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問題背后的問題讀后感簡單篇一
我們經(jīng)常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讀了這本書后我的感受是觀念決定一切,有時觀念小小的差別,就會整個影響事情的發(fā)展,導致完全不一樣的結(jié)果。每一本好書都會給人帶來很多思考,我從以下幾個方便談一談讀這本書的感受。
剛看到小媳婦心態(tài)這個說法覺得很搞笑,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怨婦心態(tài)吧,什么都抱怨,總是在喊著為什么我這么倒霉老天爺為什么這么不公平這樣的話,抱怨來抱怨去,狀況一點也沒有改善。與其抱怨,不如想想自我能做什么。這樣的小媳婦心態(tài)不但對工作和情緒只能帶來負面的影響,而且無助于改善現(xiàn)狀。原因是抱怨時提出的問題既沒有正面用心的作用,又缺乏行動的力量。然而如果從好的方面來想,碰到困難的時候,也是立功的大好機會呀。我們都有選取的權(quán)利,并且要為自我的選取負責。既來之則安之嘛,既然躲但是,還不如用心應對。再遇到難題,不如把我怎樣這么倒霉換成我面臨過許許多多的問題,但大部分我都解決了。
書中提到,我們應對任務和困難時,最核心的最就應提出的問題就應是我能做什么?遇到任何的狀況,先想這個問題。所有的qbq務必以什么或該如何發(fā)問,能這一分鐘做得事情不拖到下一分鐘,把所有任務一口氣做完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事情早晚都得座,做的晚了,說不定會更麻煩。
你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特點,優(yōu)點缺點都就應去理解。我能控制和改變的只有我,所以不要徒勞的管別人,改變自我比較實際。我們經(jīng)常感覺不到自我正在意圖改變他人,不知不覺就白費了力氣。我們也不就應試圖改變孩子,而是要幫忙孩子成為他們原本就應成為的人。責怪別人,是在為自我推卸職責。真正有職責感的人,不但不會責怪別人,也不會責怪自我,只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書里面還說到一個很搞笑的說法,擊敗裁判。我得理解是,要讓自我強大到別人挑不出毛病。
我們常犯的毛病是,上太多課讀太多書,但是不清楚學習的真諦。學習不只是參與,事實上學習是把明白的轉(zhuǎn)化為行動。我也會把讀書帶來的思考,變化為我得行動。
問題背后的問題讀后感簡單篇二
這是暢銷書《qbq!問題背后的問題》的姊妹篇,該書首先回顧了qbq的精髓:通過問qbq——“問題背后的問題”,將承擔個人責任作為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點,從而摒棄推諉、抱怨、拖延、執(zhí)行不力等工作中的通病,建立更有活力的團隊。然后以真實的例子,逐一講解了在實踐qbq、提高責任意識中需要遵循的五項原則:學習、負責、創(chuàng)意、服務、信任,并提供了將這五項原則化為企業(yè)及個人優(yōu)勢的行動方案。
社會上,遇事推諉、沒有個人責任意識的人并不少見,抱怨別人一無是處的人也不稀奇,不知上進不肯學習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但是,要找一個肯吃苦耐勞、肯學習又認真負責,還具有創(chuàng)意,并凡事以服務為中心的人卻少之又少!要做一個混同一般的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其實也并不難,就是觀念轉(zhuǎn)個彎,態(tài)度調(diào)整一下。
出了校門,不再有人在你身旁耳提面命:態(tài)度應該這樣,事情應該那樣;進入社會,不再有人拿出十足的耐心教你做功課,給你寬裕的時間學習。一切得自己對自己負責,像是一艘從未出過港的新船,要自己去游歷汪洋大海。
經(jīng)過多年的社會歷練,我個人認為凡事在于“態(tài)度”。當一個人的態(tài)度出現(xiàn)差池,哪怕他再杰出,都有不為人認可的部分。雖然說qbq是一套關(guān)于處世的工具法則,但是書中更強調(diào)qbq的優(yōu)勢實踐原則就是“態(tài)度”。態(tài)度擺正了,可說是成功者為成功找方法,而態(tài)度不正確,就叫做失敗者為失敗找理由。
由于個人工作上的歷練,在日常生活中,習慣對問題采取直接的“切片處理”。什么是“切片”呢?就是單刀直入,直接洞察問題。一個被自己定義成問題的問題,當然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思而不考,除非那是別人的問題,那就省著點,別管。話說回來,真正要嚴加管教的問題是關(guān)于自己。
要是自己能管的問題,不就不是問題了嗎?我們總是把全部的力氣用在對付別人身上,也許從未試過“想辦法對付自己”這個方式。當你把所有的力氣花在別人身上時,你會發(fā)現(xiàn),問題總是永無止境。如果你換個角度,把力氣用在對付自己的缺點上、用在自我提升上,頓時所有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因為你將會變成一個消融問題的人,而不是窮于應付問題的人。
第一種,永遠以個人利益為前提,脫開個人利益范圍他漠不關(guān)心。這種工作者往往將自己導向失敗。
第二種,以部門利益為重心,凡是對他的部門有益處的,他舉雙手贊成;反之他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這種工作者通常有相當大的門戶之見,遇到橫向溝通時便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
第三種,以公司的利益為使命,懂得識大體,秉持這種大格局的工作態(tài)度,通常是公司最優(yōu)秀的成員,也是可以擔大任的精英。
話說我個人的親身經(jīng)驗,當年,我剛到上海的時候,想要買個日本進口的熱水瓶,于是我就近到淮海路的一家百貨公司去尋找。我接連問了三位售貨員,他們都告訴我:“不知道?!蔽矣掷^續(xù)去問第四位售貨員,最后他才告訴我:“我們這里賣的都是國產(chǎn)品,你要買進口的熱水瓶,應該到淮海中路的某家百貨公司去?!边@下我才豁然開朗,并且牢牢記住了這位售貨員,心想下次要購買國產(chǎn)品的時候,一定會來找他。
這個故事雖小,卻印證了qbq的精神。前三位售貨員的服務態(tài)度就是標準的不管、不理、不說,第四位才真正懂得了服務的精髓,實踐了qbq的原則。
在科技發(fā)達且各行各業(yè)進步神速的今天,服務品質(zhì)和工作態(tài)度更應該加緊腳步跟上時代。在《qbq!的五項修煉》一書中,清楚地指出:個人要在生命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優(yōu)勢,只要確實掌握“學習、負責、創(chuàng)意、服務、信任”的五項原則,必定能為自己交出一張亮眼的“人生成績單”。我相信!你呢?何不試試呢!
問題背后的問題讀后感簡單篇三
《qbq問題背后的問題》以一種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的敘事風格講述了一個深層次的組織理論問題。全書深入淺出,事例生動,核心僅有一個:如何提高組織內(nèi)部成員的個人職責意識。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誰為此事負責?為什么他們總是不能做得好些?為什么我們必須忍受這樣的變化?這些問題看似理由充分,情有可原,卻暴露出個人職責意識的淡薄。個人職責意識的缺乏,導致了推諉、抱怨、拖延、執(zhí)行不力,成為社會的一大流行病。如果沒有強烈的個人職責意識,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可能到達目標,實現(xiàn)愿景,在市場競爭中取勝。所以我們要逐步學習和實踐qbq式的思考方式,先修煉自我的想法,之后能問較好的問題,最終付諸行動,選擇做一個有職責感的人,從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有一句印度格言是這樣說的:“看著你的想法,它們變成了言語;看著你的言語,它們變成了行動;看著你的行動,它們變成了習慣;看著你的習慣,它們變成了性格;看著你的性格,它們變成了你的命運?!八械哪铑^和想法源自于我們的內(nèi)心,不斷累積就構(gòu)成了今日的這個自我。
而工作是一個施展自我才能的舞臺。我們寒窗苦讀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決斷力、適應力以及協(xié)調(diào)本事都將在這樣的一個舞臺上得以展示。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供給如此高度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一種活著的理由。在平日的工作中,我們需要珍惜每一次與客戶相遇的機會和瞬間,創(chuàng)造獨一無二的服務與體驗價值,在此同時也正考驗著每一位伙伴,是否能夠發(fā)揮公司和營業(yè)部的主人翁精神,承擔起樹立公司、營業(yè)部和個人品牌的職責意識,承諾用自我的智力、心力和勞力,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并從中獲得提高和成長。
遇到問題,許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按照以往的固有思維模式,對外界事物做出負面的反應,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錯問題”。可是,如果我們能夠在做出選擇前,慢10秒,以客觀辯證的思維方式,再認真研究一下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或者說導致問題的真正本質(zhì)是什么,然后再修正自我的想法,提出更好地問題,那么將有助于我們在問題中尋找到正確的答案。
3、把問題的中心詞放在動詞上,也就是放在行動上。
在平日的工作中,有伙伴經(jīng)常會抱怨:公司的薪酬為何這么高?我們要到什么時候,才會更有競爭力?其實這些問題能夠用qbq的正確問題來代替:我該如何為我的客戶提升附加價值?我如何能基于現(xiàn)狀找到更有吸引力的賣點?當我們把焦點從他人與周遭環(huán)境中轉(zhuǎn)移開,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頭,擺在如何將力氣與精神用在力所能及的事物時,將大幅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使我們的工作更簡便、更歡樂,最重要的是有益于問題的解決。
馬克·吐溫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改變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想要感覺安全無虞,去做本來就會做的事;若想要真正成長,那就要挑戰(zhàn)本事的極限,也就是暫時地失去安全感,所以······當你不能確定自我在做什么時,起碼要明白,你正在成長。的確如此,即使行動導致錯誤,卻也帶來了學習和成長,不行動則是停滯和萎縮;行動的結(jié)果是解決,不行動充其量是維持現(xiàn)狀,并讓我們一向活在過去。
在平日的工作中,參加太多的研討會、上太多的課、買太多的書,可是,學習并不只是參與,不只是獲取知識,學習是一種改變,把明白轉(zhuǎn)化為懂得,把懂得轉(zhuǎn)化為行動,把行動轉(zhuǎn)化為智慧。
qbq代表一種全新的心態(tài)和價值觀,應當說這些道理并不深奧,但真正在實踐中行動起來,需要應對現(xiàn)實的勇氣和非凡的毅力,真正樹立起個人職責感的意識,提出正確的問題,以良好的心態(tài)從容應對挑戰(zhàn),這就是qbq的精神。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35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