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農(nóng)村美麗家園(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6 11:46:04
2022年農(nóng)村美麗家園(8篇)
時間:2023-04-06 11:46:04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農(nóng)村美麗家園篇一

1943年梁弄戰(zhàn)斗勝利后不久,浙東區(qū)黨委進駐梁弄,從此,梁弄成為浙東抗日根據(jù)地的指揮中心。浙東區(qū)黨委在此領導浙東軍民團結奮斗譜寫了抗日救國、拯救民族危難的光輝歷史詩篇。

梁弄,弄堂彎彎、流水潺潺、青瓦褐檐、九十九條小巷條條都通,她就像陳年佳釀,須細細品味,據(jù)說是姓梁和姓馮的兩位祖先最先到此定居,原名梁馮,以后不知何故就變成梁弄了。是個距今已經(jīng)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方能知其醇香。梁弄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抗戰(zhàn)時期是四明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心臟,歷史上還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驛站,李白、皮日休等諸多詩人駐足于此。鎮(zhèn)內(nèi)有五桂樓、宋墓石雕、馬蹄形街等歷史古跡和浙東根據(jù)地紀念館、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舊址、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等革命勝跡,自然人文,相得益彰。

進入古鎮(zhèn),沿著“正蒙街”東行,雖然是條新街,但只覺古風撲面而來。這條街仿明清風格而建,和鎮(zhèn)里的老街十字相交,沿街多是兩三層的房子,屋檐山墻錯落,與浙東第二藏書樓遙相呼應。并且百年老校鎮(zhèn)中心小學就在近旁,仿佛故意向人們炫耀其古樸文風和悠悠歷史。

走了幾十米,向右一轉,是一條解放前的老街。在這條古街上,可以看到完整的江南山鄉(xiāng)的生活習俗,同時又能體會到山鄉(xiāng)人物的文風雅韻。一條街上便有許多殺羊、打面、燒酒的作坊等。還有依然開門迎客的老店柜臺等等,所有這些濃縮了江南山鄉(xiāng)的社會文化。

走進老街的老屋,仍可看見人們睡著古老的床,掛著百年條幅,甚至吃飯的碗也是年代不短,他們仿佛生活在過去的歷史中。如今鎮(zhèn)里在老街里居住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人,而讓他們?nèi)宰≡谶@里仿佛是為了保護老街老宅所采取的措施。

走到老街盡頭往左轉就到了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司令部舊址位于梁弄“小源和”內(nèi),系余姚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令部舊址是為了紀念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五十周年重新修葺,1993年3月成立新四軍浙東縱隊史料陳列室,陳列革命歷史文物30余件,歷史照片160余幀,圖表10余張。

梁弄的弄堂大多是無名的,冠名的只占少數(shù)。它們中有的以姓氏為號,如“姚家弄”、“大黃弄”、“西孫弄”等;有的以店號為名,如“鹽店弄”、“豆腐店弄”、“柴行弄”等;有的按方位取名,如“后弄”、“下橫街弄”等;有的按古跡取名,如“秀房弄”、“五桂弄”、“洞門弄”、“牌仙弄”等;其次還有“學堂弄”、“墻里弄”、“井堂弄”、“大池頭弄”……這些弄堂長短不一,寬窄有別。寬的至多一兩米,窄的兩人對遇只能側身而過,抬頭望之,簡直是“一線天”。

弄堂多了,弄口的水井、水溝也自然多。舊時沒有自來水,人們靠吊井水過日子??芍^“幽幽古弄,眼眼水井”。說到井水,冬暖夏涼,比自來水好多了。夏季里,各井臺邊圍滿了提水用水的人,或洗汰,或涼身,或玩耍,或飲水……隆冬里,井水冒著騰騰熱氣,洗衣刷被,汰菜淘米,剖魚殺雞的都有。老話說:“干不了的吊水桶,涼不過的弄堂風”。不錯,在照不著陽光的弄堂里,來一陣風,給炎炎暑日頻添幾多涼快和愜意。在那弄與弄交匯的岔口處,幾條石凳,數(shù)枝垂柳,一處小池,三兩只鴨子,還有吐著粉紅色舌頭的狗兒,一切都顯得那么安逸和諧。搖搖扇子捶捶背,講講故事搞搞笑。開闊處的幾家小店,煙酒百雜、醬油味精,貨源還算充足。左鄰右舍有點急用,用不著走七彎八拐的弄堂去大的商店購物了。

老街長弄,青瓦褐檐,馬頭風火墻,卵石小徑給古鎮(zhèn)以幽雅古樸。她似陳年佳釀,須細細品味,方知其醇香。小時候,我們最喜歡探究那半條弄堂在何處,到底有多長。后來我們終于見了它,原來只不過是條“斷頭弄”,原路進,原路回。蛛網(wǎng)似的弄堂深處,有典雅古樸的四合院“小源和”,有著稱“中醫(yī)世家”,百里聞名的黃氏“慶云軒”;還有市內(nèi)首屈一指的百年老?!罢蓪W堂”;有藏書僅次于寧波天一閣的浙東第二藏書樓———“五桂樓”,或曰“七十二峰草堂”;有聞名遐邇的“浙東韜奮書店”;有清乾隆年間的舉人宅第“旗桿墻門”和“大廳”;有官至中國臺灣道臺的“洞門里”……弄堂深深藏“金鳳”,神奇至斯,刮目看之。

小時候常掛在嘴邊的童謠還在耳邊響:“草籽炒年糕,吃得到余姚,余姚一條弄,轉彎到梁弄,梁弄一條街,直落到橫街……”

古鎮(zhèn)弄內(nèi),藏龍臥虎,人才輩出。據(jù)筆者約略所知:南宋時,有同科中舉,蟾宮折桂的黃必騰兄弟五人,號稱“五桂”;有“藏書之富甲越中”的五桂傳人黃澄量;有籌資辦學的熱血男兒黃廷范;有捐田贈房助學的“裹腳女人”經(jīng)褚氏;有感動四周的孝子黃驥……

如今,隨著馬蹄形新街和正蒙新街的相繼建成,一部分原有的弄堂“一切為二”,成了“非”字形。還把許多的小弄名稱進行了歸并,眼下有名號的弄堂已不超過二十條了,但是弄堂依在,神韻猶存,數(shù)量也不減當年。

梁弄是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之一,20xx年被中國紅色旅游網(wǎng)評選為全國十大紅色旅游景區(qū)。以櫻桃、楊梅、桑果等特色小水果基地為主體的“五園”建設,帶動旅游業(yè)發(fā)展。20xx年來梁觀光、休閑、度假游客達60萬人次,成為長三角紅色生態(tài)休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農(nóng)村美麗家園篇二

我的家鄉(xiāng)在黃龍山麓以南的渭北地帶,這里隴原起伏,氣候溫和,山川秀麗,人文底蘊深厚,黃河文化的熏陶。生于斯,長于斯,我深深感受到黃土地文化的博大與深沉。

要說黃土地,不能不說到陜北。陜北于我來說,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因為家鄉(xiāng)的北面就與陜北的黃龍山脈毗鄰。走到黃龍山上,也就到了陜北地帶。陜北是紅色革命的圣地,我一直向往著到陜北一看。因為憧憬陜北紅色文化的底蘊,自然接觸陜北民歌——信天游就比較多。聽著陜北的民歌——信天游,我常常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

由于日久天長,我與陜北的民歌——信天游竟然結下不解之緣。

陜北的民歌——信天游,有其濃烈的抒情味道,高亢激昂,雄渾豪放,有時也顯現(xiàn)滄桑悲涼。那種濃烈的抒情味道,對于喜愛詩歌的我而言,感到很舒服,也讓我很投入。

我喜歡聽的陜北信天游,有《蘭花花》、《淚蛋蛋泡在沙蒿蒿林》、《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走西口》、《三十里鋪》、《回延安》、《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聽著這些高亢激昂、感情濃烈奔放的陜北民歌,我仿佛看到陜北黃土地貌的溝溝坎坎,山山嶺嶺。

我曾經(jīng)去了一次陜北,當然是路過,汽車沿著高速道路行進,可是,進入我的視野的景象,不是一道道嶺,就是一座座山,沿途很少有村子,不知是高速路繞過了村子,還是村子本身就藏在那些山溝溝里,當然,有時也幸而看到人家,但僅僅是一兩個廢棄的農(nóng)戶之家,就在那半山腰上。后來,也從電視宣傳片里看到陜北的地理地貌,那是一片又一片山連著山、嶺連著嶺的黃土溝壑地貌圖,與我的家鄉(xiāng)渭北地帶相比,我們那里的溝壑就少得多了。我忽然明白了,為何在我們那里難以產(chǎn)生像陜北民歌那樣的藝術奇葩了。

陜北的民歌——信天游,什么時候產(chǎn)生的呢,我想,這也是一個有著古老悠久歷史文化淵源的,絕不是一時一地就可以興起的。

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研究民間藝術的學者,我只是憑著自己的想象推斷而下結論的,就像詩歌的發(fā)展從四言到五言直到七言乃至長短句的發(fā)展一樣,都有著一個循序漸進慢慢成熟的過程。

唱陜北民歌,往往需要很大的肺活量,恐怕這是江南地域的人們所做不到的。那么,江南地域的藝術特點就較為細膩,含有一種水的柔情蜜意,是典型的婉約派。如揚州評彈就是如此。而陜北民歌的粗獷豪放,猶如關西大漢,這恐怕就是陜北地域的艱苦環(huán)境和大西北的氣候磨礪而成,關西大漢往往是大碗吃著羊肉泡饃,大碗喝酒,既有吃苦耐勞的強壯體魄,又有翻山越嶺、走南闖北的生活閱歷,性格也是豪放直爽,潑辣迷人。不輕易談愛,一談則是愛的死去活來。這是陜北民歌中所透露出來的民族氣質(zhì)。

陜北民歌內(nèi)容的多樣性,也與陜北民歌另一個表述——“信天游”有關?!靶盘煊巍?,顧名思義,有著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不受約束的自由特點。在這塊土地上,人們只要累了,只要愁了,隨便就吼一聲,唱一曲,有時就是自編自導,真正有著獨抒性靈的藝術特點。從民歌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上,我們也可看出,陜北民歌的創(chuàng)造者在民間,在廣大的勞動人民之間,這應該是陜北民歌——這支藝術奇葩能夠發(fā)揚光大的原因所在。

但是,隨著現(xiàn)代交通通訊的發(fā)達,隨著更多影視文化的介入,陜北民歌的生存發(fā)展土壤正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亟需保護發(fā)展陜北這一藝術奇葩的艱巨文化重任就擺在人們的面前。這是一個不能不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但愿我們的陜北民歌——信天游,能夠在新時代繼續(xù)唱響,發(fā)揚光大。

農(nóng)村美麗家園篇三

在貴州省安順市東北方向20公里處,有一個神秘而又美麗的村莊——鮑屯村。鮑屯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為當時“調(diào)北征南”大軍的一支先鋒部隊所建,迄今已有600余年。

鮑屯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深厚的文化底蘊、奇妙的規(guī)劃布局、古樸的建筑風貌,民居風格獨特、村落園林自然,水利工程設施保存良好,特別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包括服飾、戲劇、武術、音樂、舞蹈、飲食、宗教、民風、民俗等)極為豐富,是屯堡文化地區(qū)極為典型的村落,具有“屯堡第一村”的美稱。

水利:黔中都江堰

踏進鮑屯,眼前就映入一副“小橋流水人家”的恬淡江南水鄉(xiāng)景色,這正是鮑屯水利工程帶來的福祉。鮑屯的明代古水利工程從西往東流入邢江河,鮑屯先祖在這里筑起了一道既能攔水灌溉,又能溢流泄洪的攔河壩,同時采用“魚嘴分水”的方式,向下游“小壩灣”方向開了一條新河,將上游河道一分為二,形成“兩河繞田壩”態(tài)勢,此水利工程與都江堰的功能相似,被譽為“黔中都江堰”。順河而下,又修建多座引水壩和多條引水渠以及高低分水龍口,使村落周邊不同高度的20xx余畝田地都能得到自流灌溉,對農(nóng)民免受干旱影響、保證糧食收成起到重要作用。同時,由于“水倉”所在的河底不斷有泉水補給,因而,即使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上游河水斷流,鮑屯依然“春夏一片蔥綠,秋來十里稻香”。

軍屯:“八卦陣”布局

鮑屯的村落建筑十分獨特、奇妙,整座村落的建筑體現(xiàn)了明代中軸、對稱的城鎮(zhèn)建設理念,從鮑屯南面的大門進村,就可以依次看到汪公殿、大佛殿、關圣殿、練武場、古戲臺及鮑氏宗祠等古建筑物,它們成“一”字型排列組成中軸線,中軸線的兩側,由數(shù)百座石頭房屋組成8條彎彎曲曲的街道,縱橫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八卦陣”,八條街道分別叫做青龍陣、白虎陣、長蛇陣、雄獅陣、金魚陣、火牛陣、玄武陣、鹿角陣。在這樣的布局下,一戶民居便是一座石頭堡壘,一個村寨便是一座石頭之城,這一座座石頭構建的復雜防御工事,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保持了明代屯軍的軍事建制特點,給后人留下了戰(zhàn)爭建筑文化歷史遺跡。

服飾:明代“活化石”

走進鮑屯村,所見婦女服飾都是一身地道的明朝江南漢族裝扮:身著青、藍、粉色的大襟大袖長袍,系“絲頭腰帶”,后吊長長絲絳,在袖口、衣襟處鑲嵌美麗的花邊。長發(fā)挽髻套上馬尾編織的發(fā)網(wǎng),插上銀質(zhì)和玉石發(fā)簪,腕戴銀手鐲,耳吊銀質(zhì)玉石耳墜,腳穿尖頭平底繡花布鞋,客扎白布帶(老年人多為黑色)。這樣的服飾被稱作“鳳陽漢裝”,是明代傳承下來的漢族傳統(tǒng)服飾,是目前屯堡地區(qū)的一個典型風貌特征,堪稱明代“活化石”。從那一件件“鳳陽漢裝”中,顯露出江南刺繡細膩、舒展、流暢的風格和線條跳躍、構圖緊湊的藝術個性,流淌著江南的余韻、飄逸著明代的遺風。

地戲:軍事藝術化

作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屯堡地戲,在鮑屯日益發(fā)揚光大,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演出時,演員額頂臉譜(即面具)、面罩青紗、身著長衫、背插靠旗、腰系戰(zhàn)裙、手持刀槍斧鉞。在鑼鼓伴奏下,唱著古老的弋陽老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邊唱邊舞,以人物更換寓時空轉化,借步伐跳躍擬征程跋涉,就竹鞭揮舞為金戈鐵馬,依桌椅擺設像高山要寨,在抑、揚、開、合的殺、擋、架、翻、竄的格斗中,產(chǎn)生擊鼓進兵、鳴金收兵的古代戰(zhàn)爭景象,虛實結合、形神兼?zhèn)?。鮑屯地戲使用十八般兵器打殺拼剌,唱腔激越粗獷,套路多富有生活情趣,動作勇猛逼真,主要演出《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等三臺軍儺戲,充分反映了古代戰(zhàn)爭的特點。

近年來,鮑屯村結合“四在農(nóng)家?美在鄉(xiāng)村”創(chuàng)建活動,在保護中開發(fā),依靠豐富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發(fā)展鄉(xiāng)村文化旅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神秘的屯堡古村落正在散發(fā)新的活力。

農(nóng)村美麗家園篇四

古會,一段歷史的記憶,一段靈魂深處抹不掉的記憶。古會,一段歷史的記憶,一段靈魂深處抹不掉的記憶。

記得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三,就是鄰近的村子雷莊過古會的節(jié)日。那個時候恰逢暑假,我們這些孩子當然就會十分興奮,歡呼雀躍,其高興勁頭不亞于過春節(jié)。因為雷莊處于縣城通往關中平原的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上,是通往省會的要道,所以一到古會期間,四面八方的商販群眾就會聞風趕來。也許由于鄉(xiāng)里交通工具落后,也許由于古風延綿,也許由于古會期間有盛大的免費欣賞的秦腔藝術,電影放映,各類雜耍等;古會的興旺就不言而喻了。在物質(zhì)和精神貧乏的年代,古會無疑是鄉(xiāng)里人一次精神文化和物質(zhì)文化的大交流。

或是為了補充家庭收入,或是為了開闊眼界,或是為了放松一下疲勞的身軀,或是為了讓老人們看上喜歡的秦腔藝術,或是為了讓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人們,總會興致勃勃的帶上老人和孩子,到古會一游。老人喜歡看戲,孩子們喜歡看電影,雜耍,青壯年男子呢,則有一種卸不了的責任,他們有的往往會帶上自己家里生產(chǎn)的瓜果,農(nóng)具等,到古會上換些大團結以補充家用;婦女們呢,也會帶上自己編織的手工品,布料等到集市上添些收入;另外,更有外地的商販帶上成品的衣服,洋布,皮鞋,涼鞋,玩具等到古會上展覽,之所以稱展覽,因為那時人們的收入太低,有幾個人家有富裕的錢去買那些奢侈品呢?七八十年代之間,大多數(shù)人家一貧如洗,人們穿的都是家里婦女們手工做的粗布布衣,布鞋,哪能穿上洋布做的衣服,更別說皮鞋,涼鞋了。也許正因為穿不上,所以人們就總是帶著一種羨慕的眼光來古會參觀展覽,讓渴望的心靈產(chǎn)生一種美好的夢想。如今,這種夢想早已實現(xiàn),也許人們回想那時的夢想心里都會發(fā)笑,但在那個時期那種情形下的確是一種奢望。遙遠的古會不僅僅是鄉(xiāng)人們之間的溫馨交流,也許還蘊含著人們對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的需求。

古會一般會持續(xù)七天,在到來的前幾天,人們就會念叨再過幾天就是“雷莊古會了”,孩子們也是奔走相告,好像要迎接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人們沉浸在古會到來時的歡樂氣氛之中。而一到那個時節(jié),古會的第一天,孩子們就會三三兩兩地跑著前去,似乎在向大人們證明著自己有能力到這個世界闖蕩。大人們這時也會適當?shù)姆潘蓪⒆觽兊氖`,因為古會畢竟是在鄰近的村子,還有孩子們都是成群結伴的,但也忘不了反復叮嚀孩子“千萬要小心,不要走丟了,你們都在一塊玩,趕太陽下山前回來。”孩子們也會滿口答應,從大人們哪里討要幾分錢或幾角錢,然后呼喊著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出發(fā)了。

古會的熱鬧不僅僅是在古會集上,其實更在古會的路上,從鄉(xiāng)里的小路上一眼看去,來自四面八方的鄉(xiāng)人陸陸續(xù)續(xù)的向雷莊匯集,因為那時生產(chǎn)力的落后,自行車都很少,更別說摩托,汽車了,趕集的大多數(shù)都是步行前去,但也有趕著騾馬車的,不過車上坐著的都是尊貴的客人,出嫁的女兒為了表示一下孝心,特意從娘家接來爹娘,讓辛苦的老人享幾天福,趕車的女婿也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特別賣力,趕車的吆喝聲回蕩在幸福的田野上。當“鏜鏜”的車輪駛過路旁的行人邊時,不難看出趕車的人的得意的神態(tài),他們會發(fā)出“咦”“駕”“外”的指揮聲,讓騾馬乖乖的回避行人,然后又優(yōu)游自如的從人群中穿過??上?,這一種古老的聲音早已消逝,只能在記憶里聽到他們的吆喝聲和指揮聲了。趕古會的婦女們走在一起,和孩子們一樣,她們也是三個一群,五個一伙,體現(xiàn)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特點,古會時節(jié)是個難得的休閑時節(jié),她們聚在一起會唧唧喳喳的品評著對方衣服和手藝,談論著家長里短,婆媳關系等等話題。青壯年們有的擔一擔香瓜,有的拉一架子車西瓜,有的推著自己編織的笤帚,還有的駕著小孩,一路上說著笑著,興沖沖前去趕會。

古會一到正午時分,就已經(jīng)是盛期了,雷莊的兩邊街道上,商販林立,賣衣服的,農(nóng)具的,瓜果的,小吃的,一切可謂是應有盡有,萬象羅列;集市上吆喝聲,說話聲,騾馬的嘶鳴聲,還有汽車的喇叭聲,大人喊孩子的高聲吆喝聲,真可謂是聲聲入耳,熱鬧非凡。隨著街道邊上炸油糕的“啪啪”聲的吸引,一陣陣油香氣就會撲鼻而來,賣油糕的就會以哪一種悠長的極富誘惑的口吻喊著“熱油糕,又香又甜的熱油糕”,待你前去,那里卻早已圍滿了人,你就再好耐心等候。轉身,旁邊又是切開的紅瓤西瓜,“沙甜沙甜的西瓜二分錢一斤”“快來品嘗幺”,誘惑的叫賣聲很快就會吸引有點口渴的人們。孩子們在人群里擠來擠去,就像在夾縫里游來游去的魚,倒也自得其樂。那些到古會上相親的青年男女,一定不會忘記到那些衣服攤前,給未來的女婿或媳婦買上一兩件感心的禮品,然后手拉手就到了雷莊的戲臺下。

雷莊的戲臺是最熱鬧的地方,戲還未開,鑼鼓未敲,臺下就已經(jīng)擠滿了人,足以見得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渴慕了。雷莊的戲一般分兩場,中午一場,晚上一場。不管哪個時分,都是人山人海。雷莊的戲臺是一座古廟改造的,古廟建于村子地勢最高處,距離四五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那飛翹的檐角,那高聳的殿宇。雷莊寺廟里里面有很多房子??梢韵胂筮@里在解放前就是一座方圓十里的大寺廟,一定有不少和尚,也足以見出雷莊的過去影響力。解放后,人民政府宣傳無神論,打倒封建迷信活動,所以精神燒香的人們就少了,和尚們也散了,不過就保留了這么一座宏偉的古代建筑,里面的神像也不知被人們?nèi)拥侥睦锶チ?,后來為了不浪費這座建筑,雷莊大隊的隊部就搬進了這里,里面設有民兵連,成為雷莊村級行政部門的辦公基地和民兵武裝的訓練基地。每年一到古會時節(jié),隊部就會主動讓出讓演員們居住休息。

雷莊的戲臺就這樣紅紅火火了幾十年,那些傳統(tǒng)的戲目里演繹的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楊家將們血染金沙灘的精忠烈魂,周仁回府的蕩氣回腸,一直在人們的心里回蕩和上演,教育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淳樸的人們;那些豪爽粗獷的西北漢子吼出的秦音震蕩著大西北的土地,震蕩著黃土高原的村村落落;那些裝扮的美若天仙的女演員們?nèi)嵬窦氶L的綿綿唱腔落在那些干燥的土地上,落在常年刮著西北風的旱塬上,讓粗獷的西北人也有了江南一樣的綿綿柔情。最愛欣賞秦腔的老人們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漾著幸福的笑容,孩子們繞于膝下,不懂戲劇,只為那鑼鼓敲得興奮地拍手??磻?,尤其在晚上最好,看那燈光通明的舞臺,明暗閃爍的彩燈,化妝的精致美麗的演員們簡直看不出一點點破綻,那一處處唱腔,手勢,走姿,活化了過去的朝代,曾經(jīng)的輝煌和衰落,寄予后人的深刻道理。在這座簡單的舞臺上,上演了一曲曲紅臉忠臣,白臉奸臣的歷史故事,演繹了一曲曲泣天地感鬼神的梁祝般的圣潔愛情故事,給無數(shù)的青年男女心里種下了神圣的美的種子,愛的種子,讓人們懂得人間的幸福,人生的追求和意義。

可惜歡樂的古會只有七天,很快就會過去,但在七天以后仍可以看到人們的余興未盡,人們的留戀,陸陸續(xù)續(xù)的商販和人們還在來來往往。古會的魅力由此就可見一斑。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富裕,家電的普及,物質(zhì)文化水平的整個提高。昔日繁華的古會和雷莊戲臺已經(jīng)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美好記憶,古會就像一張發(fā)黃的老照片記錄著時代人們的歡樂與幸福,記錄著時代滄海桑田的巨變。那一群群涌動的人流,那一聲聲悠長的吆喝聲,那美麗的戲臺,那天仙般的演員,那粗獷的蒼涼的秦腔,一定還鮮活在人們的心中,鮮活在那些已經(jīng)長眠在底下的老人心中,在曾經(jīng)落后貧窮的土地上,在他們看不到背后今天的盛世繁華,享受不到今天的樓房花園汽車的日子,那古會和戲臺一定溫暖了他們的靈魂,讓他們感到了生的歡欣和人間的快樂。

古會,一段歷史的記憶,一段靈魂深處抹不掉的記憶,就讓它永遠活在熱愛它的人們的文字中吧!

農(nóng)村美麗家園篇五

20xx年前,我中學畢業(yè)回村,曾參加鄉(xiāng)文化站組織的巡回演出隊。至今回憶起來,那些場面還讓人熱血沸騰。譬如,我與鄉(xiāng)里秘書打前站,早飯都沒吃,倆人換班騎一輛自行車,到十余里路外的村子布置演出場地(就是露天打場,擺幾張桌椅,掛上橫幅,接上電);譬如,頂著雪花,全體演職員擠坐一輛拖拉機,到深山里的小學校演出,父老鄉(xiāng)親們竟然看得非常入迷。那時候,山里文化生活貧瘠,無非是每月放一兩場電影、每年冬閑演兩場戲,能有鄉(xiāng)里的演出隊來,可是新鮮事兒。我還配合村里電影放映員,替他去鄉(xiāng)里取片子、放映前幫他掛銀幕;我把自己的書報刊貢獻出來,供鄉(xiāng)親們借閱。

或許是由于當年那份與文藝難以割舍的情懷,如今,我竟然戲劇性地到縣文聯(lián)做起了專職文藝干部。在縣里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們創(chuàng)辦文藝季刊,編選出版地方文藝圖書,組建業(yè)余合唱團,開展文藝演出,舉辦書畫影展,組織開展采風、筆會、文藝征稿比賽,建工作網(wǎng)站和論壇、博客,4個人員編制的縣級文聯(lián),竟然也干得熱熱鬧鬧。在我們的指導和帶動下,我縣涌現(xiàn)了一家三代的“美術之家”,放下鋤頭、放下燒火棍就讀書寫作的“農(nóng)民作家群”,敢于亮相央視、赴港參賽奪銀的草根歌手和演唱組合。

與當年相比,如今的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農(nóng)民已是另一種情狀,如今的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也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譬如,當下的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專業(yè)合作社,農(nóng)村的企業(yè)(項目)征占、新民居建設、生態(tài)環(huán)保、信訪穩(wěn)定,農(nóng)民的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有線數(shù)字廣播電視和網(wǎng)絡的逐漸普及,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圖書室、村民文化中心建設的不斷加強。當今的鄉(xiāng)村文化建設形式、手段和媒介都要求有新的改變。結合工作實踐,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人才培養(yǎng)和隊伍建設。發(fā)動和使用好農(nóng)村留守的知識青年,調(diào)動有文藝特長和愛好的本村老年人、離退休回村的老干部老工人的積極性;健全相關組織,積極指導農(nóng)村文藝社團的組建;培養(yǎng)鄉(xiāng)土文化名人,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增強文藝社團及其活動的凝聚力;

二是配置場地和保障經(jīng)費。充分利用好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活動室等場地,力所能及地保障經(jīng)費。劃撥的器材和經(jīng)費要使用到位;還可以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yè)家、社會愛心人士捐助經(jīng)費和器材等;

三是加強師資指導和培育引導。充分發(fā)揮縣文聯(lián)、文廣新局、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的職能作用,發(fā)動文藝志愿者,加強對鄉(xiāng)村文藝社團的指導和扶持;抓住典型重點培育,以點帶面,全面開花;定期開展文藝展演、采風聯(lián)誼、觀摩評比等活動;

四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占領新陣地。在辦期刊、舉辦文藝活動、組織下鄉(xiāng)送文化的傳統(tǒng)套路基礎上,占領網(wǎng)絡文化陣地,引導縣鄉(xiāng)村各級開辦文藝網(wǎng)站、博客、文藝貼吧、qq群等,創(chuàng)辦手機報,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手段;有線數(shù)字廣播電視適當開辦、拓展本地文藝節(jié)目頻道(時段);

五是在宣傳教育、文藝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文化娛樂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要注意“三貼近”,挖掘民俗和民間文化資源,加強非遺傳承、民間技藝的保護和發(fā)展;

六是注意文化建設與生態(tài)鄉(xiāng)村、美麗家園建設的有機結合。既有美麗家園建設的大環(huán)境的改善,又有鄉(xiāng)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小氣候的滋養(yǎng),從整體上提升新農(nóng)村的文化品位,提升新農(nóng)民的綜合素質(zhì)。

農(nóng)村美麗家園篇六

走進民俗民居村丁李灣,就走近了一段歷史。

丁李灣古村落,位于豫南大別山腹地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八里畈鎮(zhèn),20xx年被河南省確定為民俗民居村,20xx年被國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為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

據(jù)載,丁李灣有可考的歷史在720xx年以上。清朝中期,丁李灣李氏家族興盛時期始建“李氏莊園”。順治年間,光州人丁思聰入贅丁李灣李家為婿,后來這村莊便被叫作丁李灣。丁思聰共有8子,在此置地,富甲一方。清代嘉慶中期丁李灣達到鼎盛,現(xiàn)存的村里八字型門樓便是明證。八字型門樓即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宦之家才可以修建這種門樓。據(jù)說,村里的這戶八字門樓的主人叫李維平,在清中期曾任四川廣安知府;民國時期,丁李灣幾個大戶擁有年產(chǎn)百萬石稻谷的良田,其田地幾乎遍布今日新縣、光山的各個鄉(xiāng)村。

丁李灣村莊內(nèi)圓門斗拱、雕梁畫棟的裝飾風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豫南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走在江淮水鄉(xiāng)的青石板路上、穿過幽深狹長的古老弄堂、品嘗江淮人家泡制的大碗茶、聆聽那田野上青年女子的民歌對唱,在村邊小河或池塘邊欣賞粉墻黛瓦、在清代建筑群里體驗古老民宅一夜水鄉(xiāng)的夢……丁李灣,讓我意外領略到了“吳根越角”原汁原味的神韻。這絕無僅有的煙雨長廊、似曾相識的江淮水鄉(xiāng)、風輕雨柔的拱橋小巷,至今讓我回味無窮,猶似喝了一壇醇香美酒,那香味久久存于心間。

丁李灣,是一座“生活著的數(shù)百年古村”。它以弄多、廊多,古老、淳樸、清凈而吸引著諸多省內(nèi)外游客和好奇者。她本是一座寂寂無名的江淮水鄉(xiāng),因為20xx年7月拍攝的首部反映中原新農(nóng)村題材的30集文化喜劇電視劇《兵法鄉(xiāng)村》前20集在此取景,漸漸聲名遠播。相比宏村的山清水秀、周莊的小橋流水,丁李灣的歷史不過數(shù)百年,但這里擁有斑駁的白墻,綴綠的灰瓦。而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這里的建筑風格呈現(xiàn)出南北交融、東西互漸的特色。

豫南大別山地區(qū),依山就勢、背山朝沖的村莊格局比比皆是,丁李灣的古建筑也莫不如此;又因雨水豐沛,這里的房屋大多有天井,以利于排水。這里民居建筑特別講究趨吉避兇的風水理念,注重遵從風水之說,使得“財不露外”,體現(xiàn)出用智慧積聚財富的追求,其建筑風格既具有北方宅院的粗獷風格,也含有徽派建筑的婉麗清雅,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的文化色彩;這里的山水更是被融為一體:依山傍林、山環(huán)水繞、青山綠水,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作為鄂豫皖蘇區(qū)首府和河南省十個文化改革發(fā)展試驗區(qū)之一,新縣具有得天獨厚的紅、綠色資源優(yōu)勢,境內(nèi)有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等國家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多處,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近年來,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城市、國家生態(tài)示范縣、全國休閑農(nóng)業(yè)與鄉(xiāng)村旅游示范縣,新縣搶抓國家大力扶持紅色旅游資源開發(fā)的良好機遇,以“紅”帶“綠”,以“綠”促“紅”,著力轉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大力發(fā)展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紅城新縣”、“將軍縣新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丁李灣,我的夢里水鄉(xiāng),我的煙雨江淮,這里有江淮水鄉(xiāng)的韻味、這里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絕色美景。

農(nóng)村美麗家園篇七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蔽幕且粋€地域的標志,觀一個地方的文化便可識一個地方的人。

關中秦人向來以粗獷,豪爽著稱,而能夠完全體現(xiàn)關中秦人這一風格特點給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印記自然離不開向來以高喉嚨大嗓子著稱的秦腔藝術和向來喜歡以大碗咥羊肉泡饃,大碗吃如皮帶一樣寬扯面的飲食習慣。關中地處大西北,民性樸實敦厚,在西北廣袤粗獷的黃土地上,他們默默耕耘,像老黃牛一樣耐苦耐勞,累了吼一聲秦腔,解困解乏。其實,彰顯他們粗獷豪爽性格的文化印記之一還有離不開他們每年在正月十五打得熱火朝天的“社火”。

“關中社火”是關中農(nóng)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關中人們崇尚過年,這年不過十五都不算過完。而每年在到十五之際不打一次社火好似這年還沒有過完,好似年還沒有盡興。于是,在我的印象里,“打社火”可以說是關中秦人給年做收尾的最后一個工程。這最后一個工程必定是精精彩彩,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壯壯烈烈,慷慨激昂。

表現(xiàn)這些特征之一的就是關中社火必定是參與人數(shù)眾多,陣容龐大,氣勢磅礴。而每一次參與打社火的群眾演員至少也不下百人,當然這百十來人的隊伍必定是有著統(tǒng)一的指揮,有著明確的分工,來不得半點亂套。指揮鑼鼓隊的是必定是一位有著威望和組織能力的村中能人,他走在隊伍的前面,手持一花桿,在隊伍表演時,他神情莊重,雙手上下翻飛,動作有力,節(jié)奏分明的指揮著打得聲勢驚人的鑼鼓隊。你看他,頭裹一毛巾,身纏一紅綢,穿著寬大的漢服,臉眉略一化妝,顯得更加威武。后面隊伍的表演進不進狀態(tài),看看他的表情就可以知道了。

你看他,指揮起來,眼睛緊緊盯著后面的鑼鼓隊,身體隨著手勢,前后一俯一仰,花桿在空中上下抖動。鑼鼓打得輕時,他身隨手形,如雁落平沙,動作輕盈;而當鑼鼓打得激烈時,歡快時,他則連人帶整個身子都舞動起來,跳了起來。而后面的鑼鼓則打得更歡了,那震耳欲聾的聲音,那歡天喜地的聲音,好似這些昔日的莊稼漢們身上蘊藏著無窮的力量在這時都要充分的奔瀉出來。那敲大鼓的鼓手們,像喝了一壺辣烈的西鳳酒,滿臉通紅,神情激昂,手下的鼓槌如種莊稼掄起的鋤頭,有力而又有節(jié)奏。他們盡情地敲著,忘我的敲著,黃土地上漢子們那一種粗獷豪爽的歡勁兒在這時都淋漓盡致的迸發(fā)出來。

排在在他們后面的鈸兒隊伍,則是清一色的青年壯漢,他們統(tǒng)一服裝,統(tǒng)一的毛巾裹頭,好似古代的勇士們。他們手中的鈸兒,镲兒揮動起來,竟也是聲勢奪人,喧天動地,其暢快就像人們喝了一壺二鍋頭,那熱烈的氣氛似乎全要集中在他們的身上了,看了令人熱血沸騰。由于他們的有力配合,于是一會兒是驚天動地的鑼鼓,一會兒是歡天喜地的鈸兒镲兒聲,這一起一伏,一清一濁的千古雄音于是就飄蕩在黃土地的角角落落,山山峁峁,溝溝坎坎,飄蕩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祖祖輩輩人們的心坎上了。如果說秦腔是通過唱吼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外,那么,這驚天動地,歡天喜地的鑼鼓聲,鈸兒镲兒聲則無疑是表達了這塊土地上人們的粗獷和剛毅,表達了他們能經(jīng)得住生活的苦難和磨礪的陽剛精神。這精神,綜合起來,就是中華民族身上那一種歷經(jīng)磨難而毫不屈服的龍騰精神。

好,看,后面還有更精彩的,那一群緊隨著鑼鼓,鈸兒镲兒聲舞動起來的關中婆姨們已經(jīng)在歡天喜地地表達她們對生活的熱愛了。瞧,她們裝扮一新,有隨輕盈的身姿舞動起來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綢子表演,也有緊隨靈活身姿敲打起來的活蹦亂跳的腰鼓表演,還有她們那緊隨腳步扭來扭去笑容可掬的神態(tài),無不令人受到歡欣和鼓舞。關中婆姨們活潑歡快的詩意表達無不充分展現(xiàn)了她們對于幸福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黃土地上的那余音繞梁的秦腔,給人永久的回味與遐想。

令人感到震撼的還有那高蹺隊伍,演員們身著舞臺戲裝,或武生,或青衣,或丑角,或鳳冠霞帔的皇妃,或威嚴凝重的皇帝老兒等等,他們腳踩高高的蹺木,令人驚怵。但是他們卻一個個怡然自得的神情,好似閑庭信步。這不能不令人驚嘆黃土地上這勇毅而又聰慧的秦人了。他們脫下戲裝能把那一片蒼茫的土地耕耘的五彩斑斕,又能把那白花花的面粉做成各種各樣令人喜愛的美食;穿上戲裝,他們又能把黃土地上演繹千年的秦腔藝術角色栩栩如生的表現(xiàn)出來,這真是令人遐想令人回味的一片神奇的壯美的土地啊!

最讓人捧腹大笑的是社火尾巴,這是一個幽默詼諧而又十分可愛的丑角,如果說前面的隊伍給予人們的是莊重激昂的感情感染,那么,后面這個角色給人的就是滑稽與搞笑。這真是寓莊于諧,莊諧具備,聲情并茂的一場大型演出。這樣的演出每年一次,但是卻令人難忘,令人期待,令人回味。從關中社火聲情并茂的演出上,我們再一次看到了秦人那一種不屈服于命運的開拓精神,我們再一次濃濃的感受到了他們身上那流淌著民族精魂的粗獷和剛毅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的民族何以不能騰舞世界呢?

農(nóng)村美麗家園篇八

在杭州灣南岸,有一塊呈折扇形鋪開的風水寶地,俗稱“三北”——想當年,這是鎮(zhèn)海、慈溪、余姚三縣的北部地區(qū)。后來,由于各種原因,索性沿著翠屏山,把三縣的北部地區(qū)劃成了一個新的慈溪縣——她背靠翠屏山,面朝杭州灣,放眼東海,坦坦蕩蕩,真所謂“濤聲接飛浪,朝霞戲山嵐”,一派生機,盡顯風流! 寧波慈溪位于浙東,歷史悠久,據(jù)河姆渡出土文物測定,約在公元前5020xx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活動。其得名源于“治南有溪”及“東漢董黯母慈子孝”的故事,因青瓷、移民、圍墾三大文化名重當世。慈溪是一座山城,山連著山,望也望不到邊;慈溪還是一座橋城,橋接著橋,把江南的青石小巷串成戴望舒筆下的唯美意境。橋多的地方水就一定少不了。小小的慈溪,河流縱橫,給小城增添了許多靈氣,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上林湖。如果說達蓬山、五磊寺、杜湖、楊梅,都是慈溪的標簽;那么上林湖則像慈溪的胎記,由始至終,伴隨著慈溪成長。“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這是前人形容西湖的,可是在我眼里,這詩句大可用來形容上林湖的美景。

栲栳峰下是上林湖。上林湖這名字起得好,不由得讓人想起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當時的栲峰林湖一帶,遍布寺院。栲栳溪旁有東山寺,上林湖中有普濟寺。岑安卿也曾常去,留下了許多好詩,像《東山寺》有句云:“過湖人騎白雪馬,待客僧立青苔磯?;ㄟ咃w杯酒一斗,石上解衣松十圍?!闭媸呛靡饩常屓诵南蛲?。上林湖,地處慈溪市匡堰和橋頭兩鎮(zhèn)之間,是一處環(huán)境優(yōu)雅風景宜人的所在。 記得第一次去上林湖,是在十多年前的秋天,老師帶著我們?nèi)ド狭趾按?。站在上林湖北邊的堤壩上面,迎面而來的秋風帶著湖水的清涼和濕潤,頓讓人神清氣爽,忘卻塵世間的俗念雜想。只見秋日的上林湖,湖面開闊,安靜恬然如處子,湖水清澈碧透,倒映出蔚藍的天,潔白的云,黛色的山。湖邊茂盛的秋草在陽光下一片金黃,熠熠生輝。淺水處清晰可見湖底的卵石,成群結隊的小魚嬉戲在水藻中。風掠過,平靜的湖面頓時波光粼粼,點點金光跳躍著,追逐著,似乎上天一不小心把太陽跌碎在湖里。

上林湖三面環(huán)山,眺望四周,群峰連綿如屏障,山上草木繁茂,林壑優(yōu)美,滿眼是不同層次的綠,間或點綴著小片的黃或者紅,那是落葉喬木的葉子已經(jīng)轉色了的緣故。湖水是藍的,倒映著天上的白云;水草是綠得發(fā)亮了,于是引得老水牛邁著沉穩(wěn)的腳步,慢慢地浸入湖水。

據(jù)宋人說,五代吳越國王錢鏐規(guī)定越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藥配方、制作工藝保密。而據(jù)百科“色”字條解釋,“色”除了“顏色”一解外,尚可解為“配方”,故所謂“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專家們恍然大悟:秘色瓷我們并不陌生,它原來就是越窯青瓷中的極品,只是從前相見而不相識罷了。

要想使釉色青翠、勻凈,而且穩(wěn)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那種高難技術一定是秘不示人的。秘色瓷在晚唐時期燒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吳越國王錢氏就把燒造秘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它當然遠離百姓,高高在上了。至于它的名稱,偏偏不明說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樣,取些豆青、梅子青一類形象的叫法,卻用了一個“秘”字,著實逗弄得后人傷了一千年的腦筋。而細想想,這個“秘”字又包含了多少實的與虛的內(nèi)容。這樣極富深意的名稱,恐怕只有浸泡在詩歌海洋里的聰明的唐代人才琢磨得出吧?

鼎盛時期的青瓷,生產(chǎn)日益發(fā)達,大批越窯青瓷經(jīng)浙東古運河,轉明州港外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涉重洋,進入世界文明的交流行列。青瓷如何走出上林湖進入古運河我們不得而知。20xx年夏天,干旱無雨,上林湖湖水下降,這使得深藏在湖中的許多秘密有了重見天日的機會。人們發(fā)現(xiàn)一地碎片的湖底,居然有一條卵石鋪就的精致小路伸向湖中心,3米左右寬,幾百米長,上面覆蓋著厚厚的碎瓷片。這一發(fā)現(xiàn)令人興奮不已:路在瓷下面,可以肯定路在制瓷前就已經(jīng)鋪就,也許那就是為運送瓷器的專用通道。那它又怎樣與四通八達的運輸線連通呢?據(jù)說上林湖深處原來有條連通浙東古運河的河流,也許這條路就是連接古運河與窯場的路。那些貢奉朝廷,銷往海外的越窯青瓷就是從這里開始它的文明之旅,也許它就是“海上瓷器”之路的起點。

湖的西邊沿山腳有一條小路,蜿蜒曲折。沿山路繞湖前行,耳中不時會傳來林中婉轉的鳥鳴聲,聞之頓覺上林湖之幽靜深遠,如墜世外桃源。半道上還會碰到一兩個樵夫擔著柴從山上下來,狹路相逢,必須側著身子才能讓他們過去。樵夫的前面或者后面跑著一只黃狗,碰到生人,會吠上兩聲,不過這些狗大抵不會傷人,在樵夫的呵斥下徑自跑遠了。除了鳥鳴聲,狗吠聲,還會聽見叮叮咚咚的聲響,仔細察看,只見一條涓涓細流掩藏在枯草之中順山而下,溪水匯入湖中。因是枯水季節(jié),湖水比平日里小了許多,真正水落石出,大片的卵石,大片的瓷器碎片裸露著。

之后,我一次次去上林湖,無論春夏秋冬,在上林湖的湖光山色之中流連忘返。某一天,讀到余秋雨的散文《鄉(xiāng)關何處》,他在文中寫到了上林湖的瓷片,那時候我很震驚,是的,確實是震驚!我為自己的家鄉(xiāng)有著這么輝煌的文明而震驚,我沒想到我一次次用來打水漂的瓷片,竟然就是舉世聞名的秘色瓷的碎片,我實在是太奢侈了,奢侈到了無知的地步!

上林湖的水很清,山很靜,在上林山水中穿行,煩躁的心會變得安靜,來到這里的人都能成為樂山的仁者、樂水的智者。在這里,輪船的馬達聲是唯一的不協(xié)調(diào),像音樂流轉時的一個休止符,讓人不由多了一聲嘆息。在群山的環(huán)抱中,上林湖慵懶地伸了一下腰,于是玲瓏的曲線盡顯無遺,曲曲折折是它優(yōu)美的身姿,水波搖曳是它迷人的笑靨。湖的四周山勢陡峭、林豐木茂,清幽的景致獨得天地的寵愛。湖南面有山,名曰栲栳山,因故老相傳曾有仙人在此居住,又名仙居山。山中小徑蜿蜒,流水琮琤,不時有鳥兒揚翚振彩,宛如人間仙境。每逢雨季,飛瀑如練,氣勢磅礴。湖東面有白湖、杜湖、五磊寺、金仙寺等古跡,風景美不勝收。緩步前行,還能看到一座石屋,由外入內(nèi),借陶淵明的話說:“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出門下山,便見兩塊大石頭與小溪毗鄰而居,一左一右分列道旁。相傳古時候曾有位赤腳大仙挑著擔子路過這里,見溪水清澈,便放下?lián)语嬎饪?,誰料擔子落地生根,放下之后再也挑不上身,赤腳大仙只得怏怏而去,故當?shù)厝朔Q之為“松杠石”。 當然,上林湖的千古流芳,不只在于它有一副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容顏,還在于它深邃的內(nèi)涵。上林湖的內(nèi)涵便是越窯,是青瓷?!熬徘镲L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詩人陸龜蒙用短短十四個字,點出了越窯青瓷的魅力。

一片湖灘,遍地是瓦礫。大大小小的瓷片,如沙石之賤,從湖底直鋪到山腳邊。依山而上,是一帶竹林,空山寂寂,疏影搖曳。進去的小路,三三兩兩地鋪著幾塊石板,雖是枯雨時節(jié),邊沿里依舊滲出水來。偶有碎碎的陽光射將進來。一條枯溪,填滿了敗枝殘葉。鉆出竹林,翻上一土臺,是又一種感覺。在這山林深處,太陽也似乎特別地近,特別地凈。回頭摸一下背,也有陽光散射出來,穿插幾縷清風,傳出幾聲尖尖的蟲鳴。一株老樹,折將了半壁身子,斜倚著,似乎要與你背靠背,又仿佛有小和尚在樹蔭下偷懶睡午覺。遍尋山岙,似有基石,不知是否就是普濟寺舊址。遙想當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何等情境。怎奈“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哪有青山長久?——一切都遠去了。

越窯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青瓷窯系,而上林湖是越窯青瓷的發(fā)源地和中心產(chǎn)區(qū),上林湖及其周圍的古銀淀湖、杜湖、白洋湖一帶留下了從東漢到南宋的規(guī)模宏大的170多處窯址遺跡,當時越窯燒制的秘色瓷為青瓷中的珍品,“千峰翠色”、“雨過天青”等是前人對越窯青瓷的贊美之詞。當時的上林湖青瓷不僅上貢朝廷、下供百姓,還遠銷海外。歷史上上林湖青瓷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鐘愛,是“海上絲綢之路”交通貿(mào)易中的大宗商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信使。可是到了北宋末期,由于種種原因,越窯青瓷逐漸消失在上林湖畔……

我看著陳列室里的件件青瓷器皿,那名目繁多的瓶、罐、盤、壺、爐、碗、盒,造型典雅端莊、制作精美絕倫、釉色晶瑩剔透。最有意思的是一個三足蟾蜍,其體態(tài)豐滿,昂首啟口,雙目圓睜,前兩足自然支撐,后獨足曲蹲,伏在一片荷葉之上,看情形是蓄勢待發(fā)。蟾蜍背部有一圓孔,腹中可注水。據(jù)說這是古代文人用來盛水以備磨墨之用的文房用具水盂,古代金榜題名也稱“蟾宮折桂”,所以用蟾蜍作水盂又可以寄托讀書人登科及第的美好愿望……

俗話說:“一部陶瓷史,半部浙江造”。而浙江的七分秀色盡被上林湖奪去。作為我國青瓷發(fā)祥地和著名產(chǎn)地之一,上林湖越窯有“唐宋瓷都”之稱,是一座罕見的露天青瓷博物館,位列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001編號。它完成了“原始青瓷”向青瓷的完美過渡,燒制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晚期,經(jīng)過兩晉、唐、五代的發(fā)展,成為我國規(guī)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chǎn)品最精美的青瓷產(chǎn)地,迄今已發(fā)現(xiàn)的古窯址有193處,其中以上林湖窯場最為集中,質(zhì)量居全國各大名窯之首。據(jù)史書記載,五代吳越國在上林湖曾設置過官監(jiān)窯,專門從事生產(chǎn)釉色青綠、釉質(zhì)瑩澈的“秘色瓷”,作為皇家進貢之用。于是“類如冰、質(zhì)如玉”的“秘色瓷”成為上林湖上乘青瓷的代名詞,也成為歷代文人入詩上畫的題材被爭相吟詠。關于秘色瓷,在當?shù)剡€盛傳著孝女投爐,以身煉就秘色瓷的感人故事。凡是有幸見到“秘色瓷”的人,無不傾倒于它的絕世風華,以至于當這種神秘的瓷器和燒制的秘方消失時,它在世人心中幾乎成了一個虛無飄渺的美麗傳說……

對于很多人來說,上林湖還承載著自己童年的記憶。正如余秋雨所言:“我要感謝上林湖,我從小就喜歡在這里玩耍、游泳,正是這樣的童年時光給了我強健的體魄?!币郧埃?shù)厝硕枷矚g去上林湖游玩、野炊,那里殘窯廢磚,碎瓷斷片,俯拾皆是?!吧狭趾镉泻芏嗷挠财?,彎腰撈起來一看,是瓷片和陶片,一腳一腳趟過去,全是?!?那些瓷片和陶片經(jīng)過湖水多年的洗滌,釉光锃亮,厚薄勻整,摸在手里有種溫潤的感覺。踩著滿地青瓷,瓷片上的花紋和圖案,給人一種殘缺的美感,甚至連用瓷片“打水漂”這種孩童的游戲都變得詩意起來。

如今,那些散落的碎瓷片已被保護起來,交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里,溫暖而滑膩,滑膩而綿長。 然而有一段時間,人們似乎把越窯青瓷給遺忘了。直到青瓷甌樂重現(xiàn)人間,并由復活走向繁榮,上林湖越窯再一次走進人們的視線,深深地把人們的心靈震撼。越窯青瓷“甌樂”,又稱“水盞”之樂,是以“越甌”為主奏樂器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與表演技藝,它雅俗共賞,既做得陽春白雪,又做得下里巴人。199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lián)合在慈溪市上林湖龍口窯址進行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唐宋時期的多種青瓷器樂,同時研究人員還從古代文獻中發(fā)現(xiàn)早在唐宋時期,越窯青瓷甌樂就已深受民間百姓及文人雅士的青睞,還出現(xiàn)過郭道源、步非煙等專攻甌樂的演奏家。20xx年,慈溪青瓷甌樂課題組經(jīng)過努力,終于燒制出可用于演奏的越甌、編鐘、瓷鼓及吹奏等4個系列近20多個品種的青瓷樂器,瀕臨失傳的甌樂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先后登上浙江省文博會、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舞臺。

我曾有幸聽過《越瓷風》、《鳴鶴夢尋》,那韻律里展現(xiàn)的古樸美感和現(xiàn)代氣息,美極了。而且聲音是那么干凈,真如天籟一般,把人心里的雜念都過濾開了。昔日,上林湖爐火熊熊,而今,越窯青瓷將帶著曾經(jīng)的輝煌和夢想,繼續(xù)綿延傳揚。慈溪,這座江南小城,也因那一湖青瓷,獨得了半部江南的風采。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35005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