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春節(jié)習俗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23:45:09
河南春節(jié)習俗范文(16篇)
時間:2023-11-25 23:45:09     小編:BW筆俠

通過總結(jié),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如何正確使用語言,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音樂推薦和樂器學習資源,供大家借鑒和學習。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一

在河南地區(qū),春節(jié)的習俗也有所不同,但是都是熱鬧萬分。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具體介紹一下河南地區(qū)春節(jié)的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jié)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jié)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yīng)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lǐng)回家里。

轉(zhuǎn)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里,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并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xiāng)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zhèn)居民忙于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nóng)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jù)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后,屋內(nèi)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lǐng)”!然后天執(zhí)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jīng)領(lǐng)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jié)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shù)淖彀?。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lián)絡(luò)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shù)淖?,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jié)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nóng)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fā)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jié)看作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jié)。凡在外地工作、經(jīng)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林州民間將春節(jié)稱為過年,但過年并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nóng)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jù)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并慶祝豐收。后來,由于林州災(zāi)害頻繁,逐漸演變?yōu)槌?臘八粥",預(yù)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fā)老灶爺上天。人們?yōu)榱俗屧钔跸蛴竦蹫槊裾埫?,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墻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后帶天兵回民間按墻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yōu)榱讼[患,待打發(fā)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后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里保存,供春節(jié)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據(jù)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shù)量。

二貼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間大都請人寫。

對聯(lián)。

有個別農(nóng)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

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guān)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lián)),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后,農(nóng)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lián),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墻上再貼一幅巨聯(lián)。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jié)"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墻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zāi))寫外,其余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shù)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qū)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圣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

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后,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

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nèi),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fā)。"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

這些事辦完后,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tǒng)統(tǒng)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nóng)歷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

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shù)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

三十傍晚,縣南鄉(xiāng)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扎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于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于初一早上收回。

攔門棍。

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禁開箱柜,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

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余。

1980年熬年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jié)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著炮,左手拿著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里,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著悠揚的鐘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初一磕頭。

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后,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后結(jié)伙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余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

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jié)"之說。

破五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jié)。

開封民間稱春節(jié)為“過年”。但是,過年并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彼裕坏健芭D八”,開封城鄉(xiāng)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jié),人們?yōu)榱俗屧钔跸蛱焐嫌窕蚀蟮鄱嗾f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shù)呐莆?,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后,家家都忙于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于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jié)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p>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

春聯(lián)。

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yè)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xiàn)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jié)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

學習計劃。

"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當午夜的鐘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后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lǐng),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后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里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后,拜年活動即告結(jié)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guān)四鄉(xiāng),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luò)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jié),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后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jié)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二

送神慌年忙祭灶。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jié)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jié)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yīng)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lǐng)回家里。

轉(zhuǎn)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里,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并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xiāng)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zhèn)居民忙于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nóng)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jù)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后,屋內(nèi)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lǐng)”!然后天執(zhí)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jīng)領(lǐng)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jié)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shù)淖欤钦匙祓捄檬?、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三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春節(jié)慶?;顒痈鼮樨S富多彩。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nèi)容。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開封春節(jié)過年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開封民間稱春節(jié)為“過年”。但是,過年并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彼?,一到“臘八”,開封城鄉(xiāng)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jié),人們?yōu)榱俗屧钔跸蛱焐嫌窕蚀蟮鄱嗾f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shù)呐莆?,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后,家家都忙于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于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jié)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p>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

春聯(lián)。

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yè)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xiàn)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jié)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

學習計劃。

"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當午夜的鐘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后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lǐng),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后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里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后,拜年活動即告結(jié)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guān)四鄉(xiāng),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luò)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jié),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后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jié)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1壓歲錢。

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現(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

2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lǐng)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F(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以后,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fā)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guān)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懊獭焙汀懊]”即是現(xiàn)今賀年卡的起源。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了“團拜”的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F(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和手機短信拜年、網(wǎng)絡(luò)qq拜年等。

3吃年糕。

據(jù)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jié)食品。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chǎn),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年糕的種類很多,南北風味之別,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nóng)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xiāng)的水磨年糕、中國臺灣的紅龜糕等。

在古代的農(nóng)業(yè)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yīng)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肌?/p>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nèi)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四

中國人過春節(jié),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你知道河南開封春節(jié)習俗嗎?今天本站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河南開封春節(jié)習俗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開封民間稱春節(jié)為“過年”。但是,過年并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彼?,一到“臘八”,開封城鄉(xiāng)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jié),人們?yōu)榱俗屧钔跸蛱焐嫌窕蚀蟮鄱嗾f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shù)呐莆?,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后,家家都忙于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于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jié)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

春聯(lián)。

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yè)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xiàn)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jié)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

學習計劃。

"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當午夜的鐘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后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lǐng),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后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里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后,拜年活動即告結(jié)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guān)四鄉(xiāng),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luò)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jié),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后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jié)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yīng)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lǐng)回家里。

轉(zhuǎn)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里,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并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xiāng)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zhèn)居民忙于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nóng)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jù)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后,屋內(nèi)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lǐng)”!然后天執(zhí)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jīng)領(lǐng)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jié)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林州民間將春節(jié)稱為過年,但過年并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nóng)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jù)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并慶祝豐收。后來,由于林州災(zāi)害頻繁,逐漸演變?yōu)槌?臘八粥",預(yù)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fā)老灶爺上天。人們?yōu)榱俗屧钔跸蛴竦蹫槊裾埫?,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墻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后帶天兵回民間按墻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yōu)榱讼[患,待打發(fā)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五

2月4日是農(nóng)歷節(jié)氣中的“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傲⒋骸边@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笨梢娞拼艘呀?jīng)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dd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我國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北方吃蘿卜,河南的大部分地域也都傳承這一習俗.南方吃生菜與吃蘿卜有同樣的意義。同時,在立春時,還有春宴用的春盤。春盤有專用蘿卜做的,也有用五種辛辣蔬菜做的五辛盤。五辛的一種解釋是蔥、蒜、椒、姜、芥。實際上,食五辛不僅可以驅(qū)寒,還可以殺菌,也是古人的養(yǎng)生健身之道。

立春時的穿著也是有講究的。官方迎春穿青衣,戴青色頭巾。清代官員要穿吉服或者朝服。老百姓穿什么呢?那就花樣繁多了。

青年婦女頭戴彩花,稱為春花。孩子則除了穿花衣以外還要放炮。兒歌說:“新年到,新年到,閨女要花兒要炮”。除春花外,還有春燕、春蝶和春蛾,這些紙做的飾物都一起上了少女的頭。燕子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吉祥的象征。如果誰家有燕子來做窩,不僅象征吉祥,而且還象征多子多福。古時,人們把多子多福看成是門第興旺的表現(xiàn),沒有計劃生育這回事。

孩子不光放鞭炮,也得穿戴點什么。于是布做的春雞和春娃就上了孩子的帽子和衣服?!半u”與“吉”諧音,因而也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迎春禮中的春杖也被婦女微縮后戴在頭上。真正的春杖是官方鞭春用的,沒有老百姓的份兒。百姓便把微縮的春杖戴在頭上,也就算是重在參與了。朝廷迎春時旗幟為青色,老百姓也就把青色的小旗戴在頭上了。

人在立春時要打扮,房屋也不能虧待了。于是有人寫了“宜春”二字,貼于房門之上。再發(fā)展一下,“春”字、“?!弊?、“壽”字也都上了門。直到現(xiàn)在,元旦春節(jié)期間仍然“?!弊譂M天飛,還要倒貼,告訴人們“福到了”。

人打扮了,房屋打扮了,于是牛也跟著打扮起來,馬也沾了光。牛角、馬耳上有了紅布,或者用紅綠色搽牛角。古人認為,紅色不僅象征吉祥,而且可以驅(qū)邪避災(zāi)。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六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jié)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jié)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yīng)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lǐng)回家里。

轉(zhuǎn)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里,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并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xiāng)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zhèn)居民忙于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nóng)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jù)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后,屋內(nèi)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lǐng)”!然后天執(zhí)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jīng)領(lǐng)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jié)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shù)淖?,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jié)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nóng)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fā)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jié)看作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jié)。凡在外地工作、經(jīng)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開封民間稱春節(jié)為“過年”。但是,過年并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彼?,一到“臘八”,開封城鄉(xiāng)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jié),人們?yōu)榱俗屧钔跸蛱焐嫌窕蚀蟮鄱嗾f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shù)呐莆唬械脑谂莆粌蛇厡ψ由蠈懼吧咸煅院檬?,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后,家家都忙于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于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jié)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

春聯(lián)。

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yè)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xiàn)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jié)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

學習計劃。

"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當午夜的鐘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后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lǐng),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后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里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后,拜年活動即告結(jié)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guān)四鄉(xiāng),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luò)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jié),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后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jié)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林州民間將春節(jié)稱為過年,但過年并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nóng)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jù)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并慶祝豐收。后來,由于林州災(zāi)害頻繁,逐漸演變?yōu)槌?臘八粥",預(yù)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fā)老灶爺上天。人們?yōu)榱俗屧钔跸蛴竦蹫槊裾埫?,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墻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后帶天兵回民間按墻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yōu)榱讼[患,待打發(fā)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后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里保存,供春節(jié)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據(jù)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shù)量。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間大都請人寫。

對聯(lián)。

有個別農(nóng)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guān)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lián))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后農(nóng)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lián)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墻上再貼一幅巨聯(lián)。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jié)"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墻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zāi))寫外其余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shù)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qū)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圣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后,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nèi),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fā)。"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后,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tǒng)統(tǒng)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nóng)歷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shù)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三十傍晚,縣南鄉(xiāng)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扎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于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于初一早上收回。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shù)拈|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早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著美好的愿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柜,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jié)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著炮,左手拿著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里,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著悠揚的鐘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后,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后結(jié)伙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余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jié)"之說。

破五節(jié)。農(nóng)歷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jié)。是日寅時,家庭主婦還掏爐灰少許,送至當街十字路口,俗稱"送窮灰"。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孩子們一律不挨打挨罵,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那怕有了過失,也不挨打挨罵,這是老輩人傳下的規(guī)矩。如打罵孩子,就會遭到眾人譴責。所以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七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謠,反映了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鄭州過大年正月初五補“補丁”

在鄭州及周邊一帶,春節(jié)習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補“補丁”一說。據(jù)說,早些年在鄭州周邊的農(nóng)村,這一習俗顯得尤為重要。過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正月初五吃面皮補“補丁”,一是因為新年期間有很多忌諱,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罵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圖吉利。

另外一個說法,說是為了“補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過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債,老百姓管這些債叫“窟窿”。新的一年,吃些面皮就是為了補這些“窟窿”,這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種表達方式。

開封過大年舞獅民俗藝術(shù)不可少。

開封民間稱春節(jié)為“過年”。但是,過年并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臘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開封傳統(tǒng)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濃郁。春節(jié)期間,各類民俗表演隊會聚一堂,有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shù)。

洛陽過大年歡天喜地串門走親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陽人跑得最歡!管他是“懶漢”也好,勤快人也罷,無不面帶微笑,手捧禮品,歡天喜地串親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親戚。初二到初五,串親戚的對象就復(fù)雜了,凡是沾親帶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個年,問個好,喜把春來報。

平頂山過大年記得不要說不吉利的字喲。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頂山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

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貧、災(zāi)、亂、荒、殺等,若小孩子說了忌言時,大人馬上會糾正說“童言無忌”。

安陽過大年初一吃燴菜。

對于安陽人來說,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餃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陽的老百姓大多會做上一鍋特有的“安陽燴菜”。

安陽地區(qū)初一中午吃燴菜的習俗由來已久。以前的時候,普通百姓做的燴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紅薯等墊上底,然后用大塊的皮渣封頂,最后用大肉蓋上一個尖。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們則會在燴菜中加入酥肉等肉類,這也被稱作“上燴菜”。

鶴壁過大年不得不去的廟會。

說起河南地區(qū)的廟會活動,就一定不能不提浚縣廟會了。??h廟會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h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tài)文化的縮影。

浚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guī)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吸引著晉冀魯鄂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nèi)外的數(shù)百萬香客游人。

新鄉(xiāng)過大年麻糖你吃了嗎。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灶爺”,據(jù)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新鄉(xiāng)老百姓家家戶戶會在灶王爺前敬獻芝麻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里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焦作、濟源過大年必備一大卷鞭炮。

焦作、濟源,過年沒有炮聲就沒有年味兒。整上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飯開始,迎接新年!不過現(xiàn)在空氣污染嚴重,大家請遵守地方法規(guī),少放或不放吧。

濮陽過大年磕頭有學問。

磕頭,是豫北鄉(xiāng)村過春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濮陽磕頭是講究順序的,磕罷祖先磕長輩。給自家的爺爺奶奶磕頭、給父母磕頭,接著再到近門和鄰居家磕。

許昌過大年“撮”一頓。

在許昌民間,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壽、客人來訪、朋友聚會等,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春節(jié)是個團聚的時節(jié),怎能離開“吃”?在家中也好,去飯店也罷,總要擺酒設(shè)宴,“撮”上一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特的風俗。

漯河過大年初十祭石頭生辰。

在大年初十這天,要祭石頭生辰,禁止搬動任何的石頭,包括石磨,石材廠以及用石頭做的中藥磨床。因此,這天也被叫做“石不動”。

三門峽過大年靈寶“罵社火”

三門峽靈寶市最獨特的年俗當屬“罵社火”,現(xiàn)在已被批準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傲R社火”由來已久,相傳堯舜時期就有了,如今,罵的內(nèi)容豐富多樣,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眾、扶正社會風氣的利器。

商丘過大年崇火習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鉆木取火,開啟中華文明。燧皇陵、火神臺(閼伯臺)、火神節(jié)廟會及火文化的習俗,成為商丘龐大火文化的組成部分。

周口過大年拜太昊陵。

遇到過年,太昊陵前可謂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著對祖先的無限敬仰。這種祭祀從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續(xù)到農(nóng)歷二月二,并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廟會。

駐馬店過大年破五習俗。

駐馬店地區(qū),春節(jié)期間禁忌頗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稱“破五”。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間,忌抖床、掃地、動土、倒垃圾、潑污水、赴井擔水、用剪刀。初五過后,一些年規(guī)可以破除,百業(yè)漸次轉(zhuǎn)入正常活動。

送燈這個習俗可謂久遠,如今堅持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三十傍晚,鄉(xiāng)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扎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于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于初一早上收回。

信陽過大年臘肉成一絕。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八

河南人對于春節(jié)是無比重視的,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就開始準備過春節(jié)的事情。你了解相關(guān)的春節(jié)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就來告訴你河南的春節(jié)習俗有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jié)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jié)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yīng)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lǐng)回家里。

轉(zhuǎn)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里,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并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xiāng)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

城鎮(zhèn)居民忙于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nóng)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jù)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后,屋內(nèi)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lǐng)”!然后天執(zhí)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jīng)領(lǐng)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jié)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shù)淖?,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jié)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nóng)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fā)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jié)看作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jié)。凡在外地工作、經(jīng)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lǐng)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F(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

對聯(lián)。

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yīng)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帧4汗?jié)貼“?!弊郑侵袊耖g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嫛⒁詽M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xiàn)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中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看春晚。

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每年農(nóng)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nóng)歷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

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應(yīng)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現(xiàn)在這臺晚會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從文化發(fā)展的角度看,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開創(chuàng)了電視綜藝節(jié)目的先河,且引發(fā)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nèi)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它的成功不僅牢固確固確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電視臺衍生出系列類似的節(jié)目,如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曲苑雜壇、春節(jié)戲曲晚會、春節(jié)歌舞晚會、各部委春節(jié)晚會(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國慶、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種節(jié)日綜藝晚會。隨后,全國大大小小的地方電視臺頻頻效法并力求創(chuàng)新。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九

年夜飯過后,一家人圍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嘮嘮親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給晚輩發(fā)壓歲錢。全家人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熬年”。守歲到五更時,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點燃香燭,一家人依長幼輩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澳旮!?。

大年初一,河南人雞鳴即起,穿著新衣,競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行“接年”或“迎財神”之禮。而后,煮好餃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諱諸多,如掃地、倒垃圾、動剪刀、大聲喧嘩等都視為不吉利之舉。

很難一句兩句話就說清楚廟會是什么,可是只要去河南大大小小的廟會上轉(zhuǎn)那么一圈,就立刻樂陶陶地明白了——廟會,首先得有座廟,在廟里安排一個值得信任的神;找個好日子來和神打個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再給自己吃點什么買點什么,聽聽那些古老的傳說,再把傳說講給沒聽過的人……廟會很有意思,想體會廟會的樂趣,首先,你得不怕擠——不擠的廟會,肯定不是好廟會。

河南走親戚規(guī)矩甚多,歷時很長,貫穿了整個年節(jié)。初一之前稱拜早年,十六以后稱拜晚年,初一至十五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結(jié)束。拜年要先長輩、后平輩,先近鄰、后遠親。不同輩分和親屬之間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習俗至今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到長輩家拜年要攜帶酒肉、糖果之類禮品。長輩們根據(jù)自家的親戚情況,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約定俗成的時間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來。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頭之禮,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飯。

之所以稱“破五”,意為從此可以破除過年期間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餃子、放鞭炮之習相沿不變。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中午放鞭炮,不過破五不準吃面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xù)燈”。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面燈”或“燈饃”要收起打發(fā)“要飯的”,稱“舍神果”。

油炸肉丸+酥肉,安陽人每家過年必備菜之一五香鹵豬舌接下來就是老爸最拿手的硬菜了:紅燒鯉魚,那叫一甜、辣、香壯士饑餐——腐鹵肉,別只看長相,這肥而不膩。涼拌酸辣包菜,讓人吃了滿口留香~雖然春節(jié)期間美味佳肴眾多,但是小伙伴們也要注意健康飲食哦!

除夕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在除夕吃餃子,有“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在河南人的`年夜飯里,“餃子”絕對是重頭戲,沒有餃子的年夜飯是難以想象的。即使現(xiàn)在很多人年夜飯安排在餐廳、酒店,但在河南人的除夕團圓飯桌上,沒有哪一道菜可以蓋過餃子的風頭!將餃子從外圍一圈一圈地擺起,直到擺滿為止,民間俗稱為“圈?!薄?/p>

除了餃子外,魚,因“魚”和“余”諧音,有“吉慶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也成了河南人除夕飯桌上的第二主角。紅燒鯉魚是最常見的一種做法。

每一位河南人,都會有一種燴面情結(jié)。小編一位河南朋友,一聽到燴面,眼睛立馬亮了。

在鍋中放入適量水加入高湯放入胡辣湯料、胡椒、辣椒等,大火讓其燒開;待鍋中水燒開后,放入羊肉、面筋。待羊肉、面筋熟后將適量面筋水倒入鍋中,燒至湯汁變稠時,放入粉條、蔥、精鹽、味精、醬油,文火熬制5分鐘即成;起鍋盛湯,依據(jù)個人口味放入適量香油、醋。

將豬肉洗凈、切成筷子條,一寸長;雞蛋、粉芡、面粉、油一起制成小酥糊,把肉拌勻;鍋里倒入油,油熱6成,將拌好的肉條入鍋炸至顏色稍稍變黃撈出、重油一次;把炸好的肉放入碗內(nèi),加入八角、花椒、蔥、姜、味精、高湯、鹽、料酒、醬油。上鍋大火蒸90分鐘,如果等不及,可用高壓鍋,十幾分鐘就好了。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十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xiāng)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zhèn)居民忙于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nóng)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jù)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后,屋內(nèi)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lǐng)”!然后天執(zhí)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jīng)領(lǐng)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jié)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shù)淖彀?。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lián)絡(luò)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shù)淖欤钦匙祓捄檬?、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jié)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nóng)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fā)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jié)看作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jié)。凡在外地工作、經(jīng)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十一

幾天前的一場雨雪還未在記憶中消融,春回的腳步卻已叩聞你的雙耳?!傲⒋骸币亚那膩淼饺碎g。一年之計在于春,作為“打頭陣”的立春,一直都是受古人極其重視的大日子。

古代立春就是“春節(jié)”,你知道嗎?

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同時也是節(jié)氣譜中的四大“立”節(jié)之一,立春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存在感。但鮮為人知的是,立春在古代被稱為“春節(jié)”,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后才將每年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據(jù)史料記載,古代立春之日有隆重的國家“party”――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民間也相應(yīng)舉行類似活動。

二十四節(jié)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河南正好被包含其中。把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這種劃分方法稱為天文劃季。但沒有考慮地理和氣象因素,與實際差別很大,卻與黃河中下游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關(guān)系緊密。因此,立春后,農(nóng)民朋友做好備耕工作沒錯,但作為春天開始的標志有些早了。

春節(jié)隨著立春走,有時在前有時在后。

在有些讀者的意識里,立春不應(yīng)該在春節(jié)之后嗎?原來,立春的日子比較固定,在每年公歷的2月3日-5日。但春節(jié)卻不一定,有時在立春前,有時在其后。比如,春節(jié)是1月31日,此后4天立春;而春節(jié)在2月19日,但立春在2月4日。

這是什么緣故呢?由于涉及我國傳統(tǒng)歷法的計算,簡單描述兩者關(guān)系,就是“春節(jié)隨著立春走”,春節(jié)一般都是距立春最近的一個初一。大家都熟悉,農(nóng)歷中一個月不一定滿30天,所以就會出現(xiàn)春節(jié)、立春錯位的情況。不是今年立春提前了,而是春節(jié)滯后了。

有沒有立春和春節(jié)正好同一天的呢?答案是有,按照計算,在2038年,春節(jié)和立春將會“喜相逢”,上演“初一春”。

咬春、打春牛,這些習俗很好玩。

一個如此重要的節(jié)日,“立春”當然少不了很多好玩的習俗。除迎春外,數(shù)“咬春”和“打春?!绷鱾髯顝V。

在立春這一天,民間有吃蘿卜、姜、蔥、面餅的習慣,俗稱“咬春”。另一個更為大家熟悉的名字就是咬春餅,把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做成餅食用,既可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一舉兩得。

“打春?!笔歉糯r(nóng)業(yè)為主的社會密不可分的。人們在這一天,用桑木為骨架做成春牛,然后由當?shù)毓賳T執(zhí)鞭策打,以表示春耕的開始。在鞭打同時,還會喊一些“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等祝福的話語。流傳至今的一首詩,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的情形,“年年春打六九頭,煙花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

出門看天氣。

今天白天,全省晴天間多云,西北風2到3級轉(zhuǎn)偏北風4級左右。最低溫度:北部零下5℃到零下3℃,其他地區(qū)零下3℃到零下1℃。最高溫度,西部、南部7℃-9℃,其他地區(qū)5℃-7℃。明天,西部、西南部晴天轉(zhuǎn)多云,其他地區(qū)晴天間多云。后天,全省多云到晴天。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十二

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春燈節(jié)、小正月、元夕節(jié)。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1.元宵節(jié)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jié)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jié)“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zhì)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jié)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jié)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jié)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jié)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zāi)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節(jié)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jié),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xiàn)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shè)了戲曲表演的內(nèi)容。

6.元宵節(jié)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fā)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jié)束。

7.元宵節(jié)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jié)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zāi)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jié)夜婦女相約出游,結(jié)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養(yǎng)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我先給大家介紹春節(jié)習俗,再給大家介紹元宵節(jié)習俗。春節(jié)的習俗有壓歲錢、貼春聯(lián)、貼窗花、倒貼“?!弊帜戤嫛⑹貧q和爆竹。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桃符等,它以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fā)美好愿望。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肿龀筛鞣N圖案的。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dǎo)下,元宵燈節(jié)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fā)展,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吃元宵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xiāng)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dǎo)下,元宵燈節(jié)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guī)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guī)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fā)展,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jié)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十三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jié),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后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jié)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林州民間將春節(jié)稱為過年,但過年并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nóng)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墻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jù)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并慶祝豐收。后來,由于林州災(zāi)害頻繁,逐漸演變?yōu)槌?臘八粥",預(yù)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fā)老灶爺上天。人們?yōu)榱俗屧钔跸蛴竦蹫槊裾埫?,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墻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后帶天兵回民間按墻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yōu)榱讼[患,待打發(fā)灶王爺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后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里保存,供春節(jié)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據(jù)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shù)量。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間大都請人寫。

對聯(lián)。

有個別農(nóng)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guān)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lián))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后農(nóng)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lián)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墻上再貼一幅巨聯(lián)。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jié)"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墻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zāi))寫外其余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shù)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qū)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圣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后,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nèi),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fā)。"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后,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tǒng)統(tǒng)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nóng)歷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shù)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三十傍晚,縣南鄉(xiāng)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扎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于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于初一早上收回。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十四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jīng)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guān)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河南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河南各種餡兒的餃子,個兒大、餡兒足,是河南人在冬至里最好的一口。河南省省會鄭州還有“燴面之城”的雅號,在滿街的燴面館,尤其是在老字號,點一碗羊肉燴面,點一碗三鮮燴面,也許,你會把河南人這一物種看得更加真切。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十五

中秋賞月,吃月餅,樂趣無窮,但是每個地方的所代表的文化都不一樣,中國的某些城市可能不大注重中秋的風俗習慣,所以向往某些快樂熱鬧的地方,那么我們接下來河南中秋風俗習慣。

河南人極為重視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是夜明月當空,清輝灑地,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月亮最為皎潔的夜晚。這一天,新禾入廩,游子當歸,都要在這天力爭趕回,合家團聚。如有家人身居異鄉(xiāng),必在賞月時念念有辭,致以懷念。書香門第之家,老人們向兒孫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共享天倫之樂。

鐵塔燃燈是開封地區(qū)中秋的一項重要活動。鐵塔所在地的開寶寺(明代以后人們稱為鐵塔寺),景色佳麗,是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們的游樂苑圃。燃燈是開封人民自漢代沿襲下來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jié)和中秋節(jié)其事最盛。

南陽地區(qū),舊時中秋節(jié)夜設(shè)茶果、月餅于庭院,焚香祭月,稱為“圓月”,以示秋季豐收,合家團圓之意?,F(xiàn)“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餅,走親串友之俗日盛?!霸碌街星锓滞饷?,人逢佳節(jié)倍思親”之語,說明了人們對這一節(jié)日的重視。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百姓經(jīng)濟寬裕,市場上月餅品種繁多,多數(shù)人家已不再蒸月餅,上供時用買的月餅和水果。供過后,要把月餅分給家人吃,以圖吉祥團圓。

在鞏義,節(jié)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內(nèi)設(shè)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愿,這叫“愿月”。

此外,在駐馬店地區(qū),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

民間拜月: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guān)系,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gòu)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佳節(jié),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在中秋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shè)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河南人極為重視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是夜明月當空,清輝灑地,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月亮最為皎潔的夜晚。這一天,新禾入廩,游子當歸,都要在這天力爭趕回,合家團聚。如有家人身居異鄉(xiāng),必在賞月時念念有辭,致以懷念。書香門第之家,老人們向兒孫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共享天倫之樂。

鐵塔燃燈是開封地區(qū)中秋的`一項重要活動。鐵塔所在地的開寶寺(明代以后人們稱為鐵塔寺),景色佳麗,是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們的游樂苑圃。燃燈是開封人民自漢代沿襲下來的習俗,每年的元宵節(jié)和中秋節(jié)其事最盛。

湯陰過去家家都要蒸月餅(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圓餅狀,再用木梳、頂針一類的工具按上幾個圖案),中秋夜月上樹梢時,開始用月餅、水果之類供奉月亮。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百姓經(jīng)濟寬裕,市場上月餅品種繁多,多數(shù)人家已不再蒸月餅,上供時用買的月餅和水果。供過后,要把月餅分給家人吃,以圖吉祥團圓。

南陽地區(qū),舊時中秋節(jié)夜設(shè)茶果、月餅于庭院,焚香祭月,稱為“圓月”,以示秋季豐收,合家團圓之意?,F(xiàn)“祭月”之俗不存,但八月十五吃月餅,走親串友之俗日盛?!霸碌街星锓滞饷?,人逢佳節(jié)倍思親”之語,說明了人們對這一節(jié)日的重視。

在鞏義,節(jié)前人們向親友饋送月餅,全家團圓:殺雞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內(nèi)設(shè)案,擺月餅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許愿,這叫“愿月”。此外,在駐馬店地區(qū),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餅的風俗。

是不是感覺河南中秋風俗習慣樂趣無窮,其實,中秋還有許多好玩的地方,走出去,可以一路領(lǐng)略風情,還可以目睹一下別樣的鄉(xiāng)情。

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jié),2011年的中秋節(jié)是:2011年 9月12日 星期一 。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jù)《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nóng)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yōu)榱舜鹬x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顒?,稱為“秋報”。中秋時節(jié),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后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jié)慶活動卻延續(xù)下來,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jié)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jié)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nèi)涵豐富的重要節(jié)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huán),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不過,當時中秋節(jié)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jié)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yīng)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jié)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shè)“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后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jié)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愿,很多人家還要設(shè)宴賞月,一片佳節(jié)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shù)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chǔ)上,各地還逐漸發(fā)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使得中秋節(jié)作為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更加迷人。

圍繞著中秋節(jié),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據(jù)說唐朝時期已經(jīng)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并同中秋賞月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jié)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蹦纤挝膶W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jīng)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jié)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制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jīng)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shù)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xiàn)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xù)至今。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qū)p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diào)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qū)的人們也都根據(jù)自己的地域傳統(tǒng)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qū)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shù)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

河南春節(jié)習俗篇十六

年糕——春節(jié)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明中期以后,餃子逐漸成為北方春節(jié)傳統(tǒng)食品。因餃子形如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

春節(jié)餃子講究在除夕夜十二點鐘包完,此刻正屆子時,以取“更歲交子”之意。

2

頁,當前第。

2

1

2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1110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