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只有成功的一面,失敗同樣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健康飲食對于保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我們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總結可以從各個領域中獲取靈感,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不同的經(jīng)驗和觀點。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一
四、注意避免“題海戰(zhàn)術”歷史教學過程是對歷史事件的一個再現(xiàn)和反思的過程,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更強調(diào)學生從情感上、思想覺悟上對歷史知識的把握,這就要求我們決不能以“以成績論英雄”的舊觀念來作為看待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把握情況的判斷標準。部分老師則忽視了重點,把側重點放在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再現(xiàn)和題目的把握上,故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把大量的知識點背下來,把大量歷史題打在屏幕上,一節(jié)課就是學生背書,做練習,這種教學方法可能在提高學生成績發(fā)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會隨之煙消云散。首先,在許多學生陷入題海苦不堪言,已經(jīng)對學習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情況下,這樣的教學固然運用到了計算機展示題目的優(yōu)勢的一面,但是對學生是沒有吸引力的,把本來就該是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變成枯燥機械的解題訓練,窒息了學生的思維,這與提高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目標是相悖的。相反,現(xiàn)在需要引導學生講究解題質(zhì)量,獨立思考,善于反思,養(yǎng)成自己歸納總結的習慣。所以只給一個簡單答案,沒有分析的提示,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基本情況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的題庫,實際上是一堆“現(xiàn)代化垃圾”。所以,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通過計算機提供的圖片、視頻、故事讓學生去反思,去領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決不能只是為了考試而教學,把一大堆題搬上屏幕,嚴重制約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思維能力。五、注意教學思維的優(yōu)化現(xiàn)代教學更強調(diào)對學生的引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更突出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媒體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換與傳遞的過程,是上述諸方面共同組成的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在教學之前教師的備課活動十分重要,對書本知識重難點的把握,對學生心理活動的掌握,對相關資料的編排,都顯得尤為重要。一堂成功的計算機歷史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根據(jù)授課的內(nèi)容、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編制適合學生實際和有特色的教學軟件,選準最佳作用點和最佳作用時機,講究實效,緊緊把握歷史教學的一條主線——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思維去看待問題。讓學生去感悟歷史,提高覺悟。所以優(yōu)化課件十分重要,哪些知識點必須突出,哪些歷史事件通過哪些精練的資料去陳述、鋪墊都要做到精益求精,不該用時就不用,該少用時不多用,使制作出來的教學軟件能激發(fā)學生的無限遐想和創(chuàng)新思維,為學生營造一個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空間。然而,在我們的教學中總會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總喜歡把一大堆相關史實不分青紅皂白一股腦搬上屏幕,書本上有的也不例外,看起來一堂課容量十分充足,實際上效果卻并不理想。比如有個老師在上《三國鼎立》時,首先把有關曹操、劉備、周喻等介紹打出來,再介紹了三國中3個相關的典故,還有各種視頻涉及3個,書本上的地圖也全部放在課件里,書本的內(nèi)容幾乎原本搬上,還有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詞,林林總總加起來課件達四十多頁,整堂課簡直成了教師的一言堂,速度奇快,另學生無法跟上思路。試想,如此一堂課,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是否能真正掌握呢?所以,教學思維的優(yōu)化必須貫徹在歷史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在教學信息化日趨普及的今天,我們在運用現(xiàn)代花手段進行教學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如何去用活我們手中的機器——計算機,一定要走出新教材老教法,新工具舊路子的怪圈,相信我們未來的歷史教學必將柳暗花明又一村。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二
我從至今一向從事初三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jīng)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于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guī)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lián)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jié)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志,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yǎng),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復習舊知,善于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guī)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yè)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于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鉆研,而不是投機取巧,嘩眾取寵。”
我上了一節(jié)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dd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后透過啟發(fā)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后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后陷于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后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并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散文”時,我就讓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zhì)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出現(xiàn)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老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著自我的思路繼續(xù)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質(zhì)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著“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后把“發(fā)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松的環(huán)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jié)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之所以出現(xiàn)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脫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后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只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jié)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fā)現(xiàn)。
一、注重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題目jdge)。
我從事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jīng)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于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guī)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lián)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jié)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芍^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志,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yǎng),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復習舊知,善于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guī)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yè)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于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鉆研,而不是投機取巧,嘩眾取寵?!?/p>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三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
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fā)揮余地,從而得到鍛煉,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
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xiàn)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師走向了片面化,走進了教學誤區(qū),這里我想簡單地談一下。
誤區(qū)一:只要活動,不看對象。
教學中,許多老師認為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能力,不考慮教材的實際,于是上課從頭到尾,都是各種各樣的活動:討論、辯論、觀察、分析……忙得學生焦頭爛額,一會兒要抬頭看錄像,一會兒又要展開辯論,而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
于是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懶的學生是一點事情也沒有,而想動腦筋的學生感覺忙不過來。
還有的老師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課時開展活動,于是下面推廣開來,根本不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把別人的東西生搬硬套,與課堂脫軌,與學生分離,只重形式不講結果,忽略了具體對象、環(huán)境等。
另一個方面就是活動設計時過于簡單或復雜。
設計簡單時學生輕易就找出了答案,就會產(chǎn)生驕傲自滿情緒,漸漸會對參與活動失去興趣,對以后的教學產(chǎn)生不良后果,而設計復雜時,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難免會垂頭喪氣,對以后的教學也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
雖然說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對這些人生經(jīng)歷不多的孩子來說,容易使他們失去自信心。
因此不論是過于簡單還是過于復雜設計課堂活動,就必然使大部分學生閑置,局限了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力發(fā)揮出來,也就談不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智力水平、要適合學生的特點;注意參考教材實際、符合教學規(guī)律;注意難易程度的搭配、挖掘,爭取把每一個學生都調(diào)動起來,否則,脫離了對象(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無用功。
誤區(qū)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學。
歷史教材編寫的都是一些沒有爭議的廣泛論證的基本史實、基本史論,依據(jù)的是科學性的原理,當然,歷史上存在著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但這些史實史論都是編寫教材者的謹慎選擇后編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學家的看法,具有科學性。
而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追求標新立異,通過活動得出的結論有別于教科書甚至相反,把少數(shù)人的意見當作真知灼見,甚至于出現(xiàn)為希特勒翻案,為江青平.反等問題,忽視否定了基本史論、基本史實。
對學生的各種看法、新意見一律贊同,喪失了科學性、原則性,甚至于對學生從文學作品、電視電影作品中得來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記了自己所擔當?shù)娜蝿铡?/p>
只要有新意、創(chuàng)意,不管科學性,甚至于對神話傳說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糾正,一方面使學生產(chǎn)生了錯誤的認識,認為為歷史就是電視、電影、神話故事中所講的那個樣子,對歷史教材產(chǎn)生迷惘,不信任的態(tài)度。
區(qū)別不了真實的歷史與小說中的歷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對發(fā)育成長的中學生產(chǎn)生負面影響,產(chǎn)生錯誤的史學觀、人生觀、世界觀,達不到學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動的開展能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依據(jù)科學性原則,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開導、糾正,使老師成為一個真正的引導者。
誤區(qū)三;只見開頭,不見結尾。
在歷史教學中有時會出現(xiàn)比較系統(tǒng)性的專題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史料來證明的東西,因此需要學生去探究。
一開始時學生積極性很高,精神抖擻地搜集資料,搞一些調(diào)查研究,對課本、教師所提出的觀點大膽質(zhì)疑。
但由于時間、精力的關系,再加上對搜集資料,查找文獻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師及時有效的引導,自然研究的不夠?qū)T?,得出的結論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問和懸念。
這反而影響了學生本來對歷史問題的系統(tǒng)性、準確性的把握。
清晰的歷史脈絡、歷史問題反而變得含糊不清,影響了學習效果。
因此,“虎頭蛇尾”在活動課中千萬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終,明確目標,堅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誤區(qū)四:只講氛圍,不談實質(zhì)。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歷史教師都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種意識:即認為一堂好課就是要把學生調(diào)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diào)動起來的標志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
于是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里的熱鬧,使本來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老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jiān)管者。
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內(nèi)涵、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于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甚至為了迎合學生出現(xiàn)了低級趣味。
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diào)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yǎng)的能力一無所有。
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也就是說活動中講氛圍不能走極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本質(zhì),即要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動而有效。
誤區(qū)五:只懂羅列,不會深化。
在歷史教學中強調(diào)要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抽象的內(nèi)容直觀化,使歷史課堂豐富多彩。
使用各種教具如投影、歷史掛圖、實物、幻燈、錄音機、vcd等等。
在信息時代這些材料日新月異,也日漸豐富。
于是不少教師就產(chǎn)生了認識誤區(qū),認為材料越多越好。
出現(xiàn)了課堂上僅僅是一些歷史資料的堆砌。
沒有體系,沒有系統(tǒng),只是一盤散沙,甚至于教師忽略自己點撥指導者的身份,僅僅將大量的事實、材料、圖片羅列。
與此同時,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認識,至于正確與否卻不得而知了。
而教師忽略講解的同時往往容易造成學生自身認知的誤區(qū),對已形成的錯誤看法沒有及時糾正,長此以往就無法正確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又將從何談起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因此,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并不意味著教師就要“下崗”,反而對教師本身的素質(zh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選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與論點之間的鏈條,如何挖掘材料內(nèi)在的靈魂等都成為更高層次教師的必備條件。
簡單的理念講解只會空泛,而簡單的羅列材料只會使學生變得具體而缺乏深度。
所以二者如何結合,比例如何,選取的時機等都成為值得教師研究探討的問題。
最佳的組合、最經(jīng)典的講解、最有效的方式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
誤區(qū)六:只重研究,不問基礎。
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成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后不少教師都在嘗試使用,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從理論上來講,研究性學習確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有助于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深化理解。
但這只是一種方法和手段,并不能“草木皆兵”,每時每刻都想著要研究。
因為過分熱衷于這種專題式的研究必然影響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同時,學生的時間有限,這種學習方法分散了學生大量的精力,搞不好會一業(yè)興百業(yè)廢。
歷史教師應該在適當?shù)臅r機進行專題研究,使其充分地發(fā)揮在學習基礎知識時的作用,從大局著想,為重點服務,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在教改中立足于不敗之地。
誤區(qū)七:只要學生,不用老師。
以往的教學都是要學生學,如今都強調(diào)學生要學,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不少教師誤解了這一觀點。
把老師講變成了學生講。
也就是把過去的填鴨式的教學變成開放式的教學,但一不小心過了頭,變成由學生從講到尾。
學生講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討論問題、進行辯論等,一切全部由學生包攬。
誠然歷史教學中有不少存在分歧的地方,教師的一言堂容易使學生思維狹隘,學生的自由發(fā)揮使他們思維活躍,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但有時也會鉆牛角尖。
這時就需要在旁邊做“高人”指點,撥云見日。
在這時教師要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切切不能袖手旁觀,聽由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謬論,相互爭的面紅耳赤,或敷衍了事輕輕帶過,使雙方都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走向極端化,甚至引發(fā)個人矛盾。
因此如何在恰當?shù)臅r候點撥學生,如何在學生卡殼時幫他們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就很有藝術性,如何在評論時使學生做到心服口服,做到有理有據(jù)等,這都需要教師課前的充分準備以及課堂上的靈活應變。
誤區(qū)八:只有提問,不見其他。
開放性的教學提出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于是有不少老師誤解了這一點,認為學生的積極性就是積極動口、動手,這必然有動腦的過程。
于是多樣化的方法最終被簡化為一種方式――提問。
雙邊活動中不斷地提問,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要不就是非常簡單的問答式,甚至于是一些非常低級的問題。
告訴學生看某一段落然后找出答案之類。
一堂課下來問了無數(shù)個問題,而有價值的卻沒有一個,以致于學生失去上課的興趣,提不起回答的勁,這樣的雙邊活動怎能有效。
確實,問答式是開放式教學中一個重要方法,但課前設計時教師應該對問題的深度、難度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切不可濫而不精。
另一方面,開放式教學也還有許多其他各種方法,如參觀博物館、編寫歷史小論文、講歷史小典故、討論、辯論等等。
我們要從各個不同角度鍛煉學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誤區(qū)九:只講手段,不懂效果。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強調(diào)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各種各樣的教具如錄音機、投影、電腦等被運用于教學上,但如何運用卻是非常復雜的問題。
而許多老師知識簡單的認為要把各種手段用上才能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于是幾個簡簡單單的在課本上能找出的問題也堂而皇之的寫在投影上;而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課件的制作沒有實質(zhì),只是把原來寫在黑板上的板書照搬照套到課件上,用另一種手段、方式來體現(xiàn)相同的內(nèi)容。
多了不少麻煩不說,還不見得比原來的效果好,本來是為了在教學中把課上得更豐富、生動,讓學生學習的效果更佳,不能為了用教具而用教具。
只講手段,純粹為用而用,等于沒用。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其他的誤區(qū),限于時間和篇幅,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學有學的誤區(qū),教有教的誤區(qū),身為師者,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走出自己的誤區(qū),帶著孩子們走出他們的誤區(qū),以及教會他們?nèi)绾尾徊饺胝`區(qū),這,才是真正的為師之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四
我們許多老師認為,教材內(nèi)容就是教學內(nèi)容,強調(diào)教師的教學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脫離教材”、“超越教材”,這種把教學內(nèi)容絕對教材化的觀念,陷入了“本本主義”的泥潭?,F(xiàn)實中往往把幾本教科書奉為萬能,認為只要把課本知識全部掌握了,高考沒有什么對付不了的;實在不行還有一本復習資料可以做參考。殊不知,現(xiàn)在的復習資料大多是相互抄襲,自主創(chuàng)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06年上半年就用三個月的時間編了一本“挑戰(zhàn)高考”(40萬字,海南出版社),書出版后,就連自己都不想用,因為絕大部分內(nèi)容是東抄西抄而來的。
教師重視對學生集中思維的訓練,卻忽視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旧喜捎谩耙灾v為主”的教學方式。有人認為,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這門學科只能采取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用主要精力和時間來講述歷史知識,即使一講到底也無可非議。如果翻閱一些老教師總結畢生教學經(jīng)驗的著作,就不難發(fā)現(xiàn),長期以來(至少90年代之前)歷史課堂教學方式,可以說就是單一的以講述為主的方式?,F(xiàn)在時代變了,教材也換新的,但我們許多老師還在滿堂灌,結果導許多致學生不愿意上歷史課,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時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課內(nèi)校內(nèi),加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課外學習幾乎是空白。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都是課外學習歷史的好場所,特別是大量的歷史遺跡,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了物化、真實、形象、豐富的歷史材料,更是歷史課外學習獨具的優(yōu)勢。因此,歷史學習應將視野拓展至整個社會,社會才是學習歷史的大課堂。但現(xiàn)實生活中基于種種困難,我們教師特別是高三教師絕不可能帶領學生到社會大課堂中去學習。
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一直沿用閉卷考試,考試的內(nèi)容多為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歷史學科的考試要真正達到考查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須改傳統(tǒng)的封閉性考試為現(xiàn)代的開放性考試。在這種考試中學生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更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并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chuàng)新意識。
1、整合教材,夯實歷史主干知識。2009屆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專題形式來組織的,跨度大、難度高、跳躍性強,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性在直觀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給學生造成記憶困難甚至混亂。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應適時加入通史部分的復習。第二輪復習時,應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2、依據(jù)教學指導意見,優(yōu)化三維目標的達成。2009屆我省高考將立足于教學指導意見,參考課改地區(qū)高考試卷命題,注重歷史學科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歷史復習中,吃透教學指導意見,優(yōu)化三維目標特別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成為我們2009屆高考復習的重點之一。
3、平時多注意新題型的收集與訓練。新課改意識將更加開放,新題型很可能出現(xiàn),平時須多注意收集與訓練,如情境類,文史常識類、研究性學習類、辯證認識類等題目。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五
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新課改中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能夠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脈絡,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等。這些都要求歷史教師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向能力的培養(yǎng)者轉(zhuǎn)變,讓教師在新課改中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教學途徑和教學方式。無疑,反思性教學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一個很好途徑。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nèi)容。
(一)課程理念反思。
雖然,目前我們已經(jīng)實施了新課程改革,但是在教師們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一般都會有一個定勢的思維。這種已有的定勢思維會深深的扎根于我們的習慣和經(jīng)驗當中,如果仍然使用舊的教學思想來指導教學,那么新課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裝舊酒”。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首先就必須對教學的理念進行反思。例如,在高中的新課程中就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而在實際的高中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更加關注教師的主導性,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通過對新課改后高中歷史課程的反思,并且受到湖南衛(wèi)視中“變形記”節(jié)目的啟發(fā),我在高中的課堂中開展過一次“課堂變形記”的活動,即讓學生充當老師的角色,而老師充當學生的角色,這種“變形”的教學方式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也給了他們鍛煉的機會,對以后的教學有很好的幫助。
(二)備課環(huán)節(jié)反思。
備課是教學活動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在高中歷史備課時,往往需要一個詳細的計劃,制訂這個計劃的過程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制訂這個計劃時,不能只按原有的經(jīng)驗來制定,應該思考新課程與舊課程的區(qū)別,對同一個問題的敘述在兩種教材中有何區(qū)別?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區(qū)別?當然,以前的經(jīng)驗并不就是棄之不用,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中,除了思考新舊教材中的不同之外,還應該思考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經(jīng)驗。
教學手段是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保證。因此,教師必須對自己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反思,并在實踐中加以改進。例如,目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都比較喜歡使用多媒體,多媒體具備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觀性等特點,運用得當可以使得課堂更加形象生動。但是,在現(xiàn)實中,教師又往往走了另外的一個極端,比如:輕質(zhì)量,而重數(shù)量;輕內(nèi)容,而重形式;仍然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由原來的“人灌”轉(zhuǎn)變成“機灌”等。反思這些不良的現(xiàn)象,歸根結底是忽視了教學中的有效性。所以,在多媒體課件制作時,應該反復思考所用素材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說服力,是否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啟,如果不能,則應該寧缺毋濫。只有經(jīng)過充分的反思,才能讓先進的教學手段真正為課堂服務。
二、反思性教學在歷史新課改中的實踐研究。
高中歷史中的反思性教學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對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因此,反思性教學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認證把握整個反思的教學過程。
(一)以發(fā)現(xiàn)問題為切入點。
反思性教學以教學問題的發(fā)現(xiàn)為整個過程的切入點,這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1、反思性教學中的反思不應該是簡單地對自己教學情況的簡單回想,而應該帶著一種自我審視的心態(tài)來進行反思。
2、以科學的方式來解決對教學過程進行反省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努力尋求更好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使得教師獲得了創(chuàng)造性思考指導解決問題的寶貴機會。因此,對每堂課都必須靜心思考。例如,在講授《戰(zhàn)爭》一課時,采用了《復興之路》中的其中三段插入到課件中,事實證明確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同時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我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在課堂上什么時候放比較合適?放完之后可以提什么問題?放多長時間,使得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感性認識,同時不影響授課進度?對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是進行反思性教學第一步。
(二)以積極改進作為關鍵點。
反思性教學的目標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在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就要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反思,并對授課的方式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在《戰(zhàn)爭》一課中,發(fā)現(xiàn)了上述的幾個問題之后,認識到了:視頻播放的時間應該合適,播放的內(nèi)容應該與課堂相關等。在反思以后,對教學進行了如下的改進:在進行戰(zhàn)爭爆發(fā)背景的介紹之前,放了5分鐘的東西方形勢分析的視頻,一是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分析了戰(zhàn)爭爆發(fā)時的國內(nèi)外形勢,另外也營造了緊張的氣氛。同時在視頻觀看之前還要求學生回答以下問題:在19世紀,從英國出發(fā)必須經(jīng)過4個月才能抵達中國,為什么相距如此遠的兩個國家會爆發(fā)戰(zhàn)爭呢?有了視頻作為直觀的感受,經(jīng)過稍微整理,學生就可以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來進行思考。
(三)以有效實踐為落腳點。
教師是反思性教學的主體,要求教師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客觀的反思之后,形成一個效率更高的方案再進行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因此,反思型的教師與操作型的教師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操作型的教師喜歡問“怎么樣”,只關心教學的結果,而反思型的教師則更加關心“為什么”,試圖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點和失敗點。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例如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一課中,開始只是著重對基礎知識的介紹,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隱性問題的挖掘,經(jīng)過反思后,我給學生留下了以下的問題:
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中,馬克思就說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是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其中火藥粉碎了騎士階層;指南針引導人們走向世界,建立眾多的殖民地;印刷術加快了知識的傳播?!蹦敲?,為什么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給歐洲國家資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帶去如此大的推動作用,而中國本土的資產(chǎn)階級發(fā)展卻如此緩慢呢?這樣既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又有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以堅持不懈為基本點。
反思性教學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通過教師不斷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來改善自身教學行為。因此,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不是短期內(nèi)就能見效的問題,需要長期不斷地堅持,反思性教學就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調(diào)整―實踐―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只有經(jīng)過長期的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會學”,“會學”是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因此,學生的“會學”離不開教師的“會教”。“反思性教學”就是在此背景下走進了高中歷史教堂,為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本文首先對反思性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了介紹,然后依據(jù)作者多年高中歷史教學的經(jīng)驗,對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應用的具體方式進行了思考。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六
本周給小朋友們上了《書的歷史》,本課涉及較多活動,教學時間較為緊張,因此在教學設計及材料準備上,都需考慮用時。因此,我在設計活動時考慮了三點,一是盡量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每種材料的書寫及裝訂,二是合理利用教學時間,三是盡量簡化教師對于實驗材料的準備。在這節(jié)課中,主要是兩個活動,一個是體驗書寫,一個是裝訂書。
在試教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對于在竹簡,用墨汁寫上字,清洗后的字跡非常明顯,難以重復使用,這樣比較浪費材料。同時,在教多個平行班的時候,準備教具的時間有限。因此,在嘗試了練字專用筆墨水、可擦墨水等多種墨水后,我選擇了白板筆墨水作為書寫墨水。使用該墨水書寫,清洗后留下的字跡比較淡,不影響二次使用。教師還可以在竹片上用記號筆畫出了多個2x2cm的方格,每個學生只寫三個字的情況下可滿足大量班級的使用。
裝訂活動中,竹簡裝訂是一個難點,先是通過微課《簡冊裝訂》給予指導。再輔助于細節(jié)圖,梳理關鍵步驟。教參上寫明,泥板無法裝訂,為了長久保存,許多泥板是放在特制的陶瓷書箱中,也可以將泥板晾干后進行燒制。因此,用于我演示的泥板是烤干了的。
三種材料是否書寫方便、裝訂方便,是孩子們在本課活動中能直觀感受到的。而對于是否印刷方便、閱讀方便、攜帶方便、不易損壞、防水,以及材料是否易得,需要在研討環(huán)節(jié),結合平時生活經(jīng)驗引導得出的。這些特點,孩子們或多或少能說一些。對于攜帶、閱讀是否方便,孩子們能判斷輕重、能說出不便于翻頁,更深層次的思考則要借助教師引導。因此我參考了優(yōu)秀課例中一位教師的方法,她選用了《千字文》作為素材,用三種材料呈現(xiàn)相同內(nèi)容,通過漫畫及數(shù)據(jù),情景模擬,在較為公平的條件下,比較出三者呈現(xiàn)相同內(nèi)容時的體積、重量差異,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是否便攜、是否便于閱讀等情況,讓孩子直觀感受到紙所能記錄的信息量,以及體積、重量上的.優(yōu)勢,更直觀地理解材料革新的意義。二年級的孩子們對于多少克沒有概念,所以需要教師輔以生活中的物品來作類比。
對于研討環(huán)節(jié)的最后一個問題:根據(jù)做書材料的變化,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部分孩子能說出科技在發(fā)展、材料在革新、生活越來越方便等等,我在學生的回答引導得出,隨著科技的進步,不僅是書,制造其他物品的材料也在不斷變化,而且還在不斷改進,以方便人們的生活、學習。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七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nèi)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F(xiàn)代心理學研究已經(jīng)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chǎn)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著力于“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松和快樂。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
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zhì)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xiàn)了自己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并質(zhì)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覺,但學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于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yè),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yè)。據(jù)統(tǒng)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fā)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jīng)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fā)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是經(jīng)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xiàn),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chuàng)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fā)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yōu)勢,揚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立足于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zhì)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于某些課時,并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占據(jù)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于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八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初中歷史的教學經(jīng)歷了一年多的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備感身心疲憊,同時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布魯納),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
歷史學科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所研究的對象均為過去的"時"與"空"。從"時"而講,歷史就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今天的學生不可能隨"時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親身感受或體驗歷史,因而造成了學生對歷史學科不感興趣、不易理解與掌握的狀況;從"空"而言,即地理"空間",也就是歷史地理,而學生又往往缺乏空間概念,因此很難向?qū)W生表述清楚?;ヂ?lián)網(wǎng)具有非常豐富的資源。
它把文字圖形、影象、聲音、動畫和其它多媒體教學軟件的先進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信息容量大、傳遞速度快、能使學生穿越時空的界限,走進"歷史的叢林"中進行真情體驗。歷史上的許許多多重大事件,通過在線影院或超級解霸,調(diào)出數(shù)量十分可觀的影視作品,如《火燒圓明園》《甲午風云》《鴉片戰(zhàn)爭》等,親身去感受那些風雨如晦的歲月,以激勵斗志、陶冶情操。根據(jù)教學進度,讓學生進入網(wǎng)站,為革命先輩們敬獻鮮花,發(fā)表自己的感想。通過內(nèi)心情感體驗,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只有對歷史學科有了興趣,才能去品味歷史,把握歷史。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教學的這個優(yōu)勢是傳統(tǒng)教學所不可比擬的。
歷史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在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下,很多學生不敢當面提出問題,也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網(wǎng)絡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網(wǎng)絡化教學不是簡單的人機對話,它使得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溝通更加充分。
本學期在校園網(wǎng)bbs上設立《歷史評說》欄目,讓學生談五四精神、長征精神、談學習一些歷史事件的感受等。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通過聯(lián)機討論、bbs自由發(fā)表大膽而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觀點,并且能與其他同學隨時進行交流,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對有疑問的問題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存在著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的情況,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容易養(yǎng)成思維惰性,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葉圣陶說過,他并不稱贊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fā)和身心發(fā)展的。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認知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主體地建構的,在教學中,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歷史教學,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zhuǎn)換,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個人的自主學習,小組的協(xié)作學習,徹底地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
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間,有利于學生的潛能的開發(fā)和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網(wǎng)絡環(huán)境加快了師生間信息量的流動,使課堂教學更有生氣和活力。
歷史講的是過去人類社會的生活和發(fā)展,它包括歷代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等內(nèi)容,凡人們的創(chuàng)造它都涉及,凡人們的智慧它都包括,它是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它和語文、政治等學科聯(lián)系密切。歷史知識不僅具有過去性,和現(xiàn)實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學習歷史應注重與現(xiàn)實的結合,體現(xiàn)歷史科學的現(xiàn)實意義,提升歷史教育的功能。網(wǎng)絡環(huán)境為學生學習歷史,加強歷史內(nèi)容與其他相關學科內(nèi)容的聯(lián)系、交叉與滲透,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例如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后,布置學生查找相關的知識,包括長征組歌、長征途中重要地點的今昔變化、風土人情、自然或人文景觀,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寫下的詩詞,長征途中發(fā)生的故事等等。通過拓展,學生自然而然把所學的歷史知識和語文、地理、音樂等學科聯(lián)系在一起,對人類前所未有的長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1、網(wǎng)絡的自主性很大,網(wǎng)絡的內(nèi)容十分蕪雜,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容易被精彩紛呈的內(nèi)容所干擾而分散學習精力。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習,對學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則會出現(xiàn)上網(wǎng)玩游戲、上網(wǎng)聊天等不良現(xiàn)象。
3、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來似乎教師的工作變輕松了,其實網(wǎng)絡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教師對歷史學科有宏觀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各種信息技術,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同時,加強各學科之間教師的團結協(xié)作顯得更為重要。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九
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素質(zhì)教育目標進行的。歷史學科要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而歷史課往往給人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所謂“貝多芬”(背多分)就是這樣來的。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這樣歷史課成為歷史只是的單一傳授用心記,教和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于是上課時出現(xiàn)了學生做其他科作業(yè)的,打瞌睡的,還有一些學生在下方筆聊的,即便有的同學機械的記下一些歷史知識,但過不久,也全面還給老師了。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用心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chuàng)造性。歷史學科因其資料龐大時光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點燃學生探索的欲望,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簡單,幽默,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zhì)發(fā)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僅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簡單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還就應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而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透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能夠讓老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優(yōu)點,哪怕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都會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透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jīng)驗+反思=成長。用心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我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
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用心性調(diào)動起來,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聯(lián)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lián)系及橫向聯(lián)系,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到達顯著的教學效果。
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里盡情暢游。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lián)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此刻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志、書刊、網(wǎng)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超多的歷史知識。他們明白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tǒng)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明白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jīng)常對現(xiàn)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潛力極大的廣闊性,善于獨立思考。
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shù)學、物理、化學的發(fā)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范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了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用心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xiàn)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xiàn)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例如,講到英國侵占西藏地就能夠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xiàn)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后,但這種武器并沒有使他們屈服于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wèi)民族,捍衛(wèi)國土的高尚氣節(jié)。講到華盛頓建立美國的赫赫戰(zhàn)功,同時謝絕連任,就能夠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tǒng),但美國歷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tǒng)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能夠提到中央2套的《鑒寶》,讓他們明白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還能夠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chǎn),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職責。
史信息。能夠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能夠鞏固舊知識;甚至能夠給他們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時代信息。但是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于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光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只是我個人在從事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心得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共勉。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十
我從xxxx年至今一向從事初三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jīng)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于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lián)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所在。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jié)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初三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初三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志,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yǎng),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復習舊知,善于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guī)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yè)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于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鉆研,而不是投機取巧,嘩眾取寵。”
我上了一節(jié)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后透過啟發(fā)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后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后陷于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后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并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散文”時,我就讓學生閱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zhì)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出現(xiàn)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老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著自我的思路繼續(xù)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質(zhì)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著“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后把“發(fā)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松的環(huán)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jié)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之所以出現(xiàn)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脫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后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只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jié)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fā)現(xiàn)。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十一
新一輪的初中新課程改革已于20xx年在江西展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體現(xiàn)新課標的精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每位初中歷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20xx至20xx年教了一屆初一,今年又教了一屆初一。由于是第二次教初一,所以我在初一的教學方面有所體會、有所反思。
七年級上冊第九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介紹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學中,在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后,我先請幾位學生來歸納、概括各派的觀點和著作,然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以時間為經(jīng)、學派為緯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創(chuàng)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著作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當時學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因此,我當時覺得這種教學方法還是不錯的。
今年我又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結果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說話。我很生氣,并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閱讀教材的學生。雖然這堂課最終也上下去了,但我總覺得挺別扭的。下課后,我一直在思考這節(jié)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jīng)過一番學情調(diào)查,終于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所學的內(nèi)容離學生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說,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了?用什麼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于,我想到了:現(xiàn)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chǎn)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布: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并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接著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模仿一位人物,并要求學生在先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我剛說完,學生就立即積極地準備開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后,為了檢驗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況,也為了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學隨地扔了一張紙,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各家學派會如何處理?為什么?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從各派角度提出看法。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十二
是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這次上課中的好的一面與不足之處。首先,是整個課堂很有秩序。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課堂展示還算有效。比如說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幫一”互相檢查、同號抽查及搶答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調(diào)動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加入了競爭機制,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動起來。再者,就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學生都能明確,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掌握。通過這一課,學生明白了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nèi)容以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基礎知識,還算是有一點成績的。40分鐘的講課,值得一說的優(yōu)點卻只有這些,真是慚愧??磥硪院笈Φ牡胤竭€是很多的。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十三
“授之以漁”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jīng)驗結晶,從現(xiàn)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打開信息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由于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jīng)濟主要包括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農(nóng)業(yè)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jīng)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yè)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后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zhì)特征,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進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jīng)歷激烈、曲折、反復的斗爭這一歷史規(guī)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干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通過思考使教材內(nèi)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后,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xiàn)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于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xiàn)象的共同點,同時由于具體現(xiàn)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qū)分同類現(xiàn)象的不同點,對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歷史現(xiàn)象能力有積極意義。第四,學生在復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進行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歷史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于受傳統(tǒng)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nèi)狈W習歷史的內(nèi)驅(qū)動力。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nèi)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fā)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fā)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xiàn)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zhuǎn)變。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nèi)容結果,然后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么?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zhàn)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太容易會流于平淡,學生不屑于回答,更無助于啟發(fā)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fā)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處熗ㄟ^設疑,創(chuàng)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講《美國內(nèi)戰(zhàn)》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tǒng)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zhàn)爭?!蹦敲催@部書導致了什么戰(zhàn)爭呢?它的原因、性質(zhì)、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nèi)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fā)展線索,提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后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征、基本內(nèi)容等。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zhàn)爭,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斗爭和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梢砸龑W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nèi)容;第二,對歷史發(fā)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于“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nèi)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后有練習題的內(nèi)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后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后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chǎn)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侖,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钡谌?,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經(jīng)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滌蕩著傳統(tǒng)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jīng)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xiàn)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十四
課文《農(nóng)業(yè)的變化真大》主要介紹了我國近年來在雜交水稻,大棚模型,無土栽培和彩色棉花幾方面產(chǎn)生的巨大變化,讓學生們了解農(nóng)業(yè)科技知識,感受農(nóng)業(yè)的變化,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而現(xiàn)在的孩子逐漸遠離農(nóng)村和農(nóng)業(yè),對農(nóng)業(yè)技術的認識微不足道。因此,學習本篇課文,既要讓學生對農(nóng)業(yè)產(chǎn)生興趣,又要讓學生了解農(nóng)業(yè),將來像袁隆平爺爺?shù)绒r(nóng)業(yè)科學家那樣獻身農(nóng)業(yè)。另外,通過本課的學習還要培養(yǎng)學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通過交流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農(nóng),技,袁,隆,介,紹,培,育,產(chǎn),棚,控,制,泥,茁"14個生字。會寫"廠,產(chǎn),介,農(nóng),科,技,紡,織"8個生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科技給農(nóng)業(yè)帶來的變化。了解四種農(nóng)業(yè)新技術特點。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情感目標:通過了解一些農(nóng)業(yè)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在課前,我讓學生搜集農(nóng)業(yè)變化的資料及圖片,積累一些農(nóng)業(y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進行學習,然后進行交流。另外,我還進行知識的延伸,適時進行拓展,讓學生說說農(nóng)業(yè)還有哪些變化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激發(fā)了學生對農(nóng)業(yè)的興趣。學生真正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很大,是科技給農(nóng)業(yè)帶來了有益的變化。但我覺得這節(jié)課,在語言文字訓練方面,還略顯薄弱。另外,如果我們能真正把學生帶到大棚中去參觀認識蔬菜和蔬菜的培植技術或者去苗圃觀看盆景花卉,學生的收獲回更大的。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十五
今天開課了,本以為已經(jīng)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預習,學生已經(jīng)能夠?qū)Α饵S河大合唱》這部大型的音樂有個具體的了解,但是,情況并不想象中的那樣,也許是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足,或是內(nèi)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吧,一上課就沒有進入正常的教學狀態(tài)。有些遺憾。只好將自己對這部音樂的相關內(nèi)容給學生做以簡單地介紹。看來,還需要對學生的自我學習習慣加以引導與培養(yǎng),對學生水平的高估,是上課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學生討論對課文的了解時,有個學生提出了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課文要表達的是黃河大合唱的磅礴氣勢、。于是,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理清了文章的層次,文中哪些內(nèi)容表現(xiàn)得是黃河大合唱的磅礴氣勢、哪些內(nèi)容表現(xiàn)抗日軍民的昂揚斗志?由此引入教學。通過好大的合唱隊、奇特的樂隊、演出場景來體會黃河大合唱的氣勢磅礴,同時指導朗讀背誦,效果很好。(抓住關鍵性的詞語體會)。
體會抗日軍民的昂揚斗志,運用的是同樣的教學方法,效果也挺不錯。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突然想到,這是在描寫《黃河大合唱》的磅礴氣勢的,為什么還要來描寫抗日軍民的昂揚斗志呢?由此引出這首樂曲對士氣的鼓舞,這首樂曲的歷史作用。進一步體會《黃河大合唱》的價值。這一點在文中的是通過作者的想象表現(xiàn)出來的,同時引導想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至此,本課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總結本課教學的得失,令人滿意的是課程的教學效果已經(jīng)得以達成,不足的是學生的表現(xiàn)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對學生的情況把握不足?還是因為已經(jīng)臨近周末,學生的疲乏周期已經(jīng)來臨?還是自己的期望值太高?這都是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還是做好上課的一切準備,以一顆平常心來上平常課,享受課堂的自然生成吧。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十六
許多學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能以講故事的方工來講述歷史。據(jù)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diào)查表明50%的學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誠然,老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yōu)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chǎn)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zhàn)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講臺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初中歷史的事性為學生扮演歷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戰(zhàn)國七雄那一課講商鞅變法,可以編一歷史短劇商鞅舌戰(zhàn)公孫龍,找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商鞅和公孫龍,辯論是變法這是守祖宗之法;講國境內(nèi)的遠古人類可以讓學生扮演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或自述歷史,或二者、三者對話。通過戲劇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臨歷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遠的歷史,從百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十七
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guī)淼囊嫣帯?/p>
1、回顧經(jīng)歷,積累經(jīng)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師在上每節(jié)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jīng)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八(2)班上完歷史課后,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jié)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tài),后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jié),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徐世慧和馬蕊琪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于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世慧和馬蕊琪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xiàn)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后的發(fā)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游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贊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jīng)驗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采取的措施是,每節(jié)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布于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后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后,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測驗中沒有再發(fā)生過作弊現(xiàn)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訣?!?/p>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十八
目前,整個教育界都在推行新課程改革,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這就要求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結束“滿堂灌”的教學理念,將學生放在教學的首位,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笆谥詽O”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經(jīng)驗結晶,從現(xiàn)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打開信息之鎖的鑰匙。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在如今的初中課程中,歷史夾在語、數(shù)、外之間,地位尷尬;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從而得到鍛煉,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我們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
在育才從教半年,對于這個問題,我有了一些簡單的看法:
對于初一的學生,課堂有趣是吸引他們目光的一項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直觀教具和生動的語言再現(xiàn)歷史事件的一定情境,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歷史事件的始末,以達到實記歷史知識點。例如,在講解赤壁之戰(zhàn)時可以排演一個簡短的課本劇,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上來,讓他們對歷史事件有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
二、感情的融入。
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導,教師對歷史事件的感情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態(tài)度,因此要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潛移默化的陶冶學生情操,同時也能使學生更熱愛這門學科。例如,在講解我國文化時,教師要帶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們的祖先曾創(chuàng)造了光耀千古的優(yōu)秀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
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fā)展線索。
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nèi)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fā)展線索,提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講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可以回顧之前學習的商鞅變法,分析兩場改革運動在原因、內(nèi)容、影響三方面的異同,進而分析改革對一個國家所產(chǎn)生的深淵影響,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
四、教會學生簡便的記憶方法。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我認為以下幾種記憶方法比較有效:
1、提綱式記憶。讓學生講所有知識歸納。
總結。
形成提綱對整本教材內(nèi)容有整體的了解然后依據(jù)關鍵詞提示一點點往提綱里補充具體內(nèi)容。這樣記憶準確、保持時間長但對學生要求較高學生適應過程較長。
2、趣味記憶。將一課的內(nèi)容編成歌謠或順口溜讓學生記憶,方便快捷,也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如講秦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可以編一句話:喊趙薇去演戲,讓學生可以快速記憶。但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編成順口溜,實際操作性不強。
3、分散記憶。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后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后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
五、歷史要與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
今天是歷史的延續(xù),我們可以在今天找到歷史的影子,要從歷史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看清現(xiàn)實,放眼未來。比如,香港問題,我們可以把它與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及后來的瓜分狂潮聯(lián)系起來;我們還可以把日本侵略臺灣、“大陸政策”與今天臺灣問題結合起來??傊?,我們可以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結合點,讓學生感到歷史離我們并不是很遙遠。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歷史教育教學專著,關注史學研究動態(tài),打造歷史魅力課堂。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于創(chuàng)新,完成自己教書育人的使命。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十九
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是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問題。結合以往的課堂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最強勁的動力。要想使一堂歷史課生動起來、豐富起來,作為教師自身必須要深入挖掘教材,并對教材以外的教學資源進行挖掘與開發(fā)。在這個挖掘開發(fā)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發(fā)現(xiàn)令自己都激動不已的信息資源,讓歷史課堂無限延伸,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與思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明朝的對外關系》這一課,我將它設計成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之前,我先選擇了一段鄭和下西洋的動畫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走入課堂。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鄭和下西洋等方面的歷史,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通過引導、設問、識圖、討論、主題探究、分析等方式,突出了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識圖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綜合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要多角度、多方位、客觀全面的分析問題。
通過材料比較使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明朝的對外關系》的難點是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及其意義。在此我將其設計成幻燈片表格的形式,組織學生通過表格的對比學習總得出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比如時間早、次數(shù)多、規(guī)模大等特點),讓學生根據(jù)表格內(nèi)容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在目的與性質(zhì)、歷史影響方面的差異,分析明清時期我國遠洋航海事業(yè)與西方相比從先進轉(zhuǎn)為落后的原因。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表格對比學習得出鄭和下西洋的眾多特點中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不愧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教學過程中,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jù)預習文本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養(yǎng)成自學習慣,學會自學,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問題、積極思考,分享探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師生互動的'同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的動與學,教師盡量不講,少講,凸顯了新課改的要求。
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富于個性的、獨特的見解應加以鼓勵、贊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如探討鄭和下西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上課之前,我多次查閱資料,精心預設了一些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進程中經(jīng)過師生互動激發(fā)、碰撞,結果出現(xiàn)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對此我及時進行了肯定的評價,我的評價宛如一支強心針,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了,學生回答問題的參與度更高了。
比如聯(lián)系當今我國與各國友好往來的對外政策,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鄭和下西洋對于我們今天正確處理國際關系的借鑒意義。
1、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提出“為什么”,培養(yǎng)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挑戰(zhàn)權威、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2、七年級的學生,在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作出評價后,要對學生進一步強調(diào)評價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時,要用歷史的辨證的觀點,即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總結反思,積累經(jīng)驗,使自己不斷進步,爭取能上出更精彩的歷史課。指導老師評語:余老師以《明朝的對外關系》為例,介紹了自己上好歷史課的一些做法,如:增加歷史課的趣味性;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及時評價鼓勵學生;從歷史事件中尋求歷史事件的現(xiàn)實意義。
這些做法雖然是隨外歷史課的常態(tài),但余老師作為一個新進歷史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借鑒,將這些做法貫穿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并通過自己的體悟、反思把它們作為自己的經(jīng)驗固化下來,這種熱愛學習,善于總結、反思的態(tài)度很值得我們學習!
歷史課后教學反思篇二十
總的來說,這是一份質(zhì)量較高的試卷。
二、學生答題狀況分析。
學生答題狀況總體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現(xiàn)為尚未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基礎知識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問題的潛力等。下面就各題狀況做一簡單分析:
第五大題探究題滿分16分,學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題體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性。學生的答題狀況出現(xiàn)明顯的兩級分化。其中,1、3問聯(lián)系最為密切且分值均較大,學生要答對基本上兩題都對,要錯都錯。這是造成兩級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問題導學,逐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潛力。
第二,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強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努力幫忙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第三,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進一步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幫忙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以方便學生梳理知識。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98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