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總是抱怨時間不夠用,其實問題往往出在他們自己不會合理利用時間。總結(jié)應該包含個人對過去經(jīng)歷的感悟和改進方向的建議。以下是一些工作總結(jié)的原則和方法,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一
一、說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xiàn)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品味詩的意象美,體悟詩人的真情;
2、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主動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反復朗讀,品味現(xiàn)代新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jié)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jié)課的訓練重點是把握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情感。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睘榱诉_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jù)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再結(jié)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fā)感情,引起興趣。
2點撥法——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路。
3配樂朗讀法——反復朗讀,深入體會。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詩歌感情已經(jīng)成為這節(jié)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lián)想法,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教學程序:
這首詩歌我準備用一課時的時間處理完,內(nèi)容不多,但是重點得突出。具體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上課之前,我會給大家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詞是徐志摩的詩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曲是專門為這首詩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緩,意境朦朧,這首詩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說是他的“標簽”之作。通過歌唱更添上幾分詩歌的“夢”態(tài).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一些關于這段羅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個追求愛、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過這首歌曲將學生帶入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
導入語:“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圣”和“詩圣”的詩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得詩意的內(nèi)心。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給一段音樂,讓學生自讀詩歌,在讀的過程中分析詩歌基本感情,然后討論交流,說出詩歌感情基調(diào)以及朗讀時應保持怎樣的語調(diào)和節(jié)奏。
首段三個“輕輕地”顯出旋律輕快柔和,即抒發(fā)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diào)。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總體語調(diào):舒緩低沉。
節(jié)奏:輕柔和諧。
(三)研析結(jié)構(gòu),分析意象,精讀感悟。
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彼栽谶@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jié)合學法指導,從分析意象出發(fā),指導學生邊讀邊悟情。
品味詩歌意象上的繪畫美,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夢、青草、星輝斑斕;這些意象清新飄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別的深情。
對比: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柳永《雨霖鈴》)。
離別的對象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zhuǎn)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2、詩人既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又“不能放歌”,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紹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禈颍从膭虼髮W所在地。19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保ā段鼰熍c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梢哉f,“康橋情結(jié)”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因此,可從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無從說起:六年來的情感經(jīng)歷生活感受縈繞腦海,欲說還休——語言在復雜的情感面請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彈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讀詩歌首尾兩節(jié),比較作者在煉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押韻;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回環(huán)復沓)。
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了詩人許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用上心頭。明明是那么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輕輕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揮一揮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輕輕地來一樣。多么的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致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泊但是又執(zhí)著堅定的意念,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
詩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從第一節(jié)“輕輕地”變?yōu)樽詈蟆扒那牡亍?,在原來的輕柔惜別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更為灑脫。進一步體會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
4、綜觀全詩,發(fā)掘詩歌的建筑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并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四)、作業(yè)布置:
一節(jié)好課的結(jié)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yè)是:朗誦并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里有密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二
《再別康橋》選自于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劍橋大學,故地重游時的感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這首詩音韻和諧、意境優(yōu)美,在樸素的詩句中把對康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再別康橋》代表了徐志摩的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新詩的藝術成就。
對八年級學生來講,這首詩極易喚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但由于對現(xiàn)代詩知識掌握不多,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膚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難以深刻把握詩的思想內(nèi)容。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把握詩中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學生閱讀的現(xiàn)代詩歌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抽象難懂,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抓住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朗讀法和討論點拔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說一說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誰,在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再順勢導入:的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首歌的演唱者己經(jīng)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們總會想起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橋情結(jié)。通過這樣的導入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引發(fā)其閱讀期待。
接下來,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學經(jīng)歷,了解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并談一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這首詩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康橋景色“美麗”和“寧靜”這兩個特點,引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首離別詩,人們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但這首詩卻并沒有像傳統(tǒng)的離別詩那樣過于注重傷感凝重的情緒的渲泄,而是側(cè)重于對離別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那么詩中康橋的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美?請學生默讀全詩展開豐富的想像,將文字轉(zhuǎn)化成畫面,并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發(fā)言給予點拔和指導,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首詩里,詩人之所以能將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寫得如此之美,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進而使學生明確:像金柳、青荇、深潭等這些被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就叫做——意象?!耙狻?即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詩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來抒發(fā)感情的。此時,可以再聯(lián)系一下,曾學過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康橋的景色,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什么呢?(寧靜)引導學生抓住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jié)尾的兩個“悄悄的”,通過反復朗讀和小組討論來體會詩中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靜”與詩人的情感二者之間的關系。即: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即使是揮揮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點喧嘩,輕輕地來,輕輕的走,輕輕的告別和揮手,此時此刻,無聲的悄悄是一首深情離別的歌,無言的沉默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至此,學生領悟了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詩的教學,我實際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的順序展開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再次領悟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
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作者對于康橋這個自己曾經(jīng)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這個曾給予自己智慧與自由情懷的美麗母校,表達了深情的贊美、無限的眷戀。
課外閱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并與本詩進行比較。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三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課的前提。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對整個文學鑒賞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对賱e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xiàn)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契合了新課標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詩歌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可以說是詩壇的一棵常青樹,因為它始終回蕩著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
2、、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以上要求,結(jié)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標:
掌握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由于高一年級學生對詩歌鑒賞尚處起步階段,因而在課堂上,老師應將鑒賞搞得生動活潑,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培養(yǎng)他們愿聽愛讀,積極主動地鑒賞作品的習慣。加上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反復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進行賞析并對重要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進行審美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體現(xiàn)的作者情感進行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
4、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它音形色兼具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景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以利于學生形象直觀地把握課堂內(nèi)容。
學法:反復誦讀品語言,聯(lián)想想象賞畫面,知人論世悟情感。
根據(jù)“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完成教學過程,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相關劇照,這樣能引起同學對劇情的回憶,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力求創(chuàng)新,突破傳統(tǒng)的介紹方式,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的生活、情感經(jīng)歷,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這一步驟即所謂“知人論世”,以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diào))再讓學生伴隨優(yōu)美的樂曲進行誦讀,從而感受詩歌的音樂魅力。反復誦讀,是學生學習詩歌的基礎,同時,也契合了大綱中重視感悟、熏陶和語感培養(yǎng),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該充分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每一節(jié)詩歌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請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jié)合圖片畫面,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詩歌內(nèi)容,并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重要意象,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王維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進行結(jié)構(gòu)上的比較。通過比較,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本詩的結(jié)構(gòu)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作者與康橋的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較為輕快的情調(diào)。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作者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和詩中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diào),我從中國詩詞中篩選了以下幾個將離愁寫得黯然銷魂的詩句,與《再別康橋》進行比較,以便學生把握本詩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diào),以突破教學難點:
課件展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七步:結(jié)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配樂試背全詩,再次整體感知詩歌的詩意美。
第八步: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詩《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后作業(yè):從內(nèi)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較兩首詩歌的異同。
一篇優(yōu)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根據(jù)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四
金柳新娘。
博山實驗中學孫海燕。
教學目標:
1、了解徐志摩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欣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3、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的主題。
一、給括號前的字注音.
青荇()長篙()漫溯()斑斕()笙簫()。
二、填寫名句。
1、自古多情傷離別,
2、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
4、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唯見長江天際流。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3、出詩中用來渲染和表現(xiàn)對康橋眷戀的幾個意象,并選取一個進行分析。
4、在最后一節(jié),詩人說“悄悄地我走了”,為什么要“悄悄的”?
四、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吻火。
梁遇春。
這一回在半空中他對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注:梁遇春(19061932),現(xiàn)代散文家.出版散文集《春醪集》和《淚與笑》兩本。
1、解釋一下“火”在文中的象征意義。
2、概括出作者在第三段中總結(jié)的兩種人生態(tài)度。
3、“這一回在半空中他對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這句話指的是。
答案:
一、略。
二、
1、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2、凄凄慘慘戚戚。
3、晚風拂柳笛聲殘今宵別夢寒。
4、孤帆遠影碧空盡。
三、
1、a2、d。
(點撥:“意象”即“詩人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詩歌所繪景物)。
四、
2、一種人冷漠處事,不敢投入到轟轟烈烈的生活中去,生活消極暗淡。
另一種人積極應對人生,敢于親自吻著這團生龍活虎般的烈火,使自己的生命富有意義。
3、指徐志摩于1931年不幸因飛機失事而辭世。
4、熱情執(zhí)著、活潑風趣、天真摯誠。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五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jié)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說學法。
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激發(fā)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4.比較閱讀,體會建筑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diào)。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yè):根據(jù)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六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xié)作,培養(yǎng)會學。
聯(lián)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jīng)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对賱e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wǎng)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人文性)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鑒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xié)作探索的能力。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shù)哪繕丝刂?否則將流于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lián)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結(jié)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復習舊知導入。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導朗誦并結(jié)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xiàn)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并進行比較賞析。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七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xiàn)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品味詩的意象美,體悟詩人的真情;
2、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主動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反復朗讀,品味現(xiàn)代新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jié)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jié)課的訓練重點是把握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情感。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jù)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再結(jié)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fā)感情,引起興趣。
2點撥法——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路。
3配樂朗讀法——反復朗讀,深入體會。
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詩歌感情已經(jīng)成為這節(jié)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lián)想法,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這首詩歌我準備用一課時的時間處理完,內(nèi)容不多,但是重點得突出。具體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上課之前,我會給大家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詞是徐志摩的詩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曲是專門為這首詩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緩,意境朦朧,這首詩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說是他的“標簽”之作。通過歌唱更添上幾分詩歌的"夢"態(tài).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一些關于這段羅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個追求愛、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過這首歌曲將學生帶入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
導入語:“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圣”和“詩圣”的詩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得詩意的內(nèi)心。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給一段音樂,讓學生自讀詩歌,在讀的過程中分析詩歌基本感情,然后討論交流,說出詩歌感情基調(diào)以及朗讀時應保持怎樣的語調(diào)和節(jié)奏。
首段三個“輕輕地”顯出旋律輕快柔和,即抒發(fā)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diào)。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總體語調(diào):舒緩低沉。
節(jié)奏:輕柔和諧。
(三)研析結(jié)構(gòu),分析意象,精讀感悟。
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彼栽谶@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jié)合學法指導,從分析意象出發(fā),指導學生邊讀邊悟情。
品味詩歌意象上的繪畫美,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夢、青草、星輝斑斕;這些意象清新飄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別的深情。
對比: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柳永《雨霖鈴》)。
離別的對象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zhuǎn)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2、詩人既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又“不能放歌”,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紹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保ā段鼰熍c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說,“康橋情結(jié)”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因此,可從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無從說起:六年來的情感經(jīng)歷生活感受縈繞腦海,欲說還休——語言在復雜的情感面請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彈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讀詩歌首尾兩節(jié),比較作者在煉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押韻;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回環(huán)復沓)。
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了詩人許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用上心頭。明明是那么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輕輕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揮一揮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輕輕地來一樣。多么的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致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泊但是又執(zhí)著堅定的意念,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
詩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從第一節(jié)“輕輕地”變?yōu)樽詈蟆扒那牡亍?,在原來的輕柔惜別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更為灑脫。進一步體會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
4、綜觀全詩,發(fā)掘詩歌的建筑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并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四)、作業(yè)布置:
一節(jié)好課的結(jié)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yè)是:朗誦并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八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優(yōu)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xiàn)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jié)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lián)想鑒別、協(xié)作探究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lián)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根據(jù)“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jié)”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diào))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fā)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jié)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筑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了新格律詩的結(jié)構(gòu)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diào)。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diào),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diào)。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yè):根據(jù)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一篇優(yōu)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jié)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xiàn)課文內(nèi)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jù)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金柳云彩。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九
各位尊敬的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再別康橋》(板課題、作者),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一說這堂課的設計:一、說教材;二、說教學方法;三、說教學過程;四、說教學理念。
首先,談談教材?!对賱e康橋》是技校一年級上學期的教學內(nèi)容,具體編排在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是必讀課。這首詩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明確了詩歌閱讀的標準:“初步理解詩歌的意象及語言特點,能夠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現(xiàn)手法。”根據(jù)這個要求,結(jié)合《再別康橋》情景交融的特點,我期望學生在學完這節(jié)課后,能達到以下目標(課件)知識與技能:
(1)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真情。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比較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我確立本課重難點如下:(課件)。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品味。
(一)說教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根據(jù)我們學生學習的現(xiàn)狀,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課件)。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借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在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朗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第二,聯(lián)想法。詩歌比較抽象,因此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二)說學法。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里說:“請您毫不猶豫的在課堂上擠出時間讓學生主動掌握知識吧,那樣將得到百倍的補償?!备鶕?jù)這個建議,結(jié)合我們學生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內(nèi)容,主要運用以下學法:(課件)朗讀理解法、質(zhì)疑提問法、自主討論探究法。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提出問題,共同討論,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為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導語。有句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從一部以徐志摩為題材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劇情介紹開始,播放主題歌,給學生全新的視聽感受。這樣便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順利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接下來就進入了教學過程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由《人間四月天》順勢介紹作者徐志摩的簡要情況,課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康橋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熟悉詩人,對詩歌的內(nèi)容有一定的感知。(課件)。
(三)詩歌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朗讀法。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請學生欣賞配樂朗誦,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把握這首詩的情感,同時掃清字詞的障礙。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diào)),最后學生齊讀。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逐步的理解,同時又為下面對詩意的鑒賞蓄勢。
(四)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diào)。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暢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diào)。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一些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讓學生進行比較,從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課件)這個過程解決了教學重點之一“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
(五)那么接下來安排的內(nèi)容就是講解教學的第二個重點:“三美”的品析。(板書:“三美”)首先,分析詩的音韻、節(jié)奏和結(jié)構(gòu),體會“音樂美”(板書:美在語言——音樂美);第二,抓住具體意象,體會“繪畫美”(板書:美在意境——繪畫美),這里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那么我將怎么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呢?先給學生講意象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把握和品位詩中的意象。采用“探究法”,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學生討論后,鼓勵他們大膽發(fā)言,對他們的答案適時肯定或點撥,真正做到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善于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教學經(jīng)驗?!弊詈蠼處熆偨Y(jié)本詩的意象:云彩、金柳、水草、水波和星輝。(課件)第三,分析段落、句子,體會“建筑美”(板書:美在形式——建筑美)。我將這些內(nèi)容作為本課的板書設計,因為它能夠直觀地體現(xiàn)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六)在講完詩歌的內(nèi)容之后,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康河的圖片,(課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背誦。
(七)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課外作業(yè)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課件)要求學生討論后下次課推舉代表發(fā)言。
最后,說一說我的教學理念。我對“教學”的認識是:教學是教與學的結(jié)合,“教”是為了“學”,“教”應服務于“學”。因此,我在實踐中努力遵循“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備課時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想一想,對這篇課文,我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做到“互講互聽”、“互啟互發(fā)”,我的目標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更期望實現(xiàn)的目標是讓學生都喜歡語文!
我的說課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十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xié)作,培養(yǎng)會學。
聯(lián)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二、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jīng)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wǎng)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鑒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xié)作探索的能力。
三、說教法。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fā)現(xiàn)問題法:
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shù)哪繕丝刂?否則將流于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四、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
: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lián)想鑒別、協(xié)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lián)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五、教學過程(結(jié)合課件)。
1.導入新課。
結(jié)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復習舊知導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導朗誦并結(jié)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xiàn)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4.鑒賞品評(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并進行比較賞析。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十一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xié)作,培養(yǎng)會學。
聯(lián)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再別康橋》一詩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xx)對詩歌學習的要求,將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反復朗誦,體驗詩的節(jié)奏、韻律,體會作者濃郁的感情。
2、感知和品味詩歌語言,咀嚼詩歌的意境之美。
3、讀出詩味,領悟詩意,陶冶性情。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chǎn)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通過學習來掌握現(xiàn)代詩閱讀的方法。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理念告訴我,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jīng)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根據(jù)以學定教的原則,本課特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第一、誦讀法。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感情,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nèi)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課堂上,生自讀、師范讀;個別學生試讀,齊讀、背讀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第二、發(fā)現(xiàn)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shù)哪繕丝刂疲駝t將流于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第三、欣賞聯(lián)想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ppt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第四、探究法。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多媒體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fā)學習興趣的作用。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lián)想鑒別、協(xié)作探究。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lián)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實踐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探究。
導、說、聽—看、讀—感、品—悟、議—賞、寫—拓、誦、結(jié)、做。
根據(jù)“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一導:
情境導入意在能讓學生盡快走進文本和徐志摩的內(nèi)心世界,體味他的那份淡淡哀傷、那份戀戀不舍。因為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自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投影并書寫課題《再別康橋》,展示學習目標)。
2、說一說:
學生說說自己所知道的徐志摩,自己所知道的《再別康橋》。在此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jié)”。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爸苏撌隆痹谖膶W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聽一聽、看一看。
(認真聽范讀錄音)正音,為情讀奠基。理解題目,明確題目中的“再”,是詩人第二次離開,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作者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yōu)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這點此詩較之于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对賱e康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明白這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yōu)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qū)庫o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的詩境之美。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diào))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4、讀一讀、感一感。
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入情入境地朗讀)學生自由朗讀并交流誦讀感受,讓學生與范讀錄音比較找出差距。能夠明確詩的特點:(1)、節(jié)奏輕盈舒緩,情感與景物和諧統(tǒng)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2)、這首詩感情很真摯。(邊讀邊想象)本詩基調(diào):含有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對康橋風景的贊美和深情。(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zhí)著—激動—沉默—平靜)(重點:彩夢————尋夢—————夢醒)。
5、品一品、悟一悟:
激發(fā)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jié)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6、議一議、賞一賞:
在比較閱讀中,體會建筑美。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了新格律詩的結(jié)構(gòu)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7、誦一誦:
跟著音樂再次走進課本深情誦讀(配肖邦的《小夜曲》)。再次感受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diào)。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diào),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diào)。
8、結(jié)一結(jié):
詩者如酒,品詩如品酒,我們用“品”酒的心情品味了詩歌,品出了盎然的詩意??禈颉娙艘磺忻篮蒙畹拇~,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征。《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這首優(yōu)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也是詩人執(zhí)著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師生同送文本,并情深朗讀:詩歌是油彩,它給生活帶來絢爛;詩歌是清泉,它給心靈帶來滋潤;詩歌是星,引你走出暗夜;詩歌是霞,為你映亮黎明;詩歌是火,燃起燎原的熱烈和豪放;詩歌是水,漾出無邊的風月和柔情。來吧,燃燒你的熱血,放飛你的生命,敞開你心扉,傾吐你的心聲。張開你的口,在空氣的樂譜上,寫下你第一組明麗的音符,揮運你的筆,在紙張的天幕上,綴上你第一串閃亮的星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我設計了寫一寫、拓一拓:
1、帶著自己的理解將自己喜歡的那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寫。
(ppt參考:微風輕拂,水波輕漾,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像在輕舞,又像是嬰兒在母親的懷中撒嬌,在這美麗的柔波里,我心甘情愿地做她懷中的一條嬌嫩的水草?。。?。
2、對第六節(jié)進行仿寫。
最后設計了做一做:(二選一)。
1、模仿本詩歌,用幾個意象表達內(nèi)心的某種情緒,寫一首現(xiàn)代詩。
2、有人說:“讀《再別康橋》這首詩,能從詩中感受到面對精神歸宿時的心靈的平靜”結(jié)合你對詩的理解,寫出你的讀后感言。(讀完《再別康橋》,那優(yōu)美的意境,給予我心靈的平靜,就像一片靜湖的水面被蕩出的波紋舒緩地傳播著湖底的音籟,許久以后,似乎還沉浸在那溫馨的碧湖,讓人流連忘返……)。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十二
1、重點:《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以及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難點:從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來感知“三美”。
為什么要確立以上兩個教學重難點,而不確立其它重難點呢?其理由如下: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xiàn)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從學生認知情況來看,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剛從初中升入高中,以前對意象的認識分析并不多,很難體會作者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需要教師的充分合理的引導。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4)配樂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制造了情境,范讀激發(fā)了美感,齊讀引起群體感受,從而體味本詩音樂美的藝術性特點。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為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為下文對詩意的鑒賞蓄勢。(學生帶著對康橋的憧憬進入課文學習)
然后進行提問: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jié)?(2、3、4節(jié))
(2)如果把這三節(jié)的內(nèi)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fā)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根據(jù)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jié)詩。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并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xiàn)。并解決教學重點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十三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jù)。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jié)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qū)W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閱讀的現(xiàn)代詩歌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第二,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我談談我是如何導入課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jīng)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jié)”)。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diào))。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diào)。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diào)。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diào),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jié)意境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jié)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tài)。
第六步:結(jié)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xiàn)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鑒賞。
我的說課結(jié)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馮紅玉時間:20xx.5.16。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jù)。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jié)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qū)W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閱讀的現(xiàn)代詩歌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第二,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我談談我是如何導入課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jīng)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jié)”)。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diào))。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diào)。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diào)。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diào),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jié)意境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jié)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tài)。
第六步:結(jié)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xiàn)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鑒賞。
我的說課結(jié)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十四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xiàn)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應該喜歡用詩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情感,學習本單位的新詩一定會激發(fā)那些有興趣的高中生來寫寫新詩。
2、教學目標、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并結(jié)合學生實際,我把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和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設定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在于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睘榱诉_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jù)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再結(jié)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誦讀法
《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
能夠激發(fā)美感,喚起內(nèi)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圣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huán),反復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誦讀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象《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采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并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
3、點撥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在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中,教師適度的
點撥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促進課堂預設的生成。
作為高一學生,他們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體會較膚淺,并且缺乏一定的鑒賞詩歌的能力,常常拿著這樣一首詩歌,他們覺得很美,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詩意美,無法品味詩歌的意境,所以我將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詩歌感情作為這節(jié)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lián)想法,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根據(jù)教學目標,我采用以下教學步驟: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zhuǎn)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我的導入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yōu)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多媒體展示歌詞,教師恰當?shù)你暯诱Z,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1)簡介徐志摩
(2)關于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徐志摩展開對話,順著學生的發(fā)問,導出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歸納。并用幻燈片展示。盡可能將課堂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5)學生齊讀。
a、品意象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jié)?(2、3、4節(jié))
(2)如果把這三節(jié)的內(nèi)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fā)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根據(jù)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jié)詩。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并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xiàn)。并解決教學重點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b、悟真情
步驟:將全詩分為三個版塊,分別賞析。抓住詩中意象,賞析重點詞語,把握詩人情感變化。
第二、三、節(jié):通過重點賞析"新娘""水草""蕩漾""招搖""甘心"等詞語,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由依依惜別時的感傷無奈而陶醉留戀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節(jié):通過重點賞析"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放歌""笙簫"夏蟲"等詞語,體悟詩人情感的發(fā)展高潮。
第一、七節(jié):通過重點賞析:三個"輕輕的""悄悄""不帶走一片云彩"詞語通過比較第一節(jié)和第七節(jié),體悟詩人離別母校之時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同時感受詩歌的回環(huán)之美。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依據(jù)新課標所要求的"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但凡讀懂了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復咀嚼,只是一路順暢地讀下去,結(jié)果什么也得不到。詩歌濃郁的情感、跳躍的形象、凝練的語言,決定詩歌教學的特點: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啟發(fā)聯(lián)想、再現(xiàn)形象,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教師的講與新課標提倡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有機結(jié)合,讓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課的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也達到了體味詩歌繪畫美的目標。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寫離別的詩句你知道哪些?試著比較異同。啟發(fā)學生展開聯(lián)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讓學生通過對比探究離別之情的不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
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并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課堂教學任務到此基本完成,已經(jīng)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重點)
詩人離別康橋時不帶走一片云彩,他離開人世時也不帶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為飛機失事,那一年他才35歲。胡適飽含淚水寫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帶走了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詩人雖然過早地離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氣,他的詩情、他的浪漫卻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別康橋》成了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仰慕。
在這種氣氛的渲染下,老師與學生齊讀《再別康橋》(配《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濃濃的詩意中結(jié)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一節(jié)好課的結(jié)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yè)是:朗誦并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里有密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謝謝!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十五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xiàn)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品味詩的意象美,體悟詩人的真情;
2、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主動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反復朗讀,品味現(xiàn)代新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jié)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jié)課的訓練重點是把握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情感。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睘榱诉_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jù)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再結(jié)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fā)感情,引起興趣。
2點撥法——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路。
3配樂朗讀法——反復朗讀,深入體會。
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詩歌感情已經(jīng)成為這節(jié)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lián)想法,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這首詩歌我準備用一課時的時間處理完,內(nèi)容不多,但是重點得突出。具體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上課之前,我會給大家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詞是徐志摩的詩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曲是專門為這首詩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緩,意境朦朧,這首詩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說是他的“標簽”之作。通過歌唱更添上幾分詩歌的"夢"態(tài).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一些關于這段羅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個追求愛、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過這首歌曲將學生帶入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
導入語:“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圣”和“詩圣”的詩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得詩意的內(nèi)心。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給一段音樂,讓學生自讀詩歌,在讀的過程中分析詩歌基本感情,然后討論交流,說出詩歌感情基調(diào)以及朗讀時應保持怎樣的語調(diào)和節(jié)奏。
首段三個“輕輕地”顯出旋律輕快柔和,即抒發(fā)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diào)。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總體語調(diào):舒緩低沉
節(jié)奏:輕柔和諧
(三)研析結(jié)構(gòu),分析意象,精讀感悟
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jié)合學法指導,從分析意象出發(fā),指導學生邊讀邊悟情。
品味詩歌意象上的繪畫美,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夢、青草、星輝斑斕;這些意象清新飄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別的深情。
對比: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柳永《雨霖鈴》)
離別的對象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zhuǎn)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2、詩人既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又“不能放歌”,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紹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禈?,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保ā段鼰熍c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梢哉f,“康橋情結(jié)”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因此,可從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無從說起:六年來的情感經(jīng)歷生活感受縈繞腦海,欲說還休——語言在復雜的情感面請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彈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讀詩歌首尾兩節(jié),比較作者在煉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押韻;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回環(huán)復沓)
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了詩人許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用上心頭。明明是那么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輕輕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揮一揮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輕輕地來一樣。多么的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致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泊但是又執(zhí)著堅定的意念,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
詩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從第一節(jié)“輕輕地”變?yōu)樽詈蟆扒那牡亍?,在原來的輕柔惜別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更為灑脫。進一步體會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
4、綜觀全詩,發(fā)掘詩歌的建筑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并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四)、作業(yè)布置:
一節(jié)好課的結(jié)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yè)是:朗誦并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里有密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在別康橋的說課稿篇十六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根據(jù)“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激發(fā)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4.比較閱讀。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13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