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第三課時教案(優(yōu)秀2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30 14:26:16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優(yōu)秀22篇)
時間:2023-11-30 14:26:16     小編:MJ筆神

良好的教案能夠提高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案的編寫可以結合教學經驗和教學反思,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教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反思和調整,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一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師大版《地名》第一課時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使學生明白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也是人們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讓學生在讀地圖、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中,透過地名,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學會整理資料、提取信息、撰寫調查報告,體會其中的文化,提升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3、通過丁丁、冬冬等人物的吐白,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地名的由來,鼓勵學生找本地的地圖,經過讀圖的活動,發(fā)現地名的特點,幫助學生了解地名的文化內涵。

1、課前讓學生充分做好資料的收集工作。

2、讓學生通過了解地名的來歷及變化,懂得地名中蘊涵的文化。

3、以“地名”為主線,開展一系列語文學習活動,鍛煉學生的能力。

1、地名的變化與歷史、社會制度的變化與發(fā)展有密切的關系,這些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距離,讓他們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教學前,師生都應做充分的準備,學生要收集資料,教師要為學生的語文活動做動員、鼓勵和示范,并教學生寫好活動計劃。

3、教學生寫調查報告。

1、家鄉(xiāng)的地圖一幅。

2、布置學生收集本地的地名、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地名及有關資料。

5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居住的城市叫什么名字?(長沙)長沙的哪些地方是我們熟悉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想不想知道我們的好朋友丁丁的家鄉(xiāng)有些什么地方?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看丁丁家鄉(xiāng)的地圖

1、引導學生讀圖,找一找地名,感受地名的特點,如春華胡同、秋實胡同,中山西路,劉家堡,山東大街、銀川大街、拉薩大街,正義西路等等。

2、聯系家鄉(xiāng)的地名,啟發(fā)學生思考、猜測圖中地名的由來。

例如“中山路”,我們這兒也有,是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者孫中山。

(三)看自己家鄉(xiāng)的地圖

1、說說家鄉(xiāng)熟悉的地名及由來。

2、你知道哪些地名有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你有何感想?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二

看戲歸來的情形,看戲次日的情形,詳略敘事的恰當。

1.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臺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戲興仍濃愉快興奮)。

(2)小說寫出“我們”偷豆、吃豆的怎樣的經過?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搖船的說“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雙喜指揮偷豆。雙喜先問阿發(fā):“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阿發(fā)“往來的摸了一回”,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誰家的,單選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現出他憨厚無私(板書:選偷大豆憨厚無私)。

大家在阿發(fā)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愿惹起阿發(fā)的娘哭罵、氣惱,偷豆也有分寸。

“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在夜晚隨波漂浮的航船上,圍吃自己偷來、剝好、煮熟的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書:自剝自煮吃來味香)。

(3)“我們”吃完豆做了些什么?慮到了什么?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避免被人發(fā)現偷豆、吃豆的事,表現出處理善后,考慮周到(板書:善后處理考慮周到)。雙喜所慮的是八公公發(fā)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大家議論之后,“歸結是不怕”,有應付他的辦法。寫這些,表現出少年們預想到可能發(fā)生的糾葛,有了應付的辦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書:預想糾葛應付有法);。由于歸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這次夜晚去趙莊看戲,更加令“我”難忘。

(4)小說是怎樣接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這樣結束產生著什么樣的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長幼都很高興來接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站在橋腳來接的母親,本來為“回來得這樣遲”而“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們都高興的回來了,“也就高興了”(板書:長幼都很高興”;并且“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們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辭謝了母親的邀請,“各自回去了”,圓滿地接住去趙莊看戲,這樣圓滿地接住去趙莊看戲,不但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前后呼應,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板書:圓滿結束看戲永留美好記憶)。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板書:看戲次日的情形)。

(1)小說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照應著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后“所慮的”八公公發(fā)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么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說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fā)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懷戀綿綿無盡)。

3.引導學生分析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著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yōu)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jié),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蝦運動,更表現了農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緩急輕重得當,讀出感情色彩。

進一步體會第三部分的表現作用,和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三

1、抽讀生字、新詞卡片。

2、按筆順書空:褲。

二、繼續(xù)指導觀察比較偏旁部首,出示部分生字詞。

1、出示圖表,比較“宀穴”的偏旁演變過程。

2、指導學生觀察圖畫與古文字、今文字,比較“宀穴”的異同,

3、指導學生讀誰偏旁的名稱。“宀”讀作寶蓋頭?!把ā弊x作穴寶蓋。

三、看圖讀韻文識字(學習后兩組詞語)。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認識圖中的事物,并讀出相應的詞語。

1、小朋友們,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與“宀穴”有關的兩組詞語。

2、看圖:說說這些圖上都畫了些什么。

3、相機出示有關詞語的卡片,貼在相應圖的下面:

教室住宅家庭鳥窩窗戶窟窿。

4、要求:讀準音節(jié),看清字形。

5、教師檢查自學情況,并加以指導。

6、讓學生認讀生字,正音。

7、通過字詞的學習,小結“宀穴”的用法。

8、用“室、庭、窩”口頭擴詞。

四、小結:

剛才我們學習了兩組詞語,第一組詞語都與什么有關?(房屋)第二組詞語都與什么有關?(洞穴)。

五、總結:

今天我們用了兩節(jié)課,學習了與“礻、衤、宀、穴”有關的四組詞語,知道了它們的不同用法,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又多了一種辨別形近字的武器,我們一定要認清形近偏旁,通過形近來區(qū)別字的意思,并進一步理解詞語的意思。

六、指導學生讀全文。

1、讀出輕快的口氣。

2、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

七、指導書寫。

1、看筆順圖,記憶“庭、窩、窗”的筆順。

2、反饋。

3、學生描紅書中的田字格里的今天所學的生字。

4、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

5、讓學生在《習字冊》上描紅、仿影、臨寫今天所學的生字。

八、作業(yè)設計:

1、寫出帶有下面偏旁的字。

宀穴()礻()衤()。

2、填合適的字。

一()神話兩()褲子三()襯衫四()鳥窩五()教室六()窗戶。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四

本文是一篇氣勢恢弘的散文詩,有著雄渾偉奇的畫面,更有著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對這樣的文章,先從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習熱情入手,視頻播放黃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畫面,讓學生欣賞,激越熱烈的表演場面,并且讓學生對安塞腰鼓這一藝術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進入文本的學習打好鋪墊。教學本文重在美文美讀美評,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共鳴。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二、重點、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聽過“搖滾”和“勁舞”嗎?其實,在我們中國古老的黃土地上,早就有我們自己的搖滾和勁舞。它就是融搖滾和勁舞為一體的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1、多媒體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畫面,學生欣賞。

師問:你看了這些畫面,此時內心洋溢著怎樣的感情?

2、導入:

俗語說:“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碑a生于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獷、雄渾、動力十足。今天我們就一起跨越時空,走進黃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風采和魅力。

(二)美讀課文,學習新課。

1、讀課文。

(1)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聽讀,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

(2)指導朗讀。

“第一部分是鼓聲響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間部分是鼓聲響起來,語調就應該激越、高昂。鼓聲落,要讀出悠遠寂靜、若有所思的情緒,語速稍慢?!?/p>

(3)學生組內自主朗讀,體驗作品的情感、語調,然后推薦代表,比賽朗讀。

2、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好一個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內容。

3、明結構。

說明:文章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為文章的主體部分,分別從4個角度來展示腰鼓舞的藝術魅力,且這4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

學生會很快找出:好一個安塞腰鼓!

明確:這是文章內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

“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復出現,怎么讀?

請用“——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是文中內容。

教師指導朗讀課文,

三、布置作業(yè)。

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熟讀成誦。

四、結束語:

有人這樣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

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贊歌。腰鼓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生命的陽剛之美,作者傾注了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頌。既有對陜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贊美,又有對我們這個從沉睡中覺醒、邁著雄健的步伐,不斷走向繁榮的偉大祖國的禮贊!

一、教學目標:

1、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安塞腰鼓獨特的魅力,感受黃土高原后生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

二、重點、難點:

1、了解安塞腰鼓獨特的魅力,感受黃土高原后生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

三、教學過程:

一、揭題讀題。

1.讀題。

2.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安塞腰鼓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詞來形容它?

二、細讀課文第二部分,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這一部分中,作者對安塞腰鼓發(fā)出了一句由衷的贊美,并且在文中出現了多次,快速瀏覽課文,把它劃出來。

好一個安塞腰鼓!

是啊,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呢?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的5-17小節(jié),哪些語句特別能打動你、感染你,你可以多讀幾遍。

(一)學習6-8小節(jié),體會場面的宏偉。

1.指名讀,這一段主要寫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或者說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什么特點?

引出: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這腰鼓,是怎樣的壯闊、豪放和火烈呢?看?。ㄒx)。

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理解“流蘇”、“瞳仁”的意思。

3.出示第7小節(jié),指名讀,你體會到什么?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找出反義詞,腰鼓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魔力,理解句子的意思。

4.以詩的形式練習了朗讀。

現在我們就以詩的形式,讀這詩一樣的語言,品位詩一樣的.意境。

安塞腰鼓如此豪放火烈,如此充滿力度、激情和感染力,難怪作者發(fā)出這樣的贊嘆——好一個安塞腰鼓!

(二)學習9-11小節(jié),體會聲音的震撼。

1.男女生分組讀。

2.找出兩個比喻句。讀一讀。

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

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安塞腰鼓強烈是聲響給人以震撼,腰鼓在動,所以山崖在動,心更在動。)。

3.想一想:還有什么也變成牛皮鼓面了?(河流、黃土地、天空)。

是啊,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難怪作者發(fā)出這樣的贊嘆——好一個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如此使人驚心動魄,難怪作者發(fā)出這樣的贊嘆——好一個安塞腰鼓!

1、自由讀,你感受到擊鼓的后生怎樣?

(有力、生命活躍強盛、能量奇?zhèn)グ蹴?、元氣淋漓)?/p>

理解“元氣淋漓”,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如果你是親臨現場的觀眾,你怎樣夸獎他們?

2、這些后生們?yōu)楹稳绱嗽獨饬芾?、如此能量巨大?因為有黃土高原這片土地的養(yǎng)育談不上有——,可以說,沒有黃土高原就沒有——元氣淋漓的后生,當然也談不上有——驚心動魄的搏擊。所以作者又發(fā)出這樣的贊嘆——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1.指名朗讀: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什么叫“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3.指名讀第15小節(jié),幾個排比?都是寫什么?

4.引讀:每一個舞姿都——。

5.小結,這一部分,可以概括為——奇麗的舞姿。

如此奇麗的舞姿,如此使人拍案叫絕的舞姿,連山河也感到痛快,觀眾呢?怎能不陶醉其中,如癡如醉,浮想聯翩,所以——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略)。

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寫作特點。

1.同學們,我們一起領略了安塞腰鼓宏偉的場面,感受了雄壯的聲響,見識了擊鼓的后生,欣賞了奇麗的舞姿,你能用一個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嗎?——鬧或烈。

1.同學們,我們一起領略了安塞腰鼓宏偉的場面,感受了雄壯的聲響,見識了擊鼓的后生,欣賞了奇麗的舞姿,你能用一個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嗎?——鬧或烈。

課文中除了寫“鬧”“烈”,有沒有寫靜呢?

這樣“靜——鬧——靜”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俗話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如果說,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熱烈,強烈、壯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靜是嚴陣以待、蓄勢待發(fā),表演后的靜是戛然而止、是平靜、安靜、寧靜、寂靜。不管是舞前的還是舞后的靜,都是為了突出舞時的烈。雖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聲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話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如果說,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熱烈,強烈、壯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靜是嚴陣以待、蓄勢待發(fā),表演后的靜是戛然而止、是平靜、安靜、寧靜、寂靜。不管是舞前的還是舞后的靜,都是為了突出舞時的烈。雖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聲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文章除了這種對比的寫作特色外,在語言上還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好處?

(排比、比喻、反復)。

三、拓寬欣賞,理解地域差異以及文化的多樣性。

同學們,如果說產生于黃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蘇北里下河水鄉(xiāng)的海安花鼓則是溫柔秀美、歡快活潑的,而且還曾經參加了國慶50周年的慶典活動?,F在我們來欣賞一段描寫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鮮嫩嫩的水鄉(xiāng)嬌娘,一溜紅紅的花鼓,一襲碧碧的綠裳,蘇北的里下河呵,接納了淮河,接納了大海,接納了長江,接納了從上天垂下的雨簾。

碧碧的綠裳在飄,紅紅的花鼓在跳,柔順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綠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嬌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將五千年的土地裝扮得年輕,裝扮得奔放。

水靈靈的影兒,在跳躍,在閃爍,在敲擊。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與大江、大海連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兒,敲打出的花鼓聲,濺出的也是水一樣清澈的血漿。

板書:

演出前安靜的腰鼓靜。

演出時隆隆的腰鼓動。

演出后寂靜的腰鼓靜。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學習邊默讀邊思考理解課文內容。

2、能夠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從而體會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才智超群的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7課,一起讀課題。

2、昨天,我們初讀課文了,還記得課文的主要內容嗎?

出示投影1:

瀏覽課文回憶??磥沓踝x課文讀得不錯,我還想考考你們。

3、初讀課文以后諸葛亮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們說得挺好的,不過課文只用了一個詞就概括了你們說的內容。哪個詞?找找--(板書:神機妙算)。

4、還記得我們上節(jié)課的思考作業(yè)?嗎?

1、大多數同學認為神機妙算最有研究價值,那提出了問題到哪里找答案???

2、投影--下面就請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讀書體會,讀懂的地方用!作標記,不懂的地方用?作標記。

3、匯報交流你們的讀書收獲吧。

(1)圍繞神機妙算先說說在閱讀中產生的問題?

(2)圍繞"神機妙算"談談讀書的收獲吧!

(3)*大霧漫天--這是場什么樣的霧?這么大的霧怎么讀出來呀?

*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這場大霧漫天,你說神不神?妙不妙?這就是神機妙算。

*難怪周瑜長嘆一聲。

出示投影2:

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諸葛亮如此神機妙算,周瑜是自嘆不如?。?/p>

(4)再和前面的內容聯系起來,更能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再讀書思考。

*諸葛亮幾次說話,會是()說?能想象出來嗎?真好,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

*找三人分角色讀。

*去掉提示語,2人組練讀,小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謀劃,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軍令狀。這就是超人的智慧,驚人的才干,這就是神機妙算。

難怪周瑜長嘆一聲,……。

(5)前后聯系的方法繼續(xù)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再讀7、8自然段。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還在笑誰?--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賢能,氣量狹小。

再讀:

*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會放箭如雨;這就是神機妙算。

*難怪周瑜會長嘆一聲--發(fā)現自己的智慧才能遠遠不如諸葛亮,

(6)繼續(xù)研究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順風順水--圖示說明。

看圖示,你能發(fā)現什么?滾滾長江東逝水--長江水水流方向向東,風向向東--了解風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歸來才會順風順水。這就是神機妙算。

大霧漫天。

神機妙算放箭如雨。

順風順水。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六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明白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道理。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生字卡片。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討論: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兩遍。

(1)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

(2)畫出難讀的句子。

(3)標出自然段序號。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說說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2)指名分段讀課文。

(3)抽讀生字卡片。

3、教師范讀。

思考:課文主要寫的是誰?寫關于他的什么事?

三、細讀課文。

1、出示掛圖,引導觀察。

這是什么地方?圖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

2、細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

(2)討論:

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主要寫什么?“才”是什么意思?

(3)齊讀第一自然段。

3、細讀第2自然段。

(1)指名讀第2自然段。

(2)說說這一段共有幾句話,畫出寫毛主席的句子。

(3)毛主席怎樣說的?又是怎樣做的?

(4)指導朗讀。

(5)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4、細讀第3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

(2)畫出毛主席的話。

(3)這話是誰對誰說的?

(4)這里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5)為什么說參加革命了,就要好好學習?

(6)指導朗讀。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認讀生字卡片。

2、用“參加”說一句話。

二、總結課文。

1、指名讀課文。

2、毛主席希望兩個小八路干什么?聽了毛主席的話,你是怎樣想的?

三、學生自學字字形,指導書寫。

1、教學字形。

(1)出示:延、革、席。

教師講述書寫筆順:延、革、席。

(2)出示:寶、貴。

(3)引導學生自學:劉、澤、參、腰。

自學后指名分析字形。

2、指導書寫。

3、學生在書上描紅。

四、課堂練習。

1、抄寫詞語。

2、組詞。

延(?。ⅲǎ∵^(?。﹦潱ā。?。

3、擴詞。

貴()()()??????席()()()。

腰()()()??????革()()()。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七

1:疏通文意,尤其是對陳涉語言的認識,理解它在事件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體會其表達作用。

課堂學習過程與方法設計學習過程方法設計。

一、課本劇演出、師生評議。

1、放錄音,小聲讀課文,為演出創(chuàng)設氛圍。

2、分組上演課本劇。

要求:

a/故事情節(jié)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創(chuàng)造。

b/語言通俗化、口語化,言行突出人物個性特征。

c/適當運用道具。

3、師生評議。

二、積累拓展。

1、背誦經典名句。

2、重點句子默寫。

3、寫關于雄心壯志的詩文名句。

三、終結反饋。

1、本文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

(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把他放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來顯示他與眾不同的凡響和非凡的才能。)。

2學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啟示?

(圍繞樹立理想、掌握人心動向,沉著、穩(wěn)重等。

四、作業(yè):

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異義詞、活用的字。

教后反思。

本文不以陳勝怎樣組織發(fā)動農民起義為教學重點。本課的教授重點是:透過《陳涉世家》的教學去窺視《史記》一書的精妙,讀懂司馬遷的胸懷,把理解人物形象和了解《史記》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的熱愛。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八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學會十個生字,認識一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具:生字卡片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掛圖)圖上是誰?他們在干什么?

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回答:1、我想知道他們在學什么字?2、我想知道毛主席這個人是怎樣的?)。

二、初讀課文。

出示問題:1、誰教育誰要好好學字?(生答:是毛主席教育兩個小八路要好好學字。)。

2、說話題: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誰教育誰要好好學字(。。。。。。)。

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標出自然段序號,圈出生字,找出答案。

選擇自己認為讀得最流利的自然段朗讀,舉手朗讀,其他同學看書聽,評價。(讀錯字)再全班讀。

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

1、出示生字卡片。

(1)指名讀,學生評價正音。小組比賽讀。全班齊讀)。

(2)給生字擴詞或說一句帶有生字的句子。

(3)復習生字卡片的偏旁部首。認識一個新偏旁:建字底,讀清偏旁的筆順。

(4)自己練讀生字,不懂的問旁邊的同學。

(5)學筆順。

(6)伸出手,書空筆順。描紅。

2、指導寫字。

(1)、延、遇、道。建之旁和走之旁要區(qū)分好。

(2)席、貴、彎、革:在田字格中要寫中間。

(3)在描紅本上仿寫。(每個字寫兩遍)教師巡視指導。

(4)反饋、評議。

四、布置作業(yè)。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抄寫生字。

課后反思:1、課堂節(jié)奏前松后緊。初讀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用了差不多半節(jié)課的時間,對于第一課時來說,顯得喧賓奪主,導致后面重點識字部分,時間上變得比較被動,很倉促。導致這個問題的出現,是由于自己對課堂的掌控能力不夠,不能收放自如。

2、小組合作少。在初讀課文時提出的問題: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誰教育誰要好好學字。那些學習好的學生很快就能回答上來而那些學困生就顯得有些難了,因為他們沒有看懂課文。這時?!耙粠鸵弧毙〗M合作就應該上場了。接下來。識字學習上,讀拼音,擴詞、說一句話都可以小組互相學習,老師在旁加以引導。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九

1、使學生明白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也是人們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讓學生在讀地圖、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中,透過地名,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學會整理資料、提取信息、撰寫調查報告,體會其中的文化,提升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3、通過丁丁、冬冬等人物的吐白,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地名的由來,鼓勵學生找本地的地圖,經過讀圖的活動,發(fā)現地名的特點,幫助學生了解地名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

1、課前讓學生充分做好資料的收集工作。

2、讓學生通過了解地名的來歷及變化,懂得地名中蘊涵的文化。

3、以“地名”為主線,開展一系列語文學習活動,鍛煉學生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地名的'變化與歷史、社會制度的變化與發(fā)展有密切的關系,這些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距離,讓他們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教學前,師生都應做充分的準備,學生要收集資料,教師要為學生的語文活動做動員、鼓勵和示范,并教學生寫好活動計劃。

3、教學生寫調查報告。

課前準備。

1、家鄉(xiāng)的地圖一幅。

2、布置學生收集本地的地名、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地名及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5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居住的城市叫什么名字?(長沙)長沙的哪些地方是我們熟悉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想不想知道我們的好朋友丁丁的家鄉(xiāng)有些什么地方?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看丁丁家鄉(xiāng)的地圖。

1、引導學生讀圖,找一找地名,感受地名的特點,如春華胡同、秋實胡同,中山西路,劉家堡,山東大街、銀川大街、拉薩大街,正義西路等等。

2、聯系家鄉(xiāng)的地名,啟發(fā)學生思考、猜測圖中地名的由來。

例如“中山路”,我們這兒也有,是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者孫中山。

(三)看自己家鄉(xiāng)的地圖。

1、說說家鄉(xiāng)熟悉的地名及由來。

2、你知道哪些地名有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你有何感想?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十

識字7。

共幾課時3。

教學目標。

1.鞏固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完成有關練習。

3.進一步了解兒歌的'意思,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

教學。

重難點背誦諺語,完成有關練習。

教學資源。

1.小黑板。

2.相關練習。

一、背誦諺語。

二、遷移練習。

1.自由完成。

2.參與討論.訂正。

1.照樣子寫字,并組詞。

人——從——眾月——朋。

木——()——()又——()。

2.填空。

二人(),三人()。

眾人(),黃土()。

二木(),三木()。

(不成線,獨木()。

3.歌曲導行。

1、齊唱歌曲《團結就是力量》。

2、欣賞歌曲《眾人劃槳開大船》。

4.說故事。

說說自己通過合作成功完成的一件事情。

5.讀讀背背。

團結一致齊心協(xié)力。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人心齊,泰山移。

獨木難支,孤掌難鳴。

眾人拾柴火焰高。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三.小結。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十一

教學要點:

1.檢查舊課作業(yè);

2.研習第二部分;

3..總結課文。

4.討論練習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舊課。

“揣摩、運用”第五題,先由學生交流,然后教師做適當講解或提示。

二、研習課文和第二部分。

1.集體有表情的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劃分層次,概括大意。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小結:

第一層:寫“一面”給“我”的鼓舞――“我”更加堅強起來。

第二層:寫對魯迅先生的悼念――踏著他的血的足印,繼續(xù)前進。

第三層:.寫作本文的緣由――“我”不能自已。

3.閱讀討論。

(1)“我”為什么能在“歷盡艱苦”、“受盡虐待”的情況下“咬緊”牙、“昂著頭”?

學生閱讀討論,教師明確:

因為與魯迅先生見了一面,它給“我”極大鼓舞,獲得了生命的支柱――“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我”更加堅強起來。

(2)“歷盡”“受盡”“咬緊”“昂著”這一系列動詞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討論、小結:

一系列動詞,表現了“我”在種種艱苦和虐待面前堅強不屈的性格,充分顯示了“一面”給“我”的巨大力量。

討論,小結:

對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夠的,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這才是對先生最好的悼念?!安皇菚r候”是指當時社會太黑暗,要趕快投入頑強的'戰(zhàn)斗,繼續(xù)先生未竟的事業(yè)。

(4)最后一節(jié)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討論、歸納:

既點明.寫作緣由,收束全文,又通過議論抒情,表達了對魯迅先生的深切懷念和無限崇敬?!安荒茏砸选睆娏业乇磉_了上述感情。

這一部分是寫與魯迅相見一面對“我”產生的深遠影響。

三、朗讀、背誦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然后讓全班同學自由朗讀,要求當堂能背誦,最后檢查背誦情況。

四、.總結課文。

1.師生共同歸納中心。

明確:本文敘寫“我”偶然見魯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贊頌了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踏著魯迅足跡繼續(xù)前進的革命意志。

2.教師歸納.寫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寫,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對魯迅外貌進行三次集中的描寫,突出地表現了魯迅先生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yè)的崇高品質。

(2)對比和襯托的運用,抒情和議論的結合,也有力地表達了中心思想。

例如,“團軟得像一團棉花了”與見到魯迅先生“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的對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與歧視和魯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對比,用陰冷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來反襯魯迅對進步青年的關懷。

五、練習。

體會“揣摩、運用”第四題。

六、布置作業(yè)。

1.課外完成第七題。

2.預習《一件珍貴的襯衫》。

后記:引導學生理解本段中主要運用了哪種表達方法?

板書設計:

預習題:

1.熟讀課文。

2.查工具書給加點字注音。

3.解釋下列詞語:

赫然:這里是很鮮明的意思。

優(yōu)遇:優(yōu)待。

躊躇:猶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輕輕地摸了又摸。

頹唐:精神不振作。

抖擻: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別人的便宜。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一面第三課時由本站會員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十二

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理解兩句諺語“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的含義??砂才?課時進行。

教學準備:

每個學習小組一盒積木;課文的插圖;歌曲《團結就是力量》的磁帶;詞語卡片、生字卡片、田字格。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看圖識字。

1.出示左上圖。

(1)猜一猜。

師述:這三幅圖里,分別藏著一個漢字,你能找出來嗎?(相機出示:人從眾)。

表揚猜出“眾”的小朋友,并請學生說說是怎么猜出來的。

(2)找一找。

這三個字有好多朋友,我們一起來給他們找朋友。

(相機出示:工人跟從群眾)。

(3)讀一讀。

小朋友,剛才我們認識了幾個新朋友,請你讀一讀這些詞語。(學生自由讀,指名學生讀)。

(4)比一比。

小朋友的眼睛可亮了!仔細觀察這三個字,你發(fā)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從眾”這兩個字是由“人”累加起來的)。

二、游戲誦讀,理解兒歌。

過渡:有一位會寫詩的叔叔把這三個字合在一起寫了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一起來學習。(相機出示兒歌:二人從,三人眾。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1.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深入理解兒歌。

(1)分小組,合作搭積木。

比一比,哪一組搭得最漂亮?

(2)談體會,明道理。

a.這一組搭的積木可漂亮啦!請你們來談談成功的體會。

b.這一組搭的積木倒塌了,你們失敗了,從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聽歌曲,感悟讀。

只有齊心協(xié)力,團結合作,才能成功。這就是“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播放歌曲《團結就是力量》)。

(4)揭課題,指導讀。

剛才我們學習了《識字7》左半部分的`內容。(板書:識字7)。

a.學生在學習小組中讀一讀。

b.小組推薦學生朗讀,注重評價。

c.全班一起朗讀。

三、探究合作,學習新知。

1.小組合作學習。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新字、新詞,學習了一首好聽的兒歌。左邊的課文,老師要請小朋友以小組為單位,用看看圖、識識字、讀讀詞或其他方法來學習。人人可以爭當小老師,挑自己已讀懂的說給其他小朋友聽。(學生合作學習、交流,教師巡回了解,點撥指導)。

2.大組交流成果。

師:誰愿意當小老師介紹一下你讀懂了什么?

四、比較小結,拓展延伸。

1.比一比。

(1)男、女小朋友分別讀這兩首兒歌。

(2)比一比,從這兩首兒歌中,你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學生通過誦讀,理解這兩首兒歌講了同一個道路,那就是團結力量大)。

2.說一說。

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或回憶童話、寓言故事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3.讀一讀。

帶著自己的體會、感受,一起把課文讀一遍。

五、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卡片:黃變成金單絲條眾群。

2.認讀生字。

3.說說你記住了哪些字,有什么好方法。

4.自學筆順圖,在書上描紅。

5.交流書寫時的注意點。

6.《習字冊》上描紅、仿影、書寫。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十三

(一)活動準備。

1、收集了大量關于地名的信息之后,啟發(fā)學生自己設計、組織、開展“地名游藝會”活動。

2、引導學生把獲取的知識進行整理。學生可以按照興趣分組,小組合作編排游戲,并設計好游戲的規(guī)則,然后共同游藝。

3、在組織設計階段可以先收集地名謎語,再自己創(chuàng)編謎語;收集吟誦含有地名的古詩;把地名串寫成相聲或者有趣的描述生活經歷的文章。

4、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對設計活動有困難的小組或者活動難度大的小組進行指導,在和學生的共同活動中,教師也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

5、布置教室。

6、游藝會分為五項,前四項每個小組必須參加,第五項為附加題,以最后累計的'分數高低取前三名。

(二)活動項目。

1、猜城市名,編地名謎語。

(1)老師出謎面,學生搶答,看哪組猜對的多。

金銀銅鐵(無錫)傾盆大雨(天水)四季溫暖(長春)。

雙喜臨門(重慶)風平浪靜(寧波)戈壁灘(長沙)。

(2)各小組互相出題,看誰答對的多。

2、找一找詩里的地名。(見教材內容,略。)。

3、搶答,說地名。

說出三條以城市命名的路名:中山路、南京路、北京路。

說出三個用少數民族語命名的城市:拉薩、呼和浩特、烏魯木齊。

說出三個帶“陽”字的城市名:岳陽、洛陽、衡陽。

說出三個帶“州”字的城市名:湖州、杭州、蘇州。

4、介紹一個地名的來歷。(每組輪流說)。

5、把地名串聯在一起,編一個有趣的故事。(加分題)。

(三)評選優(yōu)秀活動小組。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故事有什么聯系。

(二)分角色朗讀,深入體會中心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分角色朗讀,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課文講了幾個故事?每個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標題來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三)了解課文第1自然段與下面三個小故事的聯系。

課文的第1自然段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這是全文所有故事發(fā)生的總的原因,沒有這個原因,就不會有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發(fā)生,也不會有澠池之會這個故事的發(fā)生,沒有這兩個故事的發(fā)生,就不會有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終職位比廉頗還高,因而就更不會有負荊請罪這段佳話。

(四)編排課本劇:

本文由三個故事組成,內容較長,關系較為復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讀課文,注意人物的語言、語氣。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2.檢查朗讀情況,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練朗讀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編排一些動作,朗讀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適的人讀敘述語言。

3.表演課文內容。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讀表演。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一批朗讀表演之后,大家評議,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如還有時間,可以再請一些同學朗讀表演。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十五

《將相和》參考教案(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故事有什么聯系。

(二)分角色朗讀,深入體會中心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分角色朗讀,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課文講了幾個故事?每個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標題來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三)了解課文第1自然段與下面三個小故事的聯系。

課文的第1自然段“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這是全文所有故事發(fā)生的總的原因,沒有這個原因,就不會有“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發(fā)生,也不會有“澠池之會”這個故事的發(fā)生,沒有這兩個故事的發(fā)生,就不會有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終職位比廉頗還高,因而就更不會有“負荊請罪”這段佳話。

(四)編排課本劇:

本文由三個故事組成,內容較長,關系較為復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讀課文,注意人物的語言、語氣。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2.檢查朗讀情況,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練朗讀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編排一些動作,朗讀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適的人讀敘述語言。

3.表演課文內容。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讀表演。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一批朗讀表演之后,大家評議,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如還有時間,可以再請一些同學朗讀表演。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十六

教學內容:

課本p42、43頁及練習八中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緊密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學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加深對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學難點: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相關圖片、方格紙、正方體和長方體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完成第42頁練習八的第2題。

出示三角形和四邊形。

觀察這兩個圖形,你發(fā)現了什么?指名匯報。

學生觀察圖形并思考。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認識角和直角。

[設計意圖]:情境學習,進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頁練習八第3。

要求觀察區(qū)分出題中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為什么?說說理由。

學生觀察題中的圖形然后判斷,匯報說明理由。

如第2個圖可以引導學生說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練習八第3題。

教師讓學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這兩個角做成投影片,把他們重疊起來驗證。

學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從而驗證角的大小。

指名匯報并說明你發(fā)現了什么?

3、完成第42練習八第4題。

教師先讓學生直觀判斷,再用三角板來檢查題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學生先獨立直觀判斷,再用三角板檢驗。

指名匯報,并說明理由。

4、完成第42練習八第5題。

教師用釘子板或讓學生在點子圖上照樣子畫出兩個圖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檢驗一下是否是直角。

學生活動。

5、完成第43練習八第6題。

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照教科書上的樣子畫。

觀察這兩個圖形,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兩個三角形,觀察圖形、思考、匯報。

指名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了解到: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角的'大小與畫出的邊的長短無關;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學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學習效果測評。

1、完成第43練習八第7題。

左圖中有3個角,中圖中有7個角,右圖中有8個角。做題時教師要先讓學生找,教師作必要的指點。

2、完成第43練習八第8題。

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個角。教師指導學生數數看一共有多少個角。

學生活動。

指名匯報并演示數法。

[設計意圖]:變式練習加強學生對角和直角的認識。

四、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十七

教學要求:

1、學習書寫課文中的生字。

2、指導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一、復習提問。

1聽寫詞語。

遙遠潔白不論第二故鄉(xiāng)。

顯得傳說所以三五成群。

2根據第二段的描寫畫一只仙鶴,并涂上顏色。

二、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卻:共七筆。左右結構。須注意的是:左寬右窄,左高右低。去字的第三筆橫從橫中線上起筆,至豎中線止。右邊是單耳旁,不是雙耳旁。筆順為橫折鉤、豎。

所:共八筆。左右結構。第三、四筆分別為橫折、橫。第一、五筆均為平撇,第二、六筆均為直撇。

慮:共十筆。半包圍結構。第一筆為豎,在豎中線上。第五筆為短撇,第六筆為豎彎鉤。

遙:共十三筆。半包圍結構。右上是爪字頭,右下是缶,須逐筆書空。

2其他要描紅的生字。

之:共三筆。獨體字。筆畫少,不易寫好。須著重指導。第一筆點在豎中線上落筆,第二筆橫撇的橫、撇都較長,橫在左上格橫中線上方起筆,微微上斜,至橫中線右上格接近中部處轉折寫撇,穿過田字格的中心向左下方順勢撇去。撇與捺的收筆處相接。

引:共四筆。左右結構。指導時須注意兩點:左邊部分的筆順是:橫折、橫、豎折折鉤;右邊的的.一豎,與弓字要保持適當距離,切忌靠得太近。

論:共六筆。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第二筆為橫折提,一筆寫成。右下是匕,先寫撇,不出頭。

顯:共九筆。上下結構。曰在橫中線上方,業(yè)在橫中線下方。曰略小而業(yè)顯得扁而寬,穩(wěn)穩(wěn)托住上方的曰字。

3描紅練習。

三、背誦指導。

1指名背誦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兩句)。

各寫的什么?

指名試背。

3默讀第三自然段,思考自然段內幾句話的層次。

齊讀第一句。

問:丹頂鶴有哪三長?

為什么說它處處顯得高雅?

人們?yōu)槭裁从纸械ろ旡Q是仙鶴?

試背第三自然段。

4指名填空。

我國的是丹頂鶴的。丹頂鶴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這里,它們,地生活著,要在這兒度過。

5分段試背,然后背誦全文。

四、課堂作業(yè)。

1填空。

(1)丹頂鶴有一身羽毛,而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的。它的頭頂,就象嵌著一顆,所以人們叫它丹頂鶴。

(2)丹頂鶴的樣子很逗人,它的、和都又細又長,不論在地上,還是在天上,都顯得那么高雅。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十八

教學要求: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進一步掌握用豎式計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有余數除法的計算。

教學重點: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進一步掌握用豎式計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有余數除法的計算。

教學難點:能正確的進行有余數除法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口算。

7×79×621÷33×4。

24÷812÷235÷74×7。

6×948÷818÷256÷7。

2.回憶上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容?

3.今天我們就來練習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二.計算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1題。

1)出示題目,生弄清題意。2)學生獨立完成。

3)反饋,指名說說自己是怎樣寫的,每個算式的意義是什么?

2.完成練習一第2題。

1)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2)生說說怎樣想到商的。

3.完成第5題。

1)生找出錯處,并改正過來。2)指名說說錯誤的原因。

3)問:如何才能找到合適的商?計算有余數除法時還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6題。

1)學生分組計算,指名板演。2)反饋。

3)比一比:每列火車中的三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5.完成第8題。

1)生口答商是幾。2)分組計算檢驗。

三.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練習了有余數的除法,在計算時要想被除數中最多有幾個除數,還要注意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四.作業(yè)設計。

練習一第3、4題。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十九

(課前準備,小黑板上寫好課文。)。

上課師生問好。

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下課文。

一生朗讀課文。(生鼓掌)。

師:小伙子讀得很流暢,我相信在學習的過程我們會讀得越來越好的。同學們,咱們學習文言文,翻譯來疏通文章,這是我們必不可少的。而且這項學習活動,我們一定要扎扎實實的把它做好。在預習的時候我們已經根據課文下面的注解獨立地完成了第一稿的翻譯。然后呢,我們進行了小組的討論,又在小組內把我們的翻譯進行了交流。但是我們的第二稿還沒有完成,因為我們在小組內還存在著小組無法完成的翻譯和爭論比較激烈的句子。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來解決這些問題。

小組有問題的這些同學站起來,到黑板上來把這些問題畫出來。自已上來。

學生到小黑板上來畫有問題的課文句子。

師:看一下,如果是相同的我們就不畫了。

(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的句子: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海運則將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

師:看來我們在翻譯上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你們看,這些問題是我來解答還是我們自己來解決一下。

生示意自己解決。

師:好。自己來解決一下是吧?那我們還是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解決。現在跟教室里有所不同,我們前后幾桌組成小組,變成六人小組。把黑板上畫線的句子我們討論一下。

生小組討論,師巡視交流。(約三分鐘半)。

師:來,我們停下來。解決得差不多了哦?來,有沒有小組解決了一個問題,請這小組舉手。

生1:我們組解決了“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它的意思是野馬般的霧氣塵埃是生物氣息相互吹拂而形成的。

師:通不通順?通順?哦,不同意,你說。

生2:我覺得應該是流動的霧氣塵埃各種有生命的東西所產生的呼吸而維持的。

師:你剛才說的是什么?(問生1)吹拂的。

生1:我要解決的是“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我覺得它的意思是當它鼓起翅膀在天上飛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

師:你說。

生:我們組認為“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意思是鵬鳥憑著由急劇盤旋而上的颶風由地上達到幾萬里的高空。

師:這一句話,我們很多小組有不同的問題,她這句這樣翻譯了,我們其他小組還有什么問題嗎?還是有疑問的,你來。

生:我覺得不應該翻譯出九的虛指,直接翻譯九的話會更有氣勢。憑借旋風盤旋而上可以達到九萬里。

師:你強調了這個九,可以不翻譯。大家知道這個九是虛指,指的是極高極高。對不對?你不把翻譯出來也可以。

生:的是我們組翻譯的是“水擊三千里”,我們覺得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翅膀拍擊水面擊起三千里高的海浪。第二個意思是鵬生長翅膀拍擊水面,長三千里。

師:你們對三千里的浪是高還是長你們還是有爭論,是不是?其他組怎么看?

生:這個不是浪花,而是遠。

生:擊。

師:其實就翻譯而言,我們可以稍稍模糊一點,不要把它說成是高或者是長,就是大鵬的翅膀擊水,擊起了三千里的海浪,你們覺得可不可以?有的時候稍微開放一點,會更好。

你說。

生:我們組還討論了“海運則徙于南冥”,我們討論的結果是趁海運之時,大鵬鳥能乘風到南海。

師:好的,大家拿起鉛筆把第二稿給補充完整。上面這些句子,有哪些是你們沒有翻譯好的,你們把它補充完整。

學生動筆補充翻譯。(約兩分鐘)。

師:翻譯好后,輕聲的讀讀,讀一讀自己的翻譯。

師:好,同學們。我們近代有一個思想家、翻譯家叫嚴復,對我們的翻譯提出過三個字的要求,就是信達雅,信和達呢,就是要準確。不過他還提醒我們,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稍稍的靈動一點,讓我們的句子翻譯除了字詞的落實之外,還可以帶上自己對文句的理解,從幾句話,甚至一整段的角度來看一句話一個詞的翻譯,從而使譯文更加自然流暢,更能表達文意。就像我們剛才翻譯“水擊三千里”,我們在糾結高還是長的時候,我們把它放一放,其實也一樣的。

師:好,下面讓我們用紅顏色的筆在我們的翻譯上潤色一下,讓我們的翻譯更自然更流暢。

師巡回指導學生的修改。(師:修改在三四兩條橫線上。在你覺得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一下,潤色一下。不一樣的修改放在第三、第四行。)(約四分鐘)。

師:好。你把文章前面的部分,把你的翻譯讀出來。

生:在一望無際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條神奇的魚,它有一個震撼的名字,叫做鯤。鯤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千里長,、后來、這條魚搖身一變,化做了一只巨大的鳥。這只鳥的背非常非常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鼓起它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飛翔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這個鳥在海運來臨的時候乘著颶風南行,將要遷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

師:(生鼓掌)很好。這樣一翻譯,就顯得很有味道的感覺。接下去,你來。

生:《齊諧》是一本記錄怪異事物的書。書里說道,當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寬大的翅膀拍打水面,擊起了三千里的水花。啊,鵬,它乘著六月將回旋而上的旋風,飛上九萬里的高空。游動的霧氣啊,塵埃啊,是各種生命呼吸所產生的。天空是藍色的,或者是天空真正的顏色吧!還是因為太高太遠,看不到它的邊際呢!大鵬在高空俯視下面時,也不過是這樣罷了。

師:當我們再來讀文章的時候。接下來我們就自由地朗讀課文。繼續(xù)。

在你覺得需要修改的地方潤色一下。

師:你把你前面部分第一段的翻譯讀出來。

生:在一望無際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條神奇的魚,他有一個震撼的名字,叫做鯤,鯤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后來,這條魚搖身一變化身成為一只巨大的鳥,這只鳥的背非常非常的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鼓起他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飛翔的時候,他的翅膀就像是天邊的云,這鳥在海運來襲的時候,乘著疾風南行將要遷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

師:非常好,這樣一翻譯,我們讀起來就有味道一點,再請同學再讀讀。

生:《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書里說道:“當鵬鳥遷徙到南海的時候,寬大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水花。啊,鵬,它是乘著六月扶搖而上的大風,飛上九萬里的高空?!绷鲃拥牡撵F氣啊,塵埃啊,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所產生的。天色藍色的,或許是上天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因為它高曠遼遠而沒有邊際呢?大鵬在天上俯視下面的時候,也不過像這樣罷了。

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翻譯的時候加了一個“啊“句,使翻譯更具有個性化,把自己的情感也融進去了。同學們,我相信,通過我們的翻譯,再來讀文章的時候,會輕松一些,也許會有新的發(fā)現呢,請同學們自由的大聲的朗讀課文。

生朗讀課文。

屏顯【三個問題:

1、鯤為什么要變成鵬?為什么要那么大?為什么要飛往南冥……。

(殷夢雪,陳紫馨,黃洪麗等)。

2、文章最后一句寫大鵬往下看,是想說明什么?

(陳瑩婷,周杰。余孫遠等)。

3、莊子寫這篇文章空間想表達什么?

(何可人,王奕彬,周佳皓,徐夏雨等)】。

生:我覺得莊子鄉(xiāng)表他想表達大鵬鳥的目標理想很遠大,由此感到莊子的理想也很偉大。

師:你從哪里可以看出大鵬鳥的理想和目標很遠大?

生: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師:由此可以看出莊子的志向也很遠大。

生:我覺得莊子想要表達逍遙、自由的情感。

師:他通過什么表達的?

生:他通過大鵬鳥非常大,他想飛過南海去追求自由逍遙。

師:你是說他想借助大鵬鳥的自在逍遙來表達自己的自在逍遙,好的。

生我覺得他要借助大鵬鳥飛往南溟追求自由,表達自己想要,因為他處在戰(zhàn)國時期,他希望自由和平。

師還是通過大鵬鳥來表達自己的向往。

生:他們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大鵬飛往南溟,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師:因為現實是不自在的,所以他向往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同學們在講自己看法的時候還是能夠聯系到當時的背景的。

師:辯證思想,你也很具有辯證思想,你把它說說看。

師:剛才有的同學說“莊子借助大鵬的逍遙來表達自己的逍遙”

生:這種看法我也贊同。

師:但是你還有另外一種看法,把你另外一種說法明確表述一下。

生我覺得莊子還要表達一種,萬物并不是唯一的,一切都是在發(fā)生的變化。

師:那么為什么大鵬從上面看來和我們人看上去是一樣的呢?

生:因為對于大鵬來說,他的翅膀卷起的風暴,抑或它乘借著六月的大風而上,從這里可以看出,從它這里來看,它的身下都是霧氣,霧氣阻擋他往下看的視線,所以對于大鵬來說,也不一定看到真正的顏色。

師:你覺得大鵬逍遙嗎?

生:我覺得他很逍遙。

師:昨天我們同學在預習反饋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同學很有意思的答案,叫做沈一杰,我們請她來讀讀她的觀點。

生讀文章。

師:原本是不逍遙的,他想化而為鳥,追求真正的逍遙,但它真正的化身為鳥了,它逍遙嗎?我只是順著你的思路再說,我和你爭論一下,因為很多智慧都是在爭論中出現的。

生:大鵬鳥化而為鳥時是不逍遙,因為它要在海運之時徙于南溟,它是被迫的。

師:哪一個詞???

生:徙,遷徙。

師:海運之時,海運是什么時候?

生:大海波濤洶涌動蕩的時候。

師: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呢?

生:因為這個時候比較危險,

師:危險的時候他徙于南溟。

生我認為大鵬鳥是不逍遙,海運則將徙于南溟,他想追求理想到達南溟,但是他必須在海運的時候,風很大的時候,借助在海運的時候的風遷徙到南溟。

師:他才是真正的根據文章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生:我覺得大鵬鳥是逍遙的,

師:說出你的根據來。

生:因為她從北海到南海的路程很遠,說明他很享受這個過程。

生:我覺得它不逍遙,雖然前一位同學說它可以在空中自由飛翔,去自己想要去逇地方“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游動的霧氣,塵埃它們都是非常小的生物,它們也要憑借風來飛翔,它們與大鵬是一樣的。

師:“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逍遙的,因為它可以無拘無束的探索搏擊無邊的天際,

師:從哪里寫出來的?

生: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的。

生:我覺得鵬逍遙的,因為沒有事物可以做到絕對的逍遙,同樣依靠著其他的事物,所有事物都需要相互依存。

師你舉個例子看。

生“海運之時則江西于南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鵬需要借助其他大風,其他事物呼吸所產生的氣息,霧氣才能到南海。

師:它也是需要憑借的。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不顯示?

因為他做魚或鳥的時候都是有所羈絆,不是無憂無慮的,

師舉例說說。

生他是魚的時候想要化身為鳥。

師他想化身為鳥就說明他不夠逍遙。

師:大家有沒有覺得,我們這位女生把剛才我們的觀點都解釋了呢?在他看來,鵬要化而為鳥,他要飛往南溟,他們種種姿態(tài)就是一種逍遙,智慧就這樣在辯論中出來了,非常有哲思。

師:還是有局限的。

生:我覺得鵬相對于其他很多的生物來講,它算是逍遙的,至少它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師:舉個例子。

生:比如說,它既然可以做到化而為鳥這個地步了,有些生物對于自己的理想雖然有所想的話,但、有許多的束縛,然后沒有辦法去追求。

生:我覺得這個鵬能飛上九萬里的高空,也是要憑借著扶搖激蕩回旋而上的大風而飛上九萬里,因此我覺得它是不逍遙的,雖然它能飛得很高,但是它也要憑借著扶搖。

師:是的。好,你說。

生:世界上沒有絕對的逍遙。剛剛班長說題目是《逍遙游》,我想結合一下社會背景,那個莊子在文中只是表達一種寄托,但也不能全部否定。真正的逍遙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的。從那個“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看出來,生物是相生相息的,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完全脫離。

師:你說的話雖然比較秀氣,你似乎在給我們一個總結,那么的辯證。

同學們,《逍遙游》原文洋洋灑灑幾千字,我們今天只學習了前面的兩段,小小的兩段,一百四十多個字。我想如果咱們以后能夠去看一看《逍遙游》的原文,看一看莊子的其他文章,或者像幾位同學一樣,再去關注一下他的生活背景,那么我們對于莊子的追求,逍遙的追求會更加清晰。

【屏顯: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只抓住了一個機遇,憑借著颶風,讓自己遨游和自由飛翔的鯤鵬。這也是一只有著遠大的目標并且內心蓄積了無窮力量的鯤鵬,它翱翔在《逍遙游》之中,它是最富有魅力的一個形象。

它又翱翔在中國文學文化歷史上,又是一個極受關注的最富象征意義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李白啊,杜甫啊,他們的筆下都有這只鯤鵬在?!浚ò鍟嬀€條形成鵬)。

師:來,同學們,帶著這樣的理解,我們拿起文章,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

生齊讀。

師:找?guī)拙淠阈哪恐?,嘗試著背背看。(鈴響)下課。

胡楊。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二十

1、初步欣賞民間打擊樂《鴨子拌嘴》片段。讓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鴨子的生動形象,感受樂曲強弱所帶來的變化。

2、能完整、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數鴨子》。

3、通過本課教學,感受生活中的.樂趣與同學之間的友誼。

4、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為歌曲創(chuàng)編歌詞。

教學重難點。

教具準備常用設備:錄音機、鋼琴、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出示課題。

1、今天老師帶來了大家喜歡的小動物,請注意聽一聽,它像是誰?

2、初聽《鴨子拌嘴》音樂片段?!跋胍幌?,猜一猜,剛才音樂中的聲音好像是什么動物在叫或說話?”

(多媒體出示鴨子圖)然后讓學生交流想象并相互模仿。

二、聆聽《鴨子拌嘴》音樂。

師口述音樂故事,并讓學生自由模仿鴨子走路、說話、游泳、游戲。

1、模仿鴨子吵架。

2、師生表演。在音樂背景下,師和生一起表演鴨子走路、說話、游泳、游戲、拌嘴。

3、小結。

三、學唱歌曲《數鴨子》。

1、導入?!敖裉炖蠋煄砹瞬粌H是一大一小兩只鴨子,而是一群,那么有幾只呢,想不想聽聽其他小朋友數鴨子”

2、初聽歌曲《數鴨子》。“要求聽出這些小朋友是怎么數的?!睂W生回答后集體學一學。

3、復聽歌曲?!耙舐牫鲞@些小朋友在哪里數鴨子以及歌中唱了那些話?!甭牶髮W生回答,出示兒歌集體讀一讀。

4、聽譜整體感受旋律。

5、認識休止符,學生跟隨鋼琴旋律,用手勢感受出休止符。

6、教師彈奏旋律,學生用“gagaga”唱出旋律。

7、教師范唱,感受情緒。

8、學生學唱,先跟琴唱,后跟錄音唱,接龍唱,個別唱相結合。

9、鞏固歌曲,學生邊做游戲邊唱歌。

四、創(chuàng)編歌詞。

1、導入?!澳氵€喜歡什么動物,我?guī)Т蠹胰游飯@看看,你能不能象數鴨子那樣唱一唱。”

2、分組創(chuàng)編。根據學生報出來的喜歡的動物,自由組合看著多媒體出示的動物畫前討論如何唱。

3、分組表演。(只有個別學生喜歡的少數動物,也可集中在一組,各唱各自喜歡的動物)唱后讓學生互評和自評。

五、課堂小結。

1、小結。師:“今天,我們在動物園見到了許多小動物,小朋友們還能把小動物請到我們的歌曲中來,和他們成為好朋友,你們可真能干!”

2、隨《數鴨子》律動出教室。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二十一

一、歸納《藥》的主題。

分析小說主題,要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出發(fā),進行認真的考察,還得了解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chuàng)作小說的動機。

讓學生討論,發(fā)言。

作品的明線也是主線,突出地描寫了群眾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華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饅頭能治癆病,居然讓孩子把革命者的鮮血當“藥”吃,而且對革命者這樣冷漠無情,對劊子手康大叔反倒畢恭畢敬。茶館里的一伙人對革命者宣傳革命,“感到氣憤”;對革命者挨牢頭的打,幸災樂禍;對革命者嘆息牢頭不覺悟,紛紛胡說“瘋了”。革命者被殺害,人們“潮水一般”地去看熱鬧。這些都充分說明群眾毫無覺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線突出地描寫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憂國忘家,卻被族人告發(fā);在獄中仍然宣傳革命,卻招來一陣毒打;在刑場被殺,只招來一幫“看客”;鮮血還被別人當“藥”吃。他的母親上墳,還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為之犧牲的革命大業(yè)??梢娝嵌嗝醇拍嗝幢?。

魯迅與友人談到《藥》時說:“《藥》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并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藥〉》)。

魯迅先生自己的說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實際,又符合當時他的思想,應該認為這是對《藥》的主題的精當的概括。

幾十年來,對《藥》的主題爭論不休。有的認為表現作者“對于世間的恐怖”(周啟明《關于魯迅》),有的認為表現“親子之愛”(葉紹鈞、朱自清《精讀指導舉隅》),這兩種看法已不能為大多數人接受。還有幾種看法是:歌頌革命者夏瑜;揭露黑暗統(tǒng)治;批評群眾落后和麻木;批判革命者脫離群眾。比較通行的做法,是把上面幾個方面雜糅在一起當作《藥》的主題。上述種種,或者只突出了《藥》的某一方面,或者沒有突出《藥》的重點,或者不符合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似乎都還可以討論。

課后練習一討論,解答:

《藥》的主題應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眾的愚昧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為群眾而犧牲了,群眾卻因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第一種說法,“表現親子之愛”,是錯的。這是只看表面現象,沒看問題的本質。表現“革命者的悲哀”,是對的。

第二種說法,可以說在客觀上“揭露革命者脫離群眾的弱點”。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不合作品實際和作者當時思想狀況。

第三種說法,對。但只講了一個方面。

第四種說法,也對。但只講了次要方面。

小說通過描寫華、夏兩家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更重要的是,它通過“藥”這一發(fā)人深省的事件,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當時殘酷的現實,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二、賞析標題。

標題《藥》指的是人血饅頭,這一事物使小說的明暗兩條線索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揭示了華、夏兩家故事的底蘊。

標題《藥》有概括情節(jié)的作用,買藥、吃藥、談藥……等情節(jié),都圍繞“藥”展開。

標題《藥》具有揭示主題的作用:蘸有革命者鮮血的饅頭決不是愚昧的群眾所想像的醫(yī)治病苦的良藥。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者注意?!?/p>

三、布置作業(yè)。

1.根據課文進行改寫,或以情節(jié)為主,如《華老栓買藥》《夏四奶奶上墳》;或以人物為主,如《夏瑜的故事》《華老栓一家》《康大叔其人》;或以環(huán)境為主,如《古囗亭口》《茶館速寫》《墳場剪影》。完成之后組織學生交流。

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小組選出一名對戲劇創(chuàng)作較有興趣的學生執(zhí)筆,用《藥》的第三部分(高潮)內容為材料,以《茶館人物譜》為題,將該部分改為獨幕劇,然后集體修改,利用課外活動時間作匯報演出。

地名第三課時教案篇二十二

教學內容:練習六第8——11題。

教學目標:復習長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教學重點:表面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表面積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用具:正方體木塊27個。

教學過程:

1、長正方體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怎樣計算表面積?

1、正方體的棱長是8分米,這個正方體的棱長之和是()分米,表面積是()。

2、一個長方體長2米,寬4分米,高4厘米,這個長方體棱長之和是()分米,表面積是()平方分米。

你想怎樣做這道題?(先計算出一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再求出10個的表面積,最后要換算單位。)獨立做。

師:計算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般需要計算六個面的總面積,但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常常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解答這類問題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首先確定需要計算哪幾個面的面積,其中有哪幾個面是相等的,再決定計算方法。

1、一座辦公樓的門廳有4跟同樣的長方體的水泥柱,長和寬都是4分米,柱高4米。在每根柱子的四壁刷上油漆,刷油漆的面積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計算出四個面的總面積)。

2、一個游泳池,長50米,寬40米,平均深1.5米.在池底和四壁抹上一層水泥,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4.5千克,共需要水泥多少千克?(先求五個面的面積和,再求水泥的重量。)。

3、一個長方體的大衣柜,長0.9米,寬0.5米,高1.8米,在它的正面和左右兩面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積至少是多少平方米?(三個面的面積)。

1、練習六第10題。

如何把這個長方體木塊分成兩個棱長為4厘米的正方體?

師:截完后,增加兩個面,所以2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和大于原來的長方體。增加的每個面面積都與左(或右)側面的面積相同,因此增加的表面積就是4*4*2=32(平方厘米)。

2、練習六第9題。

使學生明確:在計算組合圖形的表面積時,兩個圖形重疊部分的面積不能算在表面積里。

3、練習六第11題。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得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就是大正方體8個角的小正方體,共有8個;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12個;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6個,即大正方體6個面最中間的小正方體;沒有涂到顏色的小正方體只有中間層的中間1個。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收獲嗎?

p37第8、9題。

教學反思:

重結果更重方法。

表面涂漆小積木塊數的問題,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得出正確結論,但我覺得引導學生找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才是學習數學的重要任務。因為這樣,學生就能運用數學方法迅速而又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

在教學中,我改變教材問題的呈現順序。先找三面涂色的塊數,再到兩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塊數,最后找沒有涂色的正方體有幾塊。這樣的改動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到難。沒有涂色的正方體無法直觀地從立體圖中觀察得出,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改動順序后,有的學生無法憑借空間想像得出,他們另辟蹊徑,從總數中減去三面涂色、兩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正方體數,也可以得到正確結果。

通過此題教學,我旨在引導學生發(fā)現:

1、只有位于正方體八個角上的那些小正方體是三面涂色.也就是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塊數就等于正方體的頂點數,有8塊。

2、兩面涂色的那些小正方體,位于正方體的兩個面的交界處,但又不在正方體的頂點處。因此,只需要首先確定正方體的某條棱上出現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塊數,而正方體有12條棱,然后乘12就可以求得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塊數。

3、一個面涂色的小正方體位于正方體每個面的中心部位,既不在正方體的頂點處,也不在棱上。因此,只需要首先確定正方體的某一個面上出現的一面涂色小正方體的塊數,而正方體有6個面,于是可乘得出一面涂色的小積極木塊數。

4、最后用總塊數—三面涂色的塊數—兩面涂色的塊數—一面涂色的塊數=不涂顏色小正方體的塊數。

在此基礎上,我將此題適當延伸。將數據由“27”變成“64”讓學生再次嘗試,果然速度及正確率都有較大提高。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71889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