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級論語讀后感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1000字左右(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8 14:11:02
最新二年級論語讀后感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1000字左右(七篇)
時間:2023-04-08 14:11:02     小編:zdfb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一

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币馑际钦f,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tài)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二

一個人的經歷閱歷再豐富,絕對沒有書上說的事情多,而一個人的一生時間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么辦呢?只有學,從書上學,當然這僅僅是學的一種方式,其他比如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做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敗的,這也是學,但主要還是通過看書學,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了怎么辦呢?還要學為所用,力求學有所成,還要練習。學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學,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東西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去解決問題,這是學的目的,也就是習了。用一個例子來講,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先學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題,這就是習了。

學習又是件快樂的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好學者則樂學。有的同志一看到書就犯愁,看一會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學不進去,當然就找不到學習的快樂了,試想,書籍是一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和濃縮,徜徉在思維的海洋中,能靜下心來想些事,應當是很幸福的。我中考之前,因為得病沒能復習,回校后自我加壓,有時一節(jié)課做一道物理題,反復驗算,心無旁鶩,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數字中,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好。我覺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覺好。解答問題之后的成功感,更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這個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兩種,真的和假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錯,朋友也如此,如水連綿,至清至純,以水為托,相與相助,有這樣的朋友來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關系之上的,利益是這種朋友關系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間沒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說,這樣的人也就不能稱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的土點,可以譯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氣,咱不就是君子么?這話在現實社會更有道理。現在有些觀點認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點能就逞十點能,稍有一點成績就了不得了,寫了幾篇稿文章就要出書,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當明星,太浮躁了,用農村

俗話說,恐怕別人把他當愣子。我倒覺得,一個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說,在某一方面絕對有比你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韜光養(yǎng)晦,厚積慢發(fā)。那種好出風頭好充能顯像的心態(tài)萬萬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虧的。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三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獲1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后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tài)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tài)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么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四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并不是某一個人的著作,《論語》已經被神圣化,成為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緊箍咒。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二年級論語讀后感1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在我們班的圖書角里,我利用課余時間,讀了一本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書——《論語》。這本書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記載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語言簡練而形象生動,里面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等各方面。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币馑际钦f:“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越來越迷惘,只思考不學習就很危險了。”告訴我們讀書人如果只接受書本的知識,而不知道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是雷聲大,雨點小。我想把它作為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古典文化是一個民族留給后世的精神之火,而少年兒童就是接過這火把的最好人選。這束火把,一定會陪著我們更好的走過屬于自己的人生。我建議,同學們都來學習《論語》,多讀古典書籍,一定會受益無窮,這燦爛的火光會照亮一生。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后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意思是說,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tài)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說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爸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集體里,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于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yǎng)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一個人的經歷閱歷再豐富,絕對沒有書上說的事情多,而一個人的一生時間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么辦呢?只有學,從書上學,當然這僅僅是學的一種方式,其他比如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做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敗的,這也是學,但主要還是通過看書學,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了怎么辦呢?還要學為所用,力求學有所成,還要練習。學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學,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東西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去解決問題,這是學的目的,也就是習了。用一個例子來講,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先學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題,這就是習了。

學習又是件快樂的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好學者則樂學。有的同志一看到書就犯愁,看一會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學不進去,當然就找不到學習的快樂了,試想,書籍是一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和濃縮,徜徉在思維的海洋中,能靜下心來想些事,應當是很幸福的。我中考之前,因為得病沒能復習,回校后自我加壓,有時一節(jié)課做一道物理題,反復驗算,心無旁鶩,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數字中,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好。我覺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覺好。解答問題之后的成功感,更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這個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兩種,真的和假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錯,朋友也如此,如水連綿,至清至純,以水為托,相與相助,有這樣的朋友來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關系之上的,利益是這種朋友關系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間沒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說,這樣的人也就不能稱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的土點,可以譯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氣,咱不就是君子么?這話在現實社會更有道理?,F在有些觀點認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點能就逞十點能,稍有一點成績就了不得了,寫了幾篇稿文章就要出書,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當明星,太浮躁了,用農村

俗話說,恐怕別人把他當愣子。我倒覺得,一個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說,在某一方面絕對有比你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韜光養(yǎng)晦,厚積慢發(fā)。那種好出風頭好充能顯像的心態(tài)萬萬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虧的。

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學過《論語》十則。雖然叫十則,但是《論語》可不光十則。他總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偉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墩撜Z》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這一篇主要是闡述讀書與做人的關系,強調嚴于利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墩撜Z》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鬃犹岢鲆詫W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而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tài)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環(huán)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而《論語》的第二篇主要是講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這一篇里,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鬃诱J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guī)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孔子還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篇里面提到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句論語讓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這些新知識能擴大我的知識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復習前面學過的知識,并且用心體會有自己的理解和領悟。那么,我就能不斷進步了。知識積累豐富了,那么學習就能進步了。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弊迂曊f:“那么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于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論語》里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遇到事情應該怎么處理呢?這里“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yōu)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后行則太優(yōu)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獲1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后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tài)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tài)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么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墩撜Z》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圣經》。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

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建國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

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fā)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yǎng)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喂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qū)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yǎng),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馑际呛⒆有⒕锤改福荒苁垢改笧樽约簯n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笆赂改改芙咂淞?。”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笨鬃诱f:“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备改付枷M优茸约簭姡哂辛己玫钠返?,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xù)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鬃釉f:“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p>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币源私逃跻┬腥收?,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fā)展??鬃幼约汉髞硪矊嵺`了這一點,他后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边@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里,這種精神又是多么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p>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五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鬃釉f:“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p>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币源私逃跻┬腥收?,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fā)展??鬃幼约汉髞硪矊嵺`了這一點,他后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边@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痹诮裉爝@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里,這種精神又是多么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p>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六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yǎng)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喂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qū)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yǎng),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笆赂改改芙咂淞??!币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笨鬃诱f:“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备改付枷M优茸约簭?,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xù)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 二年級論語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七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p>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子貢說:“那么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于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墩撜Z》里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遇到事情應該怎么處理呢?這里“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yōu)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后行則太優(yōu)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46666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