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可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深入思考書中的哲理和見解。要寫好一篇讀后感,首先我們需要全面理解作品的主題和核心思想。在寫作過程中,要注重邏輯條理,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讀后感不僅僅是對作品的簡單描述,更需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對作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讀。可以從情感、思想、社會、文化等多個維度切入,提煉出對自己有意義的觀點和感悟。在寫作過程中,要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和表達的生動性,可以用個人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和評價。最后,要注意審查和修改,確保文章的邏輯和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讀后感,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品味這本書。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一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歷史是由誰而寫,歷史遺留下了什么?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昨日的世界讀后感,歡迎閱讀!
好的文章要有好主題,好結構,好句子。
什么叫做“好”的文章呢?好情懷。
因此“好”文章本身就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此讀者與文本之間才會形成一種相互作用的氣場,因此人各有異。
大概是上初中的時候就喜歡茨威格了,因為那篇課文,那篇寫斯科特的課文。
記得當時上數(shù)學課時會在桌子底下讀《幻城》,然后落下一地贊許的雞皮疙瘩。
讀斯科特時也是,也落了一地的雞皮疙瘩,只不過比《幻城》的來得更莊重些。
大概隔了10年之后,我才知道那篇課文收錄在一本叫《人類群星閃耀時》的書里。
趕緊買過來讀。
通讀了一遍之后,還是最喜歡斯科特的那篇,還是一樣的雞皮疙瘩,一點成長的味道都沒有。
于是我知道,好情懷是穿越年代的,只要你懂了,你一輩子就懂了。
至于《幻城》,迄今為止還沒有勇氣再讀。
于是我知道,不是所有的書都會陪著你一起長大。
幼稚的文采只屬于一個時代的狂熱,歷久彌新的,還是情懷。
這是一部好情懷的作品。
當然也有一個好主題。
這不是一個人的回憶錄,而是一個人給整個歐洲寫的回憶錄。
主題叫作,人活著應該堅持兩件事情,思想獨立和意志自由。
整本書分為16個章節(jié),按照時間順序,可以被自然分成三個段落:一戰(zhàn)前,作者的青年時代;一戰(zhàn)中和一戰(zhàn)后的十年,作者的壯年時代;二戰(zhàn)即將爆發(fā)和終于爆發(fā),作者的老年時代。
但這并不是本書的內在結構,因為如果按照這個來劃分的話,第一部分應該截至“歐洲的心臟”一章之前,一本480頁左右第一部居然占到280多頁,結構上有嚴重的頭重腳輕之嫌。
所以我按照內在邏輯把本書分為“求知”“進取”和“堅守”。
“求知”指茨威格26歲之前,“巴黎,永遠煥發(fā)青春的城市”一章之后;“堅守”則從“重又走向世界”開始,直到最后;至于中間的部分就是“進取”。
好結構是節(jié)奏的基礎,節(jié)奏是一種最難以描述的東西,飄渺,但確實存在。
結構是節(jié)奏的載體,分析結構是把握節(jié)奏的方法。
因此,即便早就告別了高考語文,我也會熱衷于關于文章結構劃分的爭論,因為這對文本更負責任。
這本書里,茨威格在創(chuàng)作領域給了我兩條非常重要的忠告。
第一,“對于一個年輕的作家來說,從事文學翻譯最能使自己更深入和更有創(chuàng)造性地了解母語的底蘊”;第二,“一本書的第一次未定稿剛剛謄清……真正的工作開始了”。
第一點的語意很明確,文字本身是傳遞信息的工具,轉碼是編碼的最好練習。
我沒有嘗試過,應該會有用。
第二點強調的則是精煉的重要性,文章的第一稿可以讓“我的創(chuàng)作可以追求輕快和流暢”,但是之后必須“一邊一遍地推敲各種表現(xiàn)方式”,“倘若以前也稿紙中有八百頁被扔進了廢紙簍,只留下兩百頁經(jīng)過篩選的精華,我是不會抱怨的”,因為“我的抱負在于:始終要讓人知道得比從表面上看到的更多?!?/p>
關于“求知”。
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一個年輕人要想學到真正的知識,最好是向那些愿意共同進取的人去學,而不是那些已久負盛名的人去學”。
于是,“向同輩人學習”便成了最近在腦海里單曲循環(huán)的聲音。
向同輩人學習是成長的捷徑。
你想掌握你所在領域80%的機會嗎?很簡單,只要你做到比你同齡人做的都要出色就可以了。
向同輩人學習是需要勇氣的。
不卑不亢,這個詞好像已經(jīng)隨著“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一塊過時了一樣。
向同輩人學習是需要視野的,別看那些歐洲人總是講究四處游歷,其實從維也納到巴黎,還不一定有從北京到哈爾濱遠呢,周黎明跟李洋的斗嘴在他們那都應該是跨國界的交流!所以別說你不關心上海的同齡人在想些什么。
向同輩人學習是需要寬容的。
先寬容自己,再寬容別人。
寬容自己要先奮斗18年才能跟人家一塊喝咖啡;寬容別人調侃你,用了18年才能跟他坐在一起喝咖啡。
因為階層是天生注定的,老話說,三代才出一個貴族,能做第一代也沒什么可寒磣的;因為優(yōu)秀的人往往有一個優(yōu)秀的出身,優(yōu)秀的人往往有一個不那么“優(yōu)秀”的性格。
向同輩人學習,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塊前進。
我至今都記得我高中語文老師說的一句話,“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它絕對是最不壞的”。
作為一個利益既得者,我感謝它在18年之后,給了我一個跟同輩人喝咖啡的機會。
俗話說,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想走得遠,就要大家一塊走。
身邊有同路者,會使你看待世界的目光變得溫柔。
茨威格從小就不是一個好學生。
上高中的時候他在自學文學,上大學的時候他還在自學文學。
他跟我們所有這些混了一個有一個文憑的人沒有什么不一樣,大家都是在“準備生活”。
只不過,他早早就找到了自己追求不朽的方向,我們還在掙扎于活著到底要追求什么。
我本科之后,選擇了保研,沒有什么理由,因為這是唯一不需要理由的選擇。
可是,剛開學的那會,日子并不好過,因為我覺得我的人生巔峰已經(jīng)過去了,甚至還沒有走出這個院子,也許我就已經(jīng)走進了平庸。
不過,還好,即使在原地踏步,我也沒有停止尋找。
只有上坡路才會感覺走得艱難,至少還不是一馬平川,那誰家那誰不是說過么,退一步才會跳得更遠。
茨威格的大學生活,在這個關節(jié),鼓勵了我。
他想好了,所以他開始做了。
也許我也想好了,也許我只是不敢做呢。
大家都說人生是要有效的,我開始追求人生是有趣的。
gap year,是一種精神氣質。
我希望我一輩子都是一個間隔年。
茨威格在他26歲的時候,終于在維也納有了第一間住所,可是他并不想安頓下來,因為他覺得他還在為他的人生“做準備”,他不想被某個固定的住房束縛住。
不一定所有追求自由的人都會覺得房子是一種累贅,但是在北京,想要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絕對會是你人生最大的束縛。
除非你隨隨便便就能掏出幾個600萬,沒事淘寶下單買房子玩。
否則,你和我一樣,前半輩子命換錢,后半輩子錢換命。
沒事的話,可以晚上去天橋走走,你會看到一個一個亮燈的小格子。
可笑的是,為了把自己放進一個小格子里鎖起來,需要耗費你一生的時間。
算了,不就70年產權嘛,想一想,何必呢。
萬一世道亂了,誰都有權利說你家不是你家,但是能決定你是不是你的,終究還是你自己。
“我們一會兒酒不夠,一會兒酒杯不夠。不管哪一代人,兩全其美的事是很少的?!?/p>
關于“進取”。
我還沒到人生的這個階段,我沒有什么發(fā)言權。
我也沒有那么多資產階級的閑錢,今天去印度明天就去美洲。
但是我將永遠提醒逐漸邁向中年的我,牢記以下兩句話:“在人生的中途最要就的是,堅定自己的夙愿并且砥礪自己,要不然就徹底放棄自己的初衷”;“一個天性不事張揚的人,就會把任何一種外在的成就看做是對自己的約束:恰恰是在令人得意忘形的處境中盡可能矜持”。
關于“堅守”。
民族主義不是值得攻擊的對象,畢竟現(xiàn)在還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想打心眼里做個世界公民。
但我沒見過動亂,我也不渴望動亂。
亂世稱雄的念頭應該屬于每個人的初中二年級,否則就是進化不完全的表現(xiàn)。
我沒有面臨過考驗,因為考驗嫌我還太年輕。
我想把思想獨立和意志自由當作畢生堅守的底線。
我一點也不羨慕約伯,因為上帝做的太過分了。
我只想做一個嘗試者,偷偷地跟自己說,“我想把思想獨立和意志自由當作畢生堅守的底線”。
我對權威有本能的反感。
但是本能是會改變的,就像習慣并熱愛上芝士之后,根本想不明白自己小時候為什么那么討厭漢堡里的奶酪醬。
本能是被誰改變的?“誰”說:誰又知道誰不是約伯。
所以,我只能再偷偷地跟自己說一遍,“我想把思想獨立和意志自由當作畢生堅守的底線”。
于是我假設自己甘于邊緣。
我喜歡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我喜歡它,可是我認為它是不對的,或者說我認為一般的解讀是不對的。
這不是并列的選擇,這是互文。
于是我的正解是“達也要獨善其身,窮也要兼濟天下”。
至于到底是“達”還是“窮”,這個不單單看選擇,這個還要看造化。
當然,首先是選擇,“出世”還是“入世”的選擇。
我愿意一廂情愿的認為,搞創(chuàng)作的都是想“出世”的。
這年頭,對世界懷抱點善意,有時候真的會把人羞愧得不好意思出門。
“出世”不是一種狀態(tài),而是一種“態(tài)度”。
“態(tài)度”往大了說就叫“情懷”,往通俗了說叫“逼格”。
竊以為,“入世”的逼格是這樣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就是說,不管你為的是啥,你都得為了別人就對了。
“出世“的逼格,是這樣的:“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本褪钦f,不管你做到了啥,你啥都不求就對了。
可話必須說回來,不管你選的逼格多高或是多低,你都得獨善其身,都得兼濟天下。
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
不敢宣稱自己想做個知識分子,但是我想先做個有良心的人,再去選擇職業(yè)。
因為前者決定了我是否能和我的心靈和諧相處;后者僅僅決定我能否和我的身體和諧相處。
我們就假設前者更重要些罷。
涉及歷史的書籍,尤其是近代史,向來是我繞道而行的領域。
就像許多人閱讀時更多的選擇那個讓人覺得舒適的范疇。
于我而言,對文字的喜愛,閱讀小說、散文、詩詞等等似乎就夠了,就像是在文字的小世界里,無關歷史。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才慢慢意識到,一廂情愿的將文字與歷史或者說時代脫離,無異于一葉障目。
閱讀一本書,并不一定是出于躍出舒適的領域而加諸于己身的挑戰(zhàn),更在于挪開那片擋住了眼睛的葉子,跳出思想的桎梏。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的自傳,也是一個歐洲人眼中的近代史,在基本的客觀事實上,充滿了懷著絕望心情的主觀感情。
另一方面,茨威格本身的非凡的文學才能,賦予了此書獨特的文字魅力,使其有別于各類的史書或者傳記。
每一篇,又可視作單獨的散文來欣賞。
對近代史的抵觸大概來自于中學課堂上反復講述的那些歷史,在課堂上,那些內容變得模糊而無趣。
“我們每個人都是那些巨大轉變的見證人,都是迫不得已成了見證人。”于歷史而言,大多數(shù)的我們即這樣見證人的角色。
不乞求能夠撥動前進的車輪,在瞬息萬變中被迫或者坦然的習慣并接受那些改變。
歷史不會關心一個人的心緒,歷史學家似乎也更關心客觀的史料事實。
然而歷史,畢竟是人的歷史。
茨威格在書中,記錄了大量不會出現(xiàn)在史書中,對于必將成為歷史事件的主觀感受。
譬如二十世紀初,許多國家經(jīng)歷相似的過程。
皇朝的破滅,共和的到來。
茨威格極其偶然卻正好在奧地利的邊陲車站,見證了奧匈帝國最后一個皇帝退位后被驅逐出境的過程。
車站里悲慟的老婦人,尷尬而有一絲羞愧的士兵。
又如,一戰(zhàn)后經(jīng)濟的慘狀,通貨膨脹,貨品奇缺……“我知道,我要回去的,已是另一個奧地利,另一個世界?!睉?zhàn)后,茨威格決心回到戰(zhàn)敗國的故土時,寫下了這樣的話。
話中顯示的躊躇,對于未知的擔憂,卻沒有阻止他堅定地踏上返鄉(xiāng)的火車。
不知此時的作者是否也懷有因一切未知而產生的盲目的沖動、憧憬與躊躇滿志。
就像在未面臨前總以為一切困難都可以不成為困難的壯志。
茨威格回到了維也納,那個曾經(jīng)帝國的中心,文化、經(jīng)濟都繁盛而至頂峰的城市。
茨威格記錄了他眼中的戰(zhàn)后的奧地利與民眾真實的生活。
正是這些真實的細節(jié),更讓人動容。
書中偶爾表露出這樣的疑惑: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民眾對于當權者及媒體權威的信賴逐步下降,甚至會懷疑,所生存的世界果真在前進嗎?而我們現(xiàn)下的世界,科技飛速發(fā)展,文化繁榮昌盛,民眾擁有極大的自由,并逐步脫離苦難。
但是,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又是否真的在進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無論是觀景還是以大局的眼光審視生存的世界或者生活的時代,我們不可避免的受到諸如此類的限制,繼而發(fā)出疑問。
因為對遠方的,對于未來不可知的,藏在視野之外的一切,只有猜測而已。
我曾思考,時代加諸于我們每個個體的局限究竟在何處?那些我們隱約看到,模糊的感知,又常常忽視的東西,卻偶爾掙扎著拼搏著為之奮斗渴求突破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曾經(jīng)的人們?yōu)樽杂啥纯?,這一代的我們反抗的又是什么?因生長于這個環(huán)境,對于一切規(guī)則已視作理所應當,微小的變化會被習慣而接受。
如非巨大的震蕩,則不會激起強烈的反抗,而反抗本身也不一定導向那個最初渴望的終點。
當事情不降臨于己身,則不足以體會其切膚之痛。
茨威格是動蕩的近代史的親歷者,也見證了那個年代,知識分子、藝術家等非從政者對于時代的感知與百態(tài)。
時事并非這樣一個普通人可以撥動,當他以清醒的大腦、洞察的眼光憂心忡忡地審視將要來臨的危險,這種無能為力的眼光也只能徒增悲慟。
進而,只能沉浸到一個小世界,自己的小世界,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在聯(lián)系越來越深,聯(lián)絡越來越密切的世界中,卻依舊是一個個封閉的小世界。
在此書的基礎上,再閱讀茨威格的短篇小說,才恍然發(fā)現(xiàn)他雖然在那個時代的環(huán)境中,以近乎封閉的姿態(tài)專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卻并沒有完全閉眼不看外面的世界。
在文字的小世界里,與歷史、與時代向來也密不可分。
這是一本文學之書。
很難想象一本平實的回憶錄也能寫得如此高潮迭起。
由純真求學時光,至偏居南美的絕望時刻;由風流少年在思想上的砥礪激蕩,到最終傷別歐陸徒嘆奈何的感傷;筆之所及,無不令人蕩氣回腸。
茨威格“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的.稱號可謂實至名歸。
難得的是,放眼于一部自傳之外,這本書更走上了一個更高的平臺,亦或是茨威格生平經(jīng)歷的一種延伸——他們命該遇到這樣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洗禮,并在戰(zhàn)爭中焦急地離去。
懷著絕望的心情去回憶,茨威格用他敏銳的觸角摸索到了一個歐洲人哀傷的心跡。
然而一個人的歷史就算悲愴,比起整個世界的絕望,又會流露出幾倍的憂傷呢。
這本書的開篇是如此美麗:科技進步、文化昌盛、秩序井然,“誰也不會相信有戰(zhàn)爭、革命和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切激烈的暴力行動在一個理性的時代看起來已不可能。
我們陶醉在和平保守的音樂之都,在劇院、博物館、大學,在飄著音樂和花香的林蔭道……生活是那么曼妙、那么從容不迫、那么富足安穩(wěn)?!?/p>
歌德在與艾克曼談到一個年輕的法國文學家時曾說道:“請設想一下巴黎,這樣一座城市:一個大國最杰出的人才都聚集在這個地方,在每天的交往、斗爭和競賽里,互相切磋,彼此提高。
世界上自然和藝術各個領域里的精華都成天在那里供人公開觀賞;請設想一下,這樣一座世界大城市:一百年來經(jīng)過莫里哀、伏爾泰、狄德羅等人的努力,已經(jīng)有那么多聰明智慧傳播在巴黎城里,在世界上簡直找不到可以和它匹敵的地方;這樣一想您就會明白,像昂貝爾這樣的人才,在這樣充滿聰明智慧的環(huán)境里成長起來,二十四歲的年紀是能夠有所作為的。”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維也納也就是這樣一座城市。
但其實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當時正好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帝國主義的重要時期,資本帝國主義勢力拼命掠奪世界領土,亞非拉和大洋洲悉數(sh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jīng)濟網(wǎng)絡之中,所以茨威格先生筆下的“太平”實際上是虛幻的,是強者賦予的。
既然可以賦予,就可以隨時收回。
大師在后面以追悔的心情反思道:“我們共同的理想主義,我們進步中必然產生的那種樂觀主義,使得我們低估和忽視了我們共同的危險”,其實先生可以不必如此自責的。
思想的作用、道義的力量、文明的影響固然不能忽視,但是比它們更強大的,有時候就是一個名叫“利益”的魔鬼。
在序言里,茨威格有過嘆息:他“曾親眼目睹各種群眾性思潮的產生和蔓延,尤其是那不可救藥的瘟疫”。
作為一個有著廣泛國際交游的人,一位熱情洋溢的歐洲主義者、一位要做“世界公民”的人,茨威格對民族主義下這樣的評價不難理解。
也難怪他看著朋友們一夜之間都成了狂熱的愛國者,而徒喚奈何。
“那種可怕的、使千百萬人忘乎所以的情緒,霎時間為我們那個時代最大的犯罪行為起了推波助瀾、如虎添翼的作用?!薄蹅邀惖氖挛锵旅嫱[藏著一些人的貪婪,別忘了,我們這片土地也曾經(jīng)遭受過這樣的災難。
民族主義的是與非從來就是個眾說紛紜的論題。
當一戰(zhàn)的描述開始時,我馬上被傳染了強烈的情緒:面對龐大的非理性歷史旋渦時,作家作為個人,與其他個人一樣,是多么微小無力。
但明知微小卻為了理性奮力吶喊,這種精神又多么強大。
關于自由,茨威格著墨不多,一次是在描寫戰(zhàn)前的文人,一次是在寫羅曼羅蘭拒絕列寧的時候:“人應該怎樣保持自由,即使違背全世界的意愿也要忠于自己的信念?!蔽矣X得茨威格先生所要真正呼喚的應該就是這種自由吧。
這種自由讓人沒有恐懼和勉強,也不會讓人拼命向外界求取安全感。
就像是前面描繪的“太平盛世”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自由而變得迷人。
正如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里記述的,西南聯(lián)大里既無閱讀或政治的禁忌,也無意識形態(tài)的干預,這種自由的風氣形成了學生心智成長的沃土,加上師友間的啟發(fā)、交會,使得當時的西南聯(lián)大群星爍爍。
這種自由我想應該由一種東西來保障,或許就是雷頤先生在序言里提到的“秩序”,這種秩序高于權利和自由,這種秩序不會為部分人撼動,這種秩序嚴正透明,這種秩序才能保障大多數(shù)人的權利和自由。
而回憶歐洲文化名人,是這本書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實這本書的主題很沉重,一個歐洲人,一個奧地利人,一個猶太人,對于自己生長的土地由和平到戰(zhàn)爭,由戰(zhàn)爭到假象的恢復,再到戰(zhàn)爭的整個過程。
其中不乏有茨威格與歐洲一個個名字提起讓人敬仰的人的友誼,也有他對于時局動蕩變化的清醒認識,還有他不曾放棄對和平的希冀和統(tǒng)一的愿望,雖然最后他在巴西與妻子雙雙自殺,但是作者只是在書中透露了對于殘酷現(xiàn)實的氣憤,卻完全沒有到達悲觀的地步。
也許,茨威格認為,給人以希望總比給人以絕望好得多。
反觀當前的知識分子,還是會覺得,能以明澈的理性和對人間深刻的悲憫,把自己豐富的學識應用到復雜現(xiàn)實中去的知識分子還是太少。
我并不贊成所有的知識分子都真的要走出書齋,但是我會向往有更多的知識分子參與時代,或者說,讓我們的官員、企業(yè)家等等社會精英們更具有寬廣的胸懷、深邃的思想、從容的氣度,讓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和思想者能傳播他們內心的東西。
那么會有更多的人擁有清亮的眼神、自然的舉止——那時候,也可以稱為“和諧社會”了吧。
有人說過:“厚重的歷史,每一頁都寫著重復。”看看《昨日的世界》,然后再反觀我們這個依然被隱隱的戰(zhàn)爭陰影籠罩著的世界,不禁會感嘆人類歷史永遠是文明和野蠻的斗爭,可是“毋須悲觀,但須警惕”。
希望精神的火種再不要被陰霾遮蔽,希望我們離持久的世界和平能更近一步。
就像雷頤先生在推薦中寫的那樣:“偉大的作品中總有某種永不過時的東西,吸引著人們一遍遍重讀……”在這樣的作品里,你會知道什么叫“美麗”——你看不到它的存在,卻仿佛沐浴在春風里,看見樹葉在歌唱、看見陽光落下來……在茨威格的文字中你會覺得身邊突然寂靜無聲,在這清澈透明、又飽含激情的文字里,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接受著洗禮,你會隨著作者的筆深入人類的苦難和靈魂,觸摸著歷史的焦灼和隱痛、傾聽他對美好與和平的呼喚。
茨威格用他的心和愛寫下這樣一部回憶錄,與其說是為了他自己,不如說是為了留給生生不息的后人。
無論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怎樣的苦痛與災難,一代人接著一代人,人類始終在繁衍生命譜寫歷史。
戰(zhàn)爭也許帶來了瘡痍滿地的災難,太陽落下但明天太陽照常升起。
昨日的世界已經(jīng)逝去,但歷史和人們將把它永遠珍藏。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二
讀這本書的時候正值人生低谷,跟隨者茨威格筆下的昨日世界游歷了一戰(zhàn)二戰(zhàn)時的歐洲,見識了他讓人驚嘆的交際圈,也喜歡上了這個作家。不知道是原著寫的太棒還是翻譯的太好,讓一直不太喜歡讀外國作品的我讀的津津有味,還打算把茨威格的其他作品也都讀了。我很崇拜他的才華,在書中他一直很謙遜的說自己不是有天賦只是趕上了好的時代和環(huán)境。從書里可以看出他的個人品質和性格應該也是極好的,不然怎么會和同時代那么多著名的作家、畫家、音樂家、哲學家交朋友。
說道本書,就有點詞窮了,不能只用好來形容。首先是文筆極好,并不是指辭藻特別華麗,而是舒服、準確、平易近人。其次他在描寫一個時期的現(xiàn)象或者一個人物的時候,你就能感覺到他對文字的把控力,沒有絢爛的技巧拿捏,似乎都是筆隨心動。
除了對當時維也納以及歐洲的藝術氛圍,著名人物以及一戰(zhàn)二戰(zhàn)的歷史了解更多了,還對書中幾段特別哲學的話印象深刻,非常的贊同并且感同身受,讓這個時期的我對人生的體驗更加了解。
但是只有在年輕時剛起步的那幾年,偶然巧合還和命運石一致的。日后我們知道,真正的人生道路是由內心決定的。不論我們的道路看上去如何曲折、如此荒謬的背離我們的愿望,它終歸還是把我們引到我們看不見的目的地。
這一段是茨威格年輕的時候,幾位非常著名優(yōu)秀的演員要演繹他寫的劇本但是都先后在馬上第一次演出的時候意外死亡。于是他失去了提前大紅大紫的機會,但是這段話感覺是一個長著的教導和鼓勵,即使人生道路坎坷,但是我們一直在堅信著自己的方向,走自己想走的路,一時被絆倒了也總會到達,大家加油吧!
這一段是茨威格36歲的感悟,此時正是一戰(zhàn)結束時期,國家被分割、物價飛漲。我思考人在低谷時期總是后悔之前為啥不能多努力多有所行動,可是事實證明不是被逼到一定份上,不是屁股被踢,懶惰和拖延始終是占據(jù)上風??墒谴藭r,我已不再青春年少,有大把的時間機會讓自己去揮霍。雖然我才30,但也嗅到了中年危機的味道。有所作為還是自暴自棄,自己選吧。
還得再經(jīng)過若干年,我才開始懂得,考驗提出挑戰(zhàn),迫害使人堅強,孤立增強斗志,只要這些東西沒把人徹底摧毀。這樣一種認識就和生活中一切重要的事情一樣,我們都不是從別人的經(jīng)驗中學到,永遠總是在自己的命運里獲得。
我們從小就聽長輩和老師念叨要好好讀書,但是沒有在意。長大了工作了,朋友圈里網(wǎng)上都是在談如何堅持自律,但是總是做不到。于是認定自己就是同齡人中的落后的其中一個,然后我們焦慮、迷茫、抑郁了??墒蔷拖翊耐裾f的那樣,我們都不是從別人的經(jīng)驗中學到的,永遠是在自己的命運里獲得的。從這方面看,我們年輕的時候應該多受挫折然后強大自己的內心,為之后的道路積攢實力,說白點就是加油干吧!但是,如果某一時期我們的運氣差了點,落入了低谷,也請允許自己休息一下,自暴自棄一段時間。不要對待自己跟奴隸一樣,總是拿著鞭子讓自己加油。自我否定的負能量太大,傷害也大。請耐心的、有愛心的等待自己又充滿力量了,然后再去經(jīng)歷挫折再去加油干。認識到大多數(shù)人都是普通人,自己也是普通人,心態(tài)會更加的平和,對自己的幫助會很大。
2020年對整個人類來說都是不平凡的一年,所以對個人的影響也是波及甚廣。愿人類早日戰(zhàn)勝這場災難,世界和平。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三
現(xiàn)在我們看的電視、上的網(wǎng)、用的ipod、坐的.飛機……這一切,都是“一小撮”科學家發(fā)明設計的,他們越聰明,民眾就越白癡.一整個晚上,我都在和一個科學工作者嚴肅地探討未來的世界.他告訴我,由于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未來人類會生活在虛擬的現(xiàn)實里.人就躺那兒什么都不用干,想吃什么,想像一下就行了;想跟誰好,也是想像一下就行了.想像解決一切問題.
作者:醉琴作者單位:刊名:視野英文刊名:vision年,卷(期):“”(15)分類號:關鍵詞: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四
托勒20xx年被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屬靈作者,他《當下的力量》曾是最為暢銷的屬靈書籍。我去年讀完《當下的力量》后感覺很有啟發(fā),立刻發(fā)現(xiàn)打坐中“瞬間昏厥”的現(xiàn)象增多了。
所謂“瞬間昏厥”就是打坐中有一瞬間喪失了思維,但意識還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我猜想這就大概和頓悟,或者見到本心的瞬間相關。
人一醒來,大腦就開始活動,各種念頭層出不窮。如果我們不去刻意觀察自己的大腦活動,我們或許都沒有意識到大腦時刻的運轉。有些人剛開始打坐時,發(fā)現(xiàn)自己大腦安靜不下來,以為是打坐反而讓大腦活動更雜亂。其實這是一個錯覺,沒有經(jīng)過訓練刻意觀察自己思維的人,經(jīng)常是不會意識到大腦的復雜活動,當靜心去觀察時,才發(fā)現(xiàn)里面的混亂。
當我們安靜坐下,仔細觀察自己大腦的活動,身體的感受,各種情緒時,大腦的活動就會慢慢減緩。雖然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還會不時出現(xiàn),但在念頭之間往往會出現(xiàn)一個思維活動的空白區(qū)間,如果可以抓住這個空白區(qū)間,可以找到一種沒有思維的`覺知狀態(tài)。
這種沒有思維的覺知狀態(tài)是幫助人們覺悟的一個關鍵。許多禪師可以在深度禪定狀態(tài)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tài),還有禪師可以在無夢的深度睡眠中保持覺知。
我還無法長時間保持思維停止的覺知狀態(tài),但感覺一個念頭消失,另一個念頭起來時的一種難以言傳的瞬間昏厥或許是是一種相接近的狀態(tài)。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五
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之后,第三本茨讀威格的書。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很有意思,茨威格認為自己文筆簡練,但是評論家和翻譯都吐槽了他的文字。
讀到一多半的時候,我才知道茨威格1942年自殺于巴西,至死也沒看到二戰(zhàn)的結束,而這本書可以說是他的絕筆之作。
茨威格致力于歐洲和平統(tǒng)一,但現(xiàn)實一次次打破了他的夢想,如果說一戰(zhàn)時他還沒完全放棄,那么二戰(zhàn)則讓他徹底絕望,用他自己的話說:“無論對我家鄉(xiāng)的人還是對英國人或者美國人來說,我都不是他們當中的一員。對于前者,我人早已不在那里;對于后者,我又永遠也不能完全融入?!彼运x擇了自殺。一聲嘆息!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六
另外還有一種成為夢魘的狀態(tài)值得一提。夢魘的學術名稱是睡眠癱瘓癥(sleepparalysis),表現(xiàn)是睡夢中感覺已經(jīng)清醒,可以感覺周圍的環(huán)境,但喊不出話,身體動不了。有時會出現(xiàn)假醒,就是感覺醒了實際還在夢中,這種假醒可能多次迭代甚至循環(huán),讓人緊張恐懼。但我認為人如果能把握夢魘的機會,不要緊張恐懼,或許是一個可以更好認識覺知的機會。因為這時身體其他部分沒有喚醒,可以減少對覺知的干擾。
我最近有一次夢魘體驗,清醒后感覺自己是睡在床上,但不知道是睡在哪間房子的'床上,搞不清處于生命的哪一個時期。這時意思完全清醒,但記不清自己多大年齡,想不起自己孩子多大,甚至不知道父母是否還健在??上耶敃r心中緊張,急于要擺脫這種夢魘狀態(tài),沒能靜下心來利用這難得的機會(記憶系統(tǒng)沒有完全啟動)來探索自己的覺知。
據(jù)說人死后,會經(jīng)歷類似的階段,大部分人沒有經(jīng)驗,會緊張,不知所措所以錯過覺醒的機會從而依照習氣進入輪回。如果一個人可以在這種情形下保持冷靜,就可以選擇來世的走向。
有些跑題了,讓我們回到《新世界》。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七
工業(yè)時代究竟是福音還是災難,眾說紛紜??萍及焉衩骶鞠录缐莺菟みM了泥土,讓尼采發(fā)出“上帝死了”的曠世驚呼,同時,蒸汽機和引擎卻催生了一種新的信仰:在工業(yè)革命的時代,從流水線上走下的不只是源源涌進資本家口袋的財富,還有一種對科技力量的.瘋狂癡迷、崇拜。因此,在《美妙的新世界》里,汽車大王福特成為了新的神“福帝”,像舊時代的上帝一樣被人們整日掛在嘴邊。
科技締造了新世界。在那里,連人的繁衍都成為了一種機械的程序,一個人的命運從受精卵形成的一剎那起便已決定,此后從出生到死亡,都再無懸念。一切變數(shù),都被深入潛意識的“設定”抹成了零。人類被分成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伊普西隆五個等級,這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印度的四大種姓——新世界,是一部像方程一樣嚴謹?shù)臋C器,每一個螺絲釘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毫不懈怠地運轉,而且樂在其中——這是多少個專制王朝都夢寐以求而沒能做到的,焚書坑儒、獨尊儒術、八股取士力所不及的事情,科技做到了,而且做得近乎完美。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八
現(xiàn)在的超市經(jīng)營者很能讀懂兒童的心理,一般把兒童的玩具和食品擺放在貨架的底層,而把成人用的貨物擺放在高處。這樣如果你帶孩子走進超市,在你的視線內問孩子要不要這個,要不要那個,那么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會反映遲緩,因為他們看不到你所指的商品。在他的視線內,他看到的都是他自己喜歡的各種各樣的商品。在這個時候,你想要知道孩子的需要,就得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去看他的“世界”,那樣,你也才會走入孩子的內心。
首先,應當尊重每一個孩子,這是我們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的前提。學生有優(yōu)差之別,但是對于我們老師來說,責任不是在于一個孩子,一部分孩子,而是所有的.孩子。作為差生,他們的心理本來就有些自卑傾向,如果我們老師再不能將他們和優(yōu)生一樣的對待,那勢必讓他們與老師及其他同學之間產生極大的隔膜。所有為人師者,一定要記?。鹤鹬孛恳粋€孩子。
要想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老師就必須真正做到“蹲下來”,就需要老師能“改變”自己,在心態(tài)上成為一個孩子。這樣老師才能做到凡事從孩子的心里出發(fā),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尋找最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法子內心的接受老師、尊重老師,與老師發(fā)生共鳴。那么我們老師怎么樣才能讓孩子接受老師,走進孩子的世界呢?我想老師應該保持一顆童心,就能很容易走進孩子的世界,成為孩子的朋友,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用孩子的思維來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充分想象,這樣才能真正和孩子有共同的生活,那教育就必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九
很多時候看完改編作品再去看原作會失去一些吃驚的成分。確實,這次讀完原著我心里大概是“啊,作者原意和我之前想的果然一樣”這種略微得意的心情。但不能否認我依然受到了震動,不過不是因為劇情,而是在科幻小說寫作的技術層面。
對于各種變異生物的描述是本書的一大亮點,許多真實可信卻又不失新奇的生物設定體現(xiàn)了作者的功底。比如開篇介紹“牛袋”的那段文字著實令人折服。作為也算半個生物專業(yè)的人,我在讀到這些部分時,有點像是重溫寄生蟲學的感覺。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這些生物明明都是天馬行空匪夷所思,又是爆炸又是噴碳,哪里“真實可信”了?其實現(xiàn)實總是遠比幻想更為神奇。比如哺乳動物的三塊聽小骨,分別由低等脊椎動物顱骨中的耳柱骨,方骨和關節(jié)骨進化而來,而內耳起源于外胚層的增厚下陷,這些精巧結構的進化演變令人難以置信。甚至人是由魚進化而來這一事實本身就有些不可想象。之所以說本書的生物設定很真實,不只因為里面提到了很多專有詞匯,更是因為它給出了這種生物的起源和其特殊部分的同源器官,以及特別的習性等等。而且作者的.命名也很有意思,許多都別有淵源,最典型的就是本書主角之一化鼠了。
總之,如果是對自然界感興趣的人,書中的奇特生物會帶來很大的閱讀快感。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十
暑假里,我讀了《白狼》這本書,我有很多感悟。
《白狼》的作者沈石溪是一個非常熱愛小動物的人,他寫過的書里幾乎全都是寫小動物的,而且故事中還能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我非常喜歡他的作品。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關于白狼的故事。寨子里接二連三的發(fā)生了羊羔失蹤的怪事,人們斷定附近山上一定有狼,于是人們便把狼的幼崽拴在一塊兒石頭上,希望這樣把白狼引誘來,人們在附近躲著,然后一槍打死白狼。深夜,來了一只白色的家伙,人們以為是寨子里的那只狗,就把它趕走了。但是大家萬萬沒想到那是一只鉆進石灰窖里滾了一圈后,滿身沾滿石灰變成白色的狼,它偽裝成了那只寨子里經(jīng)常出沒的白色的狗,然后在人們的視線底下把狼崽叼走了,多么有智慧的白狼,我真佩服它。我想它一定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丟了之后非常傷心,它為了救出自己的孩子,絞盡腦汁想盡了各種辦法,最后它冒著被人們打死的危險,勇敢的在人們眼前把孩子救了出來,動物的母愛也是多么的偉大!這讓我對狼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我感動。
我還曾讀過關于動物愛孩子的故事。有一匹公狼,帶著一只小狼崽,居住在洞穴里。有一天獵人發(fā)現(xiàn)了它們,這匹公狼為了自己的小狼崽不受傷害,安全活下去,竟直接奔出洞穴,把獵人引開,把獵人引出一段距離之后,獵人開槍了,直中要害。公狼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人間雖然也有這種故事,但動物身上也有這種愛,令人驚訝。
生活中我的媽媽也是把愛無私的愛給與了我,她無微不至的關心著我的生活、學習,當我生病時他會焦急的徹夜不眠,學習中她愿做我的.良師益友,讓我感受到了無盡的愛與溫暖。前一段時間,我突然過敏了,渾身起了很多疙瘩。我晚上睡覺的時候,媽媽每隔一會兒就來看看我身上有沒有再起新的疙瘩,而我卻在睡夢中,什么也沒有感覺到。就這樣到了凌晨兩點,我過敏愈發(fā)嚴重,渾身疙瘩都連成了片,媽媽一看立馬焦急的把我叫了起來,和爸爸一起帶我去了醫(yī)院,在路上不斷的問我有不舒服的地方嗎?直到醫(yī)生看了病情后說無大礙,回家注意觀察、吃藥、休息幾天就好了。媽媽才算松了一口氣,回到家已經(jīng)早晨5點多了,媽媽卻一點沒抱怨耽誤了他們休息,又忙著給我做早飯去了。
小動物的世界充滿著愛,我們人與人之間也充滿著愛,我們要學會懂得愛、付出愛,我們要愛父母、愛他人、愛自己、愛動物、愛植物……讓這神圣的愛彌漫人類和動物、植物共有的美好家園!讓愛充滿世界!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十一
一個昨日歐洲人與“今日世界”的訣別之筆,恰恰是歷史的和傳記式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樣,因為韋斯·安德森導演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影片按圖索驥找到這本書的。那部由眾多名角出演的電影充滿了隱喻和暗諷。
而導演靈感的來源,茨威格的這部《昨日的世界》對舊有歐洲的描寫是具體細膩的,尤其是那些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畫,這或許是得益于一個文學家精湛的文字修養(yǎng)。而更重要的,是茨威格那種強烈的歷史感,無論是作為一個奧地利的昔日貴族,還是作為一個穿梭在動蕩時代的歐洲人,甚或是一個見證過許多歷史人物和歷史時刻的世界公民。他對里爾克、羅丹、羅曼羅蘭、高爾基、佛洛依德等人的回憶無不令人心底觸動。甚至對舊巴黎一個底層卑微的小偷也有幾分投有尊嚴的悲憫。
可以說,他本人那種強烈的歷史感,并非是寫作時才躍然紙上,而是浸淫其中、終其畢生的。這讓作為讀者的我常常有一種恍如其境,近距離感受前人的觸動。
雖然不能說是十足歷史學或社會學的客觀全面,也的確很清晰地敘說了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毀于怎樣的一個時代。茨威格對自由、文明的個人立場也鮮明地投射其中。反觀今天鋪天蓋地的廉價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許多人對祖國、自由、民主、文明、和平、偉大的理解,與他和他所處那個時代的偉大人物相較而言,竟是如此盡失個體和人本的尊嚴,聒噪得無足輕重,渺小得令人唏噓。
另,雖沒有讀過其他譯本,但這個譯本還是相當可讀的,譯者的語言用得非常審慎,看得出是盡最大力量去維護原作的精神與血肉。以后要讀其他的譯本。
又及,這部書對于我這種讀書甚少的人來說,額外的福祉是可以按圖索驥找其他作家的傳記和作品來讀。
總之,這部書是可以反復去閱讀的經(jīng)典。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十二
“悲于鳥血而不悲于魚血,有聲者幸也。”
這是在攻殼里學到的話,原文里所說的有聲者是指能發(fā)出聲音的動物一般更加能夠勾起人類的惻隱之心,所以它們是幸運的。
“如果機器人偶能夠表達自我,大概它們會說不想要成為人類吧。”在攻殼里,素子用這句話來表達人類對于將有ghost的機器人偶殺死會毫不猶豫,卻會因為殺死人類而愧疚,都只是因為人類能表達自我而機器人偶卻只能遵循程序。
放在《來自新世界》里,有聲者是指能說人話的畜生,更是指有話語權的生物。
這種生物,放在現(xiàn)代社會來說,就是我們人類;放在一千年后的社會來說,那是有咒力的人類。
這么一部好番被萬般不理解我是為作者感到惋惜甚至是心痛的。曾經(jīng)以為在《攻殼機動隊》之后就不會再有能夠如此深刻探討“人類”二字的番組了,所以看到這部番之后真的很激動。
心目中top1的動畫是《空之境界》,第二是《攻殼機動隊》(eva沒看過很抱歉),然后就沒有第三第四了,因為暫時這兩部番在我心里甩開了其他番組很大的一段距離。而《來自新世界》的出現(xiàn),我心中的top3也終于塵埃落定了,從心底里感謝貴志佑介。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十三
一提到狼,馬上就能想到狼的兇狠、貪婪和它們兇惡的本性,但是當我在寒假里看了沈石溪寫的動物小說《狼世界》后,不僅讓我對狼的生活習性有了很大的了解,還讓我對狼有了不同的看法。
狼是群居生活的動物,它們有很嚴格的等級,不同等級的狼吃不同的食物。比如說,如果捕捉到獵物,心臟只有狼酋能吃,新鮮的內臟是由狼酋和出類拔萃的大公狼一起分享的,母狼和老狼吃皮和肉,最后剩下的殘羹剩飯是給草狼、殘狼吃的。
《狼世界》一共有四個故事,其中我最喜歡“殘狼灰滿”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灰滿是狼群的狼酋,在與野豬搏斗時,它為了救它喜歡的黑珍珠,而被咬斷了一條腿,雖說狼也可以用三條腿奔跑,但可悲的是灰滿本來就是一條跛腳狼!現(xiàn)在又被咬斷了一條腿,瞬間變成了一匹殘狼。當灰滿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做狼酋時,它只能靜靜地趴在地上等待死神的到來。沒有想到的是,到了晚上,一只名叫黃鼬的殘狼來給它送食物,灰滿無奈地吃了下去,傷好之后,終于有一天,灰滿騎在黃鼬的身上,變成了獨一無二的雙體狼。在它們回到狼群里時,灰滿又成了狼酋,為了保住狼酋的地位,不得不和黃鼬結為夫婦??墒屈S鼬有了小寶寶后,為了不傷到小寶寶,只能將身體挺直,灰滿相信,總有一天,黃鼬會為了它的寶寶,把灰滿從自己身上摔落,灰滿既不想傷害自己的寶寶,又不甘心做一批殘狼,最終它還是選擇了捕獵時與獵物同歸于盡的方式,維護了雙體狼的美名。
我喜歡黃鼬自我犧牲的精神,也喜歡灰滿不怕危險的品德。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十四
“500年前,哥倫布運用當時簡陋的航海技術進行環(huán)球旅行,他安全返航并告訴世人,世界是圓的。500年后,我在班加羅爾,卻聽到熟知當今最先進技術的工程師告訴我,世界是平的!更為有趣的事,他還把這看成是件好事,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認為這是印度和世界發(fā)展的絕好機遇——我們讓這個世界變平了!”
讀了《世界是平的》,我的內心挺受觸動的。是啊,當今世界,再不是從前那個去一個地方需要十年八年長途跋涉的彎曲空間了,競爭的平臺已經(jīng)被推平。試看今日的世界,有哪個國家可以免受競爭所帶來的沖擊,可以不享受因為合作所帶來的極大豐厚的回報呢?可以說,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競爭與合作,因為競爭與合作帶來了整個世界的變化,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傳播。
所以在這樣一個平坦的年代,生意可以做到五湖四海,國界再不是我們的限制。原來根本沒有機會的出頭的人可以馳騁天下,原來叱詫風云的也可能剎那間一墜千里。
我對置身這個平坦的世界感覺非常的幸運,因為它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讓每個個體都可以嘗試著實現(xiàn)夢想。不要小看這種機會的力量,多少年來,機會的不均等不知道讓多少英才壯志難籌。能有機會融入平坦的競爭,本身就是值得慶賀的!
但是有機會實現(xiàn)夢想和是不是容易實現(xiàn)夢想又是兩碼事。在巨大的競爭壓力面前,我們更可能被世界拋棄,被國際規(guī)則淘汰出局,這對民族、對自己只是一種悲劇,沒有人會因此對你憐憫和關心,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世界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叫做——優(yōu)勝劣汰!
我們惟有不斷不斷的努力才可能在平坦的世界中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一、把握夢想的質量。
弗里德曼先生在書中也談到,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恐怖分子可以利用這種技術實現(xiàn)更有效率的破壞,一些黑暗的事物可以憑借全球網(wǎng)絡迅速傳播。自從人類掌握了超自然的技術之后,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生存或是滅亡,從未如此赤裸裸地擺放在人們面前。
戴維·尼勒曼和本·拉登都想實現(xiàn)自己的航空夢想,不同的是尼勒曼的目的地是到肯尼迪國際機場,本·拉登的目的是要降低曼哈頓的高度。
夢想差異的后果是:戴維·尼勒曼使用他樂觀的想象力和平坦世界提供的有效技術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他建立了成功的新航線,又把生意中得到的利潤返回到為員工設立的災難基金中;本·拉登和他的門徒也使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許多相同的技術發(fā)動了恐怖襲擊,他們把象征美國力量的兩個巨大標志夷為平地。
所以說,夢想的品質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要更加的重要。在我們?yōu)槿蚧瘹g呼的時候,我們要警醒:外在的技術只是表面現(xiàn)象,他們不過是工具而已。物質文明的進步和精神文明的進步極不協(xié)調,當?shù)陡鸱N演變成電腦網(wǎng)絡之后,人性的進步微乎其微。有許多東西,不是簡單地技術發(fā)展就能改變的,人性沒有發(fā)生改變,改變的不過是外在表現(xiàn)形式罷了。更何況,這種外在的力量,已經(jīng)足以使人類走向毀滅。教育不僅僅在學校里學習各種知識,而是要將公平、正義、民主和法制等思想深入人心,各級政府應該有更多的事要做。
所以第一步的,維護夢想的質量!最大限度發(fā)展德育!
二、在平坦的世界爭取自己的生存價值。
其實這個不是我們爭取不爭取價值的事,而是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努力,不努力就要被淘汰?!妒澜缡瞧降摹芬仓v述了瞪羚和獅子的故事:瞪羚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獅子慢,才能生存;而獅子一定要比跑得最慢的瞪羚快才不至于餓死,因此,它們每天早上起來就必須奔跑。當今世界已經(jīng)變平了,平坦世界的生存法則和自然界一樣,你不競爭,就得滅亡!
1、要保持一種上進的激情。想在平坦的世界爭取一席之地,狀態(tài)當然無與倫比的重要,中醫(yī)里講精氣神,沒有這種斗志昂揚的狀態(tài),事情成功的機會就會很渺茫。在全球化1.0版本中,國家必須從全球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生存之道;在全球化2.0版本中,公司必須改變思路;而全球化3.0版本則是對個人的挑戰(zhàn),它不僅要求人們掌握一定的技能,還需要人們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適應力、自我激勵和應變力。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更加努力,以更快的速度前進,才能保證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
書中有個公式值得一提:cq+pqiq。cq代表好奇心商,pq代表激情商。既然平坦的世界已經(jīng)來了,我們應該更有激情的生活。有激情才能在堅持的過程中快樂起來,有活力才能更加快樂地堅持下去,現(xiàn)實社會中,沒有比這更好的良藥了。一個充滿激情的人才是永遠打不跨的人!
2、行動上要積極主動。有激情的第二步當然是積極主動。否則,滿腔的壯志就成了空中樓閣尋不到落點。平坦的世界,機會多,消失的也快。你不爭取,別人會馬上收入囊中,所以渴望成功的人必須積極主動,才有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3、掌握學習的能力。在平坦的世界中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這是新時代條件下每個人都應當培養(yǎng)的能力。在這個時代里,一切或部分工作都將不斷受到數(shù)字化、自動化和外包的挑戰(zhàn),而且新的工作和新的行業(yè)也將越來越快地涌現(xiàn)。在這個世界里,要想脫穎而出不僅要看你了解事物的多少,也要看你了解事物的方式。因為你今天了解的事物可能很快就會過時,其速度之快恐怕你連想都想不到。
社會是一個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場所,任何時候誰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誰就能享受勝利者的喜悅,而事實就是只有那些具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工作勤勤懇懇,具備了較強的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是最后的勝利者。那些缺少責任心又不具備學習能力的人將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最終淹沒在前進的洪流之中。
4、全面發(fā)展,掌握必備的知識。什么是必備的知識?年輕人需要何種教育才能承擔足以讓他們成為新興中產階級的工作?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說:“提出好問題讓我成了科學家?!蓖瑯?,我們也只有用百分比負責的態(tài)度不斷提問,不斷的學習去掌握必備的知識才能讓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人,未來才會相對穩(wěn)妥。甚至可以說,這是面對“平坦的世界”的惟一明智的選擇。正像作者在書中所言“平坦的世界的精神內涵是每一個勞動者將逐漸對自己的飯碗、風險和經(jīng)濟安全負責,而政府和企業(yè)只是幫助人們形成這種能力?!?/p>
我們要努力,掌握必備的知識,外力只是推動,主要發(fā)力點還得落于自身。
5、做不可替代的工作。南丹·尼樂卡尼喜歡把平坦世界中的工作分成“可替代的和不可替代的”。所謂可替代的是指能夠輕易被數(shù)字化、自動化或轉移到國外的工作。不可替代當然指你與眾不同的特長,只有你或者只有少數(shù)的人才能做到。比如偉大的喬丹,他因為做到了別人無法替代的事,所以幾乎被當作神一樣的追捧。
所以在這個世界活下去需要培養(yǎng)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人。這個過程我們需要想象力,需要激情,需要必備的知識,需要冷靜的頭腦,更需要不懈的努力!
6、努力練就創(chuàng)意的思維。
做到不可替代是非常不易的,甚至可以說,當你好不容易達到了不可替代的境界,依然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為很可能有朝一日,你所擁有的東西一下子就不屬于你了。面對這種可能,我們該怎么辦呢?就是努力練就創(chuàng)意的思維!物質是短暫的,思維是永恒的。你有創(chuàng)意,就是有價值。創(chuàng)意并不是很神秘的東西,而是一種積累在更高層次的爆發(fā)。想擁有創(chuàng)意,就需要鍛煉思維,勤于積累,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外加熱愛生活,把這些全部做到,那就離創(chuàng)意思維不遠了。
7、和他人友好相處。擁有好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是職場中人的一大優(yōu)勢,在平坦世界中更是如此。平坦世界中將出現(xiàn)大量新型中間性質的工作,這些工作要求和他人進行個性化的頻繁接觸——這些個性化的頻繁接觸不可能被外包或自動化,并且?guī)缀蹩偸莾r值鏈上的必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平坦的世界里,任何時候得為人著想,技術、機器、事物、科技什么的都可以先放下,先把人際關系練到位。要知道,任何的成功都來自于人,這不是一種口號,一種制度,甚至不是一個道德標準,它應該是一個渴望成功的人的內心真誠的流露、本質的釋放。阿蘭·布蘭德總結得最好也最一針見血:“也許,正如我們最近幾年逐漸認識到的那樣,人際關系的處理技能將變得比計算機技能更為可貴。性格怪異的人中就不能主宰世界?!?/p>
8、保持我們的毅力與恒心。
沒有想當然的力量,沒有一簇而就的成功,上帝不會讓我們“得來全不費工夫”,想在平坦世界占據(jù)一席之地,需要我們堅定不移的毅力與恒心。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付出吧,持久的付出。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知識,不斷地鞏固已學到的知識并運用到實踐中,世界的平臺才能有我們的位置。
共勉!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十五
讀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上古卷,我深有感觸,通過這本書,我明白了人類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建立了古埃及王國,運用了高超的建筑技術一層一層地搭起了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不僅如此,人們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發(fā)明了圖畫文字,可見古代的人們也是博學多才呀!
古代人不僅博學多才,還善于雕刻建筑。創(chuàng)造了世界七大奇跡的人的技藝更是如同鬼斧神工,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古希臘的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阿泰密斯女神廟、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這七大奇跡,樣樣都是巧奪天工,美不勝收,無不令人驚嘆。
古代人所創(chuàng)就得文化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公元前20xx年,古巴比倫人就已經(jīng)能把行星和恒星區(qū)別開來,并且知道火、水、木、金、土五大行星的運行軌道。古巴比倫人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星球的名稱,給一周中的七天命名,所為星期,就是星的`日期。
讀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上古卷,我知道了古代歷史的輝煌與敗落,明白了古代人建筑技藝精湛高超,懂得了古代的許多文化知識……古代文明深深的是我敬佩。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十六
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thomasl.friedman)這本書最近很流行。其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一個簡單而有沖擊力的概念:世界是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世界發(fā)展的潮流或趨勢,同時,該書尤其敏銳地把握了互聯(lián)網(wǎng)最前沿的發(fā)展,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最新狀況和最新發(fā)展趨勢。因此,許多人尤其是時常在網(wǎng)絡上縱橫的人,捧著這本書都有所敬畏,最大的感覺是自己知識不足了,需要更新了。
全球化首先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全球化和貿易的自由化。《世界是平的》講述全球化狀況及其給人們所帶來的影響,強調今天的全球經(jīng)濟體讓人才的競爭和流動更加直接和快速,并產生贏者更贏、輸者更輸?shù)臍埧岈F(xiàn)實,直接沖擊了人們對價值的理解;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確定,憂慮隨時會失去工作,因此對未來產生恐懼。
但《世界是平的》同時又啟示我們:理解一個人,應該從社會和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去看待;我們許多人身上的一些不理智和虛榮行為的出現(xiàn),都是因為我們的知識欠缺,否則,人們就會根據(jù)情形做出理智的行為。
人類的歷史首先是一部發(fā)展史。也就是,人類的歷史是一部社會生產力在不斷提高、人們永無止境地追求物質財富以滿足其欲壑難填的欲望的發(fā)展史。人類的這種跟動物并無二致的自然屬性或者說天性,也就決定了生產力會決定生產關系。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或者扮演著不同的歷史角色上,人們有不同的使命。你、我、他,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根據(jù)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站的崗位,來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
人類,乃至這個自然界每個存在的物體(或者是動物、植物,或者是沒有生命的其他物質),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相對長處,都有其現(xiàn)實存在的合理之處,都在為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做出貢獻。在我們從事的有著自己長處的領域,我們能更高效率地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因此,構建和諧社會以及真正和諧的社會,應該要且能夠讓每個人都能發(fā)揮自己的所長,都有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機會,都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勞動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也都能為每一個人創(chuàng)造或者說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而不是輸在起跑線上。
社會更幸?;蛘邩嫿ê椭C社會,應該強調社會公義。社會、國家及其當權者在強調有著高智力人才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同樣在為社會留下血汗的其他人。即便是最基層、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人,同樣都是國家的人才,同樣是社會的精英。
可能確實,因人才的難求,造成了某些“精英”自憐自愛、高高在上和無比優(yōu)越的自我感覺。但我依然主張,社會是大家的,而不是只屬于少數(shù)成功的人或者一般人所理解的“精英”。一切留下血汗的、為這個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的,都是“精英”。人類社會這么了不起、這么豐富多彩,其實都是因為始終有你,有我。而那種幾乎從小學分流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注定的“精英至上”的思維,就無法體現(xiàn)這種深邃的人文關懷。社會不和諧也是顯然和必然的。
那么,整個社會的大機制該如何來做到這點的呢?一句話:經(jīng)濟調控。經(jīng)濟的調控,使得每個人的個人最優(yōu)化選擇符合達到社會最優(yōu)化的方向。當每個人都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的時候,他就會得到社會更多的回報。社會當然也就和諧,這毫無疑問。
同樣,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夠真正地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價值,那么社會就應該給你更高的回報,鼓勵你去做。更進一步地,無論社會再怎么需要各種各樣的拔尖人才,但如果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組成這個社會基層的大眾,那么社會都將要付出沉重的代價?;谶@樣的認識,消除過分的貧富差距,是必要的;否則,多數(shù)人會覺得被社會忽略了甚至被排斥了,或者人們會感覺到所付出的努力與所得到的回報嚴重不相稱,于是就不大愿意去做了,抱怨也多了,也自然會產生一種對國家和社會的疏離感,進而社會也就不和諧了。
不過,人本身是一種貪婪的動物,這和自然界其他動物并無本質區(qū)別,甚至有時候人類比動物表現(xiàn)得更殘忍、更貪婪:很多人為了自身利益會不顧忌整個社會的利益,很多人會為了自己的政績或個人升遷、或個人利益得失而去損害、去踐踏別人的利益、社會的利益,去破壞自然,甚至不惜挑戰(zhàn)自然法則。這時,人類就需要法律的手段來協(xié)調、來保證自己合法和與生俱來的權利不受侵犯。這是除了思想之外,人唯一優(yōu)于動物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善加利用好人類的這個智慧。
其實,自然界是由不得我們不去完善法律制度的。無錫水危機事件、全球范圍內的干旱,已經(jīng)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任何不顧及別人的行為,終將得到報復。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想道德問題,而是自然規(guī)律,其內涵,也是可以衍生。
再具體到微觀層面的企業(yè)。雖然企業(yè)個人的命運和企業(yè)的命運有可能存在很多的隨機性,但我們每個人與他人、每個人與組織都相輔相成地互相促進著。這是不可違抗的規(guī)律。
合理的企業(yè)和組織機構一定要順應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順應社會環(huán)境。每個人和組織機構都應該去做自己最擅長、同時又是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只有這樣,自己才有可能對社會作出最大貢獻的同時從社會得到回報。人和企業(yè)都是社會的一部分,自己的財富來源都是將自己的努力和社會來交換。因此,為了自己的長久發(fā)展,就必須要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
更進一步地,人類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潛力可挖,我們應該給其他人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能讓他們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去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一個不能發(fā)揮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的社會,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事業(yè)必然會失敗。作為企業(yè)的管理者和領導者,應該挖掘人們身上的創(chuàng)造性潛力,通過一些制度和政策,來鼓勵人們去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這是企業(yè)進步的源泉。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真正發(fā)展。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十七
最近,我細心地看了《世界上下五千年》這本書,發(fā)現(xiàn)里面的內容很有趣。拿到書僅僅翻了幾頁,我就發(fā)現(xiàn)了許多引人注目的科學文章,都是介紹歷史中人類是怎樣發(fā)展的,很多文化是怎么發(fā)展的。難怪同學們都說這本書蠻好的。
神話起源,中國文明起源……這些文章的題目我以往幾乎聞所未聞,聽來就叫人頗感興趣。編者正是利用了讀者對這些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興趣,才能“大賺一筆”。《世界上下五千年》包含了中國及其他各個國家五千年來的各種文化發(fā)展和相關的歷史知識。厚厚的一本書,里面包含知識的價值可比書本身的價格要高出許多倍。有句話說得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的內容價值越高,鋪出的階梯就越堅固,通往成功的路就越加平整,離成功的距離就越短。
《世界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語言通俗易懂,主要是它也和外國扯上關系,中國人也就更加在意。我有幸一睹它的風采,它講述了外國許多有趣的歷史、古代文物,有的還配上插圖,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外國古老的氣息,又令人恍如身臨其境,嘖嘖贊嘆。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覺得它不僅給我?guī)砹酥R,也讓我覺得讀書其實也是一種享受,更能激發(fā)我的學習興趣。不得不承認,《世界上下五千年》真的教會了我許多知識。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十八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是當前暢銷全球的關于經(jīng)濟全球化的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在五百多年前,哥倫布使用現(xiàn)在看來是極其簡陋的航海技術穿越大洋,并安全返航,以此來證明"世界是圓的"。他們在茫茫大海中折騰了71個晝夜,發(fā)現(xiàn)了第一塊陸地。哥倫布深信他沿著地球的另一個方向來到了印度,而實際上,那是后來被命名為"亞美利加"的新大陸。不管怎樣,在哥倫布之后,"世界是圓的"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的常識。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把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經(jīng)濟全球化的理論或者認識調動出來與之進行一個廣泛的對比,確實感到經(jīng)濟全球化洶涌而來,同時也深感自己知識的匱乏,同一個時代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上,我竟然在自己狹隘的小圈子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實在是令人震驚和羞愧。
幾個世紀后,弗里德曼來到了真正的印度。他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們在頂尖學府里接受教育之后,已經(jīng)掌握了當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世界仿佛又驟然變平了——鼠標點擊之間,在印度就能夠輕易調動遍布世界的產業(yè)鏈條。這就是《世界是平的》所描述的"全球化3.0"。
弗里德曼不愧是記者身份,他用幾近煽情的手法和大膽的想象來解讀全球化,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點象在看電影,也有點象在讀一篇扣人心弦的懸疑小說。但讀完之后,冷靜地做一分析,你就能讀到作者本身并不是經(jīng)濟學家,因為他對經(jīng)濟全球化的解釋過于隨意,有時為了生動就舍棄了真理,所以你不要太過于認真,需要去偽存真。
弗里德曼指出,由于市場的全球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使這個世界的經(jīng)濟敏感得比流感來的還快,比禽流感的傳播還要迅猛。有點像“蝴蝶效應”?;蛘吣阊鎏扉L嘆一口氣,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颶風。你跺一跺腳,就引發(fā)了“東南亞海嘯”。世界各國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越來越千絲萬縷,越來越榮辱與共。由于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可能我們已經(jīng)不能辨別世界500強企業(yè)到底是哪個國家的。
他認為現(xiàn)在的社會必定抵擋不了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在《世界是平的》一書出版之前,他已經(jīng)是美國公認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之一?!妒澜缡瞧降摹犯屗A得了大師的聲譽。
弗里德曼對環(huán)境問題表示了高度的關注,指出引起環(huán)境問題的原因經(jīng)濟的不合理發(fā)展,但同時指出解決環(huán)境問題還是得靠科技,人類必須走一條科技進步與環(huán)境保護共同發(fā)展的道路。我是讀不太懂這本書的,但還是收獲了緊迫感。深感國家要強大,要走出狹隘,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場徘徊的囹圄,還是得靠人才。面對洶涌而來的全球化浪潮,無論是企業(yè),還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戰(zhàn)略型的人才,無疑是個巨大的硬傷。企業(yè)缺乏全球化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經(jīng)濟發(fā)展浪潮中浮沉,國家缺乏全球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世界范圍內把握自己的命運。此時此刻,我才深深理解了西方學者說的那句話:“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更需要比爾蓋茨”。
本書也提醒了我們,在鏟平的世界競技場上,我該如何提高自己,讓自己永遠保持很強的競爭力。所以我們必須:
2).不斷地鞏固已學到的知識;。
4).不斷地了解同行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否則,自己有隨時在平坦的競技場上站不穩(wěn)的可能。一句話:準備好自己,隨時迎接新的挑戰(zhàn)。
當前,中國正在走一條科技興國的科學發(fā)展之路,這是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不二選擇。不僅中國需要科技興國,需要科學發(fā)展,任何國家都需如此,因為這是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的游戲規(guī)則。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十九
淺讀“狼性管理”這本書,我受益良多,書中很有機的將頭狼管理與企業(yè)的管理進行了對比、分析、總結,將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回歸到了一種大自然優(yōu)勝劣汰的原始競爭,讓管理這個好像很復雜的問題趣化、清晰化,學習起來思路清晰明了。
狼是一種群居動物,兇猛而有智慧,他們捕獵的方式——群起而攻之。他們可以捕獲比自己強壯許多的獵物,他們的配合有時候更像是大自然的一種智慧,讓人為之震撼。有時候他們可以嘻面相對,有時候他們會獠牙而視。而他們的那種團隊的精神永遠存在,因為他們有一只充滿智慧的頭狼,引領著狼群,維護著秩序,這便有了“狼性管理”。
書中闡述了狼性管理的四個至關重要的方面:一、生存;二、協(xié)調;三、人才;四、發(fā)展。
我覺得生存是基礎,協(xié)調是關鍵,人才是鞏固,發(fā)展是方向。
在企業(yè)如此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下,生存是最基本的,撇開了生存,就無所謂管理。狼群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做不到,他也只能是從殘酷的大自然銷聲匿跡;協(xié)調是管理的關鍵,“1+1”有時候可以等于2,有時候可以大于2,更有可能小于2。協(xié)調就是讓我們最大化的做到“1+12”,一個團隊論單體,不可能每一個都是很優(yōu)秀、很完美的,總有良莠不齊,如何協(xié)調好企業(yè)的分工,人盡其善,物盡其美,這才是我們要做的。
人才是鞏固,人才是一個很籠統(tǒng)的概念,企業(yè)重要的不是不斷接納新人才,而是要最大化挖掘現(xiàn)有的人才,眼前有金山,何必遠望鉆石。重用現(xiàn)有人才,提高現(xiàn)有人才的積極性,讓現(xiàn)有人才樹立的自己目標,或許比引進新人才獲益更多。在狼群,看到最兇狠的眼神時,一定是狼群捕獵的時候,因為他們很堅定的看著自己的目標,他們會用一百二十分的努力,為狼群的捕獵而去努力拼搏。當然企業(yè)也總會更新?lián)Q代,引進新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我們做好了現(xiàn)有人才的培養(yǎng),我想到了企業(yè)更新?lián)Q代的時候,也會避免了青黃不接的尷尬!
發(fā)展是方向,企業(yè)何去何從,在當今社會,這便是一種風云變幻,誰也無法預知。而這就需要“頭狼”的帶領,企業(yè)的管理者擔當著頭狼的角色,管理者要有瞻前意識,用發(fā)展的眼觀看問題,要創(chuàng)新,要有企業(yè)自己的文化、情懷。隨大流的企業(yè),只會越走越淺,直到被最后一方土地吸收,永遠消失。
以上是我看完這本書的一些感想,雖然沒有精讀“狼性管理”這本書,但他給我?guī)砹艘恍┧枷肷系母倪M,對管理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想我也會有機的加入我的工作管理中,加強個人能力。
昨日的世界讀后感篇二十
人總是害怕失去,所以他們總是寧愿依靠著飄渺的幻想而默默等待也不愿意放手。自古以來,“等待”一詞訴說了不知多少的愛情故事。許仙終于等到了雷峰塔倒,攜手白素貞為他們的愛情畫上完美的句號,而孟姜女苦等了多少個春秋,等到的只是范喜良的死訊,秦香蓮地漫長等待又換來了什么呢?是薛寶釧的背叛。大詩人劉禹錫一句:“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钡莱隽硕嗌俚却男了崤c悲痛。
等待的結果既可能是甘甜也可能是苦楚,可以說命運不同,造化不同,結果當然也不盡相同,但等待是自己選擇的,滋味也要自己品嘗。
小說的主人公艾簡用十年的時間來陪伴蘇簡,又用了十年的時間來等待蘇簡,她把女人最單純的'十年和最美麗的十年都獻給了蘇簡。這樣的付出,這樣的奉獻,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大到艾簡她舍不得放手,她不想讓自己付出的二十年的青春變得毫無意義,所以她寧愿選擇等待,等到蘇簡回來的那一天。
其實當蘇簡告訴艾簡,她像薄雪草的那一時刻,就注定了艾簡等待的命運。他說,薄雪草,代表著為愛犧牲一切的決心。在那段她被所有人孤立與排斥的歲月,蘇簡就是她的一切,所以她要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薄雪草,當她知道,薄雪草的花語是戀戀不舍,是守候溫暖回憶,她更加堅定了她的等待。
十年的等待已讓艾簡的心傷痕累累,所以當她26歲生日的時候,站在街頭失聲痛哭,或許是在傾訴自己心中的委屈,或許是在哭訴對蘇簡的恨。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對自己的等待越來越不自信。艾簡說:“我很矛盾,尋找不到生存的激情,也無法擁有死亡的勇氣,只能盲目的茍活。我很迷茫,既找不到努力活下去的動力,也沒有不努力活下去的理由,日復一日,毫無目的的茍延殘喘?!焙苊黠@,她在心中構建的那座:“如果蘇簡回來了”的美麗城堡開始坍塌?!叭绻边@個詞總是被我們賦予了太多美好的愿望,承擔了童話般的點滴幻想??墒瞧@個世界的生存法則里不存在“如果?!笨墒前啿桓颐鎸@殘忍的現(xiàn)實,于是她背起行囊,踏上了旅行的路途。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985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