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熱門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4 04:01:08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熱門14篇)
時間:2023-12-04 04:01:08     小編:琴心月

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保護環(huán)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寫總結時可以參考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和樣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寫作上的啟發(fā)和幫助。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一

1、親身感知聲音的強弱變化,用動作等表示聲音有強有弱。也能夠通過簡單的實驗了解尺子發(fā)出聲音的強弱是與尺子振動的幅度有關系。尺子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尺子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2、能夠辨別出吉他琴弦、音叉和風鈴管發(fā)出聲音是有高低變化的。

3、通過具體的音叉、琴弦發(fā)現(xiàn)這兩種物體的音高是由它們的大小、長短、粗細決定的。

4、養(yǎng)成善于觀察,養(yǎng)成把身邊常見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lián)系的習慣。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認識到尺子音量大小、聲音強弱是由尺子振動的幅度決定的。

2、音高的變化與該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有關系。

3、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尺子音量是由它振動的幅度決定的。

4、音叉、琴弦的音高是由它振動的快慢決定的。

三、材料準備:

鋼尺(每2人一把)。

512音叉(?。?、256音叉(大)(每四人一組)。

吉他三根弦(粗、中、細)4人小組一把:備有撥片。

風鈴管四根一組:老師演示。

記錄表1張;3張小表。

教學過程。

一、音量(聲音的強弱)研究部分:

1、黑板上寫下“聲音”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用手勢表示一下什么叫振動。

今天我們研究聲音,研究聲音做實驗時需要注意一點什么呢?

輕聲討論反復靜聽。

大聲回答。

2、討論、回答是什么物體發(fā)出的.聲音?

人的聲帶振動發(fā)出的聲音。

“大聲、輕聲”這是聲音的什么變化呢?

音量的變化。

我們把聲音的強弱用音量來表示。

3、聲音的強弱變化與什么有關?

聲帶的振動我們能感覺但無法看見;可以找到一樣物體嗎?既能能聽清它聲音強弱變化的又能看清它振動的變化。

用尺子撥動振動看哪里。

尺子聲音強-----------怎么做到。

尺子聲音弱-----------怎么做到。

做幾次。

以2人小組為單位,學老師的方法輕輕撥、用力撥。

先辨認聲音的強弱,再仔細觀察比較尺子有什么變化。

完成作業(yè)p28活動記錄表一。

聽到老師的信號停止實驗,將尺子放入抽屜。

4、用敲鋼片琴的小樂曲來停止實驗部分把鋼尺放進抽屜,開始匯報部分。

匯報輕輕撥動尺子……。

用力撥動尺子……。

用手勢表示。

尺子發(fā)出聲音的強弱與尺子振動的幅度有關。

尺子振動幅度大,發(fā)出聲音強(音量大)。

尺子振動幅度小,發(fā)出聲音弱(音量?。?。

通過同學們自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尺子振動發(fā)出聲音的強弱(音量大?。┡c它們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動幅度大,發(fā)出聲音強(音量大);振動幅度小,發(fā)出聲音弱(音量?。D敲雌渌矬w是不是和尺子一樣,發(fā)出的聲音強弱和它的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呢?請同學們可以按照研究尺子的方法去研究其他物體。

把作業(yè)本合起來放到抽屜。

二、聲音的高低研究部分:

1、引入:

剛才同學們聽到了一首什么曲子?《一閃一閃亮晶晶》。

我們大家一起來唱一唱吧!

能邊敲邊唱出曲子是因為聲音有什么變化?

聲音有高低。

用動作來表示音的高低,

辨辨聲音的高低,推測哪個鋼片發(fā)出的聲音最高,哪個最低?

敲長鋼片-------聲音低(動作表示)。

敲短鋼片------聲音高(動作表示)。

2、長時間試驗過程:鋼片琴最長的發(fā)出聲音最低、最短發(fā)出的聲音最高,

那么其他的物體發(fā)出聲音的高低與什么有關呢?出現(xiàn)音叉和吉他,我們一起來來研究。

要求:

1)先推測(不動手)------再輪流敲、聽。(靜)。

2)輕聲討論:確定聲音高、低。

3)總結填表:音叉發(fā)出聲音的高低與什么有關。

4)任務完成后,把音叉交回實驗臺換取下一個實驗的教具。

兩個音叉敲擊發(fā)出的聲音與什么因素有關?

三根吉他琴弦呢?撥動發(fā)出聲音高低與什么有關系?

學生記錄:音叉(琴弦)聲音的高低與音叉的大小有關。

音叉(琴弦)聲音高的,……。

音叉(琴弦)聲音低的,……。

音叉(琴弦)聲音的高低與音叉的(琴弦)大?。ù旨殻┯嘘P。

3、兩個實驗都完成了,放好材料小組里匯總2個實驗的結論。

想想平時還接觸過什么物體(樂器)發(fā)出聲音有高低,推測可能與什么有關。

4、匯報:

當提高音叉聲音的高低與音叉的大小有關時,問更低的聲音和更高的聲音音叉會是怎樣的形狀大小。

1)老師請你們來推測風鈴管,提出三個問題。

小組看著展臺討論1分鐘,匯報。

2)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

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尺子聲音強弱(音量大小)與振動幅度有關。

聲音高低與音叉大小、鋼片長短、琴弦粗細有關這是為什么呢?下節(jié)課我們再研究……。

那么我們用有變化的聲音和老師說再見吧!

板書設計: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二

科學概念:音量是由物體的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過程與方法: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的聲音,并能根據(jù)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lián)系的習慣。

通過觀察、比較,認識音量由物體的振動幅度決定,感受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變化。

通過觀察、比較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變化。

為每一組準備:1把鋼尺或塑料尺、2個同樣的杯子里面裝有不同量的水、1張“杯子聲音高低的實驗記錄單”、一塊釘兩顆釘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一把鋼尺,怎樣使它發(fā)出聲音?

(1)實驗:使鋼尺的一部分伸出約10cm,用一只手壓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撥動另一端。注意撥動尺子時避免尺子和桌面撞擊。

先輕輕撥動鋼尺,觀察鋼尺上下振動的幅度有多大,發(fā)出的聲音有多強,并用振動幅度的大或小、聲音強或弱作記錄。再用力撥動鋼尺,與前面的實驗進行比較,尺的上下振動幅度和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復實驗3~4次,體會物體振動時,振動幅度的大小與聲音強弱之間的關系。

(2)實驗活動,記錄實驗結果。

(3)匯報實驗結果。

(4)小結: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的單位是分貝。

(1)實驗: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四個杯子,分別盛水:滿杯,3/4杯,1/2杯和1/4杯。試著用鉛筆和小木棒敲擊杯口,比較發(fā)出的聲音。能用聲音高,較高,較低,低來描述嗎?現(xiàn)在記錄單上記錄預測。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順序,反復敲擊杯口,比較發(fā)出的聲音,并做記錄,與預測進行比較。交流實驗結果,比較實驗預測,對結果進行分析。

(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裝置:一塊木板釘兩個釘子,釘子之前綁一個橡皮筋。

交流實驗發(fā)現(xiàn),對發(fā)現(xiàn)進行分析。

(3)小結: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音高是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一個量。物體振動的越快,發(fā)出的聲音就越高;振動越慢,發(fā)出的聲音就越低。音高的單位是赫茲。

課外拓展:聽聽長短、粗細不同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

本節(jié)課在科學教研員鄧老師和葉老師的點播指導下,我感受頗深:

1、課堂上對學生的關注太少,學生發(fā)言的亮點把握不夠。

在我的科學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的時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設計的下個環(huán)節(jié)是什么,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設之中,對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新的有價值的問題和他們發(fā)言中的亮點卻視而不見。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產生聲音強弱的變化的實驗中,學生對于“重復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觀點,特別是有個學生提出:做1次,不能讓我們觀察清楚尺子的變化和聲音的變化,重復做3—4次,能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多么好的發(fā)言,的確,反復實驗,反復觀察,就能給我們新的發(fā)現(xiàn),很多科學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不就是這樣來的嗎?但在課堂上,學生這樣精彩的回答我卻忽視了,如果我當時能對她的'發(fā)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科學素養(yǎng)多少會有一定的發(fā)展。因此,我覺得我們在科學課堂上要多關注學生的問題和他們的發(fā)言。

2、敢于大膽的處理教材。

新課程科學教材內容的不斷修改,不斷改動,不斷完善。我想,編寫教材的專家們和我們一線老師一樣,也在不斷反思,發(fā)現(xiàn)了有些內容編排的不合理。

《聲音的變化》中既有探究聲音強弱的活動,又有探究聲音高低的活動,而接下來一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一整課都是探究聲音高低的活動。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把兩課的教學內容作一個簡單的處理。利用一節(jié)課時間設計各種相關活動(尺子振動聲音高低的實驗探究、橡皮筋松緊聲音高低的實驗探究、不同長短鐵釘震動聲音高低的實驗探究等),專門探究聲音的高低變化,一節(jié)課專門探究聲音的強弱變化。這樣可以理清學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3、科學教師要加大自己的科學知識儲備量。

在這堂課中,我竟然出現(xiàn)了一個嚴重的科學性錯誤。我認為同樣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樣大小的力去敲打時,盛水越多的杯子,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越低。(主要受第一版《科學教師教學用書》的影響)經(jīng)過兩位專家的解釋,我才恍然大悟。水越少,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越高;水越多,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越低;看來,我們科學教師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學知識儲備量。如果有些科學概念,科學實驗現(xiàn)象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誤人子弟。因此,我們平時要多看一些科學雜志,一些科學專著,還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學知識。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必須要有自來水的容量。

總之,通過本次上課,我受益匪淺。我相信在專家們的指導下,老師們的幫助下,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會成長的更快。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三

1、親身感知聲音的強弱變化,用動作等表示聲音有強有弱。也能夠通過簡單的實驗了解尺子發(fā)出聲音的強弱是與尺子振動的幅度有關系。尺子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尺子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2、能夠辨別出吉他琴弦、音叉和風鈴管發(fā)出聲音是有高低變化的。

3、通過具體的音叉、琴弦發(fā)現(xiàn)這兩種物體的音高是由它們的大小、長短、粗細決定的。

4、養(yǎng)成善于觀察,養(yǎng)成把身邊常見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lián)系的習慣。

1、認識到尺子音量大小、聲音強弱是由尺子振動的幅度決定的。

2、音高的變化與該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有關系。

3、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尺子音量是由它振動的幅度決定的。

4、音叉、琴弦的音高是由它振動的快慢決定的。

鋼尺(每2人一把)。

512音叉(?。?、256音叉(大)(每四人一組)。

吉他三根弦(粗、中、細)4人小組一把:備有撥片。

風鈴管四根一組:老師演示。

記錄表1張;3張小表。

教學過程。

一、音量(聲音的強弱)研究部分:

1、黑板上寫下“聲音”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用手勢表示一下什么叫振動。

今天我們研究聲音,研究聲音做實驗時需要注意一點什么呢?

輕聲討論反復靜聽。

大聲回答。

2、討論、回答是什么物體發(fā)出的聲音?

人的聲帶振動發(fā)出的聲音。

“大聲、輕聲”這是聲音的什么變化呢?

我們把聲音的強弱用音量來表示。

聲帶的振動我們能感覺但無法看見;可以找到一樣物體嗎?既能能聽清它聲音強弱變化的又能看清它振動的變化。

用尺子撥動振動看哪里。

尺子聲音強——怎么做到。

尺子聲音弱——怎么做到。

做幾次。

以2人小組為單位,學老師的方法輕輕撥、用力撥。

先辨認聲音的強弱,再仔細觀察比較尺子有什么變化。

完成作業(yè)p28活動記錄表一。

聽到老師的.信號停止實驗,將尺子放入抽屜。

4、用敲鋼片琴的小樂曲來停止實驗部分把鋼尺放進抽屜,開始匯報部分。

匯報輕輕撥動尺子……。

用力撥動尺子……。

用手勢表示。

尺子發(fā)出聲音的強弱與尺子振動的幅度有關。

尺子振動幅度大,發(fā)出聲音強(音量大)。

尺子振動幅度小,發(fā)出聲音弱(音量?。?。

通過同學們自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尺子振動發(fā)出聲音的強弱(音量大?。┡c它們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動幅度大,發(fā)出聲音強(音量大);振動幅度小,發(fā)出聲音弱(音量?。?。那么其他物體是不是和尺子一樣,發(fā)出的聲音強弱和它的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呢?請同學們可以按照研究尺子的方法去研究其他物體。

把作業(yè)本合起來放到抽屜。

二、聲音的高低研究部分:

1、引入:

剛才同學們聽到了一首什么曲子?《一閃一閃亮晶晶》。

我們大家一起來唱一唱吧!

能邊敲邊唱出曲子是因為聲音有什么變化?

聲音有高低。

用動作來表示音的高低,

辨辨聲音的高低,推測哪個鋼片發(fā)出的聲音最高,哪個最低?

敲長鋼片——聲音低(動作表示)。

敲短鋼片——聲音高(動作表示)。

2、長時間試驗過程:鋼片琴最長的發(fā)出聲音最低、最短發(fā)出的聲音最高,

那么其他的物體發(fā)出聲音的高低與什么有關呢?出現(xiàn)音叉和吉他,我們一起來來研究。

要求:

1)先推測(不動手)------再輪流敲、聽。(靜)。

2)輕聲討論:確定聲音高、低。

3)總結填表:音叉發(fā)出聲音的高低與什么有關。

4)任務完成后,把音叉交回實驗臺換取下一個實驗的教具。

兩個音叉敲擊發(fā)出的聲音與什么因素有關?

三根吉他琴弦呢?撥動發(fā)出聲音高低與什么有關系?

學生記錄:音叉(琴弦)聲音的高低與音叉的大小有關。

音叉(琴弦)聲音高的,……。

音叉(琴弦)聲音低的,……。

音叉(琴弦)聲音的高低與音叉的(琴弦)大?。ù旨殻┯嘘P。

3、兩個實驗都完成了,放好材料小組里匯總2個實驗的結論。

想想平時還接觸過什么物體(樂器)發(fā)出聲音有高低,推測可能與什么有關。

4、匯報:

當提高音叉聲音的高低與音叉的大小有關時,問更低的聲音和更高的聲音音叉會是怎樣的形狀大小。

1)老師請你們來推測風鈴管,提出三個問題。

小組看著展臺討論1分鐘,匯報。

2)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

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尺子聲音強弱(音量大?。┡c振動幅度有關。

聲音高低與音叉大小、鋼片長短、琴弦粗細有關這是為什么呢?下節(jié)課我們再研究……。

那么我們用有變化的聲音和老師說再見吧!

板書設計:

尺子振動幅度。

強(大聲匯報、重、響)大。

音量。

弱(小、輕聲討論)小。

鋼片琴音叉吉他琴弦吹管。

高短小細短。

音高。

低長大粗長。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四

1、通過欣賞《獅子》、《拉德茨基進行曲》等樂曲,讓學生感受“漸強、漸弱”的運用在樂曲中的效果。

2、感受“漸強、漸弱”

讓學生了解和感受“漸強、漸弱”的運用在樂曲中所表現(xiàn)的效果,通過感受和分辨聲音的“漸強、漸弱”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聽辨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興趣。

通過對兩首不同風格樂曲的欣賞,了解和感受“漸強、漸弱”的運用在樂曲中的效果。

能在樂曲分力度的“漸強、漸弱”

1、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上音樂課嗎?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目來告訴老師你們對這節(jié)音樂課充滿了期盼。好,現(xiàn)在我們開始上課(問好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

生:喜歡。

師:那么今天老師就給大家?guī)硪欢蝿赢嬈@段動畫片中有兩位我們非常熟悉的朋友,看!他們來了。(課件)。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那兩只狗的叫聲有什么不同?

生:答。

2、過程。

生:答。

生:答。

師:對了,剛才我們聽到的海浪的聲音是慢慢變強的,越來越強了,也就是聲音一種特有的表現(xiàn)力,叫做“漸強”。

師:那你能用自己的聲音把海浪聲模仿出來嗎?

生:能。

師:那么你想用什么樣的聲音來模仿呢?

生:嘩。

師:那么你能用由弱到強,也就是漸強的力度把海浪的聲音模仿出來嗎?

生:模仿。

師:下面我們來輕松一下,你們看!他們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課件),他們是誰呀!

生:貓和老鼠。

師:誰愿意來扮演一下貓和老鼠呢?

生:兩位同學(頭飾)。

師:請同學們等一下,老師跟這兩位同學說兩句悄悄話(按老師鼓點聲音的節(jié)奏和強弱去走)好了,可以了,為了這只小貓和這只小老鼠表演得更形象,請同學們根據(jù)他們的腳步的節(jié)奏和強弱自己選擇一種表現(xiàn)方式為他們配上聲音。

生:做。

師:同學們真聰明,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倆表演的好不好?

生:好。

生:答。

師:說的很正確,下面就請你拿起桌面上的打擊樂器展開你豐富的想象力,想一想,你將用什么樣的方法把聲音“漸弱”的力度和感覺表現(xiàn)出來??梢郧昂笏膫€同學討論,研究一下,然后一名代表把你們討論的結匯報一下(下去指導)。

師:好,請同學們把打擊樂放回桌面上,哪組同學能把你們創(chuàng)編的結果匯報一下。

生:匯報。

師:真不錯,可以,我們請這組同學一起來按照他們的方法把漸弱的力度表現(xiàn)出來。

生:匯報。

生:答。

師:我閉上眼睛,請你用手中的打擊樂器任意敲擊一組表現(xiàn)聲音“漸強”或“漸弱”的力度讓我們來分辨。xx老師您現(xiàn)在可以開始了。

生:提問題。

師:這幾位小老師出的問題可真難啊!看來我還是沒有你們聰明。大家請坐好,這節(jié)課上我們通過欣賞錄像和自己創(chuàng)編表現(xiàn)聲音力度“漸強、漸弱”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個美麗的大自然和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無處不存在著各種各樣美妙的聲音,如果要想在一首樂曲中把豐富的感情表現(xiàn)出來,樂曲中的旋律就必須要有“漸強、漸弱”的變化。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段具有豐富表現(xiàn)力的音樂。請同學們把你看到的和聽到的感受盡情的表現(xiàn)出來。

師:同學們,你們感受到樂曲中的“漸強、漸弱”了嗎?

生:感受到了。

師:下面讓我們在交響樂〈拉德茨基進行曲〉中再次感受音樂中“漸強、漸弱”那豐富的表現(xiàn)力,請同學們隨著樂曲的節(jié)奏用你的掌聲把它的“漸強、漸弱”表現(xiàn)出來。

師: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兒,下課。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五

(1)不同的物體能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相同的物體也能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2)聲音有高低強弱之分。

(3)引領學生用心去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發(fā)出的聲音。

(1)掌握基本的觀察實驗方法,學會用語言描述和文字記錄聽到的各種聲音。

(2)能根據(jù)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3)學會用科學的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

(1)逐步養(yǎng)成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求真的態(tài)度,。

(2)樂于傾聽他人的發(fā)言,善于與同伴交流。

教學重點:能夠區(qū)分、鑒別不同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并加以歸類。

教學難點:對聲音的高、低、強、弱加以區(qū)分和鑒別。

(1)游戲“猜猜我是誰?”

(2)引出課題。(聽聽聲音)。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入手導入新課,可以放松學生緊張的情緒,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

(1)你安靜地全神貫注地傾聽我們教室內外的聲音嗎?

(2)交流:你剛才聽到哪幾種物體發(fā)出來的聲音?你還知道哪些聲音?

(3)為聲音分類。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周圍環(huán)境入手,經(jīng)歷對周圍的各種聲音進行觀察的過程使學生感覺生活中離不開聲音;通過學生模仿聲音讓學生更直觀的接觸聲音。)。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fā)聲。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體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嗎?我們分組來玩玩,在玩的過程中要想辦法讓它們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來。

(3)學生分組實驗。

(4)匯報實驗結果。(邊說邊做)。

(5)小組活動給聲音分類。

(6)匯報,小結: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設計意圖:經(jīng)歷使固體、液體、氣體發(fā)出聲音的設計和觀察過程,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法對各種物體產生的聲音進行觀察。)。

(1)分辨聲音的大小(強弱)變化通過拍手活動,分辨聲音的大小。

(2)分辨聲音高低的不同。

通過敲鼓、彈琴等分辨聲音的高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傾聽周圍的聲音開始,鑒別各種不同的聲音以及聲音的大小、高低等。)。

(1)研究打擊力度不同音叉發(fā)出的聲音。一個同學敲,其他同學安靜地把耳朵向中間湊聽。

(2)完成記錄單一。

我聽到的聲音”記錄表(一)。

用不同的力敲擊音叉聽到的聲音。

用很大的力。

用很小的力。

(3)再次來驗證聲音的強弱。

(4)研究不同的音叉發(fā)出的聲音。

(5)完成記錄單二(重點關注:力度一樣)。

(6)再次來驗證聲音的高低。

(設計意圖: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tài)度,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觀察和實驗,讓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并不斷保持和發(fā)展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愛好。)。

通過這節(jié)課聽聽聲音,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你還想研究聲音的哪些方面?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六

1、幼兒嘗試制造聲音。(4分鐘)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各種各樣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東西,請你們用它們來制造聲音。你們會嗎?"幼兒自由分組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2、集合,交流怎樣制造聲音。(2分鐘)提問:"你制造出聲音了嗎?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師簡單小結:"物體通過碰、打、敲、搖……發(fā)出聲音。"。

1、啟發(fā),提問:"剛才制造聲音過程中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1分鐘)。

2、探索材料與聲音的關系。(3分鐘)。

(1)教師出示分別裝著石塊、豆豆、米粒的鐵罐,依次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請幼兒猜猜里面裝的是什么,并出示給幼兒看。小結:不同的東西發(fā)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2)教師出示裝著不同量米粒的兩個鐵罐,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小結:同樣的東西放得多與少發(fā)出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

(3)教師出示裝著紙片的鐵罐,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請幼兒猜猜里面有沒有裝東西?并出示給幼兒看。小結:有的東西會發(fā)出很響的聲音,有的東西發(fā)出的聲音很輕,有時幾乎聽不到。

3、幼兒操作,再次制造聲音,探索材料與聲音的關系。(5分鐘)。

幼兒自由分組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教師播放不同的錄音,請幼兒聽聽有什么不同的感覺?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動室里應輕輕地說話。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七

(一)、說教學內容:

本課選自本單元中的第三小節(jié),教材共2頁,分為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和觀察比較聲音的高低的變化兩個活動.與第一小節(jié)《聽聽聲音》和第四小節(jié)《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基于《聽聽聲音》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兩節(jié)課的基礎上來探索研究的,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準備,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科學概念目標: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按教科書要求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fā)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lián)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教學難點: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三)、教學材料準備:

1、分組材料:1把鋼尺或塑料尺、4個同樣的杯子里面裝有不同量的水、1張“橡皮筋音高的變化”實驗記錄單、一個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師準備:、一個小鼓、尺子。

四年級的學生對于聲音在各個方面都有基礎性的前概念。過程與方法方面,他們有了一定的觀察基礎,經(jīng)歷了一些探究活動,會進行比較詳細的觀察并作相應的記錄,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識方面,他們知道聲音是不同的,知道聲音有大小的區(qū)別,并且經(jīng)歷了探究聲音發(fā)生的過程,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在情感方面,他們對科學課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科學探究活動,愿意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以上這些有利條件會對本課的探究活動起積極作用,但在孩子們的前概念中,往往將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與生活中的現(xiàn)象相混淆,他們聽到高音會誤以為聲音強,聽到低音就會認為聲音弱。如音高與音量分辨不清的話,就根本無法區(qū)別振動時產生的現(xiàn)象,更不能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總結成規(guī)律。所以“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將會是孩子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上遇到的一個大困難。

三、設計理念。

四、說教過程。

(一)、激趣導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鄙险n伊始,放一些聲音讓學生聽,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會馬上集中到課堂上,學生在在聽聲音時會產生有關聲音的疑問,”師抓住時機,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想要解決的問題進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別敲擊出強音和弱音,讓學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聲音的“強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戲,讓學生強烈感受聲音的強弱.這近20秒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對“音量”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3、引導學生猜測:為什么我們能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呢?學生的猜測可能五花八門,可能與真正原因距離較遠,教師可以做適當?shù)囊龑?,如:“我們知道物體能夠發(fā)出聲音,是因為振動的關系,那聲音的強弱與物體的振動是否也有關系呢?”

4、學生交流想法,提出試一試的要求。提示實驗注意事項。(不能讓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內要保持安靜,還要注意觀察尺子的振動狀態(tài)。)。

5、學生利用直尺進行實驗,師巡視指導。

6、匯報觀察到的現(xiàn)象,總結,板書。

(2)語言描述,并與音樂課和語文課相聯(lián)系,幫學生建立感性認識。

(3)總結音高的概念,并板書。

2、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個杯子,問:如果用小棒敲擊,發(fā)出的聲音會一樣嗎?

(2)預測發(fā)聲情況,填寫記錄單(教材30頁)。

(3)實驗,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敲擊杯子可以發(fā)聲,這可能每個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經(jīng)歷過,但裝入不同的水敲擊會發(fā)出什么聲音,他們充滿了好奇。發(fā)表自己的推測后就迫不急待地進行實驗。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發(fā)高音和發(fā)低音時嗓子狀態(tài)有何不同?

(3)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

(4)匯報,分析實驗結果,總結規(guī)律,板書。

(5)引學生分析上一個實驗中杯子發(fā)出高、低不同聲音的現(xiàn)象的原因。

以上只是我對這一節(jié)課粗淺的認識,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當,所以特別珍視這次學習的機會,期待老師同行能不嗇賜教!

板書:

聲音的高低音高振動快慢赫茲(hz)。

附記錄單:

實驗時間:記錄人:

拔動較松的橡皮筋時發(fā)出音,橡皮筋振動()。

拔動較緊的橡皮筋時發(fā)出()音,橡皮筋振動()。

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有關,振動越(),發(fā)音越()振動越慢,發(fā)音越()。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八

“聲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認識聲音,了解聲音的豐富多彩,是聲現(xiàn)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音調、響度、音色等概念貼近生活,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并且較感興趣,但缺乏較理性的認識,在實踐中往往不易區(qū)分它們。為了引導學生有效有趣地學習,教材突出了以下幾個思路:

(1)突出學生探究活動。本節(jié)安排兩個難度不大的探究———音調和響度分別由什么因素決定,充分給學生自主學習、體驗過程的機會。

(2)注重聯(lián)系實際,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聲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隨處體現(xiàn),探究器材隨手可得,使學生感覺物理就在身邊,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華文化、人類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長笛、簫都是我國特有的樂器,尤其是編鐘更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使學生在了解知識的同時,更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聲音的三個特征: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fā)聲體的振幅有關。

(3)知道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研究物理學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體會現(xiàn)實世界物體的發(fā)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熱愛祖國文化。

(三)教學重點。

探究音調、響度分別與什么因素有關?

(四)教學難點。

了解音調、響度、音色的含義,能區(qū)分它們;理解頻率和它的單位赫茲的含義。

學生在生活中、小學階段、音樂課上或多或少了解到聲音有不同特性,也聽說過超聲波、次聲波,見過不同樂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缺乏更深一層的較為理性的認識。他們有進一步探究聲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樂器發(fā)出不同聲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礎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點。

主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問題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據(jù)教材要求和學生特點,本節(jié)課在探究音調、響度概念時,采用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性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設合適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并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幫助學生歸納、理解,使剛剛接觸物理的學生既發(fā)揮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對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實驗和多媒體結合的手段。此外,學生可通過討論、閱讀、實驗等手段來主動學習,體驗過程,解決基本問題,并能簡單應用。在此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這兩個超脫于知識載體以外的主要素質。

多媒體、音叉、鋼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一)導入。

(實驗演示觀察,設置情境引入。)。

物理問題來源于對生活現(xiàn)象的觀察和體驗,為了讓學生更真實地感知聲音的豐富性,可設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們周圍充滿著許多有趣的聲音,大家能辨別以下分別是什么聲音嗎?(多媒體播放幾種動物聲音和火車等聲音。)。

(學生一一辨別)。

追問:你是根據(jù)什么來辨別這些聲音的?(聲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長短等。)。

引入:這說明聲音有各種不同的特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課題。(投影課題)。

(二)音調。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問: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聲音各有什么特點?

在上述基礎上歸納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女高音音調高,男低音音調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調的聲音,讓學生辨析音調高低。既鞏固概念,也為下面探究音調與什么有關打下基礎。

(師生實驗探究,啟發(fā)深入理解。)。

由于剛接觸物理的初二學生探究基礎較低,不易猜想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系,這里采用問題啟發(fā)式探究。通過設置一系列具體問題,讓學生在解決系列小問題的同時不知不覺完成探究過程,體驗和學習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邊的鋼皮尺發(fā)出不同音調嗎?

學生紛紛嘗試。請兩名同學上臺演示。

(2)你們發(fā)現(xiàn)鋼皮尺發(fā)出的音調與什么有關?

(學生很可能回答與鋼皮尺伸出桌子的長短有關系,教師這時應充分肯定學生,保持他們探究的積極性,但要進一步啟發(fā)和點撥。)。

(3)繼續(xù)仔細觀察鋼皮尺伸出部分的長度變化時,尺的振動情況有何不同?

學生在教師啟發(fā)引導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規(guī)律:音調與物體振動快慢有關。

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入本節(jié)的難點概念———頻率,講解頻率、頻率單位赫茲的含義,并投影結論:音調由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體驗規(guī)律:用手觸摸聲帶,一起唱“1”、“2”、“3”、“4”、“5”……感覺聲帶振動頻率的高低和音調高低之間的關系。

(多媒體輔助教學,應用拓展知識。)。

啟發(fā):(單手前后甩動,問學生聽到聲音了嗎,大膽想象一下,如何改進有可能聽到手揮動發(fā)出的聲音。)看來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還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還有什么聲音人耳也聽不見呢?請大家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弄清人耳能聽見的聲音的頻率范圍,以及一些動物的聽覺范圍。

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并且了解超聲波和次聲波的含義。

為了拓展視野,體現(xiàn)主動、合作的學習精神,可以安排一個交流討論: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超聲波和次聲波的知識。(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圖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鞏固:為什么我們聽不見蝴蝶翅膀振動發(fā)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

“觀察”聲音:剛才我們不但用耳朵聽見聲音,還用手觸摸了聲音,你相信我們還能用眼睛來“看”聲音嗎?(演示把音叉發(fā)出的聲音信號輸入到示波器,觀察其聲音的波形,再將男女同學聲音信號輸入比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調高的聲音波形比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時間短,不容易進行比較,可以采用實驗和多媒體結合的手段,把波形圖描繪下來,制成靜態(tài)圖片進行比較。這部分教學活動通過自學、交流、演示等各種方式開展,不但讓大家拓展了聲音的知識,開闊了眼界(尤其是示波器對學生來講很新奇),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他們覺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響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體演示并介紹響度含義。

探究概念: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教師指導下的系列問題進行啟發(fā)式探究。)。

(1)如何讓音叉發(fā)出的聲音更響?(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觀察容易看出音叉很響與不太響時振動情況有何不同嗎?

(3)給你一個乒乓球,能設法顯示音叉的振動情況嗎?乒乓球彈開幅度大說明什么?(教會學生觀察微量變化的方法)。

(4)做上述實驗,使音叉發(fā)出不同響度聲音,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投影結論:響度由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5)你還有其他方法來驗證你的結論嗎?

這是一個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最好允許學生多討論一會,讓學生在探究過程的自主性、多樣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發(fā)揮余地。

有時間的話可以觀察不同響度的聲音的波形。

(四)音色。

主要從兩個環(huán)節(jié)來展示:

(1)音色含義:新課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嚴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學生知道有音色這個特征,能根據(jù)音色辨別聲音。這樣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認知規(guī)律??捎枚嗝襟w播放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罚嬲J同一個旋律分別是哪種樂器演奏的,指出分辨聲音主要根據(jù)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體發(fā)出聲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這種注重體驗和感受的學習既增長了音樂知識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用示波器觀察不同樂器發(fā)出聲音的音色。

觀察同樣音調和響度、不同音色的聲音,它們的大體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細微的附加振動有所不同。

從知識層次看,本節(jié)要求基本結束,學生對音調、響度、音色這聲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識性了解。為拓展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本節(jié)課還安排了科學世界“樂音和樂器”,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樂器和其他樂器。

多媒體展示“樂音和樂器”片斷。

(1)通過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要點。(有時間可讓學生小結)。

(2)播放編鐘樂曲,討論為什么編鐘能發(fā)出不同音調的聲音。

總結:不同音調、響度、音色的聲音組合起來,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讓我們在這動人的樂曲聲中結束本課。

(多媒體播放優(yōu)美音樂)。

由多媒體打出。

用錄音機錄下一段自己的聲音和同學一起聽。你覺得放出來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一樣嗎?別的同學認為一樣嗎?想想看,這是為什么。

鞏固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課外鉆研、查閱資料的習慣。

點評:這一節(jié)教學設計突出了觀察和實驗的多種形式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運用。

先以觀察演示實驗的形式引入聲音具有高低、強弱等特性,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生活中對聲音“高低”說法存在兩種不同的意義。關于音調的教學,通過實驗探究的形式,讓學生認識鋼皮尺的長短對音調的影響,引導他們逐步理解音調由振動快慢決定這一本質規(guī)律,并借助多媒體直觀演示實驗所不易展示的現(xiàn)象,進一步應用和拓展知識。響度的教學注重對實驗設計原理的認識,音色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實驗演示和媒體播放豐富感知,突出在情意目標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以說,整堂課就是以實驗為主線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各環(huán)節(jié)有所側重地全面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九

《聲音的特性》這節(jié)是第一章聲現(xiàn)象重點和難點最集中的一節(jié),而且在這一節(jié)里開始學習到探究實驗,并滲透控制變量法的科學研究方法,所以在這一節(jié)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學習。但是雖然花了兩節(jié)課的時間,效果卻沒有想象中的好。下面對這節(jié)課進行反思。

成功在教學案的使用方面,充分發(fā)揮教學案的作用。教學案都提早一天發(fā)給學生預習。然后收上講學稿進行批改,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情況。

其次是注重培養(yǎng)科學的探究方法。課堂上,先對學生進行引導,向他們介紹探究的思路。然后在實驗過程中花了大量的時間,并且同桌合作,在實驗中體會實驗的魅力我在上課時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通過學生直接感受,讓他們體驗聲音的三個不同特性,二是通過學生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相互啟發(fā),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三是通過問題及合理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聲音的.特性的理解和對聲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鼓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chuàng)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快樂。在上課時主要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夠強,這主要是在于教師平時要求不高,缺乏對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和訓練。

3、課堂效率不高。對于學生通過自學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重復講,練習量不夠。

4、教師語言不太簡潔,不具引導性。

針對上述問題,我覺得可以在如下方面進行改善。

1、合理安排時間,提前熟讀教材、研究教案,精選習題。

2、收集教學資源,精心設計實驗,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3、充分相信學生,對于學生存在困難的地方,老師還是應該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相信學生在自己的指導和組織之下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識。不把學生不懂的全收到自己手中,學生沒有通過自己的體驗是很難掌握知識的。

總之,為了上好每堂課,教師應該努力向其他教師吸取經(jīng)驗,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上學生喜歡的課堂。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十

1.通過本課教學,要求學生理解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1.分組實驗材料:鐵棒、水槽、水、石塊、聽診器、鼓、鼓槌、蠟燭、土電話、小鬧鐘、塑料袋子。

2.演示實驗材料:水槽、水、石塊、鼓、鼓槌、紙屏、小球、多媒體。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吹哨子)同學們,你們剛才聽到什么?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想知道哨聲是怎樣傳到你們耳朵里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聲音的傳播》這一課就知道了。板書課題,生讀一遍。

二學習新課。

1.同學們,你們看到這個課題,想知道些什么?(聲音是怎么傳播的?聲音可以通過哪些物體來傳播?聲音的傳播方式是怎樣的?)。

這節(jié)課我們就是要探討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怎樣傳播,傳播的方向又是怎樣的?

3.聲音能在氣體中傳播,誰能再從生活中聽到的舉出幾個例子來?(做早操時,在操場各個角落的同學都能聽到廣播的聲音;站在遠處(樓上)能聽到人的喊聲;)。

撓桌子:

3.讓學生動手做。注意應輕輕地撓,只能讓貼在桌子上的耳朵聽見。

撓鐵棒:請兩個同學示范,各小組動手做做,你能從這個實驗中發(fā)現(xiàn)什么嗎?

5、提問:你是怎樣做實驗的,能聽到聲音嗎?發(fā)現(xiàn)了什么?

6、象桌子和鐵棒這種物體叫什么,上面兩個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7、游戲:打電話。分組玩,小組長說,其他組員聽。

8、小組匯報:怎樣做、聽到什么,如何解釋這個現(xiàn)象。

9: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例子說一說。

1.師擊石頭,能聽到聲音嗎?這個聲音是通過什么傳到你耳朵?師在水槽中擊石頭,現(xiàn)在還能聽到擊石頭的聲音嗎?是不是真的一點聲音也沒有呢?指名上臺聽。想知道他這樣能聽到聲音嗎?大家動手做一做水中擊石的實驗。先把水槽移到桌旁。

2.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做,能聽到聲音嗎?發(fā)現(xiàn)了什么?(聲音通過水和水槽壁傳到耳朵)。

這個實驗說明聲音能在液體和固體中傳播。

四.小結。

1.通過以上的觀察和實驗,你發(fā)現(xiàn)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氣體、固體、液體)這就是聲音傳播的途徑。

2.請大家翻開書p54把p54-p55書的內容默讀一遍,并完成書上的填空題。

3.指名說一說,全班齊讀。

4.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這些物體是架在發(fā)聲體與我們耳朵之間的橋梁,聲音正是通過這些物體傳到我們耳朵里的。假如在發(fā)聲體周圍沒有任何物體,聲音會怎樣?科學家們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個密封的玻璃罩中放進一個電鈴,人們在罩外可以聽到鈴聲,當用抽氣機把罩內的空氣抽去時,人們只能看到鈴槌在動,卻聽不到鈴聲。實驗證明,如果在發(fā)聲體周圍沒有任何物體,那么聲音就不能向外傳播。

過渡:可是,聲音在物體中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想知道嗎,我們再來做個實驗。

2.貼著紙屏的小球為什么會跳動?

3.讓我們一起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4.掛圖。

5.講解:當老師敲鼓的時候,引起鼓面振動發(fā)出聲音時,會引起周圍空氣跟著振動,形成聲音的波浪,我們把它叫聲波。聲波從左鼓面?zhèn)鞯接夜拿?,引起右鼓面的振動,又傳到紙屏,引起紙屏振動,我們就看到了紙屏上的球跳動,當聲波傳到你的耳朵里,你就聽到了聲音?/p>

過渡:

7.聲波和水波有什么不一樣呢?

8.擊鼓使火焰顫動。

老師再來做個實驗,請大家認真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怎樣解釋這種現(xiàn)象?

六.總結:

三課堂拓展練習。

過渡:同學們,現(xiàn)在老師就來考考大家,能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說明生活中的道理。

1.每個小組分一個思考題,小組討論。

2.各小組匯報。

思考題:

a.在電視里我們經(jīng)??吹竭@樣的鏡頭,人用耳朵貼在鐵軌上探聽遠處是否有火車聲,這是怎么回事?(聲音在空氣中以每秒344米的速度傳播,在固體中以每秒5000米的速度傳播。)。

b.古時候的騎兵睡覺時,都要側臥在地上,這是為什么?

c.醫(yī)生用聽診器能聽到病人的心臟跳動,這是根據(jù)什么原理?

d.為什么宇航員在月球上,面對面時必須借助無線電通話?

e.為什么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

f.海洋捕魚時,在魚網(wǎng)中播放魚兒喜歡的聲音,能把魚兒誘入魚網(wǎng),這是根據(jù)什么原理。

四總結、布置作業(yè)。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聲音的傳播》這一課。知道了聲音傳播訴途徑、方向、方式。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能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但周圍的噪音卻影響了別人的生活、學習,在醫(yī)院、圖書館等一些公共場合,大家要注意不能影響別人。有關聲音的奧秘正等著你們去探索。祝愿同學們能學好科學這門課。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十一

1、知識與技能: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3)知道聲音在沒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xiàn)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jù)信息歸納科學規(guī)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重點:聲音產生的原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探究物體傳聲的實驗,估測聲速。

教師:鼓一面、吉他一把、紙悄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強、鬧鈴一個、氣球一個。

學生: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玻璃缸一個(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教材提供了教學的框架和資源,而課堂活動的組織、安排,內容的邏輯處理卻是教師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本節(jié)課是本書的第一節(jié),又是初二學生剛剛進入物理學習的起始階段,應該以培養(yǎng)興趣為出發(fā)點,以鍛煉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以適時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為教學設計的主旨。

一開始就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通過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產生興趣到提出問題。

(1)開展探究和討論,讓學生在產生聲音的過程和較多的現(xiàn)象中歸納結論。

(2)討論生活中有趣的發(fā)聲現(xiàn)象,比如動物的交流方式。

(1)通過討論生活事例,以及設計在固體和液體中傳聲的小實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教師演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實驗,讓學生增進理解。

3、聲波:因為比較抽象,在這里不宜展開,可采用我媒體的動畫造型讓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建立一個模型。

4、聲速的估測:學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測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引入“擊敲長鐵管聽聲”的事例,讓學生聯(lián)想。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事先錄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聽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聲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等。

教師:(播放錄音)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同學回答:聲音。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回答: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么有的聲音悅耳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教師在贊賞肯定的同時,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jié)課研究的主題就是同學們剛才提出的問題中的某幾個,并說明其他的問題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探索,同學們也可以課后去查找資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動。

這人活動分為四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教師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fā)聲方法有創(chuàng)意。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們是如何讓物體發(fā)聲的?你們觸摸發(fā)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思考:

(1)物體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

(2)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fā)聲,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參與討論,然后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臺演示研究的結果,對獨特的發(fā)聲方法給予贊賞和鼓勵,并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嚨,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教師:是不是物體發(fā)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

教師: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們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們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在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們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物體難以覺察的運動”的方法?

2、教師:(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即物體發(fā)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的。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物體的發(fā)聲現(xiàn)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fā)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說明:學生的發(fā)聲活動是在開放互動的形式中進行的,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fā)聲的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對學生利用樹葉吹奏出聲音等方法,及時給予鼓勵,并讓學生在現(xiàn)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說明:交流有趣的發(fā)聲方法時,如果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fā)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1)動物的發(fā)聲方法:蟬是怎樣發(fā)聲的?蚊子是怎樣發(fā)聲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體不同的發(fā)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fā)聲?能否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fā)言。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探索性活動。

(創(chuàng)設情境)醫(yī)生利用聽診器聽到的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讓學生狂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做媒介?

讓學生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課桌做傳聲物,引導學生考慮這個實驗需要什么條件?(聯(lián)想醫(y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fā)聲體—接受體(人耳),中間為傳聲物質(課桌)。

學生活動:兩位同學合作,一位同學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教師: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們還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jīng)制作的土電話等。)。

那么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教師:你們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體驗一下?如果你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們能否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討論)。

學生活動:方法設計好以后,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輔導,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

教師: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回答:

1、聽到鈴聲。

2、聽到人的說話聲。

3、聽到腳步聲等。

引導學生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讓學生做實驗試一試。

教師:同學們,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該怎樣做?怎樣實現(xiàn)沒有空氣的狀態(tài)?

學生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huán)境,然后把一個發(fā)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huán)境里,前后對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讓兩位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

(1)抽去空氣前和抽去空氣后鈴聲的對比;

(2)抽出空氣后再通入氣體,兩種情況下鈴聲的對比。教師及時糾正錯誤的猜想,最后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物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四、聲波。

教師: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學生實驗:用鉛筆不斷地點擊水面。

教師:你們會看見什么?

引導學生聯(lián)想:空氣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的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五、聲速以及估測。

情境:有時候在電影里看見這樣的畫面,賞的口型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賞的口型慢半拍,這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時間。我們要把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聲速度)讓學生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和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播距離與傳播時間的關系,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教師: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溫狀態(tài)下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學生說出實驗方案)。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

(說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要盡可能準確。學生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就應該給予鼓勵)。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十二

在寬松而又熱烈的氣氛中,我的《聲音的特性》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優(yōu)美的旋律、動感的視頻、多樣的活動、豐富的聯(lián)想,給在座的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聲音的特性》一節(jié)中,教材力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了解聲音的三個要素;通過聲音的速度估測增強學生對聲速的感性認識,熟悉聲速的測量方法。

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事先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準備,通過實踐教學的體驗,感覺效果不錯。成功之處大約有如下幾點:

第一,以聽聲為主線,通過莫扎特交響樂播放、擊鼓、樂器演奏、辯音、結束曲播放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豐富的聽覺體驗中反復感受,逐步從無意轉向有意,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聲音的三個特性。

第二,以生活為背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探究、討論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維,培養(yǎng)合作能力和理論聯(lián)系實踐、物理結合生活的意識。

第三,以問題為平臺,通過解疑過程導引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注重發(fā)散,層層推進;在問題的設置上堅持面向全體,“橫看成嶺側成峰”,使每個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體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

1.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夠強,一方面是由于對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夠準確、熟練,更重要的還在于平時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對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和訓練。

2.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對物理現(xiàn)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銳性,這也說明學生物理聯(lián)系生活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狀況的改變同樣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十三

2、能夠用實驗、搜集資料等科學方法對現(xiàn)象作出解釋,檢驗假設的合理性。

3、體驗科學探究中利用證據(jù)及運用想像建立假設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對身邊現(xiàn)象的探究情感。

根據(jù)《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通過對“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探究研究,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并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和學習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悅。

土電話、漏斗、膠管、鑰匙、水槽、石頭、鈴、

線、紙杯、勺子﹑筷子。

1、出示裝在抽去空氣鐘罩里的鬧鐘,讓學生能觀察到鬧鐘的鈴錘在動,請他們聽聽鬧鐘的鈴聲。

2、問:你們聽到鈴聲了嗎?為什么會聽不到鬧鐘的聲音?對于這種情況你有什么推測?

3、學生自由討論。

4、請學生發(fā)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讓學生認識到聲音不能在真空里傳播。

5、師:那么聲音究竟能通過哪些途徑來傳播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1、“聽聽寫字的聲音”

(1)四人一組,一人在桌面紙上寫字,其余同學用不同的方法聽聲音。

(2)學生小組交流:自己聽到的聲音是通過什么途徑傳遞過來的?

(3)然后用別人的方法再次聽聽聲音,討論:不同途徑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體比氣體傳播聲音的本領強。

2、“土電話”

(1)學生分組用準備好的材料制作“土電話”。

(2)四人一組,兩個同學手拿土電話的“聽筒”,一個同學輕輕敲擊小勺,另一同學也仔細聆聽。

(3)組內交流一下:自己聽到的聲音是通過什么途徑傳來的?

(4)討論:聽到的聲音有什么不同?說明什么?

3、“簡易聽診器”

(1)用普通漏斗接上膠管做成一個簡易聽診器。

(2)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膠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聽聽心臟跳動的聲音。

(3)討論:以及跳動的聲音是通過什么傳到耳朵的?

(4)教師小結并介紹:心跳的聲音是經(jīng)過漏斗和膠管中的空氣傳過來的,漏斗有擴大聲音的功能。醫(yī)生用的聽診器也是這樣的道理。

4、設計實驗,研究液體能否傳播聲音。

(1)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教師走到學生中去,根據(jù)實際情況和學生需要,給予適當?shù)膸椭凸膭?。)?/p>

(2)交流實驗方案。(提醒學生尊重別人,認真傾聽和思考同學的發(fā)言,適時進行評價和鼓勵。)。

(3)各組調整自己的實驗方案后進行實際操作,并作好記錄。

(4)小組交流,匯報。(特別對實驗不成功的學生,進行分析,找出原因)。

(5)提問:游泳時潛入水下聽到過聲音嗎?這些聲音是怎樣傳播來的?

(6)通過實驗和交流,使學生認識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2、讓學生閱讀課文p61頁的資料,說說從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3、歸納總結:液體、氣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體。

聲音的變化教學設計篇十四

知道音調的概念,明確音調的大小取決于物體的振動頻率,并了解超聲波和次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鋼尺振動實驗,發(fā)現(xiàn)音調與物體振動頻率有關,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體現(xiàn)“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學習意義,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敢于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重點】。

音調的概念及音調的決定因素——頻率。

【難點】。

探究音調的影響因素的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在課堂上開展一個小型音樂會,播放出不同的音樂,教師對樂音下一個定義,并提出問題:

同樣是樂音它們有什么區(qū)別?

學生交流討論后得出:聲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樂器發(fā)聲不同。

教師明確學生的討論結果后繼續(xù)提出問題:

聲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聲音會有高低之分?

學生在疑惑中帶著問題進入今天的課程——《聲音的特性》(板書)。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教師演示鋼尺實驗。教師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鋼尺振動發(fā)出的聲音。然后改變伸出桌邊的鋼尺長度,控制每次振動的幅度,學生觀察鋼尺的振動情況和聲音的不同。

學生會發(fā)現(xiàn):如果將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長一些,撥動鋼尺時鋼尺振動得較慢,聲音較低沉;當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較短時,撥動鋼尺時鋼尺振動得較快,聲音尖而細。

教師講解:音調是聲音的特性之一,發(fā)聲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音調越低。物理上用頻率表示物體的振動快慢。

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什么?

(2)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跟音調的關系是什么?

教師總結:頻率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學中把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shù)叫做頻率。在國際單位制中,頻率的單位是赫茲(hertz),簡稱赫,符號為hz。

(活動二)超聲波與次聲波。

教師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飛行時的視頻,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樣是翅膀的振動,但能聽到蜜蜂“嗡嗡”的聲音,卻不能聽到蝴蝶飛行的聲音。

學生討論:蜜蜂翅膀振動較快,頻率高,蝴蝶翅膀振動較慢,頻率低,所以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有一定的范圍。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得出:人耳的聽聲范圍是在20hz~20000hz之間,高于20000hz的聲音稱為超聲波,低于20hz的稱為次聲波。

之后教師通過ppt介紹超聲波和次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通過問題的形式,加深對音調的理解。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教師提問,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進行總結。

作業(yè):復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聲音除了音調外還有什么特性,并根據(jù)這些特性制作一個樂器,嘗試解釋原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16289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