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書記讀書筆記(熱門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5 10:10:09
往書記讀書筆記(熱門18篇)
時間:2023-12-15 10:10:09     小編:筆硯

生命不息,總結不止??偨Y是我們對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情進行回顧和總結的重要方式。制定明確的目標,確保總結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偨Y范文中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總結自己的經歷和成長。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一

頌贊朦朧憔悴縹渺嗔恨慰樂潺潺料峭堪憐禁錮。

1、這就是你付與我的萬縷柔絲。

2、已長久遺留在人的心懷里。

3、一回頭又添了幾顆光明。

4、巖石永久沉默著不曾回答。

5、小心著意的描你現在的圖畫。

6、向日葵對那些未見過白蓮的人。

7、現在也怎樣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

8、我靈魂中三顆光明喜樂的星。

9、我的家遠在這黑暗長途的盡處。

10、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11、你自己靈魂里的密意和隱憂。

12、你使許多的青年人頹老了!

13、你不能像風般飛揚。

14、難道終久得隔著一重光明之霧。

15、光陰難道就這般的過去么。

16、繁星般嵌在心靈的天空里。

17、從百花里吸出不同的香汁來。

18、處處閃爍著懷疑的燈光呢。

19、燦爛光中的休息處。

20、殘花綴在繁枝上。

21、不住的唱著反復的音調!

22、不要卷在虛無的旋渦里!

23、便應當像山般靜止!

《繁星·春水》是人們公認的小詩最高成就,被矛盾稱為“繁星格”,“春水體”。體現的的主題是:母愛,自然,童真,構筑了冰心思想內核“愛的哲學”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詩組成。同樣是在《晨報副鐫》上最先發(fā)表,不過《春水》的問世要比《繁星》晚三個月。

在《春水》里,冰心雖然仍舊在歌頌母愛,歌頌親情,歌頌童心,歌頌大自然,但是,她卻用了更多的篇幅,來含蓄地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煩惱和苦悶。她用微帶著憂愁的溫柔的筆調,述說著心中的感受,同時也在探索著生命的意義和表達著要認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二

我們想過為什么嗎?有時候聽到很多好內容盡管一字不漏的去記錄,有用嗎?我們還缺乏什么步驟讓自己的學習更高效呢?今天冰月代表月亮教你消滅手帳筆記中的困難。

圖片來自網絡。

《涂鴉筆記》這本書是美國的邁克羅笛視覺筆記大師的作品,通過這本書可以解決不會做筆記的煩惱。無論你會不會畫畫,只要學會在紙上做記號,你就可以學會涂鴉筆記,提升我們的工作學習效率。

1,快速的挖掘分享會的重點,需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在聽分享會的時候不容易走神。腦袋在快速的聽和概括總結。

2,圖文結合容易懂,筆記的思路很清晰。

3,提升思維能力。在輸出筆記的過程中,左右腦是在把我們聽到的文字和想法,用圖像思維和關鍵詞轉化出來,把復雜的內容簡單化,讓大家快速理解。

4,提高學習工作效率,經過大腦思考的視覺涂鴉筆記會讓我們記憶深刻,不容易忘記,哪怕忘記了,看一眼就能喚醒我們的記憶區(qū)間,回想起筆記重要內容。

當我們不會做涂鴉筆記的時候,看到別人畫得很漂亮特別的羨慕,錯誤的認為自己不會畫畫,肯定學不會。事實上畫好涂鴉筆記和不會畫畫沒有關系,因為我們不是表達藝術,只是表達一種想法,用簡單的線條畫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

大家可以看冰月之前的課程筆記,只畫了箭頭、圓和方框,利用框架思維,然后在里面填寫內容,一張看起來不錯的視覺涂鴉筆記就完成了。如果想學習的小伙伴,可以模仿試一下。

在上課前先查詢相關老師的信息,了解課程要講的大致內容。對這堂課或者分享會有一個設想。

去百度或者別的專題網站搜索核心關鍵詞,看會有什么樣的圖片,能不能運用在涂鴉筆記中,如果可以就保留下來,當做自己涂鴉的素材。

標題在整個畫面中起關鍵作用,在分享會前想好用什么字體會更好看,字體一定要大一些,重點突出標題。會畫畫的伙伴也可以畫一個與主題相關的主體畫。最好是在課程前完成。這樣才能保證聽課的時候能專心做內容的涂鴉筆記記錄。

推薦大家用cs全能掃描王的app,畫面出來的效果很好。

掌握6種涂鴉筆記的模板,你會輕松完成漂亮的筆記輸出。

1,線型結構版式。

2,放射型結構版式。

3,摩天樓型結構版式。

4,路徑型結構版式。

5,版塊型結構版式。

6,模塊型結構版式。

所有的涂鴉筆記都離不開這6種基本結構模式,只要你學會了,就可以輕松畫出漂亮的涂鴉筆記,要不要開始動手,我們一起做出高效涂鴉視覺筆記。

這本書的重點內容冰月用2頁手帳的模式總結出來,希望對喜歡視覺筆記和手帳的伙伴有幫助。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三

讓一張紙飛到天上去,最初有這念頭并將它實現的那個人的確了不起!

我不知道她是誰,或許那并不是一個人。或許是千百年后的子孫,才好不容易替祖先圓了這個夢!

但不管怎么說,到了我們這兒,我們充滿夢想的兒時,風箏已經很平常了,不算什么創(chuàng)造了。只要高興,每個男孩,女孩都可以給自己弄個風箏來玩玩?,F在的孩子大都是買現成的,而小時候的我們,當然是自己動手做。

除了要弄到較輕薄的紙張,譬如桃花紙不是太容易,其他方面,扎風箏的活兒還不算費勁。竹篾可以取自于破舊的竹椅,盡量劈得薄些,刮磨得光滑些。再就是剪刀和漿糊上的活了。剛糊好的風箏還潮濕,分量重,不宜放飛,要等漿糊干了在說。

田里有莊稼的季節(jié),我們也能順著直溜的田埂奔跑。遠遠望去,小小的身影淹沒在一片黃燦燦的油菜花中,只看到花叢間一顆顆腦袋的黑點點滾來滾去。

風箏在空中飄來飄去,那么高,那么遠。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風箏不再是游戲,而是一個兒時的夢,自由自在的飛翔!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四

讀書是一件很累的事,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書里的知識比金子還寶貴,不讀書,就是輸在起跑線上的失敗者;讀書,是走向金色陽光的勝利者。

我們現在條件這么好,應該珍惜。春秋時代的孔子,不遠千里去拜師。累嗎?當然累。但正是因為他這種不怕累的精神,才成了偉大的思想家。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為了學到本領,他不分白天黑夜,孜孜不倦地學習,但每讀到深夜,感到精疲力竭,要打瞌睡時,他就拿一把錐子朝大腿上猛戳一下,睡意沒有了,他又繼續(xù)讀下去。苦嗎?當然苦。但正是因為他刻苦學習,不怕吃苦,后來才成了有名的政治家。

讀書雖然有些累,但有收獲。這些收獲也許會影響一生。讀書吧!它會讓你走向成功的道路。讓我們在讀書的苦和累中找到快樂吧!

要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五

才疏學淺,買書五車,而不是學富五車,汗顏,叫做讀書人,讀書大多帶有功利色彩,要么英語教學,要么各種輔導資料,用于東抄抄西改改,變成自己所謂原創(chuàng)作品,其實不然,結果之一,給自己帶來一些微薄收入補貼家用,都市生活需要的一樣少不了,沒有臟兮兮的鈔票寸步難行。帶班主任幾年來,多有案頭班主任秘籍之類,大多寡淡無味,讀之,棄之,來年整理書柜,多有濫竽充數之類,五毛一斤,換來兩斤排骨,三斤牛肉。

昨晚轉載校長《荀子》一文,不讀則以,一讀讓我驚呼不已,世上竟有這等精髓之書?!墩撜Z》學習由來已久,一知半解,感覺《荀子》與我們教學與學習關系更加密切,更有教育意義。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在各種文段中早有耳聞,大多被引用,后來者居上,學生超越老師。今人要想超越前人,首先要做到:學不可以已。要有空杯心態(tài),要謙虛,勿燥,要堅持不懈讀書,讀書,知識就像木匠的墨線一樣,讓人成規(guī)矩,成方圓;知識就像砥礪一樣讓人思想銳利,讀書可以明智,思維敏銳,也許就是這個道理,看來我們中國人懂得得要比西方人早上很多。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讀這一段之后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讀書不可以浮躁,不可以用于炫耀,不可以用于嘮叨,不可以用于讓別人看。讀書是為自己修身養(yǎng)性,為自己遠大目標,高尚理想,讀書可以讓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有思想,有境界,有目標。讀書不是小人之學,是君子之學,為人,做事之學。飽讀詩書,需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態(tài),不好為人師,不樂善好施,不評頭論足。別人需要幫助才出手,別人需要解答采取給出答案,有問有答,做到有禮有節(jié)。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六

習慣了北方的粗獷豪邁,殷殷期待南國的柔婉清麗。無論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嬌媚,還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澄澈淡雅,都久久縈繞心間,裝扮成了一個彩虹似的夢,讓尋覓的目光變得焦灼急切?!兑岸伞酚忠淮巫屇切δ蠂鴿M懷憧憬的人如愿以償。

這是怎樣的一幅靈動飄逸、野趣橫生的畫面?。‘敗八氖澜纭避S入眼簾時,腦海中便朦朧出現浙東水村的晶瑩剔透。接著遠大的“煙波”,漲滿漁網的“廣場”,岸邊泊著的“劃船”,更為精妙的是“左右縈回,彩帶似的打著花結”的小河將一個個的水村頓時鮮活起來,明亮起來了。更具情趣的是“荷葉地”之間架滿的“活動的板橋”,給小村以生命的靈動,踏橋而過的聲音仿佛即刻在耳邊響起,讓人不禁怦然心動!

讀《野渡》不由得憶起了那兩句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那是怎樣的一種包孕了絲絲清雅、縷縷閑逸的`超然與靜謐!散文將一幅妙趣橫生的畫面呈現在眼前,將千古流傳的詩句闡釋描繪得惟妙惟肖!岸邊山腳或平疇野岸的野渡,催眠似的低吟淺唱的淙淙流水,間或的雞鳴蟲聲,山腳忽傳的清歌,樹林里閃出的人影以及人影自在從容的擺渡,所有這些細節(jié)描寫有著淡淡的情味、濃濃的趣味,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

在這份詩情畫意般的自然風光的描繪之后,作者將大量的筆墨獻給了渡頭的擺渡老人。這是一群令人震撼的老者!“白須白發(fā)”、“為年月所刻成的皺紋”,臉上掛著的“眼霜似的寒意”,“寂寞”地搖船,這眾多刻畫滲透了作者對宇宙人的深深的思索,對逝去的光陰感嘆和對命運的體味與悵然。其中寫道一個擺渡老人吸著旱煙“哲人似的許久望著遠天和款款的流水”,老人沉默著“仿佛不愿意聽這些庸俗的世事”,寥寥數語,把一個哲人般的老者勾勒出來。他們的沉思、冷漠、少言寡語,是歲月的痕跡,是生命歷程中歷煉的沉淀,是一種對世俗瑣屑的超越!這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升華,為散文拓展出一個更為深廣的審美空間!

《野渡》妙趣橫生、巧妙絕倫。它是那牽動心頭的淡淡情思與撫慰魂靈的一切意趣的共存共生;是優(yōu)美的山水畫與飽含哲思的詩篇的精妙結合;是畫般秀美與詩般意境的融會貫通;是情趣與理趣的和諧統一。

力無可估量,閱讀,為你插上夢想的翅膀。

如此,美文是也!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七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會在書上做上各種標記,這樣對我的影響就是,我覺得對讀書有興趣了,因為這種方式起碼讓我記住了書中的一部分內容。”為推進河北省全民閱讀“書香家庭”普選活動,倡導大家多讀書,近日,崔永元接受了省全民閱讀活動辦公室和河北衛(wèi)視《讀書》欄目的采訪,談起讀書,小崔一臉興奮。

“我的工作是讓大家通過鏡頭閱讀”

2017年以后,崔永元用記錄片的形式,采訪不同歷史階段的典型人物,以口述的方式講述歷史,讓更多的人通過不同的口徑了解當初的歷史。

讓他記憶最深的是采訪英雄趙尚志的妹妹?!八汹w尚蕓,趙尚志犧牲時,她還很小。她在回憶中記得趙尚志回家的時候,告訴他們都應該抗日。尚蕓當時問哥哥說,我們這么小能干什么呢?哥哥就說你看日本人貼了那么多傳單,你把它撕下來,這就叫抗日。所以第二天尚蕓他們就去撕傳單,撕回來就讓趙尚志看,說你看我們撕了這么多。趙尚志知道他們是白天撕的,就說你白天撕不行,被發(fā)現了就出事兒了,你偷偷地撕,悄悄地撕?!贝抻涝f,聽了這個故事他對“斗爭的藝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崔永元說,正是通過鏡頭“閱讀”的不斷深入,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有時候有一些老人會打來電話,希望能口述當年的歷史?,F在在網上已經有超過1千萬人觀看了口述這些歷史的記錄片。

針對河北評選“書香家庭”,崔永元認為很必要?!白x書是以家庭為主的,父母的讀書行為一定會影響到子女,甚至可能一個書香世家就這樣傳下來了。”崔永元說,自己什么書都看,“我閱讀有個習慣,就是一段時間看一個專題,就比如說這段時間我想研究甲午時期的歷史,那我就會把所有能找到的甲午時期的書全都湊齊?!?/p>

2017年崔永元重走長征路的時候,他就背了幾箱子書?!拔夷莻€時候讀書就是走到哪就看到哪,比如明天我要到遵義了,今天就看遵義會議有關的書。因為你看完書你就能到實地去看,這點印象特別深,這樣我讀書也不累。”

對于如何挑選圖書,崔永元覺得,別人推薦的書盡管很有用,但你可能看不下去,“只有自己喜歡的書、感到有興趣的書,你才會拼命去讀它,我不覺得什么書對人沒用,我覺得每本書對人都有用?!?/p>

針對自己孩子的讀書,崔永元直言:她讀什么樣的書我不管她,隨便,她自己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她特別讓我高興的就是她從來不看電視。

“如果非要推薦,我覺得有兩類書可能值得一看:一類是歷史題材的書;一類是人物傳記,這個也是我自己比較偏好的。讀歷史題材會讓你越讀越明白,看得越多越覺得自己是個明白人;人物傳記有一個特別的好處,當你讀完一個個人物傳記的時候,你會覺得你跟他活了一輩子,又活了別樣的一生,這樣會覺得自己這輩子活得特別精彩,我們每個人只能按照一種方式活一遍,但是當你好好讀一些人物傳記時,你就會發(fā)現你能活一百遍,能活一千遍,有各種各樣的活法,這是件幸福的事”。

“有這么一句話說給讀書人的,就是說讀書可能不一定讓你明白,但是你起碼能知道坐在你對面的那個人胡說八道,這就是讀書最大的好處,實際上讀書能幫助一個人提高他的鑒賞能力。”崔永元說,不讀書你可能永遠是一個糊涂的狀態(tài),“我知道很多人現在不愿意讀書,我們也沒有什么辦法去鼓勵或者督促你去讀書,我只能說大家可以試著讀一讀,也許你讀上一兩本,你忽然就會有興趣,那個時候我們可以一起分享分享?!?/p>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八

暑假,我讀了丁昌桂老師的《名教師是寫出來的》這本書,這本書說明了教育寫作對于教師這一職業(yè)的重要性,從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提供了教育寫作的路徑和方法。所以,我想就為什么要教育寫作、教育寫作寫什么、教學寫作怎樣寫這三方面談談我的理解。

首先是為什么要教育寫作?

“鼓勵從低起點的功利性追求起步,但絕不能因此停步,而應向著更高的目標與價值取向邁進,達到把職業(yè)價值與人生價值和諧統一的美妙境界?!睍锸沁@么說的。說實話,大部分教師剛開始進行教育寫作都是基本都是迫于外界壓力:或許是為了評職稱、或許是學校要求、或許是為了考核、又或許是為了稿費和榮譽……總之,目的都不單純,很少有人為因為人生價值和職業(yè)價值而自發(fā)的進行寫作,這也就是說教育寫作基本是從功利性追求起步的,創(chuàng)作的思想境界也不高。但是,起步低沒關系,只要不停下來沾沾自喜,而是追求更好的目標與價值,那教育寫作就有發(fā)展和提升的可能。

“教育寫作,改變了教師述而不作的定勢,讓教師從傳統的知識搬運工變成了知識的生產者,從感性的實踐者變?yōu)槔硇缘乃伎颊摺!薄敖處煹膶嵺`智慧和專業(yè)技能,需要在實踐中淬煉,更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說,寫作改變了他的思維品質,使他怡情養(yǎng)性,靜下心來。特級教師管建剛認為,不停地寫作使他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提升了教學能力和技術,也提高了教學效能?!边@些也正說明了教育寫作的發(fā)展與提升對教師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隨著教育寫作能力的進步,教師對教育與教學的思考也會逐漸深入。照本宣科、幾十年如一日的機械式教學也許永遠在原地踏步,而教育寫作可能讓教師在反思中提升、在創(chuàng)造中深化。積極的教育寫作對教師的成長與發(fā)展是有積極作用的,它能夠鍛煉教師的思維能力,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教育寫作是基于教育生活中問題的觀察,思考與表達,通過仔細觀察,勤奮思考,漸漸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增強了?!苯逃龑懽饔兄谑崂斫處熢诮虒W中的獲得的種.種想法,能夠讓模糊的思緒變成清晰的思想,更有利于提升教師的觀察力、思考力和表達力。因此,教育寫作是必須的,是基本積極的。

其次就是教育寫作寫什么?

丁昌桂老師說,教育寫作是寫問題,問題也就是矛盾。那么問題從哪來呢?我想講的是“問題從哪來”中的一個小小的點——問題是“從學習中思考辨析而來”。

書中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直被認為是歌頌北宋的繁榮的畫作,我從來沒有對這種理解產生疑惑。但是丁桂昌老師在書中寫道:“看似包羅萬象的《清明上河圖》上,少了兩種最常見的動物——馬和羊?!彼J為馬匹和羊皮都是軍隊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從而暗示了北宋重文輕武的窘境,但是皇帝卻只讀出了歌頌,因此,北宋的積病沒有得到救治,最終滅亡。丁老師對《清明上河圖》的解讀就是創(chuàng)造性解讀,在這之前我從未注意到《清明上河圖》還能有此深意,這種解讀開闊了我的思路。

第二個例子則是對《我不是最弱小的》創(chuàng)造性、深入型解讀。在之前的備課中,我對這一課的理解一直流連于課內,卻從來沒想過思考過為什么“一家四口出行,居然只帶一件雨衣”的問題。丁老師從作者入手,終于從他的一本著作中找到了原因:原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很多孩子都有嚴重的心靈創(chuàng)傷,所以設定一家四口只帶一件雨衣,是為了讓孩子去經受風雨的洗禮,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后。那為什么又要保護薔薇花呢?因為當時糧食匱乏,薔薇花果醬要供過冬使用,所以文中的深意是家長會等待時機在暴風雨中教育孩子,保護更弱小的花兒。

這就是從學習閱讀中思考辨析,發(fā)現問題并創(chuàng)造性解讀。因此我們在進行教育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像這樣敏銳地發(fā)現問題,發(fā)現矛盾,創(chuàng)新解讀,寫出問題,解讀問題。

最后就是教育寫作怎么寫?

不僅文學創(chuàng)作是從思想感情的觸發(fā)起步的,教育寫業(yè)也是從思想感情的觸動起步的。面對同樣的外在現象,有的人會受到觸發(fā),而有的人卻無動于衷。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沒有對教育材料的高度關注以及敏銳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抓住靈感、引發(fā)觸動。

但僅僅有觸動,是不能完成教育寫作的,觸發(fā)就像靈感一樣,只是一個大體的目標,朦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夠沿著這個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這個觸發(fā),也僅僅只能成為鏡花水月,轉瞬即逝。所以僅僅有觸動,是不能完成教育寫作的,觸發(fā)就像靈感一樣,只是一個大體的目標,朦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夠沿著這個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這個觸動,也僅僅只能成為鏡花水月,轉瞬即逝。如果把教育寫作的過程是一個人形成的過程,那么觸發(fā)就是構成人的骨架,它可以幫助你確定大體方向和模糊框架;而對這個觸發(fā)進行深化,有意識地收集材料,則是為人帶來支撐點與血肉;接著,對這些材料進行熔煉、進行規(guī)劃,、進行精簡,也就是所謂的“意化”,這個人才能變得“肌理勻稱”;而通過序化,調整并規(guī)劃教育寫作的文章結構,則讓這個人的人體結構合理、和諧;再對教育文章進行物化,則是為這個人編織美麗合身的外衣;最后,對教育寫作的成果進行“冷卻”、“窖藏”,就是讓這個人沉淀出出眾的“氣質”。

這就是教學寫作的過程。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丁昌桂老師對教育寫作的理解實在太透徹了,這本書只讀一遍遠遠不夠,只有常讀常思考,才會常有新感受。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九

等啊等,等啊等,終于等到了期末考試成績揭曉的時刻:數學98分,科學99分,英語99分,語文86分。

今年暑假,我讀了記錄我們同齡人六年小學生活的書籍——《草房子》。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父子師生間脈脈的真愛,同學間天真的友情……讓我從這些故事中明白了:堅強,拼搏,善良,獨立。

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杜小康。他曾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生長在高大闊氣的紅門里。但是他一家遭遇了不幸的變故,讓這富有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學習名列前茅的他不得不輟學在家,和父親放鴨子,希望一次又一次破滅。但他在苦難面前表現得分外堅強。他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在學校門口擺起了小攤。過了幾年,正是因為他那遇到苦難時,不逃避,而是帶滿懷希望,微笑面對的精神,讓他的家庭變得像以前那樣幸福。

杜小康的故事給予我深深的啟迪,書籍給予我成長的養(yǎng)分。雖然我遇到了學習上的困難,但與他的不幸比起來,我是幸運多了。在學習上,要學習他堅強的品質,通過多讀書、讀好書,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爭取考出理想的成績;在生活上,要學習他獨立的品質,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幫著做,學會了燒飯燒菜,學會了洗衣服。

讀書,讓我解決了學習中的困惑;讀書,讓我學會了獨立、學會了堅強。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十

武漢大學歷史系馮天瑜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且學術偏好為明清文化史。馮教授對中國文化生態(tài)、中國文化特質、中外文化互動等諸多論題進行過考究。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這本《中國文化史》就是由馮教授領銜,并與何曉明教授、周積明教授在中國文化史領域共同創(chuàng)作的研究成果。

馮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華文化史》(以下簡稱“馮著”)“導論”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學的一個分支,是文化學與史學相結合的一門歷史科學”。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對象,馮教授認為,文化史是“把人類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作為一個總體對象加以研究??”。筆者認為,所謂文化史就是以人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文化史是通過歷史視角、借助歷史理論和方法來解讀人類文化的一門學科。對于文化史的研究對象,學者們見仁見智。有人認為,文化史與學術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義;也有人認為文化史應集中于精神文化的歷史,研究重點如特定歷史時期的觀念、時尚、宗教崇拜、方言、習俗、娛樂等。

從理論上講,撰寫通史性著作的難度要遠遠大于專門史。而撰寫跨越數千年專門史的難度又大于撰寫某一個朝代、某一個階段專門史的難度。因為人的學力、精力有限。具體到“中華文化史”領域,時間跨越數千年,內容包羅萬象,如果不是在此領域潛心研究數十載,斷然難以寫出如此鴻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確保著作質量考慮,馮天瑜教授并未獨自完成這一課題,而是選擇與何天明、周積明等教授合作,以期達到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的效果。

馮著洋洋百萬言,從“人猿相揖別”的上古一直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遠古時期人類“質樸的精神之花”一直寫到毛澤東思想,對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歷程進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書“題記”中所寫的那樣:本書以《中國文化史》擬題,意在研討中華民族文化的生成機制與發(fā)展歷程。

一、“中華”的概念。

作者在“題記”中首先對“中華”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作者稱,“中華”之得名,由來已久。并引用了成書于唐高宗永徽年間的《唐律名例疏議釋義》(似應為《唐律疏議·名例篇》釋義——筆者注)中的文字:

“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

之中華?!?/p>

根據筆者查找,“中華”一詞,早在魏晉時期就已出現?!稌x書卷六一·列傳第三一》有如下一段文字:

“今邊陲無備豫之儲,中華有杼軸之困,而股肱之臣不惟國體,職競尋常,自相楚剝,為害轉深,積毀銷骨?!?/p>

又《晉書卷六六·列傳第三六》有如下一段文字:

“伏波將軍孫秀以亡國支庶,府望不顯,中華人士恥為掾屬,以侃寒宦,召為舍人?!钡珡纳舷挛膩砼袛?,此二處的“中華”僅僅指中原漢族政權控制的區(qū)域,而不包括邊陲少數民族政權控制的區(qū)域。

作者指出,“中華”是一個文化人類學概念,而并非體制人類學概念。筆者認為,“中華”是一個不斷變化中的概念。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的概念可能不包括少數民族政權控制的河北、山西、內蒙等區(qū)域,但到了隋唐,“中華”的概念就要寬泛得多,甚至連甘肅、寧夏等地也可以被稱為“中華”。筆者據此認為,當中央政府強大時,“中華”的范圍就大,當中央政權式微時,“中華”的范圍就小。

筆者認為,作為現代意義的“中華民族”,顯然不是歷史上歷屆中央政權統治范圍內的民族之和,而是泛指現在中國國境線內的各民族之和。這與孫中山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中的“中華”意義仍不相同。現在我們常用的“中華”更多的是一個政治概念,而不是一個文化概念。但撰寫學術著作,就不能滿足于使用政治意義下的概念,而必須由學者自身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可惜馮著對“中華”概念的界定剛開了個頭,就戛然而止,讓人稍感遺憾。

二、“文化”的概念。

和“中華”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更不好把握。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一直在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令人滿意的定義。據作者統計,有關“文化”的各種不同的定義有近二百種。

天“文化”的含義。今天的“文化”一詞很難在中國古籍中找到一個可以完全對等的詞匯。所以,我們不必糾纏于中國古代有沒有“文化”的提法,而應將注意力集中于中國古代究竟有哪些屬于現代意義上的“文化”?這些“文化”現象是如何發(fā)生,如何變化,如何影響中國人的思想。

馮著在“導論”部分花了大量篇幅介紹了古典進化論者、傳播學派、歷史地理學派、功能學派、結構學派等對文化的定義。這些內容對于開闊我們的研究視野,甚至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都不無裨益。但并不是每一種定義都能在我們的研究中真正發(fā)揮作用。我們仍需自己從歷史學的視角對中華文化進行梳理。

作者指出,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類化,是人類價值觀念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對象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化價值,經由符號這一介質在傳播中的實現過程,而這種實現過程包括外在的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造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簡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產品,都屬于廣義的文化。筆者對此非常認同。也正是因為廣義的文化包羅萬象,才給那些想要撰寫中國文化史的學者出了一個難題。

作者還借用了“文化形態(tài)學”的相關理論,對文化分為物態(tài)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tài)文化層等幾個方面。其中,物態(tài)文化層與自然關系更密切一些,而制度、行為、心態(tài)文化層則與人自身的關系更密切一些。隨著社會發(fā)展,物態(tài)文化新陳代謝的節(jié)奏較快,而制度、行為、心態(tài)文化的慣性較大,帶有濃厚的保守性格。筆者于是聯想到1840年國門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后,清朝統治者先想到的是學習西方的物態(tài)文化,即堅船利炮。后來發(fā)現堅船利炮扭轉不了清朝的頹勢,于是開始學習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翻譯出版了大量西方著作。然而,僅僅學了一些皮毛,清朝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文化史在歷史學科中地位的確立和發(fā)展。

誠如作者所言,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文化史獲得獨立地位的時間卻并不久遠。不但在中國史學界如此,在西方情況也大致相同。把史學從政治史、軍事史擴大到文化史、經濟史、工商業(yè)史、科技史,是啟蒙時代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從這時開始,文化史在西方史學界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歷史學科。法國啟蒙思想大師也因為其貢獻被譽為“文化史之父”。

伏爾泰以后的兩個世紀,西方涌現出大批文化史著作。“五四”前后,一批西方人所著的文化史著作被翻譯介紹到西方來。與此同時,一些中國學者也開始仿效其體例,參酌其史觀,自行編撰中國文化史專著。梁啟超可謂這方面的開山者。后來,顧伯康、柳詒征、陳登原在20世紀30年代分別撰寫了幾種《中國文化史》。解放后,我國的史學一度成為單純的政治史,“重政務,輕文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的學術意識開始覺醒,學術視野迅速拓寬,文化史重新獲得了其在史學界應有的地位。

“文化生態(tài)”界說。

文化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環(huán)境中。在第一章中,作者先談了人類文化誕生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球,接著談了人與地球的互動關系:人類源于自然,人類受賜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同時,人類又能超越自然,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人類產生后,人類社會也就相應誕生。人類社會也是人類文化誕生的社會環(huán)境。

人類對自然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人類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引用了《國語》、《孟子》、《逸周書》、《荀子》、《管子》等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內容,得出“不能違拗自然規(guī)律,是中國古代哲人的一貫思想”的結論。筆者認為,這些記載的背后反映出當時已出現了人破壞自然、人向自然過度索取的現象,當時的哲人出于“持續(xù)索取”的考慮才提出保護自然的思想。

“生態(tài)”一詞(eco-)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huán)境。簡單的說,生態(tài)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huán)境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系。由此可見,“文化生態(tài)”是一種借喻手法,借用了生態(tài)學上的相關概念。這種借喻手法也出現在其他領域,如“政治生態(tài)”、“社會生態(tài)”等。文化生態(tài)學是以人類在創(chuàng)造文化的過程中與天然環(huán)境及人造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為對象的一門學科。

但是,作者似乎在有意延續(xù)這種“借用”手法,對此做法筆者深不以為然。在前文本已表述清楚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又被作者借用物理學上“場”的概念而改成“自然場”、“社會場”,還煞有介事地分析什么是“自然場”和“社會場”。很快,在本書第9頁,作者又將自己創(chuàng)造的“自然場”、“社會場”等概念棄之不用,又從自然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社會組織環(huán)境三個角度剖析人類文化產生的環(huán)境。

應該說,作者最后得出的結論還是站得住腳的。作者認為,要把握一個民族文化的真髓及其發(fā)展歷程,必須首先了解這個民族得以繁衍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并對其進行綜合的、動態(tài)的考察,也即將文化生態(tài)三層次作為一個統一整體,進行分析與綜合的雙向研究。

兩組文化生態(tài)類型。

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的記載,這說明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裔夷”與“華廈”是作為兩種相對立的文化形態(tài)出現。《論語》中“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記載也反映了孔子對中原農業(yè)文明先進性的肯定。筆者認為,從生產力的角度看,農業(yè)文明確實優(yōu)于游牧文明。但如果從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造、傳承和發(fā)展的角度看,農業(yè)文明和游牧文明沒有優(yōu)劣之分,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態(tài)。而且農業(yè)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間常常通過和平或不和平的手段互相融合,甚至出現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統一全國性政權的情況。

而19世紀中葉以降,長期帶有強烈優(yōu)越感的東方農業(yè)文明,在西方工業(yè)文明這個“不速之客”面前卻接連吃敗仗,不僅割地、賠款,連京師都被人家占領了兩次。中國人逐漸意識到:中國人并非一線單傳的天之驕子,而不過是多元世界的普通一員。至此,中國人獲得了一個全新的文化參照系——西方工業(yè)文明。

筆者認為,杜亞泉在《東方雜志》上把中西文化的區(qū)別視為“性質之異,而非程度之差”的觀點不完全準確,更加準確的表述應為“性質既異,程度也不同”。在歐洲的工業(yè)革命未開始之前,歐洲大陸也普遍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為主。布羅代爾在《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由此可見,以定居、農耕為特征的農業(yè)文明在工業(yè)革命之前曾出現在各個大陸,而當時各個大陸之間的交流非常有限。

李大釗認為西方工業(yè)文明高于東方農業(yè)文明整整一個歷史時代的觀點也是從生產力的角度看待的。筆者始終認為,文明背后所代表的生產力有高下之分,但文明本身絕不應有優(yōu)劣之分。而且,各個文明之間的界限隨著文明之間的互相交流、影響而變得日益模糊。如:輪船、火車、汽車、飛機這些由西方工業(yè)社會創(chuàng)造的產品早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按照西方走過的發(fā)展模式發(fā)展,因為西方模式并非唯一的模式。

與杜亞泉不同,李大釗、陳獨秀考察中華文化的生成機制的視野不僅包括地理環(huán)境,還包括經濟生活和社會制度層面。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十一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危機的背景下,徐復觀先生寫了《中國藝術精神》一書,系統地指出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及其對現代人生的啟示。他在此書中對儒道兩家思想在傳統藝術人生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做了深入研究。這本書一共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了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其余八章均為論述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精神”,其結論是中國繪畫藝術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氣質,更或說是蘊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

莊子所追求的道,與、藝術家所呈現出的最高藝術精神,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對儒家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為純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為我理解中國藝術精神提出了一條比較重要的路線。

徐先生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將藝術作為與道德、科學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認為藝術最能體現出一個全整個體所具有的修養(yǎng)和所達到的人生境界,同時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中國傳統藝術成就蔚為大觀,而其中體現的藝術精神來講,就是由道德而藝術,在世界中安頓內在自我進而達到與外在社會秩序和諧的一種力量和超越精神。他進而認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最高體現就在其藝術精神,而中國的藝術精神實際上則由老莊思想系統所導出,尤其體現在中國傳統山水繪畫上。他說“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地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所導出”(p28),并且,“為人生而藝術,才是中國藝術的正統”(p82)。與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現出一種人性解放的“純藝術精神”。

徐先生的這一論點從從整個中國藝術和文化的大處著眼,觀點鮮明,論述詳備,但此論一出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和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中國藝術精神,能否以道家為精髓和根本?因為,在徐先生看來,無論在精英傳統,還是在民間社會,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禮樂文明只承擔了道德領域的倫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藝術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則遜色于道家。換言之,在儒家內部,作為盡善的儀式化、規(guī)范化的儒家禮教只是倫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藝術精神”,即能盡美的樂教文化,不幸“自戰(zhàn)國末期,已日歸湮沒”(p23)。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認為是儒家樂教自身內部和社會外部的雙重原因所導致的。從內部來看,“樂”的到達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用的上的工夫。一個儒者可以通過“克己復禮”、“慎獨”、“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養(yǎng),因而也就“無需乎必取途于樂”。(p22)從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為人生而藝術”的雅樂并不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孔子所追溯達到的美善合一的音樂精神與其形式??之合于少數知識分子的人生修養(yǎng)之用”。(p22)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樂又“始終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響的人們的正面的承認”而難于發(fā)展。因而儒家樂教在先秦以后開始衰落。徐先生認為這就導致了儒家藝術人生的欠缺,進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國的藝術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來,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而道家能夠做到這一點。他繼而進一步具體闡述了老莊一系自由、放達的自然心靈與“以虛靜為內容的道家人性論”在繪畫藝術中所體現的和諧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學思想。但是我認為這里面也存在著問題。

首先,僅僅是繪畫藝術能否充分表達道家思想及中國藝術精神?中國的山水畫并不是對客觀的真實再現,而是一種主觀的取舍和布置,其背后透出一種主體的精神關注和價值取向。它是技藝與精神的共同創(chuàng)造,它是超脫了自然實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園。他的價值不在于山水的壯麗,而是畫面所透露出的畫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現手法無疑是自然含蓄內向的,這與道家精神實有相通之處。但是,即使虛靜、自然、安寧是中國山水畫追求的最高境界,卻并不能就此認為其代表了中國藝術的最高追求。由于藝術形式多元化的事實,用藝術精神來理解老莊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藝術精神來代表中國的藝術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即使繪畫突出體現了中國藝術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沒有自由超越的藝術精神。

其實在中國的山水繪畫的傳統之外,還有其它諸多藝術形式,詩歌就是一例。中國對于繪畫與詩歌的文論是有不同標準的,一個偏重于“虛”,而另一個則是“實”。因此,中國詩的高品與正宗同中國畫的高品與正宗明顯差異。而這二者的差異反映了儒道兩家在人生追求和藝術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說,在評及傳統藝術時,只注重一方而將其定義為中國藝術精神是不恰當的。

其次,對藝術精神獲取的途徑問題。對藝術的真正把握要求觀者要有強烈的移情和豐富的想象,并達到藝術欣賞所應有的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但是個體對藝術的感悟并不是憑空捏造的,對藝術移情的對象和聯想的素材來自個體的經歷。個人審美經驗的獲得是審美主體在欣賞過程中的自我展現和人格造就的過程。因而藝術作品及其浸潤的精神來源于實踐,藝術欣賞活動也要依賴于實踐。把藝術追求的美等同于無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對美的追求等同于對道家之虛靜、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頗的。

第三,繪畫的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藝練習。教化的目的就在于獲得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經驗,這個過程是走向身心和諧的必經階段,繪畫也不例外。儒家并沒有拒絕這一意圖達到永恒美感的心靈追求,而是把這本具有深刻出世意蘊的繪畫技藝,當做一個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手段。老莊所謂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卻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藝術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藝術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藝術里要通過“技”來表現。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學到“技”。只注重于對“道”的追求而忽視“技”的訓練,并不能使藝術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對道家思想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論述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實徐先生僅僅從儒家樂教的衰落推導出儒家藝術精神的“日歸湮滅”不免有些武斷,因為儒家講求的修身治世、立己達人的內在性超越精神對中國藝術精神的產生也是有影響的。我更覺得中國藝術精神在內容上應該是儒道互補的。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說莊子的藝術精神,原本不在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落實于人生態(tài)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說:“循莊子之修養(yǎng)論,而循至于極,可以使人達至于一無上之藝術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于藝術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焙髞斫涍^自己不斷的翻閱資料,對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莊子雖說不言藝術,但卻對中國藝術發(fā)展特別是最為中國繪畫主流的山水畫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數不勝數,其優(yōu)美的山川景色,適合安頓人的心靈,因此古代的許多名人隱士寄居于這美景中。對于繪畫,他們在忘我、喪我的狀態(tài)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之間的“素樸之美”的影像來表現心中對山川那種空靈玄遠的境界的追求,這又恰與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純藝術精神不謀而合。也就是在這種追求之下,中國繪畫藝術擺脫筆墨技巧的束縛,達到人與自然諧和統一的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自由。

我想這就是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雖說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核,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啟后人之所啟。雖說是無意于言“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十二

大概用了2個星期的時間,終于把一千多頁的《紅樓夢》讀完了。斷斷續(xù)續(xù)的想法感觸時常冒出來騷擾著我。黛玉的靈魂,寶玉的癡玩,寶釵的大氣持重等等時時顛來倒去著難以入睡。

不知從何開始一部巨著,那么就稍稍點評一下后四十回吧。讀完后四十回的感受其實與大多讀者差不多:后四十回比前八十回的質量確實稍差。部分章節(jié)顯得比較迂腐。比如寶玉大談《四書》,之乎者也;光賈政外任的事情也用去一個回目。這些與原著的差距比較大,脫節(jié)也相對嚴重。另外八十一回的銜接也顯得牽強。八十回寫到敗落了,八十一回卻寫了“四美釣游魚”感覺不是很好。當然,后四十回也是有可以的地方。黛玉致死至少寫的還算可以,讓人悲戚難忍,失之可惜??偟膩碚f,后四十回還算勉強過得去。我不認為這個是狗尾續(xù)貂。至少有這個觀點的人自己也不見的可以寫到高鶚這個水平。

別的不說,就簡單評論一下紅樓夢中給我印象比較深的美好女性吧。

我個人還是傾向寶釵的。寶釵的性格大家應該都熟悉,前人評論的也比較多。我雖對“金玉良緣”不這么贊同,但是拋開“金玉良緣”來看寶釵,她絕對是一個完美的妻子。而黛玉,做妻子恐怕沒人可以受得了。我看寶玉也不例外。她只適合做情人或者紅顏知己。妙玉帶發(fā)修行,清高孤傲在賈母品茶櫳翠庵表現得淋漓盡致。她也適合做紅顏知己,一起下棋談論詩書是再適合不過的了。鳳姐管理才能出眾,可惜不懂詩書,顯得短淺。寶琴與寶釵如出一轍,娶不到寶釵娶寶琴的話,也不見的是一件吃虧的事情。湘云自然像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妹妹。她的詩書水平雖沒有黛玉高,但凹晶館聯詩,與黛玉共普“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一句也足以見得涵養(yǎng)不低。元春在書中正面描寫不多,多為側面描寫。省親一回,才情也算透露不少,留下的空白畢竟較多。對迎春前面印象不深,及至出嫁中山狼,才為之感嘆。探春遠嫁海疆,筆墨也不多。惜春從小受佛家影響。在周瑞送宮花一回已經留下伏筆。那是她還小,卻在與尼姑智能玩耍,及至后來與妙玉談得來,最終出家,情理之中。刑岫煙家境不好,但人品性格也不必富家小姐差,娶得到她也是福氣。

87版電視劇與120回通行本在結局上稍有不同。我個人比較傾向電視劇的結局。

巧姐的命運。電視劇是結局是:賈家敗落,被叔叔賣給人販。最后由劉姥姥買房賣地典出,可能與板兒相好。而120回通行本卻是賣人犯不成,到劉姥姥家避難。最后嫁給農村的富家人。鳳姐判詞中巧兒由劉姥姥相救是不錯,但在劉姥姥游大觀園中,板兒與巧姐柚子換佛手情節(jié)就暗示他兩有緣。

賈雨村的結局也是電視劇更具沖擊力。葫蘆廟的和尚,后應天府雨村門子,應透露四大家族勾連背發(fā)落,最后揭發(fā)雨村做了官。無論情節(jié)上,美學上都勝出一籌。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十三

說起來,我大概有三四年沒看過那些小說了,尤其是有關童年的。記得第一部接觸的作品是丁丁的《小牲口》,里面所講述的一切,都撼動人心,具體是怎樣的,我也不細說了。回到主題,就是那本封面簡單,語言簡潔,卻賺足我眼淚的書---《草房子》。

曾想過有那么一天,我也會像桑桑一樣,在空闊的平原,與好友一起仰望藍天。曾想過有那么一天,那耀眼金黃色,會在心中烙下那不能無視的印記。曾想過有那么一天,放下心中的所有包袱,張開雙臂,與紙月一起玩幼稚的游戲。

還依舊記得草房子的最后一章,溫幼菊對桑桑的那句:“別怕”。我看到那里的時候,停了下來,“別怕”,仿佛可以感覺到心中冰山在漸漸溶化,多簡單的兩個字,卻包含了千種情感,萬種語言的安慰,在我看來,遠不及這二字來得直接,沁入心扉的,不一定是那種震天動地的愛,有時候,一句安慰,一個擁抱,也可以讓人聲淚俱下。真的,語言是個很神奇的東西,我們去嘗試一下,或許,在你不經意間,將你的心溶化的,就是這兩個字。

今朝如夢,人生啊,夢一場就足夠了,可能這夢不美滿,可能這夢過于漫長,但,請認真對待它。等你清醒的時候,會發(fā)現,人生道路,就像掌紋,它在自己手中。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十四

《故事盒子》這本書我非常喜歡,它里面有好多好聽的有趣的故事,很吸引我。它教會我辨別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媽媽說這叫明辨是非;它還教會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樣的’行為才是好品德。最重要的是,它是一本非常容易讀懂的故事書,我相信如果別的小朋友讀了它也一定會愛不釋手的。你看,就在我寫這篇讀書筆記時,竟然不由自主地又讀了一遍,真是回味無窮啊??上攵娴暮芷婷?。在這里,我強烈推薦的是第一、三、四篇。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小貓小狗洗地板》,寫得既有趣又好聽。它講了一對小貓小狗是住在一起的好朋友,它們在一起如何開動腦筋洗地板的故事。不但插圖很生動很唯美,故事內容更是很有樂趣很有意義。它們既細心,又聰明,并且很機靈。在相處的時候,都能看到對方的優(yōu)點,將地板洗得又干凈又清爽。剛開始洗地板時,沒有工具,但是小貓發(fā)現,小狗身上的毛“又粗又密”,可以當大刷子用,小狗于是心甘情愿地用身子“刷刷刷”地洗起地板來。洗啊,洗啊,地板倒是干干凈凈了,但是濕淋淋的。這時小狗又提議,小貓的毛“像毛巾一樣柔軟”,可以當吸水毛巾用。于是,小貓又無怨無悔地用身體把地擦干了。隨后,他們又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在澡盆里把對方搓洗得干干凈凈。小朋友,你們知道最有趣的是什么嗎?這兩個可愛的小家伙竟然把自己掛到了晾衣繩上,“直到讓暖暖的太陽曬干為止”。你說,是不是非??蓯鄯浅S腥ぱ健?/p>

第三篇《小公雞和小母雞》教會我們好東西要記得和朋友分享。因為只有分享,“才能讓快樂加倍地傳遞”,同樣也能讓別人和自己一樣的開心。第四篇《小狐貍買手套》中賣手套的老板怕嚇到小狐貍,趕緊把手套遞給它;小女孩和媽媽惦記著小狐貍冷不冷。書中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個世界充滿了愛”,讓我們所有的小朋友們也要帶著暖暖的愛,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吧。

同學們,《故事盒子》是不是也讓你動心了呢,如果是,那就趕緊買來看看吧。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十五

《貝多芬傳》貝多芬出生于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仆。貝多芬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

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1793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xiāng)德國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

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后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卷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氣。《名人傳》讀后感名人傳》讀完《名人傳》這本書,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們的心靈的。這本書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無敵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蓋千秋的大偉人,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種內在的強大的生命力,使他們勇敢地與困難作斗爭。

貝多芬出身貧寒,他很小就輟學。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與命運作斗爭。他孤獨的活著,他惟一的親人辜負了他,他內心受到沉重的打擊,可他還堅強活下來。他沒有一個朋友,他就像與世隔絕&hllip&hllip雖然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一直痛苦的活著卻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傳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聾后創(chuàng)作的。他最后終于戰(zhàn)勝命運,戰(zhàn)勝疾病,戰(zhàn)勝痛苦,戰(zhàn)勝聽眾的平庸,戰(zhàn)勝困難和障礙,攀上生命的巔峰。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十六

《青春萬歲》是王蒙的一部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此書時作者只有19歲。

該書是王蒙早期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1952年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學生的學習、生活,贊美了她們不斷探索的精神、昂揚向上的斗志,如詩似歌的青春熱情,同時也探討了當時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作品主要描寫了鄭波、楊薔云等一些學生黨員對一些生活困難、思想落后的女學生——如天主教會“仁慈堂”中長大的孤兒呼瑪麗、出身資本家家庭的二小姐蘇寧、一心想當科學家,對集體和他人缺乏熱情的李春等人的熱心幫助,使她們最終都能融入到學校這一大家庭中來,共同進步,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學生們之間的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和很高的思想覺悟。同時作品中也穿插描寫了鄭波和楊薔云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提高學習成績,以及鄭波與田林、楊薔云與張世群之間的不成熟的、朦朧的愛情故事。

這本書向我展示了一個新的世界,那是一個我不可能去經歷的一個世界,一切對于我都是那么新奇。例如書中的那些人的生活方式,周圍的環(huán)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關系。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那個時代的人是單純的,甚至是有點“傻”。也許是因為當今這個社會發(fā)展的速度太快,所以人們都忘記了停下自己的心靈去和別人交流,而在1952年,人與人可以敞開心扉的去交流,就算是兩個有誤會的人在一起,可以心平氣和的互指出對方的不足并且誠懇地做自我檢討,之后兩人就會和好如初,共同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F在來看,仿佛一切都會變的復雜。

同時,因為那時是剛建國沒多久,大家都抱著遠大的理想去為國家而奮斗,但是現在的生活太安逸,以至于使學生們都失去了斗志,每天得過且過。對比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我們是應該感到慚愧的,雖然生活條件要比他們好上太多,但是精神世界確是極度貧乏的。從這一點看來,他們要遠比我們幸福。

現在我所處的這個年齡,正和書中的他們差不多一樣大,在這幾十年來祖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我覺得一些內在的東西還是不變比較好,如果我可以像他們一樣有理想,有昂揚的斗志,不為身邊的瑣事計較,我會比現在充實的多。他們的精神值得去學習,去繼承。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十七

翻開書本,一縷淡淡書香彌漫,閱一段有趣的文字,一幅美麗的畫在腦海中蕩漾。走近這些被陽光撒滿光輝的金色草房子,看油麻地的孩子們嬉笑玩耍,我不禁融入了這片充滿趣事兒的地方了。

我讀著讀著,仿佛已成為油麻地的一員,正參觀這油麻地。

我首先參觀了油麻地小學。草房子佇立在那兒,似一個強壯勇敢的衛(wèi)兵,看守著這所寄托著油麻地人希望的小學。但在這所小學的西北角上,卻有一間與之十分不相稱的小屋子,里頭總有一個著背的小老太婆,她的這個小屋前,種了一片艾,它們散發(fā)著濃濃的苦味,正如它們的主人,那個老婆婆——秦大奶奶一樣,生活中充滿苦澀,但卻依然高昂著頭,用自己的方式與人們對抗著。當然,既然有人討厭,那么一定有人欣賞,比如說桑桑。我想我從桑桑身上能學到很多,比如說膽大,勇于嘗試,而在秦大奶奶與桑桑的友好關系中,我明白,當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正是少了這份尊重,秦大奶奶才會與地方政府鬧僵。

接著,我來到了紅門,這是個象征著富裕的地方,而如今,它卻只剩一副空殼。杜家已破產了。但杜小康渾身還是一副干干凈凈的模樣。我想,他的心態(tài)恐怕是全村最好的了,家里面對如此險境,他倒面不改色心不跳,更何況他還是個要強的孩子。不過,他心里一定是苦的吧!當然,用平靜的目光去看待一切,這的確是值得我們學習、贊揚的。

我又回到了現實中,手中捧著那本書——《草房子》。淡淡的書香鉆入心田,把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永駐心間。

往書記讀書筆記篇十八

誠然,至者,信哉!人世間,若無精神,人之立、軍之威、國之強、民之富,則無從談起,無由成就!所以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細細讀完這本《中華精神》,我心情無比激動,受益匪淺。原來古人早就擁有了那么多高尚而美好的精神:雷鋒的螺絲釘精神等等,都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他們是中國瑰麗燦爛的歷史上一顆顆閃亮的星星;是五星紅旗上一片紅色。想到人們的高尚精神,再想自己,我無言以對,暗自羞愧。記得有一次是學校的課間休息時間,正玩得起勁的時候,忽然聽到“哎呀”一聲,原來是一個低年級的小學生跌倒了。本想上去攙他起來,卻禁不住同學叫我玩耍的誘惑,只能裝作視而不見,匆匆地繞道走了。但就在忍不住回頭時,我看到了一位同年級的學生正跑去攙扶他,不禁臉紅了。

說到感恩,我想起了媽媽。有次聽爸爸說,在媽媽懷著我的時候,真的是受盡了“磨難”,腳浮腫得厲害,早上睡的香,晚上又不睡,連著幾個月,爸爸媽媽都沒有一夜睡過完整的覺。剛出生時我才五十厘米,如今,我都一百四十多厘米了,想想這其中得有父母多少的心血啊!原來心里一直有點恨媽媽,因為她對我很嚴厲,有時我還真有點怕她。聽過爸爸的話,我的眼里不禁泛出了淚花,感覺心里的恨消失了,對媽媽只有感激。

今年母親節(jié),我就親手給媽媽做了個小禮物,用卡紙做一朵鮮艷的大紅花,并且工工整整地寫上了對媽媽的祝福和我想說的悄悄話,以此來表達我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還記得媽媽收到禮物時,一向嚴肅的臉上也笑開了花。親情很珍貴,但友情我也同樣非常重視的。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陳一曄,和我同級,每次和她在一起的時候我都好開心。每當我去她家作客時,她總是會熱情地招呼我,有好吃的東西也總會分我一半。每當遇到不懂的題目里,我們就會在一起討論、交流,雖然有時我們也會爭得面紅耳赤,但馬上又和好如初了。我們倆還經常在一起做手工,比如紙花、小紙船等等,看著我們開心的樣子,媽媽常說我們要好的就像兩姐妹。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朋友,我真心地希望和我的每個朋友的友誼之樹都常青。

人們的高尚精神教育了我,我也同樣會以古人為榜樣,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快快行動起來吧!中華精神永遠在我們心中!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65271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