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實際需求,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教案時,教師可以參考相關(guān)教學經(jīng)驗和教材教輔資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希望對教師們的備課工作有所幫助。
春望教學教案篇一
一、導(dǎo)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jié)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jié)。
學生自由發(fā)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洞和穼懹诖文耆?。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zhuǎn)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鞍装l(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
春望教學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領(lǐng)會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朗讀并且背誦全詩。
3、反復(fù)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并且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作的“詩史”特點。
教學過程: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nèi)。
岱宗()決眥()搔更短()不勝簪()。
2、填空。
杜甫,字,是我國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nèi)容深刻。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
1)情境導(dǎo)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介紹作者有關(guān)知識。
3)檢查預(yù)習情況。
4)整體感知。
a、播放錄音《望岳》,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dǎo)。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jié)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d、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意境美。
a、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點撥(多媒體投影):
b、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蕩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c、作者當時為什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呢?
1)整體感知。
a、播放錄音《春望》,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dǎo)。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jié)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d、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
3)、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為上、下聯(lián)的開頭,試寫一組對偶句。
5)、把這兩首詩譯成現(xiàn)代詩歌,盡量做到押韻。
6)、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1、給下面的詩句劃分節(jié)拍。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教學教案篇三
知識目標。
1.了解有關(guān)古體詩、近體詩的一些常識。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3.了解三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shù)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4.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
能力目標。
1.掌握一些古詩朗誦的常識,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逐步提高詩歌朗讀水平。
2.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fù)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德育目標。
1.學習《望岳》,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2.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guān)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1.了解每首詩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3.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并體悟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反復(fù)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聲韻美,通過想像與聯(lián)想,把握詩的景與情。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鑒賞的主體。教師盡量少講,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3.古詩五步教學法?!锻馈凡捎眠@種教法,從知詩起,經(jīng)歷說詩、想詩、悟詩、品詩等四個階段,引導(dǎo)學生知內(nèi)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詩歌境界教學法。教讀《春望》,打算采用這種教法,引導(dǎo)學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體驗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蘊,把握意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春望教學教案篇四
一、導(dǎo)入(復(fù)習導(dǎo)入)。
2、杜甫的詩大多都真實地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后人把他的詩叫做“詩史”。特別是他親身經(jīng)歷“安史之亂”時期所作的《三吏》、《三別》更是真實的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發(fā)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jié)奏。
2、齊讀課文,自我尋找語感。
3、結(jié)合書下注釋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三、質(zhì)疑并討論。
1、從內(nèi)容看這是一篇敘事詩,記敘的時間、地點、事件分別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而說“捉人”?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對“征兵”這件事,對“小吏”和“老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結(jié)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對獨與老翁別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據(jù)課文的分析請同學把故事編成短劇進行表演。最后對課文進行簡短的小結(jié)。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婦――啼――苦。
致詞――吏夜歸――獨與老翁別。
春望教學教案篇五
設(shè)計理念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本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作業(yè)設(shè)計中,應(yīng)將聽說讀寫結(jié)合起來,注重誦讀教學與自主探究,體悟文章的情感,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力、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語文課程標準關(guān)于7-9年級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中指出,能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對文章的內(nèi)容和表達要有自己的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因此,針對《春望》這篇詩歌型的文學作品,側(cè)重讓學生從誦讀和探究中體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教材。
分析《春望》選自八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的第五課《杜甫詩三首》中的第二首。寫作年代為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前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凄涼。杜甫眼見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處處呈現(xiàn)出淪陷后的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發(fā)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人于是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jié)合。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體現(xiàn)出詩人的愛國之情。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zhuǎn)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五六句寫國家**不安,戰(zhàn)火經(jīng)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cè)面反映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xiàn)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jié)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fā),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表達了作者感時傷別、憂國思家的思想情感,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shù)風格。
學情。
分析八年級學生借助課下注釋讀懂詩歌大意,但由于缺乏對背景知識的了解,加之學生處于和平安樂的年代,對于杜甫當時國破山河的離別亡國之悲,憂國憂民的情懷可能難以體會。學生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也接觸過類似的愛國詩歌,但對于詩歌中情境交融手法的掌握還不夠嫻熟,對于賞析詩歌能力還有待加強。
教學。
目標。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讀準字音,背誦并正確默寫整首詩歌。
2.通過文章注釋能理解詩歌內(nèi)容,把握詩人的寫作脈絡(luò)。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fù)誦讀,感受意象,加深理解,小組之間進行討論,體會和領(lǐng)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通過聯(lián)系作者寫作背景,賞析詩句和分析重點詞語,老師加以點撥,學習名句賞析方法,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等寫作手法,深刻領(lǐng)會作者感時傷別、憂國思家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愛國愛家的思想感情。重點。
難點【重點】:
通過體悟詩中關(guān)鍵詞,賞析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學習名句賞析方法,提高學生對詩歌語言的感悟、賞析能力,掌握文章借景抒情、細節(jié)描寫等寫作手法,了解杜甫“沉郁頓挫”的藝術(shù)風格。
【難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深切感受詩人感時傷別、憂國思家的思想情感。
解決。
辦法。
1.通過賞析詩歌中的重點語句和關(guān)鍵字,思考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從而提升賞析詩歌的語言能力、學習“情境交融”等的寫作手法。
2.教學過程中補充作者寫作背景資料,教師引導(dǎo)點撥,深刻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前。
準備學生:借助注釋,了解詩歌大意。在預(yù)習過程中,解決生字詞,通過朗讀初步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老師:掌握杜甫的生平和寫作背景,制作ppt課件。
課型。
新授課。
教學。
方法教法:提問法、點撥法、材料分析法。
學法:朗讀法、討論法、自主學習、自主思考。
教具。
多媒體、
板書、
黑板、
粉筆。
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教學內(nèi)容教師的行為學生活動設(shè)計意圖。
新課導(dǎo)入。
回憶同學們眼中的春,吸引大家走進詩人杜甫眼里的。1.提問學生:你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用一個詞來形容。
2.接續(xù):現(xiàn)在讓我們跨越千年之前,回到公元755年,走進詩人杜甫,看看那時在他眼中的春天是怎樣的一番模樣呢?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運用自己積累的詞匯,回答老師的問題。
跟著老師的步伐,一起走進詩人杜甫的春天。
吸引大家的好奇心,引發(fā)同學們思考,杜甫眼中的春天與尋常人迥異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春望教學教案篇六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
2.理解詩的思想內(nèi)容,準確流暢地背誦。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教學,提高朗讀水平,同時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望岳》,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2.通過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guān)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每首詩的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lǐng)悟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詩歌教學必須讓朗讀貫穿始終,反復(fù)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韻律美,把握詩歌內(nèi)容。
2.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詩歌學習的主體。老師盡量少講,可稍作點撥引導(dǎo)。學生討論,生生互動;老師點撥,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dǎo)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喚醒情感。
1.聽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字詞、生字詞,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
2.學生自由誦讀。
3.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nèi)容。
三、細讀課文,品味探討。
1.觀官吏之舉。
通過詩文改動讓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2.聽老婦之訴。
文中有一個字最能表現(xiàn)老婦的心情,找出具體的語句談?wù)劇?/p>
想象當時具體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讀課文,深入探究。
1.領(lǐng)會杜甫矛盾的心理。
2.試背詩文。
板書設(shè)計:。
觀官吏之舉――毒。
聽老婦之訴――苦。
察作者之情――憂。
春望教學教案篇七
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這首詩構(gòu)思的巧妙。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最好先讓學生了解故事發(fā)展的全過程,要把學生帶到詩的情境中來。例如差吏抓丁為什么要利用夜間?老翁為什么要“逾墻”?“泣幽咽”者是誰?把這類問題弄清楚了,才能進入詩境。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設(shè)題目的是使學生進入詩中境界。應(yīng)當注意的是,詩可以有多種解讀,但須言之成理;教師可以談?wù)勛约旱囊娊?,但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不同見解。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3、《望岳》中每一聯(lián)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作具體解釋。
這首詩意境深遠,初二學生由于閱歷尚淺,恐不易領(lǐng)會。設(shè)題目的是通過對“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詩的大意。要一層一層地說來,先疏通文意,然后啟發(fā)學生運用想像來描繪詩中的圖景。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和“有關(guān)資料”。
二、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幕短劇。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jīng)發(fā)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jié)。
設(shè)題目的是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并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關(guān)鍵是要合理地補充某些情節(jié)或細節(jié),從而鮮明地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如果打算改編成短劇,最好采用集體編寫的形式,由教師或個別學生先擬出一個提綱,經(jīng)討論后確定各部分的內(nèi)容,然后分配角色,組織演出。在討論中必定會涉及一系列問題,例如全劇要不要分出場次,分幾場為好,詩人是否應(yīng)當出場,如出場又該如何處理才好,等等,這樣討論下來,才能使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不要為演出而演出。
三、古詩中多用對偶句。
“對對子”,這是古詩文的基本功。過去的學塾里設(shè)有“對課”,人人必學。我們雖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視。設(shè)題目的在于給學生一點對偶常識,并嘗試著寫寫,有一點實踐經(jīng)驗總是好的。如果時間充裕,也無妨讓學生從學過的古詩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來。試寫可以從教師出上聯(lián)學生對下聯(lián)入手,然后設(shè)置情境讓學生試寫全聯(lián),以四言對、五言對為限。
參考答案:
《春望》前三聯(lián)都是對偶句。按:杜甫好用對偶,他的近體詩中對偶句極多,不限于律詩中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中兩聯(lián)全是對偶,《八陣圖》(“功蓋三分國”)中,前一聯(lián)是對偶。
春望教學教案篇八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nèi)容與的作者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4、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注民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課前準備】。
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圖片及關(guān)于石壕吏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dǎo)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戰(zhàn)爭圖片,問:戰(zhàn)爭會帶來什么?
(通過這個問題導(dǎo)入今天的古詩――《石壕吏》)。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讓學生嘗試圈點疑難字詞)。
注意重點字詞:
逾墻走:越過墻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猶得:還可以。
2、給文章定朗讀基調(diào):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朗讀語氣該是怎樣?
明確:(悲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讀課文。
三、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思考: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
明確:捉人。
2、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婦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多媒體展示寫作背景)。
明確:通過了解背景后重點介紹杜甫是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復(fù)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再者結(jié)合當時時代背景介紹杜甫的詩為什么稱是“詩史”。
4、主要內(nèi)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墻走,老婦出門看?!?/p>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2)研討:a、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jīng)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b、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時代氣氛。
兵荒馬亂雞犬不寧。
總結(jié);一段為后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fā)展的開端。
(3)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四、即興發(fā)揮,深入理解。
(1)、把吏和婦人的對話用現(xiàn)代文的方式陳述(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jié):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nèi)容,事件在這里也達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后會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哭訴時間長,可以看出縣吏的兇狠。如聞二字一方面老婦這家的凄苦絕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guān)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老婦被帶走后這家到底會怎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結(jié)局。
(4)、總結(jié)性研討:
a、吏和老婦的形象。
明確:吏(蠻橫兇狠)婦(凄苦悲傷)。
b、文章結(jié)構(gòu)。
明確: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fā)展、高潮(2―3)致詞的內(nèi)容。
結(jié)局(4)致詞的結(jié)果。
五、小結(jié)。
通過這首“詩史”詩,我們可以想象下老婦被帶走后在軍中的生活,再試著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會是什么樣子?他們還能再見面么?因此,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業(yè)。
1、背誦。
2、續(xù)寫。
春望教學教案篇九
一、導(dǎo)入課文。
1、字正腔圓。
2、讀出感情。
3、輔以技巧。
二、初讀詩歌感知詩情。
聽教師范讀,思考你聯(lián)想到什么?試著描述畫面。
三、再讀詩歌品味詩句。
(一)走近詩人走進歷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多沉郁頓挫,真實反映了唐朝由開元盛世轉(zhuǎn)向分裂衰敗的歷史過程,被譽為“詩史”。
這首《春望》寫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詩人看到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寫下了切身感受。
(二)揣摩詩意品味詩情。
從,我讀到了詩人。
讀詩的方法:抓關(guān)鍵詞,通過關(guān)鍵詞構(gòu)建畫面,由畫面表述引導(dǎo)到作者的心情,體會詩歌的精妙。
例:“國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滿地廢墟,殘垣缺瓦,到處顯得非常的蕭條。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明為寫景,實為寫感。簡單的一個“破字把一幅滿目凄然的圖景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梢娫姼柚?。
(三)融情誦讀產(chǎn)生共鳴。
安史起狼煙,。
國破不長安。
感時淚四濺,
親人何日還。
四、拓展閱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喜訊后怎樣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卻表達了作者同樣的思想感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五、當堂訓(xùn)練。
1、背誦全詩。
2、當堂默寫。
小結(jié):
贈君一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我愛這土地》。
春望教學教案篇十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知識點歸納:
1、遠眺泰山的詩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2、近望泰山的詩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3、細看泰山的詩句: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4、表現(xiàn)詩人胸懷崇高理想的詩句;望岳產(chǎn)生登岳想法的句子;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yīng)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點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全詩緊緊圍繞詩題中的“望”字著筆,依次寫了(遠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簡勁的'詩句寫出了(泰山的雄偉氣勢),顯示了詩人(蓬勃向上的朝氣)。
6、頷聯(lián)描寫近望泰山所見的景物,其中“鐘”“割”兩字用得好,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分析好在何處?答:一個“鐘”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將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字運用夸張寫出了泰山的高峻綿長。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這一名言。在這里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氣概?答:寫出了詩人不怕艱險、勇攀高峰、俯視萬物的雄心和壯志,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讀來催人向上,顯示出詩人蓬勃向上的朝氣。
春望教學教案篇十一
重難點
理解詩人形象,領(lǐng)悟詩人憂國念家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出示杜甫相關(guān)的信息,猜出詩人杜甫。由杜甫《望岳》中的詩人形象轉(zhuǎn)到分析《春望》中詩人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詩人形象——蒼老憂愁
全班朗讀詩一遍,找到詩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分析詩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生齊讀
生讀詩句一遍,回答詩意:頭發(fā)早已白了,抓一抓頓覺稀少,簡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生找詞語并分析,其他學生補充,師提點
“白頭”——蒼老憂愁(板書)
“搔”——抓的動作,欲解愁而愁更愁
“更短”——白發(fā)更少,內(nèi)心痛苦哀怨
三、分析詩人情感——憂國念家
1、提問:是什么讓不到45歲的詩人如此蒼老憂愁呢?朗讀詩一遍在詩中找兩個原詞作答。
感時(國)恨別(家)——板書
2、分析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生齊讀
生讀詩句一遍,回答詩意:感傷國事,傷心離別,看到美麗的花不禁落淚,聽到婉轉(zhuǎn)的鳥鳴也害怕。(互文的譯法)
生分析“花濺淚”“鳥驚心”
師提問:花鳥都是美景,為何詩人看到后一點也不開心呢?
生答:以美景襯哀情,作用是突出詩人憂國念家之情。
3、國與家發(fā)生了何事,讓詩人如此憂心呢?
先分析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齊讀
生讀詩句一遍,回答詩意:國都淪陷,城池破敗不堪,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臨,城內(nèi)草木茂盛。
“破”——戰(zhàn)亂破敗之景;“深”——戰(zhàn)后雜草叢生荒涼之景
師:戰(zhàn)爭毀了昔日繁華的一座城,使百姓顛沛流離。戰(zhàn)爭使國家衰落,戰(zhàn)火讓民不聊生。詩人因憂國憂民愁白了頭。(板書“憂”字)
后分析家——“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生齊讀
生讀詩句一遍,回答詩意:戰(zhàn)火延續(xù)到眼下三月,一封家信值萬兩黃金。
“連三月”寫出了什么?生答——戰(zhàn)爭延續(xù)時間之長
“抵萬金”寫出了什么?生答——夸張,出家書的珍貴
師:因長時間的戰(zhàn)爭,好久無妻兒的音信,親人生死未卜,多么思念他們啊,多希望得到家書,知道他們的消息??!詩人因思親念家愁白了頭。(板書“念”字)
4、指名讀詩,讀出憂國念家的感情
5、明確第二聯(lián)的作用——承上啟下
四、小結(jié)
1、詩的前四句重寫景,景中有情,開篇繪國都蕭索之景,寫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后四句重抒情,借事抒情,寫戰(zhàn)事持續(xù)很久,以至家里音訊全無,再寫到自己的白發(fā)衰老。全篇層層遞進,由遠及近描繪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
2、生嘗試齊背詩一遍。
五、總結(jié)
用自己的話立體的寫出詩人形象
(提示:詩人看到什么景?觸發(fā)了哪些感情?詩人怎樣了?)
生交流,師總結(jié)
本詩塑造了一位面對春城敗象,心念國家興衰,思家戀親,老淚縱橫,白發(fā)蕭疏,憂心如焚的詩人形象;是感時恨別的形象,是憂國念親的形象。
板書
感時(憂國)
春望——烽火之景;蒼老憂愁
傷別(念家)
春望教學教案篇十二
“詩圣”杜甫,他的詩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郁頓挫、壯志豪情。在《教版九年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學習這三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思想,并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jié)課完成。對《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為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春望》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chǔ)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xiàn)象,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dǎo)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jù)教學設(shè)計,我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預(yù)習詩人的經(jīng)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fā)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nèi)心的遠大抱負和后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將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huán)節(jié)之中,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呢?什么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望岳》這首詩歌時,如何啟發(fā)學生從詩歌的字里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dǎo)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jié)。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yīng)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為學生優(yōu)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
春望教學教案篇十三
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wù)完成了,課后聽取了各位老師的聽課意見和建議,自己也認真分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于永正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學的藝術(shù)就是鉆研教材。對于一篇課文,只有通過仔細地閱讀,從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對文章的一詞、一句、一字甚至一個標點都要細加揣摩,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聽了很多的課,以及自己上了很多節(jié)課后,我深深地意識到鉆研教材的重要性。特別是最近,鉆研教材似乎是深入到了每一位教師的心中,我想每位教師都在考慮著如何去鉆研教材,我也不例外。可對于應(yīng)該怎樣才能更好地去鉆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還有很多。
我在準備教學古詩《春望》時,為了備好這節(jié)課,我查閱了很多教學書籍,閱讀了大量詩人的生平事跡的材料,還在《。
唐詩。
鑒賞辭典》中查找了《春望》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深入研究了這首詩的相關(guān)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詩人因“國破”而見花落淚,聞鳥心驚的心情,被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所感動。我想,這是我能夠上好這節(jié)課的首要因素,我想要讓學生們被杜甫的這首詩,被杜甫的偉大情懷所感動,那么我首先被他所征服,所感動是很重要的,讀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都落淚了,我要將這種情感帶入我的課堂只中去,用我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師生共同感悟。
課前,我們都有一種渴求感。希望盡快進入課堂,希望學生好好和你配合,渴求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赡闳绻汇@研教材,不鉆研你的學生,學生想到的,你沒有想到,你又怎么能和你的共同研讀文本呢?所以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掌握教材,并根據(jù)教學的特定目的和要求,以及學生知識水平的高低,將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再組織、再創(chuàng)造。才能有效準確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也才能選擇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增強能力。
有幾個學生的發(fā)言讓我難忘?!皽I”字激起的共鳴最多。學生們說此字頗奇,說人心中悲痛,至多說到“淚流滿面”已是極度夸張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淚水呢?這樣的淚水究竟飽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不僅是淚多如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萬千激憤,淚來的突然而猛烈,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感悟到了詩人的悲憤,有的說感悟到了詩人的思親,還有的說是詩人面對此情此景無限傷感的淚水,不同的孩子,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這每一次的感悟都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詩人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边@句話,所以,我把這句話出示出來之后,在完全沒有想到的情況下,孩子們竟然和我一同深情的朗讀了出來,這使得整個課堂情感得到了一個提升,也使得我和學生的情感達到了共鳴。
“望”杜甫的一生,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杜甫,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一個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杜甫,一個溫柔慈愛的杜甫。他們還望到了歷史的煙云,戰(zhàn)爭的殘酷,望道了人生的無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們對戰(zhàn)爭的詛咒??了解杜甫是我這堂課的一個愿望吧!似乎我這么多年來,都是在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里成長起來的,我希望孩子們也能真正的去了解我們的這位偉大的民族詩人,所以,我選擇了幾首易懂的,流傳較為廣泛的詩歌來進行課外拓展,首先是比較《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然后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這些詩句走過歷史,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為什么杜甫的眼里會常含淚水,因為他對我們中華民族愛得深沉。
授課之后,還有很多遺憾留在心中。
首先,我的教師個人素養(yǎng)還需要提升,在這樣一篇千古名篇的教學上,雖然我事先的準備充分,但是由于我的個人素養(yǎng)的不足,所以,我還需要多汲取營養(yǎng),努力提高自己。
其次,我的教學意識還需要轉(zhuǎn)變,我培養(yǎng)學生探究,合作,自主學習的意識還不足,課堂上的引領(lǐng)作用不充分,在學生感悟困難的時候,我就比較急躁,常常以我的感受去代替學生,而忽視了怎樣去引導(dǎo)學生感悟,這也從側(cè)面說明了我的教學經(jīng)驗不足,沒有一個高超的教學方法,很難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很好的引導(dǎo)學生。
還有,我的。
課件。
利用不夠充分,我制作的課件和本詩的聯(lián)系是很緊密的,但是,由于我的設(shè)計環(huán)節(jié)上不夠完美,所以,教學輔助手段沒有發(fā)揮出最佳作用來,課后,我反思,可能學生會對那些畫面留下印象,但是這些畫面由于缺乏了教師的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學生也不肯能去全身心的留意,所以,如果將課件的播放能夠選擇最佳時機,一定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我的這節(jié)課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希望今后通過個人教學經(jīng)驗的提高和積累,在學校的各種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和取經(jīng),讓我的水平不斷提高。
“詩圣”杜甫,他的詩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郁頓挫、壯志豪情。在《教版九年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學習這三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
詩詞。
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思想,并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jié)課完成。對《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為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春望》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郁。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chǔ)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xiàn)象,從而獲得詩歌鑒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dǎo)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jù)。
我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習預(yù)習詩人的經(jīng)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已經(jīng)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fā)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nèi)心的遠大抱負和后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將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huán)節(jié)之中,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呢?什么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么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望岳》這首詩歌時,如何啟發(fā)學生從詩歌的字里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dǎo)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jié)。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yīng)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為學生優(yōu)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
春望教學教案篇十四
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調(diào)。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賞析這兩首詩,體會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的變化。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不料中途為叛軍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這首詩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表達了詩人關(guān)心國家安危、眷戀親人的思想感情。
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lián),頭兩句叫首聯(lián),三、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洞和芬辉妼儆谖逖月稍姟?/p>
2、《石壕吏》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到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墒遣坏絻蓚€月,形式發(fā)生逆轉(zhuǎn),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guān)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guān)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的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妒纠簟肥侨糁屑炎?。
1、學生四人為一組,以不同的形式朗讀課文。力求形式多樣,有所創(chuàng)意。(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詩的情調(diào)和韻味。)。
2、欣賞配樂朗誦《春望》《石壕吏》,感受詩的.情感。
3、師生齊讀這兩首詩。
4、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解,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問題引導(dǎo):《春望》一詩中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有什么特點,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明確:
首聯(lián):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的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春天也業(yè)已降臨,可是人去樓空,亂草遍地,使人滿目凄然。
頷聯(lián):寫了花和鳥兩種形象,花和鳥是“感”“恨”的主體,那嬌艷的花因“感時、傷別”而流淚,那無憂無慮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fā)出讓人驚心的啼叫。
詩人是“感”“恨”的主體?;?、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目,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
頸聯(lián):寫了烽火和家書兩個形象。自開春以來,戰(zhàn)火持續(xù)不斷,因而與家人難通音訊,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這時的一封家書抵得上“萬金”啊。
尾聯(lián):寫的是詩人蒼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國都破敗之景,心念遠方家人的安危,不覺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已到了“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tài)可以想見,其傷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品味詩歌,體悟感情。
1、品字。
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使人滿目凄涼。準確地描繪出國都淪陷后慘敗荒涼的景象。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兩個動詞,不僅用字新鮮,而且還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nèi)心痛苦。
2、品句。
這首詩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的詩句,并說說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戰(zhàn)火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書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切心情,這很自然地使人產(chǎn)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我喜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或是詩人觸景生情,或是詩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達出詩人感時傷別的情懷,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體驗情感。
詩言志,古詩是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載體,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呢?
明確: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妒纠簟焚p析。
1、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luò),指導(dǎo)學生背誦。
問題引導(dǎo):按照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并概括內(nèi)容。
春望教學教案篇十五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詩人目睹淪陷后的長安之蕭條零落,身歷逆境,憂國思家,不免感慨萬端。頭兩句詩即直寫眼前景物: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山河依舊,卻已江山易主,亂草遍地,林木蒼蒼,滿目荒蕪。三、四句是觸景生情:眼望春花卻流出離別之淚,久別的苦情使人聽到鳥兒叫也心驚。五、六句則以家書久絕的夸張描寫,表現(xiàn)了離亂中的思親之情,寫出了“家書抵萬金”這一千古傳誦的名句。最后兩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狀,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白發(fā),幾不勝簪。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感悟詩情,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
3、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憂國憂民與愛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體會其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公元756年7月,愛國詩人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好,去投奔肅宗??墒峭局斜话彩分畞y的叛軍俘虜,帶到已經(jīng)失守的長安,他親眼目睹了淪陷后的長安之蕭條零落,身歷逆境,憂國思家,不免感慨萬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寫下了《春望》。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春望》這首古詩。
二、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結(jié)合預(yù)習,初步學習古詩。
1、范讀,學生注意字音。
2、自讀,準確流利。
注意讀準下列字音:抵搔渾簪。
3、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抵,值,相當;
渾,簡直。
簪,古人用來別發(fā)連冠的首飾。
四、小組合作,疏通詩歌大意。
結(jié)合預(yù)習、書下注釋、相關(guān)資料等引導(dǎo)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詩歌大意。
(詩歌大意:國家已經(jīng)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經(jīng)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里由于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zhàn)亂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了,家里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么寶貴。由于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fā)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住了。)。
五、再讀詩歌,讀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理解詩的意境。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人觸景生情,抒寫了傷亂的感慨。
詩的前四句寫春天的長安城的敗象,包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高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墜淚驚心。
前四句詩人俯仰瞻觀,由近而遠,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由滿城草木到花鳥。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zhuǎn)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chǎn)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親人的慘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二、問題探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驗楦袝r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斑B三月”見戰(zhàn)禍之長?!暗秩f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嗤礋o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2、引導(dǎo)學生說說每句都描寫了什么?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3、頷聯(lián)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fā)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4、深入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昂迍e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zhuǎn)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里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為:由于為國事而感到傷心,為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zhuǎn)的鳥鳴都害怕。
5、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前四句抒發(fā)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chǎn)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頸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嘆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6、名句品評。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奧妙在哪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舉手搔頭,意欲解愁,可是搔頭解愁愁更愁,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頓覺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三、體會詩人的情感,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誦。
四、總結(jié)。
《春望》集國優(yōu)、家愁、人衰之情于一體,讀后讓人百感交集。詩人借景抒情,言為心聲,真切動人的璣珠般的詞句,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春望教學教案篇十六
1、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3、領(lǐng)略古詩詞的凝練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領(lǐng)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重點:
1、理解詩歌內(nèi)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難點:
1、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2、作者作詩的背景或心境。
1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dǎo)語。
杜甫詩之沉郁,無不令我們愛不釋手,浮想聯(lián)翩,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詩。
二、整體感知。
1、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抵,值,相當;
渾,簡直;
簪,古人用來別發(fā)連冠的首飾。
2、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新唐書肅宗紀》載:這年正月,“安慶緒將伊子奇寇睢陽郡,張巡敗之”。二月,“李光粥及安慶緒之眾戰(zhàn)于太原,敗之”,“關(guān)西節(jié)度兵馬使郭英x()及安慶緒戰(zhàn)于武功,敗縷。慶緒陷馮翊郡,太守蕭賁死亡”,“慶緒將蔡希德寇太原”,“郭子儀及安慶緒戰(zhàn)于永豐倉,敗之”?!顿Y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九載,這年三月,“尹子奇復(fù)引大兵攻睢陽”,”安守忠將騎二萬寇河?xùn)|,郭子儀擊走之”。整個春季三個月,戰(zhàn)爭不息。
三、理解詩的意境、內(nèi)容。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人觸景生情,抒寫了傷亂的感慨。
詩的前四句寫春天的長安城的敗象,包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高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被B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墜淚驚心。
前四句詩人俯仰瞻觀,由近而遠,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由滿城草木到花鳥。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zhuǎn)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chǎn)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家信不通,想念遠方親人的慘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四、問題探究。
提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驗楦袝r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盀R”“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zhàn)禍之長?!暗秩f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2、詩歌的首聯(lián)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3、頷聯(lián)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fā)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5、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課本的注解是:“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昂迍e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zhuǎn)的鳥鳴都害怕。春望的板書設(shè)計。
春望教學教案篇十七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詩意。
2、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過設(shè)疑、點撥、討論,寫作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蘊含于詩句中的豪情壯志,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詩的思想感情,把握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則是引導(dǎo)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一〉情景導(dǎo)學,提出問題。
1、多媒體顯示: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紹(由學生展示有關(guān)文字資料)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讀全詩,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自悟,展示圖片,創(chuàng)設(shè)情境氛圍,讓學生領(lǐng)略到詩人蘊含于景物中的憂國憂民的感情。
〈二〉自主學習,嘗試解決。
1、向?qū)W生們推薦網(wǎng)站,引導(dǎo)學生自主瀏覽。
2、聽配樂朗讀,再次把學生帶進詩的情境中。
3、你們能談?wù)剬Α洞和返牧私鈫幔浚ㄗ寣W生帶著問題再次走進課本,小組合作探究。)
4、師生共同配樂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出示古箏、笛子、琵琶這三種樂器(多媒體顯示),讓學生從中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樂器來配合這首詩。并說出:為什么你要選這種樂器?來一個個性大展示。(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學生的思維得到縱情放飛,最后教師作綜合點評,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xiàn)欲都得以高漲,使課堂氣氛燃起熊熊之火。)
2、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誦興趣,我又組織全班同學分組競賽朗讀。
〈三〉討論交流,合作解決。
1、(1)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試作簡要分析。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課本注解為: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傷心離別,聽到婉轉(zhuǎn)的鳥鳴都害怕。還有一種通行的解釋是:這是擬人寫法,意思是由于戰(zhàn)亂,都城破敗,仿佛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世間的離別而驚心。兩種解釋雖有區(qū)別,但精神是相通的。體會一下作者的感情,說說你的理解。
2、詩歌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狀況及詩人所感?
3、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展示評研,歸納提升。
1、“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就意味著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春天來了,城里到處都是“草木深”,意味著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
2、兩種解釋,一是觸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
3、戰(zhàn)火不斷,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
4、表達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本詩描寫了都城淪陷后春日遠眺中見到的荒涼、冷落情景,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懷,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五〉鞏固達標,拓展延伸。
春望教學教案篇十八
《春望》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寫于安史之亂中詩人困居長安之時,表達了詩人憂慮國家、感時懷人的焦急心情。國都殘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驚心。詩人在寫景中抒發(fā)感慨,觸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國破之痛寫得十分強烈,把愛國與傷時之情緊密交織在一起,把國和家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1、理解詩歌內(nèi)容,熟讀背誦。
2、領(lǐng)略古詩詞的意境美。
3、感受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理解詩歌內(nèi)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體會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誦讀
【課時】:
1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導(dǎo))
1、情景導(dǎo)入:讀對聯(lián),識人物。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杜甫,從他的名詩《春望》中感悟詩人憂國憫時的情懷。這首詩編入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詩文,多表達古代文人的志趣,我們要在反復(fù)誦讀中領(lǐng)會豐富的內(nèi)涵。
2、齊讀學習目標。
3、請展示你的課前預(yù)習。[學生展示文學常識、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師過渡:《禮記》中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充足的準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預(yù)習非常細致,準備好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與詩人對話。
二、走進文本:(學)
1、聽讀感知。
你都做了哪些標記?[學生交流]
2、朗讀指導(dǎo)。
師:同學們聽得很認真,感覺也很正確。朗讀古詩的技巧包括節(jié)奏、停連、重音、語氣。請大家看大屏幕:
節(jié)奏:五言詩的節(jié)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連:依節(jié)奏停頓,依意思或者感情連貫。
重音:強調(diào)的字詞讀得重、響。
語氣:依據(jù)詩歌的內(nèi)容、感情。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節(jié)奏是兩字兩字一字或者兩字一字兩字,意思連貫的時候可以停頓短一些,如“山河在”。關(guān)鍵的詞讀重一些,如破、深。語氣依據(jù)內(nèi)容、感情確定。本詩的感情正如同學們所說,是低沉的。
3、初讀感受。
師:了解朗讀技巧,我們再來感受一遍古詩,這一次,我們小聲跟讀,注意體會節(jié)奏、重音、語氣。
4、自讀展示。
來,拿起書,抬頭挺胸,我們?nèi)嘁黄鹱x,讀出詩的韻味來[學生齊讀]
5、理解詩意。
師: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經(jīng)過反復(fù)的朗讀,你讀懂詩歌寫的內(nèi)容了嗎?請小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
有小組內(nèi)理解不了的詩句嗎?哪個小組來解決?
好了,請每組只說一句,依序號雙倍加分。[學生小組交流后,師評價。]
三、個性解讀:(研)
1、小組合作,理解詩情。
師:古詩評論家鐘嶸在《詩品》中提出,最好的詩應(yīng)該是“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風力指思想內(nèi)容,丹采指文詞形式。詩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強,所有的思想內(nèi)容都蘊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達情感。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活動感悟《春望》之“風力”。(大屏幕設(shè)置情景)
如果你當導(dǎo)演,把《春望》拍成電視短劇,你選擇拍什么內(nèi)容?說說你選擇的依據(jù)和理由。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學生小組學習,教師適當指點。
預(yù)設(shè):
我們選擇拍攝國破城荒的景象,畫面上突出對比,由壯麗的山河到破敗不堪的都城,由繁華時長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見一人。(這在文學上的寫作手法叫“對比反襯”)
我們選擇拍攝花鳥淚驚的一幕,依據(jù)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應(yīng)該是個近景,詩人看花而流淚,聽鳥而心驚,特寫花上的淚珠和詩人痛苦的表情。(為什么看花會流淚,聽到鳥叫會驚心?看到什么樣的花會流淚?在什么情況下會驚心?這在文學上叫“寓情于景”)
我們選擇拍攝烽火家書這一段,依據(jù)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用長時間的鏡頭展現(xiàn)戰(zhàn)火紛飛、戰(zhàn)馬奔騰、戰(zhàn)爭中的廢墟、流離失所的百姓,體現(xiàn)出“連三月”之長。特寫在戰(zhàn)火中焚毀的家信,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的表情,體現(xiàn)家信難得。
我們選擇拍攝白頭更愁。具體表現(xiàn)詩人滿頭白發(fā)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發(fā)簪在短小的發(fā)髻上搖搖欲墜。
師: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在同學們導(dǎo)演的短劇中,我們看到了城墻、荒草、廢墟上的野花,戰(zhàn)火中的家信以及詩人滿頭的白發(fā)。鑒賞詩歌,就是要抓住詩歌所描寫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過程中體會感情。
2、小組合作,美讀感悟。
師:此時此刻,我感覺我們真實地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了,和詩人的心一起跳動,關(guān)心國家,關(guān)注人民,那就讓我們再一次表達對詩歌和詩人的理解。
請以小組為單位設(shè)計誦讀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生配樂、配畫、輪讀、唱讀、演讀……]
同學們的創(chuàng)意真棒,說明大家真正讀懂了詩歌,你們不愧為未來的藝術(shù)家!
四、學以致用:(練)
師小結(jié):詩人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憫的目光觀照現(xiàn)實,用寫實的筆法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再現(xiàn)了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全過程,也傳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當詩人聽到官軍勝利的消息后,會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看:
比較閱讀—賞析《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哪些形象?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
2、兩詩表達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卻有相同點,相同之處是什么呢?
五、總結(jié)提升(評):
是啊,“落日悲江漢,中宵淚滿床”詩人因國破而憂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人因民生而落淚,這就是詩圣杜甫。他為我們后人樹起的,既是文學的豐碑,亦是人格的豐碑。懷著對詩人的敬仰,我們齊背這首詩。
2、學生總結(jié)評價一節(jié)課的學習。
請同學們總結(jié)這一節(jié)課的收獲。
請語文課代表評價這節(jié)課的學習。
作業(yè)
1、積累杜甫的詩歌,進一步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2、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閱讀古詩的方法,選擇一首古詩進行賞讀。
板書:
春望
杜甫
“丹采”“風力”
國破城荒凄
花鳥淚驚悲憂國對比反襯
烽火家書苦憂民觸景生情
白頭更短愁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13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