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基礎,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好的總結應該具備簡明扼要、條理清晰的特點,方便他人閱讀和理解。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一些總結寫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一
1.通過觀察自然和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了解光的色散現(xiàn)象,知道太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豐富的色彩。
3.初步了解太陽光譜和看不見的光,初步認識紅外線和紫外線及其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了解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
2.探究色光的混合,獲得有關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通過收集、交流關于紅外線、紫外線的資料,獲得處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于參加物理學習活動。
2.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和自然環(huán)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初步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有保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光學是有用的,表現(xiàn)在它的知識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體現(xiàn)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光學知識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誕生了彩色電視機;光學知識與顏料混合的知識相結合展現(xiàn)出七彩的世界。本節(jié)教材盡量多地安排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活動,讓學生親身觀察、體驗,獲得最直接、最生動的實驗事實資料,感悟實驗方法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成長。
教學重點:光的色散現(xiàn)象、光的三原色。
教學難點:光的色散演示實驗、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實驗演示。
三、教學過程。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二
第一節(jié)。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方法。
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教學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軍鼓、小提琴、口琴、氣球、鬧鐘、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實物投影儀、錄像帶、電視機、錄像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生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乙]聲音在空氣中能傳播,在固體、液體中能傳播嗎?
[生丙]聲音在真空中能傳播嗎?
[生?。萋曇粼诓煌橘|中傳播的快慢一樣嗎?
[師]同學們對聲有這樣濃厚的興趣,這很讓我高興,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需要同學們和老師共同協(xié)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和演示實驗.
二、進行新課。
[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師]請每組選一位同學,做各種活動,使物體發(fā)聲,其他同學仔細觀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張緊,撥動橡皮筋,橡皮筋振動發(fā)出聲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壓在桌邊,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撥動尺的伸出端,尺振動發(fā)出聲音.
[生丙]用鼓棰打擊鼓面,鼓面振動,聽到宏亮的擊鼓聲.
[生?。輷軇有√崆俚那傧遥艺駝影l(fā)出悅耳的琴聲.
[生戊]我這個活動,需要全體同學來配合一下:請同學們把手指放在喉結處,讓我們從1數(shù)到10,聲帶振動,發(fā)出聲音.
[師]通過同學們的探究活動,總結概括物體發(fā)聲時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擊或撥動物體可以產生聲音.
[生乙]我們發(fā)聲時沒有打擊,也沒有撥動.
[生丙]所有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師生共同活動]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vibration)產生的.
[師]經(jīng)過我們的共同努力,聲音產生的奧秘被我們揭開了謎底,為我們的成功合作?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情緒十分高漲.
[想想議議]。
[生甲]吹口琴的聲音,是由于氣流的沖擊,琴內的彈簧片發(fā)生振動發(fā)出的.
[生乙]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于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fā)出的.
[生丙]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生?。菅谉岬南奶?,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fā)音肌收縮時,引起發(fā)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生戊]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生己]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fā)出聲音.
[生庚]笑樹能發(fā)出笑聲是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jīng)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fā)出聲音.
……。
[生]我們平常聽唱片、錄音是怎么回事?
[師]同學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振動可以發(fā)聲.如果將發(fā)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guī)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將聲音保存下來.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規(guī)則的溝槽.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槽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xiàn)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fā)明了用磁帶和激光唱片記錄聲音的方法.
[探究]聲音怎樣從發(fā)聲體向遠處傳播?
[師]請同學們大膽猜想一下,聲音怎樣從發(fā)聲體向遠處傳播?
[生甲]聲音由發(fā)聲體傳播出去,可能沿直線傳播.
[生乙]聲音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來作媒介.
[師]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證實你的猜想.
[生]把兩張課桌緊緊地挨在一起.一個同學輕敲一張桌面的一端,而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聽到擊桌子的聲音.
[師]剛才同學設計的這個實驗簡單易行,而且有力地說明了聲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medium).
[生]意見有分歧.有的認為不需要介質,有的認為需要介質.
[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讓我們通過實驗來證實大家的想法.
[演示]。
[生]隨著罩內空氣的抽出,鈴聲逐漸變小,最后直到聽不到鈴聲.
[師]請同學們再注意觀察: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內,聲音又有什么變化?
[生]隨著空氣逐漸進入,鈴聲逐漸加強.
[師]啟發(fā)學生思考,由上面的實驗同學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真空不能傳聲.
[師]經(jīng)過同學們的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同學們得出了真空不能傳聲的正確結論.實際上,我們平常能聽到彼此講話的聲音,就是依靠了空氣這種介質.假想云層和我們之間是真空,大家就聽不到雷聲了.我們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動物傳遞聲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生]月球上沒有空氣,登月宇航員怎么交談呢?
[師]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員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過無線電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
[看錄像]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
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以擊鼓為例:鼓面向左振動時壓縮左側的空氣,使得這部分空氣變密;鼓面向右振動時,又會使左側的空氣變稀疏.鼓面不斷左右振動,空氣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這個過程和水波的傳播相似.用一支鉛筆不斷輕點水面,水面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斷向遠處傳播.因此,聲音也是一種波,我們把它叫做聲波(soundwave).
[想想議議]。
[師]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固體和氣體都可以傳聲.那么,聲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請同學們找出事實或實驗來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潛入水底時仍能聽到岸邊人的談話聲.
[生乙]釣魚時要保持周邊環(huán)境的安靜.
[生丙]漁民們常用電子發(fā)聲器發(fā)出魚喜歡的聲音,將魚誘入魚網(wǎng).
[生丁]把正在響鈴的鬧鐘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聽到鈴聲.
……。
[師]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演示實驗、想想議議,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氣體、液體和固體都可以做媒介將聲音傳播出去,那么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快慢一樣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5頁圖表:幾種物質中的聲速,并回答下列問題:
[投影]。
問題3:對比表中的數(shù)據(jù),你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
[生甲]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2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生乙]2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m/s,25℃時蒸餾水中的聲速為1497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
[生丙]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師]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盡可能的話,進行實際測量,看看哪個組的方法更合適,測得的聲速更接近當時的真實值.
第一組:百米賽跑時,測出計時員與發(fā)令槍的發(fā)令地點之間的距離s,再測出計時員從看到發(fā)令槍發(fā)令時的煙霧到聽到槍聲的時間t,利用v=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第二組:測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沒在海面下的鐘敲響,測出鐘聲傳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時間t,利用v=就可以算出聲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組:對著山崖喊話,測出從喊聲發(fā)出到聽到回聲所用的時間t,再測出喊話者距山崖的距離s,利用v=,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第四組:利用聲納對著墻壁發(fā)出超聲波,它會自動記錄從發(fā)出超聲波到接收到被墻壁反射回來的超聲波共用的時間t,再測出聲納與墻壁之間的距離s,利用v=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第五組:兩個同學相距較遠的距離s,讓其中的一位同學喊話,并記下開始喊話的時刻t1;當另一位同學聽到喊聲時,也記下聽到喊聲的時刻t2,則利用v=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師]同學們剛才設計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行性,祝賀同學們成功的設想,課后若同學們能通過實驗測出聲速,就更加完美了.
[動手動腦學物理]。
1.學生想出了許多辦法說明桌子聲是由桌面的振動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彈性較好的細棍,細棍頂端固定一根細彈簧,彈簧上連接一個輕質小球,敲打桌子,輕質小球也隨著跳起舞來.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紙屑,用力敲打桌面,紙屑會跳動起來.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當用力敲打桌面時,感覺手在振動,說明桌面在振動。
t1==14.3h。
t2==2h。
t3==0.8h。
3.能聽到兩次敲打聲.第一次聲音是由鐵傳來的,第二次聽到的聲音是由鐵管中的空氣傳來的.
三、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在不同介質中的聲速不同.
四、布置作業(yè)。
p16動手動腦學物理1、2、3寫在作業(yè)本上.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三
1.聲音的產生:物體振動的結果。(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聲源:正在發(fā)聲的物體。(聲源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2.介質:聲音的傳播需要的物質。(介質可以是氣體、固體、液體)。
3.聲音的能量——聲波:聲音在空氣中形成疏密變化的波動向遠處傳播。
4.聲速。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四
通過本節(jié)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1、本節(jié)為聲現(xiàn)象的第一節(jié)課,簡要簡述聲音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2、本節(jié)是典型的現(xiàn)象教學,應以實驗為主、
3、對物理現(xiàn)象的觀察要分層次進行、
4、利用回聲現(xiàn)象及應用,既調動學生情趣又鞏固前一章簡單運動的知識、
教學工具:音叉、共鳴箱、鐵架臺、塑料小球、彩紙
新課引入
先用收音機播放一段音樂,大家聽到了美妙動聽的音樂聲、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fā)生的
教學方法:由學生對發(fā)聲現(xiàn)象的觀察,概括出上述結論、
供老師參考選擇的實驗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用紙人和少先隊隊鼓演示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視范圍小,若有實物投影儀則可選用)
分別觀察不敲擊和敲擊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時,是否濺起水花、
注意:每個實驗都應對比觀察,由學生總結得出結論: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簡介: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fā)聲也是由于振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教學方法:由實驗現(xiàn)象概括歸納得出結論、
可共選擇的實驗:
演示:如圖3—1—3所示,
解釋此實驗:用石塊激起水波類比振動在空氣中激發(fā)聲波、(可看書圖3—4解釋,也可做成課件)
叉股振動壓縮周圍空氣振動空氣發(fā)生疏密變化形成聲波向遠處傳播、
土電話表明:固體也能傳播聲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簡介:月球上宇航員用無線電設備通話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物質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聲速:
空氣中:(15c)340m/s
回聲
引導學生展現(xiàn)已有感性認識:對著高山喊話,在大禮堂中大聲講話等出現(xiàn)回聲現(xiàn)象、
提出問題:
為什么有時能聽見回聲,有時又聽不見呢?
聽到回聲的條件是什么?離障礙物至少要多遠?
為什么在屋里講話比在操場上講話聽起來響亮?
回聲是否能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你知道哪些?
結論:聽到回聲的條件是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
回聲可以加強原聲,可以測量距離、
通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思考物力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圓丘等建筑,擴展知識,激發(fā)興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fā)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不同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利用回聲可以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探究活動
現(xiàn)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
個人或自由結組
制訂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材料;綜合分析材料;寫出論文;與其他組交流、
1、網(wǎng)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五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fā)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xiàn)象。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六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fā)展》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家課程整合:將第6課、第7課合并,第8課、第9課合并。
1.繪制思維導圖。
2.研究性學習。
活動一主題:古代文明傳播方式有哪幾種,請舉例說明。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p40-p48主要內容,舉例說明古代文明傳播方式。
活動二主題:列表格橫向比較世界三大宗教相關內容。
要求:學生先閱讀課本p51-p53主要內容,找出三大宗教橫向對比的主要項目,然后列表格對比。
整合設計說明。
學生對年代久遠的世界古代史了解甚少,一些古代史歷史名詞如希波戰(zhàn)爭、屋大維、楔形文字,包括三大宗教的一些教義都相對陌生,因此在學習本課時,盡可能通過一些圖片、人物故事、視頻來加強學生的感觀印象,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初三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適當運用歷史材料啟發(fā)學生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讓他們在史料中認識歷史,如學生通過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zhàn)爭與征服》和第7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兩課的學習,總結出古代文明傳播的兩種方式。
本單元從人類的各個文明之間的沖撞與交融兩方面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探究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學生逐步由感性向理性過渡,認識人類社會的歷史。本單元的設置符合課標的基本要求,讓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人類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沖突與和平交流兩種。其中,希波戰(zhàn)爭和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的擴張是區(qū)域文明之間暴力沖突的典型事例,而亞歷山大東征開啟了一個希臘化時代。了解馬可·波羅的傳奇故事及其對世界的影響、阿拉伯數(shù)字的發(fā)明和傳播等史實,又是長時間以來和平交流的膾炙人口的感人事跡。感悟人類不同區(qū)域文明正在暴力沖突與和平交融中由獨自發(fā)展走向整合,其間,伴隨著災難,伴隨著和平。領悟和平交往是人類文明交流中不朽的向往,暴力沖撞也同樣是人類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zhàn)爭與征服》主要介紹了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2世紀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戰(zhàn)爭。本課重點內容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第7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主要講述了阿拉伯人發(fā)展和傳播了阿拉伯數(shù)字,傳播各民族文化,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歷盡艱辛來到中國,他口述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傳播了中國和東方的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本課重點內容為阿拉伯數(shù)字的由來、馬可·波羅在元朝的生活與工作經(jīng)歷。
第8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的主要內容是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和世界三大宗教,重點內容為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產生。
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精選出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領域的幾個突出的成就和代表人物,力圖反映整個世界古代東西方科技與思想文化的繁榮與昌盛。本課重點為《荷馬史詩》和《天方夜譚》、阿基米德及主要貢獻、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根據(jù)課標要求,對只需要學生了解的知識進行合并,將第6課、第7課合并,第8課、第9課合并,有利于節(jié)省教學時間、突出教學重難點。
為了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重點內容,設計了兩個研究性學習活動,即活動一:古代文明傳播方式有哪幾種,請舉例說明。對于古代戰(zhàn)爭的意義,與現(xiàn)在戰(zhàn)爭的巨大破壞性有一定區(qū)別,在古代戰(zhàn)爭過后是各種文明的傳播與交流,因此古代戰(zhàn)爭一定意義上也是文明傳播的重要方式?;顒佣毫斜砀駲M向比較世界三大宗教相關內容。關于世界三大宗教,教師要對其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評價,并知道宗教與迷信的區(qū)別。
課時變化:教材原本共需要4課時。將本單元內容進行整合處理后,由原4課時縮減為2課時,目的是突出重點,使課堂節(jié)奏緊湊、連貫。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zhàn)爭與征服》主要介紹了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2世紀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戰(zhàn)爭。
第7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主要講述了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數(shù)字的發(fā)展和傳播、馬可·波羅在元朝的生活與工作經(jīng)歷。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一:古代文明傳播方式有哪幾種,請舉例說明。
第二課時:
第8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主要內容是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和世界三大宗教,重點是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產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二:列表格橫向比較世界三大宗教相關內容。
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世界古代有很多杰出的科技與思想文化成就,本課精選出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領域的幾個突出的成就和代表人物,力圖反映整個世界古代東西方科技與思想文化的繁榮與昌盛。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七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jīng)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jīng)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jié),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俺醪秸J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xiàn)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xiàn)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xiàn)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jié)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fā)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jié)課的學生首先已經(jīng)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jīng)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jié)課主要是從現(xiàn)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jīng)歷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xiàn)象和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jié)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fā)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xiàn)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xiàn)象已經(jīng)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jié)課側重現(xiàn)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xiàn)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xiàn)象和練的現(xiàn)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xiàn)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八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2)經(jīng)歷“光是怎樣傳播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能領略色彩斑斕的光之美,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
(2)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
教學難點: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激光筆、小噴壺、亞克力板、火柴、蠟燭、紙杯(兩個沒底。一個有底)、塑料膜、牙簽、盛水的大燒杯、果凍、少量牛奶、粉筆(10支)棉線。
1.設置情景課前啟動。
(1)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光影世界》宣傳片。
(2)活動:同學們伸出雙手蓋住雙眼,睜開眼睛,仔細體會你眼前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慢慢拿開雙手,你眼前看到的是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同時播放多媒體課件:美麗的風景圖片。
2.導入新課。
同學們欣賞了美麗的風光,正是有了這色彩斑斕的光,世界才變的如此美麗,如此迷人。對于光,同學們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光的直線傳播》。
3.新授。
(1)光源。
1結合圖2.1-1天然光源和圖2.1-2常見的人造光源,閱讀課本。然后討論交流。
3教師解析總結:月亮是不能發(fā)光的,星星當中也只有恒星能夠發(fā)光,行星和衛(wèi)星是不發(fā)光的,我們晚上能看到星星幾乎都是恒星,也幾乎都比太陽大比太陽亮。我們把這些能夠發(fā)光的物體,稱之為光源。像太陽、螢火蟲、水母這類能夠自然發(fā)光的物體,叫“天然光源”;像點燃的蠟燭、霓虹燈、白熾燈這類由人類制造的發(fā)光物體,叫“人造光源”。
1提出問題。
a手拿著一個激光手電射向天花板。
b老師提問:光從激光手電發(fā)出來之后是如何傳到天花板上去的,它的路徑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根據(jù)你的經(jīng)驗或感性認識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3設計并進行實驗。
a老師先做個示范。
實驗一:用激光筆照射抻直的棉線,現(xiàn)象是棉線變成一條閃閃發(fā)光的棉線。
實驗二:用激光筆照射墻壁,用小噴壺順著光的方向噴水霧,會看到一條發(fā)光的水柱線。
b同學們利用課桌上這些簡單的器材(激光筆、果凍、亞克力板、大燒杯,牛奶)去大膽設計實驗,驗證光在液體中和固體中是不是沿直線傳播的。
c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d找一組做得好的演示實驗。
e教師實驗:將亞克力板插入水中再次實驗,學生觀察現(xiàn)象,光的傳播不再同一直線。
f教師實驗:把牛奶倒入水中,未等到均勻,用激光筆照射,學生觀察現(xiàn)象,光的傳播也不再同一直線。
g總結論生: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線。
知道了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那我們如何描述光呢?
1教師講解:我們用一條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用箭頭代表光的傳播方向。我們把它具體地抽象成物理模型,就叫做光線。這樣的簡單的表示方法就是我們物理學中的常見的模型法。
2學生練習。
我們知道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現(xiàn)象能夠用光的直線傳播來解釋呢?
1影子。
游戲:手影游戲。
觀看多媒體圖片,解釋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
a觀看小孔成像視頻。
b學生利用課桌上的器材(火柴、蠟燭、紙杯,兩個沒底一個有底,塑料膜,牙簽)自制實驗器材做實驗:將塑料膜放在兩個沒底的紙杯中間繃緊,將兩個紙杯插緊,用牙簽將另一個紙杯底部中間扎一小孔。關燈點蠟燭做小孔成像實驗。
c實驗結論:倒立的實像,多媒體作圖講解。
像這種由實際光線會聚成的像,我們把它叫做實像。實像特點,能在光屏上。
4激光準直:
a多媒體圖片:在開掘隧道時,工程師們常常用激光束引導掘進機,使掘進機沿直線前進,保證隧道方向不出現(xiàn)偏差。
b學生活動:利用光的直線傳播講粉筆立在課桌上成一條直線。
c教師巡視觀察,找學生示范。
5打槍射擊:多媒體圖片解釋在射擊的時候,戰(zhàn)士讓缺口、準星、靶心這三點在同一直線上,稱為“三點一線”這樣就能命中目標。
6站隊:多媒體圖片。
2光在真空或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約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約為真空中的2/3。
3光年:距離單位,它等于光在1年內的傳播距離。
1.教師總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學生:討論交流。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九
1、初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要有介質。
2、從生活、自然現(xiàn)象的實例中引出物理問題,使學生覺得物理就中身邊,對物理有親近感。
3、培養(yǎng)使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通過生活、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會提出問題。
原來笑樹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jīng)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fā)出聲音,就像人的笑聲。
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大家先來做個實驗:請每位同學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發(fā)聲的喉頭有什么感覺?(正在發(fā)聲的喉頭在振動)。
引導學生舉例:蜜蜂快速扇動翅膀引起空氣振動發(fā)出嗡嗡的響聲。
鳥鳴叫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
青蛙鳴叫中靠氣囊的振動發(fā)聲的。
雄蟬鳴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層薄薄的發(fā)音膜,當發(fā)音肌收縮時,引起發(fā)音膜振動,這些振動通過共鳴室的放大,最后發(fā)出非常響亮的聲音來。
總結:由觀察和實驗證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各種樂器在演奏時都是通過相應部位振動而發(fā)聲的。
三、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提問:發(fā)聲體并不是直接貼著耳朵,為什么我們能聽到聲音?
演示實驗“聲音的傳播”,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聲音逐漸減小,最后消失)。說明:空氣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觀察圖3-11,另外,同學們在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許多的聲音。說明:水可以傳聲。
學生小實驗3-12:說明:木頭可以傳聲。
總結:空氣、水、木頭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可見傳播聲音需要介質,傳聲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學生閱讀圖3-13(人耳的結構):振動物體產生的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以波的形式傳播。聲波引起鼓膜的振動,然后通過聽覺神經(jīng)傳到大腦,這樣我們便聽見的聲音。
v固v液v氣。
在1標準大氣壓下,15c的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v=340/s。
四、回聲。
學生閱讀信息窗——“天壇回音壁”,介紹,如果要聽到回聲,時間間隔至少要0.1秒。
回聲可加強原聲,或測量距離。
五、本節(jié)小結,作業(yè):1,2題。
第三章聲的世界。
第一節(jié)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成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七、教學后記。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十
1、知識與技能: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3)知道聲音在沒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xiàn)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jù)信息歸納科學規(guī)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重點:聲音產生的原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探究物體傳聲的實驗,估測聲速。
教師:鼓一面、吉他一把、紙悄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強、鬧鈴一個、氣球一個。
學生: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玻璃缸一個(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教材提供了教學的框架和資源,而課堂活動的組織、安排,內容的邏輯處理卻是教師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本節(jié)課是本書的第一節(jié),又是初二學生剛剛進入物理學習的起始階段,應該以培養(yǎng)興趣為出發(fā)點,以鍛煉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以適時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為教學設計的主旨。
一開始就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通過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產生興趣到提出問題。
(1)開展探究和討論,讓學生在產生聲音的過程和較多的現(xiàn)象中歸納結論。
(2)討論生活中有趣的發(fā)聲現(xiàn)象,比如動物的交流方式。
(1)通過討論生活事例,以及設計在固體和液體中傳聲的小實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教師演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實驗,讓學生增進理解。
3、聲波:因為比較抽象,在這里不宜展開,可采用我媒體的動畫造型讓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建立一個模型。
4、聲速的估測:學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測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引入“擊敲長鐵管聽聲”的事例,讓學生聯(lián)想。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事先錄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聽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聲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等。
教師:(播放錄音)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同學回答:聲音。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回答: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么有的聲音悅耳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教師在贊賞肯定的同時,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jié)課研究的主題就是同學們剛才提出的問題中的某幾個,并說明其他的問題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探索,同學們也可以課后去查找資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動。
這人活動分為四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教師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fā)聲方法有創(chuàng)意。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們是如何讓物體發(fā)聲的?你們觸摸發(fā)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思考:
(1)物體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
(2)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fā)聲,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參與討論,然后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臺演示研究的結果,對獨特的發(fā)聲方法給予贊賞和鼓勵,并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嚨,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教師:是不是物體發(fā)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
教師: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們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們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在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們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物體難以覺察的運動”的方法?
2、教師:(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即物體發(fā)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的。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物體的發(fā)聲現(xiàn)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fā)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說明:學生的發(fā)聲活動是在開放互動的形式中進行的,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fā)聲的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對學生利用樹葉吹奏出聲音等方法,及時給予鼓勵,并讓學生在現(xiàn)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說明:交流有趣的發(fā)聲方法時,如果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fā)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1)動物的發(fā)聲方法:蟬是怎樣發(fā)聲的?蚊子是怎樣發(fā)聲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體不同的發(fā)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fā)聲?能否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fā)言。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探索性活動。
(創(chuàng)設情境)醫(yī)生利用聽診器聽到的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讓學生狂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做媒介?
讓學生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課桌做傳聲物,引導學生考慮這個實驗需要什么條件?(聯(lián)想醫(y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fā)聲體—接受體(人耳),中間為傳聲物質(課桌)。
學生活動:兩位同學合作,一位同學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教師: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們還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jīng)制作的土電話等。)。
那么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教師:你們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體驗一下?如果你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們能否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討論)。
學生活動:方法設計好以后,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輔導,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
教師: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回答:
1、聽到鈴聲。
2、聽到人的說話聲。
3、聽到腳步聲等。
引導學生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讓學生做實驗試一試。
教師:同學們,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該怎樣做?怎樣實現(xiàn)沒有空氣的狀態(tài)?
學生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huán)境,然后把一個發(fā)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huán)境里,前后對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讓兩位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
(1)抽去空氣前和抽去空氣后鈴聲的對比;
(2)抽出空氣后再通入氣體,兩種情況下鈴聲的對比。教師及時糾正錯誤的猜想,最后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物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四、聲波。
教師: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學生實驗:用鉛筆不斷地點擊水面。
教師:你們會看見什么?
引導學生聯(lián)想:空氣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的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五、聲速以及估測。
情境:有時候在電影里看見這樣的畫面,賞的口型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賞的口型慢半拍,這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時間。我們要把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聲速度)讓學生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和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播距離與傳播時間的關系,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教師: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溫狀態(tài)下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學生說出實驗方案)。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
(說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要盡可能準確。學生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就應該給予鼓勵)。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十一
《光的傳播》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重點是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
根據(jù)這一點,我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想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現(xiàn)象中得出結論。因為我們知道“光的傳播”的實驗現(xiàn)象不是很明顯,只有在瓶底很短的`一段距離男能看到光是沿直線傳播,如果進行演示實驗的話,很多學生都觀察不到現(xiàn)象,實現(xiàn)不了探究的目的。所以在這整個實驗過程中,歷史要對學生的實驗及時指導,明確的指出觀察什么,觀察何處。否則學生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也不知道應該觀察哪里。同時實驗前期的準備不要耽誤太長的時間,以免牽扯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的思考分散,實驗效果并不理想。
由這節(jié)課我總結了一下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教學中應該注意:遵循學生的認識過程,運用引導討論和有效的提問,將學生帶入物理情景,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激起學生的探知興趣,引導學生探索。再指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有關物理現(xiàn)象進行分類和歸納,總結出相關聯(lián)的物理知識,得出物理概念的規(guī)律,實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十二
1、能根據(jù)課本提供的標準對發(fā)光物體進行分類。
2、能說出光(在同一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能說出光(在同一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能夠對問題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愿意與小組同學一起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
手電筒、紙板。
同學們,請你們設想一下,假如生活在中沒有光會是什么樣的?
(學生回答)。
那么有了光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回答)。
同學們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光。有了光,我們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
1、出示圖片。
提問:有哪些物體能發(fā)光?(學生回答)。
2、講解光源:能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在宇宙天體中,生物中本身能自己發(fā)光的叫做天然光源,要借助能源發(fā)光的叫做人造光源。
3、試著給光源分類。
學生回答:陽、火、閃電等為天然光源;電燈、手電筒、蠟燭等為人造光源。
(板書)。
出示圖片。
哪幅圖的做法能使手電筒的光通過硬紙板的孔照射到墻上?
(學生猜想)。
教師演示試驗,學生觀察。
小組討論,匯報。
教師總結:光沿著直線傳播。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十三
實驗前展示一些霞光萬道、晨曦中穿透樹林的道道陽光、節(jié)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等優(yōu)美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欣賞絢麗景象的同時認識到大自然中有許多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進入這節(jié)課的學習。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學生在小學科學中已經(jīng)知道,“光總是沿直線傳播嗎?”
引導學生探究“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是什么?”
(1)光在遇到其他物體,在界面處發(fā)生反射;
(2)光遇到其他透明物體,在界面處發(fā)生折射;
(3)在同種不均勻介質中,光線可能發(fā)生彎曲。
在探究活動中要求給每組學生配備激光筆,教師要強調激光束一定不能直射入眼睛??梢园鸭す夤P發(fā)出的激光束照射到光滑的桌面以及小平面鏡上,觀察反射現(xiàn)象。用激光筆發(fā)出的激光束照射到水中或玻璃中,觀察激光束在玻璃或水中的傳播路徑。為了能看到水中的光路,可以在水槽的里面鋪一張白紙作襯,也可以在水中滴少許牛乳或墨水。光在同種不均勻介質中傳播的實驗難度較大,建議課上放一段實驗的視頻,有興趣的學生可以課下探究。通過以上探究,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物理現(xiàn)象作出總結,并得出“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在兩種介質的交界面,發(fā)生反射和折射”這一結論。
光的傳播教學設計篇十四
本節(jié)課是學生的第一節(jié)光學課,新課程標準對這部分的內容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而筆者經(jīng)過深入調查初二學生的潛在知識和感性認識,知道大量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許多光沿直線傳播的生活經(jīng)驗,比如從手電筒的光,汽車車燈的光等等。所以這節(jié)課設計的重點應該是激發(fā)學生熱愛光學,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來認識光的傳播特點,知道光沿直線傳播是要有條件的。
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整節(jié)課,學生始終處于積極參與探究的狀態(tài)之中,他們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選取儀器,設計實驗,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方法。說明學生能獨立地去探索、去實踐。只要給他們充分發(fā)揮的時間和空間,就會激發(fā)起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97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