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質論語心得讀后感(通用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0 18:17:30
優(yōu)質論語心得讀后感(通用21篇)
時間:2023-10-30 18:17:30     小編:念青松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籍內容、主題、人物和情節(jié)等方面的個人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書中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成長。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書籍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提升我們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讀完一本書后,我想我應該寫一份讀后感了吧?讀后感是對一本書閱讀體驗的總結和感悟,寫一份精彩的讀后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用心表達。在寫讀后感時,可以引用書中的片段、對話或名言警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可讀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讀后感是一種有趣而又充滿挑戰(zhàn)的寫作形式,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不同的收獲。讀后感是我們的思維與文學作品的碰撞,是我們思考與感悟的結晶。希望大家通過閱讀這些范文,能夠對讀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寫出更優(yōu)秀的讀后感作品。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一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心得》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庇诘そo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叭绻阋驗殄e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蕩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于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蹦軐⒁徊俊墩撜Z》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jié),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辟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所為背后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庇脛訖C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衛(wèi)道、道德殺人等不雅眼,作者放在自己鐘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二

拋開塵世的喧囂,披一路風塵,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為師的道路。說是旅行,不如說一次心路歷程,更是一次道德與心靈相融。同樣的一部著作,每個人的個性和經歷不同,解讀自然也不同。也許,同樣是《論語》,憤世嫉俗的人讀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讀出了從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讀出了奮發(fā)進取,缺乏謀略的人讀出了生活的智慧……我們從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我們從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在的資源”;我們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我們從小接受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倫理觀念,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

很多人都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開始談起的。從盤古來天開始變化達到的某種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義天空,人們再次自由翱翔;還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自己行為的拓展?!硐胫髁x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這里娓娓道來,向我們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把握為人的處世之道呢?孔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話是與沒做是沒有什么兩樣的。那么應該如何把握分寸?當我們遇見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應該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身邊的人又應該有什么一種心態(tài)?在這嘈雜的社會中我們有要保持著什么樣的人際關系呢?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如果一個人以德報怨了,那么你會用什么去報答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無微不至時,你又該怎么辦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報怨”是更不可取的,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做人還是應該“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與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這件事也不會損壞我們之間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會,物質生活是越來約發(fā)達了,但人與人之間關系卻越來越冷漠?!墩撜Z》中何謂“仁愛”?是用平等和理性去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但凡稍微留一點的分寸,做事情時給別人保留一點的余地,就像《禪宗》里所說的那種至高無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也就是花一旦全開,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就要虧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園,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種感情,而朋友之道和親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闊天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處。現在我們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們真的能夠做到《論語》中的“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是自己變的快樂起來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在現代社會中,孔子好像與我們在慢慢分離,我們對圣賢與經典也逐漸遠去,怎樣為人處世、用怎樣的標準來約束自己,在我們心中好像變的模棱兩可。而于丹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孔子的話來詮釋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繹出來,而這個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來向我們解釋了這一點,從而演變出的是一種的積極的態(tài)度,心靈與靈魂的凈化、情感與智慧的升華。不管是于丹對《論語》的解讀,還是我們對《于丹〈論語〉心得》的解讀,我們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學會怎樣做人。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我們對于生活,也是如此,無非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因此,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永遠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思想會因生活的改變而改變,我們的人生會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樸素的、一種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洋洋灑灑寫了很多,與其說是讀后感,還不如說是自己心情的梳理,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記。感謝她讓我《論語》中全方位地審視了自己。這次學習也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熱愛生活!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馬和驢的語言也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學習那匹隨唐僧取經的馬,經歷風雨,磨礪成長,不能像磨坊里的驢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此打轉。

道理面前,順乎自然,柔韌而剛,做好自己!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三

古代就有“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墩撜Z》這部書,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而且大家對這本書都知道那么幾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初中課本上學過的,當然這只是《論語》書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我們沒有學過,可以說全中國人都有一樣的感覺,那就是像《論語》這樣的古書,都很難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看。

某一天,一個人逛書店,看見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就翻開來看了下,在我個人理解中,《論語》對它很熟悉,可是從來沒有看完過,沒想到看了第一章,發(fā)現還有人把《論語》講解的這么簡單易懂,并且非常有哲理,讓我一下子有沖動要看完這本書,讀后感《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赐赀@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把難懂的古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解釋,并巧妙地把《論語》分為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讓你從中感受到人生之哲理,生活之真諦。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把難懂的古文,用現代的.語言很好的表示出來,并且讓人看了很容易記住,很好的把古代的名句和現代的解釋結合在一起。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四

本書共從七個方面解析了論語,洋洋灑灑,引人入勝,絲毫不令讀者覺得枯燥乏味,亦無高高在上之感。書中并沒有妄下定義,而是通過一個個現實生活中的小故事,帶領讀者一起去慢慢品味《論語》的魅力。就如路邊的一個免費茶攤,人人都可坐在這兒,暫忘一切煩惱與憂愁,從歷史悠久的茶的醇厚中感知生命的美好。

我一直在好奇:為什么古今中外的人都如此肯定、推行《論語》?它和其它教育類書籍有怎樣本質的`區(qū)別呢?于丹的《論語心得》給了我答案。

在書中,孔老夫子再不是一個抽象的、模糊不清的影像,而是一個真實、平易近人的老學者。你甚至可以和他坐在一起,輕聲探討“論語之道”。千百年來,有多少人曾拜讀過《論語》,而他們從同一本《論語》中,悟出了自己的心得。

《論語》為什么會使這么多人從中受益,難道它真的涵蓋了世上所有的真理嗎?當然不是?!墩撜Z》實不在教給人們太多的條條框框,而是令讀者在潛移默化之中,修養(yǎng)了身心,洗刷了內在,告訴讀者應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看世界,就如同老師教予我們解題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答案。這深深扎根在讀者心靈中的理性,遠比耳邊飄過的千百句真理來的深刻。

灰色論語,在親近;灰色論語,在進心。《論語》,這部孔子的“真理語錄”,在于丹的筆下,化作一句句現代語言,一個個貼近現實的小故事,深入淺出的詮釋了“論語之道”。而今,讓我們再次翻開于丹的《論語心得》,隨于丹一起走到遙遠的春秋末期去,走到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中去,呼吸那時人們所呼吸的空氣,沐浴那時人們所沐浴的精神光芒。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五

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殘余,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并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zhí)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tài)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么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六

于丹所談的“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個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書中有一段對于理想與現實關系的分析,很是經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很多的規(guī)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自己行為的拓展,也如論語中所講,一個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陽光、一杯熱氣騰騰的茶,這些表面看來或許毫無價值的東西,就是我為自己設定的關于理想的那個淡定的起點。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于丹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為人正直,坦蕩剛正,頂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寬容的朋友,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更容易讓我們從內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七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我作為一名教師,在仔細讀了《論語通譯》后,覺得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教育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他的目的在于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在孔子思想中對教育具有啟示意義的許多智慧精華,都還值得我們這些兩千多年后的教育工作者借鑒學習。

一、有教無類??鬃釉趲浊昵熬驼f過:君子授學,有教無類。換成我們今天時髦的說法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說教育是不應該分對象的,不分老幼、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聰明愚笨、不分善良罪惡,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什么人都教,這就是一個全民終身免費教育的概念。為什么要搞有教無類,是因為有教無類有好處??鬃痈阌薪虩o類的目的就是盡量多的培養(yǎng)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就體現了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而由什么人來搞有教無類?孔子說了,是君子,君子也就是有道德有智慧有修養(yǎng)的人。由此可見,孔子自認自己是君子,也鼓勵別人都來做君子,都來搞有教無類;同時這也有教師素質要求方面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提高自己在道德思想和教學業(yè)務方面的素養(yǎng)。對此孔子提出了辦法:學而時習之,也就是說不斷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guī)?也就是說虛心的向所有的人學習。通過這兩個辦法,老師的水平就不斷提高,就不會誤人子弟,至少不會一直誤人子弟。

二、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fā)現,孔子提倡“仁者愛人”,所以他對所有的學生包括那些出身貧苦的學生都不歧視,確實做到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且孔子認為“后生可畏,湯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當仁,不讓于師”,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寬大的懷抱,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正因為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之間有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孔子的教學態(tài)度是非常謙和民主的,經常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呼喚民主的社會里,人們越來越注意到平等的重要性,教學民主化也同樣得到提倡。教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熱情引導學生,肯定學生的正確方面,不輕易給學生傷害性或壓抑性批評,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保持愉快的心境,真正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發(fā)奮學習。

三、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子路問:“聽說人有困難,可以馬上伸出援手嗎?”子曰:“有父兄在的話,應先與他們商量該怎么做?” 冉有問同樣的問題,子曰:“好啊,馬上去做?!?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表現,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了解學生的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心理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就應該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共同培養(yǎng)的目的。

在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論語》里處處輝映著中國早期教育心理學的思想火花,民主的色彩、睿智的目光、平等的問答;這種如師如友的互動教育方式,不正是我們當今的素質教育所努力追求的嗎。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八

本書共從七個方面解析了論語,洋洋灑灑,引人入勝,絲毫不令讀者覺得枯燥乏味,亦無高高在上之感。書中并沒有妄下定義,而是通過一個個現實生活中的小故事,帶領讀者一起去慢慢品味《論語》的魅力。就如路邊的一個免費茶攤,人人都可坐在這兒,暫忘一切煩惱與憂愁,從歷史悠久的茶的醇厚中感知生命的美好。

我一直在好奇:為什么古今中外的人都如此肯定、推行《論語》?它和其它教育類書籍有怎樣本質的區(qū)別呢?于丹的《論語心得》給了我答案。

在書中,孔老夫子再不是一個抽象的、模糊不清的影像,而是一個真實、平易近人的老學者。你甚至可以和他坐在一起,輕聲探討“論語之道”。千百年來,有多少人曾拜讀過《論語》,而他們從同一本《論語》中,悟出了自己的心得。

《論語》為什么會使這么多人從中受益,難道它真的涵蓋了世上所有的真理嗎?當然不是。《論語》實不在教給人們太多的條條框框,而是令讀者在潛移默化之中,修養(yǎng)了身心,洗刷了內在,告訴讀者應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看世界,就如同老師教予我們解題的方法而不是告知答案。這深深扎根在讀者心靈中的理性,遠比耳邊飄過的千百句真理來的深刻。

灰色論語,在親近;灰色論語,在進心。《論語》,這部孔子的“真理語錄”,在于丹的筆下,化作一句句現代語言,一個個貼近現實的小故事,深入淺出的詮釋了“論語之道”。而今,讓我們再次翻開于丹的《論語心得》,隨于丹一起走到遙遠的春秋末期去,走到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中去,呼吸那時人們所呼吸的空氣,沐浴那時人們所沐浴的精神光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九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鬃記]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一個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倆人經常在一起參襌,打坐。有一天倆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后大笑,說:"我看你像攤牛糞。"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虧?;氐郊?,蘇小妹對蘇軾說:"參襌的人最講究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你像尊佛,說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其實,我們想想,為什么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呢我想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兩人的心態(tài)不同。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往往會因為有成績差的學生而抱怨:為什么我這么倒霉,遇上這么一個學生,班級因為有了她平均分低了好多……如果換一種心態(tài),正是因為她學習有困難,所以才更需要我去幫助她,如果每個人都很聰明,還用得上我嗎她的進步更能體現我的價值。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樂地生活!

最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的講評著實讓我佩服,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大家孔老夫子的這一句話,它讓我想了很多。

孔子很看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他主張我們交正直、誠實、知識面廣的朋友,而不贊同我們跟那些性情暴躁、優(yōu)柔寡斷、心懷鬼胎的人做朋友。那些好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在自己疑惑時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明確自己的目標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朋友就好比一面明鏡,可以看出自己的得失,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道德品行。當自己因為方向而迷茫時,又可以及時為你指明方向。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

于丹教授說:“《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guī)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什么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p>

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過了頭,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則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場。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做到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不該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過失也就可以了。

于丹教授告訴大家,要是有人對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來對待他,不要讓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讓他對你刮目相看,覺得你不是隨便可欺的人。以前我們總認為,即使人家對不起你了,你還是對他好。這樣長久下去,那個人總覺得你是可欺負的人,于是他便會變本加厲地欺負你,讓你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這樣長久下去,只能增長了那個人囂張的氣度,反而更加欺負你了?,F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們一味地遷就,一味地原諒、寬容,即使他到你的頭上來欺負,你還是忍受,還是對欺負你的人恭敬不已,那么就加深了那個人欺負你的程度。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yǎng)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yǎng),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一

忽然發(fā)現最近讀的書都是沖著作者而去的??催@本書,是因為于丹。

于丹,北京 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作為古代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試圖用一種“下里巴人”的表達方式,讓觀眾走進“陽春白雪”的世界。

這本書很薄,讀完它只花了2個多小時。但給予人的啟發(fā)與感觸卻猶如海寧潮,恢宏而洶涌。光是于丹在飛機上寫下的自序,就讓我感嘆許久。

好久沒有看到這么精致的序了。說是精致,并不是因為它短,而是因為這里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似乎都經過精雕玉鐲。于丹的文學修養(yǎng)和思想境界在這些字里行間不經意流露。大三獨攬?zhí)┥?,她想到的是“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頓悟的是儒家的踐行之道,千里之行,積于跬步,直至天下擔當。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開悟的是鮮有碑銘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對生命的另一種成全,陽光中折射出莊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講壇》的邀請,于丹說是愿意把心中那雙翅膀放飛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講將她所謂的一己之得,以莊子之名給她自己一些華麗豪邁的夢想,暢意一回天地遨游。

對于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淡對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將這些哲理與生活之道融為一體,確實悟性不夠。于丹,為我們大眾點亮了一盞燈。

“認識你自己”。這是千古以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命題。據說,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系里,這被表述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于丹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有向外發(fā)現和向內觀看的兩種能力。向外可以發(fā)現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發(fā)展一個無比深邃的內心。而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談到莊子關于“心態(tài)和狀態(tài)”的觀點時,有一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說的是一個科學家?guī)е?0個實驗者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過橋。一個人的心態(tài),決定了他的生活的狀態(tài)。而就自己而言,我總無法抵消外界的各種恐懼。這兩天看斯諾克世錦賽,最愛的奧沙利文就是憑借純熟的技術和良好的心態(tài)第三次問鼎冠軍。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后一桿的時候,一定會全身發(fā)抖。但他每次都那么坦然,所以在這次世錦賽他迎來了第8個147。自省一下,高考理綜的時候緊張地腦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慘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榮辱不驚呢?有多少人能夠像莊子那樣豁達,與世無爭啊。這個現實的社會,已經是赤裸裸的了。

畢竟我不是莊子,除了感嘆和佩服他高超的覺悟之外,實在不能真的根據他的理念去效仿什么。估計莊子也沒想到現在的社會是如此的世俗與混雜。當然啦,記得自己最后的那頭羊,最短的那塊板還是很重要的。扁鵲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這個利益當頭的社會,你有見過爭著當治感冒的醫(yī)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術揚名立外。那能不能盡可能的讓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庇浀?,這是所謂的人生大智慧。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二

幾天前在一個同事那里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頓時起了興趣便借來看看。《論語》記錄了孔子一生的言行,雖然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他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很先進的。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而儒學的經典旨在突出“仁”,所謂“仁”就是胸懷仁義、寬容大度、從容不迫。因此《論語》的主要思想也是提倡“仁義”,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種品質他就可以叫做君子?!熬印痹凇墩撜Z》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那么什么叫“君子”呢?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君子呢?

孔子答道:“君子不憂不懼?!?/p>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孔子又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么可優(yōu)可懼的?!?/p>

其實孔子的標準看起來很容易,但是要切實做到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但在如今這個繁雜的世界里名利的牽絆已讓我們失卻了面對內心的勇氣。

雖然我們不能都成為君子,但是我們可以避免成為小人。君子和小人是兩種不同的修養(yǎng)和層次,“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是尊重道德法制的,猶如我們生活中排隊購物,雖然排隊會耽誤我們一點點時間,卻維護了公共道德和秩序。而小人則貪圖眼前的利益,鉆小空子,貪小便宜。所以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關于君子和小人,孔子還有一個論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能夠團結周圍的人,卻并不會結黨營私,而小人正好相反。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有一句成語,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就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講的是君子的信用。“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崇尚實干的,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君子的諾言也是行動的諾言,做得到才說得出,說得出就一定要做到。

《論語》的內容當然不止這么一點點,于丹教授的心得感悟對于我們理解孔子的思想起到了很好了推進作用?!暗啦贿h人”我們所追求的東西永遠在我們內心深處,但是絕大數時間我們卻向外求索。君子在我們心中,小人也在我們心中,我們努力的在外界尋求君子的時候卻忘了自己內心世界也藏著一個君子。

而我們剛走出校門步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對于君子的探求應該是什么樣呢?古人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也是君子的人生理想,所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惦記的是法度,是自己的自身修為,是天下的仁義。

因此首先我們要樹立一個實現自我的理想。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敝v的是理想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的發(fā)展方向。樹立好理想之后,接下來我們要從最基礎的做起——修身。通常來講就是要快速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加強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經驗積累,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質。在這傳統的理想當中“修身”是最為基礎的卻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

對我們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講,懷揣理想,揮灑青春和激情是我們修身的開始。

論語閱讀心得

閱讀論語的心得

論語讀后心得

論語讀書隨筆

論語誦讀串詞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三

古代就有“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墩撜Z》這部書,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而且大家對這本書都知道那么幾句,比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初中課本上學過的,當然這只是《論語》書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我們沒有學過,可以說全中國人都有一樣的感覺,那就是像《論語》這樣的古書,都很難看懂,所以也很少有人看。

某一天,一個人逛書店,看見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就翻開來看了下,在我個人理解中,《論語》對它很熟悉,可是從來沒有看完過,沒想到看了第一章,發(fā)現還有人把《論語》講解的這么簡單易懂,并且非常有哲理,讓我一下子有沖動要看完這本書,讀后感《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看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把難懂的古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解釋,并巧妙地把《論語》分為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讓你從中感受到人生之哲理,生活之真諦。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把難懂的古文,用現代的語言很好的表示出來,并且讓人看了很容易記住,很好的`把古代的名句和現代的解釋結合在一起。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四

讀后感是對一本著作的一個總結及心得體會,一篇好的讀后感能讓讓一個讀者對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重要的內容和一覽著作的好奇心,同時,讀后感也是表達個人對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融合在一起,悲傷和幸福的文字產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讀后感思想和文學在對著作進行一個美好的文化傳達的同時,也表達著個人內心的呼吁。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蕩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于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蹦軐⒁徊俊墩撜Z》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jié),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辟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所為背后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庇脛訖C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衛(wèi)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鐘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捫心自問,我沒有達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圣人進行心靈的對話。2....;《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fā)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最近讀了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fā)來解讀《論語》。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五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工作的專心執(zhí)著,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庇诘そo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給予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蕩滌內心的浮

,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于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殘余,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并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zhí)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tài)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么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寒假里就開始讀了論語里仁四,里仁四里的句子即簡短,語言又精辟,對好多的句子都無比的喜歡,其寓意也無比的深刻,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我們老師都是很好的學習的對象,對我們都有精神上的幫助和洗禮。讓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不愧是絕世經典啊。

其中對這些句子比較喜歡,像: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任,焉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是啊。每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huán)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huán)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yǎng)成仁的情操。連孟母都三遷。這足以說明了你選擇與人交往的重要性啊。

我們有意志能力的大人都要受到環(huán)境等的影響,何況是個本來自制力就不強的孩子呢?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在我們的班級里,那些所謂的好朋友是不是都是成績差不多的孩子呢?;旧蠈W習好的孩子和學習好的孩子玩,而稍差些的孩子呢他們又在一起。所以有些班主任調位時,就煞費心思的讓學習差些的和好孩子一桌嗎,不就是讓他和明智的人在一起嗎,這樣才能影響他,甚至改變他呀。所以無論是上課時還是課下我都會告訴他們這個道理,選擇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朋友可以幫助你,甚至改變你的一生,而有的朋友呢就有可能毀了你啊。

記得,有個畢業(yè)了的學生,回來找我聊天。原本在我們班時是個紀律委員,聽話,老實,本分,是個所謂的好孩子。而到了初中以后呢,他告訴我坐在教室的最后面,和一個調皮搗蛋,愛打架的孩子成了好朋友。這成為朋友不要緊,沒用半個學期的時間就和班里的其他孩子因為一些小事情大大的打了一架,被學校予以警告處分,差一點就被開除,并且叫了家長。是啊,這就是朋友。我們一定要和明智的人相處啊。

還有一句是: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币馑际钦f: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一定要把父母安頓好。是啊,我們成人孝順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陪在父母身邊,讓父母安享晚年,享天倫之樂。那做為孩子呢,我們應該怎樣孝順父母呢?當然是好好學習了。對,好好學習就是最好的孝順父母了。特別是對于我們學校的孩子來說,應更好的感激父母,是父母給我們做了明智的選擇,把我們送到了“貴族學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首先我們就贏在了起跑線上。特別是住校的孩子,老師既是佩服你又佩服你的父母。佩服你是因為小小年紀就可以自立。獨立。佩服你的父母是因為你父母“殘忍的愛”。這是一種最大的愛,最博深的愛啊。是她給了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所以,我們要珍惜在校地每一分鐘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自己真的很久沒有這樣靜靜的看一些東西了,每次都說自己沒有那份讀書的心情,其實只是沒有靜下來罷了,用心去品味一些東西,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沒把整本書看完,所以我也不能堂而皇之的說我寫的是整本書的讀后感,我只想談談論語心得的第二部分——心靈之道。

很喜歡于丹老師說的“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的確,我們生活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難免會關注外在的東西,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意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別人所喜歡的,在意自己的穿著,在意自己的言談,有時候甚至會為了迎合某些人的喜好去改變自己。卻往往忽視了我們內心真正的需要。我不否認自己也會這樣,有時候也會因為某種原因背離自己的喜好。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吸引眾人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內心?;蛟S你會說應該有一顆善良的心或是有一顆平常心,于丹老師說應該有一顆敞亮的心,我想說的是一顆快樂的心才是重要的。因為我覺得內心快樂的人都是有敞亮的心懷的人。只有自己快樂,才能讓周圍的朋友都快樂,你的快樂會影響到周圍的人,你的快樂會讓周圍的人愿意和你交流,愿意成為你的朋友。

當然,我們的生活總不會一帆風順,總不會一直如我們的期望演繹我們的人生。生活的路上難免會有荊棘和坎坷,難免會有困惑和迷茫,難免會有挫折和打擊,遇到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用一種什么心境去看待呢?《論語》中提倡的是“坦蕩蕩”的心境。于丹老師說“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yǎng)分疏導給他人”。

一次聊天,賓賓說我的心境很好,我承認我呈現給大家的多半是快樂的,或許正因為這樣才會讓他覺得我的心境好吧。但我總認為心境這個詞描述了比較高的境界,我最多稱得上心態(tài)比較好而已。況且這并不真的能代表我的心境就好,不可否認,我距離于丹老師所說的“坦蕩蕩”的心境還相距甚遠。我還沒有足夠的定力,我還沒有足夠的勇敢,我還沒有所謂的大歡心,所以,我的心境還不夠好。我只是會掩飾我的不安和煩惱罷了。我知道,自己的事情最終還是要自己去解決,顯示出的不安和煩惱只會讓你周圍的人也陷入你的困境,卻不可能替你解決,與其悲觀的看待問題,不如用樂觀的心態(tài),積極的去想辦法。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六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蹦芨嬖V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為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采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yè)才能做得長久?。?/p>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盡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盡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fā)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著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zhí)著一份情節(jié),,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fā)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于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七

在這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透過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應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這天這樣一個后工業(yè)禮貌的社會里,于丹的論語讀后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堅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能夠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能夠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夠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能夠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取潛質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能夠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八

調皮的我自然對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經常想辦法消遣時光,于是我"瞄"上了游戲廳!它用雪花描繪著畫象。“小生年紀尚輕,若有什么不合禮法之處,還望夫子見諒。而且這樣可以賺很多錢,因為這類華而不實的文字被青少年大肆追捧,并爭相模仿;爸爸說:“你這么喜歡槍,長大了不如去當兵。

我想《論語》給予我們現代人的意義就在于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guī)則之下圓潤地融合成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讓我們每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無愧于自己的一生。

《論語心得》中共講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論語心得》中的第一道,讀這一道時,我的感觸也是最大的。

我們現在常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隆、事業(yè)成功的基礎。但人的力量如此強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達到完美結合的程度,結成一個整體,所以,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的內心的時候,他的強大,無堅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就是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的共同成長,僅此簡單而已。讀到這里,我想,在當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只要你的胸懷無限大,許多事情就小了,原來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簡單的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拓展一點說,"恕"字就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寬容。但是,真正做到寬容,又談何容易呢?有很多時候,一件事情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老是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傷害。這就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了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墩撜Z》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感。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這么簡單。那么,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要實現理想馬上也要想到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叫"仁義"。

我想圣賢的意義就在于,他以簡約的語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孫或蒙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以個民族的精神。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十九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庇诘そo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

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yōu)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

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fā)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fā)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最近讀了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fā)來解讀《論語》。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硐胫髁x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二十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作者以全新的視角,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對《論語》做了形象,生動,具有時代性的解讀。使讀者更容易親近具有上千年的文化巨著《論語》。正如她自己所說:“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p>

作者把此書分為八個小章節(jié)來敘述。讓我體會到:天地人之道——寬容,心靈之道——自信與淡定,處世之道——同理心,君子之道——和而不同;交友之道——修身養(yǎng)性,理想之道——心靈快樂,人生之道——仁愛之心。她使我反思過去,總結經驗;她使我審視現在,定位自己;她使我冷靜下來,規(guī)劃人生。對于我來說是一次徹底的精神洗禮!我覺得她適合社會上每一個人去品味,思考,享受!

《論語》中到處都是樸素的,就好像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小故事,而很少長篇的大道理,我們不會覺得《論語》所說的遙不可及,而是會感到很溫暖,很親切。我覺得每個人看了于丹的解讀都會深有體會。

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經典的價值也許就是“道不遠人”。道理或許離我們并不遠,也不高高在上,她并不需要我們頂禮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與流動,可以讓千古人群溫暖地浸潤其中,在每一個生命個體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歸的價值。愿更多的人能去享用這一精神大餐!

論語心得讀后感篇二十一

《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有人說他知道他不能做什么,但他的弟子說仲尼不能毀??鬃右粋€接一個地說,我們不是一直醒著嗎?每次你讀它,你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子說:‘巧言令色,鮮仁’??鬃诱f:花言巧語,儀容偽善,幾乎沒有仁。我覺得仁德不是人一生所具備的.品德嗎?花言巧語和外貌偽善都是為了取悅別人而做的,所以幾乎沒有仁德。就像有些男生為了贏得女生的青睞,用甜言蜜語和花言巧語欺騙別人的感情,應該是失去了自己的仁德。獲勝者利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獲得高收入,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別人的勞動成果。也許他們只是動了動手指,說了幾句好話就得到了別人的信任。這就是所謂的網絡詐騙。在我們看來,這可能只是詐騙者為了謀取收入而采取的一些非法手段。而受害者,就是防范意識差導致上當。

但沒有人認為這不是一種道德墮落,人性的扭曲嗎?……仁德什么時候被人們一次又一次地無情地踐踏在地上,從來沒有人想過撿起他。孔子一次又一次地把他寫下來,警告人們不要失去這些曾經被重視的高尚道德。我問要繼續(xù)這些優(yōu)良的傳統,撿起被人們無情地踐踏的東西!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39058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