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一
我在家里認真讀了《有效教師》這本書,《有效教師》關注的是學校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注重過程,我感受到書中字里行間流露著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情、對學生的摯愛,散發(fā)著教師的智慧的光芒。這本書主要是寫教師的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情、對學生的摯愛,散發(fā)著教師的智慧的光芒。細細品味它,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前進的方向,收獲良多。
在這本書中,寫了諸多名師成長的經歷,這些經歷告訴我們:教師的成長,首先取決于對教育事業(yè)的態(tài)度。有什么樣的精神態(tài)讀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生活來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態(tài)度的創(chuàng)造與給予。教書時間長了,有的教師教學碩果累累,但有的教師卻停滯不前,似乎對工作失去了熱情。是什么造成了這巨大的差別?就在于他們持的態(tài)度不同。平庸者經常埋怨出身低微,埋怨領導偏見,而很少靜下心來想想自己。魏書生說過:“埋怨環(huán)境不好,常常是我們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學生不好教,常常是我們方法太少?!北姸嗟某晒φ咭辉俑嬖V我們,不管處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只要你有奮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會自覺地去改變自己把外在的壓力轉化成巨大的動力,不斷地學習,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背晒υ从跓釔?,讓愛伴我們走向教育的高點?!队行Ы處煛愤@本書從有效教師的內涵與發(fā)展目標、發(fā)展環(huán)境、有效教師的核心素質、發(fā)展策略和發(fā)展性評價等方面為學習者提供基本理念和實踐報告指導。
《現代漢語詞典》對“效”的解釋是“效果,功效”,其詞條包括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綜合起來就是各種力量、做法或因素產生的結果和作用。
有效就是高效能。“效能”主要指辦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據。高效能就是效果、效率、效益的綜合體現??梢哉f:注重效果、提高效率、改進效能、追求效益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日夜探尋、反復實踐的課題。
大教育家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作為教師也要善于反思。教師反思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是讓教師體會到反思意識的重要價值和反思能力對專業(yè)成長的作用,教師反思能力培養(yǎng)的重點是讓教師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依據,通過回顧、診斷、自我監(jiān)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的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的思索與修正,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即教師以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行為及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其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
具體而言,教師要善與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進行反思,也要善于通過閱讀思考反思比較自己的實踐效果,從其中發(fā)現差距。
《有效教師》不像平日里的理論書籍那樣枯燥無味,整本書中都自自然然的書寫著教師對教育的熱愛,字字散發(fā)出來的是執(zhí)著的人才有的努力與付出;句句相連的是傾心于教育的人才有的思考與奉獻;篇篇傾談的是充滿熱忱的人才有的智慧與希望。
正如文中的提問“什么是有效教師?我怎樣成為一名有效教師?這需要多長時間?”這么簡單的幾句深深地吸引了我,這不正是我內心的疑問嗎?多少個日日夜夜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賞了兩邊的風景,卻看不到前方的路標,低頭前行的那份茫然讓我的內心格外苦悶。順著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讀下去,一切都讓我豁然開朗。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二
“他們將活下去,在這塊古老貧瘠的土地上,收獲雖然微薄、但確實存在的希望?!眲⒋刃勒f。
為拯救銀河系中更多的生命,地球面臨著一場文明等級檢測。與此同時,一位鄉(xiāng)村教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燭光中向大山里的孩子們講授著牛頓三定律。教師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場關乎地球存亡的文明測試卻降臨在了這群孩子的身上,“數字宇宙廣漠的藍色空間中突然響起了孩子們清脆的聲音:‘當一個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它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钡厍虻靡源婊?,生命得以延續(xù),文明的孤獨進化就像小說中出現的火一樣,雖然微弱,但總是一次次燃起。
小說中的火有四種。
第一種火,灶火。小說中第一次出現“火”是在介紹簡陋的鄉(xiāng)村小學里,孩子們圍坐在灶邊的場景,“當冬夜降臨時,娃們圍在灶邊,看著菜面糊糊在大鐵鍋中翻騰,灶膛里秸稈桔紅色的火光映在他們臉上”。這也是人類對“火”最初的認識和用法,即用火熟食。這第一種火也是關于“生存”與“生命”的“火”。
第二種火,燒香、燒紙的火光。在鄉(xiāng)村教師病倒時,孩子們會為他燒香和燒紙,這里孩子們“燒香、燒紙”的行為象征著偏遠山村的愚昧和迷信,而“鄉(xiāng)村教師”的作用是“燃起科學和文明的火苗”。“他用盡了一生在娃們的心中燃起科學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籠罩著這偏遠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像這深山冬夜中教室里的那根蠟燭。”
第三種火,蠟燭。在破舊的學校停電時,老師會借著蠟燭的微光給學生上課,這蠟燭點了三根依舊不足以照亮黑板,但師生們都“默契”地不再加蠟燭,因為蠟太多了也是點不起的。“燭光中,他看到下面那群娃們的面容時隱時現,像一群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拼命掙脫黑暗的小蟲蟲?!痹卩l(xiāng)村教師臨死時,“燭光”再次出現?!耙股盍?,燭光中,全班的娃們圍在老師的病床前。”燭光成為照亮這黑暗的唯一光源,也成為了老師腦中最后的影像。
鄉(xiāng)村教師自己就像一根蠟燭。在生命的最后,他知道,自己生命的蠟燭已燃到根上,棉花倒下了,把最后的一小塊蠟全部引燃了,一團比以前的燭苗亮十倍的火焰熊熊燃燒起來。
第四種火,救人時的火把。鄉(xiāng)村教師回憶起自己的老師是如何在狼群中舍棄生命而保護自己的場景,“教師在送往鎮(zhèn)醫(yī)院的路上就咽了氣,當時在火把的光芒中,他看到了老師的眼睛,老師的腮幫被深深地咬下一大塊,已說不出話,但用目光把一種心急如焚的牽掛傳給了他,他讀懂了那牽掛,記住了那牽掛?!蹦敲催@份牽掛究竟是什么呢?是希望,是不放棄,更是一種悲壯而慘烈的文明的傳承,它最終成為了寄托在娃們身上的希望。
四種火以四種不同的方式燃燒著,它們或熱烈,或微弱,卻都完整屬于娃們和鄉(xiāng)村教師。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三
教師心得體會是一種寶貴的經驗總結和自我反思的過程。而教師需要讀書來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讀書后的感悟和體會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應對教育工作中的各種挑戰(zhàn),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學服務。下面將從讀書的必要性、讀后感的重要性、體會的具體內容、如何應用讀后感以及讀后感帶來的變化等幾個方面來探討教師的讀后感體會。
首先,讀書對教師來說是必要的。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而讀書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過讀書,教師可以接觸到各種知識、思想和觀點,在豐富自己的知識面的同時,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維方法和教學理念。讀書不僅能夠增加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經驗,還可以培養(yǎng)教師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
其次,讀后感對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讀后感是教師對所讀書籍的感受和思考的總結與反思。通過寫讀后感,教師可以系統地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思緒,深入思考本書的主題和觀點,并與自己的教育實踐相結合。讀后感既是對書本知識的再理解和再認識,也是對自己教學經驗的一種反思和總結。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
然后,教師的讀后感內容非常豐富多樣。教師可以對書中的觀點和思想進行分析和解讀,可以從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出發(fā),對書中的理論進行評價和實踐探索。教師還可以對書中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思考和應用,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讀后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問題,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探討,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所讀書籍的內容。
接下來,教師應該如何應用讀后感呢?首先,教師可以將讀后感寫成一篇小論文或者教學實踐報告,與同事分享和交流;其次,教師可以將讀后感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極應用書中的方法和策略,并進行實踐探索;再次,教師可以將讀后感整理成課程大綱或者教學設計,為自己的教學提供指導和參考;最后,教師可以通過編寫教案、分享經驗等方式,將自己對書籍的理解和應用分享給更多的教師和學生。
最后,讀后感給教師帶來的變化是顯著的。通過寫讀后感,教師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教學能力,增強自信心和教育自覺性;通過分享和交流,教師可以與他人進行思想碰撞和知識共享,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路;通過應用讀后感,教師可以將書中的知識和理念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和教學成果;通過讀后感的總結與反思,教師可以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自己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綜上所述,讀后感是教師經驗總結和自我反思的重要形式,對教師的個人成長和職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讀書后的感悟和體會可以拓寬教師的知識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讀后感的內容豐富多樣,可以從多個角度對書中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和應用;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應用讀后感,將書中的知識和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實踐;讀后感的寫作和分享可以帶來顯著的變化,提升教師的思維能力和教學能力,拓寬教師的視野和思路,提高教師的教育工作質量和水平。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讀書,并及時總結自己的讀后感,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四
感想結束。
短短82頁,拉開一個數萬光年的畫軸。聳起的時間軸上,近乎在其極值的太古人敬畏地面對群星,而時間原點處的人們用100光年的禁航帶,小心翼翼的保護著僅存于太古的那份壯麗和神秘。
摘抄:
如果沒有高級文明的培植,他們還要在亞光速和三維時空中被禁錮兩千年,至少還需一千年時間才能掌握和使用湮滅能量,兩千年后才能通過多維時空進行通訊,至于通過超空間躍遷進行宇宙航行,可能是五千年后的事了,至少要一萬年,他們才具備加入銀河系碳基文明大家庭的起碼條件?!?/p>
參議員說:“文明的這種孤獨進化,是銀河系太古時代才有的事。如果那古老的記載正確,我那太古的祖先生活在一個海洋行星的深海中。在那黑暗世界中的無數個王朝后,一個龐大的探險計劃開始了,他們發(fā)射了第一個外空飛船,那是一個透明浮力小球,經過漫長的路程浮上海面。當時正是深夜,小球中的先祖第一次看到了星空……你們能夠想象,那對他們是怎樣的壯麗和神秘啊!”
最高執(zhí)政官說:“那是一個讓人向往的時代,一?;覊m樣的行星對先祖都是一個無限廣闊的世界,在那綠色的海洋和紫色的草原上,先祖敬畏地面對群星……這感覺我們已丟失千萬年了。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五
魏書生是中國教育界的一個奇跡。教學二十多年,無論什么樣的班級,經過他的點化,學生快樂健康,班風積極向上,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的教改教育理念新。已成為我們進行教育改革的楷模。
本書從教書篇、育人篇、修身篇、管理篇等四大方面的`100多種實際情況展開教育漫談,全面實在又實用。本書以大量生動感人的事例,向我們講述了他自己的教學工作經驗,蘊含深刻的哲理,令人心悅誠服。
魏老師是一位語文教師,一位中學語文老師。他教兩個班的語文兼班主任,每個班學生人數將近九十人,還擔任學校的領導工作,大部分時間他要開會、應酬客人、寫書稿,很長的課文都是自學!應該說魏書生不是一個勤快的老師,瞧,“我沒批改過一本作業(yè),沒批改過一本作文,除統考外,我沒搞過測驗、考試。但我教會了學生怎么樣留作業(yè),怎么樣批改作業(yè),怎么樣批改作文,怎么樣出考試題。一學期的教材,我只用三十多節(jié)課就講完了?!笨伤膶W生每次考試成績都遙遙領先,甚至超過重點中學的考試成績。他能把語文教得如此輕松,如此成功,不能不讓我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
“我覺得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碰到的是學什么的問題……于是我便和學生商量討論,畫出了“語文知識樹”……分枝下面還有小枝和杈,學生按照語文知識樹去學語文,就像司機按照交通路線圖駕駛汽車到沒有去過的地方,做到了心中有數。正因為魏書生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怎么讀總體語文書,怎么讀一類文章,怎么制訂語文學習計劃,怎么布置作業(yè)等等,他的學生才會還給了他一個奇跡。
雖說魏書生是一名中學教師,但這些方法的確很有借鑒的地方,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一切都是適用的,什么時候能像魏老師一樣能做到事半功倍,還需要我們自己的親身實踐。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六
《鄉(xiāng)村教師》是劉慈欣的一部短篇小說,同《三體》相比《鄉(xiāng)村教師》無疑是正能量的,文中的銀河系文明并不像《三體》中的那樣內卷到極致。相較于三體中則是冷酷的黑暗森林,《鄉(xiāng)村教師》這部小說處處滲透著的神級文明對“原始”文明的尊重和對“廣義”生命的珍惜。
圖片“他們將活下去,在這片古老貧瘠的土地上,收獲雖然微薄、但確實存在希望”這是《鄉(xiāng)村教師》一書的結尾。小說中一個鄉(xiāng)村教師帶來的希望,是孩子們的未來,同時在宇宙銀河碳基聯盟和硅基聯盟的戰(zhàn)爭下也是人類的未來。
在現實中有數不清的鄉(xiāng)村教師在邊遠的山區(qū)支教,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我們只知道他們像小說中一樣為這偏僻的山區(qū)帶來了一絲希望。這希望就像是一簇星火、一支蠟燭雖然微弱但卻堅強的燃燒在人們的心中。這一絲的光明就像一枚種子,雖無法破除根深蒂固的愚昧和迷信,但總有一天會發(fā)芽和成長。用原文中的話來說“他用盡了一生在娃們的心中燃起科學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籠罩著這偏遠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那么的渺小,像這深山冬夜中教室里的那根蠟燭。”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職業(yè)不同于其他,除了腦力體力勞動,更在于對心靈的塑造、知識文化對的延續(xù)和對精神文明的傳承。
小說中以偏遠鄉(xiāng)村與銀河系種族、幾個小孩子與整個地球人類文明、平凡與偉大對比之下形成強烈的反差,文中的教師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內讓學生們記住的知識成為了拯救人類的關鍵,體會文中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作者的筆下成為了一種意境,并在這強烈的對比下升華到了極致,帶來無與倫比的震撼。
人類個體在整個地球文明下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而人類文明在整個宇宙下也是微乎其微,在其他強大文明面前,我們就像是一個襁褓之中的嬰兒。在世界上我們看不到的山區(qū)角落中,仍然有著這個一群人,為人們帶來火種帶來希望。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七
今日讀第三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和教學各階段的相互依存性”。該條明確主要是講給小學教師的。
常常聽很多家長私下里閑聊:小學階段不重要,學不學無所謂,在小學里,玩就行了。其實,這種認識完全錯了,并且是大錯而特錯。這讓我這個既是老師又是媽媽的行者來說,深感內疚,而悔之晚矣!
為何語文成為孩子的絆腳石?最終原因是在小學里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我真希望時光倒流,讓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我就認識蘇霍姆林斯基,讀到這本書!這個建議并不是在批評孩子的老師,而是在給很多家長提個建議:大量閱讀并不只是老師的責任。
書中說到: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現在認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所以我要求我的學生大量閱讀,做到早讀經典,暮有感悟,周周讀名著。課堂上更是給他們提供有效的時間,大量背誦美文美篇。雖然見效很慢,但這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
任重而道遠!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八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該書的作者,王曉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師觀念更新、語文教學改革、家庭教育。已發(fā)表的專著有《尋找素質教育的感覺》,《走進孩子的心靈》等。
我們今天怎樣做教師?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光激情燃燒是不行的,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專業(yè)水平。此書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系問題、管理問題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教育不是為了把孩子弄得讓老師滿意,而是為了讓他自身得到切實的發(fā)展。恕我直言,愛失望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是無論現實情況如何令人沮喪,都堅定地朝自己設定的方向前進的人。哪怕只能往前挪一寸一分,他也不放棄。
為別人當人梯和把別人當人梯是同一種思維方式的兩個極端,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缺乏平等意識。人有人的尊嚴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當人梯這句話奉為師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師和學生,都應該是人,這人本意識告訴我們,平等不僅僅是個概念。
不是教師只有犧牲了健康、家庭、親情這些大家視如珍寶的東西之后,才能獲得社會和大眾的認可?難道我們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為了證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偉大嗎?我們需要的是現代人的師德,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樣活著,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自主權的。千萬別擺出一副純潔受害者的樣子,說自己不得不這么做。
感受:師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時,還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這是應該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當不好老師這個新時代的社會角色。
師的生活是封閉的、單調的、線性的、片狀而缺乏立體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床灰姶巴獾纳睿惺懿坏缴鐣淖兓?,與人談話插不上嘴。除了幼兒園的那點事,幾乎沒有談資。在社會一般人的眼里,就是幼稚。在幼稚之外,又加了一層自卑——這是一種低效率、低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方式??萍己坎桓?、不斷重復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覺。這是教師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對幼兒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是無法培養(yǎng)出開放的、生機勃勃的、全面發(fā)展的充滿創(chuàng)新精神的幼兒的。
感受:對于我們個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復、低效的勞動,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尋職業(yè)生活的幸福感。讓自己生活得身體忙碌但內心輕盈。
王曉春老師這些酣暢淋漓的名言警句,無時無處不體現了王老師的睿智和深邃。而這些恰恰是我們這些青年教師所欠缺的。
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其實這些都只說了一半。因為,對于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chuàng)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則認為:教育首先是一種服務,教師是一種帶有濃厚服務性質的職業(yè)。一種為每一個幼兒健康成長提供幫助的服務,一種為社會培養(yǎng)健康健全的人類的服務。也惟有如此,作為教師心懷一種服務思想,才可能從過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誤區(qū)中走出來,走進幼兒,親近幼兒,關心愛護幼兒,只有這樣才能為他們提供最切合實際的東西,才能為他們鋪設好最適合他們的道路,讓他們茁壯成長。作為當代的教師還應該善思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教師應該是個思想者。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個有心人,去認真總結工作的得與失。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機會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傊?,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師,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進取,不斷攀登,與時俱進,才能去迎接一個新的挑戰(zhàn)!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九
苗素鋒這兩天看到《小學青年教師》中“應用題教學研究”這篇報告感觸良多。一方面,在小學教學應用題時采用目前流行的“分類型、給解題模式”的`教法所產生的弊端和給學生造成的損害。這種損害在小學階段雖然不十分明顯,但是已經看到一些,到了中學就更清楚地顯示出來。因而問題也就更為嚴重。這說明采用目前流行的教法,在小學教學中沒有真正給中學學習打好基礎,相反地給進一步學習數學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學生沒有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靠死記硬套公式,是無法進一步學好數學的。
這一點很值得我深思,并加以改進。另一方面,緊密聯系等式的性質,加強用方程解應用題,不僅有利于掌握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而且有利于中小學的銜接。從而也進一步說明,按照現行教材中對應用題教學的處理方法進行教學,基本上是可行的,不需要另外補充什么結語和解題公式。關鍵在于緊密聯系分數乘法的意義,加強應用題之間的聯系,指導學生具體分析題里的等量關系,根據已知未知的不同確定解法。實際上有不少老師是按教材的精神教的,收到較好的效果?;叵胱约涸诮虒W列方程解應用題時,有的環(huán)節(jié)還處理的不夠恰當,需要進一步思考和研究。最后,值得我深思的是,在肯定近幾年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有很大提高的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確實還存在教法不夠靈活的問題,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培養(yǎng)出大量的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新型人才。要提高民族素質,除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外,還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而提高科學文化素質,不僅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發(fā)展,使其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傊?,作為一線工作者在實際教學中,我還應不斷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多讀些書以補充自己工作中的需求。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十
教師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責任人,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推進和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的成敗。為貫徹實施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新課程改革,我深深感到必須重視和加強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需要,更是學校發(fā)展和推進新課改的關鍵。
讀過這本書之后,我認為應該做到這幾方面:
首先,樹立責任意識,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教師肩負著重重的使命,讓學生有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識,教師應先作出表率。
其次,轉變教育觀念,沒有正確的教育觀作為導向,就不會有教師扎實有效的創(chuàng)新實踐,也就不會形成較強的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再次,掌握先進的教育技術,不被現代社會所淘汰。一起努力吧,年輕的心注定我們會成功。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十一
讀了葉老的《如果我當老師》,讓我感受頗深??戳怂麑處熯@個職業(yè)的詮釋,對培養(yǎng)學生的看法,使我對教師這個職業(yè)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讓我明白了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老師,為我的教師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我的感想。
首先,小學教師怎么做?葉老認為應該真心認學生作朋友。是的,真正的朋友是無話不說,肆無忌憚的。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園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站著給孩子上課和蹲下來給孩子上課效果是不一樣的,蹲下來和跪著又是截然不同的?!逼鋵嵾@句話就是在說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你的課堂會更精彩。所以,老師和學生之間只有建立了朋友關系,才能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放下架子,蹲下身來,真正做到民主和尊重,為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而努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平時我們要注重學生各方面習慣的培養(yǎng),從點滴小事做起。這與我們學校推行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活動恰好符合。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對孩子們以后的發(fā)展也會產生深遠影響。還要特別注意養(yǎng)成孩子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發(fā)展他們的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情緒。
三、把時間留給孩子。葉老說:“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闭n堂上與他們共同探討,交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教他們處于主動的地位,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學習,自己解決更多的'問題。
四、杜絕體罰。葉老說:“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或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損傷,卻永遠不會磨滅?!睂τ谔厥獾暮⒆?,切記不能沖動,找出原因對癥下藥,用心去和他們交流。在孩子們的眼里,老師就是愛的化身,孩子們需要愛的陽光普照,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
五、經常與家長溝通,待其如友。孩子們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做好家長工作,及時溝通,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有助于孩子們好習慣的養(yǎng)成。與他們做朋友,,就像葉老說的:從行為、語言、態(tài)度上表現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們的子女弟妹好,誰不愛自己的子女弟妹?還肯故意與我不一致。
葉老所處的時代逐漸遠去,但他的教育思想永遠新潮,永遠適用,作為一名新教師,我還要虛心學習,不驕不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向著合格教師的方向前行!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十二
《教育與幸福生活》是李鎮(zhèn)西老師主編的《教育新視界叢書》系列書的一本小書。作者王君老師說:“教育,乃是發(fā)現、創(chuàng)造、享受幸福生活的藝術?!彼裏釔蹖W生,衷情教育,她在教育的紅塵中執(zhí)著追尋詩意教育,在現實的教育困惑中思索教育理想,她帶學生去瘋去鬧去批判,去發(fā)現、去感受、去創(chuàng)造,因此她和她的孩子們感到:每一天都是金子!
我在讀過《教育與幸福生活》一書后,體會到怨天尤人不會帶給你幸福,碌碌無為也不會帶給你幸福。只有懂得去尋找陽光普照的地方,懂得放棄憂傷的人才會自己創(chuàng)造幸福。教育在我看來有時是枯燥的、有時是煩惱的、有時是開心的、有時是充實的、有時是疲憊的、有時是無奈的,這其中的百般滋味有時真的讓我頭暈腦脹。而王君老師的《教育與幸福生活》,它告訴我們教育是幸福的。
當我讀完《愛如潮水》、《教而不思則罔》、《源頭活水》等篇章后,我對“教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教育”首先是一個內心成長的過程。教育是對人的精神的延伸和拓展。而以前的片面追求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其實都只是停留在教育最初級的層面上。這時,我好像又看到了明天的我——她感到和孩子們交往是一種快樂,她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因為愛孩子尊重孩子,所以她對美、對真、對善具有非凡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因為對孩子的信念,她因此獲得對生活的信念和對自己的信念。由于愛孩子尊重孩子,她更愛自己更愛生活,她因此被源源不斷地灌注著創(chuàng)造生活的力量。她在幸福別人的同時也幸福了自己。------“教育,乃是發(fā)現、創(chuàng)造、享受幸福生活的'藝術”!
我十分欣賞王君老師的觀點:教育的幸福,還體現于教育細節(jié)的幸福。這些幸??赡苁墙處熀蛯W生之間的眼神,微笑,淚水,叮嚀,撫慰……它們也許不一定能夠直接帶來班級流動紅旗,帶來很高的升學率,帶來領導的表揚進而獲得顯赫的榮譽,但無數的幸福的細節(jié)便構成了校園生活全部的美麗和教育生命的所有的魅力。
做教師是一個既累人又很累心的工作,但同時又有不少快樂。其中一種重要的快樂就是在班上,我都會遇到我特別崇拜的學生和特別調皮的學生。回想自己實際教學過程中有過成功的案例,但也有一些自我感覺學生太讓人失望,就以順其自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想想其實不管什么樣的孩子,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我們應該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學生,用賞識的語言去說孩子。無論是什么樣的學生,他們身上都有優(yōu)點,也都有缺點,要善于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才能不斷走上成功之路。
現在我的教育座右銘中又加上了一個詞語,那就是“幸?!薄敖逃且环N生活,自然的、健康的、睿智的、詩意的、幸福的生活。”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十三
近期我讀了打造《你的第56號教室》系列之10——《教師怎樣駕馭課堂》。
這本書是分專題介紹的,每專題都有相關案例指導。其中“積極的表揚讓課堂活起來”這一專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知道,簡單的表揚會導致孩子求知不深入,淺嘗輒止。比如朗讀課,學生朗讀后,有的老師給予表揚——“讀得不錯”,“讀得真好”,這種贊揚性的評價,缺乏針對性,學生感到不知如何處理或處理不好的地方得不到指導和糾正,何談能力的提高?還有諸如“你真棒”“你真好”這類表揚,棒在哪兒?這種表揚不要也罷。因此運用評比型表揚要讓學生在對比中,知道自己好在哪里,知道自己如何提升自己,從而在后面的教學中積極表現。反之,倘若教師評比引導和評比方式不恰當,不但不會利于教學進行,還會影響教學秩序。
渴望關注,渴望欣賞,渴望贊揚,是人的正常心理需要,溫情話語,鼓勵的言辭,不只是優(yōu)秀生才能領會,那些被認為是調皮搗蛋的“壞孩子”同樣能從中吸取力量;甚至,這些話語對他們來說,更加珍貴和更具感染力!
首先,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其次,潛心備課工作,運籌教學方略。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證。可以說,不備課就不能上課。備不好課也上不好課。第三,重視情感投入,營造學習氛圍。教學過程不單純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第四,啟動教育機智,提高應變能力。課堂教學中偶發(fā)事件的處理直接反映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高低。
教師讀后感教育方面的篇十四
最近讀了一本書《鋼琴教師》,在此與各位家長及老師分享一點心得。
《鋼琴教師》是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的作品,200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書中描寫了如同共生體一樣不正常的母女關系。有著典型小市民心理的母親把女兒當成實現進入上流社會的愿望的工具。女主角埃里卡從小生活在母親的卵翼下,生活中只有鋼琴,雖年齡已經進入而立之年,仍然時刻處于母親的監(jiān)視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小市民一心往上爬、擠入上流社會的卑瑣心理,與外界隔絕、令人窒息的狹小空間嚴重摧殘了人的個性成長與發(fā)展。埃里卡的人生悲劇無可避免了。
作為一個母親,讀完這部文學作品,首先反省自己有沒有有意無意對孩子犯了這種錯誤。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都不至于這樣迫逼孩子。但是要警惕的是,別讓孩子來替你完成夢想。別以愛之名傷害孩子。孩子首先是一個個體,我們作為家長起的作用是引導、鼓勵。任何人都不能侵占別人的人生,否則就如埃里卡母女那樣,都沒有幸福的人生。作為家長,我們的人生也是需要不斷進步的,這樣才能與孩子教學相長。
埃里卡時時處于監(jiān)視的痛苦人生令我再次反省,自己應該在孩子的童年起什么作用,起多大作用。最近看到一篇報道,講到要給孩子“留白”,讓他有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表達出愉快正面的感情。孩子寫日記時,我常常教他寫“我很開心”之類的句子。孩子有時就會脫口而出:“我其實一點都不開心啊!”后來我頓悟了,要尊重孩子的感情,讓他從小學會表達真情實感,而不是為了討好老師或是家長寫一些假大空的話。
只有擁有自己人生的人才配擁有幸福。這是《鋼琴教師》這部文學巨著給我的一點啟迪。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38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