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二氧化碳教學設計(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7 23:02:10
最熱二氧化碳教學設計(模板18篇)
時間:2023-10-27 23:02:10     小編:雨中梧

每一次總結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到進步的方向。寫總結時要注重邏輯性和連貫性,避免內(nèi)容雜亂無章,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通過閱讀以下總結范文,你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作者的思考和表達方式,借鑒其優(yōu)秀之處。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一

知識和技能目標:

1、討論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進行co2制取的探究實驗

3、了解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質(zhì)

方法和能力目標:

1、學會利用對比、歸納,對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裝置進行歸納和應用。

2、通過分組,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加工處理圖片信息的能力

4、通過實驗比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實踐創(chuàng)新的科學品質(zhì)。

教學重難點

1、討論和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

2、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及收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學生思考交流】

二、我來探究--–如何才能得到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自主學習任務】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2、通過網(wǎng)絡,了解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3、哪種方法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展示要求】

每小組派一名同學到黑板上把你們知道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用最簡練的文字或符號寫在黑板上,盡可能不要跟其他組重復,在適合實驗室制取的方法上畫圈。

【師】請結合黑板上的提示,完成自學任務

【小組討論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小組交流的基礎上三人一臺電腦利用網(wǎng)絡搜索獲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

【每小組派一名同學到黑板上展示小組的學習成果】

【師生共同盤點獲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師】

【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實驗要求)】

我們來看一些大家的結論,只有有的組認為是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有的小組都認為是碳酸鈣與稀鹽酸,那么這兩種方法到底是哪種方法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呢?下面我們來通過實驗來探究。

1、取一支試管用鑷子加入1-2粒的石灰石

2、另取一支試管用紙槽加入少量的碳酸鈉

3、同時往兩支試管中倒入等量的稀鹽酸觀察反應現(xiàn)象

【教師提示剩余藥品的回收要求】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

【得出結論】通過實驗我們認為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更合適,因為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的速度太快了。

【師】大家想一想,實驗室制備一種氣體藥品的選擇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呢?(得出實驗室制取氣體藥品選擇依據(jù))

【師】請大家嘗試在積累本寫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

【練一練】

【學生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學生書寫的質(zhì)量較差讓一位同學到黑板給大家講解)

【學生代表講解方程式的書寫】(思路還不是很清晰)

【教師親自演示該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三、我來實驗--–制取二氧化碳

【大屏幕出示自學指導】

結合實驗室制氧氣的實驗裝置,選擇適合二氧化碳的裝置。

溫馨提示: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

【出示圖片】

【得出結論】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碳酸鈉和稀鹽酸,有液體所以要選擇a、b、c這樣的發(fā)生裝置,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

【師】請大家思考,怎樣才能收集一滿集氣瓶的二氧化碳。

【小組交流】

【師】好,下面請大家在小組長得帶領下,用面前的儀器收集一滿集氣瓶的二氧化碳。

【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反思】(師生共同反思)

四、歸納提升

【出示網(wǎng)絡圖】師生結合知識網(wǎng)絡圖,共同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原理、發(fā)生裝置、制取裝置、驗滿、步驟等方面回顧,總結提升。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二

第五單元: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授課搞

生-化組:阿米娜.阿布都克尤木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9年級6,10,11,17,18班

第五單元: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

授課時間:2016年12月9日

課的位置:

學生已有了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知識基礎和相應的實驗操作技能,對于氣體制備應考慮的幾個主要問題如反應原理、實驗裝置、氣體收集等也比較熟悉,應該說,學生已具備了研究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先決條件。通過活動和探究的方式來研究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及其改進,并利用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這一教學目標是能夠達成的。

這節(jié)課我安排在學生學習了碳的單質(zhì)和化學性質(zhì)之后,有由淺入深的作用。本節(jié)課在全書乃至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氣體時,形成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及實驗改進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節(jié)課對學生今后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提高化學基本實驗技能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和方法:

能合理使用課堂資料,會利用這些資料設計和改進實驗方案,并設計裝置進行制取和收集;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9年級6,10,11,17,18班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問題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求實、創(chuàng)新、合作的科學品質(zhì);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體驗探究成功樂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續(xù)不斷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課型:新授課。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重點:

探究實驗室中制取co2的裝置,并制取co2教學難點:

通過二氧化碳的制取過程,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教學重點與難點的解釋方法:

學生已有了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知識基礎和相應的實驗操作技能,對于氣體制備應考慮的幾個主要問題如反應原理、實驗裝置、氣體收集等也比較熟悉,應該說,學生已具備了研究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先決條件。通過活動和探究的方式來研究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及其改進,并利用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這一教學目標是能夠達成的。

這節(jié)課我安排在學生學習了碳的單質(zhì)和化學性質(zhì)之后,有由淺入深的作用。本節(jié)課在全書乃至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氣體時,形成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及實驗改進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節(jié)課對學生今后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提高化學基本實驗技能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9年級6,10,11,17,18班

教學準備:

儀器:注射器、錐形瓶、平底燒瓶、大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帶導管的)雙孔塞及單孔塞、帶塞子的彎導管、水槽、酒精燈、藥匙、破底試管,銅絲,帶孔小藥瓶、分液漏斗、干燥管、具支試管、u形管。

藥品:碳酸鈉粉末、碳酸鈣粉末、石灰石、稀鹽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條。

教學過程:

首課民族團結教育: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的概念?

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各個兄弟民族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逐漸發(fā)展、積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共同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是在一定經(jīng)濟和社會歷史發(fā)展條件下形成的精神力量和物質(zhì)力量。

前提測評:

金剛石可裝在鉆探機的鉆頭上,是由于______;石墨可做鉛筆芯,是由于______,可做潤滑劑,是由于______,可做電極,是由于______;木炭和活性炭因為具有結構,木炭具有___________性,所以可用來除去食品和工業(yè)產(chǎn)品中的,消除異味和吸收有毒氣體。

3、由石墨的微小顆粒和雜質(zhì)構成的碳單質(zhì)有、等。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9年級6,10,11,17,18班

正在進行中。

教學內(nèi)容: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

(2)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光照葉綠素

葡萄糖+氧氣

2.二氧化碳對環(huán)境影響——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問題)

(1)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二氧化碳分子的運動速度比(空氣中)氮氣分子和氧氣分子的運動速度慢,再加上二氧化碳分子吸收太陽光中的紅外線的能力強,所以二氧化碳增多就像在地球表面蓋上了厚厚的被子,是熱量不容易散發(fā)出去,導致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即溫室效應。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9年級6,10,11,17,18班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可作為溫室肥料。植物不但葉部、地上部分會吸收二氧化碳,就是根部也會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直接使用二氧化碳或使用分解出二氧化碳的肥料,可以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促進農(nóng)作物的生長。

(2)可用作于滅火,原因是二氧化碳比空氣密度大,且一般情況下,不助燃也不燃燒。

常用的滅火劑主要有三種:

a.泡沫滅火劑:適用于木材、棉布等一般性著火;

(1)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shù)達到1%時,人就會感到氣悶、頭昏、心悸,達到4%~5%時,人就會感到氣悶、頭痛、眩暈;達到6%時,人就會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至死亡。但是二氧化碳沒有毒。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9年級6,10,11,17,18班

(2)減少二氧化碳危害的方法:a.保持室內(nèi)經(jīng)常通風;

b.進入可能會含較多二氧化碳的地方(如菜窖)要檢查二氧化碳的含量。做燈火試驗。

鞏固練習:

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通常選用

()

a.鋅粒和稀硫酸

b.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c.石灰石和稀鹽酸

b.煅燒石灰石

c.大理石和稀鹽酸

d.碳還原氧化銅

3.常溫下塊狀大理石投入足量稀硫酸中,剛開始能產(chǎn)生氣體,但很快就停止產(chǎn)生。而將大理石粉末逐步加入足量稀鹽酸中卻能持續(xù)產(chǎn)生氣體。由此得出的結論或推理正確的是()

布置作業(yè):復習內(nèi)容,寫筆記課本習題1、2。板書設計:

第五單元: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9年級6,10,11,17,18班

葉城縣第一中學生化教研組教師;阿米娜木.阿布都克尤木二、二氧化碳對環(huán)境影響——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問題)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四.二氧化碳對人體的影響。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9年級6,10,11,17,18班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三

1、導入新課:讓學生回憶實驗室制取氧氣及思考能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導入新課。

2、新課講解

內(nèi)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給出濃鹽酸、稀鹽酸、稀硫酸、碳酸鈉、碳酸鈣等藥品和試管若干,并提出讓學生從價格便宜、反應速度適中、利于收集、氣體純凈、操作簡便等方面去選擇原料,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討論、探究、找出自己認為理想的原料,這樣設計既讓學生認識到對比觀察的科學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學生獲取新知的體驗學習。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選擇適宜的裝置。

內(nèi)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引導學生從藥品狀態(tài)、反應條件及生成氣體性質(zhì)等方面分析選擇。

3、歸納總結

(1)、從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一些實驗替代品,自己動手設計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實驗,以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2)、通過對實驗室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類比,讓學生找到規(guī)律,指導探究其他氣體的制取,從而鍛煉學生對知識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散,提升對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遷移的把握。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四

聯(lián)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演示實驗,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和用途;

通過實驗及實驗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通過實驗認識物質(zhì)性質(zhì)的;

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聯(lián)系生命活動,認識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過對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紹,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建議以探索式學習為主,讓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而不是先講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然后做實驗驗證給學生看。

2.講授方法上,建議以談話法為主,引導學生觀察,與學生討論每一點二氧化碳的具體性質(zhì)。

3.對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在強調(diào)不可燃性和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同時,單獨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的性質(zhì),有利于學生理解滅火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的反應,學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講到二氧化碳與碳酸鈣反應得到碳酸氫鈣,這樣只會使難點集中,增加學生學習難度。

方法一:近來地球上氣溫正在逐漸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氣溫如此變化呢?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關于二氧化碳性質(zhì)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為氣態(tài)化合物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通過這節(jié)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與前面的物質(zhì)學習聯(lián)系起來,織成知識網(wǎng)。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完善并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

在氧氣、氫氣后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并不陌生。如學習物質(zhì)從物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入手,到物質(zhì)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zhì)主要學習色、味、態(tài)、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nèi)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zhì)。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fā)學習、提高學習信心,挖掘?qū)W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此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節(jié)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shù)內(nèi)容都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內(nèi)容,或在小學自然、學科中已經(jīng)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物質(zhì)性質(zhì)、形成化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根據(jù)學校情況(生源、實驗條件)不同,采用開放程度不同的實驗探究法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采取小組討論式學習模式。

聯(lián)系實際生活、生產(chǎn)學習二氧化碳。

引導學生依據(jù)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中考,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從用途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二氧化碳性質(zhì)實驗有條件時可以用干冰來制備,這樣能避免用鹽酸與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氫氣的干擾,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認識更清楚。建議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用u型管做,并為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打下良好基礎且過渡自然。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五

成功之處:

本節(jié)課我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我們?nèi)粘Ia(chǎn)和生活中經(jīng)常能見到的二氧化碳來導入新課,復習提問實驗室制取氣體選擇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思路,通過實物展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同時告訴學生反應的條件,讓學生們選擇制取二氧化碳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為了加強全體學生的掌握,我還組裝了各種固-液不加熱型的發(fā)生裝置進行對比分析,說明他們的優(yōu)缺點,多媒體還展示一些錯誤和正確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加深同學們對裝置圖的認識,最成功也是最讓學生們感興趣的是,在理論講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的原理、發(fā)生裝置、收集裝置、實驗步驟、檢驗方法和驗滿方法后,我請了兩位學生完成演示實驗,使同學們更集中注意力,大家都有一種“雞蛋里挑骨頭”的心理,都想找出同學做實驗的“毛病”,其效果比我老師親自做實驗強多了,并且課堂上還留有一些時間給同學們做隨堂和知識遷移練習,教學手段多樣,增加了學生們學習的趣味性,達到了教學目標。

加強之處:

留給學生做筆記的時間應多一些,課后還可以布置學生就地取材,利用一些生活廢品組裝一套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六

接到教學藝術節(jié)課題實驗教師的出課任務后,我確定了展示課的課題,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六單元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本課的內(nèi)容以學生探究為主,且需要多媒體的支持,契合實驗課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信息化整合研究》。

備課過程中我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研讀、分析,在利用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前后內(nèi)容進行了適當?shù)恼{(diào)整和處理。依據(jù)九年七班學生實際,為保證授課內(nèi)容的完整且體現(xiàn)對課題的研究。我把一些知識作為學生前置性作業(yè)的內(nèi)容,并把作業(yè)內(nèi)容拍成照片加以展示,把有關氧氣的復習內(nèi)容也留為前置性作業(yè)。這樣就保證新課的時間。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上,我利用視頻《假如沒有化學》以及猜猜它是誰來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思,效果也比較好。為確保實驗探究的順利進行,我把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要求作為溫馨得救展示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分析判斷選擇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試劑。對化學反應原理的處理上,我也作了改動,它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及難點,如果本節(jié)課上完成分析及書寫過程需要占據(jù)較多時間。所以我把方程式在前一節(jié)課進行了講解。節(jié)省時間的方法也體現(xiàn)在板書的設計處理上,除了課題及反應原理,其它的內(nèi)容我都是以貼卡片的形式展現(xiàn)。即節(jié)省了時間同時學生也感到新奇,更能引起學生關注,效果較好。當堂檢測方面我設置了六套隨機習題供學生自主選擇題的難度分不同層次。其中設置了一個生活小常識來體現(xiàn)化學源于生活且服務生活的理念。作業(yè)布置也源于上述目的。盡管做足了上述的準備,但學生的探究過程是無法控制的,我感覺在充分的讓學生表述實驗現(xiàn)象方法還不夠,對發(fā)生裝置的探究還有一定的提升的空間。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七

《二氧化碳的制取》是九年級化學教材中的重點內(nèi)容。本節(jié)重點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裝置,難點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這次教學本著以“發(fā)展學生的能力”為根本原則,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法,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宗旨來組織教學,設計了“復習回顧,引導探索,開拓應用”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程序。利用多媒體、實驗和實物展示等手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使學習過程更加形象生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潛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制作展示饅頭由小變大的過程,并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饅頭由小變大的原因是:饅頭在受熱情況下發(fā)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氣體排出的時候會在饅頭中形成一個一個的小洞。有些同學就可能產(chǎn)生疑問:“二氧化碳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帶著這一問題再展示饅頭的制作過程為:和面、發(fā)酵、加堿(碳酸鈉)、氣蒸。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不難得出二氧化碳的產(chǎn)生是與發(fā)酵、加堿(碳酸鈉)有關。這樣就順其自然地引出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課題。那么二氧化碳是如何制取的呢?它究竟需要什么原料來制取呢?針對這些問題,教師組織學生繼續(xù)探究,要尋找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應考慮哪些因素?同學們討論歸納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原料應從反應條件的難易、反應速度的快慢、反應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考慮。之后同學們列舉了所學過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如:木炭燃燒、碳還原氧化銅、蠟燭燃燒、酒精燃燒、人的呼吸等。然后從反應條件的難易、反應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進行小組討論,同學們在討論中慢慢感悟出它們都不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理想原料。通過在“問”中“學”、“學”中“問”,就會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中去,觸發(fā)學生產(chǎn)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fā)出自主探求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chǎn)生濃厚興趣,啟動學生思維閘門,從而至始至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

在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原料時,教師根據(jù)學生已學的知識,組織小組討論下列問題: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判斷下列固體與液體相互可能發(fā)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是哪幾組物質(zhì)。固體:二氧化錳(mno2)、四氧化三鐵(fe3o4)、氯化鈉(nacl)碳酸鈉(na2co3)、碳酸鈣粉末(caco3)、大理石(caco3)、,液體:稀鹽酸(hcl)、稀硫酸(h2so4)。學生們對這個問題會展開激烈的爭論,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在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的原理,同學們很快就能得出結論是:稀鹽酸分別與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大理石反應或稀硫酸分別與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大理石反應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然后再以小組為單位對六組藥品進行實驗,要求認真觀察實驗、記錄現(xiàn)象、討論分析找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學生們通過實驗觀察、對比分析、討論交流從反應速度的快慢、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展開討論得出:稀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太快、難以控制、無法收集;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剛開始有氣泡產(chǎn)生一會兒反應停止,不能收集到氣體;稀鹽酸與大理石混合反應速度較快、易于控制,所以它們是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有的同學甚至還會提出能否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呢?對此教師可出示一瓶濃鹽酸打開瓶蓋讓同學們觀察、討論找出答案。接著教師再提出問題:“通過上面學習要求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怎樣才能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并聯(lián)系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內(nèi)容進行觀察對比,思考討論選擇氣體發(fā)生裝置與收集裝置應考慮哪些因素?”根據(jù)前面已學知識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制取這兩種氣體所用原料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都不相同,這兩種氣體的密度與溶解性也不一樣,所以它們所采用的發(fā)生裝置與收集方法也是不同的。討論得出:選擇裝置應考慮反應物的狀態(tài)、反應條件、生成物的物理性質(zhì)(密度、溶解性)等因素。在對比觀察中認識到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了解了氣體制取裝置的選擇依據(jù)。

在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裝置活動中,每個實驗桌上都提供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試管、錐形瓶、平底燒瓶、廣口瓶、燒杯、試管、集氣瓶、長頸漏斗、u型管、橡皮管、單孔橡皮塞、帶支管的燒瓶、玻璃導管、漏斗、銅絲、水槽、酒精燈、分液漏斗、雙孔橡皮塞、鐵架臺等儀器。要求學生動手操作,選取上述某些儀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儀器,設計出幾組裝置來制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儀器時應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相互間討論交流認為哪組裝置是最理想的裝置?為什么?哪一組裝置與眾不同?”此問題一出,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大膽思維、討論比劃、嘗試,力圖設計多組裝置,力求自己設計的裝置有所創(chuàng)新。同學們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和所學知識設計了各種各樣裝置,有的裝置簡單方便、易于操作;有的裝置構思巧妙、富有創(chuàng)意;有的裝置充分利用廢棄儀器化廢為寶;有的裝置卻是錯誤百出等等。然后組織學生們展示作品、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推選出幾組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實驗裝置供同學們學習參考。所以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要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的超越創(chuàng)新,不要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不要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創(chuàng)造力。

通過對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原料、裝置、步驟的`研究,最后請同學們用自己設計的實驗裝置制取、收集、驗證二氧化碳氣體。等到實驗結束后,每一小組派一個代表上來展示實驗成果,分析實驗成敗以及原因,小結、匯報自主學習的收獲。結果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很快就收集到一瓶二氧化碳氣體,而有的同學則沒能獲得成功,主要原因有:所加的藥品不能反應(用硫酸做原料)、能反應卻收集不到氣體(裝置氣密性沒有檢查或裝置氣密性不夠好)、藥品量不足、實驗步驟不準確、長頸漏斗末端沒有伸入液面下等等。通過實驗以及對實驗成敗的分析,同學從中認識到自己設計實驗裝置優(yōu)缺點,同時也掌握了實驗步驟和有關的注意事項,然后通過反思交流、取長補短重新調(diào)整與改進實驗裝置,最終取得實驗成功。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能力、又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還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當然,在教學中也暴露了不足。由于平時學生動手機會較少,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比較混亂,個別組無法準確得出探究的結論,一節(jié)課內(nèi)完成這么多的探究實驗有點倉促,不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不斷培養(yǎng)。但不論怎樣在本節(jié)課學習中學生還是大有收獲的。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八

知識目標: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

2、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

科學素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2、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

3、通過二氧化碳的不供給呼吸的實驗,增強學生關心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加強環(huán)保意識。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應的原理。

2、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提問):人和其他動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么氣體?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么氣體?若沒有這種氣體,自然界的生命活動還能進行下去嗎?(學生閱書p85-86并回答)

(學生操作):

(1)向已平衡的兩紙袋中一只傾倒二氧化碳

(2)振蕩連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兩只錐形瓶

(3)向?qū)W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第1頁

學生討論: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

(教師總結板書):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

(1)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2)在標準狀況下,比空氣略重(若收集時,用何方法?)

(3)易溶于水(若收集時,可否用排水法)

(學生實驗):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熄滅的實驗。(必須慢慢傾倒)

問:

(1)二氧化碳可以傾倒說明什么?

(2)蠟燭依次熄滅又說明什么?

閱書:(引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

學生討論歸納: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2)通常狀況下不燃燒(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持燃燒(不象氧氣)

板書: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

1、在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學生實驗)向充滿二氧化碳和空氣的兩只集氣瓶內(nèi)分別放入兩只動物

問:為何空氣里的活著而二氧化碳里的不活呢?

討論歸納:二氧化碳不供給呼吸(不象氧氣)

設問:如此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窯、干涸的深井,應該怎么辦?

(閱書p87,討論并加以演示)

第2頁

(演示):取兩支試管,分別注入5ml的水,再分別滴入3-5滴紫色石蕊。向其中一只通二氧化碳,并和另一只試管作比較。

板書:

2、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九

在這個課題之前學習了碳的單質(zhì),從本課題開始學習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中學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教材中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推導出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理;學習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而碳酸不穩(wěn)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又能為以后繼續(xù)學習碳酸鹽與酸反應做好準備。本節(jié)內(nèi)容起著承前啟后的紐帶作用,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設計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應著眼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著眼于學生化學綜合素養(yǎng)的構建。本節(jié)課是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采用“搜集相關知識—實驗操作—分析討論—得出結論”的學習方法,在實驗探究中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和應用,讓學生在“做中學”。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播放一段舞臺表演視頻,解釋云霧繚繞的舞臺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收集滿二氧化碳的軟礦泉水瓶,請學生結合生活常識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多媒體展示二氧化碳的三態(tài)變化,白板聚焦固體co2相關知識,便于學生認識人工降雨原理。

【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展示一瓶汽水,引出合作探究1co2的溶解性:

分組實驗:向集滿co2的1號軟塑料瓶內(nèi)加入約1/3體積的水,立即扭緊瓶蓋,振蕩。請小組學生觀察現(xiàn)象并討論分析,得出結論:co2能溶于水。

學生展開合作探究2傾倒co2

分組實驗:用火柴點燃燒杯中高低梯架上的兩只蠟燭(梯架可稍提起以便點燃蠟燭),迅速將另一瓶co2沿著漏斗(漏斗接近瓶底)緩緩倒入燒杯中,小組學生觀察現(xiàn)象并討論分析,得出結論:co2密度比空氣大,一般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學生觀看“死狗洞”的視頻認識這幾條性質(zhì)引出燈火實驗的實用性。

師生合作探究3co2與水的反應:

取探究1塑料瓶中少許液體于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引出問題,使紫色石蕊變紅的是什么?學生猜想:水?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新物質(zhì)?針對上述猜想展開探究,一片花瓣上滴加少量稀鹽酸,一片花瓣滴加少量水,展示。再取一片干花瓣放入co2中,一片濕花瓣放入co2中,展示。然后取出濕花瓣在酒精燈上烘干。分析討論,展示學生的導學案,點評。

汽水打開瓶蓋,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解釋石灰水變渾濁的原理,簡介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歸納:

1.二氧化碳的用途;

2.含量過高對環(huán)境的影響;

3.溫室效應增強的原因、危害、防止措施。

多媒體展示防止溫室效應增強的措施。

請學生板演本節(jié)課所學的主要內(nèi)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以及用途。最后點評。

學生小組討論在生活中怎樣做才算是低碳、環(huán)保。評出環(huán)保小組。

學生鞏固練習。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十

本單元是初中最為完整的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知識體系的一個單元,本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既能聯(lián)系到碳單質(zhì),又學習到了碳酸和碳酸鈣等化合物知識,同時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本課題內(nèi)容是本單元內(nèi)容的核心和紐帶。本節(jié)教材總體來說難度不大,許多知識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對二氧化碳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學到的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相關的化學問題,提高科學素養(yǎng)水平。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初三年級學生大多數(shù)處在14—15歲的年齡段,正處在身心迅速成長的時期,大腦機能顯著發(fā)展并趨于成熟,他們對化學的興趣逐步由“直覺興趣—操作興趣—具有因果關系的興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認知興趣遷移”。往往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一類物質(zhì)的規(guī)律知識,喜歡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實驗和觀察活動。因此本節(jié)課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總結得出結論,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發(fā)展新知識,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合作學習,達到發(fā)展思維能力的目的。

本節(jié)課堂實驗較多,聯(lián)系生活和生產(chǎn)實際也較多,因此,我在設計時以謎題為活動線,以獲得二氧化碳性質(zhì)用途為知識線。將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等知識搭上了趣味、愉悅、競爭的載體,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充分體現(xiàn)新課標“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教學宗旨。

(1)認識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學性質(zhì),物理性質(zhì)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zhì)性質(zhì)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設計實驗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3)經(jīng)過親自動手實驗,學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進行實驗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用紫色石蕊試紙來進行實驗探究,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對化學學習的持續(xù)興趣。

(3)通過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對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感受化學就在他們身邊,增強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1)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

由于初三學生的思維方式正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移,他們習慣于依靠感性來認識事物,因此本節(jié)課以引導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驗體現(xiàn)學科特點,發(fā)揮實驗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探索精神,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和探索知識,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

【案例點評】該教學設計立足于新課程理念,通過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情況的分析,制定教學目標,注重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促使學生在探究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涵蓋了教學設計的各要素,包括教學目標、內(nèi)容、策略等。

【理論點撥】化學教學設計是指化學教師運用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根據(jù)化學教學目標、化學教學內(nèi)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包括知識基礎、能力發(fā)展水平、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等),對化學教學方案做出的一種規(guī)劃。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為氣態(tài)化合物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通過這節(jié)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與前面的物質(zhì)學習聯(lián)系起來,織成知識網(wǎng)。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完善并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在氧氣、氫氣后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并不陌生。如學習物質(zhì)從物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入手,到物質(zhì)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zhì)主要學習色、味、態(tài)、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nèi)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zhì)。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qū)W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此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本節(jié)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shù)內(nèi)容都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內(nèi)容,或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學科中已經(jīng)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zhì)。了解其物理性質(zhì)和主要用途。

2、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zhì)的性質(zhì)的方法。

3、學會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描述、分析、比較、歸納,體會化學實驗時研究化學的重要手段。

2、通過對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的探究,增強問題意識及提高設計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學習,體驗到二氧化碳與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關系密切,從而體會到學習化學可以指導我們安全、健康的生活。

2、逐步確立“性質(zhì)決定用途,用途體現(xiàn)性質(zhì)”的辯證關系

三、重點、難點:

重點:co2的化學性質(zhì)難點:co2與水的反應的分析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曾經(jīng)有這樣一篇報道,某農(nóng)村一戶農(nóng)民挖了一口井,約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時在井下燒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兒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結果很久不見動靜,上面的二女兒及鄰居一個男孩亦跟下去,結果三人身亡于井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悲劇呢?學完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上述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板書】第三節(jié)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展示】將已收集好的二氧化碳的集氣瓶正放在桌面上。

【提問】通過觀察,你可得出二氧化碳的那些性質(zhì)?

【板書】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

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可溶于水(完成實驗后補充的內(nèi)容)

加壓降溫形成白色固體,固態(tài)二氧化碳俗稱“干冰”,能升華。

【實驗一】在大燒杯中放置一個鐵皮架,架上固定兩只點燃的蠟燭,通過喇叭形紙筒將一瓶二氧化碳向燒杯中傾倒。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完成導學案中的實驗一

【歸納總結】實驗現(xiàn)象:蠟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

實驗結論:(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2)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板書】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

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還不能供給呼吸

【實驗二】(1)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少量紫色石蕊溶液,通過較長玻璃管向其中一只吹氣(與另一只作比較),觀察現(xiàn)象。

(2)再將上述試管加熱,又有什么現(xiàn)象?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完成導學案中的實驗二。

【歸納總結】實驗現(xiàn)象:(1)紫色石蕊溶液變紅

(2)紅色溶液又變成紫色

【分析】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紫色石蕊溶液在酸性溶液中顯紅色,碳酸不穩(wěn)定,易分解,受熱有氣體逸出(co2),紅色溶液又恢復成紫色。

《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教學設計【板書】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不穩(wěn)定,易分解。

co2+h2o==h2co3h2co3==h2o+co2

【實驗三】取一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通過較長玻璃管往石灰水里吹氣,有什么現(xiàn)象?

【學生活動】兩名學生在講臺上演示實驗,其余同學觀察實驗,完成導學案中的實驗三。

【歸納總結】實驗現(xiàn)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教學設計【板書】3、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

ca(oh)2+co2==caco3+h2o――――――檢驗co2

【板書】三、二氧化碳的用途:(與性質(zhì)對應)

1、人工降雨2、滅火3、制碳酸飲料4、化工產(chǎn)品

【回應課前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悲劇呢?

【學生回答】井下燒火照明時產(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一直存在井底,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造成悲劇。

【講述】通過對二氧化碳的學習,我們知道二氧化碳與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關系密切,學習化學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可以指導我們安全、健康的生活。

五、板書設計:第三節(jié)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

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可溶于水,固態(tài)二氧化碳俗稱“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

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還不能供給呼吸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不穩(wěn)定,易分解。

《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教學設計3、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

ca(oh)2+co2==caco3+h2o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人工降雨2、滅火3、制碳酸飲料4、化工產(chǎn)品

六、作業(yè)布置:小練習冊43、44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十二

二氧化碳作為氣態(tài)化合物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無論呼入的新鮮空氣還是呼出的濁氣中都含有二氧化碳。雖然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通過這節(jié)教學,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與前面的物質(zhì)學習聯(lián)系起來,織成知識網(wǎng)。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完善并提高學生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動中作用的認識。

在氧氣、氫氣后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并不陌生。如學習物質(zhì)從物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入手,到物質(zhì)的用途學習。物理性質(zhì)主要學習色、味、態(tài)、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內(nèi)容。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zhì)。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qū)W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此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知識的教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形成知識的重要作用。實驗探究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節(jié)知識的教學難度不大,多數(shù)內(nèi)容都為學生比較熟悉的內(nèi)容,或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學科中已經(jīng)接觸過的知識。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十三

知識與技能:熟悉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zhì)和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學性質(zhì)。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二氧化碳有關知識的討論,學會全面的熟悉與評價自然界中的物質(zhì),樹立利用化學為人類進步服務的觀點。

重點:co2、co的化學性質(zhì)

難點:co2的溶解性和co2與水反應

演示法,討論法,探究法,歸納法。

自學法,觀察法,歸納法,練習法

教具預備:酒精燈、集氣瓶、小花、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水等。

提問:寫出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化學式,分析推測它們化學性質(zhì)是否相同?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強調(diào):分子結構不同使它們化學性質(zhì)有很大差異。

講故事“屠狗妖的傳說”引入新課: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峽谷中,有一個聞名的屠狗洞,洞里有個屠狗妖,當人牽著狗進入洞時,人安然無恙,狗卻昏倒,甚至死亡??茖W家波爾曼決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牽著狗,一手拿著火把走進洞里,沒走多遠,狗昏倒在地,他馬上蹲下查看究竟,這是他感到呼吸困難,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飄忽不定,波爾曼抱著狗,跑出洞外,放聲大笑:“這屠狗妖原來是…”大家猜想:屠狗妖是什么?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研究。

[演示實驗1]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驗滿(學生上講臺演示)

[演示實驗2]向燃有高低不同兩支蠟燭的燒杯中傾倒co2氣體。(讓學生觀察并說出現(xiàn)象作好記錄)

[演示實驗3]向一個收集滿co2氣體的質(zhì)地較軟的塑料瓶中加入約二分之一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并討論生活中的事實:如汽水、啤酒等中溶有二氧化碳)

根據(jù)以上3個實驗,討論并完成下列表格

1、物理性質(zhì):學生歸納,教師簡單書寫,強調(diào)干冰的用途

2、化學性質(zhì)

(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2)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

提問:co2能溶于水嗎?co2溶于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fā)生化學變化呢?

[演示實驗4]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噴上稀醋酸

第二朵小花噴上水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滿co2的集氣瓶中

第四朵小花噴上水后,在放入盛滿co2的集氣瓶中

學生觀察四朵小花的變化,作好記錄并對實驗現(xiàn)象分析

再將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熱,觀察現(xiàn)象

學生試寫化學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師取出小花在酒精燈上小心加熱,學生觀察現(xiàn)象并分析,寫化學方程式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應

學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描述實驗現(xiàn)象。教師講解該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并說明這是檢驗二氧化碳的特征性反應。

co2+ca(oh)2=caco3↓+h2o

學生交流收獲,完成練習1-6(打印的反饋題)

1、課后4、5題

2、網(wǎng)上查找出有關二氧化碳用途和對生活、環(huán)境影響的資料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質(zhì)干冰

2、化學性質(zhì)(1)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2)二氧化碳和水反應co2+h2o=h2co3

h2co3=co2↑+h2o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應

co2+ca(oh)2=caco3↓+h2o

本節(jié)課以小故事和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出要學知識,激發(fā)了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學中實驗貫穿始終,學生愛好很濃,個個主動參與學習中,個個躍躍欲試,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無法解釋的有關二氧化碳的現(xiàn)象,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率很高。存在主要問題是:由于條件所限,學生沒有進行分組探究,多媒體沒有應用其中。假如能把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例用課件展示出來,效果會更好。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十四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裝置。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從二氧化碳制取裝置的探究過程中,提升實驗室氣體裝置的設計思維水平。

【引入】

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今天我們將來探究在實驗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代表發(fā)言。制取所需藥品、化學反應原理、反應條件、制取裝置、收集方法、驗滿或驗純的方法。

【展開】目前已學過哪些反應可生成co2?

[板書]:

實驗藥品:

1.石灰石和稀鹽酸

2.反應原理

caco3+2hcl

==

cacl2+co2+h2o請歸納反應的特點。

3.反應裝置:固液不加熱裝置

4.收集裝置

向上排空氣集氣法

提出探究問題:設計何種實驗裝置來制取co2?(至少2種)

教師提供制氧氣、制氫氣的裝置圖供學生參考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小組活動。

1.首先考慮制氫氣的裝置。

2.在制氫裝置基礎上,改進實驗裝置。

3.提出各種裝置的創(chuàng)意。

4.畫出草圖,有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講解設計思想。

5.其他小組質(zhì)疑。

(建議:此處應提供可制備co2的各種儀器及組裝好的裝置圖。最好是動態(tài)的。)

在同學們的共同設計中找到滿足條件的設計。

1.簡易氣體發(fā)生裝置(試管、導氣管)

2.將試管改為燒瓶、廣口瓶等較大液體容器。

3.類似啟普發(fā)生器裝置(氣體出口有控制開關或固液分離機關設計)

提出問題:根據(jù)大家的設計,總結滿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裝置。

1.制取少量的氣體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氣體

3.隨時開始隨時停止的實驗裝置。

【結束】

提問:根據(jù)co2的制取裝置的討論,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的一般思路。

(建議:此處應設計動畫圖。)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根據(jù)藥品的狀態(tài)、反應條件及待制取氣體的氣體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來考慮制取氣體的裝置。

1.固體加熱裝置。例如制氧氣。

2.固液不加熱裝置。例如制氫氣、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十五

本節(jié)內(nèi)容通過對氧氣實驗室制取引導學生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裝置的設計思路,然后讓學生對提供的儀器進行選擇組裝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再分組交流討論,比較各自裝置的優(yōu)缺點,從中確定一套最佳裝置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找?guī)酌麑W生對本節(jié)內(nèi)容進行總結,培養(yǎng)學生歸納小結,自我反饋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實踐,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概括,充分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較好地突破了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發(fā)生裝置的這一教學難點,學生在活動中產(chǎn)生了深刻體驗,從而牢固地建構了判斷氣體發(fā)生裝置的方法。從這一教學實踐中,我深刻認識到學生要想牢固掌握化學知識,就必須用心的創(chuàng)造與體驗來學習化學,課堂教學在本質(zhì)上是一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參與、主動發(fā)現(xiàn)與探索、獨立思考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而不是去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現(xiàn)成的觀點和結論,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說,孩子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在努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建構地學習中,親歷探究過程,體驗化學的學習樂趣,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使他們感受化學的學習樂趣,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好發(fā)展,使他們感受到化學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從而真正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十六

【導入新課】魔術——可樂噴泉

色、味、態(tài)、密度

實驗探究一:溶解性

將水倒入裝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緊振蕩,觀察現(xiàn)象。

介紹干冰,小結物理性質(zhì)

過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難道就只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么?二氧化碳是否與水反應呢?

實驗探究二: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溶液中滴入滴紫色石蕊溶液,震蕩,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

分析:是誰讓滴入的紫色石蕊變紅的呢?

猜想1:可能是水

猜想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

猜想3:還可能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新物質(zhì)

演示實驗,分析現(xiàn)象

實驗探究三:水中滴入石蕊,與最初實驗探究二的現(xiàn)象對比。

總結歸納: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當堂練習、布置作業(yè)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十七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

2、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

1、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

2、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

3、通過二氧化碳的不供給呼吸的實驗,增強學生 關 心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加強環(huán)保意識。

1、二氧化碳跟水和石灰水反應的原理。

2、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提問):人和其他動物呼吸作用呼出的是什么氣體?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消耗的又是什么氣體?若沒有這種氣體,自然界的生命活動還能進行下去嗎?(學生閱書p85- 86并回答)

(1)向已平衡的兩紙袋中一只傾倒二氧化碳

(2)振蕩連接好的汽水和澄清石灰水的兩只錐形瓶

(3)向?qū)W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

第1頁

學生討論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

(教師總結板書):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

(1)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2)在標準狀況下,比空氣略重 (若收集時,用何方法?)

(3)易溶于水 (若收集時,可否用排水法)

(學生實驗):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熄滅的實驗。(必須慢慢傾倒)

問:

(1)二氧化碳可以傾倒說明什么?

(2)蠟燭依次熄滅又說明什么?

閱書:(引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2)通常狀況下不燃燒(不象汽油等)也不支持燃燒(不象氧氣)

板書: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

1、在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學生實驗)向充滿二氧化碳和空氣的兩只集氣瓶內(nèi)分別放入兩只動物

問:為何空氣里的活著而二氧化碳里的不活呢?

討論歸納:二氧化碳不供給呼吸(不象氧氣)

設問:如此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窯、干涸的深井,應該怎么辦?

(閱書p87,討論并加以演示)

第2頁

(演示):取兩支試管,分別注入5ml的水,再分別滴入3-5滴紫色石蕊。向其中一只通二氧化碳,并和另一只試管作比較。

板書:

2、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教學設計篇十八

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物質(zhì)性質(zhì)、形成化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利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根據(jù)學校情況(生源、實驗條件)不同,采用開放程度不同的實驗探究法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采取小組討論式學習模式。

聯(lián)系實際生活、生產(chǎn)學習二氧化碳。

課程結束指導

引導學生依據(jù)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從用途復習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

課外實驗指導

二氧化碳性質(zhì)實驗有條件時可以用干冰來制備,這樣能避免用鹽酸與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氫氣的干擾,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認識更清楚。建議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用u型管做,并為講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打下良好基礎且過渡自然。

教學設計方案1

教學過程:

【引言】

原來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們來學習二氧化碳。

在空氣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過1%,就對人類有害處,4%~5%人會感到氣喘頭痛眩暈,10%的含量人就會窒息死亡。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02622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