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22:25:18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范文(19篇)
時間:2023-11-24 22:25:18     小編:雁落霞

人生短暫而寶貴,我想我們需要珍惜每一天,努力過上精彩的生活。總結要著重歸納和概括,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地掌握核心內容。歡迎大家瀏覽以下總結范文,相信它們能給大家?guī)硇碌乃伎己蛦l(fā)。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一

“回家是冒險,錢包還會扁!過年留公司,親情不會減!”“是否被逼婚?是否被相親?何以解憂,唯有留守”……在距離除夕不足一個月之際,一條條俏皮生動的“留人”標語火爆了社交媒體,提前預熱了牛年春節(jié)。當前,全國20多個省份倡議“就地過年”,發(fā)布“非必要不返鄉(xiāng)”的公開信,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勢日趨嚴峻復雜之際,“就地過年”儼然成為這次春節(jié)的新風潮。多年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因為疫情,感受到“淡”了的年味重新回來了。

疫情讓人民明白,最大的幸福是家人平安。我們攻克了肆虐在武漢的病魔,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這次勝利讓我們明白,幸福往往并不需要富貴加身,更多的時候,僅僅只需要家人平安?!耙荒陮⒈M夜,萬里未歸人”,在外的游子不能回家團聚,一時難以接受是人之常情,但“山河無恙,人間安好”不是一句空話,它需要每個人的真心付出。春節(jié)期間人員大范圍流動聚集,勢必會給疫情防控帶來更大壓力。一旦出現(xiàn)傳播事件,不僅需要開展大規(guī)模的排查,還可能導致社會生產(chǎn)生活停止,這是難以估量的經(jīng)濟、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損失。“就地過年”,“算小賬”是為了家人的健康著想,“算大賬”是為國家疫情防控做出貢獻?!昂I仙髟拢煅墓泊藭r”,看似不能回家過年,又何嘗不是全國人民在同一輪明月下團圓,共同過年。

“留人”更要“留心”,政府須處處“貼心”。疫情面前,各地在捍衛(wèi)人民健康的同時,也要顧念人們的正常情緒。對于留在外地過年的群眾,政府部門應提前做好預案部署與宣傳,大到過年期間的市場供應、交通出行、商業(yè)娛樂、物流運輸,小到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健康安全,提供更多人性化、可操作的過節(jié)方案,才能保證“留下來”的群眾得到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對于留守老家的特殊群體,政府部門也應發(fā)動工作人員到群眾身邊去,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更要以實際行動照顧他們的實際需求。通過開展暖心貼心的春節(jié)慰問,幫助特殊人群與在外過年的親人視訊聯(lián)系等方式,填補他們不能闔家歡樂的遺憾,也給身在異鄉(xiāng)的親人吃一顆“定心丸”。除了“留人紅包”“錯峰返鄉(xiāng)”“春節(jié)消費券”等一系列在物質上切實可行的人性化舉措,各地還應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精神需求,合理開展安全有趣的春節(jié)活動,把“年味”造出來,讓留下來的人們也能充分享受過年的快樂。

基辛格在《論中國》里寫道:“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敝袊嗣褚驗閻圩约旱募胰?,所以選擇不回家。但正是因為“不回家”,天南地北共聚一堂,思念與歡慶交織,年味或許會更加強烈。2021牛年春節(jié),不會因為分離而痛苦,因為期待平安,是我們共同的心愿!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二

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我最喜歡的就是過年,那真是一個令人開心快樂的節(jié)日。

進入了十二月,在錦江這個地方就成了購年貨的狂風模式,大街上人山人海,紅紅的燈籠高高掛起,一派過年的喜慶氣像,我和媽媽也加入這個行列,來到超市,買紙皮核桃、桃子、北京烤鴨……我大包小包地拎回家。

那天,我和周燦燦正在玩吃雞的游戲,媽媽說:"快來。"我說:"干什么?"媽媽說:"你快掃地。"我說:"好的。"哦拿起掃把,把庭院打掃得干干凈凈,等我掃好了地,我累得滿頭大汗,游戲也結束了,周燦燦開始發(fā)邀請函,我接受了,我們開始了,我說跳皮筋,結果,我被瞬間秒殺了。

媽媽開始貼福字了。我看見媽媽把福字貼倒了,我說:"為什么把福字貼倒呢?。"媽媽說:"你自己想。"我想了想,我和哥哥異口同聲地說:“是不是,福到了?"我的媽媽說:"你們真聰明。"。

最讓人激動地時刻來到了。媽媽做了一桌的好吃的,看著就流口水,我們開始吃年飯啦,大家有說有笑,可開心了。之后,我洗了澡,穿上了新衣服,不一會兒,開始給壓歲錢了,媽媽把一個厚厚的紅包給了我,說是壓歲錢,我急忙拿住,連聲說:“謝謝媽媽,祝媽媽健康長壽?!眿寢屝χf:“過了一個年,孩子長大了,懂事多了?!?/p>

這就是錦江的年,令人難忘的年。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三

我打小就愛聽過年的動靜。

對年有印象,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物資匱乏,家家都是三百六十天攢足了勁干活,后五天把“汗珠子”換來的新衣新鞋穿在一家老小身上,再燙壺酒,炒倆雞蛋,蒸三屜菜多肉少的包子,年三十就在噼啪啪的鞭炮聲中來了。聽得最多的是小鞭,個別人家放雙響炮,點著了焾兒,“嗵”的一聲在半空炸響,我就捂緊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等后面那聲“嗵”,心里的鼓點一波接著一波。

過了除夕,數(shù)正月十五熱鬧。我6歲那年,鎮(zhèn)上來了倆秧歌隊,真是鑼聲喧天,人聲鼎沸。有個扮豬八戒的演員,腆著大肚皮,揮著塑料釘耙,做著滑稽的動作。當然,秧歌不白扭,在誰家逗留,誰家就得意思意思。我至今記得,那兩班人馬經(jīng)過我家時,我媽翻半天,包了兩碗小米和幾個餑餑給他們,秧歌隊的人心眼兒好使,喊一聲“好年!”便風塵仆仆趕赴下一個演出場地。

年去年來,街上擺攤的多了,桌上好吃的多了,天上焰火多了,家里電視節(jié)目多了。我喜歡看春晚,聽李谷一唱歌,趕上陳佩斯演節(jié)目,我媽湊到屏幕前,嘎嘎笑,樂的合不攏嘴。吃完年夜飯,我聽見不知誰家新買的錄音機在播送馬季的相聲。

又一眨眼,十余年過去。我爸學會了搜新聞,我媽學會了微信聊天。至于我,感覺電子信息時代最大的便利之一是網(wǎng)上購物。一天,聽到小區(qū)里送快遞的喇叭聲,我正打算下樓取快遞,手機彈出一條消息:“疫情期間,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指導電商及相關企業(yè)舉辦‘_全國網(wǎng)上年貨節(jié)’,以‘居家嗨購網(wǎng)上過年’為主題,通過直播、‘上云’等方式,打造‘買年貨’‘趕大集’‘云拜年’等特色活動”。我覺得自己提前聽到了“年”的聲音,里面有黨和國家對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關愛,也有全體國人共同抗擊疫情、擁抱嶄新未來的鏗鏘誓言。

聽年,讓我“聽”到了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這個特殊的年,用傷痕作筆,續(xù)寫不會間斷的歷史,引領我們走向更堅實更美好的明天。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四

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國人都在過小年。

如今,許多年輕人不懂得過小年的內涵。過小年,也叫辭灶,作為“一家之主”的灶王爺,每年都上天“開年會”,匯報這家人一年的道德表現(xiàn),從老天爺那里領取對這一家人的獎懲。因此,各家都十分重視辭灶儀式,除了給灶王爺供餃子、燒紙燒香,還用糖塊、柿餅、蜜棗、花生、蘋果等香甜的供品來供奉灶王爺。所以,每家灶臺旁邊的墻上,都會貼一張灶王爺?shù)哪戤?,年畫兩邊是一副對?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積善得福,這項民俗活動使人們形成強大的心理暗示和道德指引,包含著對道德的敬畏,對未來的美好期盼。

辭灶,是年俗文化的序曲。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一連串年俗接連不斷。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不斷響起,年味兒越來越濃,過年的節(jié)奏也越來越快。在鞭炮聲的催促下,億萬中國人像潮水一樣在中國大地上四處涌動。

我們不妨從空中俯瞰中華大地,億萬人次向著不同的方向奔走,所有的鐵路、公路、水路人潮洶涌,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盛大景象。而推動億萬人向四面八方奔涌的超強動力,是那抹鄉(xiāng)愁,是縈繞在每顆心間的絲縷親情。

辭灶之后的日子里,家家戶戶都忙著置辦年貨,叫做“辦年”。添新衣,蒸饅頭、做花饃、做豆腐、做年糕、做發(fā)團、炸雞炸魚炸肉、買酒等。這一系列物品,都能通過諧音表達對幸福的期盼、對未來的祝愿。

面對豐盛的物質生活,人們的情感進一步發(fā)酵。過年了,該孝敬一下父母了,一塊肉,一袋面,一瓶酒,一件新衣,不論多少,不論厚薄,都是兒女的感恩之心。尤其那些在外的兒女,不論遠的近的,紛紛踏上回家省親的路。這種氛圍像溫室,催發(fā)了人倫親情,慈孝仁愛之心趁著節(jié)日的溫度在中華大地上彌漫、蕩漾。還有很多人趁著這種氛圍,看望七姑八姨、三朋四友,重溫久違了的情感。更有一些人,把這種情感延展到社會層面,去看望孤寡窮困人群,送去人間的關愛。

年俗,行進在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人心,蕩漾在暖意升騰的陽春。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五

在我的家鄉(xiāng),過年期間看戲是必不可少的重頭戲。

午后,村頭的曬場忽然變得喧鬧起來,被挑選出來的精壯漢子,都是干活不惜力的人,兩兩一組,舉起鋤頭開挖柱腳,另一組人則忙著用玉米稈、高粱稈和木板打圍子,大家通力合作,戲臺趕在太陽落山前便搭起來了。

孩子們對搭臺子似乎不怎么感興趣,他們圍著擱在戲臺一隅的道具大紅木箱,好奇地看看這兒,摸摸那兒,想象著自己穿上戲服,拿著刀槍,好生舞弄一番,那才叫過癮呢。只可惜,四個大木箱全都上了鎖。

無論豐年還是歉年,請戲班子唱戲,是村里多年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更何況,今年又是一個大豐收年,稻谷早早入了倉,黃澄澄的玉米進了缸,綠豆芝麻也進了糧庫。辛勤勞碌了一年的鄉(xiāng)親們要請戲班子唱戲的消息,像長了翅膀迅速地傳開了,經(jīng)過傳言達信、上門約請,村里人的親朋好友能來的都來了。二黃80多歲的表舅母,硬是讓二黃背了十多里路,趕在開鑼前到了場。

戲臺上方的汽燈發(fā)出灼眼的光,戲終于在晚上七點鐘如期開演。臺下黑壓壓的一片,先到的坐在自帶的矮板凳、小椅子上,后到的就地坐在石頭、磚塊上,人越聚越多,甚至連墻頭和枯樹杈上也坐滿了人,將戲臺里三層外三層圍個水泄不通,大家全神貫注,眼里滿是陶醉。

臺上的演員,無論生旦凈末丑,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一絲不茍,演得起勁,幕布忽然被快速擊開,一個手持一根青竹棍的演員,呼啦啦連續(xù)翻起十幾個筋斗,收住腳步立定后,有板有眼地唱了起來。頓時,喝彩聲,叫好聲響成一片。

戲在按照既定情節(jié)推進。這時,一老一少走上臺,少年小碎步扶著老者,如泣如訴,唱腔直抵人心,臺下熟悉唱詞的,跟著低聲哼起來,更多的人偷偷從衣袋里拿出手帕擦拭眼淚。

一場大戲謝幕,鄉(xiāng)親們依依不舍地離開,過后將是長時間的體會交流。大戲唱完了,年也過完了,鄉(xiāng)親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開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六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在每個嶄新的日子里,快樂的歡呼著。在不經(jīng)意間,碩大的燈籠早已跳到了房檐,在和煦的春風中搖晃著他那發(fā)福的身軀,紅色的對聯(lián)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耀眼,可想而知,春節(jié)踏著輕盈的腳步到來了。

春節(jié)是熱鬧的,家家戶戶都在一早上之間將大大的福字倒貼在院墻上意思是福到家了。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樣的大紅燈籠、對聯(lián)和窗花映入眼簾。走在熱鬧的人群中,仿佛被一股歡樂的氣氛而影響,飄飄悠悠。

轟的一聲煙花飛上了天空在一順間炸開了,天上開滿了朵朵禮花。有的像紅色的玫瑰、有的像黃色的牡丹、還有的像金色的太陽,給天空渲染了一道美麗的光彩。扭頭一看,他們用一種怪怪的眼神看著我,我無視他們繼續(xù)放著我的煙花,看到煙花在夜空中盡情的綻放,心情也跟著舒暢了起來。

我漫無目的的走在大街上,欣賞著路邊的美景。煙花的絢麗,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美不勝收。

回到家中,因為一些風俗習慣,所以我們在大年三十都會守歲,為了明年身體更加健康,也為了迎接新的一年,我們大家坐在一起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但是,我們那些年少的孩子哪會一直安靜的坐在那里看晚會,所以,在那一天我們一般都會買一些小孩玩的炮,打發(fā)那無趣的一天,雖然說那是炮,但是沒有什么威力,只是響聲較大而已??墒俏覀冎荒芊艓赘?。

嘻嘻,大年初一,又拜年了,不過我可是在空閑的時候將今年的祝福語都看了一遍,早就記得滾瓜爛熟了。不信我給你說一句:春節(jié)到,放鞭炮:一響鴻運照;二響憂愁拋;三響煩惱消;四響財運到;五響收入高;六響身體好;七響心情妙;八響平安罩;九響幸福繞;十響事業(yè)節(jié)節(jié)高!這是我最熟悉的了,不過我只是對姐姐們說了這句話,姐姐們都說我淘氣。即使再華麗的語言也不如一句親切的問候。

我的春節(jié),樸實無華;我的春節(jié),多姿多彩;我的春節(jié),紅紅火火;我的春節(jié),步步高升,這就是我的春節(jié)。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七

春節(jié),是萬家團圓之日。大家都圍在一起看春晚,放鞭炮,吃團圓飯,搶紅包??山衲甑拇汗?jié)我們通過微信網(wǎng)絡,讓年過出了不同的味道。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照常坐在沙發(fā)上看春晚,拿手機坐等紅包,感覺很無聊。突然,我們家庭微信群中的群主發(fā)起了消息:“我們所有群成員一起聯(lián)歡,玩游戲:成語接龍。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參加,誰接得多,就給誰發(fā)紅包?!蔽蚁仁且惑@,接著又覺得應該會很有意思。果不其然,這個建議得到了老、中、青、少的支持。

很快,游戲開始了。剛開始,我只是看,感覺很熱鬧。因為群里有很多是媽媽的長輩和同輩,有的家在外地,我認不全甚至都沒見過,不敢貿(mào)然進入。看著他們爭分奪秒,興高采烈地玩著,我也被這樣高亢的氣氛帶著加入了。我的對手是一個家在武漢的哥哥,他目前接的最多。我有一些緊張,準備打一場硬仗。開始接的都是比較常見的成語,但我還是不敢放松。我們就這樣一來一回大戰(zhàn)“三百”回合。群里其他長輩和哥哥姐姐們不時的發(fā)表情為我們加油鼓勁。一下子這里成了我們的專場,群里的熱鬧氣氛也被我們帶到了巔峰。突然大哥哥接了一個“南轅北轍”。“轍”這個字開頭的成語很少見,我呆了一下,不知如何是好。我心急如焚。群里也頓時靜了下來,都被這個字給難住了,就連出這個成語的哥哥也不知道該接什么。眼看就要卡在這接不下去了,群主也開始了倒計時。我抓耳撈腮,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正當我要放棄時,我腦海里突然閃過曾在哪見過的一個成語“轍亂旗靡”,我趕緊用手機發(fā)出去。我又絕地逢生了。一時之間,長輩們點贊無數(shù),也為我能接出這個成語發(fā)給我專屬紅包,鼓勵我再接再厲。我最終也沒有讓他們失望,贏得了勝利。所有人都為我們精彩的表現(xiàn)給我們這對從沒謀面的哥倆發(fā)紅包,微信群里真的下起了紅包雨。

之后的活動是唱歌。我五音不全自然沒想要參加。與我想想不同的是,大家唱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各自所在地區(qū)的民謠,民歌。雖然有的地方方言我聽不大懂,但絲毫不影響我為他們歡呼。我也大吼了一句長沙民謠《月亮粑粑》,沒想到有人附和,引起了共鳴,大家建議一起唱。接著不管是在長沙,在上海,在武漢,在重慶,大家不約而同的用長沙方言唱了起來。此時此刻,沒有了地域的界限,只有親人們思鄉(xiāng)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使年增添了家的味道。

不一樣的團圓,不一樣的年味。真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八

臘八一過,年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年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它是視覺、味覺上的盛宴,底色是濃烈的中國紅,氛圍是暖暖的喜悅,一旦置身其中,被那歡快的氣氛包裹,就會不由自主隨著一聲聲由輕及重、由疏及密的鼓點聲,雀躍起來,不自覺卷進忙年的氛圍之中。

陳丹青曾經(jīng)說過,小時候的大歡喜大驚訝,其實最珍貴。我想,過年,就是小時候的我們最大的歡喜了吧。兒時的年,是由一個個關鍵詞組成的,極具儀式感。從年貨的準備,到迎年的掃塵、理發(fā)、洗澡、準備新衣、紅包,等等。每一個步驟都彷佛在有力地宣告:近了,近了,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于是,我們家的年,也進入了倒計時。

在又一次清點備好的菜肴后,我和媽媽會坐在一起,擬定宴客的菜單。媽媽說,我記錄。涼菜,炒菜,燉菜,鮮湯,甜湯,一道道菜肴,各式的面點,隨著她的講述,浮現(xiàn)在紙上。然后,我們開始一遍遍商討,絞盡腦汁地為菜單增添些新意和巧思。那些年,除了家家都準備的臘味、面圓子、四喜圓子之外,熏魚、珍珠圓子、涼拌八珍、蜜汁豆干,這些我至今仍垂涎三尺的佳肴,逐次地增添在我們家的菜單上,出現(xiàn)在那張圓圓的大桌上,贏得親朋們一次次的交口稱贊。每當此時,已十分疲憊的媽媽,便自豪地笑了,那笑聲夾雜在滿屋的歡聲笑語里,分明就是對年的最動聽的贊歌,升騰著幸福生活的滿足和歡暢。

我們準備菜單的時候,爸爸坐在他的畫案前,練字。他寫的是春聯(lián)。不用看對聯(lián)書,只一凝神,筆下就依次出現(xiàn)一個個字,匯聚成一副副春聯(lián)。爸爸一遍遍地寫著,已經(jīng)練得極熟了,就在筆端似的,信手就拈來了。到了年二十八,爸爸帶著哥哥,開始疊紙,裁紙。然后揮毫潑墨。先寫春聯(lián),爸爸寫的不僅是我們自家所需的,那些年,我們家族里,幾乎所有人家里,都張貼著他寫的春聯(lián)。之后,爸爸還要寫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弊?。望著紅紙上爸爸書寫的各種字體的春聯(lián)和“?!?,有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好像新年一點點的鮮活起來;那濃郁的墨香似新年的氣息一般,充斥鼻端,縈繞在家家戶戶對年呼之欲出的渴盼里。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九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好詩,每到過年時候,小伙伴們便開始吟誦這首喜氣洋洋的詩,增添了節(jié)日的氣氛。

大年三十,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新年——春節(jié)的前夜。按照傳統(tǒng)習俗,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從外地趕回老家,團聚在一起,吃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瞧,媽媽和我也回到奶奶家。

來到街口,我遠遠地看見到處都是紅色:家家戶戶都貼著紅對聯(lián)、紅福字;來來往往的人們有說有笑,在街上挑選年貨,買煙花爆竹……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一到奶奶家,我們就忙里忙外,準備著即將到來的年夜飯。今天,吃飯的人也比平日多了,媽媽、嬸嬸、叔叔、爺爺、奶奶都聚在一起。桌上的菜也比以前豐盛多了,雞鴨魚肉樣樣齊全。吃飯過后,大家在一起談天說地,聊聊天,喝喝茶,說說話。春節(jié)真熱鬧呀,我真想天天過春節(jié)。

我早早地吃完了飯,跑到電視機前,拿起遙控器,準備觀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時間還早,春晚還沒有開始呢。我拿起煙花,興致勃勃地跑出了家門。來到大門前,我們把煙花都在同一時間全部點燃。那一瞬間,猶如百花齊放,那五彩繽紛的景象把我們幾個都看呆了!那一瞬間的美麗是無與倫比的。不一會兒,煙花就被我們放得一干二凈了。

大年初一,我們去大姑家拜年。臨走之前,姑姑要給我壓歲錢,我說:“不要了,我已經(jīng)這么大了,不能再要壓歲錢了?!眿寢屨f:“我長大了。”

過年也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了,讓我們在這新的一年里攜手并進。新的一年,加油吧!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十

1971年的春節(jié),我在上海崇明農(nóng)場負責稻谷管理工作。除了日常曬稻谷外,還要完成各種雜活,所以我所在的班被稱為“小工班”。為防止稻谷霉爛,我和班里的“七零屆”們商量后,大家一致同意大年初二就返回農(nóng)場,把倉庫里的十幾萬斤稻谷全部翻曬一遍。

大年初二,我們乘船回到了崇明農(nóng)場。發(fā)現(xiàn)生產(chǎn)隊的宿舍、食堂等處一片寂靜,往日人聲鼎沸的情景不再。大年初三一早,我們“小工班”的十個工人就在打谷場上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崇明氣溫一般要比市區(qū)低2-3攝氏度,正值正月,雖然我們被凜冽的西北風呼呼地吹著,但活沒干多久,大家的背脊后面就有點出汗了。一筐筐二三百斤重的稻谷,大家兩兩搭伙,扛起就走,動作麻利而嫻熟地扛到水泥場地,再攤開晾曬。干得起勁時,有的人還會情不自禁地對著曠野大聲吼叫兩聲,畢竟四周也沒有其他人。

等到傍晚時分,大家把場地上幾萬斤稻谷堆攏,再收回到倉庫里。雖然一天下來稻谷也沒有曬到什么太陽,但經(jīng)西北風一番勁吹,原有的潮氣和濕氣被吹去了不少。負責生產(chǎn)的武裝部沈部長,看到我們大年初三就回來勞動了,既驚訝又感動。他熱情地向大家表達了節(jié)日的祝福,并夸贊我們?yōu)椤皶窦Z戰(zhàn)線上的一面紅旗”,大家聽后都很受鼓舞。

放假期間,隊里食堂不開灶。我們就到崇明老職工家里,請他們幫忙,隨便做些飯菜,再配上我們自己從家里帶來的吃食,倒也蠻熱鬧的。大家一邊吃菜,一邊喝著崇明老白酒,時不時地互相交流些在滬所聽所見的新聞,氣氛融洽而熱烈,頗有幾分水滸英雄好漢齊聚的景象呢。

之后幾天,我們仍沒有絲毫懈怠,堅持每天把倉庫里的稻谷扛進扛出,進行反復翻曬,保證全部倉儲稻谷的安全存放。

如今,多少年過去了,每逢過年,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年春節(jié)在農(nóng)場曬糧的往事。讓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在農(nóng)場工作的那五年,沒有發(fā)生過一粒稻谷的霉變。我知道,這并不是因為我有多大能耐,而是有一群踏實肯干、熱情淳樸的人們始終和我肩并肩。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十一

蜜蜂可以忘記甘美的花蜜,但它們卻忘記不了蜂巢的溫暖舒適;馬兒可以忘記多汁的青草,但他們忘不了遼闊無垠的草原;小草可以忘記晶瑩剔透的露珠,但他們忘不了肥沃的土地,人也是如此。

中華民族的兒女,無論與家鄉(xiāng)的距離有多遠,工作有多繁忙,都會趕回故鄉(xiāng),只為能與家人歡聚一堂。

每年春節(jié),我和父母都會回到故鄉(xiāng),與家人團圓。臨近春節(jié)的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都開始貼春聯(lián),買年貨,我們家也不例外,忙里忙外,總算等到合家歡樂的大年三十了。

那天我們早早的起了床,準備好祭祀用品,到鄉(xiāng)下的祠堂里去祭拜祖先。到了那里。我好奇地走來走去,聽爸爸說他以前就住在這里,祠堂非常大,就是在這里舉辦宴席也沒有問題,擺好供品,點上香燭,對供桌拜三下,再把香插在香爐上。做完這些祭祀儀式也算是完成了。

在大伯放鞭炮的時候,爸爸告訴我,據(jù)說在以前我們家族有一位在外做生意的先輩,每年回家過年的時候都會錯過小年夜的宴席,但大家為了等他在小年的時候就不擺宴席了,而是在大年初一給他補辦。“哦,真的嗎?”我感慨到,心里為我們祖先團結和睦的精神自豪。

晚上大家一邊吃著美味佳肴,一邊互相祝福來年可以風調雨順,諸事順利。

這個春節(jié)過的真有意義,因為我了解到了我們家族的一個風俗習慣,爸爸說這也是我們家的根,我也會把這個習俗牢牢記在心里,傳承下去。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十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jié),中國的節(jié)日,我們的節(jié)日。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結晶;是中國人民從古至今的傳承。

皚皚白雪,幅幅對聯(lián),片片剪紙,朵朵煙花。心的思念,愛的召喚,讓我們一大家子歡聚在一起。

我老家有個一直傳承的習慣——春節(jié)時所有親戚相聚。每年這個時候,爺爺奶奶家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兒女外孫都從四面八方趕來,歡聚一堂,足以承包酒店的一層樓。

這一天,大家都會如約而至。我精心打扮后,來到酒店,見到了叫不上來的,也認不出來的七大姑八大姨。

聚會開始了,吵吵鬧鬧的氣氛讓我感到不太舒服,不大喜歡。我恨不得趕快吃完飯就走,一聲也不出。

“嫚兒,期末考多少?”我隱隱約約聽到有人問我成績。但可能出于慌張,便沒有回答?!捌谀┛剂硕嗌俜?”這聲音清楚了起來,也從單音變成了復音,好幾個叔叔阿姨問道。這次考試沒考好的我,心里百般糾結:

我既不想告訴他們我的真實成績,讓自己無地自容;又不想編一個無比漂亮的成績,讓自己良心過不去。每年都被這樣問,我真的是煩了。要是你成績好,他們又拿個低年級的高分來和你比較;要是你成績差,他們又說你不好好學,不努力。我的腦回路飛速運轉著,想出一個完美的答案。

“阿姨,您月薪多少?年終獎有嗎?買房了嗎?買車了嗎?結婚生子了嗎?”

“你這孩子,就問了你一個問題,你這把我懟的!”

“阿姨,那您能回答我的問題嗎?”

“不能,這是秘密?!?/p>

“那真不好意思,阿姨,我也不能回答。我們奮斗了一年,一次結果,一個成績,難道能完全證明我們所有學習的情況嗎?”我仍面帶微笑。

“就是就是?!币魂嚻鸷搴螅蠹一貧w了家常話題。

夾起一個餃子,又白、又嫩、又滑。咬一口,熱乎乎的湯汁入口中,布滿全身。那火候正好的韭菜豬肉餡餃子,滿滿的香味,是過年的味道,是親情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春節(jié),就是我們小孩子的節(jié)日!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十三

春節(jié)繁忙的腳步走得更快了,隨著一連串紅通通的燈籠,它即將到達。

春節(jié)是快樂的,是熱鬧的,也是靜謐,和諧的。一大早,城市還沒從沉睡中醒來,我走出家門,獨自漫步在大街上,一幅美麗的畫卷呈現(xiàn)在眼前。

春陽普照,萬物都鍍上了一層薄薄的金色,催促著花草樹木趕緊生長。在綠化帶那里,出現(xiàn)一個熟悉的身影,"哦!原來是可親可敬的保安叔叔。他正在掛籠呢!"身旁還有兩個淘氣的小孩,拿著幾串小燈籠揮動著,陽光照在他們紅通通的臉蛋上,顯得萬分可愛。我望了望樹上,樹上已掛滿了幾個紅紅的燈籠。我不禁暗暗贊嘆:"多美啊!"小燈籠高高掛在樹上,一陣陣暖人的春風襲來,把人們冬天凍僵的心融化了。小燈籠隨著春風舞動,晃來晃去,有多俏皮就有多俏皮,小燈籠那鮮紅的顏色,使我的心里仿佛點了一盞紅燈,溫暖的感覺如涓涓細流,直鉆心間。

過了許久,保安叔叔已經(jīng)掛了一大半了,調皮的春風把燈籠寶寶抱在地上,嚇得燈籠寶寶又是翻滾又是蹦跳,叔叔見狀,無奈地跑去抱起燈籠寶寶放在樹上,燈籠寶寶才安心下來。兩個淘氣的小孩還沒有累,清脆的笑聲回蕩在靜謐的小區(qū)中。保安掛完了最后一個燈籠,放心地回家了。那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似乎玩累了,汗流浹背地回到家了。只剩下掛滿紅燈籠的樹,天空還是那樣藍,樹葉仍是那抹綠,花兒依是那樣紅……一切都沒有變化,只是多了那喜慶的燈籠,春風來的時候,它又跳起了舞。

這幅如詩如畫一般畫面,成為一幅寧靜的畫,深深地成為我記憶中一顆很亮的星星。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十四

“今天是除夕,兒子快起床!”媽媽的叫聲驚醒了我。我立刻起床,穿好衣服。聞見香噴噴的餃子味撲面而來,饞的我一走進廚房沒忍住就用手捏了一個放到嘴里,那叫一個香啊,“去,臭小子快洗手去”。不知道是因為今天是除夕的原因,還是媽媽的手藝見長了,平時怎么沒覺得媽媽包的餃子如此之香啊,吃著媽媽精心準備的早餐,我的心早就飛到外面去了,扔下碗筷就打開門找我的好伙伴去了。我們拿著錢直奔超市去買了炮,其中有摔炮、擦炮還有花炮。找了一塊空曠的地方開始我們的放炮游戲,我們的放炮方法很多,比如:擺花陣、一字十二響、煙花六連炸……等。擺花陣:大家把花炮擺成一行,從這頭一點其他都會點燃,一排排散開的煙花就像滿天繁星還眨著眼睛。炮聲在大家的尖叫聲中結束了,大家玩的不亦悅乎,再看看一雙雙手都變成了黑爪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笑著跑過去直接涂了家輝一個大花臉,家輝追著我,我們到了小區(qū)的噴泉位置,用石頭打湖面的冰,昨天的冰還結的厚實,今天好像變得脆弱了,大概冰塊也被過年的氛圍感染了,慢慢的`變薄了,我們嬉鬧到五點,依依不舍的跑回各自的家。

回到家,媽媽準備了一大桌子的菜,那叫一個豐盛,滿桌子的美酒佳肴,加上我和我的小表弟調皮的給大伙拜個年,當然少不了我們的壓歲錢咯。電視里播放著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滿屋子的嬉笑聲、家家戶戶的炮竹聲,迎接了新的一年。除夕雖然是鼠年的最后一天,但是它也是我最開心的一天!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十五

紅火的燈籠、喜慶的春聯(lián)、各色各樣的年貨,20xx年牛年春節(jié)如約而至。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廚房里熱火朝天,燉鍋里有雞湯、排骨湯,灶臺上有切好等待下鍋的肉絲、蔥花、豆腐……但我卻對年糕“情有獨鐘”,它香甜軟糯,是每年春節(jié)必備品。在我們當?shù)?,年糕又名糖粿(當?shù)胤窖缘闹C音),它不僅是一種節(jié)日美食,還因好口彩、好寓意給人帶來新的希望,頗受大家喜歡。而我對年糕“念念不忘”,更多的是記憶中的年味總與年糕緊緊相連。

記憶中,有年糕,有忙碌。每年年底,父親就開始籌備年貨,基本的食材都是自己“加工生產(chǎn)”的',廚房總會充滿煙火,熱熱鬧鬧的,給濕冷的冬天增加了幾分暖意。父親大概在廿五開始蒸年糕,將糯米粉、米粉、紅糖倒入大陶瓷盆,不斷揉,不斷加粉,和成面團,接著倒入年糕葉中,并在表面撒上花生、紅棗端到灶上。我就會守著灶頭,聽從指令加柴火,蒸時火力要旺且平穩(wěn),防止忽大忽小,避免蒸得過度或不熟。長大后,我們雖然忙于工作,無法像小時候一樣“加工生產(chǎn)”,但總會在年底認真挑選年貨,給孩子置辦新衣。所以,年味就是在儀式感的忙碌中愈加濃烈。

記憶中,有年糕,有分享。父親是蒸年糕的好手,每年都要用灶頭鍋一般大的蒸籠蒸上四五籠。小時候,因為“饞”,我會當好父親的小幫手,將一屜一屜年糕蒸熟,幫忙送到大姑、小姑、伯伯、叔叔以及鄰里依伯和依姆手中,他們也會往我口袋塞滿小零食,或者從灶頭裝些魚丸、肉燕讓我?guī)Щ丶?。而我會因為他們的夸張,或者是手中拿不下的東西,得意洋洋一整天。學會分享的我們,雖許久未見,但總會互相分享一下生活、工作的變化,盡管不懂從哪聊起這“家長里短”,但又總是“滔滔不絕”。所以,年味就是在相聚中分享喜悅而讓人懷念。

記憶中,有年糕,有甜膩。年糕的吃法有很多種,我相對喜歡炸和煮。因為自小喜歡吃甜食,對于年糕更是百吃不厭。小時候,我根本不懂“上火”這一詞,可以吃掉小半盤炸年糕。我記得,父親將年糕切成長條,用蛋液裹著炸得金燦燦的,不僅應景,還香酥撲鼻,讓我一口又一口吃得停不下來。而點心則是年糕煮成的小甜湯,將年糕切成片狀,有時可以再加個荷包蛋,一碗下去,甜味從舌尖直達心頭,甜得親切,甜得安穩(wěn)。如今,每次回娘家,我總問還有年糕嗎?而每次我總能吃到熟悉的甜膩味。所以,年味就是無私關愛中給予親情的溫暖。

很多人會說年味越來越淡,沒有意思。但筆者認為,只是我們慢慢長大,日子越來越好,錢包越來越鼓,對于春節(jié)中追求的物質不再強烈,但盼望過年的心依舊。我們會在年底開始數(shù)著春節(jié)來臨的日子,我們依然如幼年時對過年有著道不盡的期盼和幸福。而我對濃濃年味則藏在一口又口的年糕中,希望日子甜甜的、紅紅的。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十六

說到記憶中的味道,大部分人想到的肯定是什么吃的,喝的,什么香水之類的,但是我今天想寫的味道可不單單是味道,而是我們家喻戶曉的年味。

以前那時候過年我們都是和家里人一起出去旅游,一起到外面去去見識外面的風光,團聚,吃一頓大餐。有時候還會去酒店泡泡溫泉。但是因為今年的疫情,我們全國人民無奈只能被困在家里面了。雖然疫情阻擋的了我們家人之間的距離,但是阻擋不了我們人和人之間過年的熱情。在疫情這么嚴重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依然團聚在一起,雖然無法出去在過年,但是我們在家里該吃的吃,該喝的喝,享受著家人團聚的幸福,十分開心。雖然過年我們出不去了,但是我們依然感受著家庭團圓的溫暖。只是方式不一樣了而已。

以前過年全國各地都會響起一陣又一陣的鞭炮聲,但是今年由于疫情和法律的原因鞭炮聲似乎少了很多。雖然沒有了鞭炮那硝煙的味道,但我們卻又迎來了另外的熱潮—電子鞭炮。就連網(wǎng)上也可以常??吹接腥税l(fā)的視頻,使用電子鞭炮,鞭炮聲發(fā)出聲音和我們的鞭炮簡直一模一樣。

以前凡是過年就肯定會有很多人過來串門兒,但是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沒人過來串門了。沒人串門兒,有利也有弊。利就是今年我們保住了一大筆資金,但是就是今年過年家中似乎冷淡了許多。

記憶中的年味是熱鬧的,是非凡的,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但是因為今年的疫情,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往日的非凡,但是有了更多的特殊意義,因為今年的過年雖然沒有親友的團圓,但卻是一場全國同心疫情攻堅戰(zhàn)。今年過年的味道,雖然和記憶中的味道差了很遠,但是對于我們而言更多的是和父母更多的陪伴。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十七

孩童時期,最期待的節(jié)日便是春節(jié)。不單單是喜歡熱鬧,更是因為可以吃上一大桌豐盛的美味佳肴,以及收到作為孩子最為期待的壓歲錢。臨近除夕,我會幫著母親包餃子、炸糯米圓子,然后等著吃出鍋的第一顆圓子,有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除夕當天,幫著父親一起貼春聯(lián)、大掃除,而后一家人團聚一堂吃年夜飯,滿滿的喜悅。年夜飯過后,在春晚的歡聲笑語間感受春節(jié)的美好,在零點的煙花中許下對新年美好的期許,幸福不過如此。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jié)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是貼春聯(lián),記憶中從不曾忘卻的那一抹“紅”。春聯(lián)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從風格不同、內容豐富的對聯(lián)中,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鄉(xiāng)風民俗和濃郁的年味。從我記事起,每一年都會和父親一起貼春聯(lián),大年三十的早上,母親會早早叫我起床,她準備年夜飯,我陪父親貼對聯(lián),父親總會讓我讀春聯(lián),教我識字。紅磚綠瓦的平房是我出生并成長的地方,當時家中還是那種木門,父親將糯米飯摻熱水放在一個容器里,不停攪拌,制作貼春聯(lián)的漿糊,制作完成后,父親用一把破舊的刷子把漿糊均勻地糊在門上,小小的我將春聯(lián)遞給父親,仰望著父親高大挺直的背影,在我心中,父親是個無所不能的英雄。而后,家中蓋了新樓房,有了好看的玻璃門,父親不舍得將漿糊刷在這敞亮的大門上。于是,我們開始用膠布粘對聯(lián),我用剪刀將膠布裁成無數(shù)個小段,父親再將這些小膠布貼在春聯(lián)的邊緣,他是一個嚴謹細致的人,貼完一邊的春聯(lián)后,他總是拿出卷尺測量高度,以確定另一邊的起點,保證兩邊對聯(lián)一般高低,看到對聯(lián)十分對稱地分布在門的兩側,我從心底欽佩他。

工作之后,過年待在家的時間越來越短,沒有太多時間陪伴母親置辦年貨、準備年夜飯的食材。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陪著父親貼春聯(lián)。今年,父親站在小板凳上貼對聯(lián),我如往常一樣剪著一塊一塊的膠布,看著父親岣嶁著身子,眼中突然閃過一絲淚光,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父親的背影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許是我長高了,父親卻因常年的勞作壓彎了身子,站在他的面前,我不用像以前一樣仰頭看著他,可在我的心中,他一直是我仰望的人。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時間帶給我們的是成長,留給父母的`卻是老去。過年期間獨自去影院看了《你好,李煥英》,這是賈玲為了紀念她母親而導演的一部電影。不敢?guī)е赣H一起看,怕在她面前哭,更怕看到她哭??吹接捌Y尾的那句話,“打我有記憶起,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所以我總忘記,媽媽曾經(jīng)也是個花季少女”,眼淚不容分說地奪眶而出。她很傻,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冬天我手腳冰涼,她會把我腳放在她肚子上取暖;對自己很吝嗇,給我買東西卻總是很大方;我很瘦,她想方設法讓我多吃點;給她買衣服她會說我亂花錢,但掩飾不住臉上的笑意……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知誰愿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父母的負重前行換來了我們的歲月靜好?!赌愫?,李煥英》存在的另一個意義就是點醒大家——珍惜身邊人。正如評論所說:你以為你已經(jīng)很愛媽媽了,但媽媽遠比你想象中的更愛更愛你。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多多陪伴父母,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給最愛我們的人。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十八

除夕夜,家家戶戶燈火輝煌、香飄四溢,伴隨著奶奶一句:“開飯了”,我看見餐桌上擺著琳瑯滿目的美食,有雞有鴨有魚有肉……大家歡聚一堂,其樂融融。

幾杯美酒下肚,微醺的爺爺打開了話匣子,談起了自己童年時的年夜飯。

“那時候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物資匱乏,我們的童年似乎都在餓肚子中度過,特別是遇上三年的自然災害,吃飽飯都是奢望。我家兄弟姐妹多,年夜飯里能吃上幾塊肉,吃一小碗米飯都可以高興幾天?!?/p>

“大過年的,別說那些過往的陳年舊事.”奶奶有些不滿地瞥了他一眼。

但這并沒有阻擋爺爺話茬,爺爺又對我說道:“到了你爸爸那一輩,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jīng)吹來了。我們已經(jīng)分產(chǎn)到戶了,而且取消了計劃經(jīng)濟,大家溫飽問題都基本解決了,那時候的年夜飯也開始豐富起來了?!?/p>

爸爸興致也來了,站起來接起來說:“水餃、雞鴨魚是年夜飯的必備品了,但那時候的我們還沒有很多的零食,也就是過年時買點瓜子橘子之類的',一年一套的新衣服也要你奶奶從家用中節(jié)儉出來的,吃完年夜飯,放鞭炮可好玩了,我們男孩子最愛撿鞭炮……”

真是稀奇,聽了爺爺?shù)慕榻B,我覺得我是最幸福的了,生在新時代,長在新時代。滿柜的新衣服,吃不完的零食,滿桌的珍饈佳肴,還有智能電視看春晚,十幾萬響的鞭炮、焰火遍地開花……嘖嘖,真是泡在蜜罐里,還撒一層白糖啊!

年夜飯菜肴的變化記錄著我們老百姓生活的美好。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關于年夜飯的記憶將越來越豐富,我祝愿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強,人民的年夜飯越來越豐盛。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高中篇十九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進行的商品交易活動形式。在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的長壽塬,至今仍然保留著這樣的原始商品交易。集會就在鎮(zhèn)上,當?shù)厝藢⑦@種活動稱之為“上會”“趕集”。適逢春節(jié),這種趕集活動便成了“逛年會”。

在我兒時的印象里,小鎮(zhèn)是個繁華熱鬧的地方。那種特殊的情感,是久居都市的人們無法體會的。無論身在何處,心里總會惦記那種場景。小時候,每逢集會,母親總會拉著我和妹妹的小手,在小鎮(zhèn)里給我們買新衣服,還有很多好吃的東西。

每逢春節(jié)回老家,我總喜歡在小鎮(zhèn)的街道里逛逛,記憶中的場景和多年以后的歸來之感,總是會讓我感到踏實而美妙。街頭的叫賣、熱鬧的場景、歡樂的人群,甚至是任何一處畫面,都會有溫馨之感。如同沋河淙淙的細流聲在心底流淌,一直流進我的心靈深處。家鄉(xiāng)的年味總會讓人詩意盎然!

集會已經(jīng)成為渭南長壽塬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長壽塬許多的年輕人都將奮斗的腳步,邁進了城市。城市的天空下,商品交易活動相對便利,但是長壽塬的“逛年會”,在每個塬上人的心里,是無法替代的。因為,塬上人實在、樸實,從不弄虛作假,在鎮(zhèn)上買東西經(jīng)濟實惠,圖個放心。

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懷。家是靈魂的棲息地,是內心最踏實安定的地方。那種歸屬感和自豪感尤為強烈?;蛟S是基于這種情懷,所以才無法忘卻。

往往越是久別,那種情懷就更加明顯。我喜歡聽家鄉(xiāng)的方言,集會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嘈雜的聲音有時候都會是一種享受。某一刻,你會突然間發(fā)覺:方言就是身份的通行證。說幾句方言跟老鄉(xiāng)問好,真親切!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心領神會,美妙至極。

對于長期在外的人來說,每年過年回家經(jīng)過小鎮(zhèn),若能夠在熱鬧的集市上吃幾個油糕,來一籠包子,或是咥幾根麻糖,邂逅那久違的甜美,家鄉(xiāng)的味道便會彌漫開來。偶爾跟身邊的朋友聊天,朋友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年味了,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了。”我不那樣認為,在我的內心深處,小鎮(zhèn)的年味是無法復制的,是獨有的,那才叫真正的年味。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78355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