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的語文味道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氣息(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1 17:07:22
語文課堂的語文味道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氣息(五篇)
時間:2023-01-11 17:07:22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語文課堂的語文味道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氣息篇一

(江陰市青陽二中 張黎 ***)

【內(nèi)容提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指教師、學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產(chǎn)生的一種以學習語言為本體,以文本言語為中介而展開的在認知、情感、精神領域的多向交流。在閱讀教學中展開“對話”,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過程中,不但獲得“語感”,而且要獲得“美感”和“情感”。在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語感,體驗豐富情感,品位獨特美感,使課堂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魅力和韻味。

【關鍵詞】對話 閱讀教學 語文味 語感 美感 情感 【正文】

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曾說過:“‘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薄罢Z文味”體現(xiàn)了當代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性質(zhì),體現(xiàn)了當代語文教育重視熏陶感染、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重視語文實踐、重視培養(yǎng)良好語感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特點。“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指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理解、感悟時所呈現(xiàn)出來的,與文本內(nèi)蘊相和諧的課堂審美心理狀態(tài)及其外顯的意蘊和境界;充滿“語文味”的課堂用語文獨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豐化和磁化語文教學過程,使語文課堂洋溢著一種語文課獨有的魅力和韻味;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應以生為本,以語為本,追求一種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追求多層面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心靈對話,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過程中,不但獲得“語感”,而且要獲得“美感”和“情感”。

“課堂不應該是一人獨白,應該是雙主體的交流,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自由、開放、弘揚個性的對話?!遍喿x教學中的“對話”是指教師、學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產(chǎn)生的一種以學習語言為本體,以文本言語為中介而展開的在認知、情感、精神領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師與生、生與生、師與文、生與文之間的互動。在閱讀教學中,展開“對話”,即教師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經(jīng)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作品,產(chǎn)生對文本的語言、情感和美感的認同與贊賞,在長期的濡染中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語感,體驗豐富情感,品位獨特美感,久而久之,學生身上便洋溢著濃郁的“語文味”。

一、通過“對話”,培養(yǎng)良好語感

語感是一種主體對言語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斷能力。葉圣陶先生說:“語感是一種文學修養(yǎng),是人們對規(guī)范語言的感受和語言運用中的一種帶有經(jīng)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的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雹倬邆淞肆己玫恼Z感,能使人感受言語之精妙,洞見言語之精髓,把握言語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豐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諸如文化、審美的熏陶。

《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了“語感”二字,強調(diào)“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閱讀教學要注意“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語言學家呂叔湘表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雹诿恳黄n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這些作品在遣詞造句,語言表達上都頗具特

色,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語言學習規(guī)律,引導學生觸摸文本的語言,關注、品味語言,和文本“對話”,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用什么樣的語言描寫刻畫的??努力捕捉課文的精妙處,引領學生細嚼慢品,品出濃濃的語文味。

1、激活生活體驗

葉圣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中是這樣描述語感的:“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睏罱鹆窒壬f得好:“作用于聽覺和視覺的語言文字本身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隱藏于視聽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這些要靠聽讀者心靈的眼與耳來把握。這心靈的眼與耳就是人生的積累和人心靈的感悟能力?!睂W生的生活體驗是語文發(fā)展、當然也是精神成長的源泉和土壤。教學時,教師必須激發(fā)和引導學生與文本之間產(chǎn)生相互作用的活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對話”,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就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象逐漸鮮明具體,進而入情入境。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例如: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時,通過問題“此時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邊,你就面對船夫,你想對他怎么說?”“現(xiàn)在四人小組來,推薦一個人做船夫,其他同學當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攬你的生意,最好能請到顧客上你的船,千方百計吆喝好。能不能用課文的詞語把游客請到船上;游客是來自己各國,你聽了吆喝后有什么問題要問?”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形成個性化的理解。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活情境,在學習內(nèi)容與學生體驗間建立聯(lián)系,使新學內(nèi)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達到真正理解,進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威尼斯小艇的船夫的重要。當學生置身于現(xiàn)實生活情境里,他就會有真實的體驗。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生活,實現(xiàn)了文本與學生心靈的溝通,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另外,在課堂教學中,王老師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力,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巴崴沟膭樱崴沟撵o,都充滿著情趣,無論是動也好靜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優(yōu)美。同學們想一想,除了書上用小艇做來的事外,你想想,還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這里王老師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教材,在學生體會“威尼斯無論是動也好靜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優(yōu)美”之后,再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儲備,主動解讀,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文本進行開放、平等的對話、溝通、交流,感受小艇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將我們無法真正體驗到的水城威尼斯人們的多彩生活呈現(xiàn)出來。

2、加強言語實踐

培養(yǎng)語感一定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與文本進行開放、平等“對話”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去動嘴、動手、動腦、動情。在“對話”實踐中去理解、體會、領悟、積累。語感的獲得不能單靠別人的告訴或純理性的分析來完成,它必須依賴于學生主體的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領悟、內(nèi)化、積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多讓學生自己實踐,并適時給予點撥,把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落到實處。

“對話”可以理解為“你讀我讀”?!白x”是語感習得過程中的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于永正老師說:“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是誦讀。”古人早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不少教育學者也強調(diào),人在反復的誦讀中,“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內(nèi)容與形式之中”,與作者同悲共喜,實現(xiàn)心靈的交融,腦海中終會貯存豐富的書面語言模式。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就像楊再隋教授所說:“要充分而有效地讀書。讀要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要研究讀的目的,讀的方法,讀的時機,讀的檢測,以提高讀的質(zhì)量,就像唱歌一樣,如果你不去試唱,調(diào)子自然也就找不準,文字的意思和蘊涵其中的情感自然無從知曉?!苯處煈龑W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用心去擁抱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體驗語言的節(jié)奏感、音韻感;品味人類文化的精典,夯實文化素養(yǎng)的大廈根基。唐江澎在教學《生命的意義》時,并沒有在語音語調(diào)和朗讀技巧上作過多的指導,只是通過誦讀為切入點,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展開“對話”,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又通過對文本的深刻理解來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與保爾在情感上發(fā)生共鳴,體會到保爾的感情——從內(nèi)心深處流瀉出來的對生命的認識?!靶奈蚩谡b”,在反復的朗讀中用心去擁抱文本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感。

“對話”也可以理解為“你說我說”,“說”也是語感習得過程中的一個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jù)一定目的,把握關鍵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課堂討論可以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樣也可以促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創(chuàng)新。例如:《荷花》一課的教學設計:(l)“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眼?(長、鉆、探、伸、露、沖)(2)讀讀這段課文,體會體會,怎樣“長”出來才叫‘冒’出來。(使勁、拼命、用力、急切、筆直、一個勁兒、高高、痛痛快快。爭先恐后、生機勃勃、興高采烈、精神抖擻、喜氣洋洋)在“冒”前加上這些詞再讀這個句子。文章寫荷花的“冒”,內(nèi)涵豐富,又不易為學生所覺察,緊扣這個語感點,集中精力、重錘敲打。經(jīng)常組織這樣的討論,學生能帶著問題去與課文對話,對他們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持之以恒,學生的語感定能有所提高。

“對話”同樣可以理解為“你寫我寫”,“寫”也是語感習得過程中的一個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扒谟趧庸P也是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手段。”③仍以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教學《威尼斯的小艇》為例,在學完課文后,王老師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你想說些什么話來夸夸威尼斯的風景,贊美威尼斯?把你對威尼斯的真實感受,感覺,想法寫下來?!边@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空間。每個學生此時的理解不同,情感也不同,通過寫的形式,引導學生表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事實證明此刻學生產(chǎn)生的情感易于抒發(fā),也樂于表達。也就是說在王老師與學生共同感受到威尼斯獨特之美,學生有感要發(fā),有情要表的時候,引導學生立足于自己的現(xiàn)實感受書寫出自己的情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平臺。

二、通過對話,體驗豐富情感。

語文學習是學生、教師、文本立體對話的過程,課堂是學生情感交流與體驗的重要場所。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的力量往往構成了教學過程中最微妙,最有意義的因素。”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語文學習要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那么,如何如何引導學生展開“對話”,深入體驗文本的情感呢?

1、營造和諧氛圍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體驗首先來自對學習氛圍的體驗。學習氛圍來自師生間的知識交流、心靈的接觸、情感的溝通。許多研究表明:民主、和諧、開放 的學習氛圍是學生情感體驗的源泉。教師要切實貫徹新課標,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尊重學生獨特體驗。

美國著名教育家默遜說過:“教育的成功秘密在于尊重學生?!笨捎捎诜N種原因,在某些語文課堂上,雖有師生平等平等交流,共同研討的民主氣氛,但仍存在著唯師是從的思想專制,學習《孔乙己》,學生只能理解這是魯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學《荷塘月色》,學生只能理解是朱自清對大屠殺的無聲抗議??,學生的心靈已被牢牢地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鎖,難以有自己獨特的體驗。陶行知先生講,如果你按著雞脖子喂米給雞吃,它亂叫亂掙也不會吃。如果你松開雞,它就會自己去主動吃米。喂雞尚且如此,課堂教學更應該把學生從被灌輸、被征服的客體地位中解放出來,還學生以主體地位,讓學生與教師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對話中獲得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王菘舟老師講:語文教育要重視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強行灌輸,而是要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去自信的學、自主的學、自覺的學。??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過程,都應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平等交流。

因此,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應建立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課堂教學活動應營造和諧氛圍,讓每一個學生擁有一種自由、愉快、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只有在親切平和的氣氛中,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和獨創(chuàng)見解,才能實現(xiàn)心靈的溝通對話,構建起課堂情感,達成健康情感的熏陶。

2、創(chuàng)設情感情境

課文中有不少文筆優(yōu)美、情感至深的文章。根據(jù)不同的作品,恰到好處地創(chuàng)設情景,采用播放錄音、投影圖像或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等激發(fā)感情,讓學生產(chǎn)生親臨其境之感。創(chuàng)設情境法就是教師為了達到某種教學目的而人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與這一情境相聯(lián)系的情感體驗的教學方法。

《秋天的懷念》是對母親的追憶和懷念,更是一篇思考人為什么活著、應該如何活著的充滿哲理的感人作品。整篇文章句句含情,字字帶淚,語言精練,結構完美,遣詞造句都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散發(fā)著濃郁的文學魅力!有位教師教學時,通過“披情入文”的方法,進行拓展延伸,把史鐵生的其它作品如《合歡樹》《有關廟的回憶》《我與地壇》等展示出來,配上憂傷的音樂范讀其中一些段句:“我一直有著一個凄苦的夢??在夢中,我絕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離開,但你總要捎個信兒來呀,你不知道我們會牽掛你不知道我們是多么想念你嗎?’但就連這樣的話也無從說給她,只知道她在很遠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兒。這個夢一再地走進我的黑夜,驅(qū)之不去??”(《有關廟的回憶》)創(chuàng)設了一種感人的情境,很多孩子(不少聽課教師)都被感動得淚流滿面。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理解了作者的那份“深深的愛母情節(jié)”,也讓學生更深地體會母愛,也學會如何去愛母親,以獲得一份情感的碰撞。同時,通過與文本對話,引起學生對生活態(tài)度的積極思考,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珍貴。

每篇課文都是作者用“心”寫成的,字里行間自然洋溢作者最真摯的情感,教師尊重學生,珍視學生內(nèi)心的感受,創(chuàng)設情感情境,努力架設生活和教材之間的橋梁,學生的心靈就會獲得自由,思想的翅膀就能展開飛翔,飛進文章特有的境界,飛進作者的心靈,和文本進行心靈與心靈的對話,進行思想與思想的碰撞。

三、通過對話,品位獨特美感

“什么是美感?美感是在接觸到美的事物時所引起的一種感動,是一種賞心悅目和怡情的心理狀態(tài),是對美的認識、欣賞與評價”。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深刻挖掘、充分利用課文的審美因素,把自己與閱讀材料之間對話的愉悅經(jīng)驗傳遞給學生,使學生飽嘗與閱讀材料對話的那份審美快感。文本是凝固化了的古昔作者的言語,接受美感的前提就是要讓這凝固化了的言語重新“活”過來,從而達成今天讀者與古昔作者之間的對話。教師要以自己的“對話”實踐給學生垂范,把這種經(jīng)驗以暗示、點撥等方式傳遞給學生,從而使學生通過主體體驗而獲得審美快感。這種“對話”離不開對作品語言的品味,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對自然風物的認識。

1、品味作品語言

文學作品占了絕大多數(shù),這些課文俱為名家之作,文質(zhì)兼美,凝結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結晶,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它們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與人文性,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學生知識,提高學生修養(yǎng)。細細品味語言,能夠體會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了解作者對生活的細致觀察,感受作者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例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現(xiàn)出難以忍受的痛苦”中的“飽經(jīng)風霜”,如何讓學生掌握這個詞的呢?如果當時老師只是把“飽經(jīng)風霜”的含義直接地解釋給學生聽,靠背詞語解釋“飽經(jīng)風霜是形容一個人經(jīng)歷了很多的艱辛和磨難”,顯然不行。學生雖然知道了這個成語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領悟到它的含義,并進而靈活運用它。老師引導學生:“你在生活中見過飽經(jīng)風霜的人嗎?怎樣從外貌上看出他是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人呢?”學生的反應相當活躍。:“我家對門有個修車鋪,修車的是個老爺爺。老爺爺兩鬢斑白,一張古銅色的臉,顴骨高高突起,額頭上刻滿了深深的皺紋。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會裂開幾個口子。每次見到我,他總會微笑著和我打招呼?!保弧拔业牟腹ぷ魈貏e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老許多。由于長期在海上捕魚,他的臉被海風吹得又黑又粗糙,像沒有上釉的陶器?!弊尯⒆釉凇皩υ挕敝衅肺墩Z言文字,讀出了“飽經(jīng)風霜”這個詞的形象、情味和意蘊,“飽經(jīng)風霜”這個詞融化為學生的血肉、深入到學生的骨髓、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個鮮活的元素。

2、賞析人物形象

“文學是人類感情的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是人類歷史的最形象的詮釋”,這種“表達”和“詮釋”往往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來實現(xiàn)的。賞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先借助于刻畫人物形象所運用的手段,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揣摩體驗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從中接受熏陶感染。而刻畫人物形象往往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來完成的。它既可以正面描寫,也可以側面描寫;既可以寫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的完整事件,也可以寫人物生活中某些傳神的細節(jié)。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關注人物形象的描寫,例如:王菘舟老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以諸葛亮的“笑”字設疑,讓學生的“對話”“高潮迭起”?!霸谧x課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問題,課文寫諸葛亮的話共有11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而且是個“笑”字,請你聯(lián)系課文,想想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為什么而“笑”?“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設計圈套來陷害自己,結果卻落空。這是一種自信的笑,一種勝利的笑!”“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膽小如鼠、生性多疑、這是一種嘲諷的笑、一種鄙視的笑?!薄爸T葛亮還在笑魯肅,笑魯肅寬厚仁慈、忠心為人,這是一種幽默的笑、寬厚的笑?!蓖ㄟ^對“笑”的解讀,學生深刻理解了諸葛亮這

個人物形象“我覺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為周瑜想到的是ˋ造箭ˊ,而諸葛亮想到的是ˋ借ˊ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薄爸T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蓖趵蠋熥プ≈T葛亮神秘的一“笑”,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nèi)涵和眾多信息,使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的感悟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這樣一來,諸葛亮大智大勇、傲視群雄的英雄本色顯露無遺,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令人拍案叫絕!

3、鑒賞自然風物

精彩傳神的寫景之文、狀物之篇層出不窮,卷帙浩繁?!耙磺芯罢Z皆情語” 教材中描寫祖國山河、自然風光的內(nèi)容,往往情景交融,或把自然景物作為人類生活的象征,或寄寓作者某種特殊的思想情感而顯示其審美意義。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風物,與作者進行對話,揣摩作者隱含在景物背后的思想情感,審美意義。如進行《山居秋瞑》教學時,提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非常普通平常的農(nóng)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通過質(zhì)疑,讓學生走進詩歌所描繪的農(nóng)村生活的畫面,親眼目睹那方宅、草屋、榆柳、幾排桃李,幾縷炊煙,幾聲雞鳴。當學生真正進入作者描繪的情境,與作者心靈相通,就能生發(fā)起對純潔田園生活的熱愛,深刻體會詩人那一刻棄官歸隱的心境。通過與文本對話,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的寧靜,深邃與和諧,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宛如仙境的優(yōu)美圖,讓學生在美的徜徉中獲得審美快感。

①《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276頁、418頁。②?學習語法與培養(yǎng)語感—訪呂叔湘先生?;?語文學習?;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985年第十期,轉引自李海林《言語教學論》;第309頁 ③張慶;《我的小學語文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頁 ④楊辛、甘霖《美學原理》p305,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語文課堂的語文味道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氣息篇二

讓語文課堂洋溢“語文味”的芳香

下雙鎮(zhèn)沙河小學 劉海英

近幾年來,在新課改的沖擊下,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轉變,教師的教法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了語文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的局面。我也曾一度陷入迷茫中和部分老師一樣為了追求課堂的精彩,顯示自己獨特的教學“風采”,把課堂當作表演的舞臺,結果,“鬧”過之后學生卻無所收獲。熱鬧背后,欠缺語文品味,只注意課件的大量運用,沒有注意它的實效性,占據(jù)了學生大量的讀書、思考、探究的實踐時間;只注意問題的結論,沒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然而當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次又一次聽、評課活動之后校領導語重心長的指導讓我茅塞頓開:其實,不管課堂怎么改革,語文味永遠不能改,而且要越改越濃。然而要讓語文課堂洋溢“語文味”的芳香,把語文課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語文味來卻并非易事。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具體地說,語文味表現(xiàn)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罢Z文味兒”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盀閹煵蛔R語文味,教盡經(jīng)典也枉然?!?/p>

那么,如何讓課堂洋溢“語文味”的芳香呢?

一、讓語文味在“讀”中發(fā)散

張?zhí)锶粝壬f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

讀?!崩首x是語文教學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一遍又一遍反復的讀,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默讀、分角色朗讀、教師范讀等多種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當然,這里的“讀”,正如崔巒老師所說“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讀、呆讀,也不是‘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而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比绾巫屨Z文味在讀中發(fā)散呢?我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是這樣指導學生朗讀的: 師:請同學們細讀2-9自然段,從文中找找什么原因讓作者不愿意放魚呢?

1、體會鱸魚大美 生:大。

師:有何憑證?你從哪里體會出來的?請你讀讀有關的句子。出示: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師:你從哪個詞看出這條鱸魚大的? 師:你能讀出魚的大嗎?

師:這么大的魚釣起來容易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出示: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練地操縱著。也許是魚想擺脫我的魚鉤,不停地甩動著魚尾并跳躍著,湖面上不時發(fā)出“啪啪”的聲音,濺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岸來。師:從作者釣魚的細節(jié)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作者是個釣魚“高手”。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作者是個釣魚“高手”的呢? 師:釣魚“高手”眼中的魚能有多大呢?用手勢比畫一下。師:這條魚確實大得讓人吃驚,能用你的朗讀告訴大家,這條魚大得讓人吃驚嗎。(指導朗讀:帶著驚喜的感受再讀,齊讀)出示: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師:看來這條大鱸魚確實很有魅力呀!它就這一點魅力嗎? 師:從哪里看出它漂亮的呢?

出示: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

師:誰能讀出這條大鱸魚的漂亮?(指導朗讀)師:從你的朗讀中,我們也感覺這條魚是那樣的美。

師:聯(lián)系上文我們知道了作者雖然年紀小卻已經(jīng)是個釣魚高手,此時看到這么大、這么漂亮的一條大鱸魚,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生:興奮、高興、得意。

師:是啊,他的興奮和得意真是無以言表。你能用朗讀把這種心情表達出來嗎?試試看!指名讀,得意嗎?誰再來讀?

師:如果是你釣到如此大,如此漂亮的魚時你的心情怎么樣?再來讀。師:著名詩人范仲淹有一首詩《江上漁者》,詩云: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入**里。古人都愛鱸魚,更何況剛滿十一歲的小作者垂釣到這么大,這樣漂亮的鱸魚,他當然是希望把這條大鱸魚——生:留下

師:作者還有把魚留下的充足理由嗎?

2、體會釣魚辛苦

生:我釣到這條魚很不易。

師:多細心的孩子呀,你讀得很到位。不易也可以理解為挺辛苦,是嗎?

師:怎么不容易?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作者釣魚辛苦的?你能試著讀一讀嗎? 師:從你的朗讀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釣魚的辛苦,看來,為釣到這條魚,作者是等了很久,而且頗費了一番功夫呀,的確不易。我為了讓學生能真正走進文本,體會作者內(nèi)心的不舍與抉擇的艱難,以問題“什么原因讓作者不愿意放魚呢?”作為突破口,聯(lián)系課文前面的內(nèi)容來幫助學生理解拒絕誘惑的艱難。言為心聲,在讀的時候他們自然就能把內(nèi)心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表露出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離不開教師穿針引線地指導,而且要導得巧妙,不露痕跡,“兒童是情感的王子”,一旦你把學生引向情感的高潮,那么隨之而來的便是如“火山爆發(fā)”式的噴發(fā),此時,繪聲繪色的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下來對文章的理解也變的順理成章。

二、讓語文味在“品”中釋放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組織學生去細細地揣摩、體會,讓學生明白這些詞語內(nèi)涵的豐富性、形象的生動性以及在表情達意方面所起的作用?!盃恳话l(fā)而動全身”“窺一斑而知全豹”,而課文中的關鍵詞即是這兒的“一發(fā)”“一斑”,教師只要能發(fā)現(xiàn)它們,并巧妙地利用它們,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我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篇課文時緊扣周總理生活“多么簡樸”,工作“多么勞苦”等,然后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關鍵詞、關鍵句,進而細細地揣摩、體會。在不斷地品悟中感受到了周總理的人格魅力。

三、讓語文味在“寫”中流淌

在小學語文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的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將寫作向?qū)嵺`延伸,學生將興趣融于寫作當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樂觀關注現(xiàn)實的精神,從而將真實的感情落于筆端,使學生樂于表達。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往往過多注重學生閱讀和說話的訓練,認為讀得響亮、說得流暢,語文教學目標就達成了,可細細想來總覺得還缺了點什么,那就是寫的訓練。那如何把讀和寫不露痕跡地融合在一起,讓語文味從學生的筆尖流淌出來呢?我認為,隨堂小練筆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一篇文章學到有味兒時,文章的情感上升為自己的情感時,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感覺——不寫不快。這時就是訓練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情感的好時機。如我在教完《跨越百年的美麗》后,學生已經(jīng)真切而又深入地體會到居里夫人為了提煉鐳,投入了自己的青春甚至于整個生命,而她一生卻視名利為糞土,用無私的奉獻詮釋了什么樣的美麗才能跨越百年。此時此刻,學生心潮澎湃,于是,我趁熱打鐵,對學生說:“同學們,我想你們肯定有許多話想對居里夫人說,這樣,把你們的心里話寫在書的空白處?!睂W生情感的閘門一下子被我打開了,一段段鮮活的文字從他們的筆尖流淌出來,促使了語言實踐和情感體

驗的結合。

在教完《只有一個地球》后,我設計三個寫作訓練:

(1)用“璀璨、刀絞、毀壞、保護”四個詞寫一段呼吁人們愛護地球的話。(2)結合課文內(nèi)容和現(xiàn)實生活,以童話形式寫一篇題為《地球母親哭了》的作文?;?qū)懸黄x后感。(3)寫兩條保護環(huán)境的公益宣傳語。要求主題要突出,語言要精練。

在學習課文后進行寫的訓練,是學生積累語言,內(nèi)化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小練筆使學生的語言、思維都得到了訓練,并且他們也逐步領會了課文的表達方法,并在以后的寫作中學會使用這種表達方法。這些課堂小練筆,是學生富有個性化和具有獨特魅力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日積月累的訓練,他們會悟出寫作的竅門,寫作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使課堂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一次得到完美的統(tǒng)一。

總之,充滿語文味的新課堂到處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充滿著智慧的交融、個性的張揚,散發(fā)著語文的獨特的芳香,流淌著師生間真情的表白,涌動著靈性的互動,這樣的課堂也將成為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沃土、精神棲息的理想港灣,成為師生難忘的一次“人生旅行”。所以我堅信:唯有洋溢“語文味”芳香的語文課堂,方能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課堂的語文味道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氣息篇三

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

——《晨讀》教學案例

喬海燕

《晨讀》是兒童文學作家葛翠琳對兒時學習生活的一段回憶。作為讀書單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讀的感受,引發(fā)學生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對讀書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因為那個時代離現(xiàn)在的學生生活比較遠,所以在設計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先是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對作者的了解,接著又出示了葛翠琳的圖片,告訴孩子們這就是作者。又在音樂的伴隨中敘述了葛翠琳的童年生活,這樣拉近了孩子們與文章的距離,讓孩子們體會到文中的學生對讀書有著強烈渴望的原因就是因為又一位愛好文學的老師。接著抓住“這位老師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個中心問題,讓孩子們讀中感悟,認識到讀書的樂趣,激發(fā)讀書的渴望。

片段一:

師:這位老師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這位老師很美麗。

師: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生:這位老師長著一副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臉有些蒼白,一雙溫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時時閃出甜美的微笑。從這句可以看出來。

師:還有誰想說?

生:這位老師很幸福。

師:為什么這么說?

生:因為有這么多學生陪伴她,所以她幸福。

師:如果這位老師就站在你面前,你想認識她嗎?打個招呼吧!生:老師您好!

生:老師我是xxx,我很喜歡你。

師:帶著你的喜歡讀讀這句話。

??

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教會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中心問題的提出既注重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又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學生的模糊映像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朗讀體驗,逐步深入進去,充分地與文本親近,感受讀書的魅力,體會讀書帶給孩子們也就是讀者的樂趣。

片段二:

師:文中的老師給孩子們讀了一本又一本有趣的書,都過哪些書?

生:冰心的《寄小讀者》,《萬卡》、朱自清的《背影》、《愛的教育》。

師:你讀過這些文章嗎?

生:沒有。

師:老師給大家?guī)硪皇妆牡男≡姟队旰蟆罚ǔ鍪緝?nèi)容)很熟悉是吧?一起來和老師讀讀。(師生共讀)讀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興。

生:我也想玩水。

師:不同的文章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下面這封信是萬卡寫給

爺爺?shù)?,看看能帶給我們什么。(師讀節(jié)選部分)聽完后你的心情怎樣?

生:我很傷心。

生:我為萬卡著急。

師:文中的孩子們和老師也和我們有著同樣的感受,回到文中我們一起去感受。

??

書中描寫的場景就這樣在老師的引領下與孩子們一起感同身受,不僅可以很好的把握文章人物感情,同時也為讀書鋪下了基石,學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悟著不同的思想感情,與文中人物同悲共喜,激發(fā)了讀書的欲望,讓課堂中朗朗的讀書聲代替教師繁瑣的說教,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下滋生。

語文課堂的語文味道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氣息篇四

讓趣味性洋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樊慶洪(武定縣教研室)

摘要 學習興趣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課堂教學趣味性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途徑之一,語文課堂把學習自主權還給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精巧的課堂教學設計,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都可以使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 趣味性 洋溢 教學

許多老師都知道興趣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論述也已經(jīng)很多了。但經(jīng)常到班級聽語文課,有很大一部分語文學習課堂依然興味索然,講者唾沫星子橫飛,聽者昏昏欲睡,課堂氣氛沉悶,研習語文的環(huán)境沒有一點生機活力,教學效果不佳。反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很強,教法不因循守舊,時時創(chuàng)新而變換有度,課堂上使用語言風趣幽默、簡潔明了,處理教材準確精當,教學方法手段多樣,課堂聽講、誦讀、思考、互動有度不煩人,有趣味,整個學習過程使學生感到快樂和有趣的課堂,教學效果就好。據(jù)調(diào)查,在我們集山區(qū)、民族、貧困“三位一體”的地方(以武定縣為例),學生對學習語文缺乏興趣依然是困擾教學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中小學生來說,缺乏興趣愛好,學習語文就沒有精神支撐,就沒有驅(qū)動力,語文學習效果就不會好,語文素養(yǎng)不能得到切實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常被人掛在嘴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是七年級伊始就要灌輸給學生的理念。要使學生

面前迷失自我,莫衷一是,滿眼迷茫了。究其原因是沒有實實在在的自我思考與探索,不從實質(zhì)上改革舊有模式,不肯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想為發(fā)展學生的能力而教,只圖自己省事。因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就不能把課堂當做教師表演的舞臺,而要讓課堂成為學習的樂園,真正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

其次是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增加趣味性,提高學習積極性?!熬C合性學習”和“口語交際”是一種不同于以往教材的學習方式,它強調(diào)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豐富生活內(nèi)容,獲得語文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使語文課堂真正是趣味課堂、有效課堂、有用課堂,學到的是有用語文。陶行知先生強調(diào)生活教育時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本褪菑娬{(diào)通過實踐活動獲取知識。據(jù)調(diào)查,我們的許多語文老師為了考試分數(shù),很少讓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或根本不做,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做起來費力、費時;二是做了好像于考試分數(shù)也無益?;谶@樣的認識,教材編寫者的匠心被歪曲了,語文教學回到了原始軌道。其實,從語文教材所選編的內(nèi)容來看,除了“綜合性學習”外,選文中的許多篇目也利于在教學中采取實踐性較強的學習方式以增加學習過程的趣味性。例如,學習《云南的歌會》一文時,在我們楚雄州,在我們武定地區(qū)就流傳有優(yōu)美動聽的民歌,“武定酒歌”更是耳熟能詳,男女老幼個個都能唱上幾調(diào)。每年苗族花山節(jié)、彝族火把節(jié),從州縣到鄉(xiāng)鎮(zhèn)都有比賽歌會,可讓學生注意去聽、去唱、去搜集;整理民歌的內(nèi)容,分清民歌的類別,體味民歌的情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既可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 的心理準備,引起積極學習的興趣。由于學生的知識層次、接受能力千差萬別,不做任何“預熱”的隨意性課堂不可能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學效果不會理想。優(yōu)美風趣的語言可以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學生的注意,貫穿于教學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一文時,先讓學生去搜集農(nóng)諺并理解它的意思,對于農(nóng)村的孩子來說,這很容易辦到。上課時這樣導入:“同學們,你們搜集到的農(nóng)諺是勞動人民在生產(chǎn)活動中通過長期觀察大自然,思考自然景物與氣候關系得出的經(jīng)驗結晶,大自然中的日月山川色彩變幻無窮,江河湖??v橫神奇九州,花草樹木訴說春夏秋冬,蟲魚鳥獸盡顯自然風流,蝌蚪游動預示春天已到,綠樹成蔭展現(xiàn)夏意濃濃,大雁南飛告知秋風襲來,風霜雨雪是為冬的魂靈,大自然就是用她獨特的語言,向人們翻閱著一本旖旎綺麗又神秘莫測的無字書,要讀懂大自然的這本無字書,請大家走進《大自然的語言》?!睂дn的方式多種多樣,目的卻只有一個,都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而做。引導學生研習課文過程中幽默、精確、獨到的點撥和引領,可以使學生沉浸在通過思考獲得知識這個過程的愉悅里,在快樂中學習才會其樂無窮,語文課堂對學生才會有吸引力。幽默、簡潔、準確的課堂小結,可以讓學生回味課堂樂趣,意猶未盡,體味到余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當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樂趣的時候,學生就會喜歡語文課了。

通過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益,只是使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的外在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你所追求的只

651600 電話:*** 郵箱;fanqinghong0997@

語文課堂的語文味道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氣息篇五

如何讓語文課堂散發(fā)出濃厚的語文味

創(chuàng)造充滿語文味的課堂,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使人文性與工具性和諧統(tǒng)一,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語文味”?怎樣讓我們的課堂煥發(fā)出“語文味”?雕塑家說,要把石頭雕成人像,就要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樣的道理,要讓語文課煥發(fā)出語文味,就要舍棄那些不是語文或者不具有“語文味”的東西,就要刪繁就簡。葉圣陶老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jù),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靠教師的善于運用?!币虼耍?,在研讀中誕生;語文味,在簡約中演繹。

一、“語文味”來自于對關鍵字詞的咀嚼

表意是漢語言特有的特征,正是這一特征使得文字顯現(xiàn)出豐富的生命,能夠?qū)υ~語做好品味有利于提升對文本的鑒賞水平。假如不重視詞句的推敲,缺乏“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這種非常執(zhí)著的鉆研精神,也難以把握真正的“語文味”.不管是對文學作品來說還是對文字應用來說,詞句對于文本鑒賞而言好比對一枚橄欖,咀嚼得越細膩,回味起來越發(fā)香甜。因此,依靠對關鍵字詞的精準把握來帶動對文本的解讀方式,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應廣泛地使用。在課文《第八次》中,學習“招集”一詞時,我讓學生把這個詞和“召集”作比較,認識到雖然都是招呼人們聚集起來的意思,但讀音卻不一樣;學習“唉聲嘆氣”則結合生活的實際運用來理解詞義。

二、“語文味”來自于對文本的自讀自悟

閱讀對于學生而言屬于個性化的行為,要確保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得以充分地調(diào)動,使學生可以直接面對文本,同時結合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文本之間進行對話,圈點勾畫,進行批注,唯有親身采取閱讀實踐,才會真正有所收獲,才會有效提升閱讀水平,語文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為了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教學中我經(jīng)常要求學生讀了文章后,隨時在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體會。例如學習《第一次抱母親》,學生在文章的結尾這樣批注: “母親真的睡著了嗎?沒有,因為作者看到,母親流出了淚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淚水。我真的希望這一刻能夠永遠,母親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三、“語文味”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即誦讀和積累

從本質(zhì)而言語文是依靠讀與寫這兩條腿走路的。同時在路方面也有兩條,第一條路即教材與各類讀物,第二條路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正是因為這樣語文教學對積累和誦讀格外強調(diào)。誦讀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主要的積累方式,而生活也是進行語文積累的重要來源,例如可以從生活中積累一定的詞匯、語文知識、語感,所以某種程度上說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例如學習了《早》,拓展珍惜時間的名人名言,學生設計個人名言;學習了《第一次抱母親》,推薦閱讀描寫母親的相關文章??這些積累和拓展只要運用得好,我們的語文課怎能不散發(fā)出“語文味”呢?

四、“語文味”來自于人情人境的體驗

語文課,需要書聲朗朗,也需要靜思默想;需要表情達意,也需要心領神會;需要聽說讀寫,也需要體驗熏陶。把語文上成思想教育課,重人文輕工具,不行;把語文上成語言文字的訓練課,忽視語文的豐富人文內(nèi)涵,這當然也不可取因此,高明的語文教師會找準“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觸發(fā)點,由此披文入情,將兩者和諧統(tǒng)一,而不露痕跡。

以《二泉映月》教學片段為例:

師:阿炳他都聽到了哪些聲音?

生:嘆息、哭泣、傾訴、吶喊。

師:阿炳為什么會聽到哭泣、嘆息、傾訴、吶喊?到課文中把關鍵詞句標示出來。

生:我把“賣藝度日”表示出來了。師:你親眼見過賣藝的情景么?

生:我在車站看到一對夫婦,他們?nèi)敲と??

生:我在馬路邊看見過耍猴的。

生:我在路邊看到乞丐向路人磕頭。

師:阿炳為什么會賣藝度日?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顯示:場景一: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凜冽刺骨。場景二:驕陽似火的夏天,烈日炎炎。場景三:阿炳生病了,發(fā)燒至39、40度,渾身發(fā)抖。)

師:談一談,你見到的情景是怎樣的?

生: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凜冽刺骨,阿炳著一身單薄的長衫行走在大雪中,他兩手發(fā)抖,都操不起來琴。阿炳饑寒交迫,他越來越的寒冷,阿炳的曲子透露出了凄慘氣息。但是沒有人理他,阿炳費勁心力掙到一點可憐的錢,卻有人欺負他是盲人,搶走了阿炳的錢。阿炳這一天一個銅板也沒有掙到。

這個片段的教學中,孫老師以“賣藝度日”這個中心,使學生對自身的生活閱歷進行搜索回憶——“你見過賣藝度日的情景嗎?”,再輔之以具體的畫面讓學生想像冬天、夏天、生病時阿炳會怎樣“賣藝度日”,增進了語言訓練與情感體驗兩者的和諧統(tǒng)一,逐漸走進文本,深入阿炳的內(nèi)心世界,整個課堂散發(fā)出濃郁的語文味。

五、“語文味”來自于師生的和諧互動

語文味,除了來自文本外,還來自語文教學活動本身,來自和諧融洽的師生互動。課堂充滿語文味,師生間會結合對文本理解的實際需要,或積極思考,或熱烈爭論,或釋然開懷,或眉頭緊鎖。提升師生互動的合理性與互動性,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落實,同時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備語文學科學習所應當具備的基本技能與情趣。

師生互動應立足文本,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效統(tǒng)一。課堂教學,在強化學生積極學習主動發(fā)現(xiàn)的同時,教師的引導功能依舊絲毫不能退化。語文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只有教師一個演員的獨角戲,或者只有學生的任意發(fā)揮,都不能保證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健康統(tǒng)一。師生間圍繞著文本而展開的互動,實際上就是教師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積累與人生經(jīng)驗積累對學生的情感智慧進行啟發(f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專業(yè)才干、個人魅力,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狀態(tài)、情感等要素實現(xiàn)了有效地結合,教師對學生做好引領,學生之間相互影響,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反過來又對教師的思維創(chuàng)新產(chǎn)生積極的創(chuàng)新作用,師生雙方在教學之中真正實現(xiàn)相互成長。而這成長,又促進了對于文本的深度理解,促進了學生對于文本知識的吸收,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條件。一方面學生投入課堂學習收獲成功的體驗,獲得一種愉悅感。另一方面學生積極思考,教學目標得到了有效落實,教師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了快樂。師生的情緒與情感相互感染,師生思維都保持一種最佳狀態(tài),于是,課堂中的發(fā)現(xiàn)越多能夠有效促進課堂思考的深刻性,課堂教學所無法預約的那些精彩,都會在師生互動中演繹。

總之。讓課堂充滿語文味,就要做一個有底氣的教師,“腹有詩書氣自華”讓課堂充滿語文味,還要做一個有智慧的教師,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咬定青山不放松”讓課堂煥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更要做一個有情意的教師,才能“潤物細無聲”.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8674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