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08:54:03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大全(17篇)
時間:2023-11-25 08:54:03     小編:夢幻泡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讓我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在寫讀后感之前,可以先進行深入的閱讀和思考,以充分理解書籍內(nèi)容和作者的意圖。希望以下這些讀后感范文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建議和借鑒。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一

有時,我常常會想,我要做一個怎么樣的人,是做一名授人知識的教師,還是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yī)生。我就在這樣憂慮的環(huán)境中生存著,又迫于來自父母的壓力,無法脫離。我的心在痛苦的掙扎著。但它的出現(xiàn),散去了我內(nèi)心的浮躁。

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一名出色的文學(xué)家,一名出色的漫畫家,這便是我尊敬的豐子愷先生了。他的作品多之又多,卻又都富含哲理。其中最令我喜愛的便是那《緣緣堂隨筆》了。它的語言不是那樣的華麗,卻是那樣的形象,令人回味。在書中,我看見了童年的豐子愷,在私塾上課的他,做父親的他。在書中,我還看見了不同于其他大人的豐先生。

人生就好比是一張網(wǎng),豐先生這樣寫道:“我仿佛看見這世間有一個極大而極復(fù)雜的網(wǎng),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jié)在網(wǎng)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shù)的線,帶出無數(shù)的別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地明晰的顯現(xiàn)在我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贝笕藗冊谧鍪虑榭偸菚诫s入一些不必要的事物,不必要的因素,不能直觀地去看待,本是很簡單的事物卻變復(fù)雜了。大人便是處于人生這張網(wǎng)的最中心了。孩子們便是如此天真,不摻雜任何因素,很快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事情的根本,孩子們也就處于這張網(wǎng)的最邊緣。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睍r間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將孩子們帶入社會,磨去他們的天真,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殘酷,滿懷正義的青年為了能有立足之地,變成了冷酷的成人。社會將人們磨礪成了我們自己不希望看到的那一面,人們的欲望改變了社會,而社會又改變了人們。使充滿正義、天真爛漫的青年們,變得奸詐,變得狡猾。

從豐先生的筆下,我真的讀懂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充滿信心。在豐先生看來,孩子們的天真爛漫是多么可貴。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可能是那么好笑。但我認為,孩子們的一言一行是上天給我們送來的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天真爛漫。在他們眼中,周圍的一切事物卻是那樣有趣,那樣新鮮。在他們心中,對大人說的名詞有著不同的理解。在孩子們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那樣的美好。我真想問一問那些大人:“你們的童年過得怎么樣?”現(xiàn)在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子成鳳的。每天將自己的孩子壓進學(xué)海,幾乎不給他們一點空余的時間。家長們,難道你們童年吃過的苦還不夠多么,難道你們覺得童年吃那么多苦還很快樂嗎?我在這里勸一勸各位家長,不要將各位童年的苦轉(zhuǎn)移到孩子們身上,去回憶過去的心情,好好去體會體會孩子們的心情吧!請不要認為你們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活潑可愛,出言不諱是由于自己把他“調(diào)教”好了,他們只是過早受到了壓力,將自己的可愛,封存在那心靈的最深處,請不要用大人的規(guī)則去約束孩子,令孩子過早的體會到社會的殘酷,成為社會中的一員。也請不要過于放縱自己的孩子,對他做什么事情都不理。那他很可能會走上一條不歸路。請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這世間最大的痛苦,也莫過于離別了。豐先生與緣緣堂的離別讓我記憶猶新。雖然緣緣堂并非為人,但在豐先生心中,他已經(jīng)成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迫于戰(zhàn)火,豐先生才含淚與他離別。

淚已打濕我的雙眼,這才從書的世界中清醒過來。我在想:“我長大后會不會變得那樣冷酷,那樣陰險,我會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自己要去實現(xiàn)夢想的原因呢?”

“不!會!”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建筑師,那么它(《緣緣堂隨筆》)就是一座燈塔,指引我前進。有了它的陪伴,我將穿越暗礁,擊退狂風(fēng),朝著目標努力前進。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面包師,那么它就是在我饑餓時的一塊面包,給予我力量。有了它的陪伴,我將只顧風(fēng)雨兼程。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教練,那么它就是在我失望時一句鼓勵的話語,給予我自信,我將只顧與時間賽跑。

它也在不停的提醒我:不忘初心!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二

《憶兒時》一章講述了作者豐子愷兒時的吃、玩。雖只寫了豐子愷本人的童年,卻讓人回憶起自己的兒時。

文章分為三個部分,也同樣講述了三件最令人歡喜的兒時趣事:養(yǎng)蠶、賞月、釣魚。每件事都給作者留下了美好回憶與歡聲笑語,以及更多的夾雜在其中的是深深的懺悔與永遠的神往。

養(yǎng)蠶向人們敘述了豐子愷一家養(yǎng)蠶,鋪在地板上,夜間似乎都聽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卻愛在桑葉間走來走去,甚至踩死蠶,到了最后去放生時,全家靜默守候,作者不免沉悶,而到了去采蠶繭、抽蠶絲時,空氣仿佛活了過來,讓作者再次渲染在無限的快樂中。還將蠶蛹取出放進油中炒一炒,作者愛蠶卻不愛吃蠶蛹。兒童的天性是自然給的,天生的,奇怪的,無邪的!

賞月卻不同,著重描寫了作者一家人圍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種享受,而在文中看來,顯得猶為優(yōu)雅與美麗:先折蟹腳,后開蟹斗,關(guān)節(jié)里的肉如何吃干凈,肚臍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親顯得十分內(nèi)行,吃完的蟹只剩蟹殼,不由得讓作者與親戚們心生敬佩,便也學(xué)起父親般吃蟹,抬頭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圓,作者與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釣魚也更寫出作者兒時天性好玩,熱愛大自然的情景。作者與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蟲、打蒼蠅、挖蚯蚓,再用鉤子從后竅穿進腦,等浮珠一動,等一等,立馬提起,鉤子便卡住魚的喉部,一天能釣十幾條,作者也由衷得熱愛起釣魚,有時候可以省下家中的買菜錢,炸著吃,味道很好。

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國現(xiàn)代畫家、散文家、漫畫家和翻譯家,豐子愷先生?!熬壘壧谩北緸樽髡咴瓉砑业姆孔?,這里便當做書名來用。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每篇佳作都可以獨立成章,令人深思。這本書原為好友送我,實在難得,所以倍加珍惜。豐子愷先生的寫作,沒有魯迅、老舍般的溢于言表的嘲諷,而有同樣令人深思,同樣使人們在黑暗中覺醒,看到光明。他的語言親近隨和、易懂言簡,猶如無所不懂的知己。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每當我翻開此書,總是輕輕地、一頁頁地認真看。

太多經(jīng)典的故事在豐子愷筆下寫出,太多深刻的感悟在文章中蘊含,令人難以忘懷。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時累,讀后輕松;而它,《緣緣堂隨筆》,讀時輕松,讀后,更是心中暢快。

一。筆是質(zhì)樸的筆。

豐子愷的散文大多通過質(zhì)樸的語言表達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對“做”文章,反對用生僻,晦澀的詞語。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畫一樣,純粹自然。在《藝術(shù)漫談》中他曾形象地把藝術(shù)比作米、麥,認為藝術(shù)應(yīng)該大眾化,為大眾所欣賞和接受,如同家家戶戶每天能吃到的米和麥一樣普及,而不應(yīng)該成為只供少數(shù)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用筆如此質(zhì)樸無華,容易讀懂,忙中抽出兩三個小時即可讀完,為此我也推薦給了我的初一學(xué)生。

二、事是純粹的事,理是說不完的理。

此種平凡小事見哲理的寫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余音”。

三、魂是純潔的魂。

巴金先生曾說:我的腦子里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與世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而豐子愷先生的這本《緣緣堂隨筆》便將巴金腦子里的這個“豐先生”形象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豐先生之所以能看到這純粹的小事,用好這支質(zhì)樸的筆,說著世間人都讀的明白的理,大概都因他純潔的靈魂了。像這樣一個人,就算被禁錮在一個房間也能找到他的快樂罷。這一點在他《閑居》這篇散文中可以得到證實。

《華嚴經(jīng)》中有這樣的四個字,叫做“不忘初心”。這樣斷章取義的一句話在網(wǎng)上有諸多解釋,然而我還是傾向于理解為“不要忘記最初時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博愛、進取之心”。讀到豐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我真正看到了一個不忘本心的人。

如今我講此書置于枕邊,每每捧而讀之,腦海和心靈都如冬日清空一般歷歷分明。離開校園將近兩年,前途已不如當初清晰。但不管時間如何流逝,前途如何迷茫,都不要忘了最初那顆善良、真誠、博愛、進取之心。

讀緣緣堂隨筆,最大的觸動便是字里行間流動的那一抹禪意。

最初接觸佛經(jīng)是在大一。喜歡的男生愛好學(xué)佛參禪,于是在他的吸引下開始抄誦《金剛經(jīng)》。來年春天又選修了王雷泉法師的壇經(jīng)。望道課程論文繼續(xù)做王維以禪理入詩的題目,《維摩詰經(jīng)》翻到后來終于有些膩煩。于是一本本經(jīng)卷就此放下,想來仍是年少輕狂。但佛法中的清凈真如般若智慧,卻自此在靈魂深處埋下。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而這,也正是我讀《漸》時最深刻的體會。不長的一篇小文,豐子愷卻反復(fù)強調(diào)“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漸”的欺騙不僅是文人騷客感慨之逝者如斯的時光荏苒,更是佛眼中瞬息流變諸行無常的大千世界。佛說,宇宙萬有皆因緣和合而生,故不免有遷流變化。世間一切有為法,生住異滅,剎那不住——過去有的,現(xiàn)在起了變異;現(xiàn)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因而人生本就是一個念念不住的流轉(zhuǎn)過程,如《金剛經(jīng)》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但世人卻不曾看破這一層——其心因執(zhí)著于看似恒常實則流變的外境,“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我’永遠不變,……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留戀著我的生,可憐受盡‘漸’的欺騙”,如壇經(jīng)所指“被自念浮云蓋覆自性”,是故“不得明朗”。

面對如是“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覺得相追逐而已”的人生,相較“大眾”之庸常忙碌,豐子愷則選擇以“明達”視之。薄薄的一本散文集中,其數(shù)次言及拋卻事物在塵世中繁復(fù)的聯(lián)系以求“世界之真相”,即是在幻滅無常的世間尋求“看透”二字。在《秋》中他暢言,“假如要我對于世間的生榮死夭費一點詞,我覺得生榮不足道,而寧愿歡喜贊嘆一切的死滅。對于前者的貪婪,愚昧,與怯弱,后者的態(tài)度何等謙遜,悟達,而偉大!”這絕非對生的輕賤蔑視,而是跳脫紅塵破除執(zhí)著后的大醒悟、直面未來擁抱死亡的大歡喜?!耙簧骋皇澜纾蝗~一菩提”,散文集前后兩次引用的詩句深刻表述了其意旨:人生不過俯仰之間,但再短促的俯仰亦顯示了真如實相(所謂“宇宙的大生命”),因而如嬰孩般剪破塵網(wǎng)單純專注于每個瞬間,才是豐子愷心之所向。

如是觀之,豐子愷之愛孩童,亦并非僅如冰心之喜愛童心樣簡單。自然豐子愷無比珍視孩子的純真,但其更為看重的是孩童能夠解脫世俗牽絆的無礙生活方式。軟軟的不染著于世間塵雜、瞻瞻的不妥協(xié)于成人世界之規(guī)則——這樣不執(zhí)著于萬千誘惑的清澈眼眸,正是禪宗所謂之“明心見性”——而這也是緣何阿難早夭后豐子愷并未悲痛難已卻是發(fā)覺阿難短暫生命之可貴可敬。

也正是因了這云淡風(fēng)清的醒悟與歡喜,豐子愷為畫行文才能體味到事物本身的真美,將一切有情無情物形象化、生命化,其文章字句與意境也因此平和幽遠,讓人仿佛置身于溫暖水面感受乍起的漣漪輕輕漫過身體,細膩不失張力。如同釋迦摩尼拈花微笑,豐子愷亦是希冀以這種恬靜而歡喜的心情看待世間一切,笑對眾生,笑對萬事,自然超脫。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p>

豐子愷的作品,我除了這本僅五毫米厚的小冊子以外,還從字帖上讀過一篇有趣的小文《吃瓜子》。他的畫作我倒是無緣瞻仰。

緣緣堂隨筆這本小書,那快要溢出來的、幾近瘋狂的對孩子的愛,恐怕沒有幾人可以完全認同。孩子越是長大、他越是惋惜,越是調(diào)皮搗蛋、他越是看到所謂“美”與“幸”,甚至于,他那夭折的孩子的短暫一生竟被看成是完美的象征。

他無疑是充滿矛盾的。他是一位內(nèi)心探索者——雖然并未真正涉足哲學(xué)領(lǐng)域——他那篇描寫來去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佐證。試問又有幾人會像他一樣在意一根被拋棄的小樹枝的命運呢?而他對佛教的敬仰,又恰好佐證了這一點。

如果他一生中沒有遇到這么多良師益友,以他這樣的矛盾,怕是會走上墮落迷茫的道路。而他最終成為了名留青史的文化人、善人,留下了這么多作品,真是值得感嘆一聲幸哉。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三

中國人向來自謙,可是翻開《緣緣堂》,一開頭就自封為“博士”,這不得不讓我心生詫異——“中國人人人具有三種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和吃瓜子博士。”

文中具體描寫了吃瓜子博士學(xué)識的深度和廣度。首先吃瓜子是少爺?shù)膶iL,是小姐太太的拿手好戲,甚至連小孩的吃瓜子技術(shù)也高超得很。再與日本人做對比,突顯中國人吃瓜子技藝高超。

最后又將目光聚焦在發(fā)明吃瓜子的中國人身上,夸他們是天才,能在生活單調(diào)、物資貧乏的時代,想出如此休閑的好辦法,真是天資聰慧??吹酱颂?,似乎還在夸獎中國人的智慧,可是細細一咀嚼,似乎又有另一種意味。這分明是在用輕松幽默的方式諷刺這個人的閑,諷刺吃瓜子人不合時宜地貪圖安逸,毫無使命感和責(zé)任感,完全一副吃瓜群眾的姿態(tài)。

這個“博士”原本是指學(xué)識淵博,甚至是精通的人,之所以稱中國人為吃瓜子博士,是因為中國人對吃瓜子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論和方法,從而熟能生巧,整天無所事事地嗑瓜子。

可是要明確的是當時處于戰(zhàn)亂年代,理應(yīng)人人眉頭緊鎖,扛刀上陣,怎還會有人有閑情逸致來嗑瓜子?而以“我”為標準,與日本人對比,寫出我嗑瓜子技術(shù)勝出,這多多少少受了環(huán)境的影響,可是與其他中國人相比,卻遠不及其一,可想而知,在中國,這吃瓜子的氛圍是何等的積極,甚至可以說是“一瓜子障目”!讀到此處,我能夠深刻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強烈的憂患——祖國是要在這“咯咯”的嗑瓜子聲中毀滅的!

生活中除了嗑瓜子外,還有打撲克,五十二張牌在人們手中飛速運轉(zhuǎn),他們甚至都有了“彈牌大法”,可見他們不止一次打過撲克牌,甚至有人的錢也會因此而流動。我也曾經(jīng)有過一段迷戀打牌的經(jīng)歷,一有空,就閑來練練牌,還會叫上幾個家人一起打,對學(xué)習(xí)和生活的任何事都不用心、不在意?,F(xiàn)在想著確乎無益于我的學(xué)習(xí)成長,幸虧沒有多久就在父親的勒令禁止中遠離了這玩物喪志的活動。

“咯咯”的吃瓜子聲,聞似街頭巷尾的和諧樂曲,實則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的靡靡之音,做人,還是應(yīng)該有目標,有擔(dān)當,有追求,用行動去創(chuàng)造自己和世界的美好!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四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可屋里的我卻依然捧著那本書。因為老師偶然的推薦,我才遇到這本如此有愛的書。

《緣緣堂隨筆》是由豐子愷寫的一本書。提到豐子愷,我便要提一提那些樸素、自然的文字了。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也不使用那些深奧的語句,偶爾還會出現(xiàn)種種古風(fēng)的名句,還有那些有趣故事,讀起來真是津津有味。

再來說一說這本的的內(nèi)容吧!我認為,全書有兩大種對愛的解讀:一是對孩子們的愛,二是對豐子愷生活的地方,緣緣堂的愛。

豐子愷認為,孩子是人們最棒的老師,他們能撤去事物的因果關(guān)系的網(wǎng),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所以他十分羨慕小孩子們,也正因如此,他有對孩子愛的獨特解讀。

整本書中,最令我難忘的便是《送阿寶出黃金時代》。這篇文篇,作者寫出了送阿寶出黃時期悲喜交集的心情。悲是因為阿寶將推動童年所擁有的童真與童趣,還有那些對外界事物獨特的見解,喜則是因為作者認為阿寶將要成為大女孩了。作者還舉了幾個阿寶小時和現(xiàn)在的全然不同的做事風(fēng)格,這也更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當時悲喜交集的無奈心情。我看的時候,心中也是一揪一揪的,也是猶豫極了。是啊,生活中,這樣的無奈,悲喜交加的時候不也很多嗎?就比如我小學(xué)畢業(yè)時,心情是那樣復(fù)雜,又有對六年同學(xué)深深友情的不舍,還有對新學(xué)校、新環(huán)境、新學(xué)期的期待。想到這些,讀書時的心情便有了更深一層的解讀。

對于家鄉(xiāng)緣緣堂,豐子愷也特意用了許多筆墨寫出“我”對它的愛意與思念。書中,也寫到了許多作者與緣緣堂之間的故事,對于我來說,有趣、新奇、好玩,但當然,更多的則是作者在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緣緣堂的喜愛與思念。

令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告緣緣堂在風(fēng)之靈》。文中,作者寫到離開緣緣堂之后對它深切的思念,還寫了一篇《還我緣緣堂》為它伸冤,如此深切的愛與思念,豐子愷也是花了許多心思的,連緣緣堂這名字,也來源于作者。離別時,作者對緣緣堂的無限不舍,也是從那樸素但鏗鏘有力的文字汩汩流出,正是因為這字字那樣自然,我才能如感同身受。

小時侯,我老家邊上,有一座水橋,以前奶奶總會還著我去看船、看山、看田,許多美麗的景物,我都是那時看到的,當然記憶最深,記憶中的那里,永遠是充滿美的。長大后,我在硤石住了很久,再回去一看,那水橋已經(jīng)不見,只剩下一片田野,孤零零地生長,還有那漸漸渾濁的水,我的心立馬涼了,望著那片孤單的田,主中空落落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記那天是怎么回家的,如今再想起來,心里便只有思念與熱愛了。想畢,豐子愷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看完了《緣緣堂隨筆》,慢慢合上書,腦海里的思緒卻不以退去,這些樸素的文字,有趣的故事,還有深深的愛,真值得我去回味,也正要謝謝這本書,讓我也對愛有了更深的解讀。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五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時累,讀后輕松;而它,《緣緣堂隨筆》,讀時輕松,讀后,更是心中暢快。

一。筆是質(zhì)樸的筆。

豐子愷的散文大多通過質(zhì)樸的語言表達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對“做”文章,反對用生僻,晦澀的詞語。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畫一樣,純粹自然。在《藝術(shù)漫談》中他曾形象地把藝術(shù)比作米、麥,認為藝術(shù)應(yīng)該大眾化,為大眾所欣賞和接受,如同家家戶戶每天能吃到的米和麥一樣普及,而不應(yīng)該成為只供少數(shù)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用筆如此質(zhì)樸無華,容易讀懂,忙中抽出兩三個小時即可讀完,為此我也推薦給了我的初一學(xué)生。

二、事是純粹的事,理是說不完的理。

此種平凡小事見哲理的寫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余音”。

三、魂是純潔的魂。

巴金先生曾說:我的腦子里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與世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而豐子愷先生的這本《緣緣堂隨筆》便將巴金腦子里的這個“豐先生”形象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豐先生之所以能看到這純粹的小事,用好這支質(zhì)樸的筆,說著世間人都讀的明白的理,大概都因他純潔的靈魂了。像這樣一個人,就算被禁錮在一個房間也能找到他的快樂罷。這一點在他《閑居》這篇散文中可以得到證實。

《華嚴經(jīng)》中有這樣的四個字,叫做“不忘初心”。這樣斷章取義的一句話在網(wǎng)上有諸多解釋,然而我還是傾向于理解為“不要忘記最初時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博愛、進取之心”。讀到豐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我真正看到了一個不忘本心的人。

如今我講此書置于枕邊,每每捧而讀之,腦海和心靈都如冬日清空一般歷歷分明。離開校園將近兩年,前途已不如當初清晰。但不管時間如何流逝,前途如何迷茫,都不要忘了最初那顆善良、真誠、博愛、進取之心。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六

在我的印象中20世紀前頁的中國上至統(tǒng)治者軍閥國民黨,中至文人墨客富甲商旅,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國家尚處在風(fēng)雨縹緲之中,每一個單獨的個體必然終日為生存發(fā)愁,談何快樂幸福之類。所以當初看豐子愷的漫畫時,我怎么都不相信那是描繪的民國時代,他的畫中多為江南水鄉(xiāng)兒童嬉戲,風(fēng)景優(yōu)美且童趣十足。直至最近讀了他的《還我緣緣堂》,心中的疑惑方才解開。原來豐子愷就是這么一位豁達超脫的人——天下雖干戈,吾心任禮樂。

首先,豐子愷十分愛孩子,這在他的漫畫中尤為可見。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他寫到: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像你們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群結(jié)合,永沒有像你們樣的徹底地真實而純潔。他人眼中的心智不足,在豐子愷眼中卻是真誠熱忱。文中描寫的孩子淘氣給桌子穿襪子、孩子玩兒爸爸的毛筆弄的哪都是、大人理發(fā)孩子嚇哭、孩子光腳玩耍遭長輩訓(xùn)斥等情境是那么自然貼切。就像我煩惱安安總是不穿鞋就在屋里跑動一樣,原來一百年前的人們也是這樣。

豐子愷在二十多歲娶妻生子后又到日本求學(xué),因生活拮據(jù)、經(jīng)費不足只在日本呆了十個月。在現(xiàn)在人看來十個月能學(xué)什么呢?英語學(xué)了十年都不能順利交流的大有人在。而豐子愷在這十個月里不僅學(xué)習(xí)并熟練掌握了日語,而且進修了音樂與美術(shù),同時英語水平也大幅提高。我想這一方面是由于豐子愷天資聰穎,更多的還是他勤學(xué)努力的結(jié)果。他在《我的苦學(xué)經(jīng)驗》一文中詳細的記敘了學(xué)習(xí)方法,對世人皆有借鑒作用。

看《作客者言》我?guī)缀跣Τ雎晛?,文中記述了過于殷勤的主人使客人做客時如坐針氈,主客皆不盡歡、反受其累的故事。這點我也是感同身受,我本是性情木訥的人,一旦受到過于熱情的接待就會慌亂,所以對于這種人一般是能躲就躲。

在《送考》一文中,豐子愷陪年幼的兒女考學(xué)的情境和我本人從小到大的考學(xué)經(jīng)歷也是如出一轍。孩子的焦慮、父輩的忐忑,選學(xué)的躊躇,看榜的憂心,送子入學(xué)的不舍等等不就是我的學(xué)生時代嗎?原來民國時的考生和我們的經(jīng)歷是相同的是,情感更是相通的。

回到書名“緣緣堂”是作者成年后傾盡所有積蓄在故鄉(xiāng)建的房屋,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獨棟別墅,一家十幾口生活起居的地方。在搬家前一家人擠在老屋里等候喬遷,作者寫道:只有希望中的幸福,才是最純粹,最徹底,最完全的幸福。讀到這里我的眼淚掉了下來,我想到自己剛記事兒時一家三口擠在一間小屋里,爸爸在外讀書經(jīng)常不在家,小屋里既要做飯、又要睡覺,大人還要備課、學(xué)習(xí)。之后父母憑借己力,經(jīng)過幾次搬遷,家里的居住條件也逐步改善。直至十幾年前我成人工作,依舊從一間小屋住起,也是憑借己力,也是經(jīng)過幾次搬遷,現(xiàn)在居住條件也大為改善。這種“搬遷的幸?!敝挥信^斗、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才會懂得、才會珍惜!可惜作者的“緣緣堂”只住了五年,就被戰(zhàn)火摧毀。

“八一三”事件后,豐子愷攜全家十幾口,年齡從一歲到七十一歲,開始逃難之旅。期間的艱辛愁苦自不待言,我印象最深的事是“改詩”。逃到一處,作者和兩位好友到山中尋住處,在路亭休息時,看到亭內(nèi)壁上詩“山中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好花年年有,同棧不在乎?!逼渲幸蝗烁臑椤吧街杏泻盟降赜泻没?。好花年年有,銅錢何足夸。”另一人改為“山中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好花年年有,到處可為家。”如果這是郊游也就罷了,可是這時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晚上住哪沒找落,頭上卻有轟炸機。這幾位還有閑情雅興在一處荒漠的亭子里即興改詩,原來糟糕的處境并不能影響人的心境。真正的“詩和遠方”不在別處就在心里。愿自己能早日修煉出“天下雖干戈,吾心任禮樂”的境界,笑對今后的生活。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七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位廣博的學(xué)者,一個平實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徹悟者,豐子愷,不僅能以其簡潔白描般的漫畫引人深思,一本《緣緣堂隨筆》也讓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豐子愷先生以三層樓為喻,將人的生活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普通的人,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抱著安安穩(wěn)穩(wěn)錦衣玉食的人生觀,過完一生就滿足了;第二層,是學(xué)者,上升到了精神的層面,他們有自己思想的自由;第三層,是宗教徒,注重靈魂,想要探索人生的究竟。

處在不同樓層的人,思想不同,自由也不同。第一層樓的自由,是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二層樓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思想可以洞穿時間空間,是善是惡隨自己心情。第三層樓的自由,是可以隨時與自己在一起,忠于自己,哪怕短暫地被某種思潮綁架,也能及時清醒過來,和自己聊一聊來龍去脈。

一個“漸”字,道出了人生的演變過程,也點破了人生境遇變化的秘密,大自然至高無上的法則。蕓蕓眾生,有幾人能意識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覺中“漸漸”由生走向死?又有幾個看到自己是在“漸漸”的由無知走向豐滿?不管人性善還是人性惡,每個人都在“漸漸”中接受了生活給予他的影響,從而漸漸成善或成惡。自然枯榮,人事沉降,都含在一個“漸”字中?!皾u”無形,相差極微極緩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漸”又有形,令人驚詫于她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

這宇宙中沒有什么永恒不變的,只不過因為“漸漸”,人們的感覺變得模糊,直到滄海桑田,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原以為不會改變的,早已面目全非。這世間不變處,只有無常而已。

漸,多么舒緩,又多么無常,那樣無理殘忍,稍有踟躕,就偷梁換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難回頭。也只有那些處在第三層樓的人,才能看破“漸”的秘密,不為造物所欺,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在一剎那中窺見永恒。

“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jié)在這網(wǎng)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shù)的線,帶出無數(shù)的別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的明晰的顯現(xiàn)在我的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這個網(wǎng)盡行剪破,然后來認識這世界的真相。”剪網(wǎng),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是為了認識這世界的真相,豐子愷先生終是一個熱愛生活又想要看清人生本質(zhì)的人,也是一個處在第三層的人。

豐子愷先生,以他作為一個畫家一個散文家的敏銳的洞察力與獨到的見解,解讀這世間。如朱光潛先生所說:“他的畫極家常,造境著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于平實中寓深永之致。”谷崎潤一郎也評:“他取材的題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實用或深奧的東西,任何瑣屑輕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筆端,就有一種風(fēng)韻,殊不可思議?!?/p>

那種風(fēng)韻,平淡溫和卻深永,殊不可思議。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八

最近看過了豐子愷先生撰寫的《緣緣堂隨筆》,感受頗深。

作者用幽默、輕松與自然的語言具體寫了在緣緣堂無憂無慮的兒童生活與家庭生活,其中也夾雜了一些逃難經(jīng)歷和游玩經(jīng)歷,使我體驗了一段心靈的輕松而又有些凝重的旅程,而且書中還收錄了許多作者對各種事物不同角度的評價,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細細品味,其中的哲理與思想讓我對普通的事物和現(xiàn)象有了一些新的認識,也對豐子愷這個人有了深的認識。

豐子愷,我國現(xiàn)代散文家,漫畫家。

初見他的漫畫時,感覺這不像是漫畫,它與我平常所見的那種夸張、奇特的一般漫畫不同,他的畫很簡單,只需幾筆簡單勾勒了一下就可,并且顏色單一,而且內(nèi)容的素材也是很平常、簡單、貼近生活。我第一次感覺他的畫沒什么內(nèi)涵,甚至有些太普通。

而當我看完一篇文章,再去看這幅畫時,心中竟不知不覺的有些韻味,其中往往揭示了最普通但最可貴的精神和思想,正如朱光潛評價他的畫時所說的一句話:他的畫極家常,造境著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于平實中寓深永之致。

他的文章也是如此。

書中印象較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就是談?wù)摿巳藗儭俺怨献印边@一話題,讀來頗有一番諷刺味道。

生活中可見許多有閑暇階級的人們吃瓜子來消磨時光,作者便抓住這一點以他們嫻熟靈巧的動作來寫,將其刻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不禁會心一笑,來細細品味這其中所反映出的現(xiàn)象。文中最后一句話“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里,覺得更加害怕了”實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時許多中國人都整日里無所事事,常以吃瓜子來消磨著寶貴的時間,他們的技藝幾乎到精湛,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國人來炫耀,其實不然,這其實大大說明當時中國人們的“閑”,對什么事都不去關(guān)心,只是每日消磨、虛度時光,國家的形勢實在值得擔(dān)憂。

看完這本書,我才知道寫文章,不一定非要什么轟轟死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邊,在一點一滴之中,其實我們只需要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記錄下來,那便就是最美的。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九

《憶兒時》一章講述了作者豐子愷兒時的吃、玩。雖只寫了豐子愷本人的童年,卻讓人回憶起自己的兒時。

文章分為三個部分,也同樣講述了三件最令人歡喜的兒時趣事:養(yǎng)蠶、賞月、釣魚。每件事都給作者留下了美好回憶與歡聲笑語,以及更多的夾雜在其中的是深深的懺悔與永遠的神往。

養(yǎng)蠶向人們敘述了豐子愷一家養(yǎng)蠶,鋪在地板上,夜間似乎都聽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卻愛在桑葉間走來走去,甚至踩死蠶,到了最后去放生時,全家靜默守候,作者不免沉悶,而到了去采蠶繭、抽蠶絲時,空氣仿佛活了過來,讓作者再次渲染在無限的快樂中。還將蠶蛹取出放進油中炒一炒,作者愛蠶卻不愛吃蠶蛹。兒童的天性是自然給的,天生的,奇怪的,無邪的!

賞月卻不同,著重描寫了作者一家人圍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種享受,而在文中看來,顯得猶為優(yōu)雅與美麗:先折蟹腳,后開蟹斗,關(guān)節(jié)里的肉如何吃干凈,肚臍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親顯得十分內(nèi)行,吃完的蟹只剩蟹殼,不由得讓作者與親戚們心生敬佩,便也學(xué)起父親般吃蟹,抬頭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圓,作者與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釣魚也更寫出作者兒時天性好玩,熱愛大自然的情景。作者與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蟲、打蒼蠅、挖蚯蚓,再用鉤子從后竅穿進腦,等浮珠一動,等一等,立馬提起,鉤子便卡住魚的喉部,一天能釣十幾條,作者也由衷得熱愛起釣魚,有時候可以省下家中的買菜錢,炸著吃,味道很好。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十

最近看完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豐先生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讓我敬畏萬分,特別是豐子愷先生那渴望再次回到童年,十分羨慕自己的三個孩子能擁有那么一顆赤紅的、幼小的童心。

特別是書中:“我似乎看見,人的心都有表皮。這表皮的質(zhì)量與重數(shù),依個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單層的紗布包的,略略遮蔽一點,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瓏的姿態(tài),隱約可見。有的人的心用紙包,細細摸起來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時紙要破,露出緋紅的一點來。有的人的心用鐵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無論如何摸不出,不會破,而真的心的姿態(tài)無論如何不會顯露了?!焙拖乱痪洌骸拔壹胰龤q的瞻瞻的心,連一層紗布都不包,我看見常是赤裸裸而鮮紅的?!边@兩句話深深的'烙印在我腦里并且令我深深反思。這兩句話蘊含了鮮為人知的道理?!懊總€人的心都有包皮”的確就是這樣,表皮越厚重數(shù)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騙,更堅強,但與別人交往的想法與欲望就會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數(shù)越少就會容易被人欺騙,更脆弱,但會給人感覺很真實,別人就愿意與你交流、溝通。而瞻瞻呢,卻又不一樣了,他那一顆沒有表皮的、赤紅的卻是童心。天真、善良這兩種性格正是擁有一顆童心的表現(xiàn)。豐子愷先生又崇拜弘一法師,弘一法師是豐子愷先生學(xué)藝術(shù)的教師,又是他學(xué)宗教的導(dǎo)師。他的一生,受法師影響很大。還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zhì)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而弘一法師則住在了第三層上,他住在了第二層上,只能在第二層里徘徊,有時能去望望第三層的風(fēng)景,卻不能入,不能真正地進到里面。

豐子愷先生總是能夠把任何事寫的透徹,就拿吃瓜子這件事來說吧,作者把瓜子的來源、包裝、形狀、吃瓜子的方法全部描寫了出來。有他嗑瓜子時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時,便會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會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沒有辦法??稍俅谓浪榈臅r候他又會停下來,甚至把瓜子拿到離自己稍遠的地方或轉(zhuǎn)過身去,但又和朋友閑聊時,又會發(fā)現(xiàn)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經(jīng)吃了好幾粒了。在這之后便對瓜子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豐子愷的筆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寫成這樣正是我喜愛豐子愷先生的作品的緣由。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或者,人世并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豐子愷這樣的思考吧。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十一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位廣博的學(xué)者,一個平實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徹悟者,豐子愷,不僅能以其簡潔白描般的漫畫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緣緣堂隨筆》也讓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人生是一張羅織的網(wǎng),豐子愷認為“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jié)在這網(wǎng)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shù)的線,帶出無數(shù)的別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的明晰的顯現(xiàn)在我的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這個網(wǎng)盡行剪破,然后來認識這世界的真相?!痹S地山綴網(wǎng)是為了生存,非子愷要剪破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無論是補網(wǎng)也好,是剪網(wǎng)也罷,他們都是熱愛人生又想看清人生的本質(zhì)。

一個“漸”字道出了人生的演變過程,也點破了生活軌跡變化的秘密。難為豐子愷能悟出這個含義深厚的“漸”字!蕓蕓眾生又有幾人看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覺中“漸漸”由生走向死?又有幾個看到自己是在“漸漸”的由無知走向豐滿?不管人性善還是人性惡,每個人都在“漸漸”中接受了生活給予他的影響,從而漸漸成善或成惡。自然界的有無、榮枯,人生中的貧富、升降都含在一個“漸”字中。這宇宙中沒有什莫是永恒不變的,只不過因為“漸漸”而模糊了人們的感覺,直到滄海桑田、今非昔比,才因為驚訝而感嘆良多。

“漸”是無形的,你看不到她輕輕挪移的腳步,漸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會驚詫她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漸”能掩蓋很多變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覺不到,局外的人也難于感覺到。因此,當一個人奮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巔峰時,我們不會覺得驚詫,因為他付出的努力與艱辛人們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來,雖然那些都已成為過去,但依然清晰。同樣,當一個人從溫柔富貴之鄉(xiāng)中逐步走向破落衰敗,只要其中經(jīng)歷了幾十年,人們在感嘆的時候,也覺得沒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變數(shù),使他們不至于永遠處在社會的最底層,當然,他們在祈禱上蒼時,并沒有求佛不給那些富貴之家關(guān)照。事實上,一個家庭順延幾代之后,就會有一些崛起與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貴而謙和的,因此,社會上流傳這樣的說法:家無三代富,清官不到頭。這是規(guī)律,這也是傷感,這更是無奈——沒有讀懂人生的無奈。

正因為人生是如此短暫,即使你能活上百來歲,或者與彭祖一樣以八百歲為人生之秋,對于浩渺的宇宙來說也是短暫的。人都是時間這一輛永恒列車上的一員,不同的是,有的人從這里上車,有的人從那里上車,有的人在這里下車,有的人在那里下車,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們的人生如同上下車一樣,那便是圓滿:上車便是喜悅,下車更是喜悅。達到這一境界是異常難的,不是有很多人因為在車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該下車時卻未下車,這于人生來說也許不是很大的悲哀,人們只是這樣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但這樣的生命沒有多大價值。那些在車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將會被提前逐下車,于人生來講,那便是生命的結(jié)束。

因為時間的順延性與不可逆轉(zhuǎn)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說是一次性的,從這一角度講,人生真不如南山腳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綠,人生枯老無再春。既然這樣,我也能理解莊子面對妻亡這一世人公認的大打擊為什么會鼓盆而歌:人從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萬物更新。萬物的存亡都有定數(shù),嚴格地講,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物質(zhì),更難有永恒的精神與信仰。

曹操臨滄海而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世人只當是勸人及時行樂,錯矣。他是在警醒人們?nèi)松虝?,在人生的短暫中?yīng)當創(chuàng)造無限的功業(yè)。豐子愷在《晨夢》中詮釋了廣為人嘆的“人生如夢”,也是在警告世人不要在如夢人生中失去“真我”?!啊松驯环磸?fù)了數(shù)千遍,都像曇花泡影的倏現(xiàn)倏滅?!薄斑@便是為了人生的飽暖的愉快,戀愛的甘美、結(jié)婚的幸福、爵祿富貴的榮耀,把我們騙住,致使我們無暇回想,流連忘返,得過且過,提不起窮究人生的根本的勇氣,糊涂的死。”

豐子愷是一個佛教徒,所以他的文章散漫中見出空靈之性,平淡中見出不凡的徹悟?!耙涣I持锌词澜?,半瓣花上說人情”,正是那些些微的小事出動了他敏感的心弦。他贊美著兒童的純真,贊美著萬物的神奇?!耙换ㄒ皇澜纾蝗~一如來”,自然中包含著多少人類不能企及的智慧。羅丹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被蛘撸耸啦⒉蝗鄙偕羁?,而是缺少豐子愷這樣的思考吧。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十二

作者用幽默、輕松與自然的語言,具體描寫了在緣緣堂,無憂無慮的兒童生活與家庭生活,使讀者體驗了一段心靈的輕松旅程,而且書中還收錄了許多作者對各種事物不同角度的評價,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細細品味,其中的哲理與思想讓我對普通的事物和現(xiàn)象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書中印象較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文就是談?wù)摿巳藗儭俺怨献印边@一話題,讀來頗有一番諷刺味道。生活中可見許多有閑階級的人們以吃瓜子來消磨時光,作者便抓住這一點,以他們嫻熟、靈巧的動作來寫,將其刻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不禁會心一笑,來細細品味這其中所反映出的現(xiàn)象。文中最后一句話:“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里,覺得更加害怕了”,實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時許多中國人都整日里無所事事,常以吃瓜子來消磨著寶貴的時間,他們的技藝幾乎到了精湛,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國人來炫耀,其實不然,這其實大大說明了當時中國人們的“閑”,對什么事都不去關(guān)心,只是每日消磨、虛度時光,國家的形勢實在值得擔(dān)憂。

因此寫文章、日記等,不一定非要是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邊,在一點一滴之中,其實我們只需將這些普通的家常小事挑選出來,毫不掩蓋地記錄下來就可以來,并不需要對事情進行無謂的夸張與美化,真實、自然的事物才是最美的。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看完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感觸很多,雖不能說完全看透,但豐先生睿智的思維和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讓我敬畏萬分。

吉川幸次郎說他是現(xiàn)代中國最像藝術(shù)家的藝術(shù)家,這不是因為他多才多藝,會彈鋼琴,作漫畫,寫隨筆,而是他的像藝術(shù)家的直率,對于萬物的豐富的愛,和他的氣品、氣骨。我對他給豐子愷的評價完全贊同。

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見一切的人生了?!栋㈦y》

以上只是我選取的部分妙語,一本好書,只有真正讀,認真品,才能體悟其深刻。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十四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位廣博的學(xué)者,一個平實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徹悟者,豐子愷,不僅能以其簡潔白描般的漫畫引人深思,一本《緣緣堂隨筆》也讓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豐子愷先生以三層樓為喻,將人的生活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普通的人,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抱著安安穩(wěn)穩(wěn)錦衣玉食的人生觀,過完一生就滿足了;第二層,是學(xué)者,上升到了精神的層面,他們有自己思想的自由;第三層,是宗教徒,注重靈魂,想要探索人生的究竟。

處在不同樓層的人,思想不同,自由也不同。第一層樓的自由,是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二層樓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思想可以洞穿時間空間,是善是惡隨自己心情。第三層樓的自由,是可以隨時與自己在一起,忠于自己,哪怕短暫地被某種思潮綁架,也能及時清醒過來,和自己聊一聊來龍去脈。

一個“漸”字,道出了人生的演變過程,也點破了人生境遇變化的秘密,大自然至高無上的法則。蕓蕓眾生,有幾人能意識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覺中“漸漸”由生走向死?又有幾個看到自己是在“漸漸”的由無知走向豐滿?不管人性善還是人性惡,每個人都在“漸漸”中接受了生活給予他的影響,從而漸漸成善或成惡。自然枯榮,人事沉降,都含在一個“漸”字中。“漸”無形,相差極微極緩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漸”又有形,令人驚詫于她改變世界的巨大力量。

這宇宙中沒有什么永恒不變的,只不過因為“漸漸”,人們的感覺變得模糊,直到滄海桑田,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原以為不會改變的,早已面目全非。這世間不變處,只有無常而已。

漸,多么舒緩,又多么無常,那樣無理殘忍,稍有踟躕,就偷梁換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難回頭。也只有那些處在第三層樓的人,才能看破“漸”的秘密,不為造物所欺,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在一剎那中窺見永恒。

“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jié)在這網(wǎng)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shù)的線,帶出無數(shù)的別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的明晰的顯現(xiàn)在我的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這個網(wǎng)盡行剪破,然后來認識這世界的真相?!奔艟W(wǎng),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是為了認識這世界的真相,豐子愷先生終是一個熱愛生活又想要看清人生本質(zhì)的人,也是一個處在第三層的人。

豐子愷先生,以他作為一個畫家一個散文家的敏銳的洞察力與獨到的見解,解讀這世間。如朱光潛先生所說:“他的畫極家常,造境著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于平實中寓深永之致?!惫绕闈櫼焕梢苍u:“他取材的題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實用或深奧的東西,任何瑣屑輕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筆端,就有一種風(fēng)韻,殊不可思議?!?/p>

那種風(fēng)韻,平淡溫和卻深永,殊不可思議。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看過了豐子愷先生撰寫的《緣緣堂》,感受頗深。作者用幽默、輕松與自然的語言,具體描寫了在緣緣堂,無憂無慮的兒童生活與家庭生活,使讀者體驗了一段心靈的輕松旅程,而且書中還收錄了許多作者對各種事物不同角度的評價,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細細品味,其中的哲理與思想讓我對普通的事物和現(xiàn)象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書中印象較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文就是談?wù)摿巳藗儭俺怨献印边@一話題,讀來頗有一番諷刺味道。生活中可見許多有閑階級的人們以吃瓜子來消磨時光,作者便抓住這一點,以他們嫻熟、靈巧的動作來寫,將其刻畫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不禁會心一笑,來細細品味這其中所反映出的現(xiàn)象。文中最后一句話:“我本來見瓜子害怕,寫到這里,覺得更加害怕了”,實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時許多中國人都整日里無所事事,常以吃瓜子來消磨著寶貴的時間,他們的技藝幾乎到了精湛,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國人來炫耀,其實不然,這其實大大說明了當時中國人們的“閑”,對什么事都不去關(guān)心,只是每日消磨、虛度時光,國家的形勢實在值得擔(dān)憂。

因此寫文章、日記等,不一定非要是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邊,在一點一滴之中,其實我們只需將這些普通的家常小事挑選出來,毫不掩蓋地記錄下來就可以來,并不需要對事情進行無謂的夸張與美化,真實、自然的事物才是最美的。

豐子愷先生在《緣緣堂》里有很多都是講自己孩子小時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們像一群小燕子一樣,熱熱鬧鬧。三歲的阿韋、五歲的瞻瞻、七歲的軟軟、九歲的阿寶,在他心中占有與神明、星辰、藝術(shù)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愛的了,“為什么呢?”“怎么會這樣的呢?”小腦袋瓜里裝滿了無數(shù)的問題,在他們看來,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過是游戲。

他們哪里知道,賣小雞者的心計,越是喊得大聲,竟越是不松口。他們一定在想:“為什么不賣?”“我為什么說“買小雞”就不還價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么不對呢?“看見好的嘴上不可說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說要?!边@是什么道理?

宋明理學(xué)創(chuàng)始人朱熹,有一句經(jīng)典的話:“存天理,去人欲?!逼鋵崳腋J可心學(xué)創(chuàng)始人的話:“天理即是人欲?!?/p>

一位悟道的禪師,出家數(shù)十載,家中有老母,禪師如何不想去探望她呢?如果這是欲,“百善孝為先”,這是理所當然的;可如果說這是理,但佛法須“心中無他物,靜心修煉”,這又何不是人的七情六欲,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孩子雖有欲,但理欲在他們身上最為融合。也許我們可以說,孩子是最率真的人。如果多些“成年孩子”,也許就真的像莊子所言的那樣的太平盛世。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十六

豐子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和漫畫家,我最近讀了他寫的《緣緣堂隨筆》,緣緣堂是作者在石門灣的家,后來日軍侵略石門灣時被炸毀。書中講了作者對童年、親人和家鄉(xiāng)的回憶與思念。其中我最喜歡的有《我的母親》和關(guān)于緣緣堂的幾篇文章,先來說《我的母親》。

作者的母親在他三十三歲時就逝世了,可作者對她的記憶還那么深,在這段回憶中,有快樂還有懺悔。作者因為接受了母親的表揚,可沒全接受母親的批評。正如文中所說的:“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他為此感到有點懺悔。他在文章中還表現(xiàn)出了他對母親深厚的感情與猶新的記憶。

寫緣緣堂的幾篇文章令我記憶更深。他先介紹了緣緣堂是他親手設(shè)計的,并且在屋里的陳設(shè)上一直堅持他的風(fēng)格,別人給他一個黑人木雕,他不要。因為他認為緣緣堂的性格是和平幸福的,這種“殘忍而非人道”的東西不適合它。從有“緣緣堂”這個名字開始,作者已經(jīng)把這房子當作一個有生命,有個性的人來看待了。而這種“簡單樸素”、“和平幸?!钡纳钫亲髡咚蛲?。

“你是我的安息之所,你是我的歸宿之處?!睆倪@里我讀出了作者與五歲多的緣緣堂結(jié)下的深厚的感情。在這個樸素的院落中,有春天的和平幸福、夏天的歡喜暢快、秋天的安閑舒適、冬天的溫暖安逸,還有書香陣陣、歡聲笑語……這都是讓作者不斷回想的記憶。

可是當日軍侵略,攻破杭州與上海,作者在這些文章中多次寫到石門灣也被攻破。他和家人當時為了保命,被迫離開緣緣堂,逃到別的地方去了。但是他對緣緣堂是那么的依依不舍,“與其死在野外,不如與你(指緣緣堂)同歸于盡,所以我們大家站著不動,幸而炸彈沒有光降到你身上”。他是那樣的愛緣緣堂,可是他沒想到,這匆忙的一別,竟是他與緣緣堂的永絕。

他相信,緣緣堂被炸毀后,在天上是有它的靈的。讓我更難忘的是他還認為,緣緣堂若是被敵軍的飛機炸毀的,它一定很不甘心,可它若是被我軍的大炮焚毀的話,它一定很心甘情愿,而且,作者也愿拿緣緣堂換來我軍的勝利。作者的敢于失舍、忠于國家深深地打動了我。

讀完《緣緣堂隨筆》,作者娓娓道來的一個一個故事像緩緩的泉水一樣深入心田,像清香的茶水一樣沁人心脾,像和風(fēng)細雨一樣溫潤人心。我領(lǐng)悟了母愛的偉大,我崇敬作者的愛國,我欣賞作者樸素、和平的內(nèi)心。我也希望能有一個像緣緣堂這樣屬于自己的精神花園。

字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篇十七

秋風(fēng)多,雨相和,簾外芭蕉兩三棵,夜長人奈何。古人說經(jīng)常害怕秋天到來,花黃葉衰,悲秋之為氣也。關(guān)于悲秋方鴻漸的老爹這么說過,當是汝校男女同學(xué),汝睹色起意,見異思遷;汝托詞悲秋,吾知汝實為懷春,難逃老夫洞鑒也。由此看來悲秋和懷春是分不開的,畢竟沒人聽說過悲春和懷秋。

對于秋,豐子愷先生也有一番理解。自覺而立之年后,看慣了鶯歌燕舞,看慣了升平歌舞,對春事和花事再沒有先前的“漫卷詩書喜欲狂”,亦失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動,甚至見到桃紅柳綠產(chǎn)生既可笑又可憐的同情之感——“心境完全轉(zhuǎn)了一個方向,變成了秋天”。所謂的經(jīng)歷過了,體會多了,感悟深了,情感就變了。就像蔣捷《虞美人》說的那樣: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既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同豐子愷先生一樣對秋感情以冷色調(diào)為主的人很多,包括我,除了劉禹錫。

我不討厭任何一個季節(jié),即使是停電的夏天和沒暖氣的冬天,因為先人的夏天和冬天都是停電和沒暖氣的。但是對于秋天,著實缺乏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沒有“蕭瑟秋風(fēng)今又是,換了人間”的滄桑,沒有“寒煙衰草滿地秋”的悲涼,沒有“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的無奈,更沒有“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的豪情?;蛟S見識短淺,不能理解教材里金燦燦的無論是油菜花還是野菊花的豐收喜悅?;蛟S自是情到濃處情轉(zhuǎn)薄之人,更能體會什么叫做“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蛟S也是近而立之年,也能明白夏目簌石說的“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87966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