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靈隱寺的導(dǎo)游詞篇一
駐足靈巖勝景,你會看到,這里群山環(huán)抱、巖幽壁峭;柏檀疊秀、泉甘茶香;古跡薈萃、佛音裊繞。這里不僅有高聳入云的辟支塔,傳說奇特的鐵袈裟;亦有隋唐時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羅漢像;更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觀。故明代文學(xué)家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也”之說。。
靈巖寺,位于泰山西北麓靈巖山腳下。靈巖山是泰山十二支脈之一,主峰海拔668米。靈巖山原名方山,因山頂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璽,亦稱玉符山。山之陽,是滿月蔥蘢
山東靈巖寺地方特色
的靈巖峪,曲折起伏的山巒向東西兩側(cè)延伸,靈巖寺就坐落在這翠谷之中[1] 。
靈巖寺周圍的山嶺,主要由兩大部分構(gòu)成,下層叫結(jié)晶基底,是距今24一26億年的太古代晚期侵入形成的中粗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巖;上部稱沉積蓋層,為距今6億年的古生代寒武紀(jì)沉積形成的灰?guī)r和頁巖,不整合覆于結(jié)晶基底之上,成為山嶺的主體。
靈巖山一帶的地質(zhì)構(gòu)造,除了斷裂構(gòu)造,還發(fā)育有重力滑動構(gòu)造及其形成的各種褶皺構(gòu)造,新構(gòu)造運動也十分普遍而強烈,呈間歇性上升的趨勢。地層巖性、地質(zhì)構(gòu)造條件及各種地質(zhì)作用,構(gòu)成了靈巖山脈秀、奇、幽、奧四大特點。
靈巖寺,自然景色壯美,這里石秀、巖峭、洞幽、泉甘、樹奇。有方山、獅山、香山、朗公山、明孔山、珠山、靈山、象山、雞鳴山、黃峴山;有巢鶴巖、朗公巖、拂日巖、仙人巖、雨花巖、快活巖;有麻衣洞、白云洞、觀音洞、黑云洞、涵云洞、朝元洞、老虎洞;有甘露泉、卓錫泉、白鶴泉、袈裟泉、石龜泉、上方泉、華嚴(yán)泉、朗公泉、神寶泉、觀彩泉、黃龍泉、臥象泉、擅抱泉;有漢柏、唐槐、宋銀杏、摩頂松、鴛鴦檀、龍鳳檀等古樹名木。
靈巖寺,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動植物豐富。據(jù)統(tǒng)計:鳥類共80種,隸屬14個目,37科;獸類共5個目,9個科,15種;爬行類共4個目,5個科,9種;兩棲類1個目,2個科,4種;昆蟲共8個目,62個科,194種。共有管維束植物506種,隸屬95科313屬。其中野生植物317種,栽培植物189種,。靈巖主景區(qū)共有林地面積一萬余畝,分為針葉林、竹林、經(jīng)濟林三大類。針葉林,主要以側(cè)柏構(gòu)成的森林群;竹林,主要為淡竹;經(jīng)濟林,包括蘋果、山楂、杏、核桃、柿子、棗、銀杏、香椿等樹種。靈巖景區(qū)中藥材資源豐富,共有42科,98種,常見的有枸杞、何首烏等。你若春天到這里來,還可品嘗到眾多的山間野菜。據(jù)調(diào)查,可食用野菜有15科,35種,常見的有藜、蓬子菜、馬齒莧、薺菜、藿香、薄荷、茵陳蒿、山菊花等。
靈隱寺的導(dǎo)游詞篇二
山東,中國古老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這片偉大的土地不僅有名山大川、碧波萬頃,而且在漫長的文明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孕育了非常燦爛的文明。山東的名勝古跡、山水風(fēng)光舉不勝舉。
各位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環(huán)境清幽的佛門圣地靈巖寺來游覽。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nèi)四大名剎之首”(天臺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xué)家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現(xiàn)在就讓我們?nèi)ジ惺芤幌蚂`巖寺的風(fēng)韻吧。
我們現(xiàn)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nèi)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nèi)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風(fēng)格為單檐硬山頂,殿內(nèi)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為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筑風(fēng)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shù)才能?,F(xiàn)在殿內(nèi)的石柱及柱礎(chǔ),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fēng)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chuàng)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xiàn)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chuàng)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xiàn)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fēng)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jù)佛學(xué)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佛山羅漢為花崗巖),而靈巖寺羅漢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生。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xiàn)實人物為基礎(chǔ),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tài)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nèi)無雙??矗险呤稚系那嘟?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紅、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zhì)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jù)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xiàn)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xué)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shù)瑰寶之一。清末學(xué)者梁啟超為“靈巖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shù)才能的高度評價。
(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遺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后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傳》中記載,東晉時期高僧來此山說法,講的“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朗公說“此山,靈邊,為我凈也;它時涅磐當(dāng)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參觀到這里。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shù)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shù)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在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靈巖寺創(chuàng)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于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辟半圓拱門,內(nèi)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shù)的珍貴字資料。
《息庵禪師道行碑記》,日本和尚邵元為靈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和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nèi)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時,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門朱紅色,故亦稱紅門。
靈隱寺的導(dǎo)游詞篇三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游覽靈巖寺。它地處長清縣萬德鎮(zhèn)東北七公里的靈巖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處,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F(xiàn)在我們的游覽車已進入了靈巖山,這里群山環(huán)抱,峰巒清幽,松柏蒼翠,泉水清冽,風(fēng)景十分秀麗。明代詩壇領(lǐng)袖王世貞曾贊美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處”。靈巖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頂部高大雄偉,方方正正,很像將軍印而得名。至于靈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與朗公的故事有關(guān)。朗公是東晉高僧,山東地區(qū)的佛教領(lǐng)袖,他常騎一頭毛驢四處宣揚佛法,人們只要聽到他的驢叫,即“從者如流”。傳說朗公來方山說法時,聽眾達千人之多,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聽眾把這一異狀告訴朗公,朗公說:“此山靈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為靈巖山,靈巖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東面的朗公山上還有一塊高約十丈的奇石,遠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幾十棵松樹,像弟子隨侍于后。據(jù)說,這石頭就是朗公的化身。
靈巖寺的始建人叫法定,傳說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來此開辟山場,引泉建寺。那時的寺建在今天靈巖寺的北面,名叫神寶寺,隋代已有名氣。唐太宗貞觀年間(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遷到此處,成為我國佛教神宗的據(jù)點,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天下寺院“四絕”,而靈巖寺更被稱為四大名剎之首。唐高宗與武則天去泰山封禪時,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這里建過行宮。相傳,靈巖寺鼎盛時期殿閣有四十余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八百余人。禪宗提倡飲茶,從此飲茶盛行,是北方人開始以茶為飲料的原因之一。
靈巖寺有證可考的歷史是自唐代惠崇開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為鼎盛。靈巖寺風(fēng)光優(yōu)美,殿宇崢嶸,布局宏偉,其中有極負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觀賞價值,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之說。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靈巖勝境”四個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寺院廣場上的“大靈巖寺碑”是由元人文書訥題寫的。
石坊南面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個天然的車輪大小,南北相通的圓形洞孔,光線透過,不論晴天、陰天都像一輪明月高懸天上,人稱“明孔洞”,也是傳說中法定禪師的面壁處。
這是在靈巖寺中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最負盛名的主體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當(dāng)時叫大雄寶殿?,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大殿是木結(jié)構(gòu)建筑,闊七間,深四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單檐廡殿頂,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飛的大鳥。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樸莊嚴(yán),,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現(xiàn)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內(nèi)四周墻壁上原有數(shù)以千計的,高約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稱千佛殿。佛像表現(xiàn)的是分身釋迦牟尼集會講法的熱烈場面。但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不足半數(shù)。殿中央供奉著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東邊的是藥師佛,銅鑄,造于明憲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邊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銅鑄,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內(nèi)最引人注目,為歷代稱道的是兩邊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羅漢坐像。像高大約在101—120厘米左右。羅漢身上妝鑾均用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涂飾,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態(tài)、氣質(zhì)刻畫細致傳神,表情動作無一雷同?;蚺闲念^,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皺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見。衣著打扮與人物性格十分貼切和諧,顯示了精湛的雕刻藝術(shù)。從泥塑的貼近現(xiàn)實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學(xué)者梁啟超稱它是“海內(nèi)第一名塑”。當(dāng)代藝術(shù)大師劉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參觀后題寫了“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的碑文。它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shù)珍品,豎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千佛殿東西兩側(cè)老干龍鐘的漢柏下是蘇軾的詩碑,字跡龍飛鳳舞,為寶剎增色不少。其實,蘇軾并未來到過靈巖寺,這首詩是他在徐州登云龍山時而作。
靈隱寺的導(dǎo)游詞篇四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游覽靈巖寺。它地處長清縣萬德鎮(zhèn)東北七公里的靈巖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處,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F(xiàn)在我們的游覽車已進入了靈巖山,這里群山環(huán)抱,峰巒清幽,松柏蒼翠,泉水清冽,風(fēng)景十分秀麗。明代詩壇領(lǐng)袖王世貞曾贊美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處”。靈巖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頂部高大雄偉,方方正正,很像將軍印而得名。至于靈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與朗公的故事有關(guān)。朗公是東晉高僧,山東地區(qū)的佛教領(lǐng)袖,他常騎一頭毛驢四處宣揚佛法,人們只要聽到他的驢叫,即“從者如流”。傳說朗公來方山說法時,聽眾達千人之多,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聽眾把這一異狀告訴朗公,朗公說:“此山靈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為靈巖山,靈巖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東面的朗公山上還有一塊高約十丈的奇石,遠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幾十棵松樹,像弟子隨侍于后。據(jù)說,這石頭就是朗公的化身。
靈巖寺的始建人叫法定,傳說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來此開辟山場,引泉建寺。那時的寺建在今天靈巖寺的北面,名叫神寶寺,隋代已有名氣。唐太宗貞觀年間(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遷到此處,成為我國佛教神宗的據(jù)點,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天下寺院“四絕”,而靈巖寺更被稱為四大名剎之首。唐高宗與武則天去泰山封禪時,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這里建過行宮。相傳,靈巖寺鼎盛時期殿閣有四十余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八百余人。禪宗提倡飲茶,從此飲茶盛行,是北方人開始以茶為飲料的原因之一。
靈巖寺有證可考的歷史是自唐代惠崇開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為鼎盛。靈巖寺風(fēng)光優(yōu)美,殿宇崢嶸,布局宏偉,其中有極負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觀賞價值,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之說。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靈巖勝境”四個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寺院廣場上的“大靈巖寺碑”是由元人文書訥題寫的。
石坊南面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個天然的車輪大小,南北相通的圓形洞孔,光線透過,不論晴天、陰天都像一輪明月高懸天上,人稱“明孔洞”,也是傳說中法定禪師的面壁處。
這是在靈巖寺中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最負盛名的主體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當(dāng)時叫大雄寶殿?,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大殿是木結(jié)構(gòu)建筑,闊七間,深四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單檐廡殿頂,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飛的大鳥。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樸莊嚴(yán),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現(xiàn)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內(nèi)四周墻壁上原有數(shù)以千計的,高約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稱千佛殿。佛像表現(xiàn)的是分身釋迦牟尼集會講法的熱烈場面。但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不足半數(shù)。殿中央供奉著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東邊的是藥師佛,銅鑄,造于明憲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邊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銅鑄,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內(nèi)最引人注目,為歷代稱道的是兩邊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羅漢坐像。像高大約在101—120厘米左右。羅漢身上妝鑾均用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涂飾,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態(tài)、氣質(zhì)刻畫細致傳神,表情動作無一雷同?;蚺闲念^,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皺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見。衣著打扮與人物性格十分貼切和諧,顯示了精湛的雕刻藝術(shù)。從泥塑的貼近現(xiàn)實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學(xué)者梁啟超稱它是“海內(nèi)第一名塑”。當(dāng)代藝術(shù)大師劉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參觀后題寫了“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的碑文。它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shù)珍品,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千佛殿東西兩側(cè)老干龍鐘的漢柏下是蘇軾的詩碑,字跡龍飛鳳舞,為寶剎增色不少。其實,蘇軾并未來到過靈巖寺,這首詩是他在徐州登云龍山時而作。
靈隱寺的導(dǎo)游詞篇五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游覽靈巖寺。它地處長清縣萬德鎮(zhèn)東北七公里的靈巖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處,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F(xiàn)在我們的游覽車已進入了靈巖山,這里群山環(huán)抱,峰巒清幽,松柏蒼翠,泉水清冽,風(fēng)景十分秀麗。明代詩壇領(lǐng)袖王世貞曾贊美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處”。靈巖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頂部高大雄偉,方方正正,很像將軍印而得名。至于靈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與朗公的故事有關(guān)。朗公是東晉高僧,山東地區(qū)的佛教領(lǐng)袖,他常騎一頭毛驢四處宣揚佛法,人們只要聽到他的驢叫,即“從者如流”。傳說朗公來方山說法時,聽眾達千人之多,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聽眾把這一異狀告訴朗公,朗公說:“此山靈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為靈巖山,靈巖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東面的朗公山上還有一塊高約十丈的奇石,遠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幾十棵松樹,像弟子隨侍于后。據(jù)說,這石頭就是朗公的化身。
靈巖寺的始建人叫法定,傳說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來此開辟山場,引泉建寺。那時的寺建在今天靈巖寺的北面,名叫神寶寺,隋代已有名氣。唐太宗貞觀年間(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遷到此處,成為我國佛教神宗的據(jù)點,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天下寺院“四絕”,而靈巖寺更被稱為四大名剎之首。唐高宗與武則天去泰山封禪時,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這里建過行宮。相傳,靈巖寺鼎盛時期殿閣有四十余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八百余人。禪宗提倡飲茶,從此飲茶盛行,是北方人開始以茶為飲料的原因之一。
靈巖寺有證可考的歷史是自唐代惠崇開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為鼎盛。靈巖寺風(fēng)光優(yōu)美,殿宇崢嶸,布局宏偉,其中有極負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觀賞價值,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之說。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靈巖勝境”四個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寺院廣場上的“大靈巖寺碑”是由元人文書訥題寫的。
石坊南面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個天然的車輪大小,南北相通的圓形洞孔,光線透過,不論晴天、陰天都像一輪明月高懸天上,人稱“明孔洞”,也是傳說中法定禪師的面壁處。
這是在靈巖寺中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最負盛名的主體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當(dāng)時叫大雄寶殿。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大殿是木結(jié)構(gòu)建筑,闊七間,深四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單檐廡殿頂,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飛的大鳥。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樸莊嚴(yán),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現(xiàn)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內(nèi)四周墻壁上原有數(shù)以千計的,高約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稱千佛殿。佛像表現(xiàn)的是分身釋迦牟尼集會講法的熱烈場面。但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不足半數(shù)。殿中央供奉著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東邊的是藥師佛,銅鑄,造于明憲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邊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銅鑄,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內(nèi)最引人注目,為歷代稱道的是兩邊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羅漢坐像。像高大約在101—120厘米左右。羅漢身上妝鑾均用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涂飾,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態(tài)、氣質(zhì)刻畫細致傳神,表情動作無一雷同?;蚺闲念^,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皺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見。衣著打扮與人物性格十分貼切和諧,顯示了精湛的雕刻藝術(shù)。從泥塑的貼近現(xiàn)實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學(xué)者梁啟超稱它是“海內(nèi)第一名塑”。當(dāng)代藝術(shù)大師劉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參觀后題寫了“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的碑文。它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shù)珍品,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千佛殿東西兩側(cè)老干龍鐘的漢柏下是蘇軾的詩碑,字跡龍飛鳳舞,為寶剎增色不少。其實,蘇軾并未來到過靈巖寺,這首詩是他在徐州登云龍山時而作。
靈隱寺的導(dǎo)游詞篇六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游覽靈巖寺。它地處長清縣萬德鎮(zhèn)東北七公里的靈巖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處,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F(xiàn)在我們的游覽車已進入了靈巖山,這里群山環(huán)抱,峰巒清幽,松柏蒼翠,泉水清冽,風(fēng)景十分秀麗。明代詩壇領(lǐng)袖王世貞曾贊美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處”。靈巖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頂部高大雄偉,方方正正,很像將軍印而得名。至于靈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與朗公的故事有關(guān)。朗公是東晉高僧,山東地區(qū)的佛教領(lǐng)袖,他常騎一頭毛驢四處宣揚佛法,人們只要聽到他的驢叫,即“從者如流”。傳說朗公來方山說法時,聽眾達千人之多,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聽眾把這一異狀告訴朗公,朗公說:“此山靈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為靈巖山,靈巖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東面的朗公山上還有一塊高約十丈的奇石,遠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幾十棵松樹,像弟子隨侍于后。據(jù)說,這石頭就是朗公的化身。
靈巖寺的始建人叫法定,傳說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來此開辟山場,引泉建寺。那時的寺建在今天靈巖寺的北面,名叫神寶寺,隋代已有名氣。唐太宗貞觀年間(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遷到此處,成為我國佛教神宗的據(jù)點,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天下寺院“四絕”,而靈巖寺更被稱為四大名剎之首。唐高宗與武則天去泰山封禪時,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這里建過行宮。相傳,靈巖寺鼎盛時期殿閣有四十余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八百余人。禪宗提倡飲茶,從此飲茶盛行,是北方人開始以茶為飲料的原因之一。
靈巖寺有證可考的歷史是自唐代惠崇開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為鼎盛。靈巖寺風(fēng)光優(yōu)美,殿宇崢嶸,布局宏偉,其中有極負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觀賞價值,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之說。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靈巖勝境”四個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寺院廣場上的“大靈巖寺碑”是由元人文書訥題寫的。
石坊南面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個天然的車輪大小,南北相通的圓形洞孔,光線透過,不論晴天、陰天都像一輪明月高懸天上,人稱“明孔洞”,也是傳說中法定禪師的面壁處。
這是在靈巖寺中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最負盛名的主體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當(dāng)時叫大雄寶殿?,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大殿是木結(jié)構(gòu)建筑,闊七間,深四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單檐廡殿頂,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飛的大鳥。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樸莊嚴(yán),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現(xiàn)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內(nèi)四周墻壁上原有數(shù)以千計的,高約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稱千佛殿。佛像表現(xiàn)的是分身釋迦牟尼集會講法的熱烈場面。但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不足半數(shù)。殿中央供奉著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東邊的是藥師佛,銅鑄,造于明憲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邊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銅鑄,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內(nèi)最引人注目,為歷代稱道的是兩邊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羅漢坐像。像高大約在101—120厘米左右。羅漢身上妝鑾均用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涂飾,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態(tài)、氣質(zhì)刻畫細致傳神,表情動作無一雷同?;蚺闲念^,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皺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見。衣著打扮與人物性格十分貼切和諧,顯示了精湛的雕刻藝術(shù)。從泥塑的貼近現(xiàn)實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學(xué)者梁啟超稱它是“海內(nèi)第一名塑”。當(dāng)代藝術(shù)大師劉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參觀后題寫了“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的碑文。它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shù)珍品,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千佛殿東西兩側(cè)老干龍鐘的漢柏下是蘇軾的詩碑,字跡龍飛鳳舞,為寶剎增色不少。其實,蘇軾并未來到過靈巖寺,這首詩是他在徐州登云龍山時而作。
靈隱寺的導(dǎo)游詞篇七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游覽靈巖寺。它地處長清縣萬德鎮(zhèn)東北七公里的靈巖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處,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F(xiàn)在我們的游覽車已進入了靈巖山,這里群山環(huán)抱,峰巒清幽,松柏蒼翠,泉水清冽,風(fēng)景十分秀麗。明代詩壇領(lǐng)袖王世貞曾贊美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處”。靈巖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頂部高大雄偉,方方正正,很像將軍印而得名。至于靈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與朗公的故事有關(guān)。朗公是東晉高僧,山東地區(qū)的佛教領(lǐng)袖,他常騎一頭毛驢四處宣揚佛法,人們只要聽到他的驢叫,即“從者如流”。傳說朗公來方山說法時,聽眾達千人之多,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聽眾把這一異狀告訴朗公,朗公說:“此山靈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為靈巖山,靈巖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東面的朗公山上還有一塊高約十丈的奇石,遠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幾十棵松樹,像弟子隨侍于后。據(jù)說,這石頭就是朗公的化身。
靈巖寺的始建人叫法定,傳說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來此開辟山場,引泉建寺。那時的寺建在今天靈巖寺的北面,名叫神寶寺,隋代已有名氣。唐太宗貞觀年間(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遷到此處,成為我國佛教神宗的據(jù)點,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天下寺院“四絕”,而靈巖寺更被稱為四大名剎之首。唐高宗與武則天去泰山封禪時,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這里建過行宮。相傳,靈巖寺鼎盛時期殿閣有四十余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八百余人。禪宗提倡飲茶,從此飲茶盛行,是北方人開始以茶為飲料的原因之一。
靈巖寺有證可考的歷史是自唐代惠崇開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為鼎盛。靈巖寺風(fēng)光優(yōu)美,殿宇崢嶸,布局宏偉,其中有極負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觀賞價值,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之說。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靈巖勝境”四個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寺院廣場上的“大靈巖寺碑”是由元人文書訥題寫的。
石坊南面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個天然的車輪大小,南北相通的圓形洞孔,光線透過,不論晴天、陰天都像一輪明月高懸天上,人稱“明孔洞”,也是傳說中法定禪師的面壁處。
這是在靈巖寺中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最負盛名的主體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當(dāng)時叫大雄寶殿?,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大殿是木結(jié)構(gòu)建筑,闊七間,深四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單檐廡殿頂,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飛的大鳥。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樸莊嚴(yán),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現(xiàn)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內(nèi)四周墻壁上原有數(shù)以千計的,高約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稱千佛殿。佛像表現(xiàn)的是分身釋迦牟尼集會講法的熱烈場面。但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不足半數(shù)。殿中央供奉著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東邊的是藥師佛,銅鑄,造于明憲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邊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銅鑄,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內(nèi)最引人注目,為歷代稱道的是兩邊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羅漢坐像。像高大約在101—120厘米左右。羅漢身上妝鑾均用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涂飾,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態(tài)、氣質(zhì)刻畫細致傳神,表情動作無一雷同?;蚺闲念^,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皺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見。衣著打扮與人物性格十分貼切和諧,顯示了精湛的雕刻藝術(shù)。從泥塑的貼近現(xiàn)實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學(xué)者梁啟超稱它是“海內(nèi)第一名塑”。當(dāng)代藝術(shù)大師劉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參觀后題寫了“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的碑文。它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shù)珍品,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千佛殿東西兩側(cè)老干龍鐘的漢柏下是蘇軾的詩碑,字跡龍飛鳳舞,為寶剎增色不少。其實,蘇軾并未來到過靈巖寺,這首詩是他在徐州登云龍山時而作。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2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