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和改變。合理運用總結的技巧和方法,使得文章更加有序和有條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寫總結,可以參考以下這些范文來啟發(fā)自己。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一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孔子的弟。及再傳弟。對孔子及其弟。的言行的記錄,其核心思想是“仁”?!墩撜Z》中的《學而》篇就向人們講述了關于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特別論述了怎樣做人的為人之道。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
還記得剛買電腦那陣兒,本來狹小的寢室一下。多出了五臺電腦,每個人都想把。機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時間和方式都各異,為此寢室里經(jīng)常發(fā)生冷戰(zhàn),電腦布局模式不斷更改,弄得寢室沒有一絲“溫暖”,悶得人難受。后來我們冷靜了下來,試著為對方考慮,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讓步,最后寢室形成了統(tǒng)一的作息時間,為了共同目的,我們終于和好如初,又是好姐妹。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墩撜Z》中這句格言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學習型社會不但要求我們終生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大學四年里,我們或許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我們學習中的思考卻不夠,對社會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的探索更相當缺乏。我想我們大學生需要用更多的實踐來檢驗我們的知識。
今年暑假,我隨著我院三下鄉(xiāng)隊伍到了開縣(全國的貧困縣之一)。盡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時間,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讓我真正看見了貧困山區(qū)的經(jīng)濟、教育現(xiàn)狀。有一個鄉(xiāng)教學設施極差,沒有書桌、椅。、圖書,教師缺編嚴重達200余人,有些學生上學每天要走四五個小時。有的村小每學期只能上一次計算機課,有些孩。每一次都會走上半天的山路,學習三節(jié)課后再走回去。他們中不少孩。因為貧困等原因而輟學。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墩撜Z》就是文化經(jīng)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二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jīng)驗,《論語》一書中關于教育指導思想的內容很豐富,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還有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即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墩撜Z》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三
對于《論語》,我們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來閱讀它還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們對于《論語》中有很多經(jīng)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從深處挖掘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最簡單的句子里面蘊藏著最深刻的道理。
《論語》是一本記錄圣人孔子言行的書。在讀了之后,其實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負,而且書里面也記載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嚴謹?shù)囊?guī)范自己,以自己實際行動來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稱為圣人,就是因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成了我們現(xiàn)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鬃拥难哉摵芏?,而我在這里只是把讀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觸的話想要拿出來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比如說:饑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這句話其實說著很簡單,但是在我們做起來總有一些困難,可能我們現(xiàn)在強加給別人的不是有形的物體,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在無形中把一些情緒強加給別人,就像我們經(jīng)常說的: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想這個是不可取的,所以這句話依然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態(tài)度。
欲速則不達?!墩撜Z?子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鬃拥牡茏佑幸恍┳龉俚模鬃咏逃麄兏沙稣儾灰庇谇蟪?。任何事物發(fā)展有它的規(guī)律性,在學習上我們要循序漸進,打好基礎,在工作上我們同樣要這樣,很多人都想著我們做到怎么怎么樣的業(yè)績,可是光想著怎么樣能夠快點的完成目標,做出成績,卻忘記了很多事情基礎很重要,過程也很重要,只想著快點到終點,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風景,我想這并不是成功。很多時候,我們要放平心態(tài),規(guī)劃好,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實現(xiàn),這樣才會看到更美更長久的風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F(xiàn)在我們很多人都喜歡享受生活,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吃喝玩樂上面,等到年齡大了,才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并沒有實現(xiàn),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時間卻在也回不去了??粗鬃诱f的這句話,在當時的社會,孔子都有如此感觸,說明無論世界怎么樣發(fā)展變化,真理的東西還是永恒不變的,而我們也要時刻謹記這句話,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來后悔。
我讀了《論語》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們現(xiàn)今社會還是經(jīng)典,而且也是我們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師說得:《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它就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四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p>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翻譯: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富貴卻不驕傲,怎么樣?”孔子答道:“可以,但還不及貧窮而快樂,富貴而好禮的人?!?/p>
子貢說:“《詩經(jīng)》中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答道:“賜啊,這才可以和你談《詩經(jīng)》了,告訴你過去的道理,才能懂得今后的東西了?!?/p>
體會:貧窮卻能做到不奴顏媚骨,不違心地趨炎奉承別人以求得物質收獲,算是一種自尊自愛而略帶清高的表現(xiàn),但我認為這只是在別人面前固執(zhí)地維護自己殘損的名譽與形象,或許是人性中的倔強與要強支配著他們決不低頭的行為,當然,這些人或多或少值得人們尊敬,因他們的不屈,給我們帶來可欣賞的靈魂,比起那些徹底“墮落”的小人,這些君子讓我們同情,甚至頌揚他們的事跡,期求人們追逐他們走過的路,永不出賣自己的靈魂。而“貧而諂媚”的眾生便成了大家聲討鄙夷的對象,痛斥他們惡劣的行徑,蔑視他們的卑躬屈膝、茍延殘喘,繼而非要將丑惡和黑暗揭示出來,抖摟在明晃晃的陽光之下,暴露在赤裸裸的憤恨之中,給一張張嘴謾罵和斥責的理由,順帶給人們一個諄諄教誨的好機會。既滿足了我們居高臨下、感受自己高貴靈魂的渴望,又好似成功地教化了社會的陰暗面,給了自己“不得不接受的”成功。
相對貧窮,富貴則更具危險性。因為這個社會,畢竟多數(shù)還是默默無聞,整天為生計奔波的小人物,也因了中華民族千年流淌的血液中一種微妙的嫉妒和自戀因子,還帶著一點點阿q的精神因素,現(xiàn)世的人們便對富人有著無端的嗤之以鼻又強烈向往的矛盾情感,所以,就算你身價千億依舊不彰不顯,也會迎來他人異樣的目光。不用多說,總有人懷疑你的發(fā)家史是否帶著灰暗,總有人妒忌你的家財萬貫,還會有人覬覦你的錢財、你的房、你的車,總之,不會有人正常地理解你,而且現(xiàn)在又凈是開煤礦,用他人無辜的鮮血“裝飾”了他們自己的行頭搖身一變成了暴發(fā)戶的道德敗壞的俗人。這樣人們就更有理由暗暗斥罵了。其實大多數(shù)富人并不驕傲,甚至膽怯,生怕別人知道他的家境,還到處裝窮,就是因為他們熟知中國人這種自己得不到就憎恨得到的人的陰暗心理,也知道命貴易遭搶,才會產生與古代截然不同的可笑現(xiàn)象。
究其原因,“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這種曾經(jīng)崇高的美德現(xiàn)在已不受用,時代變了,民風在變,人心在變,在一顆蒙塵納垢的心靈上,剝落的是逝去的純樸與美好,裸露的是冷漠麻木,自私扭曲的靈魂。它也沒有了實在的意義。
本來寫在這里便想止筆。因我覺得自己已偏離了軌道,怕再寫下去會寫出更偏激的話來,但忍不住還想談談“貧而樂,富而好禮”。
安貧樂道,怕是自古至今最為高尚的情趣了。安于貧窮的人應是超脫的人,不在乎別人的想法,不在乎自己的困窘,依舊安然享受這生活,這番淡定從容幾近絕跡。獨居簡陋的臥房,點一盞幽暗的油燈或是燃一支搖曳的蠟燭,在這微弱的燈光里沉醉地讀書,忘了狹小的空間帶來的逼仄感,仿佛置身空曠的原野,藍天、白云,隨手可及的花的芳香,風的哀愁,還會有什么煩惱?又或在竹林間搭一木屋,清晨,品一壺香茗于婉轉鳥鳴間,聆聽竹聲悠揚,風清雨落,縱使生命在此遠逝,又有何憾?我想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罷。如果“貧而樂”是寧靜的昭示,那么“富而好禮”便是豁達的體現(xiàn)。一個人,樂于施舍,樂于奉獻,那必是一個真誠的君子。在遵從禮儀之外,他們將自己的交與大家分享,或是為了接濟,或是為了救急,但決不會是做秀或以此顯擺,他也會是一個精神層面豐富的人,他的幸福感會遠遠超過我們,因此,我同樣欣賞這一份大方與關懷。雖然終我一生也可能無法達到這高度,但我至少會樂于享受生活,珍惜來之不易的每一分,每一秒。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五
暑假期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了《論語》,它像一個無聲的智者,教會了我許多道理,讓我深受啟發(fā)。它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儒家風范,還明白了做人要守禮儀,守誠信,要自強不息,樂于向別人學習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知之為知之》,它是這么說的: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句話的意識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明白嗎?明白的就是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的,這就關于明白的真諦。”這就是孔子教給我們的,一種實事求是對待問題的科學態(tài)度。敢于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說“不明白”,不僅僅是一種氣量,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我只明白自己一無所知?!睆哪抢镆材軌蚩闯鲎钣兄腔鄣娜送亲钪t遜的,這也正是他們偉大的地方。
在《論語》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過則勿憚改》,里面是這么說的: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蔽依斫鉃椋嚎鬃诱f:“君子如果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和威望,并且學問也不會牢固。行事當以忠厚誠信為本。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錯不要害怕改正?!蔽倚南耄喝绻粋€人要交朋友,那么他必須會交一個比他好的朋友,但優(yōu)秀的人就會因為他不夠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來想去我得出一個結論:這么做會導致人們不再有朋友!這么大的發(fā)現(xiàn),怎樣能不告知媽媽呢?二話不說,我立即飛奔到媽媽面前,把我的發(fā)現(xiàn)告訴了她。聽我說完我的發(fā)現(xiàn)后,媽媽笑著告訴我:“傻兒子,孔子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要和自己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蔽疫@才恍然大悟。
《論語》中,還有許許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讓我受益匪淺,它讓中華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滲入我的血脈,伴隨我茁壯成長。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做公務員首先是為老百姓辦事的。那么古人對于士有什么要求嗎?有。在這里曾子為出來作士的人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他說,出來為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堅毅、堅韌、有百折不回的`氣概和毅力。一個知識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遠大,即所謂弘大,立大志向,辦大事,辦好事,堅定不移地向前走。為了老百姓,目標再遠,困難再大,也絕不動搖。而且要把自己擔負的責任看作是天職。這里的標準是什么?當然是仁,以推行仁政為己任,這是最最重要的。為了推行仁政死而后已!
所以當官的不要怕?lián)撠熑?,你不愿意擔負責任就不要當官。當官的就要推行仁政,施仁政,愛人民,用仁德來管理百姓,用仁德來要求自己,用仁德來作為自己為官的原則和檢查衡量能力的標準。在曾子看來,要享福別做官,要發(fā)財別做官,不能任重道遠,不能吃苦耐勞,不能一絲不茍地為國家辦事,為老百姓辦事,不能實行仁政的人,真的不如回家賣紅薯。人都是要死的,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心一意地為老百姓辦事的人,死了才沒有什么后悔和遺憾,才能做到死而后已,否則就是行尸走肉,不配士這個稱呼。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七
我讀完《論語譯注》,也算是對《論語譯注》有了些了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注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圣經(jīng),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歡的莫過于德行優(yōu)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歡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鬃訉λ脑u價是:
“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xiàn)代,就應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jù)說他當年白凈的臉上長著有型好看的絡腮胡子,比此刻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人,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樣著也算得上是個性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堃?。曰:‘與之庚?!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p>
從這段故事里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著什么樣的主角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樣主動要求給他家那么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jīng)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開著寶馬穿著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就應與他的潛力與才干是分不開的吧。再看他對他自己的看法:
“非日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再看孔子對他志向的評價:
“宗廟回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自貢問曰:‘鄉(xiāng)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八
通過學習《論語》,提高了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現(xiàn)在結合自身情況,談談個人的讀書心得。本文是《論語》學習的心得,歡迎閱讀。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孔此文來源于本站的弟此文來源于本站及再傳弟此文來源于本站對孔此文來源于本站及其弟此文來源于本站的言行的記錄,其核心思想是“仁”?!墩撜Z》中的《學而》篇就向人們講述了關于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特別論述了怎樣做人的為人之道。在《論語》學而篇的學習中,我頗有感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還記得剛買電腦那陣兒,本來狹小的寢室一下多出了五臺電腦,每個人都想把此文來源于本站機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時間和方式都各異,為此寢室里經(jīng)常發(fā)生冷戰(zhàn),電腦布局模式不斷更改,弄得寢室沒有一絲“溫暖”,悶得人難受。后來我們冷靜了下來,試著為對方考慮,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讓步,最后寢室形成了統(tǒng)一的作息時間,為了共同目的,我們終于和好如b初,又是好姐妹。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墩撜Z》中這句。
格言。
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學習型社會不但要求我們終生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大學四年里,我們或許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我們學習中的思考卻不夠,對社會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的探索更相當缺乏。我想我們大學生需要用更多的實踐來檢驗我們的知識。
今年暑假,我隨著我院三下鄉(xiāng)隊伍到了開縣(全國的貧困縣之一)。盡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時間,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讓我真正看見了貧困山區(qū)的經(jīng)濟、教育現(xiàn)狀。有一個鄉(xiāng)教學設施極差,沒有書桌、椅、圖書,教師缺編嚴重達200余人,有些學生上學每天要走四五個小時。有的村小每學期只能上一次計算機課,有些孩此文來源于本站每一次都會走上半天的山路,學習三節(jié)課后再走回去。他們中不少孩此文來源于本站因為貧困等原因而輟學。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墩撜Z》就是文化經(jīng)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個假期在校領導的建議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xiàn),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里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著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老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為一名教師,那么我的和諧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tài)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fā)自內心的肯定他們。在我的職業(yè)道路上,我也會抱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tài)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币虼宋以谂c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么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盡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tài)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孔子有這樣的。
名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薄安辉固欤挥热耍聦W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此坪唵蔚囊痪湓?,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卻采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tài)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xiàn),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節(jié)關系,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范,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通過聽朱先生的課,對《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看法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鬃拥拇_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時也認識到儒學與佛法大有相通之處。以下就學習體會略談數(shù)端:
一、以前雖然對《論語》并不陌生,但過去的理解非常浮淺。主要原因是態(tài)度與方法不正確,朱先生曾講過,讀《論語》,首先要把態(tài)度擺正??鬃邮鞘ト耍约菏欠卜?,對圣人要有至誠的仰慕與崇敬?!墩撜Z》是傳道、修行之書,僅靠邏輯分析、考據(jù)論證之類的現(xiàn)代學術方法是不能得門而入的,要靠真誠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純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講、所傳,無非也是這顆真心,我們只有發(fā)起真誠心,超越糾纏我們心性的世俗心,才能與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這樣,則《論語》就能不讀自通,王鳳儀善人就是這樣的例子。其次,《論語》作為修行書,處處體現(xiàn)著實踐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學《論語》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動,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實在實踐中,落實在工作與生活細節(jié)中,特別要落實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說過,有的人在工作單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場,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稟性,去習性,格物至知。這很不容易,學生在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學佛前讀《論語》,都是為了學術研究。讀來讀去,總感到這本語錄體著作非?,嵥?,多是一些道德教訓,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對書的結構、層次也不清楚。聽了朱先生的課后,才明白了這些問題。儒家學問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稱為明德、天命之性、誠、明、天等,王陽明稱之為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薄墩撜Z》中則多稱之為仁,仁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學,就是一個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眾生復歸仁性。錢穆先生《孔子傳》說:“其生命,其年歲,其人,即全在志學好學志道樂道之無盡向往無盡追求中。其所憤,所樂,亦全在此。此以外則全可忘?!士鬃赢吷鋵崉t只是一志學志道好學樂道之人而已?!?61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個“一”其實就是仁,曾子為什么解釋為“忠恕”呢?仁是道之體,忠恕是道之用,道體難以言傳,故曾子從用上說;而且,忠恕也是進入仁體的門徑。只要弄明白了仁這個根本問題,《論語》就容易懂了,《論語》全篇,其實都在講這個仁字。
夫子之學是形而上的仁與形而下的倫理規(guī)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與德相之合體,仁作為德性,是無私無我的,偉大的,具有浩然之氣,是道德之本體;而德相則是德性的具體表現(xiàn),是各式各樣的規(guī)范,是道德之現(xiàn)象。作為本體,德性永恒不變,不論什么時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則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鬃拥娜蕦W,體用一如,即事即理,體現(xiàn)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為中華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學傳入后,中國人的道德觀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卻失落了,這樣,德相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剩下一個空殼?,F(xiàn)在,這個空殼也不復存在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道德的時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淪喪無過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復歸德性,才能成功。
聽朱先生的課還有一大收獲,就是弄清了《論語》全書的結構與層次。先生認為《論語》是根據(jù)《周易》編排的。學生對此感到很新奇,通過先生的講解,深感此說確實很有道理。在此基礎上,學生從自己所研究的美學專業(yè)角度,把《論語》當作一部美學書,因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當然也是美的本體。從這樣的角度理解,則第一篇為大道之美,道為乾、為體,第二篇為大德之美,德為坤、為用,第三篇為禮樂之美,禮樂以仁為體方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第四篇則為大仁之美,第五篇為涵養(yǎng)之美,第六篇為內省之美,第七篇為師道之美,第八、九兩篇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氣象風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層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討論政治結構中君主、大臣、士、師各自的職分,說明諸方面結合起來,政治才能和諧。這些都在講課分析得很清楚,這樣,整篇《論語》的文脈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課中還介紹了王鳳儀、劉友生、譚榮清的學問與德行,學生看了一些的資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啟發(fā)。首先,王鳳儀是儒家血脈的傳承者,是儒家學說的大實踐家。近代以來,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后,隨著西學的傳入,知識界盡吹西風,儒家學說被歪曲并倍受打擊。然而,“禮失而求諸野”,在此危難之時,草根儒學家王鳳儀先生領導的道德運動異軍突起,并再傳至劉友生善人于當代,顯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會影響。然而從那時至今,知識界對此一直盲然無知,毫無反應,這說明近代以來,知識界不曾有過真正的學問。王鳳儀先生是儒學發(fā)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現(xiàn)在西方思想傳入中國的近現(xiàn)代,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說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夠適應于當代社會。其次,王鳳儀的實踐與理論,也說明包括儒家在內的中國心性之學是真理,是具有實證特點的真正學問。王鳳儀并沒有讀過書,他的學問,全從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現(xiàn)出來,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實的存在,不管體驗到與否、發(fā)現(xiàn)與否,它都“客觀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只是一般人都被稟性與習性所控制,為恨怨惱怒煩所染污,這種天性便不能顯現(xiàn)。只要我們老老實實做格物至知、誠意正心的修證功夫,就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最后,對王鳳儀的學問(包括整個儒家學問)與佛法的關系,也要有清醒的認識。王鳳儀、劉善人雖然也談到過佛法、成佛等問題,但其學說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屬凈業(yè)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終后升天,是不能出離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其學說沒有達到緣起性空、能所雙遣、絕待圓融的層次。有的人說,你連人都沒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嗎?若論通途法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則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這種說法并不適合念佛法門,凈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臨命終往生西方以出離三界,往生的基本條件是信愿行三資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高的要求。故《觀經(jīng)》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惡人,這正說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議。但現(xiàn)在有人把儒家學說(甚至《。
弟子規(guī)。
》)當成往生的條件,這種知見是大有問題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認真學習儒家學說,實踐王鳳儀先生的學問,這能夠培養(yǎng)我們真誠心,格物至知以對治習氣,化稟性去習性以復天性,這都有利于增上我們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過學習《論語》,對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認識??鬃颖救说男蜗髴斒鞘裁?二千多年來,夫子被不斷解釋、演繹,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別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稱為至圣先師,也曾被稱為喪家犬。這是一個解釋學問題,佛法則稱之為唯識所現(xiàn)??鬃拥男蜗笫怯山忉屨咝男跃辰缢?jīng)Q定的,人們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實是自我心象的外顯。通過學習《論語》,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脫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語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賢者顏淵倘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闭镜枚喔撸湍芸吹娇鬃佑卸喔?。所有學問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從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張商英所說:“吾學佛,然后知儒?!蓖?,學佛然后才能識夫子面目。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認為夫子是儒童菩薩,并說:“使夫子而生竺國,必演揚佛法以度眾生;使釋迦而現(xiàn)魯邦,必闡明儒道以教萬世。蓋易地則皆然。大圣人所作為,凡情固不識也?!贝髱煹姥蹐A明,境界不可測度,我們當仰信祖師之言,不以凡情測度夫子。
學習《論語》的收獲是巨大的,聽朱先生講課也是非常愉快的,期待著先生講后十章,還有《大學》、《中庸》等。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九
論語是中華文明階梯的重要典籍,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生。于丹曾說過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記錄的孔子的點點滴滴,它為人們構架了一道完美的道德殿堂,我們需要這樣一位灰色孔子。
當品讀“學而第一”時,我似乎能感受到先賢的治學之道。時光飛逝兩千年,我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學子,接受現(xiàn)代化的教育,細想之下,古今之間的治學之道有同有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自己不是生下來就了解很多事,只不過是對古代文化、對古人所經(jīng)歷的事非常感興趣,而且能夠孜孜不倦,一直認真學習。在當代,我們更應努力學習,像孔子一般,好的學習是指導行為改變的學習?!皩W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币粋€人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那也只能是一具軀殼;一個人如果只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一臺急速運轉的工具,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最終只會讓自己精神崩潰。所以應該一邊學習,以便提出疑問,并用自己的所學去解決,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如今初中生活讓我有些喘不過起來,甚至有些迷茫,不知該如何下手,當捧著《論語》事,心中泛起陣陣波瀾,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活力,使我在學習的道路中奮起直追,有了好的學習方法如獲至寶?!皽毓识?,可以為師矣。”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我認為這對于考試是至關重要的,俗話說“臨陣磨槍,不快有剛?!钡绻麑χR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那么也終歸徒然。莊子的《逍遙游》中說道“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局勢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鳖櫭剂x,當滿世界的人都在夸你時,你不會因為這種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當全社會都在指責、非難你、說你做錯的時候,你的內心并不泄氣,依舊會堅持你認定的想法。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讀論語讓我們成長,品孔子讓我們感悟人生。
古時,人們可以黃燈白卷,從小就苦讀圣賢書,筆耕不輟。他們學習的第一課是—怎樣做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比寮业娜屎投Y,道家的清和靜,墨家的節(jié)儉和和平;黃香溫席的孝,孔融讓梨的悌,尾生抱柱的信,都是古人學習的必修課。只有通過了這關,才有繼續(xù)學習的基礎。有子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無學,吾必謂之學矣?!笨梢?,學做人對古人治學有極大重要性。然后,讀諸子,通經(jīng)略,破萬卷書,行萬里路,下筆如有神,出口成文章。古時有“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覺說話無味”之說。文學修養(yǎng)是古人學習進修之法。寫賦,是全社會普遍之事,一致有“橋頭窗口門扉處處處貼對聯(lián)”之景。
論語讓我在書之海洋中自由遨游,使我有了無比快樂、充實的感受,在論語的光芒下,我學到了許多關于學習的方法、道德的修養(yǎng)、交友的樂趣,我不斷地成長。在論語的伴隨下,我會踏上自己那成功的舞臺,與論語共吟,其樂無限也!
論語讀后感8。
于丹在《論語》心靈之道中推介了好多個小故事,用來說明心靈的強大力量。濃縮于丹心靈之道的主題就是,心靈中至為美好的一面是積極的心態(tài)、自信和勇敢。當然,似乎有人以為這是在勵志,因為在世界知名的勵志學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侖希爾還有安東尼·羅賓斯的書中,充滿對這三種力量的喚醒和訓練。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p>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p>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p>
首先肯定的是,作為一篇勵志的小散文,這個演說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師摘自論語中的原話,構成了演說的論點,這些論點我們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但是,與論點比起來,我倒是覺得文中的三個小故事讓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勵志的主題更加接近一些。批評于丹老師假借論語之名行其它主題的演說和出書甚至出名之實,這樣的話,一向對于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態(tài)度的我說說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話說回來,于丹老師還是一個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達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說過,各人讀歷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師此篇中較為美麗的文字。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诘だ蠋?。
“我曾經(jīng)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戶時期的故事。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著主人去京城里辦事。碰上了一個浪人挑釁身著武士服防身的茶師比劍。這茶師只好老老實實地說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說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著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應該跟你比,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就說你容我?guī)仔r時間,今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說那你一定來。
他說我是個茶匠,我就只會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這么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斗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武館的主人說,你是這么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為我泡一遍茶。
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說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里面,洗茶、濾茶、然后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
這主人就這么一直看著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說: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jīng)不必死了。
茶師說:哦?你要教給我什么嗎?
他說:我不教你,你只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
這茶師就回去了?;厝ニ匆娔莻€浪人已經(jīng)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說: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
茶師就老在想著那句話,說我心泡茶的心面對他。所以他就不著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后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后解開身上寬松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著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扎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閑。對面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
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后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聲,停在了那里。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么用了。
他停在那以后,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十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p>
本意:氣質比理性強的人,有野性;而理性比氣質強的人則會慢條斯文。有理性,又有氣質的人,就可以成為君子。
大而言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人類樸素的本質,“文”則指文化的累積。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人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后?!拔膭儋|則史”就是指文化過于發(fā)達后人類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要“文質彬彬”,文化的發(fā)展要與人類的本質相適應,相協(xié)調。小而言之,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yǎng)。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yǎng)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得節(jié)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yǎng),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廣而言之,“文質彬彬”還可以從寫作、藝術、審美的內容和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質樸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力。以理解和發(fā)揮,從而使“文”與“質”成為一對內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范疇得到深入研究。所有這些,當然不是我們在這里能夠討論得清楚的。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十一
是我國古代偉大家孔.的弟.及再傳弟.對孔.及其弟.的言行的記錄,其核心思想是“仁”?!墩撜Z》中的《學而》篇就向人們講述了關于教育方法和方法,特別論述了怎樣做人的為人之道。
在《論語》學而篇的學習中,我頗有感受?!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p>
還記得剛買那陣兒,本來狹小的寢室一下.多出了五臺電腦,每個人都想把.機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時間和方式都各異,為此寢室里經(jīng)常發(fā)生冷戰(zhàn),電腦布局模式不斷更改,弄得寢室沒有一絲“溫暖”,悶得人難受。后來我們冷靜了下來,試著為對方考慮,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讓步,最后寢室形成了統(tǒng)一的作息時間,為了共同目的,我們終于和好如初,又是好姐妹。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論語》中這句格言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學習型社會不但要求我們終生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大學四年里,我們或許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我們學習中的思考卻不夠,對社會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的探索更相當缺乏。我想我們大學生需要用更多的實踐來檢驗我們的知識。
今年暑假,我隨著我院三下鄉(xiāng)隊伍到了開縣(全國的貧困縣之一)。盡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時間,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讓我真正看見了貧困山區(qū)的經(jīng)濟、教育現(xiàn)狀。有一個鄉(xiāng)教學設施極差,沒有書桌、椅.、圖書,教師缺編嚴重達200余人,有些學生上學每天要走四五個小時。有的村小每學期只能上一次計算機課,有些孩.每一次都會走上半天的山路,學習三節(jié)課后再走回去。他們中不少孩.因為貧困等原因而輟學。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墩撜Z》就是文化經(jīng)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
相關資料。
《論語》是孔.弟.及后人記述孔.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于戰(zhàn)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墩撜Z》記述了孔.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jié)?!墩撜Z》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最后的編定者是孔.弟.及其再傳弟.。漢代以后,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后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弟.及其后人所記,是研究孔.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xiàn)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談話、答弟.問及弟.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xiàn)了孔.的思想和學說,故《論語》成為后人研究孔.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jīng)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十二
接到要讀誦《論語》的指示,第三天就開始先看后讀,以下是通過學習后,以自己暫時有限的理解和認知,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有不到之處多多指正,感恩促進我成長的每位老師!謝謝了!
對《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看法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鬃拥拇_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時也認識到儒學與佛法大有相通之處。以下就學習體會略談數(shù)端:
一、以前雖然對《論語》并不陌生,但過去的理解非常浮淺。主要原因是態(tài)度與方法不正確,讀《論語》,首先要把態(tài)度擺正??鬃邮鞘ト?,自己是凡夫,對圣人要有至誠的仰慕與崇敬。《論語》是傳道、修行之書,僅靠邏輯分析、考據(jù)論證之類的現(xiàn)代學術方法是不能得門而入的,要靠真誠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純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講、所傳,無非也是這顆真心,我們只有發(fā)起真誠心,超越糾纏我們心性的世俗心,才能與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這樣,則《論語》就能不讀自通,王鳳儀善人就是這樣的例子。其次,《論語》作為修行書,處處體現(xiàn)著實踐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學《論語》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動,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實在實踐中,落實在工作與生活細節(jié)中,特別要落實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說過,有的人在工作單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場,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稟性,去習性,格物至知。這很不容易,學生在這方面做得很差。
二、先讀《論語》,都是為了學術研究。讀來讀去,總感到這本語錄體著作非?,嵥椋嗍且恍┑赖陆逃?,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對書的結構、層次也不清楚。聽了老師的課后,才明白了這些問題。儒家學問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稱為明德、天命之性、誠、明、天等,王陽明稱之為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論語》中則多稱之為仁,仁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學,就是一個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眾生復歸仁性。錢穆先生《孔子傳》說:“其生命,其年歲,其人,即全在志學好學志道樂道之無盡向往無盡追求中。其所憤,所樂,亦全在此。此以外則全可忘?!士鬃赢吷鋵崉t只是一志學志道好學樂道之人而已?!?61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边@個“一”其實就是仁,曾子為什么解釋為“忠恕”呢?仁是道之體,忠恕是道之用,道體難以言傳,故曾子從用上說;而且,忠恕也是進入仁體的門徑。只要弄明白了仁這個根本問題,《論語》就容易懂了,《論語》全篇,其實都在講這個仁字。
夫子之學是形而上的仁與形而下的倫理規(guī)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與德相之合體,仁作為德性,是無私無我的,偉大的,具有浩然之氣,是道德之本體;而德相則是德性的具體表現(xiàn),是各式各樣的規(guī)范,是道德之現(xiàn)象。作為本體,德性永恒不變,不論什么時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則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鬃拥娜蕦W,體用一如,即事即理,體現(xiàn)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為中華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學傳入后,中國人的道德觀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卻失落了,這樣,德相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剩下一個空殼?,F(xiàn)在,這個空殼也不復存在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道德的時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淪喪無過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復歸德性,才能成功。
聽先生的課還有一大收獲,就是弄清了《論語》全書的結構與層次。先生認為《論語》是根據(jù)《周易》編排的。學生對此感到很新奇,通過先生的講解,深感此說確實很有道理。在此基礎上,學生從自己所研究的美學專業(yè)角度,把《論語》當作一部美學書,因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當然也是美的本體。從這樣的角度理解,則第一篇為大道之美,道為乾、為體,第二篇為大德之美,德為坤、為用,第三篇為禮樂之美,禮樂以仁為體方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第四篇則為大仁之美,第五篇為涵養(yǎng)之美,第六篇為內省之美,第七篇為師道之美,第八、九兩篇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氣象風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層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討論政治結構中君主、大臣、士、師各自的職分,說明諸方面結合起來,政治才能和諧。這些都在講課分析得很清楚,這樣,整篇《論語》的文脈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課中還介紹了王鳳儀、劉友生、譚榮清的學問與德行,學生看了一些的資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啟發(fā)。首先,王鳳儀是儒家血脈的傳承者,是儒家學說的大實踐家。近代以來,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后,隨著西學的傳入,知識界盡吹西風,儒家學說被歪曲并倍受打擊。然而,“禮失而求諸野”,在此危難之時,草根儒學家王鳳儀先生領導的道德運動異軍突起,并再傳至劉友生善人于當代,顯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會影響。然而從那時至今,知識界對此一直盲然無知,毫無反應,這說明近代以來,知識界不曾有過真正的學問。王鳳儀先生是儒學發(fā)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現(xiàn)在西方思想傳入中國的近現(xiàn)代,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說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夠適應于當代社會。其次,王鳳儀的實踐與理論,也說明包括儒家在內的中國心性之學是真理,是具有實證特點的真正學問。王鳳儀并沒有讀過書,他的學問,全從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現(xiàn)出來,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實的存在,不管體驗到與否、發(fā)現(xiàn)與否,它都“客觀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只是一般人都被稟性與習性所控制,為恨怨惱怒煩所染污,這種天性便不能顯現(xiàn)。只要我們老老實實做格物至知、誠意正心的修證功夫,就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最后,對王鳳儀的學問(包括整個儒家學問)與佛法的關系,也要有清醒的認識。王鳳儀、劉善人雖然也談到過佛法、成佛等問題,但其學說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屬凈業(yè)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終后升天,是不能出離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其學說沒有達到緣起性空、能所雙遣、絕待圓融的層次。有的人說,你連人都沒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嗎?若論通途法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則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這種說法并不適合念佛法門,凈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臨命終往生西方以出離三界,往生的基本條件是信愿行三資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高的要求。故《觀經(jīng)》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惡人,這正說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議。但現(xiàn)在有人把儒家學說(甚至《弟子規(guī)》)當成往生的條件,這種知見是大有問題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認真學習儒家學說,實踐王鳳儀先生的學問,這能夠培養(yǎng)我們真誠心,格物至知以對治習氣,化稟性去習性以復天性,這都有利于增上我們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過學習《論語》,對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認識??鬃颖救说男蜗髴斒鞘裁?二千多年來,夫子被不斷解釋、演繹,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別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稱為至圣先師,也曾被稱為喪家犬。這是一個解釋學問題,佛法則稱之為唯識所現(xiàn)??鬃拥男蜗笫怯山忉屨咝男跃辰缢?jīng)Q定的,人們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實是自我心象的外顯。通過學習《論語》,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脫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語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賢者顏淵倘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闭镜枚喔?,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學問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從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張商英所說:“吾學佛,然后知儒?!蓖?,學佛然后才能識夫子面目。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認為夫子是儒童菩薩,并說:“使夫子而生竺國,必演揚佛法以度眾生;使釋迦而現(xiàn)魯邦,必闡明儒道以教萬世。蓋易地則皆然。大圣人所作為,凡情固不識也?!贝髱煹姥蹐A明,境界不可測度,我們當仰信祖師之言,不以凡情測度夫子。
學習《論語》的收獲是巨大的。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十三
出自『論語·雍也』。
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答復:顏回特別好學,他從不把怒氣發(fā)泄到別人身上,也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可不幸的是他短命,已經(jīng)去世了。自他死之后,我再沒見過哪個學生比他還好學。
映寰心得:不遷怒,是不怨天尤人,先找自己的不是,值得點贊;不貳過,是吃一塹長一智,不在同一處第二次栽跟頭,更值得點贊。孔老夫子表揚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我叫它兩不原則。兩不原則應該成為我們做事、修身、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真正做到了,就會少犯錯或者不犯錯。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十四
學習論語心得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guī)范?根據(jù)多年的文秘寫作經(jīng)驗,參考優(yōu)秀的學習論語心得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學習論語心得優(yōu)秀3篇】,供你選擇借鑒。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是傳承生命之火的人,他也應該經(jīng)??紤]“人為什么活著?”,然后明白“人是為追求幸福活著”。如果此生注定不幸,而又有一種生前前知的可能性,我想人人都會拒絕出生。筆者認為,《論語》開篇《學而第一》的第一段話就講什么是幸福。而且對于教師的幸福觀啟示尤大?!白釉唬骸畬W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告訴我們人生有三種幸福:學習的幸福,朋友講習的幸福,心胸開闊的幸福。在這三種幸福中,第一位的是學習的幸福,因為它在生命成長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筆者讀論語的第一句話,首先悟出“人生幸福學習始?!?/p>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論語》中的第一句話。《論語》第一句話就講學習,決不是偶然的,它反映著儒家對學習型人生的向往,告訴我們學習是出于生命成長的需要,生命成長就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造物主給了我們什么,二是我們努力到什么水平。因此,所謂命運是先天條件和后天努力互動的結果。先天條件是不能選擇的,只好把它叫做命,我們要尊重它,因為它是后天發(fā)展的物質條件,它決定著我們可以往哪些方向發(fā)展,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因此儒家認為,做人首先要“知命”,“子曰:不知命不足以為君子”?!爸本褪菍θ松囊环N科學態(tài)度,就是尊重事實,就是接受自己,就是給自己的發(fā)展科學定位。這是_?!爸辈艜鞍裁?,“安命”的人會把人生的寶貴精力從怨天尤人中解放出來,從而專心致志謀發(fā)展。安命以后,心有所止,氣定神閑,所以張海迪、奧斯特洛夫斯基、桑蘭坐在輪椅上笑對人生。安命之后,一個人才能積極從現(xiàn)有起點出發(fā),創(chuàng)造自己的未來。所以知命、安命是人生成長的第一步。知命、安命就是接受、承擔今天所不能改變的現(xiàn)實。但是生命狀態(tài)中不僅包括不能改變的現(xiàn)實,還包括可以改變的元素。對于這些元素,應盡到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感謝造物主,他只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半,把另一半交給了人類自己。因此,當我們失意的時候,不要忘了造物主還給了我們一半的生命自主權,因此一個人永遠都不可消沉。當我們得意忘形的時候,也別忘了,人不可能無所不能,人是有命管著的,必須量力而為。所謂成長,專指對于自己能把握的那部分的充分發(fā)展。而充分發(fā)展唯一手段就是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漢語中學習這個詞的詞源。這句話首先告訴我們學習是“學而時習之”,然后告訴我們學習是是快樂的事情??墒墙裉旌芏嘀袊膶W習者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了。這跟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誤讀關系極大。長期以來,語文老師把它翻譯成“學習完了之后及時溫習、復習,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我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是這么翻譯的。那時感到很奇怪:學習完了及時溫習、復習有什么可樂的?問同桌“你學完了及時溫習、復習,很快樂嗎?”他說“我從來不復習”,我笑了,難怪他學習不好!如果學完了及時溫習、復習是很快樂的事情,那么中國還會有學不好的學生嗎?尤其是還會有厭學的學生嗎?因此,那時覺得孔子很淺,說的話不符合人之常情。
但是我現(xiàn)在明白了,孔子被現(xiàn)代人誤讀了。我們怎么能把“學而時習之”中那個“習”翻譯成溫習、復習呢!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上下結構,上面是“羽”,下面是“日”,習的本意是小鳥學飛,小鳥學飛得一遍一遍地練,因此習的本意是練習、實踐的意思。這樣一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就可以理解了嗎?學完了之后就時不時地把自己學到的用于生活、用于工作,那么學習到的都是有益于生活、工作的事情,學習是多么快樂的事情啊!原來《論語》中的第一句話就包含著我們中國哲學的一個偉大的命題“知行合一”!
這句話可以中國當代教育中的很多難題——為什么中國的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贏在起跑線上輸在終點?為什么我們今天的教育培養(yǎng)不出一流的科學家?為什么很多大學生人格萎縮?因為我們的教育與生活、社會實踐嚴重地脫節(jié)。學習應是學而時習之,結果成了學而不習,成了僅僅掌握書本知識,只備考試之需,學習者意識不到考試之外它還有什么價值!因此,學起來索然寡味,學習就成了只有硬著頭皮才能堅持下去的事情!學習不是為了生命的成長,只是為了考試,因此,在考試之前還有動力,考試之后,動力全無。學習與生命成長脫節(jié),這正是中國人感覺到學習是苦差事,而外國人不以學習為苦的原因。
然而,更可怕的是,中國很多的教師都不喜歡學習。中國的中小學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在很多地方都是低效的。有課程和培訓者水平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很多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殆,沒精打采,甚至混日子,敷衍學生。很多教師除了教科書、參考書之外,有益文化水平提高的書一概不看,幾年不讀一本正經(jīng)書,看書看的都是《女友》、《故事會》、市井小說一類的東西。學生課代表給老師往辦公室里抱作業(yè),總是看到老師在打無聊的網(wǎng)絡游戲?!皫熣?,人之模范也”。老師如此,學生怎么能在學習方面歡欣鼓舞呢?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同樣,有其師,必有其學生。老師怎么能給學生發(fā)揮這種教師影響呢!因此,老師不學習就是誤人子弟。
筆者因為在河南省的中小學校長培訓中教學效果好的緣故,因此,經(jīng)常受到河南省各地教育局、中小學校、教師進修校邀請,給中小學教師講學,深感中小學教師素質良莠不齊,很多中小學教師不學習。為什么?學習觀不端正。把學習僅僅與狹窄的功利目的聯(lián)系起來,只要不考試,就不學習。把學習僅僅理解為學,而不把學到的東西想辦法用于生活、工作,結果生活、工作無起色,也就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因此,今天學《論語》,目的就是重樹正確的學習觀。《論語》中的學生觀告訴我們,學習是最快樂的事情。我學習,我快樂;學習是生命成長的需要;因此應該學到老,活到老;學習是人生快樂、幸福的源泉;學習使我們青春常在。
因此,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我要對親愛的同行們談談我自己對幸福生活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想當一個好老師,尤其是想當一個擁有快樂心情從而享受幸福生活的老師,此生必須與學習相半。在古代,秀才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我認為是有道理的,不僅如此,“書中還有不老藥,讓我們將來免得老年癡呆癥;書中自有金鑰匙,讓我們一生更理性;書中自有好朋友,讓我們一生不感孤寂;書中自有好氣質,讓我們超群絕俗?!苯處熤灰矚g學習,善于學習,不管他長得是否漂亮帥氣,站在講臺上,就會光彩照人。好老師是什么樣的人?就是站在講臺上就顯得比一般人更美麗的人!
一.教學工作需要謹言、慎行。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jīng)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于“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說“三思而后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jīng)過細致的考慮之后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jīng)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實事而不是夸夸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jīng)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為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為我為人、為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yǎng)、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應是“仁者”與“智者”的結合體。
在于丹看來,《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了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說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于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xiàn)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chuàng)新。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恒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說閱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復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語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這本教科書第4部分是“名著導讀”,導讀的內容是《論語》。教師要求學生讀《論語》,必須首先自己讀《論語》。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我在網(wǎng)上瀏覽了有關孔子的一些專著,如《孔子評傳》、《孔子智慧》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論語通譯》重新讀了一遍。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p>
一天,子路與老師孔子閑聊,子路說,老師啊,我看衛(wèi)靈公有把您留在衛(wèi)國從政的意思,假如這是真的,您將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我會先正名。子路表示驚訝,他說,有這樣的事啊,正名這么重要嗎?請老師指教。孔子說,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嗎。什么事情不懂就說不懂好了。
孔子對名正言順重要性的解釋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里的名,不等同于名字,而是指名分。什么是名分?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權,該你負的責任,該你挑的擔子。名分是權利的來源,與利益緊密相聯(lián)系。作為從政來說當然是名分第一,授權第一,然后是利益。授給你名分的同時,也就授給了你權利,并獲得相應的利益。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名分,“守慎正名,偽詐自止。”[1]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該干什么干什么,該得什么得什么,虛偽詐騙的事情就不會有了?,F(xiàn)在看這些話,過于理想化了。從理想的角度看該你得的,你得;不該你得的,你不得,“偽詐自止”,但,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水平上而言的,關鍵的是,人的思想覺悟不在一個水平上。因此“名分”是無法束縛人的思想行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軌,就叫貪婪,貪欲。
孔子講正名,還是就從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著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钡览砗軠\顯,你是一名后勤人員,你偏要管作戰(zhàn)部門的事情,誰聽你的?讓你去某某處擔負責任,你卻不是該處的處長、副處長,誰聽你的?說話沒人聽,什么事情都辦不成;什么事情都辦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實現(xiàn),你的才干就不能發(fā)揮,你再宏偉計劃,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話是“事不成,禮樂不興”,這里說的“禮樂”,當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也就是說,你對合理社會的構想,不能落實,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社會體系,法律制度,就會賞罰不明,就會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約束別人,不知道如何處事,如何與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會上。因此作為君子,你必須把你的名分告訴大家,公布于眾,把你該負的責任說出來,該挑的擔子擔起來,而且說了就要做,承諾了就要兌現(xiàn),不說假話,兢兢業(yè)業(yè)。
名分不僅對于權利、利益而言,也是對于物質的性質而言,正名的重要性還在于“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2]。什么東西,什么特性;什么特性,該有什么名字,給予分門別類,已備其“別物致用”,否則就亂套了?!罢碑斎贿€包括思想認識,與對相對真理的把握上。南懷瑾先生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园宋淖旨袄碚?。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3]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卻干的很帶勁,做得很帶勁,實在是司空見慣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說人認識的偏差,與具體行動,與認識的準確與否,總是有距離,有偏差的。是不是聰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實把握的尺度上。你說你是唯物主義者,你講的話,你寫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義為圭杲,才能叫名實相符。中國文化重視名正言順,更重視名實相當,名實相符,名實一致,否則就是名不副實。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十五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孔此文來源于本站的弟此文來源于本站及再傳弟此文來源于本站對孔此文來源于本站及其弟此文來源于本站的言行的記錄,其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的《學而》篇就向人們講述了關于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特別論述了怎樣做人的為人之道。在《論語》學而篇的學習中,我頗有感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
還記得剛買電腦那陣兒,本來狹小的寢室一下多出了五臺電腦,每個人都想把此文來源于本站機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時間和方式都各異,為此寢室里經(jīng)常發(fā)生冷戰(zhàn),電腦布局模式不斷更改,弄得寢室沒有一絲“溫暖”,悶得人難受。后來我們冷靜了下來,試著為對方考慮,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讓步,最后寢室形成了統(tǒng)一的作息時間,為了共同目的,我們終于和好如b初,又是好姐妹。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墩撜Z》中這句格言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學習型社會不但要求我們終生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大學四年里,我們或許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我們學習中的思考卻不夠,對社會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的探索更相當缺乏。我想我們大學生需要用更多的實踐來檢驗我們的知識。
今年暑假,我隨著我院三下鄉(xiāng)隊伍到了開縣(全國的貧困縣之一)。盡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時間,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讓我真正看見了貧困山區(qū)的經(jīng)濟、教育現(xiàn)狀。有一個鄉(xiāng)教學設施極差,沒有書桌、椅、圖書,教師缺編嚴重達200余人,有些學生上學每天要走四五個小時。有的村小每學期只能上一次計算機課,有些孩此文來源于本站每一次都會走上半天的山路,學習三節(jié)課后再走回去。他們中不少孩此文來源于本站因為貧困等原因而輟學。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墩撜Z》就是文化經(jīng)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十六
通過學習于丹《論語》心得講座和董事長《致全體黨委委員的一封信》,我感觸頗深,受益非淺。下面就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今年星會議的主題是“如何進一步增強對企業(yè)的忠誠度,對文化的認同感”。11月份董事長專門致信全體黨員委員,提出“做事先做人,治企先修身”,并且推薦全體骨干觀看于丹《論語》心得講座,希望大家“修己以敬,內省不疚”。為何臨近年終,董事長不談如何創(chuàng)利,如何加強管理;反而要談忠誠度,文化認同感,我認為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董事長在《致全體黨委員的一封信》高屋建瓴的指出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我們自身。目前正處于高速發(fā)展期,在高速發(fā)展階段還存在一些與企業(yè)發(fā)展背道而馳的事情。如有對企業(yè)不忠誠的、有居功自傲、有不思進取,有抵御不了誘惑。這些現(xiàn)象都需要我們修己以敬,修身立德,修己以治企業(yè),把企業(yè)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的企業(y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想這才是我們董事長《致全體黨委員的一封信》的良苦用心。因此,我想首先談一談自己對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
通過對于丹教授《論語》心的講座的學習,使我感覺到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在于領導者。我們骨干要秉承“修身持家治天下”的使命感,要具備強烈的事業(yè)心和堅強的意志力?!靶奚怼痹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等,都是強調領導者要注重個人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陶冶和完善。
領導者要使員工信服,一要“敬事”,即要有敬業(yè)精神。二要“克己”,要自覺地約束自己,克制私欲,行正道,不做一切非禮之事。三要“不驕”,在企業(yè)取得一定績效時,不沾沾自喜,千萬不可隨之驕傲起來,滿足于現(xiàn)狀。四要“寬眾”,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五是“知禮”。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中,無論是對直接公眾或是間接公眾都堅持恭敬、誠懇、有禮貌。
修身是搞好企業(yè)是萬事之本,我們骨干只有全方位修煉自己的經(jīng)營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市場上穩(wěn)操勝券,立于不敗之地。
去年在普瑞會議上董事長提出了集團公司發(fā)展規(guī)劃,為我們描繪了美好的藍圖,然而前途是光明,但道路亦非常曲折,如何克服困難,亮劍爭贏,這就需要集骨干隊伍的精氣神,聚我們企業(yè)魂。正如我們常說的三流企業(yè)靠老板,二流企業(yè)靠制度,一流企業(yè)靠文化。要完成發(fā)展規(guī)劃,必需要讓企業(yè)文化統(tǒng)領我們的心志,建設一只團結廉潔的骨干隊伍。
接下來,我談一談為何要加強企業(yè)文化認同感。
什么是企業(yè)文化?企業(yè)文化是企業(yè)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它包涵了企業(yè)的精神、宗旨、核心價值觀、經(jīng)營理念、最高目標、行為規(guī)范、形象標識、產品品牌與立業(yè)使命等基本內涵和功能,可以說企業(yè)文化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個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企業(yè)家們從自身的實踐中體會到,創(chuàng)建企業(yè)文化是用心錘煉的過程,自醒自悟比學習借鑒還重要。
所以,我們每個員工,應該用企業(yè)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學企業(yè)文化,用企業(yè)文化,行企業(yè)文化。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做宣貫企業(yè)文化的排頭兵。而我們企業(yè)文化無論如何都要落實在日常工作中去,即讓企業(yè)文化落地。
最后,我談一談自己對企業(yè)忠誠的理解。
在企業(yè)里,什么是忠誠?我認為,在一個不斷追求發(fā)展的企業(yè)里,忠誠同樣也是品性、靈性和韌性三者的有機結合。在企業(yè)里,忠誠是服從于企業(yè)的價值觀,以企業(yè)的發(fā)展為己任,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忠誠是出色的理解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完成使命所必須具備的手段;忠誠又是不隨波逐流、百折不撓的意志,是一種面對困難“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良好心態(tài)。一個員工,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幾方面的品質,才談得上“忠于職守、忠于使命”,才能為建設和發(fā)展企業(yè)發(fā)揮作用。否則,所謂“忠誠”只能是一句空話。
如果努力去培養(yǎng)塑造自己的品性、靈性和韌性,提高自己的忠誠度,那么,不論你在哪個崗位上,都一定會創(chuàng)造出色的業(yè)績,為企業(yè)作出貢獻。對企業(yè)來說,一個以優(yōu)秀的品性、靈性和韌性為企業(yè)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就是英雄,是一個忠誠的員工。
因此我作為一名員工要司其職,要忠誠,忠誠企業(yè)法人治理機構,忠誠全體員工,忠誠企業(yè)法人治理機構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自己工作讓他們放心,忠誠全體員工就是自己工作讓他們滿意。
xx人對我寄予厚望,我想我也一定會加倍努力工作,以優(yōu)異的工作業(yè)績回報。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十七
學習論語的心得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guī)范?根據(jù)多年的文秘寫作經(jīng)驗,參考優(yōu)秀的學習論語的心得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學習論語的心得精選3篇】,供你選擇借鑒。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一天,子路與老師孔子閑聊,子路說,老師啊,我看衛(wèi)靈公有把您留在衛(wèi)國從政的意思,假如這是真的,您將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我會先正名。子路表示驚訝,他說,有這樣的事啊,正名這么重要嗎?請老師指教。孔子說,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嗎。什么事情不懂就說不懂好了。
孔子對名正言順重要性的解釋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里的名,不等同于名字,而是指名分。什么是名分?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權,該你負的責任,該你挑的擔子。名分是權利的來源,與利益緊密相聯(lián)系。作為從政來說當然是名分第一,授權第一,然后是利益。授給你名分的同時,也就授給了你權利,并獲得相應的利益。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名分,“守慎正名,偽詐自止?!盵1]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該干什么干什么,該得什么得什么,虛偽詐騙的事情就不會有了?,F(xiàn)在看這些話,過于理想化了。從理想的角度看該你得的,你得;不該你得的,你不得,“偽詐自止”,但,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水平上而言的,關鍵的是,人的思想覺悟不在一個水平上。因此“名分”是無法束縛人的思想行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軌,就叫貪婪,貪欲。
孔子講正名,還是就從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著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道理很淺顯,你是一名后勤人員,你偏要管作戰(zhàn)部門的事情,誰聽你的?讓你去某某處擔負責任,你卻不是該處的處長、副處長,誰聽你的?說話沒人聽,什么事情都辦不成;什么事情都辦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實現(xiàn),你的才干就不能發(fā)揮,你再宏偉計劃,也一定要落空??鬃拥脑捠恰笆虏怀?,禮樂不興”,這里說的“禮樂”,當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也就是說,你對合理社會的構想,不能落實,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社會體系,法律制度,就會賞罰不明,就會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約束別人,不知道如何處事,如何與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會上。因此作為君子,你必須把你的名分告訴大家,公布于眾,把你該負的責任說出來,該挑的擔子擔起來,而且說了就要做,承諾了就要兌現(xiàn),不說假話,兢兢業(yè)業(yè)。
名分不僅對于權利、利益而言,也是對于物質的性質而言,正名的重要性還在于“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2]。什么東西,什么特性;什么特性,該有什么名字,給予分門別類,已備其“別物致用”,否則就亂套了?!罢碑斎贿€包括思想認識,與對相對真理的把握上。南懷瑾先生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論。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3]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卻干的很帶勁,做得很帶勁,實在是司空見慣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說人認識的偏差,與具體行動,與認識的準確與否,總是有距離,有偏差的。是不是聰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實把握的尺度上。你說你是唯物主義者,你講的話,你寫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義為圭杲,才能叫名實相符。中國文化重視名正言順,更重視名實相當,名實相符,名實一致,否則就是名不副實。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是傳承生命之火的人,他也應該經(jīng)??紤]“人為什么活著?”,然后明白“人是為追求幸?;钪薄H绻松⒍ú恍?,而又有一種生前前知的可能性,我想人人都會拒絕出生。筆者認為,《論語》開篇《學而第一》的第一段話就講什么是幸福。而且對于教師的幸福觀啟示尤大。“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告訴我們人生有三種幸福:學習的幸福,朋友講習的幸福,心胸開闊的幸福。在這三種幸福中,第一位的是學習的幸福,因為它在生命成長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筆者讀論語的第一句話,首先悟出“人生幸福學習始?!?/p>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論語》中的第一句話?!墩撜Z》第一句話就講學習,決不是偶然的,它反映著儒家對學習型人生的向往,告訴我們學習是出于生命成長的需要,生命成長就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造物主給了我們什么,二是我們努力到什么水平。因此,所謂命運是先天條件和后天努力互動的結果。先天條件是不能選擇的,只好把它叫做命,我們要尊重它,因為它是后天發(fā)展的物質條件,它決定著我們可以往哪些方向發(fā)展,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因此儒家認為,做人首先要“知命”,“子曰:不知命不足以為君子”。“知命”就是對人生的一種科學態(tài)度,就是尊重事實,就是接受自己,就是給自己的發(fā)展科學定位。這是_。“知命”才會“安命”,“安命”的人會把人生的寶貴精力從怨天尤人中解放出來,從而專心致志謀發(fā)展。安命以后,心有所止,氣定神閑,所以張海迪、奧斯特洛夫斯基、桑蘭坐在輪椅上笑對人生。安命之后,一個人才能積極從現(xiàn)有起點出發(fā),創(chuàng)造自己的未來。所以知命、安命是人生成長的第一步。知命、安命就是接受、承擔今天所不能改變的現(xiàn)實。但是生命狀態(tài)中不僅包括不能改變的現(xiàn)實,還包括可以改變的元素。對于這些元素,應盡到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感謝造物主,他只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半,把另一半交給了人類自己。因此,當我們失意的時候,不要忘了造物主還給了我們一半的生命自主權,因此一個人永遠都不可消沉。當我們得意忘形的時候,也別忘了,人不可能無所不能,人是有命管著的,必須量力而為。所謂成長,專指對于自己能把握的那部分的充分發(fā)展。而充分發(fā)展唯一手段就是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漢語中學習這個詞的詞源。這句話首先告訴我們學習是“學而時習之”,然后告訴我們學習是是快樂的事情??墒墙裉旌芏嘀袊膶W習者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了。這跟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誤讀關系極大。長期以來,語文老師把它翻譯成“學習完了之后及時溫習、復習,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我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是這么翻譯的。那時感到很奇怪:學習完了及時溫習、復習有什么可樂的?問同桌“你學完了及時溫習、復習,很快樂嗎?”他說“我從來不復習”,我笑了,難怪他學習不好!如果學完了及時溫習、復習是很快樂的事情,那么中國還會有學不好的學生嗎?尤其是還會有厭學的學生嗎?因此,那時覺得孔子很淺,說的話不符合人之常情。
但是我現(xiàn)在明白了,孔子被現(xiàn)代人誤讀了。我們怎么能把“學而時習之”中那個“習”翻譯成溫習、復習呢!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上下結構,上面是“羽”,下面是“日”,習的本意是小鳥學飛,小鳥學飛得一遍一遍地練,因此習的本意是練習、實踐的意思。這樣一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就可以理解了嗎?學完了之后就時不時地把自己學到的用于生活、用于工作,那么學習到的都是有益于生活、工作的事情,學習是多么快樂的事情啊!原來《論語》中的第一句話就包含著我們中國哲學的一個偉大的命題“知行合一”!
這句話可以中國當代教育中的很多難題——為什么中國的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贏在起跑線上輸在終點?為什么我們今天的教育培養(yǎng)不出一流的科學家?為什么很多大學生人格萎縮?因為我們的教育與生活、社會實踐嚴重地脫節(jié)。學習應是學而時習之,結果成了學而不習,成了僅僅掌握書本知識,只備考試之需,學習者意識不到考試之外它還有什么價值!因此,學起來索然寡味,學習就成了只有硬著頭皮才能堅持下去的事情!學習不是為了生命的成長,只是為了考試,因此,在考試之前還有動力,考試之后,動力全無。學習與生命成長脫節(jié),這正是中國人感覺到學習是苦差事,而外國人不以學習為苦的原因。
然而,更可怕的是,中國很多的教師都不喜歡學習。中國的中小學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在很多地方都是低效的。有課程和培訓者水平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很多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殆,沒精打采,甚至混日子,敷衍學生。很多教師除了教科書、參考書之外,有益文化水平提高的書一概不看,幾年不讀一本正經(jīng)書,看書看的都是《女友》、《故事會》、市井小說一類的東西。學生課代表給老師往辦公室里抱作業(yè),總是看到老師在打無聊的網(wǎng)絡游戲?!皫熣撸酥7兑病?。老師如此,學生怎么能在學習方面歡欣鼓舞呢?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同樣,有其師,必有其學生。老師怎么能給學生發(fā)揮這種教師影響呢!因此,老師不學習就是誤人子弟。
筆者因為在河南省的中小學校長培訓中教學效果好的緣故,因此,經(jīng)常受到河南省各地教育局、中小學校、教師進修校邀請,給中小學教師講學,深感中小學教師素質良莠不齊,很多中小學教師不學習。為什么?學習觀不端正。把學習僅僅與狹窄的功利目的聯(lián)系起來,只要不考試,就不學習。把學習僅僅理解為學,而不把學到的東西想辦法用于生活、工作,結果生活、工作無起色,也就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因此,今天學《論語》,目的就是重樹正確的學習觀?!墩撜Z》中的學生觀告訴我們,學習是最快樂的事情。我學習,我快樂;學習是生命成長的需要;因此應該學到老,活到老;學習是人生快樂、幸福的源泉;學習使我們青春常在。
因此,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我要對親愛的同行們談談我自己對幸福生活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想當一個好老師,尤其是想當一個擁有快樂心情從而享受幸福生活的老師,此生必須與學習相半。在古代,秀才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我認為是有道理的,不僅如此,“書中還有不老藥,讓我們將來免得老年癡呆癥;書中自有金鑰匙,讓我們一生更理性;書中自有好朋友,讓我們一生不感孤寂;書中自有好氣質,讓我們超群絕俗?!苯處熤灰矚g學習,善于學習,不管他長得是否漂亮帥氣,站在講臺上,就會光彩照人。好老師是什么樣的人?就是站在講臺上就顯得比一般人更美麗的人!
一.教學工作需要謹言、慎行。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jīng)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于“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說“三思而后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jīng)過細致的考慮之后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jīng)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實事而不是夸夸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jīng)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為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為我為人、為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yǎng)、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應是“仁者”與“智者”的結合體。
在于丹看來,《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了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說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于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xiàn)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chuàng)新。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恒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說閱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復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語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這本教科書第4部分是“名著導讀”,導讀的內容是《論語》。教師要求學生讀《論語》,必須首先自己讀《論語》。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我在網(wǎng)上瀏覽了有關孔子的一些專著,如《孔子評傳》、《孔子智慧》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論語通譯》重新讀了一遍。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十八
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雖是夸張的說法,但強調了學習《論語》的重要性。時至今日,學習《論語》是否也重要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墩撜Z》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而孔子是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應該說,《論語》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學習《論語》,自然可以學到智慧并且增進智慧?!墩撜Z》又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儒家提倡“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語》中的很多思想對我們中華民族道德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學習《論語》可以提高自身修養(yǎng),可以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個人感觸比較深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人生觀?!墩撜Z》的核心是講做人,而做人的首要問題是立志??鬃邮恰爸敬娓哌h”的典范,“修己以安百姓”(即“修養(yǎng)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樂”)是孔子向君子提出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把個人的理想與社會責任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堅持不懈地要去實現(xiàn)它,周游列國20xx年之久,力爭改變無道的現(xiàn)實,所以有“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朝聞道,夕死可矣”,“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等之說。孔子這種以天下為己任、執(zhí)著追求理想及勇于擔當?shù)木裾钱敶芏嗳怂鄙俚摹?/p>
孝悌之道??鬃又v究孝悌之道,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即“弟子在家要講孝,出外要講悌”),孝悌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漸漸丟失。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老人食不飽腹,衣不御寒,甚至被子女趕出家門等不孝之事。那么,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就是孝了嗎?孔子在回答其弟子什么是孝時曾說,贍養(yǎng)父母要“敬”,如不敬,那就與飼養(yǎng)狗馬沒什么區(qū)別;孝敬父母難的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如果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飯給父兄吃,這樣不能算孝。在向孟武伯解釋什么是孝時還說道:“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要讓你的父母只為你的疾病擔憂,不必為自己其他方面擔憂。因此,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全部,還要尊重父母,按父母的意愿行事做人,即使事父母竭其力了,但如果在社會上行事不檢點,違法亂紀,使父母擔憂,也不能算是孝。
為人處世之道?!墩撜Z》中有很多篇幅是在講為人處世的方法,這些方法至今仍很實用。例如,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和諧是貫穿在孔子仁禮思想中的根本價值追求,為了達到和諧的目標,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和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給《四書·中庸》加注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論述為人處世的普遍原則,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不走極端,要恰到好處?!爸小笔恰昂汀钡幕A,過或不及都不利于“和”。有人認為中庸之道是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其實不然,孔子說過:“鄉(xiāng)原,德之賊也”,鄉(xiāng)原是指那些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講原則,誰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梢?,孔子是厭惡那些不講原則的好好先生的。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之說實屬對中庸之道的偏見,是后人的錯誤理解。
為政之道??鬃釉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即“如果為政以德,就可以像北斗星那樣,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圍繞在它周圍”),“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鬃訉⒄螝w結為正人正己,而且正人要先正己。為政以德首先要求當政者“帥以正”,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這樣才能有影響力和號召力。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當權者、領導者走歪門邪道,違反黨紀國法,下面的風氣自然會歪,更談不上對政事的治理能奏效了。
學習論語的心得篇十九
在這一周的學習過程中,自己真是汗顏,不學則以,一學才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是才疏學淺,對于經(jīng)典中的很多字的讀音不知道,有些字干脆就不認識。幾句看似簡單的話,卻讀不順暢,反復聽,反復讀幾遍之后才算是能夠順利的讀下來。雖然有譯文,但對其原文的理解還是有諸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于是開始查資料,聽群里各位老師的分享和導師的講解,才漸漸明晰其中內涵。
雖然我才剛剛開始了解儒家思想的精神,但是我已深感其思想的深邃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為自己是名中國人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驕傲!
一周的學習下來,自己的感觸也頗多。在這一篇從學習到道德修養(yǎng),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做一個有德之人,而這個不是從知識或書本上獲得的,更多的是在人生的體驗中以及做人做事上歷練出來的。
總結自己的前半生,在德行修養(yǎng)這方面做得很不夠,最缺乏的就是"五日三省吾身",直到自己的生活出現(xiàn)問題才開始反思,去了解到底問題出在哪里。才開始不斷地學習和自我修正,通過學習《論語》的學而篇,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學習目的:踐行,而踐行也是為了更好的去付出,去服務大眾。也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是為了自己的成長和提升,而非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肯定,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系統(tǒng)。求同存異才是共同發(fā)展和進步的意義。
楊教授講到"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反復讀學而篇的時候,我體會到:這個"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同的關系該如何相處。而這個關系最早的根源就是我們跟父母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跟父母的關系和睦融洽了,我們跟世界的關系也就和諧了。所以孔子一再強調"孝悌".父親是天,是陽性能量的代表,是力量、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母親是地,是陰性能量的代表,是承載、接納的象征。這兩種能量都是我們每個人不可或缺的。與父母的連結順暢也就表示我們的陰陽能量的平衡。而這樣的平衡狀態(tài)下,我們對外,不管是和同學朋友的關系、還是和同事領導的關系都能自如應對。如此,人與人相處就不是表面的花言巧語,阿諛奉承了、心口不一了。
而當今很多人的財富、疾病、人際關系以及親子關系的問題,追根溯源幾乎都是自己和原生家庭,也就是和父母的關系的問題上??梢?,孔老先生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看透了這個問題?,F(xiàn)在的教育界也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如果能把咱們的儒家文化更早的、合理的滲透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那我們國家必將繁榮昌盛。
當然原生家庭也只是一個基礎,自我的修行還是靠自己的毅力和決心。這個過程中也是需要不斷的反省和覺察自己的。這也是為了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心,因為心正了,行自然端。
"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我們生命中幾乎所有的痛苦都與"道"有關,萬物皆有道,道跟法律、道德都不是一個維度。人人都應該行在"道"中。這個"道"在世間一切事物上運行,比如我們的身體,生命、做事,家庭、關系,施與受、財富、事業(yè),心思意念,命運等等。我們生命的一切都在"道"中運行著。
如果我們沒有行走在道中,不論是身體、做人、做事、修行等各個層面就會出現(xiàn)問題,但這些問題并不是來給我們找麻煩的,而是一個個的信使來提醒我們,告訴我們有問題了,需要去修正,他們只是生命的信使,萬物與宇宙之愛經(jīng)由他們把信息送給我們,好讓我們去看見問題處理問題,當我們能夠明白這些提醒并去修正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繼續(xù)回到了"道"中,一切就會很舒服,很自在了。如果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抓住那個仁德賢良的根本,讓它在心中豎立起來,才能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有了這樣的一顆心,做事就會遵循事物的本質及規(guī)律,而不是因追名逐利而忘了根本。
有了孔夫子的,溫、良、恭、儉、讓這樣的德行之后也需要運用好,那就需要"禮",而這個禮以恰到好處為可貴,也是我之前提前想到一個詞"界限".有了這個界限,我們會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什么不是,這樣也就會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哪些不可以,或者暫時不是合適的時機。而一旦超越了這個界限,自己也將同樣的承擔后果,而這個后果可能往往超過自己的承受力,傷人傷己。也就失去了"和"的意義。"。
總之,有了學習的方向和態(tài)度,有了德行的標準,接下來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只有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自己內在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且穩(wěn)定,那么,接下來就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他人,服務社會!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65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