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赤壁賦教案(精選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03:13:18
蘇軾赤壁賦教案(精選14篇)
時間:2023-11-19 03:13:18     小編:雁落霞

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水平,以及教學資源的合理運用。最后,不斷反思和完善教案,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zhì)量。以下是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編寫的教案案例,供大家學習參考。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一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其間,他縱情山水,兩賦赤壁。世人稱夏歷七月十六所作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所作為《后赤壁賦》,是為一時名篇,千古力作。

主客問答的辭賦結(jié)構(gòu)。

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自荀子《賦篇》創(chuàng)其名后,歷史上先后有鴻篇巨制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賦、格律嚴謹?shù)穆少x。至唐,科舉考試中仍要按聲律平仄寫賦。杜牧的《阿房宮賦》可稱濫觴,宋歐陽修《秋聲賦》已趨成熟。蘇軾才華橫溢,他擺脫了堆砌典故、拘守聲律的束縛,在句法自由、結(jié)構(gòu)自由、韻律自由中,既保持賦的形體,又含詩味的濃郁,且與散文亦迥乎有別。因此,《前赤壁賦》行走自由、似詩如畫,可以說是散賦中杰出的代表作。

歷來游記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大多用記游寫景抒情為常法。蘇軾游記赤壁,推陳出新。首先,他記敘之體是虛擬的主客對答的結(jié)構(gòu)形式。主客對答是賦體中的傳統(tǒng)手法,主與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賦》中,客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的日常感受和苦惱,而主人蘇子所抒發(fā)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的領悟,而這一切則是通過嗚嗚洞簫、主客設問引起。其次,辭賦行文多用排比、對偶,即所謂韻文,此亦是賦的主要特點。但《前赤壁賦》每段首句或開頭幾句又多為散句。如首段“舉酒屬客”“少焉”為散句,第二段開頭“于是飲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則以散句為主。可見,全文散句成份多處。但是,既然是賦,則應該用駢句或近乎駢句為主?!肚俺啾谫x》以四字六字為多,幾同于“四六文”。讀之于整飭中見參差,整齊中顯自由。這樣既顯示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特質(zhì)和情韻,卻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講究又不為束縛。最后,辭賦講究聲韻美。《前赤壁賦》多處押韻,卻換韻較快。每段一韻或幾韻不等,而且換韻處往往是文義的一個段落。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慕”“訴”“縷”“婦”,第四段的“鹿”“屬”、“粟”“窮”“終”“風”,以及末段的“主”“取”與“色”“竭”“適”等??傊肚俺啾谫x》以文為賦,藏韻于不覺;借客設問,嘆人生之如寄。用辭賦之語言形式,卻又棄尋常之套路,以至象“若夫”“爾乃”“是以”等等也拋而不用。這是大家的蘇軾兼取散文和辭賦的優(yōu)點、手法作賦,是蘇軾此賦出新處,亦是絕妙處。

詩化的景情融合。

讀《前赤壁賦》,我們感到蘇軾寫的景美。你看,一葉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與天宇合一。以至于江動還是船移,御風還是乘云,是實景還是虛象,說是又不是了。然而,文章寫得卻是常景,正如清代文學家方苞所說,“所見無絕殊者(沒有什么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文章寫的是常景,是山水,是風月。但是,為什么又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呢?答曰:它的景是詩化的景情融合所致。

文章通篇以景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輔之。首段“風”和“月”開卷?!扒屣L徐來,水波不興”和“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幾句,極凝練簡潔點出風月,寫出江景。接著,文章反復再現(xiàn)“風”和“月”形象。如歌中的“擊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蘇軾答對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都緊緊扣住了“風”和“月”。這種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文渾然一體,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你看,秋江的清風,澄凈的星空,月移船行。無邊的風月渺渺入懷,人好像在仙界飄。正當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個“樂”字時,扣舷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zhuǎn)向了莫名的惆悵。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觀;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內(nèi)涵。文章接著下來,由“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句,再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抒發(fā)感情。當然,這中間,蘇軾是借景物、地點的關合。最后,仍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議論,即人們常見的山川、風月的變與不變、有窮無窮來感嘆人生??梢姡帮L”“月”這慣常的景色,起始寫來又極似閑筆,在《前赤壁賦》中卻因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樂甚”“愀然”之情,而讀者則是在不知不覺中為這常景打動,為這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因為,這景這情,有歷史人物的業(yè)績,有古戰(zhàn)場的空寂,有作者的曠達和惆悵。文章正是這樣由于景物的反復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斷消長,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納,使景情融合達到完美統(tǒng)一,使常景產(chǎn)生如此感人的魅力。

達觀的人生境界。

雖然,文章中也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等語,但這對一個壯志未酬、歲月蹉跎的已近垂老之人來說,是共有的悲哀,也是世俗的悲哀。從這一點再去看“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就可以理解了。那可不是“及時行樂”啊,雖絕無驚世豪情,卻乃尋常生活。諧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熔社會、人生、自然于一爐,俯察人與宇宙,充滿人事滄桑與吾生有涯的感嘆,凡此種種,皆為《前赤壁賦》使人們歷久彌新愛讀之原因,文章千古不絕之魅力。

[內(nèi)容述評]。

《前赤壁賦》是蘇軾貶謫黃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這個政治失意時期復雜的心態(tài)。可以這么說,文章中主客二人由樂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變化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己在這一時期思想演變過程的一個縮影。

蘇軾在文章中展開了思想深處的矛盾斗爭。怎樣看待被貶逐的不幸遭遇?對仕途上的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處?文章第一段所表達的“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實質(zhì)上反映了蘇軾在貶謫初期尋求超脫現(xiàn)實的強烈愿望。而第二段中由曹操“而今安在哉”引起的懷古傷今的苦悶,以及“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之人生無常的悲嘆,都是作者消極出世思想的表現(xiàn)。但最終蘇軾還是從悲觀頹喪的消極情緒中振作起來;自己否定了虛無的人生觀,以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現(xiàn)實,身處逆境卻忘懷一時得失,仍然熱愛生活。文章末段在無掛無礙、寵辱皆忘的樂觀情緒中結(jié)束,表現(xiàn)了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

但蘇軾的樂觀態(tài)度從何而來?從文中可以看出,主要來自于“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觀點。這種觀點,本質(zhì)上就是莊子“萬物齊一”的思想,即齊得失,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游;“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一超然物外,聽任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又與佛家的與世無爭、隨緣自適之義相通。所以,蘇軾用以自我解脫的藥方,主要是佛道兩家的哲學。

藝術特色。

一、景、情、理三者融為一體。

這篇文章雖從記游寫起,但重點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尋勝,而在抒發(fā)人生感慨,辯論人生意義,因而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這種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學語言和純粹的邏輯思辨來體現(xiàn),蘇軾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達到了寫景、抒情、說理的統(tǒng)一。文章首段描寫江上秋景,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的空靈澄澈之景,引啟出作者遺世獨立的遐想,這是因景生情。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議論,以“羨長江之無窮”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長終”扣住月,以“托遺響于悲風”扣住風;于是,虛無消極的人生感嘆,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現(xiàn)的具體、現(xiàn)實的自然形象表達了出來,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三段,蘇子反駁,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一句針鋒相對,隨之以水與月作留,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事物具有變與不變兩重性的道理。表現(xiàn)對生活的熱愛,作者也是信手拈來,以“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寫來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全篇文章,議論賦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內(nèi)蘊,寫景使哲理呈現(xiàn)了生動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內(nèi)在脈絡,三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呈現(xiàn)出理趣之美。

二、主客問答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

中國古代賦體,常用主客之間相互問答、最終抑客而揚主的表現(xiàn)手法?!肚俺啾谫x》也繼承了這一表現(xiàn)手法,但作了很大改造。這里的客,不必確指某人,主客雙方,其實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的兩個思想對立方面,主客駁難就是作者內(nèi)心矛盾斗爭的獨白。最終主說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處積極一面戰(zhàn)勝了消極一面,也就是瀟灑超脫、返歸自然的情懷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

三、句式錯落有致,用韻疏密相間。

作為一篇文賦,本文在句式和用韻方面是很典型的。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運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對偶句,有整有散,起落有致。在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似對實不對的偶句,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頗有韻味悠長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實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有些句子,則似整而實散*如“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既白”,散句與偶句如此交互使用,顯得舒卷自如,頗有行云流水之妙。就用韻而言,隨著文情的抑揚起伏,文句的整散錯落,用韻也時疏時密,有時隔句押韻,有時則三、四句押韻。尤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虛字,有時韻腳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虛字前一字押韻,如“順流而東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句末是“也”字,就在“東”和“雄”兩字上押韻。又如:“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圍于周郎者乎?”其中“昌”、“蒼”、“郎”押韻。這樣處理,聲調(diào)顯得和諧優(yōu)美,而終歸于散文那種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賞析(2)。

《前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游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chǎn)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fā)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fā)。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后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p>

賦分三層意思展開,一寫夜游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發(fā),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chuàng)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又借景說理、寓理于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diào)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肚俺啾谫x》除采用賦體傳統(tǒng)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xiàn)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fā)展。

它的特點是。

(1)駢散結(jié)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yōu)美,善于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蚊,泣孤舟之嫠婦?!边B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二

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從戰(zhàn)國時荀卿的《賦篇》創(chuàng)其名開始,先后出現(xiàn)了宏篇巨制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文。這篇《前赤壁賦》是韻文,從頭至尾換了十二次韻;像漢賦一樣,采用主客答問的方式來闡述作者的思想、認識;又似駢賦和律賦,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與對偶,具備了”賦“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為”賦“這種文體所拘泥,多處運用散文筆法,句式有時長短、有時整齊,參差錯落,可以稱得上是散韻巧妙結(jié)合、詩文和諧統(tǒng)一的佳篇,對辭賦體的發(fā)展與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于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fā)表議論為主。借題發(fā)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于字里行間?!肚俺啾谫x》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于”喜而笑“。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再現(xiàn)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zhuǎn)折。客的傷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終于”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zhuǎn)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迸腔灿诙放Vg“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肚俺啾谫x》一文還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享受。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三

說教材:

一、第三冊語文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并稱及文壇地位等;(2)風格流派、文體;(3)名句填空;(4)對相關背景的了解、對主要內(nèi)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5)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鑒賞。

2、詩詞教學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tài)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二、這首詞可以說是重中之重。蘇軾是一個大家,就像講詩經(jīng)要《氓》,講楚詞要講到屈原,講魏晉詩要講到陶淵明,講唐詩要講到李白杜甫,講宋詞不能不講到蘇軾,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詩文詞對后代文人影響極大。

三、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本詞。

2、熟記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稱。

3、把握豪放詞的意境及特點。

4、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

說教法。

一、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xiàn)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jīng)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shù)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于陶淵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

二、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如“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內(nèi)容正體現(xiàn)了上述認識和想法。

說教學過程:

一、在導課時,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為后面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豪放詞與婉約詞的區(qū)分打下基礎。

二、在作者簡介中,介紹得稍多了一點,有些內(nèi)容似乎與本課內(nèi)容聯(lián)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對蘇軾在文、詞、詩、書畫并稱方面的介紹,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羅嗦講了。學生雖然在小學初中學過蘇軾的詩詞,對蘇軾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記不清楚,所以在這多講了一點,算是對蘇軾一個簡單的小結(jié),這樣在講三冊24課《赤壁賦》時就可以讓學生來介紹蘇軾,加以強化。我想如能在適合的篇目中對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進行小結(jié),平時就以全局觀念注意點滴積累,就可以減輕學生高三復習的壓力。這一點屬于個人一點想法,希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三、在背景介紹中,我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介紹烏臺詩案,講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和本詞有關的事實背景;另一方面對蘇軾的胸襟性格做簡單評價,便于學生把握詞風和詞人。

四、范讀正音。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于記誦,朗讀有利于理解,朗讀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diào)。這是一首豪放詞,應讀得鏗鏘有力。

至于將字詞板書,我個人認為在高中教學中依然必要,字詞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語文教學中極重要的部分,傳統(tǒng)教學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來流行的所謂“素質(zhì)教育”對字詞教學有點忽視。平時時間充足時,我會在一單元學完后叫學生聽寫字詞并注音,開始學生不以為然,以為是小學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視。

五、賞析部分。

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盡可能地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詩詞跳躍性大,而我們的學生史學知識欠缺,所以我在講述時補充了一些史學知識,這似乎把語文課講成了歷史,也不知得當與否,算是一種嘗試,還望各位前輩提出批評意見。

六、至于延伸比較部分,以柳詞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這一部分有些地方總結(jié)得不是很恰當,例如,把“壯志難酬之恨”說城是一種“悲憤”,“悲憤”一詞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適,但一時又想不出一個合適的詞來替換,顯得勉強和別扭。

說板書及作業(yè)。

一、板書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總結(jié)寫作特點;二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本來還安排盡可能課堂背誦,時間來不及沒有進行。

二、作業(yè)為背誦體會和自學《江成子》,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風格,這樣在指導檢查作業(yè)時可以強調(diào)評價和鑒賞同一個人的作品,應從實際出發(fā),我們所強調(diào)的風格流派不過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來談,不能一概而談。

自己的缺點有時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觀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師多提意見,暢所欲言,給我們年輕人一個不斷進步的機會!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四

《核舟記》講,蘇軾此文中“赤壁”為赤鼻磯,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國“赤壁”為“武赤壁”。所以說這篇文章中“客”理論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翱汀迸c“蘇子”未曾發(fā)現(xiàn),而是誤認,但我們?nèi)缃裨谝獾氖俏恼卤旧淼膬r值,所以這一點可不必在意。

后面蘇軾的話令人有些費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該是“安貧樂道”,在自己的現(xiàn)狀允許的情況下,做一個優(yōu)雅的隱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類的雞湯。一看蘇軾的回答,這才發(fā)覺客人是在感嘆生命短暫。不過生命短暫又與曹孟德何關。細想大概是感嘆如此梟雄也留不住常勝,保不住命。蘇軾的回答卻是又讓我懵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天地在變化,人亦變。可天地也不變化,人卻還在變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陰晴,月亮也還在。只是人在時時變化、變更罷了。蘇軾卻認為若從江月不變的角度看,人亦不變。他的觀點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卻是十分好的。聽之聲,看之景,取之不盡,共同享有,不亦樂乎?蘇子的境界,實在是吾輩不及的啊。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五

3、賞析豪放派詞氣勢磅礴的風格。

有感情的朗誦本詞,并體會詞人借懷古抒發(fā)自己壯志未酬的抱負。

賞析豪放派詞氣勢磅礴的風格。

課時:一節(jié)課。

朗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課件。

一、激趣導入:

一部《三國演義》,展示了無數(shù)的英雄豪杰,當我們回首這些千古英雄時,一定有許多的感慨涌上心頭,豪放派詞人蘇軾在緬懷這些英雄時抒發(fā)了怎樣的豪情斗志呢?今天,讓我們踏著音樂,走進三國,走進赤壁,走進《念奴嬌赤壁懷古》。(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伴奏,作為背景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

二、生生對話,了解作者。

1、回憶作者,指生回憶作者,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2、簡介背景:北宋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游赤鼻磯,作詞抒懷。這時蘇軾年已四十七,事業(yè)無成,政治失意,借懷古以抒發(fā)自己壯志未酬的抱負。(老師總結(jié),點擊幻燈片,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三、朗誦課文,生生對話。

1、欣賞課文朗誦:注意朗誦的語氣。(結(jié)合視頻,配樂朗誦,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2、學生自由朗誦,指三名學生朗誦,后全班齊讀。(學生朗誦,配以背景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有種美感。)。

四、檢查預習,疏通詞意。(指生說詞意,教師總結(jié)。)。

1、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2、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五、賞析詞意,師生對話。

(一)朗誦并思考:齊讀上闋,思索:

1、在上闋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呈現(xiàn)出怎樣的特點?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痹谠~的結(jié)構(gòu)上起什么作用?()。

(二)朗誦下闋,思考問題:

由赤壁的景,作者憶到了周瑜,那么下闋塑造了周瑜什么樣的形象?(儒雅,指揮若定,泰然自得,風流倜儻)。

六、合作探究,師生對話。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可懷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蘇軾為什么獨想起周瑜?(學生討論,交流意見。用周瑜和蘇軾的資料對比,學生理解起來更清晰,更直觀。)。

周瑜年僅34歲就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取得勝利,成為英雄,而自己已年將半百,卻被貶謫,功業(yè)無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發(fā)仰慕之情呢?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邁心情和迫切建功立業(yè)思想的表現(xiàn)。蘇軾對周瑜“贊揚”的同時慨嘆自己。

七、拓展延伸,對話自我。

本詞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說說其“豪放”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結(jié)合戲曲來體會教師播放京劇版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學生欣賞、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豪放派詞的風格。)。

八、課堂小結(jié)。

全詞以江山之勝,英雄之業(yè)為題材,以縱橫之筆將懷古、詠史、寫景、抒情熔為一體,視野開闊,境界宏大,氣勢磅礴,格調(diào)雄渾豪邁,是豪放詞的代表。

九、課堂練習。

默寫句子:

本詞的過渡句是。

直接寫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十、課后作業(yè):

周瑜是戰(zhàn)場上的英雄,“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蘇軾是文壇上的英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都有建樹頭上戴著“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平是科學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雜交水稻解決了數(shù)億人的溫飽。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樣的?請以“英雄”為題,寫一篇300字的隨筆。(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樣的人被稱為英雄,提升自我。)。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六

《赤壁賦》中,概寫蘇軾和客人在江面上飲酒,朗誦詩經(jīng)中有關章節(jié)的句子。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nèi)容具體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diào)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zhuǎn),其悲咽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宋代: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p>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zhuǎn)、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軾的容色憂愁凄愴,(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zhí)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的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些不可能屢屢得到,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p>

蘇軾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梢?,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fā)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p>

于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jīng)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七

一、都寫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集中寫景。開頭一句“大江東去”寫出了長江水浩浩蕩蕩,滔滔不絕,東奔大海。場面宏大,氣勢奔放。接著集中寫赤壁古戰(zhàn)場之景。先寫亂石,突兀參差,陡峭奇拔,氣勢飛動,高聳入云——仰視所見;次寫驚濤,水勢激蕩,撞擊江岸,聲若驚雷,勢若奔馬——俯視所睹;再寫浪花,由遠而近,層層疊疊,如玉似雪,奔涌而來——極目遠眺。作者大筆似椽,濃墨似潑,關景摹物,氣勢宏大,境界壯闊,飛動豪邁,雄奇壯麗,盡顯豪放派的風格。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場作了鋪墊,起了極好的渲染襯托作用。

《赤壁賦》寫景則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后即寫景。詩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時節(jié),柔柔的秋風徐徐吹來,擺弄著詩人的衣角頭發(fā),吹走惱人的暑熱,大江江面,水波不興,風平浪靜。詩人信筆寫來,心情閑適瀟灑。在寫了詩人和客人飲酒詠詩之后,詩人再寫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霧浮起在寬闊的江面上,在皎潔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瑩透明。詩人所寫秋夜月下江景,反襯其澄澈無滓、灑脫無求的內(nèi)心世界,《赤壁賦》所寫的赤壁景寫得空明柔美,反襯出了詩人怡情山水,閑適灑脫的心境。

二、都寫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但人物成敗不同。

這詞和賦,不但寫了赤壁景,并且寫了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我們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戰(zhàn)而聞名,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場上敵對雙方的主帥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國鼎立之勢。赤壁之戰(zhàn),周瑜功成名就,英名遠播;蓋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敗。

詞所緬懷的古人,是赤壁之戰(zhàn)中取得巨大勝利的周瑜。詩人寫周瑜,可謂是極盡贊美之能事。先從側(cè)面描寫,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襯英雄,英雄美人,風韻無限;次寫肖像,姿態(tài)威武,英俊奮發(fā),風采動人;最后寫風度,面對強敵,談笑自若,胸有雄兵,穩(wěn)操勝券。詩人通過從不角度的描寫,寫出了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儒將風范和過人的膽識和才智。詩人以濃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戰(zhàn)中勝利的英雄周瑜,實是以古人的年輕得志建功立業(yè)襯托自己身處逆境有志難伸功業(yè)無成的失意,為下文抒情蓄勢。正如古人云“詞是赤壁,心實為已發(fā)。周瑜是賓,自己是主,寓主于賓”。

賦緬懷的是被周瑜打敗的曹操。詩人先寫其勢如破竹的攻勢,“破荊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勢不可擋;次寫軍隊之多,氣勢之大,水軍船隊首尾相接千里,軍旗遮蔽了天空;再寫曹操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面對長江喝酒,橫執(zhí)長矛吟詩,這實在是一個蓋世的英雄,詩人在極力渲染曹操不可戰(zhàn)勝的赫赫聲勢后,最后卻來一句“而今安在哉?”來否定虛化。是啊!擁有百萬雄兵,視天下為無物的曹操,一樣“困于周郎”,一樣被“浪淘盡”,何況是被貶謫放逐的詩人呢?故詩人生發(fā)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哀嘆。詩人寫失敗英雄曹操,是為了抒發(fā)其“宇宙無窮,人生短暫”感慨,由敗者引發(fā)已悲,用得恰到好處。

詩人同懷赤壁的歷史人物,卻勝負不同,成敗各異但又各得其所,各盡其妙。

三、都抒懷,感情基調(diào)又各不相同。

詞中,詩人傾筆于周瑜,以濃墨重彩寫出了他風流儒雅從容破敵的颯爽英姿,盛贊了他所立的赫赫戰(zhàn)功和輝煌業(yè)績。詩人自比古代英雄,從而引發(fā)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感喟和悵惋。詩人半生顛簸,命運坎坷;先是不支持變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qū)懺娭S刺新法,被捕入獄;旋即又遭貶謫。誠及“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故詩人“早生華發(fā)”,而“人生如夢”,一聲長長的喟嘆,即可見其深深的痛惋和頹唐。但是,詩人畢竟性格曠達樂觀,“奮歷有當世志”,盡管身處逆境,歲月蹉跎,有志難伸,“人生如夢”這種虛無的佛老思想僅僅是一閃念,“一尊還酹江月”。詩人以酒祭月,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現(xiàn)了自己壯心未泯,夙志猶存,詩人內(nèi)心雖有苦悶傍徨,但是思想還是樂觀曠達、昂揚向上的,所以該詞詞風氣勢磅礴,雄壯豪放。清代文人評蘇軾詞曰:“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該詞可算代表作。

賦中,蘇軾充分利用賦重鋪排的特點,思想感情發(fā)展過程一波三折。詩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賞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閑適,怡然自得;但因聽蕭聲,懷古人,羨水月而悲;最后詩人通過一番哲學思辯,擺脫“哀吾生之須臾”的煩惱。思想得到升華,由悲而喜,開懷暢飲。賦亦寫作者被貶謫放逐,壯志難酬的苦悶及曠達樂觀的思想,但和詞相比,它沒有詞的雄壯豪放,而是顯得深沉蘊藉。

不管是詞和賦,詩人都寫了他被貶后有志難伸的苦悶,但最終都得以解脫,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外儒內(nèi)道”的思想。

對于兩篇(首)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寫的作品,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合起來學,注意比較其異同,我們將學得更深更透,對我們的學習將大有裨益。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八

元1037年1月8日,蘇軾生于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fā)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其母在家鄉(xiāng)病故,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wǎng)交錯,風景優(yōu)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于是蘇東坡終于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所謂舊黨與新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九

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過兩篇《赤壁賦》,后人稱之為《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得千古名篇。下面是蘇軾描寫赤壁得詩句,請參考!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白話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詠(贊美)明月得詩句和《詩經(jīng)·陳風·月出》一詩得“窈窕”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得霧氣橫貫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得小船在茫茫萬頃得江面上自由飄動。浩浩然得樣子,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飄飄然得樣子,好像變成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得粼波,逆著流水得泛光。我得情思啊悠遠茫茫,思念心中得君主啊,在天邊遙遠得地方?!庇袀€會吹洞簫得客人,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得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深谷中得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得寡婦聽落淚。

我得容色憂愁凄愴,(我)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得詩嗎?(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得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得戰(zhàn)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執(zhí)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世得一代梟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我們)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我們)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得天地中,像滄海中得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得一生只是短暫得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我想)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我)知道這是不可能馬上得到得,因而只能把簫聲得余音寄托給這悲涼得秋風?!?/p>

我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得就像這江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得就像這月,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如果從事物易變得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fā)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得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得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得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得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得,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應該索取。只有江上得清風,以及山間得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得時候。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得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于是同伴高興得笑,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得杯碟一片凌亂。(我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jīng)顯出白色(指天明)。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十

我曾經(jīng)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jīng)也擁有過一切,可轉(zhuǎn)眼都已飄散如煙。嗯,都只是曾經(jīng),那些都是逝去的,不見了。

我的身上好像丟了些什么東西??稍僬J真看看,既沒缺只胳膊斷條腿,也沒丟了魂魄在街上游蕩。

究竟少了些什么呢?轉(zhuǎn)過身去問后桌。她輕挑起我的下巴,在臉上仔細端詳一番,沒好氣地對我說:多了一股煞氣,看你印堂發(fā)黑,施主必有血光之災啊,施主您還是多多行善吧!我沒理會,板著臉轉(zhuǎn)了回去,同桌不經(jīng)意間說了一句:你是很少笑了吧。

猛地一驚,不是這樣吧!臉部的肌肉微微抖動,努力地將嘴角往上帶,還是做不出那種所謂的笑,只好借助雙手,把嘴角往上提,好像被凍住了,肌肉十分僵硬。保持這個姿勢轉(zhuǎn)過頭,把她們嚇了一跳,又開始吐槽:你可別逗我了,這比哭還難看呢!

是真的很少笑了。

有句話不是說:愛笑的女孩運氣都不會差嘛。記得以前,我是很愛笑的,高興也笑,難過也笑,成功了笑,就連失敗了也只是笑笑就過去了。最近好像總是在抱怨。題目不會做抱怨,考試失敗了抱怨,就連自己丟了東西也要抱怨一番。

是什么改變了這么多?我說是時間,可你卻說是我自己改變了自己。以前的我會在遇到困難時去請教,考試考差了也不灰心,爭取下次的機會,丟了東西也會心平氣和地去找,可現(xiàn)在只要發(fā)生了什么事只會一味的沉淪。說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簡直就是個不行小姐總是說自己不行。

聽了你的批評,真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態(tài)變了。就跟老人家一樣,經(jīng)歷再多挫折到頭來也只會等待死亡。

嘗試著去改變,把一切都看開,別等一切都欠下了才去眷慕,去懷緬。

笑意快快浮現(xiàn)我的嘴角,心中這樣的期許。望那逝去的風景,出現(xiàn)吧!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十一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因?qū)懴隆逗葜x上表》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jīng)重辟”,慘遭折磨。后經(jīng)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边@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十二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七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蘇軾由于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于是四處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qū)懴麓嗽~。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代: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一作:強虜)。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間;尊通:樽)。

譯文。

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zhàn)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聳云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xiàn)出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fā)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zhàn)船燒得灰飛煙滅。

我今日神游當年的戰(zhàn)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fā)。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賞析。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zhuǎn)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云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并收筆下。

千古風流人物既被大浪淘盡,則一己之微豈不可悲?然而蘇軾卻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么一己之榮辱窮達復何足悲嘆!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則汲汲于一時功名,不免過于迂腐了。接下兩句切入懷古主題,專說三國赤壁之事?!叭说朗恰比窒碌脴O有分寸。赤壁之戰(zhàn)的故地,爭議很大。一說在今湖北蒲圻縣境內(nèi),已改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內(nèi)有四處地名同稱赤壁者,另三處在黃岡、武昌、漢陽附近。蘇軾所游是黃岡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議論。

“亂石”以下五句是寫江水騰涌的`壯觀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動詞用得形象生動?!敖饺绠嫛笔菍懢暗目偫ㄖ?。“一時多少豪杰”則又由景物過渡到人事。

蘇軾重點要寫的是“三國周郎”,故下闋便全從周郎引發(fā)。換頭五句寫赤壁戰(zhàn)爭。與周瑜的談笑論戰(zhàn)相似,作者描寫這么一場轟轟烈烈的戰(zhàn)爭也是舉重若輕,閑筆紛出。從起句的“千古風流人物”到“一時多少豪杰”再到“遙想公瑾當年”,視線不斷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寫周瑜卻不寫其大智大勇,只寫其儒雅風流的氣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綸巾”看作是諸葛亮的代稱,因為諸葛亮的裝束素以羽扇綸巾著名。但在三國之時,這是儒將通常的裝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復古《赤壁》詩云:“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p>

蘇軾在這里極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復雜的?!肮蕠眱删浔阌芍芾赊D(zhuǎn)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時年方三十四歲,而蘇軾寫作此詞時年已四十七歲??鬃釉f:“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碧K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lián)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應笑我”之句,語似輕淡,意卻沉郁。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參破世間寵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樣的沉溺苦海,自傷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個江山歷史之中進行觀照。在蘇軾看來,當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xiàn)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所以蘇軾在與周瑜作了一番比較后,雖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業(yè)無法與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普遍命運,雙方其實也沒有什么大的差別。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結(jié)句“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詞中所說的那樣:“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消極悲觀不是人生的真諦,超脫飛揚才是生命的壯歌。既然人間世事恍如一夢,何妨將樽酒灑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脫卻苦悶,從有限中玩味無限,讓精神獲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賦》于此說得更為清晰明斷:“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边@種超然遠想的文字,宛然是《莊子?齊物論》思想的翻版。但莊子以此回避現(xiàn)實,蘇軾則以此超越現(xiàn)實。

黃州數(shù)年是蘇軾思想發(fā)生轉(zhuǎn)折的時期,也是他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養(yǎng)護自己淳至的精神。這首《念奴嬌》詞及其作于同一時期的數(shù)篇詩文,都為我們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詞自問世后,經(jīng)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譽之者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其“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貶之者如俞文豹《吹劍續(xù)錄》所云:“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七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蹦皇康难哉摫砻嫔鲜菑难莩L格上區(qū)分了柳、蘇二家詞風的不同,但暗含有對蘇詞悖離傳統(tǒng)詞風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認為此詞“平仄句調(diào)都不合格”(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朱彝尊《詞綜》并詳加辯證,亦可謂吹毛求疵者。

《念奴嬌》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幾上幾下。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xiàn)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fā)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

《念奴嬌》詞分上下兩闕。上闕詠赤壁,下闕懷周瑜,并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jié)。作者吊古傷懷,想古代豪杰,借古傳頌之英雄業(yè)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業(yè),壯志難酬,詞作抒發(fā)了他內(nèi)心憂憤的情懷。

上闕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詠的人物?!皝y”“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

下闕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fā)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感慨。寫“小喬”在于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fā),突出人物的風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zhàn)功意在反襯自己的年老無為?!岸嗲椤焙髱拙潆m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感情其實正是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表現(xiàn),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用豪壯的情調(diào)書寫胸中塊壘。

詩人是個曠達之人,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這種復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雖然書寫失意,然而格調(diào)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詞作中的豪壯情調(diào)首先表現(xiàn)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長江的非凡氣象,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都給人以豪壯之感。周瑜的英姿與功業(yè)無不讓人艷羨。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十三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因?qū)懴隆逗葜x上表》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皫捉?jīng)重辟”,慘遭折磨。后經(jīng)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边@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赤壁賦教案篇十四

先論一下蘇軾。蘇大胡子縱情豪邁、風流文章,這個大家都熟知了。我的印象中,除了下棋,他在琴、書、畫、詩、酒、茶上都有很深的造詣,而且精通《易》。所以他的文章,奇巧方面,略有欠缺,眼界之高,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現(xiàn)在來說說這篇《前赤壁賦》。文章的結(jié)構(gòu)沒什么新意,很傳統(tǒng)的“揚——抑——揚”的格式,由景而入情,逐級升華,最后達到哲理的高度,這也是唐宋時期常用的行文方式。

文章高明的地方還是在于境界?!扒屣L徐來,水波不興”,這是極為清幽的環(huán)境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蕩舟于赤壁之下,看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換了是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慨?“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好個蘇子!飄飄然乘風而起,頓時把什么曹操啦、周郎啦,統(tǒng)統(tǒng)地不放在眼里了。數(shù)百年前的那場廝殺,于蘇子眼中、于這江明月、于這崖清風,實在并沒有改變改變什么,仙去了吧,就在這樣的秋夜。

朋友的意境,那就要差得多了?!按朔遣苊系轮姾?”“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代英豪也湮沒在這明月清風里了,何況你我二人?千百之后,又有誰會想得到,這樣一個夜晚,這樣一只小船,你我兩個在這里做“漁樵問答”?天地靡遠,人生其間仿佛滄海一粟;歲月靡久,百年也不過蜉蝣一度,而今的我們,面對的卻是同古人一樣的悲哀啊。

“不是那樣的?!碧K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天地與你我,千年與一瞬,相同而又不同,不過是藏在‘有無’之間的一個變數(shù)。況且萬物各有其主,也許我們本來就不是功名利祿的正主,所以有也沒什么好珍惜的,沒有也沒什么好企羨的。而暢快的心境,那是完全取決于你我自身的,既然是這樣,我們還是快活起來吧!”

就象先頭說的,蘇軾精通《易》,而在這篇文章中,與奔放的文字相輝映的,正是蘊涵其中的義理。前面的寫境是畫龍,體現(xiàn)的是不凡的風骨;后面的論理是點睛,凸示出超群的智慧,風骨與智慧結(jié)合,蘇子就這樣進入到神仙一般的境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1454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