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篇一
根據(jù)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探究和交流活動,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應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和教師引導總結得來,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課程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盡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問題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關注身邊的人與事,關注社會層面的問題和自然界真實問題。
本節(jié)課的教材依據(jù)是蘇教版高一年級必修二專題二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原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學生對“電”有著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以及電學、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和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提出疑問:這些電池是如何產生電流的?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科學規(guī)律的積極性。再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一)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個中學化學體系中,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的重要知識點。因此,原電池原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學中,原電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是承前啟后,因為原電池原理教學是對前三節(jié)有關金屬性質和用途等教學的豐富和延伸,同時,通過對原電池原理教學過程中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從本質上認清金屬腐蝕中最主要的電化學腐蝕的原因,為后續(xù)金屬腐蝕的原因分析及尋找金屬防護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從實驗入手,通過觀察實驗,而后分析討論實驗現(xiàn)象,從而得出結論,揭示出原電池原理,最后再將此原理放到實際中去應用,這樣的編排,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原電池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該內容比較抽象,教學難度大,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引入新課時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引導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電流的原因,再通過鋅、銅與硫酸的簡單組合,實驗探究體驗電流的產生,引出原電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組實驗的方式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構成條件。()同時從電子轉移的方向確定原電池正極、負極,電極上發(fā)生的反應,并寫出電極反應式、電池總反應。認識到可以利用自發(fā)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設計原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所用。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些常見的化學電源,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和構成條件,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熟練書寫電極反應和總反應方程式,并能設計較簡單的原電池。通過探索實驗、現(xiàn)象比較、設疑誘導、知識講授和鞏固練習,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通過對實驗的探索,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并且培養(yǎng)學生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通過多媒體畫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各種電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及廢舊電池對環(huán)境的危害,使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生活、關注環(huán)境,增強主人翁意識。
原電池的原理和構成條件。
情景設計、實驗探究、分析、歸納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篇二
高中化學教學案例—蚌埠市第二中學。
魯科版高中二年級化學選修4“反應原理”《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教學案例(教師:胡婷婷)
微課程設計思路
這種異?,F(xiàn)象帶來的缺陷是什么?
如何改進該裝置避免這些缺陷。從而引出鹽橋的作用,并進一步介紹雙液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同時為了幫助同學們在課堂上能更好地完成實驗探究,在微課中通過舉例的形式介紹了設計雙液原電池的方法。
課前自學
學生依據(jù)學習任務單在家觀看微課程視頻自學。
根據(jù)微課視頻中學習的內容,完成作業(yè)平臺中階梯型練習。
通過上網(wǎng)查閱資料了解鹽橋在生活中各類電池的應用。
課堂中分為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通過整理以上問題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鹽橋這個實物比較陌生,對于它的組成、作用還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就考慮如何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體會鹽橋的作用。
學生實驗:小組合作在作業(yè)平臺中設計雙液原電池,親自感受鹽橋的作用。
數(shù)字化實驗展示:利用微電流傳感器實時測定單液原電池與雙液原電池的電流變化,引導學生分析圖像中兩種原電池產生的電流變化曲線,對比兩種原電池的優(yōu)缺點。
文檔
cuso4溶液、0.01mol·l-1 znso4溶液、1mol·l-1 feso4溶液、1mol·l-1 fecl3溶液、1mol·l-1 h2so4、1mol·l-1 nacl溶液。儀器:燒杯、導線、鹽橋、電流計。
a 鹽橋是如何阻止液體外流的? b 鹽橋中的離子是如何運動的? c 鹽橋中的離子流完了怎么辦? d 鹽橋的作用有哪些?而對于 e 生活中的電池有鹽橋嗎?這一問題在目前的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還未能解決。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入下面環(huán)節(jié)。
知識拓展:學生交流討論雙液原電池在生活和工業(yè)生產中的應用。利用課前網(wǎng)絡中查找的生活中各種電池的內部結構圖,結合鹽橋的作用,通過觀察、比對、分析找出電池內部可以取代鹽橋的部分——各種隔膜,在此過程中學生討論積極熱烈并指出了隔膜取代鹽橋的好處是為了減小電阻。通過分析生活中的各種電池,加深了學生對鹽橋的理解,真正實現(xiàn)了學以致用。
隨堂檢測: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隨堂反饋,通過三道練習及時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教學重難點的掌握情況,實現(xiàn)知識(技能)的構建與內化。
課后教學反思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能夠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學生可以按照“閱讀學習任務單——觀看微課——完成練習——課堂探究——課堂反饋——形成評價”的流程,結合自身情況,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選擇性地補充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實現(xiàn)了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
學生在學習微課時由于理解能力不同,獨自在作業(yè)平臺上自主完成作業(yè)時,會出現(xiàn)錯誤率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此時教師可以分別錄制微視頻推送給作業(yè)中出現(xiàn)錯誤的學生,不需要在課堂上一一講解。同時學生在學習同一知識時,所產生的困惑也會不同,在課堂上教師巡視學生分組探究過程中,可以依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困惑與學生單獨交流,予以指導,進行分小組或一對一的答疑解惑,進而對學生實施個性化教學。
學生在課前閱讀學習任務單后就明確了學習內容、目標和方法。從而根據(jù)任務單和個人需要選擇觀看微課的次數(shù)和時間,自主的有選擇性的學習,讓學生充分的掌握知識和概念。同時將課堂探究過程的實驗方案設計前置,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有了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
? 微課程及課堂教學點評
課前導學微課程:
文檔
利用powerpoint課件錄制微視頻課程,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了梳理和概括,以簡約生動的語言及清晰的實驗錄像,展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教師講解思路清晰,語言簡練。微課程中插入很多圖片和的錄制的視頻,并且視頻的錄制過程中,突出了實驗的裝置,而不是突出教師本人,這樣有助于學生觀察實驗的現(xiàn)象,同時邊做實驗邊講解,講解和實驗操作的過程能很好的配合,截取的的圖片(2:05處)清晰的反映出了實驗前后的銅片和鋅片發(fā)生的變化。在對圖片進行講解的過程中(0:35處和4:55處),邊講解文字逐漸出現(xiàn),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的理解。
但是微視頻課程制作還不夠精致,如:3:35處和6:45處,可以用powerpoint畫圖,并設置動畫,規(guī)范的作圖和動畫,可以更加生動的顯示原電池產生持續(xù)穩(wěn)定電流的過程和雙液原電池的設計過程。4:13處文字可以慢慢的逐漸出現(xiàn),不宜突然出現(xiàn),5:30處的公式出現(xiàn),可以用擦除的動畫從左到右慢慢的逐漸出現(xiàn),錄課時的板書還不夠規(guī)范,可以把部分的板書內容改為插入的文字,并且隨著教師的講解逐漸顯示出來會更好。
課堂教學點評: 學生在課前,不僅讓學生觀看介紹雙液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微課程視頻,還給學生留有學習任務單,通過學習任務單,讓學生課前就明白,學習的內容、達成的目標、學習的建議和方法、學習的流程以及學習任務等內容。課堂教學開始,反饋了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分別展示了幾個學生設計的雙液原電池。接著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16:50處),親自搭建雙液原電池,在實驗中小組同學們間進行合作,有的實驗操作,有的拍照上傳,培訓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通過網(wǎng)絡平臺,隨即把不同組學生的實驗情況呈現(xiàn)在屏幕上(21:50處)讓大家分享。并引導學生分析兩種電池的區(qū)別是什么(23:05處)?再進一步的引導學生回答,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情況呢?為了更加精準的反應兩種原電池電流的變化情況,利用微電流傳感器(25:40處),在屏幕上顯示了單液原電池(27:15處)和雙液原電池(28:25處)的電流變化情況,讓學生們真實感受到兩種原電池的電流變化是不同的,通過學生的分組實驗,和屏幕上的演示實驗,二者結合進來,引導學生分析總結雙液原電池的優(yōu)點是什么?從學生回答的問題上可以看出,學生是通過了實驗發(fā)現(xiàn)了(29:55處)單液原電池的缺點和雙液原電池的優(yōu)點。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培訓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培訓了學生思考探究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親手做實驗是不會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的。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再次動手(32:12處)操作,搭建更多的原電池。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指導。然后讓學生把實驗的結果與大家分享(36:55處),結合生活實際(41:40處)學以致用,并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問題(45:10處)。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原電池(46:05處),引導分析哪些物質起到的是鹽橋的作用?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最后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大家共同解決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49:55處),課堂教學的內容前后遙相呼應。這個過程既解決了原來課前學生提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把課堂學習的知識進一步深化。
本節(jié)課不僅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學習,搭建兩種原電池,同時把分組實驗與演示實驗結合起來,學生大量的時間是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學生親自的實踐活動獲取知識。并能很好的把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最后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屏幕展現(xiàn)了學生課前的問題,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回答,答疑解惑,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教學。
文檔
高中化學教學案例—合肥市第一中學
微課程設計思想 翻轉課堂設計方案 課后教學反思
? 微課程及課堂教學點評。
課前導學微課程
用錄課筆邊書寫邊講解,微課程中插入了教師親自錄制的實驗視頻,邊講解理論邊實驗操作,理論與實驗很好的結合。在錄制實驗過程時,采用演示用靈敏電流計,能夠清晰的顯示出電流的變化,并突出顯示了實驗的局部過程。通過實驗說明了單液原電池的缺陷,進而引出雙液原電池。在講解的過程中,隨著講解內容的變化,圖形逐漸顯示出來(4:15處),在例題的講解過程中,采用邊講解邊板書的方式,與課堂黑板上的講授很相似,學生會感到更加親切。
但內容的講授和實驗的講解,聲音的過渡不夠流暢,視頻錄制好后,可以重新配音,保持所有內容聲音的一致性。1:55處應該讓學生看到,在硝酸銅溶液中插入鋅片和銅片后,顯示出電流指針的變化過程。
本節(jié)課課前既有微課程視頻,又給學生發(fā)放了學習任務單,學生根據(jù)教師下發(fā)的任務單,指導學生課下自主學習,避免了自主學習的盲目性,同時也作了課堂學習形式的預告。13:28開始上課,講課開始,不僅反饋了學生課前微課程自主學習的情況,同時對學生課前原電池的設計方案進行了簡單分析,為接著進行的設計原電池的實驗打下了基礎。緊接著讓學生根據(jù)自己課前設計的方案或屏幕上展示的方案動手設計原電池(17:40處),學生分組合作,共同設計制作原電池,并將設計的方案拍照上傳,實驗結束后,分組發(fā)言共同分享(22:35處)實驗的成果。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交流互動的基礎上,教師歸納(24:28處)總結了不同的設計方案。教師又調出了課前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反饋的問題(25:15處),根據(jù)學生實驗的情況,引導學生共同解決自主學習中的遇到的問題。并通過flash動畫(28:24處)形象說明離子運動的情況。繼續(xù)引導學生深入分析(30:25處),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31:10處),這個過程既解決了學生學習中的疑問,同時把知識進一步的引向深入。為了說明兩種原電池的優(yōu)缺點,播放了教師錄制的實驗視頻(35:05處),由于該實驗的過程較長,通過播放視頻可以節(jié)省課堂上做實驗的時間,同時也說明了兩種原電池產生電流的特點,此時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雙液原電池電流較?。?8:05處),把知識進一步的引向深入,引導學生分析由于鹽橋的加入,增大了電阻,引起電流變小,同時又引導分析如何減小電阻使其電流增大,最后學生回答增大鹽橋的面積且減小長度(40:10處),這正是物理學中電阻定律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學科間的知識是相互關聯(lián)的。同時由“紙”引出了“膜”,知識逐漸由理論到實踐,引向生活、生產的實際。接著在知識延伸的過程中,介紹了離子交換膜(40:50處),文檔接著把所學的知識結合到生活實際中,展示了干電池的內部結構,同時讓學生親自感受干電池的結構(43:28處),學習的課堂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并讓學生親自動手組裝原電池(44:40處)讓學生體驗課堂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結合,并再次拍照上傳共同分享實驗的結果。最后通過平板做練習(50:10處)和繼續(xù)設計原電池(51:30處),檢測學習的效果。
本節(jié)課,課堂教學設計,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和實驗相結合。根據(jù)學生課前已經(jīng)掌握的基礎知識,課堂中進行實驗探究,課堂上不是簡單的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驗引導分析,解決課前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課堂中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
文檔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篇三
《甲烷》內容選擇于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jié), 這一節(jié)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jié)內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化學就介紹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也介紹了部分物質結構的知識,為學好本節(jié)內容提供了前提條件。
本節(jié)課將主要介紹以甲烷為代表的烴的分子結構、性質和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系,讓學生掌握好甲烷這一節(jié)的知識,能為學生學習烴及烴的衍生物等有機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難點:取代反應的概念和實質。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討論、講解、練習
[投影]可燃冰、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等圖片,并進行如下講解。
[小結]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耗、潔凈的新能源。我國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質。據(jù)科學家估計,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的碳儲量是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儲量的兩倍。如果能開發(fā)利用,那將是人類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氣,沼氣和煤礦坑道氣的主要成分。
但同時甲烷也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他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氣中的濃度呈現(xiàn)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們知道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優(yōu)勢為我們的生活服務,首先,就必須對甲烷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揭題]板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一、甲烷的分子組成和分子結構
1、分子組成:ch4
[學生活動]完成課本p60實踐活動并小結甲烷分子的結構特點
[板書]3、分子結構特點:正四面體型結構,呈高度對稱狀,而且c—h鍵比較牢固。
[過渡]至此,我們對甲烷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甲烷的結構決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呢?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展示]貯存甲烷氣體的裝置,并結合甲烷的式量,讓學生判斷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質。
3、 如何設計上述實驗?
[探究活動]根據(jù)以上預測,分別設計甲烷能否與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反應的探究性實驗。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后匯報討論結果
[演示實驗]將氯氣通入高錳酸鉀溶液中
[設問]1、點燃甲烷前應注意什么?
[板書]2、化學性質
⑴甲烷較穩(wěn)定,不與水、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等物質反應。
⑵甲烷的氧化反應: ch4+ 2 o2點燃 →co2+2h2o
[過渡]甲烷除了在點燃條件下跟氧氣反應外,還會在光照情況下跟氯氣反應。
[演示實驗]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邊引導學生觀看實驗現(xiàn)象,邊提示學生在觀察重點實驗現(xiàn)象時思考產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
[講授]取代反應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導學生分析概念部分的關鍵詞,
[投影]電腦模擬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氣的取代反應的動畫
[學生活動]完成一氯甲烷與氯氣進一步反應的方程式
[投影]隨堂鞏固練習
[投影]甲烷的三點利用及圖片
[課堂小結]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況下比較穩(wěn)定,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燃燒反應、取代反應和熱解反應。它主要取決于甲烷穩(wěn)定的正四面體結構。取代反應是甲烷的特征反應。
1、完成課本p65課后習題1、2、3、5、6
本節(jié)課的引入通過介紹我國實施的“西氣東輸”工程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國民經(jīng)濟建設實際,激發(fā)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有機化學“有趣、實用”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以比較興奮高昂的情緒開始本節(jié)課的學習。
在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時,首先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學生對物質結構知識的回憶,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學生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學習結構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甲烷的性質,始終緊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條主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方法。
學習甲烷的性質時,利用學生探究活動、演示實驗以及多媒體投影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微觀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取代反應的實質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甲烷的性質的探究活動這一塊要注意控制時間,否則很容易讓這一塊內容占用了大部分時間,而沒有充分的時間來讓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
本節(jié)課的學習,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探究法,幫助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guī)律,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篇四
知識與技能要求:
(1)記住苯的物理性質、組成和結構特征。
(2)會寫苯的燃燒反應、鹵代反應、硝化反應、加成反應等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要求
(1)通過分析推測苯的結構,提高根據(jù)有機物性質推測結構的能力。
(2)通過苯的主要化學性質的學習,掌握研究苯環(huán)性質的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化學家發(fā)現(xiàn)苯環(huán)結構的歷史學習,體驗科學家艱苦探究、獲得成功的過程,培養(yǎng)用科學觀點看待事物的觀點。
難點:苯分子結構的理解
重點:苯的主要化學性質。
【課始檢測】
(1)烷烴、烯烴燃燒的現(xiàn)象?
(2)烷烴、烯烴的特征反應是什么?
【導入】這節(jié)課起我們學習一種特殊的烴,先請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學史資料。
【科學史話】19世紀初,英國等歐洲國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氣,使煤炭工業(yè)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生產煤氣剩余一種油狀、臭味、粘稠的液體卻長期無人問津。1825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從這種油狀液體中分離出一種新的碳氫化合物。法國化學家日拉爾確定了這種碳氫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8,分子式為c6h6,并叫作苯。
【探究問題1】
(1)若苯分子為鏈狀結構,根據(jù)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飽和烴嗎?
(2)在1866年,凱庫勒提出兩個假說:
1、苯的6個碳原子形成_____狀鏈,即平面六邊形環(huán)。
2、各碳原子之間存在____交替形式
【板書】
苯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
凱庫勒結構式:_____________
結構簡式:____________
【探究問題2】
重要化學性質能使溴水褪色;使錳酸鉀褪色。
【分組實驗】教材第69頁實驗3-1
從實驗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學性質特點。
1、將1滴管苯滴入裝有水的試管,振蕩,觀察。
2、將1滴管苯與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試管中,振蕩,靜置觀察現(xiàn)象。
3、將1滴管苯與1滴管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的混合于試管中,振蕩,靜置。
【提問】實驗現(xiàn)象是?
【歸納小結】
實驗、現(xiàn)象、結論。
水、分層、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層,上層為橙紅色(萃?。┍讲荒苁逛逅噬?。
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分層,下層為紫紅色苯不能使高錳酸鉀褪色。
【思考與交流】
(1)你認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雙鍵?苯到底是什么結構呢
(2)苯的鄰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種說明什么?
【強調】科學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個c原子之間的鍵完全相同,是一種介于單鍵與雙鍵之間的一種獨特的鍵。
【結論】苯分子的結構中不存在碳碳雙鍵或碳碳三鍵。
【歸納小結】
[板書]一、苯的組成與結構
1、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_______或_________
【思考與交流】:苯的結構簡式用哪種形式表示更為合理?
注意:凱庫勒式不科學,但仍被使用。
2、結構特點
(2)苯環(huán)上的碳碳鍵是介于單鍵與雙鍵之間的獨特的鍵(六個鍵完全相同)
【自主學習1】通過實驗結合預習請說出苯的物理性質
[板書]二、苯的物理性質。
[板書]三、苯的主要化學性質
1、苯的氧化反應
【演示實驗】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在酒精燈上引燃。
【提問】現(xiàn)象是?
火焰明亮,伴有大量濃煙。
【思考】苯在空氣中燃燒冒黑煙的原因?
含碳量高
【思考與交流】你能寫出苯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嗎?
【注意】苯不能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
【演示實驗】觀察實驗,記錄現(xiàn)象,并回答問題
[板書]2、苯的取代反應
(1)苯與液溴的化學方程式:
注意:
①反應條件純液溴、催化劑,即溴水不與苯發(fā)生反應。
②只引入1溴原子,即只發(fā)生單取代反應。
③產物為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無色,油狀液體,能溶解溴,溴苯溶解了溴時呈褐色。
【動畫模擬】觀看動畫寫出化學方程式。
【板書】苯與硝酸反的取代反應:
注意:
①反應條件:50—60℃水浴加熱。
②混合時,要將濃硫酸緩緩注入濃硝酸中,并不斷振蕩。
③濃h2so4的作用:催化劑吸水劑。
④硝基苯是無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狀液體,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知識拓展】
苯的磺化反應化學方程式:
【板書】在特殊條件下,苯能與氫氣、氯氣發(fā)生加成反應。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苯的用途: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農藥、醫(yī)藥、染料、香料等。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08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