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心得(實用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08:01:31
老子道德經心得(實用20篇)
時間:2023-11-29 08:01:31     小編:雨中梧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瑰寶,我們應該傳承和弘揚。寫總結時,我們要注意選擇合適的語言和詞匯,以突出主題和思想。我們?yōu)榇蠹艺砹艘环莞咝W習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一

段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道德經》第一章的開頭,也是老子對于道德的第一層理解。在我的理解中,老子對于道德的探討主要包括了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以及無為而治的智慧。在讀完《道德經》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真諦,也對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道德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領悟。

段二:

老子指出,道德并非是名利所能比擬的,因為道德超越了人們浮躁的欲望,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追求和境界。人們常常被社會上瑣碎繁雜的名利所迷惑,一味追逐權力、金錢和地位,往往忽略了心靈和靈魂的需要。而道德,正是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去追求一種更高尚而純粹的精神境界。在現代社會中,名利之爭無處不在,商業(yè)利益、政治斗爭、人際交往等都充滿了世俗的名利考量。然而,正是因為追求名利,人們往往迷失了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因此,學會超越名利的束縛,追求道德的境界,成為我們實踐道德的重要一步。

段三:

道德觀念要在個體的修身養(yǎng)性中得到體現。老子提出了修身養(yǎng)性,即通過舍棄物質的欲望,追求內心的安寧與卓越。修身養(yǎng)性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內外和諧,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融入社會并與他人和睦相處。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心有余力。老子告誡我們要與自己的欲望和嗜好對抗,克制住沖動和貪婪,修身養(yǎng)性才能真正徹底。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成為一個更加平和、善良和有責任感的人。同時,修身養(yǎng)性也使我們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段四:

道德的實踐需要智慧的引導。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智慧,主張關注自然規(guī)律,注重隨遇而安。在社會運作中,有時候我們不能過于強求,而應該隨順自然,在適當的時機采取合適的行動。過度干預會引發(fā)更多的問題和矛盾,而適當的無為而治,可以在最小的代價下實現最好的效果。諸如政府的管理、企業(yè)的經營、家庭的教育等,都需要智慧的引導和無為而治的思維。當我們面對困境和挑戰(zhàn)時,掌握無為而治的智慧,尊重自然規(guī)律,才能避免盲目行動和因為個人意志而帶來的后果。

段五:

在實踐道德的過程中,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影響。同時,要堅信善良與真善美的力量,將道德價值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路徑,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也各異。而每一次的選擇和行動都是對自己內心價值的選擇和堅守。只有通過踐行道德,讓道德品質成為自己的堅實內核,才能最終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總結:

通過閱讀和體悟《道德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真諦,認識到了道德的實踐需要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以及無為而治的智慧。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的內核,也是我們與世界和他人建立聯系的紐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不忘初心,修身養(yǎng)性,用智慧和善良引導我們的行動,最終實踐道德。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個體的幸福與內心的滿足,同時,為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做出更多的貢獻。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二

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制高點,本體論是哲學的制高點,而現在世界主流哲學距離本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基本環(huán)節(jié)或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識本身[理性思維是意識活動]。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只該用于制作指向本體的“路牌”,而那路牌應標明:實證本體須泯滅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以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手段。

《道德經》文句偏政治哲學,歷代學者也只能將研究與注釋的重點偏向政治哲學,這妨礙了對本體論思想的展開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經》卓絕的本體論思想被權術、權謀的敘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標題的“現代闡釋”首先要做的是只關注其本體論思想而忽略其他。

《道德經》第一章就告訴人們離開素常意識才能實證本體、哲學上最在意最希望捕獲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保ā兜赖陆洝返谝徽拢┛梢匝哉f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體。開篇就清楚地指向本體論,同時也隱約提示出意識[語言是意識思維所依憑的符號]與本體相排斥。后句句式與前句同,義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稱謂的便不是恒常本體?!懊笔呛苤匾母拍?,名意味著對事物的感知、區(qū)別、把握和命名,名即人類智慧的標志。名的心理機制基礎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這一分離使得人類能夠將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對象化,當然也是屏蔽人們認知本體之障。老子注意到本體不可言說的特質,表明由俗常對二元對象思考,改換為對“知性[知的能力]”進行考查。

哲學史主流意見說老子的“道”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這表明老子的本體論是“心物同一”[至少與心無隔]的命題。《道德經》說本體除了使用“道”,還出現“一”、“玄”等字詞。請讀下邊章節(jié)的“一”既指代本體:“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道德經》三十九章)本體融徹一切時一切域,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體知識]。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靈”,這里老子指出人類知性本體為根據、或說來源于本體,也是《道德經》本體論的形而上領域的定位。寂靜本體不僅直接吸引人類集體潛意識去求索自己的,似乎還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方向實現閉合。既要求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極至作品:人類,以本體為根據的智慧,親證本體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類有資格完成本體的閉合運動。本體與人類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內同外通”。

哲學基本問題有二,一個是本體論,一個是認識論,這章看作是《道德經》認識論思想:本體是人類知性的根據和來源。知性來源是個謎,比較重要的看法是說知性來自以勞動和進化。但這看法忽略了人類對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繪、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兒童也能用樹枝,刻畫日月花鳥;而猴子等別的動物怎樣進化甚至專門訓練也做不到。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區(qū)別只能在于一點:人類大腦與本體同一、同構、為相同密碼系統(tǒng)。而本體融徹一切物象,所以人類觀察任何物象,本質上應看作是本體從觀察者人與被觀察對象兩端自映自。所以從本體意義說,人類知識為先驗,本體意義先驗、內核同構,非指具體門類知識先驗。人無論面對面對任何物象,也無論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終能夠建立對該對象的系統(tǒng)知識,蓋因內質都被本體融徹、內質同構。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一為本體,二為陰陽兩儀,三為原始物質[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體論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論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號系統(tǒng)直觀描繪本題模型,并將上節(jié)說到的本體與人類知性的關系也反映在卦圖當中。試將“三”實數化,因陰陽兩儀不對稱的最小排列組合必須是三個要素[對等中和],共得八組三爻卦象,但因純陰純陽不成物,將乾坤兩卦看作與兩儀同而取消。所余為六卦,故《道德經》本體論的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這是可驗證的模型,原始物質[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種,這模型都被證偽;同時若理性及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級層實證形而上之本體,這個本體論模型也被證偽。這驗證條件足夠苛刻。

重復:以陰陽兩儀全排列、去掉純陰陽卦象余得六組卦象,視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既無論取一粒沙、一片葉、一根毛發(fā)或金屬元素一路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六種原始物質[基本粒子],這也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處。

本體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那么人們怎樣去實證本體?“不窺牖,見天道?!保ā兜赖陆洝返谒氖哒拢┕糯鷽]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老子這里朦朧地指示要離開素常意識、進入特殊的超意識態(tài)去證悟本體。再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道德經》第十章)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tài)嗎?清除雜念使心靈成為沒有瑕疵的玄鏡。那“玄鏡”態(tài)能映射本體與心體同一之境。我們以現代心理學提供的新知見去領會和補充老子的思想,既人類原本統(tǒng)一、與本體直接同一的心體在降生分裂為為意識與潛意識兩截,屏蔽了本體之境,需要經過必要的訓練和修行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才能回歸本體與心體同一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道德經》四十八章)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這里也理解為本體對意識及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所依憑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排斥。意思是試圖以思維去琢磨本體便不可得。在探究本體的努力中不可能廢棄文字和理性,但它們是用來制作“路牌”,路牌上寫著:本體不在東西南北中,去意識思維歸附統(tǒng)一心體即顯現。

老子《道德經》的修身指教,后來成為道教修身修命為要旨的依據,可惜丟大得小,敬奉老子卻遮蓋了他最有價值的本體論思想。這樣說并非否定修行的意義,人類自身與宇宙有呼應,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諸身。所以修行有積極意義,對健康也有利,但最該體會和實踐的是本體示現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保ā兜赖陆洝返谌苏拢┚邆洹吧系隆钡娜瞬槐憩F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吧系隆敝隧槕匀粺o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應該對道與德關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經》考察道與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兩者內在聯系:道[本體]為宇宙根,也為德之根,但這里的“德”指人類社會倫理基本規(guī)則。老子的稱為“上德”、“玄德”以區(qū)別以一般道德規(guī)范。寂靜無為的本體無礙萬物萬象衍生,所以無為本體示現之德為生、為仁、為善。與本體直接對應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這層面的道德律。

本體至簡,沒人能列舉出比本體更為簡單的東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葉也要比本體復雜千萬倍。各主要哲學流派和宗教多承認本體的存在,只是稱謂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實相、上帝、絕對理念、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宇宙絕對本體。本體非物質也非精神,似混沌態(tài)、氤氳態(tài)、信息態(tài)、邏輯態(tài)、規(guī)則態(tài)的純存在,是顯示為“空”的“在”。本體質為“中和”,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fā)生化合,更象是一種“語句”或“指令”,這語句的基本含義是靜極而動,其形而上心體應稱“無極”,其形而下作用起點稱“太極”,兩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體意義同一,無條件直接重合。意識雖然屏蔽了那同一狀態(tài),但僅是屏蔽,潛意識與本體秒秒契合,這性態(tài)通過人類集體潛意識吸引人類向同一態(tài)回歸,圖騰、巫術、宗教、哲學、科學都包含這努力。可惜,主流哲學以理性為尺度,將宗教等統(tǒng)統(tǒng)視為迷信而排斥。人類有文字文明史僅僅幾千年,人類對理性如此執(zhí)著和信賴本身才是迷信,將理性樹立為唯一尺度等于將盲目信賴提升為信仰堵塞了通往終極真理的唯一路徑。

從《道德經》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該闡釋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從使用時起就是天帝、自然的總稱,而“人”的含義則是人用以感知的心體、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當代闡釋即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減了命題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經》本體論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著需要做出“合”的動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題則確指兩者原本一如。事實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來自莊子對老子思想的體悟,莊子:“天與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確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質的倒退。今人應通過對《道德經》的現代闡釋,由“天人合一”朦朧本體觀到“心物同一”本體論模型的回歸。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三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化名人,被譽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道德經為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包含著許多智慧和心得,對于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將通過總結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和個人心得,探討它們對于現代社會和個體的啟示。

老子道德經中蘊含著許多智慧,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無為而治”的思想。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在于順應自然的道,放棄功利心和追求,而是去追求和諧、平衡和自然的存在。他提倡培養(yǎng)內在的修養(yǎng),并以不爭不搶的態(tài)度面對外界的競爭和困擾。這就帶來了一個智慧的啟示,那就是在困境中保持冷靜和淡定,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

個人在學習和思考老子道德經時,我深深感悟到智慧是通過體驗和履行道義而獲得的。我明白了“無為”并不是消極怠工,而是內心充實并利用合適的時機行動。同時,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而不是急躁和沖動。這樣的心態(tài)更有助于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并保持內心的平靜。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不僅適用于古代,也能為當代社會提供啟示。在當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常常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和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自然和心靈的呼喚。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只有重新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找到內在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此外,他還強調了不爭不搶的理念,提醒人們應當避免過度競爭和爭斗,而是以包容和和諧的態(tài)度相處。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同樣適用于個體。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我們常常會感到難以接受和承受,而迷失了自我。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保持信心和平靜的內心,是克服困難的重要途徑。此外,他還教導我們要善于放下和改變,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不斷積累智慧和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

第五段:總結。

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和心得,無論是對于現代社會還是對于個體而言,都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通過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以平靜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境,我們能夠獲得更深的智慧和更有意義的生活。在我們追求物質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不要忘記探索內心的世界和與自然的連接,從而過上更寧靜和平衡的生活。這是我從老子道德經中得到的智慧和心得。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四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瑰寶中的一顆明珠,這本書的作者是古代哲學家老子?!兜赖陆洝肥且槐緲O其重要的哲學著作,它深刻地闡述了道德與人性的關系。在閱讀和研究《道德經》的過程中,我對道德的本質、人性的優(yōu)劣以及修身養(yǎng)性等問題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維系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老子在《道德經》中認為,道德不是外在規(guī)范和束縛,而是內心的自律和責任心的體現。道德是一種內在的自覺和自愿遵守的行為準則,它源于人性的善良和對他人的關懷。正如老子所言:“為善者,天之道也;不善者,不天之道也?!钡赖碌谋举|是善良,是對他人的尊重和幫助,在行為上體現了人性中的高尚品質。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中格外強調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決定了其為人的表現和在社會中的地位。只有在內心修身養(yǎng)性,才能做到從容淡定、坦然處世。而修身養(yǎng)性的關鍵在于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平和,心靜則事成。這一觀點深深地觸動了我,使我意識到修身養(yǎng)性不僅僅是個人修行的重要內容,更是社會溝通與和諧的基石。

《道德經》對于人性的論述也給予了我許多啟迪。老子認為,人性本善,但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人們容易被功利和欲望所驅使,從而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他強調了回歸本性和返璞歸真的重要性,呼吁人們擯棄虛榮和欲望,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平和。這一理念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讓我意識到陷入功利和欲望的追逐中只會迷失自我,反而應該反思自己的真實需求,重拾內心的純真與善意。

道德與人性的關系在《道德經》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這本書通過反思人性的善良、倡導修身養(yǎng)性以及呼吁回歸本性等思想,使我對道德的內涵和人性的本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深信,只有通過道德的引導和塑造,才能培養(yǎng)人們內心的善良品質和道德觀念。而修身養(yǎng)性則是實現道德目標的重要途徑,只有修身養(yǎng)性,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則,影響他人,推動社會發(fā)展。

總之,《道德經》是一本博大精深、彌足珍貴的著作,它對于人們思考道德與人性的關系,提升自身修養(yǎng)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讀完《道德經》,我深刻地體會到道德的重要性和修身養(yǎng)性的價值。我相信,只有在道德的引導下,人性的善良才能真正得以綻放,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和諧與進步。因此,我將繼續(xù)深入研究《道德經》,在實踐中行善盡義、修身養(yǎng)性,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做出自己的努力。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五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白話文的小編為您帶來的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精選5篇),在大家參照的同時,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話文給您最好的朋友。

道德經是一部言僅5000字的中國古代哲學巨著,它雖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由老子從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經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經既有社會科學,也有自然科學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經,個人、家庭、國家、世界都能夠少走一些彎路。保護地球,長治久安。

道德經中的道與無為提到的比較多。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變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無為,就是事物在循著它的規(guī)律發(fā)展的時候,不要人為地干涉它。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無為就是把握規(guī)律,順勢而為。

對于個人來說,道德經的內涵就是帶著一顆愛的心,隨性而為。不刻意去追求什么,盡量懷著善良的心去做事。一個人學會做人了,有愛的心,而且能夠認清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難。

人必須有信仰,才會不容易偏離方向。有信仰,懂科學,就不會偏離方向。關于做人,一個小孩長為一個大人,它應該秉著什么信念來成長,我從我同學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認為非常經典。

小寶,媽媽相信隨著你的成長你會懂得很多待人處事的道理,你會接觸到這個紛繁的世界,你會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你會有自己對世事的判斷和鑒別能力,你也會有自己逐漸清晰的人生觀,媽媽不會過多地要求你和束縛你,何況媽媽至今也對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媽媽也在不斷的閱歷和成長,也還在逐漸修正自己的人生觀,但媽媽知道一點,人內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個正直、善良、有愛心的人,媽媽也希望你如此,只有這樣你才能擁有內心的堅強和力量,媽媽現在以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對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強大你內心的力量,媽媽相信擁有了內心的堅強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個快樂的人,這也是媽媽唯一的訴求。雖然媽媽今天對你說這些還為時過早,但媽媽希望有一天你能讀懂的時候,別忘了媽媽的話。

對于一個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懷著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圍的人往壞的想,你是一個好人,別人也沒你想的那么壞。互相理解,互相溝通,這樣就避免了很多矛盾和沖突。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是要懷著愛的心,把握規(guī)律,順勢而為。舉幾個例子,比如龍澤站很多擺地攤的,有賣吃的的,有賣小玩意的,搞得周邊環(huán)境是不太好,所以,過一段時間,城管會過來清理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出來了。那么這件事情城管要不要管?我認為不應該這樣來管,那些人也都是靠勞動吃飯,辛辛苦苦出來賺點錢不容易,有的年齡也比較大了,整天被城管驅逐,不能樂業(yè),他們也是要生存沒有辦法,如果有更好的環(huán)境又好又體面的工作,他們難道非要在那擺地攤?而且地攤擺在那是有它存在的價值,有人買啊。如果不讓他們擺地攤,難道讓他們去偷,去搶,去犯罪?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讓他們擺整齊點,別影響交通,完了讓環(huán)衛(wèi)工人打掃干凈。對了,最近好像龍澤站又有擺地攤的了,國家也許已經不限制了。勞動人民都是光榮的,尊重每一位勞動人民。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人與人之間也要相互尊重。

關于淘寶網,淘寶網有利有弊,淘寶網上有賣名牌假貨的,有買到假貨識別出來的,很生氣,恨淘寶啊,那這個假貨店應不應該關閉啊?不應該,因為有市場啊,很多人想少花點錢買名牌,那么買到了沒有識別出來他穿著用著很開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淘寶里也有很多又便宜又好的東西,就看你會淘不會淘。淘寶門檻低,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yè)問題,為維護社會和平與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

動車這東西,它也是順勢而生的,也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階段,為什么要修動車,村里掙不到錢啊,人都往城里擠,交通就擁擠了,就得修動車,動車架那么高,跑那么快,出事的幾率還是相對比較高的?,F在動車不修了,國家開始發(fā)展中小城市了,保持平衡。

一個國家也是要懷著愛心,循著規(guī)律,順勢而為。

其實地球這個星球上生物的存亡,關鍵就看地球上的現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人類中善人與惡人的博弈,善人多了,愛護這個地球,那還有救,否則平衡一旦被打破,地球不行了,大家一起玩完。(補充一點,善人惡人都是相對的,善人也有做錯事的時候,惡人也有好的一面,他們有時也會變化,惡人變好一點,善人又壞了一點,或者更壞更好。)。

宗教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它教人心向善,雖然被崇拜對象的樣子不同,精神內涵都差不多。但是宗教有它的局限性,宗教把被崇拜對象物化了,其實那個佛也好,耶穌也好,都不客觀,其實就是地球和地球周圍的大氣層。土地,水,空氣養(yǎng)育了地球上的萬事萬物。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像一張巨大的錯綜復雜的`網。其實凡事都有因果,只不過果出現的早晚而已,有的我們一眼就看到了,有的只看到了果,要追蹤不止一個物(包括人動物等各種客觀存在),跨越很久的時間,才能找到那個因。

平天下,并不是誰來統(tǒng)治天下,其實就是大家都懂得道德經的精髓,那就是愛,愛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愛東西,珍惜東西,懂得分享,不浪費。愛地球。物盡其用,人盡其材。大家都做一個有愛心懂道理講道理的世界好公民,安居樂業(yè),沒有戰(zhàn)爭,團結和諧,這樣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共同愛護這個地球,把握規(guī)律,順其自然,地球也就保住了。珍惜地球,別到火星上去了,別把地球破壞了就一拍屁股走了?;鹦巧嫌泻线m的水和空氣嗎,它那小小的地心引力在上面站的住么。珍惜你所擁有的,愛護地球,感恩地球。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睆娬{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兇化吉。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夫中華之才,博大淵源,唯老莊、孔孟為尊,老莊予人智慧,孔孟教人仁德。且智且仁者國之所需,民之所敬,可用之材也。是以有志之士當奮發(fā)向上,智仁兼修,從道儒兩家汲取養(yǎng)分,提升自我。

近日以來再讀《道德經》,感觸頗多。也許是年齡的增長,亦或是閱歷的增多,較之十多年前中學時代的我讀《道德經》,更加多了一份深刻的悟道。沒有往日青春年少的戾氣,更多的是祥和穩(wěn)重的心境去體會《道德經》中“道”的智慧。道家之學智慧無窮,每句話都有很深刻的哲理,不是我們聊聊數語可以盡數表達清楚。我也只能是管中窺豹,就其一斑而妄談自己的感悟了。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在于一個“道”字,被認為是萬物的根源,事理的本相?!八钡奶卣魇亲钅苡脕肀扔鳌暗馈钡臇|西,所以為人處事最高的能耐應該就像水一樣——上善若水。水有“七善”的大智慧可以引領著我們找到處世的好方法。所謂“七善”乃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乃是水能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水總是往下流,從來不違背這樣的原則,并能擅長選擇到好的去處來堅持這樣的原則。做人也是應當像水一樣堅持原則不動搖,但是又不是一味的硬扛來堅持原則,而是擅長巧妙的選擇方法來達到堅持原則的目的,懂得剛柔并用,巧妙的達到目的。

“心善淵”是指空虛寂寞,深不可測,善淵也。水的表面可以風平浪靜,里面卻可以深不可測。人的心境也應當像水的這一特性一樣,心若止水,不表露自己的意向和情感,不要把不良情緒和錯誤想法唐突的傳遞給別人。正是人們常說的喜怒哀樂不行于色。喜怒形于色的人容易被人看到更多缺點,被別人疏遠,不利于團結他人,所以人們應該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穩(wěn)重處事。

“與善仁”講究的是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為人當如同水潤澤萬物,懂得愛護他人,恩澤他人,于人謙和相處。這樣的人才有親和力、向心力。行大道者需懂得利天下。

“言善信”意指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為人當隨和溫潤如水,在圓的地方能旋轉,在方形的地方能轉折,這樣才能容易與人相處,容易被別人接納。棱角分明,不懂變通只會和周圍格格不入,不會得到別人的歡喜親信,也就會增加自己處理辦事的難度了。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善治”是指能夠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水自己本身是很清澈的事物,也能洗滌各種污穢的東西。做人不能僅僅是自己品行端正就可以了,還要可以為他人去處污穢,作為他人的看清事物高低好壞的準則。懂得用自己的清澈去容納污穢,再消除污穢,這才是大本事,才能把自己管理的范圍治理得很好。而自命清高,與污穢格格不入者只能是自己小范圍清高了,但是不能改變周圍的狀況。為人領導者更加要明白正善治的道理才是。

“事善能”要求遇物賦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任何東西在水面上都能顯出形狀,水不會特意要求什么樣的形象。水不去選擇只是因為其適應能力很強,怎么變化都可以。為人也應該是適應能力很強才對,不能總是要求外部事物來符合自己要求。這樣的人處理事物的能力才能很強,能處理各種各樣的困難,處處適用,受人歡迎。

“動善時”為冬凝春冰,涸溢不失節(jié),善時也。水到冬天就凝固,春天就融化,該干涸的時候干涸,該洪水發(fā)泄的時候就洪水,懂得審時度勢。做人處事何處不需要能夠把握時機,善于等待合適時候呢。同樣的事情不同時候做,結果就是不一樣的。善用形勢著乃是真正懂得事物規(guī)律的人。

水的七善也就是無往而不利的境界。“夫唯不爭,故無尤”只有與萬物不相爭,才不會引來責怪和他人的敵對。與其說不爭,不如說”以不爭為爭”,表面上不與人爭,但是最后整個大勢依然往你意愿的方向發(fā)展,同時不會忤逆周圍的人和事。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智慧寶庫,我們作為年青的一代應當積極去獲得祖先留下的智慧,把自己打造成有遠見,明大勢,懂人文素養(yǎng)的高端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企業(yè)貢獻更多、更有力的能量,才能行大道,為他人謀大福利。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深奧、內涵豐富的哲學著作,貫穿歷史數千年,流傳至今,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今日,我抽空讀了老子《道德經》一書,受益匪淺。《道德經》第二章,“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老子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確認了對立統(tǒng)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則。處于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fā)展的規(guī)律。圣人用“無為”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語言來教訓別人。這就像天地一樣讓萬物按照自然發(fā)展而生長,他滋養(yǎng)了萬物并且不橫加干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夸自傲,萬物靠它生長但它并不據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功勛卻不自局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由此引申出“無為”的重要,它能使人獲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結果只能是失去。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老子認為,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tài)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

得不到的東西,這是不爭的好處。要做到不爭,就要順應自然法則,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才不會有過適和憂患。老子用水性來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應當效法水的柔性,溫良謙讓,無私奉獻。

那么,作為一名白衣天使,我覺得確應如此?!吧仙迫羲眴⒌衔覀冏鋈艘饷骼诼?,襟懷坦蕩,謙虛謹慎。不但要樂于助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恪盡職守,不盲從、不盲爭、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的價值體現在全新全意為病人服務當中去。老子教誨我們不爭,不是讓我們消極避世,聽天由命,他是在教導我們不要去爭權奪利,要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愛心,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它養(yǎng)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壯,從不挑三揀四、嫌貧愛富。它映襯“荷塘月色”,構造洞庭勝景,度帆檣舟楫,飼青鰣鰱鯉,任勞任怨,殫精竭慮。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彰顯自己。作為一名合格的醫(yī)生,就應該如水般甘于清貧,樂于奉獻,用最謙卑的姿態(tài)去呈現水的柔韌與謙和,去呈現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厚德才能載物,我們只有用涓涓細流般無聲無息的關愛去滋潤每一個需要關懷的病人,我們才能完成一名醫(yī)務工作者最完美的篇章。

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闭f起我國著名文化經典《道德經》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但你可知道這些句子背后的含義?由中共開封市委黨校講師苑志鋼帶來的題為“《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專題文化講座在開封市圖書館舉辦,為市民詮釋了如何解讀《道德經》,并與在場的市民朋友進行了交流。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代表著一種消極的思想,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道德經》缺乏了解?!敝v座剛剛開始,苑老師就指出大眾對《道德經》的誤解。在他看來,作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經不僅不消極,其中的很多觀點對后世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F在全球環(huán)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展,人為地破壞環(huán)境所造成的。

苑老師還講到,人生是由陰陽組成的,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注重“陽”,即總是選好的、大的,喜歡榮譽,討厭恥辱等,這是人的本性。而從道家的理論來講,我們要注重“陰”,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蔽覀儜?、健康、運動地看待事物。這也是道對我們人生的啟發(fā)。我們一生都在矛盾中度過,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有無、得失、強弱、榮辱……我們經常都太過重視我們所謂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無”、“無用”的東西,其實,雖然是“無”,但是其大有用處。就像常被認為無用的人體部分闌尾、智齒、毛發(fā)豎立肌、尾骨等一樣,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這就是道之所在。

接著,苑老師又從道家理論出發(fā),講了人生中“茍得”與“應得”的聯系與區(qū)別,啟示我們對財富不要茍得,應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體上會招來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會招來嫉恨。因此應像《道德經》第44章講的那樣,“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p>

這次主題講座,雖然只持續(xù)了一個半小時,但帶給現場讀者的感悟卻很深遠。品讀道德經典,學習人生智慧,通過苑老師的講解,讀者們得以進一步了解得失、強弱、有無、進退之道,有利于領悟人生處事之道。

來源:網絡整理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content_2();。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六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疤摗睘榭侦`,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爸隆蓖猓蓮摹疤撈湫摹眮眢w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能夠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到達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的感慨?!皬汀迸c“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疤摗迸c“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此刻,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兀湃徊粍釉混o,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但,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就應根據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七

段一:引言(200字)。

近年來,網絡視頻平臺的興起使得各類知識分享與文化傳承變得更加便捷。在眾多知名視頻主題中,關于哲學與思想的視頻頗受歡迎。最近,在觀看了一位網友分享的“老子說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后,我深受啟發(fā),不禁想與大家分享我的感受與體會。

段二:對道德經獨特的解讀(200字)。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經典著作,對人生智慧和為人處世提供了獨到而深刻的啟示。在視頻中,作者將道德經進行了獨特的解讀。他強調道德經主張的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準則,更是一種內在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通過作者細致入微的解釋,我對道德經的智慧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段三:道德經對人心態(tài)的影響(200字)。

道德經強調以柔克剛、無為而治,提倡內心的平和與寬容。視頻中,作者強調了道德經對個體心態(tài)的影響:平衡心態(tài),保持內心寧靜,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保持一顆平常心。這讓我深思:在現代社會,人們常常被忙碌與焦慮所困擾,而道德經提醒我們,通過修身養(yǎng)性,調整內心,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的困擾,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段四:道德經對社會的借鑒意義(200字)。

道德經不僅適用于個人修身,也具有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視頻中,作者提到道德經講究“一治天下,其不以力,而應以德”,這啟示我們要推崇善行、注重道德品質,用德治國、用德行事。正因如此,我們應積極傳承和弘揚道德經中的思想,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段五:個人感悟與總結(200字)。

通過觀看“老子說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我對道德經的理解又深了一層。道德經教導我們要學會反思、調整心態(tài),追求寧靜與內心的平衡。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思考自己的處世之道,從內心修身養(yǎng)性。道德經中的智慧應被更多人所了解,以期將其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共同營造一個和諧與進步的社會。

總之,通過觀看“老子說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我對道德經的理解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道德經教誨我們要注重自身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也提醒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保持平和與寬容的心態(tài)。這些啟示,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整個社會,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我期望更多人能夠關注和學習道德經,將其中的智慧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八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作了《道德經》這本古代經典之作,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影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閱讀《道德經》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和感悟。

首先,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了“道”的重要性。“道”是古代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也是老子思想的靈魂所在。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追求真理、秉持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使人類社會實現和諧共存和持久發(fā)展。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摒棄功利和個人利益的欲望,返璞歸真,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安寧,才能真正實現心靈的凈化和升華。

其次,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了“無為而治”的思想?!盁o為而治”是老子特有的治國理政思想,主張不操之過急,不過度干預,不強求結果。我在讀《道德經》時深感這種思想的智慧和深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瑣事所困擾,追求功名利祿,忘記了內心的真實需求,也忽視了宏觀規(guī)律的存在。而老子的思想則告訴我們,與其強求結果,不如順勢而為,用心去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能力,最終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快樂。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中也倡導了“無欲”的生活態(tài)度?!盁o欲”并不是指人們不能有追求和欲望,而是指人們應該淡泊名利,看破紅塵,追求內心的善良與平和。當一個人沒有過多的欲望時,他就能夠擺脫塵世的紛擾和沉迷,找到自己內心的凈土。我認為,只有做到“無欲”,一個人才能真正實現心靈的自由、解脫和升華。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中還提出了“保持本性”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本性和獨特的個性,只有保持自己的本性,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成功。我深有感觸,現代社會往往會束縛人的本性,迫使每個人都去適應社會的規(guī)則和要求。然而,在追求“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本性和原則,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動搖,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后,在讀完《道德經》后,我深感這是一本具有深刻智慧和真理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影響了無數的后人,并且其思想在中國千百年來一直被傳承和弘揚。通過閱讀《道德經》,我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在追求快樂和成功過程中應該堅守的原則和道德觀念。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道德經》,我深刻體會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實踐價值。他的思想不僅是對古代社會的思考和批判,更是對現代社會的警示和啟迪。我相信,只有在真正理解、領悟和踐行《道德經》中的智慧和道德觀念,人們才能夠真正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九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被譽為中國哲學的瑰寶。在這本書中,老子道出了人類智慧和人生的真諦。通過研讀《道德經》,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子智慧與心得體會。本文將從人生的本質、治理國家、處世的原則、獲得智慧以及真正的快樂等五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道德經》的理解。

首先,《道德經》揭示了人生的本質。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皆由道而生,道是無形無物的存在,是萬物的根源。而人類也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們本質上是道的化身。因此,每個人都應該追求自己內在的道,即愛、和、善、美的本性。只有從本質出發(fā),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價值,找到人生的歸宿。通過研讀《道德經》,我深切地領悟到人生的本質是要與道合而為一。

其次,老子在《道德經》中也闡述了治理國家的原則。他主張以“無為而治”來治理國家。這并非是消極怠工,而是指不要過度干預,順應自然的變化和發(fā)展。只有順應自然,尊重一切萬物的自由發(fā)展,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通過研讀《道德經》,我明白到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懂得如何擇善而從,少言而有信,不爭而勝人。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

第三,《道德經》還提供了處理人際關系和處世之道的指南。老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包容,互不侵犯。他主張“柔弱者勝剛強者”的觀點,即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要隨意與他人發(fā)生沖突。而且,《道德經》還強調了“無為而無不治”的主張,即不要有過多的欲望和野心,要學會適應環(huán)境,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去處事。通過研讀《道德經》,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懂得退讓與包容的重要性。

第四,《道德經》傳授給我們獲得智慧的方法。老子強調“不為而有,無為而無不為”,這意味著通過內心的寧靜與虛無,才能獲得更高的智慧。只有放下一切追求,才能真正領悟到世界的本來面目。通過研讀《道德經》,我知道了要學會沉默與靜心,將自己暫時脫離塵囂,去尋找內心的寧靜與智慧。

最后,《道德經》給出了真正的快樂應該是怎樣的定義。老子認為真正的快樂不在物質的富有與世俗的名利,而在追求道并與之合而為一的過程中。只有與道相符,才能獲得內心的滿足與平靜,真正體驗到人生的快樂。通過研讀《道德經》,我明白到真正的快樂來自心靈的寧靜和對內在價值的追求,而不是來自外部的物質享受。

總之,《道德經》是一本富有智慧的經典之作,其深邃的思想觸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通過研讀《道德經》,我領悟到了人生的本質,學會了處理人際關系和處世之道,獲得了智慧并定義了真正的快樂。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拓寬了我的思維。我相信,只要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堅持追求道,我們一定能夠過上真正有意義和幸福的生活。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

每當有老師提起后進生的轉化,我都有一種莫名沖動。是緣于自己曾經在后進生轉化的困擾,還是緣于自己的情緒?我曾經以為自己永遠無法說清這一切。可當我《讀道經》讀明白這句時“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時至今日,期中測試時有一學生成績?yōu)?6分,而我一直沒有過多處理這學生,甚至沒有任何為這學生而設立的補課活動。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師聽課,我提問了這名學生,他居然可以順利回答。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揚——而這就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特色。通過種種方法來設立學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學習任務,然后讓學生來練習,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揚,如果學生回答錯誤,就適當提醒。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在數學課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確回答問題喲!

也許在老師的眼中,讓后進生回答問題比較困難的,我曾經在反思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經常逃學的學生(反應給家長,家長表示孩子不到學校,自己也沒有辦法。),是典型的學困生,連二年級的數學題也不會做。就是在教學中,發(fā)現這學生居然在搶答。原來是買文具的練習,說二十元一個書包,問八十元能買幾個?(通過情景圖得到的信息),這學生張口就來。我改成100元,120等,這學生依然張口就來,我讓他列式子,他低下了頭,說不會。

從這個例子中,我意識到就算是他這樣的后進生,也有強烈的學習欲望,而且他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數學生活經驗,如購物的情景等。如果稍加引導,他應該能學會一定的數學知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意識到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重要性。(同時這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只不過具體的說法有些不同。)。

正是這個例子的啟發(fā)下,我讀懂了課程標準,也樹立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結果是班級中多數的后進生有明顯改變,從上課不敢回答問題,到主動回答問題,學生慢慢對數學產生的興趣;慢慢學生的成績也提高了,從二、三十分到六、七十分,然后到八、九十分,當我再次看學生的成績時,居然發(fā)現學生多數可以達到優(yōu)秀生的行列了!

“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也許我們不必追求誰是圣人,只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與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一

《道德經》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稱《道經》;下篇四十四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兜澜洝分v述了宇宙的根本,到處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講述處世的方略,到處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暗馈笔侨祟惖淖匀挥^和世界觀,必須要順應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并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那么我們必須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甚至會帶來滅頂之災?!暗隆笔侨祟惖娜松^和社會觀,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地復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統(tǒng)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

《道德經》一書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事態(tài)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zhàn)爭頻仍、社會動蕩、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老子的關于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究竟內涵和好處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為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經里面說“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為什么呢?因為第一語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么不直接形容證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為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恒。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恒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為那只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悟呢?我們認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道的真正內涵與真諦!

善有好多種好處?!兜赖陆洝返诎苏抡f“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那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那里要求我們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還我們天真純潔之本色,顯我們君子坦蕩之氣度!《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說“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意思是說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師,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鑒,因此光獨善其身是不夠的。還要去影響,領導別人,同時也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借鑒。做到“日三省爾而乎己”。善還要做到寬容不爭?!兜赖陆洝返诎苏抡f“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處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與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愛卑下之地,心靈喜歡深淵寧靜。與人交往能夠仁愛,說話能夠講信用。正物能夠安治,做事能夠賢能,行動能夠適時。正是因為與世不爭,所以就沒有怨恨!這說明上善之人與世無爭和普利萬物的特性!《道德經》第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思是說返歸到本源叫做靜,靜下來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會盲動,盲動就會招致兇禍,明白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終身不會出現困阻!這教育我們要靜心,要寬容!

前面講的都是指善要對別人好,其實善也要對自己好。道德經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則能夠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獲得天下還重要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對自己的生命比對獲得天下還愛惜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較流行的話解釋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要求我們學會一種養(yǎng)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貫穿于整部《道德經》的。里面關于善的句子還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痹偃绲厮氖耪隆笆ト撕銦o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钡诎耸徽隆靶叛圆幻溃姥圆恍?。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對《道德經》德第二點領悟是“處下無為成大德”?!兜赖陆洝返谌耪抡f“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是其以賤為本也?”意思是說貴要以賤為根本,高要以低為基礎,因此王候自稱“孤、寡、不谷”,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孤的含義是孤立無助。寡的含義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稱職。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兜赖陆洝返诹逻€說“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意思是說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為他們能處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為百川!這也是在要求我們要學會處下!《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說已經有了知識,還以為沒有知識,只是上等的有知。沒有只是,還以為有了知識,這是有知的弊病。這也是在教我們要處下,要謙虛!

但處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所謂外化就是要與他人友好和睦相處,對他人謙和禮讓,時時以比較低的姿態(tài)去應對生活。體此刻你能夠為他人為社會改變和放下多少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內不化呢?所謂的內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紛繁復雜多變而又充滿諸多誘惑的社會,你能持續(xù)多少內心的世界不變!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價值觀和人生理念,持續(xù)自己的本色永不變,從而到達內心的寧靜與閑和,使自己能夠遇事不憂,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無故加之而不怒!進而使自己的內心將不會受外在事物的影響、觸動和改變!這就是內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內不化才能做到處下!

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為”意思是說用自然無為的方法去處事,就能無所不成?!盁o為”指的是不要去個性地提倡什么、鼓勵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還是要“實其腹”,“強其骨”滿足人們地要求,讓人好好活著。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需,這些是還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閑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閑!”能夠把世人所忙祿的事情節(jié)省下來,才能有時間去忙世人所清閑放下的事情!無為是有為的根,只有無為才會有有為。老子第十一章中說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載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們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為,為了各種欲望不停地追逐,為名利不停去行有為之事。殊不知萬物“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為為器,行無為之大道。有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見的,而無為是道,好象是看不見的,但它卻是確實客觀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響著、決定著我們的生活里的一切。

讀《道德經》給我的感悟頗深,讀之前我時常感慨“學業(yè)未成,事業(yè)未定;名不遠揚,家不成立;待吾處者,煩勞甚憂。君子存,必,譽響四方,功成名就,流傳千古!”那里表達的更是一種壯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輕別離的情懷!讀完《道德經》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變“求學在外,憶往事南尋,雖為堂堂君子,難免痛苦流淚,欲拭無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壞鄉(xiāng)!憶親人之語,無一不催人淚下;懷鄉(xiāng)之山水,無一不觸動心弦;念友人之助,無一不深為感動.”那里更多表現的是回到人最本質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親情,友情和大自然當中的情趣所帶給人的簡單與感動。體味親情的滋潤,去欣賞久違的風景,去呼吸闊別已久的空氣!

在如今誘惑頗多煩惱也頗多的社會,我們馬不停蹄地追逐著功名利祿,我們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書中的氣定神閑,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似乎與現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格格不入,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需要讀《道德經》這樣的古書來陶冶我們的情操,來洗滌我們庸俗焦灼的心靈,來寄托我們無所棲息的靈魂,來指明我們前進中的道路。他們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鏡照亮我們的面容,如同一個個烙印鐫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氣流催動我勇往直前!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二

《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故又成為老子,對道德經的感悟。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兜赖陆洝贩譃榘耸徽?,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稱《道經》;下篇四十四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到處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講述處世的方略,到處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暗馈笔侨祟惖淖匀挥^和世界觀,一定要順應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并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那么我們一定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甚至會帶來滅頂之災?!暗隆笔侨祟惖娜松^和社會觀,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地復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統(tǒng)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

《道德經》一書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事態(tài)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zhàn)爭頻仍、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老子的關于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究竟內涵和意義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為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經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可以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為什么呢?因為第一語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么不直接形容表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為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恒。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恒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為那只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悟呢?我們認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道的真正內涵與真諦!

善有好多種意義?!兜赖陆洝返诎苏抡f“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這里要求我們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還我們天真純潔之本色,顯我們君子坦蕩之氣度!《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說“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意思是說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師,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鑒,因此光獨善其身是不夠的。還要去影響,領導別人,同時也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借鑒。做到“日三省爾而乎己”。善還要做到寬容不爭。《道德經》第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處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與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愛卑下之地,心靈喜歡深淵寧靜。與人交往能夠仁愛,說話能夠講信用。正物能夠安治,做事能夠賢能,行動能夠適時。正是因為與世不爭,所以就沒有怨恨!這說明上善之人與世無爭和普利萬物的特性!《道德經》第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思是說返歸到本源叫做靜,靜下來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知道守常叫做明。不知道守常就會盲動,盲動就會招致兇禍,知道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終身不會出現困阻!這教育我們要靜心,要寬容!

前面講的都是指善要對別人好,其實善也要對自己好。道德經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獲得天下還重要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對自己的生命比對獲得天下還愛惜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范文《對道德經的感悟》。老子的意思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解釋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要求我們學會一種養(yǎng)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貫穿于整部《道德經》的。里面關于善的句子還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痹偃绲厮氖耪隆笆ト撕銦o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钡诎耸徽隆靶叛圆幻?,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對《道德經》德第二點領悟是“處下無為成大德”?!兜赖陆洝返谌耪抡f“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是其以賤為本也?”意思是說貴要以賤為根本,高要以低為基礎,因此王候自稱“孤、寡、不谷”,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孤的含義是孤立無助。寡的含義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稱職。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道德經》第六十六章還說“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币馑际钦f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為他們能處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這也是在要求我們要學會處下!《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币馑际钦f已經有了知識,還以為沒有知識,只是上等的有知。沒有只是,還以為有了知識,這是有知的弊玻這也是在教我們要處下,要謙虛!

但處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所謂外化就是要與他人友好和睦相處,對他人謙和禮讓,時時以比較低的姿態(tài)去面對生活。體現在你能夠為他人為社會改變和放棄多少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內不化呢?所謂的內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紛繁復雜多變而又充滿諸多誘惑的社會,你能保持多少內心的世界不變!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價值觀和人生理念,保持自己的本色永不變,從而達到內心的寧靜與閑和,使自己能夠遇事不憂,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無故加之而不怒!進而使自己的內心將不會受外在事物的影響、觸動和改變!這就是內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內不化才能做到處下!

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為”意思是說用自然無為的方法去處事,就能無所不成。“無為”指的是不要去特別地提倡什么、鼓勵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還是要“實其腹”,“強其骨”滿足人們地要求,讓人好好活著。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需,這些是還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閑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閑!”能夠把世人所忙祿的事情節(jié)省下來,才能有時間去忙世人所清閑放棄的事情!無為是有為的根,只有無為才會有有為。老子第十一章中說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載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們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為,為了各種欲望不停地追逐,為名利不停去行有為之事。殊不知萬物“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為為器,行無為之大道。有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見的,而無為是道,好象是看不見的,但它卻是確實客觀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響著、決定著我們的生活里的一切。

讀《道德經》給我的感悟頗深,讀之前我時常感慨“學業(yè)未成,事業(yè)未定;名不遠揚,家不成立;待吾處者,煩勞甚憂。君子存,必,譽響四方,功成名就,流傳千古!”這里表達的更是一種壯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輕別離的情懷!讀完《道德經》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變“求學在外,憶往事南尋,雖為堂堂君子,難免痛苦流淚,欲拭無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壞鄉(xiāng)!憶親人之語,無一不催人淚下;懷鄉(xiāng)之山水,無一不觸動心弦;念友人之助,無一不深為感動?!边@里更多表現的是回到人最本質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親情,友情和大自然當中的情趣所帶給人的輕松與感動。體味親情的滋潤,去欣賞久違的風景,去呼吸闊別已久的空氣!

在如今誘惑頗多煩惱也頗多的社會,我們馬不停蹄地追逐著功名利祿,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書中的氣定神閑,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似乎與現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格格不入,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需要讀《道德經》這樣的古書來陶冶我們的情操,來洗滌我們庸俗焦灼的心靈,來寄托我們無所棲息的靈魂,來指明我們前進中的道路。他們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鏡照亮我們的面容,如同一個個烙印鐫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氣流催動我勇往直前!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三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疤摗睘榭侦`,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爸隆蓖猓蓮摹疤撈湫摹眮眢w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能夠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到達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钡母锌??!皬汀迸c“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疤摗迸c“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此刻,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兀湃徊粍釉混o,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钡嗅屢饨圆粔蚣氈拢元毑荒軓男奚淼捏w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就應根據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四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十分物質化和金錢化。對于一名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去應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边@句話強調……。

我一向認為,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兜赖陆洝肥侨祟惗Y貌的精華,它集中體現了真善美的標準,是文化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讀《道德經》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圣典《道德經》,讓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盡心盡職,不斷實現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成長。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僅要了解別人能戰(zhàn)勝別人,更就應了解自己有勇氣戰(zhàn)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貼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吧仙迫羲本褪沁@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為”、“虛靜”,《道德經》里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guī)律。在老子的眼里,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欲”,方能無咎,也具有現實好處。他認為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guī)律,堅持按“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fā)展規(guī)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guī)律來緩解、協(xié)調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guī)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十分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認為個體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變質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guī)律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到毀滅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我們現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人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壞自然。而我們此刻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后才猛地發(fā)現提出環(huán)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為失去的東西很多是無可挽回的,滅絕了的物種也就永遠的消失了!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夠長久不息,是因為這是個政府機構運行程序貼合民眾的利益,貼合道。政府的公務員不是為了自己的貪欲,性欲,食欲,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機構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去為所欲為。因此好的政府為優(yōu)秀的品德好的人帶給發(fā)揮才能的平臺,讓愚蠢,丑惡,猥瑣的人卻步。這樣的政府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才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政府的公務員一絲不茍,無私無畏的行為,才能成就這樣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寬以待人。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的點滴感悟,《道德經》已儼然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凈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五

三年前,大約2020年夏,感恩給孩子考察幼兒園的機緣,我了解到了一蓮瑞德學堂。曾經嘗試過加入一蓮大家庭。后因一些緣故,機緣還未到。人雖離,心卻在。如果用能量場的說法,一蓮瑞德學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著我,感恩一蓮。

2020年底,開始加入讀經隊伍,得益于學友們的陪伴,老師的引領,一直堅持到現在。今天雖然是最后一課,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卻是剛剛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記得老師說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要找經典做靠山,才會底氣十足?!甭犞?,學著,悟著,我感覺到經典是圣賢們的總結,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探索,那么經典就是指明燈,當我們陷入迷茫的時候,經典會在冥冥中指引著我,幫助我們撥開云霧,重見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現在也會有一些執(zhí)念,接納力不足,對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壞的,但是現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會有黑夜,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很多時候,心態(tài)就會變了,更奇妙的是,當我們的心改變了,周圍的能量也跟著發(fā)生了轉變。

齊家。

最喜歡子復老師的國學課,還有一點就是,老師總能給恰當好處地將經典和育兒巧妙地結合起來,給了我們家長一些啟發(fā)。

反觀我的家庭里,親子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我自己身上,我與婆婆,我與父母。學了一段經典時間后,我發(fā)現我們的爭執(zhí),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了,而這個愛,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認為好的,帶給對方,而忽略了對方真正想要的。當我們收到自己不需要的愛,卻不知感恩,反而嫌棄。這樣,就進入了情緒惡循環(huán)。

學了經典以后,每當唱起《春歌》我都會淚流不止。當然,現在愈來愈好了。

我有時候也會反問我自己,學經典是為了什么?這或許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條路是修身,齊家,我會繼續(xù)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對了,自己的小事,自己處理,醒悟,悔改。

治國。

近幾年,在國內外新聞中,總能找到經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學堂,得益于家長涵養(yǎng)班。感恩學堂,感恩經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錯愈改,愈改愈好!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六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暗馈?“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懊?“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盁o”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七

三年前,大約2020年夏,感恩給孩子考察幼兒園的機緣,我了解到了一蓮瑞德學堂。曾經嘗試過加入一蓮大家庭。后因一些緣故,機緣還未到。人雖離,心卻在。如果用能量場的說法,一蓮瑞德學堂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吸引著我,感恩一蓮。

2020年底,開始加入讀經隊伍,得益于學友們的陪伴,老師的引領,一直堅持到現在。今天雖然是最后一課,但在人生道路上,修行卻是剛剛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身。

記得老師說過,“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要找經典做靠山,才會底氣十足?!甭犞瑢W著,悟著,我感覺到經典是圣賢們的總結,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場探索,那么經典就是指明燈,當我們陷入迷茫的時候,經典會在冥冥中指引著我,幫助我們撥開云霧,重見天日。

比如,我以前和現在也會有一些執(zhí)念,接納力不足,對于人和事物,只接受好的,不喜壞的,但是現在,我能理解了,人生就如同大自然,有白天,也會有黑夜,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很多時候,心態(tài)就會變了,更奇妙的是,當我們的心改變了,周圍的能量也跟著發(fā)生了轉變。

齊家。

最喜歡子復老師的國學課,還有一點就是,老師總能給恰當好處地將經典和育兒巧妙地結合起來,給了我們家長一些啟發(fā)。

反觀我的家庭里,親子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我自己身上,我與婆婆,我與父母。學了一段經典時間后,我發(fā)現我們的爭執(zhí),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了,而這個愛,都太傻了!都是想把自認為好的,帶給對方,而忽略了對方真正想要的。當我們收到自己不需要的愛,卻不知感恩,反而嫌棄。這樣,就進入了情緒惡循環(huán)。

學了經典以后,每當唱起《春歌》我都會淚流不止。當然,現在愈來愈好了。

我有時候也會反問我自己,學經典是為了什么?這或許就是原因吧,如今我知道了有一條路是修身,齊家,我會繼續(xù)走下去。大的方向跟對了,自己的小事,自己處理,醒悟,悔改。

治國。

近幾年,在國內外新聞中,總能找到經典文化的影子。

得益于學堂,得益于家長涵養(yǎng)班。感恩學堂,感恩經典,新的一年,愿自己:愈錯愈改,愈改愈好!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八

《道德經》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yǎng),但同樣也不能放下對傳世經典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以前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此刻流行的養(yǎng)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yè)、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yǎng)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fā)展它。老子在《道德經》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zhàn)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yǎng)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八问钡牡览泶蠹叶济靼?,水是至柔的東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蘊含著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也有很多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性格,處處留意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zhàn),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后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沖動之下拔劍殺人,之后的結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后叱咤風云,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九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白話譯文:

要說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認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擔心的卻是歧出邪路。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總喜歡險僻的小徑。朝廷宮宇,何等華麗;田園郊野,何等荒蕪!糧倉國庫,何等空虛!身穿文彩華服,手帶銳利寶劍,饜足了山珍海味,財貨蓄積有余,像這樣叫做強盜頭子,不合乎「大道」的?。?/p>

藥方:

不要以為平坦無奇,就沒什么,要知道「沒什么」,那才能入于大道之門!那些有權有力的人,總在歷史的浪頭上,浪生浪死,沒幾個可以成為中流砥柱的!小草的哲學是:小人物,但生命卻是莊嚴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大道在平正無奇,不在華麗文彩!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白話譯文:

如此看來,這叫「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么樣的呢,就用以上所說的大道之觀?。?/p>

藥方:

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觀復其身,讓他自己生長!「觀」是對比而視,是清靜的觀賞,是如其所如的讓它生長!能放得開,他才能生長,給他天地,比給他什么都重要!不必太關心他,把「關心」轉成「開心」,開開心心的,自在的生長!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二十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guī)律而發(fā)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并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边@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莊、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睗h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后佛學傳入中國并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傊?,“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30161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