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第二課時優(yōu)秀(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6 18:34:29
《背影》教案第二課時優(yōu)秀(七篇)
時間:2023-04-06 18:34:29     小編:zdfb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背影》教案第二課時篇一

☆ 知識與能力

學習用截取法,構建文章,體會父子情深,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和從寫作中精選材料、謀篇布局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

這是一篇敘事紀實散文。學習本文,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為重點;內容探究上,以學生自學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寫作練習上,學習運用截取法來敘事抒情的訓練。引導學生用“整體感知、重點研讀、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模式來掌握內容,領悟內涵。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味文中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從感情的聚焦點――背影中發(fā)掘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 重點: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fā)的真摯親情。

☆難點:明確文章“背影”與 “父子深情”和諧統(tǒng)一的結構特點;體會文章余音裊裊、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師制作cai課件(含動畫歌曲《背影》,cctv-3電視散文詩《背影》,歌曲《父親》)

一、 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

欣賞動畫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 作家作品(教師講授)

(一)朱自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有詩文集《蹤跡》、《歐旅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于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二)《背影》介紹

《背影》,一篇娓娓道來的文字,何以在文壇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記情感的重錘,重重地敲擊在人的心靈共鳴點上。父子親情,罄竹難書。但在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個背影力敵萬語千言的傾訴。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閃電,照徹千千萬萬顆赤子之心。

三、整體感知。(師生互動)

(一)思考問題

1. 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買橘送別

2. 本文出現了幾次背影,表達了什么中心?

思念父親,惦記背影 (1)

父子深情 望父買橘,刻畫背影 (6)

父子分手,惜別背影 (6)

別后思念,再現背影 (7)

(二)朗讀并分析、重點研討

1.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哪些事?

①親自送行 ②照看行李 ③講定價錢 ④送子上車

⑤揀定座位 ⑥ 叮囑兒子 ⑦囑咐茶房 ⑧為子買橘

2. ① 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為什么?

買橘送別。因為最能表現父子深情。

② 有感情地朗讀買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樣細致刻畫這一“背影” 的?

父親的穿戴: 黑 深青 . 穿著樸素心情沉重。

走路的姿勢: 蹣跚 . 年紀較大腿腳不便。

爬月臺動作: 攀 縮 . 行動不便步履艱難。

3. 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除了為兒子做了這么多細小繁瑣的事,用了外貌和動作描寫以外,還用什么描寫方式表達這種關愛?

語言描寫: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4)、進去吧,里面沒人。

四、合作探究(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你認為父親為兒子做的這些事普通嗎?為何兒子會多次流淚?

a: 祖母死了。

特定的情境: b: 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 (禍不單行,家境慘淡)

c: 為父親的所為而感動。

五、拓展延伸

(一)歌曲欣賞 感受父愛

崔京浩演唱的《父親》

那是我小時侯/ 常坐在父親肩頭 /

父親是兒登天的梯 / 父親是那拉車的牛 /

忘不了粗茶淡飯 / 將我養(yǎng)大 /

忘不了一聲長嘆 / 半壺老酒

等我長大后/ 山里的孩子往外走 /

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 /

盼兒歸一袋悶煙 / 滿天數星斗

都說養(yǎng)兒能防老 / 可兒山高水遠他鄉(xiāng)留 /

都說養(yǎng)兒為防老 / 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 /

兒只有輕歌一曲 / 和淚唱 /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二)話題作文導寫(教師講授)

《蠟燭》中寫道:南斯拉夫老太太“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的走了…紅軍戰(zhàn)士們目送著她走遠了。”這位平凡的母親的背影已定格在戰(zhàn)士們的心中;《背影》中寫道:“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边@位樸實的父親的背影,也已深深銘記在兒子的心中;《老王》一文中也寫道:“他一手拿著布,一手攥著錢,滯笨地轉過身子。我忙去給他開門,站在樓梯口,看他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边@位微不足道的普通人的背影已鐫刻在作者乃至諸多讀者的心中。你心中最深刻的背影是誰留下的?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請以“背影”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

(2)要寫出真情實感。

(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4)600字左右

【導寫】:作文要在我們的生活中選取某一個事件,從中截取能感動人的背影,進行細致的勾勒或描畫,表現積極的價值取向,即立意要正確,能引起讀者的感情共鳴。例如:《背影》選取了父子在車站送別事件中,截取父為子買橘子時的背影,抒發(fā)父子深情。《蠟燭》截取了南斯拉夫老太太埋葬蘇聯戰(zhàn)士后離去的背影,表現人民反對戰(zhàn)爭,呼喚和平的良好意愿。《老王》截取了老王送給作者香油與雞蛋后下樓梯時背影,表達了作者關愛不幸者的善良品格。

六、教學探討與反思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雖然被父母濃濃的愛包裹著,但大多卻認為理所當然,很少真切的來體驗一下父母的拳拳愛子之情。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多加強感情渲染的力度。

《背影》教案第二課時篇二

《背影》寫于1925年,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情。當時,20歲的朱自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背影》描述的就是一個父親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的情形。

文章表現了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情感和兒子對父親關懷的感激之情。但這種“父子情深”又不是平面化的其樂融融,在父子之愛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另一面,即親情也會有隔閡,有摩擦,有波折,愛也會有距離──而這,可能正是生活的常態(tài)、真態(tài)??梢哉f,“真”,是《背影》的靈魂。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感人且經久不衰,就在于文章所包含、負載的,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

朱自清截取了這一感人過程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和定格這一“背影”及背后的“淚眼”,來表現“悲”“凄”“煩”“愛”“悔”“憐”“敬”“自譴”“自責”等各種情感的交織與匯流。

基于此,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jié),體味作者為之感動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應該是學習的重點。

《背影》在表現手法方面值得學習的很多,比如表現角度新穎獨特,剪裁得當,構思精巧,等等。前人之述備矣,此不贅言。

這里單說《背影》的白描手法。所謂白描,通俗說,就是不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在《背影》里,作者嫻熟地運用白描手法,但字里行間又飽含深情。

比如“過鐵道買橘子”一段。作者沒有潑灑濃墨,只是簡單勾勒,如實寫下過鐵道的情景,但形象卻異常鮮明,可以說是作者用白描的文字,就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了。而在對“背影”簡單勾勒中,又蘊含了豐富的感情,透過這“背影”,我們不但看到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同時也看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所以可以說,這“背影”是感情的濃縮與生活的再現,是作者在對生活觀察的基礎上的美的創(chuàng)造。

這種蘊含著豐富情感的“白描”,文中比比皆是。

如“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淚?!薄氨紗省薄皾M院狼藉”“簌簌”的簡單勾勒,就寫出了當時的暗淡的氣氛,悲涼的環(huán)境,很讓人揪心,真乃“感時花濺淚”?。?/p>

又如“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混入”“再找不著了”,詞句簡單普通,但無限傷感盡在這一別,可以用“恨別鳥驚心”來形容了。

《背影》運用樸素的語言,使父子感情顯得更真摯,更親切。葉圣陶先生曾贊揚說,“這篇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話,也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這也許有點夸張,但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也是確實??梢耘e兩個例子說明。

如“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p>

這里的“說定”,如果用“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罢f定”不送,后來終于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霸偃龂诟馈?,表明囑咐茶房時是反復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jié)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又如:“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實太聰明了!”一個“唉”字,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作者每每想起此事時深深嘆氣的神態(tài),以及深深自責和無限內疚的精神折磨,真乃形神兼?zhèn)洹?/p>

而文末“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個“唉”,蘊含著何等徹骨的悲涼和無盡的思念??!作品雖然戛然而止,但曲終情在,令人不堪回首。

《背影》教案第二課時篇三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新大綱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訓練學生閱讀一般的現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二、使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三、初步學習各種閱讀方法。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能力訓練”的“閱讀訓練”項中特別強調了“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課文中優(yōu)美精辟的語句”“用普通話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精讀課文”等等。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寫得真摯而動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于以下幾種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因為新教材的第一冊的編輯思想是根據反映生活的內容編排。第一單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課《這不是一顆流星》是寫祖孫關系,第二課《羚羊木雕》是表現同輩的朋友關系,此課反映父子關系,而第四課《散步》表現的是整個家庭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教材編輯的意圖是要示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美好的情感。

2、訓練學生整體上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編者將此文的訓練重點之一定為“中心與段落的關系”,意在訓練學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據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冊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與小學的銜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冊教材的學習在整個中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語文學法的指導、最基礎的語文能力的形成與良好語文習慣的培養(yǎng)。這三方面的要求是體現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當中的。

我班乃至我校的學生語文基礎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背影》這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因而較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點“淡淡的憂愁”是很難讓這些剛上初一的學生真正的領會。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些內容進行大膽的舍棄,在課堂上不做要求。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系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重點是目標2、3

課文2、3兩段對于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性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說,“言”“荃”更為重要。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為主”是我上這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并對重要的字詞進行訓練;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著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后對“中心與段落的關系”進行領會與分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注的方法

3、對基本語料的積累

4、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本課教學時數擬為二個課時

第一課時的教學要點有: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圈點批注與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具體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激發(fā)情感,創(chuàng)設氛圍

提問:

1、在你的生活中誰最令你感動,最令你感動的是什么?

2、而在我們今天所學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誰是令他最感動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動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問的設計體現語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出發(fā);第二問旨在激起學生的閱讀需要,同時,也體現了對預習的要求)

二、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jié)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正音練習(幻燈出示,見附一)

教師對這些詞領讀兩遍

3、朗讀

1、2段一組同學讀,3、4段二組同學讀,5段全班同學讀,6段三組同學讀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們學生最薄弱的也是這一點,是順其自然,還是切實去改變,我選擇后者,初一時期是訓練朗讀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不加以強化,到了高年級再去補已經很難有成效,心理學認為人發(fā)展某種能力具有關鍵期,朗讀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就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根據學生實際,初一第一學期朗讀要求為正確,對一些學生讀不準的詞語,采用英語學習中學單詞的方法,教師進行領讀。)

三、圈點批注與整體閱讀訓練

1、閱讀全文,用規(guī)定符號進行圈點批注

批注要點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為用得好的用框框

2)、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3)、有疑問的地方,用括號再加問號

4)、用雙豎線和單豎線劃分文章層次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用于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fā)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初一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注,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簡要說說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范,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fā)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信息)

3、詞匯積累——課堂練習二

(寫完后對照課本,找出寫錯的字并改正)

(詞匯是語言的材料,切實落實,此練習一方面設計聽的能力,一方面練習詞的意義,一方面練習正確書寫,一石三鳥)

4、閱讀嘗試練習(提問討論)

1)“我”與父親最后一次相見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

(理解記敘要素)

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從文中找出寫見面的背景的句子。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背景。

3)文中一共寫了幾個背影?

4)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5)對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幾種看法,你認為正確的是,簡要說明理由。

a、表現父親疼愛兒子

b、表現父親的生活艱難和老境頹唐

c、表現兒子體諒父親

d、表現父親憐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父子之間的美好親情

(重點討論解決2、5)

(嘗試練習的設計的目的是檢測整體閱讀的效果,同時解決一些次要的目標。提問5的設計可視作是對此課的總結)

四、作業(yè)布置

1、將預習提示中的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抄寫在作業(yè)本上。(語料的積累,習慣的培養(yǎng),這類練習表面上看較為機械,但對低年級學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課后練習七(不借助其它參考書,做錯沒關系,做在書本上)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的教學要點是重點段落研讀、關鍵語句意義的品讀、理清本文的層次與結構體會中心與段落之間的關系、比較閱讀訓練。如果說第一課時側重于基礎能力和基本習慣,是整體感知課文,那么第二課時主要是突破重點難點、完成主要目標并進行遷移訓練。第一課時的鋪墊,第二課時是發(fā)展。

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

一、重點研讀第五段(朗讀、討論)

1、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作者一共寫了四個背影,那么作者寫得最詳細的是那一個?朗讀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詞語,等一下要求大家寫出來。

引導學生研究刪后補出的詞語的含義和作用,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拔

a、兩個“黑”字

b、三個“布”字

c、“蹣跚”“肥胖”

d、“兩手”“兩腳”

e、不要“向左”兩字行不行,為什么?

2、為什么“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輕輕的”或是“小心地”?請一位同學表演一下?

3、父親為什么“撲撲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輕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為什么看到這個背景“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為什么趕緊拭干了淚?

5、這一次流淚與第一次流淚有什么不同。與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關鍵語句的品味

1、前面我們通過第五段的閱讀,體會了父親對兒子的一片疼愛之情,那么,文中還有那些句子表現了這種感情?

引導學生分析以下句子,并進行點拔

a、第二段父親說“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b、第三段棗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送我去。

c、他囑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開始就體會了父親的這種樸實的疼愛之情呢?

3、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那些語句是互相呼應的?

練習:完成課后練習五

四、總結討論

1、文章的標題改為“我的父親”“浦口別父”好不好,為什么?

2、討論上節(jié)課課后練習2、教師板書總結

3、討論中心與段落的關系

a、2、3兩段去掉可不可以,為什么?

b、第四段為什么不詳寫作者在南京與朋友的游逛?

五、比較閱讀訓練:見附四

六、小結

七、作業(yè)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敘述一次讓你讓你最為感動的事。

2、背誦文中描寫父親背影的一節(jié)文字。

(著眼于遷移與鞏固)

附一:課堂練習一(幻燈出示)

選擇正確的讀音

差使交卸

奔喪迂腐

瑣屑柵欄

舉箸

附二:課堂練習二

根據教師所說的意思默寫出該詞語

1)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fā)生

2)奔赴親人的喪事

3)亂七八糟的樣子

4)把自己的財產、衣服出賣和典當出去

5)凄慘暗淡,不景氣

6)有了空閑的時間,指失業(yè)在家

7)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8)精神不振作

9)細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積在心里不得發(fā)泄

附三:課堂練習三

不看書憑記憶補充下面這段文字中刪去的詞語。

我看見他戴著小帽,穿著大馬褂,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縮;他身子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附四:閱讀課后練習八的文段,完成下列練習

1、這個文段中所描寫背影的語句是,從文中劃出來。這一背影與朱自清在課文中描寫的背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朱文通過父親的“背影”表現了父親對自己的疼愛,最后表達的是一種對父親的思念和老境不好的一種淡淡的憂傷,而此文的結尾兩段表現的是作者對自己的負疚的心情。

附五、板書設計一

背影

朱自清

圈點批注字詞、名句、段落層次、疑問

見面的背景禍不單行祖母死了,回家奔喪

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失業(yè))家中光景慘淡

開頭

四個背影去買橘子時

告別時

淚光中的

三次流淚第一次見父親,睹家境,想起祖母悲哀

第二次見背影感動

第三次別父親

第四次想背影

附六、板書設計二

難忘背影——點題

父家境:禍不單行父親疼愛兒子

子描寫背影別前:細心關照兒子憐愛父親

情買橘子:體貼周到

深再現背影——思念

注:這是為一個鎮(zhèn)級中學老師所寫的說課稿,學生底子較差!

《背影》教案第二課時篇四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用音樂為本課的教學奠定基礎。再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感知后,對課文進行詳盡地探究。再由學生講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在教學的最后階段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

1、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2、學會關愛他人。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對父親背影描寫的效果與作用。

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1、用音樂烘托氣氛感染學生。

2、作者在描寫父親的背影時,用了多個動詞,這些詞將父親頹唐的老境和我對父親的憐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加以分析。

3、對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討就會體會到作者是在“誠實”的寫作,這正是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4、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敖恍丁?,用于某種職務?!巴菩丁?,用于某種責任。

奔喪(s?。睿纾?,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 sh?。睿┳呗肪徛?、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于1925年,至今已八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于這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要學好這篇課文,我們先培養(yǎng)一點點傷感的情緒。播放音樂《背影》。

____點撥:注意讀出感情,以最后一段為示范。

____1、人物、事件、地點。

____2、不能理解的詞句。

____3、自已認為感人的地方。

____4、寫背影的語句。

____1、這篇文章寫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____2、文章總寫的一句話是“最不能忘記”是背影。文章一共寫了幾個背影 ?表達了什么中心?

主要事件是:浦口送別。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況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著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主題:父子情深

3、在送行中,父親為兒子做了哪些事?

親自送行 照看行李

講定價錢 送子上車

揀定座位 叮囑兒子

囑咐茶房 為子買橘

[愛子心切 無微不至]

4、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動?為什么?

引導學生分析第6段。(望父買橘)

第6段集中描寫了父親爬過鐵道買橘子的情景。這是全文的精華,點題的文眼,寫出作者留在心靈深處的永記不忘的“背影”。這里,作者不惜筆墨,詳細寫了父親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動作特征(“蹣跚”、“慢”、“探身”、“手攀”、“上縮”、“努力”),極力勾繪出父親行動艱難時的背影。正是這個“背影”,反映了父親家境衰落的頹狀;正是這個“背影”,反映了父親送子遠行的困頓;也正是這個“背影”,激起了作者從未有過的感激、憐愛之情。

5、教師提問:“寫父親在送子上車的過程中,前后只說了四句話。我們應怎樣來理解這四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呢?”并引導學生討論。

明確:

(1).第一句話:“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兒子已二十歲,可是在父親心目中仍是一個小孩,總覺得有人送他上車才好;自己因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別人替代又不放心,躊躇再三,最后還是決定親自去送?!安灰o”,是對兒子的寬慰;“他們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深切地體現出了他對兒子的關懷。

(2).第二句話:“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鄙狭塑?,替兒子揀定了椅子,鋪好了座位,既關照兒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要做的幾乎都做了,要說的幾乎都說了,但又忽然想到兒子路上口喝怎么辦;“我買幾個橘子去”,正是他想到這一點時自然地迅速地作出的決定。他怕買橘子回來找不到兒子,又怕車上東西丟失,于是又象關照小孩那樣,向兒子叮嚀了一聲:“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睆倪@句話可看到這位慈父對于兒子的照顧是多么周到、多么細心!

(3).第三句話:“我走了,到那邊來信!”分別在即,今后就是關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經常來信吧,好讓老父減輕對你的刻骨思念!這一句話所表現的,就是這位父親對于兒子的這樣的真摯而深切的期待!

(4).第四句話:“進去吧,里邊沒人?!币酪老e,不勝留戀,多希望再看上兒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邊沒人”而有東西,也擔心兒子在車外久立受寒,所以還是叫兒子“進去吧”。從這句話同樣可看到這位父親對于兒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這四句話都很簡短,然而飽含感情,有豐富的潛臺詞,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充分地表達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

6、兒子理解父親深情嗎?請談談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三次寫了流淚,每次寫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況下,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淚,都是在三個部分的最緊要時刻。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著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

第二次流淚是在浦口送別時,作者眼看父親跨過鐵道蹣跚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次掉淚是情不自禁,為父親的背影所感動。這一次掉淚,因為是在車站上,又是在臨別之前,特定的情況決定了作者的舉止,“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又是一次復雜的心態(tài)顯示。怕父親看見了要傷心,應是趕緊拭淚的主要原因;怕別人看見了不僅是怕自己顯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給父親帶來難堪。

第三次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一次閃出“淚光”,應是別父兩年多的現在,即執(zhí)筆為文的時候,想象兩年多前離別時的情景,不禁黯然長嘆。這種在“淚光”中再現“背影”時,戛然而止,與開頭不忘背影相呼應,其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

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凄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奔東西,為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清是沉重的。但——父親放好橘子,“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其實,這段時間父親的心情并不輕松,穿過鐵道,爬上爬下,也確實比較艱難,但是為了消除兒子可能產生的不安,便故意裝出輕松的樣子來安慰兒子。盡管這輕松的樣子是裝出來的。但也表明他為了兒子,勞累也是心甘情愿的?!案┦赘蕿槿孀优!备赣H的愛——是多么感人,多么崇高!

播放音樂《懂你》——父愛如山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敘述一次讓你最為感動的事。

(我覺得這篇文章給了讀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訴我們要小心或努力讀書,他們始終都是為我們著想、希望我們能做一個好人,將來能成為有用之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對待他們,不要辜負他們對我們殷切的期望。)

望父買橘這個場面父子情深意切,一定深深打動了你。如果你能在熟讀的基礎上背下來,將終生受益。]注意一位自己敬佩的人的外貌、語言、行動,在筆記本中記下來 。(也可寫在作文本上,要求具有真情實感。)

課外閱讀《 荷塘月色》、《匆匆》等作品。

《背影》教案第二課時篇五

一見到大家精神的樣子,我就感到非常高興!我對大家有著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愿我們今天的學習合作愉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板書課題--背影)

一談到中國的現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談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侗秤啊愤@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愛”這一主題而被人們廣為傳誦。--提到“父愛”這個話題,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銘心(講一件親身經歷的動人故事導入到課文的范讀上來,爭取聲情并茂,感人淚下)。下面我們就來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寫這“深沉的父愛”的。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放伴奏音樂,力求生動)。

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教師提問:剛才提到,《背影》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愛”這一主題而被人們廣為傳誦。讀完這篇散文之后,你覺得作者是通過選取什么角度來表達“父愛”這一主題的?

明確:作者是通過選取“背影”這個角度來表達“父愛”這一主題的。

2、本文的題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幾次寫到“背影”?

明確:第一次:點題的背影;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第三次:離別時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應該是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然后,讓指名學生單個朗讀,比較哪個學生朗讀得比較好,教師在朗讀技巧(輕重音)上加以指導,找出應重讀的詞,加以體會,教師適時加以引導。然后,教師適時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刻畫父親買橘子的背影的?

明確:作者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進行了細致地描寫刻畫,作者首先寫了父親的衣著:(讓學生齊讀課文)“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描寫父親的穿著突出了什么顏色?(黑色)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與他家中死了親人有關,黑色給人以壓抑沉重的感覺,這是一個沉重的背影?。?/p>

板書:沉重

作者接著又描寫了父親走路的.姿勢:(讓學生齊讀課文)作者用了一個什么詞描寫了父親走路的姿勢?(蹣跚)這個詞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動手寫一寫這個詞,并想一想,作者為什么用“蹣跚”這個詞?你能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嗎?(走路蹣跚的父親要經過鐵道,一不小心就會磕著碰著,一定是令人十分擔心的?。┻@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板書:蹣跚

板書后教師提問:作者又寫了什么?(父親爬月臺)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學生齊讀課文)這句話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動作描寫)這個句子作者運用了哪幾個動詞?(“攀”、“縮”、“傾”)為何用“攀”不用“抓”?(因為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攀”這需要力量,而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谩翱s”字有什么好處?(“縮”字說明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險。這時的兒子,心情該多么得緊張?。。┩瑯樱谩皟A”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親的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樣靈便,他“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個“傾”字表明父親要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努力的背影!

板書:艱難努力

要求學生齊讀這幾句話,要突出應重讀的詞。

4、我們描寫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寫為主。比如:“皺紋很深”,“兩鬢蒼蒼”等等,本文的作者為什么不寫父親的正面,而只寫父親的背影呢?(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適當予以肯定)

討論后明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點擅長選取表達感情的聚焦點。本文的聚焦點就是“背影”。這張“背影”就凝聚著“深深的父愛!”,日常生活中,蘊含父愛的事例還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寫“背影”,正好獲得了以少的材料表達豐富感情的效果。這個聚焦點“背影”留給我們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親的背影。這張背影對兒子來說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不會令兒子感動得掉下眼淚來,感動的原因是父親的背影出現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滿院狼藉,償還欠債,光景慘淡。失去親人,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失業(yè)等境況又使他的內心充滿了憂愁,父親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時的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學業(yè),便寬慰兒子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還決定親自送兒子上火車。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親對自己深深的愛,但作者更加愛自己的父親。作者這時看到父親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這是心疼的淚水,這是感激的淚水。)

5、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請問:父親一共說了幾句話?(學生指出句子后,師生共同體味父親言語里面蘊涵的深厚感情。在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適當引導、點撥)

(1)、“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這是做什么?(這是在寬慰兒子)這時最悲痛的人是誰?(是父親)為什么寬慰兒子?(怕家庭的變故會影響兒子的學業(yè))父親表面上比較想得開,這是為了寬慰兒子,實際上他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多么善良的父親??!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為什么這樣說?(學生討論回答后明確: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還是自己去放心,)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备赣H為何買橘子?(擔心兒子路上口渴。)這個父親對兒子是多么得體貼入微?。?/p>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边@句話說明了什么?(說明父親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

(5)、“進去吧,里頭沒人?!边@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同學們看,這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

這五句話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誰說父愛不細膩,誰說父愛不偉大,這就是偉大的父愛!

這篇文章通過運用抓住“背影”這個聚焦點的寫法,運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深深的父愛”這一主題。

同學們,講到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電視劇《咱爸咱媽》的主題歌——《父親》這首歌,大家熟悉不熟悉?(熟悉)我給大家唱一下好不好?(好)(演唱“父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受了來自父母、祖輩、老師同學對我們的許多關愛,面對這些“關愛”,我們應當怎樣做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善于接受別人的關愛,還要善于理解別人,以實際行動去關愛別人,我們要做一個愛自己,更愛別人的人。)

《背影》教案第二課時篇六

感受真情

一直以來,文人墨客都喜歡歌頌無私的母愛,父愛似乎要被人們淡忘。其實,父愛無言,只默默生成,慢慢積淀,靜靜流淌……今天,我們將跟隨朱自清,與他一同注視背影,體會真情。

先來看一看本文的.寫作背景:

《背影》寫于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

“父親的來信那句話”就是課文最后一節(jié)提到的“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大去之期”什么意思?——與世長辭的日子

朱自清作為人子,怎不悲傷感懷。讀著父親來信,作者不禁回憶起八年前(19xx年)的往事。

1、下面,請同學們聽課文的朗讀錄音,找出最讓你感動的畫面。

——父親買桔時的背影。

2、這個“背影”的哪一個細節(jié)最讓你感動?

***衣著:黑布小帽、黑不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家中有人去世,黑色給人以壓抑沉重的感覺?。┻@是一個沉重的背影

***體態(tài):肥胖

***走路姿態(tài):蹣跚、慢慢(走路蹣跚的父親要經過鐵道,一不小心就會磕著碰著,一定是令人十分擔心的?。┻@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動作:探、攀、縮、微傾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縮”字說明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險。這時的兒子,心情該多么得緊張?。∫粋€“傾”字表明父親要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努力的背影!

***年齡:老年

***心態(tài):心里很輕松似的(攀爬月臺買桔其實根本不輕松,此時的輕松也只是因為怕兒子難過裝給兒子看的,更是因為為兒子買好桔子,不必擔心兒子路上口渴,盡到了作父親的責任后的滿足。)

3、視頻欣賞:

讓我們欣賞一下電視散文《背影》中的這一畫面。

這張“背影”凝聚著“深深的父愛!”

同學們想過沒有,為什么就是這個背影,讓“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

請同學們聯系“背影”描寫之前的所有內容,認真研讀、思考,作者內心涌動著怎樣的情感,讓他看見背影就潸然淚下?請在文中進行評點。

① 對父親的感激、感動:

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我”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這一背影讓我了解到父親的愛子之心,對他的種種做法“我”由衷地感激。

② 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特定環(huán)境)

禍不單行:祖母去世;差使交卸;家境慘淡、生計難維直至.寫作時已經是“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勸慰我——天無絕人之路

買橘子時的蹣跚艱難的背影,一下子引發(fā)“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xù)支撐;

③ 對父親愛子情深的理解:

“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边@里的“說定”,實際上是說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

“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托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

“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復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

“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jié)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為“我”送行,干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買桔時的背影讓作者深深理解了父親,原來這都是......

《背影》教案第二課時篇七

一、課前自學

(一) 字詞掌握

1.掌握下列詞語的音、形、義。

交卸(xiè )差使(chāi) 奔喪(sāng) 簌簌(sù ) 狼藉(jí) 躊躇(chóu chú )迂腐(yū )瑣屑(suǒ xiè )蹣跚(pán shān) 頹唐( tuí)舉箸(zhù)

2.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

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

交卸:舊時官吏卸職向后任交代情況。這里指失業(yè)。

奔喪:是指從外地急忙趕回去料理長輩親屬的喪事。

典質:(把財產、衣物)典當、抵押出去。典,當。質,抵押。

賦閑:失業(yè)在家。

頹唐:衰頹敗落。

瑣屑:細小而繁多(的事)。

蹣跚:因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里感到悲傷。懷,心。

(二) 作者及寫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有詩文集《蹤跡》、《歐旅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名篇有《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寫于1925年10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親朱鴻鈞原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被解職。文中的“禍不單行”正是指這兩件事。作者當時在北大哲學系讀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車站惜別?!侗秤啊肥怯泴嵣⑽?,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三)相關歌曲

1.黃磊歌曲《背影》歌詞

火車就要開了/我就要走了/離別就要來了/話怎么說呢/眼看天氣秋了/葉子在哭了/轉身是背影了/你就進了往事了/我知道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見不到你了/只是那時候/極不愿意承認這念頭/于是你轉身/轉身了以后/那背影在這么多年以后/還能夠鮮活的/在我的眶眶中微微顫抖/微微顫抖

2.劉和剛歌曲《父親》歌詞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堅韌/撫摸您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不知不覺您鬢角露了白發(fā)/不聲不響您眼角上添了皺紋/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人間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嘗了三分/這輩子做你的兒女/我沒有做夠/央求您呀下輩子/還做我的父親 聽聽您的叮矚/我接過了自信/凝望您的目光/我看到了愛心/有老有小您手里捧著笑聲/再苦再累您臉上掛著溫馨/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生活的苦澀有三分/您卻吃了十分/這輩子做你的兒女/我沒有做夠/央求您呀下輩子/還做我的父親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37651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