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桂林象鼻山導(dǎo)游詞(通用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1 14:29:06
最新桂林象鼻山導(dǎo)游詞(通用8篇)
時間:2023-10-21 14:29:06     小編:夢幻泡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桂林象鼻山導(dǎo)游詞篇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地主,他有著許多金銀財寶,但他覺得還不夠,這不,最近又買下了漓江。

由于漓江是人們兩大生活來源之一,現(xiàn)在人們不能喝水,也不能到漓江上去捕魚,就有許多人渴死了。

天上的一位仙女來到了人間,看到人類沒有水喝的悲慘景象,決定去找那個狠心的地主??删驮诼飞?,仙女又看見了一群大漢押著一位40來歲的中年男人。她連忙問:“喲,大哥,你們這是要到哪里去呢?”

一個像東北大漢的胖子走上前來,他看到這么美麗的姑娘,心里不禁……他帶著平常沒有的.微笑說:“這個村民呀要造反,多虧這幾個好兄弟,幫我度過了難關(guān)?!?/p>

仙女知道這個地主不懷好意,就問:“那怎么處罰犯錯的人呢?”

地主笑逐顏開:“應(yīng)該把他變成一個不會動的象,立在岸邊,還要把他的同伴變成一座座不相連的山,讓他們永遠牽不到手!”

“好!”

仙女飛上天空,用他的魔法棒,把地主以及他的同伴變成了一座座山峰和不會動的大象?!拔乙惨屇銍L嘗沒有水喝的滋味!”

“饒了我吧!”地主哀求道“我再也不敢了!”

地主因為缺少水,而變成了一座干枯的山。

常從此以后,人們又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yōu)榱思o念那位仙女,就把她叫做“觀音菩薩”,直到現(xiàn)在,那位善良的仙女還在默默無聞地做好事呢!

桂林象鼻山導(dǎo)游詞篇二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這句話說的好,今天我們從千里之外相聚在這里,難道不是一種緣分嗎?哎呀,忘記做

自我介紹

了。大家好!我是來自楊博涵旅行社的楊博涵導(dǎo)游,你們可以叫我楊導(dǎo)。游客們,我們的象鼻山一日游現(xiàn)在開始!

游客們,你們想知道象鼻山為什么要叫象鼻山嗎?因為象鼻山長得像一頭大象,所以就叫象鼻山。象鼻山是國家5景區(qū),占地面積約為11。88萬平方米,比兵馬俑還大。我們馬上就要到山腳下啦,請做好準備。

各位游客,我們走過小橋,就來了象鼻山腳下。我們的前方有一塊石雕,石雕中間有一頭大象,象的旁邊寫著很多個“象”字。有草書、楷書、甲骨文等字體。游客們,現(xiàn)在讓我們向上看,整座象鼻山蔥蔥蘢蘢,就像穿了一件綠色禮服。

游客們,順著我的右手看去,那就是象鼻巖。它高約2米,寬5至10米,長52。8米,呈扁長形,面積約274平方米。洞內(nèi)光線很暗,地面很濕,一不小心就會摔倒,所以我們要很小心的走過去。

游客們,這象鼻山還有一個傳說呢!相處這象鼻山是一只天上的神像變成的。有一次,天帝出征,神象受了傷,病倒在了桂林。后來在桂林老百姓們的精心照料下,神像恢復(fù)了健康。當(dāng)時桂林漓江水中的妖精把老百姓們弄得苦不堪言,神像就把妖精都降服了,又幫老百姓耕田勞作。神象很快樂,于是決定不回天庭了。后來天帝也同意了,并送給神象一座鎮(zhèn)妖塔,久而久之,神像變成了象鼻山,山上那座瓶形小塔,就是那座鎮(zhèn)妖塔。

游客門,我們的象鼻山山游覽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你們現(xiàn)在可以自由游覽,但不要亂刻亂畫哦!

桂林象鼻山導(dǎo)游詞篇三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境內(nèi)的山水風(fēng)光舉世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桂林象鼻山

導(dǎo)游詞

,歡迎參考!

象鼻山位于廣西桂林市內(nèi)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是桂林山水的象征。 象鼻山原名漓山,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早在唐宋就成為著名游覽勝地,有1000多年的游覽史。

象鼻山景區(qū)集奇山、秀水、異洞、美石于一身,還有豐富的摩崖石刻、佛像及諸多歷史文化遺跡,不論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來說,都是桂林山水文化的精華,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象鼻山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nèi)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漓水流貫其間,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漓江,景致極佳,唐宋以來即為游覽勝地。

象鼻山,簡稱“象山”,位于漓江與桃花江(舊稱陽江)匯流處,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邊伸長鼻子飽飲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而且在半山處正好有一個對穿的巖洞,叫“象眼巖”。山呈東北走向,長約180米,寬約100米,相對高度50米,海拔約200米。

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象山的神奇,形神畢似,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皓月,構(gòu)成“象山水月”奇景。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跋笊剿隆笔枪鹆稚剿钠婢?,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一懸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在象鼻山的后山有一個高19米,寬3.3米,長13米,南北對穿半封閉形的通道。因在象鼻后側(cè)故而得名象鼻巖。 在象鼻巖的石壁上刻有歷代詩人的詩作,其中便有唐代詩人韓愈為送好友嚴謨出任桂管觀察使時所作的《送桂州嚴大夫》。 韓愈雖未到過桂林,卻有詠桂林的詩令人向往。

其中“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兩句巧妙地將碧澄蜿蜒的漓江譽為仙女飄飄的裙羅帶,將桂林的山比作女子頭上的碧玉簪。這兩句詩抓住了桂林山水形狀之特征的,現(xiàn)已成為描寫桂林山水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佳句。

【在象鼻山下山半山石刻下】巨型榜書“西南保障”,為國民革命軍十五軍參謀長何宣于1935年冬天題刻,說明桂林自古以來都是南方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中心。 1935年7月,時任第4集團軍總參謀長的葉琪墜馬身亡,何宣前往廣西悼念。李宗仁、白崇禧懇切地邀請他留在廣西,任第15軍中將參謀長、代軍長等職。1936年2月,國民政府正式授予其陸軍中將軍銜和國民革命軍誓師10周年紀念勛章。

重返廣西后,何宣出任第15軍參謀長、代軍長,負責(zé)桂林及周邊縣的防務(wù)。期間,每逢周三、周六,他都要召集手下軍官,結(jié)合時事或戰(zhàn)例講述《孫子兵法》。每次禮堂總是座無虛席,連走道都站滿了人。每當(dāng)講到如何利用日本鬼子的弱點出奇制勝時,何宣生動的講述常引起熱烈的掌聲和滿堂大笑。

為了有效防御,他在象鼻山修建了堅固的碉堡和運輸暗道。為了穩(wěn)定民心,鼓舞斗志,他在城鄉(xiāng)組織了分工明確、紀律嚴明的梭鏢大刀民兵隊伍,又在象鼻山山門上,親自書寫并請石工鑿刻了一方一丈二尺多寬的“西南保障”四個大字,以表達抵御日寇的氣概與決心。此碑刻被人們保存至今,成為桂林人們奮勇抗擊日寇的不可磨滅的印跡。

清咸豐二年(1852)四月,太平天國軍圍攻桂林,將南路前線指揮部設(shè)在云峰寺內(nèi),云峰寺成為太平軍路經(jīng)桂林的重要活動場所。桂林雖然處處有山,但象鼻山是一座平頂山。洪秀全率兵攻打桂林時正是看中象山的山頂平整,適合放置武器炮彈,便以象鼻山做為主攻陣地,在山頂普賢塔的四周布陣攻打桂林長達34天,在塔身四周有許多太平軍攻打桂林時留下的炮洞,還留下了許多圖文資料和當(dāng)時使用過的武器炮彈等,為后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依據(jù)。

當(dāng)年太平軍乘夜色撤圍時,給清軍唱了一場調(diào)虎離山之計。太平軍撤兵時,在普賢塔四周扎草人、用山羊擊鼓作響、引燃長短不齊的火繩依次鳴炮等計謀掩護太平軍安全撤離,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清軍才發(fā)現(xiàn)中計上當(dāng)。

現(xiàn)在云峰寺二樓辟為《太平革命在桂林》專題陳列館,其匾額為國畫大師劉海粟所題。展出太平軍曾使用過的武器、炮彈、戰(zhàn)旗及有關(guān)文字、圖標等,為了解和研究、陳列桂林近代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花團錦簇、四季飄香的愛情島位于景區(qū)北側(cè),占地面積15000㎡,瀕臨漓江,是觀看象鼻山的又一好的觀景點。1983年桂林市政府為了保護漓江,為河道清淤時用泥沙堆積形成小島,島上環(huán)境優(yōu)美、植被茂盛,是上世紀70年代當(dāng)?shù)厝苏剳賽壑帲史Q之為愛情島。“愛情島”是桂林的母親河“漓江”孕育的杰作,也是桂林人追求幸福培育愛情的搖籃,在這里,遙遙相對的“象山水月”為愛情作證,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桂林山山有洞,洞洞有寶,象鼻山山腹是一個大溶洞,整座山的三分之二是空心的,面積約3000平米,冬暖夏涼,常年溫度保持在18-19攝氏度,早從宋代開始就作為官窖用以貯藏三花酒。三花酒無色透明,味香而辣,它秉承上千年中華民族智慧結(jié)晶,汲漓江之精、漓水之魂,成為中國米香型代表酒,,(中國白酒分外醬香(茅臺)、濃香(五糧液等)、清香(汾酒)和米香四種型態(tài)。)窖酒更是早在北宋時期就被定為朝廷貢品,是桂林三寶之首。至今藏酒近千噸。明代應(yīng)天府通判張鳴鳳稱象山酒窯為“醉鄉(xiāng)”,在象山腳下結(jié)廬而居。

象鼻山做為背景畫面曾多次登上歷屆央視春晚的舞臺。如20xx年央視春晚的《盤歌》和20xx年央視春晚的《美麗姑娘》,20xx年央視豬年春晚,來自匈牙利的英國達人秀第七季冠軍attraction舞團帶來了創(chuàng)意舞蹈《符號中國》,從外國藝術(shù)家的視角先后選擇了黃山、象鼻山、熊貓、長城、兵馬俑、天壇等代表中國的元素,用自已的肢體語言,再現(xiàn)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

《象山傳奇》共分四個主篇章:遠古桂林,神秘象寨、幻影劇場、神象傳說。藤蔓茂密的榕樹叢林,奇特的山光水色,先民的生活場景。打造了一幅遠古桂林的百里風(fēng)情畫卷!

沒有任何一種美麗能如象山那樣,不管在白天、黑夜都綻放出五彩的光芒,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能震撼著每一顆心靈!

象山公園地處廣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占地面積11.88公頃,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征。園內(nèi)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山、水、洞、島、亭、臺、坪、徑、文物、古跡相映成畫,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園的主要景點,其山形酷似一頭駐足漓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 勝,被人們美譽為桂林市的城徽。山體前部的水月洞,彎如滿月,穿透山體,清碧的江水從洞中穿鼻而過,洞影倒映江面,構(gòu)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觀,“象山水月”因之成為桂林山水一絕。水月洞的幽奇迷紀令古往今來的墨客騷人文思泉涌,洞內(nèi)外石壁上留下了歷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為宋代鐫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東、西麓,艾有石級曲折百上。山頂平展,樹木成蔭,小徑通幽;明代建筑普賢塔聳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形似劍柄,又似寶瓶,古樸凝重;游人立于山頂,神清氣爽,極目遠眺,桂林山城美景盡收眼底。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使得古老而年輕的象山魅力獨具。象山公園常舉辦各類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見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嬌媚,幾疑身處仙境,流連忘返。桂林之旅,從象山公園開始。

從濱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覽象山全景,“象汲長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園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萬年左右,地殼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寬度不斷縮小,江水在山體東麓沖刷溶蝕出一個長17米,寬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與象之間通透圓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穿洞而過,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詩贊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迸c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樹蔥蔥,竹籬茅舍掩映其間。若是雨季,云蒸霧騰,村舍與綠樹皆似披上一襲輕紗,古人稱之為“訾洲煙雨”。將其列為桂林八大勝景之一。此時的巨象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煙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視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為神往的風(fēng)景點。

象鼻山看點: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抬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fā)育, 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断笊接洝份d,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 形圓而長,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學(xué)士屬文賦句,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 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致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 一懸于天, 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nèi)有張孝祥《朝陽亭詩并序》、范成大《復(fù)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陽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內(nèi),始建于宋,亭已早廢,但遠在800多年前,圍繞水月洞的命名,兩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一直成為到此游覽的人們永恒的話題。原來,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興題詩作序,因洞口東向,把亭名、洞名、巖名統(tǒng)統(tǒng)已為“朝陽”,并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該在水月洞北壁。其后, 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見,恢復(fù)了原名,寫下《復(fù)水月洞銘》,并鐫在洞的南壁。

象眼巖

普賢塔

普賢塔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 該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于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征著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處而得名。巖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 面積44.5平方米。巖口面江, 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態(tài), 是內(nèi)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xué)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后人在巖口刻“讀書巖”3字,并稱此巖為“點易山窗”。萬歷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 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 有“千頃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靜觀周易”句,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桂林象鼻山導(dǎo)游詞篇四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象鼻山又稱象山。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fēng)一吸水應(yīng)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這一百看不厭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匯合處。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gòu)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洞內(nèi)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愛國詩人張孝祥、范成大和陸游的作品最為有名。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dāng)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腳有石級小路通上山頂。山頂平展,綠樹成蔭,當(dāng)年太平軍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頂?shù)臇|端有明代的實心磚塔,因嵌有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塔身好似圓形寶瓶,又像劍柄,又有人稱之為瓶塔或劍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創(chuàng)與唐代的云峰寺,寺內(nèi)陳列著太平天國的歷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這里原來還有個開元寺。唐代的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漂到海南島,在北歸的途中,經(jīng)過桂林時,居住于開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講法傳經(jīng)??上Ч潘略鐝U,只留下這座佛塔敘說當(dāng)年盛事。象鼻山,景色優(yōu)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標志,最令中外游人喜愛。

桂林象鼻山導(dǎo)游詞篇五

各位游客:

你們好!我是導(dǎo)游員,你們可以叫我××,今天我?guī)ьI(lǐng)大家暢游象鼻山,在此,我們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希望我的服務(wù)能給大家?guī)硪欢蚊篮玫南硎堋?/p>

象山公園地處廣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占地面積11.88公頃,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征。園內(nèi)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山、水、洞、島、亭、臺、坪、徑、文物、古跡相映成畫,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園的主要景點,其山形酷似一頭駐足漓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被人們美譽為桂林市的城徽。山體前部的水月洞,彎如滿月,穿透山體,清碧的江水從洞中穿鼻而過,洞影倒映江面,構(gòu)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觀,“象山水月”因之成為桂林山水一絕。水月洞的幽奇迷紀令古往今來的墨客騷人文思泉涌,洞內(nèi)外石壁上留下了歷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為宋代鐫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東、西麓,艾有石級曲折百上。山頂平展,樹木成蔭,小徑通幽;明代建筑普賢塔聳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形似劍柄,又似寶瓶,古樸凝重;游人立于山頂,神清氣爽,極目遠眺,桂林山城美景盡收眼底。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使得古老而年輕的象山魅力獨具。象山公園常舉辦各類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見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嬌媚,幾疑身處仙境,流連忘返。桂林之旅,從象山公園開始。

從濱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覽象山全景,“象汲長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園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萬年左右,地殼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寬度不斷縮小,江水在山體東麓沖刷溶蝕出一個長17米,寬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與象之間通透圓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穿洞而過,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詩贊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迸c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樹蔥蔥,竹籬茅舍掩映其間。若是雨季,云蒸霧騰,村舍與綠樹皆似披上一襲輕紗,古人稱之為“訾洲煙雨”。將其列為桂林八大勝景之一。此時的巨象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煙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視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為神往的風(fēng)景點。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地殼抬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fā)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圓而長,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跋笊剿隆笔枪鹆稚剿淮笃婢?文人學(xué)士屬文賦句,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致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一懸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nèi)有張孝祥《朝陽亭詩并序》、范成大《復(fù)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陽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內(nèi),始建于宋,亭已早廢,但遠在800多年前,圍繞水月洞的命名,兩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一直成為到此游覽的人們永恒的話題。原來,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不久再度重游,一高興題詩作序,因洞口東向,把亭名、洞名、巖名統(tǒng)統(tǒng)已為“朝陽”,并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該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見,恢復(fù)了原名,寫下《復(fù)水月洞銘》,并鐫在洞的南壁。

象眼巖

普賢塔

普賢塔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該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于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征著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處而得名。巖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面積44.5平方米。巖口面江,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態(tài),是內(nèi)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xué)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后人在巖口刻“讀書巖”3字,并稱此巖為“點易山窗”。萬歷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有“千頃水光涵洞府”,“山窗寂靜觀周易”句,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桂林象鼻山導(dǎo)游詞篇六

象鼻山也叫象山。明代詩人孔融寫道:“大象的鼻子明明喝的是玉河,西風(fēng)吸水,回應(yīng)的是波濤。青山是塊怪骨頭,白天看著看著就膩?!边@座百年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交匯處。這座山的形狀像一只巨大的大象,伸出它的鼻子,從河里吸水,因此得名。

樹干和樹干之間的大洞就是著名的隱藏洞穴。范成大說“形狀完美圓潤,表尾如滿月”。河水流過水月洞,水月洞可以被船淹沒。明月之夜,其倒影構(gòu)成了“象山水月”的奇觀,其特點是“水下明月,水上明月”,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洞內(nèi)外懸崖上有50多件古代石刻,其中以宋代愛國詩人張孝祥、范成大、陸游的作品最為著名。陸游雖然沒去過桂林,但卻被這里的奇山異水迷住了。他給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寄去詩文和書信。而杜思恭則“下令刻摩崖石刻,與世共享”。

在象鼻山腳下,有通向山頂?shù)氖?。山頂平坦,綠樹成蔭。太平軍用這種大炮攻打城市。山頂東端,有一座明代實心磚塔,因嵌有普賢菩薩塑像而得名普仙塔。塔就像一個圓形的寶瓶和一個劍柄。有人稱之為瓶塔或劍柄塔。

在象鼻山南麓,有一座云峰寺,是近年重建的,起源于唐代。這座寺廟陳列著太平天國的歷史文物。寺廟的西面是一座佛塔,那里原來有一座開元寺。唐朝僧人鑒真第五次渡海失敗,漂流到海南島?;乇蓖局新愤^桂林時住在開元寺,主持儀式,傳經(jīng)??上Ч潘聫U棄的早,只留下這座寶塔來敘述當(dāng)年的大事。象鼻山風(fēng)景優(yōu)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桂林城市的象征,最受中外游客喜愛。

桂林象鼻山導(dǎo)游詞篇七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當(dāng)你們的導(dǎo)游。今天,我們這就去游覽桂林的象鼻山公園。

大家看!公園門后的石板。上面記載了由古至今所有在世界上出現(xiàn)過的大象。

大家向東走。游客們,這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洞,是大象的“肛門”。在這個“肛門”前各位有沒有感到有一股酒的清香飄來。這是桂林三寶之一的桂花酒的清香。

我們繼續(xù)向前走,這就是整座象鼻山。你們看,漓江中支起的那一根支柱和象頭連接,并與四根大腿分開,加上那條和象身連在一起的象尾,組成了一座活靈活現(xiàn)的象鼻山。

這象鼻山還有個動人的傳說,大家來欣賞一下吧:

這象鼻山,本是玉帝用來馱一個降魔的寶瓶的一頭神象。一次,玉帝外出去降魔的路上,神象病了。玉帝為了趕時間把神象留在了桂林。熱情的桂林人發(fā)現(xiàn)了這只神象,治好了,神象為了報恩,也為了欣賞這美麗的景色,所以住在了桂林??珊镁安婚L,這事被玉帝知道了,他派了一個天神去除了它。神象和天神戰(zhàn)了十天十夜,足足九九八十一回合,還未分勝負。神象渴了,到漓江邊喝水時,被天神一劍殺了。神象化作了一座山,誓死留在桂林。

各位,向東走,今天的旅游就這樣結(jié)束了,希望你們能重“訪”桂林。

桂林象鼻山導(dǎo)游詞篇八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桂林旅游,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xxx。

象鼻山又稱象山。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fēng)一吸水應(yīng)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這一百看不厭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匯合處。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gòu)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洞內(nèi)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愛國詩人張孝祥、范成大和陸游的作品最為有名。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dāng)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象鼻山的山腳有石級小路通上山頂。山頂平展,綠樹成蔭,當(dāng)年太平軍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頂?shù)臇|端有明代的實心磚塔,因嵌有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塔身好似圓形寶瓶,又像劍柄,又有人稱之為瓶塔或劍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創(chuàng)與唐代的云峰寺,寺內(nèi)陳列著太平天國的歷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這里原來還有個開元寺。唐代的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漂到海南島,在北歸的途中,經(jīng)過桂林時,居住于開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講法傳經(jīng)。可惜古寺早廢,只留下這座佛塔敘說當(dāng)年盛事。象鼻山,景色優(yōu)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標志,最令中外游人喜愛。

象山公園地處廣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占地面積11.88公頃,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征。園內(nèi)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山、水、洞、島、亭、臺、坪、徑、文物、古跡相映成畫,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園的主要景點,其山形酷似一頭駐足漓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被人們美譽為桂林市的城徽。山體前部的水月洞,彎如滿月,穿透山體,清碧的江水從洞中穿鼻而過,洞影倒映江面,構(gòu)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觀,"象山水月"因之成為桂林山水一絕。水月洞的幽奇迷紀令古往今來的墨客騷人文思泉涌,洞內(nèi)外石壁上留下了歷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為宋代鐫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東、西麓,艾有石級曲折百上。山頂平展,樹木成蔭,小徑通幽;明代建筑普賢塔聳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形似劍柄,又似寶瓶,古樸凝重;游人立于山頂,神清氣爽,極目遠眺,桂林山城美景盡收眼底。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使得古老而年輕的象山魅力獨具。象山公園常舉辦各類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見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嬌媚,幾疑身處仙境,流連忘返。桂林之旅,從象山公園開始。

從濱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覽象山全景,"象汲長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園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萬年左右,地殼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寬度不斷縮小,江水在山體東麓沖刷溶蝕出一個長17米,寬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與象之間通透圓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穿洞而過,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詩贊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與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樹蔥蔥,竹籬茅舍掩映其間。若是雨季,云蒸霧騰,村舍與綠樹皆似披上一襲輕紗,古人稱之為"訾洲煙雨"。將其列為桂林八大勝景之一。此時的巨象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煙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視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為神往的風(fēng)景點。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地殼抬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fā)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圓而長,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學(xué)士屬文賦句,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致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一懸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nèi)有張孝祥《朝陽亭詩并序》、范成大《復(fù)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陽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內(nèi),始建于宋,亭已早廢,但遠在800多年前,圍繞水月洞的命名,兩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一直成為到此游覽的人們永恒的話題。原來,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不久再度重游,一高興題詩作序,因洞口東向,把亭名、洞名、巖名統(tǒng)統(tǒng)已為"朝陽",并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該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見,恢復(fù)了原名,寫下《復(fù)水月洞銘》,并鐫在洞的南壁。

象眼巖

普賢塔

普賢塔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該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于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征著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處而得名。巖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面積44.5平方米。巖口面江,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態(tài),是內(nèi)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xué)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后人在巖口刻"讀書巖"3字,并稱此巖為"點易山窗"。萬歷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有"千頃水光涵洞府","山窗寂靜觀周易"句,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79872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