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偏偏寵愛讀書心得(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28 17:49:11
2023年偏偏寵愛讀書心得(五篇)
時間:2023-01-28 17:49:11     小編:zdfb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偏偏寵愛讀書心得篇一

向別人推薦《寵兒》(《beloved》),最常用也是最沒有創(chuàng)意的理由通常是“這是美國25年來最優(yōu)秀的小說,獲得過普利策小說獎,其作者托妮·莫里森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并被稱為美國當(dāng)代最重要的小說家。”

然而《寵兒》的意義全然不在于籠罩在她身上的那些光環(huán),而是光環(huán)之下的最本初的深情。榮譽對托妮·莫里森和《寵兒》來說,不過是一個讓更多的人注意到她們的媒介,絕不是嘩眾取寵的和被故意包裝出來的魅力。

閱讀寵兒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她和我之前接觸過的幾乎所有小說都不一樣。不知道該如何定義她,甚至在閱讀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nèi),完全不知道她想說的是什么,發(fā)生了什么,時間地點空間人物都是模糊的。幸運的是,我還是把她讀完了,并且因此滿心歡喜,堅信自己得到了一份巨大的收獲。

閱讀《寵兒》已經(jīng)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在那之后,我又看了其他五六本書。這其中隔了相當(dāng)長的時間,我卻一直沒法按預(yù)期的那樣,為《寵兒》寫點什么,這是一件艱難的事。

《寵兒》的故事來源于一個真實的事件,有必要在這里復(fù)述一遍:“19世紀(jì)50年代,一個名叫瑪格麗特·加納的女黑奴攜子女從肯塔基的奴隸莊園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隸主循蹤追至,為了使孩子不再重復(fù)自己做奴隸的悲慘命運,她毅然殺死了自己的女兒。”故事的原型正是這樣可以重復(fù)講述,用不了一分鐘。而托妮·莫里森根據(jù)這件事所寫的《寵兒》卻是無法被復(fù)述的。

我們可以將枝蔓刪減,最終拼湊出一個別別扭扭的故事梗概:1855年,女黑奴塞絲帶著身孕從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農(nóng)莊逃亡到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投奔婆婆貝比·薩格斯。奴隸主帶人追蹤而至,為了不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塞絲親手用鋸子割斷了自己的幼女寵兒的喉嚨。從此,寵兒的靈魂一直盤踞在家中,肆意搗亂毀壞著原本已經(jīng)正常起來了的生活。塞絲的兩個兒子因此離家出走,被塞絲懷在肚子里帶到這里的女兒丹芙一直性格孤僻,足不出戶。而貝比·薩格斯則加速了死亡?!疤鹈壑摇鞭r(nóng)莊最后一個男奴保羅·d走進(jìn)了塞絲的生活,他趕走了鬼魂,與塞絲同居。不久,寵兒以肉身還魂,進(jìn)入這個家庭討還愛債。為了獨占母親塞絲,她以身體引誘保羅·d,最終使他離開了塞絲。寵兒的索取無止無境,塞絲終于走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

整部小說最主要的情節(jié)就是如此,而之所以說這個情節(jié)是“別別扭扭”的,是因為《寵兒》的意義來自情節(jié)之外,來自恢宏龐雜的黒奴歷史,來自晦澀玄妙的詩歌意境,來自無法被復(fù)述的令人顫抖的力量。

《寵兒》的偉大之處也正是在于“無法被復(fù)述”。從每一個文字間嘔心瀝血出來的真實與震撼實在是難以復(fù)述。她結(jié)構(gòu)繁復(fù),語言神秘,時間線索錯綜復(fù)雜。托妮·莫里森在《寵兒》的語言表達(dá)上是有預(yù)謀的,她故意使用了一種極為不簡潔,也不簡單的方式,將母親殺死孩子這樣血淋淋的場面描述得沉靜蜿蜒,仿佛深谷中的溪流波瀾不驚,卻又是暗藏了最濃烈的情感與思想的。

“你的愛太濃了?!北A_·d說。

“要么是愛,要么不是,淡的愛根本就不是愛?!比z這樣回答。

這是一個堅強(qiáng)甚至偏執(zhí)的黑人女性,她的生活被殘忍地打破,碎裂,被迫回憶過去。她在愉悅和痛苦間反復(fù)徒步行走,她以為她掙脫了什么,實際上她所想要擺脫的一直緊抓她不放。

《寵兒》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刻畫人物。盡管如此,哪怕是故事中一閃而過的人--不論白人黑人--都擁有其巨大獨特的性格。塞絲看起來正是本書的主人公,其實卻也不過是托妮·莫里森想要描寫的黒奴中的一個代表,她的生活也不過是黒奴生活的一小點影像。

托妮·莫里森擅長描述黒奴生活,她對黒奴苦難史的了解如此深刻,那幾乎成為延續(xù)她創(chuàng)作生命的最重要的動力。她將各種故事與事件解構(gòu)成一行行的詩,一個個的夢境,然后用最安靜的筆調(diào)風(fēng)格,最高超的敘事技巧將痛苦公布于眾。“任何一個白人,都能因為他腦子里突然閃過的一個什么念頭,而奪走你的整個自我。不止是奴役、殺戮或者殘害你,還要玷污你。玷污得如此徹底,讓你都不可能再喜歡你自己。玷污得如此徹底,能讓你忘了自己是誰,而且再也不能回想起來?!?/p>

《寵兒》不是一本能夠讓你抱著“隨便吧”的心態(tài)去輕松閱讀的書,事實上,在多角度的敘述下,文字的力量是沉重、壓抑,甚至變態(tài)的。她被改編成電影時,導(dǎo)演運用了各種特技竭力將其拍成一部驚悚片。然而與其說《寵兒》帶給讀者的是驚悚,單純的震撼則更為恰當(dāng)。托妮·莫里森并不想表現(xiàn)恐怖,甚至有些時候,《寵兒》的語言是明亮優(yōu)美的,像是清風(fēng)拂過金盞花叢。托妮·莫里森更在意的是從恐怖中剝離出來的寂靜與濃厚,正如盤旋在藍(lán)石路124號的悲傷、惡意、冷靜與瘋狂。

偏偏寵愛讀書心得篇二

淡雅雋秀的封面,親昵的名字,剛拿到書時看著封面有種淡淡的喜悅,以為這會是一個美麗的故事,殊不知,這是一個悲痛的故事。

就如很多人評論那樣,這是一本很震撼人的書。

作者運用了一種很奇特的描述方式,在剛開始時看著很是迷糊,不知道究竟正在述說著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不同人物夢囈般的回憶,讓你像是走進(jìn)了一個迷宮,你所能找到的只是一截一段的碎片,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好奇心要繼續(xù)探討下去,很容易在一開始就放棄了,而這樣也就無法感受到它的震撼之處了。

正是她的描述方式,讓故事更為壯烈。

從小在歷史書上看到的對黑人的悲慘經(jīng)歷一般都只是一筆帶過:被奴役被販賣,這樣抽象而籠統(tǒng)的說法引不起我們太多的悲憫同情,于是一直留在腦海里的他們的苦難都只是像被水打濕擴(kuò)散的墨跡般的模糊的概念。前一段時間看到一本韓國人寫的《雨啊,請到非洲來》的書,看到非洲國家人民為了爭奪鉆石而相互斗毆,童子軍殘忍地割人耳鼻、斷人手足等行徑,其實也是讓人心有余悸的,很久都無法從她們的慘狀里走出來,這是直觀地通過眼睛看而從心底里產(chǎn)生的。

而在《寵兒》里,其實每一句話都是從她們不同人物里的心底流露出來的,她們的回憶,她們的渴望,她們所經(jīng)歷的一切,在作者的筆下,不只是文字間的組合,我似乎看到了每一個文字都是在戰(zhàn)栗著的,在微微的嘆息中向我們傳達(dá)故事,所以,即使是通過眼睛看到的,眼睛在接觸到文字的那一瞬間,眼睛就想要把情感直接展現(xiàn)出來了。

黑人們的經(jīng)歷讓人后怕。難以闡述我自己的感受,因為對比之下,我的悲憫是蒼白的,無力的。在如此巨大的悲痛面前,悲憫顯得可笑,所有的情感都黯然失色。

但,除去了塞絲們的愛在那之中仍是鮮活的。

保羅說,你的愛太濃了。

是的,她們的愛都太過于濃烈了,因此所有的悲痛都可被遺忘,被忽略,當(dāng)她們一次次地回憶那些不堪回首的歲月時,愛是使她們出走的唯一動力,為自由而搏動的脈搏。所以,她甘愿向?qū)檭阂槐楸榈鼗貞浤切K絕人寰的遭遇,只有這樣,她才能一遍遍地回憶起愛的溫度,被愛強(qiáng)撐起的本已死亡的生命,寵兒們才能明了她被誤解的所作所為。

偏偏寵愛讀書心得篇三

《寵兒》看過很久了,一直想寫個書評,一直都寫不成。大概因為對我來講,這本書的靈魂是一種大音希聲的力量,是那些沒說出口、也永遠(yuǎn)說不出口的愛和痛苦。我曾經(jīng)嘗試著去描述這種力量,但很快發(fā)現(xiàn)那完全是一場徒勞的努力。還沒開口,就已無話好說。文字太輕飄,當(dāng)不起那樣的力量。在那個雷聲轟鳴暴雨如注、愛與痛都沉重濃烈到無法言說的世界里,沒有誰能發(fā)出聲音。

都說這書寫得如何壓抑,它卻讓我感到平靜。越是難過的時候,越會迷戀那個世界。覺得在那雷聲與暴雨、沉重與濃烈之中,不再聽得見自己的心跳,也喪失了所有尖銳的感覺。我想,這本書的非凡力量恐怕就在于此。它那么慘烈,帶來的卻不是悲哀。因為與它相比,和我們有關(guān)的一切,都不值一提。

隱忍是一種會讓我喪失抵抗能力的高貴品質(zhì)。如果再加上一點不肯原諒自己的決絕,便形成可以秒殺我的巨大吸引力。一個人如果因為自己曾經(jīng)做過的事而固執(zhí)地不肯放過自己,他在我心目中通常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是非對錯的評判,而無條件地成為一個可敬的人?!秾檭骸肪椭v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開始,我以為事情會有一個更合理的解釋,以為到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塞思有著不為人知的心結(jié)或者不得已的苦衷,總之就像在大多數(shù)文藝作品中看到的那樣,主人公看似不可取的行為最終即使不被證明是對的,至少會是可以justify的?!秾檭骸穮s不同,你從頭看到尾,發(fā)現(xiàn)原來就是這么回事,塞思就是做下了那樣可怕的事,沒有什么隱情也沒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可是這么多年來,她默默承受著一切,什么都沒說;她從沒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而少愛、少在乎、少痛苦哪怕一點點。她就那么倔強(qiáng)又沉默地一天天地過,不要解釋、不要理解,也不要救贖。這樣一種近乎瘋狂的執(zhí)拗,讓所有關(guān)于對錯的評判都顯得蒼白不堪。除了贊嘆,還能有什么送給一顆這樣的靈魂呢?

這是我看過把那一段歷史的殘酷展現(xiàn)得最淋漓盡致的一部作品??蛇€是同樣的感覺,作者其實并沒做太多描述,更沒有抨擊和煽情。讀者只是從奴隸們樸素至極又殘缺不全的講述中看到一點那個時代的影子??赡氵€是被撼動了,因為那是他們用腳走出的路,不穿鞋的腳;用生命留下的印記,從未被尊重過的生命。那不是一個可以講述的故事,與它相比,語言太輕佻了。

作者沒頭沒腦又不由分說的話語方式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講述邏輯無疑是作品的一大亮點。沒有鋪陳展開前因后果,上來就是一大段對話和一片前后交錯的散亂情節(jié)。你剛看出一點端倪,她又戛然而止,完全沒有要交代下文的意思。就這樣,你總是毫無征兆地被丟進(jìn)故事的某個部分,還沒搞清狀況就又被拉了出來。一而再再而三,你才終于東拼西湊地慢慢勾勒出故事的脈絡(luò)。

我一開始對作者這種極不負(fù)責(zé)任的話語方式非常不滿,覺得這書讀起來費勁得要死。但是看著看著就發(fā)現(xiàn),正是這樣的講述邏輯,讓作者想要表達(dá)的一切成為可能。隱忍、力量、呼之欲出的濃烈情感,都由此產(chǎn)生。也許只有這樣講,才會讓人感到根本沒人想要講述或者傾訴什么。對他們來講,日子是一天天過出來的,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沒什么好說。

大概只有這樣講,這一切才會有重量,才能在那些說得出的之外,也讓人感受到那許多說不出的東西。

偏偏寵愛讀書心得篇四

看完這本書,再看看豆瓣上的書評,關(guān)于這本書的翻譯,評價可謂是兩個極端,呵呵。

我是個英文盲,沒有翻譯就沒有它本身。我沒辦法評價翻譯的優(yōu)劣,我所能評價的只是這個我誤認(rèn)為是它本身的譯作。

大段的感覺、心理描寫、詩歌對我來說真的很晦澀。像我這種意識特別清醒的人,總是很難理解那些意識流之類的寫法。雖然這本書的故事主線,看完整本書之后,還算清晰,比那些不知所云的小資情調(diào)、無緣無故的要死要活好多了。

那誰說的,我們不是處在欲望未能滿足的痛苦中,就是生活在欲望滿足之后的無聊中。小資們的無聊、空虛也是切膚之痛,但不是給我們這些仍在痛苦中的人去咀嚼體味的。

跑題了,說的是《寵兒》,哦是的,它當(dāng)然不是小資的,它無比痛苦。當(dāng)我們明明是人,有自尊有感情有向往,卻被當(dāng)成牲畜,我們和“無聊”這種“幸福”的感覺還天壤相隔,連想都不要想呢。在這種痛苦之中,人真的能夠那么意識流嗎,能夠化痛苦為詩意嗎?我總覺得非常懷疑。用這種手法來寫作,是為了觸動我們這些無聊的人吧?用我們的方法,好讓我們理解“痛苦”這種東西?

這個故事很慘烈,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任何一個社會,哪怕你看見它確確實實在往好的方向發(fā)展,過程仍然是很慘烈的。個人渺小無力,可是個人又是自己世界的全部,在這個世界里,人的掙扎又顯得那么強(qiáng)大。

關(guān)于情節(jié),我去質(zhì)疑實在很無聊,可我真就這么無聊。我不能理解的是,寵兒是什么邏輯?為什么她只是來索要追討母親的愛,哪怕給她帶來毀滅,卻分不清好歹,她從不對帶來這些災(zāi)禍的東西的感到憤怒嗎,她從不去理解事情的因果嗎,就因為她僅僅是個嬰兒,永遠(yuǎn)是個嬰兒?好吧,她理應(yīng)覺得憤怒的這個東西不必引申得太遠(yuǎn)太大,不必是奴隸主階級、奴隸制或者是更大的什么東西,完全可以是那個真正導(dǎo)致她喪命的人而已。難道說,她從不講道理,她只知道要向她的母親索取她認(rèn)為應(yīng)得的愛,而她的母親也理應(yīng)毫無指望地愧疚和瘋狂?唔,也許是吧,多么可憐的變態(tài)啊,多么叫人憋氣啊。

塞絲為什么殺死自己的女兒,這事兒有那么難以理解嗎?在當(dāng)時、在對奴隸制非常了解的當(dāng)時的人們眼中,還是那么難以理解?以致于他們要報以恐懼、惱怒、疏遠(yuǎn)、孤立,而不是理解和幫助?

人類,群居動物。如果你不能順應(yīng)人群(哪怕是善良的人群)的邏輯。。。唉,事實上堅強(qiáng)獨立的人最終總是沒有好下場。

偏偏寵愛讀書心得篇五

一個人僅僅是因為出生在赤道附近,有的瘋子就把他當(dāng)做奴隸,這還有什么公理,正義可言呢?

就因為他的膚色不同,便應(yīng)當(dāng)被歧視?

就因為他的種族不同,便應(yīng)當(dāng)被奴役?

就因為他的信仰不同,便應(yīng)當(dāng)被懲戒?

便不遠(yuǎn)千里從肯塔基追到俄亥俄,來剝奪一個初生嬰兒的自由。遭受過歧視、奴役、懲戒的賽絲不愿讓女兒重復(fù)自己的悲慘命運,毅然殺死了剛剛會爬的幼女,她便是寵兒。要么是愛,要么不是,淡的愛根本不是愛。在《移居北方的時期》中的穆斯塔法希望自己的兩個小孩一輩子不要像他自己一樣出去浪游,更不要到西方念書,他認(rèn)為一個蘇丹人就應(yīng)當(dāng)是一個蘇丹人。賽絲和穆斯塔法一樣,都是對孩子的濃愛。

寵兒夭折時還只是一個嬰兒的意識,尚未形成正常的思維方式,即使在十八年后還魂復(fù)生也是一個孩子的思維,這從她的言辭和行為便可以看出。因此她把怨念施加到她母親身上,但她不是去殘忍的傷害,而是孩子般的搗亂。讓鏡子一照就碎,在蛋糕上印上兩個小手印,沿門檻將蘇打餅干末灑成一道線……將124號籠罩在神秘恐懼中。其實124也有它特殊的含義,賽絲生了四個孩子,霍華德、巴格勒、寵兒、丹芙。124缺了一個3,而寵兒正是賽絲的第三個孩子,也是唯一死去的孩子。在恐懼下,124里的1和2相繼出逃,貝比·賽格斯也在顏色的世界里長辭沉睡,只剩下賽絲和丹芙。

寵兒沒有去報復(fù)奴隸主,卻將來折磨愛她的母親,這是多么殘酷,多么讓人不忿。托尼·莫里森就是通過這樣巧妙的角色設(shè)置和情節(jié)安排來引發(fā)讀者的思考與共鳴。全書沒有呼吁去反抗、暴動,如果真是這樣那她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莫里森只是用筆描繪一個又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與悲慘的人生,只是去敘說,任君思考。

莫里森冷靜的描繪出了三個白人奴役著四十六個奴隸,這四十六個奴隸戴著手銬與腳鎖,被一條長鐵鏈鎖在一起,在地表挖的坑里生存,有人因為喊餓便被槍殺。他們聽不到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里的呼喚“朋友們啊!你們不是奇怪天才的巨流?為什么難得激漲洶涌,奔騰澎湃,掀起使你們驚心動魄的狂濤么?”他們只聽到歌德的回答“親愛的朋友們,那是因為在這巨流兩邊的岸上,住著一些四平八穩(wěn)的老爺們,他們擔(dān)心自己的亭園,花畦,苗圃會被洪水沖毀,為了防范于未然,已及時地筑好堤,挖好溝了!”

《偉大的辯論家》里說“我們有權(quán)利進(jìn)行暴力反抗或者消極抵抗,你們應(yīng)當(dāng)慶幸我們選擇了后者?!彼氖鶄€奴隸在雨夜中逃走,為了自由。

莫里森冷靜的描繪出了所謂的“甜蜜之家”的壓抑,尤其是欲望的壓抑,越是壓抑越是要爆發(fā),他們只能通過罪惡的強(qiáng)奸甚至原始的獸交來填充他們的欲望,填充他們被奴役所帶來的空虛。他們欲是這樣欲被人看做野蠻,欲是以教化之名壓迫馴服,他們便欲是要爆發(fā)。

在賽絲與黑爾結(jié)婚前,賽絲問加納太太“可以有婚禮嗎?”加納太太大笑了一會兒,摸著賽絲的頭,說“你這孩子真可愛”因為野蠻,便剝奪了一個女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儀式,他們只能在泥地草薦上,在玉米地里結(jié)合。究竟誰是野蠻?

什么叫奴役?什么叫野蠻?什么叫文明?

在此我想借用穆斯塔法的自傳的序言來回答:獻(xiàn)給所有那些用固定方法思考世界,用固定腔調(diào)說話,認(rèn)為世界非黑即白,非東即西的人。然后翻開一頁是空白,翻開另一頁是空白,他的整本自傳是空白的……

我們時常聽說讀書是為了培養(yǎng)甚至灌輸給我們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有很多時候,書教給我們的卻是讓我們了解要到達(dá)一個所謂正確的價值觀這條道路有多么漫長,有多么崎嶇。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9849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