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愁教學反思稿(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9 23:56:00
鄉(xiāng)愁教學反思稿(6篇)
時間:2023-01-09 23:56:00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鄉(xiāng)愁教學反思稿篇一

教學設計

1、這一年中,我校進行了課改,以“學洋思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為主題開展教學。基于本課內容和洋思教學方法,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所以將教學分為四個任務:既通過朗讀指導朗讀詩歌感知內容、通過自學指導(二)來整理內容、通過自學指導(三)來賞析詩歌、最后當堂訓練來學習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而這四點在課堂教學上都完成了。

2、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語言上我盡量體現(xiàn)其詩意。課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xiàn)出一種美感。如導入詩歌時,創(chuàng)設詩意般畫面,又如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過渡部分盡量引用作者詩意般語言。在這一點上,個人認為還是比較好的。

3、在朗讀中體現(xiàn)詩意。這節(jié)課,我設計了五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讀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有所感悟,;第二次聽讀,要求把握節(jié)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齊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個人朗讀,展現(xiàn)自我風采;第五次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4、教學中的三個自學指導,都盡量的使題目簡化,讓學生能充分理解問題從而自己思考或小組討論。

二、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這四點基本完成,但并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上完后總感覺少了什么,仔細一想原來是沒有把教學落實到位,主要表現(xiàn)在:

1、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余光中說:“如果鄉(xiāng)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xiāng)愁是單薄的?!贝_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并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和朗讀指導,比如在自由朗讀環(huán)節(jié),學生讀完后,僅僅讓一位學生談了讀后感受,這里可以讓2-3位同學說感受,讓學生多說說有利于詩歌的理解。又比如在聽讀后,要求學生把握朗讀的語速、語氣、情感等,應該讓多個同學來談談,一起得出答案。正因為這里沒有落實到位,直接導致學生在朗讀時把握不了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自學指導2中,處理詩歌內容時,在情感升華這一環(huán)節(jié)處理上,過于心急,答案不是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老師半推半就引出來的。在對待這樣的問題時,個人認為應該結合具體的句子或詞語加以引導,這樣又自然學生也能理解。

3、處理自學指導3時,要求學生6分鐘完成題目,但是我沒有注意時間,多花了2分鐘。這兩分鐘如果放到朗讀里面去,在朗讀上多加以指導,那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就可以落實到位了。

三、

課堂重建

我所設計的教學,實施以后,并沒有落實,不僅是在細節(jié)上沒有做到位,在構思也存在一定的問題。45分鐘的課堂,要把所學的馬上運用到寫作,這對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我所設計的當堂訓練有一定難度,可以把寫一首小詩改成寫一句話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學中可以添加一個環(huán)節(jié),選取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四韻》進行對比閱讀,效果可能會更好。

總之,一位合格的語文老師,必須對專業(yè)知識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鉆研教學過程中的細節(jié)處理問題。其實課堂教學是一件極富智慧的活動,不論是大環(huán)節(jié)還是小細節(jié),都會影響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這次的課堂教學讓我收獲頗多。我明白了教學細節(jié)的重要,最大的收獲便是讓我意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也讓我明確了未來的日子中,我該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還要爭取參加縣內教學比賽!

鄉(xiāng)愁教學反思稿篇二

《鄉(xiāng)愁》是一首抒寫鄉(xiāng)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shù)慕Y構、完美的形式抒發(fā)了濃厚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懷。由于是抒情詩,所以在教學上我盡量體現(xiàn)其詩意。我希望學生通過對詩歌意境的體會和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所以在這節(jié)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讀——品——讀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fā)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情感;通過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如意象的選取,疊詞、數(shù)量詞的巧妙運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同學們進行朗讀,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fā)感情上的共鳴,用個性化的感受,去豐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近作者的鄉(xiāng)愁世界。

在教學過程中我自認為,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在于,語文教學的核心沒有變,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賞析,喚醒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獲得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

1、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以下問題:從未離家的孩子對“鄉(xiāng)愁”缺乏生活閱歷,難于理解,如果我能通過多媒體、圖片、音樂視聽、動情導引等手段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激發(fā)聯(lián)想、吟誦入境,就能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動情體會詩歌的感情。

2、在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后,要引導學生品讀詩歌。品讀的關鍵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環(huán)節(jié),我沒有在分析的開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開始就利用幻燈片引出“意象”的概念,會讓同學們覺得更清晰明了些。帶著對意象的探討,引導同學們走進詩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有些緊張而沒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本應屬于學生的主動學習變成了為配合老師的被動學習,顛倒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在學習整首詩的過程中,缺少學生之間的評價,在進行多種方式朗讀的過程中,應該給同學們些時間進行簡單地評價,對于他們更好地朗讀詩歌也起著引導作用。

5、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沒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學們找本詩中所出現(xiàn)的意象時,如果我能利用幻燈片出示相關的圖片,也許會讓同學們看起來更直觀些,印象更為深刻些

當然,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還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擇其善者而從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是一門藝術,值得我們以后去摸索,去研究。

鄉(xiāng)愁教學反思稿篇三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多l(xiāng)愁》是一首抒寫鄉(xiāng)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shù)慕Y構、完美的形式抒發(fā)了濃厚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懷。對于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按照“讀──品──寫”的教學思路,采用板塊教學,“美美地讀——用心地悟——暢快地說——熟練地背”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fā)現(xiàn)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痹姼枋亲罡磺楦械模娙税炎约旱那楦斜磉_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多l(xiāng)愁》就詩的每一節(jié)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jié)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一讀,自由讀,讀出重音,停頓,注意語速、語調,感受詩歌。二讀,聽讀,模仿讀,學習名家在朗讀時,朗讀技巧的運用,以及如何用聲音表現(xiàn)詩的感情,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fā)的情感叩擊他們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情感。

“詩以一字為工。”通過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后,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fā)現(xiàn),并能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fā)現(xiàn),然后說出依據(jù),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這首詩學生的發(fā)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華,學生這么多的發(fā)現(xiàn),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借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有的同學寫到;“將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在上頭,祖國在下頭。”有的寫到:“將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架長長的橋,我來這頭,大陸去那頭。”……他們用具體的形象表達出自己對兩岸統(tǒng)一美好期盼,比喻形象新穎。

在這節(jié)課里,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導語可設計得詩意些,讓學生很快進入詩的氛圍中。

2、試課件太晚,以致發(fā)現(xiàn)了問題,來不及解決,下載的朗誦視頻沒能播放。

3、在“細心地練”這一板塊中,練習題設計得有些單一,可讓學生擴大閱讀量,讀一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四韻》,加深對詩情的理解。

鄉(xiāng)愁教學反思稿篇四

9月21日,在本校組織的教研課中,我講授的是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針對本節(jié)課的具體情況,我做如下教學反思。

《鄉(xiāng)愁》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十課的第二首現(xiàn)代詩歌。本單元的主題是“土地情思”,其內涵是愛國思鄉(xiāng),重點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加深對祖國和家鄉(xiāng)的感情。

在導入的部分,我設計的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各小組的預習情況。在講新課之前,給各小組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搜集有關鄉(xiāng)愁的古詩句。這樣,能夠培養(yǎng)并鍛煉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要想更好的理解詩人的內心感受,我準備了一段配樂詩朗誦,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感受去充分體會,課后實踐證明,選取的配樂詩朗誦并不是最佳的那一首,這一點,我在以后的選材上會更加的注意。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詩歌,我們一同進行了賞析。要讓學生懂得作者以時間的變化,選擇了幾個具體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發(fā)了游子對故鄉(xiāng)、祖國的殷切思念。在本環(huán)節(jié),比較難的一點是,教師怎么合理的引導,才能讓學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國愁的境界。本堂課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完成的相當順利,好過我事先預料的結果。

在賞析結束后,我在大屏幕上針對本首詩和初一學生的接受情況設置了相應的思考題,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但遺憾的是,最后時間比較倉促,沒有留給學生適當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時間,這一點,我在以后的教學當中會有所改善。

《鄉(xiāng)愁》是一首傳世之作。因此學生對這篇詩歌鐘愛非常,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領,更值得我們潛心揣摩。對于詩歌教學,我認為,要略講,要多讀。詩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復誦讀中才會明白詩歌的主旨。尤其對于現(xiàn)代詩歌來說,只要我們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再給予適當?shù)募睿痴b就不會是苦差使,而會變成快樂的事情。

總之,對于剛剛接觸語文學科的新教師,我一定會吸取各位老師們的精髓,爭取把語文課講好、講精,給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們一個滿意的答復!

鄉(xiāng)愁教學反思稿篇五

《鄉(xiāng)愁》這首詩我很喜歡,備課也很用心,但上下來后感覺并不好。下面我就這節(jié)課從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效果兩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上我盡量體現(xiàn)其詩意。

1、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命名上體現(xiàn)詩意?!白呓喙庵小x《鄉(xiāng)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xiāng)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xiāng)愁’,展現(xiàn)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xiàn)詩意。

課堂上,盡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xiàn)出一種美感。如在介紹余光中的生活經歷時,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夫子廟的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箲?zhàn)期間輾轉于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他受過傳統(tǒng)《四書》《五經》的教育,中華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便化作他心靈深處的一縷縷鄉(xiāng)愁。

3、在朗讀中體現(xiàn)詩意。這節(jié)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jié)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一節(jié)課并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落實,但上完后總感覺少了什么,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xiàn)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xiāng)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xiāng)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并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jié)課上得很拘謹。站在講臺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體教室卻是第一次。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于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xiàn)兩處明顯的失誤,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收束本節(jié)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總之,這節(jié)課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這個大家庭里,我的“得”會越來越多,我的“失”會越來越少。

鄉(xiāng)愁教學反思稿篇六

感覺很長時間都沒事可做,腦子有些生銹了,總是不能專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閑適得有些懶散,更有些窒息??傄詾樽约合胍木褪沁@種生活,現(xiàn)在卻很想尋找“脫籠之鵠”的暢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則我可能就要“死于安樂”了。

參加這次教學能手大賽我大概用了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選課、備課、試講、講課,終于讓大腦運轉起來了,好像又能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了。

現(xiàn)在我就教學設想、備課中遇到的問題、教學思路、評課、授課等方面進行反思,以激勵自己取長補短。

一、選課及其教學設想

聽說要參加教學能手大賽,很著急也很茫然,覺得好像沒什么是自己擅長的;多虧了帶教我的李敬東老師的悉心指導。老師翻看完教材后馬上就拍板:“你就上《鄉(xiāng)愁》吧,公開課上詩歌容易出彩?!闭f實話,詩歌一直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該從何下手,看著老師對我充滿了信心,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任務明確了,躲是躲不掉的。我靜下心來,開始仔細研究課文??紤]到本課文是初三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目標就是要教學生理解海外華人和古今炎黃子孫熱愛祖國的情感,我對這首詩進行了總體設想——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感情及詩的意境美;掌握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味詩歌的感情,熟讀并背誦詩歌。我根據(jù)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實際情況,從自己的思鄉(xiāng)情結導入,再介紹作者余光中,讓學生對他的思鄉(xiāng)意識有粗淺的認識;再通過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節(jié)奏;再通過詩歌意象的解讀,理解作者蘊涵在詩歌中的強烈的鄉(xiāng)愁來分析全詩,體會作者由思家上升到思國的感情;然后做一個拓展練習,讓學生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思鄉(xiāng)之情以及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寫寫自己的“鄉(xiāng)愁”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這樣的設想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但是有了比較明確的目標,心里著實踏實了許多。

二、備課中遇到的問題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主要遇到了兩個問題:對作者情感線索的把握和問題鏈的設置。詩歌是最富情感的,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痹娙税炎约旱那楦斜磉_出來,他的最終目的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發(fā)同樣的哀樂,引發(fā)作者和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我從這句話中受到啟示,決定從朗誦詩歌入手。由于風格的因素,我對詩歌的朗誦還找不到門路,于是上網(wǎng)找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誦的鄉(xiāng)愁,認真細致地品味了其中蘊含的感情,自己再來讀的時候就有感覺了。在一次次的配樂朗誦中我也進入到了“思鄉(xiāng)”的境界。另外,備課過程中,我在問題的設置上過于簡單,生成性不夠。李敬東老師給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從中我得到了很多啟示,比如對詩歌意象的分析、詩歌的美感分析等。

三、教學效果

只有靈魂真正地受到觸動才能把詩歌的感情讀出來。我努力學著去體會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剛開始同學們沒有把握住感情基調。

我的示范朗誦以及一起歸納每小節(jié)詩的朗讀語氣,配樂朗誦詩歌,播放《鄉(xiāng)愁》歌曲,塑造了一定的情感氛圍,學生的朗誦還是有了提高。在對作者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我讓學生自己完成我設置的問題鏈討論題,學生還是基本能把握。但是讓我覺得不滿意的是在練習“鄉(xiāng)愁是什么”寫個仿句時,他們無從下手,我又通過一首改寫得很俗的鄉(xiāng)愁和這首詩作比較,讓學生明白“意象”是詩歌的生命,他們從中也受到一定的啟發(fā)。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了文本,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并給學生分析了這首詩歌的寫作意象,并抓住物象讓學生從象中感悟思鄉(xiāng)之情,真正讓他們懂得“意象”是詩歌的生命,只有把情感寄托于意象,詩歌才具有生命力。整節(jié)課上下來,一氣呵成,盡管中間兩次停電,我沒有慌亂,而是不慌不忙上完了全部內容。

四、評課

上完這堂課后,語文組的老師及時給我提出了很多建議,讓我受益匪淺。老師們充分肯定了我做得最好的地方,認為我在進入狀態(tài)的同時,通過詩、畫、樂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也帶進了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對詩歌朗讀節(jié)奏和詩歌情感的體會,真正作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同時,老師們也指出我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讓學生做仿寫句式的時候,我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短了,沒有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我評價學生的方式比較單一等。李敬東老師和周純杰老師給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建議:比如問題的設置應該要深遠一些,讓學生體會到思維的跳躍;不要過多受到教案的束縛;讓學生讀詩的意圖不要僅限于讀,讀一遍要有一遍的提升,具有有效性等等。老實說,這些意見真的非常中肯,擊中了我的軟肋,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五、感悟

上完這堂課后我最大的收獲就是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也能上好詩歌了,好象又挖掘到了自己的一個潛能。真的要好好感謝我的帶教老師,他讓我明白:只要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另外,我感受到學生知識的缺乏和朗讀時缺乏感情,正如余光中先生自己所說:“如果鄉(xiāng)愁只有純粹的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xiāng)愁是單薄的”。我也明白要讓十多歲的學生理解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有些奢求,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思鄉(xiāng)的滄桑和"落葉歸根"卻無法實現(xiàn)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在課堂上我對這方面的問題有意逃避了,我對學生進行的感情引導不夠。今后我會多在這方面下下功夫。

同時,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不足,在準備的過程中思維常常受到局限,我感到了自己知識的匱乏和思考問題的淺薄,我還常常教育學生思考問題要深入一些,可連自己都做不好,真是汗顏!

知識體系確實需要更新了,而且已經迫在眉睫了!否則我無法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落伍的教師只能教出落伍的學生,那是多么可悲的事??!今后我也要好好沖沖電了,多跟我的老師學學,我相信自己會做得越來越好!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6091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