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之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對其中的內容、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等進行評述和總結的一種文學作品。讀后感是我們對所讀材料的精神輸出和思考結果,也是鍛煉自己理性思維和表達能力的途徑。我讀完一本書后,內心充滿了無盡的思考和感悟,不禁想要寫一篇讀后感來表達心情。4.讀后感的語言要樸素自然,表達要準確清晰,用詞要恰當?shù)皿w。如果你對寫讀后感還有一些疑問,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示。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一
終于拿到了馮友蘭著作的中國哲學簡史了,這本書被列為大學生必讀書單里邊的第一本,而且國內外的很多學校的推薦書目里都會有這本書,這本書是了解中國哲學的經典入門讀物,在人生的旅途上做思想的行者。
其實在我們真正開始做了解或者是讀哲學書之前,很多人都會對哲學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覺得哲學特別的高深,但實際上哲學只是一種思維或者是思想,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幫助的。當你真正的了解這些以后,你就會對這個世界擁有更多的觸角,而馮友蘭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哲學泰斗,他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的,后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后來又任清華大學的哲學系主任。在世界上一些知名學校和機構擔任重要職位,他創(chuàng)立的新理學思想體系,影響深遠,具有崇高的國際聲譽。這本書一直以來都是各個學校,包括國外學習哲學的通用教材。感覺現(xiàn)在這個時代里很少再有像馮友蘭這樣的,只有文學造詣的,或者說是稱得上泰斗的人。
很多大家都公認,馮友蘭的這本書,在今天來看,仍然是最好的中國哲學史。中國的思想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概念,怎么來回互相呼應,怎么相互解釋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對于一些開始讀中國思想史的讀者,或者是大多數(shù)西方讀者來說,最好的入門書,還是馮友蘭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從他最早出版到現(xiàn)在,已經70年了。馮先生指出,中國哲學家的語言往往只是做提示,并不做說明。在講到老子哲學時,馮先生指出,名家和道家都揭示出了超乎形象之外的形上存在,名家的形上存在是有名,也就是可以命名,道家的形上存在則是無名,既無法命名,道,是萬物之所由來,它不是萬物之一,每個事物都有一個名字,道不是一個事物,因此它沒有名字。我覺得讀到這里來說對于某些理科生來說,就可能像讀繞口令一樣了。馮先生說,在中國哲學史上,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結合得最好的就是《莊子》和郭象的《莊子注》,《莊子》用的是施的方法,它通過可感的事物,把人引入到了一個獨與天地精神自由往來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哲學的最高境界,《莊子注》把莊子使用的寓言和隱喻,用理性辯論的方式加以闡述,又把《莊子》中的詩句用散文一一重述,他的論述比《莊子》一書清晰得多,《莊子》原書附有提示,郭象的注釋則明晰,具體兩者結合、相得益彰。
總之,看完這本書之后,你會對中國的思想是有一個簡單的理解和了解,但是要想深入透徹的,更加的理解哲學的話,還是需要將中國的國學名著在好好研究一下,寫到這里,突然又開始佩服作者的博聞強識了。這本書讀完之后,你會覺得馮先生不僅博覽群書,而且對某些書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才是一個讀書人該追求的境界。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有了一個比較省勁的方法,就是按照他的讀書方法去讀書,或者是說通過他的指引去做一些參考文獻的閱讀。畢竟中國的哲學著作比較少,這一本書是頂尖級的。建議大家收藏。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二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認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yǎng)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成為圣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于強調,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tài)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tài)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三
《中國哲學簡史》作者馮友蘭先生,他出現(xiàn)在《無問西東》片尾的彩蛋里,絕對的大師級人物,不僅是哲學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學家。1935年寫作完成兩卷本巨著《中國哲學史》,1946-1947年馮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英文講稿由他的學生布德整理成書,就是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哲學的入門經典。
從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主要的哲學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條理清晰,詳略得當,深入淺出,也只有大師做得到。本書一半的篇幅在講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從漢代起主要是儒道,外來的佛教,禪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復興,雖然名家迭出,卻遠沒有先秦時期那樣迷人。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價值,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因此,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圣外王之道。
也許我們平日并不會思考哲學問題,但知曉了老祖宗們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為什么是我,我們的民族為什么是這樣的民族,那都是因為中國哲學的基因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血液里,使我們帶著一脈相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解釋這個世界,去尋找關于一切的答案。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四
《五萬年中國簡史》(上冊)這本書可以說是機緣巧合拿到的,之前也沒特地去了解出了新書。目前手上只有該套書籍的上冊,下冊有時間再買來閱讀。這套書是非常熟悉的讀客出品的,上冊挺厚,大概三百六十多頁。這套書比較獨特的地方在于,它的開篇并不是從新舊石器時代開始講起,而是從第一批智人踏上中華大地作為導言。上冊涵蓋了從五萬年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分別由復旦大學姚大力、北京師范大學李山、南京大學武黎嵩、復旦大學仇鹿鳴、復旦大學錢文忠?guī)孜粚W者來書寫各個時期的歷史事件。
我個人會更偏向于看明清時期的歷史,對于中國歷史的“上半部分”了解得不多,而這本《五萬年中國簡史》(上冊)剛好填補了我關于這塊知識的空缺,給了我一些看問題的全新角度。
《五萬年中國簡史》(上冊)導言開篇便是“北京猿人不是我們的祖先”,這樣的標題著實很吸引眼球,想讓人抓緊看下去。并且在講中國人祖先之前,先給讀者一個關于最初“中國”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地圖上的中國的一個演變的概念,讓讀者能夠結合地理來理解歷史,而不是一味地單純介紹歷史。第二小節(jié)題目是“你的身體里流著誰的血”,這一部分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給讀者講解了分子生物學的概念,更加通俗易懂,不會過于枯燥。書里的內容干貨會比較多,相比起同類的歷史讀物來說,相對沒有那么強的趣味性。書中對于一些生僻字詞都有注音或相應的注解,方便讀者閱讀。剩下的具體內容就不再多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閱讀,還是很值得入手的一套書籍。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五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fā)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只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
馮在著本書里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不過他的這本書已經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了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fā)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鑒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方面的條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哲學思想在經濟的發(fā)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著發(fā)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yōu)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yōu)秀的成分相結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六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個人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處于功利境界。即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慮,盡管結果可能會對他人產生有利的影響。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但實際我們教師就是處在道德境界,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倫理、道德的傳授人,擔負著培養(yǎng)、教育下一代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教師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可能自發(fā)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教師只有在教育實踐中,通過努力學習,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了解到社會主義教師道德的內容和意義,并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將認識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斷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和習慣,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對此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首先,作為教師,要熱愛教育,獻身教育。以從事教育工作為榮,以獻身教育事業(yè)為樂,自覺地用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武裝頭腦,用科教興國戰(zhàn)略激奮自我,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的現(xiàn)實面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將教師作為終身職業(yè),孜孜以求,勤奮耕耘,在平凡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
其次,要愛護學生,教書育人。教師教育對象是學生,其主要任務是教學,而教學過程是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的過程。面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動態(tài),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思想,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主動與學生交流,和睦相處;要尊重學生人格,教育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業(yè);要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服務思想,善待學生、寬容學生、理解學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學生、陶冶學生、喚醒學生。將教書育人貫穿于教學實踐的全過程,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再次,要矢志鉆研,勇于探索。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尤其在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針指導下,教師肩負著培育新世紀人才的重托,一定要學會用面向世界的膽識和超前的眼光改革教育。從自身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并形成擁有自我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學方法體系,使得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獨立思考,標新立異,運用已學的知識,既解決實際問題,又發(fā)現(xiàn)新知,于相互切磋中實現(xiàn)知識的飛躍,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己的內在潛力,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最后,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的需要。社會發(fā)展已證明:現(xiàn)代化的社會將是信息社會,是科學知識不斷發(fā)展、不斷擴大、不斷更新的社會。教師自身除搞好專業(yè)教學外,還要積極參加業(yè)余進修深造,從而在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能力。教師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精深的專業(yè)技能,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變傳統(tǒng)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為素質教育的重學、重思、重樂,以適應教育體制的轉軌變型。
總之,良好的師德,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它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努力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良好師德的人,才能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托起明天的太陽!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不僅是教師,越來越多的人能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真正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七
自鴉片戰(zhàn)爭開始開啟了中國的近代。作者開始介紹了清朝末年中西方時局,鴉片戰(zhàn)爭前中英雙方的交涉??赐赀@個以后,減少了自中學起建立的對英國的恨。那時以為英國就是無緣無故要欺負中國,這里明白了其實人家只是想和我們做生意,而清政府以及官員當時所表現(xiàn)出的傲慢和無知惹怒了英國,才導致戰(zhàn)爭爆發(fā)?,F(xiàn)在再來看,當時如果配合英國通商,也許會快進入中國現(xiàn)代化,對于中國不是個壞事,也許歷史會改寫,也許后面也不會遭受被日本這種小國欺負到差點滅國。
我們個人如果在意識到自己落后還繼續(xù)自負也會被社會教育。我們的國家也一樣。在被打了以后,仍然幼稚地妄想不承認那個外面的世界,驕傲地認為中國乃天朝上國,實屬掩耳盜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不認真總結真正的原因,把原因歸結為林則徐不是主帥。這就好比我們普通人遇到一些失敗時也不愿意去承認時是自己努力不到位和努力方向不對,而去歸結于天氣不好,被干擾之類的偶然原因。不能痛定思痛對于國家和個人是一種很致命的性格缺點。
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為了方便統(tǒng)治,歷朝歷代都是實行封閉的愚民統(tǒng)治。這樣是很方便,但是在名族遭遇外來危機時,這樣的民眾就難以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去抵抗危機,甚至會阻礙發(fā)展,抵抗外來通商的洋人,連建鐵路,辦洋學這樣的事情都要去抵抗。
鴉片戰(zhàn)爭以前咱們暫且不論,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20年,中國仍然無所改變。此后一直到清朝滅亡,這期間中國發(fā)展緩慢,和統(tǒng)治者是有點關系的吧,道光自己并不出色,傳皇位給咸豐,卻沒有傳給有能力又開明的恭親王,如果不是傳給咸豐,也不至于有后面慈禧這婆娘誤國幾十年。在國家重要時刻還作出這么錯誤的選擇,簡直是國家不幸,就如我們平常人無漏偏逢連連雨呀!中國當時落后的體制和教育大概沒法培養(yǎng)出明智的君主吧!
好在我們國家總有一些出色的人能比一般人更有眼光,曾國藩,李鴻章,恭親王,孫中山等等,他們一步一步為著國家的發(fā)展,奮力地努力著,拖著大家前進,才有我們的今天。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八
發(fā)現(xiàn)我現(xiàn)在真的是看了某些書的時候,才特別有寫點什么的想法??纯催^去幾篇,貌似都是這個觸動的。這本書講述的是正在發(fā)生的歷史。改革開放30年的企業(yè)史。如果說看到哪怕2005年以前的時候,我都覺得有點遙遠的時候,看到05年以后,真正是讓我震撼。其實,震撼我的并不是這本書,而是那種生活在歷史中,特別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中的感覺。
看歷史的時候,恐怕沒有誰不會去幻想自己穿梭于那個時空的。比如看《大秦》的時候我就喜歡幻想自己是秦王手下的某個牛人。然而,當我們真正看自己所處的這個時空的時候,難免不會覺得自己生活的平庸與無聊。日子一天一天的過,05,06,07等等仿佛一個個沒有意義的數(shù)字,除了感慨自己又老了,哼唧一下要奔三了,仿佛也不會對一個個年份有那么多的觸動。
然而當有人細心的把我生活的世界記錄下來,然后展現(xiàn)給我的時候。我就驚訝了。換過一個視角,原來是這么天翻地覆。浮淺的講,05年股票998的時候如果我把英國帶回來的800多英鎊投入股市,又或者在06年的時候,買一套房子,現(xiàn)在俺也許就真的戰(zhàn)勝cpi了。深沉的講,我一定錯過了社會利益再分配的一個階段,而利益分配的下一個階段,我也一定沒有太多的籌碼可以決定自己的利益。然而,回顧這段歷史,也同樣告訴我,一定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生活理想。改革開放30年來,這樣的機會應該是越來越公平的給我這種普通人。當然,現(xiàn)在的社會有很多不公平,可是,與70年代相比,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想到認識到這些不公平本身就是社會公平的進步。
不由得又讓我想起了中國簡史的觀點,歷史是人民推動的。改革30年,其實也是人民推動的。但是,精英階層往往能加速或者延緩這一過程。我肯定不會成為精英階層。但是,這樣的書看完以后,起碼我愿意從井底向上爬一爬,再看看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然后思考自己如何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九
按照我的讀書經驗,大部頭的通史往往無法面面俱到,專業(yè)性也由此受限。《五萬年中國簡史》,此書內容中正,絕不淺顯,對一定歷史知識故事基礎的讀者而言比較友好,但建議純歷史小白繞道。文本極其口語化是此書最大的缺點。對歷史小白而言,書本內容紛繁復雜,口語化表達對其接收無濟于事。對有歷史基礎的讀者而言,口語化的文字降低了信息密度,影響其閱讀效率。
此書內容不是像中華五千年這類書將中國歷史記串成章回體故事,而是以“魏晉南北朝”、“宋朝”等朝代、時期為章節(jié)名,其下轄內容為該時代的獨有特征,或是弊病,或是新政。各位作者對不同的時代問題作出自己的專業(yè)分析,如漢朝的二元君主制,明朝反復的海禁政策??梢岳斫鉃榻Y構、語句極其松散的小論文。
看書就像買電腦,適合自己最重要。一個人如果每天就看劇刷博,最多用下office軟件,給他推薦厚重游戲本肯定不合適。先說一句我的教育看法,我國的中學歷史教材內容很死。說到秦漢便是郡縣制、三公九卿等名詞,打上標簽后上課如報菜名一般,仿佛某項制度從訂立起便不再變更。而此書與教材、試卷沖突的地方較少,挺適合高中生作為課外閱讀擴展,一般不會出現(xiàn)熟讀此書的學生在相關考題答偏題的情況。
如果一位學生連中學歷史教材都苦手,那欲讀此書來提高歷史成績則是緣木求魚。如果你從小就愛看歷史書,把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隋唐間的亂世戰(zhàn)爭、人物故事如數(shù)家珍,看此書可以解決你多年來讀完故事后累計的部分迷惑、化解你的部分迷思。如果你是位中學學霸,雖然沒讀過歷史課外書,但歷史成績不錯,是個腦子聰明的人,閑時看這書也可以促進對這部分歷史的理解,對成績鞏固提高也有一定的好處??献x書永遠強過看土味視頻。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十
“哲學”是一個西洋名詞。古希臘哲學家把哲學分為物理學、倫理學和理論學三大部分。用現(xiàn)在的術語說,是指宇宙論、人生論和知識論三大部分。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以西方哲學為參照系統(tǒng),提出了自己的哲學觀:“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彼苑此紴橹行脑捳Z,以人生為對象,認為“宇宙論、人生論和知識論都是從這個類型的思想產生的。宇宙論的產生,是因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戲劇演出的舞臺。知識論的出現(xiàn),是因為思想本身就是知識?!?/p>
在馮友蘭先生看來,哲學內容的各個部分是緊密相關的,比如人生論以宇宙論為根基,也連帶知識問題,知識論可證宇宙論,三者“相即不離”“互有關系”。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時的英文講稿,后經整理,于1948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在2017年新星出版社整理的全新修訂注釋版本中,對照1948年英文原始版本進行了全面修訂。在書中,馮友蘭先生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并指出,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哲學思想和各家學派觀點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很多研讀者都有這樣的同感:你或許不同意馮友蘭的某些觀點,但你絕對不會不明白他的觀點。馮友蘭先生認為:“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社會哲學,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钡牵材芤試乐斂陀^的態(tài)度對待其他各家學派的思想,以時代人的思想與傾向為我們闡明觀點之中包含的思想內容。他總是以一種宏觀的把握,一種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態(tài)度,向我們展現(xiàn)中國哲學史的脈絡,為后人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學術追問的可能性。
一直以來,哲學總給人一種晦澀難懂的感覺,而又各家學派自成一說,故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著稱于世。馮友蘭先生從史學的角度,用一種宏觀的視野,以時間為線索,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各學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子的思想由起源到發(fā)展的清晰脈絡。
在其整個發(fā)展過程中,馮友蘭先生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中國古代紛繁復雜的世界中的一個文化盛世。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著書立說或是游走于各個諸侯之間,抒發(fā)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學以致用,或是為戰(zhàn)爭和平而努力。馮友蘭先生在對中國的哲學史向前推進作出精確闡明的同時,將思想與情趣相結合,讓人發(fā)現(xiàn)哲學的思維也能在生活中展現(xiàn)出來。例如馮友蘭先生在講解公孫龍關于共相的學說是首先引出“白馬非馬”的命題,接著從三方面論證這個命題,以此引發(fā)讀者的興趣并進一步闡述“共相”的具體含義。
馮友蘭先生在向我們展示一個中國哲學世界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哲人的宏大氣度。他對自己肩負的責任十分明確,讓人覺得中國的哲學史是在一個不斷發(fā)展之中的過程。在命題“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中,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在具體的內容中為我們對比了儒家和墨家在觀點上的異同。
他概括地告訴我們,孔子對古代文明的態(tài)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則對古代文明持批判態(tài)度;孔子是以為文雅有修養(yǎng)的君子,墨子則是一位充滿戰(zhàn)斗精神的布道家。同時也指出,墨子對孔子的中心思想——仁義并沒有提出異議。他或許在內心之中也對某一學派的觀點具有傾向性,但卻以一種科學的精神進行分析,向我們呈現(xiàn)出中國哲學在不同社會背景之下的發(fā)展。這種比較和分析不僅僅需要一種精神,更需要對于中國哲學發(fā)展史的理論研究,一種縱橫全面的思考和總結。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時代精神的思考方式和學以致用的學術興趣。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突破了哲學的晦澀難懂,將中國哲學融入歷史,富合故事性的同時又富舍哲理性。中國哲學不同于西方哲學的魅力之美,與中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傳統(tǒng)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諸子百家的學說各自組成了中國哲學的必要部分。而串聯(lián)這些學說的,則是歷史這條主線。相比于西方哲學的神教旨主義,中國哲學更注重挖掘人的道德和精神??偟膩碚f,中國哲學更能體現(xiàn)歷史的韻味,令人沉醉。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十一
選擇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因為自己一直喜歡哲學,尤其是喜歡滲透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晦澀難懂,然而在我看來,它已是將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給了讀者,因為畢竟這本書成書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給外國人上中國文化課。毋庸置疑的是,這本書英文版在當時絕對堪稱是國外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而馮友蘭更是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學者之一。它的問世,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學起到了極大的積極意義。而它翻譯成為中國后,也更不失為一本言簡意賅,輕松易懂的中國哲學讀物。
中國哲學簡史呈現(xiàn)給我了一個在紛繁亂世出現(xiàn)的文化盛世。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均在那樣一個時代興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在那樣一個生產力極端低下,戰(zhàn)端頻起的年代,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個諸侯之間抒發(fā)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在一方著書教學,或是學以致用,或是為戰(zhàn)爭或者和平和努力??梢哉f,中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高峰。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時期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十二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游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著。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道家講“無為”的學說。而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結果之內?!寮揖筒幌褚粋€獨立的人而是一個嗷嗷待哺嬰兒,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讓別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賴賴還逼逼賴賴出優(yōu)越感。
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保ā墩撜Z·堯曰》)——分內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議,知命有沒有強加的意志?又當又立。
在漢朝的中葉,儒家的確可以稱做宗教?!嗌儆行┳诮痰挠白?/p>
雖然從歷史上說,他當初不過是普通教師,但是后來有些時代認為他是“至圣先師”,也許是不無道理的—人類熱衷于造神運動,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滿口仁義道德實際道貌岸然。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十三
剛讀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先說一下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感受,再說一下我個人的讀書觀。
我沒有看過其他人寫的中國哲學史,只是從《陳寅恪講國學》中了解到,陳寅恪對馮友蘭的這本評價非常高,覺得它真正發(fā)揮了"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客觀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國歷代的哲學觀點。
雖然沒有對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態(tài)度的客觀、公正,對待各家觀點不做過多個人的評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淺顯、清晰流暢的語言,將中國歷史歷代的大哲學家、著名學派及其主要觀點娓娓道來。他不對讀者的判斷施加任何影響,態(tài)度嚴謹、風格樸實,再加上簡潔語言的魅力,讀起來沒有任何壓迫感。
任何人讀完后,都可以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認同的學派,去針對性地找相關著作來研讀。不管作為一位哲學史研究者還是作為書的作者,馮大師的這種風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難怪這本書在哲學史著作里,堪稱最經典。
因為書叫《簡史》,所以對各家觀點和哲學家本人的生平都沒有做深入的介紹。單從入門角度來看,已經能勾起人的興趣了。在看書之前,我不知道儒學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視和新的闡釋,也不知道禪宗原來是佛學和道家的結合。
老莊學說宏大但晦澀隱秘,向郭注解卻把老莊哲學解釋得非常高明而又進步,讓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產生原來是因為佛教進入中國后,引發(fā)了大眾對民族宗教缺失的憤怒感。新儒學和先秦儒學差別非常大,到底哪個更高明眾說紛紜。中國人并不是沒有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個人獨立意識的追求,魏晉名士的"風流"佳話一直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fā)光——但也可能正是因為缺乏才顯得可貴吧。
馮大師說,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學科。我可能在這方面比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紀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漸漸開始選擇性地去相信和實踐某些哲學學派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清晰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西方客觀主義、自由主義為主。
在我讀書的過程中,對于所有文學哲學書籍中我看到的觀點,我理解其由于歷史環(huán)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點,都會從現(xiàn)代社會的角度去選擇稱贊或批判。而現(xiàn)實中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跟我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選擇和歸依。我會理解這種差異,不會以自己信奉的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對于明顯落后和愚昧的觀念也會不留情面地批判。
這是我目前的讀書觀處事觀。不求完全正確,但求用自己獨立的理性認知,去實踐自己的觀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成為自己。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十四
近日,我重溫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涂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再次感受了諸子百家的深刻哲理和睿智思辨。合上卷本、縱觀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哲學思想經歷了由分化到融合的過程。正如書中所分析,周朝后期中央權威下降,官師一體走向官、師分離,由此產生了諸子百家哲學思想,按西漢時期著名學者劉歆所分析,“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隨著秦、漢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建立與鞏固,儒家從諸子百家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官學,并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汲取其他各家以及外來的佛家思想所長,在宋朝時形成了儒釋道合流的新儒學。通過不斷融合實現(xiàn)完善發(fā)展的中國哲學思想體系,系統(tǒng)地回答了如何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關于人與自身的關系:修身養(yǎng)性、追求幸福。無論是作為入世哲學的儒家,還是作為出世哲學的道家,都非常注重人與自身的關系。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內圣外王”,首先需要做到內圣,就需要注重內在修煉,修煉的重點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方法論上,新儒家“陸王心學”引入了佛學中禪宗頓悟的方法,“先立乎其大者”(例如“仁”)然后以敬存之,強調通過“格物正事”實現(xiàn)“致良知”;新儒家“程朱理學”則強調尊“理”養(yǎng)“氣”,“氣,使人各不相同”,并認為通過個體自由自在地遵“理”行事可以實現(xiàn)個體快樂。道家更關注于人如何獲得自身幸福,通過追求個體自由自在地發(fā)展實現(xiàn)相對幸福,通過“以理化情”實現(xiàn)絕對幸福。
關于人與他人的關系:仁者愛人、兼愛非攻。儒學的核心是“仁”,所謂“仁者,愛人”,強調的是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對他人的博愛,并且這種博愛由孔子時期分為“君子”、“小人”有差別的愛演變成了孟子時期無差別的愛。道家雖然不主張損害自己利益去關愛他人,但也反對損害他人利益。就連武士階層出生的墨家,也強調主張“兼愛”,并將武力使用限制在以自衛(wèi)為主的“非攻”范圍。
關于人與社會的關系:家國天下、內圣外王。正如前面提到,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內圣外王”,政治理想是“家國天下”,路徑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方法是構建一套以“禮”(對君子)和“刑”(對小人)為核心的人倫和社會治理體系(例如三綱五常等)。然而,現(xiàn)實中,“內圣”的人,未必能成為“外王”,例如,奉行“仁義”的宋襄公失敗了、而奉行武力攻伐的秦始皇卻成功了。對此,儒家給予的“內圣外王”的解釋是:“內圣”可以為“外王”,“內圣”是“外王”最理想的人選,但“內圣”不一定最終成為實際的“外王”。由此,我們可以更深刻地領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真諦,無論在什么狀態(tài)、無論在什么職位,我們都需要盡力做到“內圣”、主動做好自己、承擔好自己的職責,這本身就是在踐行“家國天下”的夢想。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知行一體。儒家在早期并未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的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隨著儒家與道家、佛家的融合,新儒家的“程朱學派”將道家“道”的理念引入儒家,強調“天理”,人的行為應遵循天理,實現(xiàn)“天人合一”。新儒家“陸王學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則將宇宙視為一個精神的整體,“心即理也”,通過不斷地實踐來實現(xiàn)“致良知”。而道家則認為“道法自然”,注重探究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薄?/p>
中國哲學根植于中國社會環(huán)境,是中國文化的基石。通過閱讀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發(fā)展歷程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提供了對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系統(tǒng)解釋,然而,作為中國哲學主流的儒學并未真正解決人們的動力問題。早期儒學認為一切天定,要求人們“盡人事、聽天命”,新儒學認為遵循“天理”、“良知”,但并未解決“天命”、“天理”、“良知”是什么、為什么要遵循的問題。在激勵約束機制上,采用外部的“禮”、“刑”對人們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予以規(guī)范矯正,缺乏可靠的、分散在個人身上的自我監(jiān)督約束機制,這樣必然導致社會監(jiān)督成本過高、效果不甚理想。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補充,根據(jù)道教,個人自覺修身可以實現(xiàn)長生不老;根據(jù)佛教,個人據(jù)禮行事、遵紀守法是前生“業(yè)”的“果”和來世“果”的“業(yè)”。事實上,我們知道,促進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的新教倫理的核心動力機制也是建立在個人基礎上的——為了贖自身的“原罪”。當前,我們國家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歷史時期,整體國力的顯著增強需要強大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支撐,需要構建適應我國當前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統(tǒng)一的、強大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的主流哲學思想體系。如何基于個體自我監(jiān)督而非社會監(jiān)督建立這一思想體系的核心動力機制,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建立這一思想體系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因應當今中國面臨的新環(huán)境、新形勢和新變化。
當今中國,日新月異。與高度穩(wěn)定的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相比,我們當前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新型工業(yè)化、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們的主要生產方式已經從以家庭為單元的農業(yè)經濟轉向以大規(guī)模組織生產為單元的工業(yè)經濟和服務經濟,人們的社會組織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產生了重大變化,家庭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下降,與此對應,集體、組織和單位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上升。同時,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顯現(xiàn),家庭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在發(fā)生變化,家族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下降。此外,由于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移動互聯(lián)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正由基于血緣的家族生活方式向基于共同社區(qū)和基于共同興趣的社會網絡生活方式轉變,由此,人們的自我修養(yǎng)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響,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必將呈現(xiàn)出越來越鮮明的“去血緣”、“去家族”化。最后,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迅猛發(fā)展,超道德力量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弱,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越來越理性、越來越追求探尋規(guī)律性而非神秘力量。這些新變化,對中國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則,解題者誰?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十五
一是以人為本。作者介紹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這和以往接觸的哲學不同,以往學習的哲學中,強調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等問題,過于抽象,很難和個人生活聯(lián)系起來,并和自己的人生意義聯(lián)系起來。而從對人生的系統(tǒng)反思這個角度出發(fā),讓我們對哲學的功用和意義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別是對人的四種境界的劃分,讓我們對哲學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二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做過人生的反思和總結。如年末,對自己一年的生活、經歷的事情、閱讀的書籍等等進行總結。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進行下一步的計劃,但很多這種反思總結中,多數(shù)流于流水賬,對為啥這樣做?這樣做是受何種觀念影響?這種觀念從何而來?都知之甚少。
三是發(fā)現(xiàn)每個人受固有環(huán)境和社會流行觀念的影響巨大。例如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特點,讓中國人喜愛直覺思維,比如我們的繪畫、我們的音樂、書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極泰來等觀念,都和中國農業(yè)社會的生活方式有緊密聯(lián)系。
四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觀念,這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學習新的知識,一種是領悟,真誠地去做事,達到心和宇宙統(tǒng)一起來,所謂致良知的方法,一種是敬,抱持者對世界的敬愛的態(tài)度,來生活。
例如前一階段看一本書上,一個志愿者到利比亞去工作,通過其工作經歷,他人生的觀念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已經不局限于單純的原來,醫(yī)院、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觀念已經發(fā)生很大變化。
五是哲學為啥重要。哲學就是通過思維找基本規(guī)律。哲學是最高層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下面還有n層的東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邏輯、技能等。學習哲學就要以興趣和實用為導向,定下你的目標,要讓哲學成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讓自己具備觸類旁通、解決問題、正確決策、創(chuàng)新等重要能力,非讀哲學不可。
例如,我們學習數(shù)學就知道,數(shù)字是一種抽象,函數(shù)是對數(shù)學規(guī)律的抽象,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建立數(shù)學模型,這是另一層次的抽象,在此基礎上,還有數(shù)學哲學和系統(tǒng)動力論,是對數(shù)學的更高層次的抽象。
七是學習哲學的方法
認識哲學,了解哲學,懂得哲學的體系和邏輯原理,并將這一原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之中。學習哲學需要技能+意識+學習材料。如批判性思維是意識的儲備,可以幫助你迸發(fā)學習熱情,形式邏輯是技能的儲備。
p6中國哲學的價值在于,成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認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對于外在的成敗也就無所縈懷;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這時候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而不惑,是指他這時候已成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認識到超道德的價值。
p82惠施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發(fā)現(xiàn)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獲得幸福的方法莊子,自由發(fā)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相對幸福;
圣人由于對萬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用這種方法,他就不依賴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說已經得到絕對幸福。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萬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萬物變化的影響。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學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學的'負的方法;
覺悟的確切意義。是指個人與宇宙的心的統(tǒng)一,或者說與所謂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謂二諦義。第一層次,普通人以萬物為實有,而不知無。第二層次,說萬物是有,但是說萬物是無也是片面的;事實上,有就是無;應當說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萬物非有非無;第四層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著進行區(qū)別,而一切區(qū)別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這個否定一切,就可以達到莊子哲學中的坐忘,佛家稱之為涅槃;
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哲學的推理,形上學的推理,其出發(fā)點是經驗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學史對于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質,它最終必須思想從邏輯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對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梢愿爬樗膫€,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他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道德境界。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踏實社會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情;天地境界??赡芰私獾匠跎鐣w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1.反哲學入門
2.思想的力量
3.西方哲學簡史
4.大問題
5.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6.哲學的慰藉
7.哲學淺說
8.我的半生傳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學哲學入門
10.康德哲學講演錄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十六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時候,我看完了這本書,兩遍。
作者馮友蘭先生出現(xiàn)在《無問西東》片尾的彩蛋里,絕對的`大師級人物,不僅是哲學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學家。1935年寫作完成兩卷本巨著《中國哲學史》,1946-1947年馮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英文講稿由他的學生布德整理成書,就是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哲學的入門經典。
從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主要的哲學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條理清晰,詳略得當,深入淺出,也只有大師做得到。本書一半的篇幅在講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從漢代起主要是儒道,外來的佛教,禪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復興,雖然名家迭出,卻遠沒有先秦時期那樣迷人。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價值,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因此,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圣外王之道。
也許我們平日并不會思考哲學問題,但知曉了老祖宗們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為什么是我,我們的民族為什么是這樣的民族,那都是因為中國哲學的基因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血液里,使我們帶著一脈相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解釋這個世界,去尋找關于一切的答案。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十七
馮友蘭先生說過,他對哲學的理解便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人若是活著,那必定會思考,而這種思考就是反思。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哲學家,之所以被稱為哲學家,是因為他們都對他們的人生進行了系統(tǒng)的反思。如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他對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學、人生探索進行反思,最終才有了《論語》這本儒家經典。
道家老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對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認在事情之中已經有了它自身的對立面。這是老子對為人處世中總結的道理。
反思是促進思想的原因。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頒令以儒學為國家正統(tǒng)之學。而儒學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是因為他對儒學進行了思考,所以儒學才得到了大的弘揚。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實。牛頓會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那是因為他思考了為什么蘋果會砸中他,而不是飛上天。若是沒有思考,又怎會成功?人生亦如此,沒有反思的人生是無色的,就如陰雨的天空,沒有太陽的照耀變得灰蒙蒙的,沒有亮麗的`光彩。
可見,反思對于我們來說有多么重要,從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們的大腦都是在思考的。盡管細微,但它卻證明了我們的生命存在!書的最后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歸入潛默?!倍颊f沉默是金,而在成為“金”之前,必定會不沉默,甚是瘋狂。在光鮮艷麗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嘗盡苦難,歷盡黑暗,這樣才能最終抵達成功,擁抱光明。
馮友蘭先生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賞析這句話的時候,也有思考。這足以說明,人們說每一句話,寫每一個字都是會思考,反思的。
總而言之,反思必定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十八
近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掩卷沉思,意猶未盡,遂決定為案頭書,之后可常習也。
不知什么原因,自己對哲學很有興趣。只是沒有機緣深究。早期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學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延伸知道了一些費爾巴哈、黑格爾之類,淺嘗輒止而已。后來,曾讀了一點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感覺到了一些哲學的奧妙,便耿耿不能忘懷。后來,也曾探究過一段希臘哲學,也只是興趣而已,未得要領。
關于中國哲學,只限于文化層面,感覺始終不得要領??傆X得,只有西方的哲學稱其為哲學,有一套嚴密的體系,而中國哲學,似乎是凌亂的,在體系上也不明晰,我的認識也是渾渾噩噩的。當然,現(xiàn)在看來,這純粹是自己的無知。這似乎也和我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所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有關,也和文革破四舊否定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還有,由于西學東漸,哲學界一些研究西方哲學的人,以西方哲學的標準來比附我國先秦思想,對我國古代哲學持一種否定態(tài)度,也混淆了人們對中國哲學的認識。但是,不管怎么說,自己對中國哲學的認識還是近于無知。如果說知道一點的話,也是很膚淺的。
這次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算是對中國哲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在我的頭腦里算是對中國哲學有了一個框架??吹搅艘粋€有別于西方的另類特色的哲學體系。當然,這種認識還很不到位,還需要再讀書再學習,爭取有一個通常性的了解。不求深通,但求明白。中國哲學也是東方哲學的代表。我還曾讀過一本有關印度的哲學書,當時也很覺得了得。其實,每個民族及其文化發(fā)展,都有其精華的東西,我們切不可片面。世界之大,源流之多,精華之深,我們都應想到。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開闊的視野。
馮友蘭先生是中國的哲學大師,人們并不陌生,也是中國文化哲學史上少有的幾個有自己哲學體系的大學者之一。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就職于清華大學。《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是其代表作。馮先生稱《中國哲學簡史》為小史,是為中國哲學研究的一個導引。
該書主要闡述了先秦哲學思想,不外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以及后來的新儒家、禪宗、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梳理了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脈絡。最后簡述了中國哲學和世界哲學的關聯(lián)和特點??梢哉f,這本書給我們繪制了一幅中國哲學由古至今的發(fā)展網絡圖。其中,對涉及的要點進行著很好的解讀。使我們不僅知道了其然,而且知道了一些所以然。是一本簡明扼要的中國哲學讀本。
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把文化和哲學混為一談。這也不足為奇。所以,我們知道了許多中華文明史的東西,往往缺少哲學性的解釋。哲學是從深層次尋找原因。是文明發(fā)展的內在的邏輯力量。是一種認識、觀點和精神的向導。如果我們有了這種思考,我們就會明了許多社會現(xiàn)象。為什么是這樣發(fā)展而不會是那樣發(fā)展。就會明白,一種思想、一種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它體現(xiàn)了哪些源流。
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收獲頗豐,自然不用概述。但讀書中的許多火花還是有必要記述一下的。雖然屬于掛一漏萬。比如,中國哲學精神對人的主導,以儒家為例,主張入世,主張成為圣人,其人格特征為“內圣外王”。“內圣”是其修養(yǎng)的成就,“外王”則是在社會上的功用。所以就有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道家主張出世,但道家也沒有不問世事?!肚f子》中說,儒家游方于內,道家游方于外。這個方即社會。外也好,內也好,都以“方”為坐標。所以,儒道兩家正好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兩面,既強調入世也不排除出世。這就使得中國人具有了入世和出世良好的平衡感。知識分子最為典型,有句話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就是這種入世出世的生動寫照。
再就是“知命”和有為無為的問題。孔子對自己的人生曾有一個很好的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边@里的“學”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學,而是探究叫做“道”的真理。這里的立,是指“立于禮”,是說這時候懂得了禮,言行就很得當。這里的不惑,是說這時成為智者,論語云“智者不惑”。而“知天命”則是承認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有人不可違的東西。就是知道了哪些是人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人不可以改變的。在儒家看來,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范圍以外的東西。人在能控制的范圍內要竭盡全力,對于命的東西,也就是無法控制和不可避免的東西,人們只好平靜地接受。這就是“知命”的意思。這就引出了有為和無為的的問題。我們知道,儒家講究有為,道家講究無為。道家的無為是強調順其自然,而儒家的有為也不是沒有限制的。所以“人定勝天”只能作為口號,鼓舞士氣,真正天數(shù)定了的東西,你是無法戰(zhàn)勝的。儒家主張的是在知天命的情況下的有為。有一種說法,叫盡人事,聽天命,表現(xiàn)為一種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
還有,程朱的理學和陸王的心學。朱熹講萬物歸于理。所以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他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闭J為一切事物,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都是其理。舉例說,人發(fā)明舟、車之前,已有舟、車之理。有如西方哲學抽象之規(guī)律。理,看不見摸不著,形而上也。但它主導者萬物。所以,人只能是理的奴隸,只有順從理而行事。陸王的心學則把目光拉回到人自身。王守仁認為,宇宙是一個精神的世界,其中只有一個世界,就是我們自己經驗到的這個具體的實際世界。用句通俗的話說,無我即無世界。像西方唯心主義笛卡爾所言“我思故我在”。認為世間萬事萬物萬理只有與人相交時才有意義。不相交時,對于宇宙或對于人都是“歸于寂”的。應用于社會,人的行為歸于“良知”。
最后,說說馮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人生在世,做人做事,馮先生認為有四個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就是人只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所做之事并無覺解。二是功利境界。意識到自己,為自己做各種事。但并不總是利己,往往是利己又利他。三是道德境界。了解到社會的存在,意識到是社會的一員,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具有道德的意義。四是天地境界。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意識到自己不僅是社會的一員,還是宇宙的一員,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情,構成最高的人生境界。我想,我們大多數(shù)人也就是在功利境界,爭取做的好一點。在利己的同時,多一些利他的事。再就是爭取上一個層次,到道德境界,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多做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至于天地境界,我們仰望就可以了。馮先生說,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大家都見賢思齊吧。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十九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杯的時候,我看完了這本書,兩遍。
作者馮友蘭先生出現(xiàn)在《無問西東》片尾的彩蛋里,絕對的大師級人物,不僅是哲學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學家。1935年寫作完成兩卷本巨著《中國哲學史》,1946—1947年馮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英文講稿由他的學生布德整理成書,就是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哲學的入門經典。
從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主要的哲學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條理清晰,詳略得當,深入淺出,也只有大師做得到。本書一半的篇幅在講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從漢代起主要是儒道,外來的佛教,禪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復興,雖然名家迭出,卻遠沒有先秦時期那樣迷人。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價值,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因此,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圣外王之道。
也許我們平日并不會思考哲學問題,但知曉了老祖宗們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為什么是我,我們的民族為什么是這樣的民族,那都是因為中國哲學的基因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血液里,使我們帶著一脈相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解釋這個世界,去尋找關于一切的答案。
中國空軍簡史讀后感篇二十
就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來說,其浩瀚程度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不要說對整個框架有所了解,就是單單一個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其中的任何一個人,大概也非常需要一本厚厚的書來進行一番論述才行。作為中國現(xiàn)代哲學大家,馮友蘭先生既具有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專業(yè)背景,也曾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可謂是中西貫通。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雖然冠名以“簡史”,不過是他于1947年期間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講座教授時的英文講稿,卻洋洋灑灑,具有其非同一般的價值。哲學家陳嘉映在本書的“推薦序”中開篇第一句即指出:“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在我看來,直到今天仍然是最好的一本中國哲學史?!庇羞@一句,真的足夠了。
事實上,本書當年經整理出版時是英文版,后來很快就被譯成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以及韓文等多種文字。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各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正如本書的譯者趙復三所理解的那樣,《中國哲學簡史》的“資料是古代的,眼光卻是現(xiàn)代的;運用史料時是史家,探討問題時卻是哲學家……思想資料是中國的,考慮哲學問題的眼光卻是世界的,這是迄今在國際學術界還未見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評價確實非常有道理。
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歷來被看作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古代蒙學教材,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者,其中內容多來自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所謂“四書”。在《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中,馮友蘭先生首先探討和明晰了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他認為,中國哲學的特點,與中華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經濟背景等客觀因素密不可分,與春秋時代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著極大的關系,甚至可以說,諸子百家就是中國哲學的源頭乃至于巔峰。而后來的中國哲學,多依托于諸子百家;即使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以及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也受到了中國本土哲學思想的影響。這一種現(xiàn)象,直到西方哲學傳入中國之前,都是一以貫之的。而在西方哲學入華之后,中國本土的哲學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卻因其深厚的根基,而越來具有了一種一下子難以表達確切的魅力,只能是徐徐去體會。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特別講究倫理道德、重視道德規(guī)則,而不是像西方那樣以宗教為基礎。中國社會所謂儒、道、釋,前者是學說,后兩者算宗教;但與宗教相比,道教和佛教的宗教意味好像也并沒有那么濃厚。相對于西方宗教在民眾中的心理位置來說,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已經深深根植于中國普通社會民眾的心理之中,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已經成為民眾樸素、自發(fā)的一種行為準則。且由于中國社會一以貫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這些行為準則一代代得到強化、補充、完善。與西方哲學專注于形而上相比,中國哲學更多 地則是放下架子,走進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更多的時候,中國人的哲學觀遵循著繼承中的發(fā)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規(guī)則。雖然這一方面是出自漢代以來統(tǒng)治者的需要,但又何嘗不是社會廣大階層的一種現(xiàn)實需要呢?!大體上,中國哲學既重視一以貫之,又不排斥推陳出新??梢哉f,正因為春秋時有了“百家爭鳴”,所以后來才能夠實現(xiàn)百花齊放。西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在實踐中統(tǒng)治者卻沒有這樣做。其中足見中國哲學思想的一種廣譜適應特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48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