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符合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學習需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編寫教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策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請大家參考以下教案范本,為自己的教學設計提供啟示和思路。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一
1、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fā)展數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周長
1、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浅?蓯鄣目ㄍ^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說一說。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著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著頭像的邊剪,就是沿著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提供實例,認識周長
1、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練一練。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并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yè),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么?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自主探究。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1)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周,再量細線的長;
(4)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周。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么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么發(fā)現?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的效果。
4、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并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并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周圍一圈,最后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課堂總結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fā)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二
1、通過觀察,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的特征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通過對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多媒體課件、投影機、投影片、鐵絲等。
一、準備
二、誘發(fā)
投影:例1動物園籃球場長26米,寬14米,小狗花花繞籃球場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課件展示:小狗花花圍著籃球場走一周。教師: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計算出來?(激發(fā)學生動腦筋想辦法)
26+14+26+14=80(米)
長+寬+長+寬=長方形的周長
三、釋疑
1、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四條邊的總和。教師板書:長方形四邊長度的和叫做長方形的周長。
2、讓學生比劃周圍一些長方形的周長。例如:黑板、桌面、課本等。
3、展示:長方形對邊相等。教師:根據長方形的特征,我們能不能找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其他方法。學生推導出下面的計算方法(利用對邊相等)。
26x2+14x2=80(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x2+寬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個長,再走一個寬。提問:這時它走了多少米?是長方形的周長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著走完全程。教師提問:剩下的路程是長方形的多少?長方形的周長還可以怎樣求?學生進一步觀察后,推導計算長方形周長的第三種方法。
(26+14)x2=14(厘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5、讓學生議一議: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哪幾個條件?
6、教師出示例2(投影),學生獨立解答。
7、教學例3,學生讀題后,教師操作:拿一段長50厘米的鐵絲,先量出一個長,用鐵鉗擰成90度角,再量出一個寬,用鐵鉗擰成90度角擰成一個長方形后,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鐵絲的長度—長方形的周長)然后讓學生根據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答此題。
8、投影:(讓學生在課堂獨立做兩道題)
四、轉化和應用
投影:
1、數一數,下圖中有幾個長方形。
2、量一量各個長方形的邊長,計算各個長方形的周長。
課件:展示黃、紅、藍三個長方形。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三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有了兩方面的知識基礎:1.在二年級上冊分一分與除法的內容中,教材呈現了分物還有剩余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在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時不能全部分完,雖然沒有給出余數的概念,但為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2.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除法的計算方法。
而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復習除法豎式的寫書是很重要的,也是對上節(jié)課知識的鞏固,同時對除法意義的加深印象,引出平均分也有剩余情況,也就是今天學習的有余數的除法;利用搭一搭來說一說,初步體會余數,用13跟小棒搭正方形,可以搭幾個正方形?還剩幾根?在這里重點讓學生說說余數1表示什么?為什么會有剩下的?讓學生明白剩下的'1根不夠擺一個正方形才剩下,同時讓學生會讀會寫有余數的除法豎式。
在巡視的過程中,發(fā)現部分學生對于單位的填寫不明確,我應該在這之前可集體填寫有14根和15根小棒時的情況,再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后交流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在這一塊,花費時間較長,學生并沒有馬上發(fā)現規(guī)律,即使我提醒之后,這與我提問有關,指向性不明確,語言不夠精煉,我想可以直接追問:余下的根數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余下的根數比4根?。客ㄟ^這樣的追問,最終讓學生感受余數比除數小,結論得出后,也可再次引發(fā)學生的再次思考,提出質疑:余數真的比除數小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再次驗證25根、31根小棒擺正方形的情況。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四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3.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發(fā)展與同伴合作的意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具有活動性、過程性和體驗性的特點。這節(jié)課學生在搭立體圖形的過程中觀察、探索,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感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不同,并且用語言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發(fā)展空間觀念。
這節(jié)課由4個實踐活動組成。
1.訓練注意力。
2.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
3.通過提問來判斷并搭出立體圖形。
4.根據指令用長方體、正方體、球搭立體圖形。
我們的學生來自城市。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學習了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的物體;在二年級上學期,學生又學習了從三個方向觀察簡單的物體。學生在一、二年級所觀察的都是具體的事物,如汽車、房子等,在此基礎上,這節(jié)課學生學習從三個方向觀察立方體,不再是具體的實物,而是抽象的立體圖形,而且還要求學生用具體語言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學生已經有了生活經驗、實踐活動經驗,再通過動手操作、實物觀察、想像、描述等活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就可以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同學們,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請大家根據老師的口令行動起來,老師請兩位同學在講臺上表演。
請你摸自己的左耳朵,摸右腿,摸左眼睛,摸右肩。
請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請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后面,指左面……。
1.創(chuàng)設情境。
同學們,我們的后操場工地上有許多叔叔總是在忙忙碌碌的,你知道他們在干什么嗎?
2.唐老師設計了一棟大樓,想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立方體搭一搭,比比哪個同學能夠理解老師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來。我請兩個同學上臺來搭,其他同學在下面搭。
橫著放3個方塊,在中間方塊的上面放一個,把右面的方塊拿去。
(要注意每完成一步都要及時反饋,發(fā)現問題立刻糾正。)。
同學們,你們搭的和唐老師設計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這個設計師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工人。
3.大家想想,老師剛才給你們發(fā)了幾條指令?最優(yōu)秀的設計師要盡可能地用少的指令指揮建筑師,我們看看哪些同學能夠做到這一點。下面我請一名同學做設計師,在講臺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座房子。(請一名同學在講臺下面設計,注意不讓其他同學看到他的設計情況。)。
李想設計師,請你說說你的大樓是怎樣設計的,其他同學作為建筑工人,咱們看看誰最聰明,能夠很快明白設計師的意圖。
4.同學們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做設計師,先自己搭出一棟大樓,注意用書擋住不要讓建筑工人看到,然后設計者用盡可能少的指令讓建筑工人搭出你設計的大樓。做完后同桌互換角色,練一練。
(教師注意指導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并要注意發(fā)現典型的設計方案。)。
哪位設計師上講臺來,把自己的設計告訴全班同學?
1.同學們,唐老師還有一個很棒的本領呢!我不看你們搭好的大樓,而且也不用同學們給我指令,只要我動腦筋想一些問題問你們,根據你們的回答,我就會搭出和你們想的'相同的大樓,我們試試看吧!高原,請你回答老師的問題:
你看,老師搭的和你想的一樣嗎?(教師邊問邊搭)。
2.請大家想想,老師問了幾個問題?哪幾個問題?同學們,高原用了4個立方體,為什么從上面、正面、側面看的結果會不同呢?現在就請大家搭出和高原同學想的相同的房子,你從上面、側面、正面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說的那樣。
3.下面我再請一名同學做設計師,在講臺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座房子,我們請建筑工人一邊提問題,一邊搭一搭。
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做設計師,先自己搭出一棟房子,然后建筑工人用盡量少的指令提問設計師,根據他的回答搭出房子來。同桌互換角色練習。(教師注意指導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4.誰想知道別人的大樓是怎樣搭的?請你上講臺,提問你想知道的同學,我們大家一起搭,看是否能夠搭出和他設計的一樣的房子。
1.同學們,我們不僅帶來了4個正方體,還帶來了一些長方體和球,我們可以用這些物體來搭一搭。下面聽老師說,大家搭:先放三個正方體,正方體的前面放一個球,長方體放在三個正方體的上面。
2.請同桌兩人合作,完成這個活動。
總結:你今天學到了什么?假如你是老師,你還想和大家說些什么?
記得這學期剛開學的時候,我們拿到教科書就急忙通讀了一遍,然后再一起談感想。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個單元,都認為這節(jié)課學生理解掌握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大家都說,他們會搭出來嗎?但是通過實踐發(fā)現,我們太小看學生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能很順利地完成搭立體圖形的任務。不過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能夠搭出圖形只是初步的要求,要想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還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以后的教學中慢慢培養(yǎng)。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創(chuàng)設出了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參與欲,學得積極主動。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也獲得了實施新課標的一次成功體驗。
穩(wěn)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學生的特點。我們要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節(jié)課,學生學習情趣高,個個搶著發(fā)言,搶著上臺來演示,甚至有的同學一邊舉手一邊都想下位子,看來比較亂,但是他們都是為了學習,這樣的“亂”是學生參與學習的表現。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思考,我們只有不斷地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才能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
這節(jié)課教師圍繞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組織了四個數學活動,一是左右等方位的摸一摸活動,然后是教科書上提供的兩個活動,最后是一個提高的活動。這四個活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對于本節(jié)課的重點二、三兩個活動,教師的設計更是獨具匠心,先是由教師演示,再讓個別學生演示,然后讓大家總結經驗,最后讓同學們合作操作。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掌握這節(jié)課的知識。
整節(jié)課中,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析、思考、探索等多種實踐活動,學會了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并初步學會了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2、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重點: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教學難點: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具準備:每個學生準備5個棱長5厘米的小正方體紙盒,
教師準備5個棱長是15厘米的立方體紙盒,正方形紙板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2、匯報: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畫的?
正面:演示(平移情況)。
上面、右面,(說說怎么想,怎么畫的)。
二、探索新知。
活動一:觀察立體圖形的形狀,并畫下來。
1、師:現在老師增加了難度,看看你還能畫出來嗎?
2、先觀察:難在哪了?
a認識數量上增多了:(原來是幾個,現在是幾個?)。
師:大家數數是5個嗎?指指被誰擋住啦?
師:如果把遮擋的這些立體塊變成透明的,那么被遮擋的就能看見了,是嗎?
b、數量增多,為什么就難了?(教師演示)。
(數量上的增多,會引起(帶來)形狀上的更多變化,就難了)。
師:現在是5個,如果是6個,7個,或者擺的更多呢,那么就更復雜了,這節(jié)課我們就只研究用5個小立方塊來搭物體(揭示課題,板書)。
3、師;現在難度增加了,還想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借助擺來幫助我們),那好,就借助手中的學具,自己擺一擺,畫一畫。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空間觀念的發(fā)展,要以觀察物體為載體,因此,要讓學生認識到抽象的東西理解起來有困難時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過實物的擺來觀察可以降低難度,幫助解決問題這一手段、方法)。
4、匯報:
師:你看見的每個面是什么樣的?怎么畫的,把它擺在黑板上。
請同學到前面邊看邊說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學仔細看,認真聽。
正面: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平移后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形狀。
師:a我們可以調整觀察的角度,使你正對著要觀察的面。
b還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轉動這個物體,讓要觀察的面對著你。
左面:學生先說,師:結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說的對不對。
師:看不見的,有難度,就需要我們靠頭腦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動手擺,仔細觀察,來幫助你豐富你的想象??磥頂[也很重要。
用手勢告訴我,你們都擺了幾種?
6、師:現在搞個小比賽,同桌之間,你擺一個他擺一個,然后交換過來畫出三個面的情況,再交換過來檢查,看誰畫得準,正確率高。
7、師:老師也搭好了一個,看看你能畫出來嗎?自己動手畫,匯報:
師:剛才老師看到有些同學沒有通過擺,直接畫出來的,沒擺怎么就能畫出來?有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實物擺幫助畫出來,只有通過不斷的擺加強印象,才能最終不用擺靠想象就能畫出來。
活動二:根據給出的三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
1、出示學生畫的3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自己動手搭一搭。
匯報:(指名到前面邊擺邊說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師:誰看清楚了他是怎么做的?
這個過程也就是根據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況進行推理調整的過程。
他是從正面先擺的,有沒有擺的方法和他不一樣的。也就是先從哪個面入手擺出基本圖形都可以,)。
2、出示第2組,師:再來擺一個,試試,行不。
師:還有和他擺的過程不一樣的嗎?比比,哪個簡單?
(先擺數量多的,需要調整的就少,比較簡單)。
這個呢,數量相同的,自己試試。
匯報:你是怎么知道的?還有別的途徑知道的嗎?(你真了不起)。
先擺上面看見的,也就是底層肯定不動,只是在上面進行調整)。
(數量上相同的,先擺上面看見的)。
3、師:給2個面,能知道它是什么樣的嗎?
自己嘗試,匯報。
4、出示例題;判斷。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正面什么樣的?還有不同想法的嗎?
你有什么發(fā)現??磥碛钟行碌膯栴}產生了,這是我們下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
三、全課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舊知激發(fā)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同時分散難點,將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個面的畫法點撥出來,幫助掃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識障礙,在“難“這一切入口,激發(fā)學生認清新知的生長點(即增加了一個立體塊),通過老師的演示引導,學生的想象,感受到數目上的增加,帶來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樣的變化,以幫助學生發(fā)展更高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學生自己解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怎樣想的“,即觀察方法上的指導,整個過程由抽象----直觀經驗---抽象的訓練,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活動一在學生想一想,擺一擺,畫一畫,再想一想中完成。在練習設計上通過3個練習,各有側重點,第五題通過大量的擺、畫增加學生的感性經驗,在學生頭腦中通過直觀形成豐富的表象;第六題是對學生進行檢驗,同時強調了不僅要求畫的多,還要畫的準,也是進一步強化訓練;第七題是逐步由直觀—抽象,不通過擺而是通過想象,知道每個面的形狀,整個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發(fā)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系,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獨立完成、訂正匯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方法,不僅重結論,更重過程與方法,在經歷想一想,擺一擺,再想一想這一過程,著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在設計中,也有意識的體現由抽象(圖形)----具體(擺實物)---抽象(由圖形判斷)這樣一個通過直觀手段來解決問題,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問題答案這一不斷訓練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發(fā)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系,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六
1.通過練習,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能區(qū)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及空間觀念。
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的理解。
區(qū)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課件
一、知識再現
回顧:前面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練習來鞏固面積和面積單位的相關知識。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1題。
讓學生獨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比較:圖形的周長與它們的面積之間的區(qū)別。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明確:周長表述的是線的長短,面積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2題。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邊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別拼成面積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完成后展示學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3題。
先估計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4題。
出示題目,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四個圖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小?
學生反饋后,教師指出:因為1個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幾個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提示學生:將超過半格的看成1格,不滿半格的忽略不計。
交流時著重讓學生體會到用割補法把不完整的圖形割補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數學思想。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6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
算一算: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周長呢?
集體反饋,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7題。
讓學生讀題,弄清題目要求:畫兩個面積都是10平方厘米的圖形。
展示學生作品并交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形狀。
得出結論:面積相同,形狀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8題。
提出問題:比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數學書的封面,估計數學書的封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讓學生根據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一張報紙的面積。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yè)
《補》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七
第36頁例3、“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七第6-10題。
理解與表內除法相應的一位數除幾百幾十和幾千幾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和類推等思維能力。
小黑板、投影片。
1、口算。
18÷424÷212÷3。
2、填空。
210里面有()個十,1里面有()個百。
120里有()個百和()個十,也可以看作()個十。
1、教學120÷3。
(1)學生擺出1大捆和2小捆小棒。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樣想?
(2)把12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十,就是幾十?
(3)說一說120÷3你是怎樣想的?
(4)口算。
做“練一練”第1題。
學生口算,并說一說想的過程。
2、教學“試一試”。
(4)出示1÷3。
說一說,1÷3口算要怎樣想?
(2)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算出得數。
指名口答是怎樣想的?
1、練習七第6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練習七第7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本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練習七第8、10題。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八
1、經歷探索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眾,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我們多觀察,多留心,就能發(fā)現許多關于數學的知識,不信你瞧(出示小華家到學校的場景圖)
1、小華家去體育館,每分鐘走46米,走了2分鐘,走了多少米?
(1)先讓學生說一說,根據剛才看到的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怎樣解決?
列式計算,指名板演。
(2)提問:這是我們以前學的什么計算?(兩位數乘以一位數)
兩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筆算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滿幾十就要向十位進幾)
2、談話:可是小華走著走著發(fā)現時間來不及了,比賽就快開始了,于是他就開始跑了起來。
出示應用題:小華跑步到體育館用了4分鐘,他每分鐘跑152米,小華跑了多少米?
談話:這道題你會算嗎?列出算式,不要計算。
152×4=
師:觀察這道題,和我們以前學的筆算乘法一樣嗎?
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1)列豎式計算時,哪些是已經學過的?哪些是新的問題?在解決新的問題時遇到了什么困難?(積的百位上應該寫幾)
(2)這個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在學生回答后,指名板演。
3、教學"試一試"
(3)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學生講解計算過程。同桌互相檢查,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提問:這一題的計算和上一題比起來,復雜之處在哪里?什么地方不一樣?
1、做"想想做做"第一題。
讓學生在書上將豎式補充完整,做完后,同桌互相檢查,統(tǒng)計做對的人數。
2、算一算,看看積各是幾位數。
(1)261×3 (2)8×123
621×3 8×312
提問:為什么積的位數不一樣?根據剛才的觀察和思考你發(fā)現了什么?
3、先估計積是幾位數,再列豎式計算。
131×7 612×8
3×493 4×541
4、動腦筋
1□3 □1□
× 4 × 6
4 9 2 1 9 1 4
四、總結提高,質疑反思。
提問: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九
教材第8頁例4、例5,“練一練”和練習二第1、2題。
1、經歷初步認識“倍”的過程,聯系實際問題初步理解“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個幾”和“倍”的聯系。
2、在認識“倍”的教學活動中發(fā)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立“倍”的概念。
圓片數個,例5花圖、線段圖等。
1、根據老師的要求擺圓片。
(1)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擺4個,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2)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要擺2個3,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3)第一行擺3個圓片,第二行擺的圓片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幾個圓片?
1、老師演示:第一行圓片擺了3個,第二行擺跟它同樣多的3個,這時第二行的個數就是第一行圓片的1倍。請你也來擺一擺: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1倍。
2、學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邊擺邊想:1倍該怎么擺?
3、題目要求我們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請你想一想接下去該怎么擺?(學生動手操作后)誰來說一說第二行圓片擺了()個()。
4、完整地說一說: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擺了2個3。
5、如果老師要求你們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4倍,又該怎樣擺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擺圓片,并完整地復述:第一行圓片有3個,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擺了()個()。
6、鞏固練習:
(1)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擺()個(),第二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先獨立擺一擺,再說一說。)。
(2)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擺()個(),第二行一共有()個圓片。
(學生獨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說一說。)。
(3)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擺了()個()。
(4)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擺了()個()。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十
1.結合具體情景,體會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意義。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3.在學習過程中初步學習簡單的歸納、類比和有條理地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出示:28×4=16×7=29×4=43×2=12×4=
這節(jié)課我們就在學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基礎上,研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
板書課題。
1.教學例1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中說的“每天往返兩次”是什么意思嗎?怎樣要這樣列式呢?
同學們會算這道題嗎?那你們會算什么?
能說一說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與前面學習的內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請同學們用你們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學例2
要求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該怎樣列式?
能說一說這個算式是什么意思嗎?
你覺得在計算連續(xù)進位的乘法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2題。四、課堂小結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十一
一、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的規(guī)律。
2、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口答)。
143=422=25+0=0+28=。
(二)探索新知。
1、教學05=?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
學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學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學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學生列出0+0+0+0+0與05兩個算式,提問5個0相加得多少?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得數(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個0相加是多少)應等于幾?(等于0)。
(2)推理歸納。
根據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學生回答后,讓學生做課本p34算一算3道題,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口算結果。(03=0,70=0,026=0)。
通過剛才的口算,你發(fā)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歸納0與任何數相乘,結果都是0的結論。
(3)小結、深化。
引導學生認識:0乘幾和幾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數相乘都是0。
2、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34試一試中1、2題。
(1)第1題。
此題是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并進行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時,要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這樣想:因為135=65,所以1305=650。這樣想的學生可能已經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認為只要在65的末尾寫上一個0就可以得到計算結果,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135和1305這兩個算式,使學生理解13個十乘5等于65個十,也就是650。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豎式算法,可先請學生板書豎式計算的書寫過程,發(fā)現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算法。
第3種算法學生可能難以獨立寫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看書并指導學生學習這種寫法。
(2)第2題。
此題是因數中間有一個0的乘法,練習時,讓學生獨立計算后,再讓學生公布各自的算法,體驗算法多樣化。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算法。
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1的算法。
(三)鞏固練習。
1、豎式計算。(補充題)。
全班齊練后指名板書,進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歡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全班齊練后交流,交流時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
(四)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一個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十二
3、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1、結合實例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測量圖形的面積
3、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1、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加強直觀教學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操作,在做中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應注意選擇各種直觀手段的優(yōu)勢,根據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具或課件,從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具有更真實的感受,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變機械的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
機械的學習往往體現在概念教學中,機械的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不理解有關概念的聯系,更不會靈活地運用。有意義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了解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系,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3、讓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結論
在本單元中,有些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fā)現,而且便于展開直觀操作,因此是小學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老師應當充分發(fā)揮教學內容的特點,組織學生形展探究學習。
4、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算給予較多的關注,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計算出面積。所以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助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面積和面積單位1課時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1課時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1課時
公頃、平方千米1課時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十三
蘇教版第5冊第49頁-52頁的內容。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
課件、鐘面和兩圈時間。
1、兩個6時:同學們會看鐘表了,下面這個鐘面表示幾時?
(6時)。這時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會有的同學在吃晚飯,而有的同學才剛起床?(因為一個是早上6時,一個是晚上6時),看來一天中有兩個6時。
2、兩個7時:現在鐘面上是幾時?同上。
說明一天中有兩個7時。
3、發(fā)散與設疑。
一天中還有2個幾時呢?
也就是說一天中鐘面上所有的時刻都會出現2次,這是為什么呢?
下面讓我們來回憶完整的一天。
1、你們知道1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嗎?比如今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我們的1天是從夜里12時開始的,夜里12時既是昨天的結束,又是今天的開始,1天就從這里開始了。
2、時針轉第一圈。
(課件出示鐘,時針指向12時),這就是夜里12時,這時我們正在睡覺,時間慢慢過去,我們要起床上學,上午上完了三節(jié)課,要吃午飯了,這時就到了什么時候?(中午12時)從夜里12時到中午12時,時針在鐘面上走了幾圈?(走一圈)經過了幾個小時?(12個小時),這時,一天結束了嗎?(沒有)對呀,太陽正掛在頭頂上,才過去了一天中的一半。
3、時針轉第二圈。
4、解疑。
(1)、完整敘述24小時與2圈。
(2)、呼應。
剛上課時同學們都認為鐘面上所有的時刻會出現2次,同學們你們現在知道為什么了嗎?(一天共有24個小時,時針在鐘面上轉2圈,第一圈從數字12-12,第2圈又從數字12-12,就出現了兩圈一模一樣的時間)。
1、設疑。
2、學生分組討論。
3、交流:你們想出了什么辦法?
生1:可以給它們增加一些時間名詞,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師:這樣行嗎?我們以這個6時為例說說看。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時-12時改成12時-24時。
師:(黑板上出示鐘面)下午1時改寫成13時,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時針在鐘面上轉了一圈又一個小時,所以是13時。
晚上7時呢?你是怎么想的?(依次數數)。
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
生:只要在一圈12時上再加上7就可以了。
三年級數學搭一搭教案篇十四
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兩步計算應用題之后,第二次單獨編排的內容。平時的解決問題都體現在各章各節(jié)之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1、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在解決問題強調學生應用自己的算法,能解決問題就可以了,但我們在學生碰到困難時,也要引導學生借助基本的數量關系式、線段圖等手段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并使學生自己能逐步學會分析、解決。
2、注意解決問題的教學重點是分析思路。
美國《全美數學教師委員會》會刊制定的數學課標就提出來:數學課堂要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要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為解決問題而教,把解決問題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來教學,以前我們教應用題很關注結構和數量關系,看問題求什么?找相應的條件,結構是固定的,老師教學時有章可循。完事有序地敘述題目。
3、注意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
多樣化是指學生在解題時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決問題。不同的方法要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平時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老師在不斷的問還有什么方法?有個別老師還把分步列式與綜合算式當成了兩個方法,我想這就沒必要了。因為根本的解決思路還是一致的。
教學中的幾點溫馨提醒:
現在的解決問題多數都是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出現的,這樣的呈現方式,信息量大很開放,也很迎合孩子的心理。但長此以往孩子的讀信息能力就會欠缺,也使孩子在數學方面的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存在問題。我們關注到這個問題之后,在解決問題時以純文字的形式出現,學生的讀題能力就大不如前,希望這點能引起老師們的注意:在解決問題時可以逐步向文字表達過渡。
實踐活動:設計校園。
學習了測量、面積,方位基礎之上。
1、收集信息。了解我們的學校原來是怎么樣的,看看其他學校的情況,在孩子調查的基礎上為設計新校園打下基礎。
2、分析信息。讓學生進行討論,我們要添些什么,教材提供兩個方面:師生日常需要,來源于借鑒,從其他學校調查來的可以借鑒到本學校的。每個學校不同,可以具體安排,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
3、設計新校園。注重小組之間的學習與合作。
4、欣賞、展示作品。讓學生說一說。在哪個方位上設計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不要把作品粘在黑板上,大家做的都很好就完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32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