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范文(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5 11:50:09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范文(13篇)
時間:2023-12-15 11:50:09     小編:QJ墨客

報告的撰寫要注意結論的客觀性和邏輯性,避免個人偏見和主觀評價。在寫報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結構的安排和邏輯的展開,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所傳達的信息。在這些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于所研究的主題有著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以及對數(shù)據(jù)和信息的恰當運用。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一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yè)基本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通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shù)氐牡刭|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qū)。

xx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區(qū)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wèi)在周圍。山雖不云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里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xiàn)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nóng)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專業(yè)2004級。

31二、實習內容。

1、xx自然保護區(qū)概況。

xx自然保護區(qū)是1994年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于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也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旅游勝地。

xx自然保護區(qū)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qū)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跡,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qū)內地質遺跡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面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并保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硅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巖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展現(xiàn)了火山爆發(fā)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xx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復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跡,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fā)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qū)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巖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硅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巖柱狀節(jié)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qū)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峰并峙狀似馬鞍,其地貌類型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qū)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qū)范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shù)條季節(jié)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潛粗面火山巖結構構造特征,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巖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tài)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qū)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巖、含礫砂巖夾砂礫巖、鈣質粉砂巖、偶夾砂巖。特別是經(jīng)多年采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jié)理形態(tài)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硅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fā)現(xiàn)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jīng)過硅化反應形成了現(xiàn)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qū)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后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fā)生硅化反應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株被鑒定為南洋杉,樹干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jié)、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保護對象。盡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qū)內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

xx石林。

xx盛產(chǎn)安山玢巖,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巖漿涌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yōu)質建筑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余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xx石林”。

據(jù)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巖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巖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凈,是一種高級建筑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fā)育于玄武巖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xx石林可發(fā)育于安山巖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guī)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guī)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fā)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qū)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fā)出的大量巖漿經(jīng)冷卻收縮形成了現(xiàn)在蔚為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并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沉積構造。

接觸變質巖。

xx區(qū)域內的沉積巖層屬中生代白堊紀萊陽群曲格莊組,為萊陽群的最上層部位。該組為河流相,山麓洪積相粗碎屑堆積,一般以中、粗粒砂巖、砂礫巖為主、兼有漫灘相或局部淺湖相的細碎屑沉積。區(qū)域沉積巖之沉積構造特征,屬較典型的網(wǎng)狀河流相沉積。大型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斜層理隨處可見。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場中沿坑壁可觀察到極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構造、抱卷層理、大型交錯層理等。另在xx東坡還可以同時見到向上變細和向上變粗兩種沉積層序。測量巖層產(chǎn)狀可以斷定,xx地區(qū)當年有一古水流,方向為自北向南。各種沉積構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遍布于山林之間,給旅游、地質教學提供了一處理想場所。

接觸變質帶。

由于巖漿的入侵及對圍巖的烘烤諸因素,在接觸帶部位沉積巖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觸變質作用。在xx極頂東麓可見紫色、灰色粉砂巖及細砂巖發(fā)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巖,以及沉巖體邊緣不規(guī)則分布的黑色角巖。在火山巖中也可見到砂礫巖捕虜體。長達幾百米的接觸變質巖,將火山巖與沉積巖截然分開,宛如一條“黑色長龍”,極其壯觀,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及科研價值。

其他。

xx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區(qū)的一座孤山,且范圍較小,故形不成其獨立的氣候特征,它與城區(qū)及中西部地區(qū)的氣候狀況無大的差異。由于xx地區(qū)地勢較高,水資源相對貧乏,其主要水源為天然降水。

xx因受地貌、巖性之影響,土壤類型及分布也不盡相同,大體分為山體土壤和山周土壤兩種類型。

xx的山體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狀況,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種類型。

xx的的自然資源包括地質遺跡在內的礦產(chǎn)資源及植被資源、土地資源等。有的極其珍貴,聞名于全國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豐富,蘊藏于整個xx區(qū)域中。

xx山體間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側柏、水杉、刺槐、合歡、火炬、拓樹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統(tǒng)計,它的綜合面積可達3000余畝,其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盡管這些各類林木尚在幼年時朋,但它不但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調節(jié)氣候的重要作用。

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后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煉機會。

通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煉了我們的實習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煉自己的實習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煉的自己的機會。

通過著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煉了我們的實習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了解馬地質地貌的類型和地質變化,而且學習并掌握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習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后的成果心里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xx旅游開發(fā)一些不合理現(xiàn)象,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由于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jīng)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干旱貧瘠,巖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資源優(yōu)勢,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生態(tài)的大豐收是開發(fā)者應慎重考慮的。

目前xx的旅游開發(fā)剛剛拉開了序幕,我們相信開發(fā)者會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xx自然保護區(qū)煥發(fā)出新的樂章,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生態(tài)三方面和諧發(fā)展,造福人類。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睘榱伺浜系刭|地貌學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并且使同學們對所學地質地貌學知識有更感性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2016年7月13日,我們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01級的同學在高老師和劉老師的帶領下,到全國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慶七星巖地區(qū)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是三天的時間,我們的地質地貌知識也相當有限,但是在已經(jīng)掌握了當?shù)卦敿毜刭|地貌情況的高老師和劉老師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掌握了當?shù)氐牡刭|地貌情況,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驗證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本次實習從7月13日開始,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出發(fā),途經(jīng)中山,江門等市,中午到達高要市,實習考察正式開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再經(jīng)西江大橋抵達肇慶市,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后是到東崗村觀察并討論了當?shù)貨_積平原與洪積扇之間的過渡地貌。14日考察重點在七星巖風景區(qū)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

7月13日早上,我們乘車出發(fā),所經(jīng)過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著珠江三角洲的邊緣開辟的。南方多丘陵,沿著三角洲沖積平原的邊緣建設公路難度一般都較低。公路兩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巖石大多已經(jīng)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巖保存下來。而正是由于肇慶的基巖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qū)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這個平原上。下面我們就三天實習所考察的地貌類型來分類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qū)的地質地貌狀況。

1.滑坡與侵蝕階地

7月13日早上我們從珠海出發(fā),首先到達的第一個實習地點是處于西江南岸西江大橋東側的一個小卸煤碼頭,也稱上南岸,屬于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該地區(qū)在20年前發(fā)生過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約9時至11時該地發(fā)生一般性規(guī)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2]事發(fā)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后來只有一人逃脫。據(jù)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后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qū)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此滑坡范圍在130m—140m內,滑動后滑坡體伸入西江,由于規(guī)模較小,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該地處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蝕使土石坊減少,導致不穩(wěn)定。

(2)滑坡體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現(xiàn)已填平),與山體旁的西江距離不遠,水的下滲對滑坡體的滑動起了潤滑作用。

(3)該地原本的卸煤碼頭比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體的負荷,促進滑坡的產(chǎn)生。

(4)滑坡體由第四紀粘土組成,是松散的堆積物,容易產(chǎn)生滑動。

該滑坡滑動后形成了4-5個滑坡階地。如今的滑坡體由于采山造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jīng)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見。

2.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是洪水不能淹沒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態(tài)階地。這里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須有殘留沖積物,如果河流谷坡僅有階梯狀的巖石坡面,可稱之臺地或古剝蝕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

階地的類型有常態(tài)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后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

(1)常態(tài)階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qū)。如鑒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tài)階地,簡稱階地。

(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為第一級半埋地。(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tǒng)覆蓋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

上文所說的滑坡歷時一個多小時,形成四五個臺階。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級階地,朝上是三級階地。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曾是西江河漫灘,后來由于構造運動使河漫灘抬升,形成現(xiàn)在的二級階地。此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xiàn)此處基巖的多樣性。

該地的三級階地高50米,地勢平坦,鵝卵石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但現(xiàn)被水泥蓋住了。由于鵝卵石形成的致密隔水層比較堅實,現(xiàn)此處建有一供水站。

通過觀察,得出此處階地鵝卵石的幾個特點:

(1)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jīng)距離遠;

(3)階地級數(shù)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

因此,要確定各級階地可根據(jù)以上三個特點,通過找礫石,觀察巖性,風化程度,磨圓度等方面來確認。

3.洪沖積階地和洪積扇

肇慶市西江和北嶺間有洪積扇地貌。13日下午15:30我們來到了該洪積扇所在的耀輝園藝場,這里和我們所住的黨校都是建在北嶺的洪積扇上的,地上原積的土都是來自洪積扇的,廣茂鐵路的肇慶市北端部分也是修在洪積扇上。從來的路上我們也看到不少依山而建的度假別墅,洪積扇是經(jīng)過很長時間堆積而成的,坡度相對比較平坦,在上面搞建筑是可行的。我們觀察到眼前的洪積扇剖面有五六米高,巖層組成是第四紀時代的巖石,北嶺的巖石主要是泥盤系的砂巖滾下來再堆積成第四紀巖層的。裸露在外的紅色巖石是砂巖,由長石、石英組成,風化后易敲碎,在大氣中變質后變黃生成fe2o3。巖石特征自上而下,從扇頂?shù)缴染?,依次是由粗到細的砂巖。

接著,我們來到東崗村一洪積扇和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進行考察。肇慶市北部是北嶺山脈,西江從肇慶市的西部流進,在肇慶市的南端向東拐彎從肇慶市的南端流過,所以整個肇慶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構成基本上是從山脈到洪積扇,再到?jīng)_積平原的過渡。

過渡地帶的地面有很多白色的泥土,踩上去比較柔軟。過渡地帶的物質組成基本是粘土物質,既有沖積物又有洪積物,巖性復雜。沖積平原和洪積扇共有的特點是前緣較薄,地下水較淺,物質較細。

兩者的區(qū)別是:

(1)沖積平原是遠距離搬運所致,而洪積扇是近距離搬運所致。如我們所考察的過渡地帶中的沖積物就是從西江中上游遠距離搬運來的。

(2)結構成分上,沖積平原的礫石成分可以是任何巖石,而洪積扇由砂巖組成。(3)結構上,沖積物的顆粒磨巖度好,而洪積物的顆粒磨巖度差,并呈紅色。

4.喀斯特丘陵和洞穴

旅游勝地七星巖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的七個秀麗喀斯特石峰是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guī)r(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這七座巖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后的兩翼形成的山巖,稱為殘峰。這里各級溶洞發(fā)育良好。溶洞發(fā)育初期是地下水沿著細小的裂隙,如層面、節(jié)理面、斷層面等流動,并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被水充滿后,水就有了承壓性,溶蝕能力加強。隨著空隙的擴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機械侵蝕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蝕迅速擴大并合并,形成地下河。

7月14日早上8點多,我們到達七星巖開始新一天的實習。步入七星巖風景區(qū),一路向前走,路的左邊是砂質巖形成的侵蝕丘陵,路的右邊是石灰?guī)r喀斯特地貌。途經(jīng)一招財佛石像前,抬頭仰望,只見招財佛后面的山巖是一分界處,左邊是砂頁巖,右邊是石灰?guī)r,兩邊的植被也有所不同。

接著我們來到位于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fā)育在石炭系中上統(tǒng)的壺天群灰?guī)r,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tǒng)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jié)理、褶皺均有。

巖溶發(fā)育須具備的條件是:

(1)巖石是可溶性巖石,如石灰?guī)r。

(2)巖石的透水性好。巖石的透水性影響著水向地下滲流,關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進行。巖石裂隙越發(fā)育,巖石的透水性就越好。

(3)地下水須具有侵蝕性,例如要具有co2,能形成hco3-。

(4)地下水必須是流動的,否則hco3-飽和后不再形成。由以上條件形成溶洞,時間越長,溶洞越大。

雙源洞具備以上條件,其巖性為石灰?guī)r,位于兩節(jié)理的交匯處,裂隙發(fā)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huán)流動。

我們繼續(xù)向前走,據(jù)老師介紹,此處的喀斯特溶洞在60年代作為軍事用地,小的用作防空洞,大的用作軍用機場。

轉過禾原巖我們來到一題為“奇觀”的鐘乳石前,鐘乳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由二氧化碳溢出而形成。

雙源洞還有另一個出口,北嶺流過來的河流流進溶洞,形成斷頭河。溶洞水冬暖夏涼(地下水20米恒溫),地表水與此匯集到落水洞。

離開雙源洞后,我們登上馬欄崗,該處是一個石灰?guī)r侵蝕坍塌后形成的大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落水洞發(fā)育于不可溶的砂頁巖和可溶的石灰?guī)r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巖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由于很難深入落水洞去考察,所以我們無法得知雨水落入洞后,是沿什么路徑流動的。

在玉屏巖西面山腳,我們考察了玉屏巖和七星巖之間的斷層面。這是一個右行平錐平移斷層,玉屏巖本與觀音巖相連,后來觀音巖向南東移動,玉屏巖向北西移動,從而形成一左旋斷層。中間破碎帶易被風化侵蝕,形成的粘土不透水,從而蓄水成湖。觀察此斷層面走向的方法是:微觀上根據(jù)擦痕判斷:用手摸斷層面,若光滑則是沿其走向。綜觀上根據(jù)斷層階步,順則是其走向。

接著,我們還學習了如何用羅盤定地物方位?;驹硎窍却蜷_羅盤蓋,讓羅盤蓋上的鏡子中軸線前端對準遠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線的后端指向觀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針轉動、靜止至微動,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針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對所指地物的方位。

當天13:15我們來到高108米的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峰連接而成山脈。13:30我們到達山頂?shù)恼峭?。從山頂眺望,北嶺山脈自北向南過渡,北面有別墅建在洪積扇上。地形分布是:山前由傾斜平原過渡到?jīng)_積平原;向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著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qū);七星湖上是七個喀斯特丘陵,石上的坑洼是由雨點的機械侵蝕和雨點的侵蝕造成的。

5.皺褶和斷層

7月15日早上8:30,我們到達正位于西江的峽谷地段——三榕峽。峽谷段處在西江中游,峽谷段河流狹窄,水流速度快,侵蝕能力強。我們所在考察的地點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嶺山脈的延伸,巖性是砂頁巖。背斜的軸部往往是比較低洼的地區(qū)。該背斜發(fā)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主要是砂頁巖,頁巖具有巖理,與泥巖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整個背斜朝北傾斜。

三榕峽這一段的巖層傾向整體上朝北傾斜,目視傾角大約為30度。我們朝南走,找到一處巖層表面比較平滑的地方,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使用羅盤來測量巖層的傾向、傾角和走向。由于巖層傾角與走向相互垂直,所以一般只需要測量巖層的傾角,然后加上或減去90度就可得出其走向了。

9:40我們繼續(xù)向另一個考察地進發(fā),9:45到達了一個采石場。此時我們基本到了背斜的軸部,巖層傾角近似水平,有一點往南傾斜,此處巖石易破碎,節(jié)理最發(fā)育,人工采石時,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當然,這里生產(chǎn)的巖石也有一個缺點——堅硬度不高,一般不適合作為現(xiàn)代高層建筑物的用材。

從采石場再往南走就是北嶺的背斜南翼,巖層往南傾斜。至此,我們基本觀察完北嶺山脈的背斜。再往南走時,我們發(fā)現(xiàn)發(fā)育于泥盆系的巖層突然消失,從我們手上的地質地貌剖面圖,可以看到北嶺山脈上標有一個大斷層,該處斷掉從泥盆系到第四系6個系的地層形成斷層。然后我們就在采石場觀察和揀石頭標本。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不少石英砂、粉砂巖,而肇慶著名的端硯就是用很細的石英砂和粉砂巖制作的。

中午時分,我們乘車回到黨校。黨校的公路也是修在洪積扇上,我們途中下車選擇兩個點用羅盤測量了傾角,大約為4、5度,越往上角度越大。

1.地質發(fā)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構造為地槽構造特征,這個時期的褶皺比較強烈。在距今5.7-5.0億年的寒武紀時期,肇慶地區(qū)是個淺海地區(qū),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積達1000-1500m厚,這些堆積來自華夏古陸(即今潮洲一帶)。到奧陶紀(o)時期,發(fā)生了廣東范圍的郁南運動使奧陶紀地層不整合于寒武紀地層之上。海相同時發(fā)生了變化,海水深度受地殼、氣候等的影響而由深變淺。志留紀(s)后,距今4.0億年,發(fā)生了著名的加里東運動,影響整個肇慶地區(qū)抬升為陸地,而高要、德慶、羅定等地還殘余狹長的海灣。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構造進入了準地臺階段,七星巖地區(qū)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1)為陸地相,肇慶地區(qū)已形成山地丘陵,沒有沉積。中泥盤世(d2)有桂頭群石英巖和粉砂巖(d1-2gt),海陸相交互,有淺海相沉積。海水從廣西方向涌來,發(fā)生海侵現(xiàn)象,肇慶地區(qū)由陸地向海洋轉移,沉積物自西向東由粗變細,沉積物厚度由厚變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頭群的不整合地層。到了距今3.4—2.8億年的石炭紀時期(c),整個肇慶地區(qū)繼續(xù)沉積成淺海環(huán)境。初期氣候溫暖,貝殼類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鈣濃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guī)r(c1ds)由此形成。后來又發(fā)生海退,許多地區(qū)都形成了濱海環(huán)境,出現(xiàn)濱海和沼澤,形成測水灰?guī)r(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時期,氣候炎熱,海水運動不強烈,流動性差,開闊的淺海臺地生物不發(fā)育,在化學作用下,生物化學風化、海水蒸發(fā)濃縮形成層理不發(fā)育的白云石灰?guī)r,即壺天組灰?guī)r(c2+3ht)。從二疊紀到三疊紀,仍呈海陸交互相,為濱海沼澤環(huán)境。

至中生代(mz),三疊紀時期(t)大地處于大陸邊緣活動帶,上三疊紀(t3)到下侏羅紀(j1)發(fā)生的印支運動使整個廣東省大部分地區(qū)抬升為陸地。肇慶地區(qū)也從此脫離了海洋環(huán)境。

中侏羅紀(j2)至白堊紀(k)(距今1.95—0.55億年),發(fā)生了五幕燕山運動。其中第三幕燕山運動(距今1.55—1.35億年)時期,花崗巖體入侵,熔巖侵入,后來鈣質被剝蝕使花崗巖出露地表,形成現(xiàn)在西江南岸的花崗巖群。至此,地質發(fā)育情況趨于穩(wěn)定。

2.地貌發(fā)展史

第四紀中更新世(q2)以前,主要包括白堊紀(k)、早第三紀(e)、晚第三紀(n)、早更新紀(q1),即距今1.5億-70萬年之間,由于燕山運動,喜山運動的構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長期侵蝕、溶蝕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慶地區(qū)的基本輪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蝕低山,南面為侵蝕丘陵,中間形成東西向的西江以及寬闊的西江低地、旱峽、羚羊峽。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階段的地殼相對穩(wěn)定時期,形成了北嶺南坡的洪沖積扇,西江兩岸則形成河漫灘,在七星巖的水平流動帶形成地下河。(根據(jù)第四層水平溶洞經(jīng)過四次構造抬升,抬升到目前的65-75m高度)。

在中更新世(q2)時期的陸相環(huán)境,早更新世(q1)末期與中更新紀(q2)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qū)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這是根據(jù)第三、四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出來的)。由于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蝕,喀斯特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qū)原先的水平流動帶抬升為干溶洞,成為垂直上升帶。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床上升為河漫灘;北嶺南坡形成洪沖積扇,而后洪沖擊扇抬升為洪沖積階地。當?shù)貧ぬ幱诜€(wěn)定階段后,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桂頭群的角礫石(第二層溶洞堆積物)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沖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抬升了20米(根據(jù)第二、三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或第二、三級河流階地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得出的)。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抬升為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沖擊階地。

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地殼大幅度抬升幾十米。由于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巖面由此形成,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中更新世(q2)的七星巖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q3)抬升以后,從此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為主要運動方向,出現(xiàn)了埋藏階地。雖有局部的上升,實際沖積層厚度超過了正常沖積層厚度。(正常沖積層厚度為20米,肇慶沖積平原地區(qū)最厚沖積層厚度竟達60米,旱峽在全新世淤塞,其沖積層厚度竟達90米)。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在羚羊峽進口和出口附近有來自山地的兩條溪流,沿北嶺與龍門之間的向斜構造下蝕和溯源侵蝕,切開源頭分水嶺,形成西江旱峽汊道。

至距今兩萬年,即晚更新世(q3)末到全新世(q4),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chǎn)生了兩個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蝕,有利于河流階地發(fā)育;(2)海平面下降(距今6000年),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廣東大陸構造抬升,冰期過后,廣東大陸構造下沉,第一級和河流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第一級半埋藏階地。這一時期地殼表面以風化侵蝕為主,顆粒小,呈紅色,劇烈風化。

大學的第一次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我們這次的“篤行”盡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xù)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細節(jié)如做筆記應該用鉛筆等等,學會基本的考察報告的寫法,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fā)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xiāng)和各地的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三

1、通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形態(tài)、基本特征、物質組成、發(fā)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了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guī)律,小流域地貌的發(fā)育,空間組合規(guī)律。

3、培養(yǎng)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地點:**地區(qū)。

時間: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處于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游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峰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巖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guī)r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巖溶地貌發(fā)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巖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jīng)杭州市城區(qū)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qū)大地構造處于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qū)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qū),包括市區(qū)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qū)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層發(fā)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于現(xiàn)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wěn)定。區(qū)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qū)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巖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guī)r,巖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巖層層面裂隙及節(jié)理發(fā)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匯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shù)細小的水流都匯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匯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qū)由于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于療養(yǎng)院門口,為基巖、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巖為基座,基巖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巖為康山群的石英砂巖。礫石層約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厘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已經(jīng)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并不位于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游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jīng)常交替地沖刷河道,而不直接沖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wěn)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床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游加長,逐漸發(fā)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結構。由于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后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于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后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后形成的外形。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干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tài)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床相對穩(wěn)定。

我們所觀察的分水江流域地區(qū)江水較淺,兩邊是山,河層礫石密布,有很多礫石心灘,邊灘和心灘清晰可見,對面為河漫灘,以種植了樹木,地形較為平整。河流彎曲處凹岸侵蝕為深潮,無邊灘;凸岸邊灘廣布,河層礫石因水流長距離搬運,磨圓度較好。礫石有長(a)、寬(b)、厚(c)之分,一般ab面傾向河流上游,這樣停止下來時最為穩(wěn)定,有時剖面中的礫石停止時是垂直的,說明當時水流非常急,礫石ab面的傾斜方向可指示水流方向。

我們跟隨帶隊老師沿江水一直向前來到了一處河流沉積的礫石和沙交替的剖面,該剖面有多層礫石和沙,這是由于河岸的可動性及抗侵蝕能力差使得河流來回擺動,河床又有輕微的下蝕所形成的。

瑤琳仙境,又名瑤琳洞,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λ固氐孛驳男纬梢邆淙齻€條件;一是可溶解的巖石--石灰?guī)r(caco3);二是可透水的裂縫,它具有原生和次生之分,地質學上分別稱為層理和節(jié)理斷層(原生是石灰?guī)r在海水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層狀裂隙,次生的是由巖石經(jīng)過地質構造運動而造成的裂開和風化、日曬、雨淋,巖石熱脹冷縮、動植物的破壞等);三是可流動的水?,幜障删晨v深1公里,總面積達28000平方米,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廬縣瑤琳鎮(zhèn)。是我們這次野外實習的最后一站。

瑤琳洞屬于地下喀斯特地貌,這種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它的初期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巖表面細小的裂隙流動并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充水后,水具有承壓性,其溶蝕量比在正常狀態(tài)下大得多。隨著溶隙的擴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蝕外,還產(chǎn)生機械侵蝕,溶隙迅速擴大與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由于溶洞是沿各種構造裂隙溶蝕、侵蝕出來的,所以它的縱剖面具有階梯狀升降的特點。平面輪廓常呈直角轉折。在多組裂隙交叉處,無論是溶蝕、侵蝕或崩塌等方面都比較強烈,因此溶洞特別高大,如瑤琳仙境中的“廳堂”。它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長期作用的結果。含酸的可流動水不斷沿裂隙對巖石進行長期的溶蝕作用,造就了溶洞內部奇特的溶蝕地貌;另一方面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巖的水滴斷續(xù)的從溶洞頂部落下并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例如瑤琳洞第一標志“銀河飛瀑”。

這次綜合野外實習在游覽過“瑤琳仙境”以后就圓滿結束了,雖然實習過程中每次大家都走的有種精疲力盡的感覺,但這也培養(yǎng)了我們的吃苦精神與小組合作的精神。而且沿途還看到了很多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在瑤琳洞內,大家在深深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也為人們所設計的燈光效果和想出的與洞內景觀相對應的美麗神話所著迷,參觀的路途中驚喜不斷,同時也加深了對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的認識,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也讓我們看到溶洞這種獨特的地理景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讓我們在流連其中的同時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的保護好這類景觀。另外,這次實習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辛苦和苦中有樂的趣味所在。大家在行程中互相幫忙、交流,也加深了同學間的情誼。

有點遺憾的是由于旅游度假村的建設使原本位于九溪十八澗途中幾處典型的地貌(牛軛湖等)已經(jīng)夷為平地,在后來去往新安江的路上幾處典型的剖面也已找不到痕跡。這些現(xiàn)象促使我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事實,尤其是人類在利益的驅使下對自然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讓我們反思怎樣才能既滿足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保護大自然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次寶貴的經(jīng)歷,我們的一些基本技能,如觀察環(huán)境,野外考查能力等也得到了訓練。每一個人在領略美麗風光的同時,都從中學到、領悟到了以前不知道,或者了解不深的東西。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睘榱伺浜系刭|地貌學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并且使同學們對所學地質地貌學知識有更感性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xx年7月13日,我們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01級的同學在高老師和劉老師的帶領下,到全國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慶七星巖地區(qū)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是三天的時間,我們的地質地貌知識也相當有限,但是在已經(jīng)掌握了當?shù)卦敿毜刭|地貌情況的高老師和劉老師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掌握了當?shù)氐牡刭|地貌情況,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驗證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本次實習從7月13日開始,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出發(fā),途經(jīng)中山,江門等市,中午到達高要市,實習考察正式開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再經(jīng)西江大橋抵達肇慶市,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后是到東崗村觀察并討論了當?shù)貨_積平原與洪積扇之間的過渡地貌。14日考察重點在七星巖風景區(qū)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

7月13日早上,我們乘車出發(fā),所經(jīng)過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著珠江三角洲的邊緣開辟的。南方多丘陵,沿著三角洲沖積平原的邊緣建設公路難度一般都較低。公路兩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巖石大多已經(jīng)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巖保存下來。而正是由于肇慶的基巖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qū)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這個平原上。下面我們就三天實習所考察的地貌類型來分類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qū)的地質地貌狀況。

1.滑坡與侵蝕階地。

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xiàn)象稱為滑坡。滑坡是山區(qū)建設中經(jīng)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

7月13日早上我們從珠海出發(fā),首先到達的第一個實習地點是處于西江南岸西江大橋東側的一個小卸煤碼頭,也稱上南岸,屬于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該地區(qū)在20年前發(fā)生過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約9時至11時該地發(fā)生一般性規(guī)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發(fā)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后來只有一人逃脫。據(jù)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后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qū)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此滑坡范圍在130m—140m內,滑動后滑坡體伸入西江,由于規(guī)模較小,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該地處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蝕使土石坊減少,導致不穩(wěn)定。

(2)滑坡體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現(xiàn)已填平),與山體旁的西江距離不遠,水的下滲對滑坡體的滑動起了潤滑作用。

(3)該地原本的卸煤碼頭比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體的負荷,促進滑坡的產(chǎn)生。

(4)滑坡體由第四紀粘土組成,是松散的堆積物,容易產(chǎn)生滑動。

該滑坡滑動后形成了4-5個滑坡階地。如今的滑坡體由于采山造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jīng)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見。

2.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是洪水不能淹沒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態(tài)階地。這里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須有殘留沖積物,如果河流谷坡僅有階梯狀的巖石坡面,可稱之臺地或古剝蝕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

階地的類型有常態(tài)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后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1)常態(tài)階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qū)。如鑒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tài)階地,簡稱階地。(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為第一級半埋藏階地。(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tǒng)覆蓋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

上文所說的滑坡歷時一個多小時,形成四五個臺階。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級階地,朝上是三級階地。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曾是西江河漫灘,后來由于構造運動使河漫灘抬升,形成現(xiàn)在的二級階地。此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xiàn)此處基巖的多樣性。

該地的三級階地高50米,地勢平坦,鵝卵石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但現(xiàn)被水泥蓋住了。由于鵝卵石形成的致密隔水層比較堅實,現(xiàn)此處建有一供水站。

通過觀察,得出此處階地鵝卵石的幾個特點:(1)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jīng)距離遠;(2)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shù)貜碗s的巖性;(3)階地級數(shù)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

因此,要確定各級階地可根據(jù)以上三個特點,通過找礫石,觀察巖性,風化程度,磨圓度等方面來確認。

3.洪沖積階地和洪積扇。

肇慶市西江和北嶺間有洪積扇地貌。13日下午15:30我們來到了該洪積扇所在的耀輝園藝場,這里和我們所住的黨校都是建在北嶺的洪積扇上的,地上原積的土都是來自洪積扇的,廣茂鐵路的肇慶市北端部分也是修在洪積扇上。從來的路上我們也看到不少依山而建的度假別墅,洪積扇是經(jīng)過很長時間堆積而成的,坡度相對比較平坦,在上面搞建筑是可行的。我們觀察到眼前的洪積扇剖面有五六米高,巖層組成是第四紀時代的巖石,北嶺的巖石主要是泥盤系的砂巖滾下來再堆積成第四紀巖層的。裸露在外的紅色巖石是砂巖,由長石、石英組成,風化后易敲碎,在大氣中變質后變黃生成fe2o3。巖石特征自上而下,從扇頂?shù)缴染?,依次是由粗到細的砂巖。力,加上重力作用,溶蝕迅速擴大并合并,形成地下河。

7月14日早上8點多,我們到達七星巖開始新一天的實習。步入七星巖風景區(qū),一路向前走,路的左邊是砂質巖形成的侵蝕丘陵,路的右邊是石灰?guī)r喀斯特地貌。途經(jīng)一招財佛石像前,抬頭仰望,只見招財佛后面的山巖是一分界處,左邊是砂頁巖,右邊是石灰?guī)r,兩邊的植被也有所不同。

接著我們來到位于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fā)育在石炭系中上統(tǒng)的壺天群灰?guī)r,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tǒng)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jié)理、褶皺均有。

巖溶發(fā)育須具備的條件是:(1)巖石是可溶性巖石,如石灰?guī)r。(2)巖石的透水性好。巖石的透水性影響著水向地下滲流,關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進行。巖石裂隙越發(fā)育,巖石的透水性就越好。(3)地下水須具有侵蝕性,例如要具有co2,能形成hco3-。(4)地下水必須是流動的,否則hco3-飽和后不再形成。由以上條件形成溶洞,時間越長,溶洞越大。雙源洞具備以上條件,其巖性為石灰?guī)r,位于兩節(jié)理的交匯處,裂隙發(fā)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huán)流動。

我們繼續(xù)向前走,據(jù)老師介紹,此處的喀斯特溶洞在60年代作為軍事用地,小的用作防空洞,大的用作軍用機場。

轉過禾原巖我們來到一題為“奇觀”的鐘乳石前,鐘乳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由二氧化碳溢出而形成。

雙源洞還有另一個出口,北嶺流過來的河流流進溶洞,形成斷頭河。溶洞水冬暖夏涼(地下水20米恒溫),地表水與此匯集到落水洞。

離開雙源洞后,我們登上馬欄崗,該處是一個石灰?guī)r侵蝕坍塌后形成的大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落水洞發(fā)育于不可溶的砂頁巖和可溶的石灰?guī)r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巖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由于很難深入落水洞去考察,所以我們無法得知雨水落入洞后,是沿什么路徑流動的。

在玉屏巖西面山腳,我們考察了玉屏巖和七星巖之間的斷層面。這是一個右行平錐平移斷層,玉屏巖本與觀音巖相連,后來觀音巖向南東移動,玉屏巖向北西移動,從而形成一左旋斷層。中間破碎帶易被風化侵蝕,形成的粘土不透水,從而蓄水成湖。觀察此斷層面走向的方法是:微觀上根據(jù)擦痕判斷:用手摸斷層面,若光滑則是沿其走向。綜觀上根據(jù)斷層階步,順則是其走向。

接著,我們還學習了如何用羅盤定地物方位?;驹硎窍却蜷_羅盤蓋,讓羅盤蓋上的鏡子中軸線前端對準遠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線的后端指向觀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針轉動、靜止至微動,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針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對所指地物的方位。

當天13:15我們來到高108米的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峰連接而成山脈。13:30我們到達山頂?shù)恼峭ぁ纳巾斕魍?,北嶺山脈自北向南過渡,北面有別墅建在洪積扇上。地形分布是:山前由傾斜平原過渡到?jīng)_積平原;向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著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qū);七星湖上是七個喀斯特丘陵,石上的坑洼是由雨點的機械侵蝕和雨點的侵蝕造成的。

5.皺褶和斷層。

7月15日早上8:30,我們到達正位于西江的峽谷地段——三榕峽。峽谷段處在西江中游,峽谷段河流狹窄,水流速度快,侵蝕能力強。我們所在考察的地點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嶺山脈的延伸,巖性是砂頁巖。背斜的軸部往往是比較低洼的地區(qū)。該背斜發(fā)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主要是砂頁巖,頁巖具有巖理,與泥巖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整個背斜朝北傾斜。

三榕峽這一段的巖層傾向整體上朝北傾斜,目視傾角大約為30度。我們朝南走,找到一處巖層表面比較平滑的地方,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使用羅盤來測量巖層的傾向、傾角和走向。由于巖層傾角與走向相互垂直,所以一般只需要測量巖層的傾角,然后加上或減去90度就可得出其走向了。

9:40我們繼續(xù)向另一個考察地進發(fā),9:45到達了一個采石場。此時我們基本到了背斜的軸部,巖層傾角近似水平,有一點往南傾斜,此處巖石易破碎,節(jié)理最發(fā)育,人工采石時,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當然,這里生產(chǎn)的巖石也有一個缺點——堅硬度不高,一般不適合作為現(xiàn)代高層建筑物的用材。

從采石場再往南走就是北嶺的背斜南翼,巖層往南傾斜。至此,我們基本觀察完北嶺山脈的背斜。再往南走時,我們發(fā)現(xiàn)發(fā)育于泥盆系的巖層突然消失,從我們手上的地質地貌剖面圖,可以看到北嶺山脈上標有一個大斷層,該處斷掉從泥盆系到第四系6個系的地層形成斷層。然后我們就在采石場觀察和揀石頭標本。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不少石英砂、粉砂巖,而肇慶著名的端硯就是用很細的石英砂和粉砂巖制作的。;在中更新世(q2)時期的陸相環(huán)境,早更新世(q1)末期與中更新紀(q2)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qū)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這是根據(jù)第三、四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出來的)。由于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蝕,喀斯特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qū)原先的水平流動帶抬升為干溶洞,成為垂直上升帶。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床上升為河漫灘;北嶺南坡形成洪沖積扇,而后洪沖擊扇抬升為洪沖積階地。當?shù)貧ぬ幱诜€(wěn)定階段后,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桂頭群的角礫石(第二層溶洞堆積物)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沖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抬升了20米(根據(jù)第二、三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或第二、三級河流階地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得出的)。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抬升為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沖擊階地。

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地殼大幅度抬升幾十米。由于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巖面由此形成,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中更新世(q2)的七星巖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q3)抬升以后,從此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為主要運動方向,出現(xiàn)了埋藏階地。雖有局部的上升,實際沖積層厚度超過了正常沖積層厚度。(正常沖積層厚度為20米,肇慶沖積平原地區(qū)最厚沖積層厚度竟達60米,旱峽在全新世淤塞,其沖積層厚度竟達90米)。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在羚羊峽進口和出口附近有來自山地的兩條溪流,沿北嶺與龍門之間的向斜構造下蝕和溯源侵蝕,切開源頭分水嶺,形成西江旱峽汊道。

至距今兩萬年,即晚更新世(q3)末到全新世(q4),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chǎn)生了兩個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蝕,有利于河流階地發(fā)育;(2)海平面下降(距今60xx年),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廣東大陸構造抬升,冰期過后,廣東大陸構造下沉,第一級和河流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第一級半埋藏階地。這一時期地殼表面以風化侵蝕為主,顆粒小,呈紅色,劇烈風化。

四結束語。

大學的第一次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我們這次的“篤行”盡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xù)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細節(jié)如做筆記應該用鉛筆等等,學會基本的考察報告的寫法,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fā)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xiāng)和各地的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地貌學嚴欽尚曾昭璇高等教育出版社;

肇慶市地方志編委會,肇慶市志(上),1999,第二章(15頁、192頁);

廣東河谷地貌劉尚仁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1月第36卷第1期;

晚更新世以來,北江和西江的階地、地殼運動及其生產(chǎn)利用劉尚仁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4),p135-142。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五

砂巖、夾粉砂巖;在西江南岸侵蝕低山、侵蝕臺地和沖積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斷層線附近還有老虎坳組(d2l)的砂礫巖、石英砂巖夾砂質頁巖、泥質頁巖,估計是上覆新地層被侵蝕掉而出露表層的。

另有兩組為晚泥盆世地層,分別為帽子峰組(d3m)的頁巖、粉砂巖、砂巖互層、夾灰?guī)r和天子嶺組(d3t)的灰?guī)r和泥質灰?guī)r、夾鎢質頁巖。

4.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層廣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沖積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發(fā),向北嶺方向分別從巖關階(孟公坳組)(c1y)砂頁巖過渡到測水段(c1dc)石英砂巖、泥質頁巖夾煤層。

七星巖地區(qū)也主要為石炭系的地層,石牌附近為石磴子段(c1ds)微?;?guī)r夾泥質頁巖,阿波巖為壺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guī)r、微?;?guī)r、夾角礫狀灰?guī)r。

5.二疊系(p)。

龍?zhí)督M上部(p2lb)石英砂巖、頁巖與粉砂質頁巖互層、夾煤層只在圖中西江東南的沖積平原上找到一處,位于高要市東北部。

6.三疊系(t)。

這一時代的巖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為礫巖、砂礫巖、石英砂巖、粉砂巖與泥質頁巖互層、夾灰質頁巖及煤層(t3r-j1a)。

三疊紀時期比較重要的地層是晚侏羅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崗巖(〥32(3)),這是在發(fā)生在三疊紀的燕山運動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崗巖群;另外在羚羊峽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區(qū)也有較多出露。

7.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沖積平原上,為現(xiàn)代河床沉積。其中南岸主要是礫石、砂夾紅黃色粘性土,北岸主要為砂、砂礫、夾粉砂質粘土;另外在市區(qū)北部公路附近還有砂、砂礫、砂質粘土、夾泥炭及淤泥層的第四系地層。

(二)構造。

1.褶皺。

肇慶地區(qū)的褶皺是在構造運動中巖層受力彎曲變形所形成的,幾乎整個肇慶地區(qū)都處于這一大型褶皺構造之上。北嶺、欄柯山是桂頭群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guī)r為主的復式向斜谷。

肇慶平原的沉積主要來自西江對凸岸的沉積,大約距今三至四億年前,在肇慶地區(qū)首先沉積了砂巖和頁巖,后來又沉積了一層厚達百多米深的石灰?guī)r。由于地殼運動的影響,形成向上彎曲突起的構造,即“背斜構造”,原來水平排列的底層變成了向側斜傾的地層,兩側巖層傾向相反,分別形成南北兩翼。

2.斷層。

從地質圖上看到,在北嶺山有一段連續(xù)的`正斷層,還有一些性質不明的斷層和巖層不整合面。

我們知道,北嶺山地層巖性主要為泥盆系的砂頁巖,七星巖為石炭系的石灰?guī)r,按照地層時代來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層應該在較新的石炭系地層之下,但是北嶺比七星巖高出許多,原因就在于地殼發(fā)生過斷裂,上升一側突起成山,低降一側形成低地。北嶺斷裂時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層;肇慶平原就斷陷成為西江谷地。北嶺山腳就是一條斷裂帶。

我們在七星巖公園能夠看到明顯的大型斷層崖和斷層三角面。北嶺南坡和雞籠山北坡的“斷層崖”實際上是由抗蝕強巖石形成的斷層線崖。北嶺南坡的“斷層三角面”實際上是該背斜山的向南傾斜的蝕余層面;該斷層在北嶺林場場部、西江大學的北面洪沖積地形基底通過,并無錯斷這類地貌。

這一斷層屬于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北西向斷層,它的形成定型于喜山期末期,即新構造運動的主要活動時期。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六

1、通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形態(tài)、基本特征、物質組成、發(fā)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了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guī)律,小流域地貌的發(fā)育,空間組合規(guī)律。

3、培養(yǎng)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地點:浙江省富陽、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區(qū)

時間: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處于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游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峰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巖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guī)r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巖溶地貌發(fā)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巖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jīng)杭州市城區(qū)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qū)大地構造處于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qū)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qū),包括市區(qū)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qū)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層發(fā)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于現(xiàn)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wěn)定。區(qū)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qū)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澗途中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巖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guī)r,巖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巖層層面裂隙及節(jié)理發(fā)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匯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shù)細小的水流都匯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匯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qū)由于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于療養(yǎng)院門口,為基巖、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巖為基座,基巖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巖為康山群的石英砂巖。礫石層約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厘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已經(jīng)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島)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并不位于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游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jīng)常交替地沖刷河道,而不直接沖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wěn)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床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游加長,逐漸發(fā)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結構。由于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后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于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后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后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區(qū)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干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tài)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床相對穩(wěn)定。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七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yè)基本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通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shù)氐牡刭|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qū)。

xx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區(qū)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wèi)在周圍。山雖不云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里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xiàn)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nóng)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專業(yè)20xx級。

1、xx自然保護區(qū)概況。

xx自然保護區(qū)是1994年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于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也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旅游勝地。

xx自然保護區(qū)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qū)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跡,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qū)內地質遺跡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面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并保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硅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巖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展現(xiàn)了火山爆發(fā)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xx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復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跡,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fā)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qū)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巖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硅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巖柱狀節(jié)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qū)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峰并峙狀似馬鞍,其地貌類型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qū)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qū)范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shù)條季節(jié)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潛粗面火山巖結構構造特征,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巖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tài)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qū)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巖、含礫砂巖夾砂礫巖、鈣質粉砂巖、偶夾砂巖。特別是經(jīng)多年采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jié)理形態(tài)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硅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fā)現(xiàn)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jīng)過硅化反應形成了現(xiàn)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qū)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后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fā)生硅化反應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株被鑒定為南洋杉,樹干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jié)、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保護對象。盡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qū)內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

xx石林。

xx盛產(chǎn)安山玢巖,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巖漿涌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yōu)質建筑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余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xx石林”。

據(jù)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巖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巖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凈,是一種高級建筑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fā)育于玄武巖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xx石林可發(fā)育于安山巖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guī)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guī)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fā)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qū)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fā)出的大量巖漿經(jīng)冷卻收縮形成了現(xiàn)在蔚為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并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八

上午8:20到達望峰崗煤礦,之后在三樓會議室召開簡單的介紹會,由地質科老總介紹本煤礦的`概況。老總是987年從我們學校畢業(yè)的。此礦1986年第一次開采,1997年瓦斯爆炸,之后停工。20xx年重新建井,預計20xx年全面投產(chǎn)。主要開采-660米,-960米,-1200米三層的煤,目前已經(jīng)開采到了-960米的煤層。

1、該礦地址構造比較復雜,地層有倒轉現(xiàn)象。瓦斯多,裂隙發(fā)育,易發(fā)生突水和瓦斯突出,如20xx年在建井過程中就發(fā)生了瓦斯和煤一起突出的事故,造成12人被埋,死亡。同時由于開采深度大,地壓大,地溫高,也造成了開采難度大。

2、預計投產(chǎn)后每年產(chǎn)煤300萬噸,由預計儲量3億噸可知能開采120xx年。次礦主要開采優(yōu)質煤,主要用于化工和煉綱,成分是焦煤和肥煤。

3、主要有五個井筒:1個主井,2個附井,2個風井。主井運輸煤,附井運輸器材和人員及煤矸石等,風井是通風作用的。

4、在02#井停留了較長的時間,老總們介紹了此井的建設過程。早期采到-300米,即將采-960米的,最終采到-1030米。在建井中早期遇到的是粉紅色砂巖,;裂隙發(fā)育,涌水多,需要打注漿孔注入水泥.水玻璃等,同時需要地質工作者計算涌水量,注漿壓力.范圍.深度。

一般在建井過程中涌水不能太多,但也不能太少,否則灰塵太大,工人很難在井下工作。此井直徑8米,依靠人工爆破挖掘,大約每22-27小時可以掘進4.5米,其過程如下:先用傘鉆同時大十幾個炮孔,放炮-——清理碎石——用護模支撐井筒壁,并在護模和井筒壁之間用水泥沙漿充填——固結后拆模——傘鉆打炮眼——放炮,如此循環(huán)下去。

瓦斯抽出以后經(jīng)過提純可以發(fā)電,居民供暖做飯,或者供應激動車輛,如出租車。另外影響煤產(chǎn)量的因素有:采煤工作面的煤量供應情況,井下運輸能力,主井提升能力,抽排瓦斯所需要的時間等。

發(fā)現(xiàn)的本專業(yè)課程設置上的不足(學校有待改進的):

1、校內實習(工程勘察生產(chǎn)實習)比較實用,但時間過短(只有幾天),次數(shù)過少(只有一次),兩個班配備兩個指導老師,四年的大學學習中,學生在專業(yè)上的練習不足。學校應該更加務實,為學生的未來負責,每學期都應有二十天左右時間模擬整個工程勘察的操作過程。.發(fā)現(xiàn)專業(yè)上的不足(有待改善的)和優(yōu)勢:

實踐工程地質目前是大底部,明智者不是出逃,而是投入。特別是那些初入這個行業(yè)的畢業(yè)生,一定能夠趕上工程地質的下一波牛市行情。雖然按預測,牛市行情還需等待5~7年,但我們完全可以在這個震蕩的底部區(qū)間,充分理解這個專業(yè)的特色,靜下心來,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博覽眾家之長,集聚豐富的實踐和理論經(jīng)驗和智慧,從而在未來的牛工作生活中獲得豐厚的收益。

2.、工程地質是一個十分復雜又非常特殊的學科和專業(yè),需要堅實的基礎、廣博的學識、相關學科專業(yè)的知識、對工程建設的理解、對地質學科的感悟,更需要一種浪漫的情趣和執(zhí)著的精神。人是需要有精神的,有了精神,業(yè)務、知識、能力都可以在實踐中得到補充和提升。如果對工程地質專業(yè)的追求精神能夠達到某種癡迷的程度,那么我們一定可以成為很優(yōu)秀的地質工程師。

3、能夠從事工程地質專業(yè)學科的工作并不難,而要做好做精卻不易。把從事這個學科專業(yè)當成謀生的手段和職業(yè),這是我們普通地質師的選擇。如果大家要想成為優(yōu)秀的學者和專家,建議您把地質工作當成樂趣、興趣、境界和事業(yè)去追求,這時我們還要,不辭辛勞,爬山鉆洞在所不辭,受人嘲笑一笑了之。不迷信權威,不看人臉色,堅持真理,創(chuàng)新進取,我們才有可能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家學者。

4、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把理論知識和工程實際經(jīng)驗進行了對比,看到了理論知識和實際經(jīng)驗的差別,懂得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我們雖然沒有自己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但是畢竟在現(xiàn)場目睹了鉆探的實際操作過程,了解到許多在理論上成立,但是在實踐中無法實現(xiàn)的生產(chǎn)過程,并了解到在實踐中處理問題的方法與理論方法的區(qū)別。

5、通過生產(chǎn)實習,我們認識到實踐經(jīng)驗的重要性,意識到地質實踐工作的辛勞和地址工作的樂趣。地址工作是一個危險、刺激、有趣的工作,既需要極大的工作熱情和勇氣也需要地質工作者在工作中謹慎細微地觀察、記錄,從而準確地評價工程地質條件,并提出科學合理的改善地質條件和減小危害的工程治理措施。

6、有理想有目標,能夠去做,但毅力和堅持不夠,送給自己一句話:只付出一般的努力是實現(xiàn)不了理想的!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九

1、實習目的.

本次的野外地質實習針對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05級學生。

這是一次地質啟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認識實習,重點要理解基本的地質概念,了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短期的野外實習對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通時通過實習鞏固學過的《普通地質學》的課堂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地質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2、北京概況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北接灤平、豐寧、赤縣和承德等縣;西臨懷來、涿鹿等縣;南臨淶水、涿縣、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縣、市;東與大廠、香河、三河、興隆和天津市的薊縣為鄰。東南是一塊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稱北京平原,其形狀很象一個向群山叢中突出的海灣,故有“北京灣”之稱。北京城座落在北京灣的西南隅。

北京市南起北緯39度28分,北到北緯41度05分,西起東經(jīng)115度25分,東至東經(jīng)117度30分,南北橫跨緯度1度37分,東西經(jīng)度相間2度05分。北京地處中緯地帶,氣候具有明顯的溫暖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形成的帶性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北京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山脈綿延,山峰林立,其中海坨山海拔2334米,為全市最高點。地貌呈明顯的層狀結構,山區(qū)河流多為成型河谷,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洵河和拒馬河。

北京有悠久的歷史,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曾發(fā)現(xiàn)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山頂洞人遺址。全市面積16807.8平方公里,轄九縣十區(qū),人口達1000多萬,是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交通運輸樞紐。

3、實習路線

本次實習共有五條路線。

附:交通位置圖

二、地層

北京的地層發(fā)育比較齊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奧陶統(tǒng)、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tǒng)、三迭系及上白堊統(tǒng)外,其它地層都有發(fā)育,總厚度達六萬米以上。

1、元古界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布很廣。

元古界的特點是在古老變質巖系之上發(fā)育的第一個蓋層,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沉積巖系。底部下部巖性以碎屑巖(礫巖、砂巖、頁巖)為主,夾有白云質灰?guī)r及火山巖(安山巖、玄武巖),中上部以化學巖(白云質灰?guī)r、頁巖等)為主,夾有少量的粉砂巖。

(1)青白口系(zq)

[1]下馬嶺組(zqx)

本組特點是淺海相灰色,、黑色、黃綠色粉砂巖——頁巖組成頻繁、明顯的沉積韻律。巖性變化較穩(wěn)定。沉積厚度116-458米,由東向西有逐漸增厚的趨勢,青白口以北最厚。

[2]長龍山組(zqc)

本組底部為含礫粗石石英砂巖;下中部為灰白色薄——厚層石英砂巖(局部為長石石英砂巖),夾黃綠色頁巖及粉砂巖,交錯層理發(fā)育;上部為黃褐、灰綠色薄——中層含礫鐵質石英砂巖及石英砂巖與粉砂巖互層含海綠石;頂部為暗紫、灰綠及黃綠色頁巖。與下馬嶺組假整合在不同層位上。厚約20-191米。

[3]景兒峪組(zqj)

本組底部為石英粗砂巖(含灰?guī)r角礫),呈現(xiàn)沉積間斷特點;下部為灰色中至厚灰層巖或白云質灰?guī)r;中部為黃綠色薄層泥灰?guī)r或白云質泥灰?guī)r夾灰色灰?guī)r透鏡體;上部為灰白、灰黃、紫紅、黃綠色薄層板狀泥灰?guī)r、白云質泥灰?guī)r,致密細膩,具有泥質條帶及縫合線構造。厚約76-204米。

2、下古生界

北京的下古生界巖性基本穩(wěn)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夠豐富,代表一種典型的穩(wěn)定淺海沉積。本區(qū)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奧陶統(tǒng),而上奧陶統(tǒng)及志留系(與華北廣大地區(qū)一樣)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巖性為砂巖、頁巖、豹皮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鮞狀灰?guī)r和純厚石灰?guī)r等,總厚約1600余米。

(1)寒武系

下分三個統(tǒng);

(1.1)下寒武統(tǒng)

[1]昌平組即府君山組

本組主要由豹皮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及白云巖等碳酸鹽巖石所組成。

巖性橫向變化大,厚約13.5到95米。

[2]饅頭——毛莊組

本組下部為角礫狀泥灰?guī)r,含角礫泥灰?guī)r;中部為紫紅色頁巖夾砂質頁巖,泥質白云巖與白灰質灰?guī)r;上部為紫紅色砂質頁巖、頁巖及綠色頁巖,夾薄層細粒結晶灰?guī)r。與昌平組(府君山組)為整合接觸,但局部有沉積間斷。厚約50-185米。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十

一:勘探工作目的,本次野外實習,勘探工作目的是:

二:勘探任務,本次野外實習的任務是:

(1)觀察各實習地點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體等其他情況;

(2)觀察奧陶紀石灰?guī)r的顏色、光澤、解理、化石的種類及其含量、斷層等其他情況;

(3)對斷層做素描圖、描述其擦痕的狀況;

(8)觀察煤礦的地形、了解煤礦的各種設施的用途、觀察各種機器的特點,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項.(9)了解煤礦的開采情況、煤的種類、煤的儲存和運輸?shù)取?/p>

三:交通狀況。

縫山針公園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園西邊是村莊,公園前是東西走向的公路,公園內是海相沉積的中、晚石炭統(tǒng)石灰?guī)r。

紅砂嶺位于的縫山針的公園西方,焦作影視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視路從南面跨過,上白作鄉(xiāng)公路從南至北穿過此地區(qū),交通便利,有盤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鐵礦和其他的一些廢棄的鐵礦礦井。

西張莊位于焦作市區(qū)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從山下到山上路礦稍差,山頂上有硫磺礦和用黏土燒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廠。

焦煤集團珠春礦位于焦作礦區(qū)西南部,東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鐵路交通便利,焦晉高速在礦區(qū)西部穿過,焦克公路在礦區(qū)北部通過,有礦區(qū)鐵路專線與焦柳、正太干線連接。

四:天氣情況。

12月11日霧,、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氣晴朗,有風、12月19日天氣晴朗、無風。

五:水文地質情況。

(1)在縫山針公園內無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干渠自西向東穿過本地區(qū),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jié)匯集降雨并排泄山洪,有時會發(fā)生小規(guī)模的山體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為景觀用水。地層含水層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砂巖含水層、二疊系砂巖含水層、石炭系第八層、二層石灰?guī)r、奧陶系石灰?guī)r含水層。

(2)在紅沙嶺未見到明顯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僅有東西走向的群英干渠,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jié)匯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jié)性雨水多滲入地下。

(3)在西張莊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群英干渠自西向東穿過,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jié)匯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jié)性雨水。

(4):焦煤集團珠春礦礦區(qū)內無固定水系,沒有河流湖塘,僅有兩條季節(jié)性洪溝自北而南從礦區(qū)西部和中部穿過,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jié)匯集降雨并排瀉山洪。

六:地形地貌,(1)縫山針公園為山前沖積平原,地質構造較復雜地質構造以斷層為主,輔以輕微褶曲,褶曲構造不甚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走向方向上的擠壓現(xiàn)象,有單斜地壘構造,中部有一正斷層,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部地表被第四系黃土所覆蓋北部地面主要為中奧陶統(tǒng)、晚奧陶統(tǒng)形成的的石灰?guī)r山脈,區(qū)內地層走向se~ne傾向ne,傾角一般5~10度,局部達大約30度左右,山勢陡峭,高度在200米左右。

(2)紅沙嶺主要為中石炭統(tǒng)本溪組的石灰?guī)r形成的山脈,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區(qū)內多斷層、褶曲,山勢稍緩,有明顯的鋁黏土層與石灰?guī)r的交替帶,高度在300米左右。

(3)西張莊主要為上石炭統(tǒng)太原組的石灰?guī)r和鋁黏土層形成的山體,山勢較陡,有明顯的鋁黏土層與石灰?guī)r的交替帶,地層構造以斷層、褶曲為主,褶曲發(fā)育明顯,主要為走向方向上的擠壓現(xiàn)象,形成了一系列的寬緩褶曲,地層傾角約為10~30度,山體高度在50米左右。

(1)縫山針公園內未發(fā)現(xiàn)礦井,周圍有中型煤礦和已經(jīng)采空、廢棄的巷道,現(xiàn)在開采的煤層為e2煤,因其煤層埋藏深度較大無小煤礦,其南面有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調工程。

(2)紅沙嶺有正在生產(chǎn)的小鐵礦,生產(chǎn)情況比較簡陋,為人工開cai。

(3)西張莊的在西張莊上奧陶統(tǒng)的第7層石灰?guī)r上部的山頂有正在生產(chǎn)器皿的小型工廠和已經(jīng)廢棄的生產(chǎn)黃鐵礦的礦井,從外表上可以看出此礦井為一個小規(guī)模的礦井。

早古生代始于6億年前的寒武紀初到4億年前的志留紀末,延續(xù)約2億年。這個時代世以個海洋占優(yōu)勢的時代,特別是奧陶紀為地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海侵時期之一,華北地塊在寒武紀至早奧陶世世地殼緩慢下降接受趁機的時期,普遍以發(fā)育以濱海淺海相碳酸鹽為主的地層,中晚奧套世級地殼普遍上升。遭受剝蝕。缺失沉積從震旦紀到至留紀。華北地區(qū)經(jīng)歷了上升(海退,遭受剝蝕)下降(海侵,接受沉積)在上升(海退,遭受剝蝕)3個階段,反映了一個巨大的地殼升降和海侵旋回。華北地塊以北的天山-興安地區(qū)和以南的昆侖-秦嶺及祁連山地區(qū)滇西地區(qū),均為地殼活動帶。其中祁連山最為典型。至留紀末期加里東運動使地層全部折皺隆起,并有演講活動,下古生界全部遭受編制,形成加里東褶皺帶。從早古生始生物進入大發(fā)展的時期。早古生代海洋占主導地位,形成了穩(wěn)定,廣闊,連續(xù)的前海環(huán)境,世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繁盛時期。先后出現(xiàn)了許多門類。奧陶紀世在古生代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鼎盛時期。以碗組類筆石和頭足類的直角石珠角石為代表。植物方面,早古生代海生藻類非常繁盛,為石煤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末期出現(xiàn)了陸生裸厥植物。

其他礦石赤鐵礦:完好的晶體少見常呈致密的塊狀,腎裝結合,結晶的赤鐵礦為鐵黑色至鋼灰色,隱晶的赤鐵礦為暗紅色。半金屬制土塊光澤不透明無節(jié)理,摩式硬度5.5~6.5,相對密度4.9~5.3無磁性。

石膏:晶體常為板狀集合塊狀,粒狀,纖維狀,純凈的石膏無色透明含雜質時呈灰黃色,玻璃光澤,節(jié)理面呈珍珠光澤有一組完全節(jié)理,薄片有撓性。

石英:晶體常呈六方柱狀集合體常呈晶簇狀,致密塊狀,無色透明著稱為水晶常因含雜質出現(xiàn)不同的色調,晶面金屬光澤斷口油脂光澤,無節(jié)理,斷口貝殼狀。

高嶺石:晶體極細小,在電子顯微鏡下呈六方形,鱗片狀,常為疏松鱗片狀致密細粒狀,土狀集合體,質純者白色。常用含雜質而帶各種色嗲,土塊光澤摩式硬度2~2.5,相對硬度2.60~2.63干燥時有吸水性,遇潮后有可塑性其土塊狀具有粗擦感,易用手捏碎。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十一

經(jīng)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xiàn)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20xx級土木工程專業(yè)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chǎn)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xiàn)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xiàn)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zhèn)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xiàn)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當?shù)乩习傩樟晳T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

2003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qū)。

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guī)r組成。

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

下部灰?guī)r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

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二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fā)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xiàn)黃綠色,局部呈現(xiàn)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xiàn)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xiàn)綠色,空隙發(fā)育,石灰?guī)r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guī)r,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fā)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fā)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xiàn)紫紅色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guī)r,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零點三米。

三、 徐莊組

由于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xù)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

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

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jié)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chǎn)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

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

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jīng)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xiàn),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jīng)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xiàn),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

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xù)出現(xiàn)。

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xù)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chǎn)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xù)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后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chǎn)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xiàn)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lián)系實際。

5、了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出真知”。

籍此,學校為我們安排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希望我們能更好的掌握專業(yè)知識多磨練多思考,為今后走出學校踏上社會奠下良好的基礎。

于是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zhèn)柳江實習基地。

團隊共計十五人,由地化系學生代表組成,領隊是地球科學學院的孟憲富老師。

秦皇島市相比于大部分南方城市而言,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發(fā)達的城市了。

這是一個旅游城市,高樓林立,環(huán)境幽雅,氣候也不錯。

初來乍到的我們對其不免有些許好奇和興奮。

當汽車穿過城市的街道時,我們沐浴到了涼爽而又和煦的夏風。

伴隨著煦風夾雜的是陣陣的花香。

透過墨綠色的窗戶,看到的是這座城市美麗的模樣。

忽而想到了我們的學?!L江大學。

長江大學西校區(qū)又名農(nóng)學院。

然而這個學院學生的前途卻并不被人看好。

不僅本學校的校友看不起,就連這些學生他們自己的父母亦然。

上了大學,可最后還是得回家當農(nóng)民——這是很多人的觀點。

于是我又想到了井底之蛙的故事。

蹲在井底的'青蛙抬頭看天空,怎么看天空都只有一口井那么大。

那是因為它沒有走出來的緣故。

秦皇島給我的耳目一新,將我深深的觸動。

農(nóng)學的朋友們,園林園藝的朋友們你們知道自己的手將會是一雙多么神奇的手嗎?只是,神奇與腐朽在于你們一念之間。

所以多出來走走,實踐實踐,即使并不能改變我們的處境,卻有可能改變我們的思想與態(tài)度。

當然,在燈紅酒綠的繁榮城市背后,我們看到的還有那生活節(jié)奏加快的工作環(huán)境,及沉重的就業(yè)壓力。

所以我們應該全心思的專注實習,而不是游玩。

故而,我們并沒有在下火車后進城里游玩,而是直接又乘汽車來到了實習基地。

( 快讀網(wǎng))

我們的實習基地全名中國北方地質實習基地——柳江村煤礦招待所。

由于是煤礦招待所,我們初一進去,看到的就是黑壓壓的地面。

心里真是說不出的難受呀。

和市里一比較更是有一種不能言狀的情愫卡在喉嚨。

一輛車飛馳而過,嘴里就含了一口的沙。

磨磨蹭蹭找到了住的地方。

一進去,空氣中彌漫著一股令人難受的氣味。

地下又潮,床又多,空間又小。

一個十幾平米的房間擠上二十幾人,這一切都是我們從未經(jīng)歷過的。

說實話,我們都想哭了。

對于我們的反映老師早有預知,他只對我們說了一句話,“記住,我們是來實習的,是來干活的,不是游玩!”雖然抱怨,雖然難受,但是對于在火車上坐了十幾個小時的我們而言,在這個充滿‘怨氣’的住宿地,我們睡得很香。

第二天早上六點,實習正式開始了!

經(jīng)歷了一場長長的休息,昨日的疲憊早已不復存在。

更多的是對今日實習內容的期待與好奇。

所以我們早上5點就起了床,6點就開始隨著老師步行去往161高地——亮甲山。

遠處的亮甲山巍峨聳立,氣勢逼人,給人一種不可侵犯的感覺。

跟隨著老師的腳步,我們一行人等已然來到亮甲山腳下。

突然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

看著腳下的巖石,看著這形成于幾百萬年前的巖體,心中感覺不可言狀。

在山腳下老師給我們講解了一下這里的地形,這里竟然是秦皇島地質景點八大景觀之一,它何以冠以這樣的榮譽?帶著疑問我們繼續(xù)往山上爬,爬到半山腰,老師繼續(xù)講解,這里是著名的亮甲山組巖層!從山體的剖面上可以看到巖層、巖墻、巖脈,當然以前從書上學到的沉積巖的巖性特征基本上都可以在這次的野外實習觀察中看到。

由于前一天的降雨,山體坡面有些濕滑,為了安全,我們停止了往山頂前往的步伐,繞過山體我們來到了亮甲山的東側,查看地形、地貌,我們學習了野外地質作業(yè)的基本方法,指北針的使用,野外地形圖的閱讀及圖上定點方法,山體坡度的測量,巖層傾向、傾角、走向的測量。

同時也再次了解了巖石的沉積發(fā)育過程。

第一天的實習在疲憊與勞累中結束!然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股說不出的喜悅!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基地的生活更加的適應,不再抱怨不再難過,相反我們學會了苦中作樂,學會了辯證的看問題。

接下來的實習,每天早上我們上山觀察地層巖性,研究巖石特征,測量地層產(chǎn)狀等,風雨無阻。

下午整理山上獲得的資料。

開始幾天因為天氣涼爽,又有車接送,故而,我們實習的不亦樂乎。

感覺很輕松。

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老天似乎并不樂意看見我們輕松的樣子,天氣炎熱起來,更傷心的是我們的車因為有別的任務不能接送我們了。

從此,我們只能依靠自己的腳步。

步行實習的幾天,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當年紅軍長征的艱辛,值得高興的是,再苦再累,我們也沒有人掉隊。

終于,在步行四天后,老師為了表揚我們這段時間不錯的表現(xiàn),決定帶我們出去游玩一天,這天里,我們看到了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參觀了張藝謀導演《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場景——王家大院,我們也到了老虎石公園,看到了那一望無際的大海,這天,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來后,我們又開始了正常的實習工作。

二十幾天的短暫航程,我們有享受過涼爽的清風,有享受過星夜的美麗,也有承受過暴風雷雨、烈日烘烤。

俗話說,堅持就是勝利。

刺激而艱辛的地質實習結束了。

這近二十天的野外實習,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勞累而充實,艱險而浪漫,是人生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

我們遇到過許多困難但得到更多的是收獲!

知識方面。

本次實習與我們的專業(yè)知識聯(lián)系緊密,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最好體現(xiàn),我們在實習的過程中明顯的感覺到了自身專業(yè)知識的不足,同時,我們知道的專業(yè)知識也不能活學活用給實習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這次地質實習,根據(jù)老師的安排和任務,我們都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做到堅決完成學習任務不虛度光陰。

每天的野外實習,每一個點,我們都認真觀察,記錄,測產(chǎn)狀,認真聽老師講解,力爭當場能夠理解。

每天走過的路線也能大致描繪在地形圖上,地質界線也能比較準確的畫出來。

比較實在的是,這二十多天里,我們強化了羅盤的使用,地層界面能夠判斷,能夠使用羅盤順利地測出產(chǎn)狀;地形圖的讀法,也大致掌握,溝谷,山脊能夠判斷,登高線的疏密判斷都了然于胸;野外巖性的識別基本掌握,巖漿巖,沉積巖大致掌握,具體巖性,各個地層的巖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內順利而準確地識別。

可以說不枉此行。

通過二十幾天的短暫實習,我們把專業(yè)知識與實際情況聯(lián)系起來,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刻。

精神方面。

每天翻山越嶺,步行幾里到十幾里路是對我們毅力和性格的全面考驗!炎熱的太陽巨大的殺傷力沒有壓垮我們,我們不是止步休息,而是大步向前,對知識的渴求,對大自然神奇的向往,賜予我們頑強的意力。

另外,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xù)學習的熱情。

如果意志不堅定,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次實習是很難從頭到尾徹徹底底堅持下來的。

山路的艱險,叢林的繁茂,有時在懸崖峭壁上,前面甚至沒有路,大家都沒有被嚇倒,都腳踏實地地走出來了,手被刺破了,滑倒了,從沒有一個人因此后退。

這其中的苦辣只有真正的地質工作者才能感受。

二十幾天雖然短暫,卻讓我們從初來時的嬌生慣養(yǎng)轉變?yōu)楝F(xiàn)在的堅韌頑強!

團隊方面。

十幾天的實習使我們團隊更具凝聚力,我們堅持集體出發(fā)集體歸來,堅持做到不遲到、不早退,遵守帶隊老師制定的,做到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堅持做到及時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如果團隊成員沒有做到團結一致,互幫互助,實習任務也是很難完成的。

也可以說,能夠順利完成這次實習的團隊都是一個精神頑強,意志堅定,團結互愛的優(yōu)秀團隊。

談到這次地質實習工作的不足,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1、并非每個隊員,每個點位,每條路線都一絲不茍,都能認真執(zhí)行老師的意圖,安排;2、在采集巖石標本方面沒有做好,兩次在采集時敲打過度,對地質現(xiàn)象有所破壞;3、點圖沒能堅持下來,導致每個組只有一兩個人在點。

沒能使全體隊員在點圖能力上得到提高。

針對上述幾大缺點不足,首先我們要在態(tài)度上認識到自己確實做的不夠,某些方面沒有聽從老師的指揮;其次,有錯要改,既然犯了錯誤,存在不足就要改正,做到真正灑脫,實在的人。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地質工作是一項真正鍛煉人,使人獲得知識與磨礪的工作。

我們要熱愛本職工作,發(fā)揚地質工作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祖國的地質工作蒸蒸日上。

二十幾天的付出,二十幾天的收獲,都是點點滴滴的積累。

我們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得到了實習基地領導的認可。

二十幾天雖然短暫,相對于我們人生而言只是一個點,但是收獲的卻是一生的回憶,謝謝學校能夠給于我們這個機會,我們相信,這次實習會給我們今后的學習工作態(tài)度帶來變化,會為我們的人生增添色彩!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十二

杭州處于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游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峰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巖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guī)r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巖溶地貌發(fā)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巖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jīng)杭州市城區(qū)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qū)大地構造處于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qū)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qū),包括市區(qū)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qū)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層發(fā)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于現(xiàn)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wěn)定。區(qū)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qū)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巖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guī)r,巖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巖層層面裂隙及節(jié)理發(fā)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匯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shù)細小的水流都匯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匯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qū)由于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于療養(yǎng)院門口,為基巖、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巖為基座,基巖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巖為康山群的石英砂巖。礫石層約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厘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已經(jīng)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并不位于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游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jīng)常交替地沖刷河道,而不直接沖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wěn)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床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游加長,逐漸發(fā)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結構。由于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后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于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后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后形成的外形。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干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tài)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床相對穩(wěn)定。

我們所觀察的分水江流域地區(qū)江水較淺,兩邊是山,河層礫石密布,有很多礫石心灘,邊灘和心灘清晰可見,對面為河漫灘,以種植了樹木,地形較為平整。河流彎曲處凹岸侵蝕為深潮,無邊灘;凸岸邊灘廣布,河層礫石因水流長距離搬運,磨圓度較好。礫石有長(a)、寬(b)、厚(c)之分,一般ab面傾向河流上游,這樣停止下來時最為穩(wěn)定,有時剖面中的礫石停止時是垂直的,說明當時水流非常急,礫石ab面的傾斜方向可指示水流方向。

我們跟隨帶隊老師沿江水一直向前來到了一處河流沉積的礫石和沙交替的剖面,該剖面有多層礫石和沙,這是由于河岸的可動性及抗侵蝕能力差使得河流來回擺動,河床又有輕微的下蝕所形成的。

瑤琳仙境,又名瑤琳洞,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λ固氐孛驳男纬梢邆淙齻€條件;一是可溶解的巖石——石灰?guī)r(caco3);二是可透水的裂縫,它具有原生和次生之分,地質學上分別稱為層理和節(jié)理斷層(原生是石灰?guī)r在海水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層狀裂隙,次生的是由巖石經(jīng)過地質構造運動而造成的裂開和風化、日曬、雨淋,巖石熱脹冷縮、動植物的破壞等);三是可流動的水?,幜障删晨v深1公里,總面積達28000平方米,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廬縣瑤琳鎮(zhèn)。是我們這次野外實習的最后一站。

瑤琳洞屬于地下喀斯特地貌,這種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它的初期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巖表面細小的裂隙流動并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充水后,水具有承壓性,其溶蝕量比在正常狀態(tài)下大得多。隨著溶隙的擴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蝕外,還產(chǎn)生機械侵蝕,溶隙迅速擴大與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由于溶洞是沿各種構造裂隙溶蝕、侵蝕出來的,所以它的縱剖面具有階梯狀升降的特點。平面輪廓常呈直角轉折。在多組裂隙交叉處,無論是溶蝕、侵蝕或崩塌等方面都比較強烈,因此溶洞特別高大,如瑤琳仙境中的“廳堂”。它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長期作用的結果。含酸的可流動水不斷沿裂隙對巖石進行長期的溶蝕作用,造就了溶洞內部奇特的溶蝕地貌;另一方面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巖的水滴斷續(xù)的從溶洞頂部落下并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例如瑤琳洞第一標志“銀河飛瀑”。

這次綜合野外實習在游覽過“瑤琳仙境”以后就圓滿結束了,雖然實習過程中每次大家都走的有種精疲力盡的感覺,但這也培養(yǎng)了我們的吃苦精神與小組合作的精神。而且沿途還看到了很多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在瑤琳洞內,大家在深深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也為人們所設計的燈光效果和想出的與洞內景觀相對應的美麗神話所著迷,參觀的路途中驚喜不斷,同時也加深了對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的認識,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也讓我們看到溶洞這種獨特的地理景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讓我們在流連其中的同時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的保護好這類景觀。另外,這次實習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辛苦和苦中有樂的趣味所在。大家在行程中互相幫忙、交流,也加深了同學間的情誼。

有點遺憾的是由于旅游度假村的建設使原本位于九溪十八澗途中幾處典型的地貌(牛軛湖等)已經(jīng)夷為平地,在后來去往新安江的路上幾處典型的剖面也已找不到痕跡。這些現(xiàn)象促使我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事實,尤其是人類在利益的驅使下對自然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讓我們反思怎樣才能既滿足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保護大自然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次寶貴的經(jīng)歷,我們的一些基本技能,如觀察環(huán)境,野外考查能力等也得到了訓練。每一個人在領略美麗風光的同時,都從中學到、領悟到了以前不知道,或者了解不深的東西。

地質與地貌野外實習報告篇十三

實習人員: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學生。

實習目的:

1、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地質現(xiàn)象,

2、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3、練習做野外筆記,鍛煉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xiàn)象。

5、了解實習區(qū)地層發(fā)育情況及接觸關系。

6、了解實習區(qū)總的構造構架和特點。

7、初步分析實習區(qū)礦產(chǎn)、地貌、水文地質等的一般輪廓。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并對地質地貌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在楊東林等幾位老師的帶領下,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100多名同學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進行了為期11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師們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配合一些背景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當?shù)氐牡刭|地貌知識,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目錄。

1實習區(qū)概況。

2實習主要內容。

3結束語:實習的心得體會及總結。

一、實習區(qū)概況。

實習地點在美麗的海濱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周圍及海濱地帶,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區(qū)實習區(qū)是本次實習的主要區(qū)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島市撫寧縣境內,南距秦皇島市約23公里。本區(qū)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北依燕山,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qū),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大石河河谷內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xiāng)管轄,有秦青鐵路、地方鐵路與秦皇島市相通,交通便利。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比較濕潤溫和。實習區(qū)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沿海產(chǎn)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chǎn)基地之一。

二、實習主要內容。

(一)地層。

1、元古界。

(1)龍山組。

分布于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巖,底部為砂巖。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巖呈沉積接觸關系。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布在區(qū)內的東部地區(qū),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粘土巖—碳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其分界標志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銹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巖,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統(tǒng)。

(1)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fā)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云質灰?guī)r,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分層標志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云質結晶灰?guī)r,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饅頭組:

該組由于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巖作為標志層的。巖性特征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頁巖中含石鹽假晶,并夾有白云質灰?guī)r。沒有發(fā)現(xiàn)可靠的化石依據(jù)。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71m。

(3)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巖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巖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中統(tǒng)。

(4)徐莊組。

分布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云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灰?guī)r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與暗紫色粉砂巖互層為標志。厚101m。

(5)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qū)內分布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布,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qū)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guī)r夾黃綠色頁巖;上部以鮞狀灰?guī)r為主,夾藻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67473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