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9:57:15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范文(16篇)
時間:2023-11-12 09:57:15     小編:雅蕊

教案有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組織。教案的編寫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規(guī)范性,避免模糊和歧義的表達。所提供的教案范文可以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教學設計的方法。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一

1、理解光密介質、光疏介質以及全反射現象,掌握臨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條件。

2、用實驗的方法,通過分析討論,準確的概括出全反射現象,提高總結和實踐能力。

3、能體會到物理與社會、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感悟物理學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

重點:全反射的條件。

難點:對全反射現象的理解。

環(huán)節(jié)一:新課導入。

【問題情境】。

播放醫(yī)生利用光導纖維檢測病人身體的視頻,引導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思考:光導纖維怎樣傳輸光及相關信息呢?由此引出課題。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建立規(guī)律】。

介紹兩個物理概念,光密介質和光疏介質,并明確二者是相對的。

實驗猜想:反射光、折射光都消失;反射光消失,只有折射光;折射光消失,只有反射光。

實驗現象:隨著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逐漸增大,但折射角總大于入射角,同時觀察到折射光線越來越暗且接近90°,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折射光線消失,只剩下入射光線、反射光線,繼續(xù)增大入射角,依然看不到折射光線。

得出結論:只有反射光線而折射光線消失的現象是全反射現象。教師介紹玻璃是光密介質,空氣是光疏介質,只有從光密介質到光疏介質,才有可能發(fā)生全反射現象??梢宰寣W生通過驗證光從光疏介質到光密介質,得出這種情況下不能發(fā)生全反射。

回顧實驗并分析得出:要發(fā)生全反射現象對入射角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將折射角為90°時的入射角叫做臨界角。

教師提問學生如何知道臨界角呢?提示學生如果已知介質的折射率,就可以確定光從這種介質射到空氣(或真空)時的臨界角。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深化規(guī)律】。

解釋課前導入中光導纖維如何傳輸光及相關信息。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學生總結本節(jié)內容,課后思考全反射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小組內交流分享。

中公講師解析。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二

1、進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向心力公式,進一步明確勻速圓周運動的產生條件,掌握向心力公式的應用。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在實際問題中分析向心力來源的能力。

2、培養(yǎng)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確提出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任何一個力或幾個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產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體所受的向心力,接著詳細介紹了火車轉彎和汽車過拱橋兩個常見的實際問題。后面又附有思考與討論,開拓學生的思維。

教法建議。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向心力來源的能力,分析問題時,要首先引導學生對做周圍運動的物體進行受力情況分析,并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求出物體沿半徑方向受到的合外力,就是提供給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物體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例題的分析與討論(結合動畫或課件),引導學生從中領悟掌握運用向心力公式的思路和方法。即:第一:根據物體受力情況分析向心力的來源,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

第二:運用向心力公式計算做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

第三:由物體實際受到的力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列出方程求解。

3、可多舉一些實例讓學生分析。向心力可由重力、彈力、摩擦力等單獨提供,也可由它們的合力提供。

4、在講述汽車過拱橋的問題時,汽車做的是變速圓周運動,對此要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向學生指出:在變速圓周運動中,物體在各位置受到的向心力分別產生了物體通過各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公式仍是適用的。但要注意,對于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情況,只有在物體通過最高點和最低點時,向心力才是合外力。同時,還可以向學生指出:此問題中出現的汽車對橋面的壓力大于或小于車重的現象,是發(fā)生在圓周運動中的超重或失重現象。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三

1.知道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情況,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通過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對比,提高歸納總結、對比分析的能力。

3.提高物理學習興趣,發(fā)現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重點】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難點】純電阻、非純電阻電路的區(qū)分,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區(qū)別。

(一)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提問焦耳定律討論的是電路中怎樣的能量轉化情況?學生回答電能完全轉化為內能的情況。

進一步提問:實際中有些電路除含有電阻外還含有其他負載,如電動機,那電動機的能量轉化情況又是如何呢?進而引入新課――《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二)新課講授

1.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

提問:結合生活經驗,電動機是將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成機械能了嗎?

學生回答:電動機除了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以外,還有一部分電能轉化成了內能。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四

(一)知識目標。

1、知道"幾何光學"中所說的光沿直線傳播是一種近似.。

2、知道光通過狹縫和圓孔的衍射現象.。

3、知道觀察到明顯衍射的條件。

(二)能力目標。

了解單縫衍射、小孔衍射,并能用相關知識對生活中的有關現象進行解釋和分析.。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知道科學研究必須重視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的勤奮作用;

2、必須有自信心和踏實勤奮的態(tài)度;

3、在中也要有好品質、好作風.。

教學建議。

有關光的衍射的教學建議。

關于演示實驗的教學建議。

光的衍射實驗,可以將演示和學生實驗同時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

教學設計示例。

(-)引入新課。

一、光的衍射現象。

(二)。

演示:

下面我們用實驗進行觀察.。

用點光源來照射有較大圓孔ab的屏,在像屏mn上出現一個光亮的圓,

光的衍射現象進一步證明了光具有波動性,對確定光的波動說的正確性起了重要作用.。

提問:當光通過小孔或者狹縫時,在后面的光屏上會得到什么樣的圖案?

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

當縫很大時——直線傳播(得到影)。

當縫減小時——逐漸會出現小孔成像的現象。

繼續(xù)減小縫的大小——會出現光的衍射現象.。

探究活動。

1、用游標卡尺觀察光的衍射現象.。

2、考察光的衍射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五

1、使學生認識物理學概況,了解物理學的研究范圍。知道學習物理學的重要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學能力。

3、激發(fā)、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

物理學的研究范圍和學習方法

物體重心的確定。

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動手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索科學實驗的方法素質。

實驗法、閱讀教學法、歸納法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六

1、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對浮力這一節(jié)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jié)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jié)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tài),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tài),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yǎng)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xù)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jié)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jié)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jié)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jié)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qū)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

(1)下沉:f浮

(2)上浮:f浮g

(3)懸?。篺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yè):1、2、3、4、5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七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的有無及方向的判斷。

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能計算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并使用控制變量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

2、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靜摩擦力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

教具準備:木塊、彈簧秤、木板、毛巾、紙、鋼板、砂紙、水等。知識準備:搜集有關的摩擦力信息。

導入新課活動導入。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摩擦力,通過直接提問使學生回憶并敘述摩擦力的概念。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fā)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本節(jié)課就來深入研究摩擦力。

請學生做個小實驗:要求學生用逐漸增大的水平力推動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動一段距離。(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學生產生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學生活動:學生按老師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變化。

【實驗探究】。

實驗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拉力的增大,彈簧秤的示數不斷增大。

結論:由二力平衡的知識可以知道,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靜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隨外力的變化而變化,總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繼續(xù)試驗:在彈簧測力計指針下輕塞一個小紙團,它可以隨指針移動,并作為指針到達最大位置的標志。在剛才實驗的基礎上繼續(xù)用力,當拉力達到一定的值時木塊開始移動,此時拉力會突然變小。要求學生記下剛才的最大值。

結論: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最大靜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體剛剛開始運動時的拉力。兩物體間實際發(fā)生的靜摩擦力f在0與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問題: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八

1、在開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礎上,推導得到萬有引力定律,使學生對此規(guī)律有初步理解。

2、介紹萬有引力恒量的測定方法,增加學生對萬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認識。

3、通過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考過程和卡文迪許扭秤的設計方法,滲透科學發(fā)現與科學實驗的方法論教育。

1、萬有引力定律的推導過程,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所以要根據學生反映,調節(jié)講解速度及方法。

2、由于一般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極小,學生對此缺乏感性認識,又無法進行演示實驗,故應加強舉例。

卡文迪許扭秤模型。

(一)引入新課

1、引課: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圓周運動的知識,我們知道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需要一個向心力,而向心力是一種效果力,是由物體所受實際力的合力或分力來提供的。另外我們還知道,月球是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那么我們想過沒有,月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是由誰來提供的呢?(學生一般會回答:地球對月球有引力。)

我們再來看一個實驗:我把一個粉筆頭由靜止釋放,粉筆頭會下落到地面。

實驗:粉筆頭自由下落。

同學們想過沒有,粉筆頭為什么是向下運動,而不是向其他方向運動呢?同學可能會說,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那么重力又是怎么產生的呢?地球對粉筆頭的引力與地球對月球的引力是不是一種力呢?(學生一般會回答:是。)這個問題也是300多年前牛頓苦思冥想的問題,牛頓的結論也是:yes。

既然地球對粉筆頭的引力與地球對月球有引力是一種力,那么這種力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是只有地球對物體有這種力呢,還是所有物體間都存在這種力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萬有引力定律。

板書:萬有引力定律

(二)教學過程

1、萬有引力定律的推導

其中m為行星質量,r為行星軌道半徑,即太陽與行星的距離。也就是說,太陽對行星的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質量而反比于太陽與行星的距離的平方。

其中g為一個常數,叫做萬有引力恒量。(視學生情況,可強調與物體重力只是用同一字母表示,并非同一個含義。)

應該說明的是,牛頓得出這個規(guī)律,是在與胡克等人的探討中得到的。

2、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下面我們對萬有引力定律做進一步的說明:

(1)萬有引力存在于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雖然我們推導萬有引力定律是從太陽對行星的引力導出的,但剛才我們已經分析過,太陽與行星都不是特殊的物體,所以萬有引力存在于任何兩個物體之間。也正因為此,這個引力稱做萬有引力。只不過一般物體的質量與星球相比過于小了,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也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萬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是:

板書: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兩個物體的質

其中m1、m2分別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為它們間的距離。

(2)萬有引力定律中的距離r,其含義是兩個質點間的距離。兩個物體相距很遠,則物體一般可以視為質點。但如果是規(guī)則形狀的均勻物體相距較近,則應把r理解為它們的幾何中心的距離。例如物體是兩個球體,r就是兩個球心間的距離。

(3)萬有引力是因為物體有質量而產生的引力。從萬有引力定律可以看出,物體間的萬有引力由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的質量決定,所以質量是萬有引力的產生原因。從這一產生原因可以看出:萬有引力不同于我們初中所學習過的電荷間的引力及磁極間的引力,也不同于我們以后要學習的分子間的引力。

3、萬有引力恒量的測定

牛頓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萬有引力恒量g這個常數是多少,連他本人也不知道。按說只要測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測出兩個物體間的距離,再測出物體間的引力,代入萬有引力定律,就可以測出這個恒量。但因為一般物體的質量太小了,它們間的引力無法測出,而天體的質量太大了,又無法測出質量。所以,萬有引力定律發(fā)現了100多年,萬有引力恒量仍沒有一個準確的結果,這個公式就仍然不能是一個完善的等式。直到100多年后,英國人卡文迪許利用扭秤,才巧妙地測出了這個恒量。

這是一個卡文迪許扭秤的模型。(教師出示模型,并拆裝講解)這個扭秤的主要部分是這樣一個t字形輕而結實的框架,把這個t形架倒掛在一根石英絲下。若在t形架的兩端施加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絲就會扭轉一個角度。力越大,扭轉的角度也越大。反過來,如果測出t形架轉過的角度,也就可以測出t形架兩端所受力的大小?,F在在t形架的兩端各固定一個小球,再在每個小球的附近各放一個大球,大小兩個球間的距離是可以較容易測定的。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大球會對小球產生引力,t形架會隨之扭轉,只要測出其扭轉的角度,就可以測出引力的大小。當然由于引力很小,這個扭轉的角度會很小。怎樣才能把這個角度測出來呢?卡文迪許在t形架上裝了一面小鏡子,用一束光射向鏡子,經鏡子反射后的光射向遠處的刻度尺,當鏡子與t形架一起發(fā)生一個很小的轉動時,刻度尺上的光斑會發(fā)生較大的移動。這樣,就起到一個化小為大的效果,通過測定光斑的移動,測定了t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后扭轉的角度,從而測定了此時大球對小球的引力??ㄎ牡显S用此扭秤驗證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并測定出萬有引力恒量g的數值。這個數值與近代用更加科學的方法測定的數值是非常接近的。

卡文迪許測定的g值為6。754×10—11,現在公認的g值為6。67×10—11。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萬有引力恒量是有單位的:它的單位應該是乘以兩個質量的單位千克,再除以距離的單位米的平方后,得到力的單位牛頓,故應為nm2/kg2。

板書:g=6。67×10—11nm2/kg2

由于萬有引力恒量的數值非常小,所以一般質量的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是很小的,我們可以估算一下,兩個質量50kg的同學相距0。5m時之間的萬有引力有多大(可由學生回答:約6。67×10—7n),這么小的力我們是根本感覺不到的。只有質量很大的物體對一般物體的引力我們才能感覺到,如地球對我們的引力大致就是我們的重力,月球對海洋的引力導致了潮汐現象。而天體之間的引力由于星球的質量很大,又是非常驚人的:如太陽對地球的引力達3。56×1022n。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萬有引力定律,了解了任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引力,這個引力正比于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反比于兩個物體間的距離。其大小的決定式為:

其中g為萬有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

另外,我們還了解了科學家分析物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對我們今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夠有所借鑒。

六、說明

1、設計思路:本節(jié)課由于內容限制,以教師講授為主。為能夠吸引學生,引課時設計了一些學生習以為常的但又沒有細致思考過的問題。講授過程中以物理學史為主線,讓學生以科學家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力爭抓住這節(jié)課的有利時機,滲透“沒有絕對特殊的物體”這一引起物理學幾次革命性突破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卡文迪許扭秤模型為自制教具,可仿課本插圖用金屬桿等焊制,外面可用有機玻璃制成外殼,并可拆卸。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九

1.了解激光和自然光的區(qū)別.

2.通過閱讀,收集整理相關資料,認識激光的特點和應用.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課外閱讀,收集整理有關激光應用的資料,培養(yǎng)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

2.通過對激光的特點及應用的學習,培養(yǎng)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對激光應用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無究力量,培養(yǎng)熱愛科學的品質.

激光與自然光的區(qū)別以及激光特點和應用.

【】激光與自然光的區(qū)別.

1.通過對自然光的分析,提出激光的相干性.

2.通過學生課前閱讀,初步了解激光的特點及廣泛應用.

3.通過收集激光方面的材料,討論交流,進一步掌握激光的特點及應用知識.

4.通過觀看錄像,進一步加深對激光知識的了解.

】激光手電筒、投影儀、三段有關激光的錄像材料.

【】。

一、引入新課。

[師]課前大家已經閱讀了課文,了解了激光是自然界沒有的光,首先我們來看看它與自然光有什么不同.

二、新課教學。

(一)自然光和激光(投影)。

自然光(例如白熾燈)激光。

原子發(fā)光方向,時刻不確定。

頻率不一樣。

不能發(fā)生干涉。

非相干光。

頻率一樣。

能發(fā)生干涉(雙縫干涉實驗)。

人工產生的相干光。

都是原子受激發(fā)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發(fā)射出來的。

[師]通過上表的比較,同學們可以看到,激光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它是一種人工相干光.激光還有許多與自然光不同的特點,下面請同學們將自己閱讀課文整理的表格展示出來.

(教師巡視,大部分同學整理得很好,選出比較全面的一組投影(如表20—2)老師簡單講解)。

[師]其實,激光的應用遠不止這些,而且還在迅速發(fā)展,這方面的介紹很多,下面請大家根據課前收集的材料,開展課堂交流.

(二)激光的應用。

(分組介紹,同時教師提煉要點并板書,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一組(投影資料)我們組收集整理了激光在相干性方面的特點,激光是相干光.可用來進行光的干涉、衍射等實驗(科學實驗),由于原子的發(fā)光不是無限制持續(xù)的,每一次發(fā)光與下一次發(fā)光總有一個時間間隔,只有同一光源在同一發(fā)光時間間隔內發(fā)出的光,在空間某點相遇時才會發(fā)生干涉,所以原子發(fā)光的平均時間間隔稱為相干時間,在相干時間內光的行程稱為相干長度,激光的相干長度可達幾十千米,相干性較好.

第二組(投影資料)我們組整理的信息中,激光的另一特點是激光的亮度特高,近年研制出的強激光的亮度要比太陽亮100億倍以上.激光器發(fā)出的激光是集中在沿傳播方向的一個極小的發(fā)射角內,亮度就會比同功率的光源高幾億倍,在極短時間內會輻射出巨大的能量,聚集在一點時可產生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度的高溫.

第三組除了前面兩組介紹的兩個特點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激光的單色性好,自然界找不到頻率“純凈”的光,各種頻率的光總是混雜在一起的.但由于激光器中光學諧振腔的干涉作用,只有那些滿足諧振腔共振條件的頻率才能形成激光輸出,不滿足共振條件的頻率,都在諧振腔內干涉相消了,因此激光的頻率單一,單色性非常好,拿氦氖氣體激光器來說,它產生的光波長范圍不到一百億分之一微米,完全可以視為單一而沒有偏差的波長,是極純的單色光.

第四組我們組收集的資料中,除了前面三組講的,還有一點,激光的方向性好,一般的手電筒或探照燈聚光雖然很好,看上去它們射出的光束是筆直的,但在一兩公里后,光線就發(fā)散成很大一片,亮度明顯減弱.而激光射到這個距離上基本沒有發(fā)散,激光是方向最一致、最集中的光.

[師]前面幾組同學從激光的特點角度閱讀收集了很多資料,都比較好,雖然其中有些材料我們不能完全弄懂,但以后我們還有很多學習機會,到時可以更進一步理解.下面我們再來交流激光應用方面的資料.

第五組(閱讀)。

激光具有很高的能量,所以它是精密機械加工特別是微電子工業(yè)加工不可缺少的工具,用激光對金屬打孔、切割、焊接、淬火,激光代替機械刀具和刻刀直接加工大型和微型元件,具有普通機械加工不可比擬的特點.利用它可以在堅硬的材料上打直徑0.1mm到幾微米的小孔.激光鉆孔不受加工材料的硬度和脆性的限制,而且鉆孔速度異常快,可以幾千分之一秒甚至幾百萬分之一秒內鉆出表面十分整齊光潔的小孔,激光快速自動成型技術,可以控制激光束將材料逐層“燒結”而形成實體零件或模具、模型.它可快速制成精密復雜或不規(guī)則圖案的機械零件.我國已經研制成功激光迅速自動成型機,標志著我國已經掌握了這項新技術,并迅速進入國產化、商品化階段.

第六組(閱讀)。

激光在農業(yè)生產上也有廣泛應用,用激光照射農作物種子,可誘發(fā)遺傳變異,縮短種子發(fā)芽時間,育出的秧苗生長比較快,長勢好,粗壯且均勻整齊,改善了農作物生長性能,提高產量.把激光技術引入果樹裁培,能改良水果品質,提高水果產量.用激光照射牲畜家禽魚類,能促進生長發(fā)育等.

激光在臨床醫(yī)學上的應用相當廣泛,“激光刀”能有效地局部加熱凝固血管,出血少.而且“刀”不與組織接觸,不用消毒,激光刀很鋒利,切割軟組織和硬組織都一樣快捷,還可應用激光對穴位照射,給穴位輸入能量,無痛、滅菌、快速、安全.

第七組(閱讀)。

激光在信息產業(yè)領域有著重要應用.在光纖通信中,激光作為信息高速傳輸的載體作通信載波.它還是信息高速處理的載體,光學計算機有著普通計算機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這種計算機運算速度高,傳輸信息量大,激光應用在信息存儲領域,使大容量、高密度信息存儲成為可能,像課本上介紹的dvd實際上是一種存儲數據的磁性媒體,它可以雙層雙面使用,運行時間高達484min,儲存量是vcd的幾十倍甚至數十倍,可多達17gb.

第八組(閱讀)。

目前,激光已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武器,在國防軍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激光測距、激光雷達、激光制導、激光模擬等技術的應用.激光武器包括激光致盲武器、激光干擾武器、激光防空武器等,這些武器對現代戰(zhàn)爭產生了深遠影響.激光制導能快速準確無誤地擊中目標.

用激光點燃核燃料是目前各國科學家競相研究的重大課題,預計在20xx年左右能夠用激光實現核聚變,能源危機問題有望得到根本解決.

[師]同學們課前做了很多準備,閱讀了大量相關資料,一定很有收獲.我也給大家收集了部分與激光相關的錄像資料,請大家看一看.

(師生共同觀看錄像)。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十

2、理解開普勒三個定律的內容和意義,會分析行星運動的基本特點;。

3、理解開普勒第三定律橢圓運動規(guī)律到圓運動規(guī)律的轉換;。

4、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動手的思想和能力,建立科學的宇宙觀。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從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基礎來看,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可能只是通過小學的科學課、報刊、雜志、電視等方式對有關科學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對科學家的發(fā)現、發(fā)明、創(chuàng)造內容的了解應該是非?,嵥榈?,無系統(tǒng)的天體運動研究歷史方面的知識,但對天體的運動學習應該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

2、學生認知能力上的欠缺。從學生的認知能力看,由于行星運動抽象、無法感知,學生在理解行星的運動規(guī)律上會存在障礙,同時橢圓在數學上還未接觸過,也會給學生造成困惑。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重點難點】。

1、理解和掌握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認識行星的運動。

2、對開普勒行星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教學過程】。

活動1【講授】新課教學。

引入新課:

自人類誕生之日起,我們就對這茫茫宇宙充滿了好奇,希望探索宇宙的奧秘。我國古代產生了很多與此有關的美麗神話傳說,比如關于宇宙的來源——盤古開天地??茖W技術發(fā)展到今天,科學家對宇宙萬物有了一定的認識?,F在,我們知道,宇宙是這樣產生的——宇宙大爆炸。本節(ji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前人所探索到的行星的運動情況。

進行新課:

一、古人對天體運動的看法及發(fā)展過程在古代,人們對于天體的運動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看法,被稱為“地心說”和“日心說”(教師介紹相關物理學史)。

2、“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繞太陽運動。

【提問】“日心說”和“地心說”哪種觀點更正確?日心說的觀點是否絕對正確?

若地球不運動,晝夜交替是太陽繞地球運動形成的,那么每天的情況就應是相同,事實上,每天白天的長短不同,冷暖不同,而“日心說”則能說明這種情況;白晝是地球自轉形成的,而四季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形成的?!叭招恼f”也并不是絕對正確的,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而太陽系只是宇宙中眾多星系之一,因此太陽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是靜止不動的。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發(fā)現宇宙的中心。

二、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古人把天體的運動看得十分神圣,他們認為天體的運動不同于地面物體的運動,天體做的是最完美、最和諧的勻速圓周運動。開普勒研究了第谷的行星觀測記錄,發(fā)現假設行星作勻速圓周運動,計算所得的數據與觀測數據不符,只有認為行星作橢圓運動,才能解釋這一差別。

出示表一:節(jié)氣表。

由節(jié)氣表分析可知,一年中四季的時間為:春季92天,夏季94天,秋季91天,冬季90天。如果地球運動軌道是圓,四季的時間應該是相等的,四季時間不等,說明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不是圓,而是橢圓。

1、開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軌道定律)。

【認識橢圓】橢圓有2個焦點,半長軸用表示,半短軸用表示。

2、開普勒第二定律:對任意一個行星來說,它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面積定律)。

由圖易知,相等時間內在遠日點附近運動的弧長小于在近日點附近的弧長,因此可知,遠日點速度小于近日點速度,即。

3、開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軌道的半長軸的三次方跟公轉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周期定律)即:(k為常量)。

提問:比值k與行星無關,它可能跟誰有關呢?來分析下面一組數據。

出示表二:太陽系行星與地球衛(wèi)星半長軸、周期一覽表。

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圍繞太陽運動的八大行星的k值相等,圍繞地球運動的2顆衛(wèi)星的k值也相等。由此得出結論:k值只與中心天體有關。中心天體相同,k值相等;中心天體不同,k值一般不同。

【注意】開普勒第三定律也適用于繞行星運動的衛(wèi)星。實際上,多數行星的橢圓軌道與圓十分接近(課本33頁圖6.1-3),在中學階段的研究中我們按圓軌道處理,那么行星運動過程中就沒有近日點和遠日點。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開普勒三大定律表述為:行星繞太陽做圓周運動,太陽處在圓心位置;行星繞太陽運動時線速度(或角速度)不變,即行星做勻速圓周運動。所有行星軌道半徑的三次方跟它公轉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相等,即。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課堂總結】。

本節(jié)學習的是開普勒行星運動的三定律,其中第一定律反映了行星運動的軌道是橢圓;第二定律描述了行星在近日點的速率最大,在遠日點的速率最小;第三定律揭示了軌道半長軸與公轉周期的定量關系。在近似計算中可以認為行星都以太陽為圓心做勻速圓周運動。

物理必修二教案行星運動【實例探究】。

[例1]關于行星的運動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動。

b.行星軌道的半長軸越長,自轉周期就越長。

c.行星軌道的半長軸越長,公轉周期就越長。

d.水星離太陽“最近”,公轉周期最短。

[例2]有兩個人造地球衛(wèi)星,它們繞地球運轉的軌道半徑之比是1:2,則它們繞地球運轉的周期之比為。

分析:設兩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軌道半徑分別為r1、r2,周期分別為t1、t2,且r1:r2=1:2,則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則得出結果。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十一

1、通讀教材,熟記本節(jié)基本概念、規(guī)律,然后完成問題導學中問題和預習自測。2、問題導學中“處理平拋運動問題的基本思路”是本節(jié)內容的核心和基礎,是解決平拋運動問題的前提和關鍵,應重點理解和熟練把握。3、如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可再次查閱教材或其他參考書。4、記下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待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共同探究。5、限時15分鐘。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十二

物體有一定的初速度,且受到一個大小不變方向始終跟速度垂直的力的作用。

根據牛一定律。受力平衡的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大小不變,但是方向時刻在改變。受力不平衡,總體而言,物體受到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高中主要考察水平面或者豎直面。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十三

1、通過例題的討論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及。

2、了解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

3、進一步體會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運動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推論公式的'得出及應用.。

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比例關系.。

主要設計:

一、例題1的處理:

1、讓學生閱讀題目后,畫運動過程草圖,標出已知條件,,

a

s

待求量.。

3、教師啟發(fā):上面的解法,用到兩個基本公式,有兩個未知量。

t

和,而本題不要求求出時間。

t

能否有更簡單的方法呢?可以啟發(fā)學生兩個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結論呢?

5、用得到的推論解例題。

二、思考與討論的處理。

1、三個公式中共包括幾個物理量?各個公式在什么條件下使用更方便?

3、如果物體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個公式是怎樣的?請同學自己寫出:

三、例題2的處理。

1、讓學生閱讀題目后,畫運動過程草題,標出已知量、待求量為.。

2、放手讓同學去解:可能有的同學用公式(3)和(1)聯立先解出。

a

再求出。

t

;也可能有的同學利用前面學過的,利用求得結果;都應給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學受例1的啟發(fā),發(fā)現本題沒讓求加速度。

a

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聯立消去。

a

得到.。

3、得到后,告訴學生,把它與對比知,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也可以當作一個推論公式應用,此公式也可由,將位移公式代入.利用求得.(請同學自己推證一下)。

4、用或解例2.。

四、討論典型例題(見后)。

五、討論教材練習七第(5)題.。

1、請同學根據提示,自己證明.。

2、展示課件,下載: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見媒體資料)。

3、根據課件,展開討論: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內,2秒內,3秒內……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內,第2秒內,第3秒內……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內,第2秒內,第3秒內……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個1米,第2個1米,第3個1米內……所用時間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動。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十四

質點沿圓周運動,假設在任意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都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勻速圓周運動”,亦稱“勻速率圓周運動”。因為物體作圓周運動時速率不變,但速度方向隨時發(fā)生變化。所以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十五

速度的概念,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應當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分析,認識到比較速度的意義進而用單位時間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單位,速度的單位是由時間、長度的單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復合單位,速度的計算要認清路程和時間的對應.

【教學過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從這三個問題中分析出比較速度的。

方法:用相同的時間,看運動的路程;運動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時間.而比較不同的時間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時間衡量通過的路程.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校和學生可以提供圖片資料、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比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學生速度比較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說清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是速度的物理意義,結合小學的知識,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學生總結概念.

學生在課前就應當準備玩具小車,進行課本上的實驗,把實驗中的數據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計算速度的公式.

本內容的教學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可能設計成使小車通過1米的路程,記錄下所用的時間,進而比較小車的速度的大小,教師應當予以鼓勵.

三.速度的單位。

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應當提供大量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比較和認識不同物體的速度,適當選取科技,使學生聯系實際和科技的學習,也可以用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圖景和養(yǎng)成從信息習的習慣.

可以提供的資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騎自行車的速度、汽車速度、列車速度、飛機速度、衛(wèi)星速度、地球運動的速度等.

速度的單位可以用對比法學習,對比長度的單位換算和速度的單位換算,然后應當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換算.見副板書1.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觀察出特點:單位進行等量代換、單位用字母表示.

可以提供圖片、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都是變速運動,而我們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確的情況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車從廣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計算是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實際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教案篇十六

1、知道只受重力作用,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拋出的運動,是平拋運動.了解平拋運動的定義及特點,它是本節(jié)的基礎內容.

2、復習曲線運動的條件,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使學生理解勻變速運動不一定是直線運動,還可以是曲線運動.

3、掌握研究平拋運動的方法,在學生已有的直線運動和運動合成的知識基礎上,將平拋運動分解為水平的勻速運動,豎直的自由落體運動.利用勻速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由合成的知識得出乎拋運動的規(guī)律,運動軌跡.

能力目標。

訓練邏輯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采用多媒體,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開門見山,給出平拋物體運動的定義,通過演示實驗和頻閃照片引出平拋物體運動的處理方法,接著討論平拋物體運動的規(guī)律,最后通過例題加以鞏固落實,同時又附有思考和討論及課外小實驗,比較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議以及教學重點難點。

教法建議。

平拋的規(guī)律是本章的重點知識,物體的運動按路徑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平拋物體運動是曲線運動的一個重要模型,同時也是同學們首次研究曲線運動.要結合教學課件和演示實驗,通過同學的討論達到教學目的.引導同學利用運動會成與分解的知識將平拋運動分解為水平的勻速運動,豎直的自由落體運動,利用勻速運動和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由合成的知識得出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這是研究曲線運動的基本方法,化曲為直,化繁為簡.掌握位移和速度公式,軌跡方程.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方法,培養(yǎng)能力.平拋的教學重點是利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將平拋運動分解為水平的勻速運動,豎直的自由落體運動.再利用合成知識求平拋運動的位移及速度.這也是難點.

教學設計方案。

平拋物體的運動。

一、平拋運動。

引入:粉筆頭從桌面邊緣水平飛出,觀察粉筆頭在空中的運動。

定義: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這樣的運動叫平拋運動.

學生舉例;可看作平拋運動的生活事例.

二、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

(二)用錄像放慢動作,兩小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任何時刻總在同一高度,說明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的分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

(三)利用課件1:引導分析水平方向:不受力,初速度求出初速度,所以要測水平射程.

【思考】根據平拋運動的知識,若想求出初速度,還有什么方法?需要已知什么條件?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15149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