域。
精力
每日早起,我們的精力是重新啟動的,因此可以在早起的時候做一些稍微需要精力的事情,這樣我們的精力是往上走的,他是有一個慣性,這樣就不容易往下去走。
給自己每天的時間段劃分區(qū)域,每個時間段干什么事,做什么,都分配好,最好每個時間段干的活不一樣,這樣效率會更加高。
認識大腦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十七
讀完此書我重新檢視我自己,覺得自己像一件“空中雨衣”,華麗的表象背后空無一物。領導力卓越嗎?團隊合作默契嗎?家庭生活幸福嗎?好像都沒有特別肯定的答案,都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我突然覺得自己真的落伍了,既要求下屬獨當一面,又要求他們團隊合作;一邊是繁忙的公司項目,一邊是繁重的家庭瑣事;確實都是“吊詭”的事情。
十多年的職業(yè)生涯告訴我:“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條通往成功的路?!?,我堅信只要拼命工作,任何困難都能克服。當然僅僅靠努力還遠遠不夠,需要竭盡全力用心去做,當一個人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時,雜念就會比較少,效率就會特別高,其實拼命工作和修行過程一樣,能磨練人的意志和靈魂,企業(yè)經營者也是如此,他必須為員工的幸福殫精竭慮,必須超脫私心,讓企業(yè)擁有大義的名分。
合理運用“吊詭”,用心達成“第二曲線”,嘗試擴大自己的“甜甜圈”,做一個處處受歡迎的人;我相信做你想做的工作你就會有成就感,過你想過的生活你就會有幸福感。
最后,讓我們重讀:“我們要自食其力,在黑暗中點燃自己小小的火焰?!?/p>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十八
如果用一些詞來形容我讀完《認知覺醒》的一個感受的話,我覺得用受益匪淺,醍醐灌頂等都不足以完全表達我的一個感受,好久沒有這種被文字的力量震撼到的感覺了。
之所以能夠引起我的共鳴,是因為它不像我之前讀到的一些心理、勵志的書籍一樣,一味的引經據典,一味的列舉名人事跡,每每讀完都會給人一種要想出類拔萃就得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而那些有所作為的人都有著超越常人意志力的感覺。這些書在剛讀完時確實能給人以一劑強心針,于是我們開始制定一個“宏偉”的目標,想要確確實實作出一些改變。但是時間一長往往發(fā)現自己難以堅持下來,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把問題歸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夠,不夠勤奮等主觀原因,幾次三番以后,我們發(fā)現自己很難做成一件事,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甚至開始陷入自我否定,自責的漩渦。從此不敢制定什么計劃,或者在潛意識認為自己制定了也完不成。
針對上述問題我在《認知覺醒》里找到的兩點啟示是:
1、你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認知,即人的大腦由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組成,而在人類進化史中本能腦和情緒腦一直占據主導,畢竟人類真正解決生存問題到現在這個時間長度在整個人類進化長河中不值一提。所以理智腦目前進化的程度最弱。這也是我們時常做選擇時不夠理智的原因。避難趨易,降低無謂消耗是自然生存法則。所以不要再歸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夠或者不夠勤奮,你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
2、在“舒適區(qū)邊緣”提升自己。舒適區(qū)邊緣就是做一件事的難易程度剛好在超過我們感覺到舒適一點點的狀態(tài)。這個難易程度下,我們的本能腦和情緒腦才不會那么“排斥”,而當我們完成時情緒腦也會獲得一些正向反饋,慢慢的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當我們做一件事是由情緒腦驅動時,我們會感覺到輕松并且快樂,也更容易堅持下來。如果一開始無法找到自己的舒適區(qū)邊緣,這里有一個方法可以借鑒,設定一個超低的下限,而不設上限。切忌好高騖遠讓自己一下跳進困難區(qū)。在痛苦折磨里最后放棄,又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另外我覺得書中提到的關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上也給我很大啟發(fā)。說幾個感觸最深的點:
1、做什么就在想什么。這看上去像是一句廢話。但我們可以回想幾個這樣的場景,一邊跑步一邊想著待會吃什么,而一邊吃飯一邊又在刷劇等等諸如此類的行為,我們看似具備了一種更強的能力可以雙管齊下更高效的做一些事,然而慢慢的我們卻開始丟失自己的專注力。所以吃飯時就全身心體會吃飯這個行為,跑步時就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迎面吹來的微風?;钤诋斚禄钤谏拿恳幻搿_@將大大提升我們的專注力。
2、不要陷入量化式滿足的誤區(qū)。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都想著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今日閱讀一小時,今日背了五十個單詞,今日跑步五公里……我們可能會時常滿足于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種種“打卡”行為里不能自拔,不可以說這種方式不好,只是當我們設定了這些量化的指標時,我們的關注點會不自覺的由原本這項活動而轉移到那個量化的指標上。無形中相當于我們放棄了發(fā)掘這項活動原有的樂趣。甚至當我們有幾次完不成“打卡”時還會陷入自責之中。
3、用積極反饋來應對焦慮。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下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不要讓它一直埋在自己潛意識里,而要360度刨根問底式的去尋找焦慮的點,以及可以影響焦慮的因素,當我們一點點解決掉這些因素時,我們也會一點點收獲正向反饋,當這些正向反饋足夠多時,我們會突然發(fā)現自己早已不再焦慮了。
4、“從現在開始”。當我們想要發(fā)生改變,想要有所行動時,不妨用這句話提醒自己,不要糾結什么現在開始是不是太晚了之類的,因為現在不開始,你會把現在開始也錯過,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你還是老樣子。任何我們學到的動西如果沒有行動上的改變都等于零,讀了一波雞湯感觸滿滿,發(fā)個朋友圈配上自己見解。好像自己收獲了很多,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突然發(fā)現自己生活還是沒有任何轉變。于是開始感慨,“讀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所以任何改變最后都要落實到行動!
“輸出”是提高學習力的一個好方法,它標識著你正在把這一塊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我覺得《認知覺醒》這本書很適合那些想要改變卻總是堅持不下來或者找不到好方法的人。另外書中還提到關于反思和冥想的一些話題,推薦感興趣的朋友閱讀一下。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十九
2、焦慮的根源是同時想要的太多,又想立即看到結果。因此克服焦慮就是從這兩者入手,想清楚自己要的,你實際需要的`比想要的少;理解復利曲線,在平臺期要耐心等待。
3、消除認知、情緒、行動上的模糊。這三點都需要認真思考。自控力,執(zhí)行力的提升,都在于消除模糊。
最后,建立自己的個人認知體系其實不是想象中那么宏觀的話題,開啟你的雷達,主動收集打動你的觸動碎片,通過自己打磨,實踐,關聯,嵌入成為自己的體系。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二十
當我看著自己書架上成排的書時,再看我手中的這本《認知覺醒》,心中無限感慨,書不在多一本足矣。
我把和《認知覺醒》的相遇當成是自己的一次緣分,在此時此刻遇到它遇到作者,對我來說是種拯救。他拯救了一個內心渴望成長、提高自己卻陷入知識的汪洋之中不堪重負,那個小臉蠟黃奔波各個課場的我。
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觸動學習法,無論是看書還是學習還是反思,都要從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出發(fā),然后去行動,最后去改變自己,讓改變當下發(fā)生。
當我看書的時候,從最觸動自己的點開始,一本書我不需要全部讀完,我過去為什么焦慮?因為自己拿到一本書就想從頭讀到尾,書里的點太多,自己很想全記住,但是又做不到,因此我很焦慮。
看完整本書后,我坐下來開始思考我自己,我為什么要看書?我看書的目的是什么?沒錯,我想提高自己的認知,我想讓自己變的更強大,但是此時此刻的我有那個能力將所有的點吸收并做到嗎?當然不能,我此時的水平是固定的,我沒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將它們看到并附身上體。世間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循序漸進的,人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凡事要慢慢來。
同時,不是所有的點也適合自己,而往往是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當下,凡是能想起的就是緣分,那就從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開始吧。
讀書關鍵的不是做思維導圖也不是搭建知識樹,而是從自己最觸動的那個點,讓自己行動起來,最后讓自己改變起來。
同理我在聽課時也會這么思考,有時一節(jié)課有1―2個小時,有的更長有的稍短,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將課中的點全記住,我只取最感動自己的那一個點就好,然后在生活中去實踐并讓自己的生活發(fā)生改變。
再說反思日記,每天的日子似流水,我也要將觸動自己的那一個點用反思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記錄觸動自己產生情緒的背后事情發(fā)生的過程,思考這件事情發(fā)生的原因,為什么自己會激動、高興、悲傷、情緒沖動等各種情緒,找出來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改進措施或者總結出來一個可以為自己用的知識點。
找到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觸動自己的那個點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點,再結合在舒適圈邊緣練習,讓自己在這一個點上持續(xù)行動,最后讓自己發(fā)生改變,從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最后實現自己的認知覺醒。
帶著這樣的認知,我已經開始上路,我開始用觸動法看書,比如本書,我找到最觸動自己的點然后自己開始用起來,我用書中的“工”型清單法開始給自己一天的工作學習做計劃,我開始用自己的語言將自己讀書內容寫出來,比如本篇。我開始記錄自己的反思日記,有一天有位朋友在群中贊美我,然后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并深挖自己的情緒變化的原因,并想出解決方案。
我曾經遇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退縮,當我想起書中的情緒腦和本能腦,我就笑了,我要理解它們,它們是為了保護我,我不是責備它們而是調用自己的理智腦和它們一起對話,不確定的事情未必是壞事,為什么不去試試,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在等著我呢,去嘗試下。
我們不要被事情限定,不要為了做事而做事,為什么不換個角度想呢?我不是為別人做事,而是為自己做事。我不是在為老板辛苦工作而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而工作,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和作者聊天,我不是看書架而是看看我書架上都有那些朋友。我不是在做這件事而是在游戲,在做自己可以掌控的游戲。
這是我今年遇到的最好的一本書沒有之一,在此感謝作者為我們分享他的心路歷程和追求認知的經驗。作者寫的很用心,通過字里行間能感受一股“真”氣,這種真實足矣感動所有看過本書的人,書中沒有太多的說教,像面對面跟一位兄長在推心置腹的聊天,也像在聽一位恩師諄諄教導。所有的遇見皆是緣分,所有的相遇皆機緣,也感謝人民郵電出版社為我們出版了這么接地氣的一本書,希望它能拯救更多像我這樣的人,這也是造福于人類。
我把我的觸動點分享出來,你的觸動點會是什么呢?請你來認真看看《認知覺醒》,它值得你一讀再讀。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二十一
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的生活獲得了極大的便利,可是精神的負擔絲毫沒有減少。一天好不容易結束了工作,我們又極為迅速地投入了手機的懷抱里,在手機上閱讀各種熱點新聞,極力使我們的精神放松。手機上五花八門的信息,顏色鮮明的界面,各類的圖片視頻,使我們接受了感官的刺激,獲得了一瞬的快樂。但這種做法,使精神愈發(fā)空虛,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時間一長,生活中目標的影子變得虛無,夢想也就成了空想,日子過得就像一潭死水一樣,掀不起波瀾。
在工作的最初,也許自己也對生活充滿了期待,試圖學習工作兩不誤,活到老學到老,盡力跟上時代的步伐??蓾u漸地,自己立的flag常常被打破,次數多了,連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夠擁有不一樣的生活,開始焦慮,開始自責,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這種焦慮,是來自自己無能的憤怒,也是自己沒有真正做成一件事的不滿足感。而產生焦慮時,手機還在手上拿著。為了逃避這種自責的痛苦,依舊選擇玩手機不去面對,痛苦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飛速發(fā)展的科技,帶來了舒適的物質生活,但是也索取了余下的閑暇時間,麻木了精神。
厭倦了這種生活的人該怎么逃離呢?
試著做計劃。計劃,是對一天時間如何規(guī)劃的`方式。對我們嚴格把控時間的意義也非常重大。如果做好了一天的規(guī)劃,就不容易被一大堆事情絆住,也樂于在某個時間段做好某個時間段應該做好的事,不會因閑暇時間多而盲目選擇玩手機。
但是計劃不是做了就一定能完成,對某些人來說,選擇開始執(zhí)行計劃時就很難。比如一天之始,在已經做好的計劃和手機之中做出選擇,部分人最后還是選擇了手機。因為手機更好玩,更不費力,而那部分人會告訴自己只玩十分鐘,但是到了十分鐘之后,手機舍不得放下,又是十分鐘,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一天結束了,才恍然若失,自責于計劃沒完成。
手機拿起來容易,放下來難。所以那一秒的選擇要特別注意。它可能決定了你一天如何度過。
試著在選擇節(jié)點多花點時間,學會延遲滿足。
既然今天定下了要完成這個任務的計劃,先完成計劃再玩手機,比先玩手機再學習,快樂多了。玩手機對前者來說,是完成計劃的獎勵。后者則會因為任務沒完成,在享受的同時更加焦慮,玩手機也玩得不痛快。正如一句話: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學就痛痛快快地學。如果把兩者摻雜在一起,做a想b,不僅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是做什么都不快樂。延遲滿足,不是不允許自己享樂,而是先把一天重要的事做完之后再享樂。
在周嶺的著作中,“延遲滿足”對日常生活的幫助極大,同樣,“消除模糊”也有著洗滌心靈的意義。
它影響的是你自己的情緒,我建議你主動請理它。如果生活中突然有些瑣事侵占你的頭腦,或者一個想法一瞬而過,我也建議你先處理它或先記錄它。
因為有些煩惱,它不是出現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出現了。比如,和朋友聊著開心的事情,但是突然她說的一句話讓你哽住,你很在意這點,但你不明白為什么很在意,之后就淡忘了這件事。這件事,下次還會出現,還會在某個時機,再次讓你不快,只要你沒去解決它。而正確的方式,現在去解決它,或者立即用備忘錄記著,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解決它,分析自己為什么不快,挖掘自己內在的情緒,不斷地問自己為什么,給自己提供解決這種情緒的方法。這樣,煩惱就會慢慢變少,精神也變得輕快了起來。畢竟煩惱著我們的事,部分是小事、瑣事,解決一件就少一件,就像把沉積了淤泥的池子慢慢洗干凈的過程,最后,池子干凈了,清澈可見底。
當然,周嶺教給我的不止這些,學習,讀書,運動,冥想,反思等。我獲得了很多,正如書中所說的,一本書,使你改變了,那它就是有意義的一本書。
認知覺醒讀后感篇二十二
用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以及更高的態(tài)度和標準。盡可能產出讓自己滿意的、在三五年之后再看依然有價值的、能讓人能眼前一亮、豁然開朗的東西。他的文章有知識、有深度,讀起來接地氣、極易懂,給人受益匪淺之感,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
這是一部可以穿透時間的個人成長方法論。通過“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guī)律,你將真正看清自己;通過“深度學習、關聯、反饋”事物規(guī)律,你將洞悉如何真正成事!如果對自己不了解,我們就會被人的原始天性束縛,這往往會讓我們感到很痛苦。然而,如果了解大腦知識,我們就可以觀察并指導自己,運用認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從而獲得長久而清晰的內在動力,讓我們告別絕大多數人生痛苦。
無論科技多么發(fā)達,有一樣東西卻始終無法直接傳遞,那就是心智。所謂心智,通俗地說,就是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tài)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斷與選擇。
一小部分人幸運些,在合適的年紀“睜開了眼睛”。他們跳出了成長的陷阱,開始刻意提升自己,為未來美好的生活做準備。他們慢慢甩開了大隊伍,走在了同齡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頸:想勤奮,卻總是抵不過惰性;想努力,卻總是陷入低效的努力;想精進,面前卻總是彎路不斷;讀了很多書,都忘了;付出了很多努力,都白費了。他們仿佛越使勁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我發(fā)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實踐和改變才是這本書的核心,所以,更多的時候,你需要把它當成一本工具書,時?;仡?、思考和實踐,直到自己發(fā)生真正的變化,而不是一讀了之、過過“腦癮”。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67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