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報告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報告。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學馬哲實踐報告篇一
馬哲讀書報告——知行的辨證統(tǒng)一
知行的辯證統(tǒng)一
——讀《列寧<哲學筆記>中關于認識論思想的部分論述》 摘要:人為萬物之靈,其特點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有思想、會思維、行動受思維的支配。先思而后行,以知導行是人的行為的一般模式。但由此也容易使人產生錯覺,以為認識是先于實踐產生的,是認識決定實踐。的確,在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中,認識與實踐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二者往往表現(xiàn)為相互制約、相互決定的關系。但從根本上來說,實踐才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對認識論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與判斷,文字簡短精練,卻蘊涵著深刻的思想,對讀者感觸很深。
關鍵字:實踐 認識 關系 統(tǒng)一
正文: 為了提高我們實踐活動的準確性,我們必須弄清楚實踐與認識這兩者的辯證關系。而要把握、探究“知與行”也即“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問題,首先得明確什么是實踐,什么是認識。實踐是人們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化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它具有客觀現(xiàn)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其最基本、最早的、起決定作用的形式是生產實踐,也即生產勞動。而認識則是實踐基礎上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從定義上看,我們就已了解到一點,實踐是認識發(fā)生的基礎,認識架構于實踐的基礎之上。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實踐決定認識,實踐高于認識。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認識論發(fā)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從實踐出發(fā),認為以工具性為主要特征的生產勞動在認識的發(fā)生中起著決定作用。人的認識能力的形成,歸根到底取決于人所特有的實踐活動。因為人的實踐活動是有自覺能動性的,有目的性的改造世界的活動,這就要求它必須形成關于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并以此為基礎確定實踐改造自己是活動的發(fā)起者。這一點動物做不到,人是在以工具為中介對象的相互作用中,才逐漸形成了客體的概念,并意識到自己是主體,由此開拓了人所特有的認識活動。
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文中強調指出,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列寧在“筆記”中也論述了“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①,雖然在認識論中,認識,尤其是高級形態(tài)的理論認識即科學理論對事件的指導作用無疑是十分巨大的,但就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來說,時間畢竟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是因為正如列寧所說的:“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品格”②。這就是說,實踐之所以高于理論的認識首先是因為實踐具有普遍性的優(yōu)點,所謂實踐的普遍性,就是指實踐的共性,實踐的規(guī)律性。毛主席曾說過,任何工作都必須首先突破一點,然后總結經驗,然后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這就是普遍性的優(yōu)點。這種優(yōu)點的發(fā)揮到現(xiàn)在也仍堅持著,無論在生產勞動,還是社會生活的變革,還是科學實驗,我們都常常能聽到什么東西先在哪里試點,然后決定推廣與否等等。誠然,理論的認識也具有普遍性的優(yōu)點,但我們也應看到,她之所以用有這種優(yōu)點,也是由于它正確反應和概括了時間的普遍性而得來的。另外,實踐之所以高于(理論的)認識,還在于實踐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優(yōu)點,哪怕再正確的理論,它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現(xiàn)實的力量,只有實踐,才是變革現(xiàn)實的直接力量,而且理論正確與否,是真理還是謬論,靠理論本身是分不清是非的。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見分曉,因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這一直接現(xiàn)實性的品格,是理論的認識所不具有的。列寧在“筆記”中還寫到:“為了要理解,必須從經驗開始理解、研究,從經驗上升到一般。為了學會游泳,必須下水。” ③這句話更加明確通俗地指出了實踐的地位、實踐的重要性,著 重地指出了脫離實踐,是無所謂認識的。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看來,要獲得經驗,必須從事實踐活動。人的認識能力的高低也只有在實踐中去檢驗,并且在實踐中才能不斷提高。另外,為了達到對事物本質的了解、認識,我們必須先從感覺、經驗開始,先從感性認識入手。感性認識是對事物表面現(xiàn)象的直接反映,一切真知都從這里開始,理性的認識也是來源于感性認識的。它是由感性認識經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④的加工后形成的。但即使是最表面、最基本的感性認識,也是從實踐中獲得的。實踐總是認識的來源、基礎,最基本的感性認識,也是從實踐中獲得的,實踐總是認識的來源、基礎。
總之,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決定認識的形成與發(fā)展,是認識的源泉。
然而,認識對實踐也有相對獨立性和能動的反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強調實踐決定認識,但并不否認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實踐作為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本身就包含著認識的因素,反映著客觀世界,但也需要正確的認識作為先導。
雖然認識在根本上依賴于實踐,但在認識活動的發(fā)展進程方面又有著相對獨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邏輯規(guī)律。認識是主體觀念的形成把握客體的活動,它可以與實踐完全同步,但它也可以展望或回眸。例如,它可以總結過去的歷史經驗教訓,它也可以制定未來的方針、規(guī)劃。也正因為認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所以要想獲得新知識,推進和發(fā)展原有認識,光靠實踐已遠遠不行了。我們還必須學習,從書本上、從其他人身上等等,以間接的方式獲取認知。否則,事事都要親歷親為的話,只能重復別人已有的認識,而無法有所突破與創(chuàng)新了,而且又浪費太多的精力。
認識的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xiàn),是認識能夠反過來指導實踐。中國古代有許多哲學家都已認識到了這一點。如王夫子在當時就已提出“知行終始不相離”,“知行相資以為用”,并認為知行“并進而有功”,十分有見地。人從實踐中獲得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實踐。如果認識不能指導實踐,認識就沒有任何價值了。
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有兩種情況:一是“質”上,正確的理論尤其是科學理論指導實踐活動,會使實踐達到預期的甚至是更好的效果,使實踐活動順利進行,從而更好的改造客觀世界。錯誤的理論指導實踐時,就會對實踐產生消極乃至破壞性影響。如文革時,在“以階級斗爭為綱”錯誤口號的指引下,我國各方面都受到極大沖擊,經濟至少倒退十年,文化斷層,民主法制受到踐踏!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國果斷地作出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工作重心及時轉移到以經濟建設上來,并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此后,我國經濟得到了迅猛發(fā)展,民主政治建設也不斷前進;二是在“量”上,正確的理論指導的越多,就越會促進實踐的發(fā)展。而如果錯誤的理論干涉地太多就會徹底破壞實踐活動,對客觀世界也造成危害。還是十年“文革”這一例子,十年的階級斗爭,對我們造成不可估量的,其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正如列寧所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 ⑤這是從相對意義上來說,因為人的意識本身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客觀世界來,但如果我們從唯物辨證法的轉化觀點來看,這是不難理解的,正如“精神可以創(chuàng)造物質”一樣,我們的雷鋒精神、長征精神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支撐、信仰,使我們堅持、再堅持,從而為社會創(chuàng)造出了更多的物質財富。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愛國主義感情,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的精神促使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的奇跡。作為反映客觀世界的意識,它告訴人們客觀世界“是什么”,而作為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的意識,它則告訴人們“做什么”、“怎樣做”,反映客觀世界的意識是一種對象性的精神產品。而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的意識是一種意向性的,使人們在進行某一活動之前,事先制定目標和相應的計劃,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預定的目標。當代人類所處的客觀世界除一部分是原始自然之外,無不打上人類實踐活動的印跡,從這個意義上講,也正是觀念的東西轉化成了實在的東西,意識創(chuàng)造了客觀世界。
“認識......認為在自己面前真實存在著的東西就是不以主觀意識為轉移的現(xiàn)存的現(xiàn)實。(這是純粹的唯物主義)人的意志、人的實踐,本身之所以會妨礙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是由于把自己和認識分隔開來,由于不承認外部現(xiàn)實是真實存在的東西(是客觀真理)。必須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⑥這是列寧摘錄《邏輯學》中談到要把理論觀念和實踐結合起來,而且這一認識必須是正確的、符合真實存在著的實踐的。正因為認識與實踐的地位、作用的不同,我們才必須將兩者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認識應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認識是人對自然界的反映。但這種反映不是照相式的,簡單的、直接的、一次完成的,而是一系列的抽象過程。列寧在“筆記”中也寫到:“人的思想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所謂初級的本質到二級的本質,這樣不斷地加深下去,以至于無窮?!?⑦認識是無限的,人類認識能力也是無限的。另一方面,進行實踐活動時,必須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例如我們在發(fā)展經濟時,必須堅持科學發(fā)展的指導,以人為本,實事求是,將上級的指示與當?shù)氐木唧w實際結合,慎重對待。
總之,就認識的來源、基礎而言,馬列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決定認識,就認識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馬列主義哲學強調,正確的認識,尤其是科學理論來對實踐尤其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知與行,實踐與認識,是緊密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正如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所說,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我們也只有正確地理解和處理好知與行這兩個方面的辯證關系,才是在真正意義上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才能正確而有效地從事現(xiàn)代實踐活動,才能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注釋:① 《哲學筆記》 列寧 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230頁
② 同上
③ 《哲學筆記》 列寧 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221頁
④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李秀林等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第262頁
⑤ 《哲學筆記》 列寧 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228頁
⑥ 《哲學筆記》 列寧 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232—233頁
⑦ 《哲學筆記》 列寧 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278頁
參考書目:《馬列著作選讀》疑難問題解答 沈沖 高光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列寧《哲學筆記》中的辯證法問題 蘇沃洛夫著 章云譯 求實出版社1981年版
《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初探 谷迎春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李秀林等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篇二:《馬哲》讀書報告
石河子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實踐教學·馬列經典原著讀書報告
讀書報告題目:矛盾之簡述
—— 讀《矛盾論》 有感
小組 代 表人: 張 文
院系專業(yè)班級: 師范學院科學教育專業(yè)2010級1班
聯(lián) 系 電 話:*** 填 表 日 期: 2011年10月5日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矛盾之簡述
——讀《矛盾論》有感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早源于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進程中,工業(yè)無產階級推動歷史發(fā)展,最終確立了以馬克思為代表的唯物辯證主義。兩種世界觀的對立進而引發(fā)矛盾論的產生,于是世界的核心本質隨之確立——世界的發(fā)展存在于普遍的矛盾之中,矛盾間的彼此聯(lián)系構成世界發(fā)展的網絡。沒有矛盾世界等同于虛渺,矛盾是一切事物發(fā)展的前提。物質的運動以形式的存在而為人所研究,矛盾的普遍性以認清事物為骨架來支撐以辨別事物為核心價值的矛盾特殊性的靈魂發(fā)展,于是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質間的相互聯(lián)系中建立起事物的運動和世界的發(fā)展,即一切存在的事物其核心寓于矛盾的發(fā)展更替過程中。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矛盾;聯(lián)系;發(fā)展;兩種世界觀
正文: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始終滲透于中國共產黨的黨史。長期的實踐證明,中國能在解放之初至今短短60余年間實現(xiàn)劃時代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確的思想指導。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最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一。其意義很明確,即物質第一性,世界是以物質為基礎,不以意識為轉移,意識是對物質的特定反應。馬克思在唯物辯證主義的基礎上派生出許多關鍵的哲學理論,其中,就整個世界的發(fā)展而言,矛盾論最為典型。
事物的矛盾法則,既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而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也必然是矛盾運動的過程。作為唯物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是其根本法則。在矛盾論之上的唯物辯證法是在見證人類一段時期的發(fā)展史后由馬克思最早提出逐步完善至今的人類自然法則。其最早萌動于人類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即早期商品交換時期。當時的人們在對自然界的認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人與自然、與社會的矛盾程度相對較低。而隨著經濟發(fā)展的每一度跳躍,工業(yè)無產階級不斷推動歷史發(fā)展,自然、社會和人類相互間既彼此間的矛盾逐漸暴露并日顯突兀,但很多問題人們拘于對表面現(xiàn)象的觀察,對唯物辯證法尚未解決的問題急于尋求答案,同時發(fā)現(xiàn)對表面現(xiàn)象的理解易于解決人類生活中所遇到 的種種矛盾,這就逐漸形成了早期的唯心主義,即形而上學(亦稱玄學)。處在當時的馬克思自然易于接受這種維心思想,然而在接受中不免產生疑惑,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進而產生抵觸,于是在長期的思考、實踐過程中,兩種宇宙觀的建立顛覆了人們的思維,促使人們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矛盾論是馬克思哲學的典型代表,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國偉大的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在積極學習馬克思哲學理論后于1937年8月寫下《矛盾論》,對日后解放戰(zhàn)爭取得勝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至今意義深遠。對此,矛盾論的價值可見一斑。唯物主義與形而上學的本質不同在于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唯物主義內在的看待事物發(fā)展的原因。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則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待世界。認為事物除了表象(如數(shù)量、大小等)是一塵不變的,外部決定實質,屬于機械的唯物論。矛盾論在宏觀和個體兩方面研究事物本身的同時結合了內部與外部對事物發(fā)展的聯(lián)系。指出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內因是依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影響外因的變化發(fā)展。就像通過矛盾理論來研究宏觀與個體的發(fā)展關系時,個體的變化決定宏觀的發(fā)展方向,而宏觀的發(fā)展有引導個體的變化。兩種宇宙觀的矛盾在世界一切事物之間存在,這就導致了矛盾的普遍性存在,而矛盾的起因又是其特點的先導者。在實際的事物發(fā)展過程當中,矛盾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徹底否定了一道的說教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判斷一個時代甚至是一個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不能以該時代意識為依據(jù),相反,矛盾往往是解釋這種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過程及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矛盾的普遍存在性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主要表現(xiàn)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上,也表現(xiàn)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上。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趨勢。社會形態(tài)更替也是在矛盾運動的過程中把全部社會關系歸結到一切生產力的高度,從而選擇了一種必須遵循的社會矛盾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而矛盾的運動歸根結底是通過人民的意志表現(xiàn)出來的。
結合歷史的發(fā)展,由于唯物辯證法中有這尚未解決的問題,所以兩種宇宙觀之間就產生了矛盾普遍性的存在。于是人們通過不斷觀察,在不斷的分析思考從而逐漸解決了找到矛盾的基本方法,但是由于矛盾存在著特殊性,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就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而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回歸到矛盾的普遍性上,所以矛盾就具有了一定的絕對性。這種絕對性、普遍性、特殊性將矛盾的存在意義
歸結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而這種矛盾的意義,是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的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矛盾具有一定的廣泛性。比如,矛盾可以運用到數(shù)學中的正數(shù)和負數(shù),微分和積分等問題。也就是說,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舍去其一,另一個也就不復存在。所以矛盾就是推動世界發(fā)展的特殊行動力,矛盾在不斷的發(fā)展,在不斷的更新,新的事物自然的代替舊事物的發(fā)展,所以新舊事物之間也就會產生具有代表性新矛盾的出現(xiàn)。
事物的運動以形式的存在而為人所研究,所以矛盾就以其特殊性來區(qū)別物之間的本質,以其普遍性和共同點來加強事物間的各種聯(lián)系。由于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所以矛盾的特殊形式辨別事物的靈魂,而普遍形式認識事物的骨架。所以這種矛盾運動他的法則,必須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又不能脫離矛盾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矛盾沒有有無之別,只有大小之差,主次之分。矛盾又往往在主觀性和客觀性之間不斷發(fā)展,所以我們看待矛盾不能以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為意志,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間,選擇更適合于眼前事物發(fā)展的矛盾來解決和處理問題。
矛盾的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最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社會和事物發(fā)展的推進器。世界一切事物的發(fā)展和演變只要處理好和順應其矛盾的變化規(guī)律,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科學體系,認知和解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實事求是的行動,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將矛盾的運動規(guī)律運用到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和全面建設過程中,終將實現(xiàn)物質和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參考文獻: 毛澤東:《矛盾論》(1937年8月)《毛澤東選集》1995年版
課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2010年修訂版
恩格斯:《自然辨證法》1995年版
篇三:馬哲讀書報告 風雨飄搖中的民族資產階級
——讀《子夜》有感
摘要:茅盾先生所著《子夜》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一部杰出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長篇,以民族工業(yè)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斗爭為主線,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國民黨反動派和工農民主革命力量矛盾纏繞在一起,具兩重性的民族資產階級最終只能破產的社會現(xiàn)實。
關鍵詞:民族資產階級、兩重性、革命文學、寫實主義
一、作者簡介 茅盾(1896(丙申年).7.4-1981.3.27),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xiāng)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二、創(chuàng)作背景
三、內容概要
主角吳蓀甫被善于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拉攏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yè)的發(fā)展,吳蓀甫聯(lián)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他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平息了罷工。最終卷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徹底破產。
四、讀后心得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雖然吳是“工業(yè)時代的王子和騎士”,他的眼界也還是狹隘的,他所謂的“高大的煙囪如林,輪船在乘風破浪抱負”也只是中國“大棋盤”里的某一處的“小大小鬧”,終究像他那樣的民族資本家是難以負擔得起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歷史重任的。
此外,我們在讀《子夜》時,還不能不注意到它的結構: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它沒有傳統(tǒng)小說那種龐雜冗沓的詬病,它是集中一處或兩處,一點或兩點來鋪蓋、折射全局的。我們還注意到作家在首尾呼應上的匠心獨運——開頭吳府不可一世的氣派,結尾“我們破產了!”的深沉的悲哀;開頭吳老太爺提心吊擔地來避禍,結尾吳家老小靜悄悄、灰溜溜地去避暑。
《子夜》揭示出了作為民族工業(yè)資本家的吳蓀甫的兩面的性質:他和帝國主義及其卵翼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勞動人民,特別是工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下,中華民族工業(yè)是永遠得不到發(fā)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是歷史的必然的法則,誰也不能夠改變或者動搖它。
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yōu)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反動論調。他們抹煞華洋資本之間的差別,掩蓋帝國主義扼殺中華民族工業(yè)這樣一個鐵的事實,企圖用“左”的詞句來反對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達到他們的不可告人的目的。關于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劃,給了托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五、評語
《子夜》是“五四”以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運動中最早出現(xiàn)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站在時代鐵高度,運用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歷史地、具體地、深刻地反應了20世紀到30年代初期舊中國廣闊的社會生活成功地塑造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蹲右埂返膯柺?,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長篇創(chuàng)作方面的發(fā)展起了開辟道路的作用,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已進入了成熟時期。
六、附注
子夜,即夜半子時,這書名正暗示著小說所寫的故事是發(fā)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當時的形勢復雜嚴峻。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波及到中國市場,帝國主義者,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轉嫁自身的危機,加緊對中國的掠奪與侵略,危及中華民族工業(yè)的生存。
同時,1930年爆發(fā)的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的軍閥混戰(zhàn),使百姓遭殃,農村經濟破產,工商業(yè)發(fā)展也受到障礙。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挽救自己,加緊了對工人的剝削,這就激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罷工浪潮高漲。處于三座大山殘酷壓迫下的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勢已燎原。這正是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基本情況。
篇四:馬哲讀書報告 論超脫的人生境界
——《莊子》讀書報告
摘要:人要活得自在,就必須要突破時間,空間,生死的限制使生命從困境中超脫出來,實現(xiàn)心靈的絕對自由,獲得一種逍遙的人生。其實就個體的存在而言就是一個生命從開始到終結的過程,這就使得生與死成為了一個難以逾越的話題,有人說向古人學習就是學習死,向莊子學習就是學習超脫
關鍵詞:突破,時間,空間,生死
談莊子就不得不談《莊子》,它屬于道家的重要典籍。我認為莊子與儒家的經典有本質是上的區(qū)別,甚至可以說莊子就是一本反儒家的著作。莊子生活在戰(zhàn)國的中期,這個時候儒家和法家都已經成立,且在朝廷中發(fā)揮著作用.有人說一個人的思想必定會受他所生活的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所影響,但就莊子而言,他的個人思潮和生活背景依然是一個謎。即便司馬遷說他于當時的學術無所不窺,但也有可能其他的學術在莊子的眼中如王陽明說的山中之花,自開自落。莊子根本就沒有關注?!肚f子》這本著作,其實更像是一本小說或者是神話故事。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整部書大多都是以寓言的形式在講述,由很多個小故事組成,故事里的每一個人物或者是形象都被刻畫的栩栩如生,用一個小事物來表明一個大道理。我覺得莊子的思想之所以表現(xiàn)超脫主要是因為他強調了人要活得自在,就必須要突破時間,空間,生死的限制。使生命從困境中超脫出來,實現(xiàn)心靈的絕對自由,獲得一種逍遙的人生。其實就個體的存在而言就是一個生命從開始到終結的過程,這就使得生與死成為了一個難以逾越的話題,有人說向古人學習就是
學習死,向莊子學習就是學習超脫【1】。
一 突破生死概念
(一)生死必然
生死是人生活早世上最在乎在世界,但是在莊子看來認得生死就是兩股陰陽之氣,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當兩股氣結合的時候,人就出生了,當氣散開的時候人就死了。所以生與死完全沒有關系只是氣的兩種不同的形式而已,也就是說人生活在世上也就沒有了善惡之分。好人好報,惡人惡報的說法在莊子中也是一點都站不住腳的。
莊子一他自己的經歷為例,當他的妻子去世的時候,他的朋友去吊念,發(fā)現(xiàn)他居然一點都不傷心,居然在擊鼓而歌,他的朋友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就解釋說,當我的妻子剛死的時候我也像其他的人一樣大聲的哭,可是后來我就覺得不對了,我的妻子根本就不存在,她只是草堆中的一股氣而已,他現(xiàn)在只是回家了,這不是一件很快樂的是 嘛,我為什么要哭呢?他說明生死只是宇宙中的必然事件,當你把生死的對立面拋開之后,也就能夠釋懷了,生即使死,死也就是生。
(二)生死自然
道家哲學就是自然哲學,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無論是個體的人還是自然的天地,都應以自然為其基本原則,同樣生與死的變化也是自然之道在個體生命中的體現(xiàn),非人為所能改變。生死就像一頓飯,該放下碗時就拍
【1】拍肚皮走了。
老子說“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何夫故,以其生生之厚”違背自然之命過分養(yǎng)生,反而害生,損生。因此老子又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莊子繼承和發(fā)揚了老子的思想,在“通天下一氣耳”的自然基礎上,建立起自己極富超越精神的思想觀。在他看來,個體生命的一切都來自于天地自然。“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p>
二 突破空間概念 【1】
【1】 刁生虎:莊子的生存哲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7 第32頁 王少農.:讀莊子有心得,群言出版社 2007.第30頁
(一)空間的無限性
(二)空間的統(tǒng)一性
宇宙是個永恒的存在,在時空上都體現(xiàn)著無限性,宇宙又是一個真實兒具體的存在,他表現(xiàn)為天地萬物的存在方式,是天地萬物的總體,由此莊子提出了,宇宙萬物統(tǒng)一于氣的說法“通天下一氣耳”,氣反應了莊子對宇宙統(tǒng)一性的理解
【1】。在莊子看來其是彌漫宇宙的普遍存在,又是夠成宇宙萬物的基始元素。大自然的更替就是氣三次質變的結果:“一變而為形體,二變而又生命的產生,三變而使生命死亡。如此周而復始,就像春夏秋冬四時更替一樣。自自然然而又無窮無盡”【2】。
三 突破時間概念
莊子首先就問,宇宙有盡頭嗎?如果有,那么過去的過去在哪兒,未來的未【2】
【1】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第2頁 刁生虎:莊子的生存哲學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7 第172頁
【2】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4 第106頁 來又在哪,如果沒有那時間就是永恒的了,那為什么人們還會擔心時間會用完呢,人會死掉呢?莊子用這么一個小小的反問就打消了人們對時間束縛。
相比于人來說有的東西比如神龜一活就是幾千年,一五百年為春,一五百年為秋這在常人看來是很長的時間了,但他接著又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等等,但又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那你知道它們是怎么認識自己的生死的嗎?相比較而言人斤斤計較與自己這短暫的幾十年得生命就變得毫無意義了。時間只是相對的了,如果我們只是計較與時間的長毫無意義。
莊子的思想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因而也演化出了兩派人士,即擁護派和反對派。支持者說:“我認為莊子的思想是偉大的,莊子主張人與自然與周圍的環(huán)境是一種和諧發(fā)展的形式,主張追求一種精神自由,主張擺脫物質或精神帶來的束縛等等,這些思想無疑是喧囂世界里的一縷陽光?!狈磳φ邉t說:“莊子的思想固然有其值得稱頌的地方,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積極進取的當代社會,他的思想也存在著極大的消極性,他追求的自由從另一角度來看也可以稱之為逃避?!?/p>
莊子認為生死有如春夏秋冬的轉換,純屬自然。不掬功,不謀利,更反對因追功逐利而禍及他人,“至人勝物而不傷,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彼雱裼廊耍瑪[脫掉物質以及精神的束縛。一個人如果眼界大,他的理想才會大,人生境界才會大。無所謂得也就無所謂失,就像是人生,每個人期許的歸宿都是安穩(wěn)。時至暮年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會說:“我別無他求,只希望可以有一個愜意安穩(wěn)的晚年。”為了這樣一個最簡單的要求,我們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交換。一輩子的辛勞,一輩子的奔波,到最后的要求只是兩個字,休息。我只想說人生是自己的,一輩子的時間投入浩瀚的歷史長河,就像夜幕蒼穹下的一顆星星,渺小微茫。我們有責任將它過得充實,而這種充實不是用欲望來堆砌。
參考文獻:
[1]王少農.讀莊子有心得[m] .北京 群言出版社2007.1 [2]刁生虎.莊子的生存哲學[m] .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5 [3]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 .中華書局2001 [5]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04 篇五:馬哲讀書報告(model)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讀書報告 題目:《烏托邦》的分析與思考
——讀《烏托邦》一書有感
任課老師:符丕大 鄒瑾 戴升 上課教室:致高樓b101 學生姓名:解勇飛 專業(y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學號:0905020317 聯(lián)系電話:*** 《烏托邦》的分析與思考
——讀《烏托邦》一書有感
摘要: 托馬斯·莫爾寫的《烏托邦》一書是一部關于美好的理想社會主義的書籍,作者通過對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的描述,真切地表露了人們對私有制及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和對公有制及美好社會主義生活的無限向往,本書以其獨特的風格及其深刻的見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它的啟發(fā)下,馬克思等一批先進的社會主義者積極進取,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會主義理論,人們的生活也逐步地朝著書中的美好社會接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那個平等、自由的社會就會實現(xiàn)?? 關鍵詞: 私有制;烏托邦;發(fā)展;利益;
最近讀了《烏托邦》,頗有感觸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想。
一 烏托邦與理想
(一)“烏托邦”的內涵
(二)烏托邦與當時的社會
莫爾生活在資本主義時代,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各種罪惡與黑暗,從而產生了對自由美好平等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全書用了三分之一多的篇幅,描述了他所
唾棄的當時英國的社會生活狀況。當時英國正處于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國內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對于這樣的現(xiàn)象,莫爾認為應該從貧所產生的根源去反對,而不應從品所引起的后果去反對。因此,他得到的結論(也是全書中通篇強調的)是“私有制是萬惡之源”,而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則是解決這些矛盾的唯一途徑。在書中,作者對于這種社會狀況的描述是以力求真實為標準的,同時他的一些觀點也是真知灼見的。比如,他提出“國王們所關心的,是想方設法奪取新的王國,而不是治理好已獲得的王國”。這樣的說法,完全是站在一個超越一般高度的對于一個國家發(fā)達標準的重新考察,實在耐人尋味。但是作者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妄圖“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社會問題”的方式是不足效仿的,這是由于他對于這些問題所提出的解答方式僅限于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而且,每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傳統(tǒng),自己的個性,自己的面貌。每個民族的幸福就在于發(fā)展它自己的民族需要,它獨一無二的個性。每個時代,每個社會在目標、習慣和價值上都彼此不同,文化是不可通約的。人們的確有許多東西是共同的,但個性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可能完全以一種方式去解決所有的同類問題。
(三)理想與理想的異同
理想和烏托邦作為人類特有的精神現(xiàn)象,之所以能隨著人類文明一起發(fā)展,不僅僅由于它們的普遍主義哲學預設。它們有一根本不同點,就是理想未必是無法實現(xiàn)的,而烏托邦則肯定無法實現(xiàn)。烏托邦永遠只能存在于人類的意識和文字之中。烏托邦必然要有完美的性質,理想?yún)s不一定?,F(xiàn)代化是許多不發(fā)達國家和民族的理想,但它并不等于人間天堂。追求這一理想的人也不一定將它視為問題的最終解決。理想不一定是現(xiàn)實的批判與否定,烏托邦卻總是作為現(xiàn)實的對立面出現(xiàn)。由此可見,理想與烏托邦之間有很大的區(qū)別。但它們有一共同的本源,那就是人類的希望與夢想的本能。理想是它的一般表現(xiàn),而烏托邦則是它的最高形式??涓缸啡眨魑鞲ニ雇剖仙?,則是它永恒的象征:追求完美,而不是達到完美。其實,正如鮑曼所說的:“① 社會主義和一切其他烏托邦都有一種令人不快的性質,只有當它存在于可能的領域中,它才保有其豐富的生命力。當它宣布它作為經驗實在已經完成時,它就失去了其創(chuàng)造力,而不是激發(fā)人的想像力。①[英]鮑曼.社會主義--積極的烏托邦[m].世紀出版集團,2007(8),316 烏托邦積極的功能是探索可能的東西,批判現(xiàn)存的東西,促進人類自我更新和改善。
二 烏托邦與中國
(一)烏托邦與近代中國 1.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
自從西方資本主義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傳統(tǒng)社會出現(xiàn)危機以后,如何評判資本主義的問題就擺在了人們的面前。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鄭觀應認為:“②治亂之源,富強為本,不盡在船堅炮利,而在議院上下同心,教養(yǎng)得法。興學校,廣書院,重精藝,別考課,使人盡其才?!卑l(fā)現(xiàn)中國的不足,學習西方,引進現(xiàn)代性成果,改變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使之逐步走向富強,表現(xiàn)了先進中國人現(xiàn)代化意識的覺醒??涤袨楦鶕?jù)進化論提出中國立憲法,設國會,行三權鼎立之制;“嘉惠商民”,發(fā)展交通、郵電和近代工業(yè),同時譯商書、定商規(guī),走向工業(yè)化;廢八股、興學校,傳授科學文化,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才,以通過小康建設使中國走出“據(jù)亂”進入“升平”,表達了中國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走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現(xiàn)代化要求。為此,孫中山提出了民族主義和民主共和的主張。孫中山說:“文明有善果,也有惡果,需要取那善果,避那惡果。歐美各國,善果被富人享盡,貧民反食惡果,總由少數(shù)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國家權力為少數(shù)人所得,成為壓迫平民的工具,致使社會處于嚴重的分裂與對立之中。從科學社會主義的角度講,不論是康有為的世界大同還是孫中山的民生主義,都帶有不同程度的烏托邦色彩,并在追求社會平等中認同了社會主義。烏托邦體現(xiàn)著對超越現(xiàn)實的美好未來的追求,它在本質上是批判的。2.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中國在嘗試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以后,陳獨秀、毛澤東等先進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新的道路,他們找到了社會主義,并通過了數(shù)十年的艱苦斗爭,把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徹底地拯救了出來,從此,中國踏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誠然中國現(xiàn)在的社會主義與烏托邦中所描繪的社會還有很大差距,烏托邦或許對中國沒有指導意義,但如果從理想性上講,烏托邦在社會發(fā)展中仍然有著重②
要的意義。正是在現(xiàn)代性與烏托邦的影響下,中國人對資本主義進行著判斷,對超越于資本主義的新社會進行著追求,并且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賦予傳統(tǒng)大同、小康思想等新的時代含義,推動著社會主義觀念的更新,進而實現(xiàn)著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
(二)烏托邦與現(xiàn)當代中國
1.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供理論淵源
中國現(xiàn)行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及毛澤東思想上的,而烏托邦所描繪的社會與馬克思所提倡的社會主義的最高形式——共產主義社會極其相似。④毛澤東本人并不是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又撿起了被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拋棄的一些烏托邦主義思想。拿對待資本主義問題來說,馬克思本人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為社會主義革命及實現(xiàn)共產主義奠定物質財富的必要,故而對于資本主義以及資產階級來說,在感性上并不是絕對的敵視,至少在這點上它有可以利用的價值。而毛澤東則并不承認這種理論,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現(xiàn)代化是兩個可以分開的過程,但馬克思卻不這么認為,他的理論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發(fā)展本身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而城市無產階級是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的主導力量;而毛澤東在對待城市化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認為革命的主導力量在農村,故而對于城市化問題的經典理論并不贊許,他的理論是農村的現(xiàn)代化,然后達到馬克思列寧等人的共同目標——消滅城市和農村在各個方面的矛盾。所以單在這一點上,對待資本主義以及城市化和城市無產階級問題上,毛澤東并不是完全繼承馬克思主義,而是融合了烏托邦主義思想——通過農民的意識來革命和改革。2.給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帶來啟示
(1)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
眾所周知,烏托邦所要求的社會是實現(xiàn)完全公有制,人人之間是絕對平等的,不存在兩極分化,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既同情本國人民,也同情地方的人民”中國現(xiàn)在一直朝著共產主義努力,那么中國就必須具備(或者至少這樣說)實現(xiàn)烏托邦所要求的條件。我認為首先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因為只有在堅持了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中國才有可能實現(xiàn)共產主義(或者說《烏托邦》④(美)莫里斯·邁斯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54頁 中所描繪的那種社會),我們常說人如果成功就必須要有毅力,其實一個國家要想成功更需要有毅力,這是整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毅力。
(2)大力發(fā)展生產力
目前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不算高,也許還沒有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水平高,這對于一個一心要發(fā)展社會主義并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中國在這點上并沒有按照社會階段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即先資本主義,再社會主義)發(fā)展,所以中國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見面臨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遇到過的困難,而我們國家想要強大,就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不斷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們國家也很早就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與方案。我相信只要我們的生產力水平提高了,我們就有可能把“烏托邦”變?yōu)楝F(xiàn)實。
參考文獻:
[1][英]鮑曼.社會主義--積極的烏托邦[m].世紀出版集團,2007(8),316 [3] 孫中山.孫中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5~922 [4](美)莫里斯·邁斯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m] 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 254頁
篇六:馬哲 讀書報告 讀書報告
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引起的思考
關鍵詞:量變、質變、發(fā)展、積累、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我們常常引用。它主要是說工匠想把工作完成好,就必須吧工具準備好。而當今社會很多人卻不明白先利其器道理,他們急功近利,總抱怨自己運氣不佳??僧斝疫\的橄欖枝真的向他拋來時,他卻沒能力抓住,讓機會從之縫間溜走。可以想見若提前做好準備,不是用手抓而是找一大塊布接,情況就會大不一樣。所以使其器利是很重要的。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來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以說是“量變質變”規(guī)律的一個方法論?!百|變量變”原理講的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積累,直到超過某一個度時,物質的原有屬性會改變,出現(xiàn)質的飛躍。所以量變的積累是質變所必需的,量沒有到達一定程度,質變不可能出現(xiàn)。“利其器”就是積累的過程,其結果“善其事”便是質變的一種體現(xiàn)?!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強調了量變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凡事都要從小事做起,點點滴滴才可能匯成江河。就像伊凡·譚納系列小說中的伊凡一樣,他在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中閱讀書籍和資料,學習不同的語言,收集世界各地的組織。這樣的種種積累給他做好了尋找傳說中財富的前提條件。若不是他會說那美尼亞語,又怎會從凱蒂口中得知寶藏的消息。如果他沒有參加了許多組織,又怎能在國家的追捕中尋找的庇護直到得到寶藏。點滴積累是成功的前提,再偉大的目標也要一步步去實現(xiàn)。
但是量變到質變過程的結果一定是好的嗎?如果事情做的過了,可能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只有在一定范圍內的量變才能使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如果量變超過了度,導致事物的質變就改變了原有的初衷,可能使事物朝壞的方向變化。所以,我們在做事時需要注意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避免過猶不及情況的發(fā)生。
我們都知道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希望孩子能健康幸福。但是有些家長給孩子的愛太多了,由愛變成了溺愛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又如《呼嘯山莊》中的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希斯克利夫是那樣深愛著凱瑟琳,但他卻又將自己對凱瑟琳的愛化為無情的報復,深深的傷害了所有人。過猶不及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都證明了質變的結果并不一定是好的,需要我們注意做事的火候,以免違背初衷,傷人傷己。
做事時注意度的問題可以幫助人使出發(fā)點與效果保持一致。但是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有時候當我們無法掌控量的度時,量變就會緩慢的朝向質變走去。就像歐布里德著名的“禿頭理論”,量變到質變所需要的時間有時會很長,且程度又是極微小的,突變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漸變中發(fā)生,當你察覺時事物的性質已然改變。
成績不是瞬間一落千丈;朋友不是瞬間離你而去;家庭不是瞬間出現(xiàn)危機。周圍的這些變化都是在悄悄的、緩慢的進行。我們可以像《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匆匆一樣取下掛在脖子上的鞋子迅速出發(fā),像嗅嗅那樣經常嗅奶酪是否變質,像唧唧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之后勇敢面對??傊孔冞^程再隱蔽也有可能發(fā)現(xiàn),質變結果再不好也有可能彌補。質變與量變的原理是事物發(fā)展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能做的 就是利用原理讓人生更美好。
參考書目:《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讀本》、《睡不著的密探》、《呼嘯山莊》、《誰動了我的奶酪》、《金科玉律》
篇七:讀書報告馬哲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題目:異化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讀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有感——讀書報告
學 院
專業(yè)年級
學 號 姓 名
課程教師
上課教室
聯(lián)系方式 外國語學院 英語3班 1015010324 董云云 吳曉番 致用302 *** 二○一一年五月
中國·南京
異化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讀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有感——讀書報告 摘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提出了異化概念,這是整個馬克思共產主義學說發(fā)展過程中的最關鍵和最核心的概念之一,理解異化理論是理解《手稿》的前提。同時,他通過對異化勞動理論的闡釋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與勞動的對立,以及資本主義存在的不和諧因素及其本源,同時也折射出了當今社會下的諸多異化現(xiàn)象,因此,深入研究異化理論,對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建設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異化,異化勞動,和諧社會,消費異化,住房消費異化
一 寫作背景及《手稿》梗概
(一)寫作背景: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被評為二十世紀影響世界最深的人。19世紀40年代,當時馬克思(26歲)流亡在巴黎,寫下這批手稿,所以又稱“巴黎手稿”。
異化(alienation),源自拉丁文alienatio,含有轉讓、邊遠、脫離等意思。異化被提升到哲學的高度源于德國古典哲學,是指主體在一定的發(fā)展階段,由于自己的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又變成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并轉過來反對主體本身。異化的概念早已存在,但是一直到費爾巴哈為止,人們對異化概念的使用都是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的。馬克思認為在當時的德國,對宗教的批判已由費爾巴哈完成了,進一步的批判必須從對天國的批判轉向對現(xiàn)實的批判,即批判現(xiàn)實生活中的異化。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就是在吸收了費爾巴哈的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的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異化的一種批判。
(二)《手稿》梗概: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包括一個序言和三個未完成的手稿,形成一個嚴謹?shù)恼w,是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帶有明顯的過渡性,在馬克思主義形成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1)序言
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闡述了寫作的主旨、方法和《手稿》的哲學基礎。(2)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
這是《手稿》的精華之處,一方面揭露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局限性,提出經濟學研究的任務,另一方面論述了異化勞動理論及其意義。(3)第三手稿
共分為五節(jié):私有財產和勞動;私有財產和共產主義;私有財產和需要;貨幣;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1] 二 理論概況:
異化勞動是《手稿》的基本思想,馬克思在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中取得了建立異化勞動理論的哲學成果。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資產階級經濟學所表述的規(guī)律不是勞動的規(guī)律,而是異化勞動的規(guī)律,他具體考察了勞動在私有制條件下變成異化勞動的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
這是從生產結果方向來探討的。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而勞動產品是人的勞動的結晶,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xiàn),勞動產品本來應該屬于勞動者,但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勞動的對象化(即工人的生產)表現(xiàn)為勞動的異化,表現(xiàn)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即“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工人不僅不能占有勞動產品,反而在產品中喪失自己,即:“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就越少,他創(chuàng)造的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chuàng)造的對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是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勞動者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p53】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財富的創(chuàng)造與財富的享受相分離。也就是說,異化勞動造成了工人的勞動與他的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工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越大,他們自身的價值就越小,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貶值是同時相伴出現(xiàn)的。
(二)工人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
這是從生產過程方向來探討的。馬克思認為,對勞動者來說,由于勞動產品的異化,生產本身就是一種異化的活動,勞動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是人的內在本性,人本應當在勞動中肯定自我,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在勞 動中感到幸福自由和愉悅,勞動是人的自愿行為,是勞動需要的滿足,是屬于人自己的。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異化使得勞動成為外在于人的東西,勞動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薄埃üと耍┧膭趧硬皇亲栽傅膭趧?,而是2 被迫的強制勞動。因此,這種勞動不是滿足一種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薄緋54】勞動的外在性表現(xiàn)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這種異化的結果,就是工人喪失了自己人性,這就是人的自我異化。
(三)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即人與自由自覺的活動及其創(chuàng)造的對象世界相異化
這是從人的類本質方向來探討的。馬克思借用費爾巴哈的術語并加以改造,認為“人是類存在物”,人的類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馬克思分析指出,勞動即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類本質,這種類本質是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得以最終表現(xiàn)和確認。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對于勞動者來說,只是單純謀生手段,異化勞動把人的類本質變成了異己的本質,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異化勞動把這種關系顛倒過來,以致人正因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薄緋57】這樣,人的類本質變成了異己的本質,于是造成了人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變成了喪失類本質的人。
(四)人同人的關系相異化 這是從人際關系方面來探討的。馬克思認為,因為人對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能得以實現(xiàn)和表現(xiàn),“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就同他人相對立?!薄緋59】在異化勞動的條件下,每一個人都按照他自己作為工人所具有的那種尺度和關系來觀察別人,人同他的類本質相異化,既是一個人同他人的異化,也是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同人的本質異化。產品不屬于勞動者,因為它屬于資本家,勞動給勞動者帶來了痛苦,但卻給資本家階級帶來了享受,工人生產出一個對勞動生疏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對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對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對這個勞動的關系。在這里,馬克思已認識到,生產中的物質關系實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異化勞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
總的來說,馬克思通過剖析異化勞動,指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異化勞動的四個表現(xiàn),論證了人類解放的必然性。從而指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革命力量是工人階級,而實現(xiàn)人類解放的正確途徑是消滅私有制。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也提出他心目中的和諧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三 當代價值
在《手稿》中,“異化”的概念是以主客體關系為基礎的,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
關于主客體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根據(jù)這一理論,在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中,一方面,人通過生產勞動改造自然,使之適應于自身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這一過程,人不僅使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而且在改變自然的同時改變著自身?從這一觀點來看,消費不僅僅是主體對客體的占有?使用和消耗過程,還是社會主體的一種再生產形式,人的本質?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伴隨著它創(chuàng)造的對象化世界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隨著人創(chuàng)造的“自然”變得越來越豐富,人自身的主體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馬克思本人并未就“消費異化”做過專門論述,在他的著作中,對消費的討論總是和資本主義生產聯(lián)系在一起?盡管如此,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哲學上的“異化勞動”的概念, ,可以為我們進行“消費異化”的研究提供某種借鑒和依據(jù),另外他在《資本論》[3]中提出的經濟學上的“商品拜物教”的概念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消費”是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而消費主義文化及其衍生的“消費異化”現(xiàn)象是一種有悖于人類傳統(tǒng)文化的、帶有負面價值的文化形態(tài)。它的存在已經對我國的市場經濟發(fā)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較大的消極作用。消費文化原本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現(xiàn)在卻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感到憋悶并束縛著人們的發(fā)展。經過冷靜的審慎和反思,我們發(fā)現(xiàn),是像空氣一樣包圍自己的文化發(fā)生了異化。所以,如何突破這異化的文化,由異化的消費模式走向綠色消費和可持續(xù)消費,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已經成為時代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
(一)產生原因
“消費異化”是指在消費主義思想體系下,人們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為消費的出發(fā)點,從而導致人在消費活動中主體地位和理性精神的喪失,導致消費與“需要”和“使用價值”漸漸背離,使人的本質異化到消費品上的人的物化狀態(tài)。
(1)首先,消費異化的產生與近代以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企業(yè)的市場營銷策略有著直接的關系。近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繁榮,人們的需要不僅有了量的增加,而且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即由基本型需要發(fā)展為享受型需要。市場經濟的目標是追求剩余價值的最大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第一,擴大現(xiàn)有的消費量;第二,把現(xiàn)有的消費擴大到更大的范圍,以便制造新的需要;第三,生產出新的需要,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出新的使用價值。這就導致了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加快了生產的步伐,也加快了交換、消費的步伐。
(2)其次,現(xiàn)代化大生產的勞動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促成了消費異化的產生,按馬克思的理解,勞動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不僅使自然人化,也使人自然化。消費成了人逃避現(xiàn)實痛苦與不幸的“避難所”。似乎人是為消費商品而存在的,而不是商品為滿足人的需要而存在。這樣,人與商品的關系完全顛倒了。
(3)第三,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價值觀的日漸盛行對消費異化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消費異化與異化的消費觀念的傳播與盛行有極大的關系。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是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同時也在向不發(fā)達國家蔓延的一種文化態(tài)度、價值觀念或生活方式。享樂主義倫理觀將物質性或生理性的需要與欲望的滿足視作是人生的幸福,因此,極端地追求物質的滿足。消費主義的文化態(tài)度則把消費的商品的數(shù)量和種類以及日益增長的服務看作是至高無上的,并將消費品的數(shù)量和質量視為較高生活質量的標志,甚至是公民對國家和經濟繁榮的貢獻和責任。
(二)中國現(xiàn)階段存在的“消費異化”表現(xiàn)在:
(1)消費目的的異化
人們在消費中本應從自身的生存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出發(fā),但異化的消費卻表現(xiàn)為主體從占有的欲望、炫耀夸示出發(fā),為了消費而消費。在消費中,人們無視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只專注于去滿足占有物的無限的欲望。比如,有些人購買商品或服務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商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而只是為了顯示自身的身份地位、炫耀財富,專注于去滿足無限占有。甚至認為對物的占有就等于對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擁有。貪婪的欲望,隨著物質產品的不斷獲得而愈發(fā)膨脹,異化了的消費目的永遠不會被滿足。
(2)消費心理的異化
消費心理的異化表現(xiàn)為,消費者本應進行某種消費,但因為一些原因放棄原來的消費意愿,不得不違背自身意愿進行消費。消費心理的異化,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許多無奈的消費、被迫消費等表現(xiàn)出來。個人的消費本應根據(jù)自身的需要、經濟條件等因素進行,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如為了“面子”、為了滿足虛榮,人們不得不花費更多。有時,我們不愿去消費,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得不消費時,違背真實意愿的消費也是一種異化的消費。
(3)消費行為方面的異化
消費對象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是通過消費行為來實現(xiàn)的,消費行為的本義也就在于實現(xiàn)需要,但異化了的消費行為違背了消費行為的初衷,損害了消費主體、客體及環(huán)境等。
從個體消費行為看,在“我買故我在”的影響下,異化的消費行為表現(xiàn)為超越自身條件和能力的消費、過度的消費、無節(jié)制的消費、恣意的消費等等,造成了財富的大量浪費、資源的大量損耗、主體健康安全的損害等等。
從人與自然的角度看,主體的消費行為本應是可持續(xù)的、是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但某些消費行為卻異化成對自然無盡地消耗、無情地攫取、瘋狂地掠奪。當前不少的自然災害造成的巨大損失,就可以折射出人類消費行為異化的苦果。
(三)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消費異化”
(1)時代背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居住條件成了城鎮(zhèn)居民的普遍消費追求。但由于我國人多地少,住房消費應立足于以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為目的,住房消費既要保障人民的正當?shù)淖》肯M需求,又不致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但是目前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貧富分化愈來愈大,這為我國住房消費異化提供了現(xiàn)實的社會基礎。城鎮(zhèn)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難,以及新貴階層對豪宅的狂熱追求等現(xiàn)象,都說明我國住房消費已出現(xiàn)異化趨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和反思。
(2)現(xiàn)象和危害
我國城鎮(zhèn)住房消費的異化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住房市場的供給結構不合理,市場供應的高價位的商品房比重過高,經濟適用房供應嚴重不足。這種消費現(xiàn)象反映出我國住房市場已不是主要為了滿足人們的居住需要,而是以滿足少數(shù)人的高消費心理欲求為目的的異化消費。二是房價長期虛高不下,嚴重背離市場的價值規(guī)律,人均收入的增長遠遠跟不上房價的增長,以致人們抱怨“中國是美國的房價,非洲的工資”。住房消費異化的結果必然是人的“精神家園”逐漸喪失,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逐漸異化,影響我國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
住房消費異化破壞了我們的生態(tài)家園。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發(fā)展中國家,人們對豪宅大宅的高消費追求,不僅不適應初級階段的國情,而且必然會過度消 耗我們有限的土地等自然資源,加重我國的生態(tài)危機,影響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另外,消費異化使人在對物的過分崇拜、高度依賴中喪失了自我,導致“房奴”越來越多。市場經濟條件下,
大學馬哲實踐報告篇二
社會實踐報告
自從走進了大學,就業(yè)問題就似乎總是圍繞在我們的身邊,成了說不完的話題。在現(xiàn)今社會,招聘會上都總寫著“有經驗者優(yōu)先”,可一直處在象牙塔的我們社會經驗又會擁有多少呢?為了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畢業(yè)后能真正走入社會,我決定在假期內開展我的社會實踐。
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懂得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交往,處理社會上所發(fā)生的各方面的事情,這就意味著大學生要注意到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必不可少。畢竟,畢業(yè)之后,我已經不再是一名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要與社會交流,為社會做貢獻。只懂得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及的,我們不只要學好學校里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他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已,表現(xiàn)自已。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長的,因此我們必須鍛煉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而且,我深感到,我進入大學并不是人生的終點,只有多吃苦,才知道生活的艱辛,不易。雖然只是短短的時間,我卻覺得像經歷數(shù)年。增長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記得曾看到過這樣的話:知識猶如人體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
今年暑假沒有提前去找工作,但我也積極的在找社會實踐崗位,社會實踐崗位多是辛苦而且少工資的,所以最后我還是經過親戚的介紹在一家絕緣材料廠做上了銷售員,銷售員的工作相對來說比較輕松,而且又能夠鍛煉自己的口才。我的工作是推銷某絕緣材料板。推銷工作也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簡單,先是培訓教導你怎么推銷,接著是到現(xiàn)場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然后才是正式到店面里上班。在學校里,所有的事情老師幾乎都已經為我們安排好了,每天有固定作息時間表約束和課程的安排,根本就不需要我們自己操心。而在這里就不一樣了,凡是你都要自己安排,但你不能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的。你要積極主動的接近顧客,拉近與顧客的距離,然后耐心的推銷產品。這也是在鍛煉了我們的膽量、語言交流能力和心理洞察能力。因為購買產品主要人群是線路板材商。所以你要大膽的向這些商務客人介紹你所推銷產品的優(yōu)點,功效與其他產品的不同之處,能
調動他們的興趣。但在此前提之下,你要先做好準備,要對你所推銷的產品非常的了解,怎樣說能讓這些一切從利益出發(fā)的商人們產生購買欲望。我們膽大了才能冷靜,冷靜了才能很好地通過顧客的言語與表情察覺顧客的想法,才能在介紹時吐字清晰、口齒伶俐,才能讓客人明白你在說什么,才能在客人提問時作出適當?shù)幕貞?,不至于慌張得不知所措。在這里,不僅要受到公司的監(jiān)督,而且里也要聽從現(xiàn)場人員的調配。
在社會中接觸各種各樣的顧客、同事、上司等等,關系復雜,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有經驗去處理。盡管存在競爭,我們還得不斷學習別人優(yōu)秀的地方,這需要我們去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在一個最佳的狀態(tài)下,才能很好的工作,吸取經驗。而這些經驗需要日積夜累,而不是在畢業(yè)后讀本速成書便可成的。
在這次實踐中,我的口才得到了提高。在與顧客交談的過程中我十分注意語境及說話的口氣,并且及時改正一些不得體的地方,使我說話比以前更大方得體了。我覺得對于口才的提高,多說很重要,要盡量動腦筋說,大膽地說,不能像我第一天上班那樣,不知說什么好。我相信說的多了,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
在經過一段為期不短的工作生活后,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工作的艱辛,以及我在學校里微不足道的經驗根本就不能夠良好的適應社會的復雜。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工作上的經驗,還有和上司、同事相處的技巧。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總結下來的。
一、在社會上待人要真誠,剛踏進辦公室,只見幾個陌生的臉孔。我微笑著和他們打招呼。從那天起,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上見到他們都要微笑的說聲“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誠的問候。我總覺得,經常有一些細微的東西容易被我們忽略,比如輕輕的一聲問候,但它卻表達了對同事對朋友的關懷,也讓他人感覺到被重視與被關心。僅僅幾天的時間,我就和同事們打成一片。我想,應該是我的真誠,換取了同事的信任。他們把我當朋友,也愿意在工作上幫助我。
二、在社會上要善于與別人溝通,語言是溝通的橋梁。如何與別人進行友好的溝通,這是需要長期的練習。在學校是接觸的人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是與自己一樣的學生,說話也是沒有多大的顧忌,開開玩笑也無傷大雅,話題也是自己所
感興趣的。工作之后接觸的人多了,適應自己在學校里的溝通方式卻不能適應與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交流方式,使我與別人對話時應變不及,使談話時出現(xiàn)冷場,這是很尷尬的。所以出了學校就要有本質上的改變,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不需要使自己的語言風趣幽默,但最基本的要說話得體,不能在話語中冷嘲熱諷,要謹記“禍從口出”這個道理。與同事的溝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過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別人給你的意見,你要聽取、耐心、虛心地接受。
三、在社會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當你在多次的接觸顧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毫無阻礙和人溝通就是你自信的表現(xiàn),當你沒有足夠的自信心,你根本就不能很流暢的和他人交流。你沒有社會工作經驗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別人差。社會工作經驗也是積累出來的,所以沒有必要感到自卑。你的自信有時能夠感染其他的工作伙伴。
四、在社會中要克服自己膽怯的心態(tài)。自己心生膽怯,做事就會畏畏縮縮,無法展示你的最佳狀態(tài),辦事效率就降低了,同時也讓上司、同事厭惡。
五、工作中不斷地豐富知識。知識猶如人體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
六、微笑是在這社會中最強而有力的武器。有人說,面對失敗和挫折,一笑而過是一種樂觀自信,然后重整旗鼓,這是一種勇氣;面對誤解和仇恨,一笑而過是一種坦蕩寬容,然后保持本色,這是一種達觀;面對贊揚和激勵,一笑而過是一種謙虛和清醒,然后不斷進取,這是一種力量;面對煩惱和憂愁,一笑而過是一種平和釋然,然后努力化解,這是一種境界。所以在任何的情況下我們都要學會一笑而過。學會忘記是生活的技術,學會微笑是生活的藝術。而且,真誠的微笑也會贏得他人對你的好感,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不愉快;親切的微笑客人感覺到你的重視。微笑也是社會實踐中必須要鍛煉的能力。
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只有30天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有時過的真的很難受、很憋屈,可生活還得繼續(xù),還得面對學習,面對走出校門,面對找工作。不過,讓我們體會一下工作的辛苦,鍛煉一下意志品質,同時積累一些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這些經驗是一個大學生所擁有的“無形資產”,為以后走向社會,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吧。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日新月異的社會,我覺得大學生應
該轉變觀念,不要簡單地把暑期打工作為掙錢或者是積累社會經驗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機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和社會實踐能力。
暑假的社會實踐,對我來說,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起點,也希望這個起點能讓自己更好的融入社會,不斷的學習、不斷地成長......
大學馬哲實踐報告篇三
全班按照畢業(yè)去向分為三組
出國組:趙翩翩 方怡 譚琳 劉曉芳 邢耀宗 陸恩光 羅靈明 王政 成青松 羅志韜 吳耀輝 王旭 周健澤
考研組:屈茜茜 楊瑞雪 劉騫澤 元騰飛 冒亮亮 沈燦 董濤 談笑 王沖 肖悅 韋儒 吳多貴
就業(yè)組:侯志勇 龔超杰 張明洋 蔣耀坤 葉若愚 高興坤 喻路 王旭 甘敬雷 阮星元 楊毅 吳向超
注意事項:
1.出國組需調查國外哪些大學在交通土建類學科上有突出建樹,這些大學在這個學科的全球排名 師資力量 學科設置 硬性申請要求,以及研究生留學申請的必備條件(本科學歷、本科gpa(本科成績)、gre、托福、三名推薦人)和其它要準備的東西(個人陳述、個人簡歷、財產證明)
2.考研組需調查國內哪些大學在交通土建學科領域領先的學校,這些大學的師資力量(知名導師 重點學科 重點實驗室)學科設置 考研保研政策(初復試科目 報考難度 招生錄取比例 歷年錄取分數(shù)線)
3.工作組需調查國內這個行業(yè)的大型企業(yè)(包括甲方 設計院 施工單位)。這些企業(yè)(央企 省企 外企)的 工程級別 企業(yè)資質 承包范圍 在西安歷年的招聘計劃 招聘門檻,以及在這些企業(yè)的 福利待遇 升值空間 工作環(huán)境
4.每組人員自行商議確定一名組長,由組長安排每名組員在小組中的工作,需在實踐報告末尾注明組長和每名組員所負責的部分以及發(fā)揮的作用,最后每個小組統(tǒng)一完成一篇實踐報告(紙質版和電子版二者都要)實踐報告嚴格按照格式撰寫
5.小組需在13周周末之前將實踐報告(紙質版和電子版)交給談笑,實踐報告算馬哲的平時成績(30分),希望大家認真對待
附:實踐報告格式
實踐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
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
一種是規(guī)定的標題格式,即“發(fā)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于××××的實踐報告”、“關于××××的實踐報告”、“××××實踐”等。
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陳述式如《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調查》,提問式如《為什么大學畢業(yè)生擇業(yè)傾向沿海和京津地
區(qū)》,正副標題結合式,正題陳述調查報告的主要結論或提出中心問題,副題標明調查的對象、范圍、問題,這實際上類似于“發(fā)文主題”加“文種”的規(guī)范格式,如《高校發(fā)展重在學科建設――××××大學學科建設實踐思考》等。作為公文,最好用規(guī)范化的標題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題結合式標題。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有幾種寫法:
第一種 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
第二種 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fā)展經過、現(xiàn)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
第三種 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
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
或提出問題,引發(fā)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fā)出鼓舞和號召。
還可以在正文前添加:
實踐名稱:
實踐時間:
實踐地點:
報告正文: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9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