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謙讓行為 小班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與分析(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1 21:08:34
幼兒園謙讓行為 小班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與分析(五篇)
時間:2023-01-11 21:08:34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幼兒園謙讓行為 小班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與分析篇一

摘要:

分享是人們在積極的社會交往中經(jīng)常采用的行為,又是與他人在情感上和物質上的分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幼兒園是幼兒接觸到得最初社會集體形態(tài),在我的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幼兒樂于表現(xiàn)、喜愛活動、興趣廣泛,但在集體生活中卻不是很樂意與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甚至于心理感受,這對幼兒的成長不利,所以就如何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作為研究的核心,在結合家訪、與家長交流的基礎上,探究家、園聯(lián)動的結合點,共同培育幼兒積極分享的社會行為。

由于現(xiàn)在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父母平常忙于工作,所以大部分時間幼兒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由于老人精力有限,教育無法到位,大部分幼兒存在分享意識不強,言行表現(xiàn)不一,家園教育不一致等問題,為了更好地讓幼兒與他人交往,可以通過以校為主法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幫助幼兒認識分享行為;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分享的快樂;為幼兒提供一個分享的情境;同時做好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家長樹立榜樣,達到家園一致積極地教育幼兒,為孩子以后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基礎。關鍵詞:幼兒

分享

情感體驗

移情教育

一、研究的緣起

1、在對小班幼兒進行分享行為調(diào)查時,我記錄了以下兩個案例:

案例一:李想帶來一輛玩具車,并告訴老師,他是帶來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動時,李想高興地拿出自己的車,但他只愿意讓小朋友看,不準別人摸他的車。老師說:“李想今天真乖,把玩具帶來給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給×××玩一下,好嗎?”李想低頭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車,猶豫了一下遞給了小朋友。接下來,李想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玩具,也不讓玩具離自己太遠。

案例二:小米粒手上拿著兩個果凍,老師逗她說:“小米粒,把果凍分給我一個好嗎?”她很爽快地給了老師,然后一直注意老師接下來怎么做。過一會兒,她見老師仍沒把果凍還給她,就說:“給我!”老師說:“你剛才不是已經(jīng)答應送給我了嗎?為什么現(xiàn)在又不給我吃了?”小米粒始終是兩個字的回答:“給我!”小米粒的媽媽告訴老師,類似的事情往常小米粒一定以哭鬧來解決問題。雖然經(jīng)過了一年托班和一學期的小班集體生活,大部分幼兒已經(jīng)萌發(fā)了分享的意識,但其認知和行為嚴重脫節(jié)。

2、小班幼兒分享行為問題現(xiàn)狀

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護與寵愛,特殊的家庭地位讓很多孩子表現(xiàn)出任性、自私的品質。小班幼兒在入園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沒有分享的意識,自我為中心表現(xiàn)尤為突出,實際教學過程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幼兒園的集體教育讓幼兒有機會與同齡人游戲與交流,促進其社會化的萌芽。小班幼兒缺乏集體生活的經(jīng)驗,很多幼兒不知道與人分享,共同努力。如:在晨間區(qū)域活動中,a和b小朋友都在建構區(qū)搭房子,a把一大堆積木攬在自己面前,一個人玩;b小朋友需要一些長條積木,可是沒有了,他看到a那里有很多,伸手去拿,a馬上護住積木,大聲說:“你干什么啊,這是我的積木!”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很多孩子成為家庭中的“獨占”主體。無論是玩具還是食物,孩子都習慣了一個人“享受”,父母和爺爺奶奶總是以這樣或者那樣的理由拒絕孩子分享的物品。由此造成孩子的獨占心理,認為什么物品都是自己的,什么事情都應該以自己為主。另外,由于現(xiàn)在居住環(huán)境的變化,居住于樓房的居民與鄰里間的交往越來越少,這無形中減少了孩子與同輩群體的交往,從而剝奪了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機會,造成孩子自私的特點。

家園教育不一致也是幼兒不分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幼兒園老師教育幼兒有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然而,有些家長卻不然,我們班就有這樣的一位家長,她是這樣教育她的孩子的:“媽媽給你買的新玩具很貴,你一定要愛護它,不要給小朋友弄壞了。”于是,幼兒為了不讓小朋友弄壞玩具便不愿把自己的東西給其他小朋友玩了。

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孩子的利益,但阻礙了孩子的長遠發(fā)展,社會化大生產(chǎn)的格局已經(jīng)不允許固守一己,而需要融合,家園共同教育迫在眉睫。

二、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引導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進幼兒生理、心理、智力和諧發(fā)展,為幼兒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質基礎?!?/p>

幼兒入園后,逐漸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經(jīng)過老師、家長的引導,已經(jīng)初步具有了分享意識,但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要求別人給自己分享,卻不愿意將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分享的行為。如在課間活動中,有兩名幼兒為爭搶動物玩偶發(fā)生了爭執(zhí)?!斑@是我的玩偶,我的,不給你玩?!逼渲幸幻變捍舐暤恼f著,當老師問他們:“小朋友帶了玩具,應該怎樣玩呢?”“應該一起玩,一起分享,不能搶的,要壞掉的?!眱扇擞滞瑫r回答了老師。像這樣“兩面派”的例子出現(xiàn)很多,似乎孩子明白要做到共同分享,但又無法抗拒玩具、食物的誘惑和占有欲。在和家長的溝通過程中,家長總說孩子什么都不缺,不可能跟別的小朋友搶,但為什么一個不起眼的玩具在幼兒園卻成了“香餑餑”呢?

1、抓住契機,激發(fā)分享意愿

集體教學活動中由于孩子較多,當發(fā)生幼兒為爭搶互不相讓的時候,為了讓課程繼續(xù)進行下去,教師往往考慮到課程的繼續(xù)開展和課堂的穩(wěn)定,而采用暫時性的安撫讓其中一方退讓,并未能從根本上引導孩子學會分享,這就使教育理念和實際操作的脫節(jié)。這一“快”一“慢”在無形當中錯失了幼兒分享教育引導的良機,片面追求課程操作的順利而忽視了存在的問題,如果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將分享作為幼兒常規(guī)進行引導,化“快”為“慢”,在班級中隨時隨地創(chuàng)設分享情境,讓幼兒形成良好的第一意識,通過“慢”教育打牢基礎,那么無論在那個環(huán)境中,幼兒都會表現(xiàn)出良好的下意識反應。所以,幼兒的分享教育“快”不得。

要讓幼兒進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強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傾向。對此,可組織幼兒開展認識班級的活動,讓他們認識班上的小朋友、班上的各種物品,要讓幼兒知道這些物品是幼兒園大家共同擁有的,每個成員都有使用支配的權利。

其次,讓幼兒意識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須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玩玩具,發(fā)現(xiàn)少了幾樣;看看書,發(fā)現(xiàn)少了幾本;遇到這種時候,孩子們是如何解決的呢?相信在沒有教育前提下大多數(shù)幼兒會為了能占有玩具或圖書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幼兒只會用目光或語言求助于教師的協(xié)調(diào)。少有幼兒會與同伴協(xié)商:“我們一起玩(看)吧!”。由于教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在幼兒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威信,因此教師通過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是為最好的教育方法。這時老師不妨以一個玩伴的身份向幼兒協(xié)商“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說 “你先看,等會兒給我看,好嗎?”對于稍大一些的幼兒則可以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又如美術活動時,一組幼兒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種顏料;滾球游戲時,雙方共同使用一個皮球,只有輪流推動皮球,游戲才能得以繼續(xù)。

2、參與情境,體驗分享樂趣

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具有“相互性”,所謂相互性也可以說是可逆性,即甲對乙的行為,乙也可以以同樣的內(nèi)容或方式反饋給甲,而不是只有其中一方擁有說某些話、做某些事、以某種方式說話以及以某種方式行動的權利。這種相互性可以直接導致民主、平等和公正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規(guī)則。因此,鼓勵幼兒自主地與同伴交往也是讓幼兒學會分

享的好方法。例如,本學期我們班舉辦玩具展覽會,讓幼兒自帶玩具,并與同伴自主交流,想辦法怎樣能玩到更多更好玩的玩具。由于同伴交往中的“相互性”,即當一方不愿意分享時另一方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回應對方對自己所采取的行為,導致幼兒不修正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方式。

而讓孩子學會大方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親眼見證這種品質。所以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冰淇淋、把你的圍巾給寶寶讓他當作超人的披風、問問他你能不能試試他的新帽子等等。用分享這個詞來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別忘了告訴他那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比如感覺、想法、故事)也能夠分享。最重要的是讓他看到你在給予、獲取、妥協(xié)和與他人分享方面的行為。

3、借助文學作品的力量

在集體活動中可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幫幼兒理解、體驗分享的快樂。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為了讓幼兒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內(nèi)心變化,對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獨感及與人分享時的滿足、快樂感能產(chǎn)生共鳴。例如組織幼兒討論:小姑娘拒絕小動物時,你的心里怎么想的?(小姑娘真小氣,我有點不喜歡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會怎么做呢?(幼兒都表示邀請小動物們?nèi)ゼ依镒隹?;有的還表示分給小動物吃餅干等等)看來孩子們已從小姑娘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懂得了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當孩子獲得了分享認知,產(chǎn)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擺脫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為呢?皮亞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沖突是兒童發(fā)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币虼?,作為老師,我們還是應盡量多給幼兒創(chuàng)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個別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啟發(fā)他們互相交流、磋商、協(xié)調(diào),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培養(yǎng)孩子進行合作。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當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時,首先要求他們應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們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形成換位意識,從而克服以我為中心,養(yǎng)成與人合作,共享的品質。在平時,我們處處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較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兒也會把家中所發(fā)生的一些高興的事、傷心的事、有時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大家,讓大家一起感受體驗她當時的情緒。

4、訓練提高,建立分享規(guī)則

幼兒園里常常能目睹這樣的情景:兩個孩子為了同一件玩具發(fā)生爭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寧愿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讓與別人玩。幼兒的這些行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現(xiàn)。目前,幼兒園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眾多成人關懷、照顧的唯一對象,從而養(yǎng)成了它們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愿將自己的東西讓與別人的行為。作為幼兒教師,應積極利用幼兒園的集體環(huán)境和教育情景來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態(tài),促進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為使幼兒的分享行為能夠持續(xù)不斷地進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規(guī)則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所建立的分享規(guī)則主要有以下幾條:

第一:平等分享。要做到這一點不大容易。因為這一時期的幼兒交友更多的由利益決定。所以在分享時常會出現(xiàn)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為。如:“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玩具給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給你玩?!敝惖脑?。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老師可和幼兒一起討論:是不是帶來的分享物只給自己的好朋友?別人想要怎么辦?當別人把自己的玩具給你玩時,你是不是很高興?如果別人不給你玩,你是不是很難過?讓幼兒通過情感的換位,從而理解平等分享的意義。

第二:共同分享?,F(xiàn)在的家庭往往在孩子生日那天請親朋好友聚一聚,這其實是一個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良好的載體,應充分加以利用。當幼兒提出“生日會”或“節(jié)日會餐”的要求時,我們要求幼兒帶來的玩具讓大家一起玩,帶來好吃的東西因應有足夠多的數(shù)量,在班級為孩子舉辦“生日蛋糕分享會”,與同伴共享生日蛋糕,大家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品嘗蛋糕,一起分享快樂。通過活動,讓幼兒明白:分享是相互的,你分享了別人的蛋糕,別人也分享了你的蛋糕;你把愛心給了別人,別人也把愛心給了你。這樣才能達到你快樂、我快樂,大家都快樂的目的。在剛開始實施此規(guī)則的時候,我們先教給幼兒協(xié)商的技巧。:如在與別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別人商量:“我也想玩這個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參加這個游戲可以嗎?”在分享過程中,老師要協(xié)調(diào)關系,幫助幼兒認同、使用規(guī)則。

第三:輪流分享。剛開始使用此規(guī)則時,由于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會發(fā)生一些爭執(zhí)。這時,我們可叫給幼兒先拿到玩具先玩,后來想玩的人可以說:“我也想玩這個玩具,你玩一會兒可以輪給我玩嗎?漸漸地,幼兒學會了協(xié)商,也了解到尊重別人及等待輪換的重要性。輪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幫幼兒解決一些分享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使幼兒在玩具數(shù)量少的情況下也能順利實現(xiàn)分享。

第四:先賓后主的分享。是指幼兒將自己帶來的玩具先讓別人玩。當然,一開始幼

兒覺得很委屈,為什么自己家里的玩具要先給別人玩呢?這時老師可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引導幼兒去思考,“你是否也希望別人先把玩具給你玩呢?這樣幼兒就容易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與其他人分享他的玩具了。而老師則要對幼兒表現(xiàn)出的先人后己的行為給予肯定,以強化幼兒在今后再發(fā)出類似的行為。先賓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養(yǎng)幼兒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好地學會忍耐的美德。蒙臺梭利曾指出:我們無法將“忍耐”的美德教給三歲的幼兒,但是靠幼兒本身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體會卻是可能的。

第五:激勵引導,強化分享行為。當小朋友之間出現(xiàn)有這樣的對話“你不給我玩具玩,我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那好吧,給你玩一下下,馬上就還給我”時,教師應該抓住這一機會,進一步引導并強化幼兒的分享行為?!耙驗槟惴纸o了同伴玩具,所以你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毙“嗟挠變撼3羞@樣的情況,一幼兒向同伴借玩具,可同伴正玩得起勁,不論怎么樣都不給,這時,教師應走過去對不借玩具的孩子說:“你看,小朋友為什么會不高興???”當他說出原因后,進一步強化:“同伴之間要團結友愛,如果你和他一起玩這個玩具,一定會玩的更開心的,而且他會很感謝你的?!边@樣,讓幼兒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以便在以后的活動中,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行為。如果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幼兒有分享行為時,教師應及時做出反應,向他豎起大拇指或摸摸他的頭等等,讓他得到老師的肯定,體驗分享帶來的樂趣。

孩子總喜歡老師的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他一旦有了分享行為時,我們就及時用鼓勵、贊許、獎勵等外部激勵的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幼兒就會愉快、自尊、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nèi)化為幼兒自身的意識。

所以,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確實離不開外部激勵。當幼兒能較好地與同伴一同分享玩具或用具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你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大方!”“你們倆配合得真好!”教師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親切地點頭、翹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情緒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進一步強化分享合作的動機,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行為。而對不太會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識的幼兒,教師要給予適時的引導與指導,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建議,如:“你們要按次序輪流玩?!薄皼]人陪你玩,多沒勁,快去找個朋友吧!”“你給他玩,他也給你玩,不就大家能玩了嗎?”“你跟他說,你搭好了再給我搭好嗎,試試。”“你可以先幫他做事,再向他借書。”或者讓他們體驗一下獨占帶來的直接后果。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幼兒學會關注同伴出現(xiàn)的良好行為,從觀察比較中學會自我調(diào)整與辨別,教會幼兒進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揚。在教師積極的鼓勵和適宜的引導下,幼兒的分享行為

與分享技能會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三、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情境

1、家長樹立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很重要的教育作用??梢哉f每個家長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有時孩子的無理要求做家長的總是盡量滿足,于是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孩子自己一個人獨享,但家長要明白:一時的謙讓孩子并不是真正的愛他,只有讓他學會了一些生活的本領,使之受用終生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愛他。如:家長可以根據(jù)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家庭的具體條件為幼兒規(guī)定合理的生活方式,讓幼兒經(jīng)常重復成人的安排而決不遷就孩子的無理要求,讓孩子養(yǎng)成習慣。當幼兒因分享自己的玩具而被別的小朋友損壞時,家長就應該教育孩子如何更好的保護自己的玩具,告訴他把玩具交給小朋友玩的時候要告訴他怎樣玩是正確的,不能亂丟、用力壓等等,這樣孩子學會了如何保護自己的玩具,又能更好的跟小朋友相處,一舉兩得。

2、家長及時鼓勵、持之以恒

同時孩子的分享行為不是一個自覺的行為,作為家長,往往不需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如果細心觀察,有時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一些分享性的行為。比如孩子有時會把好吃的東西往家長的嘴巴里塞,有時甚至是從自己的嘴巴里摳出來塞進媽媽的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進家長的手里以希望家長可以陪他一起游戲,其實這就是最初的分享行為的萌芽。對于這些動作,家長應加以鼓勵和贊許:“你真是個大方的孩子!”但應盡量避免呵斥和漠然處之。事實上,在孩子最初的成長中,家長能和孩子一起分享每一秒美妙的親子時光,就是對孩子最早的分享啟蒙。有的家長認為分享是孩子之間的事,如果孩子和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分享快樂,又怎能與他人建立分享關系那。

有一些家長常常強迫孩子把最心愛的東西交出來,這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每個孩子最珍愛的東西不同,孩子完全可以把一輛缺了輪子的玩具汽車當做寶,他可能會和小朋友分享很多在大人看來很貴重東西,但他最心愛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這并不阻礙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和完善。我們每天從與他人分享的過程中獲得的快樂心情,也正是我們的孩子從他們的分享行為中所享受到的一樣。只有培養(yǎng)孩子真正建立起分享意識,才能使孩子感受到快樂,感受到給予他人的快樂和被給予的快樂。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來培養(yǎng)新一代。這四種基本能力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其中“學會共同生活”便是要培養(yǎng)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能與人合作成果。在愈來愈激烈和殘酷的社會競爭和就業(yè)壓力

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造成了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細胞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對交往和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造成了惡性循環(huán),更強化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與他人分享成果的脾性。因此,培養(yǎng)幼兒學會與人合作與分享的品質已是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的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小班幼兒進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必須持之以恒,使分享品質不斷發(fā)展。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并且,有效地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也能帶動其他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為將來成為有利于社會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n] 2001.[2] 曾紅緣.故事情境對兒童理解白謊的影響 華南師范大學 2009年 [3] 王洪春.教小班幼兒學會分享《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 2008年05期 [4] 徐瑛 李曉燕 幼兒分享行為發(fā)生機制及培養(yǎng)的研究報告 武義縣武陽幼兒園 [5] 李麗云.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j].幼兒教育,2007(1).[6] 曾愛民.《小學科學(教師論壇)》 2012年03期

幼兒園謙讓行為 小班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與分析篇二

小班幼兒謙讓行為之我見

中國從古至今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謙讓”乃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幼我們就聽著像《孔融讓梨》、《負荊請罪》的故事長大,“謙讓”已深深植入我們的心底。而在社會日新月異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謙讓”已在社會現(xiàn)象中蕩然無存。作為一個幼兒教育者,我不得不思考現(xiàn)在的社會現(xiàn)象和我們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是否有關聯(lián)?是我們的教育出現(xiàn)了問題,還是現(xiàn)狀的全球社會影響所導致人們丟失了“謙讓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四處可見公交車上赫然貼有“老弱病殘孕”的座位上,悠然自得的坐著一位年輕力壯的青年人,絲毫不固執(zhí)自己的身邊是否有這些“特殊人群”,即使看見也裝作看不見;我們現(xiàn)在的家庭結構中,孩子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關注的焦點,而且幼兒期處于“自我中心”思維階段,很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唯我獨尊”的習慣。這樣的孩子來到幼兒園后,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間等受到其他孩子的搶占時,而自己卻沒有較好的解決辦法,于是,他們就有了“戰(zhàn)爭”。而適當?shù)闹t讓可以讓幼兒意識到他人的需要,發(fā)揮“去中心化”的作用,使孩子養(yǎng)成陵好的品質和性格,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

《幼兒園綱要》指出:《社會》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領域。社會學習往往融合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并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對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往往反應的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幼兒主要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的經(jīng)驗和體驗而學習的。教師要注意通過環(huán)境影響、日常教育指導幼兒。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源。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在小班年齡段的孩子身上往往會看到小班幼兒年齡小,對事物認識基本上處于一種直觀感知階段,做事情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爭搶玩具、獨占玩具、動手推人、打人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所以謙讓行為應從小培養(yǎng)起來。

(一)通過各個案例了解不同的謙讓行為。1.人文化謙讓

年齡較大的幼兒,其心理發(fā)展水平相對成熟,他們的觀點采擇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都相對較強,這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包括謙讓行為的發(fā)生、發(fā)展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在開展主題活動《手拉手做朋友》中,淳淳是個年齡較大、聰明、調(diào)皮的男孩,平時在班級里很有“大哥哥”的風范,只要聽到老師的一句表揚,他會自覺的幫助老師管理小朋友。寧寧是個不太愛說話的女孩,但心里比較好強,一天,寧寧很晚才上學,她看看淳淳桌上的積木比較多就去拿,淳淳看見有一雙小手伸向了他的玩具時,條件反射式的兩手緊緊的圍住所有的積木,生怕被別人拿去。這時,抬頭一看是寧寧說:“算了,算了給你一點吧!”寧寧開心的笑了,輕輕地說了聲:“謝謝”。

2.常態(tài)化謙讓

幼兒的謙讓可以體現(xiàn)幼兒的友好,相應地可以引起其他幼兒的友好。軒軒與佳佳是一對好朋友區(qū)域活動時總要看《奧特曼》書,而且看得有滋有味的。佳佳也想看可是每次去的時候書本總是被軒軒搶先拿走,佳佳也想看就問:“你看好了給我看看好嗎”?軒軒說:“那就給你看看”。因為他倆之間是朋友關系,能較快的促進謙讓行為的發(fā)生,反之,同伴間關系不夠明朗的話,謙讓行為的發(fā)生有一定的難度。而且,老師要對幼兒的謙讓行為持肯定態(tài)度的。

3.自然化謙讓

在日常生活中我發(fā)現(xiàn)女孩的謙讓行為比男孩要多。如:在班級游戲中,因為女孩友善、體諒、溫柔的性格會使她們謙讓男孩。如彤彤是個比較聽話的女孩總愛抱著“美羊羊”玩,杰杰也想玩,總是說:“你給我玩玩好不好?我把汽車給你玩”。彤彤就會把喜歡的“美羊羊”給他玩。還說:“你不要給它弄臟”。

(二)運用策略培養(yǎng)謙讓行為。1.運用合作游戲,促進謙讓行為。

許多孩子都愿意自己玩,不愿意等待,不愿意互相謙讓。針對這些情況,我設計了象“趣味接龍”、“你拼完了我來接”等游戲放在語言區(qū)或益智區(qū),首先請兩名幼兒玩,這樣你一個我一個就玩開了。若游戲特別好玩,三、五人都來玩了怎么辦?我告訴孩子們:“謙讓也是一種本領,小朋友們掌握了這個本領,那么你的好朋友就會越來越多?!蔽以O計了孩子們在交往中學會謙讓,又在相互的謙讓中懂得了如何去交往。這就為他們今后更好更進一步地去交往而奠定了基礎。

2.運用故事、兒歌,理解謙讓行為。教師有計劃、有目標的設計一些語言類的活動,讓幼兒通過欣賞故事、兒歌作品,激起幼兒的情感共鳴,自愿接受并學會謙讓他人。

如:《兩只小羊》、《孔融讓梨》等 3.運用個別開導法,增強謙讓行為。

有很多幼兒的自我中心都非常的強烈,遇事都為自己考慮的多,不會謙讓和合作。盡管他們現(xiàn)在還小,但有很多不良習慣都是在小時候形成的,因此從小對幼兒進行與人謙讓和合作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首先,教育幼兒玩具要和他人一起玩、分享。有些幼兒喜歡自己拿了很多玩具,不讓別人玩;有些幼兒不讓別人玩自己帶來的玩具,要教育他們玩具要一起玩,或讓他們輪流交換著玩,讓他們明白只有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樂。

其次,教育幼兒遇事協(xié)商。幼兒之間發(fā)生爭執(zhí)不可避免,但關鍵的是如何解決。要教育和引導幼兒用協(xié)商的方法解決。如在為某個玩具爭搶時,可讓幼兒采取輪流玩的形式或石頭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過程中,為了工具爭執(zhí)時,可引導幼兒合作的完成作品。

4.運用家園合作法,發(fā)揚謙讓行為。

獨生子女教育的關鍵問題是擺正他們在家庭里的位置。在家里,他們是受教育者,不是支配者。不能讓他們凌駕父母或其他成員之上,更不能把他們當作“小皇帝”,只會享受不履行義務。幼兒在家里形成的觀念是“最大的”“最好的”就是我的,而在幼兒園里過集體生活,提倡互讓,互相幫助;分配物品時要求孩子拿“最小的”“最差的”,這種觀念的灌輸往往難以被他們接受。比如,我們的許多教師給幼兒講“孔融讓梨”“李小多分果果”后,便生硬地要求孩子們在后繼的“分果”或分發(fā)其它東西中做出謙讓的行為。

2011年5月

幼兒園謙讓行為 小班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與分析篇三

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

李雪芹

湖北省松滋市紙廠河鎮(zhèn)紙廠河機關幼兒園

內(nèi)容提要:

分享行為是人們在積極的社會交往中經(jīng)常采用的行為,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當他主動與別人分享本屬于自己獨有的一份東西時,當他能主動提出對雙方同樣有利的建議,并付諸行動時,常能贏得別人的好感,從而為進一步交往打下基礎。關鍵詞:幼兒分享 活動 強化 家園合力 科學 論文提綱:

一、幼兒分享行為培養(yǎng)的意義

分享是一種行為,而行為受觀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這一觀念才能在行為上有所表現(xiàn),觀念的形成又來自于多種途徑,既有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又有潛移默化的熏陶;既有書本上的循循善誘,又有來自外界的影響;而“以分享教育”自古以來便被作為實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

二、幼兒分享行為的途徑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明確提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多項活動之中?!?幼兒把游戲看作生活必需,他們主動參加活動,情緒積極高漲。而且,幼兒的游戲和學習不是截然分離的,更不是相互對立的。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一種獨特的途徑和方式,是他們認識世界、發(fā)展自我的媒介。特別應當認識到,游戲能使幼兒積極主動的與周圍事物、外部世界合作和分享。

三、幼兒分享行為的注意事項

對于幼兒而言,善于與人合作分享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智力發(fā)展、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孩子日后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須的品質。幼兒教育工作者理應意識到“合作與分享”教育的重要性,在實踐中不斷內(nèi)化幼兒的“合作與分享”品質,使之外化為行為體現(xiàn)。在我們的教育對象幼兒身上“與人合作與人分享”的現(xiàn)狀是不容樂觀的:家長的過度呵護溺愛,使孩子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通常表現(xiàn)出不會與人合作,缺乏分享精神等。因此,培養(yǎng)孩子與人合作、與人分享的品質就愈顯得尤為重要了。而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來源,在游戲中能主動配合、分工合作、協(xié)商解決問題,才能為以后在社會中學會關心他人,與他人分享物品、情感體驗、養(yǎng)成合作與分享的良好習慣打下基礎。

一、分享行為培養(yǎng)的意義

分享是一種行為,而行為受觀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這一觀念才能在行為上有所表現(xiàn),觀念的形成又來自于多種途徑,既有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又有潛移默化的熏陶;既有書本上的循循善誘,又有來自外界的影響;而“以分享教育”自古以來便被作為實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

道德教育又屬于養(yǎng)成教育。良好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必須從娃娃抓起,這是從德育層面上理解對幼兒實施分享教育的意義所在。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需要人們具備與人合作與分享的品質。善于與他人合作分享是時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須的品質?!队變簣@教育綱要》中指出:“在生活、學習、游戲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庇纱丝梢?,培養(yǎng)幼兒學會與人合作與分享的品質已是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行為,首先要讓孩子懂得分享行為的有用之處,幫助孩子提高認識,分清是非。要達到這一目的,向孩子講明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枯燥的大道理幼兒容易產(chǎn)生免疫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用講故事的形式,通過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啟發(fā)孩子明白道理,把正確的價值觀念融合在直觀和形象的方法中表述出來,這樣再調(diào)皮的孩子一聽講故事也會被吸引過來的,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共鳴。當孩子對分享行為有了一些認識后,設計了一些情景表演,如:“自己的玩具應該給別的小朋友玩嗎?小朋友要不要互相幫助?你正在玩的玩具,如果別的小朋友想要玩,你怎么辦?”通過幼兒對自己的價值判斷以及老師的正確引導,使幼兒在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感。

二、幼兒分享行為的途徑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對幼兒實施良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對于其一生的健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習工作實踐中,我細心觀察到,幼兒的獨 占(玩具、食物等)行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我曾就在小班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了調(diào)查:在30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給別人玩的幼兒占50%;見到喜愛的玩具就要,若不給他就哭(或告狀)的幼兒有20%;有爭搶玩具行為的幼兒有15%;想玩但沒達目的就傷害別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兒有15%。這些結果充分表明小班幼兒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識與行為。而這些表現(xiàn)出強烈獨占傾向的幼兒大多性格孤僻,不會與同伴相處,處處總以自我為中心,這使我意識到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并予以解決,要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態(tài),促進孩子社會性發(fā)展。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呢?通過一段時間的認真學習和努力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實施培養(yǎng):

(一)以食品為依托,邁開幼兒愿意與同伴分享的第一步 當某個幼兒有辦“生日會”的需求時,我們與家長配合把“生日會”辦成一個“分享會”,在“生日會”上蛋糕、飲料、糖果等成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教師還利用“生日會”有意識地為幼兒創(chuàng)造分享的機會,讓大家唱完生日歌,說完祝詞之后,請“小壽星”說說分享的體會,然后請“小壽星”為大家分生日蛋糕,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時刻,在這一時刻大家分享食物,體會著過生日者快樂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帶來的樂趣。

(二)通過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活動,教育培養(yǎng)幼兒的心情分享行為 分享行為,除了物質的,還包含一種精神的分享、情緒的分享,如:對快樂事情的分享,讓別人也感受到你的快樂,使歡快加倍;對悲傷的分享,讓大家?guī)湍阋黄鹋艖n解難,使悲傷減半,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分享,這種分享,將有助于形成融洽友好、團結協(xié)作的人際關系,增進同伴間的友誼。

(一)通過各種活動,讓幼兒學習禮貌用語,會用語言表達對別人的感謝,從內(nèi)心體驗分享的快樂。如:老師請幼兒幫忙做了一些小事,我們會對幼兒說“謝謝”;我們幫幼兒穿衣服、系鞋帶等,幼兒也會對我們說:“謝謝”。讓幼兒知道,不管是大人、小孩,請人幫忙都要說“謝謝”,幫助別人和被人幫助都是快樂的,這種快樂是我們通過語言表述和彼此的心靈感受來進行分享的。

(二)利用偶發(fā)事件,及時表揚能關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兒,使幼兒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知道我們要關心周圍的每一位同伴,從而形成一種互相關愛的融洽友好的同伴關系。記得一次做游戲時,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佳佳看見了,連忙停住腳步去扶她起來,還掏出自己的手帕幫她擦眼淚,其他的小朋友看見了,也跑去,有的幫她揉揉摔疼的地方,還有的輕撫她的臉,安慰她一會兒就不疼了,摔跤的孩子看到這么多人都來照顧她,也破涕為笑了。隨即老師和幼兒進行了談話,使幼兒知道,悲傷在大家的分享中變淡了,同時,我們變得更喜歡同伴、喜歡幼兒園了。

(三)利用集體活動,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fā)展。如:看圖講述《大家一起玩》、故事《孔融讓梨》、兒歌《分果果》等,都是很好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邊看邊講邊表演,發(fā)展幼兒的移情能力,促進幼兒自覺穩(wěn)定分享行為的發(fā)展。

三、用行為感染幼兒,強化分享體驗

(一)樹立榜樣

老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老師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tài)度隨時都對幼兒的發(fā)展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老師要做有心人,平時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如在分發(fā)物品時,老師要有意識地將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來進行;當自己有了快樂體驗時,要以分享的形式講給幼兒聽;當看到幼兒正在玩玩具時,老師可有意識地走過去對幼兒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說:“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給我一些?”待幼兒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后,幼兒便會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動機,模仿老師做出類似的行為。因此,教師必須經(jīng)常檢查自身的言行,為幼兒做出良好的榜樣。

同伴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老師要在同伴中樹立有分享行為的好典型讓其他幼兒學習,如當幼兒有某種物質分享行為時,老師要作出積極評價和鼓勵,這樣會激發(fā)其他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二)正面強化

常用的正面強化有兩種:口頭語言強化和肢體語言強化。

1、口頭語言強化。它是指老師用適當?shù)恼Z言肯定幼兒的分享行為,強化幼兒的愉快體驗,從而激發(fā)幼兒再次嘗試分享的愿望。例如:吃完午點,孩子們就開始互相談論著自己帶來的玩具。趙丁濤說:“我的手槍能發(fā)光的”,黃浩森說:“我?guī)У氖菬艋\也會發(fā)光”,張鍇之說:“我?guī)砹诵∑囈托∨笥褤Q著玩”;還有些小朋友說:我有“大象”;“我?guī)砹烁M蕖?;“我有拼圖”……這時也有幾位小朋友沒有參與談論只是靜靜的聽著。我說:“劉金玉,你為什么不說話?”她撅著小嘴說:“我沒有帶玩具”。我又問:“小朋友,你們想想,沒帶玩具的小朋友快樂嗎?”大家說:“不快樂”!我接著問:“你們有什么辦法讓她們也快樂呢?”陳思宇說:“和她一起玩?!标惽呷嵴f:“輪流玩。”我繼續(xù)說:“今天我們就比比準能讓他們也快樂。”孩子們說:“好”,話音剛落,孩子們就開始找朋友了,最后變成了5個小組,有的互換玩具、有的是幾個人一起玩、還有的是輪流玩。張子悅沒有帶玩具來,她喜歡劉芷萱的積木,可是劉芷萱總擋著不讓她玩,這時我走過去問:“劉芷萱,你找到快樂了嗎?”劉芷萱說:“沒有”,張子悅說:“我和她玩,她不讓我玩”,劉芷萱說:“我先玩她后玩。”我說:“我有一個好辦法你們想試試嗎?”她們點點頭?!拔覀円黄鹜妗保谑牵⒆觽兙烷_始玩玩具。這時,我繼續(xù)抓住這一教育時機問劉芷萱:“和小朋友一起玩高興嗎?”并進一步強化:“有好東西應該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對,你看因為你把積木分給小伙伴玩,所以你們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興,你真了不起!”類似的情景發(fā)生后,如果老師都能注意及時強化,幼兒在今后就會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動機和行為。但老師在評價時要注意語氣、語調(diào),強化時要重點針對行為本身而不是針對本人,這樣幼兒才能產(chǎn)生積極的分享行為。

2、肢體語言強化。它是指教師運用自己的動作、表情、眼神、姿態(tài)等變化來表達對幼兒分享行為的肯定。如當發(fā)現(xiàn)幼兒有分享行為時,老師可采取向幼兒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或用手輕輕撫拍其肩、頭等方式,使幼兒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帶來快樂和滿足,從而在今后更愿發(fā)生類似的行為。如:在游戲活動中,我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情景,讓幼兒去面對矛盾、解決問題。如在戶外活動“玩搖椅”中,孩子要解決“搖椅不夠玩怎么辦";幾個小朋友都想玩搖椅,可搖椅只有四張,怎樣解決;皮球不夠分,沒拿到的小朋友怎么辦,等等。我鼓勵孩子開動腦筋,尋求解決的方法,孩子們在互相商討的過程中,學會互相謙讓,表現(xiàn)出相互合作的愿意。如:“你先玩一會兒,待會輪到我來玩”;“我們一起滾皮球,好嗎?”我對孩子采取的正確行為,及時地通過口頭語言或肢體語言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從而強化了幼兒分享后的愉快體驗。

四、家園合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分享行為的環(huán)境氛圍

影響幼兒分享品質的養(yǎng)成不只是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幼兒重要的成長環(huán)境。它無時無刻不在發(fā)揮著教育的功效。家庭環(huán)境中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要積極地利用這一資源,打破關起門來孤軍作戰(zhàn)的局面,與家庭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為幼兒吸收分享與合作提供多方的信息。

溫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兒形成良好情感品質的搖籃。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情感的影響不容忽視。所以我們把轉換家教觀念,改進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過各種形式向家長宣傳在孩子面前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家庭成員之間要互敬互愛,有了好東西不僅要與孩子分享,更要與老人分享。具體的做法有:利用幼兒園報向家長進行相關知識的介紹,如“幫助孩子學會合作”,“如何使孩子學會分享”。通過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和家長直面交流、個別接觸,使家園教育更有針對性、及時性。利用家長園地向家長宣傳“幼兒合作與分享品質養(yǎng)成”的重要性。家長觀摩幼兒園的半日活動,從中分享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經(jīng)驗。家長們在家長會進行家教經(jīng)驗交流,使教育更具親和力、說服力。

三、幼兒分享行為的注意事項

一、要科學分析孩子“自私”“自顧自”意識和行為的成因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奶奶在喂寶寶吃奶片時不停地問:“給奶奶一塊好不好?”等到孩子真拿給她,她又不要了:“乖乖吃,奶奶不要,奶奶逗你玩呢!”或者說:“乖,奶奶牙疼,不能吃,還是寶寶吃?!?/p>

這些情景看上去看是細微,然而細微背后卻影響巨大。久而久之,寶寶們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在萌芽中就被扼殺了。在他們極小的心靈上形成了“別人都在假要我的東西”、“我的東西別人不會要”的思想。曾經(jīng)有個經(jīng)典的故事必須引起我們深思:一位家長的好友來訪,家長為顯示孩子的“大方”,引導孩子把巧克力送給好友,好友沒有拒絕,才吃了一口,孩子卻大哭了。為什么哭?孩子原以為是“做做樣子的”,沒有想到“叔叔真的吃了”,孩子原來的思想突然被打破了,接受不了了。

還有一種情形,我們也會時有發(fā)現(xiàn):寶寶有時會把好吃的東西往家長嘴巴里塞,有時甚至是從自己的嘴巴里摳出來塞進媽媽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玩具塞進家長手里以希望家長可以陪他一起游戲。對于這些行為,一些家長忽視了。有的因為自己在忙家務或其他事沒有時間,有的因為自己沒有心情。其實,我們要看到孩子的這種行為正是最初的分享行為的萌芽。這一萌芽十分可貴,家長和幼兒老師必須選擇合適的方式加以鼓勵和贊許:一是滿含悅色的贊許;一是盡情地和孩子共同活動。如果呵斥和漠然處之,導致的后果不可輕視。

二、把握適度建立和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和行為 家長和幼兒老師要通過主動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與他人分享意識,就一定要讓孩子能從你的反應中,看到他分享行為的結果――你感謝他的行為給你帶來的快樂。孩子建立了自我概念和物權概念后,他們開始在社交活動中學習自覺的分享。

(一)、從家居生活開始,就讓孩子通過與家人分享而獲得快樂。如果孩子連和最親密的人都不能分享,他是不可能在與他人建立愉快的分享關系的。在很多家庭,孩子是上帝,孩子是軸心,一個孩子至少四個長輩關愛。由于過于重視孩子,導致“寵愛”、“溺愛”,孩子說一不二,孩子要上天,家長就得找梯子。這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了學習分享、獲得分享快樂的機會,在社會交往中主動進行分享行為的機會就會較少。在家庭,孩子理應得到更多的照顧,但不意味著“孩子高人一等”,在意志品德的培養(yǎng)上,每一個家長都要樹立“人人平等”和“時時事事皆育人”的思想。

(二)、不要認為孩子能夠分享就是把自己所有心愛的東西“奉獻”給人

有的家長和老師會帶有強迫性的要求和引導孩子把最心愛的東西交出來,這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孩子不能分辨“給了”與“沒了”的區(qū)別,以為“我的東西從此就沒有了”,他怎么會與人“分享”呢?“分享”有時不是“奉獻”。這里,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一種“借”、“還”的意識,就是“我的東西別人玩過之后還要還我”、“我的東西借給他人玩會帶給他快樂”?!敖琛焙汀斑€”其實就是“分享”品質的基礎,沒有慷慨的“借”,沒有用過后的“還”,是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分享”意識的。

(三)、不要認為孩子接受分享是“天經(jīng)地義”的

家長和教師在看重孩子與他人分享意識養(yǎng)成的同時,要培養(yǎng)孩子接受分享后的感謝。人與人是相互支撐的,只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人與人的支撐才會更堅實、溫暖?!百浫嗣倒迨至粲嘞恪笔侵鲃臃窒淼目鞓?,收人“花香”心存感激。在接受了“分享”后,家長和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孩子表示謝意。這種“謝意”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分享”獲得的快樂,然后讓孩子清楚這樣的快樂是怎么得來的。這樣,孩子的“謝意”才是真誠的。

總之,分享行為有利于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有助于個體社會化的發(fā)展。而此行為受觀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這一觀念才能在行為上有所表現(xiàn),觀念的形成又來自于多種途徑,既有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又有潛移默化的熏陶,還有來自外界的影響。分享教育自古以來便被作為實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且良好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必須從小抓起,因此在幼兒期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分享和合作意識將對其一生的健康發(fā)展有著顯著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敬 上海市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現(xiàn)狀調(diào)查報告,學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03期

2、錢珊,王偉虹,黃榮淑,重慶市幼兒教師教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報告,重慶社會科學,1999年第03期

3、李季湄、肖湘寧,《幼兒園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fā)展》,北京示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王振宇,《學前兒童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傅建明,《學前教育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趙宏義,《當代教師職業(yè)道德》,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2003〃12版。

7、甘劍梅,《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12〃版。

幼兒園謙讓行為 小班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與分析篇四

關于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調(diào)查報告

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專業(yè):07學前教育 姓名:農(nóng)麗穎

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調(diào)查報告

【摘要】

分享----指幼兒將自己所有物質或所支配的物質或者事件、歡樂、幸福、好處、機會等與別人一同使用,體驗的行為,如圖書、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的事等。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觀念,有利其健全人格和人際關系的發(fā)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分享是幼兒德育內(nèi)容之一,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將發(fā)揮重要作用,為此,我主要采用觀察(自然情境)、自由式訪談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進一步分析學前兒童分享行為與分享對象,探索幼兒分享行為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 小班 分享 行為 培養(yǎng)

一、問題的提出:

現(xiàn)今社會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日趨成為熱點。幼兒心理健康常常表現(xiàn)為:良好的意志;積極的情緒;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如分享、謙讓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具體地說,“分享”是指兒童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分享”的對立面是“獨占”、“獨享”。

在新小班幼兒的教育實習近平一個多月中,我發(fā)現(xiàn)“獨占”、“獨享”行為在小班幼兒中表現(xiàn)得更為普遍和嚴重。從幼兒的長遠發(fā)展來看,一個能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同別人分享自己東西的人,才是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因此為了使我們的幼兒在將來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會,立足與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種種挑戰(zhàn),我認為從小班起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行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際關系的發(fā)展。

二、調(diào)查對象:桂林市某幼兒園小班的30名幼兒

三、調(diào)查方法:采用觀察方法和自由式的訪談法相察。

觀察方法是分別對幼兒園中活動進行為期五個星期的隨機觀察。

四、調(diào)查內(nèi)容和過程:

觀察案例1:一次晨間活動,樂樂正在玩輪胎,這時西西跑過來就搶,樂樂急得大叫起來,委屈地說:“你為什么搶我的輪胎?”洋洋回答道:“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輪著玩?!睒窐凡环獾卣f;“我還沒有玩夠呢!你為什么搶?”西西說;“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會兒!”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辯不止。輪胎在兩人的手中,你奪來,我搶去,眼看“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了。這時,老師發(fā)現(xiàn)了,走他們的面前,一把搶過輪胎并訓斥道:“不要搶了,老是吵架,真不能干,你們誰也別玩了,都回教室看書去!”兩人失去了玩具,又被老師批評了一頓,只好灰溜溜地回教室了??

觀察案例2:盈盈帶來一個陀螺,并告訴老師,她是帶來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動時,盈盈高興地拿出自己的陀螺,但他只愿意讓小朋友看,不準別人摸他的陀螺。老師說:“盈盈今天真乖,把玩具帶來給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給×××玩一下,好嗎?”盈盈低頭看了看自己的陀螺,猶豫了一下遞給了小朋友。接下來,盈盈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玩具,也不讓玩具離自己太遠。

觀察案例3:辰辰正想拿玩具柜上的小火車玩,睿睿走到他跟前,一把奪過小火車,辰辰毫不示弱想奪回來,兩人開始爭搶玩具,邊搶還邊說:我的,我要玩的??。這樣的事情在小班幼兒中屢見不鮮。在他們的意識中以為“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的”。

六、調(diào)查結果與分析:

調(diào)查表明,我國的學齡前兒童是缺乏分享行為的。尤其是小班幼兒,他們剛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這個大集體中,其角色、生活內(nèi)容、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幼兒需要與同伴相處,與集體融和。但在幾年的教學現(xiàn)狀中,我發(fā)現(xiàn)小班幼兒的獨占(玩具、食物等)行為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識,而這些表現(xiàn)出強烈獨占傾向的幼兒大多性格孤僻,不會與同伴相處,處處總以自我為中心,這使我意識到如何培養(yǎng)小班幼兒初步的分享意識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⑴ 影響分享行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庭環(huán)境因素。

近年來,家庭居室獨門獨戶化,為幼兒“獨占”、“獨享”行為的滋生提供了溫床。孩子們一生下來就成為家庭的“核心”,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以及謙讓友愛的經(jīng)驗。家庭環(huán)境的獨立化、小型化和家長的不良教養(yǎng)態(tài)度,對孩子的分享行為產(chǎn)生一定影響。2.物質因素。

除了家庭環(huán)境以外,有部分原因也是由物質本身造成的。有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表現(xiàn)得非常小氣,不愿與他人分享,很可能是他擁有的東西太少了,或者太喜歡這個東西了。還有的孩子不肯分享是因為太珍惜自己的東西,怕別人弄壞他的玩具。

3.幼兒自身的心理因素。

有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換時發(fā)生爭吵,往往是因為不懂得恰當?shù)纳套h、溝通及分享的方法。有些孩子只愿意和少數(shù)特定的人分享。還有些幼兒即使已有了分享與謙讓的意識,但在用行動表達時卻截然相反,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品德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言行不一致的現(xiàn)象,要將分享轉化為自覺的行動,還需要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分享能力。

⑵ 其次是要樹立幼兒分享意識,自覺產(chǎn)生分享愿望。

要樹立幼兒的分享意識,首先應提高幼兒的道德認識,要讓孩子懂得分享行為的意義,因為幼兒品德形成,需要幼兒經(jīng)歷認知,情感到行為習慣養(yǎng)成這樣一個過程這需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認識。小班幼兒常常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因此,文學作品中的適當?shù)恼嫘蜗笞钣欣谟變悍窒碚J知的培養(yǎng)。我發(fā)現(xiàn)《孔融讓梨》、《金色的房子》、兒歌《分果果》中都蘊藏著與人分享、感受快樂的內(nèi)容,我還將日常生活中有關分享助人的內(nèi)容編入故事,使幼兒在欣賞故事,討論故事、理解故事的同時,明白有關道理,懂得正確的方法,知道分享不僅能使他人得到快樂也能使自己快樂。如幫助幼兒分析“為什么孔融把大的梨讓給別人,自己吃小的?”“大家為什么表揚孔融?”等問題,使幼兒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yōu)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通過情感體驗,使幼兒產(chǎn)生自覺、穩(wěn)定的行為,感受進行分享行為的快樂。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滲透“分享”內(nèi)容,提供多樣的實踐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一同游戲、分享的機會是很多的。教師要抓住每一個教育契機,將“分享”內(nèi)容有效滲透到一日活動中。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好吃的食物”、“水果沙拉”、“我最喜歡的玩具”等,鼓勵孩子從家里帶一些自己喜歡的零食及圖書玩具來園,讓孩子們充分感受“我把好吃的東西給你,你很快樂。”“我把玩具給別人玩,別人也把玩具給我玩,玩具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快樂?!痹诨顒又屑燃ぐl(fā)幼兒學習的興趣,更讓幼兒真正地體驗到了分享的愉悅。

在結構游戲、角色游戲中常發(fā)生因喜愛同一種玩具而發(fā)生的爭執(zhí)現(xiàn)象,分析原因后我們引導孩子間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這樣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戲的快樂。

⑷通過示范榜樣和移情訓練,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fā)展。

洛克的《教育漫話》中指出:“兒童的舉止大半是模仿出來的”。愛模仿正是幼兒的共同特點,利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孩子,同樣可以達到培養(yǎng)好行為的目的。孩子的模仿對象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父母、老師等孩子身邊的重要成人:二是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三是書本、電視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孩子喜愛的人,對他的影響作用也就越大。教師在幼兒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會對幼兒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移情訓練是指在提高兒童善于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從而與他人共享的訓練方法。利用移情的手段,讓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從而逐步形成自身積極的、正確的內(nèi)心體驗。有一次,恬恬小朋友吃了兩份水果,結果另一位小朋友沒有水果了,我就組織幼兒討論:“沒有水果吃的小朋友心里怎么樣?”我又問極極 “如果你吃不到水果,你高興嗎?”以后我就讓恬恬來發(fā)水果、發(fā)圖書,使她感受分享的快樂。還有一次看到電視里貓搶走了小老鼠的食物,我就請小朋友想想“小老鼠沒有東西吃會怎么樣?如果是你會怎么做呢?”這樣自然的移情訓練對幼兒的分享行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幼兒分享行為的表現(xiàn)。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樣,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的推動力。因此,我們成人應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狀態(tài),從而來培養(yǎng)幼兒互助、分享等一系列親社會行為。

⑸家園共育、走進社區(qū),讓溫馨的家庭、社會環(huán)境成為形成幼兒良好分享品質的搖籃。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情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因此我們還必須通過各種形式向家長宣傳在孩子面前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園“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參加社會公共活動。讓孩子自帶禮物走進敬老院去慰問孤老,自己表演一些拿手的歌舞、講故事節(jié)目,當老人們看到孩子們天真燦爛的微笑,都露出了欣慰的笑臉,孩子們也和孤老們一起快樂地分享著“關心人與被關心人”的幸福滋味。

總而言之,在研究中,我發(fā)現(xiàn)分享是幼兒獲取快樂的一種較高層次的行為,它包含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不僅指能與人共享物質與精神方面的快樂,也指與人分擔憂愁。因此我們不但要重視培養(yǎng)幼兒學會物質分享,更要進一步引導他們嘗試與周圍的人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我們將多開展一些“讓孩子們知道分擔別人憂愁,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原來也是件快樂的事”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孩子們的分享意識得以進一步的鞏固與深化。

幼兒園謙讓行為 小班幼兒行為觀察記錄與分析篇五

淺談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

【論文摘要】:分享是與他人在情感和物質上的共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有助 于更好的與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針對小班 幼兒的心理特點及所處的環(huán)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進行了培養(yǎng),使小班 幼兒的分享行為逐步轉變成內(nèi)化的自覺行為。

【關鍵詞】:小班幼兒 分享行為 培養(yǎng)

一、問題的提出:

小班幼兒正處于自我意識最強烈的時期,強調(diào)自我為中心,具有非常強烈的獨占意識,不愿理解也無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發(fā)展趨勢,雖然生活環(huán)境得以優(yōu)化,但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jīng)驗及互愛互讓的經(jīng)驗和相應的訓練。孩子在家中是一顆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給什么,好吃的東西總是先讓孩子吃,好玩的東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給買什么。而且幼兒在上幼兒園之前,接觸較多的都是比之年長的人,大人都有一種“讓讓他,他還??!”的心理。于是幼兒這種“唯我獨享”“唯我獨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認之下“茁壯”成長,從而形成了“我的東西是我的,別人的東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們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愿將自己的東西讓與別人。到了幼兒園也表現(xiàn)的和在家一樣,把玩具占為己有,看到喜歡吃的就自個兒吃,根本不會想到與別人一起分享。有時就為了擁有一個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謙讓而發(fā)生爭執(zhí),這種現(xiàn)象如不加以糾正,是不利于孩子發(fā)展的。

在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內(nèi)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與周圍人的關系處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標。而分享是其中的一個品質,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的過程。幼兒的分享既是幼兒之間團結友愛、相互關心、愛別人的更高層次的品質表現(xiàn),也是幼兒個體親近群體,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觀念,有利于幼兒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發(fā)展。

分享是幼兒的一種親社會行為,這種行為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從小培養(yǎng)。

三、四歲的幼兒涉世不深,他們的想法單純、美好,幾乎是一張白紙。這時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為此,筆者對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了研究。

二、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的措施及策略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的因素有來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根據(jù)這樣的情況,我們決定從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這兩條途徑開展工作。家庭教育是幼兒重要的成長環(huán)境。它無時不刻在發(fā)揮著教育的功能。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以正確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幼兒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幼兒園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溫馨的環(huán)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地學習活動、生活活動、游戲活動中感受分享的樂趣,鼓勵他們大膽地與同伴交往,學習分享。通過家庭與幼兒園兩方面的努力,培養(yǎng)幼兒關心他人、學會分享。幫助幼兒成為一個社會人,促進孩子社會化的發(fā)展,讓他們能夠健康的成長。具體做法如下:

(一)家園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態(tài)度。

首先,做好家長的溝通、合作,轉變家長的育兒觀念,家園采取一致的教育態(tài)度。家長對幼兒分享行為要有正確的認識,明確分享行為對幼兒發(fā)展的重要性,讓家長了解一些分享行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們通過家長會、每月一信、網(wǎng)站溝通的方式把這些信息傳遞給家長。讓家長對幼兒分享行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視,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進行教育。

其次,家長做好榜樣、鼓勵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兒,讓幼兒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帶來的快樂。當買了好吃的東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嘗,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樂熔融的感覺。當家中來了客人,家長主動把好吃的拿出來給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給小客人玩?!吧斫獭敝赜凇把詡鳌?,家長的榜樣示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孩子也會跟著幫忙拿東西給客人,學著招待。家長及時把幼兒在家的表現(xiàn)告訴老師,老師有意在班中表揚在家招待客人表現(xiàn)出色的幼兒,樹立榜樣作用。每當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家長就鼓勵孩子:“把這些糖帶去給小朋友吃,小朋友一定很高興,大家一起分享多好啊!”“把玩具拿到幼兒園給小朋友玩玩,小朋友一定會很開心的,他們也會把好東西、好玩具與你一起分享呢?!倍看?,幼兒從家中帶來東西,教師都不忘給予贊美:“xx小朋友真好,總想著小朋友,把好東西拿來與小朋友一起分享呢。”并請這位幼兒親自把東西拿出來與同伴去分享,教其他幼兒說:“謝謝xx?!碑斂吹酵殚_心的吃著自己帶來的東西;一起開心地玩著玩具;聽到老師的贊美聲,同伴嘴里說的“這是xx給我的?!备屑ぢ晻r,幼兒的心里別說有多開心和自豪了。在榜樣與激勵的作用下,幼兒分享行為就有了行動的動力。外出旅游回來、喝喜酒回來、買了什么好玩具,都會把帶回來的特產(chǎn)、喜糖、玩具高高興興地拿來與同伴分享。區(qū)域活動要收集一些廢舊材料,幼兒也會主動回家告訴家長,有的幼兒還自己親自動手在家中收集了帶來。一次,小胡看到媽媽在換新牙膏,忙說:“媽媽,你那牙膏殼不要丟掉,我要拿到幼兒園里去的?!痹谝淮我淮蔚膹娀逃?,幼兒的分享行為從被動逐漸變的主動。

(二)營造一個溫馨的環(huán)境,感受分享的快樂。

教師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級中建立起一個溫馨、和諧的環(huán)境,讓幼兒感受到在班集體這個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關心、彼此互愛的。當幼兒把東西發(fā)給同伴吃時,請幼兒學會用語言表達對別人的感謝,從內(nèi)心體驗分享的快樂。當老師請幼兒幫忙做了一件小事,我們會對幼兒說“謝謝”。如果我們幫幼兒穿衣服、系鞋帶等,幼兒也會對我們說“謝謝”。讓幼兒知道,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請別人幫忙都要說“謝謝”,幫助別人和被人幫助都是快樂的,這種快樂是我們通過語言表達和彼此的心靈感受來進行分享的。經(jīng)常利用偶發(fā)事件,及時表揚能關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兒,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關心周圍的每一位同伴,從而形成一種互相關愛、融洽友好的同伴關系。記得剛開學時,佳儀常想家人,有時還默默的流淚。一次,佳儀又流淚了,妞妞看見了,連忙走到佳儀身邊安慰起來:“別哭,媽媽下班就會來接你的?!边€拿來餐巾紙幫她擦眼淚。其他的小朋友看見了,也跑過去安慰她,還像個小大人似的說些小朋友為什么要上幼兒園的道理給她聽,佳儀看到這么多人都來安慰她,擦干眼淚不哭了。隨即我和幼兒進行了談話,使幼兒知道,當同伴傷心時我們要給予安慰,這樣傷心就在大家的分享中變淡了,人的心情就會好轉。記得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苯o幼兒營造一個分享、關愛的愉悅環(huán)境,體驗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愛,才能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

(三)樹立榜樣,激勵幼兒分享行為的學習。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班幼兒常常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在幼兒園,教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所以,教師要做有心人,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如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物品讓幼兒分享。當看到幼兒一人獨自在看書、玩玩具時有意地走過去說:“我和你一起看好嗎?”“我和你一起玩吧?!贝變后w驗到分享帶來的樂趣后,幼兒便會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動機,模仿老師的行為。

同伴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老師要有意識的在同伴中樹立好典型.讓其他幼兒學習。當幼兒能較好地與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xx和xx小朋友兩個人一起玩汽車,輪流著玩的可好了,你們開心嗎?”“開心?!眱蓚€幼兒相視而笑?!澳隳馨押贸缘膸砼c小朋友一起分享,真大方!”教師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肩膀、翹起大拇指等贊許的言行,給予幼兒極大的鼓勵,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進一步強化分享合作的動機,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行為。同時也激勵其他的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四)教會幼兒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進分享行為的產(chǎn)生。

有很多幼兒不太會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識,教師要給予適時的引導,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建議。在建構區(qū),小山看到丁丁手中搭好的飛機,他就伸手去拿,急的丁丁大叫“是我的,我的。”把手中的飛機舉的老高,小山卻也不肯放手,眼看兩人就要動起手來了,我忙說:“小山你應該跟丁丁商量,‘你的飛機給我玩玩好嗎?’”看到我介入,兩人都停下了手。小山學著我的話:“給我玩玩好嗎?”丁丁說:“這是我搭起來的?!边€不樂意呢,怎么辦呢?小山拿眼神看著我求救,我說:“丁丁今天你當老師,教小山搭飛機好嗎?”聽到當老師,丁丁樂意了,肯教小山搭飛機。一會,小山看到飛機搭出來了高興極了,我在一旁提醒:“小山快謝謝丁丁。”丁丁也高興的說:“不用謝?!眱扇说男睦锒济雷套痰摹S谑?,我就提議全班幼兒,把自己學會的本領教給同伴,讓大家彼此分享,體驗快樂。皮亞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沖突是兒童發(fā)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币虼?,作為教師,我們更應盡量多為幼兒創(chuàng)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個別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啟發(fā)他們相互交流、磋商、協(xié)調(diào),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培養(yǎng)孩子進行合作,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在主題活動“轱轆轱轆”時,為讓幼兒了解輪子的滾動,我發(fā)動幼兒把家中的玩具汽車帶來,放在區(qū)域中玩。郭羽桐剛想伸手拿一部黃色的小汽車,泓宇忙一把拿起,護在胸前說:“這是我的?!币桓辈唤o的樣子?!白蛱炷悴皇峭嫘∨笥训能嚵藛幔咳绻@樣小氣,下次,小朋友也不愿意給你玩了。再說,如果你想玩玩具小朋友不給你玩,你心里難過嗎?”聽了我的話,他仔細思考了一下,還是把手中的汽車給了郭羽桐。當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時,首先要求他們應該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們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形成換位意識,從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與人合作、共享的品質。

平時,我們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開展一起討論,如:玩具少人多怎么玩?小朋友帶來的玩具怎么玩才更有意思?你想玩別人的玩具應該怎么做?等等問題來引導幼兒怎么去學會與別人分享:玩具少大家可以輪流著玩,小朋友的玩具可以交換著玩。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征求別人的同意,他(她)答應了才能玩??。有時幼兒表現(xiàn)的很固執(zhí),可以讓他們體驗一下獨占帶來的直接后果。一次,可兒從家?guī)Я饲煽肆υ诔?,別的小朋友見了都上來向她要,可是,她一顆也不給,小朋友都沒趣的走了。過了一會,嘉儀從書包里拿出了糖來,分給小朋友。可兒見了也去要,結果嘉儀說:“不給你,你糖都不給小朋友吃。”說的可兒底下了頭,最后想想還是用自己的巧克力去換了嘉儀的糖。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幼兒遇到同樣的事時就會考慮,自己“小氣”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幼兒學會關注同伴出現(xiàn)的良好行為,從觀察比較中學會自我調(diào)整與辨別,教會幼兒進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揚。在教師積極的鼓勵和適宜的引導下,幼兒的分享行為與分享技能會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五)讓幼兒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獲得快樂。

幼兒不愿意與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認為分享就是失去,我好吃的東西沒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給別人玩了,我暫時沒有的玩了。所以必須要讓幼兒真正認識“分享”的意義。告訴幼兒好的東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樂,讓幼兒明白“我的東西分給你,你快樂我也快樂”的道理。小胡從井崗山旅游回來,帶來了井崗山的特產(chǎn)——酸棗,分給小朋友吃,還把自己在井崗山穿著紅軍衣服拍的照片拿出來給小朋友看,激動的不得了。我問:“小朋友,小胡到很遠的地方去旅游還想著我們呢,還帶東西給大家分享,你們高興嗎?”“你們怎么說???”“謝謝小胡!”小胡高興的笑了。我又說:“小胡,你把東西分給大家吃,我們都很高興,你高興嗎?”小胡笑著說 “高興!下次,我?guī)Ю蠋熀托∨笥岩黄鹑ゾ畭徤酵?。”哈哈,大家都高興的拍起手來了。這樣的分享行為不是很快樂嗎?相信孩子下次一定還會與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的。

文學作品中適當?shù)恼嫘蜗笞钣欣谟變悍窒碚J知的培養(yǎng)。通過講述“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幼兒理解大家為什么表揚孔融,使幼兒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yōu)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利用情景表演《做客》、歌曲《分果果》教育幼兒分享是一種美德。同時,開展親子活動“我和爸爸媽媽共分享”,家長和孩子共同游戲,共同制作水果拼盤,大家一起品嘗。讓幼兒從感情上認識什么是分享,怎樣與別人分享,初步了解只有與大家共同游戲,共同分享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三、研究結果

幼兒的分享行為水平還很底,呈現(xiàn)出不同的層次。他們的分享行為經(jīng)歷了被動分享——誘發(fā)分享——自發(fā)分享這樣一個過程。開始幼兒在分享行為表現(xiàn)過程中都體現(xiàn)出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認識,而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幼兒開始注意別人的需要和情感,注重行為的結果和意義。

在研究前期,幼兒所陳述的分享原因,主要是自利、自我情緒的認識。例如:分給別人玩具是因為“我可以玩別人的玩具”、“他的玩具好玩”;分給別人糖吃是因為“我覺得這糖不好吃”、“這糖吃多了會爛牙齒的”“給他東西吃,老師會表揚我”等。而在研究的后期,有部分幼兒在分享時就有了有利他人的動機和認識,主要表現(xiàn)在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結果和別人在情境中的感受。例如:把物品給別人是“要跟別人一起快樂”、“他沒有會很難受”、“大家要一起分享快樂”等等。

經(jīng)過我們有意識的培養(yǎng),大多幼兒能夠大方的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與同伴分享,出現(xiàn)了自發(fā)分享的行為。但是,幼兒的分享行為還是不穩(wěn)定的,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擾。幼兒的分享行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jīng)過長期引導和教育。將分享活動貫穿于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幼兒對人對事產(chǎn)生積極的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在主觀上產(chǎn)生分享的內(nèi)在動機與愿望,使幼兒的分享行為逐步由被動分享、誘發(fā)分享上升到自發(fā)分享,最終自覺產(chǎn)生分享行為,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8970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