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熱門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7 07:01:12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熱門13篇)
時間:2023-11-17 07:01:12     小編:筆塵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系統(tǒng)地組織課堂教學內容,確保教學的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編寫教案時,教師需要對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步驟進行詳細規(guī)劃。[教案名字6]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一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qū)別。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yǎng)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tài)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

(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

(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tài)即飽和狀態(tài)。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tài)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xù)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tài)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

(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

(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yōu)椴伙柡腿芤旱膬煞N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jié)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qū)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二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要研究物質的宏觀性質,必須從微觀粒子入手,才能尋找到原因?;瘜W學科涉及分子、離子、原子、質子、中子、核外電子等多種微觀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才可以進一步了解分子、離子結構,進而深入認識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了解化學變化規(guī)律。在初中,學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學物質的性質,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進入微觀世界,探索物質的奧秘。通過本節(jié)了解原子構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質子數、中子數和質量數間的關系,為后續(xù)周期律的學習打好基礎。

知識目標:

1.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2.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能力目標:

提高同學們辨別概念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原子結構的研究,激發(fā)學生從微觀角度探索自然的興趣。

重點:明確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難點:認識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同學們在初中已經有了關于原子結構的知識,所以這節(jié)課原子表示方法比較容易接受,但對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識。

學案導學

學生學習準備:導學案

教師教學準備:投影設備

:一課時

(一)、檢查學案填寫,總結疑惑點(主要以學生讀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構成物質的微粒還有離子、分子等),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都都與原子結構密切相關,同種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構成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原子的幾個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結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帶正電的質子與不帶電的中子構成,帶負電的電子繞核作高速運動。也就是說,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構成原子的三種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帶正電荷,其正電荷數由所含質子數決定。

(1)原子的電性關系:核電荷數 = 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2)質量數:將原子核內所有的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整數值加起來所得的數值,叫質量數。

質量數(a)= 質子數(z)+ 中子數(n)

(3)離子指的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帶正電荷的粒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粒子叫陰離子。

當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陽離子,帶正電荷;

當質子數(核電核數核外電子數時,該粒子是陰離子,帶負電荷。

(4)原子組成的表示方法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三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推廣,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發(fā)生了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如何合理設計、優(yōu)化化學課堂教學程序,使之成為一堂學生想學、愛學的好課,應該是每個化學教師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學課,就是教師運用最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通過對教材的巧妙處理和對教學過程的精心組織籌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想學、愛學的心理,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下面我以《鈉》的課堂教學設計為例,談談我在新課改中,是如何貫徹新課改的思想,進行有效教學的。

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經過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種活動,使學生主動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歸納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法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從而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鈉這節(jié)課因為有實驗和奇妙的現象,說實話老教師新教師都能上的生動,而僅僅停留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感到新奇上,這還只是停留在新課改的淺層面上。而真正貫徹新的教育理念,讓學生自主的去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并切實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質和嚴謹態(tài)度,卻是每一個教師都需要深入探究的。這節(jié)課圍繞神秘“鈉水雷”驚現珠江一事,展開對鈉的性質的研究,探討,并最終解決“水雷” 帶來的危險,讓學生也過了一把“消防隊員”和“科研人員”的癮,社會責任感大大增強,確實達到了發(fā)現問題、研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

【學生搶答】甲:觀察、分析現場具體情況!

乙:快速調查爆炸物――鈉的物理、化學性質并根據其性質研究對“水雷”處理對策。

【教師引導】說的非常好!這節(jié)課我們就做一次消防員,來研究鈉的性質,并試著解決鈉“水雷”造成的危險。

【交代任務】每四人分成一組。每組實驗桌面上都有相應的試劑、儀器。

試劑:鈉、蒸餾水、酚酞試液、過氧化鈉粉末

【教師引導】通過預習教材,我們了解到研究物質的性質有哪些方法?(生答:觀察、實驗、分類、比較)請大家參照課本第9到第10頁的“觀察?思考”內容1及關于鈉的簡介,打開每個實驗臺上的試劑瓶,探究鈉這種金屬單質的物理性質。

【實驗小組】立即熱烈討論開來。

有的在小組內還當起了小老師:以前老師講過,研究一種物質的物理性質應該從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度、導電導熱性等方面來考慮。

有的開始反駁:顏色、狀態(tài)、氣味都好解決,可是熔點、沸點我們怎么能測出來?

我在旁邊笑到:查資料啊。同學們恍然大悟。

【小組總結】分析討論與實驗觀察后,歸納總結鈉的物理性質(略)。

【教師質疑】在觀察鈉的物理性質,你認為鈉和我們初中學過的鐵、銅相比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實驗小組】學生甲:密度小、熔點也低、硬度小。

學生乙:除了物理性質外,我認為鈉比鐵、銅的化學性質要活潑,因為剛剛切開的鈉有光澤,幾秒鐘后就變暗了;還有鈉不象鐵、銅可以露置在空氣中,而是保存在煤油中的。

學生丙:還有剛才的錄象上我看到鈉“水雷”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我推測鈉可能會與水反應!

【教師提示】那大家就用實驗來驗證驗證這個推測。如果能和水反應,要驗證產物是什么。注意要切割黃豆粒大小的鈉,不可太大。

【實驗小組】每組同學緊張有序的進行實驗。有進行實驗具體操作的,有專門監(jiān)督操作是否正確的,還有專門觀察、記錄實驗現象的。

【小組匯報】鈉與水的反應現象及原因并進行歸納總結(略)。

【實驗小組】學生甲:我覺得生成的是氧氣,因為水中含有氧元素,金屬鈉將氧氣置換出來。我們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起來,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

學生乙:不,我認為是氫氣。因為在鈉與水反應的現象中能聽到嘶嘶的響聲,有可能是這種可燃性氣體的輕微爆炸。我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試管,并蓋上一個帶尖嘴管的塞子,點燃觀察火焰的顏色、用干燥的小燒杯罩住來檢驗。

學生丙:我同意乙的結論。但我想講收集到的氣體直接移近酒精燈檢驗看是不是發(fā)出噗噗的聲音來驗證是氫氣就可以了。

【教師引導】大家說的都有道理。那我們讓事實說話。大家都要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氣體,但要考慮一下鈉在水里可不是靜止不動的,在收集時需要將其固定;還有鈉與水反應速率很快,要想收集到得減慢反應速率。大家可以借助實驗桌面上已經扎好小空的鋁箔。

【實驗小組】進行驗證性實驗。

【小組匯報】陸續(xù)有小組匯報驗證結果:該氣體就是氫氣。學生乙的推測完全正確!

【類比過渡】鈉與鐵都屬于金屬,在化學性質上有沒有類似之處呢?

【實驗小組】鐵可以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難熔物。鈉這么活潑,可能在空氣中就能和氧氣反應。

【教師引導】大家結合課本第11頁的活動?探究來實驗鈉在空氣中能否燃燒。

【教師巡視】有的同學看到燃燒時產生的黃色火焰,高興的叫了起來。說和剛才看的錄像上的顏色一樣!

【小組匯報】通過設計實驗探究學習,歸納鈉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為:劇烈燃燒,黃色火焰,生成淡黃色固體。并指出產物是氧化鈉。

【實驗小組】學生甲:我認為產物不應該是氧化鈉,它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沒有氣體產生??墒莿偛盼也恍⌒牡瘟艘坏嗡?,淡黃色固體上立即產生了大量氣泡,這與氧化鈉的性質不符啊。

【討論結論】常溫下生成氧化鈉,加熱生成過氧化鈉,兩者中氧的價態(tài)不同。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四

2.了解甲烷的化學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3.通過甲烷的分子結構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質,并設計實驗來證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質的方法。

4.認識化學微觀世界分子結構的立體美。

【重點】

甲烷分子結構,化學性質及取代反應的含義。

【難點】

理解甲烷分子結構決定了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上課,同學們好,請坐。

在我們前面的學習中,已經了解了很多種物質,比如堿金屬元素、鹵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也曾了解和接觸過另外一類物質,如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等。前一類物質我們稱之為無機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即將學習和討論的一類重要的物質——有機物。有機物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在人們的衣、食、住、行、醫(yī)療保健、工農業(yè)生產及能源、材料和科學技術領域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甲烷的結構

【提出問題】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這是因為它本身只含有一個碳原子,而且只含有有機物必須含有的兩種元素:碳和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資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教師講解】教師講解結構式。

【過渡提問】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是如何分布的呢?(過渡提問,可不回答。)

【教師講解】實際上,科學研究發(fā)現,甲烷分子是一個以碳為中心的正四面體結構,碳與每個氫間形成的鍵長鍵角都是相同的。下面我們大家都用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和牙簽是做一個甲烷的模型,觀察一下它的結構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活動】學生動手開始制備,教師巡回進行指導。

【教師展示】通過展示實驗室中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進一步驗證甲烷分子的空間構型,它是一個正四面體結構。

2.甲烷的物理性質

【學生回答】甲烷俗名叫沼氣,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燃料;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小,極難溶于水。甲烷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6,空氣的平均分子量為29,因此甲烷密度比空氣小。

【過渡提問】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質,那甲烷有什么化學性質呢?

3.甲烷的化學性質

(1)甲烷的氧化反應

【學生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視頻演示】確實是,接下來請同學們觀看驗證甲烷燃燒生成產物的實驗視頻,通過燒杯壁的水珠以及變渾濁的澄清石灰水進一步驗證了剛剛同學們的猜想。請同學們寫出反應方程式。

【學生回答】進行書寫。

【教師補充】把等號改成箭頭,這是有機反應的一個特殊之處:

同時提醒學生可燃性氣體在點燃前要驗純。

【教師講解】甲烷燃燒是一個氧化的過程。但是甲烷性質穩(wěn)定,不與酸性高錳酸鉀這樣的強氧化劑反應,也不易與酸或堿反應。甲烷四條碳氫鍵,它們是飽和鍵,由結構決定性質也可以推斷出,甲烷的性質穩(wěn)定。

(2)甲烷的取代反應

【過渡】甲烷的性質穩(wěn)定,與一般的物質不反應。其實,除了會與氧氣反應以外,甲烷還會與氯氣發(fā)生反應,那會產生什么現象,同學們注意觀察。

【教師演示】演示科學探究中的實驗。同學們觀察到了什么?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光亮地方的集氣瓶中氣體的顏色變淺,證明有新的物質生成了,有白霧產生,試管內壁油狀液滴,這些是生成物。

【教師提問】根據反應物的元素組成,你能推測出生成物嗎?

【學生回答】油狀物可能為甲烷中剩余原子與氯原子的結合,即甲烷中一個氫原子被氯原子替換了。

【教師講解】同學們的猜想非常好,你能嘗試寫出這個反應嗎?

【教師講解】方程式書寫的非常準確,甲烷中的氫原子確實可以被氯原子取代,但取代一個氯原子的時候生成的物質卻是氣態(tài)的,而非油狀物,這就證明反應還有其他物質生成。其實甲烷與氯氣的反應是分步進行的,一個氫原子被替代后的產物中氫能繼續(xù)被替代,共分四步完成。

【動畫展示】觀看視頻動畫展示的甲烷與氯氣發(fā)生反應時分子模型的變化,驗證學生的猜想。

【教師講解】一氯甲烷為氣體,二、三、四氯甲烷為液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稱四氯化碳,為常用的溶劑。并由黑布下的集氣瓶沒明顯現象,得出反應需要光照的條件,提醒學生補充反應條件。并介紹其為取代反應。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總結取代反應的概念?

【學生回答】有機物分子力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替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可以是知識,也可以是學習方法。

布置作業(yè):大家看到這個取代反應,能不能想到哪個無機反應類型與之是十分相似的呢?對,就是置換反應,那么同學們就在課下整理一下置換反應與取代反應的基本特點,并形成表格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分享。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五

學生具備了離子鍵、離子半徑、離子化合物等基礎知識,本節(jié)直接給出氯化鈉、氯化銫晶胞,然后在科學探究的基礎上介紹影響離子晶體結構的因素,通過制作典型的離子晶體模型來進一步理解離子晶體結構特點,為學習晶格能作好知識的鋪墊。

1.掌握離子晶體的概念,能識別氯化鈉、氯化銫、氟化鈣的'晶胞結構。

2.學會離子晶體的性質與晶胞結構的關系。

3.通過探究知道離子晶體的配位數與離子半徑比的關系。

4.通過碳酸鹽的熱分解溫度與陽離子半徑的自學,拓展學生視野。

1.離子晶體的物理性質的特點。

2.離子晶體配位數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方法建議:分析、歸納、討論、探究。

[引入]1.什么是離子鍵?什么是離子化合物?

2.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離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離子鍵的離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們已經學習過幾種晶體?它們的結構微粒和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分別是什么?

[板書]離子晶體。

[展示]nacl、cscl晶體模型。

[板書]陰、陽離子通過離子鍵形成離子晶體。

離子晶體定義:由陽離子和陰離子通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晶體。

注:(1)結構微粒:陰、陽離子。

(2)相互作用:離子鍵。

(3)種類繁多:含離子鍵的化合物晶體:強堿、活潑金屬氧化物、絕大多數鹽。

(4)理論上,結構粒子可向空間無限擴展。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離子晶體的物理性質及解釋。

baso4、caco3_______。

[板書]離子晶體中離子鍵的配位數(c.n.)。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六

1.了解有機物概念、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qū)別和聯系。

2.從碳原子的結構特征來了解有機物的特點。

3.介紹簡單有機化學發(fā)展史,了解有機物對發(fā)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義。

有機物的定義和有機物的特點。

實例引導,自學閱讀,討論分析,對比歸納,認識實質。

學生舉出已經認識的有機物;講“有機物”一詞的來源及有機物的.發(fā)展史。

1、什么是有機物?其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機物與無機物是否為毫無關系的兩類物質?

3、有機物種類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機物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與什么密切相關?

5、有機物對發(fā)展國民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義?

自學閱讀。

學生回答、討論,教師評價、分析、講解,解決以上問題。

1、學生回答。

2、舉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結構對比;用氰制醋;20xx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導電塑料;說明有機物和無機物并無截然區(qū)別。

3、從碳原子結構分析其化學鍵;從碳原子間可形成碳鏈,即使相同碳原子數時,又可有支鏈,可成環(huán)。說明種類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點、導電性等物理特性與其分子極性和分子晶體有關;熱穩(wěn)定性、可燃性、反應慢且復雜與其碳原子結構,以碳為主,共價鍵結合,分子復雜有關。

5、cai展示化學將作為中心學科,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以及我國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點研究的項目等。

學生填表比較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性質不同點和導致原因。

1、課本64頁第3題的(2)。

2、有a、b兩種有機物,它們都是碳、氫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質量分數都是85.7%。a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氣的密度是相同狀況下氫氣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學生解答后,教師評價。師生共同歸納求有機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課本65頁第4題和73頁第3、4題。

1、本節(jié)課用自制的cai課件上,學生興趣高,直觀。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七

2.掌握鈉的化學性質、存在和保存方法。

3.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維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化學美。

鈉的化學性質。

實驗探究法。

(引言)在人類已發(fā)現的一百多種元素中,有一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都為1的活潑金屬,由于它們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強堿,因此,又將它們統(tǒng)稱為堿金屬。

(板書)第二章堿金屬。

(設問)堿金屬的家庭成員都有哪些呢?(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后回答,并寫出其元素符號)。

(過渡)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討論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屬——鈉。

(板書)第一節(jié)鈉。

(學生實驗)請用鑷子從你們桌上的試劑瓶中取出一小塊鈉,并用濾紙吸干表面的液體(注意:不可用手接觸),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細觀察新切面的顏色(把切下的一小塊鈉留在玻片上)。

(設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鈉的哪些性質?(鈉的新切面呈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能用刀切,說明鈉的硬度小)。

[板書]一、鈉的物理性質。

顏色狀態(tài)硬度熔點密度導電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鈉的樣品。

[演示]鈉的導電性實驗。把電極兩端插入瓶里的金屬鈉中,接通電源,可以發(fā)現串聯在線路上的燈泡發(fā)亮,提起電極,燈泡熄滅。(說明鈉的導電性很強)。

[學生實驗]觀察留在玻片上鈉新切面顏色的變化(鈉表面變暗,失去光澤。)。

(設問)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內的鈉能保持光亮的銀白色,而我們剛才切割的鈉卻不能呢?(玻管隔絕空氣,剛切割的`鈉卻與空氣充分接觸,說明鈉與空氣中的物質發(fā)生了反應)。

[板書]二、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講解)na在常溫下可被空氣中的o2氧化成na2o,純凈的na2o是一種白色粉末。

(教師)請大家寫出鈉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氧化鈉)的化學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體)。

[思考]一塊鈉如久置在空氣中會發(fā)生哪些變化?

(教師)下面我們改變鈉與氧氣的反應條件,觀察現象是否同上。

(學生實驗)切一小塊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請一個同學描述所看到的現象,其他同學補充)(鈉首先融化成球狀,然后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固體)。

(現象分析)鈉融化成球狀說明什么?(鈉的熔點低)生成淡黃色固體說明在加熱時鈉與氧氣生成了一種與氧化鈉不同的物質,這種物質是過氧化鈉(na2o2)。

2na+o2=△===na2o2(淡黃色固體)。

(思考)根據na與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條件,分析比較na2o與na2o2的穩(wěn)定性。

(結論)na2o2比na2o穩(wěn)定。

[講解]鈉與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現象,生成了不同的產物。

(設問)鈉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屬單質o2反應外,還能和哪些非金屬單質反應?

(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na與cl2的反應)。

(講解)另外,鈉還可以和硫單質反應,甚至發(fā)生爆炸,生成na2s。

[過渡]鈉在空氣里很容易燃燒,如果鈉著火,能否用水來滅火?

(實驗)向你們桌上盛水的小燒杯里滴入幾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塊鈉(注意鈉塊只要綠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觸金屬鈉),并蓋上表面皿,觀察發(fā)生的現象(浮、熔、游、紅)。

(教師)請大家根據上述實驗現象,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1.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2.鈉為什么會熔化成一個小球?

3.小球為什么會在水面上游動?

4.滴入酚酞后溶液為什么會變色?

5.保存鈉的無色液體是否是水?

(學生討論及回答)。

(教師)通過以上實驗及討論結果,請大家歸納出鈉的性質。

[板書]2.鈉與水反應。

(演示實驗)在錐形瓶中裝滿水和帶有大頭針、漏斗和導管的膠塞做na與水反應的實驗,并檢驗生成的氣體。

(教師)由實驗現象可知,鈉與水反應還生成了h2。

[板書]2na+2h2o====2naoh+h2↑。

(投影討論)1.根據以上實驗討論及分析,你覺得鈉的化學活性怎樣?并與初中所學金屬活動順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應中,na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能否從原子結構方面來說明?

(結論)1.鈉的化學性質非?;顫?,與金屬活動順序表相一致。

2.鈉在上述反應中,化合價均由0價變?yōu)?1價,這是由于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之故,因此,鈉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具有還原性,是一種強還原劑。

(設問)通過對鈉的性質的討論,并參閱課本有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投影)1.鈉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態(tài)存在?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質中?

2.怎樣保存金屬鈉?為什么要這樣保存?

3.鈉有哪些用途?

(板書)二、鈉的存在及用途。

學生回答,投影并板書)1.鈉在自然界以化合態(tài)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質中,由于鈉的性質活潑,所以須密閉保存,少量鈉保存在煤油中。

2.鈉的用途。

a.制過氧化物。

—k合金用做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

c.制稀有金屬如ti、ta、ni等。

d.制高壓鈉燈。

(小結)鈉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tài)存在,有著廣泛的用途。

1.鈉能否和cuso4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說出理由。

2.鈉著火以后能否用水來滅火?

3.試分析鈉在空氣中久置所發(fā)生的變化及現象。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八

1、理解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的概念。

2、掌握分子極性的判斷方法。

3、了解相似相溶規(guī)則及其在中學化學中的應用。

[復習]。

[練習]指出下列物質中的共價鍵類型。

1、o22、ch43、co24、h2o25、na2o26、naoh。

活動與探究[實驗1]。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新授]。

1、分子極性的分類及其概念。

極性分子:。

非極性分子:。

2、分子極性的判斷方法。

(1)雙原子分子:取決于成鍵原子之間的共價鍵是否有極性。

極性分子:ab型,由構成的分子,如。

非極性分子:aa型,由構成的分子,如。

(2)多原子分子(abm型):取決于分子的空間構型。

(1)空間構型法。

的分子為非極性分子;的分子為極性分子。

(2)物理模型法。

abn型分子極性的判斷可以轉化為物理上受力平衡問題來思考。判斷中心原子是否受力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則abn型分子為非極性分子,否則為極性分子。

分析:co2、h2o、nh3、bf3、ch4的分子極性。

課本p75-4:孤對電子法。

在ab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a無孤對電子(未成對電子),則是非極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有孤對電子則是極性分子。

例如:co2、ch4、so3中心原子(c、s)無孤對電子,是非極性分子。而像h2o、nh3、ncl3中心原子(o、n)有孤對電子,則為極性分子。

練習:請判斷pcl3、ccl4、cs2、so2分子的極性。

課本:p73-[交流與討論]p75-5學生完成。

總結: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的區(qū)別與聯系。

概念鍵的極性分子的極性。

含義極性鍵和非極性鍵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決定因素是否由同種元素原子形成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聯系1.以非極性鍵結合的雙原子分子必為非極性分子;

2.以極性鍵結合的雙原子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

3.以極性鍵結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極性分子,

由該分子的空間構型決定。

說明鍵有極性,分子不一定有極性。

[練習鞏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1、凡是含有極性鍵的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2、極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極性鍵。

3、非極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極性鍵。4、非極性分子一定不含有極性鍵。

5、極性分子一定不含有非極性鍵。6、凡是含有極性鍵的一定是極性分子。

7、非金屬元素之間一定形成共價鍵。8、離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價鍵。

[實驗2]碘在水中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情況。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3、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

a.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的熔點、沸點有一定的影響,。

b.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的溶解性的影響:

相似相溶規(guī)則:。

思考:請例舉化學中常見情況。

c.極性分子在電場或磁場力的作用下會發(fā)生偏移。

課堂小結:

1、分子的極性: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2、分子極性的判斷方法:空間構型法。

3、分子的極性對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相似相溶規(guī)則。

【課堂練習】。

1.把下列液體分別裝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細流流下,當用帶有靜電的玻璃棒接近液體細流時,細流可能發(fā)生偏轉的是()。

a.ccl4b.c2h5ohc.cs23cl。

2、ch4、bf3都是非極性分子,h2o、nh3都是極性分子,由此推測abn型分子是非極性分子的經驗規(guī)律正確的是()。

a.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內b.分子中不含有氫原子。

3.判斷xy2型分子是極性分子的主要依據是()。

a.分子中存在極性鍵b.分子中存在離子鍵。

4.能說明bf3分子中的四個原子在同一平面內的理由是()。

a.任意兩個b—f鍵之間的夾角為1200b.b—f鍵是非極性鍵。

c.b原子與每個f原子的相互作用相同d.b原子與每個f原子的距離相等。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九

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用途。

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規(guī)律及性質的不同點。

運用“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通過閱讀材料“侯氏制堿法”,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鈉的化合物很多,本節(jié)教材在初中已介紹過的氫氧化鈉和氯化鈉等的基礎上,主要介紹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對于過氧化鈉,重點介紹它與水的反應,及與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還簡單介紹了過氧化鈉的用途。其中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本節(jié)的難點。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重點介紹它們與鹽酸的反應,以及它們的熱穩(wěn)定性。同時,通過對它們的熱穩(wěn)定性不同的介紹,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鑒別方法。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同時也是本節(jié)的重點。

本節(jié)教材與第一節(jié)教材相類似,本節(jié)教材也很重視實驗教學。例如,教材中對過氧化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介紹,都是先通過實驗給學生以感性知識,然后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編寫方式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能主動學習。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實驗,具有探索和設計實驗的性質,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能力。

在介紹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及它們的熱穩(wěn)定性時,采用了對比的方法,這樣編寫,可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記憶知識,也有利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材也重視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及化學史的教育。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方面的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法建議。

1.加強實驗教學??蓪⒁恍┭菔緦嶒炞鲞m當的改進,如〔實驗2-5〕可改為邊講邊做實驗??裳a充na2o2與co2反應的實驗,把蘸有na2o2的棉團放入盛有co2的燒杯中,觀察棉團的燃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反應及其應用。

還可以補充na2o2漂白織物的實驗,以說明na2o2的強氧化性。

na2o2的性質也可運用滴水著火這一引人入勝的實驗來引入。

2.運用對比的方法。對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質,可在學生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填寫表格。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

3.緊密聯系實際。

教學要盡可能地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對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學生說明在后面的課程里將會學到。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十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鈉的物理性質、結構及用途。

2.掌握鈉的化學性質、存在和保存方法。

3.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維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化學美。

二、教學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用品。

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引言)在人類已發(fā)現的一百多種元素中,有一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都為1的活潑金屬,由于它們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強堿,因此,又將它們統(tǒng)稱為堿金屬。

(板書)第二章堿金屬。

(設問)堿金屬的家庭成員都有哪些呢?(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后回答,并寫出其元素符號)。

(過渡)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討論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屬——鈉。

(板書)第一節(jié)鈉。

(學生實驗)請用鑷子從你們桌上的試劑瓶中取出一小塊鈉,并用濾紙吸干表面的液體(注意:不可用手接觸),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細觀察新切面的顏色(把切下的一小塊鈉留在玻片上)。

(設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鈉的哪些性質?(鈉的新切面呈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能用刀切,說明鈉的`硬度小)。

[板書]一、鈉的物理性質。

顏色狀態(tài)硬度熔點密度導電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鈉的樣品。

[演示]鈉的導電性實驗。把電極兩端插入瓶里的金屬鈉中,接通電源,可以發(fā)現串聯在線路上的燈泡發(fā)亮,提起電極,燈泡熄滅。(說明鈉的導電性很強)。

[學生實驗]觀察留在玻片上鈉新切面顏色的變化(鈉表面變暗,失去光澤。)。

(設問)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內的鈉能保持光亮的銀白色,而我們剛才切割的鈉卻不能呢?(玻管隔絕空氣,剛切割的鈉卻與空氣充分接觸,說明鈉與空氣中的物質發(fā)生了反應)。

[板書]二、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講解)na在常溫下可被空氣中的o2氧化成na2o,純凈的na2o是一種白色粉末。

(教師)請大家寫出鈉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氧化鈉)的化學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體)。

[思考]一塊鈉如久置在空氣中會發(fā)生哪些變化?

(教師)下面我們改變鈉與氧氣的反應條件,觀察現象是否同上。

(學生實驗)切一小塊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請一個同學描述所看到的現象,其他同學補充)(鈉首先融化成球狀,然后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固體)。

(現象分析)鈉融化成球狀說明什么?(鈉的熔點低)生成淡黃色固體說明在加熱時鈉與氧氣生成了一種與氧化鈉不同的物質,這種物質是過氧化鈉(na2o2)。

2na+o2=△===na2o2(淡黃色固體)。

(思考)根據na與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條件,分析比較na2o與na2o2的穩(wěn)定性。

(結論)na2o2比na2o穩(wěn)定。

[講解]鈉與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現象,生成了不同的產物。

(設問)鈉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屬單質o2反應外,還能和哪些非金屬單質反應?

(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na與cl2的反應)。

(講解)另外,鈉還可以和硫單質反應,甚至發(fā)生爆炸,生成na2s。

[過渡]鈉在空氣里很容易燃燒,如果鈉著火,能否用水來滅火?

(實驗)向你們桌上盛水的小燒杯里滴入幾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塊鈉(注意鈉塊只要綠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觸金屬鈉),并蓋上表面皿,觀察發(fā)生的現象(浮、熔、游、紅)。

(教師)請大家根據上述實驗現象,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1.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2.鈉為什么會熔化成一個小球?

3.小球為什么會在水面上游動?

4.滴入酚酞后溶液為什么會變色?

5.保存鈉的無色液體是否是水?

(學生討論及回答)。

(教師)通過以上實驗及討論結果,請大家歸納出鈉的性質。

[板書]2.鈉與水反應。

(演示實驗)在錐形瓶中裝滿水和帶有大頭針、漏斗和導管的膠塞做na與水反應的實驗,并檢驗生成的氣體。

(教師)由實驗現象可知,鈉與水反應還生成了h2。

[板書]2na+2h2o====2naoh+h2↑。

(投影討論)1.根據以上實驗討論及分析,你覺得鈉的化學活性怎樣?并與初中所學金屬活動順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應中,na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能否從原子結構方面來說明?

(結論)1.鈉的化學性質非?;顫?,與金屬活動順序表相一致。

2.鈉在上述反應中,化合價均由0價變?yōu)?1價,這是由于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之故,因此,鈉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具有還原性,是一種強還原劑。

(設問)通過對鈉的性質的討論,并參閱課本有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投影)1.鈉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態(tài)存在?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質中?

2.怎樣保存金屬鈉?為什么要這樣保存?

3.鈉有哪些用途?

(板書)二、鈉的存在及用途。

學生回答,投影并板書)1.鈉在自然界以化合態(tài)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質中,由于鈉的性質活潑,所以須密閉保存,少量鈉保存在煤油中。

2.鈉的用途。

a.制過氧化物。

—k合金用做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

c.制稀有金屬如ti、ta、ni等。

d.制高壓鈉燈。

(小結)鈉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tài)存在,有著廣泛的用途。

布置作業(yè)。

1.鈉能否和cuso4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說出理由。

2.鈉著火以后能否用水來滅火?

3.試分析鈉在空氣中久置所發(fā)生的變化及現象。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之前的章節(jié)中,已對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化學鍵做了詳細的介紹,為本章內容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節(jié)課中對晶體常識的介紹,則是以后學習各種晶體結構與性質的一個重要開端。關于晶體的常識本節(jié)教材的內容包括三部分:1、晶體與非晶體的區(qū)別;2、晶體的特點;3、晶體的制備。從教材看,本章首先從人們熟悉的固體出發(fā),把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大類,引出了晶體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從外形、微觀角度和物理性質等方面討論了晶體和非晶體的區(qū)別,并聯系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學生充分體會的化學的意義。晶胞是描述晶體結構的基本單元,是研究晶體結構的最基本概念,教科書利用圖片、比喻等方式介紹了晶體與晶胞的關系,并通過例子介紹了如何計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數。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物理的學習中,對晶體與非晶體在宏觀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微觀本質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運用在前幾個章節(jié)學習的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化學鍵的知識對本節(jié)課進一步學習。再通過設計合適的情境和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歸納出晶體與非晶體的各種性質。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學少年預科班,具有較高的實驗素養(yǎng)和理論知識以及對科學強烈的探究精神。所以本節(jié)課在知識的理論性上可以適當加深,滿足學生的需要。

三、設計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實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學方式,使學生自主分析晶體和非晶體的不同,激發(fā)學生探究晶體和非晶體本質區(qū)別的熱情。通過晶體和非晶體微觀上的本質區(qū)別,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宏觀性質上的區(qū)別,建立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思維方法。

建構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體會晶胞與晶體之間的關系;再以課本上的問題設置矛盾,通過學生自學討論,教師的適當點撥,總結歸納出一個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個數的計算方法,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四、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晶體與非晶體的本質差異。

2、掌握晶體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增強探究晶體結構的興趣,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辨證思維。

教學重點:晶體和晶胞的概念;晶體與非晶體的本質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晶胞的結構、晶胞中微粒數目的計算。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

目標達成預測。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十二

知識目標:

1、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不飽和這兩組概念的區(qū)別。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基礎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2、利用實驗和數據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實驗的分析研究,培養(yǎng)學生沿著“問題―實驗―分析―結論”的思路,以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jié)的中心內容是建立飽和溶液的概念。學生雖然對于一般物質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現象比較熟悉,但是對從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種種狀態(tài)卻很少思考。教材一開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無止境地溶解糖或食鹽這樣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到要討論的問題中來。接著教材分別安排了兩組實驗[實驗7-2]、[實驗7-3]和[實驗7-4],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只要條件固定,物質是不會無限制地溶解在溶劑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為依據,通過教師的歸納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飽和溶液的概念”。

1、通過[實驗7-2],學生應該了解:

(1)要判斷物質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須確定“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兩個條件。

(2)當這兩個條件不變時,物質溶解的確都各有其限度。學生有了這兩點認識之后,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當溶質溶解達到它的限度時(如果條件不變),溶液就處在一種特殊的狀態(tài)即飽和狀態(tài)。這時的溶液就是該狀態(tài)下此溶質的飽和溶液。

如何教學生判斷是否達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繼續(xù)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這是利用可直接觀察到的宏觀現象作為判斷溶液飽和的一個依據。但是利用“有固體剩余”來判斷溶液已達飽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為前題,否則就沒有意義。

[實驗7-3]和[實驗7-4]通過分析可以得到下列關系:對于大多數溶液來說:

(1)說明當改變飽和溶液的任何一個條件時,飽和溶液的狀態(tài)都會被破壞,成為“不飽和溶液”。

(2)從反面證明飽和溶液定義的敘述必須有兩個前提為條件,否則就沒有意義。

(3)客觀上向學生介紹了使飽和溶液變?yōu)椴伙柡腿芤旱膬煞N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至于相反過程,即由不飽和溶液轉為飽和溶液,由于可能會引起物質的結晶析出,在本節(jié)暫不宜展開討論。

2、為了消除學生把溶液的濃稀與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混為一談,教材作了一段專門敘述。

通過[實驗7-5],利用剛剛建立起來的飽和與不飽和概念及其判斷方法,來分辨濃溶液與稀溶液,以及它們跟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區(qū)別,是很有說服力的,教師應很好利用這段教材,或講解或指導閱讀。在討論時一定要向學生指明,溶液的濃稀,是指一定量溶劑中溶質的相對含量不同而言,與溫度是否變化無關;飽和與不飽和是指溶質是否達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溫度和溶劑的量兩個條件的制約,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與溶液的“濃”、“稀”無關。

教學建議。

(1)邊實驗、邊分析、過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他們積極思維,逐步建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師演示實驗并給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分析,逐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和區(qū)分不同概念的比較能力。

氨基酸高中化學教案篇十三

"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為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第四章《幾種重要金屬》第四節(jié),本節(jié)課共兩課時,我說課的內容為第一課時《原電池》。準備從如下四大方面展開說課.

一、說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該節(jié)內容為高中電化學的開始,在此之前學生學習過的氧化還原反應,能量之間轉換,電解質溶液,金屬活潑性等化學知識及物理電學的相關知識,已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了一定知識儲備;同時原電池的原理又為后面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其它常見電池的原理及電解原理等重要電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它是電化學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核心內容.

作用:本節(jié)內容對發(fā)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實踐再回歸理論以及知識系統(tǒng)化及結構化的形成都起著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依據: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本課的特點及本著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學習,獲得有效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為出發(fā)點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及構成條件。

(2)能正確書寫電極反應式和電池總反應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

(1)讓全體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問題意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

(2)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實踐等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3)學會與他人合作,主動交流.

(三)、教學重點:了解原電池的反應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依據:1、依據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內容的要求。

2、電化學的基礎和核心地位。

(四)、教學難點:原電池的反應原理。

依據:該內容特理論性強,抽象,難理解。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立電子在原電池正負兩極轉移的微觀模式。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情境激學法2.探究實驗促學法輔助教學法4.歸納、演繹法。

學法:

1.實驗探究法2.歸納演繹法。

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在教材中沒有把教材內容作簡單,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習來重新組織,站在改組和重建的高度來審視教材,把教材內容做為了解學科科學的生長點,以學生探究實驗貫穿始終,將學生置身于一個動態(tài),開放,個性,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體驗類似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

本節(jié)課讓學生采用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元化學習方式,對于更好地展現學生多元智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智慧潛能,學會與人合作,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引課:創(chuàng)新實驗:西紅柿電池使音樂賀卡發(fā)出美妙音樂。

(二)教學重點一:原電池工作原理。

突破方式: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變教材驗證實驗為探索實驗。

依據:

1.教材演示實驗不便于所有學生觀察,缺少學生的參與,不能充分發(fā)揮不學生自身主體作用。

2.建構主義鼓勵學生運用他們自己的經驗,讓學生去學會發(fā)現并作出相關鏈接,主動構建有成效的內化了的,適合于自我的知識意義。

具體做法:

教師設置幾個有梯度,和層次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討論在有限的時間里經過討論讓學生在自主交流的過程中澄清了鋅銅稀硫酸原電池產生電流的原因。

討論結束,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裝置中確實存在電流且證明電子的流向是從銅片流向鋅片。以上問題的提出在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及求真務實的優(yōu)秀品質,告訴學生實驗結果的分析要靠實驗證據不憑主觀臆斷想當然。

實驗結束教師收斂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來給原電池下定義。從而完成學生思維從一般到特殊,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這一質的飛躍。

投影生活中常見電池:如干電池,蓄電池,充電電池,高能電池圖片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以上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造體驗,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的學生問題意識獨立操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充分培養(yǎng)。

(三)、教學重點二:掌握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沒有的開放性探究實驗。即給定多種藥品(電極:鋅片兩個,鐵釘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銅,酒精,四氯化碳四種溶液和電流計儀)讓學生自行設計并探究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依據:

1、sts教育觀重視把科學看成是一種學習過程,認為能對自己的結論進行論證比單純地得到指向結論的結果同樣重要或更重要。

2.實驗方法論認為,化學實驗功能的體現,不僅僅在于獲得所謂正確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究過程。

3、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也將探究性學習確定為為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谝陨显颍掖竽懱幚斫滩?,將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這一講授性知識變?yōu)閷嶒炋骄啃詫W習。

該實驗具有一定開放性和發(fā)散性所以教師適時拋出問題啟發(fā)學生引發(fā)討論如何確定探究的方向,如何處理實驗中三個變量關系,如何逐一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原電池構成的一般條件。學生依據可行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實驗,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對所得多種實驗信息進行篩選,對比,分類,加工選取有用信息,運用歸納演繹等思維方式,得出正確結論。

該做法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求知,學會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種信息及信息資源,同時學習者之間通過討論,交流,用集體的感知來豐富,強化個人的概括,通過學習者之間的交叉反饋來強化,矯正,豐富個體的探究結果,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與分享意識。在實踐活動理性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的上升,不僅促進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斷力等多方面得到發(fā)展。

(四)化學史教育:教師講述伏打電池發(fā)明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五)小結:

采取學生先小結,老師后總結的方式,

目的:1、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2、實施以主動建構為基礎的精簡教學策略,以圖表的方式直觀讓學生清楚本節(jié)的內容要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

(六)練習:為了落實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構成原電池的原理及構成條件而設。

(七)作業(yè):

家庭小實驗:制作水果電池。

目的:該實驗為開放性創(chuàng)造實驗對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將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外。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調動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升華創(chuàng)造意識。

四、說板書板書直觀清楚揭示本節(jié)教學兩個重點。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64174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