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杜甫詩春望教案(精選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8 15:17:06
最新杜甫詩春望教案(精選23篇)
時間:2023-11-28 15:17:06     小編:字海

教案應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為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豐富的教學材料和教具。這些教案來自于多位優(yōu)秀教師的實際教學經(jīng)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導性。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一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簡介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出生于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七歲會作詩,20歲開始壯游,安史之亂后,攜家逃難,千辛萬苦來到了成都,后來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稱“杜工部”,后因成都戰(zhàn)亂,又遷走了,過著貧窮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條破船上。杜甫一生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圣”。早期的創(chuàng)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中后期作品悲壯凄涼,形成“沉郁頓挫”的詩風。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范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2、初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文中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后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后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3、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xiàn)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么感情來讀呢?為什么?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lián)遠望泰山,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之情;那么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后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二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2.背誦三首詩歌,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

3.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方法,熟悉律詩的格律知識。

5.了解杜甫“致君堯舜上”的抱負與憂國憂民的情懷,品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感受、品味詩歌意境。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提高鑒賞能力。

】三課時。

】朗誦法、點讀法、探究法。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杜甫,作為唐代詩壇上的又一顆璀璨明星,與李白并稱為“雙子星座”。韓愈曾推崇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著名評論家胡應麟就曾稱贊杜甫的詩說“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杜甫的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語言極其精練,尤長于古體詩和律詩。?今天我們學習杜甫的詩三首,通過他的詩來體會一下沉郁頓挫的風格,品味詩歌的意境。

二、知識積累。

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他南游吳越,北游齊趙,過著“裘馬清狂”的生活。天寶五年(746),他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正統(tǒng)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許,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曾自負地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卻在苦難和窮困中度過,這更使他更接地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比松耐纯嗪兔癖姷募部?,增添了他內心的辛酸苦累和傷感,憂國憂民的情緒積郁心中,奔流而出化作了詩。

2.古體詩又叫古風,形成于漢魏六朝,在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近體詩是與之相對的概念,也叫今體詩,唐代詩人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lián),依次稱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末聯(lián)(或尾聯(lián));每聯(lián)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guī)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lián)須對仗。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lián),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一、背景介紹:《秋興八首》寫于大歷元年(766)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臨北方軍閥重新割據(jù)的危險;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劍南川西的戰(zhàn)爭也接連不斷。《秋興八首》就是在這樣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的社會背景下寫成的。八首詩各自獨立而又互相勾連,一脈相通,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chuàng)新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二、熟讀詩歌,掌握內容。

1.請學生吟誦詩歌,感受音韻和節(jié)奏。

2.結合背景,明確感情基調。明確:孤獨抑郁的感情。

3.掌握詩歌內容。

(1)詩歌大意。

明確:第一、第二聯(lián)形象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景,第三聯(lián)由眼前叢菊的開放聯(lián)系到“故園”,第四聯(lián)寫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砧聲所打斷。

(2)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這首詩歌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撲面驚心,抒發(fā)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

4.合作探究。

(1)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玉露、楓樹林、波浪、風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這首詩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凋傷”“蕭森”可以看出秋氣的肅殺,“他日淚”“孤舟”可以看出詩人的憂傷與孤獨。

(3)以“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明確:波浪洶涌,仿佛天也翻動;巫山風云,下及于地,似與地下陰氣相接。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不見天日。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極度不安,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郁悶不平,也象征了國家局勢的危急。詩人用豪邁、宏闊寫出哀愁,抓住了景物的特點,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進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

(4)賞析名句“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賞析:這兩句集中體現(xiàn)了詩歌的主旨。此時詩人身在夔州,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第二次看到菊花的開放卻是秋天滿目的蕭條,不覺潸然淚下;聯(lián)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覺引起了詩人對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國家殘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為,詩人不忍明言,這正是他憂國傷時感情的集中體現(xiàn)。

三、課堂小結。

劉禹錫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從夔州的秋天起興引出了他的感發(fā),而他感發(fā)的重點則在對“故園”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第二課時。

一、介紹寫作背景。

二、熟讀詩歌,掌握內容。

1.學生吟誦詩歌,感受音韻和節(jié)奏。

2.結合背景,明確感情基調。明確:沉郁怨憤的感情。

3.掌握詩歌內容。

(1)串講詩句。

明確:首聯(lián)點出王昭君的出生地,從側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頷聯(lián)敘述昭君的遭遇,感慨無窮,從正面贊揚了昭君的堅強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聵,致使昭君遺恨千古,從側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們既贊揚她的美好品質,又同情她的不幸。

(2)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借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懷抱的詠懷詩。詩人敘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同時把自己去國離鄉(xiāng)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與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宮見妒,他入朝見妒;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間”;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歸來,他思念長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寫自己的悲憤。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點明感情的詞語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詩眼:“怨恨”:“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遠嫁異邦,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思念故鄉(xiāng)的幽怨。

(4)品鑒借古詠懷的寫作手法。?

明確: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懷念古人,同時也抒寫了自己的怨憤之情。借古詠懷,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

【登高】。

一、介紹寫作背景:

未酬的壯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郁悶,他抱病登臺,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jīng)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二、熟讀詩歌,掌握內容:

1.請學生吟誦詩歌,感受音韻和節(jié)奏。

2.結合背景,明確感情基調。?明確:哀愁、苦痛、悲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詩歌內容。

詩文哪里寫景?哪里抒情?

明確:前兩聯(lián)寫景,后兩聯(lián)抒情。尤其要注意“萬里悲秋常作客”這一句,它在結構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與心中情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2)請學生串講詩句的意思。

明確:首聯(lián)描繪了六個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肅殺的圖景。頷聯(lián)勾畫出一幅更廣闊的長江秋景。頸聯(lián)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詩人的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尾聯(lián)將“悲秋”之意進一步深化。

(3)概括主要內容:

這首詩歌寫了詩人登高所見秋江的廣闊圖景,抒發(fā)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4.學生在掌握詩歌的節(jié)奏和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詩。

三、合作探究。

1.詩歌意象特點。

風——急天——高猿——嘯哀——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涼)沙——白?鳥——飛回。

2.情景特點。

落木——無邊,蕭蕭,下——生命之短暫(?沉郁)。

長江——不盡,滾滾,來——時間之永恒?(高昂)。

3.意境:蒼涼、雄渾、沉郁而悲壯。

作客:客居他鄉(xiāng);多:感嘆年老多病,精神疲憊不堪;獨:感嘆獨自登臺,形單影只,萬分。

凄涼;恨:感嘆過分的愁苦和憤恨,以致兩鬢過早地斑白了;停:感嘆因窮困潦倒沒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苦:是極度;極度(痛恨兩鬢染霜)。

5.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前兩聯(lián)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聯(lián)兩句出現(xiàn)六個意象,好像六個特寫鏡頭,仰觀云天秋風,俯察江水洲渚,繪形繪色,繪聲繪動,勾勒出了一幅嚴秋肅臨天下的生動圖畫。特別要注意“猿嘯哀”和“鳥飛回”兩個細節(jié),簡直就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千千萬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詩人寓情于景,蕭索慘淡的畫面映照出詩人內心的凄涼,哀猿的啼聲暗示著詩人的悲苦。頷聯(lián)勾畫出一幅更廣闊的長江秋景。從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到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我們可以感到詩人浩茫而紛亂的思緒。

6.名句賞析:“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明確:這兩句勾畫出一幅更廣闊的長江秋景。正因為有了“無邊”“不盡”,使詩的境界顯得廣闊深遠;再加上落葉的“蕭蕭”之聲,長江的“滾滾”之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葉落意味著一年將盡,容易產(chǎn)生時光易逝的感覺;亙古如斯,超越了時間的限制,抒發(fā)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這兩聯(lián)確實已將詩人的“艱難苦恨”包含無遺,用語之精當,氣象之宏偉,在所有的登高詩篇中可謂絕唱。

四、課堂小結。

“百年多病獨登臺”,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仃,形單影只,無所依傍。其中的“獨”字多么痛苦??!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況,杜甫的偉大就在此。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三

1.理解詩歌主題;探究詩作風格的變化。

2.熟讀成誦,涵泳體悟。

3.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1.涵泳背誦。

2.理解詩歌主題。

3.把握詩作風格。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屏顯杜甫圖片)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今天就讓我們與詩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懷。(板書標題、作者;屏顯:與詩圣同行。)。

二、活動建構——與詩圣同行。

1.第一板塊:忘情吟誦(屏顯)。

(1)教師范讀。聽清讀音,把握停頓、重音。

(2)自由朗讀。

(3)指生朗讀。校正讀音,明確節(jié)奏。

(4)齊讀全詩。

(5)合作譯詩。結合注釋,疏通詩意;提出疑問,討論解決。

2.第二板塊:詩意描述(屏顯)。

(1)假如你是詩人,請試著用描述的口吻描寫泰山的雄偉景象。

(2)假如你是詩人,請試著用感嘆的口吻抒寫你站在戰(zhàn)亂后的長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詩人,請試著用講故事的口吻再現(xiàn)當年石壕那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準備,再小組交流,最后小組推薦同學向全班描述?;顒拥娜磕康脑谟谕ㄟ^詩意地描述,檢驗、強化、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動完畢后的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解說是否準確(符合原意)、清晰(順序合理)、生動(描繪細致)。一句話,關鍵考查活動參與者對文本理解的準確度。教師可視其情況做點必要的補充,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兩句,就要指出這里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二百公里。詩的末聯(lián)提到的“絕頂”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頂。

3.第三板塊:品析妙點(屏顯)。

杜甫曾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佳話。在這三首詩中,你認為哪些詞、句,或者標點用得好,談談自己的感受。教師可示例。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么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瓣庩枴狈种干降哪?、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晝猶昏?!案睢弊痔釤挼脴O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此聯(lián)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āⅧB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于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并無區(qū)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lián)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4.自由背誦。

第二課時。

一、活動建構——與詩圣同行。

第四板塊:感受情懷(屏顯)。

1.這三首詩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從哪些詩句感受出來的?

補充背景。

(1)《望岳》。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竊比稷與契”,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喻的年輕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間,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一時期寫的。詩人的背后是一個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詩里便投射了足夠的“盛唐氣象”。

(2)《春望》。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約757)杜甫在長安時所作。安史之亂的叛軍攻破京都長安,杜甫投奔唐肅宗,中途被叛軍俘獲,帶回長安。此時的長安被焚劫一空,滿目凄涼,目睹一片蕭條、破敗的長安城,詩人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詩。

(3)《石壕吏》。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刹坏絻蓚€月,形勢發(fā)生逆轉,唐軍在鄴成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都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jù)這番經(jīng)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jié)生動而流傳最廣。

2.討論明確。

(1)《望岳》。

抒寫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表達了詩人的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思想抱負。

(2)《春望》。

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3)《石壕吏》。

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帶著詩人的感情去讀每一首詩,要讀得入情入境。指生讀,再指生讀,齊讀。

二、整合總結。

1.辨析比較。

這三首詩寫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除了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們還有哪些不同點?

提示:內容、詩人關注的焦點(自我抱負——國家、百姓命運)、語言風格(豪邁激昂——沉郁悲愴——沉郁頓挫)等。

2.由學生的有關辨析比較內容作結。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郭沫若)詩人在年輕的時候抱定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遠大志向。年輕時候的詩作就充滿了昂揚的氣勢。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也使詩人更多地看到了勞動人民的痛苦,也時時地為國而擔憂,他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息息相通,詩人的心與時代、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通。他的詩歌由前期的豁達開放而變得沉郁頓挫,充滿了深深的抑郁,但他的這種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將彪炳千秋,永放光芒。

3.背誦比賽。

三、課下作業(yè)。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幕短劇。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jīng)發(fā)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jié)。

(設題目的是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并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關鍵是要合理地補充某些情節(jié)或細節(jié),從而鮮明地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內容。如果打算改編成短劇,最好采用集體編寫的形式,由教師或個別學生先擬出一個提綱,經(jīng)討論后確定各部分的內容,然后分配角色,組織演出。在討論中必定會涉及一系列問題,例如全劇要不要分出場次,分幾場為好,詩人是否應當出場,如出場又該如何處理才好,等等,這樣討論下來,才能使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不要為演出而演出。)。

2.杜甫圖片以及《春望》書法作品。

3.杜甫一生及其偉大詩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jié)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xiàn)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期。

(1)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2)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3)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4)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zhèn)浔婓w,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后來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指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里指白頭發(fā)。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發(fā)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fā),成年后束發(fā)于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莫卜,詩人家國之痛更加濃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寫下了這首觸景生情的.五言律詩。

前兩句是望中所見,極概括,極沉痛。國家殘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換了主人。暮春時節(jié),長安城中草木叢生,可見的人煙稀少,一片荒涼。詩人睹物傷懷,傷國之情油然而生,蕭條悲涼。正如吳見思《杜詩論文》中寫道:“杜詩有點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國破山河在,在字則興廢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則薈蔚滿目矣?!?/p>

頷聯(lián)寫花寫鳥,緊扣詩題,借此來表達了詩人那種傷亂思家的感慨。因感嘆時事,見悅目的花朵反而流淚;因深恨離別,聽到悅耳的鳥聲反而驚心。詩人感觸異常?;B平時乃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足以見得詩人內心的憂傷。在此詩人運用了反襯手法,將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為絕妙,乃被千古傳誦。

接下來寫戰(zhàn)爭時間之長,家書的難得可貴。詩人那種憂時傷別的情感表現(xiàn)得更為深沉和具體?!胺榛稹本涑小案袝r”句,“家書”句承“恨別”句,不僅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而且情感也一瀉而下。

最后詩人將傷國憂時思家的情懷用具體的細節(jié)體現(xiàn)了出來。頭上白發(fā)本來稀少,不斷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連發(fā)簪也戴不住了。本詩以“不勝簪”作結,使人感到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摯感人。

這首五律,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難分。景物的形象,蘊含著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感情,又訴諸在景物形象的描繪中,具有極強烈的感人力量。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五

《客至》之所以寫得這么歡快無比,是因為“喜崔明府相過”。所以詩一開始就描寫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愛的白鷗天天飛來的歡樂氛圍。但也可以這樣理解:平日無客,少有人跡,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見只有白鷗。于是頷聯(lián)順理成章地寫到了花徑不掃,蓬門未開。頸聯(lián)不寫賓主之間的寒暄與敘舊,可見兩人關系的親密。寫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實話實說,沒有虛文俗套,可見賓主之隨和。尾聯(lián)卻忽轉別意,寫自己想邀鄰翁過來喝酒。前借白鷗引客,后讓鄰翁陪客,構思可謂絕妙;不寫餐桌上暢飲的熱烈情景,而留著讓讀者去想像,去補充,去回味。

《旅夜書懷》寫于作者顛沛流離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獨傷感的。本詩的景物描寫與個人情感的抒發(fā)特別融和。首聯(lián)中的“細”“微”等字,與“官應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單身影相應?!拔!薄蔼殹倍职凳玖俗约涸趤y世中的凄涼孤獨,與“飄飄”“天地一沙鷗”相呼應,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同時,“星垂平野闊”,不僅展現(xiàn)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廣闊浩渺,還讓人聯(lián)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正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單身影;“月涌大江流”,不僅展現(xiàn)了長江奔騰雄渾的氣勢,還讓人聯(lián)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似乎只寫了王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詠懷。但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閣夜》作于一個大雪初霽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閣的詩人,寒宵輾轉,從霜雪之夜的所見所聞,聯(lián)想到了國家的動亂、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貧病飄零,于是寫下了此詩。詩中星河的搖動暗寓著社會的動蕩。在這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中,詩人回家無期,鄉(xiāng)書不至,不勝“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寬解之詞。這種看似輕松的自我安慰其實蘊涵著深深的悲痛與憂憤。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于如愿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游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jīng)過;詩人已經(jīng)不是年輕小伙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里,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jīng)看到了北方的戰(zhàn)事,已經(jīng)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回。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著我們。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p>

探究學習: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開了,可仔細一想,卻發(fā)現(xiàn)這是在進一步寫客人,是想用這種民間常見的方式表示自己難得的興奮:我家來尊貴客人了,你也過來喝幾杯,好好地幫我陪陪客人,喝個痛快,玩?zhèn)€盡興!這種寫法既巧妙,又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回味不盡。所以這種忽轉別意不是離題,倒是別開生面,別有情趣。

探究學習:王昭君有傾城傾國之貌卻無人省識,漢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畫圖省識”;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而這些都不能明說,所以只能借寫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對此有多家點評。黃叔燦《唐詩箴注》云:“此詠明妃以自悲?!惫怼蹲x杜札記》云:,“琵琶胡語,怨恨誰論?亦隱寓知音寥落之感?!必抖旁娧灾尽吩疲骸按说谌?,則專詠明妃之事,無一字及于己懷,乃吾正謂此為少陵自詠己懷,非詠明妃?!蛎麇Т嗽购蓿豢擅餮?,只以托之千載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寫‘怨恨’二字,乃所以寫明妃,即所以寫己懷也。”

3.同樣是詠嘆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跡(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試作比較閱讀,說說杜詩在風格上與李白有怎樣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選一)。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學習:同樣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為題材,李白和杜甫這兩首詩各有特色,基本上能體現(xiàn)兩人不同的藝術風格:李詩飄逸,杜詩沉郁。兩人都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滿了同情,但杜詩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這一步,還表達了沉郁怨憤之情。詩一開始,就似有千鈞之力,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勢,以致古人說:“昔人評‘群山萬壑’句,頗似生長英雄,不似生長美人。”李詩第二聯(lián)是“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而杜詩則更沉郁“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個“一”字,一個“獨”字,將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最后兩聯(lián),兩詩都寫出了凄婉的氛圍,而杜詩中因為用了“空歸”“月夜魂”“千載”“分明”等語,就顯得更加的孤憤悲壯。因此弘歷在《唐宋詩醇》中忍不住贊嘆:“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坡,明珠走盤,詠明妃者此為第一?!?/p>

4.對于《閣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20世紀40年代出版)說:“杜老之詩,隨處關系國事民生,雖,在極小的題目,也能發(fā)出極大的感慨來,詩人多感,杜老尤甚。讀了此等詩,覺得無病的呻吟,未免多費筆墨啊!”對這個評價你如何認識?談談你的理解。

探究學習:這樣的評價雖然新穎,但有失偏頗。只要了解了詩人的寫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時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會明白,這是歷經(jīng)磨難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發(fā)出的感慨,決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5.對于《登岳陽樓》中頷聯(lián)的景物描寫,喻守真在其編注的《唐詩三百首詳析》中這樣評論:“詩人寫景狀物,往往喜歡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牽強失真的地方。本詩頷聯(lián)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講,洞庭湖四周均為楚地,那(哪)能說是與吳分界之處。乾坤日夜浮,倘用來詠大海,那還相當,若詠洞庭,未免不稱。后人雖加以曲解,究與事理未當?!蹦阍鯓涌创脑u價?說說你的理解。

探究學習:這種評價未免太“現(xiàn)實主義”了,若都要與事理相當,那么文學作品就不能有夸張,就不能有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等極富渲染力的詩句了。事實上,凡是能表達作者鮮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氣氛、增強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像的,就應該是好的夸張。同時,從閱讀時間上說,經(jīng)得起讀者的推敲和時間的考驗的,能流傳到今天并且仍然膾炙人口的,就證明它是名句,說明它的夸張是用得成功的。

6.以往人們常把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進行比較,明代胡應鱗認為杜甫的骨力超過李白,于龍友則認為“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概論”。那么你的看法呢?還有人將王維《漢江臨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拿來和他們兩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樣呢?請就這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探究學習: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簡單地以孰優(yōu)孰劣來評判。杜詩用字凝練,注重推敲;李詩流轉自然,不事雕飾。杜詩沉郁,給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詩飄逸,給人更多的是動態(tài)感。杜詩此聯(lián)與整首詩頓挫蒼雄的風格一致;而李詩此聯(lián)也與整首詩的明快清雄一致。應該說兩人各有特色,各盡其妙。所以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李杜二公,正不當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p>

王維的詩則又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由于他精通美術和音樂,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詩充滿了朦朧含蓄之美,充滿了嫻靜、恬淡之情,充滿了詩情畫意,清新秀美,讓人遐思不盡。與杜甫的沉郁蒼雄、李白的飄逸豪放又不一樣。他們各顯其美,在唐詩這個絢麗多彩的百花園中各以自己的獨特風格爭奇斗艷,煥發(fā)著自己獨有的生命活力。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六

知識目標。

1.了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一些常識。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3.了解三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4.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

能力目標。

1.掌握一些古詩朗誦的常識,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逐步提高詩歌朗讀水平。

2.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德育目標。

1.學習《望岳》,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2.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1.了解每首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3.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并體悟其表達效果。

1.朗讀教學法。反復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聲韻美,通過想像與聯(lián)想,把握詩的景與情。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鑒賞的主體。教師盡量少講,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3.古詩五步教學法?!锻馈凡捎眠@種教法,從知詩起,經(jīng)歷說詩、想詩、悟詩、品詩等四個階段,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詩歌境界教學法。教讀《春望》,打算采用這種教法,引導學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體驗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蘊,把握意境。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互動,學習研討《望岳》《春望》。指導學生朗讀,感知詩歌的聲韻美;整體感知詩意,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詩的意境;結合讀詩的切身體驗,賞析詩歌的美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后人稱為“詩圣”的杜甫,聆聽他筆下流淌出來的歌聲。

設計(二)。

多媒體顯示: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二、杜甫簡介。

多媒體顯示“杜甫畫像”,分發(fā)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創(chuàng)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壯游時期。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后,他開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并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岳》一詩表現(xiàn)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長安十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懷著經(jīng)世濟用的政治理想到長安試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無遺賢”的騙術,使參加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過著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統(tǒng)治者的腐朽,創(chuàng)作出了像《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等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放、樂觀坦蕩變得悲壯凄涼,形成“沉郁頓挫”的詩風。

(三)戰(zhàn)亂流離時期。這是其現(xiàn)實主義詩歌發(fā)展時期。在短短兩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亂,他攜家和人民一道受凍挨餓,避難流亡,卷進了生活的底層。在淪陷區(qū),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脫賊后,又屢遭肅宗貶斥。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并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時期。介紹略,留待以后介紹。

三、師生共同研討《望岳》。

多媒體顯示: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這是一首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shù)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xiàn)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有時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況?!锻馈肥且皇孜逖怨旁?,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薄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p>

1.(1)配樂詩朗誦《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同學點評。

(4)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教師要求學生從文字到內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詩歌,可設置思考題啟發(fā)和幫助學生理解,小到一個詞的詞義,大到這首詩的整體內容。就這些問題,小組展開討論,學生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之間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詩意。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畫意。

教師提問:詩題為《望岳》,但全詩沒有一個“望”字,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別,試對此作具體分析。

教師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識:這里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省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二百公里。

學生展開想像,設想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明確: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那種欣喜驚嘆仰慕的情形,非常傳神?!褒R魯青未了”語出驚人,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欣賞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之高。這兩句是遠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這是近望泰山所見的景象。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寫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仔細看才能看見。這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這顯然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

4.進一步感悟作者通過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詩的理解逐漸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聯(lián)系寫作背景,聯(lián)系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

明確: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時期的杜甫過著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5.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闡述理由。或者“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原因”,或者“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你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七

1、了解即景抒情詩的內容、詩人生平及思想內容。

2、能夠背記《登幽州臺歌》《望月懷遠》。

3、訓練將詩句轉變成畫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了解即景抒情詩的內容、詩人生平及思想內容。

訓練將詩句轉變成畫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以即景抒情詩導入:

即景抒情詩,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fā)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即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1、鑒賞要點: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進而感受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

2、主要內容:

1)借景表達自己與眾不同,厭倦官場,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2)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等感傷。表達客居他鄉(xiāng),懷友思親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感情。

3)描寫自然景物,表現(xiàn)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鑒賞《登幽州臺歌》。

(一)作者簡介: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后始發(fā)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jīng)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垂拱二年(686),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shù)厝嗣裆瞰@得較為深刻的認識。圣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xiāng),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

(二)寫作背景和幽州臺:此詩作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當時,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軍中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無將略”,不到一年兵敗,情況危急。陳子昂向武進言,請求遣萬人為前驅擊敵,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茍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shù)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時人莫不知也?!保ūR藏用《陳子昂別傳》)幽州臺,又稱薊北樓、薊丘、燕臺,傳說為燕昭王為招納人才所筑的黃金臺。燕昭王為戰(zhàn)國時燕國君主,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召來樂毅等奇士,國力大盛。但在《戰(zhàn)國策》、《史記》中皆未見筑臺之事,漢末孔融《論盛孝章書》云:“昭王筑臺,以尊郭隗?!敝_之說始見于此。魏晉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黃金臺之說,但說法不一。薊丘,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

(三)讀詩句,理解詩意。

1、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則做上記號質疑。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髡咭员狈缴n茫廣闊的原野為背景,俯仰古今,視通萬里,抒發(fā)天地之大、知音難覓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歲月無情時不我待。全詩呈現(xiàn)出蒼涼悲壯的氣氛。)。

3、基本解讀如下:

1)這首詩寫詩人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2)“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惫湃?,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詩人登上幽州臺時,想到自己懷抱曠世之才卻無用武之地并沉淪下僚,想象當年燕昭王何等禮賢人才,自己卻偏偏未能趕上,昔日的遺跡已蕩然無存,惟有丘陵高樹而已。詩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蒼穹、不禁悲從中來。此二句從時間角度著筆,“前”與“后”、“古人”與“來者”對舉,用兩“不見”相連,表現(xiàn)自己的孤獨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樣的賢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見;將來有,我亦不可見,千載而下,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憤填膺,發(fā)出了封建社會千千萬萬懷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聲,因而引起千百年人們的共鳴。

2)“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痹娙讼氲接钪媪壤c綿長,個人卻渺小與短暫,更何況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于是傷感無限,涕淚交橫?!澳睢庇邢胂蠛退伎純蓪右馑迹核^想象,就是極力張開想象的翅膀,翱翔與無限的時空;所謂思考,就是思考自己渺小的個體,短暫的生命,將以怎樣的形式來在這樣光芒無際的宇宙表達自己的存在。詩人之所以會“獨愴然而涕下”,就是感到自己雖然有如此強烈的宇宙意識,但卻反而因此感到孤獨而無奈,自己幾乎無能施展自己,以求自己生命個體存在的意義?!蔼殹弊?,正寫出了詩人寂寞凄涼的心境,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

3)鮮明的宇宙意識和社會意識是本詩一大特點。全詩直抒胸臆,破空而來,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蒼涼悲壯的陽剛之氣。

明確:1)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時間綿長、空間遼闊)2)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五)、小結:從詩歌看,指詩歌本身看,指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了人生的孤獨感。

三、學習《春江花月夜》。

(一)新課導入: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母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張若虛(約660—720),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其詩僅存兩首,而此篇被論者評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王豈運《湘綺樓論唐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春江花月夜》原為樂府舊題,屬于《清商曲吳聲歌》,相傳創(chuàng)自陳后主。這一首卻完全突破宮體詩的藩籬,語言清新,敘寫了民間游子思婦的相思離別之苦,面貌為之一新。

(三)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首詩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動人美景,對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敘寫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表達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主旨)。

四、作業(yè):背誦《登幽州臺歌》。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鑒賞《春江花月夜》。

1、基本解讀:

1)“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句總寫春江月夜中壯麗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人生之中最為動人的良辰美景。入題即是一幅壯麗的畫面:江海連潮,月共潮生?!吧保瑢懗隽嗣髟码S著奔騰的潮水噴薄而出的宏大氣勢。月光閃耀千萬里遠,又有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2)“江流宛轉繞芳甸”二句寫了令人心馳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彎曲著繞過雜花叢生的江邊沙地,月光傾瀉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層白色的霜花。

3)“空里流霜不覺飛”四句寫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凈之景。月光蕩滌了世間的一切,這才有“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此處虛實結合,最后整個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輪明月的清輝。這樣一輪獨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發(fā)了詩人無限的深思和遐想。

4)“江畔何人初見月”六句是對自然的發(fā)問和對人生的思索。自古以來,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這一輪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時候開始照耀人間的呢?古往今來,在亙古不滅的時空面前,人們或奮發(fā)圖強,或得過且過,或及時行樂,卻終有一死,無法與亙古的時空永遠相伴。但詩人由此出新,認為個體生命雖有限,但一代一代連續(xù)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生命的延續(xù)。不像這明月,永遠只是一個樣子。詩人以群體生命的延續(xù)回答了這個令人類永遠感傷的宇宙命題。接著寫明月在天,孤獨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卻又永遠難以等到。月光下是奔騰而去的大江急流。詩人讓詩情向縱深發(fā)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無情,很自然地將筆觸轉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上來。

5)“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寫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相思之情?!鞍自啤憋h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是地名,但這里并不確指,是泛指離別之地,且古詩文中“楓”、“浦”本就是離別傷情之所。“誰家”與“何處”互文見義,由一家一處聯(lián)想到人間千千萬萬家的離愁別恨。一地相思,兩處離愁,往復回環(huán)。這是一種詩意的痛苦,發(fā)自內心,纏綿悱惻,可謂不招自來,揮之不去。

6)“可憐樓上月徘徊”四句寫思婦對游子的思念。詩人將“月”擬人化,寫月之“徘徊”,既寫出了月的自然屬性,光影明滅,浮云游弋;又賦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憐憫思婦的孤獨寂寞,久久在樓上徘徊而不忍離去。月華灑落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可這反而令思婦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這有點惹人愁思的清輝,可是“卷不去”、“拂還來”。將相思之苦寫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動表現(xiàn)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和迷惘之情。

7)“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寫思婦對游子的思念之深進而引起的無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讓她難以入眠,想到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許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發(fā)托月傳情的癡心。“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可是鴻雁長飛,月華難遞;魚兒躍動,只見陣陣波紋。向來有傳信功能傳說的魚兒雁兒都無法傳情,那只能借助夢境了。

8)“昨夜閑潭夢落花”六句寫游子的相思之情。詩人用春夢、落花、流水、殘月四種傷情的意象來烘托。夢境是那樣迷情惆悵:花落幽潭,春光將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帶走的不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婦的青春和愛戀、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漸漸失望的'思緒,隨之而來的又將是難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霧逐漸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婦,碣石瀟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幾重!

9)“不知乘月幾人歸”二句寫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幾人乘月回鄉(xiāng);情人間的離情,伴著將落的殘月,灑落在江邊的樹林之上……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月華柔情、詩人之情相互交織,裊裊不絕,搖曳生姿,引人深思。

2.鑒賞要點:

1)全詩寫景別具特色。詩中寫了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以“月”為主體?!霸隆笔谴嗽姷撵`魂,是全詩結構的紐帶,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華的籠罩下,江水、沙灘、楓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高樓、閑潭、鴻雁、魚龍、思婦和游子構成了一幅安寧祥和的美景圖卷。其中虛實相生,濃淡相映,如同一軸巨幅的中國山水長卷,意境極為深邃而優(yōu)美。

2)全詩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這首詩有別于傳統(tǒng)的單純寫景之作,也有別于一些單純的哲理詩和言情詩。詩中有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贊美,有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有對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詩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遠的意境,讀后讓人心曠神怡,并進而去探尋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諦。

3)本文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上下結合、遠近結合、虛實結合、借事抒情、即景抒情、擬人、設問、互文、比興、用典、映襯。

三、學習《望月懷遠》。

(一)作者簡介:張九齡(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年間進士,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為中書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權奸李林甫的排擠,貶為荊州長史。有《曲江集》。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寫月夜懷人,情思真切。(主旨)。

2)首聯(lián)“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既寫眼前所見之景,又是詩人望月懷遠之意的表達。一輪明月從無邊無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無論遠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著詩人博大寬廣胸襟,為千古名句。

3)頷聯(lián)“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寫多情之人因為整夜相思難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長。

4)頸聯(lián)“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月華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詩人不由得吹滅燭火,披衣踱出房間,凝神望月,而這一輪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緒,詩人不禁久久佇立,直到露水沾濕了衣服才知夜深?!奥蹲獭毙蜗蟮貙懗隽嗽娙四裢露嗨茧y抑的情形。

5)尾聯(lián)“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滿手皆是,可是卻無法送給對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寢,希望在夢中相會。此聯(lián)構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詩句,寫出了詩人的悵惘和失意。晉陸機《擬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齊高帝詔問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三).鑒賞要點:

1、此詩寫情頗具特色。情可以是親情、愛情、友情。對“情人”一詞可有不同理解。這里理解為“多情之人”,指詩人自己;但也可理解為“親愛之人”,即親人或男女情人。情與景的完美結合形成清麗而深遠的意境。詩中通過描繪人物的動作和細節(jié)傳達情思,構思巧妙。全詩緊緊圍繞“望月”而展開,從望月寫到懷人,從滅燭寫到披衣,由室內寫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內,從月升寫到月沉,由相思寫到人夢。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聯(lián)千古傳誦。此聯(lián)看似平淡無奇,脫口而出,卻高華渾融,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此前謝莊《月賦》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蘇東坡《水調歌頭》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為賦,一為詩,一為詞,各盡其妙。

四、學習《題李凝幽居》。

(一)作者簡介:賈島,字浪仙,一作閬仙,范陽(今北京)人。其家境貧寒,多次應舉不中,一度出家為僧。后受韓愈影響還俗。曾任遂州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倉參軍等職。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通過寫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環(huán)境,表達了詩人歸隱的愿望。(主旨)。

2)首聯(lián)“閑居少鄰并,草徑人荒園”寫友人李凝幽居的環(huán)境。詩人沿著一條雜草叢生的小徑走去,尋訪友人幽居之處;小徑通向荒蕪的小園,周圍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隱士身份。

3)頷聯(lián)“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寫幽居的靜寂。友人幽居之處旁有一池塘,池塘邊有樹,詩人來到門外,輕叩門扉。月夜之下一片寧靜,敲門聲驚動了樹上的鳥兒,它們發(fā)出了聲響,或飛出盤旋一陣又回到巢中。

4)頸聯(lián)“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寫回歸路上所見。詩人走過一座小橋,視野開闊起來,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斕的色彩;夜風輕拂,云腳飄移,讓人覺得仿佛山石在移動。詩人反說此景,別具特色,因為“石”并未動,是“云”在動。一說古人認為云“觸石而生”,故稱石為“云根”,所以在這里,“移石”和“動云根”是同一意思。這樣更顯出了環(huán)境的幽深而迷人。

5)尾聯(lián)“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點明詩的主旨:我暫且離去了,但不久會再來,不負共同歸隱的諾言。前三聯(lián)是寫景敘事,作為鋪墊,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三)鑒賞要點:

1、此詩緊扣“幽”字,首聯(lián)寫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頷聯(lián)寫所居之地的幽寂,頸聯(lián)寫所居之地環(huán)境的幽美,尾聯(lián)抒發(fā)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層層鋪墊,將詩人歸隱志向表達得水到渠成。

2、“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二句寫景獨特、煉字精準。據(jù)說,賈島騎驢入城,仍搜索枯腸,忽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二句,初擬用“推”,又改為“敲”,不覺撞上了京兆尹韓愈的車騎。韓愈細問后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幫他分析,確認“敲”字佳。那么佳在何處呢?詩人尋訪友人,是在月光皎潔的晚上,友人外出未歸,柴扉緊閉。詩人上前輕敲門扉,驚動了樹上棲息的鳥兒,引起一陣喧鬧。鳥兒或許還飛出幾只轉旋幾回又飛回窩中。兩句表現(xiàn)了清幽空靈的景象,暗含著詩人自愿遠離塵囂的真實情懷。

五、作業(yè):背誦《望月懷遠》。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八

本文的這三首詩是杜甫在不同歷史時期寫的,學習時,在讀讀背背的基礎上用心把握作品風格的變化,并體會作者遠大的抱負和憂國憂民的情操。

學生對于詩歌的背誦比較喜歡,但理解其中的語言及意境方面有一定的困難,應在課堂上組織好合作與探究的活動,助其感悟詩中所含的意蘊。

知識與能力目標:背誦課文,準確掌握重點實虛詞含義和用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反復誦讀增體味詩歌的意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準確掌握實虛詞含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詩歌的思想內容。

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并搜集杜甫的資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望岳》。

能背默前兩首詩歌,流利翻譯,把握詩歌主旨。

授課過程。

一、導語:(2分鐘)。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朝著名大詩人杜甫的兩首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兩首詩,一起來感。

悟一下詩人遠大的抱負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或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后人稱為“詩圣”的杜甫,聆聽他筆下流淌出來的歌聲。)。

二、朗讀,正音:(3分鐘)。

岱、夫、眥。

三、學生再次朗讀,背誦詩歌。(4分鐘)。

四、學生分小組探討字詞、句子意思,教師統(tǒng)一訂正:(7分鐘)。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九

1、了解詩人生平。

2、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

3課時

第一課時

望岳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學生自由發(fā)言。

板書設計:

遠望

望岳 近望

細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春望》賞析

教學過程: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洞和穼懹诖文耆?。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鞍装l(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春望

憂國---------------思親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石壕吏》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 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jù)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jù)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板書設計: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婦哭訴苦難 戰(zhàn)爭給老百姓的災難深重

老婦自請服役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十

1、了解詩人生平。

2、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

3課時。

第一課時。

望岳。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學生自由發(fā)言。

板書設計:

遠望。

望岳近望。

細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春望》賞析。

教學過程: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于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春望。

憂國---------------思親。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石壕吏》。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jù)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jù)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板書設計: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婦哭訴苦難戰(zhàn)爭給老百姓的災難深重。

老婦自請服役。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十一

2、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3、朗讀并背誦這三首詩歌。

學習重點詩歌的思想內涵。

學習難點表現(xiàn)手法。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課文誦讀要點:外在:語音、語調、表情、動作內在:(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的作者,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內心,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合作研討(提示:抓取典型意象)(1)原文解疑如何理解“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詠懷古跡(其三)》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詩人感情的抒發(fā),是否與標題“詠懷”不符?試結合詩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3、綜合探究本文所選三首詩都作于秋天,其中兩首直接寫到秋景秋思。怎樣理解詩人杜甫的悲秋情懷?(品味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1.下列對《秋興八首》(其一)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秋興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時所作。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寫夔州一帶的秋景,寄寓詩人自傷漂泊、思念故園的心情。

b.凡詩人觸目所見無不是陰晦凄森的景象,可見詩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飽經(jīng)戰(zhàn)亂后國家的衰敗殘破。

c.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詩人在此旅居已近兩年,所以說故園之思隨著孤舟在江上飄走,只有徒然面對著叢菊的第二次開放,為去年的情景而落淚。

2.下面對《詠懷古跡》(其三)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全詩開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寫起,與下文“獨留青冢向黃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昭君命運的同情。

b.頷聯(lián)既寫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獨,也由“青冢”稱呼中表現(xiàn)了對這位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貢獻的女子的歌頌。

c.詩歌的后兩聯(lián)借歷史傳說譴責了漢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權貴們顛倒黑白的行為。

d.全詩借對王昭君的同情、對統(tǒng)治者的譴責,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對《登高》一詩的評價,不恰當?shù)囊豁検恰?/p>

a.詩的前兩聯(lián)勾畫出一幅秋肅天下的動人圖景。首聯(lián)“猿嘯哀”和“鳥飛回”,畫面慘淡,氣氛悲涼,以映照詩人心上的凄涼。

b.頷聯(lián)“無邊”“不盡”,使詩的境界顯得廣闊深遠,氣象萬千。可以看出詩人心情激蕩不已:韶光易逝,長年飄泊,人生無常。

c.頸聯(lián)將以上兩聯(lián)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萬里”與上聯(lián)“的無邊”對應,“百年”與“不盡”對應,從時、空兩個方面把詩人的憂思表現(xiàn)得既深且廣。

d.詩人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又從白發(fā)我志不得伸歸結時世艱難,抒發(fā)了詩人自己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4.文學常識填空。

杜甫,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作品有強烈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后世稱為“__”。在詩歌藝術上,他融合眾長,兼?zhèn)渲T體,形成了特有的“__”的風格。后人專稱其為“__”。

5.填寫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叢菊兩開他日淚,_____。

(2)_____,獨留青冢向黃昏。

(3)_____,不盡長江滾滾來。

1、閱讀下列三首詩。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吓c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2、研讀探究。

在對詩句的研讀探究中進一步理解杜甫詩歌的沉郁風格,進一步感受詩人憂國傷時的崇高品格。研讀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詩句,邊讀邊提出問題。試回答下列問題。

(1)三首詩中哪幾句景物描寫最能體現(xiàn)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讀后有怎樣的感受?

(2)詩人的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在哪幾首里結合得特別緊密?請從中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或最深的作一評析,說出自己的理解。

(3)探討這三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這些詩,一定要注意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思想和情感。)。

布置作業(yè)。

1、背誦這三首詩。

課堂小結。

學習反思。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十二

1.了解近體詩與古體詩的區(qū)別。初步了解詩歌格律常識。

2.指導學生掌握詩歌朗讀基本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并體悟詩歌情韻,初步了解詩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

1.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詩歌鑒賞基本方法和步驟,訓練誦讀詩歌四步法:解題、釋句、入境、會意。

1.欣賞大自然的美。

2.體味詩人的人生際遇。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4、樹立對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學重點是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與我們今天相距甚遠,教學難點當定位在對作者隱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單元教學在感受、品味詩歌意境時,應引導學生明確意境的準確定義,可回顧“意象”的知識,明確意境與意象的關系,逐步引導學生“投入”詩的境界。

1.指導朗讀,強化背誦。建議學生課前完成3首詩的背誦任務,有助于學生初步了解詩意,以便較快進人對詩作的理解,將教學重點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問題,重視體悟。精讀課要解決四個問題:詩中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這樣寫的好處。聯(lián)想和想象是填補藝術空白、品賞意境的好辦法,就這一點,教師在精讀課上要做出示范,自讀課可把填補的任務交給學生。

3.補充史料,做好總結。論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詩歌。教師可提供適當?shù)谋尘百Y料。讀詩要總結方法:解題、釋句、入境、會意。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背誦3首詩。

(2)標出詩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鑒賞。

2.課內。

(1)精讀課教師講析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2)自讀課揭示出詩中最能體現(xiàn)意境的詩句或詩歌的特點,學生思考發(fā)言。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本課是近體詩,首先要了解兩種詩體的區(qū)別。學習品賞意境,要注重抓關鍵詞語進行聯(lián)想與感悟。

古體詩又叫古風,形成于漢魏六朝,在句數(shù)、字數(shù)、乎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近體詩是與之相對的概念,也叫今體詩,唐代詩人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

1.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lián),依次稱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末聯(lián)(或尾聯(lián));

3.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4.中間兩聯(lián)須對仗。

5.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lián),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常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作品的成敗。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緒,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是境況、境界,即詩中所描繪的客觀生活圖景,它是廣意的,不單指景,還指詩人所見所歷之事。意與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著眼于某種物象中的主觀意向,而意境則是由藝術形象所表露出來的整體境界。讀者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進入詩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見練習冊)。

(二).精讀《秋興八首(其一)》。

(寫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jīng)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肚锱d》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時刻關心著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墒?,事與愿違,“安史之亂”雖與763年被平定,但國家的形勢卻仍不穩(wěn)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強馬壯,不時侵略唐境,吐蕃還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戰(zhàn)爭中作大的軍閥也擁兵割據(jù),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威迫,猶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為此而深感憂慮。寫此《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想更為迫切。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層次結構)。

這是一首七律,兩句一聯(lián),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首聯(lián)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凄苦落寞的情懷。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巫山巫峽氣蕭森”語意,進而描繪望中的巫峽景象和殷森氣憤:駭浪滔天,似暗寓了時局的動蕩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陰云匝地,又象征著國家命運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陰沉郁悶。頸聯(lián)傾訴思鄉(xiāng)衷曲,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現(xiàn)出思鄉(xiāng)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凄傷,章法上,“叢菊”暗承首聯(lián)“玉露凋傷楓樹林”所隱示的季節(jié)特征,“孤舟一系”則由頷聯(lián)“江間波浪兼天涌”生發(fā)二處(因波濤險惡,不能順流東下回歸長安),呼應巧妙而針線綿密。尾聯(lián)則一畝的秋風里,一片搗衣聲的環(huán)境、氣氛,含茹游子無家可歸之惆悵凄涼,緊承上文之“故園心”,又暗扣題目,綰結全詩。

此詩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fā)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lián)的內在聯(lián)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教誨,渾然一體。

(內容述評)。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fā)情懷,書寫了因戰(zhàn)亂而常年流落他鄉(xiāng)、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藝術特色)。

1、章法謹嚴。

本詩單篇之章法結構,前文“層次結構”中已經(jīng)輪機;本詩與同組其他七詩之相關聯(lián)系,請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唐詩評選》)的評語,因教材僅選了第一首,故此從略。

2、情景無間。

情與景的和諧密洽、融匯無間,是南朝劉勰,至唐司空圖、宋嚴羽、明謝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國維等歷代論者眾口一致所強調的問題。本是在這方面堪稱典范。

粗略看來,本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尾聯(lián)寫景,頸聯(lián)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首互為依托、互相生發(fā),融會一體,密不可分。如首聯(lián),楓樹為秋露侵蝕傷殘的景象,感發(fā)或者說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風苦雨吹打得老大傷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峽的蕭森秋氣,則似乎是充溢于詩人心頭的郁悶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頷聯(lián)描繪江間波浪、塞上風云,作者既生動的表現(xiàn)出他們“兼天涌”,“接地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強調了其動蕩不安和陰晦不明,及詩人自身的驚魂不定和憂思不散。再如頸聯(lián)書寫思鄉(xiāng)之情,同樣是藉托“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來生動的顯現(xiàn)令人唏噓悱惻的“故園心”。即便是最后兩句,貌似純粹寫景,實則蒼涼的暮色秋聲,使人隱約感受到仿佛就是詩人陰沉蒼涼的心情。整首詩既因物感興,使情思有所附麗;又因即景寄懷,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語言練達。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煉,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這首詩來說,頷聯(lián)中的“兼”“接”二字,即極為練達而傳神。尾聯(lián)在“白帝城高”之后綴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卻有著含蘊無窮的深長余韻。最為杰出的是頸聯(lián)之遣詞造句。上句之“兩開”,既前應“叢菊”,表明客居夔州已兩度春秋;有下啟“淚”字,暗示兩年之中時時都向東歸故園,然而新院始終無法實現(xiàn),每見菊花開綻就潸然落淚。如將“他日”解作“將來”,則更有歸鄉(xiāng)后痛定思痛,為今日之流離失所傷心再三的意味。與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旨歸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樣語意雙關。此二字既上承故園的思念之心一直牽系于此岸邊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揚帆啟航,順流東下。不僅如此,上、下兩句還互文見義:“叢菊兩開”謂花開有時,“孤舟一系”傷歸鄉(xiāng)無期;“兩開”見出時光流走,“一系”見出人跡淹留;“他日淚”是果,“故園心”是因……兩句詩詞語平易而涵蘊豐厚,句法奇異而旨意錯綜。對偶工穩(wěn)而文氣流蕩,筆墨老成,爐火純青。

第二課時《詠懷古跡》。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漂泊之感和思念故鄉(xiāng)之情)。

1、朗讀(1)學生單讀----指出所讀優(yōu)缺點。

(2)學生集體朗讀,注意音調。語速。感情。

2、詩中重點詞語理解。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huán)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huán)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6)、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3、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案啊北臼且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板書)。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另外,從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見她的形象:。

“一身歸朔漠,數(shù)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wèi)霍同?!?/p>

4、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說說這聯(lián)主要講了昭君的什么嗎?)。

“一去”與“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

“紫臺”對“青?!保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

“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

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對比反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

【明確】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明確】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7、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清。劉獻廷詠昭君詞曾聞漢主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當時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樣的宮女的不幸。

8、“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jīng)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傊?,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板書)。

9。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放琵琶曲,渲染悲劇氛圍,感染學生。)。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板書:首聯(lián)引出歌詠對象入題。

頷聯(lián)寫昭君悲劇的一生鋪墊。

頸聯(lián)揭示昭君悲劇根源鋪墊。

尾聯(lián)點明昭君之怨高潮。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第三課時《登高》。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jīng)“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古人推崇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界標,也是唐文學的轉折點。殘酷的戰(zhàn)爭、苦難的環(huán)境磨練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當時為國家、人民的哀樂而歌唱的詩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稱為“詩史”。這首詩是他55歲時所作,詩人懷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涌上心頭,他寫下了這首詩。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

1.鑒賞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jù)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lián)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p>

把這聯(lián)上下兩句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蛘叻催^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纳保傅氖莻€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guī)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在文學作品中,秋天、落葉、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和對于死亡的焦慮。詩人面對蒼涼蕭殺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難再!

3.賞析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xiàn)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xiāng)、流浪他鄉(xiāng)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zhàn)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弊隹汀6鸥?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jié)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xiāng),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zhàn)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jīng)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啵菢O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xiàn)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zhàn)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fā)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jīng)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jié)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情感蘊藏:首聯(lián)哀婉孤獨。

頷聯(lián)沉郁高昂。

頸聯(lián)愁苦沉痛。

尾聯(lián)憂憤無奈。

5、比較賞析。

《秋興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們分別創(chuàng)作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和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兩年的時間內創(chuàng)作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除《登高》和《八陣圖》等單首詩外,還有許多組詩,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這段日子,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豐收時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將結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輝灑向人間,灑向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熱愛著的土地(大歷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時期雖然“安史之亂”結束三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得繼續(xù)“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其一》),在“何日是歸年”(《絕句其二》)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所有這些像沉重的陰云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只有以他的詩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悶與愁苦。

《秋興其一》和《登高》在寫作上有許多共同特點:首先在感情基調上兩首詩都有很濃的悲秋情結。世事艱辛,家丑國難,萬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縷愁緒洋溢在字里行間,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結構處置上,兩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都極力描寫秋景圖,營造了一個悲愁蕭森的氛圍,使后面的抒情都順理成章,打倒了景為情基,情為景發(fā),渾然天成,足見構思之妙。

再次,兩詩在用詞造句上,都是律詩的典范之作,對仗工整又極具情勢。在兩詩的頷頸聯(lián)里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如《秋興其一》的頷聯(lián)“江間波濤”對“塞上風云”,“兼天涌”對“接地陰”,頸聯(lián)“叢菊兩開”對“孤舟一系”,“他日淚”對“故園思”?!兜歉摺奉h聯(lián)“無邊”對“不盡”,“蕭蕭下”對“滾滾來”,頸聯(lián)“萬里悲秋”對“百年多病”,“常作客”對“獨登臺”。

當然,兩詩又有許多不同點,比如感情表達方式上,格律上,特別是在感情基調上《秋興》詩感傷氣氛太濃,境界不如《登高》壯闊。《秋興》詩首聯(lián)基調低沉,“凋傷”“氣蕭森”是其體現(xiàn),而《登高》僅點明“風急”“天高”“鳥飛回”。在境界上《秋興》雖有“江間波濤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丹和《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來?!毕啾冗€是有點遜色。

1.背誦默寫3首詩,深入體悟詩情詩境。

2.完成“研討與練習”。

3。認真完成練習冊上的有關練習。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十三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好雨知道下雨的節(jié)氣,正是在植物萌發(fā)生長的時侯,它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燈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艷,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

這首詩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時杜甫因陜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yǎng)花,與農(nóng)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fā)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江濕處,花重錦官城?!币欢洹昂谩弊趾?,贊盛春雨?!爸獣r節(jié)”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jié),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fā)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lián)既言春雨的“發(fā)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lián)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么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梢?,驚喜于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lián)緊承頷聯(lián),詩人唯愿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lián)系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ㄖt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十四

1、 理解作者,體會晚年詩人心境,深刻理解悲秋情結。

2、 簡介律詩,掌握其特點。

3、 強化背誦默寫。

4、 了解三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在強化朗讀默寫的基礎上采用解說、討論、比較等方法組織教學,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透過詩句體會詩人情感。

:3課時

一、研析作品:

【寫作背景】本課所選的三首詩都是杜甫晚年滯留夔州的作品。詩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窮愁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寂寞。《秋興八首(其一)》是組詩的第一首,作于大歷元年秋(766年),安史之亂雖結束,但面臨北方軍閥割據(jù)的危險,唐與吐番在劍南川西爭戰(zhàn)不斷。本詩就是在國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詩中寫巫山巫峽的陰沉蕭森,烘托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抒發(fā)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全詩境界壯闊,感情強烈。

【疑難妙句】

1、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剖析:本聯(lián)直點秋景,使全詩開篇便呈現(xiàn)出了秋風蕭瑟、冷落凄清的悲涼景色。玉露,楓林,霜打楓林,林葉轉紅,山峽之間秋氣更見蕭條,中間加一“凋傷”,秋意全然而出。巫山、巫峽是夔州之景?!端?jīng)注》云:“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贝藭r,詩人正值晚年多病,故友零落,離開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料又滯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生感,不免產(chǎn)生孤寂凄清之情。

首聯(lián):霜冷楓丹,萬物蕭森。玉露楓林,富麗遒勁。言氣蕭森,樹木搖落,涵蓋萬象,蓄勢啟下。

2、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剖析:三、四句緊承首聯(lián)對秋景作更深一層渲染。“江間”承巫峽,“塞上”承巫山,“浪涌”“云陰”又緊承秋意。巫峽江中,波浪勢若兼天,江水若自天而下;巫山塞上,風云接地,陰霾如由地升起。“波浪兼天涌”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風云接地陰”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不見天日。這兩句以氣勢恢宏的筆觸敘寫詩人憂郁的情懷,且情景交融,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動人意境。

頷聯(lián):承上展開,縱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描寫氣蕭森。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云在天,卻說接地而陰。

3、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頸聯(lián):由景生情,抒發(fā)感概。叢菊兩開,言離蜀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飄零;他日淚生悲情于從前,故園心托相思于萬里。

4、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剖析:尾聯(lián)進一步突出秋思。秋已深,家家都在趕制寒衣,準備越冬了,剛剛換下來的'舊衣也在搗洗,準備收藏起來,而詩人客居他鄉(xiāng),貧寒孤寂,不勝悲涼?!暗冻摺倍f“ 催”,“暮砧”而說“急”,處處寫出寄寓他鄉(xiāng)之感和思念家鄉(xiāng)之情?!疤幪幋摺?,也是寫眼前一片秋景催人。刀尺“催”而砧聲“急”,形象地寫出詩人思念故園、心懷家國的迫切心情。

尾聯(lián):聚焦生活,回到現(xiàn)實,千家刀尺聲,萬戶搗衣忙,歲暮已晚,羈旅無依,凄苦傷感,歸鄉(xiāng)無期。思鄉(xiāng)之情,盡在不言。

【布置作業(yè)】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默寫

【寫作背景】《詠懷古跡五首》同作于大歷元年秋天,每首各詠一人一事,分別是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詩人詠古追思,抒發(fā)一生漂泊、功業(yè)無成的感概?!对亼压袍E(其三)》著重表現(xiàn)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見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xiāng)土的怨恨憂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鄉(xiāng)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因而,詩人在詠嘆昭君之怨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

【疑難妙句】

1、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剖析:起句“群山萬壑”,寫群山相連,萬壑鐘秀,奔赴荊門,山川靈秀鐘于此處,才生長出明妃這樣的人物來。詩人瞻慕古人之情,寫得極為鄭重,起得極為突兀。二句“明妃”,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明妃。說“尚有村”,意在點明明妃生長名邦,歿身塞外,僅遺此跡,一個“尚”字,流露出沉郁的傷悼之情 。

首聯(lián):起句著一“赴”字,氣勢飛動,先聲奪人。群山萬壑,齊奔荊門,驚天動地,不知接誰?二句揭開謎底,頗寓憐意。靈秀江山,烘托昭君。

2、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剖析:三、四句承上而言,由昭君村而昭君本人,寫出昭君一生的悲劇。一出漢宮,竟死塞外,“一去”二字說得痛切,“獨留”二字,更有沉重之感?!白吓_”,漢宮名。“去紫臺”“連朔漠”,出漢宮而入塞外,這是怨恨之始。生離漢國,死葬異地,其骨雖朽,其冢猶青,這是怨恨之結。據(jù)說胡地皆生白草,而昭君卻留“青?!?,又可見其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詩句意蘊更見深廣。

頷聯(lián):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對比強烈,不忍深思。昭君遭遇,感概無窮:一去,生不能歸;獨留,死葬漠北。

3、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剖析:五、六句承上作轉折,點明昭君悲劇形成的原因?!爱媹D省識”一語說得委婉而尖厲,是以虛筆寫實?!笆∽R”與“空歸”對仗,“省識”即曾經(jīng)認識。識人靠畫圖,君王之昏庸可知,后宮之黑暗可知,多少才人被埋沒亦復可知。故“畫圖省識”,生前失寵之“怨恨”也可知。而“一去紫臺”“獨留青?!倍家虼硕?,因此而起?!耙蝗プ吓_”,說去國之恨;“獨留青?!保怨蕠迹虼艘隽肆洹?環(huán)珮歸魂”。而“歸魂”終屬“空歸”、枉歸。昭君生前失寵,死后無依,離家去國,遺恨異國,多么凄切、哀怨。

頸聯(lián):畫圖識人,追悔莫及。昭君魂魄,乘月歸來;依稀聽見,環(huán)佩作響。委婉諷喻,理性質問。

4、。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剖析:尾聯(lián)借《昭君怨》之曲點明題旨。昭君之怨歌當從“琵琶”中彈出,飾“琵琶”以“千載”,是指其怨恨長久,何況漢人又“作胡語”,此中更透出離家去國之怨思。惟有琵琶寄意,遺恨千載了。結尾噴薄而出,變全詩之含蓄委婉而為怨恨慷慨。美女遺恨與才士失志本相關聯(lián),感明妃遺恨絕域,嘆志士失遇無路。美不得寵,才不得用,離家去國之思,寂寥千載之恨,種種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詩中,一概寫出。

尾聯(lián):宕開一筆,至情之論。千古琵琶之聲,皆為怨恨所凝:怨埋沒漢宮,恨遠離家國。

【比較討論】詩人與昭君有哪些相似點?為何要寫王昭君?

討論明確:昭君入宮見妒,詩人入朝見妒;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詩人“飄泊西南天地間”;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歸來,詩人思念長安,但不敢怨君,只好借昭君之事抒寫沉郁怨憤。昭君出塞身死異國,詩人漂泊身死異鄉(xiāng)。借古詠懷:漢元帝不辨美丑,唐皇帝不分忠佞。

【布置作業(yè)】1.背誦默寫。2.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要點]

l.學習杜甫的《登高》,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及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2、學生自讀杜甫的《蜀相》,學習借古人抒發(fā)自己情懷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 解題

《登高》一詩寫于大歷二年(767)秋,當時詩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寫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抒發(fā)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兜歉摺窞橹仃柟?jié)登高詠懷之作,前四句寫秋景,烘托其獨自登高的孤獨悲涼心境;后四句詠懷,慨嘆其飄零異鄉(xiāng)、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整首詩語言凝練,對仗工整,風格沉郁悲壯。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二、具體研習《登高》

1、學生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節(jié)奏,把握語氣的緩急)

明確:七言句的節(jié)拍有兩種方式:××—××—××—×,××—××—×—××。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誦讀時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2、提問:本詩前兩聯(lián)寫景,寫了哪些景?這些景有怎樣的特點?奠定了怎樣的感情基調?

明確:本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見聞。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更以風大聞名。首聯(lián)登上高處,詩人感受獵獵之風,聆聽空谷猿鳴。移動視線,由高處又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圖畫。

首聯(lián):全景描繪,峽江秋景。仰望——急風、高天、飛鳥;俯瞰——清渚、白沙、鳴猿。

頷聯(lián)寫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

頷聯(lián):聆聽秋聲,感受秋威。仰望——落葉為秋蕭蕭伴奏,俯視——江水為秋滾滾助威。

透過“急”“高”“哀”“清”“白”“無邊”“不盡”等形容詞,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靜凄涼的特征,這凄清蕭條的秋景為全詩奠定了沉郁悲涼的情感基調。

板書: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十五

《春夜喜雨》是唐詩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此詩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致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中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全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首(律詩),詩中寫作者想象的句子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運用了對比和對偶修辭手法的句子是:(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作品賞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xiàn)喜悅心情的名作。

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jīng)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lián)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jié)」,懂得滿足客觀需要。不是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jié),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聯(lián),進一步表現(xiàn)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lián)的「知時節(jié)」,還不足以完全表現(xiàn)雨的「好」。等到第二聯(lián)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惯@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笣撊胍埂购汀讣殶o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很不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lián)。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怪挥写系臒艋鹗敲鞯?。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樣黑。好呀!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xiàn)了詩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lián)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lián)所寫,分明是看見的??匆娪暌庹凉?,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xiàn)得多么生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十六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到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與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手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的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它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扮姟弊謱⒋笞匀粚懙糜星?。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兩面,所以說“割昏曉”?!案睢北臼莻€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眱删洌褪菍懠毻?。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皻w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隱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皶敗笔翘迫丝谡Z,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詩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庇袝r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著“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杜甫在這兩句詩中所表現(xiàn)的力爭上游的精神,和他在政治上“竊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十七

平常之景最為難寫,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只有大詩人能夠做到。這是一首五律。前兩聯(lián)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lián)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詩人是按先“傾耳聽雨”、再“舉首望雨”、后“閉目想象”的過程和角度,去表現(xiàn)春夜好雨的。詩從聽覺寫至視覺,乃至心理感覺,從當夜想到清晨,結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錘煉精工;巧妙地運用了擬人、對比等具有較強表現(xiàn)力的藝術手法。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匯,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跺伤鑵R評》引紀昀語:“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后半尤有神?!?/p>

杜甫這首五言律詩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詩篇之一,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當時,詩人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經(jīng)營,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經(jīng)過長期顛沛流離和飽經(jīng)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詩一開頭,杜甫就贊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睘槭裁词恰昂糜辍?因為在春季農(nóng)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潤。農(nóng)諺云:“春雨貴如油?!闭从沉舜河甑膶氋F。由于成都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雖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卻又有明媚的陽光。這就正如詩人在另一首詩中所描繪的:“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水檻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時,雨就降下來了,它是“知時節(jié)”的,所以“當春乃發(fā)生”。這種為萬物生長所必須的“及時雨”,真是難得的好雨!這兩句詩,是采取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描繪的`。把無情作有情,把無知當有知,杜甫作詩常常如此。這里把春雨當作有知覺的,故它能根據(jù)需要,應時而降。詩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應,極為傳神,詩人喜雨的心情躍然紙上。

接著,第三、四兩句既描寫了春雨的動態(tài),又傳出了它的潤物之神。因為好雨下在夜里,故詩人著重是從“聽覺”上去描繪雨景的。雨細而不能驟,隨夜色而逐漸隱沒。它悄悄而來,默默無聲,不為人們所覺察,故稱為“潛入夜”。這樣不聲不響地下的雨,當然是滋潤萬物的細雨?!凹殶o聲”,正好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它的可貴精神。這里的“潛”字和“細”字都用得準確、貼切,前者透露出風很微,后者說明了雨極小。這恰如仇兆鰲所說:“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于造化發(fā)生之機,最為密切?!?《杜詩詳注》卷十)。

第五、六兩句是進一步從“視覺”上描繪夜雨景色?!耙皬健敝柑镆伴g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濃云密布,群星潛藏,月色無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團漆黑,正說明雨意正濃。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邊船上放射出一線光芒,并且顯得格外明亮。這是一幅極其生動的雨中夜景圖。詩人在這里所用的“俱”字和“獨”字,都是為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詩人自己驚喜的感情。

最后兩句是寫雨后曉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霽,整個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頭來。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至此,詩人對喜雨的感情達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錦官城”的詩句沖口進發(fā)而出,真是“通體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說:“束語‘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這首詩描寫細膩、動人。詩的情節(jié)從概括的敘述到形象的描繪,由耳聞到目睹,自當晚到次晨,結構謹嚴。用詞講究。頗為難寫的夜雨景色,卻寫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從字里行間。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悅的春天氣息。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顯然,詩人這種感情的產(chǎn)生絕不是出于一時的沖動,而有其現(xiàn)實基礎。據(jù)史書記載,在他寫作此詩的前一年,京畿一帶就有嚴重災荒,“米斗至七千錢,人相食”(《資治通鑒·唐紀》)。因此,杜甫一聽到雨聲,就感到無限喜悅,這喜悅恰好反映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十八

1、掌握嫗、逾、咽等文言實詞的含義。

2、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

3、體會詩人杜甫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而感到的深深同情。

二、教學重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之處。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杜甫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而感到的深深同情。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了解詩歌背景。

1、介紹杜甫的生平和他的“三吏”、“三別”。

2、簡要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安史之亂,說明在這之后唐王朝由此由盛轉衰。

(二)初讀詩歌。

1、學生齊讀一遍詩歌。提問從形式上可以看出敘事詩有哪些特點?(句式整齊,音韻和諧)。

2、提問:從標題“石壕吏”中,我們可以推測出什么?(預設:故事發(fā)生在石壕村,主角可能是官吏。)。

3、提問:詩歌第一句中那個“投宿”的人是誰呢?(預設:詩人)。

4、詩人遇到了什么事?(預設:有吏夜捉人)捉的對象是誰?那個人被捉到了嗎?(預設:老翁;沒有被捉到,他翻墻逃走了)。

6、“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句可以刪去嗎?(預設:不能,側面描寫突出了老婦一家的凄苦)你能猜測一下兩人可能說些什么嗎?(預設:我一去可能不能回來了,你要照顧好家里人……)。

(三)探究主旨。

1、文中對官吏的直接描寫是哪一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有何作用?(對比鮮明)。除了這處的直接描寫,你還能找到哪些內容體現(xiàn)了官吏的殘暴嗎?(有吏夜捉人)。

2、討論:你覺得老婦的致詞是一氣呵成的嗎?(預設:老婦是在官吏的一步步逼問之下回答這些的。)。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十九

他創(chuàng)制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

千年遺恨,在于劉備失策想吞吳。

賞析。

沉郁頓挫。

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zhèn)涠喾N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鼻赜^也有類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也?!崩缍鸥σ灿锌穹挪涣b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盀槿诵云У⒓丫?,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就杜詩特有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到《詩經(jīng)·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tǒng)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并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王安石表彰杜詩“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陳善《捫虱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jīng)》,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注集成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p>

煉字對仗。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fā)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于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詩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云:“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p>

參考資料:

1、劉廷富.《試論杜甫詩歌意象生成的特點及其審美價值》.《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第10期(簡體中文)。

2、吳沆.《環(huán)溪詩話》。

3、元稹;楊軍.《元稹詩文選.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isbn702004484(簡體中文).

4、秦觀;王醒.《秦觀集--中國家庭基本藏書·論韓愈》.山西?。荷轿鞴偶霭嫔?2004.isbn780598585(簡體中文).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二十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b無擬人手法)。

a.詩人開篇用十分凝煉的語言,描寫了富有特征的六種景物,使形態(tài)、聲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現(xiàn)。

b.頷聯(lián)采用了擬人襯托的手法,借“落木”、“長江”喟嘆生命短暫,而時間無窮。

c.頸聯(lián)的“萬里”“百年”與頷聯(lián)的“無邊”“不盡”有相互呼應的作用。

d.結尾的兩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含蘊豐厚。

2.“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老杜以詩酒為生涯,寫過許多與酒有關的詞句,請指出下列與例句不同類的一項(c表達的是暢快之情,a、b和例句一樣表達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b.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c.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二十一

學習目標:

1、在了解杜甫及相關文學常識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體悟詩歌內容,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理解“鐘、割”的妙處和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3、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學習重點:理解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學習難點: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創(chuàng)痍,詩中圣哲?!辈萏昧艉笫?,詩圣著千秋?!?/p>

同學們,這些對聯(lián)中指的人物是誰呢?對,是杜甫。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了解作者和文體常識:

1.?介紹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稱為“詩圣”。

2.介紹古體詩。

古體詩,多數(shù)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锻馈肥且皇孜逖怨旁姡涫接小搬纷?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p>

三、朗讀詩歌?

1、學生齊讀《望岳》。

2、老師指導、范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3、全體學生自讀、齊讀。?

四、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五、再次朗誦,研討品析。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二十二

一、師生共同觀看《唐之韻》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詩圣”。

二、師生共同回憶與三首詩作相關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跡。

三、閱讀鑒賞《登高》(教師導學)。

1.誦讀(鑒賞音韻美)。

(1)按照要求自由誦讀(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jié)奏,三是注意輕重,四是讀出感情)。

(2)展示教師范讀(教給方法:標畫韻腳、節(jié)拍和平仄)。

(3)選讀(師生簡評,鼓勵為主)。

(4)齊讀,初步感知詩人情感(悲傷、憂愁、孤獨……)。

2.品讀(示范操作步驟,教給學生方法)。

(1)理解詞句含義,培養(yǎng)習慣能力。

(教給方法:結合注釋和語境,聯(lián)系所學相關材料,推敲詞句含義,做好筆記;教師示例:猿嘯哀、鳥飛回、百年、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

(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貫通詩意。

(教給方法:抓住意象,聯(lián)想想象,口述或筆述再現(xiàn)畫面,走進意境;教師示例:秋風強勁,藍天高遠,猿啼哀嘯,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鷗鷺盤旋,鳥兒飛舞。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不盡長江,洶涌澎湃,滾滾而來,奔騰而去。萬里漂泊,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悲傷;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登臨,獨自孤苦。世事艱難,生活困頓,十分遺憾,鬢如白霜;濁酒消愁,怎奈潦倒,病體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鑒賞表達方式。

(教給方法:分析描寫景物的形態(tài)、色彩、神韻,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鑒賞表達方式和作用,在課本空白處批注評點。教師示例:首聯(lián)、頷聯(lián),意境、情感、寫法、作用,營造悲涼氛圍、情景交融;頸聯(lián)、尾聯(lián),“萬里”與“無邊”對應、“百年”與“不盡”對應,表達憂思深廣,國難家愁、悲憂難遣、矛盾心情、盡展無遺。)。

四、閱讀鑒賞《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學生自學)。

1.學生依照《登高》學習的具體操作步驟,獨立完成《秋》《詠》兩首詩作的學習。

2.課堂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師生評價總結。

五、師生共同總結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點。

(教給方法:三首詩作對比分析,找出內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點,然后總括。師生示例:起承轉合的基本結構布局;情景交融的表達方式;正反映襯的手法;用高遠闊大的意境抒發(fā)深沉的憂傷;擅長對仗,工穩(wěn)精美。

杜甫詩春望教案篇二十三

杜甫的《望岳》全詩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用詞的精妙,品味語言,培養(yǎng)語感,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心靈共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關于杜甫及《望岳》的相關資料。

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望岳》,能說說板塊的題目嗎?

這一冊板塊項目與12冊有何不同,你是怎樣理解的?(12冊把泰山做為中華文明,泰山是一種文化)。

2、敘述板塊題目。

(體會泰山是一處名勝,更是華夏文明中的一種)。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三、師生共同賞析研讀古詩。

1、(1)配樂朗誦《望岳》。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導學生朗讀。

(4)教師范讀。

2、指導學生參照詮釋,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巡視。隨機指導。

(2)引導學生質疑,學習釋疑。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品悟詩句,賞析。

設問:

(1)詩題為《望岳》,但全詩卻不風一個“望”字?

(2)全詩視望,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遠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時所見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頂所見)。

4、引導學生思考:

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一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四、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作業(yè))。

通過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六、板書。

遠望。

近望。

望岳凝望驚嘆、贊美、陶醉、豪邁。

愿望。

七、課后小結: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07252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