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中蘇軾的人生觀 分析前赤壁賦的人生哲理通用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27 22:45:22
前赤壁賦中蘇軾的人生觀 分析前赤壁賦的人生哲理通用
時間:2023-05-27 22:45:22     小編:文友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前赤壁賦中蘇軾的人生觀 分析前赤壁賦的人生哲理篇一

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流放黃州,這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才寫了千古傳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賦》以浪漫的筆調(diào)描寫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飲酒吟詩的舒暢情懷,繼而通過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簫聲調(diào),引出一番主客爭辯,以探討人生觀和宇宙觀。

“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翱汀敝浴氨保谟谟|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 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后,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y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diào),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并不矛盾。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 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fā)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xiàn)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xiàn)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huán)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蘇軾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他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傊?,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shù)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宏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前赤壁賦中蘇軾的人生觀 分析前赤壁賦的人生哲理篇二

蘇軾的《前赤壁賦》是一篇公認的美文,文中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夜游赤壁時水光、山色、明月所呈現(xiàn)出的優(yōu)美意境。一般來說,寫景總要抒情,作者通過這篇文章想要抒發(fā)怎么的思想感情呢?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黃州夜游赤壁時寫下這篇賦,應該與遭貶后的苦悶心情有關。所不同的是,賦中的大量篇幅用主客問答的方式探討人生,充滿了哲理意味,成為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文中都蘊含哪些人生哲理呢?筆者認為,這篇文章共顯現(xiàn)出了四個方面的人生問題,即人生的有限性和無限性;人生有無意義;人生應追求功利還是淡泊名利;面對人生苦難的態(tài)度。這些人生問題是深刻的、富于現(xiàn)實意義的,筆者在對這四個人生問題進行闡述的同時,結合文中蘇軾對這些人生問題的看法,試作哲理意義上的分析與探討。

一、人生的有限性與無限性

文中寫道:“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弊髡呓杩椭谡f出人的一生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是短暫的、渺小的,這種有限性不禁使人引發(fā)悲傷之感,即“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人生是短暫的,從人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預示著一步一步走向死亡,這是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的命運,文中作者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碧K軾的這一辯證思想顯然受到莊子思想的影響,《莊子·德充符》中有“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奔磸牟蛔兊慕嵌瓤矗叭松鸁o窮已”,人生是無窮盡的。但這里有個問題,從個體生命的角度看,人生是有限的,不可逆的,短暫的,蘇軾的看法顯然不能否定人生短暫這一事實,只能是自我慰藉的一種說辭罷了。那么既然人生是短暫的,是不是就應當悲傷絕望呢?其實,人生固然短暫,但就因為其短暫而寶貴,假使人能夠長生不老,同日月天地同為永恒的存在,那么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人生變得了然無趣。相反,人生是短暫的,在有限的時空中人們?nèi)プ非蠛蛣?chuàng)造,才能獲得有意義的人生。所以,人生是短暫而寶貴的,因短暫而寶貴。

二、人生有無意義

文中借“客我”之口說到歷史人物曹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了,而今安在哉?”歷史上那些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不管你曾經(jīng)立下多大的功績,到頭來還是隨滔滔江水永遠逝去,而自身也會成為花下之塵。這里提出了一個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胡山林在《文學與人生》一書中有過精彩的論述,書中說:“從終極視角看,人生是無意義的;從社會視角看,人生是有意義的。把人放到宇宙大背景下加以審視(即終極視角),人和其他動物一樣,無非一個生命而已,實在微不足道。況且,人總是要死的,人一死,生前的百般輝煌萬般榮耀都化為虛無,還談什么意義?!……社會視角是現(xiàn)實視角、世俗視角、日常視角,把眼光從遙遠的宇宙、終極收回來投向現(xiàn)實的人的生存世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人生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就是:心懷一個目標(或曰理想、夢想、希望、愿望……)并為之努力奮斗,通過努力生存地更好些。‘目標’代表著人的欲望,是人活著的內(nèi)在動力,實現(xiàn)目標,滿足欲望,這就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1]

書中從終極視角和社會視角兩個方面討論了人生意義問題,應該說是深刻而睿智的,它明確解答了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即人生既無意義又有意義,關鍵是審視人生的角度和對待它的態(tài)度,態(tài)度對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三、人生應追求功利還是淡泊名利

文中“客”說到曹操“破荊州、下江陵”,立下了不朽的.功業(yè),“客”即“客我”,是作者矛盾思想中的一個方面。作者從客的角度流露出對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他也渴望像古代的英雄人物那樣建立不朽功業(yè),但是一想到自己被貶黃州的現(xiàn)實,不禁產(chǎn)生巨大的情感落差,那些所謂的豐功偉績對作者來說似乎遙不可及。追求功名的夢想無法實現(xiàn),何以排遣心中的苦悶之情呢?文中蘇子這樣回答:“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表露出淡泊名利的思想。這里提出了一個人生應追求功利還是淡泊名利的問題,追求功利是儒家所倡導的思想,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世理想;淡泊名利是道家所倡導的出世思想,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如莊子在《逍遙游》中說:“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币馑际巧袢耸菬o意于功績的,圣人是不要名位的。看來追求功利與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對矛盾,到底該如何取舍呢?蘇軾的回答是以主抑客,贊同淡泊名利的人生態(tài)度,但是結合作者被貶黃州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內(nèi)心也是矛盾的,他既有積極進取、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抱負,又有在貶謫之余看破世事、淡泊名利的歸隱情懷。這一問題究竟應該如何取舍呢?在這個問題上,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境界說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人生境界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意義和價值,它是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包括這個人對宇宙人生的了解和對自己行為的一種自覺,包括這個人的情感、欲望、志趣、愛好、向往、追求等,是濃縮一個人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體。[2]馮友蘭把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成四個品味,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3]同時人生有三個層面:日常生活的層面、工作事業(yè)的層面、詩意的層面,其中前兩個層面是功利的層面,第三個層面是非功利的層面。人生境界體現(xiàn)于人生的各個層面,每個人的人生都包含這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也就是說每個人的人生既有生活、事業(yè)的功利的層面,又有審美、詩意的非功利的層面,關鍵是如何統(tǒng)一的問題。人生在功利與非功利兩在層面上應有一個合理的安排,不能單方面走極端,只追求功利的人整天忙忙碌碌,生活會變得毫無詩意,了然無趣;只求淡泊名利的人沒有目標,只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與自由,難免陷入消沉,兩者之間應有一個恰當?shù)谋壤才?,兩者兼顧而又有機地統(tǒng)一在一起。由此,馮友蘭的學說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其實結合文章可以發(fā)現(xiàn),蘇軾在這個問題上雖然是矛盾的,但是他既沒有丟棄自己建功立業(yè)的理想,也沒有一味淡泊名利,而是在自己人生處于低谷時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一種相對的平衡,以求精神解脫,這與馮友蘭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似乎是相通的。

四、面對人生苦難的態(tài)度

文章的寫作背景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蒙冤入獄,在獄中,蘇軾的肉體和精神均遭受到嚴重的摧殘,自度將死,后來經(jīng)多方營救,終于保住了性命,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到黃州后因生活窘迫,需親自墾荒種地養(yǎng)活自己。蘇軾經(jīng)歷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折和苦難,他來到這座荒涼的小鎮(zhèn)上,沉思自己遭受的苦難,在無盡的痛苦中舔舐自己心靈的傷口,正是在這種心境中,作者夜游赤壁,觸景生情,寫下了這篇文章。也就是說,這篇文章是作者面對苦難遭遇的內(nèi)心情感的自然表露,在這種表露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苦難的思考。文中的“客我”追憶歷史人物的成敗,慨嘆自身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暫,實際上反映出作者貶謫中的苦悶心情;文中“主我”的回答則以眼前流水與明月作對比,闡明宇宙人生變與不變的道理,指出應享受眼前的美景,顯示出曠達的情懷,悲哀的感情得以解脫。由此可見,在矛盾與痛苦中,蘇軾最終想通了,從苦難中解脫了出來,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胡山林在《文學與人生》一書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在世界觀、人生觀層面,佛道兩家?guī)土颂K軾的忙;二是儒家以道自任思想是蘇軾堅強的精神支柱;三是高人雅士的人格風范,讓蘇軾找到了榜樣和同道;四是善處憂患的人生智慧。[4]筆者認為這四個方面概括得相當全面,可以采信。就《赤壁賦》這篇文章而言,蘇軾對苦難的超越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儒、道、佛思想的兼容互補,二是善處憂患的人生智慧。

首先,儒家思想是蘇軾的主要思想,同時他還深受道家、佛教思想的影響,前文所述的人生追求功利與淡泊名利問題、人生有無意義問題,實際上就是在人生問題上儒家和道家的不同主張。文中的:“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表露的是佛教無欲無求的思想,佛教認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人有欲望,克制并消除欲望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所以說在作者身上同時存在儒、道、佛三種思想,這三種思想相互作用,排斥掉了各自消極的成分,留下各自的積極成分進行兼容互補,共同作用,在這種作用下,作者既堅守儒家以道自任的精神節(jié)操,又追求道家的精神自由與佛教“物我兩忘、身心皆空”的超脫境界,達到了一種相對的心理平衡,在這種心理平衡中,個人榮辱得失變遠了,變淡了,這樣,苦難也就被化解和超越了。

其次,善處憂患的人生智慧在文中表現(xiàn)為蘇軾看待事物的辯證方法。作者以流水和明月作比,闡明人生宇宙變與不變的道理,說明看待事物不應偏執(zhí)一面,而應當換個角度,從正反兩方面去把握,才能得到更為合理的結論。既然月亮有圓有缺,是自然之理,那么對于人生中的苦難來說,從一個角度看固然不幸,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人生中的真實存在,有幸福就會有苦難,沒有苦難也就沒有幸福,這樣一想,作者對自己的苦難遭遇也就想通了,坦然接受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用儒、道、佛三種思想互補作為思想武器,加上辯證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勇敢面對苦難,最終化解并超越了苦難,不失為人生苦難問題的好的解決辦法。

總的來說,《赤壁賦》中蘊含的這四個人生問題都由作者被貶黃州的遭遇所引發(fā),由作者的悲傷苦悶心情所統(tǒng)領,通過對這些人生問題的分析,我們看到了蘇軾在逆境中苦悶、彷徨尋求精神解脫的心路歷程,同時也從中體驗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這對每個人無疑都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04721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