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優(yōu)質(zhì)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1 07:00:09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優(yōu)質(zhì)19篇)
時間:2023-12-11 07:00:09     小編:琴心月

讀后感是對書中情感表達和思想內(nèi)容的感知和理解,并通過書寫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同時,讀者可以觀察作者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手法,探討作者的意圖和風格。小編為大家精選了一些感人至深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引發(fā)大家對文學作品的思考和感悟。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一

夜讀《淮陰侯列傳》,至“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語時,遂掩卷為之痛惜良久。設(shè)若韓信早日認清劉邦“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敝∪俗炷槪爮凝R人蒯通之言,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何有后來夷滅三族之禍。

細思之,韓信之禍早有征兆,只是韓信不自知罷了。

韓信率軍攻齊,未至而得到消息:高陽酒徒酈食其已經(jīng)憑其三寸不爛之舌,說降了七十余城。韓信假作不知,聽從辯士蒯通的建議,不顧酈食其的生死,乃乘虛而入,偷襲齊國。齊王田廣誤以為漢王背信棄義,遷怒于酈生“賣己”,用油鍋烹掉酈食其,而酈食其的弟弟酈商,是劉邦的愛將,酈商必恨韓信入骨。此其征兆之一也。

劉邦與項羽相持于滎陽,在危急的時候,接到了韓信從齊國發(fā)來的書信。韓信信中稱:“不為假王以鎮(zhèn)之,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以鎮(zhèn)之?!睗h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多虧張良,陳平躡漢王足,提醒劉邦,“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生變?!眲钸@才明白過來,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于是將計就計,封韓信為齊王,韓信這才發(fā)兵幫助劉邦。此其征兆之二也。

項羽在與劉邦定立和約后,便東歸。劉邦背信棄義,引兵追之,并調(diào)韓信,彭越率軍來會,以求最后一舉消滅項羽。但此二人皆不聽調(diào)遣,劉邦被項羽一個回馬槍,殺得大敗。劉邦無奈,只好聽從張良的意見,把“自陳以東傅海”之地,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封給彭越。韓信和彭越這才率軍前來,垓下一戰(zhàn),消滅項羽。此其征兆之三也。

由此三者看來,韓信殺身之禍早已深埋,只不過因為還有利用的價值,劉邦才遲遲沒有動手。天下一統(tǒng)之時,就是淮陰侯命喪之日,所以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及天下已定,信復何恃哉!”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二

韓信,馳騁沙場的一代天驕,忠義勇武的漢朝臣子,他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令多少人嘆服卻又唏噓不已。他經(jīng)歷過寄人籬下的苦悶,威震四方的榮耀,遭人背叛的痛苦,最終含恨離去。拋開他所遭遇的人性險惡不談,他的隱忍與堅毅,是最令我深深敬佩的。

——古之隱忍者,方能成大事。

韓信年輕時父母雙亡,生活窘迫,游手好閑。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他曾經(jīng)在亭長家連續(xù)蹭飯幾個月,最后亭長一家在他來之前就把飯吃完,趕走了韓信。當?shù)氐膼荷倨畚觏n信,讓他從自己的褲襠底下鉆過去,要么就殺了他。韓信最終選擇了從惡少的褲襠下面鉆過去,受到譏笑與侮辱。面對這一切,他選擇了隱忍。

他沒有選擇殺了惡少,是因為他不想就此搭入自己的性命。有人說,韓信在生命與尊嚴之中選擇了生命,而尊嚴比生命更加重要。我卻不這樣認為。韓信暫時受到侮辱更是為了自己的尊嚴。他忍受了一切,源于他高傲的本性,他的堅忍不拔,源于他相信自己的才能終究會被天下人認可,包括他后來在項梁和劉邦那里暫時的懷才不遇,都沒有阻止他實現(xiàn)自己志向與抱負的愿望。最終他的才能被漢王發(fā)覺,被封為大將,擄魏王,擒夏說,殺了成安君,攻打趙國,威脅燕國,平定齊國……名聲傳遍天下,成為戰(zhàn)場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如果他當初圖一時之快殺了那個惡少,那么韓信這個名字將不會多年后在史卷上仍然熠熠生輝,日后天下的格局,或許會截然不同。

上天賜給了韓信非凡的軍事才能,與之而來的還有痛苦與屈辱,而韓信用他的隱忍與堅毅克服困難,成為人上人。

縱觀古今,除了韓信因隱忍而成大業(yè)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張良因為忍受住老人的侮辱而得到兵法,從中獲得的智慧使他受益一生;姜太公隱居深山,才干終被周文王發(fā)掘,八十出山輔佐武王,推翻商紂的殘暴統(tǒng)治;伍子胥為報殺父之仇,隱姓埋名躲避追捕,最終輔佐闔閭大敗楚國,對楚平王鞭尸三百……正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比绻麤]有隱忍,哪里有這些人如此卓越的成就?而觀當今社會,人們大都懷抱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目光高傲,一遭遇困難便立即被打倒在地不再爬起,一懷才不遇便怨天尤人,不再奮斗。缺乏了隱忍精神的我們,又怎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立足,成為佼佼者呢?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沒有了隱忍,成功簡直是無稽之談。

學會隱忍,通向成功大門的路便又縮短了一步。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三

韓信,可能是漢初三杰中,相關(guān)成語最多(233)、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一個了。韓信與洗衣婦、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這些故事生動地表現(xiàn)了韓信早年的落魄與他做事為人的與眾不同。他在離楚投漢、被蕭何賞識之后,終于得以平步青云,開始了人生中最輝煌的一段時光。在與魏王豹的戰(zhàn)爭中,他巧妙渡河,擊敗魏國的軍隊,將魏王俘虜;用心理戰(zhàn)術(shù)打敗趙軍,擒住趙王歇,使燕、齊兩國聞風喪膽,接連向他投降;將齊楚聯(lián)軍誘困在河中央,以少勝多??梢哉f,韓信是劉邦成就霸業(yè)決定性的因素之一。

在楚漢之爭的中后期,不少人都發(fā)現(xiàn),楚、漢之間誰將取得勝利幾乎取決于指揮強大軍隊的韓信,韓信的抉擇將會決定楚漢戰(zhàn)爭的走向。前來游說韓信的謀士中,就有齊國人蒯通。

蒯通告訴韓信:此時楚漢兩國軍隊疲弊,百姓也厭倦了戰(zhàn)爭。你韓信占據(jù)人才濟濟的齊國,有了天時地利,完全可以順應民意,為民請命,結(jié)束戰(zhàn)爭,自己一統(tǒng)天下。另一方面,您戰(zhàn)功赫赫,功高蓋主,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遲早會面臨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局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將軍一定要三思啊。

可蒯通費盡口舌,韓信卻再三猶豫,不忍背叛劉邦蕭何的知遇之恩。()他一再謝絕蒯通的好意。蒯通見韓信不接受,只能裝瘋賣傻,逃避災禍去了。

此時的韓信和蒯通,像極了《鴻門宴》里的項羽和范增。

在垓下,韓信率領(lǐng)的大軍為楚漢之爭畫上句號。

正如蒯通所料,擊敗楚國后,早已猜疑韓信的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韓信的官職也一降再降。無盡的猜疑橫亙在君臣之間。

高帝十年,忍無可忍的韓信決定謀反,奈何天真的他中了蕭何的計,謀反計劃流產(chǎn)。長樂宮,將要被處決的韓信嘆道:“要是我早聽蒯通的話,也不至于今天死在一個女人手里”。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竟被滅三族。

他的一生,浮浮沉沉,實在令人感慨。

在我眼中,韓信是一位杰出的將領(lǐng),更像是一位最真實、最平凡的人。他的所作所為,讓我感覺他仿佛就活在我們身邊。

韓信雖然早年境遇潦倒,但一直胸懷大志、勤奮好學:太史公司馬遷評韓信時談到“韓信母親去世時,無錢葬母的韓信并不將母親草草埋了了事,而是將他的母親埋在‘高敞地’‘其旁可置萬家’”。此舉足以說明韓信的與眾不同。他的忍辱負重、勤奮好學,為他成就一番事業(yè)打下了基礎(chǔ)。他有著博大胸懷,能以德報怨,任命當年侮辱他的人為官,憑著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敵方降將為他出謀劃策。他的知恩圖報,使他對當年施舍他飯食的洗衣婦報以千金,也讓他在加入漢王旗下后一直跟隨劉邦,不離不棄。

而韓信同樣有缺點。戰(zhàn)功赫赫的他會自高自傲。他曾因為自己的私心和表現(xiàn)欲讓劉邦的謀臣酈食其在敵國死于非命。而他的知恩圖報卻蒙蔽了他的眼睛,給他帶來的是悲慘的結(jié)局。

我仰慕韓信的卓越才能,也傾心于他的真性情――他的知恩圖報,他的以德報怨,甚至是他對漢高祖會留他一命的天真期望。淮陰侯韓信有許多缺點,他會犯錯、會猶豫,也不像精于算計的蕭何一樣得以善終;但他同樣能指揮大軍,退敵軍于千里之外。這個和凡人一般的韓信,比其他在史書中八面玲瓏的王侯將相更加鮮活、令人溫暖。

胡千燁。

115。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四

漢初著名軍事家韓信前202年,垓下,劉邦的一位大將布下十面埋伏,將號稱戰(zhàn)無不勝的項羽逼上了絕路。這位楚漢戰(zhàn)爭時期著名的軍事天才,就是韓信。但是,這位有名的將軍的一生卻跌宕起伏。忍辱負重勤學上進韓信是忍辱負重的典范。

韓信少有大志,當一個少年侮辱韓信,讓韓信在殺死他和從他胯下爬過去中選一樣,韓信的做法《史記》中描寫得很清楚:“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跨下,匍匐?!表n信真是一個忍辱負重的人,從那天開始,韓信便勤學上進,終于成長為一個大軍事家。人微言輕不得重用韓信出身不好,家境貧寒,他首先跟隨項梁和項羽,跟隨項梁時,韓信的處境是“居戲下,無所知名?!表椓核篮螅n信投靠項羽,這時的處境是“數(shù)以策干項羽,羽不用?!笨蓱z一位軍事天才竟然淪落到如此地步!到了劉邦那里后,韓信處境更不好,還差一點被殺了,最后韓信又從劉邦那里逃走,但是蕭何看出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于是月下追韓信,并讓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楚漢戰(zhàn)爭的戰(zhàn)局由此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居功自傲不聽人言韓信的加入使楚漢戰(zhàn)爭的戰(zhàn)局發(fā)生了扭轉(zhuǎn)。漢四年,韓信大敗楚兵,殺死楚國大將龍且,項羽害怕了,于是派辯士武涉去說韓信,武涉的話《史記》里也記載了:“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钡琼n信認為自己的功勞不小,而且高祖對他很好,于是拒絕了武涉的說言。兒女情長再拒良言武涉走后,又一個辯士來說韓信,這個辯士處處為韓信著想,告訴韓信應該三分天下,但是韓信說道:“漢王與我深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xiāng)利背義乎?”韓信在軍事上運籌帷幄,但是在政治上卻兒女情長,十分糊涂,這也造成了韓信的.死。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是劉邦早期的謀士之一,為建立漢王朝貢獻巨大,是開國功臣之一。這個成語說的就是韓信和蕭何的故事。韓信的起家就是靠著蕭何,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天下就沒有韓信的用武之地。但是韓信是怎么死的呢?是被蕭何的計謀殺死的。西漢建國以后,漢高祖想除掉功臣,其中劉邦最憂慮的就是韓信。劉邦心里清楚,要是打起仗來,劉邦必敗無疑。于是蕭何設(shè)計把韓信騙進宮,然后將韓信殺害??蓱z一代軍事家就這樣死于呂后之手!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代軍事家,最后死于自己的主公之手,實在可悲!看過《史記·淮陰候列傳》之后,我得到了兩點啟示:懂得隱忍才能成就大事生活本是充滿波折的,在人生之中我們總有在人屋檐下的時候,所以學會隱忍才是最重要的。隱忍并不代表著屈服,相反,它是一個人堅強的表現(xiàn)。當初如果韓信受不了欺凌而殺掉了那個人,那么他還會有未來的成就嗎?不會!所以,懂得隱忍方能成就大事。兔死狗烹乃是必然韓信之死是十分可悲的。被自己的主公殺死,看起來死得十分窩囊,十分冤枉。但是韓信之死難道不是必然嗎?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一直在驗證著這樣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靠打天下成功的開國皇帝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不是穩(wěn)定百姓的生活,而是屠殺功臣。諸如勾踐殺文種,朱元璋的“胡藍之獄”等等,這些都是典型的代表。功高震主之人必死無疑,所以,為人臣者必須知道進退,該離開時就要果斷地離開。

當一個人的事業(yè)達到頂峰時,他的生命也快走到了盡頭。所以,我們必須學會適當?shù)陌涯抗夥胚h大一些,不要過多地留戀榮華富貴,這樣才可能在人生路上繼續(xù)創(chuàng)造輝煌。所以,韓信之死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啟示。我們必須引以為鑒,學會如何做一個真正的智者,這才是最重要的。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五

趙清芳老師按語:

兩篇文章主題和寫法比較相似,故放在一起閱讀。從主題看,兩位同學都談權(quán)力對韓信人生的影響,李愚同學用“迷宮”比喻韓信的人生之路,感嘆帝王之家本無出路。李佳欣同學用“盛宴”比喻權(quán)力的斗爭,感嘆王的盛宴讓人欲罷不能。從寫法看,李愚同學多用虛寫,通篇皆著比喻色彩。李佳欣同學則用實寫,主觀抒情比較明顯。

迷宮。

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qū)高屆8班?李愚。

它像是一座搖搖欲墜的宮殿,富麗堂皇,但也隨時會倒。在這一個偌大的迷宮里,生存才是最基本的目標。

實在是心有不甘啊,于是你拿起了財寶,算著時間,謹慎而行。

些微收獲,沒有負擔,但也沒能將行囊裝滿……再拿一點,再拿一點。似乎有些重了,但你已經(jīng)無所畏懼。

是繼續(xù)財寶之路,還是選擇脫身捷徑?你放棄了后者。此時看來,前者并不危險,反而更加誘人。

在寶藏中不停地翻找,你強健的肩臂漸漸耷拉,你硬挺的脊梁垂如彎弓。時間所剩無幾,你這才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走進的是深深的絕路。

還來得及!你想起先前的路口,急忙返回。行色匆匆中,辛苦的收獲散落一地,但已無暇顧及。

終于退回了那個你曾做出錯誤決定的地方。但你才發(fā)現(xiàn),那條脫身的捷徑早已被時間的墜石掩埋得無隱無蹤。在堆積的亂石前,你喘息、努力、嘆息、哭泣,直到迷宮轟然倒塌,你才被迫醒悟到一個真理:

帝王的城府,本就沒有出口。

王的盛宴。

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qū)高2019屆8班?李佳欣。

在陰森的城墻里,權(quán)利與欲望黯然滋長,你被囚禁在這不透風的圍墻中,置身于王的盛宴。

世人都笑你天真不知明哲保身,然你怎會不明了?亂世之中,生死難料,你早已將性命托付于權(quán)力的更迭。嘆只嘆,你難改你高傲之性!

傲骨之人總會自帶光環(huán),你也如此。作為關(guān)乎劉項二人存亡的關(guān)鍵一人,你的勇略蓋世無不令人贊嘆。你傲,你強,你剛,你沉,你知人,你氣度非凡。你戰(zhàn)必勝,攻必克,掃強楚,滅暴秦,為漢王打下一片江山,你是英雄。

正因如此,我為你嘆息。都說你反叛自取滅亡,我卻不以為然。你一片忠心卻難躲猜疑,你太過優(yōu)秀令君主擔憂。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當一個人獲得了權(quán)利,他便害怕失去。漢王不再需要你了,而你又太過強勢,“假王之事”僅一時糊涂卻成誅族之禍。在王的盛宴中,你終成了犧牲品。

你錯了?你沒錯。歷史長卷來來往往不過一世清夢,若有來世,寧有平淡一生。

只因卷入王的盛宴……。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六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焙笕巳绱嗽u價韓信的一生,精辟而獨到。早就聽聞有關(guān)韓信的故事,不過那是道聽途說,以及通過影視劇得來的,最近才去翻開了那篇《淮陰侯列傳》,一窺淮陰侯之功過。

韓信之死首先與其性格有關(guān),他很有才,也正因為有才,才有些心高氣傲。劉邦問韓信自己可統(tǒng)多少兵時,得到的回答卻是“多多益善”。也許他在半開玩笑,也許是對自己過于自信,可惜他在最不能說這話的人面前說了這話。太史公評價其矜功伐能,可謂一針見血。韓信知道劉邦不善統(tǒng)兵卻善御人,他自己知道卻做不到啊!

如果韓信性格收斂,那么他能錦衣玉食地過下去嗎?很難。韓信的軍事才能劉邦是明白的,即使他沒了兵權(quán),軍中仍有許多舊部。連樊噲見了韓信都十分恭敬,其他將領(lǐng)可想而知。大漢家的天下姓劉,有了這種人物在,那“劉”字大纛還能安穩(wěn)地在風中飄揚嗎?即使韓信性格收斂,他的下場應該也可以預見。功高震主,軍心所歸。可惜伴君如伴虎。

對于韓信“謀反”一事我覺得值得推敲。

當然,對于太史公治史的態(tài)度,我們不該懷疑。太史公吃的是漢祿,而且經(jīng)過李陵事例后他也看清一些東西。所以即使了解真相,太史公為了完成《史記》,怕也只能讓韓信謀反了。從太史公敘述蒯通事件來分析,他是否想借此讓后人發(fā)現(xiàn)什么呢?也許這正是太史公的高明之處。

韓信的被殺讓我想起了古代的將軍。

中國古代的將軍一般只有兩種下場:要么解甲歸田,安享晚年;要么被以各種理由殺害,最多的是謀反。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的故事仍在宋朝的天空里回蕩,抗金名將岳飛卻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害于風波亭。有人說這是秦檜干的,但若無皇帝的默許甚至支持,他敢對一個手握重兵的將領(lǐng)下手嗎?岳飛太直了,過剛易折。不貪財不好色,這樣的人想要什么?當皇帝的不得不思考了。相反,韓世忠們則聰明得多。廣置田產(chǎn),興修豪宅,與美姬歡樂,這種將領(lǐng)才讓皇帝放心。

古代的將軍是一把無柄之劍?;实塾脵?quán)力為柄,運掌此劍。青鋒所指,敵軍聞訊而逃。但畢竟此劍無柄,權(quán)力也不一定掌控的了,為了不讓這把無柄之劍到時傷了自己,他們要么把劍折斷,要么用財色讓劍生銹。有的將領(lǐng)聰明,用自污的方法,自己生銹,而有的將領(lǐng),卻等著皇帝將其折斷。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七

今天感到無聊,于是就輕輕翻開《史記》不知不覺我已經(jīng)看到了《淮陰侯列傳》雖然我只看了一點,但是我覺得已經(jīng)有要寫的東西了,雖然只看了一點,但是我已經(jīng)對韓信有了一個小小的了解我很同情韓信也很欽佩他。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詳細的描寫了有關(guān)于韓信一生的故事,從布衣鄉(xiāng)鄰到鄉(xiāng)紳門客,從胯下之辱到暗度陳倉,從背水一戰(zhàn)到國士無雙。韓信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北娙柚唬骸靶拍芩?,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對于其中記載,韓信應是一個能夠明察秋毫,并且遇事極為冷靜,各種關(guān)系應該分析的很清楚的人,但是卻為何“市人皆以為諾”。其實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生活并非他所擅長,所以才“為母佘肉”,而并非某些人分析的“大德不常,大勇無方”

而后韓信參軍卻未得到賞識,“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shù)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而后由于蕭何的發(fā)現(xiàn),逐漸被劉邦賞識,如此良將在之后的楚漢相爭之時,功勛卓著。

在整個過程中,劉邦一直稱韓信是“國士無雙”,并奉為“淮陰侯”。

韓信又矜才自負,不僅羞與絳灌為伍及劉邦本人亦不在其眼目之內(nèi)這些也都是他的取死之道。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八

人類的最高追求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在相對和平的現(xiàn)代,尋找個人價值認同的過程相對容易,我難以想象混亂的時代連展現(xiàn)自己個人價值的機會都是奢侈的。但這種時代真是存在過:比如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

我想,可能大多數(shù)民族的特殊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在亂世中形成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士為知己者死”的名言,只有在亂世才會有人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而如果有人愿意承認他們的價值,那么就是滿足了他們最高尚的欲求,他們定愿為貴人、伯樂做牛做馬,甚至奉獻出生命,那個時代在人情方面和現(xiàn)在相比,是多么可愛呀?,F(xiàn)代社會欺騙和背叛屢見不鮮,珍貴的知己難尋。那樣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我們再找不到愿為“恩情”拼命的人了。

但我并不認可所有刺客“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因為我覺得,做正確的事遠比把事情做正確更重要和神圣,如果事情本身性質(zhì)錯誤,那么將事情做得越正確就越謬誤,比如聶政刺俠累看似是一次成功的刺殺,可聶政自己卻家破人亡,荊軻刺秦王也加速了燕國的毀滅。

如果燕太子丹聽從鞠武所說的:“疾遣樊將軍入匈奴滅口。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于單于”。燕或許就可戰(zhàn)勝秦國,即使無法戰(zhàn)勝也可存活較長時間,可丹采用的方式卻是簡單粗暴的刺殺秦王,就國家利益而言,這不僅不會得到收益,反而會招來秦國的報復,還損失了兩個人才,那么,這么愚蠢的行為是什么導致的呢?讓我們來分析燕太子丹的初衷是什么?“丹質(zhì)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引用原文后,需要轉(zhuǎn)述原文為白話文,以方便讀者閱讀。)太子丹的初衷就是報一己的私仇,他僅為一己之私而動用大量財力、物力行刺秦王,最終將國家推向滅亡。象太子丹這種人,他的行為看似仗義,可就整體來看,卻處處紕漏,比如收留樊於期,我第一次也被丹的“善”所撼動,可長遠考慮還是那句話:這除了招來秦國的怨恨還有何用?象這樣的冒險的行為他自己卻渾然不知。丹的人品也是值得懷疑的,丹對鞠武所說的是私人恩怨,而對田光所說的是:“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將歪理說得名正言順。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客。是值得尊敬的“正人君子”他反抗秦國深惡痛絕的擄掠,直至人頭點地。

我個人認為在刺客中值得稱許得是曹沫,他即沒有傷害他人的肉體也沒有殘身苦行,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國家大患。

我也不能對刺客的意義過多妄加評論,他們沒有降福于大多數(shù)人,可卻得到了自我實現(xiàn),這不能怪他們,只能怪那樣的時代塑造出那樣的規(guī)則,讓他們只知道把事情做正確。我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慶幸,因為我可以通過正常的求學、升學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九

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至今已經(jīng)有2100多年了,可仍然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貨殖,即經(jīng)商,做買賣,靠貿(mào)易以生財求利之意。在《史記·貨殖列傳》里,司馬遷詳細地介紹了漢代及其以前有貨殖的種種情況,如商賈怎樣致富,各地有什么貨物,以及經(jīng)濟狀況怎樣影響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樣的社會風氣等。它是關(guān)于古代社會經(jīng)濟的重要文獻。

本文主要論述了貨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它說明為積累財富而努力發(fā)展生產(chǎn)和貿(mào)易,對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和鞏固國家統(tǒng)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不斷發(fā)展生產(chǎn)和貿(mào)易是符合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司馬遷很早就能夠注意社會的經(jīng)濟生活,并且清楚地認識到發(fā)展生產(chǎn)、交換貿(mào)易和積累財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經(jīng)濟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很值得重視。

文章一開頭就否定了老子所設(shè)思的理想社會,老子說:“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彼抉R遷認為:這種理想美好的情形,不能光靠教化,也要靠發(fā)展經(jīng)濟。

人是講利益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蹦憧?,大家熱熱鬧鬧地、高高興興地、忙忙碌碌地云集又離散為了什么?還不是實惠。你光空頭政治行嗎?農(nóng)民種地,人們就有飯吃,工人做工,就會有生產(chǎn)日用品、礦山、鐵路、高樓,商人經(jīng)商,貨物就流通,市場經(jīng)濟下,價格自動調(diào)節(jié),比如,今年大蒜貴了,明年種蒜的就多,豬肉賤了,喂豬的就少了,南方的菜貴了,其他地方的菜就流向南方。北方的勞動力稀少,勞力就開到北方,并沒有人強迫和組織他們這樣做,這就是司馬遷說的“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yè),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p>

文章還談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薄皽Y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痹谶@里,司馬遷雖然過分強調(diào)了財富對道德的影響,而他的見解也不無道理,有飯吃,生活幸福,出去做盜賊的就少,從小不教育,沒能力撫養(yǎng),不學好的可能性就大,諺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贝朔强昭砸?。如果我們能夠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物質(zhì)、精神的.需要,加以教育,宣傳道德的榜樣,社會就會長治久安。

文章?lián)抡摾?,頗能服人;結(jié)構(gòu)謹嚴,層次分明;語言精美,明快暢達,時而援引經(jīng)典,時而征引民謠,雅俗并用,不僅論理性強,且親切自然,活潑生動,故雖屬說理文章,讀來亦頗覺有味。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十

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商業(yè)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商業(yè)歷史中逐漸培育出了商人自有的經(jīng)營謀略,而這些經(jīng)營謀略同樣適用于當代的各種商業(yè)經(jīng)營者。

(一)、知地取勝,擇地生財。

兵法有云:地形,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敗??梢姡匦问菦Q定作戰(zhàn)勝敗的一大關(guān)鍵,作為一名領(lǐng)兵作戰(zhàn)的將領(lǐng),必須深諳此道。古有云商場如戰(zhàn)場,商場上的經(jīng)營者就如同指揮千軍萬馬的將帥,智慧的將帥往往能抓住有利時機,占據(jù)有利地形,最終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謀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諳此道。他以謀略家的眼光,認為陶地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是理想的貨物貿(mào)易之地,所以把陶地作為營銷點,果然,十九年間他三致千金,成為市賈。陶朱公的美名也由此而飲譽古今,留名青史。

《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載,秦國滅了趙國之后實行了移民政策,當時有許多人賄賂官吏,不愿搬遷,要求留在原地,唯獨富商卓氏要求遷往較遠的紋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民風淳厚,居民熱衷于買賣,商業(yè)易于發(fā)展。幾年后,卓氏成了遠近聞名的世富。這種不惟任時,且為擇地的觀念已為后世商人所接受,并有了較好的發(fā)展。

(二)、時賤而買,時貴而賣。

魏文侯時,國人注重農(nóng)耕,而白圭卻樂于觀時而變。糧食豐收時他買進谷物,賣出白漆,待蠶絲上市時他就大量收購蠶絲,售出糧食。他曾說:”我做買賣,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樣有謀略,如孫臏和吳起那樣善于判斷,還能像商鞅變法那樣說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隨機應變,其勇敢不能當機立斷,其仁愛不能恰當?shù)厝∩幔渚髲姴荒軋猿衷瓌t。所以這種人跟我學經(jīng)營之道,我也不會教他的?!斑@段話,把他掌握賤買貴賣時機的”時斷“與”智斷“闡述得淋漓盡致。白圭的經(jīng)商原則和經(jīng)驗,都被后世商人所稱道。他憑著自己的這套經(jīng)營謀略,精心經(jīng)營,以至家累千金。

(三)、見端知未,預測生財。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雪亡國之恥,終日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當?shù)弥獏菄蠛?,遂大量收購吳國糧食。第二年,吳國糧食奇缺,民不聊生,饑民食不裹腹,怨聲載道,越國趁機起兵滅了吳國??嘈娜?,天不負。越王終成霸業(yè),躋身春秋五霸之列。這里越王勾踐作的是一樁大買賣,他發(fā)的財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個國家和稱雄天下的霸業(yè),是商賈之道在政治上運用的成功典范。

《夷堅志》載,宋朝年間,有一次臨安城失火,殃及魚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鋪也隨之起火,但是他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wǎng)羅人力出城采購竹木磚瓦等建筑材料?;馂倪^后,百廢待興,市場上建房材料熱銷缺貨,此時,裴氏商人趁機大發(fā)其財,賺的錢數(shù)十倍于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窺豹,略見一斑,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經(jīng)商者財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經(jīng)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銷,無敢居貴。

我們在曼昆所著的《經(jīng)濟學原理》中有學到,當需求曲線富有彈性時,價格下降,總收益增加,則富有彈性的商品可以薄利多銷。

先秦大商理論家計然認為,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主張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司馬遷說過:貪買三元,廉買五元,就是說貪圖重利的商人只能獲利30%,而薄利多銷的商人卻可獲利50%。

漢高祖劉幫的謀士張良,早年從師黃石公時,白天給人賣剪刀,晚上回來讀書,后來他覺得讀書時間不夠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價錢不變,中等的在原價的基礎(chǔ)上少一文錢,下等的少兩文錢。結(jié)果,只用了半天的時間,賣出剪刀的數(shù)量比平日多了兩倍,賺得錢比往日多了一倍,讀書的時間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間有句諺語:張良賣剪刀——貴賤一樣貨。

由此看來,致富并不靠固定的行業(yè),而財貨也沒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領(lǐng)的人就能夠集聚財貨,沒有本領(lǐng)的人則會破敗家財。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十一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他早年就心懷大志,為寫《史記》漫游各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一言的《史記》。

《史記》一書被魯迅先生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本史書從上古傳說到漢武帝,3000多年歷史,二十六史之首?!妒酚洝啡珪惨话偃?,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大部分,講述人物的分別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它們講述的對象分別是帝王,諸侯大臣和平民。

五位刺客可以說都是“士為知己者死”,其中最具名氣的刺客就是荊軻了。

荊軻是燕國人,他喜好讀書,擅長劍術(shù)。但是,他在外游說,可不為他人所重用,直到太子丹的謀士田光把他引薦給太子丹。田光先后用了很多技巧,為荊軻成功刺殺秦始皇找到了機會,但荊軻刺殺秦始皇未成功,反被秦始皇刺死。最后,秦國來攻打燕國,滅掉燕國。

從個人品德上來看,他是個集勇氣、智慧、愛國情懷于一身的英雄。為什么這么說呢?荊軻不是個有聲望的公卿貴族,他沒有出將入相,沒有驚天動地的功績,只是一個普通的游俠,但他卻做了一件當時無人敢做的舉動——刺殺秦王。燕太子丹為了保全自己的國家,想讓荊軻效仿曹沫劫持秦始皇而立下盟約,但是秦始皇很強大,也說明了秦國最終吞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能力。

其實我覺得荊軻是有實力刺死秦王,其實他真正的目的是代太子丹逼迫秦始皇簽下盟約,所以他并沒有把帶毒的劍直接刺向秦始皇。說明他一味地追求最完美的結(jié)果,而丟失了絕佳的機遇直至丟了性命。所以他愛國,劍術(shù)也好,只是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

像荊軻這樣,不畏犧牲為國捐軀的刺客,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很多,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精神,才會在歷朝歷代都有杰出的英雄。雖然他們并不一定成功,但是他們的光輝事跡,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流淌,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十二

《貨殖列傳》是司馬遷為先秦和西漢前期著名的工商業(yè)者所立的類傳,分析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狀況,記述了各地經(jīng)濟貿(mào)易特點,介紹了著名商人的事跡,闡明了作者的經(jīng)濟觀點?!敦浿沉袀鳌冯m然排在《史記》末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業(yè)在那個時代和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但肯定了商業(yè)在國計民生中的必要性、重要性,明確指出了人們追求財富、追求美好生活都是事勢的必然,“善者因之”才是最好的方法,字里行間隱藏著諸多迄今為止仍很重要的商道,能夠帶給我們重要的啟發(fā),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文章開篇即指出,《老子》“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烏托邦式的陳舊觀念,已經(jīng)成為“涂民耳目”、“幾無行矣”的陳腐理論?!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由于各地物產(chǎn)不同,社會人群也有所分工,因此必須“商而通之”、“商不出則三寶絕”,商業(yè)“上則富國,下則富家”,直截了當?shù)刂赋隽松虡I(yè)的重要性。

文章不僅用常見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揭示出一般的經(jīng)濟規(guī)律,“原大則饒,原小則鮮”、“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yè),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自出”,而且明確指出,經(jīng)商不是愚者而是智者的行業(yè),“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還贊揚了棄官經(jīng)商的人,稱其為“賢人”,“賢人深謀于廊廟,論議朝廷,守信死節(jié)隱居巖穴之士設(shè)為名高者安歸乎?歸于富厚也”,給予商人應有的社會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用較大篇幅、用贊賞的口氣介紹了范蠡、子贛等人的事跡。范蠡幫助勾踐復仇之后,明智地選擇歸隱經(jīng)商,“治產(chǎn)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此所謂富好而行其德者也”。子贛“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在孔門弟子中“最為饒益”,不僅自己“結(jié)駟連騎”、與國君分庭抗禮,受人尊重,而且對孔子揚名天下也提供了很大幫助,屬于“得勢而益彰者”。范蠡、子贛均為當時代的精英,在從政、做學問上均有較大成就和建樹,兩人又同為商界成功人士,在歷史上樹立起了儒商典范,成為此后我國商界的楷模和榜樣。

司馬遷寫作《貨殖列傳》,距今已經(jīng)2100多年,但文章中體現(xiàn)的商業(yè)思想和基本原則,大部分是正確的?,F(xiàn)代商家如果認真體會和靈活運用,仍然有所裨益。

一要準確研判市場。計然是春秋戰(zhàn)國時越國的謀臣,又是一名經(jīng)濟學家、商界理論家。據(jù)說,勾踐成功復國、范蠡成功經(jīng)商都是在計然的理論指導下實現(xiàn)的。《貨殖列傳》大幅引用計然的話,說明審時度勢、研判市場的重要性。“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一個成功的商業(yè)企業(yè),既要深入調(diào)查研究,把握經(jīng)濟大勢,掌握行業(yè)供求信息,又要系統(tǒng)思考,迅速反應,果斷采取行動,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潤。文章引用《管子牧民》篇“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后,論述道:“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人富而仁義附焉”,多處論及財富的重要性。文章講到,逐利是人的本性,是推動各行各業(yè)發(fā)展的動力,“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從“壯士在軍”、“趙女鄭姬”,到“弋射漁獵”、“醫(yī)方諸食技術(shù)之人”,“農(nóng)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余力而讓財矣”,肯定了商人逐利的正當性。作者褒揚了從管仲到曹邴氏等人發(fā)家致富的行為。認為管仲在整頓經(jīng)濟秩序,幫助齊國復興、齊王稱霸的同時,自己發(fā)家治富,富比君王,是有能力的表現(xiàn)。魯人曹邴氏“富至巨萬”,仍然“父兄子孫約”,定下“俯有拾,仰有取”的家規(guī),也是受人稱道,值得世人學習的。

三要勤勞節(jié)儉,薄利多銷。文中論及商道時,認為勤勞治富是正確道路。一方面講到,“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贊賞著名商人白圭“能薄飲食,忍嗜欲,節(jié)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的行為,也肯定了郅氏、濁氏依靠磨刀、賣羊肚等小技能、小生意勤勞致富的做法。另一方面,多次強調(diào)“廉賈歸富”,清廉、不貪一時之利的商人,終歸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貪賈三之,廉賈五之”,貪婪的商人居奇惜售,貨物滯銷,資金周轉(zhuǎn)不靈,所得利潤僅為十分之三。薄利多銷的商人,財物流通無滯,所得利潤可達十分之五。這些道理,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們學習領(lǐng)會和借鑒實踐。

《貨殖列傳》是一篇傳記,但仔細閱讀后,能夠體會出不少與現(xiàn)代商業(yè)理論相一致的觀點,對現(xiàn)代商業(yè)管理管理具有指導意義。

一要加強成本管理。文章引用諺語述及控制運輸成本的重要性,“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多處講到各地風土人情、物產(chǎn)分布、交通情況,都是在提醒世人,運輸成本是影響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文章講到“以物相貿(mào)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講到“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牽涉到庫存和資金管理問題。在講述經(jīng)商致富案例時,講到一個名叫刀間的商人,特別偏愛收留、使用“奴虜”,“使之逐漁鹽商賈之利”,終于依靠這些人的力量發(fā)家致富,財產(chǎn)多達數(shù)千萬。這實際上是一個使用廉價勞動力的案例,涉及到人工成本問題。

二是承認資本經(jīng)營的合法性?!敦浿沉袀鳌酚浭龅氖乔睾臀鳚h前期工商業(yè)者的事跡。那個時代,多數(shù)上層人家是依靠官職俸祿或爵位封地顯貴于人的,但也有些人是通過工商業(yè)積累資本、發(fā)家致富,從而躋身上流社會的。作者給這樣的人家起了個名,叫“素封”。說,“庶民農(nóng)工商賈,率亦歲萬息二千,百萬之家則二十萬,而更徭租賦出其中,衣食之欲,咨所好美矣”,可以“不窺市井,不行異邑,坐而待收,身有處士之義而取給焉”。文章不僅認可資本經(jīng)營,而且肯定了巴郡一個叫“清”的寡婦繼承和享用祖上遺產(chǎn)的合法性,指出貨幣資金的重要性,講到了“財幣欲其行如流水”、錢能生錢等道理。

三要重視“實體經(jīng)濟”。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社會長期崇尚以農(nóng)為本,認為依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致富為上等,依靠工商業(yè)致富為次等。我們不能奢望《貨殖列傳》在這方面有歷史性的突破,但不妨把彼時代的農(nóng)業(yè)比作現(xiàn)時代的“實體經(jīng)濟”,同樣有所啟發(fā)。文中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案例。楚漢相爭之際,宣曲一個姓任的富人,準確判斷戰(zhàn)爭將會造成土地荒蕪、糧食漲價的形勢,在別人爭奪金銀珠寶的時候,他用地窖儲存糧食,然后高價賣出,發(fā)了大財。經(jīng)商發(fā)財之后,“富人爭奢侈”,而任氏不僅“折節(jié)為儉,力田畜”,而且在購置田、畜的時候,“獨取貴善”,結(jié)果任家“富者數(shù)世”。任氏“以末致財,用本守之”,在經(jīng)商致富之后,用農(nóng)耕本業(yè)------彼時代的“實體經(jīng)濟”保家守財,成為民間的表率,甚至受到了朝廷的表揚。

五富無經(jīng)業(yè),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萬者乃與王者同樂”。《貨殖列傳》,值得細讀。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十三

我姨父去世后,他的女兒海寶很傷心,為了尋找父親的殺父仇人,她愛上了閱讀吏書和學習佛教,慢慢她心里少了很多恨,多了更多的是愛,是的,人活著多好,如果我們的人生中只有仇恨就少了好多快樂和幸福的日子了!親愛的,我們都為已經(jīng)離開我們的親人好好活著吧!此文是她讀《史記.伍子胥列傳》有感。

《史記·列傳》中伍子胥給俺的印象很深刻,他身負家仇,歷經(jīng)磨難,最終于后率吳軍攻入楚國,踏平郢城,趕走楚王,終報家仇。

和司馬遷一樣,俺也很欣賞伍子胥獨到的見解,興國的能力,敬佩其正直的品行,剛毅的人格,更感嘆他能忍辱負重,持之以恒的毅力!

伍子胥父親為費無忌所陷害,楚平王為斬草除根,想以其父名義誘捕伍子胥兄弟倆,其兄性格仁厚,明知此去赴死,但為成孝道,安然入獄,伍子胥則認為象兄長一樣徒死無益,于是只身出逃。俺能想象出年輕的伍子胥手拉弓箭,憤怒地朝向使者,就在使者驚慌后退的瞬間,這位身手敏捷的帥哥跳出了窗外,從眾人的眼前消失了。

伍子胥投奔了避難于鄭的太子健,在鄭三年,太子健和伍子胥做錯了一生中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欲行謀反!鄭出于同情收留了被父親楚平王行將殺害的太子健,并善待太子,而太子健卻聽從宋國的唆使,準備里應外合,奪權(quán)鄭定公,取而代之!在這件事上,俺認為伍子胥應該是知情并持贊成態(tài)度的,否則東墻事發(fā)后太子健被殺,而他和太子健的兒子勝,又怎能有時機出逃呢?由此可見伍子胥已做好兩手準備!年輕的太子和伍子胥只因報仇心切,拋棄了做人的基本準則,恩將仇報,結(jié)果是太子健失去了自己的性命,終結(jié)了原本可以續(xù)寫精彩人生的機會,伍子胥和勝不得不再次顛沛流離,四處逃難!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所為已經(jīng)直接影響到下一代——勝,這種刻骨的仇恨開始深植于勝的骨髓,以至若干年后,勝選擇了悲劇式的結(jié)局來結(jié)束自己的一生!

為躲避楚平王的追殺,伍子胥帶著太子健的兒子勝一路步行,逃至昭關(guān),因關(guān)口已張貼倆人的畫像,盤查很嚴不得出關(guān)。形勢嚴峻,前有關(guān)卡后有追兵,這位錦衣玉食,出車入馬慣了的太傅府公子,一夜之間竟愁白了頭!每次讀到這段,俺都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深深嘆息。要有多少的憂愁才能使頭全白啊!伍子胥所憂慮的并非一己性命的丟失,而是家仇不能報,太子不得歸,大業(yè)未能立!這其中一條就足以令人白發(fā)啊!

多虧在東皋公的幫助下,伍子胥才得以混出了關(guān),但還未到吳都便病倒了,可見其心事之重,憂慮之深!倆人此時已是身無分文,只好一路乞討,受盡苦難,最終到達吳國都城。當事時,平常士人如遇此境地,早以自刎,而太傅府的堂堂少公子居然忍辱行乞,可見仇恨在他的心中埋藏有多深!

這次驚心動魄的經(jīng)歷,為伍子胥若干年后威震群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在公子光的引薦下,伍子胥游說了吳王僚,這是一次不成功的游說——因為有公子光的反對。當伍子胥發(fā)現(xiàn)公子光有越位的心思后,他推薦了刺客專諸。經(jīng)歷了上次的慘痛教訓后,伍子胥看來開始變得成熟了,他退出前線,帶著勝隱居鄉(xiāng)下耕田去了。

伍子胥也學會了等待。五年后,公子光成功刺殺僚,自立為王,即吳王盍閭。此后,伍子胥終于被封為大夫,與伯噽進行一系列改革,加上孫武的治兵,國力日益強盛,吞鐘離國,滅徐劃越,威震諸侯。周敬王十四年,伍子胥大軍劃楚,一直打到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泄父仇。

讀到這里,俺不禁為之一震!仇恨這個東西真的是可以讓人瘋狂啊!俺曾經(jīng)也有這種類似的想法,但始終無法逾越道德的準繩。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佛學的領(lǐng)悟,仇恨也慢慢平息。伍子胥的行為俺能理解,自家中慘遭屠戮,經(jīng)歷迫害與追殺后,一種緊迫感纏繞著他大半生,他致辭故友申包胥:吾日暮而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俺認為申包胥不能算伍子胥的好友,因為在伍子胥被追殺的過程中,申包胥沒有做出好友應做的任何措施。如,他明明清楚伍家是被費無忌所陷害,卻不向楚平王進言,澄清真相,——因為他清楚事情已到此地步,再上書只能連累自己——怕死的象征;他也沒有為伍子胥做出對目前和將來的應對措施,可見他壓根就沒把友情放在重要的位置,——淡漠的象征;更沒有收留藏匿,甚至與伍子胥一起出逃,——因為他不想斷送自己安逸的生活,——貪戀富貴的象征!上有昏君,下有讒臣,危難時刻連好友都如此冷漠,伍子胥處于這種孤立無援的境地,所做的選擇只能是狠下心來顛覆自己的國家!

伍子胥為了這個目的付出了許多的努力,眼看他很快就要達到目的,但由于申包胥這個“好友”“必助楚國”的誓言,秦王被他七天七夜的痛哭所打動,終發(fā)兵救楚,申包胥成功了!這位能連續(xù)哭七天七夜不停歇的酷哥,如活在當下二十一世紀,那創(chuàng)新吉尼斯紀錄的應該非其莫屬了!憑他優(yōu)異的才能,開拓、發(fā)展,并擴大幾個哭喪公司應該是信手拈來啊!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申包胥確實和伍子胥有得一拼!

可惜的是,吳王夫差即位后,伍子胥遭太宰噽讒言陷害,夫差令其自剄而亡。臨行前,伍子胥仰天長嘆: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抉吾眼懸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這位視死如歸的男兒,這位何其剛烈的勇士!被大怒的吳王將尸體裝入皮袋,漂浮在江中。吳國人憐憫伍子胥,替他在江邊設(shè)立了祠堂,名胥山。

伍子胥的一生很難講清楚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生,坎坷或是輝煌,成功或是悲慘?不過,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成就了威霸吳國的功業(yè)!如果讓他從新選擇,他或許還會選擇同樣的人生吧!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十四

《史記·列傳》中伍子胥給俺的印象很深刻,他身負家仇,歷經(jīng)磨難,最終于后率吳軍攻入楚國,踏平郢城,趕走楚王,終報家仇。

和司馬遷一樣,俺也很欣賞伍子胥獨到的見解,興國的能力,敬佩其正直的品行,剛毅的人格,更感嘆他能忍辱負重,持之以恒的毅力!

伍子胥父親為費無忌所陷害,楚平王為斬草除根,想以其父名義誘捕伍子胥兄弟倆,其兄性格仁厚,明知此去赴死,但為成孝道,安然入獄,伍子胥則認為象兄長一樣徒死無益,于是只身出逃。俺能想象出年輕的伍子胥手拉弓箭,憤怒地朝向使者,就在使者驚慌后退的瞬間,這位身手敏捷的帥哥跳出了窗外,從眾人的眼前消失了。

伍子胥投奔了避難于鄭的太子健,在鄭三年,太子健和伍子胥做錯了一生中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欲行謀反!鄭出于同情收留了被父親楚平王行將殺害的太子健,并善待太子,而太子健卻聽從宋國的唆使,準備里應外合,奪權(quán)鄭定公,取而代之!在這件事上,俺認為伍子胥應該是知情并持贊成態(tài)度的,否則東墻事發(fā)后太子健被殺,而他和太子健的兒子勝,又怎能有時機出逃呢?由此可見伍子胥已做好兩手準備!年輕的太子和伍子胥只因報仇心切,拋棄了做人的基本準則,恩將仇報,結(jié)果是太子健失去了自己的性命,終結(jié)了原本可以續(xù)寫精彩人生的機會,伍子胥和勝不得不再次顛沛流離,四處逃難!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所為已經(jīng)直接影響到下一代——勝,這種刻骨的仇恨開始深植于勝的骨髓,以至若干年后,勝選擇了悲劇式的結(jié)局來結(jié)束自己的一生!

為躲避楚平王的追殺,伍子胥帶著太子健的兒子勝一路步行,逃至昭關(guān),因關(guān)口已張貼倆人的畫像,盤查很嚴不得出關(guān)。形勢嚴峻,前有關(guān)卡后有追兵,這位錦衣玉食,出車入馬慣了的太傅府公子,一夜之間竟愁白了頭!每次讀到這段,俺都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深深嘆息。要有多少的憂愁才能使頭全白啊!伍子胥所憂慮的并非一己性命的丟失,而是家仇不能報,太子不得歸,大業(yè)未能立!這其中一條就足以令人白發(fā)啊!

多虧在東皋公的幫助下,伍子胥才得以混出了關(guān),但還未到吳都便病倒了,可見其心事之重,憂慮之深!倆人此時已是身無分文,只好一路乞討,受盡苦難,最終到達吳國都城。當事時,平常士人如遇此境地,早以自刎,而太傅府的堂堂少公子居然忍辱行乞,可見仇恨在他的心中埋藏有多深!

這次驚心動魄的經(jīng)歷,為伍子胥若干年后威震群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在公子光的引薦下,伍子胥游說了吳王僚,這是一次不成功的游說——因為有公子光的反對。當伍子胥發(fā)現(xiàn)公子光有越位的心思后,他推薦了刺客專諸。經(jīng)歷了上次的慘痛教訓后,伍子胥看來開始變得成熟了,他退出前線,帶著勝隱居鄉(xiāng)下耕田去了。

伍子胥也學會了等待。五年后,公子光成功刺殺僚,自立為王,即吳王盍閭。此后,伍子胥終于被封為大夫,與伯噽進行一系列改革,加上孫武的治兵,國力日益強盛,吞鐘離國,滅徐劃越,威震諸侯。周敬王十四年,伍子胥大軍劃楚,一直打到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泄父仇。

讀到這里,俺不禁為之一震!仇恨這個東西真的是可以讓人瘋狂啊!俺曾經(jīng)也有這種類似的想法,但始終無法逾越道德的準繩。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佛學的領(lǐng)悟,仇恨也慢慢平息。伍子胥的行為俺能理解,自家中慘遭屠戮,經(jīng)歷迫害與追殺后,一種緊迫感纏繞著他大半生,他致辭故友申包胥:吾日暮而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俺認為申包胥不能算伍子胥的好友,因為在伍子胥被追殺的過程中,申包胥沒有做出好友應做的任何措施。如,他明明清楚伍家是被費無忌所陷害,卻不向楚平王進言,澄清真相,——因為他清楚事情已到此地步,再上書只能連累自己——怕死的象征;他也沒有為伍子胥做出對目前和將來的應對措施,可見他壓根就沒把友情放在重要的位置,——淡漠的象征;更沒有收留藏匿,甚至與伍子胥一起出逃,——因為他不想斷送自己安逸的生活,——貪戀富貴的象征!上有昏君,下有讒臣,危難時刻連好友都如此冷漠,伍子胥處于這種孤立無援的境地,所做的選擇只能是狠下心來顛覆自己的國家!

伍子胥為了這個目的付出了許多的努力,眼看他很快就要達到目的,但由于申包胥這個“好友”“必助楚國”的誓言,秦王被他七天七夜的痛哭所打動,終發(fā)兵救楚,申包胥成功了!這位能連續(xù)哭七天七夜不停歇的酷哥,如活在當下二十一世紀,那創(chuàng)新吉尼斯紀錄的應該非其莫屬了!憑他優(yōu)異的才能,開拓、發(fā)展,并擴大幾個哭喪公司應該是信手拈來啊!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申包胥確實和伍子胥有得一拼!

可惜的是,吳王夫差即位后,伍子胥遭太宰噽讒言陷害,夫差令其自剄而亡。臨行前,伍子胥仰天長嘆: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抉吾眼懸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這位視死如歸的男兒,這位何其剛烈的勇士!被大怒的吳王將尸體裝入皮袋,漂浮在江中。吳國人憐憫伍子胥,替他在江邊設(shè)立了祠堂,名胥山。

伍子胥的一生很難講清楚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生,坎坷或是輝煌,成功或是悲慘?不過,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成就了威霸吳國的功業(yè)!如果讓他從新選擇,他或許還會選擇同樣的人生吧!

讀后感。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十五

我在課余時間看了貨殖列傳,在該列傳中司馬遷認為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不以人們意志轉(zhuǎn)移的客觀過程,因此,即利用貨物的生產(chǎn)與交換,進行商業(yè)活動,從中生財求利。司馬遷所指的貨殖,還包括各種手工業(yè),以及農(nóng)、牧、漁、礦山、冶煉等行業(yè)的經(jīng)營在內(nèi)。史記中影響最深刻的是,兩大著名商業(yè)家計然和白圭。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認為商業(yè)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善于觀察變化和利用變化,他主張利用規(guī)律性變化獲利,所謂規(guī)律性變化就是不要關(guān)注引起變化的具體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變化,白圭提出的“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商業(yè)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規(guī)律性變化,這里面的規(guī)律是,由于有大量的人棄,價格必定就掉下來了,而價格掉下來,就是上漲的理由,上漲的理由具備,上漲就是遲早的事!只要發(fā)生大量的拋售,就買入,至于這種拋售是屬于全球金融危機引起的呢?還是巨額投資虧損造成的呢?還是原料漲價引起的不關(guān)注,只要人棄,我就取。

另一位商業(yè)家計然提出貴極則賤,賤極則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價格貴到極點,就會返歸于賤;價格賤到極點,就要返歸于貴。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至于是什么引起的貴賤變化,這些商業(yè)家們并不關(guān)注。而我們的投資人則長期沉逆于引起價格變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局,忽視了價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漲的'理由的規(guī)律。

說來說去凌通最想要說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規(guī)律性變化,跌多了就是漲,漲多了就是跌這是基本規(guī)律。人們都不敢買的時候,都棄之的時候就是最好的買入機會這也是規(guī)律。不要尋求具體的上漲理由和買入理由,一旦有具體的上漲理由和買入理由,實際股票就沒有買入價值了,一旦有上漲的理由的時候,人們就不要拋售了,也就沒有機會了。所以真正的把握機會一定要在完全看不清具體利多的困難階段下手。同時要理解相信價格的變化總是向反方向變的,上漲總會轉(zhuǎn)化為下跌,反之下跌一定會轉(zhuǎn)化為上漲!

在這點上,古代商業(yè)家計然和白圭分別提供了更偉大的思想,計然指出:天旱資舟,天澇資車,這才是商業(yè)和經(jīng)營的規(guī)律。在古代商業(yè)家的眼里,所有的商業(yè)行動都是為次年或者很多年后所做的準備,等待時間的推移,實現(xiàn)收益。白圭則提出,當貨物過剩低價拋售時,就收購;當貨物不足高價索求時,就出售。谷物成熟時,買進糧食,出售絲、漆;蠶繭結(jié)成時,買進絹帛綿絮,出售糧食。兩位商業(yè)家都不為明天操心,他們的商業(yè)行為都不是為明天掙錢做準備,而是為更長久的未來做的準備。

計然和白圭認為經(jīng)商一定要利用,“時用”關(guān)系,“時用”關(guān)系指的是,人們需要某個商品的時間和這個商品處于充足的時間不是同一時間,東西多時大家往往不需要,價格就低了,大家需要時東西往往不足,商人們就是利用這個時間差,在供給充足價格下跌是買入,然后隨著時間的變化自然會出現(xiàn)東西少,大家又要用,價格高的情況,這時商人就賣出。凌通認為“時用”變化其本質(zhì)就是充分利用在不同時間或空間商品的供需關(guān)系不一樣,從而導致價格不一樣,來獲取利益。在兩位大商業(yè)家眼里,價差是時間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差是時間的函數(shù),時間是價差之母。

在一個極端的困境中,極端的拋售中,采取人棄我取的策略,然后等待時間的推移,創(chuàng)造出新的供需關(guān)系和價格,自然會掙錢。不要試圖在某個低價買入后,次日就獲利,這是不可能的。不要等待什么具體的利多才買入,那是已經(jīng)晚了。在極端的困難和極端的悲觀,極端的拋售和極端的利空情況發(fā)生時,就是最佳的買入時機,而時間逐步推移之后利多自然會出現(xiàn)。根本就不需要投資人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去預測什么利多,只需要投資人等待!這是商業(yè)和投資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凌通閱讀了《史記貨殖列傳》之后的心得。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十六

田光在臨死前,在笑。他俯下身去,唯唯地答“喏”,卻在笑。他一定洞察了這一切:看出太子丹對他的不信任,看出太子丹“非節(jié)俠也”。也許,這笑,正是嘲笑太子丹不信任所用之人的不講義氣。

孟子云:“舍生而取義?!绷x,究竟是什么?只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么?田光終究自刎了,為的是他自始至終都應該是個節(jié)俠,不能違背太子丹的囑托,只好自殺以明“義”。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南宋文天祥吟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明末,于謙寫下“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再到戊戌變法中,譚嗣同高歌“我自橫刀向天笑,留取肝膽兩昆侖”。而犧牲,他們都是為義而死,希望“義”的俠客精神永存于世,愿人們都能為自己的承諾和理想放手一搏,甘為最后一絲光明舍棄一切去奮斗,去捍衛(wèi)自己的“義”。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十七

細考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用小說筆法寫史的做法是有其緣由的。中國人注重文獻的積累及傳承,但在漢代,統(tǒng)治者似乎還沒有意識到編修國史的重要性,因此并未設(shè)立專職的史官,也沒有“修史”這一概念。在當時,太史令這個官職的功能,與后代的史官不完全一樣,“固主上所戲弄,倡優(yōu)蓄之”(《報任少卿書》),地位不高。而《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yī)六令丞?!庇帧逗鬂h書·百官志》載:“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時、星歷。凡歲將終,奏新年歷。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jié)禁忌。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睋?jù)此可知,在漢代,太史令只不過是個六百石的小官,主要職責是主管天文歷法和祭祀,掌管資料,記載朝廷大事,官方并未賦予其修撰史書的責任。

在東漢,班固因在家私修《漢書》而下獄,隨后才是“奉詔修史”.漢明帝時有大臣進諫,要求設(shè)立專職的史官修史,但被明帝拒絕,可知修史之事在東漢時仍未引起朝廷重視。一直到了魏晉時期,朝廷設(shè)置著作郎一職,才算是有了正式修史的專職官員。

關(guān)于《史記》一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說得很清楚:“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庇帧短饭孕颉分^:“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圣君子。”從這兩處自述可知,《史記》在當時并非官書,否則就用不著“藏之名山”了。

正因為這樣,司馬遷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才更自由,感情才更為奔放。他是帶著充沛的感情去寫史的——《史記》的偉大,有這一方面的原因。其實,這也給了后人一個啟示:“無感情、不學問?!弊鰧W問跟寫詩一樣,都需要充沛的感情,才能做好。

以事類入傳,是《史記》的一個做法?!段樽玉懔袀鳌肥菑统鹗论E的匯集,里面的每一個人物都灌注了司馬遷的感情。他將各種各樣的“仇”組合到這個傳里去——伍子胥報家仇,夫差報父仇,伯嚭報祖仇,申包胥報君仇,勾踐報己仇,白公報父仇。其中“白公報父仇”事發(fā)在伍子胥死后,與伍子胥沒有多大關(guān)系,但仍被司馬遷列入此傳。

如此多報仇之事合在一起,“復仇”之意貫穿全篇,意在昭示“報仇”是基于人性的合理行為。古人極重人倫,認為那些破壞人倫的人,一定要受到懲罰。我們可以看到,《春秋》贊同復仇,《禮記》明言“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大戴禮記》認為“朋友之仇,不與聚鄉(xiāng);族人之仇,不與聚鄰”.今人讀史,不能輕率地用今天的法治思想去苛責古人。

司馬遷對伍子胥的褒揚,在寫伍子胥的兩處說話上,很容易就使人察覺到。一處是他與哥哥伍尚說的那一番話:“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后生患,故以父為質(zhì),詐召二子。二子到,則父子俱死……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俱滅,無為也?!绷硪惶幨俏樽玉銓⒊酵醣奘僦螅貞臧愕脑戨y:“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眱啥螖⑹觯加小按浴敝?,但讓人對伍子胥自然而生“了解之同情”:前者刻畫伍子胥的明智及堅忍,后者贊許伍子胥的坦蕩。

忍辱負重、堅貞不屈,何嘗不是司馬遷的品格?

“代言”這一做法,也有其歷史原因。唐代設(shè)立國史館,皇家修史制度在法理上確立,修史的人必須遵從朝廷的意志,并且按照嚴格的程式進行。具體的做法表現(xiàn)為對文本的依賴增加,而對口述材料的引用減少,大段描寫人物對話的情景也開始變得稀少。然而,人物對話的情況,在“前四史”當中是很常見的。這是因為司馬遷等人在修史的過程中,占有資料的難度要大于后世,尤其是在西漢,其時普遍的文字載體還是竹簡,真正廉價實用的紙張尚未問世,雕版印刷術(shù)更未產(chǎn)生。因此,即使有文獻存在,也難以搜集、保存。

在資料匱乏的前提下,史書中出現(xiàn)涉及秘密的人物對話,也可說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假如沒有了這些對話,那么《史記》就會是第二部《春秋》:晦澀簡約。學問的發(fā)展,其形式一定會有所變化?!洞呵铩饭倘蛔吭?,但司馬遷不可能再用《春秋》筆法去修史,因為天下遭逢連年兵燹之后,古道變得幽微起來。而以周公、孔子自任的司馬遷需要闡發(fā)古人的思想、暢論自己的見解。在這個時候,《春秋》那種不溫不火、內(nèi)斂無華的筆法,就顯得無法完成這一使命。因此,《史記》摻入小說筆法、行文夾雜時語,就成了一種權(quán)變。

只有懂得經(jīng)權(quán)互濟之人,才能超越他的時代??鬃尤缡?,司馬遷也如是。

雄奇的文字橫絕百代,這就是司馬遷的業(yè)績??陀^來講,“二十四史”愈往后便愈追求嚴謹,但后期的史書,在價值上無法與《史記》、《漢書》相提并論,這與其文采的匱乏息息相關(guān)。

對于《伍子胥列傳》,若用一言以蔽之,可說成是:“棄小義,雪大恥?!贝苏Z見于太史公在篇末對伍子胥的評語。可以這樣說,整篇《伍子胥列傳》都是在為這句話作注腳。而通過這個注腳,很容易發(fā)現(xiàn)作者在描寫屈原、項羽、韓信、賈誼等優(yōu)秀人物時,都體現(xiàn)了一種悲憫的情懷。不止如此,即使是小人物或者被定論了的負面角色,只要其人有一絲高貴之處,司馬遷也會寄予同情,甚至不惜筆墨為之揄揚。

書以人傳,《史記》正因為司馬遷的這種悲憫情懷而偉大,它閃耀著作者對高尚人格的追求之光,成為中國人的一個精神符號。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十八

商人,在中國古代常常是被壓制、歧視的一個階層??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士大夫以道德君子自居,對商人不屑一顧。司馬遷卻能給他們列傳,肯定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贊賞他們的才智。更難能可貴的是,司馬遷對人的逐利之心給與肯定,認為這是人的天性。春秋戰(zhàn)國以來,”百家爭鳴“,社會風氣寬容、自由、開放。所以能培育出司馬遷這樣自由的思想家。

《貨值列傳》的一開篇,司馬遷就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話:”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懊黠@,司馬遷是反對老子的觀點的。他說這是”堵塞人民的耳目“,是行不通的。司馬遷說的還算客氣。我倒覺得這是一種愚民的政策。至于其中的”鄰國相關(guān),老死不相往來“,讓人想起了清朝的閉關(guān)鎖國政策。清朝有康乾盛世,社會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滿足于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排斥外界、自我封閉,施行”閉關(guān)鎖國“,帶來了嚴重的惡果。

第二段中,司馬遷講述了人的各種欲望。并表示道德教化是不能壓制人的欲望的。所以,司馬遷主張順其自然。司馬遷認為”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育他們,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來)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翱上?,后來的統(tǒng)治者,采用的都是下策。比如重視道德教化、用典章制度束縛民眾等。各種道德、各種規(guī)章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得社會長期停滯不前,以致于最后遠遠的落后于西方。

司馬遷說,”人們各自以自己的才能來行事,竭盡自己的力量,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品價格低廉,商人就會把商品銷售到可以貴賣的地方;物品價格昂貴,商人就會從價格低廉的地方運來銷售。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們的本業(yè),樂于從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處流,日日夜夜而永無休止,他們不待召喚自己就趕來,物產(chǎn)不須征求而百姓們自己就生產(chǎn)出來?!斑@其實是在論述”市場“這一無形之手的巨大力量。司馬遷在兩千多年前就能了解”市場“的作用,并具備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基本思維,實在是讓人吃驚。

司馬遷對于人的逐利之心,給與了肯定。他說:”求富,是人們的本性,用不著學習,就都會去追求?!皩@種逐利天性的肯定,具有巨大的意義。《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認為,人人追求自己的私利,能夠極大的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繁榮??上Ш笫赖闹袊絹碓街匾暤赖陆袒?,輕視人的逐利之心。

司馬遷后來遭遇凄慘,被漢武帝處以宮刑。這是一位專制獨裁君主對一位自由思想家的殘酷迫害。漢武帝這樣的獨裁君主,最熱衷的是權(quán)力,最痛恨的是自由。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設(shè)置內(nèi)朝,收回大臣權(quán)力。這些專制君王對思想的控制、對絕對權(quán)力的追求,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最大障礙。而司馬遷這樣的自由思想家,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史記淮陰侯列傳讀后感篇十九

蘇州有紀念伍子胥的雕像,為紀念其功績,為其冤屈不平。然讀了《史記.伍子胥列傳》,實在不喜其為人,不喜原因有三。

一是父兄有難,獨自逃走。父親有難,本應設(shè)法營救,實在救不了,至少應當帶兄長一同逃跑。楚平王關(guān)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子胥明知自己不去見楚平王的話,兄長自己去見楚平王就是白白送死,也會搭上父親的性命,卻自己獨自逃跑了。如果當時伍子胥陪著哥哥一起去見楚王,曉以大義,表明忠心,進一步還有挽回父兄性命之可能,楚平王未必失信于天下人,退一步就算三人全都死了,也是滿門忠烈,豈可臨陣脫逃,并且眼睜睜看著兄長過去送死。

《史記》原名《太史公》到了三國時期,這本書才被明確稱為“史記”。司馬遷的《史記》在漢魏期間屬于禁書,官民不得自由閱讀,即使是王公諸侯亦沒有此權(quán)利,而且刪去《史記》的《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10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今日《史記》的版本,與司馬遷的原稿差別很大。東漢明帝、魏明帝曹睿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馬遷誹謗漢武帝。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稱,永平十七年某日,魏明帝曾在云龍門召見他、傅毅、賈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個宦官拿了篇司馬遷的《秦始皇本紀》,詢問他們是否覺得司馬遷的史論有不對的地方,班固指司馬遷引述賈誼《過秦論》:“假設(shè)子嬰有中人之才,秦的社稷還可以保住”,這番話相當有問題。

《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guī)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后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采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61298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